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九五年净空法师早餐开示 (第十七集) 1995/2/1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20-020-0017
这个修行最重要的,是要抓住纲领、守住原则,功夫就容易得力了,这个纲领、原则就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这两句话的道理、意义一定要透彻的理解。要遵照我们现在新印的《守则》,一开端「六和、三学、六度、十愿」,要应用在生活上,生活上就是自行化他。略要的节录,就是前面五个科目的举要,就是举几个重要的例子,所以《修行守则》这是属於行经。这个经有四种教、理、行、果,是要我们真正去做到的,你真的去做到。以真诚的心、恭敬的心去修学,你一定会得法喜充满,你会得清净心,所以要以真诚的心、恭敬的心来修。换句话说,就是为众生服务,以真诚清净心、恭敬心为一切众生服务,这就是修学大乘。大乘法里面最圆满的、最究竟的是普贤菩萨,普贤菩萨修的什么?礼敬、称赞、供养,这都是日常生活。礼敬里面这真诚恭敬,称赞里面必定有法喜充满,广修供养就是服务一切众生,所以里面范围包括的是非常的深广。绝对不是说拿一点钱、包个红包就是供养,你这个观念是错误的。菩萨示现在世间,示现在十法界,你问他做什么?无非是广修供养而已。我们明白这个道理生活就有价值、就有意义。
为了怕轮回、怕生死、怕折磨,这才决定求生净土,生西方净土之后,就如经上所讲的这一切苦难都没有了。而且在很短的时间圆满成就智慧德能,就是一般人讲的成佛。圆满的智慧德能现前之后,这再回到九法界里面来广修供养、服务众生,就没有障碍了,我们常说的叫乘愿再来。所以菩萨道,大乘佛法的精神,就是广度众生,你看《金刚经》上讲的,「一切众生我皆令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你问菩萨做什么?菩萨就做这个事情。这句经文要换成现代的话来讲,就是尽心尽力帮助一切众生破谜开悟。破谜开悟的结果自然就是离苦得乐,迷要帮助他破尽,悟要帮助他圆满,就是成佛,就是「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所以这个事情要不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在我们这个世界来修行,或者在十方诸佛刹土里修行,要经过三大阿僧只劫才能圆满,这就是我们为什么选择净土的道理。人家来问我,你们为什么选择净土?你就把这个说给他听听,这就为什么选择净土,就是怕轮回、怕生死、怕障碍、折磨。而是为到自利利他达到圆满,为这个原因就决定要求生净土。明理,常说心安理得,理得到明白了,心就安了,安在什么地方?安在生活上。生活有没有改变?没改变,这富贵则安於富贵,贫贱安於贫贱,他安了,所以生活没改变。可是在生活里面得快乐是真的,得法喜是真的。这个道理不明,如果是富贵,富而不乐,他虽富贵,他很苦;那个贫贱人不安分他就会作乱,他心怀著不平,怀著怨恨。我们晓得,这些都是在造作罪业,造作罪业的果报必然更苦。所以世间人,不明理的人在造什么?在造苦因,造苦因当然得的果报就苦了。所以佛菩萨造的是净因,即修的是净业,帮助一切众生修善业、造善因,从善到净这是佛法,善而不净那是世间法。
这个佛法的修学,世尊在世的时候,有许多场合是佛跟弟子们在一起互相讨论。所以我们看到许多经典,像《楞严经》一问一答,每个人都可以提出自己的问题,都可以提出自己的意见,跟佛、跟大众互相研究讨论。所以不一定都是佛讲的,经上一问一答,大乘经论许许多多都是问答,大家看经、看论,你普遍的都能看得到。而不是像现在我们讲经,听众只是听,听完了他究竟懂不懂,有没有错解意思,咱们都不知道。这个一问一答的确能令人深入,能令人化解误会,所以那种教学的方式值得研究,特别是我们没有在家的时候,你们应当有能力来带动。可以用录影带,录影带放一个小时大家看,看完之后用半个小时来研究讨论。研究讨论要有方向、要有目标,如果说没有方向、没有目标,那个讨论是没有结果,而且容易起争执、起误会。我们的总目标、总方向,就在「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那就正确了。大家研究讨论的时候不要藉这个机会吵架,不要藉这个机会闹意见,那就搞岔了,搞错了。应该把这个修行的重点抓出来,大家彼此互相勉励,这就正确了。不同的想法我们都舍弃,在不同当中寻求共同的想法与看法,这个道场就非常和谐。如果一个问题,我们有好几种看法,这就舍弃,根本就不要它。不必要的时候,我这个好,你这个不好,不是,统统舍弃,这个大家心就平了。有想法一致的时候,我们就照这个去做;不一致的就放下,就不做。不要坚持、不要固执,等到大家将来智慧增长、想通了再来。智慧没有达到,这个就有意见,有意见就舍弃这样就好。好了,时间差不多了。
这个修行最重要的,是要抓住纲领、守住原则,功夫就容易得力了,这个纲领、原则就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这两句话的道理、意义一定要透彻的理解。要遵照我们现在新印的《守则》,一开端「六和、三学、六度、十愿」,要应用在生活上,生活上就是自行化他。略要的节录,就是前面五个科目的举要,就是举几个重要的例子,所以《修行守则》这是属於行经。这个经有四种教、理、行、果,是要我们真正去做到的,你真的去做到。以真诚的心、恭敬的心去修学,你一定会得法喜充满,你会得清净心,所以要以真诚的心、恭敬的心来修。换句话说,就是为众生服务,以真诚清净心、恭敬心为一切众生服务,这就是修学大乘。大乘法里面最圆满的、最究竟的是普贤菩萨,普贤菩萨修的什么?礼敬、称赞、供养,这都是日常生活。礼敬里面这真诚恭敬,称赞里面必定有法喜充满,广修供养就是服务一切众生,所以里面范围包括的是非常的深广。绝对不是说拿一点钱、包个红包就是供养,你这个观念是错误的。菩萨示现在世间,示现在十法界,你问他做什么?无非是广修供养而已。我们明白这个道理生活就有价值、就有意义。
为了怕轮回、怕生死、怕折磨,这才决定求生净土,生西方净土之后,就如经上所讲的这一切苦难都没有了。而且在很短的时间圆满成就智慧德能,就是一般人讲的成佛。圆满的智慧德能现前之后,这再回到九法界里面来广修供养、服务众生,就没有障碍了,我们常说的叫乘愿再来。所以菩萨道,大乘佛法的精神,就是广度众生,你看《金刚经》上讲的,「一切众生我皆令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你问菩萨做什么?菩萨就做这个事情。这句经文要换成现代的话来讲,就是尽心尽力帮助一切众生破谜开悟。破谜开悟的结果自然就是离苦得乐,迷要帮助他破尽,悟要帮助他圆满,就是成佛,就是「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所以这个事情要不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在我们这个世界来修行,或者在十方诸佛刹土里修行,要经过三大阿僧只劫才能圆满,这就是我们为什么选择净土的道理。人家来问我,你们为什么选择净土?你就把这个说给他听听,这就为什么选择净土,就是怕轮回、怕生死、怕障碍、折磨。而是为到自利利他达到圆满,为这个原因就决定要求生净土。明理,常说心安理得,理得到明白了,心就安了,安在什么地方?安在生活上。生活有没有改变?没改变,这富贵则安於富贵,贫贱安於贫贱,他安了,所以生活没改变。可是在生活里面得快乐是真的,得法喜是真的。这个道理不明,如果是富贵,富而不乐,他虽富贵,他很苦;那个贫贱人不安分他就会作乱,他心怀著不平,怀著怨恨。我们晓得,这些都是在造作罪业,造作罪业的果报必然更苦。所以世间人,不明理的人在造什么?在造苦因,造苦因当然得的果报就苦了。所以佛菩萨造的是净因,即修的是净业,帮助一切众生修善业、造善因,从善到净这是佛法,善而不净那是世间法。
这个佛法的修学,世尊在世的时候,有许多场合是佛跟弟子们在一起互相讨论。所以我们看到许多经典,像《楞严经》一问一答,每个人都可以提出自己的问题,都可以提出自己的意见,跟佛、跟大众互相研究讨论。所以不一定都是佛讲的,经上一问一答,大乘经论许许多多都是问答,大家看经、看论,你普遍的都能看得到。而不是像现在我们讲经,听众只是听,听完了他究竟懂不懂,有没有错解意思,咱们都不知道。这个一问一答的确能令人深入,能令人化解误会,所以那种教学的方式值得研究,特别是我们没有在家的时候,你们应当有能力来带动。可以用录影带,录影带放一个小时大家看,看完之后用半个小时来研究讨论。研究讨论要有方向、要有目标,如果说没有方向、没有目标,那个讨论是没有结果,而且容易起争执、起误会。我们的总目标、总方向,就在「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那就正确了。大家研究讨论的时候不要藉这个机会吵架,不要藉这个机会闹意见,那就搞岔了,搞错了。应该把这个修行的重点抓出来,大家彼此互相勉励,这就正确了。不同的想法我们都舍弃,在不同当中寻求共同的想法与看法,这个道场就非常和谐。如果一个问题,我们有好几种看法,这就舍弃,根本就不要它。不必要的时候,我这个好,你这个不好,不是,统统舍弃,这个大家心就平了。有想法一致的时候,我们就照这个去做;不一致的就放下,就不做。不要坚持、不要固执,等到大家将来智慧增长、想通了再来。智慧没有达到,这个就有意见,有意见就舍弃这样就好。好了,时间差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