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与冲突解决之道 (第一集) 2002/9/3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21-142-0001
各位同学,这几天有不少的朋友跟我谈起,现在世界和平跟冲突的问题。正好在昆士兰大学现在有一个研究所,专门讨论「促进和平,消弭冲突问题的研究」。这个问题由来很久了,可以说自从有人类出现以来,大概人与人之间互相冲突的问题就存在了,佛说这是六道凡夫。这个世间有没有没有冲突的事件发生,只有和睦相处的这个世界?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有!确确实实有。诸佛的净土,菩萨居住的净土没有冲突,确实是真正落实了平等对待,和睦相处。
为什么我们这个世界千万年来,冲突不断的发生?一切众生渴望和平也望了千万年了,和平没有到来,而冲突不断的提升。要消除冲突,落实和平,能不能做到?我们晓得这个世间许许多多的人怀疑,认为和平是一种理想,不切实际。这个是世间一般人的想法、看法,实际上圣人的看法、想法就不一样了。
首先我们要明了圣人,圣是什么意思?神人,神是什么意思?在中国,古人对这些名词有说明,神圣,聪明正直谓之神;圣是对於宇宙人生的事实真相明了,则称之为圣,圣明。由此可知,中国人讲的神圣绝非迷信。神圣就是做到了诚与明,真诚明达,明了通达一切事理,这个人我们就称他圣人。
在中国,孔老夫子这是个代表,我们尊他为圣人。在孔子之前,像孔子这样的人物不少,通称为古圣先王。他们一生处事待人接物都是以真诚的心,明达事理因果,教化众生,确确实实能够达到社会的安定、繁荣、兴旺,教化众生,使人人都能够明了利害得失,吉凶祸福,达到社会的长治久安。儒家所说的大同之治,那不是理想,是事实。现代的社会为什么做不到?社会病了,我们要晓得。现在许多人都说地球病了,地球是我们居住的环境;社会病了,社会是我们生活当中的人事环境。这个麻烦不小,物质生活环境、人事生活环境都有了严重的病态。
病态的根源在哪里?古圣先贤告诉我们,一句话,众生贪瞋痴慢所造成的。贪瞋痴随著物质享受快速的向上升,如果不能够满足自已的欲望,竞争就产生了。我们看看今天社会学校的教育,再看看家庭的教育,父母教儿女是不是教他竞争?学校里面老师教学生是不是教竞争?这不是小事,这是大事!竞争不能满自己的意思,那一定就变成斗争;斗争还达不到目的,那就变成战争;战争的结果是毁灭。所以这个社会的动乱,人与人之间的冲突,我们要晓得它的根源在哪里?现在我们晓得了,根源是在贪瞋痴慢。贪瞋痴慢确确实实是在加速度的增长,和平还有指望吗?
我们细心去观察中国外国,古代现代,确实有一些真正觉悟的人,真正有智慧的人,他们很认真努力在从事於消除冲突,促进和平的工作。他怎么做法?方法很多,就像佛在经典里面所说的,佛菩萨这些大圣大贤应化在世间,他们到这个世间来不是受果报的,不是业报而来的。他们怎么来的?佛法里常讲乘愿而来。乘什么愿?帮助众生离苦得乐。
大乘佛法里面所说的四弘誓愿,第一句「众生无边誓愿度」。众生无边,这四个字的意思很广很深,不是说芸芸众生很多,这个讲法就讲得很浅薄了。众生是多,众生所受的苦难就更多,苦从哪里来的?苦从贪瞋痴来的。贪瞋痴,痴是迷,痴迷!痴迷之后,他才生起贪瞋的念头。如果觉悟了,不迷不痴了,这个贪瞋的念头生不起来,为什么?真心。
《楞严经》上讲的一切众生「常住真心」,这四个字我们要多想想。「常住真心」,常住就是不会变的,真心是不会变的。妄心?妄心叫无常,妄心不是常住的。妄心是什么?是生灭心。我们一天到晚起心动念,前面灭了,后面就生了,这个生灭心是妄心,不是真心。真心是常住的,真心里面没有贪瞋痴慢。不但没有贪瞋痴慢,《华严经》上告诉我们,真心里头没有妄想、没有分别、没有执著,妄心里头有。
佛菩萨告诉我们真心是本有的,妄心本来无的,基於这一个理论,冲突可以化解,和平可以落实。我们对这桩事情首先要建立信心,信心从哪里来的,总得有道理,这个道理是真理,真理给我们信心。
再看中国儒家讲的,《三字经》上头一句话,「人之初,性本善」,《论语》里面孔子说「性相近,习相远」,中国圣人说的。我们要肯定一切众生本性是善的,本性是非常接近的,也就是说大家都差不多。佛在大乘经里面告诉我们,「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佛性就是本善本净。我们这些年来讲到修学的目标,就定在这四个字,「纯净纯善」。纯净纯善就是佛性,儒跟佛讲的是一样的,没有两样。
再从事实上我们来观察,我们看婴儿,你看三四个月、五六个月,他还不会说话,仔细去观察他,你看他的性是善还是恶?我很留意,答案是肯定的,他的性善。只要看他的小眼睛,无论对什么人他都笑眯眯的。善人抱他,他很喜欢;恶人抱他,他也很喜欢,他没有分别。没有分别、没有妄想、没有执著,那个心是纯善纯净,那个心就是本善,从他的表态上我们看得很清楚。一两岁他会说话了,他爱他的父母,他爱他的亲人,他那个爱是真的,不是假的,天真烂漫;天真就是天然的真实,不是伪装的。
渐渐长大了,他的心就变了,小时候讲的话都不算数了。这是怎么一回事情?这是渐渐长大之后,被这个社会的染缸染污了。所以夫子讲的,性虽然相近,习相远。那个「性相近」是与圣人相近,跟佛菩萨相近,跟佛菩萨差不多。非常可惜,小时候没有好好的教导他,没有道德在薰陶他,他染上了贪瞋痴,就好像吸毒一样,他上瘾了。到了少壮的时候,欲罢不能,有些时候他做了些恶事,损人利己,有时候感到良心不安;良心不安,他还是要做。这是什么原因?他克服不了外界的诱惑。内心的烦恼习气他没有这个能力克服,於是才违背自己的良心,造作一切恶业。
我们一定要了解一切变乱冲突的根源,把这个根找到。消除冲突从哪里做起?一定要从我们自己本身做起,这一点诸位一定要明了。佛在经上常常讲,自己未度而能度人,无有是处。我们看孔子,看孟子,在中国看老子,看庄子。这个度就是把自己这个冲突化解了,然后才能帮助别人,才能教化别人。释迦牟尼、诸佛菩萨也是这样的。
所以冲突在哪里化解?在自己内心深处。我们内心的深处,真心、妄心,真妄冲突;诚心、虚伪,诚伪冲突。我们起心动念,处事待人接物,我们用什么心?自利跟利他冲突。欲望,欲望是严重的染污,与清净冲突;瞋恚,瞋恚是极端的不平,与平等心冲突;愚痴跟智慧冲突。所以你要晓得真正冲突是在我们内心深处,我们要讲究和平,先把内在的冲突消除,然后我们自己和平了,中国古人常讲「心平气和」。怎么样能达到气和心平?要把内心里面的冲突化解,或者我们讲内心里面的矛盾,那都是一样的意思。你要把它能化解,这是大学问,真功夫!
这个问题化解了,在佛法里面讲超凡入圣。由此可知,佛法里面讲凡圣标准是什么?你内在矛盾冲突没摆平,你是凡夫;你内在里面的冲突矛盾统统化解了,你就是圣人了。圣人才真正有智慧、有能力、有善巧方便,帮助社会大众化解一切众生的矛盾。
这个方法,实在讲是教育!这一点我们只要冷静观察,真正具足大智慧、真实智慧、真正慈悲,这种人在世间,他做什么?都是从事於教学,师道!
做老师的人很辛苦,为什么?你教人,你自己要做出最好的榜样。你教人不贪,首先你自己要不贪。你自己要贪,教别人不贪,谁能相信你?你自己在逆境里面不瞋恚,你才能教人不瞋,别人听你的话要看看你样子。夫子讲的「听其言而观其行」,你有没有做到?
所以做老师的人,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非常谨慎,唯恐让别人看到不好的样子,学到不好的样子。他要学个不好样子,这个做老师的怎么对得起学生!不仅是对不起这一个学生,对不起所有的学生,对不起社会所有大众。「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不容易!
老师都是清高的。清,他的物质生活清淡、贫穷;高是他的志高,他的德高,他能给社会大众做榜样。在中国,你看看孔孟老庄。在印度,你看看释迦,他的这些学生们,舍利弗、目犍连、迦叶、阿难,你仔细去看看他们,看他们一生的行业,他的行为、他的造作,不但是当时感动社会大众,即使在今天我们去佛两、三千年了,两、三千年之后提到这些大圣大贤,我们心里头还生起无限仰慕之心,甚至於还发愿向他学习。这是德高智广才能这样的感动人,令后世人永远不忘他的行仪,不忘他的教诲。这要不是大智大德,诸位想想谁能做得到?
中国在古代,外国也不例外,对於这一切众生,一切众生从事於各行各业,你去观察,对待老师特别尊重。老师真正叫难能可贵,他没有贪瞋痴,他没有物质享受的欲望,衣能穿得暖,食可以饱肚子,有一个小茅蓬能遮蔽风雨,他很满足了。所以凡是从事於教学工作的人,中国人称为老师,帝王尊敬他,父老尊敬他,他在社会上虽然很贫寒,博得社会大众的尊敬。
由於帝王、大臣、社会大众的尊敬,儿童、年轻人,在佛法里面讲善根深厚的,他很羡慕这些圣贤,希圣希贤,希望自己也能做到圣人,也能做到贤人,认真的学习,现代的话来讲道德教育。我们看看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可以说日新月异,物质生活大幅度的提高,圣贤道德教育差不多已经忘得干干净净,这个不得了,这是社会动乱的根源。
我年轻的时候对这些问题很留意,我对於圣贤非常仰慕。学佛之后,我肯定全世界每一个宗教的创始人都是大圣大贤、大智大德,佛家讲大慈大悲,不是普通人。普通人谁不追求名闻利养?谁不贪图五欲六尘的享受?他们这些人能够放弃名闻利养,放下物欲的受用,甘心情愿过一种清苦的生活,全心全力来教化社会,给社会做榜样,给社会做典型。他对於社会、对於人类的贡献,真正可以说得上无与伦比,这个社会上任何一个行业不能跟他相比。全心全力在奉献,宗教里面讲的牺牲奉献,而且乐此不疲,帮助世间一切众生破迷开悟。迷是冲突的根源,是一切众生彼此误会的根源,他来化解。迷破了之后,人就觉悟,觉才有乐,乐在觉中,真乐。
在这个地方我再跟诸位透露,这些从事於社会教学工作的人,他有大乐。你别看到他物质生活上那样的清贫,精神生活快乐,所谓的是「身贫道不贫」,物质生活上清苦,精神生活不苦,大乐!这个是世间人永远想像不到的,他那种乐是世间人没法子体会得到。要没有这样的真乐,诸位想想,谁愿意冤枉吃苦?吃苦有代价,代价是真乐。
我们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一般人很不容易体会的。我也是在中年的时候出家的,三十三岁,我二十六岁学佛,学佛我就选择素食。当时有很多同学、朋友、同事都认为我很迷,迷信,不吃肉了,都很同情我,感到我很可怜,也常常来开导我、劝我,佛可以学,不必选这么苦的生活。他们不了解,我选择素食,我有我的道理在。三、四十年过去了,再遇到的时候,他就伸起大拇指来:你对了!你对了!三、四十年他才认错,他那个生活方式没有我这个生活方式快乐。那素食有代价了,什么代价?非常明显的,不容易衰老,不生病。古人讲的「病从口入,祸从口出」。所以我们有很好的形象让他看,这个形象就是成绩。
学佛,佛是什么?知道的人不多,包括许许多多佛教徒,都不知道佛是什么。天天拜、天天念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是什么?不知道!甚至於误会把他当作神明来看待,这是著相,迷信!
释迦牟尼佛,印度人称佛,中国人称圣人,一个意思。释迦牟尼这一位圣人,他是一位多元文化的社会教育家,跟中国孔子、老子一样,一生从事於社会教育工作。释迦牟尼佛尤其是令人尊敬,他的教学是义务的,不收学费,有教无类。不论你是哪个国家人,不论你信仰什么宗教,只要你跟他学,他就非常真诚慈悲的教导你、成就你,帮助你破迷开悟。那是一位很了不起的好老师,我们佛弟子称释迦牟尼佛为本师,本是根本,根本的老师。用现在的话来说,他是一个多元文化社会教育的义务工作者,释迦牟尼佛的身分。
我们学佛就要效法他,继承他老人家的事业,这个事业就是多元文化教学的事业。这个事业里头决定没有名闻利养,统统放下了;决定不求五欲六尘的享受,终身从事於这个教学,帮助社会广大众生。虽不能够断掉名闻利养、五欲六尘的享受,至少他已经看淡了。他能够把这些东西看淡,诸位想想看,冲突变乱就会减少,和平幸福就慢慢接近了,这是一定的道理。这就是他一生事业的成果,他这个成果不是自己来享受,是贡献给整个社会,贡献给整个的世界,潜移默化,在做消除冲突,在做促进和平、幸福美满的工作。他为什么要这么做?下一个钟点再跟诸位报告。
各位同学,这几天有不少的朋友跟我谈起,现在世界和平跟冲突的问题。正好在昆士兰大学现在有一个研究所,专门讨论「促进和平,消弭冲突问题的研究」。这个问题由来很久了,可以说自从有人类出现以来,大概人与人之间互相冲突的问题就存在了,佛说这是六道凡夫。这个世间有没有没有冲突的事件发生,只有和睦相处的这个世界?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有!确确实实有。诸佛的净土,菩萨居住的净土没有冲突,确实是真正落实了平等对待,和睦相处。
为什么我们这个世界千万年来,冲突不断的发生?一切众生渴望和平也望了千万年了,和平没有到来,而冲突不断的提升。要消除冲突,落实和平,能不能做到?我们晓得这个世间许许多多的人怀疑,认为和平是一种理想,不切实际。这个是世间一般人的想法、看法,实际上圣人的看法、想法就不一样了。
首先我们要明了圣人,圣是什么意思?神人,神是什么意思?在中国,古人对这些名词有说明,神圣,聪明正直谓之神;圣是对於宇宙人生的事实真相明了,则称之为圣,圣明。由此可知,中国人讲的神圣绝非迷信。神圣就是做到了诚与明,真诚明达,明了通达一切事理,这个人我们就称他圣人。
在中国,孔老夫子这是个代表,我们尊他为圣人。在孔子之前,像孔子这样的人物不少,通称为古圣先王。他们一生处事待人接物都是以真诚的心,明达事理因果,教化众生,确确实实能够达到社会的安定、繁荣、兴旺,教化众生,使人人都能够明了利害得失,吉凶祸福,达到社会的长治久安。儒家所说的大同之治,那不是理想,是事实。现代的社会为什么做不到?社会病了,我们要晓得。现在许多人都说地球病了,地球是我们居住的环境;社会病了,社会是我们生活当中的人事环境。这个麻烦不小,物质生活环境、人事生活环境都有了严重的病态。
病态的根源在哪里?古圣先贤告诉我们,一句话,众生贪瞋痴慢所造成的。贪瞋痴随著物质享受快速的向上升,如果不能够满足自已的欲望,竞争就产生了。我们看看今天社会学校的教育,再看看家庭的教育,父母教儿女是不是教他竞争?学校里面老师教学生是不是教竞争?这不是小事,这是大事!竞争不能满自己的意思,那一定就变成斗争;斗争还达不到目的,那就变成战争;战争的结果是毁灭。所以这个社会的动乱,人与人之间的冲突,我们要晓得它的根源在哪里?现在我们晓得了,根源是在贪瞋痴慢。贪瞋痴慢确确实实是在加速度的增长,和平还有指望吗?
我们细心去观察中国外国,古代现代,确实有一些真正觉悟的人,真正有智慧的人,他们很认真努力在从事於消除冲突,促进和平的工作。他怎么做法?方法很多,就像佛在经典里面所说的,佛菩萨这些大圣大贤应化在世间,他们到这个世间来不是受果报的,不是业报而来的。他们怎么来的?佛法里常讲乘愿而来。乘什么愿?帮助众生离苦得乐。
大乘佛法里面所说的四弘誓愿,第一句「众生无边誓愿度」。众生无边,这四个字的意思很广很深,不是说芸芸众生很多,这个讲法就讲得很浅薄了。众生是多,众生所受的苦难就更多,苦从哪里来的?苦从贪瞋痴来的。贪瞋痴,痴是迷,痴迷!痴迷之后,他才生起贪瞋的念头。如果觉悟了,不迷不痴了,这个贪瞋的念头生不起来,为什么?真心。
《楞严经》上讲的一切众生「常住真心」,这四个字我们要多想想。「常住真心」,常住就是不会变的,真心是不会变的。妄心?妄心叫无常,妄心不是常住的。妄心是什么?是生灭心。我们一天到晚起心动念,前面灭了,后面就生了,这个生灭心是妄心,不是真心。真心是常住的,真心里面没有贪瞋痴慢。不但没有贪瞋痴慢,《华严经》上告诉我们,真心里头没有妄想、没有分别、没有执著,妄心里头有。
佛菩萨告诉我们真心是本有的,妄心本来无的,基於这一个理论,冲突可以化解,和平可以落实。我们对这桩事情首先要建立信心,信心从哪里来的,总得有道理,这个道理是真理,真理给我们信心。
再看中国儒家讲的,《三字经》上头一句话,「人之初,性本善」,《论语》里面孔子说「性相近,习相远」,中国圣人说的。我们要肯定一切众生本性是善的,本性是非常接近的,也就是说大家都差不多。佛在大乘经里面告诉我们,「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佛性就是本善本净。我们这些年来讲到修学的目标,就定在这四个字,「纯净纯善」。纯净纯善就是佛性,儒跟佛讲的是一样的,没有两样。
再从事实上我们来观察,我们看婴儿,你看三四个月、五六个月,他还不会说话,仔细去观察他,你看他的性是善还是恶?我很留意,答案是肯定的,他的性善。只要看他的小眼睛,无论对什么人他都笑眯眯的。善人抱他,他很喜欢;恶人抱他,他也很喜欢,他没有分别。没有分别、没有妄想、没有执著,那个心是纯善纯净,那个心就是本善,从他的表态上我们看得很清楚。一两岁他会说话了,他爱他的父母,他爱他的亲人,他那个爱是真的,不是假的,天真烂漫;天真就是天然的真实,不是伪装的。
渐渐长大了,他的心就变了,小时候讲的话都不算数了。这是怎么一回事情?这是渐渐长大之后,被这个社会的染缸染污了。所以夫子讲的,性虽然相近,习相远。那个「性相近」是与圣人相近,跟佛菩萨相近,跟佛菩萨差不多。非常可惜,小时候没有好好的教导他,没有道德在薰陶他,他染上了贪瞋痴,就好像吸毒一样,他上瘾了。到了少壮的时候,欲罢不能,有些时候他做了些恶事,损人利己,有时候感到良心不安;良心不安,他还是要做。这是什么原因?他克服不了外界的诱惑。内心的烦恼习气他没有这个能力克服,於是才违背自己的良心,造作一切恶业。
我们一定要了解一切变乱冲突的根源,把这个根找到。消除冲突从哪里做起?一定要从我们自己本身做起,这一点诸位一定要明了。佛在经上常常讲,自己未度而能度人,无有是处。我们看孔子,看孟子,在中国看老子,看庄子。这个度就是把自己这个冲突化解了,然后才能帮助别人,才能教化别人。释迦牟尼、诸佛菩萨也是这样的。
所以冲突在哪里化解?在自己内心深处。我们内心的深处,真心、妄心,真妄冲突;诚心、虚伪,诚伪冲突。我们起心动念,处事待人接物,我们用什么心?自利跟利他冲突。欲望,欲望是严重的染污,与清净冲突;瞋恚,瞋恚是极端的不平,与平等心冲突;愚痴跟智慧冲突。所以你要晓得真正冲突是在我们内心深处,我们要讲究和平,先把内在的冲突消除,然后我们自己和平了,中国古人常讲「心平气和」。怎么样能达到气和心平?要把内心里面的冲突化解,或者我们讲内心里面的矛盾,那都是一样的意思。你要把它能化解,这是大学问,真功夫!
这个问题化解了,在佛法里面讲超凡入圣。由此可知,佛法里面讲凡圣标准是什么?你内在矛盾冲突没摆平,你是凡夫;你内在里面的冲突矛盾统统化解了,你就是圣人了。圣人才真正有智慧、有能力、有善巧方便,帮助社会大众化解一切众生的矛盾。
这个方法,实在讲是教育!这一点我们只要冷静观察,真正具足大智慧、真实智慧、真正慈悲,这种人在世间,他做什么?都是从事於教学,师道!
做老师的人很辛苦,为什么?你教人,你自己要做出最好的榜样。你教人不贪,首先你自己要不贪。你自己要贪,教别人不贪,谁能相信你?你自己在逆境里面不瞋恚,你才能教人不瞋,别人听你的话要看看你样子。夫子讲的「听其言而观其行」,你有没有做到?
所以做老师的人,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非常谨慎,唯恐让别人看到不好的样子,学到不好的样子。他要学个不好样子,这个做老师的怎么对得起学生!不仅是对不起这一个学生,对不起所有的学生,对不起社会所有大众。「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不容易!
老师都是清高的。清,他的物质生活清淡、贫穷;高是他的志高,他的德高,他能给社会大众做榜样。在中国,你看看孔孟老庄。在印度,你看看释迦,他的这些学生们,舍利弗、目犍连、迦叶、阿难,你仔细去看看他们,看他们一生的行业,他的行为、他的造作,不但是当时感动社会大众,即使在今天我们去佛两、三千年了,两、三千年之后提到这些大圣大贤,我们心里头还生起无限仰慕之心,甚至於还发愿向他学习。这是德高智广才能这样的感动人,令后世人永远不忘他的行仪,不忘他的教诲。这要不是大智大德,诸位想想谁能做得到?
中国在古代,外国也不例外,对於这一切众生,一切众生从事於各行各业,你去观察,对待老师特别尊重。老师真正叫难能可贵,他没有贪瞋痴,他没有物质享受的欲望,衣能穿得暖,食可以饱肚子,有一个小茅蓬能遮蔽风雨,他很满足了。所以凡是从事於教学工作的人,中国人称为老师,帝王尊敬他,父老尊敬他,他在社会上虽然很贫寒,博得社会大众的尊敬。
由於帝王、大臣、社会大众的尊敬,儿童、年轻人,在佛法里面讲善根深厚的,他很羡慕这些圣贤,希圣希贤,希望自己也能做到圣人,也能做到贤人,认真的学习,现代的话来讲道德教育。我们看看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可以说日新月异,物质生活大幅度的提高,圣贤道德教育差不多已经忘得干干净净,这个不得了,这是社会动乱的根源。
我年轻的时候对这些问题很留意,我对於圣贤非常仰慕。学佛之后,我肯定全世界每一个宗教的创始人都是大圣大贤、大智大德,佛家讲大慈大悲,不是普通人。普通人谁不追求名闻利养?谁不贪图五欲六尘的享受?他们这些人能够放弃名闻利养,放下物欲的受用,甘心情愿过一种清苦的生活,全心全力来教化社会,给社会做榜样,给社会做典型。他对於社会、对於人类的贡献,真正可以说得上无与伦比,这个社会上任何一个行业不能跟他相比。全心全力在奉献,宗教里面讲的牺牲奉献,而且乐此不疲,帮助世间一切众生破迷开悟。迷是冲突的根源,是一切众生彼此误会的根源,他来化解。迷破了之后,人就觉悟,觉才有乐,乐在觉中,真乐。
在这个地方我再跟诸位透露,这些从事於社会教学工作的人,他有大乐。你别看到他物质生活上那样的清贫,精神生活快乐,所谓的是「身贫道不贫」,物质生活上清苦,精神生活不苦,大乐!这个是世间人永远想像不到的,他那种乐是世间人没法子体会得到。要没有这样的真乐,诸位想想,谁愿意冤枉吃苦?吃苦有代价,代价是真乐。
我们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一般人很不容易体会的。我也是在中年的时候出家的,三十三岁,我二十六岁学佛,学佛我就选择素食。当时有很多同学、朋友、同事都认为我很迷,迷信,不吃肉了,都很同情我,感到我很可怜,也常常来开导我、劝我,佛可以学,不必选这么苦的生活。他们不了解,我选择素食,我有我的道理在。三、四十年过去了,再遇到的时候,他就伸起大拇指来:你对了!你对了!三、四十年他才认错,他那个生活方式没有我这个生活方式快乐。那素食有代价了,什么代价?非常明显的,不容易衰老,不生病。古人讲的「病从口入,祸从口出」。所以我们有很好的形象让他看,这个形象就是成绩。
学佛,佛是什么?知道的人不多,包括许许多多佛教徒,都不知道佛是什么。天天拜、天天念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是什么?不知道!甚至於误会把他当作神明来看待,这是著相,迷信!
释迦牟尼佛,印度人称佛,中国人称圣人,一个意思。释迦牟尼这一位圣人,他是一位多元文化的社会教育家,跟中国孔子、老子一样,一生从事於社会教育工作。释迦牟尼佛尤其是令人尊敬,他的教学是义务的,不收学费,有教无类。不论你是哪个国家人,不论你信仰什么宗教,只要你跟他学,他就非常真诚慈悲的教导你、成就你,帮助你破迷开悟。那是一位很了不起的好老师,我们佛弟子称释迦牟尼佛为本师,本是根本,根本的老师。用现在的话来说,他是一个多元文化社会教育的义务工作者,释迦牟尼佛的身分。
我们学佛就要效法他,继承他老人家的事业,这个事业就是多元文化教学的事业。这个事业里头决定没有名闻利养,统统放下了;决定不求五欲六尘的享受,终身从事於这个教学,帮助社会广大众生。虽不能够断掉名闻利养、五欲六尘的享受,至少他已经看淡了。他能够把这些东西看淡,诸位想想看,冲突变乱就会减少,和平幸福就慢慢接近了,这是一定的道理。这就是他一生事业的成果,他这个成果不是自己来享受,是贡献给整个社会,贡献给整个的世界,潜移默化,在做消除冲突,在做促进和平、幸福美满的工作。他为什么要这么做?下一个钟点再跟诸位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