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七年春季佛七讲话 (第三集) 美国达拉斯 档名:21-040-0003
诸位同修:
今天是佛七的第四天了,每一天这个时候跟诸位说一些闲话,要是依照佛七仪规,这都算是打闲岔。可是在这个时代,这些闲话也很有必要,原因是我们缺乏修学的基础。佛法是教人觉悟,是教人认清宇宙人生的真相。宇宙就是我们生活的环境,人生就是自己本人。所以佛法的内容不是说别的,实在讲就是说自己与自己生活环境的真相。这个真相我们迷失了,变成不认识了,不是这一生才迷的。佛告诉我们,我们无量劫来生生世世都迷了,於是乎是愈迷愈深,麻烦就在此地。而佛法的修学一定是要依照「信、解、行、证」的顺序,念佛堂结七念佛是行。诸位晓得行在修学次第里面是第三个阶段。
那为什么要打闲岔?就是前面两个阶段的基础,我们没做好。问问诸位是不是真的相信?不见得。真的理解了吗?也不见得。虽然半信半疑,半知半解,也来念佛了。因此这个佛七当中,就有打闲岔的必要,帮助诸位坚定信解,这个意思在此地。如果是依照顺序来修学的话,念佛堂里决定禁止讲经说法,决定禁止。纵然念佛期间,主七和尚有开示,也是简简单单几句话,不会罗唆的。简单的开示只有一个目的,帮助大家在念佛当中,打掉妄想,提起正念。所以他的开示就很简单,像通常我们常听到的,「放下万缘,提起佛号」。开示都是类似这些话,因为你已经相信了,已经理解了,毫无疑问了,再多的言词都是废话,都没有必要。
昨天我们讲到净宗的殊胜,尤其是佛在经上明白的告诉我们,《无量寿经》将来在释迦牟尼佛法灭尽的时候,还能够留传一百年,可知这一部经典的殊胜处。释迦牟尼佛的法运一万二千年,所谓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万年。我们现在这个时代,是在佛法末法的时代。可是佛灭度究竟在哪一年?中国、外国有许许多多的讲法,而其中的差距竟然有五、六百年之多。中国古时候历史所记载的,这是大家在课诵本上常常念到的,世尊出生是周昭王二十四年,释迦牟尼佛示现灭度是周穆王时代。世尊在世住世的时候,是七十九岁圆寂的。要照这个说法,周穆王五十三年灭度,照这个讲法,那世尊距离我们现在应该是三千二十多年,三千二十一、二年的样子,有这么久了。可是现在世界上公用的佛历是两千五百多年,差不多相差五百年之久。究竟哪一个是?哪一个非?这个事情,后人没有法子下定论,要请教释迦牟尼佛才行。不但佛门有这些事情,中国、外国在历史上的这些古人,他们生、卒年月日的考证往往都有很多的讲法。时代愈久远,说法就愈多,到底哪一个可靠,很难讲,他们所讲的还都有根据。
这些事情我们明了了,姑且不论。可是佛的法运一万两千年,这是佛在经上常说的。实在讲诸佛菩萨哪里会有法运?这法运怎么说法?是从众生业习障缘厚薄而说的,与佛法不相干。因此,我们要明白这个道理,我们现在生在末法时期,在这个时期我们能够有正信、有切愿,一心念佛求生净土;换句话说,这在我们来讲是正法。所以说末法里头有正法,正法里头也有末法。佛当年在世度城东老母,这个人业障很重,看到佛就躲避。佛有神通,看他到那边去了,再现一个身在那边;他看到了,又躲避。始终不能接受,那就是正法里面的末法。所以我们不能把佛的正法、像法、末法看呆了,那你就错误了。法灭尽的时候,《无量寿经》住世还有一百年,那个时候是人遇到这一部经,能够信受奉行求愿往生,对他来讲还是正法。不能把佛的说法看呆了,佛所讲的一切法,都是活活泼泼的,没有一个字是死呆板的,这个道理我们要明了。
经法第一个灭的是《楞严经》,《楞严经》真的会灭掉吗?你们会相信吗?你们相信,我不相信。我为什么不相信?现代的印刷术多么发达,从前经本要手抄,古代,所以你说灭尽、失传可能。像我们《无量寿经》,这个大家知道的,从汉朝到宋朝十二种译本,但是现在?我们能够看到的只有五种,七种失传了。所以古代的经典失传是很容易的,流通的量太少了,所有的经典都要靠抄写,抄写往往抄错了,字抄错了,抄漏掉了,行数颠倒了,这种情形都很普遍,都不能够避免,佛法也不例外。现代印刷术这么发达,电脑网路储存量大,能够保存很久,经书怎么会失传?这不可能的。
那佛说法灭尽是什么意思?经典虽然在,大家不相信了,这就灭了。或者是把里面的意思错解了,不能依照这个方法修行了。虽然经典摆在这里,等於废纸一堆,是这个意思,灭是这个意思。绝对不是这个经会失传,现在是几乎不可能。你看佛的《大藏经》,全世界大的图书馆里面都有,世界发生再大的灾难,也不可能把所有图书馆消毁掉,不可能。总会有几个存在,它就会延续下去。所以我们对於古本的这些书籍,数量少的书籍,我们要再把它保存下去,最好的方法就是翻印。翻印赠送给各个图书馆去保存,就决定不会丧失。所以大家对於佛经将来灭尽,要有一个正确的概念,不会是经书消失,而是大家对於这些法门没有办法修学。
《楞严经》修行的方法,古大德的主张是以交光大师为代表。实在讲是有两个代表,比交光大师更早的,是宋朝时候的长水法师,《长水疏》。他的方法是用天台的止观,诸位晓得,天台止观现在修学的人是愈来愈少了。而交光大师所讲的「舍识用根」,恐怕从他老人家提倡那个时候起一直到今天,应该也有五百年了。这五百年当中,采取他老人家这种修行的方法,好像也没听说过,这才知道难。而《楞严经》上所讲的原理、原则,都归到净土了。我在早年学《楞严》的时候,我在台中跟李老师修学,《楞严》是我主修的经典。以后我也讲过不少遍,曾经有一次在台北,有几位台大的学生,带了他们一位指导教授来看我。这一位指导教授是日本人,在台大担任客座教授,对於佛法也很有研究,来看我。
他问我学的哪些经论?我说我现在正在修学《楞严经》。他很熟,他对《楞严》很懂得。他问我修什么法门?平常怎么用功?我说我念阿弥陀佛。这一位日本先生就用很好奇的眼光来看我,那个态度表情也很傲慢。问我:「《楞严经》与念佛有什么关系?」一般讲《楞严经》是禅宗修的、密宗修的,他有五会楞严神咒、密咒。所以这个是宗门跟密教,《楞严经》对他们关系很密切。他说:「你念佛?你怎么会修这个法门?」这个问题提出来了,好像是有道理。其实是一点道理都没有。他问这一句话,我就晓得这个日本的佛学家根本就不通。那种傲慢好像轻视的态度,我必须把他降伏下去。
我就反过来请教他,《楞严经》讲到修学这一段经文,就是二十五位菩萨作代表,《楞严经》上有名的「二十五圆通章」。二十五位菩萨修首楞严大定,作一个榜样给我们看,这一段经文很重要。我就问他,我说这个你一定太清楚了。他很熟悉。我请教他:「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跟《楞严经》都有什么关系?」这个日本人算不错,很聪明,我这一问,他脸就红了,气焰就往下降了,就不肯了。《楞严经》里最重要的就是这两位菩萨,怎么能说跟净土没有关系?可见得他读经粗心大意,没有留意到这个问题。
念阿弥陀佛就是修首楞严大定,首楞严大定是用念阿弥陀佛才完成。他虽然读经,连这个道理他都没有能体会,可见得他那个经是白念了。二十五位菩萨代表大乘一切法门,都是修首楞严大定。而里面最精彩的,就是观音、势至。观音菩萨的这个法门特殊,很多人都知道。但是大势至菩萨就很少人晓得,这都是粗心大意,不能够仔细观察、细心体会。这二十五个人的排列是按照顺序的,六根、六尘、六识,这就十八个了。再加上七大,地水火风空见识,十八加上七,二十五,这二十五门是从这么来的。每一门里面包含的法门都无量无边,用归纳的方法,无量无边的法门归纳为二十五门,用二十五位菩萨来作代表。
按照这个顺序排列的,普通法门;不按照顺序排列的特别法门。当然观音菩萨的特别是太明显了,因为照这个排列来说,观音菩萨应该排在第二,他是耳根圆通。六根里头眼、耳,他应该摆在第二。可是把他拉到最后去了,把他排在第二十五了。从前唱戏也是这样的,不是很精彩的排在前面,最精彩的排在最后,压轴戏。所以观音菩萨排在压轴戏,最精彩的,所以大家很明显的看出来。大势至菩萨也是很精彩的压轴戏,没有人看出来。因为大势至菩萨是七大里面的根大,根大本来就很后面了,地水火风空见识,见!换句话说,按顺序排,大势至菩萨应该排在第二十三,排在识是最后的,识是弥勒菩萨代表。他应该排在弥勒菩萨的前面,按顺序是这个排法。可是你看经文,他排在弥勒菩萨后面,弥勒菩萨按照顺序他是第二十五个,但是他排在二十三。而把大势至菩萨排到二十四,观世音菩萨排到二十五,你就晓得那个压轴是两个人,不是一个人。
最精彩的是这两位菩萨,代表修楞严大定,两个人表特别法门,不是一个。也许要问了,为什么不把大势至菩萨排在最后?要把大势至排在观世音前面,什么道理?诸位要晓得,大势至这个念佛法门,是尽虚空、遍法界的,契十方法界一切众生的根机,这个不可思议。《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所代表的,特别契合我们现前时代的根机,意思在这个地方。
我们再回过头来看夏莲居老居士,这也是一个很了不起的人,都是佛菩萨再来的,不是普通人。夏老给我们修净宗的同修编了一个简单的课本《净修捷要》,这是对於工作很忙的人,教给你一个修净土的方法。他这个方法是依据天亲菩萨《往生论》的原则编下来的,五念法门,一共有三十二拜。这里面给我们提到净宗初祖,大势至菩萨。这个说法夏老以前没有人讲过,我们在古人注疏里头,没有人说过净宗初祖是大势至菩萨。可是他说这一句话有没有错?没错。在尽虚空、遍法界第一个提倡念佛的,真的是大势至菩萨,专修专弘,一句阿弥陀佛念到底,了不起。《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文字不多,总共只有二百四十四个字,比《心经》还短。大家念《般若心经》,《般若心经》两百六十个字,他两百四十四个字。那是我们净土宗的心经,不但是净土宗的心经,也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所说,一切经教的心经。比《般若心经》殊胜太多太多了,可惜没人认识,这么重要的东西没人晓得。夏莲居知道,他提出来了,我当时看到这一句话,我佩服得五体投地。才知道净土宗,我们讲净宗初祖,那就有很多讲法,法界初祖是大势至菩萨,娑婆世界的初祖是普贤菩萨。你看世尊出现在世间,第一部讲的是《华严经》,《华严经》上提倡念佛求生净土,《华严经》末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第一次提出来的,所以他是我们娑婆世界的初祖。在中国提倡念佛第一个是东晋时代慧远法师,在庐山建念佛堂,第一个提倡念佛,中国的初祖。问净宗初祖,要问哪一个初祖?法界初祖、娑婆初祖、中国初祖。这才搞清楚、搞明白了。
所以大势至菩萨是代表专修专弘,而观世音菩萨他老人家提出修行的原则,原理、原则是能够贯通所有大乘法门。他给我们讲他自己修行证果的方法,是用「返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他用这个方法。这个原理可以贯穿所有大乘法门,我们念佛法门也在其中。「返闻闻自性」就是大势至菩萨所讲的「都摄六根,净念相继」。「都摄六根」就是返闻,「净念相继」就是自性。所以我们读经、研教要细心体会,把它的精要抓住,你就不会疑惑了。你才晓得所有法门,所有经论在理论上都是贯通的,没有矛盾的处所。这正是古德所讲:「一经通,一切经通」的道理。
至於法门的兴衰,法哪里会有兴衰?兴衰在人,不在法。「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不是说得很清楚吗?说到人,问题就严重了,麻烦就来了。人业障有厚薄不相同,烦恼、习气从时间上来说,从空间上来讲,也是个个不相同。习气薄的人,烦恼轻的人,根性就好。习气烦恼重的人,领悟的能力就差。我们讲到佛法的兴衰,真正的关键在此地,不在於经教,在学习经教的这些人。我们就明了了,照《楞严经》修行的方法难,《楞严经》首先会灭,这大家不相信。另外还有一个原因,佛在《楞严经》上把末法时期修学的弊端说得非常露骨,假借佛法欺骗众生搞名闻利养的人,他们看起来对他是大不利!所以要想尽一切方法来毁谤《楞严》。他怎么说法?《楞严》是假的,不是真的,《楞严》不是佛说的,让大家对於这一部经典产生怀疑,达到他的目的。不是经典没有了,是对於修学大乘,对於这个经典信心动摇了,这样毁灭的。
佛也曾经说过《般舟三昧经》也是最先灭的,有同修来问我,《楞严经》先灭有道理,是妖魔鬼怪来制造障碍,那《般舟三昧经》为什么会先灭?在末法时期,昨天我跟诸位说了,我们的业障比从前人重,体力精神没有办法修学这个法门。这个法门纵然存在,没法子去修。古时候人可以做得到,为什么?心地清净,烦恼轻,有这个精神体力,也是少数人,极少数的人。现在人有没有?现在人我看没有了。你们说某人某人修「般舟三昧」,你相信,我不相信。你要问我为什么不相信,只要你自己细心去观察一下,你就会恍然大悟!现在这个世界跟从前不一样,仿冒的风气很盛。你看看外面商品好多是假的、仿冒的。佛法里头仿冒也很多,不是真的。
闭关,在从前闭关是真用功。我早年有一个师兄,我们同门的。受了戒之后,他到南部去闭关,闭关三年。在没有入关之前,他向我借一套《中观论疏》,《中观论》的注解,准备在关房里面去读诵、去研究。我觉得他很难得,那个时候这个书很不容易得到,我这个书是线装书,金陵刻经处的版本,很不容易得到。我借给他了,十二册。过了两年,我有一个机会到南部去看他,见了面他很欢喜,打开关房的小门,接见客人的时候。他滔滔不绝给我讲了一、两个钟点,讲些什么?佛门各个道场的事情,都知道,像广播电台一样,像新闻记者一样。我在外面,天天到外头走,我都不知道,他告诉我好多消息,神通广大,关房里头不出门,知道天下事。我佩服他了,你难得,难道有神通了?
我就问起了,我说:「你跟我借的那套书,你读得怎么样了?」他说:「看了一下。」十二册只看了半册,第一册都没有看完。我说:「你两年时间就这么度过了。」我说:「那你既然不看,书还给我了。」我就带回来了。两年才看了十几页,我就不说了。闭关什么?睡大觉,天天有人跟他聊天,传消息给他,不是他有神通。三年关闭出来开关,某某人闭过关的,了不起,身价就提高了,得到大众的恭敬供养。我这个师兄过世很多年了,不必提他的名字了。所以是仿冒,假的,不是真的。
现在这个时代的人很可怜,听骗不听劝。天天苦口婆心劝你,耳边风不相信,作一个假样子来骗你,你相信得不得了。这样学佛很危险,所以你修学修了很多年,你的功夫都不得力,不要说成就了。净土宗最低的成就是功夫成片。我们连这个不谈,功夫不得力就是你这一句佛号伏不住烦恼,伏不住你的妄想,这就是功夫不得力了。你还有什么成就?接触的道场多,接触的法师多,接触的经论多了,那个头脑里头一天到晚胡思乱想。你所懂得的都是一些佛学常识,佛学的皮毛,佛法的精髓你不知道。不但说你没得到,听也没听说过,这是我们修学不能不知道的,不能不辨别的。别人怎么个修法与我们不相干,他如法也好,不如法也好,我们不必理他。要紧的是修自己,自己无论修学哪一个法门,你要懂得关键在什么地方。换句话说,你必须要认识清楚,你修行的目的在哪里?你希望得到什么东西?你修学用什么样的原则?用什么样的方法,能够达到你期望的目标?你才能成就。
如果问你学佛,佛是什么?不知道,那怎么行?佛是什么?佛是泥塑木雕的,那这个东西你学他干什么?一定要搞清楚,学佛是学智慧,佛陀这个名词是印度梵语、梵文音译过来的,意思是智慧、是觉悟;学佛就是学智慧、学觉悟。你看你一入佛门,先受三皈。三皈就是传授你修学的纲领,修学的原则。「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三皈是修学的三大纲领。佛是什么?佛是觉。皈依佛就是皈依觉,皈是回头,从不觉回过头来要依觉悟,这是学佛。法是正知正见。也就是正确的思想、正确的见解。正确的标准是什么?与宇宙人生真相相应的,这就是正;与事实真相相违背的,那就是邪,就是错误的见解,错误的思想。所以标准是事实真相。从错误的思想见解回过头来,依正确的见解思想,这叫皈依法。僧伽也是印度话,意思是清净,六根清净、一尘不染,是这个意思。从一切污染回过头来,依清净心,这叫皈依僧。
所以我们学佛学什么?学觉、正、净,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我们学的是这个。用什么方法学?方法太多了,无量法门。法是方法,门是门径。八万四千法门,参禅是一个方法,念佛也是个方法。方法很多,你自己可以选择。选择之后,要紧的是一门深入,你就会达到觉正净的目标。不能常常换法门,常常换法门,你就达不到了,目标就达不到了。每一个法门只要你能够锲而不舍,都可以达到觉正净。所以才说「法门平等,无有高下」,就这个道理,门门都可以通达到。
诸佛菩萨在平等法里面,为我们娑婆世界的众生,这一个时段、这个地区,给这些众生特别选择念佛法门。这叫应机,看看这个时代的众生修学其他的法门很难,不容易成就。所以特别劝你修念佛法门,这个法门稳当、 简单、容易,可是道理很深。只要依照这个方式去做,真的是万修万人去,一个也不会漏掉。这个里头所谓是如理如法,那真的是万修万人去。於是世尊为我们说出净宗的三经,专门为我们介绍,特别阐扬这个法门。《无量寿经》是净宗的概论,具体介绍西方极乐世界,有理论,有事实,性相因果面面都说到。
佛又给我们说明,说《观无量寿佛经》,《观经》是《无量寿经》的补充说明。佛在《无量寿经》里面,方法只有简单、扼要的给我们讲出三辈往生,往生正因。这两品都是讲修行方法,讲得很简单,不够详细,《观经》里面就讲得详细了,教给我们十六种观法,持名念佛就是第十六观。方法说得详细,原理讲得更精彩了。「是心是佛,是心作佛」,这是净宗念佛成佛的原理。因果是九品因果,这个比《无量寿经》讲得详细多了。使我们坚定信愿,所以《观经》是《无量寿经》的补充。而最后又给我们说《阿弥陀经》,《阿弥陀经》完全是劝我们,四次的劝勉,这所谓是一而再、再而三、三而四,苦口婆心劝我们信,劝我们发愿,劝我们念佛求生净土。慈悲心圆圆满满的流露出来,佛对於一切众生的爱护关怀,可以从《弥陀经》上看出,这三经专说净土。
而实在讲,三经看起来好像容易,你仔细观察理、事都是深广无际。怎么知道的?诸位要读《华严经》,你就知道了,你才恍然大悟,原来《无量寿经》就是《华严经》的浓缩,《华严经》的精华。所以彭际清居士说:「《无量寿经》就是中本《华严》」,彭居士是清朝乾隆时候的人,这也是个再来人,不是普通人物。他的父亲跟乾隆皇帝,官作到兵部尚书;兵部尚书就相当於现代的国防部长,他是乾隆的国防部长。所以他出身是贵族,家庭环境好,书也念得好,二十岁就中了进士,他没作官,他去学佛。以居士的身分,佛学无论在解门、行门,都是上上乘人。他能说出这一句话不容易,如果不是过来人,这一句话说不出的。
他这个观点就是《华严经》是大华严,《无量寿经》是中华严,《阿弥陀经》是小华严。经本文字份量上,虽然有多少不一样,里面的义理完全相同。不能说《弥陀经》少,大概所讲的理论境界,就比较差一点,《华严经》多,大概说得详细一点,没这回事。里面的理事境界完全相同,真正不可思议。所以诸位将来真正是发心要把净土介绍给广大的群众,你要发心学讲《无量寿经》,学讲《阿弥陀经》,你要能讲得透彻,你不读《华严》不行。真正把《华严》念通了,净土三经就透彻了,你才能讲得圆满,这个是一定的道理。
真正深入《华严》,你说他不相信净土,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华严》到最后大圆满,就是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他要不入极乐世界,他就不能够圆满。所以在《华严》上,显著的看出十地菩萨都修念佛法门。这是古人所说:「十地菩萨始终不离念佛」,始是初地,终是等觉。从初地到等觉这十一个位次,都是修念佛法门,都是求生极乐世界。由此可知,无论修学大乘哪个法门,你参禅也好,你学密也好,学教也好,你的目标都是达到明心见性。参禅,明心见性;学教,大开圆解;学密,三密相应。都是同一个境界,都是断了见思烦恼、尘沙烦恼,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到哪里去?到华藏世界去了。华藏是一真法界,你脱离十法界了。
昨天跟大家讲过,你进入华藏世界,你就是初住菩萨。你要成佛,要修三大阿僧只劫,三大阿僧只劫是对华藏世界的法身大士说的,不是对我们讲的,我们没份。可是到达华藏之后,纵然你还不肯念佛,还执著你自己所修的那个法门,不要紧。你在那个地方无明分分破,破了三十品无明,你证入初地了。那个时候你就恍然大悟,你就念阿弥陀佛了,以前修的法门不去管他,专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了。你看看那些菩萨绕这么大的圈子,花多少时间,用多少的精神,才想到念佛求生净土。我们现在凡夫地居然就念佛求生净土,我们到西方世界,那一个同修学禅、学密,搞其他法门,他要搞到初地以上,才会念佛到极乐世界。那个时候我们再见面,我们在极乐世界是老资格了,他才来。我们已经成了大菩萨,成佛了,看他,「老兄,你怎么今天才来?」这才知道这个法门的殊胜不可思议。你把这个里头事理搞清楚了,才有味道。
所以一定要坚定信愿,毫不怀疑。我跟大家说的话,你们要牢牢的记住,要如法修行,将来往生决定不能生病,这一点很重要。我们身体不舒服了,不要去看医生,不要去吃药。这个世间没什么好留恋的,身体有一点不舒服了,赶紧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早去早享福,你为什么愿意在这里受苦?愿意在这里受难?这就是愚痴。这世间有什么好留恋的,早去早享福,早去早作佛。所以身体生病了,看什么医生,看医生都是还不想走的,都是还贪生怕死的,对这个世界还有留恋的。换句话说,都是不信佛的,嘴里头信佛,境界一现前了,赶快就后退了,不敢去了。可见得是口是心非,口里念佛,心里留恋这个世界,还不想去。这怎么能相应?所以稍稍有一点不舒服,就念阿弥陀佛,如果我们这个寿命还有,这个业报还没了的话,念就会念好了,病就会念好。如果寿命到了,正好就走了。
我跟大家讲的都是真话,我们细心观察这个世间,观察这一切苦难的众生,警觉心就高了。念佛的确是非常方便,一点都不难,功夫得力就在看破、放下。看破,最低限度要知道这个世间确确实实是梦幻泡影。家亲眷属这是你常常牵挂的,恩爱难舍的。是什么?缘。佛在经上讲得很清楚,什么缘?报恩、报怨、讨债、还债,就是这个关系。彼此相亲相爱、报恩来的少,不多。父子、兄弟不合的,报怨来的,讨债来的。你要真正看清楚了,有什么好留恋的?假的,一场空,缘聚缘散。散了的时候,彼此再也不相识了,个人去轮回个人的,再遇到也不认识了。世间就是这么一场事,你要把它看破。
你说你真正要关心这些人,真有这个心的话,你暂时放下,往生极乐世界。到极乐世界,你就是大菩萨了,不是普通菩萨,大菩萨。你有智慧,你有神通,你的家亲眷属无论流转在哪一道,你都看得到。他们说话你都听得到,他需要帮助的时候,你一定会帮助他,你才能真正照顾到。你要不念佛,不求生净土,心里面想照顾他,正是心与愿违,力不从心,你没有能力办到。你到了西方极乐世界,你就有能力办到,你就有能力帮助了。
西方很容易去,为什么不去?不是很难,难那没有办法,很容易去,只要你老实念。什么叫老实?把妄想、分别、执著去掉,就老实了。一面念佛,一面打妄想,不老实。身体还没离开这个世间,活一天替佛法做一天,为佛法、为众生。为佛法是自度。就是我们这一天当中,对人、对事、对物,我们决定不迷惑。三皈依三个原则,对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觉不迷,正不邪,净不染。这叫为佛法。为众生?是给众生作一个好榜样,作出一个觉悟的榜样。
众生迷惑,迷就苦,他活得很辛苦。绝不能从表面上看,某一个人在社会上地位很高,权力很大,作到总统,作到国王,发大财,亿万财富,你看看他的日子过得幸福不幸福?仔细去一看的时候,他很可怜、很苦。苦从哪里来的?贪瞋痴慢,患得患失。为了要保全他的富贵,保全他的权势,天天动脑筋去整别人,那就是造罪业。福报享尽了,来生在三途,幸福在哪里?这都是事实真相。
什么人最有福报?老实念佛的人最有福报。你不要看他穿得破破烂烂,吃的是粗茶淡饭,他心里头没有牵挂、没有忧虑、没有烦恼,快乐得不得了。来生去作佛、作菩萨去了,在尽虚空、遍法界广度众生,他的前途一片光明,他的生活得大自在、大安乐。不是世间富贵人能够跟他相比的。这些都是说明事实真相,我们为众生就是表演这一招给他看,提醒他,让他觉悟。帮助众生,佛在经上告诉我们,要懂得善巧方便。善巧方便四个字意思很深很广,看看好像这四个字很平常,理很深,一般人不容易做到,真正能把这四个字应用在生活上,的确是菩萨,连声闻、缘觉都不行。
声闻、缘觉有善没有巧。我们六道凡夫也有很多很聪明的人,有巧没有善,不善。巧而又善,很难,太难太难了。善巧这个观念、概念,我简单跟诸位说一说,使大家对这个名词有个初步的了解。我们用孔老夫子的例子,就比较容易体会。《论语》里面说夫子到七十岁,「从心所欲,不逾矩。」「从心所欲」,巧;「不逾矩」,善。一切能够随心,随心所欲又符合规矩,这个规矩是伦理道德、法令规章。他都能够适合,他在这个里面得到随心所欲,那才叫善巧。希望大家从这一句能够体会善巧是什么意思,你才晓得做到善巧是相当不容易的事情。善巧而后才有方便,那个方便就像《普门品》观世音菩萨三十二应,那是方便,他有那种能力。
我们看看这四个字,实在讲表面的意思我们都看不懂,我们只会念,不知道意思。能够把这四个字应用在生活上,应用在工作上,应用在处事待人接物上,那你就是菩萨了,你就不是凡夫了。你样样做得如法,样样都做得很巧妙,帮助一切众生觉悟。成就自己的德业学问,在佛法里面讲,成就自己的清净心、平等心。《无量寿经》经题讲得好,「清净、平等、觉」。「清净、平等、觉」就是我们的自性。禅宗所说的明心见性。
心性是什么?心,明心那个心,就是法相宗讲的八识,心意识。心是讲这个。性?性就是清净、平等、觉。明心,原来那个心不明,迷了;迷了,所以才变成八识。现在你恢复了,明了;明了的那个心,就是性。心性是一不是二,迷了的时候,是二;明白之后,是一。所以那个心也是清净平等觉,可是你在不明的时候,你那个心不清净、不平等、也不觉。不清净、不平等、不觉的心,就叫做八识。明心见性是这个讲法。所以在迷的时候是二,悟的时候是一,你要知道《无量寿经》的殊胜,经题上都显示出来,你懂得这个经题,你才知道这一部经典的殊胜。我们的修学不能离开这个原则,穿衣吃饭、点点滴滴都与清净平等觉相应,那就叫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要知道念这一句佛号,与生活要融成一片,不能说我生活是生活,念佛是念佛;工作是工作,念佛是念佛,都把它脱节了,那就全都不相应了。
这个真正相应,穿衣吃饭都是念佛,应酬也是念佛,一切时、一切境都是念佛。你的心与清净、平等、觉相应,这才叫念佛。所以这个念不仅仅是挂在口上,不是的。口念是提醒自己,唤醒自己的觉心。念念唤醒自性的清净、平等、觉,这叫念佛。这个道理一定要清楚,一定要明了,你念佛才如法。也就是说,你念佛才相应。
如何把念佛法门跟我们的生活完全融成一片,这是个大问题,这也是个大学问。净宗学会成立,我们讲行门,提出五个科目,太多太繁了,我们很不容易学。所以行门是愈简单愈好,解门是愈广愈好。你才了解得透彻,但是真正要做,要精要。所以我们只提出五个科目,这五个科目都是依据净宗经典里面所说的。第一个是「净业三福」,《观经》上讲的。第二个是「六和敬」。这两个科目是行门的基础,无论修学哪个法门,都不能离开的,像盖房子一样,不管你盖什么样式,你盖多高多大,这两种是打地基。你这个地基一定是一样的,一样的结实,一样的坚固,你的建筑物才能够建的起来。从这个基础上,我们修学三学、六度、普贤十大愿王,所以我们这五个科目。这五个科目就是我们这一生当中,处事、待人接物、生活的依据,我们修学的标准。要在生活里头做到,要跟念佛结成一体,你就得受用。我这个打闲岔还有两次,明天我跟大家来谈这个问题。今天时间到了。
诸位同修:
今天是佛七的第四天了,每一天这个时候跟诸位说一些闲话,要是依照佛七仪规,这都算是打闲岔。可是在这个时代,这些闲话也很有必要,原因是我们缺乏修学的基础。佛法是教人觉悟,是教人认清宇宙人生的真相。宇宙就是我们生活的环境,人生就是自己本人。所以佛法的内容不是说别的,实在讲就是说自己与自己生活环境的真相。这个真相我们迷失了,变成不认识了,不是这一生才迷的。佛告诉我们,我们无量劫来生生世世都迷了,於是乎是愈迷愈深,麻烦就在此地。而佛法的修学一定是要依照「信、解、行、证」的顺序,念佛堂结七念佛是行。诸位晓得行在修学次第里面是第三个阶段。
那为什么要打闲岔?就是前面两个阶段的基础,我们没做好。问问诸位是不是真的相信?不见得。真的理解了吗?也不见得。虽然半信半疑,半知半解,也来念佛了。因此这个佛七当中,就有打闲岔的必要,帮助诸位坚定信解,这个意思在此地。如果是依照顺序来修学的话,念佛堂里决定禁止讲经说法,决定禁止。纵然念佛期间,主七和尚有开示,也是简简单单几句话,不会罗唆的。简单的开示只有一个目的,帮助大家在念佛当中,打掉妄想,提起正念。所以他的开示就很简单,像通常我们常听到的,「放下万缘,提起佛号」。开示都是类似这些话,因为你已经相信了,已经理解了,毫无疑问了,再多的言词都是废话,都没有必要。
昨天我们讲到净宗的殊胜,尤其是佛在经上明白的告诉我们,《无量寿经》将来在释迦牟尼佛法灭尽的时候,还能够留传一百年,可知这一部经典的殊胜处。释迦牟尼佛的法运一万二千年,所谓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万年。我们现在这个时代,是在佛法末法的时代。可是佛灭度究竟在哪一年?中国、外国有许许多多的讲法,而其中的差距竟然有五、六百年之多。中国古时候历史所记载的,这是大家在课诵本上常常念到的,世尊出生是周昭王二十四年,释迦牟尼佛示现灭度是周穆王时代。世尊在世住世的时候,是七十九岁圆寂的。要照这个说法,周穆王五十三年灭度,照这个讲法,那世尊距离我们现在应该是三千二十多年,三千二十一、二年的样子,有这么久了。可是现在世界上公用的佛历是两千五百多年,差不多相差五百年之久。究竟哪一个是?哪一个非?这个事情,后人没有法子下定论,要请教释迦牟尼佛才行。不但佛门有这些事情,中国、外国在历史上的这些古人,他们生、卒年月日的考证往往都有很多的讲法。时代愈久远,说法就愈多,到底哪一个可靠,很难讲,他们所讲的还都有根据。
这些事情我们明了了,姑且不论。可是佛的法运一万两千年,这是佛在经上常说的。实在讲诸佛菩萨哪里会有法运?这法运怎么说法?是从众生业习障缘厚薄而说的,与佛法不相干。因此,我们要明白这个道理,我们现在生在末法时期,在这个时期我们能够有正信、有切愿,一心念佛求生净土;换句话说,这在我们来讲是正法。所以说末法里头有正法,正法里头也有末法。佛当年在世度城东老母,这个人业障很重,看到佛就躲避。佛有神通,看他到那边去了,再现一个身在那边;他看到了,又躲避。始终不能接受,那就是正法里面的末法。所以我们不能把佛的正法、像法、末法看呆了,那你就错误了。法灭尽的时候,《无量寿经》住世还有一百年,那个时候是人遇到这一部经,能够信受奉行求愿往生,对他来讲还是正法。不能把佛的说法看呆了,佛所讲的一切法,都是活活泼泼的,没有一个字是死呆板的,这个道理我们要明了。
经法第一个灭的是《楞严经》,《楞严经》真的会灭掉吗?你们会相信吗?你们相信,我不相信。我为什么不相信?现代的印刷术多么发达,从前经本要手抄,古代,所以你说灭尽、失传可能。像我们《无量寿经》,这个大家知道的,从汉朝到宋朝十二种译本,但是现在?我们能够看到的只有五种,七种失传了。所以古代的经典失传是很容易的,流通的量太少了,所有的经典都要靠抄写,抄写往往抄错了,字抄错了,抄漏掉了,行数颠倒了,这种情形都很普遍,都不能够避免,佛法也不例外。现代印刷术这么发达,电脑网路储存量大,能够保存很久,经书怎么会失传?这不可能的。
那佛说法灭尽是什么意思?经典虽然在,大家不相信了,这就灭了。或者是把里面的意思错解了,不能依照这个方法修行了。虽然经典摆在这里,等於废纸一堆,是这个意思,灭是这个意思。绝对不是这个经会失传,现在是几乎不可能。你看佛的《大藏经》,全世界大的图书馆里面都有,世界发生再大的灾难,也不可能把所有图书馆消毁掉,不可能。总会有几个存在,它就会延续下去。所以我们对於古本的这些书籍,数量少的书籍,我们要再把它保存下去,最好的方法就是翻印。翻印赠送给各个图书馆去保存,就决定不会丧失。所以大家对於佛经将来灭尽,要有一个正确的概念,不会是经书消失,而是大家对於这些法门没有办法修学。
《楞严经》修行的方法,古大德的主张是以交光大师为代表。实在讲是有两个代表,比交光大师更早的,是宋朝时候的长水法师,《长水疏》。他的方法是用天台的止观,诸位晓得,天台止观现在修学的人是愈来愈少了。而交光大师所讲的「舍识用根」,恐怕从他老人家提倡那个时候起一直到今天,应该也有五百年了。这五百年当中,采取他老人家这种修行的方法,好像也没听说过,这才知道难。而《楞严经》上所讲的原理、原则,都归到净土了。我在早年学《楞严》的时候,我在台中跟李老师修学,《楞严》是我主修的经典。以后我也讲过不少遍,曾经有一次在台北,有几位台大的学生,带了他们一位指导教授来看我。这一位指导教授是日本人,在台大担任客座教授,对於佛法也很有研究,来看我。
他问我学的哪些经论?我说我现在正在修学《楞严经》。他很熟,他对《楞严》很懂得。他问我修什么法门?平常怎么用功?我说我念阿弥陀佛。这一位日本先生就用很好奇的眼光来看我,那个态度表情也很傲慢。问我:「《楞严经》与念佛有什么关系?」一般讲《楞严经》是禅宗修的、密宗修的,他有五会楞严神咒、密咒。所以这个是宗门跟密教,《楞严经》对他们关系很密切。他说:「你念佛?你怎么会修这个法门?」这个问题提出来了,好像是有道理。其实是一点道理都没有。他问这一句话,我就晓得这个日本的佛学家根本就不通。那种傲慢好像轻视的态度,我必须把他降伏下去。
我就反过来请教他,《楞严经》讲到修学这一段经文,就是二十五位菩萨作代表,《楞严经》上有名的「二十五圆通章」。二十五位菩萨修首楞严大定,作一个榜样给我们看,这一段经文很重要。我就问他,我说这个你一定太清楚了。他很熟悉。我请教他:「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跟《楞严经》都有什么关系?」这个日本人算不错,很聪明,我这一问,他脸就红了,气焰就往下降了,就不肯了。《楞严经》里最重要的就是这两位菩萨,怎么能说跟净土没有关系?可见得他读经粗心大意,没有留意到这个问题。
念阿弥陀佛就是修首楞严大定,首楞严大定是用念阿弥陀佛才完成。他虽然读经,连这个道理他都没有能体会,可见得他那个经是白念了。二十五位菩萨代表大乘一切法门,都是修首楞严大定。而里面最精彩的,就是观音、势至。观音菩萨的这个法门特殊,很多人都知道。但是大势至菩萨就很少人晓得,这都是粗心大意,不能够仔细观察、细心体会。这二十五个人的排列是按照顺序的,六根、六尘、六识,这就十八个了。再加上七大,地水火风空见识,十八加上七,二十五,这二十五门是从这么来的。每一门里面包含的法门都无量无边,用归纳的方法,无量无边的法门归纳为二十五门,用二十五位菩萨来作代表。
按照这个顺序排列的,普通法门;不按照顺序排列的特别法门。当然观音菩萨的特别是太明显了,因为照这个排列来说,观音菩萨应该排在第二,他是耳根圆通。六根里头眼、耳,他应该摆在第二。可是把他拉到最后去了,把他排在第二十五了。从前唱戏也是这样的,不是很精彩的排在前面,最精彩的排在最后,压轴戏。所以观音菩萨排在压轴戏,最精彩的,所以大家很明显的看出来。大势至菩萨也是很精彩的压轴戏,没有人看出来。因为大势至菩萨是七大里面的根大,根大本来就很后面了,地水火风空见识,见!换句话说,按顺序排,大势至菩萨应该排在第二十三,排在识是最后的,识是弥勒菩萨代表。他应该排在弥勒菩萨的前面,按顺序是这个排法。可是你看经文,他排在弥勒菩萨后面,弥勒菩萨按照顺序他是第二十五个,但是他排在二十三。而把大势至菩萨排到二十四,观世音菩萨排到二十五,你就晓得那个压轴是两个人,不是一个人。
最精彩的是这两位菩萨,代表修楞严大定,两个人表特别法门,不是一个。也许要问了,为什么不把大势至菩萨排在最后?要把大势至排在观世音前面,什么道理?诸位要晓得,大势至这个念佛法门,是尽虚空、遍法界的,契十方法界一切众生的根机,这个不可思议。《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所代表的,特别契合我们现前时代的根机,意思在这个地方。
我们再回过头来看夏莲居老居士,这也是一个很了不起的人,都是佛菩萨再来的,不是普通人。夏老给我们修净宗的同修编了一个简单的课本《净修捷要》,这是对於工作很忙的人,教给你一个修净土的方法。他这个方法是依据天亲菩萨《往生论》的原则编下来的,五念法门,一共有三十二拜。这里面给我们提到净宗初祖,大势至菩萨。这个说法夏老以前没有人讲过,我们在古人注疏里头,没有人说过净宗初祖是大势至菩萨。可是他说这一句话有没有错?没错。在尽虚空、遍法界第一个提倡念佛的,真的是大势至菩萨,专修专弘,一句阿弥陀佛念到底,了不起。《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文字不多,总共只有二百四十四个字,比《心经》还短。大家念《般若心经》,《般若心经》两百六十个字,他两百四十四个字。那是我们净土宗的心经,不但是净土宗的心经,也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所说,一切经教的心经。比《般若心经》殊胜太多太多了,可惜没人认识,这么重要的东西没人晓得。夏莲居知道,他提出来了,我当时看到这一句话,我佩服得五体投地。才知道净土宗,我们讲净宗初祖,那就有很多讲法,法界初祖是大势至菩萨,娑婆世界的初祖是普贤菩萨。你看世尊出现在世间,第一部讲的是《华严经》,《华严经》上提倡念佛求生净土,《华严经》末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第一次提出来的,所以他是我们娑婆世界的初祖。在中国提倡念佛第一个是东晋时代慧远法师,在庐山建念佛堂,第一个提倡念佛,中国的初祖。问净宗初祖,要问哪一个初祖?法界初祖、娑婆初祖、中国初祖。这才搞清楚、搞明白了。
所以大势至菩萨是代表专修专弘,而观世音菩萨他老人家提出修行的原则,原理、原则是能够贯通所有大乘法门。他给我们讲他自己修行证果的方法,是用「返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他用这个方法。这个原理可以贯穿所有大乘法门,我们念佛法门也在其中。「返闻闻自性」就是大势至菩萨所讲的「都摄六根,净念相继」。「都摄六根」就是返闻,「净念相继」就是自性。所以我们读经、研教要细心体会,把它的精要抓住,你就不会疑惑了。你才晓得所有法门,所有经论在理论上都是贯通的,没有矛盾的处所。这正是古德所讲:「一经通,一切经通」的道理。
至於法门的兴衰,法哪里会有兴衰?兴衰在人,不在法。「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不是说得很清楚吗?说到人,问题就严重了,麻烦就来了。人业障有厚薄不相同,烦恼、习气从时间上来说,从空间上来讲,也是个个不相同。习气薄的人,烦恼轻的人,根性就好。习气烦恼重的人,领悟的能力就差。我们讲到佛法的兴衰,真正的关键在此地,不在於经教,在学习经教的这些人。我们就明了了,照《楞严经》修行的方法难,《楞严经》首先会灭,这大家不相信。另外还有一个原因,佛在《楞严经》上把末法时期修学的弊端说得非常露骨,假借佛法欺骗众生搞名闻利养的人,他们看起来对他是大不利!所以要想尽一切方法来毁谤《楞严》。他怎么说法?《楞严》是假的,不是真的,《楞严》不是佛说的,让大家对於这一部经典产生怀疑,达到他的目的。不是经典没有了,是对於修学大乘,对於这个经典信心动摇了,这样毁灭的。
佛也曾经说过《般舟三昧经》也是最先灭的,有同修来问我,《楞严经》先灭有道理,是妖魔鬼怪来制造障碍,那《般舟三昧经》为什么会先灭?在末法时期,昨天我跟诸位说了,我们的业障比从前人重,体力精神没有办法修学这个法门。这个法门纵然存在,没法子去修。古时候人可以做得到,为什么?心地清净,烦恼轻,有这个精神体力,也是少数人,极少数的人。现在人有没有?现在人我看没有了。你们说某人某人修「般舟三昧」,你相信,我不相信。你要问我为什么不相信,只要你自己细心去观察一下,你就会恍然大悟!现在这个世界跟从前不一样,仿冒的风气很盛。你看看外面商品好多是假的、仿冒的。佛法里头仿冒也很多,不是真的。
闭关,在从前闭关是真用功。我早年有一个师兄,我们同门的。受了戒之后,他到南部去闭关,闭关三年。在没有入关之前,他向我借一套《中观论疏》,《中观论》的注解,准备在关房里面去读诵、去研究。我觉得他很难得,那个时候这个书很不容易得到,我这个书是线装书,金陵刻经处的版本,很不容易得到。我借给他了,十二册。过了两年,我有一个机会到南部去看他,见了面他很欢喜,打开关房的小门,接见客人的时候。他滔滔不绝给我讲了一、两个钟点,讲些什么?佛门各个道场的事情,都知道,像广播电台一样,像新闻记者一样。我在外面,天天到外头走,我都不知道,他告诉我好多消息,神通广大,关房里头不出门,知道天下事。我佩服他了,你难得,难道有神通了?
我就问起了,我说:「你跟我借的那套书,你读得怎么样了?」他说:「看了一下。」十二册只看了半册,第一册都没有看完。我说:「你两年时间就这么度过了。」我说:「那你既然不看,书还给我了。」我就带回来了。两年才看了十几页,我就不说了。闭关什么?睡大觉,天天有人跟他聊天,传消息给他,不是他有神通。三年关闭出来开关,某某人闭过关的,了不起,身价就提高了,得到大众的恭敬供养。我这个师兄过世很多年了,不必提他的名字了。所以是仿冒,假的,不是真的。
现在这个时代的人很可怜,听骗不听劝。天天苦口婆心劝你,耳边风不相信,作一个假样子来骗你,你相信得不得了。这样学佛很危险,所以你修学修了很多年,你的功夫都不得力,不要说成就了。净土宗最低的成就是功夫成片。我们连这个不谈,功夫不得力就是你这一句佛号伏不住烦恼,伏不住你的妄想,这就是功夫不得力了。你还有什么成就?接触的道场多,接触的法师多,接触的经论多了,那个头脑里头一天到晚胡思乱想。你所懂得的都是一些佛学常识,佛学的皮毛,佛法的精髓你不知道。不但说你没得到,听也没听说过,这是我们修学不能不知道的,不能不辨别的。别人怎么个修法与我们不相干,他如法也好,不如法也好,我们不必理他。要紧的是修自己,自己无论修学哪一个法门,你要懂得关键在什么地方。换句话说,你必须要认识清楚,你修行的目的在哪里?你希望得到什么东西?你修学用什么样的原则?用什么样的方法,能够达到你期望的目标?你才能成就。
如果问你学佛,佛是什么?不知道,那怎么行?佛是什么?佛是泥塑木雕的,那这个东西你学他干什么?一定要搞清楚,学佛是学智慧,佛陀这个名词是印度梵语、梵文音译过来的,意思是智慧、是觉悟;学佛就是学智慧、学觉悟。你看你一入佛门,先受三皈。三皈就是传授你修学的纲领,修学的原则。「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三皈是修学的三大纲领。佛是什么?佛是觉。皈依佛就是皈依觉,皈是回头,从不觉回过头来要依觉悟,这是学佛。法是正知正见。也就是正确的思想、正确的见解。正确的标准是什么?与宇宙人生真相相应的,这就是正;与事实真相相违背的,那就是邪,就是错误的见解,错误的思想。所以标准是事实真相。从错误的思想见解回过头来,依正确的见解思想,这叫皈依法。僧伽也是印度话,意思是清净,六根清净、一尘不染,是这个意思。从一切污染回过头来,依清净心,这叫皈依僧。
所以我们学佛学什么?学觉、正、净,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我们学的是这个。用什么方法学?方法太多了,无量法门。法是方法,门是门径。八万四千法门,参禅是一个方法,念佛也是个方法。方法很多,你自己可以选择。选择之后,要紧的是一门深入,你就会达到觉正净的目标。不能常常换法门,常常换法门,你就达不到了,目标就达不到了。每一个法门只要你能够锲而不舍,都可以达到觉正净。所以才说「法门平等,无有高下」,就这个道理,门门都可以通达到。
诸佛菩萨在平等法里面,为我们娑婆世界的众生,这一个时段、这个地区,给这些众生特别选择念佛法门。这叫应机,看看这个时代的众生修学其他的法门很难,不容易成就。所以特别劝你修念佛法门,这个法门稳当、 简单、容易,可是道理很深。只要依照这个方式去做,真的是万修万人去,一个也不会漏掉。这个里头所谓是如理如法,那真的是万修万人去。於是世尊为我们说出净宗的三经,专门为我们介绍,特别阐扬这个法门。《无量寿经》是净宗的概论,具体介绍西方极乐世界,有理论,有事实,性相因果面面都说到。
佛又给我们说明,说《观无量寿佛经》,《观经》是《无量寿经》的补充说明。佛在《无量寿经》里面,方法只有简单、扼要的给我们讲出三辈往生,往生正因。这两品都是讲修行方法,讲得很简单,不够详细,《观经》里面就讲得详细了,教给我们十六种观法,持名念佛就是第十六观。方法说得详细,原理讲得更精彩了。「是心是佛,是心作佛」,这是净宗念佛成佛的原理。因果是九品因果,这个比《无量寿经》讲得详细多了。使我们坚定信愿,所以《观经》是《无量寿经》的补充。而最后又给我们说《阿弥陀经》,《阿弥陀经》完全是劝我们,四次的劝勉,这所谓是一而再、再而三、三而四,苦口婆心劝我们信,劝我们发愿,劝我们念佛求生净土。慈悲心圆圆满满的流露出来,佛对於一切众生的爱护关怀,可以从《弥陀经》上看出,这三经专说净土。
而实在讲,三经看起来好像容易,你仔细观察理、事都是深广无际。怎么知道的?诸位要读《华严经》,你就知道了,你才恍然大悟,原来《无量寿经》就是《华严经》的浓缩,《华严经》的精华。所以彭际清居士说:「《无量寿经》就是中本《华严》」,彭居士是清朝乾隆时候的人,这也是个再来人,不是普通人物。他的父亲跟乾隆皇帝,官作到兵部尚书;兵部尚书就相当於现代的国防部长,他是乾隆的国防部长。所以他出身是贵族,家庭环境好,书也念得好,二十岁就中了进士,他没作官,他去学佛。以居士的身分,佛学无论在解门、行门,都是上上乘人。他能说出这一句话不容易,如果不是过来人,这一句话说不出的。
他这个观点就是《华严经》是大华严,《无量寿经》是中华严,《阿弥陀经》是小华严。经本文字份量上,虽然有多少不一样,里面的义理完全相同。不能说《弥陀经》少,大概所讲的理论境界,就比较差一点,《华严经》多,大概说得详细一点,没这回事。里面的理事境界完全相同,真正不可思议。所以诸位将来真正是发心要把净土介绍给广大的群众,你要发心学讲《无量寿经》,学讲《阿弥陀经》,你要能讲得透彻,你不读《华严》不行。真正把《华严》念通了,净土三经就透彻了,你才能讲得圆满,这个是一定的道理。
真正深入《华严》,你说他不相信净土,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华严》到最后大圆满,就是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他要不入极乐世界,他就不能够圆满。所以在《华严》上,显著的看出十地菩萨都修念佛法门。这是古人所说:「十地菩萨始终不离念佛」,始是初地,终是等觉。从初地到等觉这十一个位次,都是修念佛法门,都是求生极乐世界。由此可知,无论修学大乘哪个法门,你参禅也好,你学密也好,学教也好,你的目标都是达到明心见性。参禅,明心见性;学教,大开圆解;学密,三密相应。都是同一个境界,都是断了见思烦恼、尘沙烦恼,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到哪里去?到华藏世界去了。华藏是一真法界,你脱离十法界了。
昨天跟大家讲过,你进入华藏世界,你就是初住菩萨。你要成佛,要修三大阿僧只劫,三大阿僧只劫是对华藏世界的法身大士说的,不是对我们讲的,我们没份。可是到达华藏之后,纵然你还不肯念佛,还执著你自己所修的那个法门,不要紧。你在那个地方无明分分破,破了三十品无明,你证入初地了。那个时候你就恍然大悟,你就念阿弥陀佛了,以前修的法门不去管他,专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了。你看看那些菩萨绕这么大的圈子,花多少时间,用多少的精神,才想到念佛求生净土。我们现在凡夫地居然就念佛求生净土,我们到西方世界,那一个同修学禅、学密,搞其他法门,他要搞到初地以上,才会念佛到极乐世界。那个时候我们再见面,我们在极乐世界是老资格了,他才来。我们已经成了大菩萨,成佛了,看他,「老兄,你怎么今天才来?」这才知道这个法门的殊胜不可思议。你把这个里头事理搞清楚了,才有味道。
所以一定要坚定信愿,毫不怀疑。我跟大家说的话,你们要牢牢的记住,要如法修行,将来往生决定不能生病,这一点很重要。我们身体不舒服了,不要去看医生,不要去吃药。这个世间没什么好留恋的,身体有一点不舒服了,赶紧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早去早享福,你为什么愿意在这里受苦?愿意在这里受难?这就是愚痴。这世间有什么好留恋的,早去早享福,早去早作佛。所以身体生病了,看什么医生,看医生都是还不想走的,都是还贪生怕死的,对这个世界还有留恋的。换句话说,都是不信佛的,嘴里头信佛,境界一现前了,赶快就后退了,不敢去了。可见得是口是心非,口里念佛,心里留恋这个世界,还不想去。这怎么能相应?所以稍稍有一点不舒服,就念阿弥陀佛,如果我们这个寿命还有,这个业报还没了的话,念就会念好了,病就会念好。如果寿命到了,正好就走了。
我跟大家讲的都是真话,我们细心观察这个世间,观察这一切苦难的众生,警觉心就高了。念佛的确是非常方便,一点都不难,功夫得力就在看破、放下。看破,最低限度要知道这个世间确确实实是梦幻泡影。家亲眷属这是你常常牵挂的,恩爱难舍的。是什么?缘。佛在经上讲得很清楚,什么缘?报恩、报怨、讨债、还债,就是这个关系。彼此相亲相爱、报恩来的少,不多。父子、兄弟不合的,报怨来的,讨债来的。你要真正看清楚了,有什么好留恋的?假的,一场空,缘聚缘散。散了的时候,彼此再也不相识了,个人去轮回个人的,再遇到也不认识了。世间就是这么一场事,你要把它看破。
你说你真正要关心这些人,真有这个心的话,你暂时放下,往生极乐世界。到极乐世界,你就是大菩萨了,不是普通菩萨,大菩萨。你有智慧,你有神通,你的家亲眷属无论流转在哪一道,你都看得到。他们说话你都听得到,他需要帮助的时候,你一定会帮助他,你才能真正照顾到。你要不念佛,不求生净土,心里面想照顾他,正是心与愿违,力不从心,你没有能力办到。你到了西方极乐世界,你就有能力办到,你就有能力帮助了。
西方很容易去,为什么不去?不是很难,难那没有办法,很容易去,只要你老实念。什么叫老实?把妄想、分别、执著去掉,就老实了。一面念佛,一面打妄想,不老实。身体还没离开这个世间,活一天替佛法做一天,为佛法、为众生。为佛法是自度。就是我们这一天当中,对人、对事、对物,我们决定不迷惑。三皈依三个原则,对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觉不迷,正不邪,净不染。这叫为佛法。为众生?是给众生作一个好榜样,作出一个觉悟的榜样。
众生迷惑,迷就苦,他活得很辛苦。绝不能从表面上看,某一个人在社会上地位很高,权力很大,作到总统,作到国王,发大财,亿万财富,你看看他的日子过得幸福不幸福?仔细去一看的时候,他很可怜、很苦。苦从哪里来的?贪瞋痴慢,患得患失。为了要保全他的富贵,保全他的权势,天天动脑筋去整别人,那就是造罪业。福报享尽了,来生在三途,幸福在哪里?这都是事实真相。
什么人最有福报?老实念佛的人最有福报。你不要看他穿得破破烂烂,吃的是粗茶淡饭,他心里头没有牵挂、没有忧虑、没有烦恼,快乐得不得了。来生去作佛、作菩萨去了,在尽虚空、遍法界广度众生,他的前途一片光明,他的生活得大自在、大安乐。不是世间富贵人能够跟他相比的。这些都是说明事实真相,我们为众生就是表演这一招给他看,提醒他,让他觉悟。帮助众生,佛在经上告诉我们,要懂得善巧方便。善巧方便四个字意思很深很广,看看好像这四个字很平常,理很深,一般人不容易做到,真正能把这四个字应用在生活上,的确是菩萨,连声闻、缘觉都不行。
声闻、缘觉有善没有巧。我们六道凡夫也有很多很聪明的人,有巧没有善,不善。巧而又善,很难,太难太难了。善巧这个观念、概念,我简单跟诸位说一说,使大家对这个名词有个初步的了解。我们用孔老夫子的例子,就比较容易体会。《论语》里面说夫子到七十岁,「从心所欲,不逾矩。」「从心所欲」,巧;「不逾矩」,善。一切能够随心,随心所欲又符合规矩,这个规矩是伦理道德、法令规章。他都能够适合,他在这个里面得到随心所欲,那才叫善巧。希望大家从这一句能够体会善巧是什么意思,你才晓得做到善巧是相当不容易的事情。善巧而后才有方便,那个方便就像《普门品》观世音菩萨三十二应,那是方便,他有那种能力。
我们看看这四个字,实在讲表面的意思我们都看不懂,我们只会念,不知道意思。能够把这四个字应用在生活上,应用在工作上,应用在处事待人接物上,那你就是菩萨了,你就不是凡夫了。你样样做得如法,样样都做得很巧妙,帮助一切众生觉悟。成就自己的德业学问,在佛法里面讲,成就自己的清净心、平等心。《无量寿经》经题讲得好,「清净、平等、觉」。「清净、平等、觉」就是我们的自性。禅宗所说的明心见性。
心性是什么?心,明心那个心,就是法相宗讲的八识,心意识。心是讲这个。性?性就是清净、平等、觉。明心,原来那个心不明,迷了;迷了,所以才变成八识。现在你恢复了,明了;明了的那个心,就是性。心性是一不是二,迷了的时候,是二;明白之后,是一。所以那个心也是清净平等觉,可是你在不明的时候,你那个心不清净、不平等、也不觉。不清净、不平等、不觉的心,就叫做八识。明心见性是这个讲法。所以在迷的时候是二,悟的时候是一,你要知道《无量寿经》的殊胜,经题上都显示出来,你懂得这个经题,你才知道这一部经典的殊胜。我们的修学不能离开这个原则,穿衣吃饭、点点滴滴都与清净平等觉相应,那就叫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要知道念这一句佛号,与生活要融成一片,不能说我生活是生活,念佛是念佛;工作是工作,念佛是念佛,都把它脱节了,那就全都不相应了。
这个真正相应,穿衣吃饭都是念佛,应酬也是念佛,一切时、一切境都是念佛。你的心与清净、平等、觉相应,这才叫念佛。所以这个念不仅仅是挂在口上,不是的。口念是提醒自己,唤醒自己的觉心。念念唤醒自性的清净、平等、觉,这叫念佛。这个道理一定要清楚,一定要明了,你念佛才如法。也就是说,你念佛才相应。
如何把念佛法门跟我们的生活完全融成一片,这是个大问题,这也是个大学问。净宗学会成立,我们讲行门,提出五个科目,太多太繁了,我们很不容易学。所以行门是愈简单愈好,解门是愈广愈好。你才了解得透彻,但是真正要做,要精要。所以我们只提出五个科目,这五个科目都是依据净宗经典里面所说的。第一个是「净业三福」,《观经》上讲的。第二个是「六和敬」。这两个科目是行门的基础,无论修学哪个法门,都不能离开的,像盖房子一样,不管你盖什么样式,你盖多高多大,这两种是打地基。你这个地基一定是一样的,一样的结实,一样的坚固,你的建筑物才能够建的起来。从这个基础上,我们修学三学、六度、普贤十大愿王,所以我们这五个科目。这五个科目就是我们这一生当中,处事、待人接物、生活的依据,我们修学的标准。要在生活里头做到,要跟念佛结成一体,你就得受用。我这个打闲岔还有两次,明天我跟大家来谈这个问题。今天时间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