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七年澳洲净宗学会讲话 (第三集) 澳洲净宗学会 档名:21-038-0003
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
光阴过得很快,这一次到澳洲来三天,我们今天是最后的一次聚会了。在前面两天,实在说,我们有说不尽的言语,也有说不尽的叮咛、嘱咐。虽然时间很短,我们讲到的东西不多,总希望大家能够细心去体会,而在经教里面去寻求。
佛的经典字字句句都含著无量义,随著一切众生的知见、见解,个人所得的利益有浅深广狭的不同。如果我们诚心去祈求、去体会、去奉行,每一个人都能得到殊胜的利益。这就是三宝为我们加持,世俗一般人讲佛菩萨对我们的保佑,就在此地。由此可知,佛法里面没有迷信,它有理论、有方法,教导我们怎样去修学。
修学净宗,我们特地将净宗主要经典里面的开示节录出五个科目,做为我们一生生活、工作、处事待人接物的原则。这个原则必须要遵守才算是世尊的弟子,才算是阿弥陀佛的学生。第一个科目是从《观无量寿佛经》里面节录出来的「净业三福」,我们在此地因为时间不多,不能够详细讲。但是我看到那边有「净业三福」这一套带子,过去曾经详细的讲过,三福非常重要。
世尊在这一段经文的末后特地告诉我们,这三条是「三世诸佛净业正因」,这句话说的分量非常之重。三世诸佛是讲的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过去、现在、未来是三世。这三世当中修行成佛的人,不晓得有多少,当然他们修行成佛不是用一种方法,所谓是无量法门。大乘经上常说「法门平等,无有高下。」哪一个法门都能成佛,可是在众生根性上来讲,那就不同了。有利根,有钝根,这一切法门有契机的,有不契机的,契机很适合我们修学,不契机就是对我们现前生活有很多不方便之处,那就是不契机。契机,我们修学很顺利、很容易;若是不契机,我们就感觉到很因难。凡是感到困难,我们应当舍弃,一定要选择非常适合自己的,这正如同在学校念书选科系一样,哪一个科系我们很有兴趣,我们也有能力修学,那就很容易了。如果自己选一个科系跟自己兴趣不相符,你修学就非常因难。
佛的无量法门,正如学校里面安排的科系一样,任凭你去选择。但选择的条件,是要适合自己的程度,适合自己的兴趣,适合自己的生活,与自己的生活、工作不相防碍,不但没有防碍,还有帮助,那就更顺利了。这是我们选择法门应当知道的一些条件。可是三福这个三条,他说是一切诸佛净业正因,换句话说,无论你修学哪一个科系,这三条是共同科目,无量法门里面,这三条是大家必修的课程,这就非常重要了。像盖房子一样,无论你盖什么样式,这是打基础,打地基,地基一定要很稳固、很坚牢,你这个大厦才能建成。这三条我们要特别重视。
第一条有四句话:
【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
第一条我们要做到。我们真正做到,学佛、成佛的基础就打下去了。假如你做不到,你研究的佛法,就是世间人所讲的「佛学」,把它当作一种学问来研究,与你自己的生活、与你自己的修持,再讲到是了生死、出三界没有关系。所以一定要认真的、切实的把它做到。
佛法是孝道,大乘戒经里面讲得很清楚,从孝顺父母扩大到孝顺师长,孝顺一切众生,要有这样的心量,所以孝这一个字可以说把整个佛法都包括了。孝养父母,孝是觉悟,就是自性觉。觉悟之后,表现在生活行为上,那就是养。这一个字,大家晓得中国文字是高度智慧的符号,让我们看了这个符号、看了这个图形就能觉悟,这个很了不起。中国文字的结构是有原则的,不是随便造的,它有六个原则,在中国叫做「六书」,孝这个字在六个原则里面叫做「会意」,你看这个符号,体会里面的意思,你看这个字上面是个「老」,下面是个「子」,这两个字合起来变成一个字汇,它的意思就很明显,老是上一代,上一代还有上一代,过去无始;子是下一代,下一代还有下一代,未来无终;无始无终是一个整体,这叫孝。
西方人讲有代沟,有代沟,孝就没有了。西方人常常问我,你们中国人几千年的老祖宗,根本就不认识,为什么过年、过节还要去拜他?孝道。你想想看,几千年的老祖宗我们还纪念他,还不忘他,眼前的父母哪有不尽孝的道理!古时候的这些老师,我们都尊敬他,现在教我的老师怎么会不尊敬?中国跟佛法的教学就从这个地方扎根,这是大根大本,所以要懂得。孝这个字,就是佛经里面,特别是大乘经里面讲的「真如法性」,尽虚空、遍法界,整体就用这个符号来代表。我们有这样的认识,你对这个孝才真正有所体会,然后怎样表现在我们生活上,表现在我们日常做人、做事的方面,那就是养。
养是修养,我们从狭义的方面来说,养父母之身。父母生我们、养我们,这个恩德很大。父母退休了,年岁大了,我们有义务去照顾他们,正如同我们在婴儿的时候,父母关怀、照顾我们,我们要有回馈,要有回报,这是天经地义。养父母之身算不算尽了孝?不算。诸位要晓得,能养父母之身,禽兽里面都有,你们读过古人写的文章,乌鸦有反哺之恩,小乌鸦会喂老乌鸦,它懂得养它的父母。人要不知道养父母,那连畜牲都不如,所以这个并不能算尽孝。尽孝还要养父母之志,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愿。父母对儿女期望的是什么,我们有没有做到父母的愿望,这一条很重要。
在古时候,接受古圣先贤的教训,父母都希望子女不是升官发财,与现在人观念不相同,而是希望子女能够做圣、做贤,在这个世间做贤人、做圣人,有道德、有学问,对於社会大众有贡献。所以立功、立德、立业,这是父母的光荣,父母才有面子,才受到社会大众的尊敬。我们有没有能做到?有没有辜负父母对我们的期望?学了佛之后,父母的愿望就不一样了,做圣、做贤还不够,应该怎么样?做菩萨、做佛。你做了菩萨,他是菩萨的父母;你成佛了,他是佛的父母,那就又不一样了。如果我们做不了佛,我们这个孝就没有尽到圆满。没有做到菩萨,没有做到佛,那个孝就有缺陷,就不能圆满。这要懂得。什么人把这个孝字做到最圆满?成佛,孝字最圆满。等觉菩萨还欠一分,他还有一分生相无明没破,他的孝道就不圆满。
由此可知,这三福是真实的基础。你要真的学佛了,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你立刻会想到孝养父母,奉事师长,老师跟父母对我们期望的是什么,我们有没有做到。我们在经上常讲,佛菩萨是九法界一切众生最好的榜样。我们在这个社会上,能不能给社会大众做个表帅、做个好样子?我们的思想,我们的言语,我们的造作,对社会、对大众有什么样的影响?如果是不好的影响,决定不能做。为什么?孝养父母,奉事师长。
如果不是深入大乘经藏,你不知道在生活当中从哪里做起。我们举一个简单的例子,父母的儿女多了,我们做儿女的人,兄弟之间不合,父母就忧虑、就难过,这就是不孝。年岁长大了,个人都成家立业,每一个人都娶妻生子,妯娌不合,父母也操心,你也不孝。年岁小的时候,上学读书,读书不用功,父母也操心,那也不孝。在学校里不听老师的话,父母又操心,那也不孝。天天跟同学打架、闹事,这都是不孝。
所以诸位想想,这一个孝字涵盖了全部的佛法,世尊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法,无非就是把这个孝道详详细细给我们讲清楚而已。我们存心,我们立命,我们处事待人接物,都应当依照佛在经典里面所说的这些教诲,佛教我们怎么做,我们一定要做到,佛教不许做的,我们决定不要去做。你才算是尽孝,你才算是真正奉事师长。师长不是教你天天对他毕恭毕敬,对他供养,不是的。师长对你的教诲,你要认真去做到。所以佛法是孝道与师道,老师教你怎么样尽孝,父母教你怎样去事师,奉事你的老师,这两个人相互的教导,这个人才能成立。所以这是根本的根本。
佛法从哪里学起?就从这儿学起,从「净业三福」学起。具体说明孝道的,诸位同修都知道佛门的《地藏菩萨本愿经》,称之为佛门的孝经。我在过去,每一个新道场建立,我第一部经一定讲《地藏经》,这有地了。我们有地,才能够发展,才能工作。地是有了,但更重要的是心地,现在的话讲心理建设,《地藏经》就是帮助我们心理建设。所以从这块土地联想到我们的心地,心地要真诚、要清净、要平等、要慈悲,全部《地藏经》,实在讲,就是讲这四句话,「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
你们看看《地藏经》,中国的大乘佛教非常有道理,高度的智慧,以四大菩萨来代表佛法的修持。第一位就是地藏菩萨,第二位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所代表的就是孝道的发扬光大,称为大慈大悲,把我们的孝道发挥到能孝顺一切众生。我们人与人相处,还有自私自利,还做一些损人利己的事,这就大不孝,对老师大不敬,这哪里是学佛?
学佛的人对任何人真诚,那个人欺骗我,我对他还是真诚,这才算是个学佛的人。过去在老法师之中见到的道安老法师,我跟他有一段因缘,他办大专佛学讲座,请我去当总主讲,我们在一起合作有三、四年的时间。这个老人让我佩服,没有私心,没有嫉妒,希有难得。在大专讲座上课的时候,听我课的差不多有四百多个学生,老法师上课的时候,只剩下三、四十个学生,太难看了,他不介意,我觉得很难过。我的课排在上午,他的课排在下午,学生中午上完课,吃完饭都跑掉了,下午上他的课剩下没几个人。於是我就跟老法师说,我说「我们两个人课调一调,你上午,我下午。」好,那调了,调了上午上他的课,学生不来,到下午的时候又坐得满座了,是没有法子。但是老法师始终不介意,这个难得,不容易。
还有一次他告诉我,我去看他的时候,有一个人从他房门出来,他问我说:「某人你看到了吗?」我说:「看到了,刚刚出去了。」他说:「他今天又来骗我。」他常常骗老法师的钱。「那今天又来骗你。」我说:「那你给他没有呢?」「我给他了。」了不起。骗了多少?骗了几百万。那个骗他的人不知道,以为老法师不晓得被他骗,哪里知道老法师清清楚楚。清清楚楚,你骗他,还给他,这个是了不起。我在老一代法师当中,只见到这个人,我很佩服他,他并不糊涂,并不迷糊颠倒,清清楚楚。这是我们应当要学习的。他给我们做了一个好的榜样。
三福里面第二条是:
【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
由此可知,受持三皈的基本条件是前面第一福,你做到了,有资格接受佛的教诲,受持三皈。佛法今天为什么这么衰微?就是大家受三皈,前面那一条没有了。所受的三皈是假的,都不是真的。形式上受过三皈,实际上没有。问你皈依了,你从哪里皈不晓得,你依什么不晓得,是糊里糊涂受三皈,这个错误。於是我们这个三皈,我在新加坡详细讲过一次,在录音室讲的,做成录音带。好像是在前年,我们在黄金海岸又详细讲过一次,留的这个录音带、录影带。这两次的讲演现在都写成小册子了,在台湾已经印出来了。诸位要修三皈,必须把这两次讲演仔细去听听,然后这个仪式我们简单隆重,在佛菩萨面前宣誓,请三宝给我们做证明,我们真正发愿皈依三宝。
皈依三宝,就是从今天起,我发愿正式做佛的学生,以佛为老师。你发了这个愿,这个愿希有,做佛的学生,九法界的这些众生,包括一些天神看到你,对你都尊敬。你是佛的学生,你不是普通人,尤其是你是阿弥陀佛的学生,那更尊贵了,一切诸佛如来都特别招待你,看阿弥陀佛的面子。可是你要真的是阿弥陀佛的学生才行,如果你是冒充的,那你一文不值了。虽然佛菩萨不怪你,护法神找你麻烦,护法神是警察,执法的,他对你不客气,你是冒充佛弟子,那你就犯法了。所以我们净宗同修的仪规,我特别把它落实在净宗的教诲,我们皈依佛,以阿弥陀佛为老师;皈依法以《无量寿经》,这是净宗第一经,佛在经上所说的,我们要理解,我们要认识,还要牢牢的记住,要把佛的教训在生活当中做到。
我们总希望自己存心跟阿弥陀佛一样,我们发愿也要跟阿弥陀佛相同,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愿愿都是利益众生,没有为自己。阿弥陀佛教给我们,把无始劫以来的习气烦恼,要把它改正。经文里面三十二品到三十七品,很长一段经文,都说这一桩事情。那里面所讲的就是五戒十善,非常具体给我们说明,我们要懂得应该怎么去做,依照佛的教诲,依教奉行,真正在依靠,真的有益。
僧宝我们取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菩萨僧。这两位大菩萨代表的是什么?观音菩萨大慈大悲,慈悲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关怀、爱护和帮助他。加上一个「大」,这里面没有条件,叫做大。对於一切人、一切众生,我们要关怀他,我们要爱护他,他有困难,我们要帮助他,这就是观音。你能够常常存这个心,常常这样去待人接物,你就是观世音菩萨。
大势至菩萨代表的是高度的智慧,处事待人接物绝不感情用事,依理智,不依感情,就叫大势至菩萨。所以大慈大悲是以智慧为基础,不是感情用事。感情用事,那毛病就多了。所以他是理性的。我们皈依三宝的意义在此地,这才是我们真正的皈依处。就是净宗的三宝落实在阿弥陀佛、《无量寿经》、观音、势至。我们是凡夫,没有一个依靠总感觉很空虚,你明白这个道理,知道这些方法,你真正得到依靠。从迷惑、颠倒、错误回过头来,依靠三宝,你真的是皈依了。
「具足众戒,不犯威仪。」这两句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守法,不但要守法,而且要做社会大众的楷模。佛的教诲我们不能违背,要遵守,国家的法令规章,这个地方上的风俗习惯,我们都要遵守,跟大众才能和睦相处,才能够感化一切众生。所以我们起心动念,一切的作为,自己要常常想想,可不可以做为社会大众的榜样?昨天我举了一个例子,现在人贪心都很重,无论从事哪一个行业,总想尽方法少缴税,这是不是我们应该做的?不是。我们是佛弟子,我们要守法,我们有纳税的义务,如果想尽方法找法律漏洞,可以能偷税少缴一点,我们就不是佛弟子了,我们就不守法了。这是举一个例子。
日常生活当中,我常常讲的小事情,我们在路上可不可以随地吐痰?可不可以随便丢个纸片?我们这样做,能够为社会大众做榜样吗?你能有这种警觉心,这就是皈依,你回头、你觉悟了。这种不好的行为影响社会,我们决定不做。我们对人真诚,绝不欺骗任何一个人,我们愿意吃亏上当,也不必去辩别,就像是道安老和尚一样,被人骗了照样给他,也不说一句话,自己心安理得了。他骗我,他为什么不骗他?你就想这个道理。骗我,我有能力,给他。布施,布施给他,我们做好事。就在这个境界、这些环境当中,把自己贪瞋痴慢、愚痴磨掉。没有这些境界,你修什么?这就是修行,这个就是功夫。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是智慧,修行在哪里修?就在这个地方修。一点亏都不肯吃,你修什么行?一点亏都不肯吃,说实在话,你就有坚固的分别、执著,你这个分别、执著不能打破,无论修学哪个法门,修得再好,给诸位说,都是世间法,都是在搞六道轮回。
所以大乘,特别是宗门里头常说勘问初学的,等於考试一样,哪一法是佛法?你们想想哪一法是佛法?换过来再问,哪一法不是佛法?佛法与非佛法差别在哪里?你要搞清楚。觉悟了,一切法皆是佛法,没有觉悟,一切法都不是佛法,就在迷悟。所以觉悟了之后,哪一法不是佛法,法法皆是。没觉悟,你还迷惑颠倒,再问你哪一法是佛法,没有一法是佛法。《大方广佛华严经》也不是佛法,你一天念十万声佛号,莲池、蕅益所说的,你念的功夫念得好,风吹不透,雨打不湿,后头给你下个评语,「喊破喉咙也枉然。」为什么?不能往生,依旧搞六道轮回,一天十万声佛号也不是佛法。
诸位要明白这个道理,佛法改变我们的观念,改变我们的想法,起心动念想自己,错了,那不是佛法。起心动念想一切众生,想整个社会安全,那一切法都是佛法。我常说的,你每天喝水都是佛法,穿衣也是佛法,吃饭也是佛法,没有一样不是佛法。佛法是你觉悟了,觉悟的人为一切众生,迷惑的人为自己。迷悟的那个样子,就在这里。起心动念还为自己不行,你要知道为什么不行,佛给我们说得很清楚,一切众生本来成佛。你现在为什么变成众生?你现在为什么搞六道轮回?佛告诉我们,六道是从执著发生的,十法界是从分别里面发生的,换句话说,你能够破执著,六道就没有了,你就出三界了;你能够把分别破除了,你就出十法界,入一真法界。
一真法界,《华严经》上华藏世界毗卢遮那佛的境界,西方极乐世界也是一真法界。所以起心动念有「我」,你的我执怎么能破?大乘法破我执比小乘高明,大乘法佛教给我们起心动念为众生,不要想自己,久而久之养成一个习惯,念念都为众生,念念利益众生,念念为众生造福,把自己就忘掉了。这的确是个好方法,不想自己,只想别人,「我执」不知不觉的就没有了。换句话说,不知不觉的你就脱离三界六道了。这个法子妙极了,再加上你一心念佛求生净土,那怎么会不快速?成佛快得很!成佛就是成就圆满的智慧,圆满的德能。道理一定要懂,方法要知道。道理懂了,方法明白了,下面的问题,自己应该努力去做,这一条真正是快速成佛之道。
如果你要问「那我这样做法,我在这个社会上不是处处都吃亏、处处都上当?别人都为自己,我为他,他又不为我,我怎么可能做这个傻事。」你要这个想法,你真的就傻了,不是别人傻,是你自己傻。你真肯做了,你就得大自在。佛在经上所讲的那些果报,你真的就得到了。对佛要有信心,要勇敢的去做,我跟大家讲话斩钉断铁,完全肯定,没有一丝毫疑虑。为什么?我做到了,佛在经上所讲的,我老师教导给我的,我这几十年当中所做的,兑现了。我现前得到什么?大自在。而我常说这个世界上我最快乐。你要问我快乐在哪里?我心里面没有忧虑,没有牵挂,没有烦恼,怎么不自在!你们心里有牵挂、有烦恼,你纵然是有钱、有地位,你都不自在。你的日子过得很苦,我的日子过得很逍遥、很快乐、很自在。由此可知,佛在经上所讲的句句都是真实话,没有一句是假话,为什么不去做?为什么要怀疑?不肯去做是因为不觉,那要套一句佛法的术语,就是业障深重。业障重的要自己去消除,别人没有办法代你消除,佛菩萨也没法子。佛菩萨只能把这些理论方法告诉你,你自己的问题,还需要你自己去解决。
从三皈再提升到第三福,就是大乘菩萨修学的基础:
【发菩提心,读诵大乘,深信因果,劝进行者。】
大乘菩萨不但要自度,而且要帮助别人,所以劝进行者是帮助别人,主动的去帮助人。这个里面,深信因果不是普通的因果,是念佛是因,成佛是果,特别著重在念佛成佛的因果。我们可以从许多大乘经上得到证明。《华严》是最明显的例子,念佛成佛,像《法华》、《楞伽》、《楞严》都不例外。各位仔细去观察,所有大乘经上都告诉我们念佛成佛,这是我们学佛的基础,我们要从这里下手,从这里学起。
我们现在还没有成佛,没成菩萨,还没有往生,这个肉身还住在这个世间,天天还要跟大众接触,我们要用什么样的态度面对这个社会的现实?佛教给我们六个原则,「六和敬」。我们这一次台湾印的六和敬,林居士带了几套回来了,希望镶成金框,我们常常看到,警惕自己。「见和同解,戒和同修。」见和同解就是现在所讲的建立共识,我们大家有共同的认识,共同的理想,共同的目标,这样能够生活在一起,和睦相处。戒和同修就是守法,家有家规,国有国法,道场有道场的规矩,人人都能够遵守。「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利和同均」,佛教给我们六个原则,我们跟现前社会大众相处,一定要遵守。
三福是个人修学的基础,六和是我们处众的基本原则。如果我们都能做到,在这个世界无论在那个国家、地区,无论是哪一种形态的社会,你是无往而不利,处处受人尊敬、欢迎,这个利益就不可思议。要切实去做,认真的去做。从这个基础不断向上,把自己的境界往上提升。你一定要遵守三学六度菩萨法,三学是戒定慧,在《无量寿经》经题上,「清净平等觉」,清净是戒学,平等是定学,觉是慧学。经题上三学具足,不但三学具足,三宝具足,清净是僧宝,平等是法宝,觉是佛宝。由此可知,《无量寿经》不可思议。希望同修们认真努力,我们这一生绝不空过,这是无量劫来真正希有难逢的因缘,这一生遇到了,一定要珍重,一定要把握住,一定要成就。
我的话就说到此地,下面还有一点时间,我看这个纸条一大堆,问题不少。
这一位同修问:「刚才师父所说的道安法师受人骗,明知道了还给骗几百万,如果那个人把这个钱拿去做坏事,如去赌博,这样道安法师是算正面的布施,还是算负面的因果?阿弥陀佛。」
答:这个问得很好。骗钱的人不能算他是做什么好事,但是也不算做什么坏事,这是老法师很清楚的。所以他示现这一招,给我们做榜样,让我们晓得,纵然是受骗,我们也给。什么原因?他为什么骗我不骗别人?大概我前世欠他的。你统统给足了,没有这个业因了,他再也不会骗你了,这个道理要懂。所以说纵然来欺骗,我们也应当给他。他拿去真正做坏事我们不给他,如果不是太坏的事情,对这个社会大众并没有妨碍的事情,求他个人利益,我们都应当给他,这是因缘果报。他为什么用这种手段?大概过去我们用这个手段对他,现在他用这个手段拿回去,应该给他。所以,一饮一啄,莫非前定,自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是智慧。
这位同修说:「他专攻画莲花,边画边念经、念佛,希望能无疾而终。是否需要补充其他方式,或者需要改正修学的态度?」
答:画莲花,每天画,每天想佛,每天念佛,非常之好。如果希望将来往生,能够预知时至,无疾而终,那是另外一桩事情,这是两桩事情。为什么有人能够很自在的走?他的业障消了。如果你的业障没有消除,临命终时还会有病苦,这个要懂得。怎么样才把业障消掉?我们这几天也特别强调,要把我执破掉,这就消除业障了。什么事情?特别是跟大众相处,不要执著成见,要懂得随缘。只要没有大的妨碍,随缘就很好,不要执著自己的成见,处处要想到真正要消业障,这个重要。一切妄想、分别、执著,当然这是总原则,特别是是非人我、贪瞋痴慢,要把它断得干干净净。心里面这个念头不生了,你就有能力自在往生。如果还有是非人我,还有利害得失、贪瞋痴慢,那就很麻烦,你修得再好,你临命终那一遭,依旧是很危险,没把握。凡是走得很自在、有把握的,心地清净,真的是一尘不染。别说是世法放下了,佛法也放下了,要懂得。
我现在年岁大了,没几年了,所以你们这个道场我管不管?你们找我管,我不管了,你们爱怎么管怎么管。你做得好,很好;做得不好,你背因果,与我不相干。所以,世法、佛法统统要放下。我们关怀你、爱护你、勉励你,但是绝对不把你这个事情放在心上,把你们这些事情放在我心上,我这个亏就吃大了。诸位细细去体会这个意思,心里要得自在,世出世间一切法,金刚经上讲的「法尚应舍,何况非法。」那个法是佛法,佛法舍,不是叫你不做,而是天天去做,舍是从心里面舍掉,心里头没有分别、没有执著、没有牵挂,心一定要清净,事去做,做事不妨碍清净心,这就对了。
这一位同修问:「天天跑道场做义工,是否也算是广营众务?」
答:没错,是广营众务。你要把经里头的意思看清楚,更深入一层。天天跑道场做义工,心里若无其事,那就不是广营众务,你是积功累德,就不一样了。每一天跑道场,当作自己的事情,这是我道场的,那是他道场的,我一定要超过他,那你就是广营众务。你要是做了跟没做一样,你就是积功累德。这真的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所以佛在经上讲的这些话,细心去体会,不能有丝毫差错。
诸佛菩萨应化在世间,像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讲经说法没有终止,他是不是广营众务?如果他存心「我佛法比一切外道都高,我一定要降伏外道,我要突出,世界上大众都做我的徒众。」他就是广营众务。人家的态度是作而无作,无作而作,在《金刚经》上大家都念到,释迦牟尼佛自己说他一生没有说过一句话,没有说过一个字,谁要说佛说法就是谤佛。一句法没有说,说了四十九年,这就叫说而无说。说是慈悲、关怀、爱护帮助一切众生,无说是心里确实没有起心动念,没有分别、执著,从他内心来讲,确实一个字都没说。那为什么说道?那是一切众生感应道交。如果你再不懂,再讲引磬,我们敲它一下,它就会响,敲重一下,它就响得很大。你要问它,它响了没有?如果说它会响,不敲也应该会响。
诸佛菩萨说法利生,跟你们做义工,就像那个钟一样,感应道交。他需要的时候,我帮助他,我自已没有起心动念,没有分别、执著,这才叫积功累德。如果自己做了,以为自己有功德,那你就是广营众务。你已经起心动念,起心动念里面就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就有贪瞋痴慢,那就是广营众务。这要细心去体会。
这位同修问的是,他有三个问题:「末法时代,在家比出家易成就,那应该如何正确的看待在家或出家的问题?」
答:末法的确在家修行比出家容易成就,这个事实我想诸位都能看得出来。原因在哪里?跟上面那个问题意思很类似,因为你在家,你的生活范围接触的面不广,你的亲戚朋友不会太多,所以你的心比较容易清净。一出家之后,出了一个小家,搞了一个大家,你们那个家庭,常常有这么多人聚会。这一出家,是跟你们大家聚会,张家长,李家短,那烦心的事情太多了,这心怎么能定下来?所以出家比在家困难。尤其现在,出家非常的麻烦,被事实所逼,你道场大了,开销大了,你生活来源怎么办?所以不得不想尽方法拉信徒,想尽办法把信徒荷包的钱放到我这儿来,这就是所谓「和尚不作怪,居士不来拜。」天天用脑筋,这个错误!这才是真正佛在经上讲的广营众务,造无量的罪业,他不晓得,被逼著这么做,所以出家修行比在家难,在家人不会造这种罪业。
所以我们这个道场,我是劝勉这边道场四众同修,在家、出家绝对不要拉信徒,绝对不要向信徒要一分钱,你的心才清净。不要去做法会,不要去搞这些名堂,老实念佛。念佛道场没有钱,没有开销了,怎么办?佛号一直念下去,等往生。这个世间不值得我们留恋,这个多自在、如法。如果佛需要你在这个地方弘扬,佛菩萨自然来护法,自自然然来了。
我的一生是章嘉大师教给我的,我得他老人家的利益。我那时才二十几岁,跟他学佛,他就告诉我,真心为佛法,一生奉献给佛法,奉献给众生,你的一切都有佛菩萨照顾你。所以我一生不操心。外面也建了几个道场,钱从哪里来的不晓得,我也没有向人化缘,都是自己送来的。建道场也恰恰好,也没有什么多的,不可思议。像美国的那个道场,建得那么大,佛菩萨建的,不是我建的。我们在台湾,要建每一个道场,自自然然形成的,没有向人化过缘。「佛陀教育基金会」也是他来找我的,要送给我的。我还半信半疑,我还怕他附带什么条件,问得很清楚,你是不是真的捐出来的?不想拿出去了?他说真的!我马上组织财团法人,找个律师写个文件,这个财产我们要是不用了,属於国家的,不属於任何人,他就拿不回去了,干净俐落。
我们怎么可以有这种牵挂?所以出家人一定要做好榜样,真正有德行、有学问、有修持,你一定会受到很多人尊敬,大家都请你去供养,你还操什么心。你怕没有人供养,那你自己本身有问题、有缺陷,你做得不如法。如理、如法,三宝加持,护法龙天供养,就不求人。
如果发心出家,你要晓得出家的使命是弘法利生,经上常讲「受持,读诵,为人演说。」演是表演,要做出一个样子给社会大众看。做一个好榜样,他有疑问,他要来请教,要详细给他说明,这是出家人的事。在家人护持,这是应当的,那是出於你自愿,是你有这个能力,决定不能勉强。有人提出,我们净宗学会会员一年要缴十块钱的会费,我都不赞成。为什么?你一年给人家十块钱的压力,这个不好。所以我们这个图书馆一直到今天没有立案,主要因素在此地。政府有一个法律条文,你要成立会的时候,一定要有赞助的会员,赞助的会员里一定要每个月捐多少,这个事情与我们佛法相违背。但不管他叫不叫你这样,你写下去,就给人有压力,我就不干这种事情。我们一生不要给人家压力,同样这个果报,别人也不会给我压力,那我得自在。种什么样的因,就有什么样的果报,这一定要懂得。如果论修行、论证果,在家、出家没有两样,完全相同。
第二个问题,「在佛家讲慈悲为怀,故出家人都不穿皮制品的鞋子,那为什么寺院里还要用牛皮豉?」
答:这个问题不是你第一个提出来的,古人就有了。这是有一个典故的。实在讲,佛家是慈悲为本,方便为门。刚才讲过,他是依理智的,不是感情的。出家人可不可以穿皮袍?可以开缘。七十岁以上体力衰弱的可以,这就叫开缘。他要养自己的身体,用自己的身体替众生服务,所以这还是慈悲。这些动物的皮毛是供养法师,法师再供养大众,那他也有功德。同样这个道理,你就明了了,虽然这豉是皮豉,牛皮豉的那个牛也是造罪业堕畜生道,但它很幸运、很难得,它的皮做豉,在寺院里警觉大众,它无量功德,难得的机缘。所以佛法戒律虽然很严,条条戒都有开缘,都不是死呆板的,这个诸位要懂得。
酒是重戒,根本大戒。我在年轻的时候,刚学佛没出家,有一个老和尚也很爱喝,七十多岁,我也常常到道场去做义工,所以他常常留我一块吃饭,也没有忌讳。老和尚每一餐饭都有一杯酒,我看到很奇怪,不敢问。以后到台中跟李老师学佛的时候,我就把这个问题提出来,李老师听了,说是「开缘」。年岁大,身体不好,这一杯酒帮助血液循环。明白这个道理,所以他不叫破戒,叫开戒。如果你年轻,身体很好,贪杯,那个叫犯戒,这不一样。如果你有病,身体不好,需要这个帮助体力,可以!条条戒都有开缘,都不是死的,这才知道佛法可爱,合情、合理、合法,不是一成不变的,是活活泼泼的。
第二个:「我们凡夫没有智慧,能否请师父谈谈今后社会局势变化的趋势,譬如说在台湾、大陆以及海外等等,我们在家佛教徒应该怎么去做?怎么样修行?」
答:我告诉你,老实念佛就好了,天下事不要管它。你们常常听讲经,我常常讲,我不看报纸,不看电视,不听广播。人家问我,天下没事,天天太平。你看我的生活过得多美好,你们处在乱世,我处在太平盛世。我们同样生活在这个地球上,我们所处的空间、社会不一样,我所处的是祥和、太平,你们处的是乱世。为什么处乱世?天天看报纸,天天听广播,你们自己找的。
这一位同修问起:「由於自己前半生作恶、作孽害及妻子,现妻子怪罪我作恶、作孽,不肯原谅。我甚至有意念佛悔过,仍不足消罪,甚至阻碍念佛,撕破经书。如何弥补自己罪过?又如何念佛求生净土?」
答:这一桩事情你明了,就是觉悟了,觉悟之后,对於眼前这个环境要能忍受,在这个里面真正能做到一切随顺,保持自己的心地清净、平等、觉悟,这就是真正消业障。如果心里面还有一些不服,那就错了。那你是业上再加业障了,就错了,要懂得顺从她,破坏佛像也随她,撕毁经书也由她,决定不要见怪,决定不要放在心上,自己老实念佛。念佛,她反对,你心里头默念,不要出声,一切随顺。如果是快的话,半年就会见到效果了,要是慢的话,顶多三年,你这个环境统统会转过来,一定得三宝加持。如果不能忍让,你一辈子都解决不了这个问题,佛菩萨也帮不上忙,这个很重要。
这个大概是一位同修所问的,他另外问一个问题说:「性爱是夫妇之大伦,学佛、念佛之人是否不需要性?又是否不可以婚外男女有性接触?」
答:这是对的。佛告诉我们男女之贪爱是六道轮回生死的根本。《楞严经》上说得特别详细,这个念头要不断,决定出不了轮回。如果你要想到六道轮回之苦,你的警觉心就高了,你自己想不想在这一生当中超越六道轮回?这个现实的问题摆在你面前,你是愿意继续搞六道轮回,还是愿意在这一生当中超越?这个超越的机会太难太难了,真的是在无量劫当中难得遇到一次。我们这一生遇到,这是希有的因缘,你能够咬紧牙根忍一忍,我们就出轮回了。忍受不了,要知道这是痛苦,这是罪业,尤其是婚外男女性接触,这是破坏伦理,为社会道德、法律所不容的。佛法讲的性罪,加上外面这个法律,罪过太重了,不值得。所以要细心去思惟,冷静的去想一想这个问题,如果这个问题不能解决,你无论修学哪个法门都不能成就,这是实实在在的。
密宗里面有双修法,那也是事实,也不是假的。我们能不能学?我们要学了,没有一个不堕阿鼻地狱,这是常识,要懂。那密宗的法师学,他为什么不堕地狱?实际上他堕不堕我们不晓得,我们也不必要去管别人,想想自己有没有这个功夫。严格的说,密宗不是凡夫修的,经论里面告诉我们,到什么时候学密?八地菩萨。那是什么境界?八地菩萨叫不动地。无论什么境界,有事没有心,他若无其事。他能在这些事情里面,依旧是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若无其事。你能做得到这一点,那没有问题。如果你在这个里头还有一点点贪爱,你就到阿鼻地狱去报到了。这一点大家要懂,看看你自己有没有这个功夫,不是开玩笑的。
我学佛第一个老师是章嘉大师,他告诉我,密法是佛法里头最上层法,到以后读《华严》,晓得是地上菩萨的境界,法身大士所修学的,哪里是普通人?十法界里面,阿罗汉、辟支佛、菩萨、佛,那个佛就是天台所讲的藏教佛、通教佛,都不行,他没到这个程度,他还有分别,虽没有执著,还有分别。有分别就造业、就堕落,真正做到不分别、不执著,没有妄想,那就没问题。《华严》讲:「理事无碍,事事无碍」,哪有障碍?无障碍的法界。今天人家赞叹你几句,很高兴;骂你几句,很生气,那你就完了,这就不是你的境界,你有障碍。骂你几句,为什么生气好几天?你不是有障碍吗?有障碍不能学,无障碍才可以学。这个道理要懂,事决定不能做,知道不是我们的境界,是大菩萨的境界。
第二个问题:「若念佛,但夫妻之一方不念佛,且破坏念佛,甚至撕掉经书,如何处置?」
答:刚才我们已讲过了,随他去了,不要去理会他,自己决定不退转,知道这是自己业障现前,老实念佛,念到自己心地清净、平等,业障就消除了,你要能够感化他。
那一位同修写了这么多,我们的时间已经超过了,我看这一大张八个问题,留著给悟行法师答覆好了。
好,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
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
光阴过得很快,这一次到澳洲来三天,我们今天是最后的一次聚会了。在前面两天,实在说,我们有说不尽的言语,也有说不尽的叮咛、嘱咐。虽然时间很短,我们讲到的东西不多,总希望大家能够细心去体会,而在经教里面去寻求。
佛的经典字字句句都含著无量义,随著一切众生的知见、见解,个人所得的利益有浅深广狭的不同。如果我们诚心去祈求、去体会、去奉行,每一个人都能得到殊胜的利益。这就是三宝为我们加持,世俗一般人讲佛菩萨对我们的保佑,就在此地。由此可知,佛法里面没有迷信,它有理论、有方法,教导我们怎样去修学。
修学净宗,我们特地将净宗主要经典里面的开示节录出五个科目,做为我们一生生活、工作、处事待人接物的原则。这个原则必须要遵守才算是世尊的弟子,才算是阿弥陀佛的学生。第一个科目是从《观无量寿佛经》里面节录出来的「净业三福」,我们在此地因为时间不多,不能够详细讲。但是我看到那边有「净业三福」这一套带子,过去曾经详细的讲过,三福非常重要。
世尊在这一段经文的末后特地告诉我们,这三条是「三世诸佛净业正因」,这句话说的分量非常之重。三世诸佛是讲的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过去、现在、未来是三世。这三世当中修行成佛的人,不晓得有多少,当然他们修行成佛不是用一种方法,所谓是无量法门。大乘经上常说「法门平等,无有高下。」哪一个法门都能成佛,可是在众生根性上来讲,那就不同了。有利根,有钝根,这一切法门有契机的,有不契机的,契机很适合我们修学,不契机就是对我们现前生活有很多不方便之处,那就是不契机。契机,我们修学很顺利、很容易;若是不契机,我们就感觉到很因难。凡是感到困难,我们应当舍弃,一定要选择非常适合自己的,这正如同在学校念书选科系一样,哪一个科系我们很有兴趣,我们也有能力修学,那就很容易了。如果自己选一个科系跟自己兴趣不相符,你修学就非常因难。
佛的无量法门,正如学校里面安排的科系一样,任凭你去选择。但选择的条件,是要适合自己的程度,适合自己的兴趣,适合自己的生活,与自己的生活、工作不相防碍,不但没有防碍,还有帮助,那就更顺利了。这是我们选择法门应当知道的一些条件。可是三福这个三条,他说是一切诸佛净业正因,换句话说,无论你修学哪一个科系,这三条是共同科目,无量法门里面,这三条是大家必修的课程,这就非常重要了。像盖房子一样,无论你盖什么样式,这是打基础,打地基,地基一定要很稳固、很坚牢,你这个大厦才能建成。这三条我们要特别重视。
第一条有四句话:
【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
第一条我们要做到。我们真正做到,学佛、成佛的基础就打下去了。假如你做不到,你研究的佛法,就是世间人所讲的「佛学」,把它当作一种学问来研究,与你自己的生活、与你自己的修持,再讲到是了生死、出三界没有关系。所以一定要认真的、切实的把它做到。
佛法是孝道,大乘戒经里面讲得很清楚,从孝顺父母扩大到孝顺师长,孝顺一切众生,要有这样的心量,所以孝这一个字可以说把整个佛法都包括了。孝养父母,孝是觉悟,就是自性觉。觉悟之后,表现在生活行为上,那就是养。这一个字,大家晓得中国文字是高度智慧的符号,让我们看了这个符号、看了这个图形就能觉悟,这个很了不起。中国文字的结构是有原则的,不是随便造的,它有六个原则,在中国叫做「六书」,孝这个字在六个原则里面叫做「会意」,你看这个符号,体会里面的意思,你看这个字上面是个「老」,下面是个「子」,这两个字合起来变成一个字汇,它的意思就很明显,老是上一代,上一代还有上一代,过去无始;子是下一代,下一代还有下一代,未来无终;无始无终是一个整体,这叫孝。
西方人讲有代沟,有代沟,孝就没有了。西方人常常问我,你们中国人几千年的老祖宗,根本就不认识,为什么过年、过节还要去拜他?孝道。你想想看,几千年的老祖宗我们还纪念他,还不忘他,眼前的父母哪有不尽孝的道理!古时候的这些老师,我们都尊敬他,现在教我的老师怎么会不尊敬?中国跟佛法的教学就从这个地方扎根,这是大根大本,所以要懂得。孝这个字,就是佛经里面,特别是大乘经里面讲的「真如法性」,尽虚空、遍法界,整体就用这个符号来代表。我们有这样的认识,你对这个孝才真正有所体会,然后怎样表现在我们生活上,表现在我们日常做人、做事的方面,那就是养。
养是修养,我们从狭义的方面来说,养父母之身。父母生我们、养我们,这个恩德很大。父母退休了,年岁大了,我们有义务去照顾他们,正如同我们在婴儿的时候,父母关怀、照顾我们,我们要有回馈,要有回报,这是天经地义。养父母之身算不算尽了孝?不算。诸位要晓得,能养父母之身,禽兽里面都有,你们读过古人写的文章,乌鸦有反哺之恩,小乌鸦会喂老乌鸦,它懂得养它的父母。人要不知道养父母,那连畜牲都不如,所以这个并不能算尽孝。尽孝还要养父母之志,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愿。父母对儿女期望的是什么,我们有没有做到父母的愿望,这一条很重要。
在古时候,接受古圣先贤的教训,父母都希望子女不是升官发财,与现在人观念不相同,而是希望子女能够做圣、做贤,在这个世间做贤人、做圣人,有道德、有学问,对於社会大众有贡献。所以立功、立德、立业,这是父母的光荣,父母才有面子,才受到社会大众的尊敬。我们有没有能做到?有没有辜负父母对我们的期望?学了佛之后,父母的愿望就不一样了,做圣、做贤还不够,应该怎么样?做菩萨、做佛。你做了菩萨,他是菩萨的父母;你成佛了,他是佛的父母,那就又不一样了。如果我们做不了佛,我们这个孝就没有尽到圆满。没有做到菩萨,没有做到佛,那个孝就有缺陷,就不能圆满。这要懂得。什么人把这个孝字做到最圆满?成佛,孝字最圆满。等觉菩萨还欠一分,他还有一分生相无明没破,他的孝道就不圆满。
由此可知,这三福是真实的基础。你要真的学佛了,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你立刻会想到孝养父母,奉事师长,老师跟父母对我们期望的是什么,我们有没有做到。我们在经上常讲,佛菩萨是九法界一切众生最好的榜样。我们在这个社会上,能不能给社会大众做个表帅、做个好样子?我们的思想,我们的言语,我们的造作,对社会、对大众有什么样的影响?如果是不好的影响,决定不能做。为什么?孝养父母,奉事师长。
如果不是深入大乘经藏,你不知道在生活当中从哪里做起。我们举一个简单的例子,父母的儿女多了,我们做儿女的人,兄弟之间不合,父母就忧虑、就难过,这就是不孝。年岁长大了,个人都成家立业,每一个人都娶妻生子,妯娌不合,父母也操心,你也不孝。年岁小的时候,上学读书,读书不用功,父母也操心,那也不孝。在学校里不听老师的话,父母又操心,那也不孝。天天跟同学打架、闹事,这都是不孝。
所以诸位想想,这一个孝字涵盖了全部的佛法,世尊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法,无非就是把这个孝道详详细细给我们讲清楚而已。我们存心,我们立命,我们处事待人接物,都应当依照佛在经典里面所说的这些教诲,佛教我们怎么做,我们一定要做到,佛教不许做的,我们决定不要去做。你才算是尽孝,你才算是真正奉事师长。师长不是教你天天对他毕恭毕敬,对他供养,不是的。师长对你的教诲,你要认真去做到。所以佛法是孝道与师道,老师教你怎么样尽孝,父母教你怎样去事师,奉事你的老师,这两个人相互的教导,这个人才能成立。所以这是根本的根本。
佛法从哪里学起?就从这儿学起,从「净业三福」学起。具体说明孝道的,诸位同修都知道佛门的《地藏菩萨本愿经》,称之为佛门的孝经。我在过去,每一个新道场建立,我第一部经一定讲《地藏经》,这有地了。我们有地,才能够发展,才能工作。地是有了,但更重要的是心地,现在的话讲心理建设,《地藏经》就是帮助我们心理建设。所以从这块土地联想到我们的心地,心地要真诚、要清净、要平等、要慈悲,全部《地藏经》,实在讲,就是讲这四句话,「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
你们看看《地藏经》,中国的大乘佛教非常有道理,高度的智慧,以四大菩萨来代表佛法的修持。第一位就是地藏菩萨,第二位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所代表的就是孝道的发扬光大,称为大慈大悲,把我们的孝道发挥到能孝顺一切众生。我们人与人相处,还有自私自利,还做一些损人利己的事,这就大不孝,对老师大不敬,这哪里是学佛?
学佛的人对任何人真诚,那个人欺骗我,我对他还是真诚,这才算是个学佛的人。过去在老法师之中见到的道安老法师,我跟他有一段因缘,他办大专佛学讲座,请我去当总主讲,我们在一起合作有三、四年的时间。这个老人让我佩服,没有私心,没有嫉妒,希有难得。在大专讲座上课的时候,听我课的差不多有四百多个学生,老法师上课的时候,只剩下三、四十个学生,太难看了,他不介意,我觉得很难过。我的课排在上午,他的课排在下午,学生中午上完课,吃完饭都跑掉了,下午上他的课剩下没几个人。於是我就跟老法师说,我说「我们两个人课调一调,你上午,我下午。」好,那调了,调了上午上他的课,学生不来,到下午的时候又坐得满座了,是没有法子。但是老法师始终不介意,这个难得,不容易。
还有一次他告诉我,我去看他的时候,有一个人从他房门出来,他问我说:「某人你看到了吗?」我说:「看到了,刚刚出去了。」他说:「他今天又来骗我。」他常常骗老法师的钱。「那今天又来骗你。」我说:「那你给他没有呢?」「我给他了。」了不起。骗了多少?骗了几百万。那个骗他的人不知道,以为老法师不晓得被他骗,哪里知道老法师清清楚楚。清清楚楚,你骗他,还给他,这个是了不起。我在老一代法师当中,只见到这个人,我很佩服他,他并不糊涂,并不迷糊颠倒,清清楚楚。这是我们应当要学习的。他给我们做了一个好的榜样。
三福里面第二条是:
【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
由此可知,受持三皈的基本条件是前面第一福,你做到了,有资格接受佛的教诲,受持三皈。佛法今天为什么这么衰微?就是大家受三皈,前面那一条没有了。所受的三皈是假的,都不是真的。形式上受过三皈,实际上没有。问你皈依了,你从哪里皈不晓得,你依什么不晓得,是糊里糊涂受三皈,这个错误。於是我们这个三皈,我在新加坡详细讲过一次,在录音室讲的,做成录音带。好像是在前年,我们在黄金海岸又详细讲过一次,留的这个录音带、录影带。这两次的讲演现在都写成小册子了,在台湾已经印出来了。诸位要修三皈,必须把这两次讲演仔细去听听,然后这个仪式我们简单隆重,在佛菩萨面前宣誓,请三宝给我们做证明,我们真正发愿皈依三宝。
皈依三宝,就是从今天起,我发愿正式做佛的学生,以佛为老师。你发了这个愿,这个愿希有,做佛的学生,九法界的这些众生,包括一些天神看到你,对你都尊敬。你是佛的学生,你不是普通人,尤其是你是阿弥陀佛的学生,那更尊贵了,一切诸佛如来都特别招待你,看阿弥陀佛的面子。可是你要真的是阿弥陀佛的学生才行,如果你是冒充的,那你一文不值了。虽然佛菩萨不怪你,护法神找你麻烦,护法神是警察,执法的,他对你不客气,你是冒充佛弟子,那你就犯法了。所以我们净宗同修的仪规,我特别把它落实在净宗的教诲,我们皈依佛,以阿弥陀佛为老师;皈依法以《无量寿经》,这是净宗第一经,佛在经上所说的,我们要理解,我们要认识,还要牢牢的记住,要把佛的教训在生活当中做到。
我们总希望自己存心跟阿弥陀佛一样,我们发愿也要跟阿弥陀佛相同,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愿愿都是利益众生,没有为自己。阿弥陀佛教给我们,把无始劫以来的习气烦恼,要把它改正。经文里面三十二品到三十七品,很长一段经文,都说这一桩事情。那里面所讲的就是五戒十善,非常具体给我们说明,我们要懂得应该怎么去做,依照佛的教诲,依教奉行,真正在依靠,真的有益。
僧宝我们取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菩萨僧。这两位大菩萨代表的是什么?观音菩萨大慈大悲,慈悲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关怀、爱护和帮助他。加上一个「大」,这里面没有条件,叫做大。对於一切人、一切众生,我们要关怀他,我们要爱护他,他有困难,我们要帮助他,这就是观音。你能够常常存这个心,常常这样去待人接物,你就是观世音菩萨。
大势至菩萨代表的是高度的智慧,处事待人接物绝不感情用事,依理智,不依感情,就叫大势至菩萨。所以大慈大悲是以智慧为基础,不是感情用事。感情用事,那毛病就多了。所以他是理性的。我们皈依三宝的意义在此地,这才是我们真正的皈依处。就是净宗的三宝落实在阿弥陀佛、《无量寿经》、观音、势至。我们是凡夫,没有一个依靠总感觉很空虚,你明白这个道理,知道这些方法,你真正得到依靠。从迷惑、颠倒、错误回过头来,依靠三宝,你真的是皈依了。
「具足众戒,不犯威仪。」这两句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守法,不但要守法,而且要做社会大众的楷模。佛的教诲我们不能违背,要遵守,国家的法令规章,这个地方上的风俗习惯,我们都要遵守,跟大众才能和睦相处,才能够感化一切众生。所以我们起心动念,一切的作为,自己要常常想想,可不可以做为社会大众的榜样?昨天我举了一个例子,现在人贪心都很重,无论从事哪一个行业,总想尽方法少缴税,这是不是我们应该做的?不是。我们是佛弟子,我们要守法,我们有纳税的义务,如果想尽方法找法律漏洞,可以能偷税少缴一点,我们就不是佛弟子了,我们就不守法了。这是举一个例子。
日常生活当中,我常常讲的小事情,我们在路上可不可以随地吐痰?可不可以随便丢个纸片?我们这样做,能够为社会大众做榜样吗?你能有这种警觉心,这就是皈依,你回头、你觉悟了。这种不好的行为影响社会,我们决定不做。我们对人真诚,绝不欺骗任何一个人,我们愿意吃亏上当,也不必去辩别,就像是道安老和尚一样,被人骗了照样给他,也不说一句话,自己心安理得了。他骗我,他为什么不骗他?你就想这个道理。骗我,我有能力,给他。布施,布施给他,我们做好事。就在这个境界、这些环境当中,把自己贪瞋痴慢、愚痴磨掉。没有这些境界,你修什么?这就是修行,这个就是功夫。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是智慧,修行在哪里修?就在这个地方修。一点亏都不肯吃,你修什么行?一点亏都不肯吃,说实在话,你就有坚固的分别、执著,你这个分别、执著不能打破,无论修学哪个法门,修得再好,给诸位说,都是世间法,都是在搞六道轮回。
所以大乘,特别是宗门里头常说勘问初学的,等於考试一样,哪一法是佛法?你们想想哪一法是佛法?换过来再问,哪一法不是佛法?佛法与非佛法差别在哪里?你要搞清楚。觉悟了,一切法皆是佛法,没有觉悟,一切法都不是佛法,就在迷悟。所以觉悟了之后,哪一法不是佛法,法法皆是。没觉悟,你还迷惑颠倒,再问你哪一法是佛法,没有一法是佛法。《大方广佛华严经》也不是佛法,你一天念十万声佛号,莲池、蕅益所说的,你念的功夫念得好,风吹不透,雨打不湿,后头给你下个评语,「喊破喉咙也枉然。」为什么?不能往生,依旧搞六道轮回,一天十万声佛号也不是佛法。
诸位要明白这个道理,佛法改变我们的观念,改变我们的想法,起心动念想自己,错了,那不是佛法。起心动念想一切众生,想整个社会安全,那一切法都是佛法。我常说的,你每天喝水都是佛法,穿衣也是佛法,吃饭也是佛法,没有一样不是佛法。佛法是你觉悟了,觉悟的人为一切众生,迷惑的人为自己。迷悟的那个样子,就在这里。起心动念还为自己不行,你要知道为什么不行,佛给我们说得很清楚,一切众生本来成佛。你现在为什么变成众生?你现在为什么搞六道轮回?佛告诉我们,六道是从执著发生的,十法界是从分别里面发生的,换句话说,你能够破执著,六道就没有了,你就出三界了;你能够把分别破除了,你就出十法界,入一真法界。
一真法界,《华严经》上华藏世界毗卢遮那佛的境界,西方极乐世界也是一真法界。所以起心动念有「我」,你的我执怎么能破?大乘法破我执比小乘高明,大乘法佛教给我们起心动念为众生,不要想自己,久而久之养成一个习惯,念念都为众生,念念利益众生,念念为众生造福,把自己就忘掉了。这的确是个好方法,不想自己,只想别人,「我执」不知不觉的就没有了。换句话说,不知不觉的你就脱离三界六道了。这个法子妙极了,再加上你一心念佛求生净土,那怎么会不快速?成佛快得很!成佛就是成就圆满的智慧,圆满的德能。道理一定要懂,方法要知道。道理懂了,方法明白了,下面的问题,自己应该努力去做,这一条真正是快速成佛之道。
如果你要问「那我这样做法,我在这个社会上不是处处都吃亏、处处都上当?别人都为自己,我为他,他又不为我,我怎么可能做这个傻事。」你要这个想法,你真的就傻了,不是别人傻,是你自己傻。你真肯做了,你就得大自在。佛在经上所讲的那些果报,你真的就得到了。对佛要有信心,要勇敢的去做,我跟大家讲话斩钉断铁,完全肯定,没有一丝毫疑虑。为什么?我做到了,佛在经上所讲的,我老师教导给我的,我这几十年当中所做的,兑现了。我现前得到什么?大自在。而我常说这个世界上我最快乐。你要问我快乐在哪里?我心里面没有忧虑,没有牵挂,没有烦恼,怎么不自在!你们心里有牵挂、有烦恼,你纵然是有钱、有地位,你都不自在。你的日子过得很苦,我的日子过得很逍遥、很快乐、很自在。由此可知,佛在经上所讲的句句都是真实话,没有一句是假话,为什么不去做?为什么要怀疑?不肯去做是因为不觉,那要套一句佛法的术语,就是业障深重。业障重的要自己去消除,别人没有办法代你消除,佛菩萨也没法子。佛菩萨只能把这些理论方法告诉你,你自己的问题,还需要你自己去解决。
从三皈再提升到第三福,就是大乘菩萨修学的基础:
【发菩提心,读诵大乘,深信因果,劝进行者。】
大乘菩萨不但要自度,而且要帮助别人,所以劝进行者是帮助别人,主动的去帮助人。这个里面,深信因果不是普通的因果,是念佛是因,成佛是果,特别著重在念佛成佛的因果。我们可以从许多大乘经上得到证明。《华严》是最明显的例子,念佛成佛,像《法华》、《楞伽》、《楞严》都不例外。各位仔细去观察,所有大乘经上都告诉我们念佛成佛,这是我们学佛的基础,我们要从这里下手,从这里学起。
我们现在还没有成佛,没成菩萨,还没有往生,这个肉身还住在这个世间,天天还要跟大众接触,我们要用什么样的态度面对这个社会的现实?佛教给我们六个原则,「六和敬」。我们这一次台湾印的六和敬,林居士带了几套回来了,希望镶成金框,我们常常看到,警惕自己。「见和同解,戒和同修。」见和同解就是现在所讲的建立共识,我们大家有共同的认识,共同的理想,共同的目标,这样能够生活在一起,和睦相处。戒和同修就是守法,家有家规,国有国法,道场有道场的规矩,人人都能够遵守。「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利和同均」,佛教给我们六个原则,我们跟现前社会大众相处,一定要遵守。
三福是个人修学的基础,六和是我们处众的基本原则。如果我们都能做到,在这个世界无论在那个国家、地区,无论是哪一种形态的社会,你是无往而不利,处处受人尊敬、欢迎,这个利益就不可思议。要切实去做,认真的去做。从这个基础不断向上,把自己的境界往上提升。你一定要遵守三学六度菩萨法,三学是戒定慧,在《无量寿经》经题上,「清净平等觉」,清净是戒学,平等是定学,觉是慧学。经题上三学具足,不但三学具足,三宝具足,清净是僧宝,平等是法宝,觉是佛宝。由此可知,《无量寿经》不可思议。希望同修们认真努力,我们这一生绝不空过,这是无量劫来真正希有难逢的因缘,这一生遇到了,一定要珍重,一定要把握住,一定要成就。
我的话就说到此地,下面还有一点时间,我看这个纸条一大堆,问题不少。
这一位同修问:「刚才师父所说的道安法师受人骗,明知道了还给骗几百万,如果那个人把这个钱拿去做坏事,如去赌博,这样道安法师是算正面的布施,还是算负面的因果?阿弥陀佛。」
答:这个问得很好。骗钱的人不能算他是做什么好事,但是也不算做什么坏事,这是老法师很清楚的。所以他示现这一招,给我们做榜样,让我们晓得,纵然是受骗,我们也给。什么原因?他为什么骗我不骗别人?大概我前世欠他的。你统统给足了,没有这个业因了,他再也不会骗你了,这个道理要懂。所以说纵然来欺骗,我们也应当给他。他拿去真正做坏事我们不给他,如果不是太坏的事情,对这个社会大众并没有妨碍的事情,求他个人利益,我们都应当给他,这是因缘果报。他为什么用这种手段?大概过去我们用这个手段对他,现在他用这个手段拿回去,应该给他。所以,一饮一啄,莫非前定,自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是智慧。
这位同修说:「他专攻画莲花,边画边念经、念佛,希望能无疾而终。是否需要补充其他方式,或者需要改正修学的态度?」
答:画莲花,每天画,每天想佛,每天念佛,非常之好。如果希望将来往生,能够预知时至,无疾而终,那是另外一桩事情,这是两桩事情。为什么有人能够很自在的走?他的业障消了。如果你的业障没有消除,临命终时还会有病苦,这个要懂得。怎么样才把业障消掉?我们这几天也特别强调,要把我执破掉,这就消除业障了。什么事情?特别是跟大众相处,不要执著成见,要懂得随缘。只要没有大的妨碍,随缘就很好,不要执著自己的成见,处处要想到真正要消业障,这个重要。一切妄想、分别、执著,当然这是总原则,特别是是非人我、贪瞋痴慢,要把它断得干干净净。心里面这个念头不生了,你就有能力自在往生。如果还有是非人我,还有利害得失、贪瞋痴慢,那就很麻烦,你修得再好,你临命终那一遭,依旧是很危险,没把握。凡是走得很自在、有把握的,心地清净,真的是一尘不染。别说是世法放下了,佛法也放下了,要懂得。
我现在年岁大了,没几年了,所以你们这个道场我管不管?你们找我管,我不管了,你们爱怎么管怎么管。你做得好,很好;做得不好,你背因果,与我不相干。所以,世法、佛法统统要放下。我们关怀你、爱护你、勉励你,但是绝对不把你这个事情放在心上,把你们这些事情放在我心上,我这个亏就吃大了。诸位细细去体会这个意思,心里要得自在,世出世间一切法,金刚经上讲的「法尚应舍,何况非法。」那个法是佛法,佛法舍,不是叫你不做,而是天天去做,舍是从心里面舍掉,心里头没有分别、没有执著、没有牵挂,心一定要清净,事去做,做事不妨碍清净心,这就对了。
这一位同修问:「天天跑道场做义工,是否也算是广营众务?」
答:没错,是广营众务。你要把经里头的意思看清楚,更深入一层。天天跑道场做义工,心里若无其事,那就不是广营众务,你是积功累德,就不一样了。每一天跑道场,当作自己的事情,这是我道场的,那是他道场的,我一定要超过他,那你就是广营众务。你要是做了跟没做一样,你就是积功累德。这真的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所以佛在经上讲的这些话,细心去体会,不能有丝毫差错。
诸佛菩萨应化在世间,像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讲经说法没有终止,他是不是广营众务?如果他存心「我佛法比一切外道都高,我一定要降伏外道,我要突出,世界上大众都做我的徒众。」他就是广营众务。人家的态度是作而无作,无作而作,在《金刚经》上大家都念到,释迦牟尼佛自己说他一生没有说过一句话,没有说过一个字,谁要说佛说法就是谤佛。一句法没有说,说了四十九年,这就叫说而无说。说是慈悲、关怀、爱护帮助一切众生,无说是心里确实没有起心动念,没有分别、执著,从他内心来讲,确实一个字都没说。那为什么说道?那是一切众生感应道交。如果你再不懂,再讲引磬,我们敲它一下,它就会响,敲重一下,它就响得很大。你要问它,它响了没有?如果说它会响,不敲也应该会响。
诸佛菩萨说法利生,跟你们做义工,就像那个钟一样,感应道交。他需要的时候,我帮助他,我自已没有起心动念,没有分别、执著,这才叫积功累德。如果自己做了,以为自己有功德,那你就是广营众务。你已经起心动念,起心动念里面就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就有贪瞋痴慢,那就是广营众务。这要细心去体会。
这位同修问的是,他有三个问题:「末法时代,在家比出家易成就,那应该如何正确的看待在家或出家的问题?」
答:末法的确在家修行比出家容易成就,这个事实我想诸位都能看得出来。原因在哪里?跟上面那个问题意思很类似,因为你在家,你的生活范围接触的面不广,你的亲戚朋友不会太多,所以你的心比较容易清净。一出家之后,出了一个小家,搞了一个大家,你们那个家庭,常常有这么多人聚会。这一出家,是跟你们大家聚会,张家长,李家短,那烦心的事情太多了,这心怎么能定下来?所以出家比在家困难。尤其现在,出家非常的麻烦,被事实所逼,你道场大了,开销大了,你生活来源怎么办?所以不得不想尽方法拉信徒,想尽办法把信徒荷包的钱放到我这儿来,这就是所谓「和尚不作怪,居士不来拜。」天天用脑筋,这个错误!这才是真正佛在经上讲的广营众务,造无量的罪业,他不晓得,被逼著这么做,所以出家修行比在家难,在家人不会造这种罪业。
所以我们这个道场,我是劝勉这边道场四众同修,在家、出家绝对不要拉信徒,绝对不要向信徒要一分钱,你的心才清净。不要去做法会,不要去搞这些名堂,老实念佛。念佛道场没有钱,没有开销了,怎么办?佛号一直念下去,等往生。这个世间不值得我们留恋,这个多自在、如法。如果佛需要你在这个地方弘扬,佛菩萨自然来护法,自自然然来了。
我的一生是章嘉大师教给我的,我得他老人家的利益。我那时才二十几岁,跟他学佛,他就告诉我,真心为佛法,一生奉献给佛法,奉献给众生,你的一切都有佛菩萨照顾你。所以我一生不操心。外面也建了几个道场,钱从哪里来的不晓得,我也没有向人化缘,都是自己送来的。建道场也恰恰好,也没有什么多的,不可思议。像美国的那个道场,建得那么大,佛菩萨建的,不是我建的。我们在台湾,要建每一个道场,自自然然形成的,没有向人化过缘。「佛陀教育基金会」也是他来找我的,要送给我的。我还半信半疑,我还怕他附带什么条件,问得很清楚,你是不是真的捐出来的?不想拿出去了?他说真的!我马上组织财团法人,找个律师写个文件,这个财产我们要是不用了,属於国家的,不属於任何人,他就拿不回去了,干净俐落。
我们怎么可以有这种牵挂?所以出家人一定要做好榜样,真正有德行、有学问、有修持,你一定会受到很多人尊敬,大家都请你去供养,你还操什么心。你怕没有人供养,那你自己本身有问题、有缺陷,你做得不如法。如理、如法,三宝加持,护法龙天供养,就不求人。
如果发心出家,你要晓得出家的使命是弘法利生,经上常讲「受持,读诵,为人演说。」演是表演,要做出一个样子给社会大众看。做一个好榜样,他有疑问,他要来请教,要详细给他说明,这是出家人的事。在家人护持,这是应当的,那是出於你自愿,是你有这个能力,决定不能勉强。有人提出,我们净宗学会会员一年要缴十块钱的会费,我都不赞成。为什么?你一年给人家十块钱的压力,这个不好。所以我们这个图书馆一直到今天没有立案,主要因素在此地。政府有一个法律条文,你要成立会的时候,一定要有赞助的会员,赞助的会员里一定要每个月捐多少,这个事情与我们佛法相违背。但不管他叫不叫你这样,你写下去,就给人有压力,我就不干这种事情。我们一生不要给人家压力,同样这个果报,别人也不会给我压力,那我得自在。种什么样的因,就有什么样的果报,这一定要懂得。如果论修行、论证果,在家、出家没有两样,完全相同。
第二个问题,「在佛家讲慈悲为怀,故出家人都不穿皮制品的鞋子,那为什么寺院里还要用牛皮豉?」
答:这个问题不是你第一个提出来的,古人就有了。这是有一个典故的。实在讲,佛家是慈悲为本,方便为门。刚才讲过,他是依理智的,不是感情的。出家人可不可以穿皮袍?可以开缘。七十岁以上体力衰弱的可以,这就叫开缘。他要养自己的身体,用自己的身体替众生服务,所以这还是慈悲。这些动物的皮毛是供养法师,法师再供养大众,那他也有功德。同样这个道理,你就明了了,虽然这豉是皮豉,牛皮豉的那个牛也是造罪业堕畜生道,但它很幸运、很难得,它的皮做豉,在寺院里警觉大众,它无量功德,难得的机缘。所以佛法戒律虽然很严,条条戒都有开缘,都不是死呆板的,这个诸位要懂得。
酒是重戒,根本大戒。我在年轻的时候,刚学佛没出家,有一个老和尚也很爱喝,七十多岁,我也常常到道场去做义工,所以他常常留我一块吃饭,也没有忌讳。老和尚每一餐饭都有一杯酒,我看到很奇怪,不敢问。以后到台中跟李老师学佛的时候,我就把这个问题提出来,李老师听了,说是「开缘」。年岁大,身体不好,这一杯酒帮助血液循环。明白这个道理,所以他不叫破戒,叫开戒。如果你年轻,身体很好,贪杯,那个叫犯戒,这不一样。如果你有病,身体不好,需要这个帮助体力,可以!条条戒都有开缘,都不是死的,这才知道佛法可爱,合情、合理、合法,不是一成不变的,是活活泼泼的。
第二个:「我们凡夫没有智慧,能否请师父谈谈今后社会局势变化的趋势,譬如说在台湾、大陆以及海外等等,我们在家佛教徒应该怎么去做?怎么样修行?」
答:我告诉你,老实念佛就好了,天下事不要管它。你们常常听讲经,我常常讲,我不看报纸,不看电视,不听广播。人家问我,天下没事,天天太平。你看我的生活过得多美好,你们处在乱世,我处在太平盛世。我们同样生活在这个地球上,我们所处的空间、社会不一样,我所处的是祥和、太平,你们处的是乱世。为什么处乱世?天天看报纸,天天听广播,你们自己找的。
这一位同修问起:「由於自己前半生作恶、作孽害及妻子,现妻子怪罪我作恶、作孽,不肯原谅。我甚至有意念佛悔过,仍不足消罪,甚至阻碍念佛,撕破经书。如何弥补自己罪过?又如何念佛求生净土?」
答:这一桩事情你明了,就是觉悟了,觉悟之后,对於眼前这个环境要能忍受,在这个里面真正能做到一切随顺,保持自己的心地清净、平等、觉悟,这就是真正消业障。如果心里面还有一些不服,那就错了。那你是业上再加业障了,就错了,要懂得顺从她,破坏佛像也随她,撕毁经书也由她,决定不要见怪,决定不要放在心上,自己老实念佛。念佛,她反对,你心里头默念,不要出声,一切随顺。如果是快的话,半年就会见到效果了,要是慢的话,顶多三年,你这个环境统统会转过来,一定得三宝加持。如果不能忍让,你一辈子都解决不了这个问题,佛菩萨也帮不上忙,这个很重要。
这个大概是一位同修所问的,他另外问一个问题说:「性爱是夫妇之大伦,学佛、念佛之人是否不需要性?又是否不可以婚外男女有性接触?」
答:这是对的。佛告诉我们男女之贪爱是六道轮回生死的根本。《楞严经》上说得特别详细,这个念头要不断,决定出不了轮回。如果你要想到六道轮回之苦,你的警觉心就高了,你自己想不想在这一生当中超越六道轮回?这个现实的问题摆在你面前,你是愿意继续搞六道轮回,还是愿意在这一生当中超越?这个超越的机会太难太难了,真的是在无量劫当中难得遇到一次。我们这一生遇到,这是希有的因缘,你能够咬紧牙根忍一忍,我们就出轮回了。忍受不了,要知道这是痛苦,这是罪业,尤其是婚外男女性接触,这是破坏伦理,为社会道德、法律所不容的。佛法讲的性罪,加上外面这个法律,罪过太重了,不值得。所以要细心去思惟,冷静的去想一想这个问题,如果这个问题不能解决,你无论修学哪个法门都不能成就,这是实实在在的。
密宗里面有双修法,那也是事实,也不是假的。我们能不能学?我们要学了,没有一个不堕阿鼻地狱,这是常识,要懂。那密宗的法师学,他为什么不堕地狱?实际上他堕不堕我们不晓得,我们也不必要去管别人,想想自己有没有这个功夫。严格的说,密宗不是凡夫修的,经论里面告诉我们,到什么时候学密?八地菩萨。那是什么境界?八地菩萨叫不动地。无论什么境界,有事没有心,他若无其事。他能在这些事情里面,依旧是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若无其事。你能做得到这一点,那没有问题。如果你在这个里头还有一点点贪爱,你就到阿鼻地狱去报到了。这一点大家要懂,看看你自己有没有这个功夫,不是开玩笑的。
我学佛第一个老师是章嘉大师,他告诉我,密法是佛法里头最上层法,到以后读《华严》,晓得是地上菩萨的境界,法身大士所修学的,哪里是普通人?十法界里面,阿罗汉、辟支佛、菩萨、佛,那个佛就是天台所讲的藏教佛、通教佛,都不行,他没到这个程度,他还有分别,虽没有执著,还有分别。有分别就造业、就堕落,真正做到不分别、不执著,没有妄想,那就没问题。《华严》讲:「理事无碍,事事无碍」,哪有障碍?无障碍的法界。今天人家赞叹你几句,很高兴;骂你几句,很生气,那你就完了,这就不是你的境界,你有障碍。骂你几句,为什么生气好几天?你不是有障碍吗?有障碍不能学,无障碍才可以学。这个道理要懂,事决定不能做,知道不是我们的境界,是大菩萨的境界。
第二个问题:「若念佛,但夫妻之一方不念佛,且破坏念佛,甚至撕掉经书,如何处置?」
答:刚才我们已讲过了,随他去了,不要去理会他,自己决定不退转,知道这是自己业障现前,老实念佛,念到自己心地清净、平等,业障就消除了,你要能够感化他。
那一位同修写了这么多,我们的时间已经超过了,我看这一大张八个问题,留著给悟行法师答覆好了。
好,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