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恩报恩 (第三集) 1998/1 美国圣荷西 档名:21-059-0003
诸位同修:
时间过得很快,今天是我们第三天了。昨天介绍到《观经》的三福,后面这两条都没有能够细说,细说这一个半小时是不够的,好在这一大段我们在过去曾经讲过许多遍,都留有录音带,大家可以作参考。在这边我们只将重点提示出来。
第二条里面讲「六和敬」,这一条是佛告诉我们,佛弟子,也就是说学佛的这一些大众,应当如何跟社会群众相处。佛教给我们,念念要知道回光返照,不要去要求别人,应当要求自己。所以佛制订的这些戒律,为什么严格的教人,没有受过出家戒律的人,决定不能看出家人的戒律。大乘法里面,又常常讲到「理事无碍、事事无碍」。在家人不能看出家人戒律,这不就是障碍吗?这怎么能讲得通呢?其实佛不准你看出家人戒律,他有道理在,如果你真的到「理事无碍、事事无碍」,那你什么都可以看,哪有不能看的。问题是你有障碍,起心动念都为著自己,心里所想的,身所造的,都是损人利己,这就是障碍。
所以佛这种教诲真正是大慈大悲,因为你不懂得出家人的戒律,出家人所作所为,在你观念当中都是善的,出家人都是好人。如果一看戒律,这里犯戒,那里破戒,出家人没有一个是好人。你起心动念看人家的善,这是好事;起心动念看别人的过失,就是你自己在造罪业。不让你看,就是把你造罪业的机会给你杜绝,意思在这个地方,并不是出家人戒律有什么秘密。到什么时候你可以看?你自己有戒定慧的基础,已经得定,开智慧了,这个时候可以看。为什么可以看?你得定,你就没有执著了。诸位要知道,你还有执著,你去打坐绝对不会入定;得定功要把执著放下,就是妄想、分别、执著放下。如果你要想开智慧,分别心都不能有。你没有执著、没有分别,这就可以看了。为什么?心永远是清净的,不生烦恼。看到别人这个是非,你对於事实真相完全透彻明了,不会起心动念,不造罪业了。这就可以。
如果读了之后,看了之后,拿这个标准到处去量人就糟了,你修行决定不能成就。所以六祖惠能大师在《坛经》里面教人,「若真修道人」,真修不是假修,真修怎么样?「不见世间过」,看不到世间的过失。如果说是假修行的,就天天看到别人过失,看到外面的过失,那不是真修行。真修行人不见世间过,我们要懂得这一层的深意。佛的戒律我们明白之后,对他五体投地,佩服到极处;他这个用意太好,只戒自己不戒别人。别人持戒犯戒,与我自己毫不相干,问题是自己要做到。
别人持戒对我有利益,犯戒对我也有利益。为什么?别人是菩萨、是佛示现给我看的,他示现顺著法性的。讲法性大家很难懂,如果讲情、理、法,大家就好懂。合情、合理、合法,这个讲法你好像是懂了,其实你还是不懂。什么叫合情?什么叫合理?什么叫合法?你还是不懂。情、理、法都是性德,都是法性,这就是把性德详细的来说明。佛法里面常讲相应,相应跟谁相应?就是与法性相应,也就是我们讲与情理法相应。
情,众生有情,佛菩萨也有情。佛菩萨要没有情,怎么能护念一切众生?佛菩萨的情跟众生的情,有什么不一样?佛菩萨是觉悟的情,众生是迷惑颠倒的情,麻烦在这里。众生情里头有妄想分别执著,佛菩萨那个情里头没有妄想分别执著。给诸位说,没有妄想、分别、执著的情是真情,有妄想、分别、执著是假情,不是真的。所以佛家就不讲情这个字,用慈悲两个字。慈悲就是情,要合乎慈悲,与慈悲心相应。慈悲心要用现代话来解释,就是爱心,关怀、爱护、尽心尽力的协助,这是慈悲。
合法,法这个里面范围就非常广泛。如来的教法、一切经论里面所说的这是法,世间的法律也是法,风俗习惯也是法,道德概念也是法,都能相应,这才叫合法。合理,理一般人很难懂,理是什么?事实真相。事实真相是相有体空,「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念念当中与这个相应,这就合理。你就不迷,你就觉悟,这才叫与性德相应。
佛在经上所说的这些大道理,不是我们做不到,我们要做不到,佛就不应该说。佛所讲的我们做不到,那佛岂不是对我们开玩笑,吊胃口吗?佛怎么会做这种事情?所做、所说的,我们统统能够做到。为什么学佛的人做不到?实在讲他天天读经研教,他没搞懂。经上讲得很简单,与性德相应,他怎么个相应法都不晓得。没有能说得详细,古时候这个说法行,大家都懂,现在人不念古书,不讲清楚、不讲明白,他不懂。
古时候人力、物力都非常艰难,著书难,流通也难,读书也困难。所以古时候的典籍,无论是文字也好,言语也好,都讲求简要详明,要简单,简单扼要,也要详细明白,这叫好文章,好的言词。所以我们看古人的东西,确确实实语言文字都不多,说得很清楚、很透彻。现在给这些现代人说,听不懂。所以现在人没有法子,一定要罗嗦。古人一句话就讲完,现在要讲一百句,他还未必能听懂。不这么细说,真的他不得利益。所以没有法子,一定要详细讲解。
六和敬就是教我们入众与大众相处的六个原则,必须要遵守的。诸位受三皈依,三皈依誓词里面「皈依僧,众中尊」。我们常常在经上看到,对阿罗汉、对菩萨尊称为尊者,舍利弗尊者、目犍连尊者。尊者怎么讲法?现在中国大陆常常称人「尊敬的某某先生」,就是这个意思。舍利弗尊者要用现代的话来说,「尊敬的舍利弗」,「尊敬的目犍连」,就这个意思。众中尊,这个众是团体,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团体,我们今天讲社团。在佛法讲四个人,有组织的,在一起生活的,这就是一个社团。家庭是一个最小的社团,家族就是一个大的社团,社团就太多太多了。所有一切社团里面,最值得人尊敬的,为大众所尊敬的这个社团,就叫众中尊。这个社团是指佛教的社团,为什么为大众所尊敬?因为他遵守这六个条件。
换句话说,如果它不是佛教的僧团,这个团体也遵守这六条,同样的它也是众中尊。所以众中尊并不是佛教社团所独有的,那个众并没有加上个僧众,没有。这个意思诸位一定要明了,任何社团能够做到这六条,佛菩萨都尊敬,别说人天。所以这六条要约束我们自己,不要去管别人。这个社团里每一个分子都能以这六条来约束自己,这个团体自然就和睦,就是社团里面的榜样、社团里面的模范。
第一条「见和同解」,这是说大众在一起最重要的条件、基本的条件,要建立共识,现在讲共识。我们大家的见解相同,相同以什么为标准?佛并没有说你们的见解都错了,我的见解是正确的,你们大家都依我,佛没这个说法,佛高明,聪明到极处,我们大家都把自己的见解放下,不就同了吗?谁也不要听谁的,只要你把自己所有的想法看法,统统放下,你就跟一切诸佛如来的见解相同。这才真的叫人心服口服。
现在有很多人讲经说法,说这个话是如来的意思,我不相信,如来哪有意思?我有的时候讲些东西,听众,像这一次在新加坡,他们开会,我没有参加,我在看电视,有闭路电视,我在那里看。看到里面有争执,说是法师的意思怎么样怎么样,他说他理解的意思,那一个人又有一个理解的意思。我看到这个情形,赶紧写个条子叫悟泓师送过去,我说:「那都是他们的意思,我没有意思。」「愿解如来真实义」谈何容易,我的意思你们都不了解,还能解如来的真实义吗?不容易。所以诸位一定要晓得,诸佛如来没有意思。
换句话说,所有这些经典有没有意思?没有意思。你要是说经典有意思的话,你就坏了,你还能讲经吗?你讲出来的是什么?死的,有意思就死了,没有意思是活的,没有意思才能生无量义,有意思只有一个意思,决定没有第二个意思。你看报章杂志上写的文章,死的,哪个人说,就是那个讲法;佛经是活的,一百个人讲一百种讲法。我这一个人讲,讲十遍,十遍不一样,哪里会有相同的?为什么会不相同?因为它没有意思,你一定要执著里头有意思,那你就糟了。所以诸位要晓得,你在听经,听了没有意思,你就开悟了;听了有意思,你就悟不了,你就上当了。这是佛家经典跟世间典籍不一样的地方。
佛法不论是说、是听,马鸣菩萨在《起信论》里面教给我们的原则高明,「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就对了。离言说相是什么?你在听经,不执著,不要去分别执著这个音声、言语,你不要去分别。也不要去分别名相,《观经》「三福」名相,「六和敬」名相,你只管听,不要去分别,不要去执著。不著心缘,你连念头都不起。这样听经会入定、会开悟。有许多人听经听一辈子,愈听愈迷惑,愈听愈颠倒,什么原因?著相,他在听经的时候分别执著,这就坏了,一辈子不能开悟。
我们看看《高僧传》,看看《居士传》,古人接触佛法三年五载就开悟、就见性,我们现在搞个三十年、五十年都开不了悟,什么原因?我们的方法错了,他们懂方法。换句话说,大家现在念《无量寿经》,他们的用心是清净平等觉。清净就不执著,执著就不清净了;平等就不分别,分别就不平等了;迷就不觉。所以人家用清净平等觉心来听经,听了他当然开悟,三年五载他怎么会不见性?道理就在此地。
所以实在讲,我们不比古人差,为什么用同样的时间,人家有成绩拿出来,我们没有?这时候自己就要好好的反省,毛病到底出在哪里?你能把毛病找出来,把它改正过来,我们不会落在古人后面,所以要懂这个道理。不是说你听得多就开悟,没这个道理,你能把妄想、分别、执著打掉就开悟。「见和同解」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这个基础是真实的基础,永远不能变更的基础。然后从这个基础上,再讲到它的应用,应用在生活上,应用在工作上,应用在团体的交际应酬上。下面这五条是应用,是讲事,第一条讲的是用心,你用的什么心,那事就很容易理解了。
「戒和同修」,戒是守法,你自自然然就守法。守的什么法?前面跟诸位所讲的,自然就合情、合理、合法。「见和同解」是合理,与理相应。「戒和同修」就是与法相应,如法。后面「身同住」、「口无诤」、「意同悦」、「利同均」那是合情。情、理、法不都具足了吗?这才叫相应。如理、如法、如情,面面都圆满,面面都周到。经典里面讲得简单,只用「相应」两个字。这样的团体当然值得大众尊敬。如果是家庭,那是所有家庭当中最值得人尊敬的家庭。你开个商店,能这样做,你这个商店是值得大众尊敬的一个商店。
再看下面第三条「三无漏学」,这一条是讲佛法修学的原则。换句话说,我们选的这五条,前面两条,说老实话是世间法,三福、六和是世间法,是做人的基础。到这个地方,才讲出世间法,为什么?三无漏学,无漏就出世间了。这个「漏」是烦恼的代名词,无漏就是烦恼断尽了。四弘誓愿里面,「烦恼无尽誓愿断」,用什么方法断烦恼?就用这个方法。
四弘誓愿实在讲,只有第一句是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那是誓愿,后面三句都是完成这个誓愿的方法。你要想度众生,一定要先度自己,你自己的烦恼没有断,你怎么度得了众生?也就是说你自己烦恼没有断,你怎么可能给社会大众作好榜样?你做不到。起心动念还是自私自利,起心动念还是利己损人,这怎么能给社会作榜样?那就不能作师,不能作范。所以佛教给我们,你真的要发心普度一切众生,普度一切众生的意思就是我们主题里头所讲的「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就普度众生了。佛菩萨是社会大众最好的榜样,所以我们称佛为天人大导师,最佳的模范。我们想普度众生,那就是想的时候,我们的言行、起心动念,都是社会大众最好的标准、最好的模样。就是这个讲法,这样讲法大家好懂。
首先第一个条件,必须自己要把烦恼断尽。烦恼里面最严重的,头一个是「我执」,执著身是我,这是烦恼的病根。起心动念都要为这个「我」,你还能度得了众生吗?因为执著有这个我,所以才有六道轮回。六道轮回从哪里来的?我执造成的。换句话说,没有我执就没有六道轮回,你就超越六道。阿罗汉超越六道,凭什么?断见思烦恼,破了我执,所以没有六道了。没有六道,还有四圣法界,声闻、缘觉、菩萨、佛叫四圣法界。四圣法界从哪里来的?分别,他虽然没有执著,他有分别。所以外头还是有个界限,十法界,那是界限。怎样再把这个界限破除?分别也没有了。分别是法执,法执破掉了,分别没有了,十法界就没有了,这才超越十法界。都是在断烦恼,持戒断烦恼,所以称为三无漏学。
「起心动念,远离三毒恶恼」,这是教我们三无漏学下手的功夫,你从哪里学起?大乘法门修学的方法要掌握这个原则。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六根接触外面境界,自自然然的它就有反应,反应就起心动念。如果不起心、不动念,那好,那你已经成佛,你就不是凡夫了。自自然然会起心动念,起心动念这个念头你就不要顾外头境界,所以叫什么?回光返照。观世音菩萨就用这个方法,「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他成功了。他这个秘诀就是知道回头,我们起心动念不晓得回头。人家一起心动念,他不顾外头境界,立刻照顾他这个念头,这念头是善,还是恶?他就想这个。如果这个念头不善,马上就改过来。实际上念头一回光返照,念头就没有了,恢复到清净心。你们读《楞严经》,《楞严经》观世音菩萨自己说明他用功的方法,他修成佛道的方法就用这个。我们起心动念不晓得回光返照,不知道去观察这个念头的善恶,不知道观察念头的邪正是非,随著它发展,那就生无量无边的烦恼,造无量无边的罪业,这就大错特错了。
所以在起心动念之处用功夫,首先远离三毒恶恼,三毒是贪、瞋、痴,恶是十恶,恼是烦恼。这五个字里面,包括的境界非常非常之广,跟经里面所说的妄想、分别、执著,这个境界差不多是相同的。你要能与这个远离。与什么相应?与戒定慧相应。清净是戒,平等是定,正觉是慧,与这个相应。这是宗门的功夫,禅宗就用这个功夫,这是用功的总原则。禅宗是用这个方法,其他任何一个宗派,也离不开这个原则,方法虽然不一样,但是原则不能离开。离开这个原则,你所修的就与心性相背。戒、定、慧三学是性德,与性德相应,才能真正得到明心见性。我们净土宗讲的「一心不乱」,一心不乱就是明心见性,才能得这个果报。所以真正用功人,念佛人都不例外。
我们念佛功夫为什么不得力?不会念。怎么不会念?六根接触六尘境界,还是起心动念、分别执著,妄念一大堆,佛号不管用,境界一现前,佛号就没有了,所以功夫不得力。境界现前,我们比禅方便,禅要用这种功夫去观照,我们就一句阿弥陀佛把所有念头统统打掉,立刻也恢复到清净平等觉。这个法子比禅的方法,真的是方便、殊胜。所以一起心、一动念,一句阿弥陀佛,把那个念头全都念掉。不管它善恶,也不管它是非,也不管它邪正,一句阿弥陀佛都把它一扫而光,这叫念佛人。不是一面念佛,一面在打妄想,那有什么用处?没用处的。所以诸位一定要懂得用功的方法,平常生活当中,工作处事待人接物,都要用功夫,都会用功。只要功夫得力,统统叫念佛,没有一样不是念佛。念佛就是念觉,念佛就是念觉、正、净,念佛就是念戒、定、慧,一句阿弥陀佛这些意思完全具足,圆满的具足,所以这个里头怎么会有分别执著?
有这样的基础之后,这是佛法修学的大根大本,譬如树有根了,然后根才生芽,才慢慢长成一棵小树,那就是底下菩萨六度。如何培养这个根本、这个树苖?菩萨六度,六种方法,成就圆满的菩提一定要靠这个。这是教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怎么去过日子,要修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这六条从哪里来的?从戒、定、慧那个慧里头来的。你没有戒、定、慧,这六条就没有,所以戒、定、慧三学是根。
我们今天修学大乘法,怎么修都修不成功,都成不了菩萨。修几十年,算你命长修几百年,你还是凡夫,你还不能成就,道理在哪里?你没有根。根是什么?前面跟诸位讲得很清楚、很明白,起心动念远离三毒恶恼。你要没有这个根,用佛家的话来讲,很不好听,你是什么种性?阐提种性,断了善根,所以一阐提。我们在经上看到一阐提,都没想到自己,一阐提大概是别人,没想到自己。你要真搞通了,回头一照原来自己是一阐提,所以佛法修了这么多年,一点都不起作用,天天还是造作罪业。
虽然念佛,念佛是种一点善根,从前李老师讲的,该堕地狱还堕地狱,该变饿鬼还变饿鬼,没法子!佛天天念,经天天读,读十万遍也没用处,该下地狱还是下地狱。为什么?没善根。诸位要晓得,一阐提就是他起心动念都与三毒恶恼相应。这个事实真相我们不能不搞清楚、不能不明白,换句话说,我们自己身体害的什么病不能不知道,知道才想著去治这个病。自己害的病不知道,根本以为很健康,不去求医,不去治病,死到临头就来不及了。所以必须要清楚、要明了。三无漏学就是善根,从这个根上才生出六度。六度是菩萨法,信位的菩萨就好像发芽,十信;十住就好像长成树苗,十行就变成树、变成大树,到十回向、十地,那就开花结果了。但是从发芽到开花结果,都要修这六条。
布施,布施是放下,布施是舍。怎么舍?舍得。我们看这里有些同修穿的衣服,后面有「舍得」,我看会长昨天穿的衣服「舍得」。舍得的意思很深,你得到的东西都舍掉,舍有得,得了就舍;不是说我舍,舍了后头有得,那就完了,是叫你舍所得,永远舍所得。你愈舍,得的愈多;得的愈多,就舍的愈多。决定不能留,一留就坏了,怎么坏了?一留贪瞋痴就起来了。你要想永断贪瞋痴,那你就把所得的统统舍掉,你才能永远保持清净心,清净平等觉,这是真心,这是性德流露。凡夫性德为什么不能透露?就是被三毒烦恼障碍住了,我们跟佛菩萨不一样的就在这里,所以他教给我们方法—布施。
不明白这些事理的人,布施非常困难,认为布施了之后,我自己生活怎么办?他还想到明天,还想到明年,还想到后年,糟糕不糟糕!这些都是错误的观念。这些事实真相,《华严经》上讲得透彻。你要真正契入这个境界,明白这个道理。《华严经》上跟我们讲事实真相是什么?不生不灭。决定没有过去现在未来,过去现在未来是个错觉,不是真的。真相,佛讲的刹那际,刹那际是生灭同时,所以也叫不生不灭。生灭同时,为什么叫个不生?它确实有生灭,那个时间太短暂了,你说生,已经灭了,太短暂了。《仁王经》上所讲的,「一弹指六十刹那,一刹那九百生灭」,这是佛的粗说,不是细说,这是佛随顺众生凡情说,让你们知道时间之短促。实际的真相不可思议,哪里有生灭?既没有生灭,哪里还有什么明天后天,明年后年,没有。
你统统舍尽了,决定饿不死,决定冻不著。为什么?你命里头的福报是存在。如果说凡夫,把《了凡四训》多读一些,我常常教大家,学佛先把《了凡四训》念三百遍,然后深信因果报应。你财布施,愈布施财愈多;不是财愈储蓄愈多,没这个道理,那是死的,愈储蓄愈完蛋,货币贬值,不能存。所以财要散、要施,愈施愈多,愈想有愈得不到,你要它干什么?所以佛在经上讲得很清楚,财布施得财富,法布施得聪明智慧,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你为什么不肯施?
这个道理与事实真相我们都要搞清楚,理要深思,事要细心去观察。读古人这些记载,那是看看历史,是看过去人他们的果报,因缘果报。你看报纸、看电视,看现代人的因缘果报,在这里面增长学问、增长见识。然后你对於佛这个教诲,才能深信不疑,才能肯定,真干,没有丝毫疑虑。疑是菩萨最大的障碍。现在大家,佛叫你布施,你为什么不肯布施?佛叫你持戒,你为什么不敢持戒?对佛所讲的话怀疑,虽然讲信,不是真信,很勉强的相信,决定不能去照做。纵然去做,做到几分就觉得很不错了,不能够圆满的去做。信心不足,就是你了解的不够透彻,对这个事没有观察得清楚。理要明白了,事要观察清楚了,你会很欢喜的去做。果报不可思议!真是经上常常说的殊胜庄严。佛菩萨能得到,我们又何尝不能得到?佛菩萨真干,我们没干,原因就在此地。
如果要问布施从哪里下手?我们应当怎么作法?其实就在你生活当中,就在你日常工作处事待人接物之处,念念都是布施,念念都是圆满。在美国,一般年轻人打工的很多,我们以打工作一个例子。他每天按时上班,按时下班,这就是布施。不迟到、不早退,这就是圆圆满满的布施。老板给他一份工作,他尽心尽力去做,用他的智慧,用他的劳力。用他的智慧,是法布施;用他的体力,财布施。对公司行号,他是布施;对一切社会顾客大众,也是在做布施。你看他布施做得多圆满!天天在做,不晓得做的是布施,你说糟糕不糟糕,冤枉不冤枉?
所以菩萨来做这个工作,菩萨就是打工,他这个心与戒定慧相应,与六波罗蜜相应,真的是全心全力的付出,不计报酬。不是说报酬多我多做一点,报酬少我少做一点,那就不是布施,那是买卖。报酬多,我也是全部精神付出,报酬少,也是全部付出,那是布施,不是在计较报酬。不计较待遇,也不计较工作的地位,不计较这些,完全是服务这个公司,服务社会,那他存的心是布施的心,这是菩萨行,他所做的是菩萨行。并不是讲布施,一定要到寺院、到佛菩萨道场去捐一点钱,那错了,大错特错。所以布施供养,都在自己日常生活当中。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给社会大众,特别是给在一起工作的同事同仁,作一个最好的榜样,这就是行菩萨道。
第二是持戒,持戒是守法,遵守国家的法律,遵守公司行号的规约章程,守规矩。可是我遇到一些同修来问我:法师,我们学了佛受了菩萨戒,知道一定要奉公守法。我那个老板逃税怎么办?他一定要叫我做逃税的时候。我说:那你不能做。这不能做他开除。开除也让他开除,另外再找工作。你会不会找到?你一定会找到,三宝加持。所以决定是奉公守法,决定不做违法的事情。这一点非常重要,一定要相信「一饮一啄,莫非前定」。现在很多人有个错误观念,认为要不逃税就不能赚钱,想尽方法去漏税。漏税这个罪过很大,盗取一个国家纳税人的财富。这个偷盗,他负债是全国纳税人,都是他的债主、债权人,麻烦大了,还不清,这个道理我们要懂。对於老板的话,真正你能够做得很好,奉公守法做得很好,老板爱护,这个员工到哪里去找?你去影响他,你把这些道理常常用机会教育,佛家讲善巧方便劝导他。决定要守法,严持戒律。
我常常在讲席当中给诸位说过,新加坡有一个菩萨商人—傅来成,这一次有很多人去的时候都见过面。这个人什么本事都没有,什么能力都没有,小学毕业,英语也不通,跟外国生意人往来请人翻译。为什么欧洲这些公司大老板都看重他?老实。没有一句假话,从来不做骗人的事情,就凭这一点,人家赏识他,请他做代理。代理他不会做,他去找人,找人帮他做。他说我不是找伙计,我是找老板。找的人要告诉他,决定要真诚、要老实。他凭这个起家,一年也能赚一千多万新加坡钱,生意做得不错。纳税决定是百分之百,还赚钱。所以他相信《了凡四训》讲的,命里面所有的,一分都漏不掉;命里没有的,想尽什么方法,还是命里所有的,你说这冤枉不冤枉?绝对不是说你逃税的时候多赚一点,没这个道理,那你的本事大了,因果律都推翻了,那还得了!诸佛菩萨都没有这个能力。这是我们遇到一个奉公守法老老实实的一个商人,不自欺不欺人,学了佛之后,样样都依教奉行。自己生活非常节俭,赚来的钱都做社会福利事业,做的没有人知道,不愿意让人知道,佛门里面做事情也不让人知道,默默的在做。在学佛人当中,我没有看到第二个。所以持戒就是守法,奉公守法。
忍辱就是有耐心,对人、对事都要有耐心,特别是对人,所以才能成就。精进是求进步,日新又新。禅定是自己有主张,不会随外面境界所动摇。人家用名闻利养来诱惑你,现在商人实在是很困难,商业竞争,这个老板给你多少待遇,我多给你一些待遇,你来,马上就跳槽了,没有主张,没有定力。要有定力,不计较待遇,我在这个工作岗位,作一个好榜样给大家看。他有定力,不受外面诱惑。个人是一切人的榜样,将来他的公司做好了,公司是所有一切公司的榜样。他不是在行菩萨道吗?他就在修六度万行。智慧,他对於一切事理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所以诸位要晓得,任何一个行业,任何一个身分,就在他自己本分的行业工作上修六度万行,那就是菩萨行,就是学佛,学佛哪里要改变身分。一定要出家,一定要天天念经敲著木鱼作样子,装作修行的样子,还是妄想分别、贪瞋痴慢,那叫造罪业,不是修行。那个叫修行的话,那是修三途的行、修六道的行,不是佛行,不是菩萨行,一定要懂得。我们是什么身分,在这个身分上作好榜样,从事哪一个行业,在哪一个行业上作好榜样。你明白这个道理,你才晓得三学六度,圆圆满满贯彻十法界。所有一切众生,没有一个人不能修菩萨行,没有一个人不能成菩萨道,你说这个意思多么圆满,多么究竟。
末后这两句话是《无量寿经》上的,「教化众生,住於无上真正之道」。无上真正之道在哪里?就在日常生活当中。日常生活当中,就是无上真正之道。他的起心动念、一切所作所为,都与三学六度相应,这就是无上真正之道。由此可知,佛法都在生活里头,完全落实在生活当中,没有离开生活。然后再从这个基础上,提升到普贤十愿。你能把三学六度修好,就超越十法界。超越十法界,就是圆教初住菩萨,真实的果报,这不是假的。宗门里面常说「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这是你真的成佛了。但是成佛之后,并没有圆满。这个成的佛是真佛,不是假佛,天台家叫做「分证佛」,这不是假的,是真的,但是没有圆满。
菩萨还有四十一个位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层次?因为妄想厚薄不相同。西方极乐世界也是一真法界,这里面虽然没有讲四十一个位次,但是讲四土三辈九品也差不多,四土,每一土九品,四九三十六,跟四十一相差不了多少,这是分法不一样。也就是无明没有破尽,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要用什么方法去修?十大愿王。修十大愿王是破无明的,能够断尽四十一品无明,圆成佛道。
所以诸位要晓得,这五条前面两条是六道凡夫修的,当中两条是四圣法界修的,末后一条是一真法界修的,我们都要懂得。我们今天修「礼敬诸佛」,不是普贤行,为什么?我们没有三无漏学,没有六度。前面没有做到,虽然修,那是样子,装装样子而已,不是真的。真的一定是建立在三学六度的基础上,那就是真的普贤行。
普贤行里面最重要的就是「普贤」这两个字,你要懂得。普是普遍,也就是说离开一切妄想、分别、执著才普;你有执著、有分别,就有界限,就不普了,普的意思就没有了。所以离开妄想、分别、执著,这个心就跟太虚空一样大,那心就是性,性就是心,「心包太虚,量周沙界」,那叫普。贤是什么?贤是与性德完全相应,与性德不相应这就不是贤。怎样才与性德相应?念念之中,行行之中,都圆圆满满具足前面所讲的三福、六和、三学、六度,念念都具足,圆满具足,行行具足。一起心、一动念、一抬手、一举足,无一个动作不与它圆满相应,那才叫贤。普贤大士之德是圆满性德的流露,那是不可思议,说之不尽的,所以古德称《华严》为大不思议解脱境界的经典。世尊为了说法方便起见,把普贤大士之德归纳为十个纲领,无量无边无有穷尽的性德归纳十条,这好讲话。
第一个就是「礼敬诸佛」,从自内心真诚的礼敬。礼是讲奉事,事上讲的;敬是从心上讲的,内心真诚恭敬。在事上面所做的都是如法,就是我们讲的合情、合法。敬就是合理,你所做的都是合情、合理、合法,这就是称性之行。诸佛,除自己之外都是诸佛。凡具有佛性的,都是诸佛。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所以这里头没有分别、没有执著。不但有情众生有佛性,无情的众生也有佛性,但是经上不叫佛性,叫法性。但是要晓得,法性跟佛性是一个性,不是两个性。因为是一个性,所以《华严经》上才说「情与无情,同圆种智」。
换句话说,对有情众生我们礼敬,对无情的众生也要礼敬。我们住的这个房间,房间要是凌乱,对诸佛不恭敬了。我们这里设张桌子,桌子肮脏,没有把它抹干净,没有把它放整齐,对它不恭敬了。这一条不容易修,所以学佛的人不能不注意。无论是出家在家,你的生活起居是社会大众的榜样,你那个房间一进去看的时候,乱七八糟,气味难闻,人家还肯学佛?学佛是这个样子,不能学。你就把人家法身慧命断尽了。学佛要作个好样子,人家看到之后才能够生起羡慕之心。我们常常讲要普度众生,行菩萨道,从哪里度?就从这个地方做。你能做得干净俐落,就是度众生,就算你行菩萨道了。
菩萨道到哪里去修?离开了生活,没有修行的地方,修行就在日常生活起居之间。特别是我们出家,出家是佛的一个代表,我们要是所做的不如法,我们天天在毁灭佛教,在侮辱世尊,还以为自己有功德,自己将来入阿鼻地狱还不晓得怎么去的,那才叫冤枉。所以我不大劝人出家,道理在此地。怕的是什么?你不出家不堕地狱,出家之后就堕地狱。因为你出家,你一定要作大众的榜样,作大众的模范,你自己做不到,不要轻易去造这个业。特别是我们过去讲的《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你这个出家人如果真正念了这部经,那寒毛直竖。如果你寒毛不直竖,你就麻木不仁,你是木头、石头。这一定要懂得。
所以这个敬,敬人、敬物、敬事。事是什么?认真负责,全心全力把事情做好,是对事的恭敬。无论是对人、对事、对物,统统都与三学六度相应,这才叫普贤行。所以这五条,愈往后面境界愈广大,愈往后面愈深,后面可以包前面,前面不包后面。我们初学做起,要从三福六和作基础,然后才能够提升到三学六度,圆圆满满达到这十愿。
十愿的第二条「称赞如来」。第一条讲诸佛,第二条讲如来,如来跟诸佛意思不一样,这个要清楚。如来是讲性德,是从理上讲的,从心性上讲的,诸佛是从事相上讲的。事相上我们要以清净平等心来看一切事相,所以这个恭敬是平等的,不分善恶。佛菩萨我们对他恭敬,罗刹、恶鬼我们对他也是这样恭敬,这里头没有增减,不是我对佛菩萨多一分,对魔王少一分,那你就错了,平等的恭敬。但是称赞就不一样了,称赞这里头有善有恶,与心性相应的我们称赞,不相应的不称赞,这里头有区别。也就是说修恭敬,人人都要修,应当这样修。称赞呢?好的,我们称赞,不好的,我们不赞叹,恭敬不赞叹。这才能化导一切众生断恶修善,我们要明白这个道理。所以在《华严经》五十三参,你看善财童子参访,有一些有礼敬有赞叹,有几位有礼敬不赞叹。体会这里头的意思,这个意思很深很广,不可以不知道,然后才知道我们怎样作榜样给众生看。
好!今天我们就讲到此地。虽然没有讲圆满,但是在新加坡讲的这一段,讲得简单,没有这么细讲。大家把这几次讲合起来听,就可以圆满,意思就都听到。好,谢谢诸位,大概七、八月这个时间,我还会到此地来一次,跟大家再见面。
诸位同修:
时间过得很快,今天是我们第三天了。昨天介绍到《观经》的三福,后面这两条都没有能够细说,细说这一个半小时是不够的,好在这一大段我们在过去曾经讲过许多遍,都留有录音带,大家可以作参考。在这边我们只将重点提示出来。
第二条里面讲「六和敬」,这一条是佛告诉我们,佛弟子,也就是说学佛的这一些大众,应当如何跟社会群众相处。佛教给我们,念念要知道回光返照,不要去要求别人,应当要求自己。所以佛制订的这些戒律,为什么严格的教人,没有受过出家戒律的人,决定不能看出家人的戒律。大乘法里面,又常常讲到「理事无碍、事事无碍」。在家人不能看出家人戒律,这不就是障碍吗?这怎么能讲得通呢?其实佛不准你看出家人戒律,他有道理在,如果你真的到「理事无碍、事事无碍」,那你什么都可以看,哪有不能看的。问题是你有障碍,起心动念都为著自己,心里所想的,身所造的,都是损人利己,这就是障碍。
所以佛这种教诲真正是大慈大悲,因为你不懂得出家人的戒律,出家人所作所为,在你观念当中都是善的,出家人都是好人。如果一看戒律,这里犯戒,那里破戒,出家人没有一个是好人。你起心动念看人家的善,这是好事;起心动念看别人的过失,就是你自己在造罪业。不让你看,就是把你造罪业的机会给你杜绝,意思在这个地方,并不是出家人戒律有什么秘密。到什么时候你可以看?你自己有戒定慧的基础,已经得定,开智慧了,这个时候可以看。为什么可以看?你得定,你就没有执著了。诸位要知道,你还有执著,你去打坐绝对不会入定;得定功要把执著放下,就是妄想、分别、执著放下。如果你要想开智慧,分别心都不能有。你没有执著、没有分别,这就可以看了。为什么?心永远是清净的,不生烦恼。看到别人这个是非,你对於事实真相完全透彻明了,不会起心动念,不造罪业了。这就可以。
如果读了之后,看了之后,拿这个标准到处去量人就糟了,你修行决定不能成就。所以六祖惠能大师在《坛经》里面教人,「若真修道人」,真修不是假修,真修怎么样?「不见世间过」,看不到世间的过失。如果说是假修行的,就天天看到别人过失,看到外面的过失,那不是真修行。真修行人不见世间过,我们要懂得这一层的深意。佛的戒律我们明白之后,对他五体投地,佩服到极处;他这个用意太好,只戒自己不戒别人。别人持戒犯戒,与我自己毫不相干,问题是自己要做到。
别人持戒对我有利益,犯戒对我也有利益。为什么?别人是菩萨、是佛示现给我看的,他示现顺著法性的。讲法性大家很难懂,如果讲情、理、法,大家就好懂。合情、合理、合法,这个讲法你好像是懂了,其实你还是不懂。什么叫合情?什么叫合理?什么叫合法?你还是不懂。情、理、法都是性德,都是法性,这就是把性德详细的来说明。佛法里面常讲相应,相应跟谁相应?就是与法性相应,也就是我们讲与情理法相应。
情,众生有情,佛菩萨也有情。佛菩萨要没有情,怎么能护念一切众生?佛菩萨的情跟众生的情,有什么不一样?佛菩萨是觉悟的情,众生是迷惑颠倒的情,麻烦在这里。众生情里头有妄想分别执著,佛菩萨那个情里头没有妄想分别执著。给诸位说,没有妄想、分别、执著的情是真情,有妄想、分别、执著是假情,不是真的。所以佛家就不讲情这个字,用慈悲两个字。慈悲就是情,要合乎慈悲,与慈悲心相应。慈悲心要用现代话来解释,就是爱心,关怀、爱护、尽心尽力的协助,这是慈悲。
合法,法这个里面范围就非常广泛。如来的教法、一切经论里面所说的这是法,世间的法律也是法,风俗习惯也是法,道德概念也是法,都能相应,这才叫合法。合理,理一般人很难懂,理是什么?事实真相。事实真相是相有体空,「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念念当中与这个相应,这就合理。你就不迷,你就觉悟,这才叫与性德相应。
佛在经上所说的这些大道理,不是我们做不到,我们要做不到,佛就不应该说。佛所讲的我们做不到,那佛岂不是对我们开玩笑,吊胃口吗?佛怎么会做这种事情?所做、所说的,我们统统能够做到。为什么学佛的人做不到?实在讲他天天读经研教,他没搞懂。经上讲得很简单,与性德相应,他怎么个相应法都不晓得。没有能说得详细,古时候这个说法行,大家都懂,现在人不念古书,不讲清楚、不讲明白,他不懂。
古时候人力、物力都非常艰难,著书难,流通也难,读书也困难。所以古时候的典籍,无论是文字也好,言语也好,都讲求简要详明,要简单,简单扼要,也要详细明白,这叫好文章,好的言词。所以我们看古人的东西,确确实实语言文字都不多,说得很清楚、很透彻。现在给这些现代人说,听不懂。所以现在人没有法子,一定要罗嗦。古人一句话就讲完,现在要讲一百句,他还未必能听懂。不这么细说,真的他不得利益。所以没有法子,一定要详细讲解。
六和敬就是教我们入众与大众相处的六个原则,必须要遵守的。诸位受三皈依,三皈依誓词里面「皈依僧,众中尊」。我们常常在经上看到,对阿罗汉、对菩萨尊称为尊者,舍利弗尊者、目犍连尊者。尊者怎么讲法?现在中国大陆常常称人「尊敬的某某先生」,就是这个意思。舍利弗尊者要用现代的话来说,「尊敬的舍利弗」,「尊敬的目犍连」,就这个意思。众中尊,这个众是团体,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团体,我们今天讲社团。在佛法讲四个人,有组织的,在一起生活的,这就是一个社团。家庭是一个最小的社团,家族就是一个大的社团,社团就太多太多了。所有一切社团里面,最值得人尊敬的,为大众所尊敬的这个社团,就叫众中尊。这个社团是指佛教的社团,为什么为大众所尊敬?因为他遵守这六个条件。
换句话说,如果它不是佛教的僧团,这个团体也遵守这六条,同样的它也是众中尊。所以众中尊并不是佛教社团所独有的,那个众并没有加上个僧众,没有。这个意思诸位一定要明了,任何社团能够做到这六条,佛菩萨都尊敬,别说人天。所以这六条要约束我们自己,不要去管别人。这个社团里每一个分子都能以这六条来约束自己,这个团体自然就和睦,就是社团里面的榜样、社团里面的模范。
第一条「见和同解」,这是说大众在一起最重要的条件、基本的条件,要建立共识,现在讲共识。我们大家的见解相同,相同以什么为标准?佛并没有说你们的见解都错了,我的见解是正确的,你们大家都依我,佛没这个说法,佛高明,聪明到极处,我们大家都把自己的见解放下,不就同了吗?谁也不要听谁的,只要你把自己所有的想法看法,统统放下,你就跟一切诸佛如来的见解相同。这才真的叫人心服口服。
现在有很多人讲经说法,说这个话是如来的意思,我不相信,如来哪有意思?我有的时候讲些东西,听众,像这一次在新加坡,他们开会,我没有参加,我在看电视,有闭路电视,我在那里看。看到里面有争执,说是法师的意思怎么样怎么样,他说他理解的意思,那一个人又有一个理解的意思。我看到这个情形,赶紧写个条子叫悟泓师送过去,我说:「那都是他们的意思,我没有意思。」「愿解如来真实义」谈何容易,我的意思你们都不了解,还能解如来的真实义吗?不容易。所以诸位一定要晓得,诸佛如来没有意思。
换句话说,所有这些经典有没有意思?没有意思。你要是说经典有意思的话,你就坏了,你还能讲经吗?你讲出来的是什么?死的,有意思就死了,没有意思是活的,没有意思才能生无量义,有意思只有一个意思,决定没有第二个意思。你看报章杂志上写的文章,死的,哪个人说,就是那个讲法;佛经是活的,一百个人讲一百种讲法。我这一个人讲,讲十遍,十遍不一样,哪里会有相同的?为什么会不相同?因为它没有意思,你一定要执著里头有意思,那你就糟了。所以诸位要晓得,你在听经,听了没有意思,你就开悟了;听了有意思,你就悟不了,你就上当了。这是佛家经典跟世间典籍不一样的地方。
佛法不论是说、是听,马鸣菩萨在《起信论》里面教给我们的原则高明,「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就对了。离言说相是什么?你在听经,不执著,不要去分别执著这个音声、言语,你不要去分别。也不要去分别名相,《观经》「三福」名相,「六和敬」名相,你只管听,不要去分别,不要去执著。不著心缘,你连念头都不起。这样听经会入定、会开悟。有许多人听经听一辈子,愈听愈迷惑,愈听愈颠倒,什么原因?著相,他在听经的时候分别执著,这就坏了,一辈子不能开悟。
我们看看《高僧传》,看看《居士传》,古人接触佛法三年五载就开悟、就见性,我们现在搞个三十年、五十年都开不了悟,什么原因?我们的方法错了,他们懂方法。换句话说,大家现在念《无量寿经》,他们的用心是清净平等觉。清净就不执著,执著就不清净了;平等就不分别,分别就不平等了;迷就不觉。所以人家用清净平等觉心来听经,听了他当然开悟,三年五载他怎么会不见性?道理就在此地。
所以实在讲,我们不比古人差,为什么用同样的时间,人家有成绩拿出来,我们没有?这时候自己就要好好的反省,毛病到底出在哪里?你能把毛病找出来,把它改正过来,我们不会落在古人后面,所以要懂这个道理。不是说你听得多就开悟,没这个道理,你能把妄想、分别、执著打掉就开悟。「见和同解」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这个基础是真实的基础,永远不能变更的基础。然后从这个基础上,再讲到它的应用,应用在生活上,应用在工作上,应用在团体的交际应酬上。下面这五条是应用,是讲事,第一条讲的是用心,你用的什么心,那事就很容易理解了。
「戒和同修」,戒是守法,你自自然然就守法。守的什么法?前面跟诸位所讲的,自然就合情、合理、合法。「见和同解」是合理,与理相应。「戒和同修」就是与法相应,如法。后面「身同住」、「口无诤」、「意同悦」、「利同均」那是合情。情、理、法不都具足了吗?这才叫相应。如理、如法、如情,面面都圆满,面面都周到。经典里面讲得简单,只用「相应」两个字。这样的团体当然值得大众尊敬。如果是家庭,那是所有家庭当中最值得人尊敬的家庭。你开个商店,能这样做,你这个商店是值得大众尊敬的一个商店。
再看下面第三条「三无漏学」,这一条是讲佛法修学的原则。换句话说,我们选的这五条,前面两条,说老实话是世间法,三福、六和是世间法,是做人的基础。到这个地方,才讲出世间法,为什么?三无漏学,无漏就出世间了。这个「漏」是烦恼的代名词,无漏就是烦恼断尽了。四弘誓愿里面,「烦恼无尽誓愿断」,用什么方法断烦恼?就用这个方法。
四弘誓愿实在讲,只有第一句是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那是誓愿,后面三句都是完成这个誓愿的方法。你要想度众生,一定要先度自己,你自己的烦恼没有断,你怎么度得了众生?也就是说你自己烦恼没有断,你怎么可能给社会大众作好榜样?你做不到。起心动念还是自私自利,起心动念还是利己损人,这怎么能给社会作榜样?那就不能作师,不能作范。所以佛教给我们,你真的要发心普度一切众生,普度一切众生的意思就是我们主题里头所讲的「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就普度众生了。佛菩萨是社会大众最好的榜样,所以我们称佛为天人大导师,最佳的模范。我们想普度众生,那就是想的时候,我们的言行、起心动念,都是社会大众最好的标准、最好的模样。就是这个讲法,这样讲法大家好懂。
首先第一个条件,必须自己要把烦恼断尽。烦恼里面最严重的,头一个是「我执」,执著身是我,这是烦恼的病根。起心动念都要为这个「我」,你还能度得了众生吗?因为执著有这个我,所以才有六道轮回。六道轮回从哪里来的?我执造成的。换句话说,没有我执就没有六道轮回,你就超越六道。阿罗汉超越六道,凭什么?断见思烦恼,破了我执,所以没有六道了。没有六道,还有四圣法界,声闻、缘觉、菩萨、佛叫四圣法界。四圣法界从哪里来的?分别,他虽然没有执著,他有分别。所以外头还是有个界限,十法界,那是界限。怎样再把这个界限破除?分别也没有了。分别是法执,法执破掉了,分别没有了,十法界就没有了,这才超越十法界。都是在断烦恼,持戒断烦恼,所以称为三无漏学。
「起心动念,远离三毒恶恼」,这是教我们三无漏学下手的功夫,你从哪里学起?大乘法门修学的方法要掌握这个原则。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六根接触外面境界,自自然然的它就有反应,反应就起心动念。如果不起心、不动念,那好,那你已经成佛,你就不是凡夫了。自自然然会起心动念,起心动念这个念头你就不要顾外头境界,所以叫什么?回光返照。观世音菩萨就用这个方法,「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他成功了。他这个秘诀就是知道回头,我们起心动念不晓得回头。人家一起心动念,他不顾外头境界,立刻照顾他这个念头,这念头是善,还是恶?他就想这个。如果这个念头不善,马上就改过来。实际上念头一回光返照,念头就没有了,恢复到清净心。你们读《楞严经》,《楞严经》观世音菩萨自己说明他用功的方法,他修成佛道的方法就用这个。我们起心动念不晓得回光返照,不知道去观察这个念头的善恶,不知道观察念头的邪正是非,随著它发展,那就生无量无边的烦恼,造无量无边的罪业,这就大错特错了。
所以在起心动念之处用功夫,首先远离三毒恶恼,三毒是贪、瞋、痴,恶是十恶,恼是烦恼。这五个字里面,包括的境界非常非常之广,跟经里面所说的妄想、分别、执著,这个境界差不多是相同的。你要能与这个远离。与什么相应?与戒定慧相应。清净是戒,平等是定,正觉是慧,与这个相应。这是宗门的功夫,禅宗就用这个功夫,这是用功的总原则。禅宗是用这个方法,其他任何一个宗派,也离不开这个原则,方法虽然不一样,但是原则不能离开。离开这个原则,你所修的就与心性相背。戒、定、慧三学是性德,与性德相应,才能真正得到明心见性。我们净土宗讲的「一心不乱」,一心不乱就是明心见性,才能得这个果报。所以真正用功人,念佛人都不例外。
我们念佛功夫为什么不得力?不会念。怎么不会念?六根接触六尘境界,还是起心动念、分别执著,妄念一大堆,佛号不管用,境界一现前,佛号就没有了,所以功夫不得力。境界现前,我们比禅方便,禅要用这种功夫去观照,我们就一句阿弥陀佛把所有念头统统打掉,立刻也恢复到清净平等觉。这个法子比禅的方法,真的是方便、殊胜。所以一起心、一动念,一句阿弥陀佛,把那个念头全都念掉。不管它善恶,也不管它是非,也不管它邪正,一句阿弥陀佛都把它一扫而光,这叫念佛人。不是一面念佛,一面在打妄想,那有什么用处?没用处的。所以诸位一定要懂得用功的方法,平常生活当中,工作处事待人接物,都要用功夫,都会用功。只要功夫得力,统统叫念佛,没有一样不是念佛。念佛就是念觉,念佛就是念觉、正、净,念佛就是念戒、定、慧,一句阿弥陀佛这些意思完全具足,圆满的具足,所以这个里头怎么会有分别执著?
有这样的基础之后,这是佛法修学的大根大本,譬如树有根了,然后根才生芽,才慢慢长成一棵小树,那就是底下菩萨六度。如何培养这个根本、这个树苖?菩萨六度,六种方法,成就圆满的菩提一定要靠这个。这是教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怎么去过日子,要修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这六条从哪里来的?从戒、定、慧那个慧里头来的。你没有戒、定、慧,这六条就没有,所以戒、定、慧三学是根。
我们今天修学大乘法,怎么修都修不成功,都成不了菩萨。修几十年,算你命长修几百年,你还是凡夫,你还不能成就,道理在哪里?你没有根。根是什么?前面跟诸位讲得很清楚、很明白,起心动念远离三毒恶恼。你要没有这个根,用佛家的话来讲,很不好听,你是什么种性?阐提种性,断了善根,所以一阐提。我们在经上看到一阐提,都没想到自己,一阐提大概是别人,没想到自己。你要真搞通了,回头一照原来自己是一阐提,所以佛法修了这么多年,一点都不起作用,天天还是造作罪业。
虽然念佛,念佛是种一点善根,从前李老师讲的,该堕地狱还堕地狱,该变饿鬼还变饿鬼,没法子!佛天天念,经天天读,读十万遍也没用处,该下地狱还是下地狱。为什么?没善根。诸位要晓得,一阐提就是他起心动念都与三毒恶恼相应。这个事实真相我们不能不搞清楚、不能不明白,换句话说,我们自己身体害的什么病不能不知道,知道才想著去治这个病。自己害的病不知道,根本以为很健康,不去求医,不去治病,死到临头就来不及了。所以必须要清楚、要明了。三无漏学就是善根,从这个根上才生出六度。六度是菩萨法,信位的菩萨就好像发芽,十信;十住就好像长成树苗,十行就变成树、变成大树,到十回向、十地,那就开花结果了。但是从发芽到开花结果,都要修这六条。
布施,布施是放下,布施是舍。怎么舍?舍得。我们看这里有些同修穿的衣服,后面有「舍得」,我看会长昨天穿的衣服「舍得」。舍得的意思很深,你得到的东西都舍掉,舍有得,得了就舍;不是说我舍,舍了后头有得,那就完了,是叫你舍所得,永远舍所得。你愈舍,得的愈多;得的愈多,就舍的愈多。决定不能留,一留就坏了,怎么坏了?一留贪瞋痴就起来了。你要想永断贪瞋痴,那你就把所得的统统舍掉,你才能永远保持清净心,清净平等觉,这是真心,这是性德流露。凡夫性德为什么不能透露?就是被三毒烦恼障碍住了,我们跟佛菩萨不一样的就在这里,所以他教给我们方法—布施。
不明白这些事理的人,布施非常困难,认为布施了之后,我自己生活怎么办?他还想到明天,还想到明年,还想到后年,糟糕不糟糕!这些都是错误的观念。这些事实真相,《华严经》上讲得透彻。你要真正契入这个境界,明白这个道理。《华严经》上跟我们讲事实真相是什么?不生不灭。决定没有过去现在未来,过去现在未来是个错觉,不是真的。真相,佛讲的刹那际,刹那际是生灭同时,所以也叫不生不灭。生灭同时,为什么叫个不生?它确实有生灭,那个时间太短暂了,你说生,已经灭了,太短暂了。《仁王经》上所讲的,「一弹指六十刹那,一刹那九百生灭」,这是佛的粗说,不是细说,这是佛随顺众生凡情说,让你们知道时间之短促。实际的真相不可思议,哪里有生灭?既没有生灭,哪里还有什么明天后天,明年后年,没有。
你统统舍尽了,决定饿不死,决定冻不著。为什么?你命里头的福报是存在。如果说凡夫,把《了凡四训》多读一些,我常常教大家,学佛先把《了凡四训》念三百遍,然后深信因果报应。你财布施,愈布施财愈多;不是财愈储蓄愈多,没这个道理,那是死的,愈储蓄愈完蛋,货币贬值,不能存。所以财要散、要施,愈施愈多,愈想有愈得不到,你要它干什么?所以佛在经上讲得很清楚,财布施得财富,法布施得聪明智慧,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你为什么不肯施?
这个道理与事实真相我们都要搞清楚,理要深思,事要细心去观察。读古人这些记载,那是看看历史,是看过去人他们的果报,因缘果报。你看报纸、看电视,看现代人的因缘果报,在这里面增长学问、增长见识。然后你对於佛这个教诲,才能深信不疑,才能肯定,真干,没有丝毫疑虑。疑是菩萨最大的障碍。现在大家,佛叫你布施,你为什么不肯布施?佛叫你持戒,你为什么不敢持戒?对佛所讲的话怀疑,虽然讲信,不是真信,很勉强的相信,决定不能去照做。纵然去做,做到几分就觉得很不错了,不能够圆满的去做。信心不足,就是你了解的不够透彻,对这个事没有观察得清楚。理要明白了,事要观察清楚了,你会很欢喜的去做。果报不可思议!真是经上常常说的殊胜庄严。佛菩萨能得到,我们又何尝不能得到?佛菩萨真干,我们没干,原因就在此地。
如果要问布施从哪里下手?我们应当怎么作法?其实就在你生活当中,就在你日常工作处事待人接物之处,念念都是布施,念念都是圆满。在美国,一般年轻人打工的很多,我们以打工作一个例子。他每天按时上班,按时下班,这就是布施。不迟到、不早退,这就是圆圆满满的布施。老板给他一份工作,他尽心尽力去做,用他的智慧,用他的劳力。用他的智慧,是法布施;用他的体力,财布施。对公司行号,他是布施;对一切社会顾客大众,也是在做布施。你看他布施做得多圆满!天天在做,不晓得做的是布施,你说糟糕不糟糕,冤枉不冤枉?
所以菩萨来做这个工作,菩萨就是打工,他这个心与戒定慧相应,与六波罗蜜相应,真的是全心全力的付出,不计报酬。不是说报酬多我多做一点,报酬少我少做一点,那就不是布施,那是买卖。报酬多,我也是全部精神付出,报酬少,也是全部付出,那是布施,不是在计较报酬。不计较待遇,也不计较工作的地位,不计较这些,完全是服务这个公司,服务社会,那他存的心是布施的心,这是菩萨行,他所做的是菩萨行。并不是讲布施,一定要到寺院、到佛菩萨道场去捐一点钱,那错了,大错特错。所以布施供养,都在自己日常生活当中。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给社会大众,特别是给在一起工作的同事同仁,作一个最好的榜样,这就是行菩萨道。
第二是持戒,持戒是守法,遵守国家的法律,遵守公司行号的规约章程,守规矩。可是我遇到一些同修来问我:法师,我们学了佛受了菩萨戒,知道一定要奉公守法。我那个老板逃税怎么办?他一定要叫我做逃税的时候。我说:那你不能做。这不能做他开除。开除也让他开除,另外再找工作。你会不会找到?你一定会找到,三宝加持。所以决定是奉公守法,决定不做违法的事情。这一点非常重要,一定要相信「一饮一啄,莫非前定」。现在很多人有个错误观念,认为要不逃税就不能赚钱,想尽方法去漏税。漏税这个罪过很大,盗取一个国家纳税人的财富。这个偷盗,他负债是全国纳税人,都是他的债主、债权人,麻烦大了,还不清,这个道理我们要懂。对於老板的话,真正你能够做得很好,奉公守法做得很好,老板爱护,这个员工到哪里去找?你去影响他,你把这些道理常常用机会教育,佛家讲善巧方便劝导他。决定要守法,严持戒律。
我常常在讲席当中给诸位说过,新加坡有一个菩萨商人—傅来成,这一次有很多人去的时候都见过面。这个人什么本事都没有,什么能力都没有,小学毕业,英语也不通,跟外国生意人往来请人翻译。为什么欧洲这些公司大老板都看重他?老实。没有一句假话,从来不做骗人的事情,就凭这一点,人家赏识他,请他做代理。代理他不会做,他去找人,找人帮他做。他说我不是找伙计,我是找老板。找的人要告诉他,决定要真诚、要老实。他凭这个起家,一年也能赚一千多万新加坡钱,生意做得不错。纳税决定是百分之百,还赚钱。所以他相信《了凡四训》讲的,命里面所有的,一分都漏不掉;命里没有的,想尽什么方法,还是命里所有的,你说这冤枉不冤枉?绝对不是说你逃税的时候多赚一点,没这个道理,那你的本事大了,因果律都推翻了,那还得了!诸佛菩萨都没有这个能力。这是我们遇到一个奉公守法老老实实的一个商人,不自欺不欺人,学了佛之后,样样都依教奉行。自己生活非常节俭,赚来的钱都做社会福利事业,做的没有人知道,不愿意让人知道,佛门里面做事情也不让人知道,默默的在做。在学佛人当中,我没有看到第二个。所以持戒就是守法,奉公守法。
忍辱就是有耐心,对人、对事都要有耐心,特别是对人,所以才能成就。精进是求进步,日新又新。禅定是自己有主张,不会随外面境界所动摇。人家用名闻利养来诱惑你,现在商人实在是很困难,商业竞争,这个老板给你多少待遇,我多给你一些待遇,你来,马上就跳槽了,没有主张,没有定力。要有定力,不计较待遇,我在这个工作岗位,作一个好榜样给大家看。他有定力,不受外面诱惑。个人是一切人的榜样,将来他的公司做好了,公司是所有一切公司的榜样。他不是在行菩萨道吗?他就在修六度万行。智慧,他对於一切事理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所以诸位要晓得,任何一个行业,任何一个身分,就在他自己本分的行业工作上修六度万行,那就是菩萨行,就是学佛,学佛哪里要改变身分。一定要出家,一定要天天念经敲著木鱼作样子,装作修行的样子,还是妄想分别、贪瞋痴慢,那叫造罪业,不是修行。那个叫修行的话,那是修三途的行、修六道的行,不是佛行,不是菩萨行,一定要懂得。我们是什么身分,在这个身分上作好榜样,从事哪一个行业,在哪一个行业上作好榜样。你明白这个道理,你才晓得三学六度,圆圆满满贯彻十法界。所有一切众生,没有一个人不能修菩萨行,没有一个人不能成菩萨道,你说这个意思多么圆满,多么究竟。
末后这两句话是《无量寿经》上的,「教化众生,住於无上真正之道」。无上真正之道在哪里?就在日常生活当中。日常生活当中,就是无上真正之道。他的起心动念、一切所作所为,都与三学六度相应,这就是无上真正之道。由此可知,佛法都在生活里头,完全落实在生活当中,没有离开生活。然后再从这个基础上,提升到普贤十愿。你能把三学六度修好,就超越十法界。超越十法界,就是圆教初住菩萨,真实的果报,这不是假的。宗门里面常说「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这是你真的成佛了。但是成佛之后,并没有圆满。这个成的佛是真佛,不是假佛,天台家叫做「分证佛」,这不是假的,是真的,但是没有圆满。
菩萨还有四十一个位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层次?因为妄想厚薄不相同。西方极乐世界也是一真法界,这里面虽然没有讲四十一个位次,但是讲四土三辈九品也差不多,四土,每一土九品,四九三十六,跟四十一相差不了多少,这是分法不一样。也就是无明没有破尽,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要用什么方法去修?十大愿王。修十大愿王是破无明的,能够断尽四十一品无明,圆成佛道。
所以诸位要晓得,这五条前面两条是六道凡夫修的,当中两条是四圣法界修的,末后一条是一真法界修的,我们都要懂得。我们今天修「礼敬诸佛」,不是普贤行,为什么?我们没有三无漏学,没有六度。前面没有做到,虽然修,那是样子,装装样子而已,不是真的。真的一定是建立在三学六度的基础上,那就是真的普贤行。
普贤行里面最重要的就是「普贤」这两个字,你要懂得。普是普遍,也就是说离开一切妄想、分别、执著才普;你有执著、有分别,就有界限,就不普了,普的意思就没有了。所以离开妄想、分别、执著,这个心就跟太虚空一样大,那心就是性,性就是心,「心包太虚,量周沙界」,那叫普。贤是什么?贤是与性德完全相应,与性德不相应这就不是贤。怎样才与性德相应?念念之中,行行之中,都圆圆满满具足前面所讲的三福、六和、三学、六度,念念都具足,圆满具足,行行具足。一起心、一动念、一抬手、一举足,无一个动作不与它圆满相应,那才叫贤。普贤大士之德是圆满性德的流露,那是不可思议,说之不尽的,所以古德称《华严》为大不思议解脱境界的经典。世尊为了说法方便起见,把普贤大士之德归纳为十个纲领,无量无边无有穷尽的性德归纳十条,这好讲话。
第一个就是「礼敬诸佛」,从自内心真诚的礼敬。礼是讲奉事,事上讲的;敬是从心上讲的,内心真诚恭敬。在事上面所做的都是如法,就是我们讲的合情、合法。敬就是合理,你所做的都是合情、合理、合法,这就是称性之行。诸佛,除自己之外都是诸佛。凡具有佛性的,都是诸佛。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所以这里头没有分别、没有执著。不但有情众生有佛性,无情的众生也有佛性,但是经上不叫佛性,叫法性。但是要晓得,法性跟佛性是一个性,不是两个性。因为是一个性,所以《华严经》上才说「情与无情,同圆种智」。
换句话说,对有情众生我们礼敬,对无情的众生也要礼敬。我们住的这个房间,房间要是凌乱,对诸佛不恭敬了。我们这里设张桌子,桌子肮脏,没有把它抹干净,没有把它放整齐,对它不恭敬了。这一条不容易修,所以学佛的人不能不注意。无论是出家在家,你的生活起居是社会大众的榜样,你那个房间一进去看的时候,乱七八糟,气味难闻,人家还肯学佛?学佛是这个样子,不能学。你就把人家法身慧命断尽了。学佛要作个好样子,人家看到之后才能够生起羡慕之心。我们常常讲要普度众生,行菩萨道,从哪里度?就从这个地方做。你能做得干净俐落,就是度众生,就算你行菩萨道了。
菩萨道到哪里去修?离开了生活,没有修行的地方,修行就在日常生活起居之间。特别是我们出家,出家是佛的一个代表,我们要是所做的不如法,我们天天在毁灭佛教,在侮辱世尊,还以为自己有功德,自己将来入阿鼻地狱还不晓得怎么去的,那才叫冤枉。所以我不大劝人出家,道理在此地。怕的是什么?你不出家不堕地狱,出家之后就堕地狱。因为你出家,你一定要作大众的榜样,作大众的模范,你自己做不到,不要轻易去造这个业。特别是我们过去讲的《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你这个出家人如果真正念了这部经,那寒毛直竖。如果你寒毛不直竖,你就麻木不仁,你是木头、石头。这一定要懂得。
所以这个敬,敬人、敬物、敬事。事是什么?认真负责,全心全力把事情做好,是对事的恭敬。无论是对人、对事、对物,统统都与三学六度相应,这才叫普贤行。所以这五条,愈往后面境界愈广大,愈往后面愈深,后面可以包前面,前面不包后面。我们初学做起,要从三福六和作基础,然后才能够提升到三学六度,圆圆满满达到这十愿。
十愿的第二条「称赞如来」。第一条讲诸佛,第二条讲如来,如来跟诸佛意思不一样,这个要清楚。如来是讲性德,是从理上讲的,从心性上讲的,诸佛是从事相上讲的。事相上我们要以清净平等心来看一切事相,所以这个恭敬是平等的,不分善恶。佛菩萨我们对他恭敬,罗刹、恶鬼我们对他也是这样恭敬,这里头没有增减,不是我对佛菩萨多一分,对魔王少一分,那你就错了,平等的恭敬。但是称赞就不一样了,称赞这里头有善有恶,与心性相应的我们称赞,不相应的不称赞,这里头有区别。也就是说修恭敬,人人都要修,应当这样修。称赞呢?好的,我们称赞,不好的,我们不赞叹,恭敬不赞叹。这才能化导一切众生断恶修善,我们要明白这个道理。所以在《华严经》五十三参,你看善财童子参访,有一些有礼敬有赞叹,有几位有礼敬不赞叹。体会这里头的意思,这个意思很深很广,不可以不知道,然后才知道我们怎样作榜样给众生看。
好!今天我们就讲到此地。虽然没有讲圆满,但是在新加坡讲的这一段,讲得简单,没有这么细讲。大家把这几次讲合起来听,就可以圆满,意思就都听到。好,谢谢诸位,大概七、八月这个时间,我还会到此地来一次,跟大家再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