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峰三时系念法事全集 - (第四十八集)
中峰三时系念法事全集  (第四十八集)  2003/7/2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20-015-0048

  诸位同学,请看第二时的开示:

  【原夫遍十方是极乐世界。山光水色。似空合空。尽大地是清泰故乡。华笑鸟啼。如镜照镜。】

  我们先看这一小段。『原夫』,「夫」是语助词,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原本、原来。原本真的,这是事实,『遍十方』,无量无边的世界都是极乐世界。为什么我们这个地方变得跟阿弥陀佛那个世界不一样?这个道理、事实真相总得要明了。世界原本是一真,极乐世界就是一真法界,为什么这个世界变了?变的原因就是居住在这个世界的众生,如大乘经上所说,「一念不觉,而有无明」,就起了无明。无明是惑,迷惑,迷了之后就妄动,造业,把原本的一真法界扭曲了。

  我们再用一个比喻来说,水,这个世界好比是水一样,水本来是平静的,本来是没有染著的。他下面有一个比喻,「如镜照镜」,本来没有染著,一切众生的心地都是寂静的,湛寂灵明,现的相就是极乐世界。原本它就是这个样子的,可惜你迷惑了,你妄动,妄动是你起心动念、分别执著,於是把一真、把极乐扭曲了。

  每一个人迷惑造业不相同,所以每个人的世界不一样。说老实话,不可能找到两个人的世界是相同的,不可能的。到什么时候才完全相同?成佛了,所谓佛佛道同。等觉菩萨都不一样,还有极其微细的差别,到如来果地上完全相同,为什么?妄想分别执著统统断尽,恢复到本来的面目。就像一池池水一样,一丝毫的染污都没有,一丝毫的波动都没有,它像一面镜子一样。它的作用是把外面东西照得清清楚楚、明明了了,只要有一丝毫染污、一丝毫波动就有差别,何况是大风大浪。

  我们六道凡夫的心是大风大浪,喜怒哀乐爱恶欲,这个七情五欲是大风大浪。本来面目(这是极乐)一丝毫都看不见,跟你讲有极乐,你还不相信。这个不相信,我们能够想得到,你从来没听说过,从来没有见到过,纵然听别人说,「这大概是理想,恐怕不是事实,哪有这个事实」!总免不了疑惑。所以要晓得极乐世界原本就是遍十方,无量无边一切刹土都是极乐世界。这个道理我们现在理解了,这个事实我们能相信,我们不怀疑。下面是形容。

  『山光水色,似空合空』。就像湖泊、池塘里面的水一样,山光影映在水色里面,水是清净的,水是平静的,没有染污,没有波浪,像一面镜子一样,「似空合空」。我们的心要清净,为什么?外面的环境是随心转的,心清净,外面环境就清净;心平等,外面境界就平等。清净平等觉是阿弥陀佛的德号,也是我们自性的德号,我们自性原本就是清净平等觉。现在为什么搞得不清净、不平等、不觉?这得怪自己,不能怪别人,这是清净平等觉的境界。

  『尽大地是清泰故乡』。「清泰」就是极乐世界,极乐世界也称清泰世界。清净,「泰」是和平安乐,跟我们这个世界完全相反,我们这个世界是五浊恶世。西方极乐是五清安泰,它不浊,没有恶。可见得这个事实,真的如世尊在大乘经上常说,「一切法从心想生」。所以我们今天修行,修什么?世尊在《弥陀经》上告诉我们,「一心不乱」、「心不颠倒」,就这两句。

  如果修到念念一心不乱,这个境界都转了,我常说,第一个你相貌转了,其次你体质转了,再其次,你居住的环境转了。像一盏灯一样,点明了之后,先照自己,也照你的周边十方。你的光度愈强,你照得愈远;光度弱,照得近,光度的强弱就是你功夫的浅深。照破黑暗,照破浊恶,极乐就现前,清泰就现前了。「清泰故乡」,这个「故乡」味道很浓!本来如是,现在迷得太久了,好像出外去旅行,离开故乡太久,故乡什么样子几乎忘掉了。迷恋在外面苦难的环境当中,不知道原本的安乐。

  『华笑鸟啼,如镜照镜』。这末后两句都是比喻、是形容,这里面义理很深很深,我们得细心去体会。「如镜照镜」,镜子光光互照,所现的境界重重无尽。确实这个比喻能比喻一点彷佛,重重无尽的世界,一尘不染,湛寂灵明。「华笑鸟啼」是形容自在快乐的样子。下面中峰禅师给我们说:

  【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烟景有谁争。】

  这是说我们迷失了自性,不知道回头,这就是『自是不归』,不知道回头!你要回头,回头就在现前。什么叫回头?把妄想分别执著息掉,就回头了。因为自性里面没有妄想分别执著。自性湛然寂灭,所现的境界,佛在经典里面所说的名词就是极乐,就是华藏,就是一真,是自性唯心所现,没有唯识所变。识是什么?识就是妄想分别执著,一起了这个东西,这个世界马上就变了,随著你的识心产生变化,变成十法界。十法界里面,你细细去观察,十法界里头又有十法界,天台大师讲百界千如。再细心的观察,无量无边的法界,这就是现代科学家发现的不同的空间维次。

  不同空间维次从哪里来的?从妄想分别执著变现出来的。只要把妄想分别执著放下,那就叫禅定,就叫三昧,不同空间维次就突破了;你放下得多,突破的维次就多,你放下得少,突破维次也少。这个世间一般人讲,神通有大小不一样,神通大小就这么来的,你能放下多少,放得愈多,神通愈大。阿罗汉放下了执著(见思烦恼),他超越六道了。菩萨更进一步,放下了尘沙烦恼,不分别了,所以他能够超越十法界。法身菩萨又提升了一步,妄想也放下,回到一真法界,就是此地讲的极乐世界清泰故乡。

  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就入这个境界。这不是一桩容易事,我们今天没有办法,妄想分别执著(就是烦恼习气)放不下。只有靠阿弥陀佛,帮助我们、接引我们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到那个地方去慢慢再放下。世尊在净宗典籍里面为我们介绍,说得很清楚、很明白,业习深重的凡夫,除这一门之外,其他的法门虽然好,法门平等无有高下,但是一切众生善根不平等、迷悟不平等、业障不平等,得要拣选契机的法门才能得受用。净宗持名念佛的法门,最契这一类众生的根机,只要你能信、能愿、能执持名号,像大势至菩萨所说的「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你就能成功。所以,你想回头,回头就得到,『归便得』。

  『五湖烟景』,这是比喻。从前交通不方便,这个地球由於山川阻隔,每个地区有相当程度的闭塞,彼此不相往来。中国这个地区,一般人常讲五湖四海,说五湖四海就等於说到整个中国。四海是在中国的东面,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内地有洞庭湖、鄱阳湖、巢湖、太湖、洪泽湖,都在长江的沿岸,风景非常美。现在许许多多观光旅游的,到中国去旅游,大概这些都是属於重点的旅游区。这里面的风景任凭观赏,没有人争,用这个来比喻西方极乐世界的人逍遥自在。人与人之间没有争执,没有占有,因此他没有得失;不像我们这个世间,患得患失。

  实在讲,这整个大自然原本没有界线,现在形成,我们居住的环境,你家的土地有界线的,跟邻居有界线的。所以我们在《旷野的声音》这本书里头,看到澳洲这些土著,他们感觉得我们这些人(他称我们这些人叫变种人)不是原来的人;原来的人没有这个观念,决定没有界限的观念。现在要画一块土地据为己有,不准别人侵犯,确实,这真的是变种,原本没有这个事情。原本无论是你的精神生活、物质生活,都跟大自然融成一片。至少你生在这个地球上,整个地球就是你活动的空间,无拘无束,没有一丝毫障碍。现在是人为的,处处设障碍,自己限制自己,这是人为,不是自然的。

  所以我们看看,人家讲的是「华笑鸟啼」,这是形容自然的生活,无拘无束的生活,绝对没有说是占有、对立,这些念头没有,没有这个观念。念念与法性相应,念念与大自然相应。这一句是形容我们回归到大自然,回归到极乐世界就是回归到大自然,中峰禅师在此地劝导我们。底下说:

  【黄金臂昼夜常垂。】

  这是讲阿弥陀佛垂臂接引,昼夜从来没有间断,希望我们回头。

  【惟许行人独委。】

  『委』是委身、皈命。『惟许行人』,这个「行人」也是双关语,一个是修行人,你一心归命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来接引你。另外一个意思,「行人」就是旅行在外面的人,离开家乡,在外面时间久了,把家乡忘掉,双关语。如果我们真的觉悟,真的回头,用我们世俗人的话来说,我一切要拜托阿弥陀佛照顾。阿弥陀佛真照顾你,一点不假,问题就是你是不是真的委托他?果然真的委托他,他真的会照顾你。

  【白玉毫古今不昧。】

  『白玉毫』,是讲阿弥陀佛白毫放光,佛光照你。我们佛门里面称佛光,现在西方人称为磁场,阿弥陀佛的磁场就特别强,真的是超过其他诸佛。他的磁场是遍法界虚空界,遍一切不同维次的空间。我们在《华严经》上看到,遍重重无尽的世界,为什么?因为阿弥陀佛表性德的究竟圆满,遍法界虚空界、遍重重无尽的世界,法尔如是,本来就是这样的。现在:

  【全凭愿者承当。】

  『承当』是直下承当,我们就得佛光注照的利益,一般讲功德。什么是『愿者』?有信、有愿、有行。比前面「惟许行人独委」更深了一层。惟许行人独委,有信、有愿,不见得有行;这个地方「愿者承当」,是信愿行三资粮具足。

  【所以道。万法是心光。诸缘惟性晓。本无迷悟人。只要今日了。】

  这四句话说得好。『万法』包括了虚空、法界、刹土、众生,是什么?真的是真心、自性波动的光影。现在科学家也这样说法,科学家认为宇宙之间没有物质的存在,物质是什么?是波动的现象,这个说法跟大乘教里面逐渐逐渐都相应了。所以科学进步对佛法帮助很多!我们读了佛经,再听听科学家所讲的,信心坚定了,疑惑都断尽了。宇宙一切万法,确实是心光波动的现象。

  『诸缘惟性晓』。「性」是真性;「诸缘」,缘就是一切万法,万事万法,万法跟此地诸缘是一个意思。法从哪里来的?法是缘生的。缘是什么?是真性习染的幻觉,就是识。我们要是用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这两句话来解释中峰禅师这四句就很容易了解。「万法是心光」,唯心所现;「诸缘惟性晓」,是唯识所变。

  『本无迷悟人』。人真的确实没有迷悟,迷悟是什么?妄识。人是个物质,真的没有迷悟,佛性没有迷悟,法性没有迷悟,迷悟是缘。到下一段开示里面,中峰禅师讲得非常好,他讲到心,心有多种,迷悟是什么?迷悟是缘虑心,就是八识五十一心所,这里头可以说迷、说悟,自性里头没有迷悟,法性里头没有迷悟,法界里头没有迷悟。

  所以『只要今日了』,今天你忽然觉了,问题就解决了。在理论上讲,凡夫成佛一念之间,哪一天你觉悟?哪一天你回头?希望你现在就觉悟,现在就回头,放下妄想分别执著就回头了。我常常劝勉同学们,务必要放下自私自利,要放下名闻利养,要放下对五欲六尘的享受,放下贪瞋痴慢。这些东西无始劫以来,害得我们生生世世在六道里头搞轮回。苦头吃够了,应当要觉悟,应当要回头,应当要放下;这一放下就回到我们本来面目,极乐世界清泰故乡。再看底下开示说:

  【即今现前众等。系念第二时佛事。】

  原本这是三时系念,这是第二时。就在现前我们大众在系念这第二时佛事。

  【且了之一句。如何举扬。】

  「了之」从哪里来的?从前面开示说,「本无迷悟人,只要今日了」。我们现前大众,现在这个『了之一句』,怎么个『举扬』法?大师给我们所举的依旧是禅意,你要能够参透才得受用!参不透不要紧,老实念佛,也行。他说的两句:

  【琉璃池上悬明月。菡萏华间戏水禽。】

  这是我们现前大众,如何了之。第一句说的是明心见性,心性本来是明的,现在怎么样?现在不明。为什么不明?它上面有东西障碍住它,什么东西?烦恼习气,烦恼障、所知障,这二障把心性障住了。你的心性原来是『琉璃池上悬明月』,现在这琉璃池变成了污水,明月也不见了。

  如何能够恢复自己的本性?放下妄想分别执著。祖师大德教初学,方法好,而是我们自己太大意,没听懂,不知道依教奉行。他教给我们方法,在日常生活当中,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不要随顺自己烦恼习气,随顺佛菩萨的教诲,这个方法妙绝了。随顺佛菩萨的教诲,就是随顺性德,果然能够这样做,认真做,日夜都不离,一般来讲,三、五年就有非常好的效果。最殊胜的效果,可能就大彻大悟,明心见性;其次虽不能彻悟,大悟是肯定有的。三、五年当中,时时刻刻有小悟,积小悟成大悟,积大悟成彻悟。问题就是要认真去做,要克服自己的烦恼习气。底下一句是说的游戏神通。

  『菡萏华间戏水禽』。「菡萏」是莲花,莲花池里面,水鸟在莲池里面,很自在、很逍遥。这一句是形容,让你在这个境界里面,细心去体会。体会不到,你就念佛,专修持名这个法门。下面是赞佛偈,我们念一念就行了,前面讲过:

  【阿弥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无等伦。白毫宛转五须弥。绀目澄清四大海。光中化佛无数亿。化菩萨众亦无边。四十八愿度众生。九品咸令登彼岸。南无西方极乐世界。大慈大悲。阿弥陀佛。】

  这一段文非常重要,是系念的中心。所有念经、念咒、开示都是助缘,这个法事的中心是念佛。所以禅师在此地交代我们,佛号念得愈多愈好。一般最简单的念一百声,真正要念,应当念一千声,你的心才定下来,才会得受用。一百声是刚刚定下来,后头就没有了,很难收到效果。下面这是赞佛:

  【第一大愿。观想弥陀。四十八愿度娑婆。九品涌金波。宝网交罗。度亡灵出爱河。南无莲池会菩萨摩诃萨。】

  这一段才叫修行,才是我们这样根性的人,真正得利益的地方。再看下面第二番开示,前面也是四句偈:

  【是心是佛将心念。念到心空佛亦忘。撒手归来重检点。华开赤白与青黄。】

  『是心是佛』,前面说过,『将心念』好!「将心念」是「是心作佛」,与世尊在《观无量寿佛经》上讲的完全相同,完全相应。《观经》上讲「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怎么作佛?念佛就是作佛,你本来的心是佛,现在又念佛,你怎么会不成佛!好,现在时间到了。

  诸位同学,请接著看第二番开示的偈子:

  【是心是佛将心念。念到心空佛亦忘。】

  这是讲念到功夫成熟的时候,三昧现前,性天全现。这个境界在念佛法门里面讲是理一心不乱,跟宗门大彻大悟、明心见性是同一个境界。也就是说,分别执著断了,於世出世间一切法没有分别,没有执著;妄想也破一分,至少破一品,超越十法界,这个时候住一真法界。大乘法里面称为法身菩萨,法身大士。后面两句是讲法身大士的境界,我们一般用因果来说,就是法身菩萨的果报,我们看看他们的果报:

  【撒手归来重检点。】

  『撒手』是放下,身心世界一切放下!『归来』,回归自性,就像六祖大师在《坛经》里面所说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何处惹尘埃」是他答覆神秀禅师的话,最重要的就是「本来无一物」。所有一切的现象是「唯心所现」,这里头没有识变。用我们的话来讲,完全是自然的,这里头没有一丝毫人工的造作,完全是属於大自然。

  【华开赤白与青黄。】

  这就是法尔如是,就是大自然本来的风光。他用七宝池四色莲花来烘托,烘云托月,让我们在这个里面体会到法身菩萨他们的生活;随顺法性,随顺自然,这里头不加丝毫意思在里头,这就是了。这些法身菩萨在哪里生活?哪里都行,统统没有障碍。我们这个世间有没有法身菩萨?有,肯定有,诸佛如来、法身菩萨应化在我们这个世间,不定什么身分,我们真的不知道。

  经上佛为我们说的,这些人应化在世间,男女老少,各行各业都有,应以什么身得度,他就现什么身。像观世音菩萨三十二应,《华严经》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不定现什么身,我们看不出来。人家真的念念行行与法性相应,与法界相应。第一句是说理,第二句是讲功夫,三、四句是讲境界。诸佛菩萨、中峰禅师也是念念希望我们能有一点成就,也能入这个境界。我们看下面开示:

  【教中道。】

  这是世尊教学里面说到,有这么几句话。

  【惟心佛亦尔。惟佛众生然。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

  这首偈很重要,讲的心佛众生,一而三,三而一。我们常常看到古大德引用「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原文在此地。心是体,『惟心佛亦尔』,心是体,佛是觉相,你的心觉而不迷,就叫佛。『惟佛众生然』,众生是迷的相,佛是觉,你迷而不觉,就叫众生。实际上,『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为什么?觉迷之体不可得。觉迷是从缘生的,凡是缘生之法都没有自体,缘生无性,这个性就是自体。

  所以迷叫做妄,它不是真的,真的怎么?真的有体,有自体。无有自体,这是妄,虚妄,不是真实的。所以《金刚经》上说这个世界「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经上又明白给我们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为什么?缘生。大乘经上常说「缘起性空」,性空就是无自性,所以没有差别,是一。只是迷悟上的差别,除迷悟之外,根本就没有差别。这个地方要紧的是心,「若人识得心,大地无寸土」。心是什么?这个东西重要。下面中峰禅师给我们开示:

  【所谓心者。心有多种。曰肉团心。乃现在身中。父母血气所生者是。】

  这是我们一般人讲心,讲心是什么?讲我们身体里面的器官,心脏。你看世间人一般讲心,他都会拍拍心脏,我的心。这个心没有什么用处!佛法里讲心,这个心是灵明觉知。第二个讲:

  【曰缘虑心。即现今善恶顺逆境界上种种分别者是。】

  世间凡夫,我们细心观察,哪个人不把这个身看作我?这是迷得很重,道道地地的凡夫。聪明一等的人知道身不是我,西方哲学家讲「我思故我在」。什么是我?能够思惟、能够想像、能够辨别是非善恶的,这是我,这是我的心。在楞严会上,阿难尊者也把这个当作心。释迦牟尼佛非常高明,反正你说你有个心,不管你是真心、是妄心,你的心在哪里?阿难也真聪明,说了七处,我们找不到七处,他有办法找到七处,他比我们高明。七处都被世尊否决掉。

  实在讲,他所说的那个心就是『缘虑心』,「缘虑心」是妄心,就是八识五十一心所。缘虑心,说老实话,也找不到。在哪里?它跟真心一样,真心迷了就叫缘虑心,觉悟了就叫灵知心。灵知心是佛,缘虑心是凡夫、是众生;生佛就这个差别,一个是觉,一个是迷。迷的作用也很大,也不可思议。你看迷了之后,变的什么?变的十法界,十法界依正庄严是迷变现的。完全迷了,没有觉悟,那就变成六道。迷里面开始觉悟,这就四圣法界,声闻、缘觉、佛、菩萨。这个声闻、缘觉、佛、菩萨,那个佛是十法界里面的佛,天台大师讲相似即佛,他还不是真正的,相似即佛。我们不能不知道。

  没有处所,你说在身体里面,在身体外面,怎么讲都不能成立,《楞严经》上讲得很多,实在讲也不好懂。我们用个比喻来说,现在大家面对著萤光幕,无论是电脑的萤幕,还是电视的萤幕,心是什么?心就是萤幕。它能现,它能变;所现所变的是色相。那么你想想看,这个色相,哪一个色相离开萤光幕?萤光幕是能现能变的心,不能离开!所以你不能说它在内,也不能说它在外,为什么?它无处不在。所以你真正要懂得,彻底明了了,你说在内,说在外,是怎么说都行,都不错;你不知道,你在那里猜测,怎么猜都错了。

  所以在觉悟的人,处处都是;不觉的人,处处皆非,就产生这么一个现象。佛跟菩萨差别就是,佛对於这个事实真相,能现能变,所现所变,统统明了,清清楚楚,一点不迷惑。我们凡夫对於能现所现,能变所变,完全不知道,这就是觉迷的差别。现相,现相上没有差别。好比我们看萤幕上的影像,影像上没有差别,我们每个人在一起看的时候,各人感受有差别。

  昨天中午吃完饭之后,钟茂森居士一再要求要我讲几句话,实在讲,我已经讲得太多了,每天讲四个小时。说了三次,我就不能不讲几句话,你看看我说了几句话,他感动得流眼泪,你们大家都看到了。那么多人都在听我讲话,有人听到,无动於衷;这个人听到,感动得流眼泪。每个人听到,感触的不相同,这什么原因?迷悟不一样,有人迷得深,有人迷得浅;有人悟得深,有人悟得浅。所以我们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感受各个不相同。

  中峰禅师前面这首偈子,那是念佛念到功夫到家,念到理一心不乱的境界。我们看了不知道他在说些什么,为什么?不是我们的境界。如果我们念佛有相当功夫,跟他接近了,那感受不一样。所以这是「缘虑心」,这是妄心,这就是唯识所变。后面讲:

  【曰灵知心。】

  『灵知心』是真心。真心能现,现出来就是一真法界、极乐世界、华藏世界。所谓是本地风光,一丝毫没有扭曲,一丝毫没有改变,本地风光,美好到极处。怎么会变成十法界?怎么会变成娑婆,五浊恶世?那是缘虑心变的,缘虑心里头有善恶、有顺逆。

  如果我们的缘虑心(这妄心)只有善没有恶,只有随顺法性,绝不违背法性,现的境界是什么境界?天人的境界,不是欲界天,是色界天、无色界天、四圣法界,它现这个境界。如果善恶交杂,顺中有逆,逆中有顺,不是纯粹顺,也不是完全逆,这是凡夫境界。假如说恶多善少,逆多顺少(顺是随顺法性,随顺佛菩萨的教诲),你不肯随顺佛菩萨的教诲,随顺自己烦恼习气,恶多善少,那现什么境界?地狱、饿鬼、畜生,三途境界。

  所以你要晓得,三途六道是缘虑心变现出来的。但是现相,现相是灵知心现相,缘虑心把它扭曲了,把它变坏了。所以你能够不再用缘虑心,什么人不用它?诸佛如来不用它,法身菩萨不用它,法身菩萨转八识成四智,他不用它了,所以就回归到本来面目,本善就现前。儒家讲的「人之初,性本善」,本善就现前。本善是什么?本善是一真法界,本善是极乐世界,本善是华藏世界。

  「灵知心」是真心之功能,是它的本能;它不生不灭,不来不去,不常不断,非有非无。在哪里?遍法界虚空界,连虚空都是从它生的,都是唯心所现的,灵知心现的。所以,一切万事万物之体,(能现能生)灵知心;它所现之物,绝不失性能,不会失去的。古人举的比喻,「以金作器,器器皆金」。我们用黄金做成器皿,现在你要到珠宝店去参观,大的公司他们生产这些珠宝,他有展览馆,我去参观过一次,规模算不小。两、三万件的品种,每一个品种都不一样,真的是琳琅满目,美不胜收。统统看完了之后,实在讲,只有一个字,金(黄金),全是黄金制品,任何一件都不失黄金的本质。

  我们晓得虚空法界刹土众生是灵知心变现出来的,灵知心就像黄金一样,这个世间万事万法就像黄金的成品一样,它不会丧失它的性能。它的性能是什么?灵知。这个江本胜居士用水结晶实验出来,水会看、会听,好奇怪!什么奇怪?一点也不奇怪!它的体性是灵知。灵知就是佛在大经里面讲的,见闻觉知;见闻觉知是真如本性的性能。这个性能是本具的,不是从外来的,所以它变现的一切万事万物,统统都有见闻觉知。这在水,水结晶里面实验出来了。然后再扩展,用米饭,米饭也实验出来,确实有见闻觉知。在台湾,小学生们拿馒头来实验,也实验出来了,馒头也有见闻觉知。他们用苹果、用香蕉,日常吃的水果,然后再用盆栽、小植物,给它的讯息,统统都有见闻觉知,觉得这个很不可思议。其实佛在经上,三千年前就讲清楚了。

  所以我们希望这个实验能够再扩展,去实验矿物,本来水就是矿物,再实验泥沙。因为佛经上所讲的,大讲到世界,小讲到微尘,「一切因果,世界微尘,因心成体」,这个心就是灵知心。体既然是灵知,那所现的一切现象,就是连微尘都具备了见闻觉知。很难得,被科学家用科学的仪器测出来,真测出来。对於我们学大乘的人来讲,信心倍增!

  佛讲的话讲绝了,那个时候没有科学仪器,这是佛亲证的境界,佛用的什么方法?甚深禅定!彻照宇宙真相,在佛经里面讲,诸法实相。佛讲得透彻,现在科学发现的,真叫大海之一滴。但是这一滴很可贵,足以证明佛讲的话句句真实,值得我们去亲证!不是研究,研究不出来的,亲证。用什么方法证?一定要依照佛给我们讲的方法,戒定慧,这是亲证方法里面的总纲领。我们不认真的学,诸法实相你没有办法证得,那是你自己本来面目,那是你自己本来具有的智慧德相。

  稍稍能够契入少许,你就能够得到一些好处,这个好处是什么?世间人所求的,聪明智慧,健康长寿,还有财富。世间人所希求的,统统能得到!佛氏门中有求必应。这是最少最少的一点好处,我们学佛连这一点点好的利益都得不到,那大的利益还谈什么?最大的利益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作佛去了,这在利益里面,没有任何利益能够相比。世间这一些福报,财富、聪明智慧、健康长寿,在整个佛法里面讲,这是鸡毛蒜皮,不足以为道的,但是世间人看得很重,心量太小。我们学佛的人不会留意这些,我们学佛人留意是什么?断烦恼,开智慧,求往生,成佛道。我们的眼光目标放在这上面。这个真心能现,决定是有,没有它,哪来的万物?大师在此地形容灵知心:

  【是混千差而不乱。历三际以靡迁。】

  「混」是什么意思?融合、交融。你看看跟十法界依正庄严,跟一切众生(特别是六道众生、三途众生)融在一起,它不乱。它一点也没有受到干扰,它还是灵明觉知,还是有见闻觉知;能见、能闻、能觉、能知,一丝毫没有受到妨碍。

  所以说境随心转,怎么个转法?不要去想转,只修善心,心善、行善,我们讲思想善、行为善,所有一切境界自然就转。我天天想我的相貌好一点,好不了,你在打妄想,妄想怎么能够把相貌转好!相随心转,心善相就善,心恶相就恶,心慈悲相就慈悲,心有智慧,相就有聪明智慧相,就这么个道理。所以不要去理会相貌、不要去理会我们这个身体,最要紧理会的是什么?起心动念。心要善、思想要善、行为要善,念念想到利益众生,利益社会,绝不要想自私自利。

  想自私自利,就不善了,你的相貌体质、生活环境就愈变愈差,你想错了。为什么?想自私自利,那是不善。完全不要理会自己,一心一意,我们学佛的人讲,我们希求的是正法久住,觉悟众生,利乐有情,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回头,都能接受圣贤的教诲。决定不沾染名闻利养,决定不贪图物质享受,一切随缘,随缘自在,决定不攀缘。这是说灵知心,就是法性,万法是缘生的,法性不与缘俱生,也不与缘俱灭,这就是『混千差而不乱,历三际以靡迁』,「靡迁」,它不改变,靡迁是不改变。

  【炳然独照。】

  『炳』是光明显著的意思,它的能,灵知心的功能,『独照』。

  【卓尔不群。】

  『卓』是独立,它不跟缘一样,缘有生有灭,它没有生灭;缘有迷有悟,它没有迷悟。

  【在圣不增。在凡不减。】

  这两句话重要。『圣』是诸佛如来,诸佛如来的灵知心,不比我们多一些,不比我们大一些。我们在凡夫,我们凡夫的灵知心、真心,绝不比佛少一点,也不会比佛差一点,完全相同;而且是一个心,不是两个心。佛在大乘经上常说「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一心一智慧,力无畏亦然」,力是讲如来果地上的十力,四无畏,都相同。我们一切众生,现在是凡夫,凡夫是未来佛,十方三世佛,我们所有凡夫都包括在其中。我们跟佛是同一个心,什么心?灵知心相同。

  灵知心在经典上又称作真心,又称为真如,又称为本性,又称为佛性,又称为法性,又称为第一义,名字好多好多。佛说这么多名词,他有用意的,叫我们不要执著名字相;了解这个意思,不要执著名字相,破执著,破分别!只要说这一桩,怎么说都可以,何必一定要坚持?一定要坚持,你就落在分别执著上去。所以佛种种教学方法,叫善巧方便,都是帮助我们觉悟的。

  【处生死流。骊珠独耀于沧海。】

  这是比喻,我们现在这个灵知心随顺六道轮回,随顺六道凡夫在六道里轮回。它怎么样?它是『骊珠独耀于沧海』,我们在六道里打滚,它是从来也没有离开,但是於它毫不沾染。就像「骊珠」,骊是黑龙,古人有所谓探龙得珠,黑龙吐出来的宝珠。「独耀于沧海」,沧海是比喻六道苦海。换句话说,缘虑心在六道里面迷惑,舍身受生,灵知心如如不动,一丝毫也没有干扰到,这就是「在凡不减」。下面一句:

  【居涅盘岸。桂轮孤朗于中天。】

  这就是「在圣不增」。『居涅盘岸』的是谁?法身菩萨。他们所证得的涅盘叫无住涅盘,这是涅盘里头第一殊胜的,那就是不住生死,不住涅盘,叫无住涅盘。生死、涅盘两边都不住,高明。『桂轮』,桂轮是八月中秋的月亮,秋高气爽,月明星稀,这个月亮特别亮,把它比喻作灵知心。「桂轮孤朗于中天」,因为月光明亮,星星的光显得不亮,月明星稀,它也不受干扰,「在圣不增,在凡不减」。

  【诸佛悟之。假名惟心。】

  悟什么?悟本性,悟真心;悟那个能现万法的,悟这个东西。有个永远不变的,在哪里?佛在楞严会上告诉我们,就在「六根门头,放光动地」。我们眼能见、耳能听、鼻舌身能觉、意能知,见闻觉知,就是灵知心,这个心不生不灭。我们在六道里头怎么轮回,灵知心永远不变的,一丝毫不受影响。受影响的是谁?缘虑心,因为缘虑心里头,它有是非,它有善恶,它有苦乐。告诉你,灵知心里头没有是非、没有善恶、没有苦乐。佛告诉我们,就在六根门头。

  六根门头,这常说了,古大德常讲,第一念是真心,我眼睛一张开,看到外面境界,这是见性见色性,为什么?你还没有起心动念。可是第二念就麻烦了,第二念就起心动念,起心动念是迷惑,就是妄想。随著妄想,就有分别、就有执著,就造业了。业,当然就有果报。诸佛菩萨的功夫在哪里?他永远保持第一念。

  所以我们常常讲,我也常讲,但是我自己还做不到。我知道,我尽量努力在学习;眼见色,耳闻声,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那就是见性见、见性闻、见性觉、见性知,你用的是灵知心。你就转缘虑心为灵知心,转八识成四智。妄想是第八识,分别是第六识,执著是第七识,不起心、不动念,就是转第八识成大圆镜智;不分别,就是转第六识成妙观察智;不执著,就是转第七识成平等性智。佛菩萨跟凡夫不一样的地方,就在此地。

  『诸佛悟之』。「悟」这桩事情,悟就是见闻觉知,六根对六尘境界,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就叫悟。悟的时候叫做惟心,『假名惟心』,给它取了个名字。实际上你要晓得,名可名,非常名,道可道,非常道,真正的境界是不可思议的。不得已取个名字好说话,咱们好方便交换意见,用它来做一个方法,做一个手段,它不是目的,它不是真实的,它是假设的。

  【众生迷之。便成妄识。】

  众生对这个事情一无所知,怎么迷?他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会起心动念、会分别执著,这就迷了。六根对六尘境界,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这是觉。在觉的境界里面,事事无碍,《华严经》上讲的理事无碍,事事无碍。迷了的时候,就是你会起心动念、分别执著,那就处处有障碍,处处成障。障从哪里来的?障从迷来的,就是从起心动念、分别执著上来的,你才有这个障碍,那叫『妄识』!但是你要晓得,心跟识是一不是二,识就是什么?迷了心就叫识,识要是悟了,就叫做心,是一不是二。

  【是以佛即众生。众生即佛。且心外无佛。亦无众生。】

  这就是唯心所现,唯识所变,离开了心,离开了识,什么都没有!真的是无佛无众生,也无虚空,也无世界。好,我们今天时间到了,就讲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