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净福德 (共一集) 新加坡净德禅寺 档名:21-085-0001
诸位法师、诸位大德:今天晚上,我们有缘来到新加坡的古刹「净德禅寺」,聚会在一堂,我们谈谈佛法。寺院的主人问我讲什么题目?我说就讲「净德」两个字,好!
这个道场简单的历史,刚才我听说都报告过了,想必诸位同修都很熟悉。可是佛家的道场,自古以来是教学的场所,所以佛教原本是教育。道场是学校,住持方丈是校长,首座和尚是教务主任,维那是训导主任,监院当家师是总务主任,所以从执事来看,它是学校。从教育转变成宗教,时间并不长久,从中国古代历史上来看,最长也不过是三、四百年而已。逐渐到近代,可以说近代一百年当中,我们把佛教教育疏忽了。虽然提倡修行,清凉大师讲得很好,他说「有解无行」,这个道场有讲经、有教学,没有真正的修行,结果是「增长邪见」。反过来,有修行,没有讲经、没有研究教理,结果是「增长无明」。佛法自始就著重解行相应,解行并重,佛在经典上这样教导我们,祖师大德也这样的开导我们。解行好比是车的两个轮(古时候的车有两个轮,用牛马拉的),如鸟的两个翅膀,少一个都不能飞,都不能行动,让我们了解如何来修学,这是我们必须要知道的。
在新加坡这几年来,诸位都知道,居士林这个道场愈来愈兴旺。它为什么会兴旺?就是解行并重,这个道场每天有讲经、每天有念佛。念佛是行门,而且是日夜二十四小时不中断,永远不中断,不是短期的。所以到居士林念佛堂念佛,随时都可以进去,夜晚也可以进去。现在我们念佛堂,夜晚大概有一百多人念佛,上午有两百多人,下午大概有四百多人,遇到星期假日大概有七、八百人念佛,念佛风气非常殊胜。长时间的念佛,如果不明白佛的道理,修学的理论、方法、境界,念久了也会懈怠、也会懒散,所以解帮助行,行帮助解,这个道场自然就兴旺。何况我们只要诚心诚意,认真努力修学,一定得到诸佛护念,龙天善神拥护。这些事实,每一位曾经在念佛堂念过佛的人,曾经到过居士林的人,都能够有很深刻的体验。尤其是从海外、其他国家、地区到新加坡莅临居士林参观指导的,也都有很深的感受,欢喜这个道场,舍不得离开这个道场。可是我们做得够不够?实在讲,距离佛陀要求的标准,还有相当的距离。我们得到许多人的赞许,心里愈发感到不安,真正是古人所谓「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我们更要认真、更要努力、更要发愤,希望我们在佛法修持方面、弘扬方面,能够做得更好,能够做得更圆满。
今天上午,是居士林第三十五届新任理事的就职典礼,李木源居士现在是这一届的副林长,实际上负领导的责任。他邀请我参加,我在典礼当中,勉励所有的理事、所有的林友,我们要认真、要努力,要舍弃自己的主观观念,要接受佛菩萨的教诲。因为我们是凡夫,唯有这样,我们自己才能得度,也才能真正帮助这个社会,帮助一切苦难众生,我们有责任,我们有义务。所以看到这个新兴的气象,我们也相当的安慰。
古时候孔老夫子,他老人家以「德不修,学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以这个为忧虑。这几句话,我们今天读到了,格外引发深刻的感触。今天社会不安全,整个世界动乱,灾难的频率,一年比一年多,一次比一次严重,每一个人忧心忡忡。灾难能不能避免?西方人的看法,避免非常困难,以为这是自然灾害,不是人力所能为。宗教信徒认为,众生造作的罪业太重了,这是上帝发怒,要严厉惩罚世人。这是他们的看法,实在说,他们只知其当然,而未知其所以然。唯有佛法,把世出世间理、事的真相,为我们说明白、说透彻了。我们能够了解,就晓得如何化解这个劫难,还是孔老夫子引以忧虑的四桩事情,要修德、要讲学。修德是行门,讲学是解门,孔老夫子也重视这个问题,也是解行并重。由此可知,世出世间的圣贤,他们的看法很接近,正是所谓英雄所见,大略相同。
我们现在天天在讲经,天天也在念佛,能不能消自己的业障?能不能破自己的迷惑?还是不容易。原因在哪里?夫子后头有两句话,闻义,我们能不能徙?什么叫「义」?我们应当做的事情,你肯不肯去做;不善,你能不能改?这才是解行的落实,解行不能落实到我们实际生活行为上,这两门只可以说给我们种一个善因,阿赖耶识种个好种子,现在不能起作用。换句话说,眼前的灾难还是要承受,还是不能避免。由此可知,断恶修善比什么都重要。
「净德禅寺」名称好,把教学的宗旨都显示出来了。我们看到这个名称,顾名思义,它所显示的是「清净福德」。如果要连禅寺合起来讲,这个德就不是福德,是功德。清净的功德,这才能解决问题,不但可以消灾,不但可以免难,而且可以帮助我们永脱轮回,永脱十法界,在这一生当中,成佛作祖去了,这才是真实的功德。常住主人邀我来讲演,我看到这个名称太好了,这就是我们现前应当学习的。福德跟功德,在事相上没有差别,差别是在用心不一样。哪些是德?我们在经论里面读了很多,「存好心」是德。什么是「好心」?念念为社会想,念念为人民想,念念为国家想,念念为一切众生想,而不为自己,这是德。在佛法里面就是菩提心。在中国古圣先贤教诲里面,就是「忠、孝、仁、爱、信、义、和、平」,中国人称为八德。落实到我们生活上,佛陀教我们五戒十善,是德行的基础。从哪里修学?从基础上修,从根本上修,根本是五戒。五戒十善人人都能够说得出来,我们有没有做到?如果我们做不到,我们就不是佛的学生。
古人说:「若非急行修阴德,动有群魔做障缘」,这两句话,我们现在体会得很深。就是说我们现前的生活环境,我们疏忽了修善积德,所以在我们生活的周边,工作环境之中,总是有许许多多的障碍。人事上的障碍、环境上的障碍,岂不是说「动有群魔做障缘」吗?我们就没有办法像诸佛菩萨一样,他们能够做到「理事无碍、事事无碍」。为什么他们做事情没有障碍,我们会有障碍?人家是知道修善积德,而且是无量劫的修善积德,所以才能够教化虚空法界无量众生,他没有障缘,这是真的。我们今天常常自己埋怨,感觉到、感触到我们没有缘分见到佛菩萨,没有缘分遇到善知识,埋怨自己很不幸。其实这种想法、看法完全错了,为什么?佛在经论里面常讲,「佛氏门中,不舍一人」。问题是我们有没有真正想学佛?如果你真正想学佛,佛菩萨就来帮助你,佛菩萨就在你面前示现。
如果你不是真的想学佛,真的想学佛,不是我想想听经、想想念佛,不是!是要真正去做到,真正相信佛的教诲,真正理解佛的教训,把佛的教训完全落实在生活当中。我们如果真正有这样的心,有这样的愿望,佛菩萨决定不会舍弃我们。如果像孔老夫子所说的「闻义不能徙」,就是说你听到圣贤人的教诲,你不能去做,自己的毛病习气不能去改,佛菩萨就不来了。为什么不来?大慈大悲,来了你还要毁谤、还要嫉妒,增加你造罪业的机会,所以他不来,不让你造罪业。由此可知,佛菩萨示现在世间,是大慈大悲;不到这个世间来,也是大慈大悲。现与不现,都为众生,没有为自己,我们要能够体会得到。
示现在这个地区,实在讲,往往只为少数几个人。诸位同修可以冷静去思惟、去观察,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这是示现来成佛,为多少人?真正在释迦牟尼佛会下,大彻大悟、明心见性修行证果的,不多!我们今天想一想,那些人数大概不会超过一千人,我说这个数字,已经说得太大太大了。也许诸位同修不以为然,佛经上常讲的,一千二百五十五人,那些不都是开悟证果的人吗?实在讲,那些人不算!为什么不算?那些人都是古佛菩萨再来的,跟释迦牟尼佛一起来唱戏、来表演的,不是真的阿罗汉,这个我们要清楚。甚至於与佛同时在一起护法的那些国王大臣,也都是古佛菩萨再来的。由此可知,世尊示现成佛,真正当机的人不多。可是有这么几个人当机,感应佛来教化,许许多多人沾光了,有机会听到佛讲经说法,给自己种了善根。虽然这一生不能成就、不能开悟、不能证果,但是跟佛结了缘。这个缘非常珍贵,既然跟佛有缘,我们就知道,他将来必定得度。什么时候得度?他什么时候真正肯听话,真正肯依教奉行,那个时候他就得度了。
我们再想一想,最近印光大师,许多人晓得,西方世界大势至菩萨再来的。他到这个世间来示现,也是接引缘成熟的众生,也就是说,对净土法门能信、能解、能行的众生。印祖确实了不起,度了很多人到西方极乐世界,我们概略的估计,也应该有几千人,这很可能!我的老师李炳南老居士,就是印祖的学生,李老居士是示现居士身分,在台湾弘法利生三十八年,也是为度几个人而已。跟他修学念佛往生的,我们概略的估计,应当有五百人,真正相信、真正理解,念佛往生到极乐世界。但是他三十八年讲经说法,听他讲经,跟他修学,有几十万人之多,那几十万人都是沾光的,真正得度的就这四、五百个人。
这些事理,我们都看得很清楚、看得很明白。真正有成就,一定要修德。德,古人讲「阴德」,什么是阴德?修德而不予人知,这是阴德。净德比阴德还要高一层,为什么?阴德或许还希望有果报,希求人天果报,世出世间圣贤都告诉我们,阴德的果报大!我们做好事,帮助别人,帮助众生,帮助诸佛菩萨建立佛法,这是最大的福德,果报都在天上人间,享大富贵。如果我们修积这些福德,现前就接受社会大众表扬,我们大肆宣传,唯恐别人不知,社会上一赞叹、一表扬,你的福报就报掉了,就没有了。所以明白人、觉悟的人教我们,好事不要让别人知道,我们积阴德。我们做了坏事,希望大家都知道,每个人看到你,瞪你一眼、骂你几句,那也是果报,就报掉了。我们积的恶行,要赶快把它报掉,积的善行可不能立刻报掉。这样子我们的业障、罪业才能够消除,我们的福德、功德才能够保持。
最近,我们每天早晨在讲《感应篇》,《感应篇》第一句:「太上曰:祸福无门,惟人自召」,这两句话说得好。我们一生当中是福、是祸,并没有别人给我们做主宰。吉凶祸福,不是佛菩萨给我们的,也不是上帝作主,也不是阎罗王作主。谁做主宰?自己。你自己做善,你一定得福;你自己造恶,你一定得祸,所以说「祸福无门,惟人自召」。我们要想避免灾祸,要想得到福报,你就一定要懂得断恶修善,善是福的因,恶是祸的根源。今天这个世间灾难这么多,我们了解大灾难的根源是什么?众生造作的不善,所以才感得这些灾难频频的示现。我们要怎样消除这个灾难?唯有积德,唯有修善。「积德」是存心,是存善心、存好心。善心变成善行,就是修善。
修善从哪里修起?今天我们讲积德,不能说太高,太高我们做不到,就我们现前的水平来说,真正能信佛的人,这个人就是有德。我们今天都信佛了,也都皈依,甚至於我们已经出家,作了法师,还得讲经说法,要问问有没有信佛?很难讲。我在年轻的时候,李老师特别提醒我、教导我,我是出家两年之后再受戒,受戒之后到台中去看老师,世俗里面讲,向老师谢戒。老师见我面,老远的地方就指著我,「你要信佛」,我听了也愣住了。我学佛七年出家,出家就教佛学院,就讲经,我一出家就讲经,也讲了两年,怎么还不信佛?我那个时候不懂老师的意思,然后老师要我坐下来,细细给我开示,说到有多少出家人,八十、九十,到临命终的时候还不相信佛,我这才了解他的深意。
什么人叫信佛?具足信解行证的人叫信佛。你说我今天相信了,相信,对佛的话不懂,佛所给你讲的做不到,这哪里叫信?这不是真信,这个信是假的,不是真的。所以他老人家讲的那个信佛是真信,真信佛一定是认真依教奉行。佛教我们做的,我们一定做到,佛教我们不可做的,我们决定不做,这个人才叫信佛的人。如果我们天天研究经教,意思懂得了,做不到,日常生活当中还是阳奉阴违,我们的信是假的,不是真的。表面上相信,暗地上完全不能接受,这个没有用处。这样的信佛,李老师常讲,「将来该怎么生死,还是怎么生死,该怎么轮回,还是怎么轮回」。
所以我才讲,信佛的人有德。真正相信佛的教诲,理解佛的教诲,依教奉行,这个人有德;能够依教奉行,这个人有行,他积善行,所以他就得诸佛护念,龙天善神护持,必定得道。纵有魔障,魔障对我们来讲,几乎是不能避免的。魔障从哪里来的?过去生中造作种种不善,这一生当中没有学佛之前,也造了许多恶业,跟许多众生结了怨。这一些冤亲债主,常常来找麻烦,纵然是大修行人,都不能避免,我们怎能够逃得过?但是只要我们自己真信、正解,努力修行,就能得佛力加持,魔难会减轻、会远离。这些道理与事实真相,史书上记载得很多,如果我们细心留意观察,就在我们周边,出家、在家同修当中,我们也常常见到。这些足以增长我们的信心,足以加强我们修学的愿力。所以佛的话,不能不听,不能不顺从。这是我在讲席当中常常劝勉同学们,我们一定要随顺佛的教诲。
佛的教诲在哪里?经典之中。经典太多了,我们选择一、二部修学,一生都受用不尽。不可以涉猎太多,涉猎太多我们就分心,对我们的修学,自然也产生一定的障碍。所以我们要晓得,佛当年在世,说那么多经论,是度各种不同根性的人,决不是叫你每一部经论都要学习,佛没有这个说法。凡是修学有成就的,决定是一门深入,长时间的薰修,我们要懂这个道理。你学两个法门,就等於说你想走两条路,两条路你怎么能走得通?法门太多了,我们不会选择,那也是个苦恼事情。佛非常慈悲,你不会选择,他代我们选择。佛在《大集经》里面,给我们讲了个原则,就是代我们选择。佛说正法时期,戒律成就,持戒就是德;像法时期,禅定成就,参禅就是德;末法时期,净土成就,念佛就是德。我们今天生在末法时期,我们顺从佛的教诲,选择净土法门,这是听话!顺从佛语,我们就能成就。实在讲,说教、说戒、说禅、说净、说密,都是一桩事情、一个方向、一个目标,采取修行的方法不相同,如此而已。所以经上才讲,「法门平等,无有高下」,我们一定要懂这个道理。我们生在什么时代,我们是什么样的根机,不能不清楚,不能不明白。走错了路,非常辛苦,达不到目标。
过去谛闲老法师说过,我没有见到他老人家本人,我听过他的录音带,读过他老人家的著作。他很肯定的说在我们末法时期,在这个时代参禅开悟没有了。他一生没有听说参禅开悟的,听都没有听说过,见当然更不可能。他说参禅有得禅定的,得禅定的人,他见过也听说过,开悟就没有了。诸位要知道,参禅不能够大彻大悟、明心见性,就不能成就,不能了生死,不能出三界。修禅得禅定,不错!这个禅定看他功夫浅深,如果他得的定叫未到定,他的果报在欲界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去享福去了,果报在欲界。如果他真的得禅定,初禅,他就升到色界初禅天;二禅,他就升到二禅天,随他功夫浅深。这是讲修禅人的果报,没有出三界。
这个地方,我们要问,我刚才讲的未到定,什么叫做「未到定」?你所得的这个禅定,达不到初禅的标准,就叫未到定。你确实有禅定的功夫,但是达不到初禅的标准。初禅的标准是什么?欲伏住了,它不是断,真正伏住了,所以我们也叫它做「伏断」,那不是真断,定功把它伏断。我们简单的讲,五欲:财、色、名、食、睡,这五种欲望,他确实没有了,他这个定功能伏住。换句话说,五欲在面前,他绝对不会动心,绝对不会起心动念,他这个禅定才符合初禅的标准。如果这些东西摆在面前,他还会起心动念,他这个定功就叫未到定。诸位想想,不容易!
我们今天修行,对於五欲六尘的诱惑,是能把它克服住,但是念头还有,还会起心动念。正因为这么一个缘故,我不敢学禅,我知道我学禅不会成就,为什么?五欲六尘摆在面前,还会起心动念。换句话说,我学禅,不但不能了生死,色界天我都没有把握去得了,充其量欲界天里头打滚。回过头来想想,净土法门带业往生,能够了生死出三界,一生成佛,想想这个法门,我这一生还行。因为有浅显伏烦恼的功夫,伏现行就能往生,这个条件太殊胜了。今天在我们现前这个世间,能够深信净土,能够选择净土,这就是有德。能够遵循《阿弥陀经》的教诲,《无量寿经》的教诲,那你就是净德。以弥陀为榜样,以观世音菩萨的慈悲,大势至菩萨的智慧,如理如法的修学,这是修清净行。如果我们失去智慧,随顺自己的烦恼习气,随顺自己的分别执著,纵然修德,这个德不清净,不清净的德行,是世间有漏的福报。唯有清净的德行,与佛菩萨才感应道交,我们这一生才真正得度,这一生永远脱离六道轮回,永远脱离十法界,到西方极乐世界亲近阿弥陀佛,我们去作菩萨、作佛去了。所以一定要认识清楚,今天我们在这个世间作客,我们住在这个世间是住旅馆,这不是我们的家,我们对它毫无留恋,我们的家在西方。我们真正的善知识、真正的老师是阿弥陀佛,有这个认知,决心决定不会改变,这个人真正有净德,这一生当中决定有成就。
有净德决定有净行,什么叫「净行」?断一切恶,修一切善。断恶修善,儒家也讲得很好,第一个要克服欲望。我常讲的,一定要把自己的爱欲、嗜欲(嗜欲是嗜好)放下。如果你不能够舍弃爱欲,不能够舍去你的嗜好,你要想修德就难了。为什么?你还随顺烦恼习气,在日常生活当中,最容易挑剔的饮食、穿著,还有心在挑剔这个我喜欢吃的,我爱吃的,你脱不了轮回,你不能了生死,你不会往生。我们真正要想求往生,一定要把这个断掉。释迦牟尼佛当年的生活,是佛菩萨最标准的生活,吃饭是托钵,人家给什么吃什么,都欢喜。供养的饭菜好,欢喜;供养的饭菜不好也欢喜,决定是清净心、平等心来接受。所以在饮食上要修清净心、修平等心、修慈悲心、修感恩之心。穿衣、吃饭都是修行。人家布施什么,我们就吃什么,供养什么就吃什么,决定没有分别。要在生活上,这才叫真正修行,才叫真正把你的功夫落实了。否则的话,天天研经,天天讲经说法,天天念佛,天天拜佛,对於生活起居,还是这样讲究,还是这么样的要求,你所修的那些,全没有功夫。你真正的功夫,是在你生活上,饮食起居、处事待人接物,你的心清不清净?你还有没有妄想分别执著?有一丝毫妄想分别执著,你就错了。
真正要想积德累功,要在这些地方做。头一桩事情,克服自己的物欲。儒家讲「格物」,格是比喻,格是格斗,物欲诱惑的力量太强大,你要跟它打仗,你要把它打败,你要战胜一切诱惑。这个世间名闻利养、五欲六尘的诱惑,你要战胜它,我们的功德才能够累积得住。儒家讲格物,就是佛家讲的断烦恼。烦恼无尽誓愿断,从哪里断起?从生活上这些要求断起,你要不从这上下手,肯定你这一生修学落空。诸位要知道,一万个念佛人,真正能往生的,二、三人而已。你要想想,为什么比例这么少?你是这一万个念佛人当中的二、三个人吗?你自己想想,像不像?自己想一想,能不能中选?这些事情不要问别人,问别人没有用,问自己比什么都清楚,你有没有真正做到依教奉行?
克服烦恼之后,要求智慧。智慧能明理,所以佛法断烦恼之后开智慧。儒家「格物」之后「致知」,「致知」就是求智慧。烦恼轻、智慧长,你的功夫就得力。在哪些地方得力?儒家说得好,第一个「慎独」,没有人看到的地方,你一个人住在一个小房间里面,你是不是还能够遵守佛在《无量寿经》教导我们修学的原则:「善护身业,不失律仪;善护意业,清净无染。」善护口业就不说,因为你一个人,没有说话的对象。佛教给我们三桩事情,「善护口业,不讥他过」。我们最大的毛病,总是喜欢批评人,闲谈的时候,总是谈人家是非长短,所以佛把「善护口业,不讥他过」,摆在第一句,我们是不是真正能做到?功夫从这个地方做起。做得更彻底、更深入的,克服自己的妄念。实在讲,克服自己的妄念,就是「善护意业,清净无染」。儒家讲的「慎独」,「善护身业,不犯律仪」,儒跟佛讲的没有两样。真正把这些道理,都能够通达明了,三世因果、六道轮回的事理,你就清楚了,你就明白了,自然就不会做错事,自然就不会造罪业了。
所以世间的凡夫,跟修行证果的大圣大贤,到佛菩萨,都不能离开这个原则。经典里面尤其说得好,告诉我们,「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这一首偈四句话,我们常常念诵,真的会感觉到毛骨悚然,帮助我们、提醒我们高度的警觉。我们今生,这一生所遭遇的、所受的,前世造的业因,我们所受的是果报,果必有因。今生生活环境不善,纵然为佛法、为众生,还有许许多多的障碍,这都是过去生中的不善业所招感的。所以归结到最后,还是自作自受。假如我们不是为佛法、为众生,不善的果报一定更严重。因为我们已经回头,已经不为自己,为一切众生,为佛法久住世间,为一切众生得佛法殊胜的功德利益,一百八十度的回头,还遇到许许多多的困难,我们就能想像得到,这是得诸佛护念、龙天善神保佑。如果不得诸佛护念,不得善神佑护,我们的灾难不可思议!
我们想想,我们来生前途怎样?这一生所作所为,这一生修的是因,感得来生的果报。这一生果然如经中所说,「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那我们的来生非常光明,必定得生净土。可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这八个字的水平很高,发菩提心著重在「发」字,你是不是真发?菩提心是真正觉悟的心,彻底明了的心。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刚才说过了,还有一丝毫妄想分别执著,你没觉悟,你菩提心没发。真正发菩提心,决定不会随顺自己的烦恼习气,决定随顺佛陀的教诲,这是真正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关键在「一」、在「专」,一就是无二念。如果我们还有杂念,不是说念佛当中有杂念,日常生活当中还有杂念,什么杂念?为自己的念头就是杂念。为众生、为佛法是正念,为自己是杂念,为自己是邪念。我们能做到吗?我们能达到这个标准吗?这个话,我不能不讲清楚,不讲清楚怕大家误会,以为「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那个标准很低,我现在已经发菩提心了。
自私自利、是非人我、贪瞋痴慢、一点都没有改,自己以为发菩提心了,错了!起心动念都是为自己,纵然为别人,还是掺杂自己的利益在其中,那不是一向专念。这样学佛,到临命终时,依旧没有结果。决定不可以说「佛法不灵,我被佛法骗了。」是你自己糊涂,是你自己愚痴没有智慧,不是佛法不灵,你没有正知、没有正解、没有正信,然后还要怪佛菩萨欺骗你,怪佛法不灵,决定堕阿鼻地狱。为什么?谤佛、谤法、谤僧。三世因果的道理,我们一定要懂。
人能修福,即使不是净福,也得世间的福报。我们中国人常常祝福人家,「五福临门」,这是很吉利的赞叹。哪五福?第一个长寿;第二富贵;第三身体健康,没有疾病、没有烦恼;第四好德,第四在五福里面是修因,这个人好善好德;第五考终命,这一句话,用现在的话讲是好死。死的时候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知道自己到什么地方去,一丝毫都不迷惑。我们念佛人预知时至,临命终时佛来接引,这是考终命里面上上乘的人。人的一生,有智慧、聪明的人,要修这五福,真实的福报。你平常要是不知道修,这个福报是决定得不到的。
长寿,佛告诉我们怎样得到的?无畏布施。富贵怎么得到的?财布施、法布施。你不肯修布施,你怎么会得到好果报?身体健康、少病少恼,也是属於无畏布施的果报。你不肯修因,要想得到殊胜的果报,这是不可能的事情。人造作一切不善,违背道德,不孝父母、不敬尊长、不知道友爱弟兄、不顺从长上,恣意造作一切罪业,《无量寿经》三十三品到三十七品里面,讲得很清楚、很明白,他的果报是什么?把自己过去生中所造的、修的那些福折尽了。夭折、短命、横死,身体多病,心多忧虑(操心的事情太多了),贫贱、体弱、没有工作能力,这都是罪业的果报。我们想想,我们有没有?这些徵兆,几乎在我们身体上都能找得到。我们应该要觉悟,往昔今生所作不善,才会遭受这些果报。
要想远离这些灾难,消除这些业障,没有别的方法,只有把造作恶业完全转变过来,转恶为善,转迷为悟,这个问题就解决了。特别是我们眼前的灾难,许多人都说,全球性的大灾难。西方人,尤其是宗教人士,说是世界末日,上帝要对於人类总审判。这个日子愈来愈近,他们讲的就是一九九九年,我们现在还是没到,九九年还有几个月,现在才是七月,最长也不过是五个月的时间,愈来愈近了。他们没有办法解决,我们学佛,佛在经论上教给我们这些理论方法,基本的原理,佛告诉我们,「一切法从心想生」,如果我们真正懂得佛这一句话的意思,这个问题不难解决。
今天一切不善的境界、灾祸,都是我们自己不善的心所变现的。只要我们真正彻底回头,转恶为善,我们就得救。认真努力去做积德累功的事业,首先有能力辨别善恶,有能力辨别邪正,有能力辨别是非,这是真智慧。这个世间,似是而非的事情太多了,很难辨别。印光大师教导我们读《了凡四训》,《了凡四训》是儒家的书,是了凡先生教训儿子的四篇文章。这里面详细说明因缘果报的理论与事实,印祖教我们读这个书。我学佛,算是很幸运,第一部就是念这本书。那个时候,朱镜宙老居士介绍给我,那个时候老居士已经七十岁了,我才二十几岁,他老人家对我非常爱护,给这本书叫我细细的去读。我读了之后,才明了善恶、是非、邪正的标准,才有能力辨别,谚语说,这个人知道好歹了。知道好歹,就是你知道利害,你知道是非得失。你有这个能力,然后自己才知道怎么样去修学,才能够反省检点自己有哪些地方是错误的,慢慢才把这些错误的地方改正过来。年年在改,月月在改,天天在改。我从二十六岁接触到佛法,今年七十三岁,还是天天在改,天天在反省,天天在改过,不是一个简单事情。
我们所依据的原理,就是佛所说的「唯心所现,唯识所变」,「一切法从心想生」。所以我们深深的相信,业障决定能消除,灾难决定可以避免,因为灾难不是别人加给我们的。如果说上帝加给我们的,我们没有办法,无可奈何!不是的,与上帝不相干,与佛菩萨也不相干,与阎罗王也不相干,是自己不善的念头变现出来的。这是世间的一些聪明人,现在我们讲宗教家、科学家、哲学家,乃至於现在所谓的预言家,他们都没有讲到,只有佛菩萨讲到,我们中国古圣先贤讲到。所以西方人有世界末日的说法,中国人没有,中国人讲有灾难,没有说末日。尤其是佛法,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世尊的法运,末法有一万年,现在我们是末法,末法才过一千年,后面还有九千年,那怎么是末日?佛法后头还有九千年,长得很。这九千年当中,佛法有兴有衰,有起有落,这是过去章嘉大师告诉我的。这九千年当中有起有落,也就是佛法有兴有衰。
佛法怎么样兴起来的?好善好德的人多,佛法就兴旺起来了。只要人好善好德,佛菩萨就降临,佛菩萨就到这个地方来现身。诸位都念过《普门品》,《普门品》里面介绍的观世音菩萨三十二应,应以什么身得度,菩萨就现什么身。不仅仅是观世音菩萨,所有一切诸佛菩萨都是这样,「随类化身」,「随机说法」。如果众生不好善、不好德、不好学,佛菩萨就不来了。由此可知,佛法没有兴衰,佛法也没有起伏,佛法的起伏兴衰,是众生心念所感。众生心好学向善,佛法就兴,善知识就多了;众生不好学、不好善,善知识就少了,佛法就衰,是这么个道理。我们明白这个道理,能不能把佛法兴旺起来?能,肯定能,只要我们发心好学,佛法就兴旺起来。我常常鼓励,这个地方佛法兴旺,这个地方有福报,大家沾光。纵然是大灾大难,这个地区可以免除灾难,为什么?佛菩萨在此地,护法神在这里保护著,这个地方决定有不可思议的果报。一定要我们好学,好学的人愈多愈好。
我常常鼓励大家,居士林现在这个讲堂、念佛堂,我们有空得闲,就要去参加。去参加不是为自己,是为救度这一个地方的灾难;再把范围扩大一点,我们是救全世界的灾难。我们力量的大小,随著你心量的大小,谚语常说「量大福大」。如果我们心量大,我今天到念佛堂去念佛,到讲堂去听经,我把听经念佛的功德,回向全世界苦难众生,你的心量大,你的力量大,你的福也大。如果今天去念佛,今天去听经,为消自己的业障,为自己得一点福利,那很小。所以在事相上没有两样,听经的功德不可思议。新加坡这个地方的缘,我常说,我说得很客观,古往今来,都没有今天新加坡法缘的殊胜。我讲的话不是随便说的,你们诸位想想,今天在全世界,哪一个地方要想听经,天天有得听,找不到!你找到哪个地方,每天都有经听?全世界大概「新加坡居士林」头一家,每天都有经听。你到哪个地方找个念佛堂,天天有佛念,日夜不间断?全世界也只有「居士林」一家。
中国许许多多的高僧大德到新加坡来参观,都称赞这是世界第一道场。我们今天第一道场在眼前、在隔壁,都不肯去,你有什么福报?人家从海外,几千里、几万里,想尽方法到这个地方来参学,他来一天,福报都不可思议。来住上一个星期,最长在这里学一个月,那都是多生多劫不可思议的福报。我们住在新加坡的人,就在面前他都不去,这个人一点福报都没有。我们自己想想,自己是不是一个有福的人?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何必要问人?尤其殊胜的,纵然其他地方,每天也都有经可听,但是听一部经的这个缘没有。这个地方每一天,七天统统都讲《无量寿经》,周而复始,反覆的在讲,这个缘世界第一,古今第一,你说你到哪里去找?真正符合一门深入、长时薰修。
所以在这种道场,如果说不成就,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除非自己不是真心想学,不是真心想修。真心想学、想修,在这个道场里头,没有不成就的。真正干的人,在这种道场,说老实话,不需要三年你就成就,三年的时间太长了。《阿弥陀经》上,佛告诉我们,「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此地道场缘具足了,而且是无比的殊胜。现在我们能不能成就?就在善根、福德。什么叫善根?能信、能解是善根;能行、能证是福德。我们今天不能成就,就是自己的善根有问题,或者是福德出了问题。你不能够真正相信,对於佛理没有真正的明了,没有真正的搞清楚,这是善根不足。善根不足,如果好学,有福。有福的人好学,他天天听经、天天读经,有疑惑,问,好问可以弥补他的善根。如果福德不足,善根可以弥补福德,相辅相成,哪有不成就的道理!
纯是为众生、为社会、为人民,刚才我讲的「净德」,净德与禅就相应了。「禅」是什么?六祖惠能大师讲得清楚、讲得明白,他所讲的,完全根据《金刚经》上所说的。在《金刚经》上,世尊教导须菩提尊者,嘱咐他,弘法利生守住一个原则,这个原则就是禅,禅是佛心,这句话是「不取於相,如如不动」。要用现在的话来说,「不取於相」是决定不受外面境界的诱惑,就是这个意思。如果你还会被外面境界诱惑,你的禅定没有了。外面境界接触的时候,还会起心动念,还有妄想执著,你是凡夫,你没有功夫。所以佛教导我们,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外不著相,内不动心。」外不著相是禅,内不动心是定。禅定在哪里学?禅定在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当中修学。这一个原则,不单单是参禅要遵守,我们念佛也不例外。念佛如果还会被外面境界诱惑,还会起心动念,我们念佛功夫不能成就,我们没有办法把自己的业障伏住,伏不住,伏不住业障就不能往生。往生西方净土比起其他法门,的确是易行道,禅难,念佛容易,念佛只要功夫把自己的烦恼伏住就行,功夫就得力了。
所以念佛要怎么念,不能不知道。我们六根接触外面境界,不可能不被诱惑,不可能不起心、不动念,真正做到不著相、不起心、不动念,那你已经成就了。我们是凡夫,我们做不到,一定会起心动念,一定会分别执著,这个时候怎么办?古人讲「不怕念起,只怕觉迟」,这个念就是我们的妄念。分别、执著、起心动念,这个念头才起来,立刻就觉悟,觉悟「错了、我又堕落了」,马上把念头换过来,阿弥陀佛!这一句阿弥陀佛就是正觉,就是觉悟,把你那个念头立刻换过来,要换得快。念头才起来,自己立刻就观察到,第二个念头「阿弥陀佛」,这就把前面妄念压下去,这是功夫,这就得力。决定不能叫自己的妄念,继续不断的增长。念头可以起来,一起来,马上就压住,就用这句佛号把它压住。这叫会念佛,这叫懂得念佛,念佛有功夫,念佛得力了。同学当中常常失念,失念是把念佛忘掉了,随顺自己的烦恼,还闹什么情绪,你说糟糕不糟糕?非常可怕的现象。
道场的名称,末后是个「寺」,什么叫寺?你们懂不懂得?为什么叫寺?「寺」这个字的意思,是永久的一个机构,代代相传的机构才叫做寺。换句话说,这个道场不是临时设置的,是永久的道场,代代相传的道场,才称之为寺。寺是办事的机关、教学的场所。这个办事机构、教学场所,不是临时的,是永久的,称寺。现在人很少人懂得,现在人看这个「寺」是什么意思?里头拜鬼神的,搞迷信的,所以把这个字的意思搞错了。在古时候,办事机关,只有皇帝办事的机关才称之寺,为什么?永远不会改变。其他各级政府办事的机关,常常会变,会裁撤掉,会重新建立。唯有皇帝办事的机构,是永远存在的,所以称之为寺。
我们今天佛法要能够兴旺,要能够真正的发扬光大、利益众生,我常讲的,一定要懂得现代化与本土化。今天的佛教,为什么年轻人不能进来?很少看到年轻的人。你再看看基督教、天主教,他们的年轻人很多,什么原因?他们是现代化。我们的佛教以及道教,我们是老化,要教年轻人作古人,要叫外国人做中国的古人,他怎么会进来?不会进来的。所以道场的建立,要不要再建这种宫殿式的?不需要。宫殿式是过去建筑的形式,接引古人,不能接引现代人。现代道场要用现代的建筑,现代人看到生欢喜心,他才会愿意进来,我们要明白这些道理。佛法在技巧上是没有定法,常常在改变,在原则上是永恒不变,方法上是随时随处都在变。
诸位要知道,佛菩萨的长相没有一定,「随众生心,应所知量」,佛哪有相?佛没有相。佛在中国,面孔像中国人;佛在泰国,面孔像泰国人,尖尖的,像泰国人;佛在西藏,一看就是西藏人;佛在日本,一看就是日本人;没有一个定相,所以佛才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他给你现同类身,所以佛才能教化一切众生。如果我们还用古老的方法、古老的形式,只能够吸引一些极少数返古的人,头脑里面有古老观念的那些人,你才能接引。新观念、新思想的人,决定不进你家的门。所以你一定要懂得,佛法讲的契理契机,契理是原则不变,契机是方法随时改变。
今天时间到了,我们的谈话就到此为止。这是简简单单将「净德禅寺」四个字,给诸位做一个介绍。我们了解招牌的意义,就知道自己应当从哪里学起,我们的学习就有著手之处,才能把真正的佛法教学落实在我们生活之中。好,谢谢大家。
诸位法师、诸位大德:今天晚上,我们有缘来到新加坡的古刹「净德禅寺」,聚会在一堂,我们谈谈佛法。寺院的主人问我讲什么题目?我说就讲「净德」两个字,好!
这个道场简单的历史,刚才我听说都报告过了,想必诸位同修都很熟悉。可是佛家的道场,自古以来是教学的场所,所以佛教原本是教育。道场是学校,住持方丈是校长,首座和尚是教务主任,维那是训导主任,监院当家师是总务主任,所以从执事来看,它是学校。从教育转变成宗教,时间并不长久,从中国古代历史上来看,最长也不过是三、四百年而已。逐渐到近代,可以说近代一百年当中,我们把佛教教育疏忽了。虽然提倡修行,清凉大师讲得很好,他说「有解无行」,这个道场有讲经、有教学,没有真正的修行,结果是「增长邪见」。反过来,有修行,没有讲经、没有研究教理,结果是「增长无明」。佛法自始就著重解行相应,解行并重,佛在经典上这样教导我们,祖师大德也这样的开导我们。解行好比是车的两个轮(古时候的车有两个轮,用牛马拉的),如鸟的两个翅膀,少一个都不能飞,都不能行动,让我们了解如何来修学,这是我们必须要知道的。
在新加坡这几年来,诸位都知道,居士林这个道场愈来愈兴旺。它为什么会兴旺?就是解行并重,这个道场每天有讲经、每天有念佛。念佛是行门,而且是日夜二十四小时不中断,永远不中断,不是短期的。所以到居士林念佛堂念佛,随时都可以进去,夜晚也可以进去。现在我们念佛堂,夜晚大概有一百多人念佛,上午有两百多人,下午大概有四百多人,遇到星期假日大概有七、八百人念佛,念佛风气非常殊胜。长时间的念佛,如果不明白佛的道理,修学的理论、方法、境界,念久了也会懈怠、也会懒散,所以解帮助行,行帮助解,这个道场自然就兴旺。何况我们只要诚心诚意,认真努力修学,一定得到诸佛护念,龙天善神拥护。这些事实,每一位曾经在念佛堂念过佛的人,曾经到过居士林的人,都能够有很深刻的体验。尤其是从海外、其他国家、地区到新加坡莅临居士林参观指导的,也都有很深的感受,欢喜这个道场,舍不得离开这个道场。可是我们做得够不够?实在讲,距离佛陀要求的标准,还有相当的距离。我们得到许多人的赞许,心里愈发感到不安,真正是古人所谓「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我们更要认真、更要努力、更要发愤,希望我们在佛法修持方面、弘扬方面,能够做得更好,能够做得更圆满。
今天上午,是居士林第三十五届新任理事的就职典礼,李木源居士现在是这一届的副林长,实际上负领导的责任。他邀请我参加,我在典礼当中,勉励所有的理事、所有的林友,我们要认真、要努力,要舍弃自己的主观观念,要接受佛菩萨的教诲。因为我们是凡夫,唯有这样,我们自己才能得度,也才能真正帮助这个社会,帮助一切苦难众生,我们有责任,我们有义务。所以看到这个新兴的气象,我们也相当的安慰。
古时候孔老夫子,他老人家以「德不修,学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以这个为忧虑。这几句话,我们今天读到了,格外引发深刻的感触。今天社会不安全,整个世界动乱,灾难的频率,一年比一年多,一次比一次严重,每一个人忧心忡忡。灾难能不能避免?西方人的看法,避免非常困难,以为这是自然灾害,不是人力所能为。宗教信徒认为,众生造作的罪业太重了,这是上帝发怒,要严厉惩罚世人。这是他们的看法,实在说,他们只知其当然,而未知其所以然。唯有佛法,把世出世间理、事的真相,为我们说明白、说透彻了。我们能够了解,就晓得如何化解这个劫难,还是孔老夫子引以忧虑的四桩事情,要修德、要讲学。修德是行门,讲学是解门,孔老夫子也重视这个问题,也是解行并重。由此可知,世出世间的圣贤,他们的看法很接近,正是所谓英雄所见,大略相同。
我们现在天天在讲经,天天也在念佛,能不能消自己的业障?能不能破自己的迷惑?还是不容易。原因在哪里?夫子后头有两句话,闻义,我们能不能徙?什么叫「义」?我们应当做的事情,你肯不肯去做;不善,你能不能改?这才是解行的落实,解行不能落实到我们实际生活行为上,这两门只可以说给我们种一个善因,阿赖耶识种个好种子,现在不能起作用。换句话说,眼前的灾难还是要承受,还是不能避免。由此可知,断恶修善比什么都重要。
「净德禅寺」名称好,把教学的宗旨都显示出来了。我们看到这个名称,顾名思义,它所显示的是「清净福德」。如果要连禅寺合起来讲,这个德就不是福德,是功德。清净的功德,这才能解决问题,不但可以消灾,不但可以免难,而且可以帮助我们永脱轮回,永脱十法界,在这一生当中,成佛作祖去了,这才是真实的功德。常住主人邀我来讲演,我看到这个名称太好了,这就是我们现前应当学习的。福德跟功德,在事相上没有差别,差别是在用心不一样。哪些是德?我们在经论里面读了很多,「存好心」是德。什么是「好心」?念念为社会想,念念为人民想,念念为国家想,念念为一切众生想,而不为自己,这是德。在佛法里面就是菩提心。在中国古圣先贤教诲里面,就是「忠、孝、仁、爱、信、义、和、平」,中国人称为八德。落实到我们生活上,佛陀教我们五戒十善,是德行的基础。从哪里修学?从基础上修,从根本上修,根本是五戒。五戒十善人人都能够说得出来,我们有没有做到?如果我们做不到,我们就不是佛的学生。
古人说:「若非急行修阴德,动有群魔做障缘」,这两句话,我们现在体会得很深。就是说我们现前的生活环境,我们疏忽了修善积德,所以在我们生活的周边,工作环境之中,总是有许许多多的障碍。人事上的障碍、环境上的障碍,岂不是说「动有群魔做障缘」吗?我们就没有办法像诸佛菩萨一样,他们能够做到「理事无碍、事事无碍」。为什么他们做事情没有障碍,我们会有障碍?人家是知道修善积德,而且是无量劫的修善积德,所以才能够教化虚空法界无量众生,他没有障缘,这是真的。我们今天常常自己埋怨,感觉到、感触到我们没有缘分见到佛菩萨,没有缘分遇到善知识,埋怨自己很不幸。其实这种想法、看法完全错了,为什么?佛在经论里面常讲,「佛氏门中,不舍一人」。问题是我们有没有真正想学佛?如果你真正想学佛,佛菩萨就来帮助你,佛菩萨就在你面前示现。
如果你不是真的想学佛,真的想学佛,不是我想想听经、想想念佛,不是!是要真正去做到,真正相信佛的教诲,真正理解佛的教训,把佛的教训完全落实在生活当中。我们如果真正有这样的心,有这样的愿望,佛菩萨决定不会舍弃我们。如果像孔老夫子所说的「闻义不能徙」,就是说你听到圣贤人的教诲,你不能去做,自己的毛病习气不能去改,佛菩萨就不来了。为什么不来?大慈大悲,来了你还要毁谤、还要嫉妒,增加你造罪业的机会,所以他不来,不让你造罪业。由此可知,佛菩萨示现在世间,是大慈大悲;不到这个世间来,也是大慈大悲。现与不现,都为众生,没有为自己,我们要能够体会得到。
示现在这个地区,实在讲,往往只为少数几个人。诸位同修可以冷静去思惟、去观察,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这是示现来成佛,为多少人?真正在释迦牟尼佛会下,大彻大悟、明心见性修行证果的,不多!我们今天想一想,那些人数大概不会超过一千人,我说这个数字,已经说得太大太大了。也许诸位同修不以为然,佛经上常讲的,一千二百五十五人,那些不都是开悟证果的人吗?实在讲,那些人不算!为什么不算?那些人都是古佛菩萨再来的,跟释迦牟尼佛一起来唱戏、来表演的,不是真的阿罗汉,这个我们要清楚。甚至於与佛同时在一起护法的那些国王大臣,也都是古佛菩萨再来的。由此可知,世尊示现成佛,真正当机的人不多。可是有这么几个人当机,感应佛来教化,许许多多人沾光了,有机会听到佛讲经说法,给自己种了善根。虽然这一生不能成就、不能开悟、不能证果,但是跟佛结了缘。这个缘非常珍贵,既然跟佛有缘,我们就知道,他将来必定得度。什么时候得度?他什么时候真正肯听话,真正肯依教奉行,那个时候他就得度了。
我们再想一想,最近印光大师,许多人晓得,西方世界大势至菩萨再来的。他到这个世间来示现,也是接引缘成熟的众生,也就是说,对净土法门能信、能解、能行的众生。印祖确实了不起,度了很多人到西方极乐世界,我们概略的估计,也应该有几千人,这很可能!我的老师李炳南老居士,就是印祖的学生,李老居士是示现居士身分,在台湾弘法利生三十八年,也是为度几个人而已。跟他修学念佛往生的,我们概略的估计,应当有五百人,真正相信、真正理解,念佛往生到极乐世界。但是他三十八年讲经说法,听他讲经,跟他修学,有几十万人之多,那几十万人都是沾光的,真正得度的就这四、五百个人。
这些事理,我们都看得很清楚、看得很明白。真正有成就,一定要修德。德,古人讲「阴德」,什么是阴德?修德而不予人知,这是阴德。净德比阴德还要高一层,为什么?阴德或许还希望有果报,希求人天果报,世出世间圣贤都告诉我们,阴德的果报大!我们做好事,帮助别人,帮助众生,帮助诸佛菩萨建立佛法,这是最大的福德,果报都在天上人间,享大富贵。如果我们修积这些福德,现前就接受社会大众表扬,我们大肆宣传,唯恐别人不知,社会上一赞叹、一表扬,你的福报就报掉了,就没有了。所以明白人、觉悟的人教我们,好事不要让别人知道,我们积阴德。我们做了坏事,希望大家都知道,每个人看到你,瞪你一眼、骂你几句,那也是果报,就报掉了。我们积的恶行,要赶快把它报掉,积的善行可不能立刻报掉。这样子我们的业障、罪业才能够消除,我们的福德、功德才能够保持。
最近,我们每天早晨在讲《感应篇》,《感应篇》第一句:「太上曰:祸福无门,惟人自召」,这两句话说得好。我们一生当中是福、是祸,并没有别人给我们做主宰。吉凶祸福,不是佛菩萨给我们的,也不是上帝作主,也不是阎罗王作主。谁做主宰?自己。你自己做善,你一定得福;你自己造恶,你一定得祸,所以说「祸福无门,惟人自召」。我们要想避免灾祸,要想得到福报,你就一定要懂得断恶修善,善是福的因,恶是祸的根源。今天这个世间灾难这么多,我们了解大灾难的根源是什么?众生造作的不善,所以才感得这些灾难频频的示现。我们要怎样消除这个灾难?唯有积德,唯有修善。「积德」是存心,是存善心、存好心。善心变成善行,就是修善。
修善从哪里修起?今天我们讲积德,不能说太高,太高我们做不到,就我们现前的水平来说,真正能信佛的人,这个人就是有德。我们今天都信佛了,也都皈依,甚至於我们已经出家,作了法师,还得讲经说法,要问问有没有信佛?很难讲。我在年轻的时候,李老师特别提醒我、教导我,我是出家两年之后再受戒,受戒之后到台中去看老师,世俗里面讲,向老师谢戒。老师见我面,老远的地方就指著我,「你要信佛」,我听了也愣住了。我学佛七年出家,出家就教佛学院,就讲经,我一出家就讲经,也讲了两年,怎么还不信佛?我那个时候不懂老师的意思,然后老师要我坐下来,细细给我开示,说到有多少出家人,八十、九十,到临命终的时候还不相信佛,我这才了解他的深意。
什么人叫信佛?具足信解行证的人叫信佛。你说我今天相信了,相信,对佛的话不懂,佛所给你讲的做不到,这哪里叫信?这不是真信,这个信是假的,不是真的。所以他老人家讲的那个信佛是真信,真信佛一定是认真依教奉行。佛教我们做的,我们一定做到,佛教我们不可做的,我们决定不做,这个人才叫信佛的人。如果我们天天研究经教,意思懂得了,做不到,日常生活当中还是阳奉阴违,我们的信是假的,不是真的。表面上相信,暗地上完全不能接受,这个没有用处。这样的信佛,李老师常讲,「将来该怎么生死,还是怎么生死,该怎么轮回,还是怎么轮回」。
所以我才讲,信佛的人有德。真正相信佛的教诲,理解佛的教诲,依教奉行,这个人有德;能够依教奉行,这个人有行,他积善行,所以他就得诸佛护念,龙天善神护持,必定得道。纵有魔障,魔障对我们来讲,几乎是不能避免的。魔障从哪里来的?过去生中造作种种不善,这一生当中没有学佛之前,也造了许多恶业,跟许多众生结了怨。这一些冤亲债主,常常来找麻烦,纵然是大修行人,都不能避免,我们怎能够逃得过?但是只要我们自己真信、正解,努力修行,就能得佛力加持,魔难会减轻、会远离。这些道理与事实真相,史书上记载得很多,如果我们细心留意观察,就在我们周边,出家、在家同修当中,我们也常常见到。这些足以增长我们的信心,足以加强我们修学的愿力。所以佛的话,不能不听,不能不顺从。这是我在讲席当中常常劝勉同学们,我们一定要随顺佛的教诲。
佛的教诲在哪里?经典之中。经典太多了,我们选择一、二部修学,一生都受用不尽。不可以涉猎太多,涉猎太多我们就分心,对我们的修学,自然也产生一定的障碍。所以我们要晓得,佛当年在世,说那么多经论,是度各种不同根性的人,决不是叫你每一部经论都要学习,佛没有这个说法。凡是修学有成就的,决定是一门深入,长时间的薰修,我们要懂这个道理。你学两个法门,就等於说你想走两条路,两条路你怎么能走得通?法门太多了,我们不会选择,那也是个苦恼事情。佛非常慈悲,你不会选择,他代我们选择。佛在《大集经》里面,给我们讲了个原则,就是代我们选择。佛说正法时期,戒律成就,持戒就是德;像法时期,禅定成就,参禅就是德;末法时期,净土成就,念佛就是德。我们今天生在末法时期,我们顺从佛的教诲,选择净土法门,这是听话!顺从佛语,我们就能成就。实在讲,说教、说戒、说禅、说净、说密,都是一桩事情、一个方向、一个目标,采取修行的方法不相同,如此而已。所以经上才讲,「法门平等,无有高下」,我们一定要懂这个道理。我们生在什么时代,我们是什么样的根机,不能不清楚,不能不明白。走错了路,非常辛苦,达不到目标。
过去谛闲老法师说过,我没有见到他老人家本人,我听过他的录音带,读过他老人家的著作。他很肯定的说在我们末法时期,在这个时代参禅开悟没有了。他一生没有听说参禅开悟的,听都没有听说过,见当然更不可能。他说参禅有得禅定的,得禅定的人,他见过也听说过,开悟就没有了。诸位要知道,参禅不能够大彻大悟、明心见性,就不能成就,不能了生死,不能出三界。修禅得禅定,不错!这个禅定看他功夫浅深,如果他得的定叫未到定,他的果报在欲界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去享福去了,果报在欲界。如果他真的得禅定,初禅,他就升到色界初禅天;二禅,他就升到二禅天,随他功夫浅深。这是讲修禅人的果报,没有出三界。
这个地方,我们要问,我刚才讲的未到定,什么叫做「未到定」?你所得的这个禅定,达不到初禅的标准,就叫未到定。你确实有禅定的功夫,但是达不到初禅的标准。初禅的标准是什么?欲伏住了,它不是断,真正伏住了,所以我们也叫它做「伏断」,那不是真断,定功把它伏断。我们简单的讲,五欲:财、色、名、食、睡,这五种欲望,他确实没有了,他这个定功能伏住。换句话说,五欲在面前,他绝对不会动心,绝对不会起心动念,他这个禅定才符合初禅的标准。如果这些东西摆在面前,他还会起心动念,他这个定功就叫未到定。诸位想想,不容易!
我们今天修行,对於五欲六尘的诱惑,是能把它克服住,但是念头还有,还会起心动念。正因为这么一个缘故,我不敢学禅,我知道我学禅不会成就,为什么?五欲六尘摆在面前,还会起心动念。换句话说,我学禅,不但不能了生死,色界天我都没有把握去得了,充其量欲界天里头打滚。回过头来想想,净土法门带业往生,能够了生死出三界,一生成佛,想想这个法门,我这一生还行。因为有浅显伏烦恼的功夫,伏现行就能往生,这个条件太殊胜了。今天在我们现前这个世间,能够深信净土,能够选择净土,这就是有德。能够遵循《阿弥陀经》的教诲,《无量寿经》的教诲,那你就是净德。以弥陀为榜样,以观世音菩萨的慈悲,大势至菩萨的智慧,如理如法的修学,这是修清净行。如果我们失去智慧,随顺自己的烦恼习气,随顺自己的分别执著,纵然修德,这个德不清净,不清净的德行,是世间有漏的福报。唯有清净的德行,与佛菩萨才感应道交,我们这一生才真正得度,这一生永远脱离六道轮回,永远脱离十法界,到西方极乐世界亲近阿弥陀佛,我们去作菩萨、作佛去了。所以一定要认识清楚,今天我们在这个世间作客,我们住在这个世间是住旅馆,这不是我们的家,我们对它毫无留恋,我们的家在西方。我们真正的善知识、真正的老师是阿弥陀佛,有这个认知,决心决定不会改变,这个人真正有净德,这一生当中决定有成就。
有净德决定有净行,什么叫「净行」?断一切恶,修一切善。断恶修善,儒家也讲得很好,第一个要克服欲望。我常讲的,一定要把自己的爱欲、嗜欲(嗜欲是嗜好)放下。如果你不能够舍弃爱欲,不能够舍去你的嗜好,你要想修德就难了。为什么?你还随顺烦恼习气,在日常生活当中,最容易挑剔的饮食、穿著,还有心在挑剔这个我喜欢吃的,我爱吃的,你脱不了轮回,你不能了生死,你不会往生。我们真正要想求往生,一定要把这个断掉。释迦牟尼佛当年的生活,是佛菩萨最标准的生活,吃饭是托钵,人家给什么吃什么,都欢喜。供养的饭菜好,欢喜;供养的饭菜不好也欢喜,决定是清净心、平等心来接受。所以在饮食上要修清净心、修平等心、修慈悲心、修感恩之心。穿衣、吃饭都是修行。人家布施什么,我们就吃什么,供养什么就吃什么,决定没有分别。要在生活上,这才叫真正修行,才叫真正把你的功夫落实了。否则的话,天天研经,天天讲经说法,天天念佛,天天拜佛,对於生活起居,还是这样讲究,还是这么样的要求,你所修的那些,全没有功夫。你真正的功夫,是在你生活上,饮食起居、处事待人接物,你的心清不清净?你还有没有妄想分别执著?有一丝毫妄想分别执著,你就错了。
真正要想积德累功,要在这些地方做。头一桩事情,克服自己的物欲。儒家讲「格物」,格是比喻,格是格斗,物欲诱惑的力量太强大,你要跟它打仗,你要把它打败,你要战胜一切诱惑。这个世间名闻利养、五欲六尘的诱惑,你要战胜它,我们的功德才能够累积得住。儒家讲格物,就是佛家讲的断烦恼。烦恼无尽誓愿断,从哪里断起?从生活上这些要求断起,你要不从这上下手,肯定你这一生修学落空。诸位要知道,一万个念佛人,真正能往生的,二、三人而已。你要想想,为什么比例这么少?你是这一万个念佛人当中的二、三个人吗?你自己想想,像不像?自己想一想,能不能中选?这些事情不要问别人,问别人没有用,问自己比什么都清楚,你有没有真正做到依教奉行?
克服烦恼之后,要求智慧。智慧能明理,所以佛法断烦恼之后开智慧。儒家「格物」之后「致知」,「致知」就是求智慧。烦恼轻、智慧长,你的功夫就得力。在哪些地方得力?儒家说得好,第一个「慎独」,没有人看到的地方,你一个人住在一个小房间里面,你是不是还能够遵守佛在《无量寿经》教导我们修学的原则:「善护身业,不失律仪;善护意业,清净无染。」善护口业就不说,因为你一个人,没有说话的对象。佛教给我们三桩事情,「善护口业,不讥他过」。我们最大的毛病,总是喜欢批评人,闲谈的时候,总是谈人家是非长短,所以佛把「善护口业,不讥他过」,摆在第一句,我们是不是真正能做到?功夫从这个地方做起。做得更彻底、更深入的,克服自己的妄念。实在讲,克服自己的妄念,就是「善护意业,清净无染」。儒家讲的「慎独」,「善护身业,不犯律仪」,儒跟佛讲的没有两样。真正把这些道理,都能够通达明了,三世因果、六道轮回的事理,你就清楚了,你就明白了,自然就不会做错事,自然就不会造罪业了。
所以世间的凡夫,跟修行证果的大圣大贤,到佛菩萨,都不能离开这个原则。经典里面尤其说得好,告诉我们,「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这一首偈四句话,我们常常念诵,真的会感觉到毛骨悚然,帮助我们、提醒我们高度的警觉。我们今生,这一生所遭遇的、所受的,前世造的业因,我们所受的是果报,果必有因。今生生活环境不善,纵然为佛法、为众生,还有许许多多的障碍,这都是过去生中的不善业所招感的。所以归结到最后,还是自作自受。假如我们不是为佛法、为众生,不善的果报一定更严重。因为我们已经回头,已经不为自己,为一切众生,为佛法久住世间,为一切众生得佛法殊胜的功德利益,一百八十度的回头,还遇到许许多多的困难,我们就能想像得到,这是得诸佛护念、龙天善神保佑。如果不得诸佛护念,不得善神佑护,我们的灾难不可思议!
我们想想,我们来生前途怎样?这一生所作所为,这一生修的是因,感得来生的果报。这一生果然如经中所说,「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那我们的来生非常光明,必定得生净土。可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这八个字的水平很高,发菩提心著重在「发」字,你是不是真发?菩提心是真正觉悟的心,彻底明了的心。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刚才说过了,还有一丝毫妄想分别执著,你没觉悟,你菩提心没发。真正发菩提心,决定不会随顺自己的烦恼习气,决定随顺佛陀的教诲,这是真正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关键在「一」、在「专」,一就是无二念。如果我们还有杂念,不是说念佛当中有杂念,日常生活当中还有杂念,什么杂念?为自己的念头就是杂念。为众生、为佛法是正念,为自己是杂念,为自己是邪念。我们能做到吗?我们能达到这个标准吗?这个话,我不能不讲清楚,不讲清楚怕大家误会,以为「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那个标准很低,我现在已经发菩提心了。
自私自利、是非人我、贪瞋痴慢、一点都没有改,自己以为发菩提心了,错了!起心动念都是为自己,纵然为别人,还是掺杂自己的利益在其中,那不是一向专念。这样学佛,到临命终时,依旧没有结果。决定不可以说「佛法不灵,我被佛法骗了。」是你自己糊涂,是你自己愚痴没有智慧,不是佛法不灵,你没有正知、没有正解、没有正信,然后还要怪佛菩萨欺骗你,怪佛法不灵,决定堕阿鼻地狱。为什么?谤佛、谤法、谤僧。三世因果的道理,我们一定要懂。
人能修福,即使不是净福,也得世间的福报。我们中国人常常祝福人家,「五福临门」,这是很吉利的赞叹。哪五福?第一个长寿;第二富贵;第三身体健康,没有疾病、没有烦恼;第四好德,第四在五福里面是修因,这个人好善好德;第五考终命,这一句话,用现在的话讲是好死。死的时候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知道自己到什么地方去,一丝毫都不迷惑。我们念佛人预知时至,临命终时佛来接引,这是考终命里面上上乘的人。人的一生,有智慧、聪明的人,要修这五福,真实的福报。你平常要是不知道修,这个福报是决定得不到的。
长寿,佛告诉我们怎样得到的?无畏布施。富贵怎么得到的?财布施、法布施。你不肯修布施,你怎么会得到好果报?身体健康、少病少恼,也是属於无畏布施的果报。你不肯修因,要想得到殊胜的果报,这是不可能的事情。人造作一切不善,违背道德,不孝父母、不敬尊长、不知道友爱弟兄、不顺从长上,恣意造作一切罪业,《无量寿经》三十三品到三十七品里面,讲得很清楚、很明白,他的果报是什么?把自己过去生中所造的、修的那些福折尽了。夭折、短命、横死,身体多病,心多忧虑(操心的事情太多了),贫贱、体弱、没有工作能力,这都是罪业的果报。我们想想,我们有没有?这些徵兆,几乎在我们身体上都能找得到。我们应该要觉悟,往昔今生所作不善,才会遭受这些果报。
要想远离这些灾难,消除这些业障,没有别的方法,只有把造作恶业完全转变过来,转恶为善,转迷为悟,这个问题就解决了。特别是我们眼前的灾难,许多人都说,全球性的大灾难。西方人,尤其是宗教人士,说是世界末日,上帝要对於人类总审判。这个日子愈来愈近,他们讲的就是一九九九年,我们现在还是没到,九九年还有几个月,现在才是七月,最长也不过是五个月的时间,愈来愈近了。他们没有办法解决,我们学佛,佛在经论上教给我们这些理论方法,基本的原理,佛告诉我们,「一切法从心想生」,如果我们真正懂得佛这一句话的意思,这个问题不难解决。
今天一切不善的境界、灾祸,都是我们自己不善的心所变现的。只要我们真正彻底回头,转恶为善,我们就得救。认真努力去做积德累功的事业,首先有能力辨别善恶,有能力辨别邪正,有能力辨别是非,这是真智慧。这个世间,似是而非的事情太多了,很难辨别。印光大师教导我们读《了凡四训》,《了凡四训》是儒家的书,是了凡先生教训儿子的四篇文章。这里面详细说明因缘果报的理论与事实,印祖教我们读这个书。我学佛,算是很幸运,第一部就是念这本书。那个时候,朱镜宙老居士介绍给我,那个时候老居士已经七十岁了,我才二十几岁,他老人家对我非常爱护,给这本书叫我细细的去读。我读了之后,才明了善恶、是非、邪正的标准,才有能力辨别,谚语说,这个人知道好歹了。知道好歹,就是你知道利害,你知道是非得失。你有这个能力,然后自己才知道怎么样去修学,才能够反省检点自己有哪些地方是错误的,慢慢才把这些错误的地方改正过来。年年在改,月月在改,天天在改。我从二十六岁接触到佛法,今年七十三岁,还是天天在改,天天在反省,天天在改过,不是一个简单事情。
我们所依据的原理,就是佛所说的「唯心所现,唯识所变」,「一切法从心想生」。所以我们深深的相信,业障决定能消除,灾难决定可以避免,因为灾难不是别人加给我们的。如果说上帝加给我们的,我们没有办法,无可奈何!不是的,与上帝不相干,与佛菩萨也不相干,与阎罗王也不相干,是自己不善的念头变现出来的。这是世间的一些聪明人,现在我们讲宗教家、科学家、哲学家,乃至於现在所谓的预言家,他们都没有讲到,只有佛菩萨讲到,我们中国古圣先贤讲到。所以西方人有世界末日的说法,中国人没有,中国人讲有灾难,没有说末日。尤其是佛法,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世尊的法运,末法有一万年,现在我们是末法,末法才过一千年,后面还有九千年,那怎么是末日?佛法后头还有九千年,长得很。这九千年当中,佛法有兴有衰,有起有落,这是过去章嘉大师告诉我的。这九千年当中有起有落,也就是佛法有兴有衰。
佛法怎么样兴起来的?好善好德的人多,佛法就兴旺起来了。只要人好善好德,佛菩萨就降临,佛菩萨就到这个地方来现身。诸位都念过《普门品》,《普门品》里面介绍的观世音菩萨三十二应,应以什么身得度,菩萨就现什么身。不仅仅是观世音菩萨,所有一切诸佛菩萨都是这样,「随类化身」,「随机说法」。如果众生不好善、不好德、不好学,佛菩萨就不来了。由此可知,佛法没有兴衰,佛法也没有起伏,佛法的起伏兴衰,是众生心念所感。众生心好学向善,佛法就兴,善知识就多了;众生不好学、不好善,善知识就少了,佛法就衰,是这么个道理。我们明白这个道理,能不能把佛法兴旺起来?能,肯定能,只要我们发心好学,佛法就兴旺起来。我常常鼓励,这个地方佛法兴旺,这个地方有福报,大家沾光。纵然是大灾大难,这个地区可以免除灾难,为什么?佛菩萨在此地,护法神在这里保护著,这个地方决定有不可思议的果报。一定要我们好学,好学的人愈多愈好。
我常常鼓励大家,居士林现在这个讲堂、念佛堂,我们有空得闲,就要去参加。去参加不是为自己,是为救度这一个地方的灾难;再把范围扩大一点,我们是救全世界的灾难。我们力量的大小,随著你心量的大小,谚语常说「量大福大」。如果我们心量大,我今天到念佛堂去念佛,到讲堂去听经,我把听经念佛的功德,回向全世界苦难众生,你的心量大,你的力量大,你的福也大。如果今天去念佛,今天去听经,为消自己的业障,为自己得一点福利,那很小。所以在事相上没有两样,听经的功德不可思议。新加坡这个地方的缘,我常说,我说得很客观,古往今来,都没有今天新加坡法缘的殊胜。我讲的话不是随便说的,你们诸位想想,今天在全世界,哪一个地方要想听经,天天有得听,找不到!你找到哪个地方,每天都有经听?全世界大概「新加坡居士林」头一家,每天都有经听。你到哪个地方找个念佛堂,天天有佛念,日夜不间断?全世界也只有「居士林」一家。
中国许许多多的高僧大德到新加坡来参观,都称赞这是世界第一道场。我们今天第一道场在眼前、在隔壁,都不肯去,你有什么福报?人家从海外,几千里、几万里,想尽方法到这个地方来参学,他来一天,福报都不可思议。来住上一个星期,最长在这里学一个月,那都是多生多劫不可思议的福报。我们住在新加坡的人,就在面前他都不去,这个人一点福报都没有。我们自己想想,自己是不是一个有福的人?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何必要问人?尤其殊胜的,纵然其他地方,每天也都有经可听,但是听一部经的这个缘没有。这个地方每一天,七天统统都讲《无量寿经》,周而复始,反覆的在讲,这个缘世界第一,古今第一,你说你到哪里去找?真正符合一门深入、长时薰修。
所以在这种道场,如果说不成就,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除非自己不是真心想学,不是真心想修。真心想学、想修,在这个道场里头,没有不成就的。真正干的人,在这种道场,说老实话,不需要三年你就成就,三年的时间太长了。《阿弥陀经》上,佛告诉我们,「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此地道场缘具足了,而且是无比的殊胜。现在我们能不能成就?就在善根、福德。什么叫善根?能信、能解是善根;能行、能证是福德。我们今天不能成就,就是自己的善根有问题,或者是福德出了问题。你不能够真正相信,对於佛理没有真正的明了,没有真正的搞清楚,这是善根不足。善根不足,如果好学,有福。有福的人好学,他天天听经、天天读经,有疑惑,问,好问可以弥补他的善根。如果福德不足,善根可以弥补福德,相辅相成,哪有不成就的道理!
纯是为众生、为社会、为人民,刚才我讲的「净德」,净德与禅就相应了。「禅」是什么?六祖惠能大师讲得清楚、讲得明白,他所讲的,完全根据《金刚经》上所说的。在《金刚经》上,世尊教导须菩提尊者,嘱咐他,弘法利生守住一个原则,这个原则就是禅,禅是佛心,这句话是「不取於相,如如不动」。要用现在的话来说,「不取於相」是决定不受外面境界的诱惑,就是这个意思。如果你还会被外面境界诱惑,你的禅定没有了。外面境界接触的时候,还会起心动念,还有妄想执著,你是凡夫,你没有功夫。所以佛教导我们,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外不著相,内不动心。」外不著相是禅,内不动心是定。禅定在哪里学?禅定在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当中修学。这一个原则,不单单是参禅要遵守,我们念佛也不例外。念佛如果还会被外面境界诱惑,还会起心动念,我们念佛功夫不能成就,我们没有办法把自己的业障伏住,伏不住,伏不住业障就不能往生。往生西方净土比起其他法门,的确是易行道,禅难,念佛容易,念佛只要功夫把自己的烦恼伏住就行,功夫就得力了。
所以念佛要怎么念,不能不知道。我们六根接触外面境界,不可能不被诱惑,不可能不起心、不动念,真正做到不著相、不起心、不动念,那你已经成就了。我们是凡夫,我们做不到,一定会起心动念,一定会分别执著,这个时候怎么办?古人讲「不怕念起,只怕觉迟」,这个念就是我们的妄念。分别、执著、起心动念,这个念头才起来,立刻就觉悟,觉悟「错了、我又堕落了」,马上把念头换过来,阿弥陀佛!这一句阿弥陀佛就是正觉,就是觉悟,把你那个念头立刻换过来,要换得快。念头才起来,自己立刻就观察到,第二个念头「阿弥陀佛」,这就把前面妄念压下去,这是功夫,这就得力。决定不能叫自己的妄念,继续不断的增长。念头可以起来,一起来,马上就压住,就用这句佛号把它压住。这叫会念佛,这叫懂得念佛,念佛有功夫,念佛得力了。同学当中常常失念,失念是把念佛忘掉了,随顺自己的烦恼,还闹什么情绪,你说糟糕不糟糕?非常可怕的现象。
道场的名称,末后是个「寺」,什么叫寺?你们懂不懂得?为什么叫寺?「寺」这个字的意思,是永久的一个机构,代代相传的机构才叫做寺。换句话说,这个道场不是临时设置的,是永久的道场,代代相传的道场,才称之为寺。寺是办事的机关、教学的场所。这个办事机构、教学场所,不是临时的,是永久的,称寺。现在人很少人懂得,现在人看这个「寺」是什么意思?里头拜鬼神的,搞迷信的,所以把这个字的意思搞错了。在古时候,办事机关,只有皇帝办事的机关才称之寺,为什么?永远不会改变。其他各级政府办事的机关,常常会变,会裁撤掉,会重新建立。唯有皇帝办事的机构,是永远存在的,所以称之为寺。
我们今天佛法要能够兴旺,要能够真正的发扬光大、利益众生,我常讲的,一定要懂得现代化与本土化。今天的佛教,为什么年轻人不能进来?很少看到年轻的人。你再看看基督教、天主教,他们的年轻人很多,什么原因?他们是现代化。我们的佛教以及道教,我们是老化,要教年轻人作古人,要叫外国人做中国的古人,他怎么会进来?不会进来的。所以道场的建立,要不要再建这种宫殿式的?不需要。宫殿式是过去建筑的形式,接引古人,不能接引现代人。现代道场要用现代的建筑,现代人看到生欢喜心,他才会愿意进来,我们要明白这些道理。佛法在技巧上是没有定法,常常在改变,在原则上是永恒不变,方法上是随时随处都在变。
诸位要知道,佛菩萨的长相没有一定,「随众生心,应所知量」,佛哪有相?佛没有相。佛在中国,面孔像中国人;佛在泰国,面孔像泰国人,尖尖的,像泰国人;佛在西藏,一看就是西藏人;佛在日本,一看就是日本人;没有一个定相,所以佛才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他给你现同类身,所以佛才能教化一切众生。如果我们还用古老的方法、古老的形式,只能够吸引一些极少数返古的人,头脑里面有古老观念的那些人,你才能接引。新观念、新思想的人,决定不进你家的门。所以你一定要懂得,佛法讲的契理契机,契理是原则不变,契机是方法随时改变。
今天时间到了,我们的谈话就到此为止。这是简简单单将「净德禅寺」四个字,给诸位做一个介绍。我们了解招牌的意义,就知道自己应当从哪里学起,我们的学习就有著手之处,才能把真正的佛法教学落实在我们生活之中。好,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