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知恩报恩 - (第二集)
知恩报恩  (第二集)  1998/1  美国圣荷西  档名:21-059-0002

  昨天我们讲到第二段的第四条,后面还有一条,「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决定一生往生不退成佛。」这一条非常重要。如果没有这一条,那就是清凉大师所说的「有因没有果」。因与果都是讲到究竟圆满,真实的果报。因为佛菩萨对於整个宇宙看得清楚、看得明白,我们凡夫看不出来。不但凡夫不能够彻底了解宇宙的状况,就是连罗汉、辟支佛,还包括一些菩萨,对於真实的状况都很难明了,於是产生了许多错误的观念,把不真实的果报以为是究竟圆满。像我们一般人,可以说是非常的浅见,只看到短短的数十年寒暑,以为在这一生当中得到荣华富贵,这就是圆满的果报,他不知道事实真相。这一桩事实唯有佛经讲得透彻、讲得明白。

  很可惜的是西方这些科学家,由於观念的隔阂、文化的障碍,他们没有机会深入佛家的经藏。我想他们如果没有这些障碍、隔膜,科技的进步绝对不只目前这个状况。像现在的科学向两个极端的方向发展,一个是向无限大,研究太空物理;另外一个是向小,讲到量子力学。这两样东西在佛经里面说得透彻,他们都没有达到目标。讲太空,他们了解的非常非常有限,虽然证实了时空确确实实有不相同的空间存在,西方人讲三度空间、四度空间、五度空间,科学家已经证实至少有十一种不同空间存在,也就是说有十一度的空间。

  而在佛经里面讲的不止,佛经里面讲的名词不一样,意思是相同的。譬如佛家讲六道,六道就是六种不同的空间。可是六道里面,天道比较复杂,欲界天,色界天的四禅就是四种不同的空间,无色界天四种定也是四种不同的空间。假如用佛法六道这个范围来讲,空间就不只十一度。何况除这个之外,六道之外还有十法界。十法界我们从大的方面来讲,它有声闻、缘觉、菩萨、佛,这是四种大的,里面还有很多层次。十法界超越之后,有一真法界,一真法界里面有四十一个不同的阶级,那就是四十一种不同的空间。

  现在科学家知道有这个东西存在。怎么样能突破?如果突破了,那真的得大自在,知道过去、知道未来,知道此界、知道他方。这是科学家、哲学家所希求的,他们能不能达到?依照佛经里面讲的方法,他不能。他用科技的方法,顶多只能突破一、两层,没有方法重重突破。什么原因?这许许多多不同空间是怎么样造成的,他不了解这个道理,他只知其当然,不知其所以然,这个就难办了。

  所以用我们自己的聪明智慧、思惟想像,能力是有限的,这是我们一般人都能体会得到的。我们的思想是有界限的,无论你怎么想法,聪明人、愚蠢人都有界限,换句话说,有范围。言语的能力,范围就更小,比起思想那就小得多了。所以言语能够表达的很有限,有很多理念、意思是言语表达不出来的。但是思想的能力,还是有限。佛告诉我们,无限的智慧能量,是我们的真心。

  整个宇宙从哪里来的?佛是过来人,他完全明了,整个宇宙人生是我们心能变现出来的幻相。《金刚经》大家念得多,佛在《金刚经》上有个比喻,「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他把整个宇宙人生比作一个梦境,这梦从哪里来的?是你心里头变现出来的,所以心的能量是无有极限的。我们思想,思想是心的一部分,不是全体。佛法讲迷了自性之后,迷了自性就是你迷了真心,也就是你迷失了宇宙人生的真相,你能够见得到的就很有限,换句话说,你能够受用得到的,当然就更有限了。

  佛法的教学没有别的,就是教你明了宇宙人生怎么来的,六道怎么来的,十法界怎么来的。你把这个东西搞清楚,你要想突破就不难。我们用最简单的话来说,佛经里面常讲这六个字:妄想、分别、执著,这是佛经上常说的,这六个字就是佛告诉我们宇宙人生的来源。从哪来的?一句话道破宇宙人生的来源,六道轮回是妄想、分别、执著统统具足,这就有六道。如果你在这六个字里面,能够除掉两个字,有妄想、有分别,没有执著,就没有六道,生死就没有了。如果再能除掉两个字,没有分别,有妄想而没有分别,十法界就没有了。这是佛告诉我们,十法界是妄想、分别变现出来的;六道就是再加上执著变现出来的梦幻的境界。

  分别、执著没有了,剩下妄想,妄想是最轻微的,超越十法界,在佛家有个名词叫「一真法界」。西方极乐世界是一真法界。生到一真法界,《华严经》上说,它还有四十一个阶位: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在净土里面虽然没有讲四十一个阶层,但是净土里面讲四土、三辈、九品,差不多也有这么多层次。如果妄想除尽,那就是究竟的果报,那是圆满的佛果。分别、执著离开了,只有妄想,这个果报就是真实的;换句话说,你还有执著、还有分别,你就没有真的果报。这是清凉大师在《华严经》注解里面,给我们讲三乘人有因无果,三乘就是声闻、缘觉、菩萨。为什么有因无果?分别心没有断尽,当然他们的分别比我们淡得多,我们跟他不能比。我们这个是太粗、太明显的分别,他那个分别是极其微细,我们看不出来,那都是障碍。

  你必须要了解造成六道十法界的因、业因,你能够把这个因除掉,问题就解决了。经上是这样说法,我们现在听听这些科学家们所讲的,我们恍然大悟,那个界限,十法界的界限,就是他们现在所讲的不同维次的空间。如何能够突破三度、四度,乃至於无限度的空间,那就证得一真法界,就全部都突破了。突破之后,我们的生活空间就大了,真的得大自在。

  禅宗里面讲「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就是说的这桩事情。你能够把所有的障碍都突破,恢复到你自己本有的大自在。佛家教学追求的是这么一桩事情,可是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哪一个人能够把执著舍掉?执著难舍,分别就更难,起心动念都是分别,都是执著,坚固的执著,这就麻烦了。所以佛特别开出一个方便法门,这就是念佛法门。念佛法门虽然说方便,也不是我们想像当中那么方便。它的方便是在不需要断分别、执著,要断分别、执著真难,恐怕现在全世界找不到一个人能做到。它的方便是把分别、执著暂时放下,这个比较容易。我们一般人都可以做得到,暂时放下。换句话说,你每天至少要放下几分钟,天天在练习。

  你真的能够放下,说老实话,对身体健康就有很大帮助。哪怕你一天做一分钟,这一分钟对你身体健康就有很大的帮助。为什么?这一分钟完全恢复到自然。人的疾病从哪里来的?还是从分别、执著来的。人为什么会老化?执著。年岁大了,「我老了!」人就老了。岂不是分别、执著来的?你要没有老的分别心,没有老的执著心,怎么会老?不会。所以佛在经上讲:「一切法从心想生。」有一个很明显的事实,我们有不少同学朋友们,当然年龄跟我都差不多,都退休了。他在没有退休之前,我们看他精神体力都非常好,退休之后,两年不见面,好像老了二十年一样。他为什么老化得这么快?因为退休没有工作,在家里胡思乱想。想什么?想老、想病。这不是老了吗,没用了。他天天在想老,所以加速度的老化。老了身体病痛,天天找医生,天天去看病,愈看病就愈多,就这么来的。证实佛讲的「一切法从心想生」,没错。所以健康第一要紧的是心理的健康。

  佛用什么方法来突破这些障碍?禅定。佛家虽然宗派很多,在中国大、小乘宗派有十个,法门很多,法是方法,门是门径,修行的方法门径很多,所谓八万四千法门,但是哪一个法门都是修禅定。所以讲禅定大家不要想到那是禅宗的,那就错了。无论哪个法门,都是修禅定,所用的方法不相同。(古时候禅宗里面多半用观心这个方法,)后来用参话头。我们净土念佛,就用执持名号,用这个方法来修定。经上教给我们修学的目标在「一心不乱」,一心不乱就是禅定。一心是定,不乱是慧,有定有慧,你才能把重重的障碍突破。

  我们现在一定要懂得,你修行得怎么样的好,如果不能够超越十法界,就不能算是得到真实的果报,换句话说,你的成就不是真实的。你要超越十法界,你的成就是真实的。所以后面这一条就很重要,「发菩提心」,菩提心是觉悟的心、警觉心,要用现代话说是高度觉悟的心,「一向专念」。

  前面曾经跟诸位提过,佛法的修学跟世间法不一样,特别是跟现代西方的方法不相同。西方虽然提出科学的方法论,这个东西佛门里面有,不是没有;现在西方人用的逻辑,用的辩证法、理则学,在佛经里面称为「因明」。哪些人适用?初学的人适用。如果我们把它分成阶次,中下根性的人适用,高级的佛法不适用,他已经突破这个境界。特别是在大乘法里面,中国佛学里面,好像对这个东西研究的人很少,要知道中国是属於大乘佛法,境界比它还要高出很多,但是在基础的修学,这个东西确实是有帮助,它属於纯正的哲学。

  一门深入是成功的秘诀,尤其是佛法。佛法是讲心性的学问,不是讲其他的。像一棵树一样,它是求根本,根本你掌握到,那些枝叶花果不就全部都得到了吗?所以它不是寻枝摘叶,它是从根本上下手。根本是心性的学问。用什么方法?定功,就是禅定。所谓禅定这两个字的定义,我们要搞清楚。实在讲,禅与定,《金刚经》的解释最好,经上有两句话,「不取於相,如如不动」。不取於相就是禅,不取於相怎么讲法?要用现代的话来说,不受外面境界的诱惑,这个功夫就叫禅,不受外面境界的诱惑。内里头不动心,不起心不动念,这叫定。无论你修学哪个法门,你只要掌握到这个原则,统统在修禅定。我给你们大家说,你们看电视也是修禅定。你能不为那个境界所诱惑,那就是禅;心里头面对它如如不动,就是修定。你要看到那个萤幕,他笑你也笑,他哭你也哭,你就完了,那你叫迷惑颠倒。你知道那个东西是假的、假相,不是真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这就是佛法修学的总纲领,这里头真的是圆满的定慧,大家要懂这个原则。

  我们再看第三段「行」。行是讲落实在生活上,讲了这么多道理,如果与生活不能够结合在一起,那全都落空了。所以一定要过佛菩萨的生活,佛菩萨的生活太完美,找不出丝毫的缺陷。这个在经典里面记载的就太多太多了,这些都是事实,不是释迦牟尼佛的理想,也不是他的愿望,全都是事实。我们在这个里面节录了五条。太多怕大家记不得,记不得没用处,记都记不住,你怎么会做到?所以讲到落实在生活上,是愈简单愈有受用,简单明了。

  我们采取的是《观无量寿佛经》里面讲的「三福」,第二条讲「六和」,这也是大、小乘经里面常常说的。第三条讲「三无漏学」,就是戒定慧。第四条是菩萨生活的规范,必须要遵守的六条,称为「六度」。最后是普贤菩萨的「十愿」。如果能照这五个科目去做,统统落实在生活上,你就是佛菩萨了,我们常讲超凡入圣。这个话也不是假话。超凡入圣,是不是将我们这个生活改善了?是改善了。那改善了,我们是不是发财了?不见得。换句话说,也不见得你会升官,也不见得发财,但是真的改善了。从哪里改善?从你的思想观念上改善了。所以这一点必须要知道,一个正确的观念,佛、菩萨都是人,他不是神明,他是一个具足究竟圆满智慧的人,他的人生观、宇宙观正确,正确就是与事实真相完全相应,这就是正确。你的想法、看法跟事实不一样,那就是错误。

  佛在经上告诉我们,特别是在《华严经》,最后善财童子五十三参,这是以五十三尊佛表演给我们看。他们的身分是男女老少、各行各业,有贵为天子的,也有示现为一个乞丐的,天子那是天子之佛,乞丐是乞丐之佛,他们的地位是平等的。我们听起来又不好懂了,不好懂的原因在哪里?是因为你有分别执著,你离开分别执著,万法平等,没有两样。你不知道这个社会实际的状况,佛菩萨不是跟你讲吗?这个社会、这个宇宙人生是梦幻泡影,不是真的。

  换句话说,这个社会就像一个舞台一样,明白人他知道,我到这儿来是表演的。他表演扮一个皇帝,扮得很像,扮得很成功,他扮演这个角色是圆满的,可以打一百分;另外一个扮演乞丐,也扮演得很成功,他打的分数也是一百分,他们两个一样,没有差别。佛菩萨在这个社会里头,无论是什么身分,无论从事哪一个行业,他的心是清净、平等、觉悟、慈悲。无论是什么身分,无论是哪一种行业,我们昨天跟诸位讲,作师作范。所以我们称佛为三界大导师。这个师不一定是天天上课教人的,他的工作能够为社会作表率,就是师,他的言行可以作大家的模范。佛教给我们人人都应当作师,人人都应当作范,这才是真正究竟圆满至善的教学。我们对这个原则要明了、要认识清楚。

  我们现在看第一条,《观经》上讲的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所以佛教给我们从哪里做起?从孝养父母做起。换句话说,你这一个字做不到,你就是假的,就不是真的。特别是孝这一个字,你要了解了,可以说「孝」这个字是佛法教学的中心。从你初发心一直到成佛,都是行孝、尽孝。孝字做到圆满,就成佛了。

  从哪里开始?从孝养父母开始,这是人之常情。人要不孝顺父母,会去孝顺别人,那是假的,不是真的,必有企图,一定有目的。如果没有企图,没有目的,神经不正常,哪有这种道理?你孝养父母是天经地义。不仅是要养父母的身,父母的生活起居要照顾周到,还要养父母的心,要让父母生活得很快乐,没有忧虑、没有烦恼,这是养父母的心。那你就要懂得,如果在学校读书,你不尊敬老师,你的父母忧虑;你的功课不好,父母又生烦恼;你跟同学相处不好,父母也担心,统统是不孝。真正懂得孝养父母,在学校一定是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在社会一定是好公民,奉公守法,尊重领导,一定是这个道理。

  能这样做,是不是都尽到孝?还不行,还要养父母之志。我们中国俗话常讲「望子成龙」,那是父母的心,假如这个儿子真的成龙,父母的愿望才达到。在佛法里龙是什么?佛。儿子成佛了,父母的愿望才真正达到。儿子是等觉菩萨,父母还是愁眉苦脸,还差一等。所以作了佛,孝道才圆满;作到等觉菩萨,你这个孝道打九十九分,不是一百分。所以我说这一个字,是佛法的大总持法门。总持法门,用现代的话来说,佛家教学的总纲领、总原则,就是一个「孝」字。后面所讲的都离不开这个范围。你不要看佛家经多,大藏经那么多,句句都落实在孝道里头。

  第二是奉事师长。佛法是师道,它不是宗教。师道一定要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孝道没有了,师道就没有了。诸位要晓得,师道没有了,教育就没有了。你们现在看到,好像现代学校很多,各种教育好像办得都不错,其实是假的,不是真的,那个不是我们中国古人所讲的教育。现代教育与宇宙人生的真相脱节,所以社会才产生病态,一般人称地球都病了。地球为什么会病?教育没有了,地球也生病了。

  中国古老的教育跟佛家的教育,可以说立足点都在孝道。佛法里面,《地藏菩萨本愿经》是孝经,大乘法里头必须要修学的。然后从孝道再提升,再把它发扬光大,就是观世音菩萨的慈悲。由孝敬父母,把孝敬父母的心发扬光大,孝敬一切众生,这是观世音菩萨代表的。儒、佛的教学,目的是教人真正明了人与人的关系。父子的关系,夫妇的关系,这是儒家讲的五伦,兄弟、朋友、君臣,君臣就是现在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伦常的教育,是教你知道怎么做人。然后你才晓得人与人之间的恩德,这才报恩。我们今天尽孝、尊师,为什么?报恩,报一切众生之恩。你才了解这个恩德之深。

  然后再告诉你,人与大自然的关系,人与动物的关系、植物的关系。最后再告诉你,人与天地鬼神的关系。这是教育,教我们了解我们自己的生活与生活周边的环境,环境就是人、事、物,推展到外面天地鬼神。那个生活才过得有意义,过得美满,过得充实。现在统统不讲求了,家庭里面不教这些,学校也听不到了。所以现在的小孩,他们的观念当中只有「利害」两个字,这还得了吗?「利害」两个字本身就是冲突,就是争执,带来的社会决定不是祥和。今天这个社会里表现竞争,天下还能太平吗?不得了!儒、佛的教育,几千年的教育教我们忍让,哪里听到竞争?这还得了!

  今天西方有一些人也觉悟了,知道这个社会问题的严重,知道他们自己这一套东西解决不了问题,转过头来去找东方的东西,找印度的东西。他们现在开始做这个工作,但是做得太晚了,一百年前做,我们现在世界上不会有这么多的灾难。这些事实摆在我们面前,我们要仔细去观察,拿佛经来对照,你就知道佛所讲的句句话都是真实的,都是说的事实真相。与事实真相相应,那就是顺乎自然,顺乎自然就是最健康的;违背了事实真相,那就是违背自然生态的原则,那就不正常,不正常就是病态。

  从前一个人教养成功,是父母跟老师合作,把一个小孩教好。父母不能教孝,这个说不出口,总得第三者来说明白,这容易。老师也不能教学生,你要尊重我,尊师重道,也说不出口。所以父母教儿女尊师重道,老师教学生孝顺父母,这样才搞成功的。孝道跟师道是根本的大道, 现在哪有人懂得!我这么大的年龄,还接受这一点教育,抗战开始的时候,我念小学。有一次,这是印象最深刻的,被老师处分,大概在学校里跟同学打架,被老师处分罚跪,那个时候打手心体罚。回去之后,我父亲看到,眼眶红红的哭了,什么事情?今天被老师打了。第二天我父亲买了一些礼物到学校去感谢老师。我看了之后,以后再受老师的责罚,回去绝不张声。你看看那个时候是什么教育?现在如果学校的老师要是对学生处罚,家长去按铃告状,这还得了,老师怎么敢教学生!

  从前老师对学生要负责任的,私塾跟学校的礼节更不一样。念私塾的时候,我还念了几个月的私塾,大概三、四个月,很小的时候,是在祠堂里面拜老师。父亲带著我的,父亲对老师三跪九叩首,行那么大的礼,就是我的小孩拜托给你,你要不认真好好的教,怎么能对得起人家家长那么隆重的礼节来对待你,所以老师对这个学生认真教管,对家长负责任。现在哪里看到?所以现在师道没有了。这是一个让我们非常感叹的现象,如何能够再恢复师道?很不容易。现在唯有靠佛法的教学,佛法是非常慈悲,菩萨作不请之友,你不找他,他也会来帮助你,只要你能够接受,只要你能听得进去。

  印光大师是距离我们最近的一位老师,他老人家一生提倡因果的教育,我们想想实在是有道理。最近台湾有一些年轻人非常难得,也是看到这个社会的灾难,一定要从儿童读经开始,他们提倡一个儿童读经运动,把这个办法送来给我看。我把它的名字加了两个字,「儿童孝廉读经运动」,我们要提倡孝道,提倡廉洁。廉就不贪污,现在贪污是全世界的,不得了!他来问我,他说我们这样提倡有没有效果?我说很难。为什么很难?社会是个大染缸,小孩天天虽然读经,读了十几岁,读得不错,一踏进社会靠不住了。他问我怎么办?我想了一想,印光大师的办法不错,他的见解高明—因果教育,一定要说清楚,把道理讲清楚,事实真相让你见到,种善因一定得善果,造恶因一定有恶报。你要把这个道理搞明白了,事实真相搞清楚了,你还敢不敢去做?如果真的明了,他起心动念自然会收敛一些,这个社会就能改善。

  正规的教育,读经的教育,二、三十年收不到效果。必须社会真的回转头来的时候,古人所讲「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正规教育要能收到效果,至少要五十年,不能不做,可是在眼前要收到近效,因果教育非常重要,这是我们不能不重视。特别是《了凡四训》,印光大师提倡这三本书,都不是佛教的,可是他讲解的时候,大概都把佛教的教义纳入其中。这是说到「三福」里头的大根大本「孝亲尊师。」

  在佛门,特别是在中国,中国的佛教是教育而不是宗教。可是中国佛教已经变成宗教,变质了。变质的历史并不很长,大概跟美国历史差不多,两百多年而已。所以我们看清朝初期的佛教,都还是纯正的教学,满清中叶以后变质了。佛教是教人的,与鬼神没有关系,完全不相干。现在把寺跟庙连起来了,这是很大很大的错误,寺跟庙性质完全不相同。佛教是汉朝传到中国来的,办事的机构那个时候叫做寺。寺是从汉朝一直沿革到今天,名称没有改变,可是里面的性质,这个字的概念,完全错误了。寺是一个办事的机关,办事的机构,外国人讲的office,寺就是这个意思,它哪里是庙?庙是我们中国祭祀鬼神的,这个场所称之为庙。寺是政府办事的机构,汉朝的体制,直接归皇帝管的这个机构称寺,归宰相管的称部,它是办事的机关。佛寺就是佛教教育的办事机构。

  在古代佛教传来之后,对中国文化影响很大。就是两个教育机构,一个是直接归皇帝管的,佛教教育;另外一个是归宰相管的,是一般教育。一般教育,汉武帝正式建立教育的制度,以儒家孔孟的思想做为教育的主要的一个体系。他这个作法,一直到清朝都没有改变,都是以孔孟为主流。这个里头有它很深的道理。我们懂得这个历史的渊源,就不要去理会它现在的变质。

  如何能够再把佛法恢复到传统的教学?这是我们的责任。所以中国的寺院,我在北京第一次跟赵朴老见面的时候,我就提出,寺院他们现在在恢复,我说恢复很好,有历史性的、有价值的应当恢复,开放做观光旅游,替国家赚取大批的外汇,这是我们应该要做的。但是最好加上机会教育,那你就做得圆满。什么叫机会教育?每天这些观光客到那里去观光,你把这些佛菩萨一尊一尊介绍给他,让他了解观音是慈悲,文殊是智慧。把这个教给他,他到这里来学了佛法回去,那钱花得值得。他把钱送到中国,中国把佛法传给他,对得起他。

  但是真正的佛教必须要重新建立道场,不再用老的这些道场。老的道场都出名了,观光旅游的人一天到晚几千人,接待不暇,哪有时间去用功办道?必须重新建立道场。建立的方式,现在资讯发达,交通便捷,不像从前,所以说建大道场,模仿美国的大学城,一个城市就是一个学校。中国十个宗派,建十个道场就够了,可以容纳全世界的佛教徒,使中国成为全世界佛教的中心,这个很有意义。赵朴老听到也很欢喜,毕竟年岁太大了,这个工作要底下一代的人去做了。所以我们把这些想法、看法,告诉这些年轻的出家人,希望他们能够发愿,在他们这一代能完成。所以我们对於佛教的本质要认识清楚,变态要了解,不仅它变成宗教,它变成哲学,也变成邪门外道。打著佛教的招牌,欺骗一些众生,太多太多花样,我们要认识清楚。

  下面「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是培养慈悲心。十善是佛教给我们最基本的修行原则。修行,行是行为,包括思想;佛法讲行为:身、口、意。身体的造作,口是言语,意是思想见解,如果有错误,把这些错误修正过来,这叫修行。所以修行就是修正行为,修正错误的行为,叫修行。这些名词都要搞清楚,不要认为一听到修行,大概都是吃素、念佛、敲著木鱼、拜佛,把本意搞错。我们在外面常常碰到,「他是个修行人!」这就表示他自己不修行。很奇怪是不是?他自己不修行。他不了解修行两个字,任何一个人都要做的,你不做还得了吗?这都是对於这些名词术语的含义混淆不清。

  这十种,「身」,佛教给我们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这是身的三种善业。杀、盗、淫就是身的三种恶业,身所造作的太多了,以这三种最为严重。「口业」有四种:第一个是妄语,不妄语。第二、两舌,两舌是挑拨是非,小叫两个人不合,大叫两个国家战争,造的罪业就很重很重。第三、恶口,说话粗鲁,这是口业。第四种叫绮语,绮语是说的话甜言蜜语,很好听,但是他有企图、有破坏,这都是属於恶业。绮语的例子很多,像现在电视、广播、报纸、杂志、小说几乎都是属於绮语。

  在过去,大概是三十年前,曾经有人问过方东美先生,这世界上强国不会永远强,罗马也有灭亡的一天,美国今天是世界上最强的国家,美国将来灭亡的第一个因素是什么?方老师的回答,电视。你看看美国电视的那些内容是什么?都是教人杀、盗、淫、妄。这些年轻人接受这种教育,接受这个薰陶,这个国家还会有救吗?还会有前途吗?所以方先生那个时候就提出警告,台湾要小心。如果电视的内容要教这些,这个国家就没前途了。电视是个很好的工具,工具本身没有罪过,运用这些工具的人,他们造的这个业就重了。这是讲到绮语。

  中国过去歌舞、音乐、戏剧都是含有正规的教育。因为中国自古以来,从孔老夫子一直到满清,学校教育不发达,哪有那么多学校?可是为什么老百姓都能够安分守己,都能够懂得礼让,风俗淳厚,谁教他的?就是这些音乐、歌舞、戏剧。中国过去戏剧、杂剧,从宋朝时候开始就有了,元、明、清朝是最发达的时候,它的内容遵守四个原则:忠孝节义。把因果报应的故事渗透进去,善因决定有善果,恶因决定有恶报,用这个来普及教育老百姓。所以他虽然没念过书,不认识字,他懂得忠孝节义,他懂得善因善果。所以国家能够长治久安,有它的道理存在。

  末后是「意」,意就是我们起心动念,一定要遵守不贪、不瞋、不痴。贪瞋痴是意业里头最严重的,叫三毒。在佛法讲贪瞋痴是三毒,现在医学里面讲病毒,这是最根本的病毒,最严重的病毒,大家不知道。佛法的修学,就是叫你把贪瞋痴断掉。你的贪瞋痴能够断掉,你永远不会生病。为什么?你内心里头没有毒素了,外面虽然有毒,不会感染。所以贪瞋痴是最严重的病毒,我们能够不贪、不瞋、不痴,遵守这个十条。

  这四句你要是做到,佛经上常常有「善男子,善女人」,你就够得上这一个水准。佛经上称的善男子、善女人,我们自己也有分了。你要做不到,佛称善男子、善女人,那就不是叫我们;是要做到才是善男子、善女人。这是第一条作佛的基础。基础要做不到,就全盘都失败。我们今天看到眼前的社会,儿女不养父母了,老年人非常悲哀,没有人照顾。佛门也是如此,现在师徒关系没有了,从前师徒如父子,现在没有了。现在师徒能够做到朋友就很不错了,朋友的情分都没有了,有些师徒是冤家对头,什么原因?追根究柢是小学教育失败了。佛在这里讲的,都属於小学教育。

  中国小学就是培养你孝亲尊师,教你生活,洒扫应对;教导你回家去懂得奉事父母,知道友爱兄弟,这是小学教育。现在我们看看这个社会上,父母死掉了,争夺遗产的,兄弟反目成仇在法庭上见面,成什么话!怎么会对得起父母?我如果要作法官,看到这一律死刑,对不起父母!哪有这种道理。佛法的小学教育《沙弥律仪》,今天几个人念?没人念了,能去做的人更没有了。所以世出世间的教学,都忽略了根本,造成今天严重的衰相,这是值得我们深深的去反省的。

  第二条,「二者,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这三句,才是佛法的教育。前面一条是佛说的,但不是佛法教育,是世间法的教学。佛法是在世间法之上,更高一级的教育。世间法的教育,要用现在的话来说,从现在的小学到研究所,止於第一条。出世间教育怎么样?他要超越六道了。前面这个不能超越六道轮回,超越六道,那就要受持三皈,今天听说你们有不少同修发心受三皈。「三」是三条,「皈」是回头,「依」是依靠。

  从哪里回头?佛给我们讲,众生无量劫来,不只是这一生生活在迷、邪、染。迷是迷惑,对於宇宙人生真相不了解,这是迷。因为迷惑,所以你的思想见解错误了,这叫邪,邪知邪见。由於邪知邪见,你才受社会一切的污染,心理上的污染、思想的污染、精神的污染,乃至於我们现在讲生理的污染,现在生活环境的污染,我们生活在这里面。佛教给我们,你要从这个回头。从迷回头,依靠觉悟,佛是觉悟了;从错误的思想见解回过头来,依正确的思想见解;从一切染污回过头来,依清净心。所以皈依,我们是皈依觉、皈依正、皈依净。在佛法里面用佛、法、僧这三个字作代表,佛是觉悟的意思,法是正知正见,僧是清净不染。不是拜一个人为师,刚才我听到,好像有人见到我,「今天我要皈依你作老师」,错误了,不是皈依我,皈依我你就完了。这个一定要懂得,皈依觉正净。

  你到这里,我把佛教给我们这个三皈依讲解给你听,传授给你。你接受之后,从今天起反邪皈正,从今天起要「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你遵守这个原则,你一生就得福。你做一个明白人,不做一个糊涂人,自自然然就能改善你的生活环境,非常非常重要,所以这个不可以错误。详细的讲解,我们有两个录音带,一个在新加坡讲的,一个在澳洲讲的,两个都要听。在新加坡讲的,是一般正规的讲法,在澳洲讲的,是落实在我们生活上。我们在日常生活,怎么样运用这三个原则,这个很重要。

  「具足众戒,不犯威仪。」这个戒是戒律。佛教给我们,哪些事情我们应当做,哪些事情不可以做,这里面都有很深的道理。理不清楚,我们照做就好,你照著他的话去做,决定有好处,做久了,这个道理自然就明白。「威仪」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礼节。戒律跟威仪,原理虽然是不变,事相是要因时、因地不同。譬如中国古时候有古时候的礼节,现代人有现代人的礼节。所以我们主张,对於供养佛菩萨,我们进入讲堂,讲堂里供的佛像,供佛像是什么意思?纪念我们的老师。所以我们不是把他当作神明,是我们的老师。念念不忘本,这个心地厚道。我们对老师还是用三拜,用他那个时候的礼节。可是我们平常在一块见面,有很多人见到法师顶礼,我想没有必要。我不是跟你讲客气,我们问讯就好了,合掌问讯就好了,不必要下拜,我们是二十一世纪的人,不是三千年前那个时候的人。但是见佛一定要三拜,我们用他那个时候的礼节,这是对他最恭敬的。

  譬如我们中国祭祀,祭孔老夫子来说,为什么还用笾豆这个礼器?为什么不用现代那些盆、碟子?这个不可以。他那个时候用的就是这个东西,你还用他这个东西,对他尊敬,要明白这个道理。所以我们是现代人,现代人跟现代人不要行古礼,问讯就好了。这个大家一定要懂得,我们要提倡。不从我们提倡,不从我们本身做起,我们怎么能改良社会的风俗?一定要从本身做起。所以现代人,法师见面问讯就好了,不是在佛堂。在佛堂里面,拜的时候也不对人拜,对佛拜。所以要懂得这个规矩。在中国有中国礼节,在外国有外国礼节,我们能够随顺著风俗就好。佛法是通权达变,所以任何国家、任何民族、任何时代,它都适合,都受欢迎。道理在此地,它不是一成不变的。原理原则不变,大原则像刚才讲的觉正净不变,孝亲尊师不变。作法是可以活活泼泼的,不是那么呆板的。所以我们明白这个道理就好。

  详细讲解有三皈的小册子,有两个录音带。诸位同修回去之后,要多看、要多听,一定要深入了解,那才是真正的皈依。决定不是说拜一个师父,师父神通广大,与你不相干,你得不到利益。正如同佛神通广大,我们得不到他的好处,一定要自己去做,自己要去修。明白这个道理,懂得方法,认真学习,我们学得跟佛菩萨一样,这样才是真正的佛弟子。佛对我们的期望,我们真正能把它做到,这样就好。这叫不犯威仪。

  下面第三条,「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这又提升一层,这是从十法界提升到一真法界,意思愈来愈深,也愈来愈广。《观经》上的三福,我过去有详细的讲解,好像此地有录音带。这三条有很详细的讲解,大家可以作参考。

  今天时间到了,好,我们就讲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