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九七年春季佛七讲话 - (第五集)
九七年春季佛七讲话  (第五集)  美国达拉斯  档名:21-040-0005

  诸位同修:

  今天在未讲之前,有一位同修提了两个问题。这两个问题是我们念佛人共同的问题,有说说的必要。他说:「临终念佛得一心不乱,是靠自力得一心不乱,或者是靠佛力加持得一心不乱?」

  这个问题应当要很清楚,不能够有疑惑,因为疑惑会产生障碍。你没有疑惑不要紧,有疑惑的时候,一定要搞清楚、搞明白。念佛人往生,经上说得很清楚,它的条件,《弥陀经》上讲的「一心不乱,心不颠倒」,可是真正讲,一心不乱是相当不容易。你看我们古大德莲池大师,蕅益大师在《弥陀经》注解里面,都告诉我们,事一心不乱要断见思烦恼,理一心不乱要分破无明,实在不容易。见思烦恼如果断了,他的功夫等於阿罗汉,绝对不是在六道里面。分破无明就是法身大士,绝对不是我们凡夫一生当中能成就的。可是《弥陀经》是鸠摩罗什大师翻译的,他译是用意译的,不是直译的,就是依佛讲的意思翻成中文,中国人读起来很喜欢。另外还有一个译本就是玄奘大师所翻译的。玄奘大师的译本没有人念它,念得很不顺口,外国的文法是直译的。直译里面就比较上跟原文没有改变,而梵文的原文不是一心不乱。

  诸位看那个本子能看到,现在这些本子我们都把它印出来了,大家不难得到。我们有《弥陀三经合刊》,这三种译本合刊。《无量寿经》有九种本子的合刊,这些我们总集在《净土五经读本》里面。这个本子流通很广,流通数量很多,大家都很容易找得到。梵文原本里面是讲「一心系念」,不是讲不乱。系念就容易多了,确实容易多了。而《无量寿经》里面也没有讲「一心不乱」,《无量寿经》上告诉我们的,你看「三辈往生」,都说「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没有讲不乱。要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可以说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做得到,特别是十八愿里面,讲的临命终时一念、十念,那也是属於一向专念,就能往生了。

  鸠摩罗什大师的翻译有没有翻错?给诸位说,他没翻错,他的意思翻得很好。我们往生的时候,是不是得一心不乱?给诸位说,真的是一心不乱,但是不是我们的功夫,我们只做到一向专念。诸位要知道,往生的时候,佛来接引你,接引你先放光照你。佛光一接触,就把你功夫提升了一倍了。由此可知,一心不乱是佛加持的。在一般讲的大概都是这个情形,我们念到功夫成片,佛一加持就到事一心不乱。如果我们念到事一心不乱,临命终时佛一加持,就变成理一心不乱,就把你的功夫加倍了,是这么个道理。所以罗什大师翻的没错,这个意译有它的道理,这就说明我们只要老实念,只要一心专念,不要打妄想。你这里面是靠自力还是靠佛力?这都打妄想。管它靠什么,只要能往生就成功了,所以不必打妄想,这一点很重要。如果还有自力、他力,临命终时就去不了,那个问题就严重,因为你心不清净,这个要注意到。

  第二个问题:「念佛是用相续念佛,最后与佛相应,像我们现在佛七念佛法的第一种叫追顶念佛,靠一句追一句,勿使妄念生。」他说:「这好像是靠自力得一心不乱,所以弟子认为这是禅净双修人的念佛方式,不是纯净土修行人的念佛方式,这个对不对?」

  这个问题是亦对亦不对。你要不分别、不执著就对了,你要分别、执著,必定造成你自己的困惑、障碍,那就不对了。刚才说了,管它什么念佛法,只要念的相应。什么相应?是不是跟佛相应?不是的,这一点要知道。最浅的讲法是心口相应,我口里念阿弥陀佛,心里头真想阿弥陀佛,心里头真有阿弥陀佛,这叫相应,这种相应叫事上相应。所以平常我们念佛人大概都会供养佛像,你家里有佛堂供养佛像。供养佛像,你应当好好的去选择,选择这个佛像庄严,自己看了心里很欢喜,一生都不要改变,不要去换。看那个佛像不错,这个佛像也很好,你要搞一大堆的佛像也麻烦,到临终的时候佛来接引你,到底是哪一尊佛像?你就会怀疑了。这一怀疑,佛就走了,就不来接你了。所以供一尊佛像好,佛没有一定的像,佛是随众生心现相。你平常供养这尊佛像,你欢喜,临终佛来接引,他就现这个相。你每天看这个像,终於把佛等来了,这非常欢喜!这一点要注意到,这个讲事上相应,这是功夫最浅的。

  功夫深的是理上相应,理是什么?《无量寿经》经题上讲的「清净、平等、觉」。我念这句佛号,我心清净,我心平等,心里面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那就是觉。与这个相应,那就更殊胜了,比与那个像相应还要高明。何况世尊在经上告诉我们,「清净、平等、觉」就是阿弥陀佛的名号。你看世尊不是问阿难「你要不要见清净平等觉?」这就说明清净平等觉是阿弥陀佛的别号,与清净平等觉相应,理事都相应,这一点很重要。如果我们有一念分别,有一念疑惑,有一念执著,与清净平等觉就不相应了,这个道理一定要明了。所以「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与什么相应?这是讲得最浅、最白的了,能做到这一层,往生都有把握。这个问题提得很好。

  修行到今天,我们要认真的来讨论一下,你修的是什么?你学的是什么?你希望得到的是什么?这个总得要清楚!如果有人来问你,你学佛学的是什么?自己想了半天都不知道,你怎么能叫人家相信佛教,怎么能够劝人家也学佛?一定要很清楚、很明白。过去我们曾经做一个专题讲演,这是好几年前了。第一次讲这个专题「认识佛教」,是在旧金山妈祖庙讲的。因为时间很短,只有一个半小时,当然不能讲得很清楚。但是总是扼要的说出来。第二次我在美国东部几个大城市讲演,末后一站是迈阿密,在迈阿密是曾宪炜居士,那个时候他还没出家,他邀请我。他的英语能力很强,而在座听众有不少外国人,我看到这个现场,就临时把讲题改了,改成「认识佛教」,连续讲了七天。现在他们写成小册子,就是那一次讲演的内容,这个讲得比较清楚、比较详细,流通的也很广。

  学佛第一步就是要把佛法搞清楚、搞明白,这才不迷信!佛是什么都不知道,他信佛、拜佛了,那不能不说是迷信。佛是觉悟的意思,这是从梵文翻译过来的,音译过来的。当时为什么不翻成「觉」,要翻成「佛」?在古代翻经的体例当中,有所谓五种不翻。这个字里面,它就含著有两种,一种是含多义不翻。佛陀这个名词里面,含的意思很多,觉是主要的一个意思。另外一个意思,尊重不翻。所以在这个体例当中,他有两个条件。所以用音译过来,再加以解释。觉有自觉、有觉他、有觉行圆满,我们在这里不要细说了,细说耽误很多时间,我想这些常识大家都知道。

  我们学佛就是学自觉、学觉他。觉他,帮助别人觉悟,最后达到自觉、觉他圆满,我们学的是这个。这里面哪里会有迷信?不但没有迷信,对於任何一个人,在佛法里面叫众生,佛法不称一个人。如果说你有一个道场,你这个道场住多少人?这在佛法里面讲叫外行。佛法怎么说?你这个地方住多少众?住多少个众生?要这样说法。这个说法,住多少众跟住多少人差别在哪里?说住多少人,你容易起执著,你容易分别、执著,那就迷了,就不觉了,就著了人相、我相。住多少众,这就是帮助你觉悟,告诉你,众缘和合而生的假相。你这个道场住了几个众缘和合的假相,这个意思你容易觉悟!你不会执著这个身是我,我相、人相,从这些地方提醒你,觉而不迷。这是言语作佛事,言语、名词、术语都是帮助你觉悟的。

  这个释迦牟尼佛懂得,所以他用的这些东西,真的善巧方便达到极处了。佛教没传到中国来以前,大家晓得,佛教是汉朝时候传到中国来的,在汉朝以前,我们中国就有文字。中国文字的起源,根据历史的记载,至少可以追溯到三代,夏、商、周,周朝时候就相当完备了,这文字相当完备了。那个时候佛法没到中国来。可是中国文字也充满了智慧,你看佛是用音声作佛事,音声里给你讲的这些名词术语都是教你觉悟,让你听了不至於迷惑。中国的文字,文字是符号,而这个符号也充满了智慧,让你一看就觉悟、就明了了。这个都是高度的艺术,真实的智慧。譬如我们随便举两个例子,我们修学里面顶要紧的是思想。思想这两个字不是好东西,跟佛给我们讲的妄心,八识五十一心所,它就相应。

  中国古圣先贤跟释迦牟尼佛没接触过,没见过面,没在一块研究讨论过,居然教学手段、方式那么样的接近。这也正是所谓英雄所见大略相同。「思」跟「想」都是妄心,不是真心。真心里头没有思想,没有思想那个心是真心。你看思,心上面画了很多格子。那个是什么相?那是分别。因为你有分别、你有执著,把你的真心变成妄心。所以思,心上那个田,田是画格子、画界限,心里头本来没有界限。你现在画了这么多界限,我的、你的、他的;我们的、你们的、他们的;我们国家、他们国家,这糟糕不糟糕?原来没有这些东西,那个格子就代表这些,你在这里虚妄分别、执著,不是好事情!

  「想」,想比思固然是轻了很多,没有思那么严重,思有执著、有分别;想可能里头还没有分别,还没有执著。但是那个想,妄想!佛给我们讲的,我们的病根是妄想、分别、执著,分别、执著是思。想里头虽然没有分别、执著,它有妄想。想了怎么样?心上就有个相,你想就有个相。想一个人,心里头就有一个人的相;想一桩事,就有个事的相。你曾经到哪里去玩过,想一想,那个风景相也就现出来了,他心里有相,这都不是真心。如果你把那个相拿掉,把那个田拿掉,那个心就是真心,你们想想这个味道。你才知道中国文字里面充满了智慧,决不亚於佛经里面所讲的善巧方便。所以你真正是会读书或认识字,认识字的人不多。那个字里什么意思他不知道,深深的意思他不晓得。那个字为什么是那个造法,为什么要那么写法,为什么要那么念法,知道的人就不多了。中国古时候专门有解释文字的一本书叫《说文解字》,把字的根源一个字一个字给你介绍出来,那很有味道。所以我们学佛决不能够含糊笼统,一定要把这一桩事情搞清楚、搞明白,我们学的是什么。

  佛法自始至终只有一个目标,恢复自性。除此之外,佛没教给我们一样东西,只是教给我们恢复自性而已。自性才是真正的自己,换句话说,要把真正的自己找回来。一般凡夫把自己迷失掉了,几个人认识自己?几个人明了自己?明了自己、认识自己的人,在佛法里就称他作佛,称他作菩萨。声闻、缘觉比我们一般凡夫虽然高明,他认识自己了,可是还认识得不够清楚,还在半明半昧的状况之下。我们凡夫是全昧,完全不明,他是半明半昧。到法身大士这才明朗了,才真正认得自己了,禅宗里面讲「明心见性」,教下讲「大开圆解」,我们净土宗讲「理一心不乱」。

  自性就是真心,这一桩事情很难讲。为什么难讲?它没有形象,没有形象就难说。任何方法都没有办法表示,不但言语不能解释,连思惟想像都用不上。你才动念头,你就变成思跟想,你就不是真心了,真心里头没有思,也没有想。所以佛说这一桩事情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言语道断就是言语说不出来,心行处灭就是你的心不能思、不能想,真心的全体大用就现前了。诸佛菩萨跟凡夫不一样的地方,就是凡夫接触外面境界,他会思,他也会想;佛菩萨接触外面境界,他不思也不想,所以他的接触是真心接触。真心接触外面的境界,那个境界很不可思议,就是我们没有法子理解。不可思议在哪里?心、境是融合的,是一体的,这个不容易体会。所以古人有个比喻叫「水乳交融」,把心比作水,把外面所有一切境界,十法界依正庄严比如乳,牛奶。牛奶跟水泡在一起的时候,哪个是水?哪个是奶?融成一片了,这就是大乘经上常讲的心境一如、理事不二,这个境界叫「一真法界」。这个里面没有分别、没有执著,没有人我、没有自他、没有是非,什么都没有。清净、平等,这是一真法界的样子。不入,怎么说都很难体会,一定要你自己亲证这个境界,你证得这个境界,那你就成佛了。

  佛教给我们是教这个,这才叫真正的学佛。如果只求世间名闻利养,只求财富聪明、健康长寿,这在佛法里面叫鸡毛蒜皮,微不足道。能不能求得到?有求必应!这太小了!大的都可以得到,小的哪有得不到的,这一些小事轻而易举。可是求要如理、要如法,也就是我们讲的合情合理,你才能求得到。为什么?财富、聪明智慧、健康长寿,都是你自性里头本来具足的,他不是外来的。现在大家念经知道阿弥陀佛无量寿,其实哪一个不是无量寿?一切众生个个都是无量寿。你为什么寿命那么短?是因为你迷惑颠倒,糟蹋了你自己的无量寿。生佛不二,众生跟佛没有两样!

  佛的富贵不但人间不能比,大梵天王也比不上。《无量寿经》你们念得很熟,经上有比较。聪明智慧那更不用说了。欲界天人、色界天人,乃至於超越三界的声闻、缘觉、菩萨,都不能够跟他相比。智慧从哪里来的?自性本具的。财富也是自性本具的,寿命还是自性本具的。佛教我们求自性,什么都得到了,一桩得到了,统统都得到了,这才显示出佛教学的高明,真正看出它的善巧方便。

  我们现在是迷失了自己,不是从今天迷失,也不是今生才迷失,过去生中生生世世就迷了。这么一来是愈迷愈深,说老实话就是一世不如一世,这个话是真的,每况愈下,它不会往上提升。能往上提升的是极其少数,那是聪明人、不迷的人,他来生会比今生好,他不迷了。几个人不迷?你去想一想,冷静的去想一想,几个人不贪财、几个人不贪色、几个人不贪名?你这一想就晓得了,贪瞋痴的增长要往三恶道去。我们看看周边的这些人,看看社会大众,几个人将来不堕三恶道?佛给我们讲,什么人不堕三恶道,能保持人身?真正修五戒十善的人,五戒十善他确实做到了。

  身绝不造杀盗淫,口决定没有妄语、两舌、恶口、绮语,心里决定没有贪瞋痴,来生才保住人身。我们不要看别人,想想自己,来生还能得人身吗?如果五戒十善做不到,那你就要知道,来生必定去作饿鬼、畜生、地狱了。六道轮回哪里说人死了一定作鬼?可是世间人大家都这么说,人死了都作鬼,大家都这么讲,想想也不是没有道理。为什么?人死了作鬼的是占绝对大多数,至少是百分之九十以上,都去作鬼去了。你问他为什么会作鬼?贪心太重了。连学佛都贪佛法,你说糟糕不糟糕?贪佛法还要作鬼。这个诸位要晓得,作鬼是贪心去作鬼,并不是我贪的那个对象换一换,不是这个意思。跟换对象没有多大关系,问题是贪心,贪瞋痴这个意念。

  你要想来生不堕三途,你要把贪瞋痴断掉,你要好好的去修五戒十善,才能保住人身。修得很好的可以生天,生到哪一种天?生到四王天、忉利天,再往上去不行。所以凭五戒十善,上品十善,上品的五戒,生忉利天。忉利天再往上去,夜摩天、兜率天,单单凭上品善还不行,还要加上禅定。禅定是什么?清净、平等、觉,要加这个功夫。当然这个功夫并不是很高明的,你没有这一点功夫,你就不能往上提升。

  果然得禅定,在我们念佛法门里面,就是功夫成片,功夫成片就是禅定,跟禅家禅定境界是相同的。这是什么样的功夫?烦恼、习气并没有断,但是他决定不起作用。你的定功把你的妄想、分别、执著、贪瞋痴慢、是非人我伏住了,像石头压草,没有除根,压住了,有这个力量压住、控制住,它不起作用,这样你才能够生色界天。诸位要晓得,念佛人要念到功夫成片,不求往生,你会生到四禅天,因为你有这个条件,有四禅天的条件。

  这个条件简单说一说。欲界就是有财、色、名、食、睡五欲。你的定功,你念佛这个定功,能够把这五样东西克服了,财、色、名、食、睡在你面前,完全不动心,这个念头都不会生了,那这个境界就是功夫成片的境界。我们天天念阿弥陀佛,一天念十万声,境界现前怎么样?人家说你几句好话,好开心;骂你几句,心里就不痛快了,你就晓得你那个功夫很差劲。你心还被外头境界转,换句话说,你还是在欲界,念得再多,色界天没分,初禅没分,这是老实话!见思烦恼统统都断了,你才能出得了三界,超越色界、无色界证阿罗汉果。这个在我们念佛人讲,这是事一心不乱。可是我们念佛求生净土,依照净土经论来修学,得阿弥陀佛本愿威神的加持,只要念到功夫成片就决定往生,就超越三界,不但超越三界,还超越十法界;三界就是六道。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西方极乐世界是一真法界,这个是显示出净土的无比殊胜。

  我们凡夫想在这一生当中,超越十法界而成佛,只有这一条路可以做得到。其他的法门你去做做看、试试看,财色名食睡、是非人我摆在面前,还动不动念头?如果动念头,换句话说,你欲界都超越不了,外面还有色界、无色界,没指望了,一定要清楚,一定要明了。

  净宗法门一定要发菩提心,菩提心就是真正觉悟之心。蕅益大师说得最好,我们一心向往极乐世界,一心求生净土,这个心就是无上菩提心。诸位要晓得,发这个心不容易,很难!一般人贪恋这个世间,没有出离的念头。什么人把这个世间看穿了、看破了,全是假的。真正看破了,不想再在娑婆世界逗留了,一心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个心难得。凡是起这个心的,没有一个不往生的,为什么?跟阿弥陀佛的愿力相应。还有一念贪恋这个世间,不管贪恋什么事情,与阿弥陀佛的本愿就不相应了。

  再给诸位说,世法里头最殊胜、最好的,无过於弘法利生,这是世间第一等好事。如果你要觉得这是好事,我要多做,那你也完了,你也迷了,你也就不觉了。所以才告诉你,好事不如无事!无事不是叫你什么事都不干,那你又错解意思了,是叫你作而无作。我们这个身在此,还没走,活一天做一天,决定没有留恋。念念都是求生极乐世界,绝对没有一念「在这个世间还做好事」,没有这个念头,那就对了,这才真正是好事不如无事。好事不如无事,可见得不是在事上,是在心上讲的。你心里头要有做好事的念头,不如无事的念头,这个决定不能把意思错解了。庞居士那样慈悲示现,你要把他意思搞错了,他就冤枉冤枉,你把他的意思搞错了。他的意思是教你心上不能有好事的这个念头。

  所以《华严经》上,文殊教善财,善财童子第一个亲近的老师是文殊菩萨。他在文殊菩萨那里毕业了,他怎么毕业的?发菩提心就毕业了。菩提心没发决定要跟著老师,你要不跟老师,你一定会迷失方向。就好比走路,你没有能力辨别方向,你不认识路,那你一定要找人带路,你跟著人走,就像小孩、儿童一定要依靠父母,学生一定要依靠老师,就是你自己没有能力辨别。菩提心一发了,没有问题了,你有能力辨别方向,有能力认识路,老师再不带你了,路你自己走,这才叫你离开老师去参学。所以你看经上讲,善财童子在那里学的是什么?就是发菩提心。发心之后,老师劝导他去参学。而参学的时候特别嘱咐他几个条件,这对我们来讲非常非常重要。

  经文一开端,文殊菩萨赞叹发心难,能够发菩提心,不是容易事情。这个心一发就是圆初住菩萨,就超越十法界了。为什么?十法界里面的人决定没有这个念头,不会发这个心。所以你发这个心就超越十法界了。善财童子发心之后,还要求怎样修菩萨行,心发了之后还要去做,这是更难得了。所以老师对他赞叹,这个学生好,学生难得!老师要帮助他,要成就他。怎样去成就他?叫他亲近善知识,叫他去参学。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说得很好,提出一个疑问,他说:「那文殊菩萨为什么不教他,要叫他出去参学?」清凉大师给我们说出十个理由,说得太好了。老师不专制、不跋扈,让你广泛的去接触,在一切人事物当中,成就你圆满的智慧。

  所以老师不必带著,在老师会下只培养你的菩提心,大心、大愿,大行你去参学。这就告诉你,第一个要求真善知识。这一句话如果不细心的去体会,决定会把意思错解了。哪个是真善知识?真善知识、假善知识从哪里辨别?界限在哪里?你要认为某个人真修、修得不错,那是真善知识;那个人破戒,不能跟他学,那是假善知识。你要这个想法,文殊菩萨都要流眼泪了,你把他的话全搞错了。真善知识、假善知识不在外头,在我们自己里面。你要用真心去求法,外面境界全是真善知识。你要用妄想、分别、执著,你遇到释迦牟尼佛,遇到阿弥陀佛,是假善知识,都不是真的。

  所以蕅益大师在《灵峰中论》里头有一段开示,也是他的一个学生,开示这几句话讲得好:「境缘无好丑,好丑在於心。」境是物质环境,缘是人事环境。说个境缘就把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统统包括了,这个里头是平等的。没有好丑就是没有善恶,没有是非,没有善恶。是非善恶是在自己的心里头。你起心动念就有是非善恶,你不起心动念,哪来的是非善恶?你不明这个道理,文殊菩萨教你参访真善知识,你不就全搞错了!他老人家的话,真正的意思是教我们用真心来修行,不可以用妄心。

  我们体会到这个意思,所以净宗学会成立的时候,我写了个缘起。缘起里面提出我们修学的依据是净宗的五经一论,又提出修学的纲领,我们一生处事待人接物一定要遵守的原则:三福、六和、三学、六度、普贤十愿,五个科目。用什么态度来修?这个关系重要了,就是文殊菩萨对善财开示的精义、精华,一定要用真心。於是我们提出我们自己的修学以及帮助一切众生的总纲领、总原则,第一个是真诚,对人、对事、对物我们要用真心,要诚实,决定不自欺、不欺人,从这里下手。这个就是文殊菩萨教给我们要参访真善知识,意思在此地。用真诚心修清净、平等、觉。真诚里面有清净,如果不清净就不是真诚。如果不平等,也不是真诚。如果是迷而不觉,当然不是真诚。真心里头一定是清净、平等、觉。然后从清净、平等、觉里面,自自然然流露出大慈大悲。

  这个大慈大悲就是孙中山先生讲的「博爱」。我们楼下有两个字是孙中山先生写的,「博爱」。「博爱」两个字出在哪里?你们应该知道,《无量寿经》里面的。这个是真的爱,大爱,因为里头没有分别,平等的爱,佛家称之为慈悲。为什么不说爱?爱是从情生的,所以不用它,换个名字叫慈悲。慈悲是什么?慈悲是从真诚心生的,从理性里头生的,从智慧里面生的,不是感情的。表现在事相上,真诚的关怀,尽心尽力的照顾,对人、对事、对物展现出大慈大悲。这个五条具足了,你就不是凡夫了,不但不是凡夫,你不是普通的声闻、缘觉、菩萨、佛,那是十法界里面的,你是真正一真法界里面的法身大士。

  我们学佛要用这五个作为我们的标准,我们所修的,我们希望得到的,得到真诚、清净、平等、觉、慈悲,你就得到无上菩提。换句话说,这五条就是无上菩提的样子,无上菩提所现的现象,所起的作用。《华严》讲的是体、相、用。这是我们所修、所求的。我们用什么方法来求到?这个五条我想一切众生都向往的、都羡慕的。怎样才能得到?那我们在修行也举出五条纲领: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你才能达到真诚、清净、平等、觉。

  看破,了解事实真相,六道的真相清楚,这个里面事理因果、体相作用一切明了。十法界明了,一真法界也明了。毗卢遮那的华藏世界,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诸佛的净刹,样样清楚,样样明白,你就看破了。看破之后,你一定会放下。放下什么?放下妄想、分别、执著,放下一切疑惑、顾虑,统统放下了。也就是刚才讲了,那个思跟想,你把那个田放下了,把那个相也放下了,露出来的真心。真心就是真诚、平等、觉、慈悲,就现这个相。这是诸佛如来所现的德相,我们常讲万德庄严,万德庄严就是这个相。而这个相跟体、跟作用融成一片,水乳交融,尽虚空、遍法界,遍一切时,遍一切处,叫大圆满。你有丝毫放不下,你就得不到圆满,这个都很现实。等觉菩萨还有一品生相无明没破,他就不能得究竟圆满,他也能融、也能遍,但是融遍没有佛那么圆满。为什么原因?他一念生相无明还没有放下,所以真正的功夫就是看破、放下。

  一个好的老师,过来人的老师,他要教导你,必定是这个教法。你们大家学佛,最初接触佛法的因缘不一样,接触的老师也不一样。老师教你什么?我最初学佛,第一个接触的章嘉大师。第一天见面我就向他老人家请教,我说我听说佛法很好,方东美先生介绍的,说佛法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我听了很中意,我很想学习。我向他老人家请教,有没有一个很快的门径,让我一下子就入进去,我急著要入进去。他老人家看到我这态度很诚恳,这个心很急,他的教学方法就巧妙了。我急著要知道,他偏偏把我那个急的性子打掉。我提出这个问题,他也不说话,他看著我,看了半点钟,一句话不说,让我这个急慢慢停下来。我在这儿等,等他答覆,等了半点钟的时候,才说六个字。那六个字就说得很慢、很慢,「看得破,放得下。」我说得很快,他说的语调很慢很慢,把我们那种急的性子降服住了。所以这都是他的善巧方便,高度智慧。所以这个教学法让你真的一生都不会忘记。

  这两句话当时听得似懂非懂,不能说不懂,但是像经里头这么深的意思,的确是不懂。我听了之后,我还是急性子,还是很急,问他老人家:「从哪里下手?」这又等了很长的时间,没有半小时,大概有十五分钟,说了两个字,布施,教我从布施下手。我记得头一次见他老人家的时候,大概有一、两个小时,就说这几句话,都在静坐,他看我,我看他。老人家非常慈悲,那个时候他六十多岁,我才二十几岁。他送我到大门口,拍拍我的肩膀告诉我:「今天我跟你讲了六个字,你好好的去做六年。」我也就真听话,真去照做。所以我遇到这个老师,第一次见面的时候,就教我看破、放下。

  到以后这么多年来,深入经藏才晓得,不但释迦牟尼佛,一切诸佛如来教人没有别的,就是看破、放下。这也就是文殊菩萨讲的真善知识,不讲假话,不罗嗦,不拐弯抹角,直捷了当告诉你。你能够修自然得受用,你看破一分,你就增长一分智慧;放下两分,你就增长两分智慧。放下就是断烦恼的秘诀,看破是破无明的手段。一切众生的障碍讲到根本,就是无明、烦恼。这两个方法就是专门对治这个毛病的,真正从根本拔除。看破帮助你放下,放下帮助你看破,相辅相成,你真正一切放下了,得大自在。

  一切众生对於这种教诲,我想学佛的人,深入经藏的人也不少,可是就是放不下,他说我是看破了,我懂了,就是放不下。你们想想他有没有看破?决定没有看破。看破的人一定放下,不能放下还是没看破。没看破就是不了解事实真相,世、出世间事实真相,他并不了解。了解之后一定会放下,放下之后就得大自在。那个就是方东美先生讲的,人生最高的享受是大自在。这是你自受用,佛法讲自受用。有自受用还有他受用,他受用是跟大众相处,大众不是圣人,大众是凡夫。大众都迷惑颠倒,现在你一个人觉悟,一个人醒,你跟他们怎么相处?随缘就没有妨碍了。

  你过的日子,是佛菩萨的日子;你做的一些工作,是佛菩萨的工作,跟《华严》五十三参里面,那些善知识所表演的游戏神通,无二无别。随缘是作众生最好的榜样,无论在生活上、在工作上、在应酬上,都作出一个觉悟的好样子,游戏神通。这还不能到大圆满,真正做到大圆满一定要念佛,有了念佛了,那就到达究竟圆满,所以《华严经》上文殊、普贤都发愿求生净土。你要问为什么?得究竟圆满。

  这个十句,每一句里面都含摄其他的九句,那一句的意思、意味、法味才满足。给你说真诚,真诚里头一定有清净、平等、正觉、慈悲,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那个真诚就圆满了。我们讲看破,看破里头一定有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一定有放下、自在、随缘、念佛,你这个看破就圆满了。由此可知,你念佛,你念佛里头没有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没有看破、放下、自在、随缘,你那个佛念的决定不相应,你那个佛一天就是念十万声,也是古人讲的「喊破喉咙也枉然。」这个十句,每一句里头都含摄其他的九句。一就是一切,一切就是一。你这样去体会,那个味道就很浓了。

  以后人家问你,修的什么,学的什么,我们就能答的出来,就能讲的清楚,讲的明白。讲清楚、讲明白,令人羡慕。他羡慕,他就要向你学习。所以自己不认真的修行,怎么能够化他?可见得自行跟化他是一不是二,化他就是自行,自行就是化他。这是跟诸位讲的,真善知识,你到哪里求?你明白这个道理了,哪一个人不是真善知识?哪一桩事不是真善知识?善财很幸运,遇到的都是真善知识,我们跟善财没有什么差别,我们遇到的也都是真善知识。文殊菩萨这一句话的意思深了,太深太广!你要细心去体会。

  然后他老人家又有几句话嘱咐我们,这几句话多半从事相上说的,补助我们真诚之心。第一个就是求善知识不可以有疲倦、懈怠的念头。善知识在哪里?刚才讲了,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人与人相处,天天在一块相处,家人父子天天面对面,看几十年了。最初看得蛮好看的,愈看愈讨厌。文殊菩萨教给我们,要看不厌才行,不能有厌倦,不能有懈怠。觉悟就没有这个念头了,不觉悟的人有这个念头,看久了会讨厌。他为什么会讨厌?妄心起来了;真心里头没有分别就不会。所以《华严经》很难,难在什么?意思太深,你从文字表面,真的是没有祖师大德详细跟你解释,我们的确看不懂,望文生义,用自己的意思去解佛的意思,全错了。这是《华严》上佛自己说:「佛法无人说,虽智莫能解」,这很有道理的。第一个不能够有疲倦,不能有懈怠。

  第二个,见善知识勿生厌足,厌足就是满足。你生这个念头的时候,你也错误了。你生一个满足的念头,你就不会更进步了。你的境界就终止在这个地方,这也是文殊菩萨为什么不自己去教善财,叫他去参学。这个里头的道理实在讲,不可以对一个人生厌足,你要广学多闻,很有道理的。

  第三个,对於善知识所有的教诲,你要能够随顺,认真学习,不能够违背。善知识所有的教诲不一定是言教。他身体的造作,里面的思想,你只要用真诚、清净、平等、觉,你就会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顺逆两方面都是教诲,顺是善,我们要做,要劝别人做。逆是恶,我们不做,我们也劝别人不做。善知识有没有善恶?没有善恶,他表演给我们看的,教我们明了善恶,断恶修善,所以他恶也是教我们。譬如说,你看到那个人发脾气了,看到那个人是善知识,发脾气不好,我不要像他那样,他在教我!所以你懂得的时候,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全是真善知识。以为善财不错,命很好,他遇到的,我一生一个也没有遇到,善知识在你面前,你不认识,这有什么法子?这教你认识,教你要随顺学习。

  第四、这很重要了,对於善知识的善巧方便一定要恭敬,绝不能够见他的过失。他发脾气、打人、骂人,甚至於侮辱人,你不要认为是他的过失,他没有过失,他是来教我们的,来表演给我们看的,让我们在这个里头觉悟,所以他就是真善知识。我们要看他的过失,是我们错了,不晓得错到哪里去了。你看六祖在《坛经》里说:「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你为什么会见到这个过失?是你自己的烦恼,你自己过失的种子,遇到这个境界起现行了,糟糕不糟糕,你跟他相应了。你为什么不用真诚、清净、平等、觉跟他相应?用真诚、清净、平等、觉跟那些恶的现象一接触的时候,他也变成善了。你在他的表演当中得到真实智慧,你在他的表演当中,一定得到很多启示,你就有大受用。

  可见得无上的佛法不在外头,在自己内心,外面是缘,你以清净、平等、觉去接触,什么缘都是善的,都给你真实的智慧,成就你无量的福德,福慧双修,福慧圆满。希望我们同修能够明白这个道理,本著这个原理、原则来修学,你这一生当中一定得幸福、美满,一定得自在快乐,将来往生决定没有问题。好,我跟大家报告的,打闲岔就到这里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