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峰三时系念法事全集 - (第三十九集)
中峰三时系念法事全集  (第三十九集)  2003/6/27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20-015-0039

  诸位同学,今天我们看这个经文最后的一段:

  【佛说此经已。舍利弗。及诸比丘。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等。闻佛所说。欢喜信受。作礼而去。】

  这是本经最后的一段,这一段讲听众听经所得的利益,是为全经的总结,我们的小标题是「法众得益结劝」。

  『闻佛所说』,是指这一部经佛介绍完了,他们得的利益,总的来说有四类,第一个是『欢喜』,「身心怡悦,心开意解」。确实,这个欢喜是没有法子形容的,在世出世间法里面,真正是希有难逢。在这一生当中,可以能够超越三界,永脱轮回。不仅仅如此,真的像世尊在《十善业道经》里面所讲的,「能离一切世间苦」,比《十善业道经》还要殊胜!《十善业道经》是自力,感动佛菩萨加持。这部经教我们执持名号,就能够圆满的得到阿弥陀佛本愿威神的加持,同时得到十方一切诸佛如来的护念,没有任何一个法门有这样的殊胜。我们听到了,怎么能不欢喜?这个欢喜,在世出世间,我们细心思惟、观察,没有能够跟它相比的。

  「身心怡悦」是法喜充满,这个欢喜是从自性里面流露出来的。这是说的果,什么原因你得这样殊胜的法喜?「心开意解」了。中国谚语里面所谓「茅塞顿开」,这是何等的痛快!今天我们要讲用茅塞来做比喻,无始劫以来,这个茅塞塞的紧紧的,从来没有启开的消息。今天听释迦牟尼佛宣说这个法门,豁然顿开,诸位想想,这是什么味道?同时更应当认真反省,我们听了这个经之后,是不是真的心开意解?果然心开意解,你肯定万缘放下,肯定是妄想分别执著也是一时顿舍;顿开就顿舍,顿舍就顿开。还是放不下,那你茅塞还没有开!虽然沾上一点暖气,茅塞分毫没有动摇。这用佛法来说,业障未免太重了!

  有没有救?那就善导大师的话,「总在遇缘不同」。缘,要靠自己。什么缘?多听,这个经一遍一遍又一遍的多听。中国古人说得好,读书千遍,其义自见,现在你要听一千遍,不难!从前不容易,谁肯跟你讲?现在我们这里有录音、有录相,你要听一千遍真的不难。像前几年,新加坡陈光别老居士,一天听八个小时,真的就跟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讲经说法一样。佛当年在世,每天二时讲经,二时就是我们今天八个小时,八个小时讲经、听经,八个小时念佛。你果然能够这样做,做上十年,做上二十年,你阿赖耶里面含藏著善根不足,统统都补足了。你肯定具足了圆满的善根福德因缘,不但往生,我深深相信你是上辈往生。那是什么?真的心开意解了。

  我跟诸位说了很多,我是中下根人,老师劝我修这个法门,我还很怀疑,怀疑了好多年,很难接受。正是这个经上讲的,难信之法。这一生,这个善根福德因缘补足了。什么方法补足的?天天讲经。天天亲近佛菩萨,五十二年了。五十二年这么长的时间补足了,没有这么长的时间,不行!所以学佛,我从我一生经验当中所体会到的,你真正要成就,说实实在在话,末法时期,善根福德因缘真的不多,达不到经上所讲的标准。经上的标准是「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换句话说,要多善根、多福德、多因缘,这个话讲得非常有道理。这是我们这一生当中,遇到净土,能不能往生,能不能增高品位,关键的开示!

  读《弥陀经》的人,修净土的人,甚至於讲《弥陀经》的人,有没有重视过这句话?这句话是关键的所在。要把我们自己少善根、少福德、少因缘,变成多善根、多福德、多因缘,我们的问题解决了。怎么个转变?天天干,锲而不舍。当然在初学的时候,你万缘放不下,如果是真干,干个十年、二十年,要到心开意解,一切万缘不叫你放你自然放下,哪里还要人劝!为什么?就好像我们旅行一样,手上提著很沈重的包袱,这些包袱里面装的拉拉杂杂东西,都是没有用的,都是可以丢掉的。到心开意解,我还要这干什么?统统丢掉了!自然放下了,身心怡悦。

  所以这也是我在讲经常讲,大家学佛为什么功夫不能进步?是因为你没有得到法喜,也就是我也常用比喻说的,你没有尝到法味。像世间饮食一样,这个里头滋味你没有尝到。这个滋味尝到之后,天上人间,什么样的味道不能跟这个相比,所以你自然会把它舍掉,舍得干干净净。《弥陀经要解》是无上的法宝!印光大师的赞叹是一点都不过分,我完全同意老法师的赞叹。

  有欢喜,才能『信受』,所以我们今天讲「信受」,说实在话,很勉强。为什么?欢喜心没有生出来。欢喜心真的生了,那你真的相信,真的接受,「毫无疑贰,领纳不忘」。疑惑断尽,生清净信心,坚定的信心;有信,愿心接著就生出来。我还想什么?目标、方向只有一个,我想极乐世界,我想阿弥陀佛。这个宇宙之间诸佛刹土很多,我只求极乐世界;诸佛如来很多,我只求亲近阿弥陀佛。我很清楚,我很明白,亲近阿弥陀佛,就是亲近一切诸佛如来,经上讲得很清楚!

  佛在这个经上告诉我们,「其土众生,常以清旦,各以衣裓,盛众妙华,供养他方十万亿佛」。这句话,莲池、蕅益大师在注解里面都告诉我们,这个「十万亿」不是数字,是表法。表法何以用十万亿?它有两重意思。因为西方极乐世界距离我们娑婆世界十万亿佛国土,特别用这句话说明,你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你可以常常回到娑婆世界来,天天都可以来,有这个意思在里头。真的意思是十方世界无量无边诸佛刹土,你每天都去!所以蕅益大师的注解里头,我们前面读过,生极乐世界就是生一切诸佛世界,见阿弥陀佛就是见一切诸佛如来,我们要明白这个道理。这是其他法门里头没有的!真的生起信心,生起愿心。「受」,受是行,信受奉行,所以「信受」两个字的意思,就是「信愿持名」,三资粮具足!

  佛这一会不知道度多少众生!释迦牟尼佛一生示现,讲经说法四十九年,哪一会度众生最多?《弥陀经》这一会度众生最多,度众生最彻底、最圆满、最究竟!我们要懂。华严会上是度法身大士的,不是度普通人的,九法界众生都没有能力参与世尊的华严法会。为什么?华严法会是在定中讲的,所以小乘法不承认。小乘法认为释迦牟尼佛最初讲经说法是在鹿野苑度五比丘,从那里开始。菩提树下,打坐入定,这个他们不知道。而释迦牟尼佛就在菩提树下,定中二七日宣讲《大方广佛华严经》,听众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我们在这个经里面也看到人众、天众、鬼神众,不是看到很多吗?那些是什么?那些都是法身大士应化在六道里面,他不是真的凡夫。所以你看到山神、树神、河神、海神、草木神,是诸佛如来、法身菩萨应化的,不可思议!凡夫没有办法参与这个法会。

  你在这个法会里面看看,细心去观察,妙极了!后面文殊、普贤「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所以华严会是度法身菩萨往生极乐。我们就晓得,《弥陀经》、《无量寿经》是度九法界众生,信愿持名求生净土。释迦牟尼佛、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度众生、成佛道的大事因缘,到这个地方就究竟圆满。其他一切经论,那是佛的大慈大悲,对什么人说的?对少善根、少福德、少因缘的人说的。为什么?他一生不能成就,他不能接受这个法门。所以佛慈悲,你愿意接受哪个法门,就跟你说哪个法门,「随众生心,应所知量」!究竟圆满是这两部经。

  我们学佛,天天在研究经教,如果对释迦牟尼佛这个密义、这个意思没有能看出来,那你叫白学。於是我们后学,做学生的人,要效法老师,懂得老师的意思,懂得老师的善巧方便,我们要如何面对现前的社会,广大的众生?我们要怎样去帮助他们?怎样去成就他们?帮助他们,成就他们,记住,先要成就自己。至少你自己欢喜信受要具足,你没有欢喜信受,你怎么能帮助别人欢喜信受!

  『作礼』,作礼是感恩,「感大恩德」。感恩绝对不是言语能表达的,要有行动,行动是「投身归命」。整个身心皈依弥陀,皈依净土,不但是尽形寿,生生世世,永远不离弥陀,永远不离净土,这是真的感恩!帮助阿弥陀佛,帮助一切诸佛如来,普度众生。普度的方式,就是世尊在经教里面常常教导我们的,「受持读诵,为人演说」。特别重视那个演,演是表演,是做出样子来给人看,别人看了有所感动。如果没有感动,是你做得不够好,你的心不够诚。至诚感通!为什么别人没有感动?你的诚意不够,你的诚意要是够了,自然就感动了。古人讲的话是正确的,是真的,「精诚所至,金石为开」。金石是矿物,不是植物,就是说你的真诚达到极处,连石头都感动。

  我们佛门里面有个公案,「生公说法,顽石点头」,这就是金石为开的一个例子。可不可能?现在我们知道,这个事情肯定是可能的。为什么?植物、矿物有法性,法性的特质,它有灵知,也就是说它有见闻觉知。不过它的见闻觉知非常迟钝,你精诚到极处,它也能感动,也能随著你的心意产生回应。江本胜博士研究水的结晶,水也是矿物,跟石头比较起来,我们很明显能感觉得到水灵敏,石头迟钝,泥沙石头比水要迟钝多了。所以水在显微镜观察之下,反应很快、很明显。同样一个道理,我们就相信泥沙石头,如果我们真诚到极处,它的反应也是很快、很明显。依报随著正报转!

  但是有情众生,他有个麻烦,麻烦在哪里?业障。他有很深重的业障,有时候比顽石还困难。你讲经顽石会点头,人不点头。他染上了邪知邪见,所以比石头还难度化。度顽石容易,度一个冥顽不灵、邪知邪见的人,难!总归要真诚心,要长时间,没有不能感化的。所以,自度度他,先决的条件要肯定,一切有情众生皆有佛性,一切无情众生皆有法性。儒家讲的人性本善,这是基本的概念,就是肯定一切众生性善,本性是至善。

  至於孟子讲性善,荀子讲性恶。往年我在香港,香港亚视来访问过我,好像访问我的人是何守信先生。他就问我这么一个问题,「古人讲人性本恶」,看看这个社会、世界的人心是恶,是不善,你在这个社会上能找到几个善人?纵然你行善,人家都怀疑,你怀的什么意思?大概不怀好意。我告诉他,孟子讲的性善,荀子讲的性恶,不是本性。那什么性?习性!所谓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习性。习性有善恶,本性没有;没有善恶才是真善,才是至善。为什么?有善、有恶,你就落到二去了,就落到二三里头去了。

  真如本性叫一真,一真里头没有对立的。善恶是对立的,没有善恶,没有生死,没有远近,没有大小,没有菩提、涅盘,所有一切对立的都不存在,这叫一心不乱。一心不乱是能证,我们用佛的话来说,能现、能变;一真法界是所现、所变,你什么时候契入一真法界?你真正用念佛的方法达到一心不乱,一真法界就现前。一真法界在哪里?就在面前。你放下妄想分别执著就是!

  诸位想想,这一句阿弥陀佛确实是一真法界的德号!所以感恩要以行动表现,不是口头上说说的。在今天的社会里面,大家把伦理道德都忘掉,没人提了。所以社会动乱,人心不安,我们一般讲,没有安全感。真正的安全感,是从圣贤教诲当中悟得的,就是前面讲的,「身心怡悦,心开意解」,是从这里得来的,这是真的,不是假的。

  『而去』,作礼而去,「去」不是就没有事情了,去干什么?去依教奉行。所以「依教修持,一往不退」,这是「而去」。你看看末后这几句话,「欢喜信受,作礼而去」,这里头的意思太丰富了。绝对不是说我们现在的一般人在听经,听完之后,作礼而去。出去干什么?出去就胡思乱想,就胡作妄为,把刚才在讲堂所听的忘得一干二净。真正听懂了的,听明白的,断疑生信的,开发愿心的,人家作礼是感恩,身心归一;「而去」,是去「受持读诵,为人演说」,他真干!最后,我们引用圆瑛老法师的几句话,《弥陀经要解》,圆瑛法师有讲义,他在最后有这几句话,劝勉我们。

  「从今日起,世间名利,抛去撇去,切莫走向其他路去」。他讲了五句,这是第一句。世间名利是假的,不是真的。贪著世间名利,那个心是轮回心,你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叫轮回业。轮回心是迷惑,轮回业是不善业,果报六道轮回!真正明了、觉悟的人,这个东西要放下,名闻利养,五欲六尘,五欲六尘的享受要放下,日常生活随缘,决定不要计较。人家给什么吃什么,好吃的很好,不好吃的也好,从这个地方,把你那个好、不好的这种分别心断掉,你的平等心现前。

  但是要记住,我们要是供养别人,我们要尽心尽力选最好的。为什么?这是我们的恭敬心。我们接受别人的时候,决定不能有分别心,成就自己的德;供养别人是成就自己的福报,修自己的福报。所以念念为别人想得很圆满,不要为自己想。自己接受别人的供养,决定没有分别心。我们在这里修行!样样都要要求,你没有离六道轮回。真正离六道轮回,日常生活当中,决定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没有一样不好,样样都好。这个样子才能养自己的清净心,养自己的慈悲心。

  摄受一切众生,你要记住,「恒顺众生,随喜功德」,佛教我们四摄法。所以,道场为什么要做的那么庄严?不是自己受用的,这一点很重要。现在的道场庄严是自受用,而不是他受用,错了。你看看古时候寺院丛林建筑富丽堂皇,你再看看出家人住的寮房,那一看,你就晓得,他们还是在真修行。连方丈和尚,他的房子叫方丈,房子多大?一丈见方。里面只能放一个小床铺,放一个小柜,一张小桌子就挤满了,他真的方丈!执事的房间都很小,大众在一块是住通铺(广单)。富丽堂皇这种建筑是供给一般人民来朝拜的,来参学的,让他生欢喜心,是供养大众的,不是供养自己的。怎样为众生?怎样为自己?自己不贪图享受,做这个样子是表演给别人看,这是真修行人,物质生活一切简陋!

  对待人要尽心尽力。四摄法里面头一个,「布施」,那个布施就是我常讲的多请客、多送礼、多供养。「爱语」是真正的关怀,诚心诚意的关怀。「利行」,我一切的作为,对众生决定是有利而无害的,这样才能摄受一切众生。我们对自己、对别人:对自己的要求是要简单、刻苦,与法相应,就是对这个世间没有留恋;对别人丰足,使别人感受之后,他能感恩,他也能够皈依三宝,投身归命。意思在这个地方,这是接引众生。怎样自行?怎样化他?佛都做出了榜样给我们看。头一条,舍去名闻利养。第二条(念都是这样念法)。

  「从今日起,一切惑业,休去歇去,切莫走向其他路去」。惑是迷惑,内里面贪瞋痴慢疑是迷惑,外面名闻利养、五欲六尘统统都是迷惑。迷了你的心,迷了你的智,这个东西不能不离开。我常常勉励同学们,我自己今天有这么一点点成就,得力於老师的教诲,章嘉大师教诲。他老人家教我看破、放下,放下自私自利,放下名闻利养,放下五欲六尘,放下贪瞋痴慢,我真做,才有这么一点成就。做得还不够,每天还认真努力在做,现在我很有信心,很有把握,进步非常快速。

  佛法的修学,开头进步很慢,特别是前面十年,因为你要跟自己妄想分别执著的习气,等於说打仗,非常辛苦。你要果然能克服,以后就一帆风顺,头十年真的是关键。如果你的缘不是很殊胜,烦恼习气很重,十年时间不够,你心定不下来,总得二十年、三十年。但是你要记住,纵然是三十年,比起无量劫的轮回,那是太短太短了,这三十年要熬过!然后慢慢慢慢就进入自然,自然放下了,一丝毫勉强都没有,这样你就自在了。

  可是最初的因缘是你能不能成就关键的所在。这个因缘就是老师,你对老师有没有真正的信心?这是第一个关键。我对老师尊敬,我对老师的话相信,老师教给我的,我真做,头一关。对老师如果有怀疑,那就没有办法了。不要说三十年,三百年你都不可能有进步。好,现在时间到了。

  诸位同学,我们接著看最后圆瑛法师的开示。他说了五句话,第一句是说,「从今日起,世间名利,抛去撇去,切莫走向其他路去」。第二句是「从今日起,一切惑业,休去歇去,切莫走向其他路去」。

  这两句确实是我们修行、学佛,特别是求生净土、永脱六道生死轮回,不能不认真学习的。因为它是我们一切成就,往生净土的基本的障碍。这个障碍不能突破,我们这一生当中,无论怎样认真努力修学,只是在阿赖耶识里面种一点善根,做为将来得度的资粮。而这一生当中,决定不得受用。所以要想成就,对於这个道理、这个事实真相不能不彻底明了。彻底明了就是所谓的「看破」,真正看清楚、看明白。看破之后,你才能放下,才能得清净心,一丝毫不染著,这是我们净宗同学修行的真实功夫。

  这些年来,我们抓住了修习的纲领。我们修心,以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以这个为目标。换句话说,我们要转虚伪为真实,佛心真实,凡心虚假,不能再用虚假的心,不可以用。不怕吃亏,不怕上当,不怕苦,不怕难,不怕死,我们只求生极乐世界,只希望亲近阿弥陀佛,要用真诚心。要转一切分别执著为清净心,放下一切的染污,染污是意,特别是第七识,末那是染污意;转染污的心为清净的心。转贡高我慢的心为平等心,我慢是很严重的烦恼。

  你看我们前面讲的烦恼浊,这是世尊把烦恼归纳为根本五条,贪、瞋、痴、慢、疑。贪瞋是染污,慢是贡高我慢、自以为是、目中无人,这都是严重的障道。要转傲慢为平等,转愚痴为智慧,正觉是智慧。你看看不统统都是在转吗?转疑惑为真诚,转自私自利为大慈大悲,这叫真做功夫!在日常生活里头转,在工作里头转,在处事待人接物里头转。

  别人对待我,用虚伪、用染污、用高下、用自私自利,我对他不能这样子。我对他一定要用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我一定要跟佛菩萨一样。佛菩萨怎么对众生?然后我们想想众生怎么样对佛菩萨,众生对佛菩萨都欺骗,对我,这就无所谓了!他连佛菩萨都欺骗,他对佛菩萨都贡高我慢,对我算得了什么!可是我们想想,佛菩萨怎么对众生?这个太重要了。我今天要学佛菩萨,我不学凡夫,做一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变,我们这一生好了,这一生永脱六道轮回。他们还继续搞六道轮回,我不干了,我要横超,要超出去。六道轮回真的看破,这个把戏无量劫来搞到今天,够了,不再搞了。所以万缘放得下,世出世间一切法,没有一样放不下。身心归命净土,归命弥陀,这就对了。

  世出世间法通达明了,是看破,一丝毫不染著,是放下。一切惑业(迷惑颠倒的那些事),我们统统清楚;清楚是明了、是慧。接触,不能不接触,接触之后,如如不动。也就是说,决定不起贪瞋痴慢疑,接触了之后,念念都能够与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相应,这就是菩萨道,这就是成佛之道,我们走成佛之道。千万不要去管别人,不要去想别人,一想你就堕落。不要去议论别人,一议论你就造业。

  对待有善根福德因缘的人可以共话,我们讲可以对话,互相勉励。对於不能接受的,他成见很深的,烦恼习气很重的,合掌令欢喜。他跟我说,说得再多,我恭恭敬敬的态度在那里听,心里面默念阿弥陀佛,希望佛菩萨以大慈悲威神力加持他,希望他早一天觉悟,早一天回头。我们道德、智慧、能力不足,没有办法度他,我们求佛力加持,这是我们可以做得到的。第三句。

  「从今日起,一声阿弥陀佛死心念去修去,切莫走向其他路去」。前面著重在信、愿的建立,有了信、愿,行重要了。这个法门,行就是执持名号,目的就是一心不乱,心不颠倒。一心不乱,就入佛境界了。

  早年我讲《弥陀经》,跟诸位多次说过,一心是能证,一真是所证。我们要想证得一真法界,诸位要知道,西方极乐世界是一真法界,华藏世界是一真法界,一切诸佛的实报庄严土都是一真法界。你怎么能证得?一心就证得。一心在哪里修?一心在日常生活当中修。什么叫一心?於一切境缘(境是物质环境,缘是人事环境)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这个时候叫一心。才起心动念,古人讲,你已经落二三了,不是一心。二三是什么意思?二就是分别执著,就是第六意识、第七识;二是二意,第七是意根,第六是意识,叫二意。三呢,二意加上阿赖耶叫三,三心二意。三心是第八识、第七识、第六识,叫三心;二意就是第七识、第六识。你才动一念就落二三;换句话说,你从真心就立刻堕落到妄心。

  如果在一切境缘当中,这世出世间一切法,你都能保持著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你永远保持一心。哪个人没有一心?人人都有一心,古大德讲的好,第一念是一心,第二念就落二三。所以你那第一念保不住,虽有,保不住,很快就堕在二三。那么你就是妄心,就是烦恼习气做主。阿赖耶里面,是无量劫来烦恼习气种子,种子遇缘就起现行。缘从哪里来?前五识接触外面境界,就是缘。这一接触,第六识打妄想,第七识是虚妄执著,它立刻就生起来。这是凡圣的分水岭,圣人没有别的,就是能保持著第一念,永远第一念作主,八识五十一心所不作主。这是诸佛如来,我们要学,得学这个本事,你才真正得受用。

  顺逆都是增上缘,文殊菩萨在楞严会上讲的,「顺逆皆方便」,这个话讲的一点都不错。那是一个真正有智慧的人,顺境逆境无一不是善巧方便,成就自己的德行,成就一切众生殊胜的机缘,顺逆皆方便。但是,不是一心的人,顺逆都造业。顺境里面起贪痴,逆境里面起瞋恚,没有不造业的。由此可知,就是蕅益大师讲的「境缘无好丑,好丑在於心」。心善,一切境界都善,顺逆都善;心不善,一切顺逆境界都不善。境随心转!这是真理,这个道理要通达、要明了。

  然后我们怎么修法?佛菩萨教给我们,一句阿弥陀佛。这一句阿弥陀佛怎么念?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才起心动念,古人常说「不怕念起,只怕觉迟」,这个念头才一起,立刻「阿弥陀佛」,把这个念头打掉。这一句阿弥陀佛就是觉,用这一句正觉,无上正等正觉,把所有一切妄念统统打掉。这一句阿弥陀佛是本善,起心动念是习性,这是本性,我用本性把习性完全控制住,这是有功夫,真功夫!菩萨、声闻、缘觉,就是会用这种功夫,能够保持正觉,能够保持不退转。

  平常叫你念念念这一句阿弥陀佛,佛菩萨教导我们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不间断有很多种说法,对我们初学的,就是这一句佛号绵绵密密,不要间断。为什么?一间断,妄想就出来了,烦恼习气就冒出来了。不间断,就是控制住烦恼习气,不起现行。一定要记住,六根接触外面境界,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这叫做一心。祖师大德常常教导我们「一心称念」,你要懂得什么叫一心。还起心动念,还有分别执著,那你是妄心,你是妄心念佛,你不是一心念佛。就是玄奘大师的译本,虽然它不是一心不乱,是一心系念。

  你们想想,佛在经典里面教我们怎么念佛?除了阿弥陀佛之外,除了极乐世界之外,什么也不想。最简单的方法,连极乐世界也不想,专想阿弥陀佛。为什么?见阿弥陀佛,不就生极乐世界了!想极乐世界还挺麻烦,「十六观」是想极乐世界。《无量寿经》夏莲老的会集本,四十八品是想极乐世界,讲的是极乐世界。你要是观想的话,那是想极乐世界,哪有一句阿弥陀佛这么方便?真正聪明人连极乐世界也不想,专想阿弥陀佛,专念阿弥陀佛,他怎么不成就?阿弥陀佛是我们身心真正归依处!所以叫我们「死心念去、修去」,修是修证,把所有的妄想统统放下,这是修。

  这一句阿弥陀佛好好的去念,务必要做到大势至菩萨的标准「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这是大势至菩萨他老人家用功成就的秘诀!教导我们。「都摄六根」的意思,不是叫你眼不看,耳不听,不是这个意思。眼也看,耳也听,鼻也嗅,舌也尝,决定不落印象!也就是,决定没有妄想分别执著,决定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你尽管看,尽管听,确确实实没有分别,没有执著,没有起心,没有动念。念念绵绵密密的阿弥陀佛,我跟外面境界一丝毫不影响。这个境界就是宗门里面明心见性的人常常说的「百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就是这个境界。他用参究的方法达到这个境界,净宗是用念佛,执持名号的方法,达到这个境界。心里面确确实实只有一句阿弥陀佛,除阿弥陀佛之外,什么都没有。不可思议!这才是真的「一声阿弥陀佛死心念去、修去」。

  什么是死心?於世出世间一切法,一切人事物,再也不放在心上,再也不起心,不动念,那就真的死去了。不是境界不存在,不是境界不接触,境界决定不妨碍你的心,也就是决定不会勾起你的妄心,你永远是用真心,这个人叫会念!宗门常讲的「会么」!我们净土宗也可以说,你会么!你会不会念?会念,那还得了,成就比禅高!这是实实在在的,你才相信,释迦牟尼佛在《大集经》上说的,持名念佛是「上上深妙禅」,你才真正懂得释迦牟尼佛这一句话。下一句,大师教我们。

  「从今日起,求生极乐五清净土去,切莫走向其他路去」。我们走哪一条路?走西方极乐世界这一条大道,这一条大道叫「五清净土」。他用的这个名词,就是针对我们这个世间叫五浊恶世,他们那里叫五清净土。为什么?我们这一边劫浊,这是讲这个时代不好。西方世界阿弥陀佛成佛才十劫,佛与极乐世界所有的人民都是无量寿。无量寿,这个世界成就才十劫,这个时代是太好太好了。我们的劫浊,他的劫清,清净。

  我们这个地方众生见浊,邪知邪见,迷惑颠倒,西方极乐世界是正知正见。我们这个世间邪师说法如恒河沙,这是《楞严经》上讲的;西方极乐世界诸佛如来说法,那个数量,恒河沙没有办法比喻,大千世界微尘数!恒河沙怎么能相比?见解清净。我们这个地方烦恼习气很重,西方极乐世界的众生(居民众生),每天听经、闻法,供养诸佛,供养遍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你想想看,那个地方的人,不要说多,一天所修的福慧,要在我们娑婆世界,大概总得修无量劫,他一天就完成了。我们这边的人有烦恼,人家那个世界的人有智慧,转八识成四智,转烦恼成菩提,五清世界。

  我们这个世间众生浊,为什么说众生浊?因为这个世间的居民,见解、思想错乱,一切有情无情众生都受到染污,把一真法界变成了浊恶的世间。反看西方极乐世界,人的心善、思想善、言行善,他所感得的是极乐世界,不是五浊恶世。我们这个世界众生寿命短促,人生七十古来稀,六十岁以后就是晚年了。

  我记得早年在台中求学的时候,李老师给我们讲古文,讲到「秋声赋」,感叹春夏秋冬四时的变化。人生也有四时,二十岁之前,是人生的春天;二十到四十,这是人生的夏天;四十到六十,是人生的秋天;六十岁以后,冬天。老师讲这篇文章,无限的感慨。世间人懂得,怎样度过寒冬,要在春夏秋天做预备,但是几个人觉悟怎样度过你的晚年?世间迷惑颠倒的人多,青春少壮享福,把晚年的事情忘掉了。晚年到来的时候已经后悔莫及,不知道在少壮的时候修福、积德。

  中国古时候的教育,对这个很重视。青少年著重於道德的教育,这是扎根,二十岁之前。二十到四十为社会服务,造福。四十到六十,要培养底下一代的接班人。六十之后,退休、享福!那就懂得怎么样度过寒冬。是这么一个教育思想,跟西方人完全不一样。西方人是颠倒过来,一个人的人生,什么时候是享福的时候?儿童。所以人家常说,在外国,外国是儿童的天堂,中年人的战场,老年人的坟墓,你说多么悲哀?不像中国的思想,中国思想逻辑跟他们恰恰相反的,青少年很辛苦,要发愤努力学习;踏进社会之后,为社会造福;晚年享福,晚年不是坟墓,晚年是享福。外国的思想,小孩十几岁福报就享完了,一生的福报就享完,他又不知道修福,他晚年怎么不苦?

  我们看看西方极乐世界,第一个好处,无量寿!这个无量寿不是有量的无量,是真正无量的无量。怎么回事情?你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之后,决定一生圆满证得无上菩提,证得无上菩提就是真的无量寿,不是假的。为什么?我们不要说无上菩提,就是讲正等正觉,圆教初住菩萨破一品无明,见一分真性,证一分法身,在这个境界里面生灭没有了。生灭没有,就是不生不死,这是佛法里面讲的大涅盘。大涅盘就是不生不灭,不生不灭是真正的无量寿!这是大乘佛法里面修行的真正的目标。

  小乘四果罗汉也证得涅盘,但是他那个涅盘不是真的,用我们一般的话来讲,他是相似的涅盘,不是真实的涅盘;他没有见性,所以佛称他为「偏真涅盘」。唯有大乘菩萨才证得真正的涅盘,大涅盘,圆初住菩萨就证得,但是不圆满;圆满要在如来果地,这才证得究竟圆满的大涅盘。西方极乐世界最大的一个好处,不但是无量寿,还有「圆证三不退」,这个不得了,真的叫难信。证三不退是圆教初住菩萨,证三不退了,不圆。圆证三不退,真正讲圆证是等觉菩萨。我们把标准降低一点,不要提的这么高,圆证三不退,就是经上常讲的阿惟越致菩萨。阿惟越致菩萨是什么等级?七地以上。这是阿弥陀佛本愿威神加持的,不是你自己真正有能力证得的。

  虽然得到佛的加持,自己还要认真修学。修学,各人功夫的进展并不相同,有人进步的很快,有人进步比较缓慢,但是他决定不退转。学习进步有快有慢,这是真的,快的,早一天他就真正自己证得圆证三不退。虽然没有证得的,但是阿弥陀佛加持,那个受用,智慧、德能也差不多。这个殊胜是十方诸佛世界里头没有的。

  所以大师在此地勉励我们,从今天起,一定要发愿求生西方极乐五清国土,我们要以这个为自己修学的宗旨。最后这一条非常重要,一定要向究竟圆满的佛果迈进,也就是四弘誓愿最后一句,「佛道无上誓愿成」。你这才真正达到究竟圆满,证得究竟圆满的佛果。所以,

  「从今日起,疾趣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去,切莫走向其他路去」。其他的路是什么?世间名闻利养。要争个什么头衔,要争个什么样的地位,要争个什么样的权利,错了!我们细心想想,细心观察,释迦牟尼佛给我们做的是什么榜样?他是王子,理所当然继承王位,王位都不要,他表演给我们看,我们还要争什么?我们今天要争取一个名位,如果你要想想释迦牟尼佛就在我旁边,佛是做何感想!佛是怎么教我们的?佛不要!不要名,不要帝王的名,也不要帝王的地位,也不要帝王的权利,统统放下。也不受富贵的享受,帝王那种物质生活的享受,他统统舍掉了,舍的干干净净。

  他是个平民,什么身分都没有,什么头衔也没有,他被人所尊敬,大家称他为「世尊」。世尊是什么意思?就是我们现在的话,特别在中国很流行,尊敬的;要用现代的语言来称呼,尊敬的释迦牟尼。「佛」就是圣人,我们中国人称圣人,印度人称佛,佛的意思是有智慧、有道德的人,觉悟的人。我们对他的名号上加一个尊敬的释迦牟尼圣人,或者,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觉者、觉悟的人,是这么一个称呼!

  他老人家一生做的事情,我们要学习:教学。自己天天不断的学习,每天不断的教别人。所以你仔细看看,用现代的术语来称呼他,他一生搞的是社会教育事业。要用现代的话来称呼他,他是一位多元文化的社会教育家。他一生所作所为,是多元文化社会教育的义务工作者,因为他教学不收学费,不接受供养,每天过最简单的生活,托钵,天天到外面去托钵。托钵,人家给什么吃什么,决定没有分别。而且都是感激心。你供养一钵很好的饭,他很感激你、感恩你;你供养这个饭很不好吃,他也是平等的感恩。为什么?供养的人都尽到心了!每个人贫富不一样,生活状况不一样,贫穷的地方去托钵,他吃的东西很苦,他供养给你的,已经是他最好的了。所以诸佛菩萨是用平等感恩。

  我们学佛,学佛就是要向释迦牟尼佛学习,学习他的存心,学习他的生活,学习他处事待人接物,学习他慈悲教化一切众生。他知道慈悲济世里头最重要的,是帮助众生觉悟,破迷开悟,然后才能真正离苦得乐。乐从哪里来的?乐从觉悟来的。苦从哪里来的?苦从迷惑来的。只有破迷开悟,才能真正的离苦得乐。释迦牟尼佛懂得这个道理,了解这个事实真相,一生帮助人,帮助人离苦得乐。他从因上讲,帮助人破迷开悟,然后你自然就离苦得乐。

  好,这个《系念法事》的《弥陀经》我们就介绍到此地。下面一段,这里有「往生咒」,这往生咒我们也得要说说,对它要有认识、要有了解。好,现在时间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