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的方法 (第二集) 1998/2 台湾嘉义净宗学会 档名:21-050-0002
诸位同修:
说到行门,学佛首先要有一个目标,目标要很清楚、很鲜明。然后如何在这一生当中,把这个目标完成,这才是真实的成就。最正确的目标是求生净土,因为往生净土就是成佛。这个道理,许多人读经都能够说得出,可是很难真正的体会契入。所以修学依旧有许多妄想、分别、执著夹杂在其中,使自己的功夫不得力,这一生达不到这个目标就非常可惜。
必须要知道,生死轮回的真相。生死轮回是最恐怖的事情,无量劫来,生生世世,没完没了。如果不能够脱离轮回,造作恶业是决定不能避免的。我们一生当中,纵然造了很多善业,细细比较一下,恶业一定比善业多,恶念一定比善念严重,果报就可想而知,这是非常恐怖的一桩事情。而世间人迷在其中,变成了麻木不仁,不求出离。纵然遇到佛法,偶而发一念出离的心,可是这个心的力量很薄弱,一转眼又被世缘、五欲六尘、名闻利养牵著去了。这些在佛门里叫做魔障,使你功夫不得力,使你达不到这一生往生成佛的目的,这是非常可惜的一桩事情。
怎样对治习气,印光大师教我们一个方法,我们仔细去思惟,他的方法好,妙绝了。他老人家自己也用这个方法,实际上他用这个方法,是示现给我们看的。我们都知道,印光大师是西方极乐世界大势至菩萨化身再来的,他不是普通人,他还用得著什么修行?所以,一生所表演的,是给我们作样子,特别是给我们现代人学佛作榜样。
现代人学佛要想成就,非学他不可。他示现的最大的一个特色,在日常生活当中,极其简单,没有一点奢侈,没有一点浪费,没有一些营求,没有!经营求愿,他从来不做这些事情。个人在生活行持上,确确实实《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里面所说的那些过失,他一条都没有,这是他做给我们看的。
老实念佛这一门上,他教给我们一个方法,常常念「死」。所以他老人家自己小佛堂里面,就供一尊阿弥陀佛像,木头雕的阿弥陀佛像。佛像后面挂一个字「死」,时时刻刻把「死」提在心头上。我就要死了,立刻就要死了,还有什么放不下的?放不下也得要放下。世间任何一法,一丝一毫你也带不走,一丝一毫与你都不相干。我们能够时时刻刻把这个字贴在额头上,时时刻刻想著、念著,我们对世缘真的是万念俱灰。这个方法断贪瞋痴,真是妙绝了。所以,有很多人问:「怎样才能看破、放下?」印祖这一招非常高明。
你能放下,帮助你看破,看破帮助你放下,看破、放下相辅相成。所以在这个世间,有一点点能力,有一丝毫的缘分,帮助别人,帮助社会,帮助这个世间需要帮助的人。我们自己这个身体,每天能吃得饱、穿得暖,有一个小房子遮避风雨,足矣!还有什么要求的?多一分的贪求,就是多一分的业。我们天天念著要消业障,可是业障不断在增加、不断在增长,怎么个消法?
中国大陆许许多多丛林道场,我想在座的同学有不少人到大陆观光旅游都看过,那么大的道场,不是过去这些祖师大德每天在策划,每天在经营,怎么样发展,怎么样去做,没有!大多数最先都是在山上建一个小茅篷,茅篷没有这么大,哪有这么大的茅篷,比这个小多了。一个人在山上修行,以后被人发现了,这个修行人有道德、有修养、有学问,於是就有人来跟他学。这个茅篷就住不下了,旁边再搭一间。以后名气愈来愈传开了,真是所谓「实至名归」。他并不是好名,不是让人家去宣传。亲近他的自动到外面去介绍,那个介绍不是宣传。大概都是真正想修行的人,真正想参善知识,而不知道哪一位是善知识,所以亲近的人就会介绍给他的同修道友,於是这个道场,人愈来愈多。人多了,自然就有护法的。社会上有很多人想修福,就会找到这个地方来,给你盖大殿,给你盖寮房,自然成就的。不是到外面化缘,不是怎么设计,没有!丛林道场都是自自然然成就的。
而形成这么大的规模,那是几百年逐渐增加形成的,不是一个短时间成就的。这是真正修行的感应,感应诸佛护念、龙天拥护,大道场就出现在世间了。无论道场多大,无论住众多少,在中国大陆,大道场住几千人;这些修行人里面,真有成就的,有开悟的、有得定的、有证果的,那才叫道场。如果这个所在,修行人一个成就都没有,那就不叫道场。道场,诸位想想,这里头要有「道」才行。什么是「道」?解脱之道、断烦恼之道、证菩提之道、了生死之道、成佛成菩萨之道,这才能称之为「道场」。
前面曾经跟诸位说过,古时候的社会,跟我们现代社会不相同,意识形态不一样。也就是我们对人、对事、对物,想法、看法不相同,生活方式不一样,这就说明修学的环境不相同。环境不一样,修学的方法当然也就不一样;方法虽然不一样,原理、原则是一样的,殊途同归,这是经上常讲:「方便有多门,归元无二路」,原理、原则是相同。
总原则是什么?一般讲「三学」、「六度」,这是总原则。在净宗里面讲,《无量寿经》的经题说得好,「清净、平等、觉」,这五个字是永恒不变的原则。我们要修清净心,要修平等心,要修觉悟的心。清净就是戒,六根清净,一尘不染,不被世缘所染污,这是清净心。平等是定,心有不平,这个心就动了,像水一样,水在平的时候是定的;起了波浪,它是动的。所以,平等是定学,觉是慧学。可见得清净、平等、觉,就是戒、定、慧三学。清净、平等、觉,也是菩萨的六度。这五个字里头,字字都圆满含摄六波罗蜜。如果勉强的分配,布施、持戒是清净。布施是舍、是放下,统统都舍掉了,统统都放下了,心清净了。你心里头如果有牵挂、有忧虑,你的心就不清净,放下就清净了。所以,清净是布施,清净是持戒,布施、持戒修清净心。
可是世间有不少人,他很肯修布施,他不清净,为什么?布施希望有果报,那就不清净了。佛经上说得没错,财布施得财富,法布施得聪明智慧,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他认真修这三种布施,念念希求三种果报,能不能得到?能得到,但是不清净,他得的是世间福报、人天福报,他所得到的不是佛法,清净是佛法。所以,大乘《般若经》上,佛常常教我们「舍得」。布施是舍,舍了就得,这是一个意思,佛的意思不是死的。佛的意思,是你得到的也舍掉。我财布施得财富,我心地不沾染财富,把我所得的也舍掉。「舍得」,舍你所得到的,你才会得清净心;你要舍,又希望得到,你的心怎么会清净!所以「舍得」的意思很深很深,一般人看得很浅,只看到第一层,没有看到底下甚深的一层意思。
等觉菩萨要是成佛了,要把成佛的那个念头舍掉,他才真正成佛。如果他要是不肯舍那个佛,还想成佛,他就成不了佛。正好像我们念佛,很多人念佛要求一心不乱。
他来问我:「法师,我念了好几年,求一心不乱,还求不到!」
我就老实告诉他,我说:「你一辈子都求不到。」
他说:「为什么?」
我说:「因为你有个一心不乱的念头障碍住了,你怎么会求得到?」
你几时一心不乱的念头没有了,真的就得一心了,一心不乱就现前了。有一个一心不乱,就把你一心不乱障碍住了,这个不行。所以要舍得,那个「得」的意思很深!
为什么叫你把那个「得」舍掉?老老实实告诉你,世出世间一切法都不可得。不可得,你一定要得,你不是给自己找麻烦吗?一部《大般若经》经文很长,佛讲「不可得」这三个字,讲了几百遍!这个经从头到尾看一遍,什么都记不住,那个「不可得」一定会记住,重复讲了几百遍,哪能不记得?哪里会忘记?不可得是真的,没有一样东西可得。《金刚经》上说得很明白,「三心不可得」,这大家念得很熟,「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这个意思是能得的不可得。你所得的是一切法,「万法缘生」,凡是缘生之法都没有自性,「当体皆空,了不可得」。这是告诉你,能得、所得都不可得,所以佛才教你「舍得」,这是舍得的真正意思。
你把「得」的念头统统放下了,你才得到清净心。所以,布施、持戒是清净,得清净心。忍辱、禅定得平等心。无论世法、佛法要有耐心,有耐心,心能不能平等?不能。但是虽不能平等,是平等的前方便,是修平等心的预备功夫。因为你不能忍,你决定不能得定,得定才平等,所以忍辱是禅定的初步功夫。这是忍之浅义,很浅显的意思;它的深义,那就不是这个讲法。
忍的深义是对於一切事实真相真正明了,佛所讲的宇宙人生的真相,能肯定、能同意、能认可,这叫忍。这个意思就深了。你能够肯定佛的说法,能够承认佛的说法,你的心自然就定下来,平等就现前了。平等心起作用,就是智慧。所以,定跟慧是一桩事情,互为体用。这大乘经上说得很多。定是体,慧就是用;慧是体,定就是用,定慧等学。你看《无量寿经》的经题,具足三学,具足六度,这一部《大乘无量寿经》就是讲的这一桩事情。
由此可知,我们真正想用功,真正想修行,在佛门里面,代表智慧有二位菩萨。文殊菩萨智慧第一,是大家所赞叹的、所尊重的,菩萨里面智慧第一。他老人家代表的是「广学多闻」,佛门里面所谓的通家。世出世间法没有一样不通达,代表圆满的智慧。
在我们净土宗,大势至菩萨所代表的是智慧第一。大势至菩萨所表的智慧跟文殊菩萨表示的,在形式上不一样。文殊菩萨所表的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大势至菩萨所表的是「一门深入,长时熏修」。我们在《楞严经》上读到的,他老人家与五十二同伦(同伦就是志同道合),同一类,专修念佛法门。五十二怎么讲?菩萨五十二个阶级,从初信位一直到成佛,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五十个位次,上面等觉、妙觉,妙觉成佛了,这是五十二个位次。
五十二个位次怎么修?一句阿弥陀佛。修十信位念阿弥陀佛,修十住位也念阿弥陀佛,修十地、修等觉、修妙觉,一句阿弥陀佛念到底,从初发心就念成佛了。给诸位说,这个智慧不在文殊之下,而在文殊之上。谁知道?依这个法门来修学,将这个法门普遍劝导一切大众修学,就是观世音菩萨所表的「大慈大悲」。什么叫大慈大悲?教你念阿弥陀佛,就是大慈大悲。教你念阿弥陀佛,里面还掺杂别的东西,那就不慈悲,就不是大慈大悲。西方三圣表这个法门。你们诸位想想看,你是愿意走文殊的路子,还是愿意走大势至的路子。大势至的路子简单、明了,不伤脑筋。文殊菩萨那个可麻烦,就像念书一样,小学、中学、大学、研究所,麻烦透了,什么都要学。
那么我们要问:「大势至菩萨好是好,可不可以我们也能像文殊菩萨,对世出世间法都通达?」这个问得不错,真的!念到一心不乱就什么都通达,什么都明了了,「明心见性,见性成佛」。哪有不通达、不明了的道理?这要念到什么时候?随著你念佛的功夫,你的智慧渐渐开了。你要是不相信的话,你去念念《六祖坛经》。六祖惠能大师不认识字,没念过书,结果他什么都通达,样样都明了。许多学教的这些法师,学了几十年,都没有搞清楚,向他老人家请教。像法达禅师学《法华经》学了十年,《法华经》的大意不知道,到六祖那里向他老人家请教。
六祖说:「《法华经》我没有听过(他不能说没看过,他不认识字,他当然不会看),你把《法华经》念给我听。」法达就念《法华经》,念到方便品。
六祖说:「好了!不要念了」。
《法华经》二十八品才念二品,不要念了,六祖讲给他听,他开悟了。教下要学吗?不要学!一句阿弥陀佛念到底。你要问:「六祖为什么知道?」实在讲,六祖知道,你也知道。你为什么不知道,因为你有烦恼障,你有所知障障住了。
世出世间法一切都通达明了,是我们自性的本能,本有的智慧,没有一样不知道。现在变成无知,就是因为烦恼障、所知障,二障障住了。清净心破烦恼障,平等心破所知障。所以,你这一句阿弥陀佛念到心地清净、平等,你的二障渐渐就薄了。渐渐薄了,你的智慧就渐渐开了。不要去看经,听人家一念经,念经的人不晓得意思,听的人明白、懂得了。世出世间法一接触就明了、就通达,哪里要学!学得那么辛苦。
所以,真正修行在断烦恼,在破二障。四弘誓愿里,「烦恼无尽誓愿断」。你要在这上下功夫,叫做真修行,你是真干;你不在这上下功夫,假的。如果你颠倒了,四弘誓愿中,菩提心也不发,断烦恼也不干,从哪里学?「法门无量誓愿学」,从这里学起,再「佛道无上誓愿成」,你就成佛?假的不是真的。像盖四层楼一样,下面两层楼没有,要盖上头两层,哪有这个道理?底下两层盖好了,上面两层自然就成就。
我在讲席当中也常说,佛门常讲开悟,有很多人问:「开悟是什么样子?」说深了,大家不懂,所以我浅说。什么叫开悟?知道自己的过失,知道自己的毛病,你就开悟了。这个好懂。你每天去反省,每天去检点,天天发现自己的过失,天天觉悟。积小悟就成大悟,积大悟就成大彻大悟,这真的是开悟。发现自己的毛病,把自己的毛病改过来,这是功夫,这叫真修。如果不知道自己过失,这一天就空过了。
念经、念佛、礼佛,那是形式、是样子,未必是真实功夫。真实的功夫是要检点自己的毛病、起心动念、言语造作。我们修净土,《大乘无量寿经》就是我们修学的标准,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与经上讲的相应,就是正确的;不相应,就是错误的。佛在经上,哪些事情叫我们做,我们没有做,那就错了。哪些事情叫我们决定不可以做,我们要做了,那也错了。我劝大家读经,用读经的方法,发现自己的毛病。你要是不读经,你怎么会知道自己有过失。经就像一面镜子,我们脸上有肮脏看不到,照镜子就看到了。我们读佛经,检点自己的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天天读,天天反省,天天检讨,天天改过,这叫真用功。用真功夫,才能与佛相应。
修行要重实质,不重形式。形式是出家人做的,形式就是舞台的表演。做这些形式有什么用处?表演给初学佛的人看,给没有学佛的人看,去启发他、觉悟他,让他看了之后、接触之后,体会到佛法的好处,让他来入佛门。这是佛法接引众生的一种手段。佛门常讲:「善巧方便」,做法会都是善巧方便。这些形式是劝他来学佛,又不能明著去劝,明著劝不就是去拉信徒!所以,佛法跟世法,古人用心良苦。
谁敢说一句「我是善知识,我是一个好老师」,没有人敢讲,佛也不说他是善知识、他是好老师。真正善知识、好老师到哪里去找学生?现在学校办学是招生,招生只有现在才有,中国古时候谁敢招生?释迦牟尼佛不敢招生,孔老夫子不敢招生。招生太诳妄、太自大,谁敢做!所以说「只问来学,未闻往教」。学是来求学的,求学你要认识老师,老师也没有人给你介绍,你怎么认识?佛法用这些方法,善巧方便,触动你的善根,让你觉悟,让你发现这个地方有好老师,我应该去求学。所以,这些表演是佛弟子的事情。我们已经有好老师,我们想把老师介绍给一般人,但是老师决定不准我们去拉信徒,「我那个老师好,你要来亲近」,这个话不可以说。只可以用赞佛、歌赞、表演种种,让他自己觉悟。「释迦牟尼佛这么好!」他要说这个话,我们就可以点头,「不错!」这样来接引他入门。所以,这个形式的目的在此地,形象一定要非常的圆满,才能让社会大众生起信心。
今天,我们四众弟子形象不好,让社会大众对佛教产生误会,说我们是迷信,说我们是消极,说我们不合现实,说我们是落伍。为什么会有这些说词?都是我们自己表演的不好,没有一个好的形象让大家赞叹,这是我们作弟子的过失,重大的过失。我们今天发现了这个过失,就应当认真努力来改进。
去年年底,新加坡召开净宗联谊会,李会长来问我:「我们的大会精神如何来标榜?」我就针对现在社会的弊病,我们修学的病根,给他提了十二个字,「知恩报恩,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这十二个字就是此时此处我们修行的重点,要有作师、作范这个意愿。师是表率,我的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可不可以为社会大众的表率;表率就是标准。我一切修学所做所为可不可以给社会做一个好样子;好样子就是模范。如果我们四众同修都有这个理念,「我要做社会大众的好榜样,我要做社会大众的模范、表率。」你的修学自然就如法。
你常常还有妄想,常常还有烦恼,还有是非人我、贪瞋痴慢,能做社会表率吗?能做大众榜样吗?不可以做的,我们就不可以起心动念,就不能够去做。所以《无量寿经》是标准,要好好的读,好好的研究讨论,依教奉行。把《无量寿经》上所说的道理、方法,变成我们自己实际的生活行为,这才叫做依经修行,我们才真正是弥陀弟子。
这样的形象,我相信社会大众会对我们佛教另眼相看。不但没有批评、没有毁谤,我相信一定是赞叹。不但是赞叹,一定是向往羡慕,要跟我们学习,这就是利益众生。所以,弘法利生先要修自己,自己修好了之后,这个样子建立之后,就能影响社会大众,那就是弘法利生。所以,自行跟化他是一桩事,不是两桩事。你把自行、化他分做二截,那完全错了。因为要化他,我们自己要作好样子,化他就是自行。自己做个好榜样,又利益一切众生,你看是不是一桩事情?
这是夏莲居老居士在《净语》里头,一再提示我们的,真干!不能干假的,要干真的。干真的快乐,干真的自在,干真的才有真正的幸福美满,得十方三世诸佛如来的加持,自己能感觉得到,佛菩萨加持,龙天拥护,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样殊胜利益功德,我们为什么不去做?
不肯去做,当然原因最重要的,是对於这些事实真相不明白、不了解,这就是缘不足。如果有人给你讲清楚、讲明白了,还不能去做,那是你善根、福德不足。善根,是听了之后就明白、就相信,善根是信解,福德是肯干,肯干的人有福。我也听懂了、也明白了,有善根,但是我做不到,没福,没福报。所以,善根、福德、因缘三个都具足,这一生当中决定成就。
念佛要紧!依照大势至菩萨教导我们这个方法,「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这是真的,一点都不假,这个功德利益非常殊胜、非常希有。任何一个法门没有这个法门稳当,没有这个法门踏实,没有这个法门快速。所以,我们要想得到佛法真实的利益,现前生活幸福美满,一句佛号念到底,死心塌地,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就成功。不必再寻求其他法门来帮助,用不著,所谓禅净双修、密净双修,那是祖师大德有特别的因缘,不是对我们说的。我们要了解,我们的因缘无比的殊胜,用不著夹禅,也用不著夹密,一句阿弥陀佛,禅教密净统统具足。
诸位同修缘分很深,这个道场也很清净庄严,也相当殊胜,能在这个地方一心老实念佛,我相信人人都会有成就。好!今天我就讲到此地。
诸位同修:
说到行门,学佛首先要有一个目标,目标要很清楚、很鲜明。然后如何在这一生当中,把这个目标完成,这才是真实的成就。最正确的目标是求生净土,因为往生净土就是成佛。这个道理,许多人读经都能够说得出,可是很难真正的体会契入。所以修学依旧有许多妄想、分别、执著夹杂在其中,使自己的功夫不得力,这一生达不到这个目标就非常可惜。
必须要知道,生死轮回的真相。生死轮回是最恐怖的事情,无量劫来,生生世世,没完没了。如果不能够脱离轮回,造作恶业是决定不能避免的。我们一生当中,纵然造了很多善业,细细比较一下,恶业一定比善业多,恶念一定比善念严重,果报就可想而知,这是非常恐怖的一桩事情。而世间人迷在其中,变成了麻木不仁,不求出离。纵然遇到佛法,偶而发一念出离的心,可是这个心的力量很薄弱,一转眼又被世缘、五欲六尘、名闻利养牵著去了。这些在佛门里叫做魔障,使你功夫不得力,使你达不到这一生往生成佛的目的,这是非常可惜的一桩事情。
怎样对治习气,印光大师教我们一个方法,我们仔细去思惟,他的方法好,妙绝了。他老人家自己也用这个方法,实际上他用这个方法,是示现给我们看的。我们都知道,印光大师是西方极乐世界大势至菩萨化身再来的,他不是普通人,他还用得著什么修行?所以,一生所表演的,是给我们作样子,特别是给我们现代人学佛作榜样。
现代人学佛要想成就,非学他不可。他示现的最大的一个特色,在日常生活当中,极其简单,没有一点奢侈,没有一点浪费,没有一些营求,没有!经营求愿,他从来不做这些事情。个人在生活行持上,确确实实《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里面所说的那些过失,他一条都没有,这是他做给我们看的。
老实念佛这一门上,他教给我们一个方法,常常念「死」。所以他老人家自己小佛堂里面,就供一尊阿弥陀佛像,木头雕的阿弥陀佛像。佛像后面挂一个字「死」,时时刻刻把「死」提在心头上。我就要死了,立刻就要死了,还有什么放不下的?放不下也得要放下。世间任何一法,一丝一毫你也带不走,一丝一毫与你都不相干。我们能够时时刻刻把这个字贴在额头上,时时刻刻想著、念著,我们对世缘真的是万念俱灰。这个方法断贪瞋痴,真是妙绝了。所以,有很多人问:「怎样才能看破、放下?」印祖这一招非常高明。
你能放下,帮助你看破,看破帮助你放下,看破、放下相辅相成。所以在这个世间,有一点点能力,有一丝毫的缘分,帮助别人,帮助社会,帮助这个世间需要帮助的人。我们自己这个身体,每天能吃得饱、穿得暖,有一个小房子遮避风雨,足矣!还有什么要求的?多一分的贪求,就是多一分的业。我们天天念著要消业障,可是业障不断在增加、不断在增长,怎么个消法?
中国大陆许许多多丛林道场,我想在座的同学有不少人到大陆观光旅游都看过,那么大的道场,不是过去这些祖师大德每天在策划,每天在经营,怎么样发展,怎么样去做,没有!大多数最先都是在山上建一个小茅篷,茅篷没有这么大,哪有这么大的茅篷,比这个小多了。一个人在山上修行,以后被人发现了,这个修行人有道德、有修养、有学问,於是就有人来跟他学。这个茅篷就住不下了,旁边再搭一间。以后名气愈来愈传开了,真是所谓「实至名归」。他并不是好名,不是让人家去宣传。亲近他的自动到外面去介绍,那个介绍不是宣传。大概都是真正想修行的人,真正想参善知识,而不知道哪一位是善知识,所以亲近的人就会介绍给他的同修道友,於是这个道场,人愈来愈多。人多了,自然就有护法的。社会上有很多人想修福,就会找到这个地方来,给你盖大殿,给你盖寮房,自然成就的。不是到外面化缘,不是怎么设计,没有!丛林道场都是自自然然成就的。
而形成这么大的规模,那是几百年逐渐增加形成的,不是一个短时间成就的。这是真正修行的感应,感应诸佛护念、龙天拥护,大道场就出现在世间了。无论道场多大,无论住众多少,在中国大陆,大道场住几千人;这些修行人里面,真有成就的,有开悟的、有得定的、有证果的,那才叫道场。如果这个所在,修行人一个成就都没有,那就不叫道场。道场,诸位想想,这里头要有「道」才行。什么是「道」?解脱之道、断烦恼之道、证菩提之道、了生死之道、成佛成菩萨之道,这才能称之为「道场」。
前面曾经跟诸位说过,古时候的社会,跟我们现代社会不相同,意识形态不一样。也就是我们对人、对事、对物,想法、看法不相同,生活方式不一样,这就说明修学的环境不相同。环境不一样,修学的方法当然也就不一样;方法虽然不一样,原理、原则是一样的,殊途同归,这是经上常讲:「方便有多门,归元无二路」,原理、原则是相同。
总原则是什么?一般讲「三学」、「六度」,这是总原则。在净宗里面讲,《无量寿经》的经题说得好,「清净、平等、觉」,这五个字是永恒不变的原则。我们要修清净心,要修平等心,要修觉悟的心。清净就是戒,六根清净,一尘不染,不被世缘所染污,这是清净心。平等是定,心有不平,这个心就动了,像水一样,水在平的时候是定的;起了波浪,它是动的。所以,平等是定学,觉是慧学。可见得清净、平等、觉,就是戒、定、慧三学。清净、平等、觉,也是菩萨的六度。这五个字里头,字字都圆满含摄六波罗蜜。如果勉强的分配,布施、持戒是清净。布施是舍、是放下,统统都舍掉了,统统都放下了,心清净了。你心里头如果有牵挂、有忧虑,你的心就不清净,放下就清净了。所以,清净是布施,清净是持戒,布施、持戒修清净心。
可是世间有不少人,他很肯修布施,他不清净,为什么?布施希望有果报,那就不清净了。佛经上说得没错,财布施得财富,法布施得聪明智慧,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他认真修这三种布施,念念希求三种果报,能不能得到?能得到,但是不清净,他得的是世间福报、人天福报,他所得到的不是佛法,清净是佛法。所以,大乘《般若经》上,佛常常教我们「舍得」。布施是舍,舍了就得,这是一个意思,佛的意思不是死的。佛的意思,是你得到的也舍掉。我财布施得财富,我心地不沾染财富,把我所得的也舍掉。「舍得」,舍你所得到的,你才会得清净心;你要舍,又希望得到,你的心怎么会清净!所以「舍得」的意思很深很深,一般人看得很浅,只看到第一层,没有看到底下甚深的一层意思。
等觉菩萨要是成佛了,要把成佛的那个念头舍掉,他才真正成佛。如果他要是不肯舍那个佛,还想成佛,他就成不了佛。正好像我们念佛,很多人念佛要求一心不乱。
他来问我:「法师,我念了好几年,求一心不乱,还求不到!」
我就老实告诉他,我说:「你一辈子都求不到。」
他说:「为什么?」
我说:「因为你有个一心不乱的念头障碍住了,你怎么会求得到?」
你几时一心不乱的念头没有了,真的就得一心了,一心不乱就现前了。有一个一心不乱,就把你一心不乱障碍住了,这个不行。所以要舍得,那个「得」的意思很深!
为什么叫你把那个「得」舍掉?老老实实告诉你,世出世间一切法都不可得。不可得,你一定要得,你不是给自己找麻烦吗?一部《大般若经》经文很长,佛讲「不可得」这三个字,讲了几百遍!这个经从头到尾看一遍,什么都记不住,那个「不可得」一定会记住,重复讲了几百遍,哪能不记得?哪里会忘记?不可得是真的,没有一样东西可得。《金刚经》上说得很明白,「三心不可得」,这大家念得很熟,「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这个意思是能得的不可得。你所得的是一切法,「万法缘生」,凡是缘生之法都没有自性,「当体皆空,了不可得」。这是告诉你,能得、所得都不可得,所以佛才教你「舍得」,这是舍得的真正意思。
你把「得」的念头统统放下了,你才得到清净心。所以,布施、持戒是清净,得清净心。忍辱、禅定得平等心。无论世法、佛法要有耐心,有耐心,心能不能平等?不能。但是虽不能平等,是平等的前方便,是修平等心的预备功夫。因为你不能忍,你决定不能得定,得定才平等,所以忍辱是禅定的初步功夫。这是忍之浅义,很浅显的意思;它的深义,那就不是这个讲法。
忍的深义是对於一切事实真相真正明了,佛所讲的宇宙人生的真相,能肯定、能同意、能认可,这叫忍。这个意思就深了。你能够肯定佛的说法,能够承认佛的说法,你的心自然就定下来,平等就现前了。平等心起作用,就是智慧。所以,定跟慧是一桩事情,互为体用。这大乘经上说得很多。定是体,慧就是用;慧是体,定就是用,定慧等学。你看《无量寿经》的经题,具足三学,具足六度,这一部《大乘无量寿经》就是讲的这一桩事情。
由此可知,我们真正想用功,真正想修行,在佛门里面,代表智慧有二位菩萨。文殊菩萨智慧第一,是大家所赞叹的、所尊重的,菩萨里面智慧第一。他老人家代表的是「广学多闻」,佛门里面所谓的通家。世出世间法没有一样不通达,代表圆满的智慧。
在我们净土宗,大势至菩萨所代表的是智慧第一。大势至菩萨所表的智慧跟文殊菩萨表示的,在形式上不一样。文殊菩萨所表的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大势至菩萨所表的是「一门深入,长时熏修」。我们在《楞严经》上读到的,他老人家与五十二同伦(同伦就是志同道合),同一类,专修念佛法门。五十二怎么讲?菩萨五十二个阶级,从初信位一直到成佛,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五十个位次,上面等觉、妙觉,妙觉成佛了,这是五十二个位次。
五十二个位次怎么修?一句阿弥陀佛。修十信位念阿弥陀佛,修十住位也念阿弥陀佛,修十地、修等觉、修妙觉,一句阿弥陀佛念到底,从初发心就念成佛了。给诸位说,这个智慧不在文殊之下,而在文殊之上。谁知道?依这个法门来修学,将这个法门普遍劝导一切大众修学,就是观世音菩萨所表的「大慈大悲」。什么叫大慈大悲?教你念阿弥陀佛,就是大慈大悲。教你念阿弥陀佛,里面还掺杂别的东西,那就不慈悲,就不是大慈大悲。西方三圣表这个法门。你们诸位想想看,你是愿意走文殊的路子,还是愿意走大势至的路子。大势至的路子简单、明了,不伤脑筋。文殊菩萨那个可麻烦,就像念书一样,小学、中学、大学、研究所,麻烦透了,什么都要学。
那么我们要问:「大势至菩萨好是好,可不可以我们也能像文殊菩萨,对世出世间法都通达?」这个问得不错,真的!念到一心不乱就什么都通达,什么都明了了,「明心见性,见性成佛」。哪有不通达、不明了的道理?这要念到什么时候?随著你念佛的功夫,你的智慧渐渐开了。你要是不相信的话,你去念念《六祖坛经》。六祖惠能大师不认识字,没念过书,结果他什么都通达,样样都明了。许多学教的这些法师,学了几十年,都没有搞清楚,向他老人家请教。像法达禅师学《法华经》学了十年,《法华经》的大意不知道,到六祖那里向他老人家请教。
六祖说:「《法华经》我没有听过(他不能说没看过,他不认识字,他当然不会看),你把《法华经》念给我听。」法达就念《法华经》,念到方便品。
六祖说:「好了!不要念了」。
《法华经》二十八品才念二品,不要念了,六祖讲给他听,他开悟了。教下要学吗?不要学!一句阿弥陀佛念到底。你要问:「六祖为什么知道?」实在讲,六祖知道,你也知道。你为什么不知道,因为你有烦恼障,你有所知障障住了。
世出世间法一切都通达明了,是我们自性的本能,本有的智慧,没有一样不知道。现在变成无知,就是因为烦恼障、所知障,二障障住了。清净心破烦恼障,平等心破所知障。所以,你这一句阿弥陀佛念到心地清净、平等,你的二障渐渐就薄了。渐渐薄了,你的智慧就渐渐开了。不要去看经,听人家一念经,念经的人不晓得意思,听的人明白、懂得了。世出世间法一接触就明了、就通达,哪里要学!学得那么辛苦。
所以,真正修行在断烦恼,在破二障。四弘誓愿里,「烦恼无尽誓愿断」。你要在这上下功夫,叫做真修行,你是真干;你不在这上下功夫,假的。如果你颠倒了,四弘誓愿中,菩提心也不发,断烦恼也不干,从哪里学?「法门无量誓愿学」,从这里学起,再「佛道无上誓愿成」,你就成佛?假的不是真的。像盖四层楼一样,下面两层楼没有,要盖上头两层,哪有这个道理?底下两层盖好了,上面两层自然就成就。
我在讲席当中也常说,佛门常讲开悟,有很多人问:「开悟是什么样子?」说深了,大家不懂,所以我浅说。什么叫开悟?知道自己的过失,知道自己的毛病,你就开悟了。这个好懂。你每天去反省,每天去检点,天天发现自己的过失,天天觉悟。积小悟就成大悟,积大悟就成大彻大悟,这真的是开悟。发现自己的毛病,把自己的毛病改过来,这是功夫,这叫真修。如果不知道自己过失,这一天就空过了。
念经、念佛、礼佛,那是形式、是样子,未必是真实功夫。真实的功夫是要检点自己的毛病、起心动念、言语造作。我们修净土,《大乘无量寿经》就是我们修学的标准,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与经上讲的相应,就是正确的;不相应,就是错误的。佛在经上,哪些事情叫我们做,我们没有做,那就错了。哪些事情叫我们决定不可以做,我们要做了,那也错了。我劝大家读经,用读经的方法,发现自己的毛病。你要是不读经,你怎么会知道自己有过失。经就像一面镜子,我们脸上有肮脏看不到,照镜子就看到了。我们读佛经,检点自己的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天天读,天天反省,天天检讨,天天改过,这叫真用功。用真功夫,才能与佛相应。
修行要重实质,不重形式。形式是出家人做的,形式就是舞台的表演。做这些形式有什么用处?表演给初学佛的人看,给没有学佛的人看,去启发他、觉悟他,让他看了之后、接触之后,体会到佛法的好处,让他来入佛门。这是佛法接引众生的一种手段。佛门常讲:「善巧方便」,做法会都是善巧方便。这些形式是劝他来学佛,又不能明著去劝,明著劝不就是去拉信徒!所以,佛法跟世法,古人用心良苦。
谁敢说一句「我是善知识,我是一个好老师」,没有人敢讲,佛也不说他是善知识、他是好老师。真正善知识、好老师到哪里去找学生?现在学校办学是招生,招生只有现在才有,中国古时候谁敢招生?释迦牟尼佛不敢招生,孔老夫子不敢招生。招生太诳妄、太自大,谁敢做!所以说「只问来学,未闻往教」。学是来求学的,求学你要认识老师,老师也没有人给你介绍,你怎么认识?佛法用这些方法,善巧方便,触动你的善根,让你觉悟,让你发现这个地方有好老师,我应该去求学。所以,这些表演是佛弟子的事情。我们已经有好老师,我们想把老师介绍给一般人,但是老师决定不准我们去拉信徒,「我那个老师好,你要来亲近」,这个话不可以说。只可以用赞佛、歌赞、表演种种,让他自己觉悟。「释迦牟尼佛这么好!」他要说这个话,我们就可以点头,「不错!」这样来接引他入门。所以,这个形式的目的在此地,形象一定要非常的圆满,才能让社会大众生起信心。
今天,我们四众弟子形象不好,让社会大众对佛教产生误会,说我们是迷信,说我们是消极,说我们不合现实,说我们是落伍。为什么会有这些说词?都是我们自己表演的不好,没有一个好的形象让大家赞叹,这是我们作弟子的过失,重大的过失。我们今天发现了这个过失,就应当认真努力来改进。
去年年底,新加坡召开净宗联谊会,李会长来问我:「我们的大会精神如何来标榜?」我就针对现在社会的弊病,我们修学的病根,给他提了十二个字,「知恩报恩,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这十二个字就是此时此处我们修行的重点,要有作师、作范这个意愿。师是表率,我的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可不可以为社会大众的表率;表率就是标准。我一切修学所做所为可不可以给社会做一个好样子;好样子就是模范。如果我们四众同修都有这个理念,「我要做社会大众的好榜样,我要做社会大众的模范、表率。」你的修学自然就如法。
你常常还有妄想,常常还有烦恼,还有是非人我、贪瞋痴慢,能做社会表率吗?能做大众榜样吗?不可以做的,我们就不可以起心动念,就不能够去做。所以《无量寿经》是标准,要好好的读,好好的研究讨论,依教奉行。把《无量寿经》上所说的道理、方法,变成我们自己实际的生活行为,这才叫做依经修行,我们才真正是弥陀弟子。
这样的形象,我相信社会大众会对我们佛教另眼相看。不但没有批评、没有毁谤,我相信一定是赞叹。不但是赞叹,一定是向往羡慕,要跟我们学习,这就是利益众生。所以,弘法利生先要修自己,自己修好了之后,这个样子建立之后,就能影响社会大众,那就是弘法利生。所以,自行跟化他是一桩事,不是两桩事。你把自行、化他分做二截,那完全错了。因为要化他,我们自己要作好样子,化他就是自行。自己做个好榜样,又利益一切众生,你看是不是一桩事情?
这是夏莲居老居士在《净语》里头,一再提示我们的,真干!不能干假的,要干真的。干真的快乐,干真的自在,干真的才有真正的幸福美满,得十方三世诸佛如来的加持,自己能感觉得到,佛菩萨加持,龙天拥护,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样殊胜利益功德,我们为什么不去做?
不肯去做,当然原因最重要的,是对於这些事实真相不明白、不了解,这就是缘不足。如果有人给你讲清楚、讲明白了,还不能去做,那是你善根、福德不足。善根,是听了之后就明白、就相信,善根是信解,福德是肯干,肯干的人有福。我也听懂了、也明白了,有善根,但是我做不到,没福,没福报。所以,善根、福德、因缘三个都具足,这一生当中决定成就。
念佛要紧!依照大势至菩萨教导我们这个方法,「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这是真的,一点都不假,这个功德利益非常殊胜、非常希有。任何一个法门没有这个法门稳当,没有这个法门踏实,没有这个法门快速。所以,我们要想得到佛法真实的利益,现前生活幸福美满,一句佛号念到底,死心塌地,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就成功。不必再寻求其他法门来帮助,用不著,所谓禅净双修、密净双修,那是祖师大德有特别的因缘,不是对我们说的。我们要了解,我们的因缘无比的殊胜,用不著夹禅,也用不著夹密,一句阿弥陀佛,禅教密净统统具足。
诸位同修缘分很深,这个道场也很清净庄严,也相当殊胜,能在这个地方一心老实念佛,我相信人人都会有成就。好!今天我就讲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