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馆长往生的启示 - (第三集)
馆长往生的启示  (第三集)  美国华藏净宗学会  档名:21-042-0003

  诸位法师,诸位同修:

  今天晚上,我想跟大家谈谈,我们道场发展的方向与目标。一个道场如是,一个家庭、一个团体也不例外。世间人总希望能够兴旺,能够安定,不断地向上去提升。这个想法是正确的,但是往往在事实上与自己的愿望恰恰相反,这是什么原因?我们必须要把这个原因找到,把这个原因消除,我们的愿望就能够圆满的达成。

  道场,古时候跟现代确确实实不一样。古代的道场,真的是有道,现在只有场没有道,所以事与心违,不是没有道理的。什么叫做「道」?简单的说,道就是我们看法、想法、说法、做法,与事实真相相应,这就是道。事实真相就是《般若经》上常讲的诸法实相。能与实相相应就是道,诸佛菩萨所行之道。如果与事实真相相违背,这个道就失掉了。失掉了,也可以叫做「道」,他不是觉悟的道,是一个迷惑颠倒的道。迷惑严重的,是三恶道,那也是道。如果这个场所当中修三恶道,那就麻烦了。佛告诉我们,不但三恶道不能够修,三善道也不好,都不能够解决问题,所以必须要超越六道。上面就是声闻道、缘觉道、菩萨道,这个才称之为正道。由此可知,六道里面道都不正,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所以学佛的同修必须要以超越六道轮回为我们这一生努力的目标。

  而六道轮回是怎么来的?一定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就讲事实真相要搞清楚。前面跟诸位说过,六道是严重的执著变现出来的。六道之外的四圣法界也不是真实的,是从分别里面变现出来的,有分别而没有执著,这个就是声闻、缘觉、菩萨,包括十法界里面的佛,十法界里头有佛。十法界里面的佛,就如天台家所说的藏教佛、通教佛,都是属於十法界的,没有能超越。别教超越了,别教的地上菩萨,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超越了。别教也有十地菩萨、等觉菩萨、佛,由此可知,别教的佛只破十二品无明,四十一品无明,他只破十二品,别教佛。相当於圆教第二行位的佛,圆教初住菩萨就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了。初住菩萨在断惑证真上来说,等於别教的初地。十住初行位的菩萨,等於别教的等觉。二行位的菩萨,等於别教的佛果。这个诸位要看看天台家所说的,你就明了了。所以十法界里面有佛。

  这个藏通在是十法界,没有能超越。也就是说,他的分别没有断干净。分别、执著如果完全断干净了,这就超越十法界了,不但是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了。超越十法界,就是《华严经》上讲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那就不是凡夫了,也不是权教二乘,他是真正的菩萨。佛法里常讲权教、实教,实就是真实的,破一品无明以后,这是真实的。未破无明以前,都叫权教。权教不是真实的,这是我们要明白这个道理,然后我们才真正体会到佛的教诲。

  佛教给我们,教我们开权显实,要把权小、凡夫这一个结解开,然后显出真实。真实是我们本有的,所以我们确确实实有份,不是没有份,真的有份。通常大乘法里面讲的迷悟,十法界是迷,六道是迷得更深。一真法界那就是悟了,悟了就是一真;迷了才有六道,才有十法界。但是马鸣菩萨在《起信论》里面讲得好,他老人家说的:「本觉本有,不觉本无。」这两句话非常重要。「本觉本有」,我们当然可以证得;换一句话说,我们应当作佛、作菩萨;「不觉本无」,这个不觉就是妄想、分别、执著,这是不觉,这是本来没有的。本无,我们当然可以能够断掉。如果它本来有,你就断不掉;本来没有,一定可以断掉;本来有的,一定可以证得。这两句话,是保证凡夫能作佛。所以我们首先要建立信心,不仅是净宗要求信愿行这三个条件,说实实在在的话,哪一个宗派、哪一个法门不讲信愿行?所以一般人提到信愿行,这是净土宗讲的。其实任何一个宗派,你要没有信、没有愿、没有行,都不能成功。禅也好、密也好、教也好,都是建立在信心上。愿力推动你认真的修学,没有愿力,你的修学就松懈了,你就不能精进了,所以一定要大愿。大乘法大家都晓得,大乘建立在大菩提心的基础上。什么叫大菩提心?大菩提心就是大愿。所以有真信、有大愿,我们的行自然就相应了。

  可是今天,难题来了,我们对於大乘经论,也有相当时间的涉猎,但是我们的烦恼、习气断不掉。有很多同修说:「师父我知道,我做不到。」知道,做不到,是真的吗?他相信是真的,我不相信。我觉得你没有能做到,你那个知不够透彻。知要是透彻了,哪有做不到的?你知的不够透彻,那怎么办?再向经教里头去深入。所以研究经教,佛在经上给我们讲得很清楚,这个标准是要深解义趣。你对於经教,解得够不够深?经中讲的义理,讲的趣向,你到底能够体会多少?你能够了解多少?你今天之所以做不到,就是你理解得不够深,不够透彻。真正了解有深度、透彻了,哪有做不到的

  佛法,说实实在在的,它真的是知难行易,这个一点都不假!也就是说,深解义趣难!凡夫成佛容易,一点都不难。只要把那个念头转过来,就成就了。什么念头?《金刚经》上讲得好,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这是念头。你转过来的,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你就成佛了。这四相就是分别、执著。你分别这个四相,你不能超越十法界;你执著这个四相,你不能超越六道轮回。

  我们今天这个四相,坚固的分别、执著。虽然听到佛这么讲,也有道理,可是我们还是分别、执著。这个原因就是刚才讲的,我们对於四相、非相,了解得不够透彻真正透彻了,这个问题就解决了。再问,解决之后,还有没有人、我、众生、寿者?给诸位说,明白之后,还是人、我、众生、寿者。宗门里有一句话说,没有开悟的时候,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开悟的时候,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悟了以后,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细细去玩味这三句话。悟后的境界是什么?悟后的境界,起心动念再不为自己了。没有悟之前,起心动念是为我。我们出家人,为我的道场,这是没有悟。悟了以后,知道我法皆空,了不可得。

  悟后怎么办?悟后就要实现你的大愿,你曾经发了愿,众生无边誓愿度,那你要实现去度众生,你不能说话不算话,这个时候要兑现。因此,起心动念,造作言语,都为众生,不为自己。虽然为一切众生,要像《金刚经》上所说的,度无量无数众生,而实无众生得度者。怎么实无?心里头若无其事,绝不执著有能度、所度。你一有这个念头,你就堕落了,你就没有觉悟。悟了的人,决定没有执著。所以悟后,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给一切众生,合光同尘。而为一切众生,示现一个最佳的榜样,那就是演戏,演给众生看。目的?帮助众生开悟。无论你在哪一行,无论你做什么工作,你对社会、对众生,都是行菩萨道,都是修菩萨行。菩萨道、菩萨行,不需要出家。一定要出家,才能学菩萨行,修菩萨道,那你就又有分别、有执著。你所修的还是六道行、凡夫行,不是菩萨行。

  我们看《华严经》,最近我们所讲的《四十华严》,《四十华严》就是「普贤菩萨行愿品」。大家听到这个名词不要误会,你们平常看到「普贤行愿品」,只有薄薄的一卷,那一卷是最后的一卷,全文一共有四十卷。这里面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本会,是如来会;一部分是末会,末会是菩萨会。末会里面,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本会的经文有三卷,末会的经文有三十七卷。我们这一次,选讲这个经,我们从末会讲起。末会里面,第一部分就是第一个单元,是「文殊菩萨十信章」。文殊菩萨代表十信位,往后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按照这个次序,有五十三位善知识出来代表。

  但是文殊的十信,是根本、是基础。可见得,修行要从信入门。你信没有根,没有力,你就没有办法修学。你看大经里面常讲的「五根五力」。「五根五力」第一个就是信根、信力。信有根,从根生出力量,然后才能去参学。讲了一个信,诸位要晓得,那其余四条就没有了吗?信后头有净、念、定、慧,说一个,这五条都具足。所以什么时候有资格出去参学?必须有五根五力,然后才有资格去参学。善财童子在文殊菩萨这一会里面,他学什么?就是成就了五根五力,然后老师劝他出去参学。他如果没有根力,就不能出去参学。这就是一定要跟著老师,你自己没有能力辨别真妄、邪正、是非,怎么可以去参学?我们读《华严经》,要向这些地方去体会。这说的是理,理要清楚、要明了,我们修学的方向、目标,就不会错误。

  理懂得了,事要渐修。我们不是上上根人,说实在话,我们都是中下根人。中下根人的修学,在事上一定是循序渐进,按照次序,一步一步的往前进。这个顺序是什么?我们不能不清楚。佛在《观经》上给我们讲的「三福」,那是修行的根本,修行的基础。佛说得很明白,这三条是三世诸佛净业正因。这个话说得够明白,够清楚了。三世是过去、现在、未来;换一句话说,过去、现在、未来,一切诸佛从哪里修起?从这个基础修起。当然一切诸佛修行证果成佛,决定不是修一个法门,种种法门都能成佛,都能成菩萨。换一句话说,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的根机在哪里?就在「三福」。

  我们今天修行,功夫不得力,你要问是什么原因,我们没有在基础上下功夫。好像盖房子天天拼命盖,画图样在那里,费尽心思在盖,盖不多高,就挎掉了。什么原因?没有打地基,没有基础,我们是犯了这个毛病。

  再看看,古来这些大德,诸位看《高僧传》,你看《居士传》,《大藏经》里面,还有《善男子善女人传》,你去看看他们。这其中许许多多,三年五载、十年、八年就成就了。有的开悟,有的证果,有的得定,通通都有成就。我们今天修行的时间比他们长,长得太多了,为什么我们没有成就?如果不从这个地方反省,不从这个地方检点,我们要想在这一生成就,实实在在是不可能的。能在这个里面找原因,把它的原因找出来,然后再把这些原因消除,我们才有希望。所以真正的原因是我们没有循序渐进,没有按照这个顺序。我们躐等,好像盖房子,我不要地基,不但不要地基,第一层我都不要,我要盖第二层,你能成功吗?这是不可能的事情。我们今天学佛了,就是这个干法,错误、毛病都犯在此地,没有从三福做起。而实在说,在大乘佛法无论哪一个宗派,哪一个法门,达到终极的目标,明心见性,见性成佛,就是三福的完成,就是三福的圆满,我们怎么能够轻视?

  佛说这个三条,实在说,这个三条把世尊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法,都包容在其中。正是《华严》所说:「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三福是一,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法是多,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你就晓得,这三福的意思深广无尽。第一句,叫我们孝养父母,我们有没有认真去做?以一个孝为主,这一个法门为主,所有一切法门都是伴。佛法里面讲主伴。佛法说一,是任一,没有说是独一。讲独一,这是错误的,任一,任何一个法门,都包含一切法门。所以佛法是平等法,佛法是圆融法,佛法确确实实是理事无碍,事事无碍法,无障碍法。

  「普贤行愿品」的品题,全文是「入不思议解脱境界」,不思议解脱境界就是无障碍的境界,这是所入,就是一真法界。用什么方法入?普贤行愿,普贤行愿是能入。后面,要晓得,能所不二,你要把能所分成两截,那你就入不进去了。你要晓得能所不二,那你就真的入一真法界了。所以有能有所,就入不进去了。能所这个念头没有了,当下就是。所以孝就是一法,这一法涵盖一切佛法。你能把这一法做圆满了,那你就成究竟圆满佛。由此可知,等觉菩萨还有一品生相无明没有破;换一句话说,等觉菩萨对於孝道还欠了一分,没有圆满。

  孝要怎么做?要学究竟圆满佛,这才是修这一个法门。不但要养父母,养父母是不是我自己的事情?是我家的事情?是我的事情?你要有这个念头,你是世间的孝,你不是学佛。佛法里面孝养父母,是怎么个说法?我要做出孝养父母的样子,给一切众生看。一切众生不孝养父母,我要做出孝养父母的榜样,我不是为我自己,也不是为我家,是为一切众生,就是这个念头不同。这就是佛法了。为我、为我家,这是世间法,为什么?你有妄想、分别、执著。而为一切众生,那这就是菩萨道,这个就是菩萨行。好像唱戏表演,是表演给观众看的。这个世界、法界就是个舞台,诸佛菩萨这里演戏,给九法界众生看,帮助他们破迷开悟,用心完全不一样。诸位细细去体会这个意思,所以孝养不仅仅对於物质生活要照顾周到。特别是在这个时代,这个时代,大家把孝道都忘掉了。我们学佛的人,要特别在这上加强,这叫学佛。

  如果你不孝顺父母,你一天念十万声佛号,一天磕三千个大头,都没有用处,全是假的。所以要记住,诸佛菩萨,是给众生作榜样的。我们为佛弟子,学佛菩萨,也要学作社会大众的榜样。我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想一想,这个作法可不可以给社会大众作模范,这就是个标准。如果不能给社会大众作模范,这个念头就不能生,这个事情就做不得。如果这个念头、这个事情,可以教一切大众作榜样、作模范的,那我们这个念头可以动,这个事情可以做。正所谓「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佛法是通情达理的,这个是佛法的好处。

  如果真正不晓得怎么做法,诸位就细读《华严》,《华严》的确理论、方法、境界,说得透彻,后面还带表演。善财童子跟五十三位菩萨,作出榜样来给我们看,教我们怎么个学法。实在讲,也就是教我们怎样生活,怎样过日子,怎样工作,怎样处事待人接物,这一部《华严》,就讲这个。

  怎里头有个标准,什么标准?佛菩萨的标准,叫你怎么过佛菩萨的生活。佛菩萨过的是觉悟的生活,智慧的生活。不但是智慧,是究竟圆满智慧的生活,究竟圆满智慧的工作,无论你做什么工作,都能够达到究竟圆满。处事待人接物、日常应酬,应酬也达到究竟圆满的智慧。我们过的是佛菩萨的日子,过的是真正觉悟的生活,不是迷惑颠倒,不是在那里天天造业。你要不过佛菩萨的日子,那你就是过凡夫的日子。凡夫的日子,不能不造业。《地藏经》上说得很好,阎浮众生起心动念,无不是罪,为什么?因为他过的是凡夫的生活。凡夫就是自私自利,这个观念大错特错。病根在哪里?病根就是凡夫牢牢执著有个我,这是病根。所以佛一开端,就破除我见。这个我见就是执著我这个成见。佛讲这个成见是错误的,这个成见是虚妄的,不是真实的,没有我!你执著这个我就错了。

  初学佛的人,如果听说没有我了,他就慌了,那还得了!那我学佛学了一辈子,以后成什么?我没有了,还得了吗!凡夫执著这个我,确实没有。但是你要觉悟之后,有真我。你看大乘佛法里面讲的「常乐我净」,这四个字是真的,不是假的。可是你要是在迷,没有觉悟之前,「常乐我净」有名无实。这四个字完全没有,六道里面没有,给诸位说,十法界里也没有,一真法界里面才有。佛说了,在一真法界里头,你成就三德,法身、般若、解脱。

  法身里面有常乐我净,这是四净德。般若里面,也有常乐我净;解脱里头,也有常乐我净。所以舍掉这个假我,错误的执著,后头是真我。真我是自性,真我就是法身,真我就是真实智慧,般若是真实智慧,自性里头本具的。解脱就是大自在,是自性里头本具的德能,得大自在。所以我们从哪里做起?要从孝养父母做起。我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想一想,我这样做能对得起父母吗?能给众生做个好样子吗?假如觉得这是不应该的,我们念头就不会动了。佛法不要别人来约束我们,自己起心动念,自自然然有约束。不但养父母的身,养父母之智,也就是父母对我们的愿望,养父母之心,你才能够尽孝。

  可是如果父母没有智慧,像《无量寿经》上说的,先人不明,没有智慧,我们怎样养他的智?怎样养他的心?他的智,希望你天天赚大钱,来奉养他;他的心,天天是要享受五欲六尘,那怎么办?我们是不是也要养?对的,还是要养。在孝养当中,所以这个「孝」字就重要了。如何能去感化他、启示他,让他觉悟,这就是高度智慧了,这个就不是愚痴了。所以恒顺当中要有智慧,不是感情的。这里面,有善巧方便,这才能真正帮助父母,使他这一生过得很幸福,过得很快乐,来生决定超越轮回。超越轮回,再告诉诸位,一定要往生净土,你这个孝养就到圆满了。

  有很多儿女学佛了,父母不相信,父母非常反对,这种情形我们看的太多太多。有很多同修来跟我说,我也就跟他讲,我说你不是真学佛,你不懂佛法。如果你真的学佛,真的懂佛法,你的父母一定欢喜。纵然不学佛,他决定不会反对佛法。换一句话说,你自己没有能依教奉行,没有能够表现一个觉悟的样子给你父母看,这是不能不知道的。不知道,要认真的学习;学了之后,明白了,一定要在生活当中做到。谚语常说:「家和万事兴」。父母年岁大了,所忧虑的多半都是儿孙。作儿孙的人,如何能够做到一家、一族和睦相处,这是大学问,这个要真实智慧。把一个家庭、一个宗族变成一个道场,你没有改变身份,没有改变生活方式,你就作了菩萨,就成佛了。这是佛在大乘经里面教导我们的。佛法的殊胜,佛法的好处,你要不深入经藏,你不会知道。

  我们今天对於这个好处,都没有尝到。实在讲,我们今天学佛,只接触到佛法一点气氛而已,边缘、气氛而已,真正的没有接触到。真的接触到了,你的生活里头,一定是法喜充满,你快乐、自在。佛法讲的离苦得乐,这一句话是真的,不是骗人的。所以我们要从孝亲尊师下手。尊师,不是说对老师的恭敬,形式上的恭敬,不是的,要依教奉行。老师教导你的,要认真去做。佛法建立在孝亲尊师的基础上,所以它是师道,它不是宗教。师道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所以孝养父母是第一句,奉事师长是第二句。你要不知道这个大根大本,你到哪里去学?

  「慈心不杀」,就是孝敬的发扬光大。真正的慈悲心,是建立在孝敬的基础上,然后才能够完成十善业,修十善业。今天我们大家都念十善,十善要问起来,各个人都答的出来。虽然答的出来,你为什么做不到?五戒、十善,你为什么做不到?就是前面那个基础,你没有。你有前面那个基础,这个十善你就很容易做到,不难!这是第一福里头的四句。这是根本的根本,从这一个基础上建立佛法。所以第二福一开端,「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这是佛法。佛法建立在世法的基础上,大乘建立在小乘的基础上。第二福通大小乘。

  「受持三皈」,我们今天佛法的衰,衰到今天这个样子,几乎把佛法灭绝了,道理在哪里?不知道受持三皈。三皈传授就传错了。变成什么?皈依一个人,你说糟糕不糟糕。这一种讹错,由来已久了。我们读禅宗六祖大师的《坛经》,六祖大师当年在世传授三皈,他已经不说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他不是这个说法了。他说皈依觉、皈依正、皈依净,你们读《坛经》,在《坛经》上看。六祖距离我们现在一千三百多年了,在我们想像,必定是那个时候讲佛、法、僧,大家开始已经有了误会了。说佛,就想到佛像;说法,就想到经典;说僧,某一个法师,这就错了。所以他用觉正净,他不用佛法僧。这一千三百年前,你才晓得这个由来已久。

  明朝末年,明末清初,蕅益大师讲解三皈,他老人家就提出来,皈依僧是皈依僧团,不是皈依某一个人。他说这个话,当然在当时,就已经有很多错误了。从六祖到蕅益大师,相去差不多五百多年,五、六百年的样子。到民国印光大师,在上海护国息灾法会的法语,第八篇里面,他老人家讲的传授三皈、五戒,说到末后,说这一段。传授三皈,不是皈依我一个人。皈依僧,是皈依僧团,不是皈依某一个法师。你要认为某一位法师是我的皈依师,这就错了,大错特错!可是现在积非为是,大家错了就对了。固然有一些事情,可以说大家错了就对了;这个三皈依,大家错了,不对!怎么不对?你学佛开头错了,你这一生就错到底了。说实在话,如果到末后不皈依阿弥陀佛,你就没有救了。如果你到最后,还晓得皈依阿弥陀佛,那还有办法,还能带业往生。可见这个事情严重,所以现在传授三皈,传错了,授受错了。五戒授受也错了,错得太离谱了。

  我们学佛从根本上就出了差错,哪里能有成就?所有一切法门,决定不能成就。幸亏还有一个念佛带业往生。虽然你三皈错了,受戒也错,你能老实念佛,相信西方净土,你还有救。可是诸位要晓得,除了这个法门,你搞任何法门,都不能成功。你要不相信,试试看,任何一个法门,都是断贪瞋痴,都是断见思烦恼。你有没有能力断?在我看,不但不能断,见思烦恼天天增长,那怎么能成功?所以这个理要晓得,事要清楚。然后我们认真的改过自新。我们现在大家都知道,我们皈依三宝是皈依觉正净,皈依自性三宝,这是正确的。自性三宝之外,有住持三宝,那是形象的。形象三宝是什么作用?让我们看到这个形象,就想到自性三宝,它的作用在此地,这就叫回头是岸。

  看到佛像,马上就想到自性觉,你看不就回头了?观音菩萨在楞严会上所讲的,他修行的方法,他用的功夫,叫「返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什么叫「返闻闻自性」?见到佛像,就想到自性觉,这就是「返闻闻自性」。见到这一切经书,就想到自性正,自性正是法宝。看到出家人就想到自性清净,自性清净是僧宝。我们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不是说不能接触,可以接触;接触之后,要回头,不要被它拉跑了。回头是什么?修清净心,六根清净,一尘不染。外面境界,清清楚楚;里面决定不染著,这叫自性净,这个是僧宝。我们有没有回头?那个皈依,皈就是回归,依就是依靠。从外面境界,六根接触外面境界,你要知道回头,依靠自性觉正净。昨天跟诸位说过了,自性觉正净,就是《无量寿经》经题上讲的「清净平等觉」。清净是自性净,平等是自性正,觉就是自性觉,所以这是自性三宝。

  我们今天最大的一个毛病,就是习气、业障太重了,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心就被境界所转了,跟著跑掉了,回不了头。可是佛教给我们学佛,就是要能够回转头来,那你就叫做学佛。你要回不来,那就不是学佛,就搞六道轮回,搞妄想、分别、执著去了,你就搞这个去了。回过头来,就是觉正净,就是远离一切妄想、分别、执著,这叫学佛。所以我们想想,我们到底学的什么佛?说每一天念多少经,那叫学佛,假的!念佛,念十万声佛号,人家还说喊破喉咙也枉然;你念经,同样是枉然!要紧的是六根接触外面境界,要知道回头,那你就真的皈依了,你真的回归了,真有依靠了,依靠觉正净三宝。所有一切经论,都是解释说明觉正净三宝的体相作用。一切经就说的这个。所以一切经叫内典,他是说明我们自性的体相作用的,不是说外面东西。这样去读诵大乘,你就会起作用,你念了就晓得怎么受用,怎样把这些东西都变成我的生活,都变成我的工作,那你这叫行菩萨道,修菩萨行了。

  如果不会,那最好的方法,就是读《华严经》。这个是过去弘一大师,你看弘一大师在许多著书里面告诉我们,知识份子,他特别提到知识份子,修学大乘,应该从那里入门?他老人家的建议,是《华严经疏钞》,清凉大师的注解。他说的没错,说的很有道理,这是个过来人。现在人这又有障碍,障碍在哪里?不读古书,不读文言文。这个经是古人翻译的;注解,清凉大师是唐朝时候人,所以现在文字就成了障碍。从前读书人看这个东西,文字上没有障碍,现在我们在文字上有障碍,这个事情就麻烦了。

  所以诸位,要想深入经藏,先学文言文,你这个文字障要破掉。文言文修学的方法没有别的,熟读古文。从前李老师教给我们熟读古文,他那个时候用《古文观止》,选五十篇。五十篇古文熟读,你就有能力看古文。你能够熟读一百篇,如果能够背过,你就更好,你就有能力写文言文。这是李老师当年给我们订的标准。所以我在国外劝大家念《无量寿经》,《无量寿经》四十八品,距离五十篇,只差两篇,差不多,可以接近。所以你们熟读《无量寿经》,把《无量寿经》当古文来读。所以《无量寿经》的经文,比《古文观止》浅得多,你要能够熟读的话,有好处,把它当国文读。

  特别是你们对於子弟,你们的小孩。在外国,要学中文。这是外国人,外国人也不糊涂,那个眼睛也是雪亮的。眼看著中国强大,二十一世纪是中国人的天下。所以现在许许多多外国人,都很认真的学中文。不要说别的,这个经济力量的蓬勃发展,在底下一个世纪,中国是第一。这么大的市场,哪一个国家都想到中国去赚一点钱,你不懂中文,你就吃亏。所以现在我们看到,许许多多国家地区,都在很认真的学中文。你们的子弟在美国,如果不受中文教育,将来的亏就吃大了。

  中文从哪里读起?读《无量寿经》。你读《无量寿经》第一个好处,中国字认得,中国的言语不会忘记。这中国话,中国文字认识。再一个好处,这个经是古人翻译的,是一个很浅的文言文,这文言文也学到了。再有一个好处,这是大乘佛法的精华,所以你教小孩念这个,一举四得,不是一举两得,一举四得。把这个东西,当作国文来念。

  也可以给他来研究、讨论,做为浅显的讲解,对他的确有好处。所以再从这个基础,然后你才能够契入大乘佛法。大乘佛法里面的特色,第一个就是发菩提心,菩提心是什么?古德说得很明白,四弘誓愿就是菩提心,这个话讲得没有错。四弘誓愿是有次第的,不能颠倒的。首先教你发大心,把心量拓开,不要再起心动念只想自己。心量那么小,那不行,那个不是真心,是妄心。这个在前面都跟诸位说过了。妄心是什么?思想,是虚妄的。我教诸位把「思」上面那个格子拿掉,界线拿掉,「思」上面有个田,田是界线,是分别、是妄想,拿掉。「想」是心里头有个相,相从哪里来的?执著来的。你把那个相拿掉,剩下来是真心。你把妄想、分别、执著拿掉,妄想、分别、执著是思想。今天挺时髦的:某某思想,这糟糕了,坏了。有思想就是有妄想、分别、执著,你要把思想拿掉,剩下是真心。真心显露,那就是菩提心。这个心里头,才众生无边誓愿度,没有分别,没有界线,没有执著,你要有这样的心量。

  大家常常在课诵忏仪里面念到的:「心包太虚,量周沙界」。思想不行,范围很窄小,包不了太虚。也就是要把我们的成见拿掉,不要有成见。心量拓开了,也就是我们起心动念,不仅为这个社会,为九法界一切众生。然后从哪里修起?从断烦恼修起。烦恼没有断,决定不能学法门。这个诸位要记住,清凉大师在《华严经》注解里面说得很好,烦恼不断,修学一切法门,后果是什么?增长邪见。所以一定要断烦恼。烦恼断了,修一切法门,是增长智慧,那不一样。所以断烦恼放在第一。烦恼没有断之前,古时候古大德的教学是一门深入。学经教,学一部经,你想想看,为什么学一部经?一部经能够帮助你断烦恼;两部、三部就帮助你增长邪见,就断不了烦恼。一部经是心定在一个位子上,一个方向上,容易得定。定能伏烦恼,定功深了,开智慧;智慧一开了,转烦恼,把烦恼转成菩提,烦恼就没有了。然后才法门无量誓愿学,你要明白这个道理。

  现在就开始法门无量誓愿学,前面两条不要,你不是在造空中楼阁吗?明明四个阶段,前头两个不要,你不就躐等了?好像盖四层大楼一样,第一层、第二层不要,我盖第三层,哪有这种道理?现在学佛错在哪里,我们认识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们自己不犯这个错误。所以一定要从「三福」认真的学起。

  大乘「发菩提心」,接著「深信因果」,这我讲的很多。深信因果不是别的因果,「念佛是因,成佛是果」。然后才是「读诵大乘,劝进行者」,你看总共十一句,前面十句自利,末后一句利他。自利决定利他,利他就是自利。我们的修学才有指望,我们的前途才一片光明。你在生活、工作上,才真正得到法喜充喜,常生智慧,你不会生烦恼。高度智慧无论做什么事情,一定是都能做得圆满,都能做得有成就。

  今天时间又到了,我只这一点点,自己修学这一点心得、经验,提供给诸位同修做参考,谢谢大家。下一次,我可能在寒假的时候,回到这边来。寒假是一、二月。好!谢谢诸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