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多福 (共一集) 1998/2 屏东净宗学会 档名:21-054-0001
诸位法师,诸位同修大德:
台湾的南部,大概在三十年前,我曾到垦丁去玩过几次,也道经这个地方。而这一次到此地来,看到与过去的情形完全不一样。在一般讲,南部无论在哪一方面,都有长足的进步,可是在另一方面讲,从前那种大自然的风光现在没有了。记得往年到这边来,我在垦丁这条路上,走了很远都遇不到一个人,现在好像要想看不到一个人,真是不容易,这是因为时代不断的在进步,人口也不断的在增加。繁荣兴旺是一个好的现象,我们佛法也不例外,希望也能跟著繁荣兴旺。我到此地来,时间虽然是短短的几个小时,给我的感触却非常之深,我觉得此地的同修淳朴真诚,学佛也是非常的虔诚老实。古大德跟我们讲,老实就有成就,跟台湾任何一个地方相比,好像其他地方没有枋寮的同修这么淳朴真诚,这是我在这几个小时当中所感触到的。
「阿西国的工作站」林文章居士,刚才我问他:「这一次我从这边经过,你要我讲什么?」他说:「最好讲一点佛法与生活方面的。学佛的人怎么样过日子?」这个话题倒是很切实。实在讲,学佛就是学过幸福美满的生活。佛法如果与生活脱离,诸位想想,那个佛法还有什么用处?对我们有什么利益可言?佛法就是生活,这是真实的。但是许多同修要是听到这个话,都会感到很意外,一般人的观念当中,佛法总是跟生活脱离,总是跟生活有很大的距离。这种想法看法,我们也不能够责怪这些人,为什么?可以说近一、两百年来的佛教,确确实实是渐渐与生活远离,跟释迦牟尼佛那个时代不一样,也就是说变质了。世尊当年在世,佛法的教学、修学,跟生活是完全一致的。如果诸位细心,在经论里,无论是大小乘经典,你都能够看得出。何况诸佛菩萨不仅仅是言教,而是实际上在生活当中做出来给我们看,这些事情我们都必须要细心深深的去体会,然后才能够知道如何来学习,也就是怎么样去过日子。
林居士提出这个问题,据我刚刚在此地所看到的,他不但是能提出这个问题,实际上已经开始在做。我看到你们很小的小朋友,都能够背诵经文,能够背诵《感应篇》、《弟子规》这一类,从幼稚园的小朋友起,小学生都能够背诵。林居士又告诉我,对於儿童的奖励,已经发了三十多万的奖金,我听了非常惊讶。发三十多万,可见得这边小朋友读经的风气,已经相当的浓厚,拿到这个奖学金的人数一定非常非常之多。他是真的在做,真的将佛陀的教训在生活当中实现,非常希有难得。没有想到在台湾最南端,这么一个小乡镇里面,有这样殊胜的佛法的成就,实在是很希有。我看到非常欢喜,也非常的赞叹。
释迦牟尼佛他老人家在《观无量寿佛经》上说得很清楚。《观经》的因缘很特别,如果要用现代的话来说,是当时国家很不幸遭遇了一场政变,这场政变是儿子向父亲夺取政权,而皇后对於这桩事情有很深的感触,感到这个世间无常,感到这个世间痛苦,所以就思惟有没有他方好的环境可以去往生。因为当时皇宫里面经常听说佛讲经说法,於是皇后向释迦牟尼佛要求。世尊非常的慈悲,将十方诸佛国土示现给她看,让她自己去选择。这种教学的方法,确实是合情合理合法,要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是非常符合科学的精神。佛并不主动介绍,是让你自己一桩一桩细细去观察。皇后选择了西方极乐世界。她看了许多诸佛国土,觉得西方极乐世界很理想,於是向世尊请求如何往生。她这样的选择,当然世尊非常的高兴,为什么?这正是世尊向广大群众介绍的,她这个选择很契世尊的愿望。
而世尊在没有教她往生的方法之前,先教她「净业三福」,这一招非常重要,我们千万不能够疏忽。佛说得很明白,这三条是「三世诸佛净业正因」。三世是讲过去、现在、未来。过去现在未来一切修行人成佛,决定不只一个法门,那真是无量法门修学,最后都证果了。世尊为我们指出,无量法门有一个共同的基础。要用我们现代的话说,像中国佛法,无论你修学那一个宗派,无论你依那一部经论,无论你用什么方法修学,基础都是一样。好像我们盖房子一样,不管你盖多高,不管你盖什么式样,地基是相同的,那个结构一定要非常坚固,你这个大厦才能盖得成功。净业三福就是无量法门修学证果的基础, 如果不依照这个法门,你的修学将来不会有结果,像清凉大师所说的有因无果,那就很可惜。
这三条,第一条有四句,是属於人天福。换句话说,我们要想作佛作菩萨,假如连人都做不好,还谈什么作佛作菩萨?作佛作菩萨先要把人做好。做人从哪里做起?佛第一句告诉我们「孝养父母」,第二句说「奉事师长」。我今天到此地第一次看到,许多同修穿的衣服,后面印上「孝亲尊师」,好!这就是佛法落实在生活上,我们依照释迦牟尼佛的教训去做。这两句话,它的含义无限的深广。如果要说:佛法究竟是什么?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教人的是什么?或者问: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教化众生,教的是什么?跟诸位说,如果我们总归结来讲,就是这两句话:孝亲、尊师,这两句话把所有一切佛法包括尽了。所以佛法不是宗教,佛法是教育,佛法是教学,佛法可以包括一切宗教,宗教不能包括佛法,这个意思一定要懂。学佛落实在生活里面,就是尽孝道。
可是民国以来,学校的制度改变了,中国古老的私塾教学完全废止,采取西方教育的方法。这一废止,把我们中国古时候教学的精神,也跟著废除,非常的可惜。所以现今中国的教育,比不上日本。日本是向中国学的,现在我们连日本都比不上,这使我们看了之后非常痛心,感慨万千。中国从汉朝汉武帝开始,可以说我们这个民族正式建国,成为大一统的国家。汉武帝制定的教育政策(教育宗旨),在古代诸子百家里面,他是独尊孔孟,以孔孟的学说做为中国教育的主流,而孔孟教育的精神就是孝亲尊师。
所以你要问,中国这几千年来的教育,教的是什么?教育的内容是什么?就是让我们明了人与人的关系,五伦十义:第一、夫妇的关系,第二、父子的关系,第三、兄弟的关系,第四、朋友的关系,第五、君臣的关系(君臣就是现代社会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让我们明了人与人的关系,这是真正的教育,使我们知道怎么做人。然后再延伸,教导我们人与一切万物的关系、人与天地鬼神的关系。中国从汉朝两千年来的教育,教给我们的就是这些。
但是现在的教育里面,这些东西没有了,教学的内容,这我不必说,大家都知道,的确是能够学一些技术能力,但是不知道怎么做人,也不知道如何与天地鬼神、大自然万物相处,这个现象现在是太明显了。怎么说不知道与大自然的关系?今天自然环境的破坏,就是因为不晓得自己与大自然的关系,如果明了的话,你怎么可能去破坏自然生态的环境?不可能。因为不知道这个关系,所以破坏了我们生存的环境,生态环境不平衡,我们就要受苦,就要受难,天灾人祸年年增加,一年比一年严重。你要问这个原因在哪里?原因还是结归到教育。这一点是很明显的,我们说出来,大家能够点头,能够肯定。
但是另外一点,我们要说出来,现在人不相信,会说我们是迷信,那就是人与天地鬼神的关系,大家不知道。我们胡作妄为会得罪天地鬼神,祸患无穷。我说这个话,只有对佛法有相当修学的人会点头同意,一般没有接触佛法的人,听了我这个讲法,会说我迷信。实在讲,我不迷信,说我迷信的那个人,才叫真迷信,为什么说他迷信?他对於事实真相完全不了解。对於事实真相完全不了解,你相信是迷信,不相信还是迷信。必须把事实真相搞清楚搞明白,你信是正信,不信也是正信,这个道理我们一定要懂得。
所以从前的教育与现在的教育不一样。孔夫子教学有四科,第一是「德行」。这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大本,要有道德。第二是「言语」。为什么夫子对於言语这么重视?口为祸福之门,话不能随便说。你们看看最近,我是不常看报纸的,今天有位同修来告诉我,说美国与伊拉克恐怕又要打仗了。为什么会打仗?因为海珊乱说话。所以,言语有多重要!你说话得罪人,就会引起战争,说话柔和一点,战争就解决、就缓和了。口为祸福之门,小而言之,关系到身家性命,大而言之,关系国家的兴亡。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哪里能够随便说话?所以夫子教学,言语列在第二科。现在的教育,德行与言语这两样都不教了,教什么?教政事,教文学。政事就是现在讲的谋生的技术。我们今天是工商社会,大家都想求工商业的知识。所以第三才是「政事」,也就是知识技能。第四才是「文学」,文学是把你生活水平向上提升。你的物质生活过得丰足,再提升精神生活,这是讲文学、讲欣赏,美的欣赏。所以夫子教学的四个科目,有根有本,有花有果。如果我们仔细去思惟去观察,中国古老的东西不能丢,丢了就有大灾难来了。
我没有想到枋寮这么小的地方,这么多的同修居然觉悟了,这个难得。从哪里看到觉悟?从小朋友读经,我看到你们觉悟了。小朋友读经是大人教的,这是好事情,这不但是枋寮之福,也是台湾之福,中国之福,世界之福。希望诸位努力精进,提倡德行的教育。
小朋友能读,能够背诵,这是第一个阶段。中国儒家、佛家的教学,方法跟现在学校也不一样。中国古时候是七岁开始上学,儿童从七岁上学开始,就离开父母跟老师住在一起。那个时候,老师大概可以教十几个学生,学生跟老师住在一起,老师就要做学生的榜样,不但教他读书,还教他生活,所以小学的教育主要是生活教育,教你洒扫应对。你跟著老师,就知道侍奉老师。同学当中,年岁大的学长有如兄长,彼此之间就跟兄弟姐妹一样,你能够学会友爱兄弟。所以回家之后,就懂得孝养父母,就懂得与兄弟姐妹和睦相处。
儿童智慧没有开,所以一般在理论上不讲解,只是教你怎么作法:教你读,教你背诵。小学大概是从七岁到十二岁,应该要读的经书,在这一个阶段全都得背过,都要背得很熟,这是童蒙老师的责任,教句读。到十三岁,就入太学,太学就是大学(从前没有中学,就是小学跟大学)。大学教学就不是背书,因为你所有的书在小学里头全都背过,大学的老师是讲解。这里面也分科,譬如说你想学儒家的五经、十三经,有经师专门讲解某一部经,你就去亲近这位老师,听他讲解,每天研究讨论。你想学礼,有专门讲解三礼的老师。它有分科。所以从前读书快乐,你看古人作诗,「四时读书乐」。现在念书太苦了,苦不堪言。从前那种念书,让我们觉得到人间来作人还不错,快乐。看看现在小孩,从小学到大学,背的书包那么沈重,我看了就害怕,决定不可以作人,这么苦!
以前入太学,是一个老师教十几位学生,以现在来讲,这是小班制。学生如果太多了,老师会照顾不到。大概一位好的老师,最多不可以超过十五个人,超过十五个人,他的确没有法子照顾到。每一位学生学习的情况,老师都了如指掌。太学,一般学生都大了,都是十三岁以上的少年,所以老师教学往往是带著这一群学生游山玩水,到处去游历,观光旅游。一面走一面讲解,不需要带书本,因为书都背熟了,老师背熟了,学生也背熟了,所以无论讲到哪一部经典,引经据典,老师说第几页第几行,学生都知道那是什么内容。
因此,你不能说中国人没有科学。中国的古书没有标点符号,也没有段落,每一页十行,每一行二十个字,不管哪个地方刻书(从前是木版刻本,不是排字),统统都是这一个模式,所以你要问任何一部书的第几页第几行,全中国的书都是一样的,你怎么能说它不科学?不像现在的书,每一家排的不一样。从前的书很容易,你看《四库全书》,就是古老的排版,一面十行,一行二十个字。
那个读书是真乐!一面听老师讲,一面学生们提出问题来研究讨论。老师、学生带著酒菜,走到哪个地方,就玩到哪里,讲到哪里。两三个月回来了,这个课程讲完了,你说多快乐!多自在!所以读书是真乐。那个旅游是有目的,譬如讲到历史的公案,讲到经典里面的古人、古迹,游览的时候统统都走到,真的是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实地上去考察,这才成就真正的学问。所以古时候那种教学方法,我们要是明了之后,非常羡慕,非常的向往,现在已经不可得,中国外国都看不到了。
佛法的教学也是如此。诸位在经典上看到,释迦牟尼佛带著一批学生(常随众一千二百五十五人)天天去云游,也是走到哪里,讲到哪里,走到哪里,讨论到哪里,没有固定的住所。这是说到从前教育的方式跟现在不相同,教育的内容跟现在也不一样。可是我们这个国家民族两千多年来,维系著命脉而没有被历史淘汰,没有在这个世间消失,靠的是什么?我们知道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其他三个都没有了,唯独中国还存在,就是靠这个传统,靠这个教学。我们古老的传统教学现在中断了,还好,还不到一百年,希望有心人士大力提倡,赶紧来弥补。
我们今天看到枋寮带头,这个难得!所以我建议你们,把你们这个小学里头的活动做成纪录片,赠送给全世界,给学校的老师做参考。我看你们的小学生穿的服装,前面是「南无观世音菩萨」,后面是「孝亲尊师」,好。怎么样孝亲,怎么样尊师,希望能做一些出来,表演一下给大家看看。老师可以做一些介绍,家长也可以做一些介绍。譬如老师很难教的学生,现在听话了,用功了,家长不容易管教的儿女,现在听话了,都改好了,能够把这些资讯介绍到海内外,希望对一般做父母的、做老师的做一个启发,让他们能够重新对我们中国固有文化做一番省思。在这个大时代当中,如何不违背大时代的精神,与中国固有传统的教学并行而不悖,这就是无量的功德。我们不可以把现代的东西舍弃,完全走古时候的路子,那是开倒车,是行不通的。应该要与现代学术并驾齐驱,齐头并进,科技的教育里面,再加上道德人文的教育,这个教学才是圆满的,这个就是佛在经上教给我们的扎根,奠定基础。
「孝养父母,奉事师长」,这个「孝」字意思很深。我们中国的老祖宗,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民族都不能够相比的,最有智慧,最有爱心。他们为了将他们对人生的体验和智慧传达给千年万世的子孙而不致於被错解意思,发明了文字,发明了传授的工具,这个工具就是文言文。因为我们老祖宗很清楚,言语会随著时代变,如果语、文相同,语变了,文也就变了。西方世界就是如此,像欧洲古老的拉丁文,现在欧洲没人懂,只有极少数的考古学家,他们还未必完全能懂,这个原因在哪里?语、文是一致的。走一条路子,就有这个弊病,我们的老祖宗很清楚,於是把语、文分开,语言不管怎么变,文不变。这个了不起!两千五百年前孔老夫子留下来的文字,我们现在读起来还跟面对面谈话一样,我们能懂他的意思,不会解错,你说这种发明多高明!我们走遍全世界任何一个国家地区,都没有见到的。文言文确实是好!
文字尤其了不起,文字是智慧的符号。你看「孝」这一个字,这个字是会意,中国创造文字有六个原则,我们称它作「六书」,这是六个原则里面的一个,你看到这个符号,就能体会它的意思。你看这个「孝」,上面是个「老」,下面是个「子」,两者合在一起,称之为「孝」。我们从这个符号里面,就体会到它的意思,上一代与下一代是一体,是一不是二,这才叫孝。上一代与下一代如果分成两截,外国人讲代沟,那就不孝,孝就没有了。孝里头没有代沟,有了沟,孝就没有了,拆掉了。而且这个字意思很深,上一代还有上一代,「过去无始」,下一代还有下一代,「未来无终」,无始无终是一体,这是孝的真正意思。
所以中国人祭祖先,祭黄帝。黄帝距我们四千多年,我们中国人认为他是我们民族的老祖先,还要祭祀他。外国人是怎么想都想不通,几千年前的老祖宗,根本都没见过,影子都没有,你为什么要纪念他?这是他不晓得,因为他们国家没有孝子,这就是属於孝道。几千年前的老祖宗,我们还念念不忘,还念他的功德,感恩他,对於眼前的父母,哪有不孝顺的道理?所以古时候,古礼里面最重要的是祭礼。祭礼是什么?祭礼就是提倡孝道,祭礼就是最重要的社会教育,它维系社会的安定、和睦、繁荣、团结、兴旺,祭礼是一个重要的手段,化解社会上许许多多的纷争。彼此有了争论,一想到我们是同一个老祖宗,还有什么话好说?这个意气自然就平了。所以在古时候,帝王有太庙,民间有宗祠,人人在年节都祭祀祖先,都没有忘掉祖先,把孝道又重新温习一番。
平常在生活当中,我们在学生时代,如果不是一个好学生,这就是不孝。父母念念关怀儿女,爱护儿女,培养儿女,做儿女的不用功读书,品行不好,在学校不尊敬老师,不友爱同学,让父母操心忧虑,这是不孝,所以要孝顺父母,一定要作好学生,品学兼优。品学兼优,同样也是老师的好学生。父母的好儿女,老师的好学生,都从这个「孝」字做起。长大成人,踏进社会,一定要作好公民,这才是孝顺父母,才是尊师重道。老师的教诫一生不能违背,要依教奉行。念念念父母之恩,念老师的教诲,所以无论从事哪个行业,都是那个行业的典型,都是那个行业的模范,你这才能真正谈得上尽孝。
这样我们的孝道是不是做到圆满?跟诸位说,没有。真正要做到圆满,不但要养父母之身,也要养父母之心,要让父母快乐,不要有忧虑,不要有烦恼。我们自己在社会上,一定要奉公守法,规规矩矩做人,父母才安心,才快乐。如果为非作歹,让父母天天担心,天天忧虑,那就是大不孝。更重要的,应该要懂得养父母之志。古人与今人不一样,古人希望自己的子女作圣作贤,受教育的目的也是如此,读书志在圣贤,不是在升官发财,是要作圣作贤。学佛的人现在懂得这个道理,希望将来作佛作菩萨(作佛就是作圣,作菩萨就是作贤),这才是真的父母之志。你要做了佛,人家一见到你的父母:这是某一尊佛的父母,於是他们就受到九法界人天的尊敬,因为他们是佛的父母,菩萨的父母,这就是我们中国人常讲的荣宗耀祖,所以学佛应当要学作佛作菩萨。
佛菩萨怎么个作法?大小乘经论里面,跟我们讲得太多太多了。尤其难得的是,诸位同修现在都念《无量寿经》。念《无量寿经》,学《无量寿经》,把《无量寿经》的道理都明白了,《无量寿经》里面所讲的这些教诲,我们统统都在生活上做到,你就是真的学佛了,而且不是普通佛,是「光中极尊,佛中之王」,你是学作阿弥陀佛,这还得了!阿弥陀佛是我们的榜样,阿弥陀佛是我们的标本,现在人讲的偶像,我们要向阿弥陀佛看齐。阿弥陀佛在哪里?《无量寿经》就是阿弥陀佛。所以我们要读经,要了解经典里面的义趣,深解义趣,要认真努力去学习。佛在经上教我们做的,一定要做到,佛在经上教我们不可以做的,我们决定不能做,依教奉行,这叫真正学佛。
大家要问,佛法怎么样落实在生活上?如何过佛菩萨的生活?《无量寿经》上讲解的很多、很彻底、很究竟,特别是在三十二品到三十七品。这一部分经文里面,虽然是偏重在三福的第一福「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可是第二福「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第三福「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都在其中,意思非常圆满。由此可知,整个佛法的教学、修行、证果,都没有离开孝亲尊师。你要问,什么时候我把孝亲尊师做到圆满?你们几个人体会到,成佛才圆满。等觉菩萨还有一品生相无明没破,孝道没有圆满,师道也没有圆满,必须圆满成佛,孝亲尊师才做到百分之百的圆满。由此可知,世尊这段经文的教诲告诉我们,从初发心一直到如来地,你修的是什么?就是一个「孝」字,就是一个「敬」字。所以我们看普贤菩萨十大愿王第一条「礼敬诸佛」,那个「敬」就是孝敬。学佛一定要从自己本身做起,从自己家庭做起。你本身做到,自行就是化他,自行与化他不是两桩事情,是一桩事情,你自己做到,你就是大众的榜样。
诸位必须要晓得,我们学了佛,是不是佛菩萨就保佑我们升官发财,保佑我们改善生活?不是的,你若是那样想法,那是宗教,那是迷信。学佛并没有改变我们现实生活状况,也没有改变我们现前工作,还是一成不变。可是也不是完全不变,我们只能够讲,事上没有变,观念上变了,念头上转变了。从前日子过得很辛苦,这个念头一变,日子就过得很快乐,这就不一样。实际上,我们的生活还是天天粗茶淡饭,收入还是很微薄,可是以前觉得这样的生活很苦,现在觉得这样的生活很快乐,是变在这里。为什么?以前没有学佛,每天生活在烦恼里面,生活在妄想分别执著里面,学佛之后,断烦恼,开智慧,现在生活在高度智慧里面,所以你不会觉得物质生活苦,你会觉得很快乐。
我们读《论语》,孔老夫子对於他的学生颜回就十分赞叹。颜回物质生活的状况,是「一箪食,一瓢饮」。「箪」是什么?竹子编的篓子。吃饭连个饭碗都没有,就用篓子代替饭碗,颜回穷到这个程度。喝水连个杯子也没有,所以用葫芦瓢盛水来喝。这些都是形容他物质生活的贫乏。所以孔夫子说,一般人过这种生活都不堪其忧,太苦了,可是颜回怎么样?「回也不改其乐」,他天天快乐得不得了。他为什么快乐?他明白道理,他过的是智慧的生活。一般人感觉这种生活很苦,因为过的是烦恼的生活,过的是凡夫的生活,怎么不苦?而颜回过的是圣人的生活,佛菩萨的生活,所以他快乐无比。
我们学佛,观念要在这里转过来。决不是说一学佛,佛就会保佑我升官,保佑我发大财,保佑我改善生活,那全是迷信,哪有这种道理!你要是依这种心态去学佛,你就是把佛当作贪官污吏,只要去贿赂他,巴结他,他就帮你升官发财,岂不是这样的心态?佛是一个好老师,大教育家,有高等的智慧。而佛的生活,实在讲,比颜回也好不了多少。颜回吃饭没饭碗,佛是有个钵,比他强一点。佛天天到外面去托钵,所以佛的生活也是贫穷到了极处,佛也没有住处,树下一宿,日中一食。佛连自己的物质生活环境都没有改进,他怎么会帮助你改进?哪有这种道理!所以学佛一定要明理,懂道理,你才能真正在佛法里学到东西,学到的是智慧,学到的是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
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一切经,就是这一句「宇宙人生的真相」,宇宙人生的真相就是孝道的真相。宇宙是我们的生活环境,人生就是我们本人,这里面有体有用,有性有相,有事有理,有因有果。你跟佛学了之后,样样清楚,样样明了,你就可以在这个世间做个明白人。明白人就没有苦,糊涂人才有苦,凡夫是个糊涂人,佛是个明白人。我们今天学佛,学做一个明白人,明白之后,就得大自在。这个大自在,是念头转过来了,一切生活随缘,自在随缘,随缘自在,这是佛菩萨的生活,确实无忧无虑,无牵无挂,无论过什么生活方式,无论从事哪一个行业,哪一种工作,都是快乐无比,真的是破迷开悟,离苦得乐,这是佛法。但是我们现在还没有入这个境界,所以这种殊胜的受用,我们现在还得不到。
能不能得到?给诸位说,决定能。要多久得到?但看你个人修学的功夫,如果你善根福德因缘具足,又肯勇猛精进,大概三年五载,你就得到了。我们在中国历史上可以看到,出家在家都有,你看《高僧传》、《居士传》,那个境界转变能看得到。也有十年、二十年得到的,观念境界完全转变过来。一定可以得到,如果得不到,佛就决定不会在这个世间说。他说了,我们都做不到,佛岂不是吊口味,跟我们开玩笑?那就不好意思了。佛所说的,都是我们可以做得到的,我们做不到的,佛决定不说,这才是他对我们真正的慈悲关怀爱护,使我们感激。至於我们做不到,实在讲那个原因,第一是我们对於经义了解不够透彻,第二是我们没有真正去照做。如果你了解透彻,真正去照做,你所得到的受用,一定跟经上讲的一样,没有差别。
我前一个星期从美国夏威夷回来。这一次经过夏威夷,在夏威夷大学做了两场讲演,一场座谈会。座谈会里面,有一位同修提出一个问题(他们也都在念《无量寿经》,非常难得),他要我在《无量寿经》里面,举出两三条经文,让他们在日常生活当中能够修学,也就是说,把经文落实在生活里面。这个问题问得很好,我当时就举了三段经文,三段都很短,短,大家才记得住。我们学佛从哪里学起?这就是刚才讲,我们行孝道从哪里做起?我们尊敬老师从哪里做起?佛在经上告诉我们,善护三业。经文的原文是这么说的:「善护口业,不讥他过。善护身业,不失律仪。善护意业,清净无染。」假如你把这三句做到了,你的父母一定很欢喜,你就尽孝了,你的老师也一定很欢喜,你就是尊师重道了。要真干!这三条是修行的总纲领总原则。
禅宗六祖惠能大师在《坛经》里面说过:「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这就是第一句「善护口业,不讥他过」。我们今天修行不能成就,业障不能消除,烦恼想断断不了,原因在哪里?天天说别人的过失。一跟人接触,张家长,李家短,你想断烦恼,当然断不了。你要怎样去断烦恼?怎样才能功夫成就?从今天以后,不再说别人过失。有人听到,说:「法师,这个好难!」是好难。有没有方法?有方法,只要你真干,我教你的这个方法很有效,就是从今天起,看到别人的过失,回过头,这是我自己的过失,别人没有过失,过失是我一个人,我没有做出好样子给人家看,你就不会再说别人过失。今天社会为什么这么乱?都是我的过失。众生为什么这个苦?也是我的过失。你只要能回头,把所有一切过失归诸於自己,认真忏悔,断恶修善,你自己修成功了,也就普度一切众生。方法是有,要真干!要善护三业。
第二句,我举经文上两句话,「观法如化,三昧常寂」,这两句的意思很深。「观法如化」是般若,是禅,是《金刚经》上讲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观法如化」就是告诉我们,世出世间法都不是真的,决定不可以分别执著,你的心就清净。「三昧常寂」是正常的享受,这是密意。所以这两句,上面一句是禅,下面一句是密,都在《无量寿经》上。末后一句是「三辈往生」里面的一段经文,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我举出三条,这三条有戒律,有禅有密,又有净,你才晓得《无量寿经》的内容多丰富,禅教密律净统统都有,只要掌握到纲领,抓住经典里面的几句,就晓得怎么个作法,我们一生都受用不尽。
细说善护三业,就是《无量寿经》的三十三品到三十七品。这几品的骨干架构是五戒十善,但是它的境界比五戒十善要深要广,所以经文要熟读深思,平常在一起最好能互相研究讨论。我也跟林居士建议,你们这边幼稚园、小学的小朋友很难得,都能够很认真的学习儒家的经典与佛法,所以可以鼓励小朋友发心讲经。怎么个讲法?我很快就会把资料送过来。我在去年下半年,给新加坡第三届培训班的学生一个课程,叫他们给《无量寿经》做一个简单的注解,这个注解必须让初中学生能看得懂。大概小学五、六年级程度好的,初中一年级的学生都可以看懂,我要求的是这个标准。这本书做出来了,我现在在删改,我想大概再两个星期就能把它做完,书就可以印出来。印出来之后,会送到此地,让你们小朋友照著这个本子学讲《无量寿经》,这是开风气之先。
更希望你们这边的同修、家长、老师能努力一点,跟小朋友讲解《感应篇》的故事,讲解《了凡四训》的故事,让小朋友学习也会讲,让他常常出去讲,反覆不断的讲,这将在阿赖耶识里面根深蒂固。我们晓得社会是个大染缸,如果你学习的根扎得不够深,你将来踏进社会就靠不住,随波逐流,你在童年的这番心血就可惜掉了。所以怎么样把这个根扎得更深?要常常带著他研究讨论,要常常叫他学讲,这个样子根基就扎得深。将来踏进社会,社会里面的是非邪正、真妄利害,他一观察,就能够明了,就能够辨别,他只得其利不受其害,这个小孩才真正受到栽培,真正得到培养。
诸位今天在此地有这样一个基础,基础虽然还像一棵小树、一株小树苗一样,但是很难得,很不容易,我们多年来想像的,没想到在此地变成了事实。你们已经开始在耕耘,开始在播种,这是好现象。希望能够继续努力,像我刚才所说的,不仅仅是自度度他,不仅仅是为地方造福,也是为整个世界造福,为整个人类造福。所以,不要把帮助小朋友当作一件小事,这是大事业大因缘,我们要很认真很努力的去做。唯有真正圣贤人才出世,世界才有救,社会才会改善,人类才会有幸福。
今年过年到此地来,这是我第一次来,看到这么好的现象,给我这么好的感触。我非常感激这边的老师和家长,也很感激「阿西国工作站」的林居士,非常非常难得,这在我们佛法里面是菩萨发心,老师、学生、家长各个都是菩萨,如果不是菩萨,劝他他也不会做。我在全世界到处劝人,劝了几十年,人家听了点头,不肯做,这无可奈何,没有法子。这个地方我还没劝,你们只听听录音带就肯干,可见得善根福德因缘无比的深厚,是非常值得可喜,值得赞叹的。我相信诸佛如来在常寂光当中,也一样的赞叹诸位。大家不要辜负佛陀的恩德,不要辜负历史的使命,我们应当勇猛向前,有信心,有毅力,好好的把这桩事情做好。
今天我的讲话就到此地,谢谢诸位同修。
诸位法师,诸位同修大德:
台湾的南部,大概在三十年前,我曾到垦丁去玩过几次,也道经这个地方。而这一次到此地来,看到与过去的情形完全不一样。在一般讲,南部无论在哪一方面,都有长足的进步,可是在另一方面讲,从前那种大自然的风光现在没有了。记得往年到这边来,我在垦丁这条路上,走了很远都遇不到一个人,现在好像要想看不到一个人,真是不容易,这是因为时代不断的在进步,人口也不断的在增加。繁荣兴旺是一个好的现象,我们佛法也不例外,希望也能跟著繁荣兴旺。我到此地来,时间虽然是短短的几个小时,给我的感触却非常之深,我觉得此地的同修淳朴真诚,学佛也是非常的虔诚老实。古大德跟我们讲,老实就有成就,跟台湾任何一个地方相比,好像其他地方没有枋寮的同修这么淳朴真诚,这是我在这几个小时当中所感触到的。
「阿西国的工作站」林文章居士,刚才我问他:「这一次我从这边经过,你要我讲什么?」他说:「最好讲一点佛法与生活方面的。学佛的人怎么样过日子?」这个话题倒是很切实。实在讲,学佛就是学过幸福美满的生活。佛法如果与生活脱离,诸位想想,那个佛法还有什么用处?对我们有什么利益可言?佛法就是生活,这是真实的。但是许多同修要是听到这个话,都会感到很意外,一般人的观念当中,佛法总是跟生活脱离,总是跟生活有很大的距离。这种想法看法,我们也不能够责怪这些人,为什么?可以说近一、两百年来的佛教,确确实实是渐渐与生活远离,跟释迦牟尼佛那个时代不一样,也就是说变质了。世尊当年在世,佛法的教学、修学,跟生活是完全一致的。如果诸位细心,在经论里,无论是大小乘经典,你都能够看得出。何况诸佛菩萨不仅仅是言教,而是实际上在生活当中做出来给我们看,这些事情我们都必须要细心深深的去体会,然后才能够知道如何来学习,也就是怎么样去过日子。
林居士提出这个问题,据我刚刚在此地所看到的,他不但是能提出这个问题,实际上已经开始在做。我看到你们很小的小朋友,都能够背诵经文,能够背诵《感应篇》、《弟子规》这一类,从幼稚园的小朋友起,小学生都能够背诵。林居士又告诉我,对於儿童的奖励,已经发了三十多万的奖金,我听了非常惊讶。发三十多万,可见得这边小朋友读经的风气,已经相当的浓厚,拿到这个奖学金的人数一定非常非常之多。他是真的在做,真的将佛陀的教训在生活当中实现,非常希有难得。没有想到在台湾最南端,这么一个小乡镇里面,有这样殊胜的佛法的成就,实在是很希有。我看到非常欢喜,也非常的赞叹。
释迦牟尼佛他老人家在《观无量寿佛经》上说得很清楚。《观经》的因缘很特别,如果要用现代的话来说,是当时国家很不幸遭遇了一场政变,这场政变是儿子向父亲夺取政权,而皇后对於这桩事情有很深的感触,感到这个世间无常,感到这个世间痛苦,所以就思惟有没有他方好的环境可以去往生。因为当时皇宫里面经常听说佛讲经说法,於是皇后向释迦牟尼佛要求。世尊非常的慈悲,将十方诸佛国土示现给她看,让她自己去选择。这种教学的方法,确实是合情合理合法,要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是非常符合科学的精神。佛并不主动介绍,是让你自己一桩一桩细细去观察。皇后选择了西方极乐世界。她看了许多诸佛国土,觉得西方极乐世界很理想,於是向世尊请求如何往生。她这样的选择,当然世尊非常的高兴,为什么?这正是世尊向广大群众介绍的,她这个选择很契世尊的愿望。
而世尊在没有教她往生的方法之前,先教她「净业三福」,这一招非常重要,我们千万不能够疏忽。佛说得很明白,这三条是「三世诸佛净业正因」。三世是讲过去、现在、未来。过去现在未来一切修行人成佛,决定不只一个法门,那真是无量法门修学,最后都证果了。世尊为我们指出,无量法门有一个共同的基础。要用我们现代的话说,像中国佛法,无论你修学那一个宗派,无论你依那一部经论,无论你用什么方法修学,基础都是一样。好像我们盖房子一样,不管你盖多高,不管你盖什么式样,地基是相同的,那个结构一定要非常坚固,你这个大厦才能盖得成功。净业三福就是无量法门修学证果的基础, 如果不依照这个法门,你的修学将来不会有结果,像清凉大师所说的有因无果,那就很可惜。
这三条,第一条有四句,是属於人天福。换句话说,我们要想作佛作菩萨,假如连人都做不好,还谈什么作佛作菩萨?作佛作菩萨先要把人做好。做人从哪里做起?佛第一句告诉我们「孝养父母」,第二句说「奉事师长」。我今天到此地第一次看到,许多同修穿的衣服,后面印上「孝亲尊师」,好!这就是佛法落实在生活上,我们依照释迦牟尼佛的教训去做。这两句话,它的含义无限的深广。如果要说:佛法究竟是什么?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教人的是什么?或者问: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教化众生,教的是什么?跟诸位说,如果我们总归结来讲,就是这两句话:孝亲、尊师,这两句话把所有一切佛法包括尽了。所以佛法不是宗教,佛法是教育,佛法是教学,佛法可以包括一切宗教,宗教不能包括佛法,这个意思一定要懂。学佛落实在生活里面,就是尽孝道。
可是民国以来,学校的制度改变了,中国古老的私塾教学完全废止,采取西方教育的方法。这一废止,把我们中国古时候教学的精神,也跟著废除,非常的可惜。所以现今中国的教育,比不上日本。日本是向中国学的,现在我们连日本都比不上,这使我们看了之后非常痛心,感慨万千。中国从汉朝汉武帝开始,可以说我们这个民族正式建国,成为大一统的国家。汉武帝制定的教育政策(教育宗旨),在古代诸子百家里面,他是独尊孔孟,以孔孟的学说做为中国教育的主流,而孔孟教育的精神就是孝亲尊师。
所以你要问,中国这几千年来的教育,教的是什么?教育的内容是什么?就是让我们明了人与人的关系,五伦十义:第一、夫妇的关系,第二、父子的关系,第三、兄弟的关系,第四、朋友的关系,第五、君臣的关系(君臣就是现代社会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让我们明了人与人的关系,这是真正的教育,使我们知道怎么做人。然后再延伸,教导我们人与一切万物的关系、人与天地鬼神的关系。中国从汉朝两千年来的教育,教给我们的就是这些。
但是现在的教育里面,这些东西没有了,教学的内容,这我不必说,大家都知道,的确是能够学一些技术能力,但是不知道怎么做人,也不知道如何与天地鬼神、大自然万物相处,这个现象现在是太明显了。怎么说不知道与大自然的关系?今天自然环境的破坏,就是因为不晓得自己与大自然的关系,如果明了的话,你怎么可能去破坏自然生态的环境?不可能。因为不知道这个关系,所以破坏了我们生存的环境,生态环境不平衡,我们就要受苦,就要受难,天灾人祸年年增加,一年比一年严重。你要问这个原因在哪里?原因还是结归到教育。这一点是很明显的,我们说出来,大家能够点头,能够肯定。
但是另外一点,我们要说出来,现在人不相信,会说我们是迷信,那就是人与天地鬼神的关系,大家不知道。我们胡作妄为会得罪天地鬼神,祸患无穷。我说这个话,只有对佛法有相当修学的人会点头同意,一般没有接触佛法的人,听了我这个讲法,会说我迷信。实在讲,我不迷信,说我迷信的那个人,才叫真迷信,为什么说他迷信?他对於事实真相完全不了解。对於事实真相完全不了解,你相信是迷信,不相信还是迷信。必须把事实真相搞清楚搞明白,你信是正信,不信也是正信,这个道理我们一定要懂得。
所以从前的教育与现在的教育不一样。孔夫子教学有四科,第一是「德行」。这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大本,要有道德。第二是「言语」。为什么夫子对於言语这么重视?口为祸福之门,话不能随便说。你们看看最近,我是不常看报纸的,今天有位同修来告诉我,说美国与伊拉克恐怕又要打仗了。为什么会打仗?因为海珊乱说话。所以,言语有多重要!你说话得罪人,就会引起战争,说话柔和一点,战争就解决、就缓和了。口为祸福之门,小而言之,关系到身家性命,大而言之,关系国家的兴亡。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哪里能够随便说话?所以夫子教学,言语列在第二科。现在的教育,德行与言语这两样都不教了,教什么?教政事,教文学。政事就是现在讲的谋生的技术。我们今天是工商社会,大家都想求工商业的知识。所以第三才是「政事」,也就是知识技能。第四才是「文学」,文学是把你生活水平向上提升。你的物质生活过得丰足,再提升精神生活,这是讲文学、讲欣赏,美的欣赏。所以夫子教学的四个科目,有根有本,有花有果。如果我们仔细去思惟去观察,中国古老的东西不能丢,丢了就有大灾难来了。
我没有想到枋寮这么小的地方,这么多的同修居然觉悟了,这个难得。从哪里看到觉悟?从小朋友读经,我看到你们觉悟了。小朋友读经是大人教的,这是好事情,这不但是枋寮之福,也是台湾之福,中国之福,世界之福。希望诸位努力精进,提倡德行的教育。
小朋友能读,能够背诵,这是第一个阶段。中国儒家、佛家的教学,方法跟现在学校也不一样。中国古时候是七岁开始上学,儿童从七岁上学开始,就离开父母跟老师住在一起。那个时候,老师大概可以教十几个学生,学生跟老师住在一起,老师就要做学生的榜样,不但教他读书,还教他生活,所以小学的教育主要是生活教育,教你洒扫应对。你跟著老师,就知道侍奉老师。同学当中,年岁大的学长有如兄长,彼此之间就跟兄弟姐妹一样,你能够学会友爱兄弟。所以回家之后,就懂得孝养父母,就懂得与兄弟姐妹和睦相处。
儿童智慧没有开,所以一般在理论上不讲解,只是教你怎么作法:教你读,教你背诵。小学大概是从七岁到十二岁,应该要读的经书,在这一个阶段全都得背过,都要背得很熟,这是童蒙老师的责任,教句读。到十三岁,就入太学,太学就是大学(从前没有中学,就是小学跟大学)。大学教学就不是背书,因为你所有的书在小学里头全都背过,大学的老师是讲解。这里面也分科,譬如说你想学儒家的五经、十三经,有经师专门讲解某一部经,你就去亲近这位老师,听他讲解,每天研究讨论。你想学礼,有专门讲解三礼的老师。它有分科。所以从前读书快乐,你看古人作诗,「四时读书乐」。现在念书太苦了,苦不堪言。从前那种念书,让我们觉得到人间来作人还不错,快乐。看看现在小孩,从小学到大学,背的书包那么沈重,我看了就害怕,决定不可以作人,这么苦!
以前入太学,是一个老师教十几位学生,以现在来讲,这是小班制。学生如果太多了,老师会照顾不到。大概一位好的老师,最多不可以超过十五个人,超过十五个人,他的确没有法子照顾到。每一位学生学习的情况,老师都了如指掌。太学,一般学生都大了,都是十三岁以上的少年,所以老师教学往往是带著这一群学生游山玩水,到处去游历,观光旅游。一面走一面讲解,不需要带书本,因为书都背熟了,老师背熟了,学生也背熟了,所以无论讲到哪一部经典,引经据典,老师说第几页第几行,学生都知道那是什么内容。
因此,你不能说中国人没有科学。中国的古书没有标点符号,也没有段落,每一页十行,每一行二十个字,不管哪个地方刻书(从前是木版刻本,不是排字),统统都是这一个模式,所以你要问任何一部书的第几页第几行,全中国的书都是一样的,你怎么能说它不科学?不像现在的书,每一家排的不一样。从前的书很容易,你看《四库全书》,就是古老的排版,一面十行,一行二十个字。
那个读书是真乐!一面听老师讲,一面学生们提出问题来研究讨论。老师、学生带著酒菜,走到哪个地方,就玩到哪里,讲到哪里。两三个月回来了,这个课程讲完了,你说多快乐!多自在!所以读书是真乐。那个旅游是有目的,譬如讲到历史的公案,讲到经典里面的古人、古迹,游览的时候统统都走到,真的是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实地上去考察,这才成就真正的学问。所以古时候那种教学方法,我们要是明了之后,非常羡慕,非常的向往,现在已经不可得,中国外国都看不到了。
佛法的教学也是如此。诸位在经典上看到,释迦牟尼佛带著一批学生(常随众一千二百五十五人)天天去云游,也是走到哪里,讲到哪里,走到哪里,讨论到哪里,没有固定的住所。这是说到从前教育的方式跟现在不相同,教育的内容跟现在也不一样。可是我们这个国家民族两千多年来,维系著命脉而没有被历史淘汰,没有在这个世间消失,靠的是什么?我们知道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其他三个都没有了,唯独中国还存在,就是靠这个传统,靠这个教学。我们古老的传统教学现在中断了,还好,还不到一百年,希望有心人士大力提倡,赶紧来弥补。
我们今天看到枋寮带头,这个难得!所以我建议你们,把你们这个小学里头的活动做成纪录片,赠送给全世界,给学校的老师做参考。我看你们的小学生穿的服装,前面是「南无观世音菩萨」,后面是「孝亲尊师」,好。怎么样孝亲,怎么样尊师,希望能做一些出来,表演一下给大家看看。老师可以做一些介绍,家长也可以做一些介绍。譬如老师很难教的学生,现在听话了,用功了,家长不容易管教的儿女,现在听话了,都改好了,能够把这些资讯介绍到海内外,希望对一般做父母的、做老师的做一个启发,让他们能够重新对我们中国固有文化做一番省思。在这个大时代当中,如何不违背大时代的精神,与中国固有传统的教学并行而不悖,这就是无量的功德。我们不可以把现代的东西舍弃,完全走古时候的路子,那是开倒车,是行不通的。应该要与现代学术并驾齐驱,齐头并进,科技的教育里面,再加上道德人文的教育,这个教学才是圆满的,这个就是佛在经上教给我们的扎根,奠定基础。
「孝养父母,奉事师长」,这个「孝」字意思很深。我们中国的老祖宗,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民族都不能够相比的,最有智慧,最有爱心。他们为了将他们对人生的体验和智慧传达给千年万世的子孙而不致於被错解意思,发明了文字,发明了传授的工具,这个工具就是文言文。因为我们老祖宗很清楚,言语会随著时代变,如果语、文相同,语变了,文也就变了。西方世界就是如此,像欧洲古老的拉丁文,现在欧洲没人懂,只有极少数的考古学家,他们还未必完全能懂,这个原因在哪里?语、文是一致的。走一条路子,就有这个弊病,我们的老祖宗很清楚,於是把语、文分开,语言不管怎么变,文不变。这个了不起!两千五百年前孔老夫子留下来的文字,我们现在读起来还跟面对面谈话一样,我们能懂他的意思,不会解错,你说这种发明多高明!我们走遍全世界任何一个国家地区,都没有见到的。文言文确实是好!
文字尤其了不起,文字是智慧的符号。你看「孝」这一个字,这个字是会意,中国创造文字有六个原则,我们称它作「六书」,这是六个原则里面的一个,你看到这个符号,就能体会它的意思。你看这个「孝」,上面是个「老」,下面是个「子」,两者合在一起,称之为「孝」。我们从这个符号里面,就体会到它的意思,上一代与下一代是一体,是一不是二,这才叫孝。上一代与下一代如果分成两截,外国人讲代沟,那就不孝,孝就没有了。孝里头没有代沟,有了沟,孝就没有了,拆掉了。而且这个字意思很深,上一代还有上一代,「过去无始」,下一代还有下一代,「未来无终」,无始无终是一体,这是孝的真正意思。
所以中国人祭祖先,祭黄帝。黄帝距我们四千多年,我们中国人认为他是我们民族的老祖先,还要祭祀他。外国人是怎么想都想不通,几千年前的老祖宗,根本都没见过,影子都没有,你为什么要纪念他?这是他不晓得,因为他们国家没有孝子,这就是属於孝道。几千年前的老祖宗,我们还念念不忘,还念他的功德,感恩他,对於眼前的父母,哪有不孝顺的道理?所以古时候,古礼里面最重要的是祭礼。祭礼是什么?祭礼就是提倡孝道,祭礼就是最重要的社会教育,它维系社会的安定、和睦、繁荣、团结、兴旺,祭礼是一个重要的手段,化解社会上许许多多的纷争。彼此有了争论,一想到我们是同一个老祖宗,还有什么话好说?这个意气自然就平了。所以在古时候,帝王有太庙,民间有宗祠,人人在年节都祭祀祖先,都没有忘掉祖先,把孝道又重新温习一番。
平常在生活当中,我们在学生时代,如果不是一个好学生,这就是不孝。父母念念关怀儿女,爱护儿女,培养儿女,做儿女的不用功读书,品行不好,在学校不尊敬老师,不友爱同学,让父母操心忧虑,这是不孝,所以要孝顺父母,一定要作好学生,品学兼优。品学兼优,同样也是老师的好学生。父母的好儿女,老师的好学生,都从这个「孝」字做起。长大成人,踏进社会,一定要作好公民,这才是孝顺父母,才是尊师重道。老师的教诫一生不能违背,要依教奉行。念念念父母之恩,念老师的教诲,所以无论从事哪个行业,都是那个行业的典型,都是那个行业的模范,你这才能真正谈得上尽孝。
这样我们的孝道是不是做到圆满?跟诸位说,没有。真正要做到圆满,不但要养父母之身,也要养父母之心,要让父母快乐,不要有忧虑,不要有烦恼。我们自己在社会上,一定要奉公守法,规规矩矩做人,父母才安心,才快乐。如果为非作歹,让父母天天担心,天天忧虑,那就是大不孝。更重要的,应该要懂得养父母之志。古人与今人不一样,古人希望自己的子女作圣作贤,受教育的目的也是如此,读书志在圣贤,不是在升官发财,是要作圣作贤。学佛的人现在懂得这个道理,希望将来作佛作菩萨(作佛就是作圣,作菩萨就是作贤),这才是真的父母之志。你要做了佛,人家一见到你的父母:这是某一尊佛的父母,於是他们就受到九法界人天的尊敬,因为他们是佛的父母,菩萨的父母,这就是我们中国人常讲的荣宗耀祖,所以学佛应当要学作佛作菩萨。
佛菩萨怎么个作法?大小乘经论里面,跟我们讲得太多太多了。尤其难得的是,诸位同修现在都念《无量寿经》。念《无量寿经》,学《无量寿经》,把《无量寿经》的道理都明白了,《无量寿经》里面所讲的这些教诲,我们统统都在生活上做到,你就是真的学佛了,而且不是普通佛,是「光中极尊,佛中之王」,你是学作阿弥陀佛,这还得了!阿弥陀佛是我们的榜样,阿弥陀佛是我们的标本,现在人讲的偶像,我们要向阿弥陀佛看齐。阿弥陀佛在哪里?《无量寿经》就是阿弥陀佛。所以我们要读经,要了解经典里面的义趣,深解义趣,要认真努力去学习。佛在经上教我们做的,一定要做到,佛在经上教我们不可以做的,我们决定不能做,依教奉行,这叫真正学佛。
大家要问,佛法怎么样落实在生活上?如何过佛菩萨的生活?《无量寿经》上讲解的很多、很彻底、很究竟,特别是在三十二品到三十七品。这一部分经文里面,虽然是偏重在三福的第一福「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可是第二福「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第三福「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都在其中,意思非常圆满。由此可知,整个佛法的教学、修行、证果,都没有离开孝亲尊师。你要问,什么时候我把孝亲尊师做到圆满?你们几个人体会到,成佛才圆满。等觉菩萨还有一品生相无明没破,孝道没有圆满,师道也没有圆满,必须圆满成佛,孝亲尊师才做到百分之百的圆满。由此可知,世尊这段经文的教诲告诉我们,从初发心一直到如来地,你修的是什么?就是一个「孝」字,就是一个「敬」字。所以我们看普贤菩萨十大愿王第一条「礼敬诸佛」,那个「敬」就是孝敬。学佛一定要从自己本身做起,从自己家庭做起。你本身做到,自行就是化他,自行与化他不是两桩事情,是一桩事情,你自己做到,你就是大众的榜样。
诸位必须要晓得,我们学了佛,是不是佛菩萨就保佑我们升官发财,保佑我们改善生活?不是的,你若是那样想法,那是宗教,那是迷信。学佛并没有改变我们现实生活状况,也没有改变我们现前工作,还是一成不变。可是也不是完全不变,我们只能够讲,事上没有变,观念上变了,念头上转变了。从前日子过得很辛苦,这个念头一变,日子就过得很快乐,这就不一样。实际上,我们的生活还是天天粗茶淡饭,收入还是很微薄,可是以前觉得这样的生活很苦,现在觉得这样的生活很快乐,是变在这里。为什么?以前没有学佛,每天生活在烦恼里面,生活在妄想分别执著里面,学佛之后,断烦恼,开智慧,现在生活在高度智慧里面,所以你不会觉得物质生活苦,你会觉得很快乐。
我们读《论语》,孔老夫子对於他的学生颜回就十分赞叹。颜回物质生活的状况,是「一箪食,一瓢饮」。「箪」是什么?竹子编的篓子。吃饭连个饭碗都没有,就用篓子代替饭碗,颜回穷到这个程度。喝水连个杯子也没有,所以用葫芦瓢盛水来喝。这些都是形容他物质生活的贫乏。所以孔夫子说,一般人过这种生活都不堪其忧,太苦了,可是颜回怎么样?「回也不改其乐」,他天天快乐得不得了。他为什么快乐?他明白道理,他过的是智慧的生活。一般人感觉这种生活很苦,因为过的是烦恼的生活,过的是凡夫的生活,怎么不苦?而颜回过的是圣人的生活,佛菩萨的生活,所以他快乐无比。
我们学佛,观念要在这里转过来。决不是说一学佛,佛就会保佑我升官,保佑我发大财,保佑我改善生活,那全是迷信,哪有这种道理!你要是依这种心态去学佛,你就是把佛当作贪官污吏,只要去贿赂他,巴结他,他就帮你升官发财,岂不是这样的心态?佛是一个好老师,大教育家,有高等的智慧。而佛的生活,实在讲,比颜回也好不了多少。颜回吃饭没饭碗,佛是有个钵,比他强一点。佛天天到外面去托钵,所以佛的生活也是贫穷到了极处,佛也没有住处,树下一宿,日中一食。佛连自己的物质生活环境都没有改进,他怎么会帮助你改进?哪有这种道理!所以学佛一定要明理,懂道理,你才能真正在佛法里学到东西,学到的是智慧,学到的是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
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一切经,就是这一句「宇宙人生的真相」,宇宙人生的真相就是孝道的真相。宇宙是我们的生活环境,人生就是我们本人,这里面有体有用,有性有相,有事有理,有因有果。你跟佛学了之后,样样清楚,样样明了,你就可以在这个世间做个明白人。明白人就没有苦,糊涂人才有苦,凡夫是个糊涂人,佛是个明白人。我们今天学佛,学做一个明白人,明白之后,就得大自在。这个大自在,是念头转过来了,一切生活随缘,自在随缘,随缘自在,这是佛菩萨的生活,确实无忧无虑,无牵无挂,无论过什么生活方式,无论从事哪一个行业,哪一种工作,都是快乐无比,真的是破迷开悟,离苦得乐,这是佛法。但是我们现在还没有入这个境界,所以这种殊胜的受用,我们现在还得不到。
能不能得到?给诸位说,决定能。要多久得到?但看你个人修学的功夫,如果你善根福德因缘具足,又肯勇猛精进,大概三年五载,你就得到了。我们在中国历史上可以看到,出家在家都有,你看《高僧传》、《居士传》,那个境界转变能看得到。也有十年、二十年得到的,观念境界完全转变过来。一定可以得到,如果得不到,佛就决定不会在这个世间说。他说了,我们都做不到,佛岂不是吊口味,跟我们开玩笑?那就不好意思了。佛所说的,都是我们可以做得到的,我们做不到的,佛决定不说,这才是他对我们真正的慈悲关怀爱护,使我们感激。至於我们做不到,实在讲那个原因,第一是我们对於经义了解不够透彻,第二是我们没有真正去照做。如果你了解透彻,真正去照做,你所得到的受用,一定跟经上讲的一样,没有差别。
我前一个星期从美国夏威夷回来。这一次经过夏威夷,在夏威夷大学做了两场讲演,一场座谈会。座谈会里面,有一位同修提出一个问题(他们也都在念《无量寿经》,非常难得),他要我在《无量寿经》里面,举出两三条经文,让他们在日常生活当中能够修学,也就是说,把经文落实在生活里面。这个问题问得很好,我当时就举了三段经文,三段都很短,短,大家才记得住。我们学佛从哪里学起?这就是刚才讲,我们行孝道从哪里做起?我们尊敬老师从哪里做起?佛在经上告诉我们,善护三业。经文的原文是这么说的:「善护口业,不讥他过。善护身业,不失律仪。善护意业,清净无染。」假如你把这三句做到了,你的父母一定很欢喜,你就尽孝了,你的老师也一定很欢喜,你就是尊师重道了。要真干!这三条是修行的总纲领总原则。
禅宗六祖惠能大师在《坛经》里面说过:「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这就是第一句「善护口业,不讥他过」。我们今天修行不能成就,业障不能消除,烦恼想断断不了,原因在哪里?天天说别人的过失。一跟人接触,张家长,李家短,你想断烦恼,当然断不了。你要怎样去断烦恼?怎样才能功夫成就?从今天以后,不再说别人过失。有人听到,说:「法师,这个好难!」是好难。有没有方法?有方法,只要你真干,我教你的这个方法很有效,就是从今天起,看到别人的过失,回过头,这是我自己的过失,别人没有过失,过失是我一个人,我没有做出好样子给人家看,你就不会再说别人过失。今天社会为什么这么乱?都是我的过失。众生为什么这个苦?也是我的过失。你只要能回头,把所有一切过失归诸於自己,认真忏悔,断恶修善,你自己修成功了,也就普度一切众生。方法是有,要真干!要善护三业。
第二句,我举经文上两句话,「观法如化,三昧常寂」,这两句的意思很深。「观法如化」是般若,是禅,是《金刚经》上讲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观法如化」就是告诉我们,世出世间法都不是真的,决定不可以分别执著,你的心就清净。「三昧常寂」是正常的享受,这是密意。所以这两句,上面一句是禅,下面一句是密,都在《无量寿经》上。末后一句是「三辈往生」里面的一段经文,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我举出三条,这三条有戒律,有禅有密,又有净,你才晓得《无量寿经》的内容多丰富,禅教密律净统统都有,只要掌握到纲领,抓住经典里面的几句,就晓得怎么个作法,我们一生都受用不尽。
细说善护三业,就是《无量寿经》的三十三品到三十七品。这几品的骨干架构是五戒十善,但是它的境界比五戒十善要深要广,所以经文要熟读深思,平常在一起最好能互相研究讨论。我也跟林居士建议,你们这边幼稚园、小学的小朋友很难得,都能够很认真的学习儒家的经典与佛法,所以可以鼓励小朋友发心讲经。怎么个讲法?我很快就会把资料送过来。我在去年下半年,给新加坡第三届培训班的学生一个课程,叫他们给《无量寿经》做一个简单的注解,这个注解必须让初中学生能看得懂。大概小学五、六年级程度好的,初中一年级的学生都可以看懂,我要求的是这个标准。这本书做出来了,我现在在删改,我想大概再两个星期就能把它做完,书就可以印出来。印出来之后,会送到此地,让你们小朋友照著这个本子学讲《无量寿经》,这是开风气之先。
更希望你们这边的同修、家长、老师能努力一点,跟小朋友讲解《感应篇》的故事,讲解《了凡四训》的故事,让小朋友学习也会讲,让他常常出去讲,反覆不断的讲,这将在阿赖耶识里面根深蒂固。我们晓得社会是个大染缸,如果你学习的根扎得不够深,你将来踏进社会就靠不住,随波逐流,你在童年的这番心血就可惜掉了。所以怎么样把这个根扎得更深?要常常带著他研究讨论,要常常叫他学讲,这个样子根基就扎得深。将来踏进社会,社会里面的是非邪正、真妄利害,他一观察,就能够明了,就能够辨别,他只得其利不受其害,这个小孩才真正受到栽培,真正得到培养。
诸位今天在此地有这样一个基础,基础虽然还像一棵小树、一株小树苗一样,但是很难得,很不容易,我们多年来想像的,没想到在此地变成了事实。你们已经开始在耕耘,开始在播种,这是好现象。希望能够继续努力,像我刚才所说的,不仅仅是自度度他,不仅仅是为地方造福,也是为整个世界造福,为整个人类造福。所以,不要把帮助小朋友当作一件小事,这是大事业大因缘,我们要很认真很努力的去做。唯有真正圣贤人才出世,世界才有救,社会才会改善,人类才会有幸福。
今年过年到此地来,这是我第一次来,看到这么好的现象,给我这么好的感触。我非常感激这边的老师和家长,也很感激「阿西国工作站」的林居士,非常非常难得,这在我们佛法里面是菩萨发心,老师、学生、家长各个都是菩萨,如果不是菩萨,劝他他也不会做。我在全世界到处劝人,劝了几十年,人家听了点头,不肯做,这无可奈何,没有法子。这个地方我还没劝,你们只听听录音带就肯干,可见得善根福德因缘无比的深厚,是非常值得可喜,值得赞叹的。我相信诸佛如来在常寂光当中,也一样的赞叹诸位。大家不要辜负佛陀的恩德,不要辜负历史的使命,我们应当勇猛向前,有信心,有毅力,好好的把这桩事情做好。
今天我的讲话就到此地,谢谢诸位同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