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三福六和 - (第二集)
三福六和  (第二集)  2002/05/26  马来西亚山打根  档名:21-139-0002

  诸位法师,诸位同修:

  今天晚上我们接著跟诸位讲「六和」。三福六和是学佛的基础,佛法从哪里学起,一定要知道。净宗学会初成立的时候,这个因缘同修们应当要晓得,这个名称是夏莲居老居士提出来的,他老人家会集《无量寿经》圆满之后,提出「净宗学会」这个名称。他的提出使我们想到佛法的教学,前面跟诸位说过,要契机契理。契理不必说了,这是决定与自性性德相应;契机,机是众生的根器,要真正能做到契机,就是现代人所说的本土化与现代化,你才能做到契机。佛菩萨没有形相,没有一定的形相,在这个世间应化,经典上我们常常读到的「随机应化」,这个机就是众生,在哪一个地区应化,他的相貌就跟这个地区人完全一样,这才能契机。如果他在我们这个地区示现的跟本地人不一样,我们一定看他是外国人,我们的感受就产生障碍,我们为什么跟外国人学?

  所以佛在印度示现,那个样子是印度人,印度人看了欢喜;在中国示现,那个样子是中国人,中国人也很欢喜;在日本示现,那个样子是日本人。你们看看我们现在造的佛像,中国人造的佛像,中国人的面孔;西藏人造的佛像,一看那就是西藏人;泰国小乘佛教你看释迦牟尼佛的佛像,下巴尖尖的,就是泰国人;日本人的佛菩萨,一看就是日本人。他有没有做错?没有做错,本土化跟现代化。所以早年我在美国,在美国也住了不少年,美国的佛教也挺兴盛,我跟美国人说:「佛没有到美国来。」他说:「佛教传到美国差不多有一百年的历史,很多寺庙、很多法师在这边弘扬佛法,怎么说没有传到美国来?」我说:「你们仔细观察,在美国所有寺庙,哪一个像像美国人?」我这一说他就呆住、愣住了,没有一尊像是美国人,没有一尊菩萨像是美国人,所以佛菩萨没有到美国来。

  在哪个地区示现,一定示现本土的相貌,我讲了几十年。大概是三年前,我在马来西亚,好像是在马六甲古城那边有一个缅甸寺庙,同修们带我去参观,我在大殿上看到三十多尊释迦牟尼佛。统统是释迦牟尼佛,面孔都不一样,它下面写的是印度的释迦牟尼佛,印度像;中国的,中国人的像;西藏的,西藏人的像;尼泊尔的,尼泊尔人的像;日本的、韩国的、泰国的、越南的,每一个面孔都不一样,正确!所以本土化跟现代化比什么都重要,佛度现代人,不是度古人,古人已经过去了,佛要度现代人;也不是度未来人,度现代人,所以这个认知非常重要。佛的相随著大家的相貌变化,佛的生活环境也跟大家生活环境一样,总不能两样。居住的房子,现在盖个寺庙还要盖宫殿,哪一家的房子盖成宫殿的样子?佛教传到中国盖宫殿,那是正确的,为什么?中国帝王住的是宫殿,比照帝王居住的环境,给佛造房舍。现代已经走向民主,国家领导人办公的场所已经不是从前宫殿的那个样子。

  最奇怪的是在外国,我在许多国家里面看到,中国的法师在外国建寺庙,一定是盖中国宫殿式的,所以当地的信徒不进门。为什么?一看是外国文化。你在那个地方,在外国建道场,你的目的是度外国人?还是度中国华侨?所以接引的对象都是中国华侨,外国人一个不进来。那我们想想,汉朝时候摩腾、竺法兰这两位尊者到中国,如果当时盖寺院盖印度的样子,他们还保持印度那种生活习惯,我相信我们中国人不会进他的寺院,一看是外国人。这些大德到中国来,了不起,住的是中国形式的房子,穿的是大袖的衣服,这衣服是汉朝的,汉朝一般的礼服叫海青。他不穿印度的衣服,穿中国的海青,生活完全跟中国人一样,我们中国人欢喜,尊敬他,跟他融成一片。你看看,祖师大德他们懂,现代人不懂。基督教在中国为什么不能像佛教那样的发扬光大,拥有那么多的信徒?什么原因?他盖的是外国式的教堂,中国人一看,洋鬼子,不进去!如果他懂得这个道理,神教化众生是平等的,到中国来建教堂也建成宫殿式的,那他的信徒就多了,他不晓得。

  耶稣的塑像要塑成中国人的面孔,他不晓得这个道理,所以他在中国传教一百多年,大概有一百五十年,有一个牧师几乎掉眼泪跟我说:「基督教在中国传教一百年」,那个时候是一百年,我在很年轻的时候,还没有学佛的时候,他告诉我:「全中国才只有一百万信徒,中国人好难信教!」他不晓得这个道理,全部搞你那个样子,中国人怎么能接受?同样道理,中国人传佛教传到外国去,佛像是中国人的面孔,建筑也是中国人的形式,你们外国人不是一个都不进来吗?同样道理!我这个话说到此地,你们有没有体会到?在山打根这个地方有几个寺庙,有几个当地人进来?还不是以华侨为主吗?为什么马来人不进来?佛像不是马来人的样子,道场也不是马来人的建筑,重要!

  所以我在美国达拉斯建了个道场,我那个道场建筑形式是美国的形式,里面供的佛像,也供西方三圣。阿弥陀佛印度人,一看就晓得是印度人,观音菩萨是中国人,大势至菩萨是美国人。我原本希望三尊像全部是美国人的面孔,我只是说说,有一位同修,到现在我也不晓得是哪一位,他画三张西方三圣的油画像送给我,由基金会转交给我。我打开来一看,我很喜欢,但是他不完全是美国人,只有大势至菩萨是美国人的像,观音菩萨是中国人,阿弥陀佛是印度人,也不错!也好,我就供在美国这个道场。所以美国人一看,这菩萨是我们美国人,感情不相同了。一定要懂得,我们在马来这个国家,造的菩萨像、佛像一定是马来人的面孔,普度众生。

  所以当时摩腾、竺法兰到中国,造的佛像造中国人的面孔,他有道理,这才与经典的教诲相应。佛菩萨没有一定的相,随众生变现。《楞严经》上说得很好,随心应量,「随众生心,应所知量」,讲得多好!活活泼泼!这是学佛普通的常识,我们要融入不同的族群、不同的文化。佛法比什么都殊胜,但是你如果对佛法不了解,你还有分别、你还有执著,那就错了,你把佛法曲解、错解了,《开经偈》上讲「愿解如来真实义」。尤其是《华严经》,在现代这个时代,不能不读《华严》,《华严》是把虚空法界各个不同的族群、不同的文化融合在一起,融合又不破坏,真的是了不起!佛法在世间,不坏世间法。

  所以经题用《华严》,这是翻经的人省略;照梵文经题的意思来翻,是「杂华庄严」。把这个世间比喻成一个大花园,「杂华」,杂华就是花园里面有许许多多花卉的品种,不是一种,什么样的花都有。在一个花园里面,美不胜收,共同在一个花园,彼此不相妨碍,才显示这花园之美,不是独一。其他的品种都不要,只要一种,那有什么好看?你想想看这个经题,杂华就是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宗教、不同的族群共同在一起生活,这就是「杂华庄严」。从经题你就能想到这部经里面的义趣,佛在这里到底教我们什么。

  在古时候资讯不发达,交通不方便,所以确确实实有一些人老死不相往来,真的不是假的。有人一生县城都没有去过,生长在乡下,他一生就在那个乡下、那个地区,城市没去过,所以人的思想很保守。现在科技发达、资讯发达,全世界无论在哪个地方出一点小小的事情,我们立刻在报纸、在电视里面就看到。交通方便,所以现在地球变成一家人。有人说地球村,我们共同住在地球村,往来频繁。再不能够保守,再保守那你就错了。从前可以,现在不可以,从前不往来,现在要往来。所以对於这个地球上所有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族群,他们的历史、他们的文化、他们的地理、他们的思想,我们都要了解,然后要知道怎样和他们相处,相处得像一家人一样。这个学问就是佛法,所以佛法确确实实是多元文化社会教学的好教材,现代人不能不学习。唯有学习佛法,我们才懂得怎样跟人家和睦相处,怎样能够过幸福美满的生活。佛教给我们从哪里做起?从三福,三福是提升自己的品德。六和是完全跟别人相处要和睦,一切诸佛如来对於和睦相处是最尊敬的。

  我们今天还得留一点时间跟诸位做一个三皈依,三皈依的誓词里面,「皈依僧,众中尊」,这句话什么意思?僧是梵语,「僧伽耶」,它的意思是和合的僧团,和合的团体。「众」,在古时候印度就是讲团体,四个人以上在一起生活或者在一起学习,四个人称为众,四个人以上就叫做众。这个团体叫僧团,僧意思就是和合,僧团是和合的团体。和合团体,诸佛护念,龙天善神尊敬,所以它是所有一切团体里面最值得人尊敬的;「尊」,就是现在人讲值得人尊敬。为什么?它和合没有争执,互相合作,这个团体是最值得尊敬的。和合,佛教导我们,六个等於说是戒律六条,这六条一定要遵守。四个人在一起,例如一个家庭,如果家庭夫妻两个,有两个小孩,一家四个人能够修六和敬,你的家庭就是僧团。僧团就是和合团体,你这个家庭一切诸佛都加持你、都保佑你,一切善神都护持你,你为什么不肯做?中国谚语常讲「家和万事兴」。

  所有团体,佛讲的这个僧团,僧团的意思是广义,不是狭义,讲僧团你就想到出家人,那你就想错了。僧,在家人也可以称僧,只要你修清净心。僧两个意思:六根清净、一尘不染,这是第一个意思;第二个意思是与大众相处和睦,遵守佛的这六个戒条。不论是在家出家的团体,都叫做僧团。佛教有一些称呼,我们要懂得,学佛的人要懂得。称法师、称和尚、称阿闍梨,在家、出家都能称,男人女人都不分。和尚是印度话,什么意思?老师。老师,出家人可以做老师,在家人也能做老师。男众是我的老师,女众也可以做我老师,所以不分在家出家,不分男众女众。但是和尚这个老师是最亲密的,直接指导我们;不是直接教我的、指导我的,我们没有这个关系,不称和尚,称什么?称阿闍梨。

  阿闍梨是梵语,翻成中文叫轨范师,他的思想行为可以做我的模范,但是他不一定教过我的书,他是社会上一个好人、好典型、好模范,我们中国人通常称法师。所以法师不分在家、出家,不分男人、女人,只要教学都称为法师。以佛法教导众生,我们现在一般习惯上讲讲经说法,出家人也行,在家居士也行,你只要发心出来讲经说法,你都是法师。但是我们现在中国一般习惯上出家称法师,在家称居士,不称法师。实际上,法师、阿闍梨、和尚都是在家出家通称的,这个道理我们要懂。只有优婆塞、优婆夷,决定是在家居士,比丘、比丘尼一定是出家的,这不能够错用。在家不可以称比丘、比丘尼,出家不可以称优婆塞、优婆夷,普通称呼一定要搞清楚、搞明白。

  六和,这是讲做人。人与人相处头一个,佛教给我们「见和同解」,这句话就是现在社会上常讲的建立共识。只要是团体,团体的成员我们的想法看法是一致的,这就叫见和同解,不至於意见分歧。如果想法、看法不相同,在一起生活很困难,哪里不吵架?怎么会不斗争?见和同解以什么为原则?佛的方法非常高明,我们大家把自己的想法、看法统统放弃,不就相同了吗?并不是说我的想法、看法你要跟我一样,勉强你,也不是我跟你一样,我们大家把想法、看法统统放下,不就同了吗?高明!每个人把妄想分别执著都放下,都成佛了。所以佛佛道同,佛跟佛真的是完全相同,所以佛跟佛的相貌相同。菩萨跟菩萨的相貌大同小异,为什么?他还没有完全做到相同。菩萨的分别执著没有了,妄想没有断尽,无明没有断尽,菩萨跟菩萨无明多少也不一样,所以菩萨的相貌是大同小异。

  佛的相貌完全相同,为什么?他妄想分别执著断尽了。佛用这个道理教我们建立见和同解,非常高明,叫人听到不能不服。但是话说起来容易,我们毕竟是凡夫,纵然我们肯放下、愿意放下,实实在在讲没有办法放下,那个妄念还是会起来。於是佛教初学,那就不得已用的方法:随顺经教,我们放弃自己的想法看法,我们随顺佛陀的教诲。那是不是又有人说:你还不是被释迦牟尼佛牵著鼻子走?这些话乍听起来好像有道理,其实一点道理都没有。怎么说它没有道理?要知道诸佛菩萨所说的话,都是从自性里头流露出来的,为什么?他妄想分别执著统统没有了,从自性里头流露出来。佛教我们,我们的想法看法、说法、作法也要从自性里头流出来。我们现在烦恼、业障太重,自性不能现前,释迦牟尼佛现前了,观音菩萨现前了,他们的想法、看法就是自性,我们的自性跟佛菩萨自性是一个自性,不是两个自性。所以随顺佛菩萨的教诲,就是随顺自性、随顺性德,哪里是被人牵著鼻子走?说这种话,那对於佛法完全是不了解,完全不通,我们决定不能受这种错误观念的影响。所以随顺佛菩萨的教诲是决定正确的,一切时一切处要放下我们的妄想分别执著,放下我们的烦恼习气,重要!天天干!

  学佛之后,大家都晓得有个早晚课。我常常提醒同学们,早晚课是什么意思?绝对不是念给佛菩萨听的,佛菩萨才不要听。早课提醒自己,今天一天生活、工作、待人接物不要忘记佛菩萨的教训,这是早课真正的意义。晚课是反省、是检点,想想我这一天有没有做错事情?佛菩萨教我做的,我有没有做?佛菩萨教我不可以做的,我有没有冒犯?反省、检点、忏悔、改过自新,那是晚课。这样做早晚课,真实功德!如果你早晚课是把经咒念念,烧几支香、叩几个响头,你的生活行为、处事待人接物还是随顺自己烦恼习气,那你的罪过很重。为什么?泥塑木雕的菩萨像,早晨骗他一次,晚上又骗他一次,一年从初一到腊月三十,天天欺骗他,你的罪多重!所以早晚课要不懂得这个意思,错用了心,自己以为功德很大,其实天天在欺骗佛菩萨,你不堕地狱,谁堕地狱?

  早晚课诵是会集本,佛并没有给我们定早晚课诵,佛只定三皈依。三皈依是佛定的,早晚课诵是祖师大德们编的。把经论里头重要的教训会集起来,帮助我们修学,我们要懂得。众生的根性,每一个时代不一样,所以早晚功课也要随著众生根性来修订。像国家的法律,这个大家都懂得,法律过了几年不适用,要重新修订,早晚课诵亦复如是。从前课诵本里面,早课寺院、庵堂里面都念楞严咒、十小咒,从前管用,为什么?都修定,特别是禅宗,帮助你修定。可是现在念楞严咒、十小咒不灵了,你的妄想杂念咒控制不了,不但念咒不能把妄想念掉,一面念一面打妄想,有什么法子?

  净宗学会成立之后,我给我们净宗同学重新订一个早晚课诵。我的早课咒不要了,不要念咒,我们念《无量寿经》第六品,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希望早课我们一定要记住阿弥陀佛的心愿,我要跟阿弥陀佛同心同愿,跟佛相应。晚课我们也不要八十八佛忏悔文,晚课我们选《无量寿经》三十二品到三十七品。这一段经文讲什么东西?五戒十善。所以那是阿弥陀佛的行,晚课用这个来反省:我们今天一天的行持跟佛一样不一样?果然我们一天与佛同心同愿、同德同行,天天跟佛这样接近,不知不觉你也变成阿弥陀佛了。我们朝暮课诵,这个道理一定要懂,原理原则要掌握住。适合我们这个时代大众的根性、我们的需求,我们学了真管用。朝暮课诵多半还是讲的原理原则,细说在经典里面。

  净宗同学现在依《无量寿经》修学的人很多,这部经夏老居士会集,是不可思议的事情。夏老居士究竟是什么人再来的?我们现在不好说,说了人家说我们造谣生事,决定不是普通人。就跟印光大师赞蕅益大师,蕅益大师作《弥陀经要解》,他曾经说过:「即使是古佛再来,替《阿弥陀经》写一个注解,也不能超过其上。」这是把《要解》赞叹到极处!有人听了这个话不服,印老说这个话是不是太过分?我就遇到有一位老法师,讲经说法很出名的,他曾经在我面前提过:印光大师这个话说得是不是太过分一点?我告诉他:一点都不过分。我们晓得印光大师是大势至菩萨再来的,他这样赞叹,那么蕅益大师我们想想,如果不是观世音,一定就是阿弥陀佛,否则的话怎么能注解得那么好?夏莲居老居士会集《无量寿经》,决定不亚於蕅益大师作《要解》,你就想想他不是普通人再来,你要是把他看作普通人,那就大错特错!

  早年我在美国迈阿密,迈阿密是美国一个很奇特的城市,这个城市里面奇奇怪怪的人很多,我们中国讲特异功能,通灵的人很多。我在没到达那个地方之前,先把结缘的经书寄过去。他们有一个佛学社的组织,负责人是曾宪炜居士,以后出家了,听说现在又还俗了,他非常喜欢感应、喜欢神通,所以跟这些奇奇怪怪的人认识得很多。他把黄念祖老居士《无量寿经注解》给这些通灵的人看,有特异功能的人看。前面有夏莲居老居士一张照片印在这个书本上,这些通灵人看了这个照片,他说这个人不是普通人。曾居士问他:你怎么知道?他说:他身体是透明的;从照片上看,他身体是透明的。说明什么?说明他心地没有污染。而我们,他们来看的话是漆黑的,看不过去,为什么?贪瞋痴慢太多,自私自利太多。他身体是透明的,同时他讲他是再来人,现在已经不在世了,说得多准!我到迈阿密去的时候曾宪炜居士告诉我,他觉得很惊讶,在照片上怎么能看得出来?这些人我也跟他们见过面,确确实实他有跟一般人不同的地方。其他的我就不必说了,我们要尊重,这个本子会集得非常好。

  以后我有缘遇到黄念祖老居士,我们两个一见如故。因为当年在海外弘扬这个本子只有我一个人,很艰苦;在中国大陆弘扬这个本子,黄念老一个人,他也很孤单、也很辛苦。我们两个遇到了,总算是还有一个人我们一起来弘扬这个本子。他告诉我,夏老往生之前跟学生们说,他这个会集本将来从海外传到中国。那个时候他们听了都莫名其妙,怎么会从海外传到中国?而且说这个本子将来会弘扬到全世界。现在当然大家相信了,我们在海外确确实实是普及到全世界了。夏老说这个话,几十年之后的这个现象,他能够预知,哪里是普通人?我们对他要有信心,依照这个本子修学肯定得好处。

  我们见和同解就依这部经,我们对宇宙、对人生、对一切人事物的想法、看法,放弃自己的成见、妄想,完全随顺经典上的教训。一定要知道经典上所说的是我们自性性德的流露,随顺经典是随顺我们的性德。儒家讲得好,《三字经》上说:「人之初,性本善」,我们随顺自己的本善,《无量寿经》就是性德、就是本善,决定不能违背。这是大乘佛法的精华,大乘佛法的纲要。经典太多了,我们没有办法学习,这是纲要、这是精华,抓到这一部就够了,一生受用不尽。所以见和同解,我们要落实在这里头。纲要的纲要,精华的精华,我们写了二十个字,这二十个字可以说是我学佛五十年的心得,我们存心、我们用心决定要跟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相应。真诚决定不虚伪,别人对我们虚情假意可以,我对别人真诚。为什么?他搞六道轮回,我这一生要作佛,我不再搞六道轮回,我不能跟他一样用心。他欺骗我,我点点头,应该的,为什么?六道众生,哪有不骗人的道理?我不能欺骗他,我要作佛、要作菩萨,哪有佛菩萨骗人的道理?我们走的路不一样。

  众生的心不清净,顺自己心的就贪爱,不顺自己心的就瞋恨,不清净。我们要学佛菩萨,顺境不生贪念,逆境不生瞋恚,决定不为自私自利、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瞋痴慢所污染,常常保持自己的清净心,跟佛菩萨一样。第三,平等心,众生的心不平等,为什么?有我,我总比你强一点。连街边上,现在此地没有,美国都有、中国有,要饭的乞丐,看到有钱人驾好车从他面前过,他还要鼻子哼一声:「有什么了不起!不过有几个臭铜钱而已!」你看看他的傲慢心它在,贫贱到极处还不服输,还觉得自己比别人高一等,平等心没有。佛菩萨的心是平等的,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它怎么不平等?所以,佛菩萨讲的平等是真平等。一切众生既然有佛性,当然就像《华严经》上所说的,「皆有如来智慧德相」,这是平等。现在为什么不平等?佛说出原因,因为你有妄想分别执著,所以才不平等;你要把妄想分别执著放下,跟佛就完全平等。

  平等里面,我们怎样对待人?你看看诸佛菩萨表现的谦虚尊敬,在人面前自己要谦虚,一定尊敬别人。这个不是高下,这叫真平等。平等不是说傲慢,「我跟你一样,你有什么了不起?」这是傲慢,这不是平等;平等一定是谦虚卑下,尊敬别人。儒家的礼是自卑而尊人,佛法的戒律亦复如是。五十三参每一位善知识跟善财说法,自己都非常谦虚,尊重其他的善知识,赞叹别人。五十三位善知识,没有一个说:你到我这里来学习就可以,不必到别人那里去。你看不到一个人说这种话的。都是自己谦虚,「无量无边的法门我只懂一个,其他那些善知识都非常高明,比我懂得多,你到他那边参学。」佛菩萨做出榜样来给我们看。

  正觉,正是不偏不邪,觉是不迷,这是属於性德。但是我们迷失自性太久,要想恢复自己的正觉,唯一的办法就是要读经,要向佛菩萨学习,从经典里面恢复自己的正觉。末后,那就是真诚心、清净心、平等心、正觉心起作用,就是大慈大悲。前面八个字是自受用,后面慈悲是对他,他受用,对待一切众生大慈大悲。慈悲就是真诚的爱心、清净的爱心、平等的爱心、正觉的爱心,我们从这个地方建立共识。这是跟谁共?跟诸佛如来共识,不是跟一般人建立共识。我跟诸佛如来建立共识,你也跟诸佛如来建立共识,那才叫真正共识,才不至於起副作用。见和同解要在这个地方奠定基础,这是和合的大根大本。世间人为什么不和?佛在经典告诉我们,四个人和睦相处,这个僧团就得诸佛护念、龙天善神保佑。这个世间只要出现一个僧团,我们全世界的人都沾他的光,为什么?不会有大劫难。全世界一个僧团都没有,别说四个人,四个人四个心,四个人四个意见,两个人都合不来,你就晓得这个事情多难!所以今天和合僧团没有了。

  早年我在台湾讲经,有一个老居士,这个老居士也往生多年了,赵默林老居士。有一天请我吃饭,说这个话三十年前了,台北市老火车站旁边有个功德林,我问他:「你为什么要请我吃饭?」他说:「我今天有个重要的问题向你请教。」他说得很郑重。我说:「什么问题?」他说:「现在有许多人造破和合僧的罪,都要堕阿鼻地狱,这怎么办?」我听了之后,我说:「我们两个轻轻松松吃饭,没事。」他非常疑惑。我说:「破和合僧堕阿鼻地狱,这是佛在经上讲的,没错。」我问他:「你在哪里看到和合僧?」我这一问,他想了半天,笑了一笑,没有和合僧!庙里住两个和尚都打架、都吵嘴,哪来的和合僧?如果这个道场里头四个人真的修六和敬,你要是破坏他,你肯定堕地狱。没有,找不到,我说我学佛这么多年,不但一个道场没有看到,连听都没听说过,哪来的和合僧?这是事实。不但两个人合不来,说老实话,自己一个人,自己跟自己都合不来,现在到这种地步!真的不是假的,自己一个人都闹情绪,你说有什么办法?

  中国古人讲「三人同心,其利断金」,所以我们读历史,每一个朝代的帝王取得政权,他们只有几个人?你打开历史看,中国、外国都没有超过十个人,他们只有五、六个人,五、六个人一条心、一个方向、一个目标,他能够建立一个政权,他能够享国几百年,能够传几十代,可见得心同、志同不容易。中国人讲同志,同志是古人讲的,古人讲同志就是佛家讲的见和同解。所以见和同解的这个团体,我们中国三个人是众,印度四个人叫众,这样的团体值得人尊敬,我们应当要学习。从哪里做起?从家庭做起,家和万事兴。家不和你还会有什么成就?你所有成就都会落空,纵然有成就,是昙花一现,你的事业、你的成就不能持久,顶多在你一生,你死了以后就败了;有的人到晚年都保不住,风光一时,到晚年破产,这我们常常看到。你仔细去打听打听,他家一定不和,家要和他不会破产。然后你想想古圣先贤的话,你可以去测验一下,看看是不是真的。如果你试验的话,真的是屡试不爽,你才晓得古人的话有道理,这是最重要的,和睦相处的根本。能够跟一家人和,就能跟一国人和,就能跟全世界的人和睦相处。

  六和第二个是「戒和同修」,这个戒不是讲戒律,六和敬的戒跟六度的戒不一样,不是一个意思。这个戒,用现代的话来讲是守法、守规矩。团体里面的成员各个都懂得守规矩,不会违规,所谓家有家规、国有国法。公司行号也有章程,也有办事的细则,从老板到员工各个遵守,守法,你这个团体有秩序,不乱。所以一定要培养守法的精神、守法的理念,然后才真正能做到「身和同住」,共同在一起生活,共同在一起工作。「口和无诤」,没有争论,争论都是意见不合。破坏道场的是什么?话太多。古人说的话,愈想愈有道理,「知事多时烦恼多,识人多处是非多」,你认识人太多,遇到人讲什么?张家长、李家短,都在那里拨弄是非,无事生非,造谣生事,你把社会的安定和平破坏了。

  造业最容易造的是口业,佛教我们守口如瓶。道场要怎样能兴旺?怎样用功我们功夫能够得力?只要不说话就行了。所以我们在古晋建个念佛堂,悟忍法师到那边去照顾那个道场,我教她一句话,你将来成为一代祖师。什么一句话?不说话。你这个念佛堂这个道场,无论哪个人去,进到你这道场,就不准说话。你住一天,一天不能说话;住十天,十天不能说话;住一年,一年不能说话。说话,出去,不要你!只要在那里三年不说话,人心就定了,他就得念佛三昧,他就成就了。一天到晚讲话,功德都从嘴巴漏掉了。功德没有了,造作无量无边的罪业,修行人哪有那么多的话好说?

  所以我劝大家,不要知道的事情不要知道,不看报纸、不看电视、不听广播,人家问今天这个世界怎么样?今天世界很太平,没事。你们天天看,不但看,还特别去打听,你的心怎么能定下来?所以你们生活在五浊恶世,生活在大乱之世,我生活在净土、在清凉世界,我没事,天天没事。你们的事情很多,我没有事情。在秽土里面,你懂得住净土,那你就高明了。在恶世里面,你能够居住在纯净纯善之世,这是佛菩萨。所以不但我不去接触这些事,人家来告诉我我也不听。你来跟我讲,我「阿弥陀佛」就把你拒绝了,你要讲跟别人讲去,不要跟我讲,我不要听这个。

  所以修行人要能得三昧,这是非常非常重要。你念佛,你要得念佛三昧;你学《华严》,你要入华严三昧;你学《法华》,你要得法华三昧,你才得受用。什么叫三昧?《弥陀经》上讲的「一心不乱」,一心不乱就是三昧。无论修学哪个法门,都要以一心不乱为标准。所以知道的事情不要太多,不关自己的事情你要知道那么多干什么?连老师教我们学经教,都教我们学一部,不准我们看很多经,为什么?三昧!你这样容易得一心不乱。经典看太多了,看出麻烦出来,看到最后连释迦牟尼佛都不相信。为什么?这部经里头释迦牟尼佛说有,那部经上说空,到底是有是空?麻烦就来了。看一种,不要看第二种。要知道释迦牟尼佛一生没讲过经,他讲的是什么?是给众生治病的。众生的病执著有,佛就讲空,破他的有,他得利益。众生执著空,佛说有;执著有,佛就讲空,那个听的人都开悟,都得利益了。

  你这个糊涂人看到又空又有,「释迦牟尼佛头脑有问题,到底是空是有?」佛没有讲错,你自己搞错了,经不是跟你讲的。所以经只能学一种,一种里面得到三昧,开悟了,再看其他的你就都懂,就没有问题了。你没有开悟、没有得三昧,你要是看多了,到最后佛都不相信,麻烦来了,学佛变成魔了。所以,怎么样把心定下来,这是我们修学成败的关键。古人用的方法好,止语,不说话,不说话你也就没有念头,心自然就定下来。「口和无诤」,言语愈少愈好,也是养生之道。有人感觉得气血不足,为什么不足?话太多了,话太多伤气。事情愈少愈好。现在很麻烦,每一个家庭有电视、有电话,很讨厌!修行人电视不要了,电话拔掉不听,我有事情找人,我就把它插上;我没有事情的时候我就拔掉。这个方法好,省很多事情。所以这是六和里头很重要很重要的修学方法,「口和无诤」。

  「意和同悦」,那是我们佛法讲的「法喜充满」,儒家讲「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学习、读书、诵经、学佛,自然有一番乐趣,那个乐是真乐,跟世间的乐不一样。世间人现在以为那些欢乐场所,夜总会那些,到夜总会去干什么?吸毒、打吗啡、找刺激,不是真乐。真的乐像泉水一样,是内心里面涌出来的,那是真乐。世间人不懂得,他体会不到。

  最后一条「利和同均」,这一条是说什么?就是教我们要广行布施。我们有福,福要跟一切众生共享,是真的福报。福不能自己独享,独享很快就享完;跟一切众生共享,你的福报生生世世享不尽。你看看佛菩萨所作所为,我们就明白了,永远享不尽的福报,他是怎么修的?他的福报跟一切众生共享。我出家学佛,明白这些道理,你们今天看我,昨天我们访问净宗学会,供养有一盘红包,我都给他们了。今天普济寺法师给我供养,我就丢到他们功德箱里,这是利和同均。我要是把这供养都带走,这个地方缘就没有了;我统统给他,我的缘结得很深,下一次我来的时候,这个缘更胜,那是真正的福报。所以不要把这些皈依供养统统带走,这个缘断掉了,你下次来人家不欢迎你,很现实的。所以你看看我是哪个地方供养我的,一定给那个地方的常住,我跟他有缘。无论我到哪个地方,我的法缘永远是那么样的胜,我是这样结的,一分钱不带走。我身上有钱的时候,你们需要,我还会捐助给你,我会帮助你,我不会带一分钱走。

  过去演培法师问过我,也是特别请我吃饭,在新加坡灵芝,我第一次到灵芝是演培法师请我去吃饭。他就问我一个问题,他说:「净空法师」,我们是好朋友了,「你的法缘很盛,你能不能教教我?」我说:「这个很简单,广结善缘,你的缘就盛了」。「怎么结法?」「布施!」他听了这个话他就皱眉头说:「我很孤寒,所以法缘不盛。」确实他写了不少书,后面都是「版权所有,翻印必究」。有一年他到台湾来看我,我那个时候住在「佛陀教育基金会」,我们印了很多书,都是在全世界结缘的。他仔细看看,他一本都没有,他问我:「我的书你为什么不印」?我说:你后头有「版权所有,翻印必究」,我怎么敢印?我学佛要持戒、要守法,我不敢印。他一句话没得说。我说:「你如果后头没有这八个字,我会把你的书流通到全世界,因为这八个字我不敢动。」

  心量要大,念念要利益众生,利和同均。所以利决定不能自己享受,自己享受也很快就享完。积功累德不容易,多少生多少世累积的功德,要不懂得,一生一下就报完,十几年、二三十年就报掉,就没有了,那多可惜!一定要懂得福报要跟一切众生共享。想想释迦牟尼佛,那么大的福报,自己生活很平常、很简单、很朴实,那叫真正会享福。为什么?每天吃得饱、穿得暖,有个小房子可以遮避风雨,无牵无挂、无忧无虑,念念都帮助一切众生,你说这个人生多快乐、多自在!一无所求,众生自自然然恭敬你,这是懂得生活、懂得做人。

  六和敬如何落实?诸位同修一定要知道,佛教给我们的四摄法。四摄法到底是什么意思?很多人不理解,四摄法用现在的话来说,是交际法。因为人是社会动物,人与人一定要往来,往来怎么交际?现在讲公共关系,就是佛家有公共关系法,有交际应酬的法。这个交际法最小的范围用在夫妻,夫妻为什么百年好合?懂得交际法,这佛的四摄。四摄头一个「布施」,布施又有特别的讲法,这个布施是多请客、多送礼,四摄法里头的布施是请客、送礼。夫妻关系虽然最密切,先生常常请太太,太太也常常请先生;出门到哪里去,总带一点小礼物,不要忘记他,感情就能够永远保持,你的家庭会和睦。你要不懂得这些方法,怎么样把家庭凝聚成一体?佛这个四摄法,好!我们今天跟许许多多不同的宗教族群往来,为什么跟他搞得这么好?我完全用四摄法,佛教给我们的。

  第二个「爱语」,爱语是真正关怀他。第三个是「利行」,我们所作所为决定对他是有利益的,决定对他没有伤害的。第四个是「同事」,同事简单的说,可以讲共同生活、共同工作,共同做积功累德、利益众生的事业,连这些日常很小的事情、琐碎事情,佛都教导我们。许多人也讲经说法、也懂得,他不会用,他不能用在生活上,不能用在人与人接触上,所学非所用,很可惜!我们学了要会用,用了真的有效果,你就会感觉得很快乐。所以六和,我们从家庭做起;在家居士从你的公司行号做起,老板跟员工修六和敬,那就是六和的团体,诸佛护念,龙天善神拥护。再扩大就是社会的团体,乃至於国家、世界,一层一层往外面去推,社会安定、世界和平不是做不到的。

  所以教学比什么都重要,佛法是教育,讲经是上课,是来接受佛陀的教育。一个道场建立,如果把教学废弃了,过失很重。发心出来讲经、教学,功德第一大。早年我们在台中亲近李炳南老居士,老居士有道德、有学问,见识很广,他看到我们这些学生福很薄的、寿命很短的,他一看就知道,那个人短命,这个人没有福报,他就劝他发心出来讲经,全心全力为佛服务。续佛慧命、弘法利生是为佛服务、为众生服务,这个功德最大。没有福报能够变成有福报,短命会变成长寿,他用这个方法帮助一些无福无寿的学生,都收到很好的效果。「佛氏门中,有求必应」,这个话是真的,不是假的。希望同学们,我们认真学佛,一定要从三福六和,从这上面认真来学习。要订进度,两年顶多三年我一定把这个基础打好;如果不订进度,就遥遥无期,那个很难有成就。能够在一年当中做好,这是最高等的;两年是中等的,三年就是佛家讲下品。不能够超过三年,把这个基础奠定好,然后无论修学哪个法门,你这一生当中肯定有成就。今天我们谈话就到此地。

  下面还有十五分钟的时间,我们给大家做一个三皈的仪式。这个三皈依,我也概略的给同学们说说。这是佛教教学入门重要的仪式,可以这么说法,也是最重要的课程。这个课程时间至少也是一堂课,这一堂课正规来讲是两个小时,给你上这堂课。皈是回归、回头,依是依靠,「皈依」两个字的意思一定要搞懂。从什么地方回归?从错误回头,我们在自己日常生活当中,待人接物,我们的想法错了,我们的看法错了,我们的说法、作法都错了,从错误回过头来,要依正确的。八正道里面讲的正思惟,正确的思想、正确的见解、正确的言行,这个教你真的回归,真的有依靠了,「皈依」两个字是这个讲法。邪正的标准是什么?佛跟我们说了三条:佛、法、僧三宝。佛陀在世讲这些话,大家没有问题,都懂得佛的意思。可是这个法传到今天已经三千年,愈传愈讹,现在我们对「佛、法、僧」三个字的意思不懂,听到「佛」就想到佛像,听到「法」就想到经典,听到「僧」就想到出家人,统统搞错了。

  我初学佛的时候,实在讲头一部接触的经典是《六祖坛经》,丁福保的《笺注》,我是度假在朋友家里住了一个星期,他们家书房里有佛经,我看得很欢喜,七天就把这注解连经文看完。以后学佛,我忽然想到一桩事情,六祖大师传授三皈,为什么不用「佛法僧」?你看经上讲的,他教人皈依是「皈依觉、皈依正、皈依净」,他没有讲「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我感觉得很惊讶、很奇怪,为什么六祖大师给人家授三皈,跟别人不是一个讲法?於是我就想到,大概在唐朝那个时候,一般人传授三皈就已经产生错误的见解,所以他老人家不用「佛法僧」这个名词,用「觉正净」;然后加以解释,「佛者觉也、法者正也、僧者净也」,这一解释我们就懂得了。真正的皈依是什么?是皈依觉正净。觉是自性佛宝,正是自性法宝,净是自性僧宝,所以那个皈依叫「三自皈」。

  你们做早晚课的时候,最后打三皈,「自」皈依佛、「自」皈依法,那个「自」是皈依自性,这个跟佛法就相应。佛法叫内学,不是向外求,从内心里头求。这样一说,我们就明白了。皈依佛是什么意思?觉的反面是迷惑,我们从迷惑颠倒回过头来依自性觉,这叫皈依佛。法是正知正见,我们从错误的思想、错误的见解回过头来,依自性正知正见。皈依净,净的反面是染污,我们从一切污染,现在讲的是思想的污染、见解的污染、精神的污染、身体的污染,从一切染污回过头来,依自性净,依清净心,这就对了。所以佛把学习修行的总纲领、总原则传授给我们,这叫做佛弟子。一切时、一切处,我们都要警觉到、提醒到,我要依靠觉正净。觉不容易,我们想觉,可是没有办法离开迷惑。正也不容易,净也不容易。所以我们净土宗是从净门下手,修清净心,远离一切染污。清净心得到了,正知正见自然现前,觉而不迷也就得到了。所以这三个字,一个得到,三个都得到。

  我们再看佛教里面宗派很多、法门很多,你把它归纳一下,不外乎这三大类。禅宗、性宗走觉门,他们要求的是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觉而不迷。教下走正门,用经典、经教修正自己的知见,用这个方法。净土宗跟密宗是走净门,修清净心。我们所依靠的,诸位一定要知道,三福六和,不管你修哪个法门,是共同的依靠。佛说这是「三世诸佛,净业正因」,这是佛法,不论大乘小乘、宗门教下、显教密教,这是共同的基础,比什么都重要,我们不能不知道。所以晓得这个三皈,我们从哪里归?依什么?你搞清楚、搞明白,我们这个三皈没有白受。真的接受,真的依教奉行,你三皈就得到;否则的话,那是假的,拿一个皈依证,没有用处的,这是形式。皈依证发给你,你自己并没有皈依,也没有回头、也没有依靠,还是依靠你自己的烦恼习气,那么这一张皈依证对你不但没有好处,有害处。为什么?你破坏佛教的形象。什么证据?这是证据,严重!这不是开玩笑的。这个仪式教给你从迷邪染回过头来依觉正净,你还搞迷邪染,你违背这里头的教诲,我们一定要明白这些道理。

  果然能够依教奉行,完全真的照做、真的回头、真的依靠觉正净,我们今天总还得落实,要不落实,大家皈依没有依靠。皈依不是皈依一个法师,皈依法师那你就错了,那罪过很重。我们皈依佛,哪一尊佛?阿弥陀佛。为什么不皈依本师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教我们皈依阿弥陀佛,你要晓得这个意思。我们皈依阿弥陀佛,才是释迦牟尼佛的好学生,听话!佛教我们皈依阿弥陀佛,你偏偏不相信,还要皈依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摇头,这个学生不听话,要懂这个意思。皈依法,法就是《无量寿经》、《阿弥陀经》、净土的五经一论,我们皈依法,法是这个。皈依僧,哪个僧?观音、势至,圣贤僧。我们现在凡夫僧不可靠,靠不住,我们要依圣贤僧。圣贤僧他代表的意义我们要懂得,观音菩萨代表慈悲,大势至菩萨代表智慧,现在人讲理智,所以皈依这两位圣贤僧,就是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要依理智,不要依感情,要依慈悲,不依自私自利,这是三宝就落实了。我给大家传授、给大家做证明,这里说的是很简单、很扼要,诸位一定要记住。

  三皈传授,我们过去曾经讲过三次,留的有录像带、有录音带。另外还有同学依照录音带写成一本小册子《三皈传授》,希望大家要多看、要多听,真正懂得三皈的意义、三皈的修学方法,我们才真正得到三皈。真正得到,佛说的话是真的不是假的,有三十六位护法神日夜保护你,我们相信佛这个话是真的不是假的,所以真正的佛弟子,诸佛护念,善神保佑。好,现在我给大家做一个仪式。记住!不是皈依净空法师,千万要记住,要是说错,这一过失很大。说错的时候,你就破坏僧团、分化僧团,要知道僧团是一体的。所以形式的三宝我要略说一下,形式三宝,佛宝是佛像,见到佛像,自己要晓得我皈依觉;见到经书,我想到我要皈依正;见到出家人穿这一身衣服,看到了,我要皈依净,不要问这个出家人是持戒破戒、是好人是坏人,一概不过问,不要去理会,见到他就想到我要六根清净、一尘不染,我要修六和敬,这就对了。这是形相的三宝,时时刻刻提醒你,那个功德就很大,怕你忘掉,常常提醒你。

  我在此地是跟诸位做传授,把法传给大家,给大家做证明,不是皈依净空的,这一定要搞清楚。以后人家要问你,你皈依哪个师父?你可以说我皈依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是我师父,一点都没错。我们在佛像面前,用真诚心,我们读誓词,这等於宣誓是一样的意思,从今天起,我们发心做佛陀的学生。在没有读誓词之前,我们场地小、人多,我们就不要拜佛了,我们向佛行三问讯礼。跟著我,一问讯、再问讯、三问讯。这个誓词要念三遍,跟著我念:

  阿闍梨存念:我弟子妙音,始从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两足中尊,皈依达摩离欲中尊,皈依僧伽诸众中尊。

  向佛像一问讯。

  阿闍梨存念:我弟子妙音,始从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两足中尊,皈依达摩离欲中尊,皈依僧伽诸众中尊。

  向佛像一问讯。

  阿闍梨存念:我弟子妙音,始从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两足中尊,皈依达摩离欲中尊,皈依僧伽诸众中尊。

  向佛像行三问讯,一问讯,再问讯,三问讯。礼成,大家请坐。

  还有受五戒的,受五戒的同修站起来,人不多,站面前好了,前面站一排。

  我们先向佛像行三问讯礼。一问讯,再问讯,三问讯。

  受五戒法,也在皈依证的后面,誓词也是要读三遍,大家跟著我念。

  阿闍梨存念:如诸圣阿罗汉,乃至命存,不杀生,不偷盗,不欲邪行,不虚诳语,不饮诸酒,我弟子妙音,始从今日,乃至命存,不杀生,不偷盗,不欲邪行,不虚诳语,不饮诸酒,亦如是,此即是我五支学处,是诸圣阿罗汉之所学处,我当随学随作随持。

  向佛像一问讯。

  阿闍梨存念:如诸圣阿罗汉,乃至命存,不杀生,不偷盗,不欲邪行,不虚诳语,不饮诸酒,我弟子妙音,始从今日,乃至命存,不杀生,不偷盗,不欲邪行,不虚诳语,不饮诸酒,亦如是,此即是我五支学处,是诸圣阿罗汉之所学处,我当随学随作随持。

  向佛像一问讯。

  阿闍梨存念:如诸圣阿罗汉,乃至命存,不杀生,不偷盗,不欲邪行,不虚诳语,不饮诸酒,我弟子妙音,始从今日,乃至命存,不杀生,不偷盗,不欲邪行,不虚诳语,不饮诸酒,亦如是,此即是我五支学处,是诸圣阿罗汉之所学处,我当随学随作随持。

  愿阿闍梨证知,我是优婆塞,皈依三宝,受五学处。

  向佛像行三问讯礼。一问讯,再问讯,三问讯。好,恭喜大家,诸上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