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美满的晚年 (第二集) 2002/11/25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21-150-0002
老人生理跟精神有密切的关联。我们在这一生当中很深的体验,当一个人在工作非常繁忙的时候,他把老忘掉了,他这个时候没有想到老,也没有想到病,工作太多了。上班的时候工作,下班的时候还是想到他的工作。一旦到了退休年龄,他退下来没有工作了,他就忽然想到我老了!过去天天想著工作,现在没事好想了,没事好想就胡思乱想,胡思乱想里头最严重的是想病,老了就生病。所以老了之后,天天想病痛,怕这个毛病那个毛病,天天想著这个医院、那个医生,这是什么药,天天想这些。大概退休两年,要是不见面,再碰到的时候,突然感觉他好像老了十年一样,老化得那么快速!实际上就是佛法里面讲的「一切法从心想生」,天天想老,怎么会不老?天天想病,没病也想出病出来。
这个道理我们要懂得,这个事实、形象就在我们眼前。我们许多朋友、同学、同事,一旦退休,两三年没有见面,再见面的时候,我的感触他突然老了一、二十年。严重的,你看到他马上就衰老;稍微轻一点,大概也会老个十年。他们不知道,我们清楚,佛在经上给我们讲得很明白,「境随心转」,「一切法从心想生」,我们都在生活里头得到证明。
我的年岁不小了,一般人看到,老人了。我为什么不老?我没有想过老,这个头脑里头还没有老的念头,没有病的念头。我心想里头没有老,没有病,所以不老,所以没有病。你们喜欢想老,喜欢想病,那有什么法子!我这个念头里头是怎么样修养自己的德行,怎么样帮助众生破迷开悟,帮助众生离苦得乐;我除了这个念头之外,没有杂念。
怎么样做一个好样子给社会大众看?今天社会上一切众生不孝,我要怎样做一个孝的样子给他们看。不悌,悌是什么?友爱兄弟。今天我们看到社会上兄弟争财争利,把至亲骨肉忘掉了,反目成仇,太多太多了!兄弟姊妹为争财利上法庭,这成什么话!我们怎么做法?我们出家了,出家有个小道场,人家要。要,我们欢欢喜喜让给他,送给他。我们也上法庭,那才对不起释迦牟尼佛。别人争,我们让,我们欢喜布施供养,我们懂得命里头有的丢不掉,这个地方舍掉了,那个地方就来了,来的比你舍的一定还要丰富一点,就好像有利息一样,加点利息。
我学佛这五十年,你们很多同学跟我时间长的,你亲眼看到的,处处忍让,欢喜忍让。自己生活简单,愈简单愈好,心安理得,不求人,不攀缘。我的生活需求很少,有这个缘分,有这个福报,一定要懂得与一切苦难众生共享。这一切苦难众生绝对不是只有佛教徒,我不分国家、不分族群、不分宗教。为什么?释迦牟尼佛在经上教导我们,「众生无边誓愿度」,没有说只度我们同一个族群的,我们同一个信仰的,没有!众生无边,你想想看,这里就有不同的国土、不同的族群、不同的宗教,平等的去度。
这个「度」的意思,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帮助、关怀、照顾。我们要用真诚心、清净心、平等心关怀一切不同的族群,不同的文化,不同的信仰,不同的国家,平等的去照顾。这里头有大快乐,乐此不疲,这就是真快乐。这个快乐绝对不是什么喜事来刺激的,不是,是内心里面涌出来的,佛家讲法喜充满,常生欢喜心。我们这个时候才体会到,为什么诸佛菩萨在遍法界虚空界度一切众生不疲不厌,晓得这里头有大乐在。世间没有这个乐趣,人间天上都没有这种快乐。
永远遭遇不到挫折,永远遭遇不到磨难。磨难挫折有没有?有的时候也有,一来马上就化解了。怎么化解的?智慧化解的,德行化解的。在这一生当中,没有做一桩对不起众生的事情,没有做一桩对不起自己良心的事情,你说你有多快乐!起心动念从来没有为自己,为别人。为别人没有得失,事情做成功了,众生有福,三宝加持,与自己不相干的;事情做失败不成功了,众生没福,佛菩萨想加持加不上。成功自己没有得,失败自己没有失,没有得失。
不像世间一般人迷惑颠倒,他的得失心太重了,他得到欢喜,失掉了忧愁。他能永远得到吗?他还有死的那一天,死了那一天,什么也得不到,苦不就来了。人为什么那么怕死?其实怕死是怕什么?怕失掉他所得到的一切,怕这个。这都叫迷惑颠倒,不了解事实真相。事实真相,世出世间一切法缘聚缘散。你真正明了事实真相,缘聚没有得,缘散没有失,哪有得失这个妄想?人没有得失,你说多快乐!没有得失就没有生死。所以了生死,你要懂得「了」是什么意思?了是明了,明了生死是一回什么事情,生死是一回什么道理。搞清楚之后才晓得真的没有生死,没有得失,这个时候真实智慧现前了,佛法里面讲的得大自在。
一般现在人年轻人听不进去,中年人听不进去,他觉得他的事业还不错,天天打这些妄想,根本就没有想到宇宙人生大道理。到他退休之后,天天没事情干,天天在那里吃饱饭看太阳,胡思乱想,这个时候跟他讲这些道理,他会听了,他愈听觉得愈有道理。所以现在众生的根性,什么样根性是得度的机缘?退休。退休之后是得度机缘成熟,我们要帮助这些人破迷开悟,转凡成圣,你要抓住机会,这个叫时节因缘,不能错过。
所以在他没有退休之前,少壮的时候,只能够跟他阿赖耶识种一点种子,他没有办法信解,这是真的,那行证当然就更没有了。所以在这个时候,只要他对於佛法有正确的认识就够了,知道佛法是一门大学问,知道佛法对人生、对社会是有利益的,只要他知道这些就可以了,我们认识佛教就足够了。真正想去研究、想去学习,退休以后的事情。
这个在佛法叫观机,应机说法。同样是一个人,他幼年的时候、童年的时候、少年的时候、青年的时候、壮年时候、老年时候,不一样!什么不一样?理念不一样,需求不一样。我们明了在什么样的时节因缘里面,我们用什方式跟他交往。所以佛菩萨活活泼泼,叫八面玲珑,跟每一个不同时节因缘的众生,都能够欢欢喜喜相处,这是智慧,这是德能。跟年轻人的相处,跟老年人相处,跟年轻人说年轻人的话,跟老年人说老年人的话,跟小孩说小孩的话,都是朋友,一律平等。
跟不同族群往来,没有一样不随顺。你们在新加坡有人看到我,我进锡克教堂,我也拜他们的神。他们的信徒看到我都很惊讶,这是什么?我们尊重他,尊重他就是尊重他所祀奉的神明。就好像我们跟朋友往来一样,我非常尊重我的朋友,我的朋友的父母亲,我的朋友的袓父母亲,我尊不尊重?当然尊重!你对他们要不尊重,那你对这个朋友根本就不尊重。这是做人基本的道理,这样才能够成为真正的知交,真正的朋友。今天这个社会大家都非常忧虑的冲突,这样能化解冲突。
所以教育,我们今天所从事的跟中国古老的教育是一生一世的教育,活到老学到老,所以这个退休村是学校。我们把学校、把退休村、把修学的道场融合成一体,这个有意义,这个退休村活了,绝对不是暮气沈沈。你们如果细心一点,你去参观老人公寓,参观退休村,你一进去,你要是细心的话,里头磁场不一样,强烈的比较。你去看一个小学校,看个初中,你看这两种学校的磁场跟退休村老人公寓的磁场,完全不相同!一个有生气,一个暮气沈沈。所以我们看到了,我们明白、了解了,怎样把暮气沈沈的老人公寓、退休村把它活泼起来,生动起来。
让这些老人在这个时候他需要什么?不死。我们要把不死这个学问,这个事实传授给他,不病不死。老人天天想著病,错了!如果念头转过来,你本来一身病,念头一转过来之后,病就没有了,自然就消除了,哪里需要医药?用不著。我们在修学这么多年当中,经验里面,我们是实验得来的。不是在那里空想的,不是听人说的,不是经本上讲的,我们通过实验证明这是事实。我们教导他,这个形象就是证据。
所以我常常跟同学们讲,你们学佛有没有真正得到佛法利益,看看你的形象,你的相貌有没有改变?你的体质有没有改变?相貌、体质没有改变,其他都不必说了。为什么会改变?相随心转,体质也随心转。佛法里面讲,不但讲体质,境界随心转,境界是什么?整个大的生活环境,「若能转境,则同如来」,你真正学到了佛法,你就能转境界,你不会被境界所转。
境界里头第一个就是相貌,就是体质。你这个身体还有病,还常常去看医生,还常常需要吃什么补品,佛法真正殊胜的利益你没有得到。为什么没有得到?你没学。所以我常常讲这个学问是实学,实实在在的学问,一点都不假,决不是谈玄说妙,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这个时候多么重要。所以我们通过这么多年的实验,我们有把握、有信心帮助一切有缘的老人。佛法讲缘,有缘是什么?你能信,你能接受,你能够学习,有缘!肯定度过美满的一生。
而实际上许许多多的老人,他在这一生当中,有许多宝贵的经验,有许多宝贵的心得,没人跟他学。我们这个退休村里面也是学校,老人可以开课,教什么?只要把他一生当中工作处事待人的经验教导后人,这个课程内容就相当丰富,无需要教科书。口授,我们录音、录相,然后整理出来就是书本,就可以出版了。他高兴,他肯教,他要把念头转到这上面,他就不胡思乱想了,他的身体也健康了,他也会长寿了,身心快乐,退而不休。社会的行业里头不要我了,我还有事情干,还有许许多多年轻人需要我。这一些知识学问,一般学校学不到的,我们这个地方可以开这个课,经常开这个课。我们把开课这个消息传出去,有兴趣学习的人,希望他到时间到这个地方来学习,使老人他的学术经验,可以在这个地方传给后人。
在最近昆士兰大学有一位老教授退休了,今年七十四岁。这个老教授一生祈求和平,他反对暴力,反对仇恨,反对报复,他主张用德行、用爱心去感化这一些执著的人。他想在学校里面讲这些课,学校不接受,学校说他这些人是理想主义,不能解决问题,不愿意开他的课。他跟我谈起,我说这个理念正确的,古今中外圣贤的教诲,他的目标无非是教人转恶为善,转迷为悟,转敌为友;把敌人转变过来成为朋友,把冤家对头转过来成为自己最亲密的同志,这是教育的成功,这是教育的目的。
中国古圣先贤常讲「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世间没有不能转变的恶人。恶人他为什么作恶?他的情结里头化不开,你要用真诚把他化解,变成好朋友。所以我们要肯定人性本善,这个理念比什么都重要。你能够肯定人性本善,你就知道世界上没有恶人,正如同大乘佛法里面所说的「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一切众生本来成佛」。从事於教育工作要没有这个理念,你的教育成就有限,你不能解决难题。
所以退休村是老人学校,这里头不仅是老人,也有年轻人,也有小朋友。人生的学校,不论哪个阶段,我们这里头都有很丰富的东西能学到。这样的退休村、老人院真正有价值,真正有意义。我们参观许许多多老人福利事业,我们都感觉里面很多的遗憾,有很多的缺点。我们参观他们的长处,我们全部要学习、要保存,所有一切的缺陷,我们统统改正,我们来做补充。这一个设施那就是大圆满。
我们的工作人员,先要有德育的培训。在这个机构里面服务要用什么样心态?孝子贤孙。为什么要这样做?理要搞清楚,搞明白,甘心情愿这样做。这是什么?报父母之恩,报师长之恩,报佛恩,报众生恩。所以你要不教不讲,讲得不够透彻、不够圆满,这个报恩的心生不起来。真正透彻明了了,才知道知恩报恩,孝敬之心油然而生,这个里面工作的人员跟其他的地方人员不一样!
所以伦理道德的教学,天天不中断,所有工作人员每一天至少上课一个小时。因为他们有工作,所以这一个小时分做两截,上午上班之前上半个小时,下午下班之后上半个小时,天天上课,天天讲,天天劝。他们有什么问题,提出来研究讨论,帮他解决,这是对所有的员工。你不教,他怎么会懂?
治理小机构如是,治国也不例外。我们在典籍里面看到,清朝最盛的时候,康熙、雍正、乾隆经常礼请有道德有学问的这些人士,在宫廷里面讲学,皇帝带领大臣、文武百官在听课。他们学习的范围,不外乎儒、释、道三家。佛法里面请高僧大德,儒家请这些大儒硕学,道教里面也请一些道长,常常讲,不断的讲,所以他才能够造成一个盛世,没有离开学。
我的老师李炳南老居士,他给我们做了好模范,他一生不生病,身体健康,九十七岁往生的。他什么时候停止讲经?往生前两个星期教学停止,往生前两个星期!那是我们的好榜样,现身说法做出样子来给我们看,我们要相信,我们要知道向他学习。人家为什么会做到?一生当中没有老、病、死的念头,没有。一生当中念念恢复传统的道德教学,所以他在台中三十八年,天天所讲的儒跟佛,同时弘扬。
我接受他老人家的薰陶十年,他的心思、他的思想、他的理念我懂,我可以说是他所有学生里面,对他思想理念了解得最深刻、最多的是我一个人,我学到了,依教奉行。所以今天很多同学见到我,其他的不知道,至少看到我这个身体状况能跟老师差不多。如果聪明一点,他也体会到这是果,果差不多,那因就差不多。我亲近李老师的时候,李老师六十九岁,我跟他十年,他在七十多岁的时候,像我现在这个年龄,眼没有花,看报纸没有问题;查字典,看到辞源辞海翻开,他一段一段念给我们听,不要戴眼镜,耳目聪明。这是现前的果报,这个就是修学的成果,拿成果表演给人看。
希望我们将来退休村里面,所住的人都有这样好的成果。年岁大,不老!就跟许哲一样,一百零一岁的年轻人,我们这个退休村成功了,各个都是百岁的年轻人。好,今天我就报告到此地,谢谢大家!
老人生理跟精神有密切的关联。我们在这一生当中很深的体验,当一个人在工作非常繁忙的时候,他把老忘掉了,他这个时候没有想到老,也没有想到病,工作太多了。上班的时候工作,下班的时候还是想到他的工作。一旦到了退休年龄,他退下来没有工作了,他就忽然想到我老了!过去天天想著工作,现在没事好想了,没事好想就胡思乱想,胡思乱想里头最严重的是想病,老了就生病。所以老了之后,天天想病痛,怕这个毛病那个毛病,天天想著这个医院、那个医生,这是什么药,天天想这些。大概退休两年,要是不见面,再碰到的时候,突然感觉他好像老了十年一样,老化得那么快速!实际上就是佛法里面讲的「一切法从心想生」,天天想老,怎么会不老?天天想病,没病也想出病出来。
这个道理我们要懂得,这个事实、形象就在我们眼前。我们许多朋友、同学、同事,一旦退休,两三年没有见面,再见面的时候,我的感触他突然老了一、二十年。严重的,你看到他马上就衰老;稍微轻一点,大概也会老个十年。他们不知道,我们清楚,佛在经上给我们讲得很明白,「境随心转」,「一切法从心想生」,我们都在生活里头得到证明。
我的年岁不小了,一般人看到,老人了。我为什么不老?我没有想过老,这个头脑里头还没有老的念头,没有病的念头。我心想里头没有老,没有病,所以不老,所以没有病。你们喜欢想老,喜欢想病,那有什么法子!我这个念头里头是怎么样修养自己的德行,怎么样帮助众生破迷开悟,帮助众生离苦得乐;我除了这个念头之外,没有杂念。
怎么样做一个好样子给社会大众看?今天社会上一切众生不孝,我要怎样做一个孝的样子给他们看。不悌,悌是什么?友爱兄弟。今天我们看到社会上兄弟争财争利,把至亲骨肉忘掉了,反目成仇,太多太多了!兄弟姊妹为争财利上法庭,这成什么话!我们怎么做法?我们出家了,出家有个小道场,人家要。要,我们欢欢喜喜让给他,送给他。我们也上法庭,那才对不起释迦牟尼佛。别人争,我们让,我们欢喜布施供养,我们懂得命里头有的丢不掉,这个地方舍掉了,那个地方就来了,来的比你舍的一定还要丰富一点,就好像有利息一样,加点利息。
我学佛这五十年,你们很多同学跟我时间长的,你亲眼看到的,处处忍让,欢喜忍让。自己生活简单,愈简单愈好,心安理得,不求人,不攀缘。我的生活需求很少,有这个缘分,有这个福报,一定要懂得与一切苦难众生共享。这一切苦难众生绝对不是只有佛教徒,我不分国家、不分族群、不分宗教。为什么?释迦牟尼佛在经上教导我们,「众生无边誓愿度」,没有说只度我们同一个族群的,我们同一个信仰的,没有!众生无边,你想想看,这里就有不同的国土、不同的族群、不同的宗教,平等的去度。
这个「度」的意思,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帮助、关怀、照顾。我们要用真诚心、清净心、平等心关怀一切不同的族群,不同的文化,不同的信仰,不同的国家,平等的去照顾。这里头有大快乐,乐此不疲,这就是真快乐。这个快乐绝对不是什么喜事来刺激的,不是,是内心里面涌出来的,佛家讲法喜充满,常生欢喜心。我们这个时候才体会到,为什么诸佛菩萨在遍法界虚空界度一切众生不疲不厌,晓得这里头有大乐在。世间没有这个乐趣,人间天上都没有这种快乐。
永远遭遇不到挫折,永远遭遇不到磨难。磨难挫折有没有?有的时候也有,一来马上就化解了。怎么化解的?智慧化解的,德行化解的。在这一生当中,没有做一桩对不起众生的事情,没有做一桩对不起自己良心的事情,你说你有多快乐!起心动念从来没有为自己,为别人。为别人没有得失,事情做成功了,众生有福,三宝加持,与自己不相干的;事情做失败不成功了,众生没福,佛菩萨想加持加不上。成功自己没有得,失败自己没有失,没有得失。
不像世间一般人迷惑颠倒,他的得失心太重了,他得到欢喜,失掉了忧愁。他能永远得到吗?他还有死的那一天,死了那一天,什么也得不到,苦不就来了。人为什么那么怕死?其实怕死是怕什么?怕失掉他所得到的一切,怕这个。这都叫迷惑颠倒,不了解事实真相。事实真相,世出世间一切法缘聚缘散。你真正明了事实真相,缘聚没有得,缘散没有失,哪有得失这个妄想?人没有得失,你说多快乐!没有得失就没有生死。所以了生死,你要懂得「了」是什么意思?了是明了,明了生死是一回什么事情,生死是一回什么道理。搞清楚之后才晓得真的没有生死,没有得失,这个时候真实智慧现前了,佛法里面讲的得大自在。
一般现在人年轻人听不进去,中年人听不进去,他觉得他的事业还不错,天天打这些妄想,根本就没有想到宇宙人生大道理。到他退休之后,天天没事情干,天天在那里吃饱饭看太阳,胡思乱想,这个时候跟他讲这些道理,他会听了,他愈听觉得愈有道理。所以现在众生的根性,什么样根性是得度的机缘?退休。退休之后是得度机缘成熟,我们要帮助这些人破迷开悟,转凡成圣,你要抓住机会,这个叫时节因缘,不能错过。
所以在他没有退休之前,少壮的时候,只能够跟他阿赖耶识种一点种子,他没有办法信解,这是真的,那行证当然就更没有了。所以在这个时候,只要他对於佛法有正确的认识就够了,知道佛法是一门大学问,知道佛法对人生、对社会是有利益的,只要他知道这些就可以了,我们认识佛教就足够了。真正想去研究、想去学习,退休以后的事情。
这个在佛法叫观机,应机说法。同样是一个人,他幼年的时候、童年的时候、少年的时候、青年的时候、壮年时候、老年时候,不一样!什么不一样?理念不一样,需求不一样。我们明了在什么样的时节因缘里面,我们用什方式跟他交往。所以佛菩萨活活泼泼,叫八面玲珑,跟每一个不同时节因缘的众生,都能够欢欢喜喜相处,这是智慧,这是德能。跟年轻人的相处,跟老年人相处,跟年轻人说年轻人的话,跟老年人说老年人的话,跟小孩说小孩的话,都是朋友,一律平等。
跟不同族群往来,没有一样不随顺。你们在新加坡有人看到我,我进锡克教堂,我也拜他们的神。他们的信徒看到我都很惊讶,这是什么?我们尊重他,尊重他就是尊重他所祀奉的神明。就好像我们跟朋友往来一样,我非常尊重我的朋友,我的朋友的父母亲,我的朋友的袓父母亲,我尊不尊重?当然尊重!你对他们要不尊重,那你对这个朋友根本就不尊重。这是做人基本的道理,这样才能够成为真正的知交,真正的朋友。今天这个社会大家都非常忧虑的冲突,这样能化解冲突。
所以教育,我们今天所从事的跟中国古老的教育是一生一世的教育,活到老学到老,所以这个退休村是学校。我们把学校、把退休村、把修学的道场融合成一体,这个有意义,这个退休村活了,绝对不是暮气沈沈。你们如果细心一点,你去参观老人公寓,参观退休村,你一进去,你要是细心的话,里头磁场不一样,强烈的比较。你去看一个小学校,看个初中,你看这两种学校的磁场跟退休村老人公寓的磁场,完全不相同!一个有生气,一个暮气沈沈。所以我们看到了,我们明白、了解了,怎样把暮气沈沈的老人公寓、退休村把它活泼起来,生动起来。
让这些老人在这个时候他需要什么?不死。我们要把不死这个学问,这个事实传授给他,不病不死。老人天天想著病,错了!如果念头转过来,你本来一身病,念头一转过来之后,病就没有了,自然就消除了,哪里需要医药?用不著。我们在修学这么多年当中,经验里面,我们是实验得来的。不是在那里空想的,不是听人说的,不是经本上讲的,我们通过实验证明这是事实。我们教导他,这个形象就是证据。
所以我常常跟同学们讲,你们学佛有没有真正得到佛法利益,看看你的形象,你的相貌有没有改变?你的体质有没有改变?相貌、体质没有改变,其他都不必说了。为什么会改变?相随心转,体质也随心转。佛法里面讲,不但讲体质,境界随心转,境界是什么?整个大的生活环境,「若能转境,则同如来」,你真正学到了佛法,你就能转境界,你不会被境界所转。
境界里头第一个就是相貌,就是体质。你这个身体还有病,还常常去看医生,还常常需要吃什么补品,佛法真正殊胜的利益你没有得到。为什么没有得到?你没学。所以我常常讲这个学问是实学,实实在在的学问,一点都不假,决不是谈玄说妙,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这个时候多么重要。所以我们通过这么多年的实验,我们有把握、有信心帮助一切有缘的老人。佛法讲缘,有缘是什么?你能信,你能接受,你能够学习,有缘!肯定度过美满的一生。
而实际上许许多多的老人,他在这一生当中,有许多宝贵的经验,有许多宝贵的心得,没人跟他学。我们这个退休村里面也是学校,老人可以开课,教什么?只要把他一生当中工作处事待人的经验教导后人,这个课程内容就相当丰富,无需要教科书。口授,我们录音、录相,然后整理出来就是书本,就可以出版了。他高兴,他肯教,他要把念头转到这上面,他就不胡思乱想了,他的身体也健康了,他也会长寿了,身心快乐,退而不休。社会的行业里头不要我了,我还有事情干,还有许许多多年轻人需要我。这一些知识学问,一般学校学不到的,我们这个地方可以开这个课,经常开这个课。我们把开课这个消息传出去,有兴趣学习的人,希望他到时间到这个地方来学习,使老人他的学术经验,可以在这个地方传给后人。
在最近昆士兰大学有一位老教授退休了,今年七十四岁。这个老教授一生祈求和平,他反对暴力,反对仇恨,反对报复,他主张用德行、用爱心去感化这一些执著的人。他想在学校里面讲这些课,学校不接受,学校说他这些人是理想主义,不能解决问题,不愿意开他的课。他跟我谈起,我说这个理念正确的,古今中外圣贤的教诲,他的目标无非是教人转恶为善,转迷为悟,转敌为友;把敌人转变过来成为朋友,把冤家对头转过来成为自己最亲密的同志,这是教育的成功,这是教育的目的。
中国古圣先贤常讲「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世间没有不能转变的恶人。恶人他为什么作恶?他的情结里头化不开,你要用真诚把他化解,变成好朋友。所以我们要肯定人性本善,这个理念比什么都重要。你能够肯定人性本善,你就知道世界上没有恶人,正如同大乘佛法里面所说的「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一切众生本来成佛」。从事於教育工作要没有这个理念,你的教育成就有限,你不能解决难题。
所以退休村是老人学校,这里头不仅是老人,也有年轻人,也有小朋友。人生的学校,不论哪个阶段,我们这里头都有很丰富的东西能学到。这样的退休村、老人院真正有价值,真正有意义。我们参观许许多多老人福利事业,我们都感觉里面很多的遗憾,有很多的缺点。我们参观他们的长处,我们全部要学习、要保存,所有一切的缺陷,我们统统改正,我们来做补充。这一个设施那就是大圆满。
我们的工作人员,先要有德育的培训。在这个机构里面服务要用什么样心态?孝子贤孙。为什么要这样做?理要搞清楚,搞明白,甘心情愿这样做。这是什么?报父母之恩,报师长之恩,报佛恩,报众生恩。所以你要不教不讲,讲得不够透彻、不够圆满,这个报恩的心生不起来。真正透彻明了了,才知道知恩报恩,孝敬之心油然而生,这个里面工作的人员跟其他的地方人员不一样!
所以伦理道德的教学,天天不中断,所有工作人员每一天至少上课一个小时。因为他们有工作,所以这一个小时分做两截,上午上班之前上半个小时,下午下班之后上半个小时,天天上课,天天讲,天天劝。他们有什么问题,提出来研究讨论,帮他解决,这是对所有的员工。你不教,他怎么会懂?
治理小机构如是,治国也不例外。我们在典籍里面看到,清朝最盛的时候,康熙、雍正、乾隆经常礼请有道德有学问的这些人士,在宫廷里面讲学,皇帝带领大臣、文武百官在听课。他们学习的范围,不外乎儒、释、道三家。佛法里面请高僧大德,儒家请这些大儒硕学,道教里面也请一些道长,常常讲,不断的讲,所以他才能够造成一个盛世,没有离开学。
我的老师李炳南老居士,他给我们做了好模范,他一生不生病,身体健康,九十七岁往生的。他什么时候停止讲经?往生前两个星期教学停止,往生前两个星期!那是我们的好榜样,现身说法做出样子来给我们看,我们要相信,我们要知道向他学习。人家为什么会做到?一生当中没有老、病、死的念头,没有。一生当中念念恢复传统的道德教学,所以他在台中三十八年,天天所讲的儒跟佛,同时弘扬。
我接受他老人家的薰陶十年,他的心思、他的思想、他的理念我懂,我可以说是他所有学生里面,对他思想理念了解得最深刻、最多的是我一个人,我学到了,依教奉行。所以今天很多同学见到我,其他的不知道,至少看到我这个身体状况能跟老师差不多。如果聪明一点,他也体会到这是果,果差不多,那因就差不多。我亲近李老师的时候,李老师六十九岁,我跟他十年,他在七十多岁的时候,像我现在这个年龄,眼没有花,看报纸没有问题;查字典,看到辞源辞海翻开,他一段一段念给我们听,不要戴眼镜,耳目聪明。这是现前的果报,这个就是修学的成果,拿成果表演给人看。
希望我们将来退休村里面,所住的人都有这样好的成果。年岁大,不老!就跟许哲一样,一百零一岁的年轻人,我们这个退休村成功了,各个都是百岁的年轻人。好,今天我就报告到此地,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