当前位置:首页 - 雍正皇帝上谕与多元文化教育 - (第一集)
雍正皇帝上谕与多元文化教育  (第一集)  2004/5/19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21-232-0001

  诸位同学,这一次我们离开学院访问北京,在北京凤凰电视台世纪大讲堂做了一次讲演。原先凌孜联络这桩事情,告诉我讲演的时间大概有四个小时,可以分做四堂课来讲,每堂当中可以休息十分钟,所以我就照这个时间来准备讲题。我们选择「雍正皇帝与多元文化教育」,选择这个题目,内容是取自雍正的上谕。这篇上谕,最初我们是在《大藏经•十善业道经》前面上谕代替了序文。但是这个上谕不完整,只有一半,它是节录的。今年我在山上阅览《道藏》,在《道藏》总目录前面有雍正五篇上谕,这篇也在其中,是完整的。我们看到之后非常欢喜,知道《大藏经•十善业道经》前面这一段只节取了一半,所以决定把这篇文章(这篇文章是雍正皇帝自己写的,非常难得),我想在世纪大讲堂我们共同来学习。可是到了北京之后,这才晓得他给我讲演的时间只有四十分钟。四十分钟,这篇上谕是决定没有办法讲出味道出来,所以就临时只讲「多元文化教育的精神」,就没有用这篇文章。但是这篇文章好,我说我们在自己摄影棚讲一遍,我们的时间没有限制,可以细细的解说,一同认真的来学习。这是这一次讲这篇文章的因缘。

  这篇文章加上了句读,也把段落分出来了,所以看的时候就很方便。现在大家请看上谕,我们看第一段,我先把文念一遍:

  【朕惟三教之觉民於海内也。理同出於一原。道并行而不悖。人惟不能豁然贯通。於是人各异心。心各异见。慕道者谓佛不如道之尊,向佛者谓道不如佛之大。而儒者又兼辟二氏。以为异端。怀挟私心。纷争角胜。而不相下。】

  这是第一段。第一段雍正皇帝叙说当时社会三教鼎立纷争的状况。这个状况不但不能改善,而愈演愈烈,现在不但是三教纷争,自己宗教里头也是门户对立。以佛教来说,佛教传承到中国,在隋唐时代祖师大德依照经论修学,建立了十个宗。十宗所依据的经论都是佛说的,都是佛的学生,就像现代一个大学,宗就如同学院;这个大学有十个学院,同一个宗下面又分很多派别,这宗派的形成。派别还是依照本宗所依靠的这些经论为主修,也有采取其他经论做为补充教材。

  譬如净土宗,净土宗依据的经论最少,现在大家所知道的五经一论,这五部经第一部是《无量寿经》,第二是《观无量寿佛经》,第三是《佛说阿弥陀经》,第四是《华严经》里面的《普贤菩萨行愿品》,第五是《楞严经》里面的《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五部经分量都不大,合起来现在印的本子薄薄的一本。另外一部论,天亲菩萨的《往生论》。所以净宗典籍最少,但是也分很多派。有人依《无量寿经》修行,有人依《观经》修行,有人依《弥陀经》修行,也有人依《普贤菩萨行愿品》修行的;这在近代最著名的弘一大师是依《行愿品》做早晚课诵,《行愿品》他老人家可以背诵;也有专依《大势至菩萨圆通章》修行的,这就变成派。

  派就好比大学里面的学系,宗就好比是学院,一个学院里头又分很多学系。佛教是个大学,十个宗就是十个学院,每个宗底下的派别很多很多,甚至於系下面还分科。但是你必须要知道都是释迦牟尼佛的学生,都是依照释迦牟尼佛的教诲。世尊当年在世讲经说法四十九年,所说的法门很多很多,可是修行人只能在许许多多法门里面学习一门。正如我们在大学念书,我们只能选一个科系,你不能同时去念两个、三个以上的科系,不可能。你一个科系念四年,你能毕业,你能拿到学士学位,道理是一样的。

  同一个老师,释迦牟尼佛,怎么能够不相往来?这种情形如同世间一个父母养了十个儿子,如果这十个儿子(这十个儿子代表十个宗派)彼此对立,自赞毁他,互相不往来。我们想想做父母的人多么痛心!我们每个人依靠世尊所讲经论不相同来修行,成立许许多多的宗派,我们彼此不相往来,彼此自己称赞自己,毁谤别人,我想释迦牟尼佛天天在流泪;对父母是大不孝,对老师是大不敬,这就叫背师叛道,这怎么可以!这种浅显的道理我们都不能明了,你学的是什么佛?念的是什么书?这桩事情我们要深思。

  在今天的社会我们看到一个宗派许许多多修学的人自己建立寺院道场,为了个人的利益;我这个寺院的信徒,我这个寺院的收入,为了我的利益排斥别的道场;这个别的道场还是本宗的,都是修净土宗。明白人、头脑清楚的人就知道这种做法大错特错,这种做法你是违背了世尊的教诲,我如果是个在家信徒我不会进你的门。为什么?你标榜的是佛弟子,你违背佛陀教诲。你自己本身违背佛陀教诲,我跟你学能学到什么?世尊教导我们不论是哪一宗,不论是哪一派,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它的根本就是净业三福。净业三福头一句「孝养父母,奉事师长」,这是佛教教诲的大根大本,我们连这个根本都忘掉了、都违背了,那学的是什么佛?

  佛法在行门上,我们中国儒家讲德行,德行的根本,儒家是讲五常,仁、义、礼、智、信;佛家讲的是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淫欲、不妄语、不饮酒,行门的根本。我们做到了没有?不杀是仁,绝不伤害一切众生,这是仁慈博爱。爱人、爱一切众生,你就不会伤害一切众生。不但不能杀害众生,让一切众生因我而生烦恼,我就错了,我就对不起这个众生,我对不起老师的教诲,我对不起父母养育之恩。今天有几个人面对现实,起心动念能想到这两句话?正因为社会大众都忘了、都疏忽了,我们学佛的人要做出榜样来给人看。学佛的同修都知道,佛在入灭之前,最后的教诲也是最重要的教诲,他老人家不在了我们依什么人做老师?佛说了两句话,「以戒为师,以苦为师」。换句话说,世尊的弟子、父母的好儿女,持戒就是守法,决定不能做犯法违规的事情,不可以做。要能够耐得了贫穷,知足常乐,这是圣贤之所赞叹。

  我刚刚从雅加达回来,我在那边看到路上车辆很拥挤,塞车在那边是最普遍的现象。塞车的时候,沿街两边很多乞丐,我看到很多残癈的人讨钱。我们的同修都很慈悲,车上都准备了很多零钱布施给他们。我们车在不能走的时候,他来了,给他一块硬币,这个硬币是五百盾。我们的同修告诉我,他们的乞丐很好,没有贪心,他每天在外面去讨钱,他只要讨到一万盾,一万盾是一块美金,他一天的生活就可以过了,三餐饭就没问题了,他就不讨了,他会离开,把位子让给别人。难得,他没有贪心,他不想再多讨一点,他不想,今天能吃饱,行了。我听了之后很感动,这个国家民族一定有后福,不要看它现前有困难,将来有福报,这个不贪就是大福。只要有人去教导他,转贪瞋痴为戒定慧,这要靠教育。但是对贪瞋痴很薄的人,好教,可惜那边没有人教。所以我几次到印尼,我特别提倡宗教教育。

  宗教教学不但能改变他眼前的生活,帮助他消灾增福,终极的目标是能帮助他超凡入圣。诸位同学知道,我们在此地帮助一个学生念大学,从他进学校到他毕业,四年,他的费用,学费、杂费、食宿统统包括,在此地是一个人一年要澳币一万块钱,四年就是四万,他才能念完这个学校。我们每年赠送二十万奖学金,二十万只能帮助五个人。可是这二十万要在印尼可以帮助七百个学生(四百个本科生,三百个研究生),那边生活程度很低。帮助学生进入大学到毕业,澳洲钱二十万能帮助七百人。这个国家贫穷落后是因为教育不发达,这个国家地区的人没有贪心,太难得、太希有了!

  所以宗教教育都是圣贤的教育,雍正皇帝讲得好,『朕』是他自称。他对於当时社会的宗教,只有三教,那时候还不称宗教,儒教、道教、佛教。实在讲,在那个时候这个『教』就是我们今天所讲的社会教育,儒家的社会教育,道家的社会教育,佛家的社会教育。雍正那个时候「宗教」这个名词可能刚刚传到中国来,宗教这个名词是西方的,西方有宗教,先传到日本,由日本传到中国。这三教教学的目标是『觉民』,都是帮助众生觉悟,帮助众生破迷开悟,这叫觉民。儒、释、道,三道教学的目标都是帮助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宗旨跟目标完全相同。雍正高明,他明了。『海内』,这两个字是代表全中国,在全中国的教学宗旨是破迷开悟,目的是令一切众生离苦得乐。

  『理同出於一原』,这个理非常之深。『道并行而不悖』,这个道是讲方法,教学的方法、教学的手段没有违背。佛教化众生不违背破迷开悟,不违背离苦得乐。儒也是教人破迷开悟、离苦得乐,道家亦复如是,所以理跟道的原理原则跟方法手段没有违背。不但是儒释道三家理道不相违背,在这个世界上东西方所有的宗教,我们把宗教的创始人用现代学术名称来称,宗教家,基督教的耶稣,摩西,伊斯兰教的穆罕默德,这些人物你仔细去观察,他们所讲的理,他们所行的道,有没有违背破迷开悟?有没违背离苦得乐?没有,都是教人破迷开悟的,都是教人离苦得乐的。

  这两句话不容易说出,我们常常讲要不是过来人说不出来。过来人就是底下讲的『豁然贯通』。雍正皇帝是豁然贯通,他能说得出来。所以他对於儒释道平等的恭敬、平等的尊重、平等的学习,他得受用。可是社会上一般人,学道也好,学佛也好,学儒也好,学得都不够。譬如我常用树木在譬喻,我们现在用手指,好像这是儒、释、道,这是基督、这是伊斯兰,这是五个教,五个教彼此对立。

  我这次在伊斯兰大学有学生问我:我们宗教不一样,里面有很多不相同,怎么能合作?问这个问题问得好,他学得没有深入,如果学得深入,入到这个地方就晓得相同的。像一棵树一样,根本是一,枝干不同,所有不同的宗教是枝干,是从一个根本生的,「理同出於一原」。所以我跟他讲,所有宗教没有矛盾、没有冲突,矛盾冲突是你没有深入,你完全在枝叶上,你没有往下深入,深入之后,你就晓得完全是一不是二。理同出於一原,这个一原是真理,真理只有一个,宗教里面也称为神,宇宙之间只有一个真神,这个真神就是此地所讲的一原,在佛法里面讲叫法性,一些宗教里面讲上帝、讲神。你要知道讲神、讲上帝、讲法性、讲一原,一桩事情。换句话说,你入得不够深。

  在中国古圣先贤教人,我们都很耳熟,叫一门深入。其深无底,其广无边。所有一切矛盾、误会都是你入的深度不够才产生的,你都在枝叶上打转,全都在指头上打转,你没有到掌心。到掌心之后晓得这五个指头是一家人、是一桩事。所以「道并行而不悖」,细细去观察相通的地方太多太多。我能讲佛经,我学佛学了五十三年,我讲佛经讲了四十六年了,《古兰经》拿来我会不会讲?我会讲;《新旧约》拿来我也会讲,我讲得跟佛经一样的好,一样的圆融,没有一字一句是互相冲突的,我没有看到一字一句。但是你要是入的不够深度,你会看到这个经文有不同,有互相抵触的,有互相排斥的。所以说你入到深度之下的时候,你才晓得没有,完全没有,法喜充满才会现前。佛家讲法喜充满,儒家讲不亦说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那个「说」就是佛经上讲的法喜充满,常生欢喜心。欢喜心就是无比的快乐,真的离苦得乐。破迷开悟,真的离苦得乐。所以离苦得乐与物质生活不相干。孔老夫子的学生颜回,物质生活非常贫乏,精神生活快乐无比,那是真乐不是假乐。

  所以非常可惜「人惟不能豁然贯通」,就是他不能够深入,他没有见到根源。佛法讲根源是明心见性,儒家讲「人之初,性本善」,儒跟佛,儒跟道,你能说它不相同吗?为什么要有这三家?要有世界上这么多宗教?这是儒释道里头也都有说过,众生根性不相同,教化众生一定要契合众生的根性。有人喜欢道,用道这个方法教他;有人喜欢佛,用佛的方法教他;有人喜欢基督,用基督方法教他。你说这个多自在!佛法讲应以什么身得度现什么身,应以什么方法来教就用什么方法,佛菩萨没有一定的身相,没有一定的方法。所谓应机施教,东西方、古今高明的老师没有一个不懂的,学生根性不相同,用一个方法不能叫一切众生得利益,一定要适合他的方法。佛家讲的善巧方便,方是方法,便就是最适合的方法,这个方法适合甲未必适合乙,适合乙的方法未必适合丙。所以方法就有八万四千法门,就有无量法门。

  我们晓得无量法门是对无量不同根性的众生,方法、门径虽然不一样,就跟我们这个指头不一样,手掌是一样的,决定是叫你达到一个根本。在佛法里面讲都是叫你达到明心见性,在儒家里面讲都是叫你达到止於至善,至善就是「人之初,性本善」,性本善才是至善,所以至善不是善恶的善。善恶的善是在手指上讲的,本善是在手掌上讲的,这个意思不一样。佛家讲的明心见性,性是本善。所有一切圣贤教诲终极的目标都是在本善,宗教里面称上帝、称神,你要懂得、要贯通才行。你学得很少,学得很浅,都在指头上,所以彼此都对立了。所以他对立有没错?没错。能不能怪他?不能怪他,我们只感到很遗憾,决定不能够怪他,为什么?他还没有深入。他深入之后就贯通了,就这么回事情。

  所以学任何东西要深入。一门深入,我学佛这一门,这是佛这一门,深入,入到这个地方了,儒、道、回、耶稣就都通了,就这么个道理。一部经通了,一切经通了。我在佛门里头学一部经,不但所有佛经通了,全世界其他宗教经典全都通了,世出世间法也都通了。为什么?都是一个根生的,哪有不通达、哪有不明了的道理。就是今天在科学里面讲也能讲得通。

  钟茂森博士在我们学院曾经做了一个报告,给我们说明美国太空总署最新的科学发现,发现宇宙的起源。过去许许多多科学家观察宇宙,发现宇宙不断在膨胀,所以很多人相信膨胀一定是爆炸,什么东西爆炸的没有人知道。现在科学家有新的发现,这个爆炸的东西体积很小,能量极大,大到无法想像。科学家把它起个名字叫原点,宇宙原点。这个原点多大?他给我们说明科学家举的例子,一根头发,我们把这个比喻做一根头发(头发没有这么粗),把头发这里切断,平面上排宇宙的原点,可以排多少个?一百万后面是亿亿亿。一百万亿亿亿个原点,在一根头发的断层的直径。现在显微镜看不到,太小了。我们从这个地方去思惟、去观察,整个宇宙浓缩在这么小的一点,你要是把这一点完全明白、了解了,那么整个宇宙都了解了。

  这个原点是整个宇宙的根源。《华严经》上佛常常给我们讲「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宗门大德常说「识得一,万事毕」。这个一、这个原点也可以说我们佛法里面讲的法性,儒家讲的本善。什么人能入进去?佛经上讲的普贤菩萨,佛经里面不叫原点,佛经叫微尘,微尘里面有世界。所以世界不大,微尘不小。在清净性里面没有大小,那里头没有对立的;没有大小,没有长短,没有远近,没有先后,没有生灭。它是永恒的,无时不在,无处不在。这个境界,大乘经上说「不可思议」。不可思议这句话很深很深。思是思惟,议是议论,不可思议,换句话说,没有分别,没有执著,没有起心,没有动念,四个不。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这个境界就现前,普贤菩萨的境界,普贤菩萨能入,你才能豁然贯通。人惟不能豁然贯通,不能贯通他就起分别,就起执著,就生烦恼。

  下面这几句话问题出来了,『於是人各异心』。每个人的心不一样,这个心是什么?妄想分别执著不一样。妄想分别执著就是唯识里面讲的八心王,每个人不一样。不一样,一定是『心各异见』,每个人对於宇宙,对於人生一切人事物的看法、想法不相同,分别执著对立都从这个地方发生的,真的叫误会。所以『慕道者』,学道的人他赞叹道,道是第一,佛跟儒都是第二、第三、第四,没有道那么尊贵。学佛的人说佛最大,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儒跟道都比不上佛。学儒的又排斥佛跟道,说这两家是异端不是正法,彼此对立。『怀挟私心』。「私心」是个人的名闻利养,於是相争不下。现在时间到了,我们休息十分钟。

  诸位同学,请看「雍正上谕」的第一段,我们先把这段文念一遍:

  【朕惟三教之觉民於海内也。理同出於一原。道并行而不悖。人惟不能豁然贯通。於是人各异心。心各异见。慕道者谓佛不如道之尊。向佛者谓道不如佛之大。而儒者又兼辟二氏。以为异端。怀挟私心。纷争角胜。而不相下。】

  这一段我们在前面把理、道、贯通,给诸位做一个简单的报告。所以贯通比什么都重要,不但要通,要贯通,才能真正得受用,才是真实智慧,才是真正的正知正见。佛法里头常讲「诸法实相」,性相、理事、因果都通达了,这叫贯通。遍法界虚空界一切疑难杂症全部都化解了,总归到一原,总归到不悖,然后你才能真正明了宇宙的和谐,宇宙没有对立,宇宙之间没有一法是争论的。所有一切争执、对立、矛盾都是没有贯通,根源在此地,没贯通。所产生的现象,这个现象叫反常的现象。

  诸位要懂得常是永恒,反常就是生灭的现象,变幻无常的现象,诸位要深思。起心动念反覆无常,今天认为你这是对的,明天说你是错的,后天又说你是对的,到底是对是错没有定论,是对是错没有标准,标准随时在变,这就叫做无常,世间无常。人心不同,古人也所谓的人心不同各如其面,你说为什么?因为面貌是心变现的。佛经上讲得最清楚「一切法从心想生」,你的心善,你的面貌就善;你的心厚道,你的面貌也厚道。所以一个有修养、有道德的人,人不能够欺骗他、不能瞒他,为什么?你的起心动念都表现在你面孔上,表现在你身体一切动作上,你怎么能骗人?装都装不出来,诚於中必定形於外,你能欺骗谁?所以只能够欺骗自己,自欺欺人。

  佛法讲豁然贯通,到什么程度才豁然贯通?在大乘教里面讲,圆教初住菩萨豁然贯通,明心见性,他们所证得的是一真法界;没有六道,没有十法界,法界只有一真,我们称他为法身菩萨。在一般佛门里面所说的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这个佛是天台家讲的分证即佛,他是真佛不是假佛,为什么?他真的豁然贯通。豁然贯通的样子,就是他对於世出世间一切法决定没有分别、没有执著,所以一切法在他心目当中是平等的,他没有异心,他没有异见。

  没有到这个境界,心不一样,见解不一样。就好比我们先前讲的这五个手指,他的深入不够,还是深入在这里,他这个地方还是不相同,他没有到手掌,深入到掌心那就通了,才晓得一切诸法是平等的、是没有差别的。没有到达手掌,在手指这里面的时候,那总是不一样;思想不一样,见解不一样,行为不一样,不一样就造业。业里面有善、有恶、有无记,感得的果报六道轮回。

  四圣法界里面虽然决定没有执著,但是还有分别,那个样子就好像这五个手指,四圣法界是到这个地方,没有到掌心,所以他还有分别,但是没有执著,到了掌心分别也没有了。才知道古德常说的「万法归一」,那个一是心,就是此地讲的一原;否则的话,他决定有分别有执著,有分别有执著就是异心、异见。下面这三句就非常明显,执著道的,他修道执著道,排斥儒佛,儒佛比不上道;学佛的人排斥道、排斥儒,学儒的人也排斥佛、也排斥道,彼此互相批评、互相排斥,这种情形自古至今在社会上普遍的存在。

  我们这次在印尼拜访了他们国家的教育部长,我们谈到宗教教育的重要,希望大学里面能够开宗教的课程。我没想到他跟我说,他说这个我们早已经有了,而且介绍这个学校,希望我能到学校里面去参观。这几天我们从网路上也看到学校的资讯,学校是个综合大学,在印尼历史最久,也是世界知名的学校,好像在全世界排名第六十四。这里面有一个宗教学院,所以六大宗教在这里面都有课程。他们这六大宗教把儒也算成宗教,孔教,他们称孔教,很难得!下一次我到印尼去要访问这个学校,在中爪哇。所以我们看到印尼不同宗教能和睦相处、能互相包容,我相信与这个学校教学有关系。

  这一次雅加达那边的同学带我去参观一个基督教的活动中心,在雅加达的郊外,开车大概需要一个多小时。这个中心场所面积很大,有一个很大的讲堂,我看到有两、三个比较小一点的教室,每个教室差不多可以容纳五十人,五、六十个人的样子,有三间小教室;有餐厅、会议室、宿舍,宿舍我也去参观了,总共有一百四十个床铺。这个活动中心不是提供给观光旅游的,不是的,它提供给修学使用的,里面办讲座、办学习的活动他们非常欢迎。收费很低,一个人一天吃住所有一切活动(服务都包括在其中),每天美金只要十块钱,很难得。我问他,如果我们佛教想借你这个地方办一个佛学讲座,用一个星期或者用十天,或者我们在这里打个佛七,可不可以?他们的回答是可以。基督教的活动中心,难得。所以对於其他宗教在这里面办活动,只要是宗教的活动,教学、修行的活动都欢迎,这是令我们赞叹备至。

  我听说佛教也有一个这样的活动中心,规模没有他们大,但是免费,如果有人借去办活动是免费。可是这个佛教中心,如果基督教、天主教他们借我们中心来办活动,我们会不会答应?我就不得而知。我只参观这基督教,他们可以借给我们佛教办活动,我相信在那边我们佛教活动中心,如果其他宗教来借用,我相信也会答应,我们也会热忱为他们服务,好现象。所以我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到印尼做了三次访问,接著下个月我还要去,我主要去看他们的学校,参与伊斯兰教到欧洲访问的活动。这是什么?入得有深度了,知道所有宗教一家人。我们有共同的目标,用现前这个阶段来说,化解冲突。那我们自己还要对立,怎么能化解冲突?我们祈求的社会安定、世界和平,所有宗教共同的理念。在这个大目标、大前提之下,我们手牵手团结一致。

  所以我们提到这个宗教的教学,部长告诉我,学校里头有研究比较宗教学的,我跟部长说宗教不能比较,为什么?比较里面就有批判,那这个比较的人、批判的人一定是在佛、在神之上,你才有资格批判他,才有资格来比较。我们是凡夫,我们哪有资格去比较、哪有资格去批判?我们只有资格认真去学习,每个宗教的神圣都是我的老师,每个宗教的经典都是我学习的教科书,我要认真学习。为什么要学其他宗教的典籍?雍正这里说了豁然贯通,我们只讲通,是通我们本宗、本教的,贯通是要通其他所有不同宗教,世出世间所有的学术贯通。我这个说法部长同意。所以我们的心态是存著真诚恭敬向一切神圣学习,不但是神圣,孔夫子所教的「三人行必有吾师」,圣者学无常师,人人都是我的老师。他的善我要跟他学,他的不善提醒我,我要反省我有没有过失,我有要改正过来,所谓是「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所以善不善都是老师,顺境逆境都是修学的场所,才能完成自己豁然贯通。

  决定放弃对立,从自己内心里面做真实的功夫。所以说尊,一切宗教都尊;说大,一切法门都大;说善,世出世法无有一法不善。佛法里面常说的「时时是好时,日日是好日」,我续了两句「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贵在能贯通,最忌讳的是私心。所以一切的不善、一切的对立都是从内心里面怀著自私自利,他以自私自利作为他的标准,於他的私利有障碍,他就极力的来排斥,这错了。他什么私利?不外乎名闻利养、五欲六尘。不知道自己名闻利养、五欲六尘都有个定数,这是世间人所讲的命运。不了解因果的道理,违背了道德,违背了真理,你造作的是罪业。罪业是折福,把你命里面有的名利,有的财富、寿命,都打折扣了,你说可不可惜、冤不冤枉?这无知。你要是拓开心量,要是能扩大包容,舍己为人,牺牲奉献,你的福报会增长,你的寿命会延长,你的智慧能力会增长,对你有大利大福。你不懂,你要做折福、损福之事,这真正是愚昧无知。

  下面讲是『怀挟私心,纷争角胜,而不相下』,就是互不相让,这个错了。雍正这些话我们能够体会到,他为这些事情非常惋惜,我们读了也感觉到深深的遗憾。积极的方面我们要知道改正,要知道自己错在哪里。人生在这个世间真正目标是要提升自己的灵性,换句话说,就是破迷开悟。离苦得乐那是果报,那是自然的,必定得到。我们再看第二段。

  【朕以持三教之论。亦惟得其平而已矣。能得其平。则外略形迹之异。内证性理之同。而知三教。初无异旨。无非欲人同归於善。夫佛氏之五戒十善。导人於善也。吾儒之五常百行。诱掖奖劝。有一不引人为善者哉。】

  这一段雍正说出他对於三教的看法,确实跟一般人不一样,不一样在哪里?贯通了。第一句话说得好,他对於三教『亦惟得其平而已』。平是平等,平等是道,所谓道也者就是自然的法则,自然的运作是平等的。在佛法里面讲一切法从心想生,佛是不是从心想生?是的,佛是从什么样的心想生出来的?大乘教上告诉我们,平等心。诸位要知道,这个佛是指包括法身大士,也就是说明心见性,见性成佛,圆教初住菩萨得平等心;平等心是真心,平等心是大菩提心。佛是从平等心生的,菩萨是六度心,缘觉是因缘心,声闻、阿罗汉是四谛心,再下面是六道,六道讲天道十善心,人道五戒心,畜生道愚痴心,饿鬼道贪吝心、悭贪心,地狱道瞋恚心。十法界的业因虽然很复杂,复杂里面最重要的佛给我们说出来,你看看雍正为得其平而已。下面这是说明平等心看这个问题是什么个现象。

  平等心『则外略形迹之异,内证性理之同』。异,我们常讲存之;同,求之。这我们容易懂,我们对一切宗教它有相同的地方我们求,把它发扬光大,不相同的地方暂时放在那个地方,连讨论批评都不需要;就是不一样的地方我们不谈,同样的地方我们把它发扬光大。这在修行、求学是正确的态度。为什么?我们现在看到形迹之异,不一样的地方,也许我们入的深度还不够,所以看到有不同的地方。如果达到一定的深度才晓得里头有它的道理在,没有矛盾、没有冲突。现前看到矛盾冲突是我们自己智慧达不到,所以才有这种现象发生。不但理深,事也深。所以那不一样在外面,外面它的仪规不相同。

  如果我们对全世界宗教来说,来观察他们的历史、文化、背景不相同,生活方式不相同,日常生活的习惯不相同,不相同我们彼此互相要尊重,这是人,各人有各人的嗜好。譬如有人喜欢吃甜的,有人喜欢吃辣的,你不能批评这个好,那个不好,不可以,为什么?他成了习惯。吃甜的人他不能吃辣的,吃辣的人他不喜欢吃甜的,习惯成自然,我们要尊重每个人的习惯,这就很好相处。你喜欢吃辣的,我请你吃饭,我一定要做辣的东西给你吃;那个人喜欢吃甜的,我一定有甜的给他吃,供养,这叫尊重,这叫和睦相处。我们到别的国家,别的族群、宗教去作客,人家知道我们素食,一定准备素菜来招待我们。好在素食好,因为素食是可以普遍的,任何宗教、任何族群都能接受,尤其是中国的素食也讲求色香味,中国讲究饮食的文化,真的是在中国,普遍能接受。所以外面的仪规我们尊重,这个要保存不能破坏,不能要他们改变,不可以,这他传统,我们一定要晓得。

  文化是多元的,我们就从身体上讲,我们这一身就是多元文化,眼能见,耳能听,眼不是耳,耳不是眼,眼不能代替耳,耳也不能代替眼,这个身体它需要,地球上所有这些生物是地球的需要,不可以破坏。不同的族群、不同的宗教、不同的文化,就像我们身体不同的器官一样,哪个都重要,哪个都不能少,这个道理不能不懂。所以《华严经》的经题叫「杂花庄严」,它是比喻,比喻个花园,这花园里面所有一切品种花卉统统都有,一样都不缺少,美不胜收。这多元的,它不是一元,一元这个花园只种一种花,没有第二个品种,你说这多单调,有什么好看的?

  所以我们晓得人的身体健康,我们每个器官都第一,没有第二。眼见第一,耳听第一,鼻嗅第一,舌尝第一,没有一样不是第一。从这个道理我们就能够明白,这个地球上也是所有一切生物各个第一,没有第二,这个地球美好,这个地球健康;如果出现第一、第二、第三,它就有病了。所以大国跟小国平等,贫富平等,贵贱平等,各个第一。每个国家都第一,每个族群都第一,每个宗教都第一,每个文化都第一,这就是杂花庄严,这就是大方广佛华严。我们生活在这个地球上,这个地球就是天堂,地球就是极乐世界,美不胜收。同异是阶段性的,达到究竟,同异就没有了,真正到平等、真正到清净了,清净平等觉里面哪有同异?同异是对立,对立没有了,这才到明心见性,才到止於至善,这是要教学、修行,讲究功夫了。这两句是从理上讲的,再往下看事上的。

  『而知三教,初无异旨,无非欲人同归於善』。它的宗旨相同,开始相同,归宿相同,我们从很多宗教典籍里面我们发现,最初的共同出发点就是个爱,佛家讲慈悲。古德常常教导我们,什么是佛法?佛法是「慈悲为本,方便为门」,八个字把佛法介绍出来了。基督教、天主教最初展现出来的「神爱世人,上帝爱世人」,他那个爱就是佛法讲的慈悲。为什么?这个爱是建立在理智的基础上,不是感情的,他是平等的、是清净的、是真诚的爱心。《古兰经》里面讲「真主阿拉确实是仁慈的」。所以我们从宗教典籍里面找到共同的教学宗旨,仁慈、博爱是世间所有一切宗教教学的宗旨,没有两样;而教学的目标也完全相同,最终极的目标都是帮助一切众生离苦得乐,同归於善。

  末后这一段举例说明,这个话是有根据的,佛家五戒十善教导人行善道,我们要真干,对自己有好处,清心寡欲,健康长寿,智慧福德天天在增长,何乐而不为之?我常常教人,佛教我们以戒为师。学佛不能不持戒,持戒从哪里做起?就从五戒十善做起,一定要做到。五戒里面不妄语,十善里面不妄语、不两舌(两舌是挑拨是非)、不绮语(绮语是花言巧语欺骗别人)、不恶口(恶口说话粗鲁)。十善说得细。

  持戒包括守法,要守国家的法律,要遵守世间风俗习惯道德的理念。在中国,我也多次回去探亲、访友。宗教局跟我约定,在中国从事任何宗教活动,一定要宗教局批准,我决定遵守。所以过去许多寺院道场邀请我,因为他没有得到宗教局的批文,我不能去参加。九华山仁德法师几次请我讲经,也没有拿到批文;最近又遇到江苏大佛寺举办追悼茗山老和尚的纪念活动,江苏省宗教局局长很希望我能够参加,给我寄来邀请函,很可惜,没有国务院宗教局的批准,我还是要遵守国家法令,很遗憾的我不能参加。我只有在同一个时间,在海外我默默的来祷告、来祝福。所以不可以不遵守国家的法令规章。不遵守国家法令规章就是违背佛陀的教诲,就是不尊师、不孝父母。这个事情是我们基本修学的条件,我们决定不能违犯。在任何国家地区,我们遵守他们的法令规章,遵守他们的风俗习惯,所以得到人家的欢迎。这是我们做人基本的德行,我们不能够不遵守。

  这是讲佛家重视善行,儒家同样的,儒家『五常百行』,五常是仁义礼智信,跟佛家的五戒没有两样。『诱掖奖劝』,诱掖,诱是诱导,跟奖励劝导意思是相同的,无一不是诱人为善,奖励人为善,劝人为善。所以『有一不引人为善者哉』。没有一桩事情不是引导人断恶向善,佛如是,儒如是,道也如是。再扩大看看全世界所有一切宗教的教人,无一不如是。它要不是这样的,它怎么能把这个宗教扩展到整个世界。所有一切宗教都是超国际的、超族群的、超文化的,都是向全世界去传道、去传教,无非是劝人为善而已,才能与一切众生同心同德,同愿同行,这个宗教在世间才能立足,才能够发扬光大。凡是与国家地区法律习俗相违背的,这种教派它行不通,它不会受欢迎,决不是一般人愿意接受的,这个道理我们不能不懂。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