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峰三时系念法事全集 (第三十二集) 2003/6/20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20-015-0032
诸位同学,请接著看「下方」,六方佛下方第二尊佛:
【名闻佛。】
「名称(就是他的名号)普闻於十方,表为天人眼目,如观音、普贤、佛门祖师」。下方所举的六尊佛是代表佛陀的教育大行於世间,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求生净土。破迷开悟为什么要连上求生净土?这里头有道理,真正觉悟他才会求生净土。换句话说,无论他修学哪个法门,功夫再好,得三昧、明心见性,如果他不求生净土,他没有真的彻悟。真正彻底觉悟了,没有不求生净土的。
你看我们在《华严经》里面看到地上菩萨,十地菩萨始终不离念佛,真的觉悟,彻底觉悟了。始终,始是初地,终是等觉,总共有十一个位次,这十一个位次的菩萨没有一个不念阿弥陀佛,没有一个不求生净土的。文殊、普贤做榜样!华严会上这两位上首菩萨带头,发愿求生净土!由此可知,真正觉悟,彻底觉悟了,没有不发心求生净土的。
『名闻佛』当然不例外,这个名号在此地代表为天人眼目。天人代表六道里面的三善道,有慧眼,能辨别是非、邪正、利害,他有能力辨别。世出世间法里面,念佛求生净土是第一殊胜,无与伦比的殊胜,他怎么会不选择这个法门!观音菩萨是西方极乐世界的上首菩萨,普贤菩萨是华藏世界毗卢遮那佛会下的上首菩萨,佛门里面的祖师大德发愿求生净土的人太多太多了。这几尊佛的名号都是佛法大行於世道,显示的兴旺的形象。第三位。
【名光佛。】
「表大智随演,法音远闻,能令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佛的德号里头都有一个「名」,这里头有密义!这个密义就是教我们执持名号,一心不乱,心不颠倒,这决定往生。「光」表智慧,所以表的是究竟圆满的智慧,恒顺众生,应机施教。「随」是随顺众生,随顺众生的根性,随顺众生的爱好,随顺众生现前生活方式,为他「演」说。所以佛教化众生活活泼泼,而且随时随处他有变化,这个与世间教学有相同的地方。譬如说一个儿童,随著年龄的成长,年龄成长智慧也增长,经验也在成长。老师教导他的一定是随著他的年龄,随著他的智慧,随著他的经验不断的调整教材,调整教学的方法。绝对不是给他的课程一成不变,不是!
纵然古时候教学,确实从小(六、七岁的时候)就教他念四书五经,到七、八十岁胡须白了还念四书五经,教材没有改变。但是你要晓得,他教学的方法,对於这个教材的解释、体会、运用,真的是随著他的年龄有变更的。佛教的经典亦复如是。从你初学佛的时候就教你读经,到一百岁的时候还是读这一部经,可是你的体会不一样,年年不相同,月月不一样。能把你所体会到的经义,落实在你生活当中,落实在工作,落实在处事待人接物,引导你这一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不但引导这一生,还引导未来生生世世,经典不可思议!所以要懂得随机演说。
「法音远闻」,法音远闻这桩事情,我们凡夫很不容易体会。现代科学技术发达,可以把我们的影像、音声用高科技的技术,把它转变成电磁波。远方的人接收到这个电磁波之后,又把这个电磁波转变成影像、音声,他就能看到、能听到。这是现在的电视、无线电的广播、网际网路,色相、音声你都能看见!法音远闻。可是实际上,我们是迷了自性,自性的德能作用不能现前,所以科学家用机械、用仪器来帮助、来转变。实际上佛在经上告诉我们,可以不需要利用任何机械的帮助,我们自己本身有能力。我们的色相,我们的音声,我们的意念,我们的造作,刹那之间,几乎是同时遍虚空法界。这个道理、事实真相我们要懂。如果我们的见闻觉知不能遍虚空法界,你想想,我们怎样跟诸佛菩萨起感应道交的作用?
佛菩萨的心性遍虚空法界,一切众生的心性也遍虚空法界,所以从心性上讲无二无别,自他不二。不但众生跟佛不二,众生与一切有情、无情众生也是不二!在《华严经》里面我们细心去观察、去体会,宇宙是一体,一体决定不能分割!我们今天讲我们这个人身,人身所有的一切器官、细胞是一体,但是这个一体还可以分割,现在用外科手术能分割。宇宙一体是法身,法身不能分割,没有办法分割的。所以比喻,实实在在讲,没有任何一物能够比喻得恰当,比喻只能做到彷佛、相似,决定没有办法比得很恰当。
所以见闻觉知周遍法界虚空界,我们是因为有妄想分别执著,把这个能力障碍住了,能力并没有丧失,什么时候你把这个障碍除掉,能力就现前了。说恢复都不恰当,恢复是失掉之后再现叫恢复,这个根本没有失掉,只是障碍而已。虽有障碍,它的能力依旧起作用,不过起作用我们自己感受不到;这个障碍,障碍了我们自己的感受。所以妄想分别执著不能不放下!总得要懂,总得要明了。所以法音确实是远闻。
「能令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这是胜音,前面说最殊胜之音!可是迷悟,实在讲,是在自己。会的人跟不会的人差别很大,所以佛法宗门教下祖师常常测验学生:「你会么!」这个意思太深太深,深广无尽。「你会么!」果然会,凡所有相,皆是实相;凡所有音,皆是佛音。会了!会就是觉悟了。如果是迷了,外面的境界,六根所对的境界就叫做六尘。
尘是什么?尘是不觉、尘是迷惑、尘是染污,就叫做六尘。觉悟了之后不叫六尘,叫六性,眼见的色性,不叫色尘。所以不会的,你眼见色尘、耳闻声尘;要是觉悟的话,眼见色性,耳闻声性,见闻觉知都是性,明心见性!能见的六根根性跟你所接触的境界的六性(色声香味触法这个六性),能所是一不是二。所以,欧阳竟无说佛法不是哲学,哲学能所是二,不是一;佛法,能所是一,不是二。这个意思深了。
见性跟色性是一个性,诸位常常听到佛性、法性,在这个地方你就很明显的体会到了,眼见色,眼的根性就是佛性,你所见的色相、色性,就是法性。如果是迷了,我们的眼就不叫做根性,叫做眼识,眼识所见外面叫色尘,就不叫色性。这是一迷一切迷,迷了自己,也迷了外头境界。迷自己就是转见性为眼识,这是迷了!见性变成眼识。见性变成眼识,外面境界随著你转,依报随著正报转,外面的色性就变成了色尘,境随心转。从这个地方非常明显的能够体会到什么是佛性,什么是法性?佛性会变,它有觉迷,法性没有,法性是随著佛性转的;佛性是正报,法性是依报,依报总是随著正报转。
正报觉悟了,正是交光大师在《楞严正脉》里头所说的,说得好,「舍识用根」;舍识用根就是转识成智,就是法相宗里面讲的转识成智。转,有因上转,有果上转。八个识,六、七因上转,五、八果上转,这你就明了了,我们就知道功夫应该怎么用。第六意识的能力最强的是分别,第七识末那识,能力最强的是执著。那我们怎么个转法?於世出世间一切法不执著,不执著就是转末那为平等性智。於世出世间一切法不再分别了,不分别,你就是转第六识为妙观察智。要从这个地方转起!至於第八识跟前五识你就不必管它,这两个转了,第八识跟前五识统统都转了,连带都转了。
修行人无论修学哪个法门,佛在经上常常给我们讲作观,「止观」,这个名相通八万四千法门,也通净土念佛法门。这个名词是佛门里头,不论是大乘小乘,显教密教,宗门教下,修行总的指导原则,总的纲领。譬如我们念这一句「阿弥陀佛」是不是修止观?是的。念这一句阿弥陀佛的时候万缘放下,你心里头只有这一句阿弥陀佛,除阿弥陀佛之外,什么念头都没有;念头放下了就是「止」,这一句佛号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是「观」。所以世尊在《大集经》里面讲持名念佛是「甚深上妙禅」,禅就是止观。怎么说念佛不是修禅?真的是在修禅,而且是修上上深妙禅,很少人知道。
止,止什么?止妄想分别执著,要把这个止住。止就是大乘教里头常讲的三昧,心地永远保持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止!观,观是外面境界清清楚楚,内外都清楚;内是六根根性,外面是法性。明心见性!明心是能见,真心;见性,没有一法不是性变现的,「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心识就是法性。所以到这个境界,六根所对的、所接触的这个境界,法性而已!就像古大德比喻里头所说的,「以金作器,器器皆金」。黄金制造的物品种类千千万万,琳琅满目,让你去参观、去欣赏。你看了一下,你看到什么?黄金而已,除黄金之外没有一样东西。
所以真正明心见性,他看山河大地、虚空法界、一切众生,你问他他看到什么?他所见到的是一个性。就好像会看的,琳琅满目全是一个黄金,周遍!除金之外什么都没有。见性的时候,除法性之外什么都没有。法性是清净的,法性是平等的,法性没有生灭,法性没有来去;「当处出生,随处灭尽」,「随众生心,应所知量」,你看看《楞严经》上这几句话讲得多清楚。宇宙万有的真相!破迷开悟之后你就离苦得乐,所有一切苦都没有了。不受一切苦,那就是乐!
《弥陀经》里面世尊给我们介绍,这个世界为什么叫极乐?佛说得很好,那个世界的众生「无有众苦」,没有苦受,所以叫极乐。我们这个世界苦多乐少,乐还是苦,不是真乐!所以佛讲乐是坏苦,不苦不乐是行苦;换句话说,一个苦就把娑婆世界众生生活状况说尽了,他们在受苦,三界统苦。极乐世界没有,没有苦苦、没有坏苦、没有行苦,所以称之为极乐。我们如果把这些粗浅的意思搞通、搞明白、搞清楚了,你就会死心塌地念佛求生净土,哪里还要人劝!什么样的障难也障不住你。为什么?事实真相真搞清楚、搞明白了!「名光佛」。下面一尊。
【达磨佛。】
『达磨』是梵语音译的,翻成中国意思是法。我们讲佛法僧,佛陀、达磨、僧伽这都是从梵语音译过来的,所以达磨翻作法。「表大法师承自佛」,这个法门深广无尽,没有一法能跟它相比。这个大法你从哪里学来的?我从老师那里学来的,老师是谁?老师是释迦牟尼佛,本师释迦牟尼佛。当然我们的承传是一代一代祖师传下来,我们才知道。虽然是祖师传给我们,但是我们读的这个经,这个经是如来亲口所说的,祖师大德再介绍给我们,我们一展开经卷,就直接得到佛的承传了。
又何况释迦牟尼佛在入灭之前教导我们四依法。佛不在世间,我们依靠什么?佛很慈悲,教导我们四依法。第一个「依法不依人」。法是什么?法是经典。依法,法是佛说的,就直接依佛讲的。你看,这个真正了不起,我们是释迦如来直接的传人!特别是净土宗,净土宗没有祖师,净土宗的祖师怎么来的?是后人对这个修净土的人特别尊敬,称他为祖师。所以净土宗的祖师跟其他一切宗派不一样。其他一切宗派是一个老师传一个,所以有多少代多少代,净土宗没有。净土宗是民选的,不是哪一个传哪一个的,初祖没传给二祖,二祖也不传给三祖。后人认为他的成就,对净土宗的修持、对净土宗的弘扬有特殊的贡献,尊他为祖师。所以净土宗到现在只有十三代,就是只有十三位。「依法不依人」,直接承传。
我们直接承释迦牟尼佛教诲的,净土的三经一论,后来祖师大德加上两种,现在五经一论,就够了,这是直接承传!我们要晓得这个意思。而且确确实实净土里头没有什么一代一代的祖师,我们不要被这个迷了。为什么?每一个修净土的人都是直接承传,这不可思议!人人都是释迦牟尼佛的弟子,嫡传!所以这个法门一切诸佛赞叹,一切菩萨、善神拥护,这不是没有道理!「堪为众生轨范」,师承自佛,这是净土念佛法门师承自佛,堪为众生轨范,为一切众生的模范,「即佛门之四依法也」。四依法我们也列在这里,「依法不依人」。
第二「依义不依语」。现代有很多人批评会集本,他不懂得四依法里头这一句,如果懂得这一句,问题就解决了。只要是佛的意思明白了,语言多说一句少说一句,深说浅说、长说短说,没有关系,只要意思对了就行。佛这个四依法,他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将来经教流通到十方,每个地方言语文字不相同,必定要通过翻译。通过翻译之后,这个译本能不能取信於大众,这四依法就给你说出来了。他翻的没有问题,意思对了,言语不同没有关系,意思要对。「依义不依语」。
会集本,就是会集原译本,我们把会集本跟原译本对照,它意思没有错,依义不依语,我们就能采信,就能够依靠。那么反对,他就是不懂四依法。实在讲,现在有很多人疑惑翻译不可靠,一定要依梵文的原本。梵文原本的经典,我们懂得,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并没有用文字写出来,是佛灭度之后,阿难覆讲,大众来记录。这到底可靠不可靠?你要真正找到究竟可靠的,那非得亲近释迦牟尼佛不可。从另外一个人口里传出来的,你都有怀疑,那个问题就严重了。所有一切经,连梵文本你都会打几个问号在上面,这殊胜的利益你得不到了。
第三,「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什么是了义?什么是不了义?这个地方都跟你讲原则,了义、不了义人人不一样。契机、契理的就是了义,契理不契机不是了义,契机不契理也不是了义。讲到究竟了义,我依照这个法门修学,在这一生当中我能够开悟,能够证果,能够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这对我讲是了义!究竟了义,那应当是帮助我在这一生证得究竟圆满的佛果,那是了义中的了义。千经万论摆在你面前,你自己选择,哪一个法门、哪一部经典是我究竟了义?就是说我依靠这一部经典、依靠这个法门,我这一生决定成就圆满的佛果。诸位想想,除了《弥陀经》跟《无量寿经》之外,你要想在一生当中证得究竟圆满佛果,不可能。换句话说,《弥陀经》、《无量寿经》是究竟了义!
《弥陀经》自古以来有两个译本,罗什大师是意译,我们现在读诵的,玄奘大师是直译,两个译本。这两个译本现在我们都印出来,诸位可以做参考,可以做比较。自古以来祖师大德、许许多多的学人都采取罗什大师的本子,这本子确实是好。至於《无量寿经》,我们从《藏经》目录里面看,古时候翻译的有十二次之多。从后汉到南宋,八百年间总共有十二次的翻译,但是有些译本失传了,当中有七种本子失传,现在传下来的只有五种,我们称为五种原译本。
这些译本对照起来看出入很大,所以古大德看到这个情形,就判断,释迦牟尼佛讲《无量寿经》一定讲过好几遍,不是一次。如果一次,同一个本子再多人翻译总是大同小异,不可能有很大的出入。最明显的就是阿弥陀佛发的愿,你看,这五种本子里面,有两种本子是四十八愿,有两种本子是二十四愿,有一个本子是三十六愿,这个差别太大了。如果是一个原本(梵文原本),不可能有这么大的差异。所以从这三种差异,古大德的判断,《无量寿经》释迦牟尼佛当时讲解的时候,最低限度,释迦牟尼佛讲过三次。失传的本子我们没有看到,总是讲三次以上!释迦牟尼佛讲经,没有重覆讲过的,《无量寿经》他老人家在世要是讲过三次的话,这部经就值得重视了!
所以,会集就有需要!最早会集是王龙舒,宋朝时候的人,王龙舒的会集本称之为《大阿弥陀经》,《龙藏》里头就有了,入了藏。莲池大师注解《阿弥陀经》的《阿弥陀经疏钞》引用《无量寿经》的文字,他所引用《无量寿经》的经本,几乎一半以上都是引用王龙舒的会集本。由此可知,龙舒的会集本,祖师肯定!祖师不引用原译本,引用会集本,有他的道理在。我们今天要怀疑会集本,那是大错特错,那是不懂得四依法!
四依法最后一条,「依智不依识」。这就是我们今天讲的,不但是学佛,连平常处事待人接物,你要依理智,不要感情用事。「识」就是今天讲的感情用事。感情用事常常出错误,你要依理智,学佛更应当如此。佛在此地教我们,你要依智慧去判断、去选择,不能感情用事。感情用事,你就出错误。
这旁边我注了一条,「窥基法师作通赞疏,为末世做示范也」。这做什么示范?就是「依智不依识」。窥基大师是玄奘大师的徒弟,你看看他给《弥陀经》做《通赞疏》(做注解),他不用他老师的本子。一般照理说,我老师翻译的不错,我应当用老师的本子来做注解,他没有。他用鸠摩罗什的本子,他没有用老师的本子。这是不是对老师大不敬?不是的。罗什的本子翻得好,已经全国都通行了,你何必再用你老师的本子。很少人读这个本子,你注这个本子,虽然是师生之情,但是会扰乱一般修行人的观听。他采取鸠摩罗什的本子,他的老师玄奘大师没有责怪他,不说他是:你是背师叛道!没有。理!玄奘大师有这个雅量,窥基大师做得不错,这就是「依智不依识」,依理智不依感情。他们师徒给我们做了榜样。现在时间到了。
诸位同学,请接著看「十方佛」第六段第五尊佛:
【法幢佛。】
「表为众生作择法眼,建法幢,立宗旨,大行教化,福度众生」,这是名号里面的含义。「幢」是旗帜一类的,我们一般讲标志。它的形状是圆形的,有一点像现在飞机场我们看到的风桶,有一点像这个形状。在中国、在日本,大的寺院里面我们还常常看到。
古时候寺庙里面讲经说法,就是我们现在讲的上课,怎么样去通知别人来听,来一起学习?佛法是师道,中国人对老师非常重视、非常尊敬,所以「只闻来学,未闻往教」。学是求学,你要到老师那个地方去求学,没有老师来教的。老师要非常谦虚,决定不敢招你,现在讲招生,从前不敢讲招生,招生太狂妄了,你有什么德行能够教别人,愈是有道德的人愈谦虚。那怎么办?就用幡幢,用这个方法来通知大家。今天我们这个道场里面有讲经,教学,我们的旗杆上就悬幢。人家老远地方看到,这个道场旗杆上挂的是幢,圆形的,就知道今天有法师在讲经说法,喜欢听经的人自己来了。所以不是招生,是通知你,你愿意来就来,不愿意来就不来,用这个方法,完全是自动的。谦虚!
现在这个时代不一样,现在这个时代已经进入到高科技。高科技,我们这个幡幢用不上,那是很近的距离才行,远距离就不能产生效果。现在我们把讲经的时间、频道印成像广告一样,介绍给一切大众,让大家都知道。他要是喜欢听经,喜欢听什么经、在什么时候、什么频道,到时候他自己去打开,跟幡幢的意思完全相同。
所以介绍人听经,现在可以不必赠送这些经书、录相带、录音带,都不需要了。最好是印卡片,像名片一样大,印卡片,把这个讯息印在里面。我们的亲朋好友、认识的人,送他。他欢喜听,他拿到这个资讯,在什么时间、什么频道,他都能收得到,或是在网路上、或是在电视上、卫星电视上。这个好!这就是悬幡幢的意思,介绍人听经闻法。悬幡多半是做法会,通知你有时间我们来一起共修,共修法会用幡。讲经说法用幢,叫法幢。
教学,讲经教学就是「为众生作择法眼」。特别是初学,初学,佛法真是浩如烟海,法门这么多,经典这么多,我学哪个法门?哪个法门能适合於我?所以法师自己修行、教学有经验,可以帮助大家选择法门,提供修学的参考。这就是为作法眼,帮助大家选择法门。这个需要智慧,尤其传法的法师,传法就是讲经说法,传道,一般宗教里面讲的传教师。他一定要了解现实社会状况,一般人平常他想些什么?他说些什么?他做些什么?要细心观察!然后你的教学、你的说法才会契机。你所提出东西是他们迫切需要的,那大家就欢喜,愿意来学习。
现在社会动乱,大家最迫切需要的是社会安定,是世界和平,是人与人之间能够和睦相处,能够互助合作,这是当前迫切需要。那我们教学的课程要选择这个为中心、重点。对於个人来讲,个人利害得失看得比什么都重。利害得失里头,总不外乎三大类:第一大类求财富,升官发财;第二类求长寿,健康长寿,这都是迫切需要的。从这两桩事情,我们提供第三个课程,智慧,求智慧。为什么?你想求升官发财、想求健康长寿都需要智慧,你没有智慧做不到。
在佛法教学里面的排列,智慧是排在第一。现在世间人把智慧摆在后面,他头一个就是要发财,其次才讲到健康长寿,这颠倒!佛法教学、修行里面头一个是智慧,求智慧,第二个是健康长寿,发财是后面的事情,不足重要。有智慧了,什么问题都能解决。所以佛法自始至终,所求的是「无上正等正觉」,这一句话要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究竟圆满的智慧。佛法是智慧的方法,佛学是智慧的学问,破迷开悟!这叫佛法。佛这个字是梵语,意思就是智慧、是觉悟,所以佛法要从字面上翻译就是智慧的方法、觉悟的方法。你才真正有能力、有智慧为一切众生选择最好的法门,让他学起来不难,又能得到最殊胜的利益。
第二句,「建法幢,立宗旨」,建法幢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建道场。现代的道场,我们不能不遵守印光大师的教诲。他老人家教给我们,二十世纪以后的道场是小型道场!时代跟从前君主、农业社会不一样了,所以道场不能跟从前一样。现在的道场要小型道场,祖师告诉我们,住众以二十个人为原则,不要超过二十个人,自己照顾自己的生活。小型道场,不要化缘,真正修行会有人供养,生活清苦一点好。为什么?清苦能够激发道心,使你对这个世间没有留恋。没有贪爱、没有留恋,你求生西方净土的心恳切!
道场建得大了,富丽堂皇,人的道心就没有了。为什么?他起贪瞋痴,他贪恋这个环境,不想往生,攀缘的心就生起来了,都是障道!祖师想得很有道理。小道场,住几个志同道合的在一起修行,好!不做法会,决定不做经忏佛事,就是一个纯粹的念佛道场。他讲不收徒弟、不传戒、不做法会,祖师讲,连经都不需要讲,老实念佛。每天的功课就跟普通佛七一样,二十个人在一起共修。我们今天看现前社会状况,体会到祖师这个想法绝对正确。但是在我们现在这个社会状况之下,要听经!为什么?不听经你不明理,不明理,念佛也是盲修瞎练。从前那个时代,行,现在这个时代不行。我们要了解现实状况,遵守祖师指导的原则。
现在我们这个小道场需要听经,一天至少两个小时听经,其他的时间可以念佛。听经一天都不能中断,听经不但让我们明理,每天听佛陀的教诲,坚定我们的信愿,化解我们的烦恼、妄想、习气,听经容易化解,解行相应。如果是初学,烦恼习气重,最好每天听经四个小时,念佛堂念佛十二个小时。能够这样修没有不成功的,真干!这个道场肯定诸佛护念,龙天善神拥护。
至於弘扬佛法、利益众生,那就是用网路、用卫星电视,所以这小道场里头附设一个小型的摄影棚就够了,这是对外弘法。对外弘法自然有人,不用我们自己操心。我们只要把这里的讲经(在内部每天讲经两个小时,或者四个小时)录相、录音留下来,有些信徒们很发心,让他们去传播就可以了,不要操一点心。与外界最好少接触,愈少愈好,我们的心安定。当然会有几个热心的居士护持这个小道场的,流通佛法让他们去做,这个样子身心完全定下来了,这好!建法幢,这是建道场。
「立宗旨」,宗旨就是修行的纲领,修行的方针。像印光法师已经教导我们专修净业,那就是立宗旨。我们这个道场专修净宗的,不夹杂其他法门,纯粹是个净业道场。这里面经论的学习也只限於五经一论,主修的科目,不对外开放。我们现在在此地建立学院,学院当然是培养弘法人才,培养弘法人才也用这个方法,解行并进。我们上轨道的时候要用这个方法,真干!
但是,因为现在这个社会每个人都是顾自己,真的是自私自利,甚至於忘恩负义,没有慈悲心,没有普贤十愿里面的「礼敬诸佛」,没有礼敬的心。我们为报施主,所以也开短期的佛学班。一年四季我们办四次,一次短期班期限是七十天,就是十个佛七,让我们自己的同学们有机会练习讲经、教学。同时这些护持我们的施主檀越,也能到这边来看看我们这边修学的成绩,我们要拿出成绩来报答施主之恩。让他跟我们共同生活两个月,来看看我们解行的成果,值不值得他继续来护持。如果他觉得来看了之后他很不满意,他以后就不再护持了,这是正确的,对的。宗旨要显明。
「大行教化」,你这一个地方做好了,就有别人来模仿,希望这种小型真正修净业的道场,各个地方都有。都有好的法师或者是长者居士来领导,人数确确实实不要多,这才是「福度众生」。末后一尊佛。
【持法佛。】
这是第六尊佛,『持法』,「表自他依教修行实证,佛法始终重实践故」。持是保持,就是受持,我们接受如来的教诲,永远保持,依教奉行,这叫持法,佛在此地给我们做榜样。我们希望一切众生与佛有缘的,都能够「受持读诵,为人演说」,依教奉行!我们自己先要做到,自己做不到,希望别人做到,这是不可能的。诸佛如来、祖师大德,乃至於世间的圣贤君子,在古代都是自己做到了之后才劝别人,然后才教导别人。这是一定的程序,自己先做到,自己得到好处了,不论在思想、见解、言行上都没有犹豫,没有怀疑。为什么?自己做到就是通过实证,这个法门没有错,我真的得利益。这个时候劝人,人才相信。
所以弘法是有两个阶段,先劝告大家,到自己有了德行,有了声望,再教化众生。他什么时候从劝导转变成教导?我们在前面读过,到上座才有资格教化众生。上座,我们就以讲经这个例子来说,你要在讲台上讲满三十年,十年下座,二十年中座,三十年上座。换句话说,不满三十年,劝导;满三十年,大概自己年岁也就差不多了。二十岁出来讲经,讲三十年那五十岁了,在从前,人家看到你都称你作老法师,五十岁了,所以这个时候可以教导。都要从自己本身做起,你要教别人,自己没有做到,你怎么能教人?
我这一次到台湾,虽然短短的五天的时间,我接触了一些同修。有几位同修告诉我,他们在家里面教自己的儿女,儿女小,教他念《弟子规》。小朋友念了,念了以后问他的爸爸妈妈:这个你没有做到!他爸爸妈妈都搞得不好意思。你没有做到,你为什么叫我做?古时候的教育,父母真的做到,叫儿女学习,儿女乖乖的学,他没有疑问。现在难!为什么?做父母的,小时候没有人教,现在看到这个不错,想教自己的儿女,但是自己没能做到。自己不能够以身作则,家庭教育很不容易,教儿女要以身作则。学校也是一样,老师教学生,老师要以身作则,你才能教得好。你不能够以身作则,你怎么能够教学生?
同样一个道理,国家社会的领导人,你要不能以身作则,你怎么能教全国的人民?你怎么能教全市的人民?你做个市长,你是这一个市的君、亲、师!你是这个都市、是这个地区、是这个国家最好的模范,在从前确确实实如此。如果你这个国家领导人是君不君(君是国家的领导人),不像个国家领导人,人民受苦了。人民受苦不甘心,会把你的政权推翻,就闹革命了。
所以早年我在新加坡讲经,那个时候还没有长住新加坡,每年去一个月,去讲一个月经。演培法师跟我非常好,有一次他请我吃饭,在他道场,他就问我一个问题。他说:净空法师,你是赞成君主,还是赞成民主?我告诉他我赞成君主。他说为什么?我说君主比民主好。他说你这个头脑太旧了,不合时宜。我说不管它合不合时宜,我们是就事论事。君主的好处在哪里?帝王他想代代相传,想他的子孙都做皇帝,这虽然是私心,只要对人民好,那就行!
因此他培养国家的接班人,真用心!全国第一流的德高望重的这些学者,他们的品德、他们的学问、他们的才艺一流的,请他来当老师,教他的太子、王子。这些都是将来的国家社会的接班人,他们受过最好的教育。所以他们接班不至於出大乱子,受的是圣贤教育,读书明理!如果他不遵守圣贤教诲,不遵守祖宗的成法,祖宗所立的法令规章,他要破坏、不遵守,他的政权就保不住,就会有人起来推翻他,改朝换代。所以哪一个做帝王的不是战战兢兢!他才能保持得住。
末代皇帝,说实在的话,就是违背了老师的教诲,违背了父母的教诲。到他自己掌握政权之后为非作歹,贪图享受,不顾人民死活,立刻就被人家推翻,这个我在中国历史上能看得到的。民选的领导人,他是不是受过最好的教育,就很难讲了。他是不是肯负责任,真正的爱护老百姓,为老百姓著想,为老百姓解除苦难,带给老百姓真正的幸福美满,很难!为什么?他任期有限。在责任感上,实在讲,比不上帝王。
我看得很仔细,细心去观察、去体会,君主制度虽然有它的缺点,但是比民主制度的缺点要少。就在教育这一方面来讲,君主时代非常重视,很多非常好的制度,防微杜渐。真正负责任的帝王,你在中国历史上去看,很多,不负责任是极少数。那是什么?叫末代帝王。亡国的帝王他不负责,所以他很快就被人灭亡。诸位要多看开国的帝王,你不要去看末代帝王,你看开国的,看这个朝代鼎盛时期,不一样。
佛法的修学、教学始终重实践,所以佛法重实质不重形象。形象是教化众生用的,当然也很重要,但是最重要的是实质。你自己没有真修,只搞这些形式,形式不能利益社会,不能利益众生,一定要有真修!真修就是要依教奉行,我们讲席当中常常勉励同学,真修的人要放下自己的成见,放下自己的妄想分别执著,要随顺经论教诲。经论是佛菩萨的教诲,要把经论里面的教诲完全落实,变成自己实际的生活行为,这叫真修!
起一个念头,就要想到这个念头,佛在经教上许不许可我们起这个念头。佛许可的那一定是善念,一定是利益众生、利益社会的,这个念头好。如果佛不许可的,那一定是自私自利的,一定是损人利己的;损人利己的念头不能起,那是造罪业。真的从起心动念这里下功夫,这叫从根本修。言语、造作时时刻刻都要想到经论教诲。所以为什么教你做早晚课?
早课的用意,实质上的用意是提醒自己,我这一天要遵守佛菩萨教训,不能违背。晚课是反省,我今天的思想、见解、言行,这个时候认真反省一下,有没有违背佛菩萨教训,有违背的赶紧要忏悔、要改过,明天不要再违犯。与佛菩萨教诲完全相应的思想、行为,明天要继续保持,不要失掉,这是真正做早晚课,这是真正修行!早晚课不是形式,念给佛菩萨听听,佛菩萨才不要听,是念给你自己听的。总得要晓得这个意思,「持法佛」在此地教导我们。再看下面「上方佛」,我们把这段经文念一遍。
【舍利弗。上方世界有梵音佛。宿王佛。香上佛。香光佛。大焰肩佛。杂色宝华严身佛。娑罗树王佛。宝华德佛。见一切义佛。如须弥山佛。】
上方,世尊为我们说了十尊佛。前面西方我们看到七尊佛,七代表圆满,十也是代表圆满,《华严经》用「十」表法。这个地方笔记里头写的,「上方略出十佛名,表觉行圆满,一生成佛」,统统都是表这个法门。这段经文里头有很深的意思,我们佛门里称之为密义,这个密不是秘密,是深密,很深的意思。我们学大乘的同学应当能够体会得到,这个意思实在讲很明显,等同《华严》,跟《华严》一样!没有两样,表这个意思。细心再看这十尊佛的名号,你细心去观察、去体会,这个意思就更明显了。
我们看第一尊佛,『梵音佛』,「梵」是清净的意思,「音」是音声,说法。诸佛如来在娑婆世界示现教化众生,娑婆世界众生耳根最利。文殊菩萨为我们拣选圆通,「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帮助一切众生用什么方法?用教学、用说法。这个音声是清净音声,从什么地方看到清净?「舍四相四见,说法清净,无有染著」。这是真正发心如同诸佛菩萨一样,到这个世间来,乘愿再来。我们来的时候是凡夫,迷惑颠倒,但是通过二、三十年的学习、薰陶,也要转凡成圣了。
上根的人十年就转过来,就转凡成圣,那真干!从哪里干起?《金刚经》上讲的,破四相、破四见。四相是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四见是《金刚经》后半部所讲的,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所以我常常劝勉同学,我们修行从哪里下手?破四相。破四相从那里下手?放下自私自利,放下名闻利养,放下五欲六尘的享受,放下贪瞋痴慢,这就是破我相的实际的方法。在日常生活当中天天干,认真的干,你要干上十年,上等根性的人十年,转凡成圣。为什么?四相四见破了,在大乘你至少就是圆教初信位的菩萨,在小乘就是须陀洹果,你真的成就,这是上根人。中根人二十年、下根人三十年,转凡成圣。
这个时候你说法当然清净,无我!起心动念为一切众生的,他的利益,不是我的利益,念念舍己为人,没有一丝毫的染著。什么是染著?自私自利就染著。我有什么好处?染著了!没有我。
所以来的时候,我们到这个世间投胎来的时候,是业力来的,学佛之后转业力为愿力。业力那个身已经死了,现在这个身是愿力身,愿力身就跟诸佛菩萨乘愿再来没有两样。现在活在这个世间一切是为苦难众生,不是为自己。要为自己的话随时可以往生,自己的事情已经办了!经论上常讲「所作已辨,不受后有」,不受后有就是永远不再堕轮回,自己的事情办妥了。这个身体还住在世间,住在世间干什么?这不很清楚、很明白吗?为众生、为佛法。为正法久住,为广度众生,为这个,不为自己,这你是真的转过来了;还有自私自利,你没有转过来。这个事情总得要清楚、要明白。现在时间到了。
诸位同学,请接著看「下方」,六方佛下方第二尊佛:
【名闻佛。】
「名称(就是他的名号)普闻於十方,表为天人眼目,如观音、普贤、佛门祖师」。下方所举的六尊佛是代表佛陀的教育大行於世间,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求生净土。破迷开悟为什么要连上求生净土?这里头有道理,真正觉悟他才会求生净土。换句话说,无论他修学哪个法门,功夫再好,得三昧、明心见性,如果他不求生净土,他没有真的彻悟。真正彻底觉悟了,没有不求生净土的。
你看我们在《华严经》里面看到地上菩萨,十地菩萨始终不离念佛,真的觉悟,彻底觉悟了。始终,始是初地,终是等觉,总共有十一个位次,这十一个位次的菩萨没有一个不念阿弥陀佛,没有一个不求生净土的。文殊、普贤做榜样!华严会上这两位上首菩萨带头,发愿求生净土!由此可知,真正觉悟,彻底觉悟了,没有不发心求生净土的。
『名闻佛』当然不例外,这个名号在此地代表为天人眼目。天人代表六道里面的三善道,有慧眼,能辨别是非、邪正、利害,他有能力辨别。世出世间法里面,念佛求生净土是第一殊胜,无与伦比的殊胜,他怎么会不选择这个法门!观音菩萨是西方极乐世界的上首菩萨,普贤菩萨是华藏世界毗卢遮那佛会下的上首菩萨,佛门里面的祖师大德发愿求生净土的人太多太多了。这几尊佛的名号都是佛法大行於世道,显示的兴旺的形象。第三位。
【名光佛。】
「表大智随演,法音远闻,能令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佛的德号里头都有一个「名」,这里头有密义!这个密义就是教我们执持名号,一心不乱,心不颠倒,这决定往生。「光」表智慧,所以表的是究竟圆满的智慧,恒顺众生,应机施教。「随」是随顺众生,随顺众生的根性,随顺众生的爱好,随顺众生现前生活方式,为他「演」说。所以佛教化众生活活泼泼,而且随时随处他有变化,这个与世间教学有相同的地方。譬如说一个儿童,随著年龄的成长,年龄成长智慧也增长,经验也在成长。老师教导他的一定是随著他的年龄,随著他的智慧,随著他的经验不断的调整教材,调整教学的方法。绝对不是给他的课程一成不变,不是!
纵然古时候教学,确实从小(六、七岁的时候)就教他念四书五经,到七、八十岁胡须白了还念四书五经,教材没有改变。但是你要晓得,他教学的方法,对於这个教材的解释、体会、运用,真的是随著他的年龄有变更的。佛教的经典亦复如是。从你初学佛的时候就教你读经,到一百岁的时候还是读这一部经,可是你的体会不一样,年年不相同,月月不一样。能把你所体会到的经义,落实在你生活当中,落实在工作,落实在处事待人接物,引导你这一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不但引导这一生,还引导未来生生世世,经典不可思议!所以要懂得随机演说。
「法音远闻」,法音远闻这桩事情,我们凡夫很不容易体会。现代科学技术发达,可以把我们的影像、音声用高科技的技术,把它转变成电磁波。远方的人接收到这个电磁波之后,又把这个电磁波转变成影像、音声,他就能看到、能听到。这是现在的电视、无线电的广播、网际网路,色相、音声你都能看见!法音远闻。可是实际上,我们是迷了自性,自性的德能作用不能现前,所以科学家用机械、用仪器来帮助、来转变。实际上佛在经上告诉我们,可以不需要利用任何机械的帮助,我们自己本身有能力。我们的色相,我们的音声,我们的意念,我们的造作,刹那之间,几乎是同时遍虚空法界。这个道理、事实真相我们要懂。如果我们的见闻觉知不能遍虚空法界,你想想,我们怎样跟诸佛菩萨起感应道交的作用?
佛菩萨的心性遍虚空法界,一切众生的心性也遍虚空法界,所以从心性上讲无二无别,自他不二。不但众生跟佛不二,众生与一切有情、无情众生也是不二!在《华严经》里面我们细心去观察、去体会,宇宙是一体,一体决定不能分割!我们今天讲我们这个人身,人身所有的一切器官、细胞是一体,但是这个一体还可以分割,现在用外科手术能分割。宇宙一体是法身,法身不能分割,没有办法分割的。所以比喻,实实在在讲,没有任何一物能够比喻得恰当,比喻只能做到彷佛、相似,决定没有办法比得很恰当。
所以见闻觉知周遍法界虚空界,我们是因为有妄想分别执著,把这个能力障碍住了,能力并没有丧失,什么时候你把这个障碍除掉,能力就现前了。说恢复都不恰当,恢复是失掉之后再现叫恢复,这个根本没有失掉,只是障碍而已。虽有障碍,它的能力依旧起作用,不过起作用我们自己感受不到;这个障碍,障碍了我们自己的感受。所以妄想分别执著不能不放下!总得要懂,总得要明了。所以法音确实是远闻。
「能令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这是胜音,前面说最殊胜之音!可是迷悟,实在讲,是在自己。会的人跟不会的人差别很大,所以佛法宗门教下祖师常常测验学生:「你会么!」这个意思太深太深,深广无尽。「你会么!」果然会,凡所有相,皆是实相;凡所有音,皆是佛音。会了!会就是觉悟了。如果是迷了,外面的境界,六根所对的境界就叫做六尘。
尘是什么?尘是不觉、尘是迷惑、尘是染污,就叫做六尘。觉悟了之后不叫六尘,叫六性,眼见的色性,不叫色尘。所以不会的,你眼见色尘、耳闻声尘;要是觉悟的话,眼见色性,耳闻声性,见闻觉知都是性,明心见性!能见的六根根性跟你所接触的境界的六性(色声香味触法这个六性),能所是一不是二。所以,欧阳竟无说佛法不是哲学,哲学能所是二,不是一;佛法,能所是一,不是二。这个意思深了。
见性跟色性是一个性,诸位常常听到佛性、法性,在这个地方你就很明显的体会到了,眼见色,眼的根性就是佛性,你所见的色相、色性,就是法性。如果是迷了,我们的眼就不叫做根性,叫做眼识,眼识所见外面叫色尘,就不叫色性。这是一迷一切迷,迷了自己,也迷了外头境界。迷自己就是转见性为眼识,这是迷了!见性变成眼识。见性变成眼识,外面境界随著你转,依报随著正报转,外面的色性就变成了色尘,境随心转。从这个地方非常明显的能够体会到什么是佛性,什么是法性?佛性会变,它有觉迷,法性没有,法性是随著佛性转的;佛性是正报,法性是依报,依报总是随著正报转。
正报觉悟了,正是交光大师在《楞严正脉》里头所说的,说得好,「舍识用根」;舍识用根就是转识成智,就是法相宗里面讲的转识成智。转,有因上转,有果上转。八个识,六、七因上转,五、八果上转,这你就明了了,我们就知道功夫应该怎么用。第六意识的能力最强的是分别,第七识末那识,能力最强的是执著。那我们怎么个转法?於世出世间一切法不执著,不执著就是转末那为平等性智。於世出世间一切法不再分别了,不分别,你就是转第六识为妙观察智。要从这个地方转起!至於第八识跟前五识你就不必管它,这两个转了,第八识跟前五识统统都转了,连带都转了。
修行人无论修学哪个法门,佛在经上常常给我们讲作观,「止观」,这个名相通八万四千法门,也通净土念佛法门。这个名词是佛门里头,不论是大乘小乘,显教密教,宗门教下,修行总的指导原则,总的纲领。譬如我们念这一句「阿弥陀佛」是不是修止观?是的。念这一句阿弥陀佛的时候万缘放下,你心里头只有这一句阿弥陀佛,除阿弥陀佛之外,什么念头都没有;念头放下了就是「止」,这一句佛号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是「观」。所以世尊在《大集经》里面讲持名念佛是「甚深上妙禅」,禅就是止观。怎么说念佛不是修禅?真的是在修禅,而且是修上上深妙禅,很少人知道。
止,止什么?止妄想分别执著,要把这个止住。止就是大乘教里头常讲的三昧,心地永远保持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止!观,观是外面境界清清楚楚,内外都清楚;内是六根根性,外面是法性。明心见性!明心是能见,真心;见性,没有一法不是性变现的,「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心识就是法性。所以到这个境界,六根所对的、所接触的这个境界,法性而已!就像古大德比喻里头所说的,「以金作器,器器皆金」。黄金制造的物品种类千千万万,琳琅满目,让你去参观、去欣赏。你看了一下,你看到什么?黄金而已,除黄金之外没有一样东西。
所以真正明心见性,他看山河大地、虚空法界、一切众生,你问他他看到什么?他所见到的是一个性。就好像会看的,琳琅满目全是一个黄金,周遍!除金之外什么都没有。见性的时候,除法性之外什么都没有。法性是清净的,法性是平等的,法性没有生灭,法性没有来去;「当处出生,随处灭尽」,「随众生心,应所知量」,你看看《楞严经》上这几句话讲得多清楚。宇宙万有的真相!破迷开悟之后你就离苦得乐,所有一切苦都没有了。不受一切苦,那就是乐!
《弥陀经》里面世尊给我们介绍,这个世界为什么叫极乐?佛说得很好,那个世界的众生「无有众苦」,没有苦受,所以叫极乐。我们这个世界苦多乐少,乐还是苦,不是真乐!所以佛讲乐是坏苦,不苦不乐是行苦;换句话说,一个苦就把娑婆世界众生生活状况说尽了,他们在受苦,三界统苦。极乐世界没有,没有苦苦、没有坏苦、没有行苦,所以称之为极乐。我们如果把这些粗浅的意思搞通、搞明白、搞清楚了,你就会死心塌地念佛求生净土,哪里还要人劝!什么样的障难也障不住你。为什么?事实真相真搞清楚、搞明白了!「名光佛」。下面一尊。
【达磨佛。】
『达磨』是梵语音译的,翻成中国意思是法。我们讲佛法僧,佛陀、达磨、僧伽这都是从梵语音译过来的,所以达磨翻作法。「表大法师承自佛」,这个法门深广无尽,没有一法能跟它相比。这个大法你从哪里学来的?我从老师那里学来的,老师是谁?老师是释迦牟尼佛,本师释迦牟尼佛。当然我们的承传是一代一代祖师传下来,我们才知道。虽然是祖师传给我们,但是我们读的这个经,这个经是如来亲口所说的,祖师大德再介绍给我们,我们一展开经卷,就直接得到佛的承传了。
又何况释迦牟尼佛在入灭之前教导我们四依法。佛不在世间,我们依靠什么?佛很慈悲,教导我们四依法。第一个「依法不依人」。法是什么?法是经典。依法,法是佛说的,就直接依佛讲的。你看,这个真正了不起,我们是释迦如来直接的传人!特别是净土宗,净土宗没有祖师,净土宗的祖师怎么来的?是后人对这个修净土的人特别尊敬,称他为祖师。所以净土宗的祖师跟其他一切宗派不一样。其他一切宗派是一个老师传一个,所以有多少代多少代,净土宗没有。净土宗是民选的,不是哪一个传哪一个的,初祖没传给二祖,二祖也不传给三祖。后人认为他的成就,对净土宗的修持、对净土宗的弘扬有特殊的贡献,尊他为祖师。所以净土宗到现在只有十三代,就是只有十三位。「依法不依人」,直接承传。
我们直接承释迦牟尼佛教诲的,净土的三经一论,后来祖师大德加上两种,现在五经一论,就够了,这是直接承传!我们要晓得这个意思。而且确确实实净土里头没有什么一代一代的祖师,我们不要被这个迷了。为什么?每一个修净土的人都是直接承传,这不可思议!人人都是释迦牟尼佛的弟子,嫡传!所以这个法门一切诸佛赞叹,一切菩萨、善神拥护,这不是没有道理!「堪为众生轨范」,师承自佛,这是净土念佛法门师承自佛,堪为众生轨范,为一切众生的模范,「即佛门之四依法也」。四依法我们也列在这里,「依法不依人」。
第二「依义不依语」。现代有很多人批评会集本,他不懂得四依法里头这一句,如果懂得这一句,问题就解决了。只要是佛的意思明白了,语言多说一句少说一句,深说浅说、长说短说,没有关系,只要意思对了就行。佛这个四依法,他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将来经教流通到十方,每个地方言语文字不相同,必定要通过翻译。通过翻译之后,这个译本能不能取信於大众,这四依法就给你说出来了。他翻的没有问题,意思对了,言语不同没有关系,意思要对。「依义不依语」。
会集本,就是会集原译本,我们把会集本跟原译本对照,它意思没有错,依义不依语,我们就能采信,就能够依靠。那么反对,他就是不懂四依法。实在讲,现在有很多人疑惑翻译不可靠,一定要依梵文的原本。梵文原本的经典,我们懂得,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并没有用文字写出来,是佛灭度之后,阿难覆讲,大众来记录。这到底可靠不可靠?你要真正找到究竟可靠的,那非得亲近释迦牟尼佛不可。从另外一个人口里传出来的,你都有怀疑,那个问题就严重了。所有一切经,连梵文本你都会打几个问号在上面,这殊胜的利益你得不到了。
第三,「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什么是了义?什么是不了义?这个地方都跟你讲原则,了义、不了义人人不一样。契机、契理的就是了义,契理不契机不是了义,契机不契理也不是了义。讲到究竟了义,我依照这个法门修学,在这一生当中我能够开悟,能够证果,能够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这对我讲是了义!究竟了义,那应当是帮助我在这一生证得究竟圆满的佛果,那是了义中的了义。千经万论摆在你面前,你自己选择,哪一个法门、哪一部经典是我究竟了义?就是说我依靠这一部经典、依靠这个法门,我这一生决定成就圆满的佛果。诸位想想,除了《弥陀经》跟《无量寿经》之外,你要想在一生当中证得究竟圆满佛果,不可能。换句话说,《弥陀经》、《无量寿经》是究竟了义!
《弥陀经》自古以来有两个译本,罗什大师是意译,我们现在读诵的,玄奘大师是直译,两个译本。这两个译本现在我们都印出来,诸位可以做参考,可以做比较。自古以来祖师大德、许许多多的学人都采取罗什大师的本子,这本子确实是好。至於《无量寿经》,我们从《藏经》目录里面看,古时候翻译的有十二次之多。从后汉到南宋,八百年间总共有十二次的翻译,但是有些译本失传了,当中有七种本子失传,现在传下来的只有五种,我们称为五种原译本。
这些译本对照起来看出入很大,所以古大德看到这个情形,就判断,释迦牟尼佛讲《无量寿经》一定讲过好几遍,不是一次。如果一次,同一个本子再多人翻译总是大同小异,不可能有很大的出入。最明显的就是阿弥陀佛发的愿,你看,这五种本子里面,有两种本子是四十八愿,有两种本子是二十四愿,有一个本子是三十六愿,这个差别太大了。如果是一个原本(梵文原本),不可能有这么大的差异。所以从这三种差异,古大德的判断,《无量寿经》释迦牟尼佛当时讲解的时候,最低限度,释迦牟尼佛讲过三次。失传的本子我们没有看到,总是讲三次以上!释迦牟尼佛讲经,没有重覆讲过的,《无量寿经》他老人家在世要是讲过三次的话,这部经就值得重视了!
所以,会集就有需要!最早会集是王龙舒,宋朝时候的人,王龙舒的会集本称之为《大阿弥陀经》,《龙藏》里头就有了,入了藏。莲池大师注解《阿弥陀经》的《阿弥陀经疏钞》引用《无量寿经》的文字,他所引用《无量寿经》的经本,几乎一半以上都是引用王龙舒的会集本。由此可知,龙舒的会集本,祖师肯定!祖师不引用原译本,引用会集本,有他的道理在。我们今天要怀疑会集本,那是大错特错,那是不懂得四依法!
四依法最后一条,「依智不依识」。这就是我们今天讲的,不但是学佛,连平常处事待人接物,你要依理智,不要感情用事。「识」就是今天讲的感情用事。感情用事常常出错误,你要依理智,学佛更应当如此。佛在此地教我们,你要依智慧去判断、去选择,不能感情用事。感情用事,你就出错误。
这旁边我注了一条,「窥基法师作通赞疏,为末世做示范也」。这做什么示范?就是「依智不依识」。窥基大师是玄奘大师的徒弟,你看看他给《弥陀经》做《通赞疏》(做注解),他不用他老师的本子。一般照理说,我老师翻译的不错,我应当用老师的本子来做注解,他没有。他用鸠摩罗什的本子,他没有用老师的本子。这是不是对老师大不敬?不是的。罗什的本子翻得好,已经全国都通行了,你何必再用你老师的本子。很少人读这个本子,你注这个本子,虽然是师生之情,但是会扰乱一般修行人的观听。他采取鸠摩罗什的本子,他的老师玄奘大师没有责怪他,不说他是:你是背师叛道!没有。理!玄奘大师有这个雅量,窥基大师做得不错,这就是「依智不依识」,依理智不依感情。他们师徒给我们做了榜样。现在时间到了。
诸位同学,请接著看「十方佛」第六段第五尊佛:
【法幢佛。】
「表为众生作择法眼,建法幢,立宗旨,大行教化,福度众生」,这是名号里面的含义。「幢」是旗帜一类的,我们一般讲标志。它的形状是圆形的,有一点像现在飞机场我们看到的风桶,有一点像这个形状。在中国、在日本,大的寺院里面我们还常常看到。
古时候寺庙里面讲经说法,就是我们现在讲的上课,怎么样去通知别人来听,来一起学习?佛法是师道,中国人对老师非常重视、非常尊敬,所以「只闻来学,未闻往教」。学是求学,你要到老师那个地方去求学,没有老师来教的。老师要非常谦虚,决定不敢招你,现在讲招生,从前不敢讲招生,招生太狂妄了,你有什么德行能够教别人,愈是有道德的人愈谦虚。那怎么办?就用幡幢,用这个方法来通知大家。今天我们这个道场里面有讲经,教学,我们的旗杆上就悬幢。人家老远地方看到,这个道场旗杆上挂的是幢,圆形的,就知道今天有法师在讲经说法,喜欢听经的人自己来了。所以不是招生,是通知你,你愿意来就来,不愿意来就不来,用这个方法,完全是自动的。谦虚!
现在这个时代不一样,现在这个时代已经进入到高科技。高科技,我们这个幡幢用不上,那是很近的距离才行,远距离就不能产生效果。现在我们把讲经的时间、频道印成像广告一样,介绍给一切大众,让大家都知道。他要是喜欢听经,喜欢听什么经、在什么时候、什么频道,到时候他自己去打开,跟幡幢的意思完全相同。
所以介绍人听经,现在可以不必赠送这些经书、录相带、录音带,都不需要了。最好是印卡片,像名片一样大,印卡片,把这个讯息印在里面。我们的亲朋好友、认识的人,送他。他欢喜听,他拿到这个资讯,在什么时间、什么频道,他都能收得到,或是在网路上、或是在电视上、卫星电视上。这个好!这就是悬幡幢的意思,介绍人听经闻法。悬幡多半是做法会,通知你有时间我们来一起共修,共修法会用幡。讲经说法用幢,叫法幢。
教学,讲经教学就是「为众生作择法眼」。特别是初学,初学,佛法真是浩如烟海,法门这么多,经典这么多,我学哪个法门?哪个法门能适合於我?所以法师自己修行、教学有经验,可以帮助大家选择法门,提供修学的参考。这就是为作法眼,帮助大家选择法门。这个需要智慧,尤其传法的法师,传法就是讲经说法,传道,一般宗教里面讲的传教师。他一定要了解现实社会状况,一般人平常他想些什么?他说些什么?他做些什么?要细心观察!然后你的教学、你的说法才会契机。你所提出东西是他们迫切需要的,那大家就欢喜,愿意来学习。
现在社会动乱,大家最迫切需要的是社会安定,是世界和平,是人与人之间能够和睦相处,能够互助合作,这是当前迫切需要。那我们教学的课程要选择这个为中心、重点。对於个人来讲,个人利害得失看得比什么都重。利害得失里头,总不外乎三大类:第一大类求财富,升官发财;第二类求长寿,健康长寿,这都是迫切需要的。从这两桩事情,我们提供第三个课程,智慧,求智慧。为什么?你想求升官发财、想求健康长寿都需要智慧,你没有智慧做不到。
在佛法教学里面的排列,智慧是排在第一。现在世间人把智慧摆在后面,他头一个就是要发财,其次才讲到健康长寿,这颠倒!佛法教学、修行里面头一个是智慧,求智慧,第二个是健康长寿,发财是后面的事情,不足重要。有智慧了,什么问题都能解决。所以佛法自始至终,所求的是「无上正等正觉」,这一句话要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究竟圆满的智慧。佛法是智慧的方法,佛学是智慧的学问,破迷开悟!这叫佛法。佛这个字是梵语,意思就是智慧、是觉悟,所以佛法要从字面上翻译就是智慧的方法、觉悟的方法。你才真正有能力、有智慧为一切众生选择最好的法门,让他学起来不难,又能得到最殊胜的利益。
第二句,「建法幢,立宗旨」,建法幢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建道场。现代的道场,我们不能不遵守印光大师的教诲。他老人家教给我们,二十世纪以后的道场是小型道场!时代跟从前君主、农业社会不一样了,所以道场不能跟从前一样。现在的道场要小型道场,祖师告诉我们,住众以二十个人为原则,不要超过二十个人,自己照顾自己的生活。小型道场,不要化缘,真正修行会有人供养,生活清苦一点好。为什么?清苦能够激发道心,使你对这个世间没有留恋。没有贪爱、没有留恋,你求生西方净土的心恳切!
道场建得大了,富丽堂皇,人的道心就没有了。为什么?他起贪瞋痴,他贪恋这个环境,不想往生,攀缘的心就生起来了,都是障道!祖师想得很有道理。小道场,住几个志同道合的在一起修行,好!不做法会,决定不做经忏佛事,就是一个纯粹的念佛道场。他讲不收徒弟、不传戒、不做法会,祖师讲,连经都不需要讲,老实念佛。每天的功课就跟普通佛七一样,二十个人在一起共修。我们今天看现前社会状况,体会到祖师这个想法绝对正确。但是在我们现在这个社会状况之下,要听经!为什么?不听经你不明理,不明理,念佛也是盲修瞎练。从前那个时代,行,现在这个时代不行。我们要了解现实状况,遵守祖师指导的原则。
现在我们这个小道场需要听经,一天至少两个小时听经,其他的时间可以念佛。听经一天都不能中断,听经不但让我们明理,每天听佛陀的教诲,坚定我们的信愿,化解我们的烦恼、妄想、习气,听经容易化解,解行相应。如果是初学,烦恼习气重,最好每天听经四个小时,念佛堂念佛十二个小时。能够这样修没有不成功的,真干!这个道场肯定诸佛护念,龙天善神拥护。
至於弘扬佛法、利益众生,那就是用网路、用卫星电视,所以这小道场里头附设一个小型的摄影棚就够了,这是对外弘法。对外弘法自然有人,不用我们自己操心。我们只要把这里的讲经(在内部每天讲经两个小时,或者四个小时)录相、录音留下来,有些信徒们很发心,让他们去传播就可以了,不要操一点心。与外界最好少接触,愈少愈好,我们的心安定。当然会有几个热心的居士护持这个小道场的,流通佛法让他们去做,这个样子身心完全定下来了,这好!建法幢,这是建道场。
「立宗旨」,宗旨就是修行的纲领,修行的方针。像印光法师已经教导我们专修净业,那就是立宗旨。我们这个道场专修净宗的,不夹杂其他法门,纯粹是个净业道场。这里面经论的学习也只限於五经一论,主修的科目,不对外开放。我们现在在此地建立学院,学院当然是培养弘法人才,培养弘法人才也用这个方法,解行并进。我们上轨道的时候要用这个方法,真干!
但是,因为现在这个社会每个人都是顾自己,真的是自私自利,甚至於忘恩负义,没有慈悲心,没有普贤十愿里面的「礼敬诸佛」,没有礼敬的心。我们为报施主,所以也开短期的佛学班。一年四季我们办四次,一次短期班期限是七十天,就是十个佛七,让我们自己的同学们有机会练习讲经、教学。同时这些护持我们的施主檀越,也能到这边来看看我们这边修学的成绩,我们要拿出成绩来报答施主之恩。让他跟我们共同生活两个月,来看看我们解行的成果,值不值得他继续来护持。如果他觉得来看了之后他很不满意,他以后就不再护持了,这是正确的,对的。宗旨要显明。
「大行教化」,你这一个地方做好了,就有别人来模仿,希望这种小型真正修净业的道场,各个地方都有。都有好的法师或者是长者居士来领导,人数确确实实不要多,这才是「福度众生」。末后一尊佛。
【持法佛。】
这是第六尊佛,『持法』,「表自他依教修行实证,佛法始终重实践故」。持是保持,就是受持,我们接受如来的教诲,永远保持,依教奉行,这叫持法,佛在此地给我们做榜样。我们希望一切众生与佛有缘的,都能够「受持读诵,为人演说」,依教奉行!我们自己先要做到,自己做不到,希望别人做到,这是不可能的。诸佛如来、祖师大德,乃至於世间的圣贤君子,在古代都是自己做到了之后才劝别人,然后才教导别人。这是一定的程序,自己先做到,自己得到好处了,不论在思想、见解、言行上都没有犹豫,没有怀疑。为什么?自己做到就是通过实证,这个法门没有错,我真的得利益。这个时候劝人,人才相信。
所以弘法是有两个阶段,先劝告大家,到自己有了德行,有了声望,再教化众生。他什么时候从劝导转变成教导?我们在前面读过,到上座才有资格教化众生。上座,我们就以讲经这个例子来说,你要在讲台上讲满三十年,十年下座,二十年中座,三十年上座。换句话说,不满三十年,劝导;满三十年,大概自己年岁也就差不多了。二十岁出来讲经,讲三十年那五十岁了,在从前,人家看到你都称你作老法师,五十岁了,所以这个时候可以教导。都要从自己本身做起,你要教别人,自己没有做到,你怎么能教人?
我这一次到台湾,虽然短短的五天的时间,我接触了一些同修。有几位同修告诉我,他们在家里面教自己的儿女,儿女小,教他念《弟子规》。小朋友念了,念了以后问他的爸爸妈妈:这个你没有做到!他爸爸妈妈都搞得不好意思。你没有做到,你为什么叫我做?古时候的教育,父母真的做到,叫儿女学习,儿女乖乖的学,他没有疑问。现在难!为什么?做父母的,小时候没有人教,现在看到这个不错,想教自己的儿女,但是自己没能做到。自己不能够以身作则,家庭教育很不容易,教儿女要以身作则。学校也是一样,老师教学生,老师要以身作则,你才能教得好。你不能够以身作则,你怎么能够教学生?
同样一个道理,国家社会的领导人,你要不能以身作则,你怎么能教全国的人民?你怎么能教全市的人民?你做个市长,你是这一个市的君、亲、师!你是这个都市、是这个地区、是这个国家最好的模范,在从前确确实实如此。如果你这个国家领导人是君不君(君是国家的领导人),不像个国家领导人,人民受苦了。人民受苦不甘心,会把你的政权推翻,就闹革命了。
所以早年我在新加坡讲经,那个时候还没有长住新加坡,每年去一个月,去讲一个月经。演培法师跟我非常好,有一次他请我吃饭,在他道场,他就问我一个问题。他说:净空法师,你是赞成君主,还是赞成民主?我告诉他我赞成君主。他说为什么?我说君主比民主好。他说你这个头脑太旧了,不合时宜。我说不管它合不合时宜,我们是就事论事。君主的好处在哪里?帝王他想代代相传,想他的子孙都做皇帝,这虽然是私心,只要对人民好,那就行!
因此他培养国家的接班人,真用心!全国第一流的德高望重的这些学者,他们的品德、他们的学问、他们的才艺一流的,请他来当老师,教他的太子、王子。这些都是将来的国家社会的接班人,他们受过最好的教育。所以他们接班不至於出大乱子,受的是圣贤教育,读书明理!如果他不遵守圣贤教诲,不遵守祖宗的成法,祖宗所立的法令规章,他要破坏、不遵守,他的政权就保不住,就会有人起来推翻他,改朝换代。所以哪一个做帝王的不是战战兢兢!他才能保持得住。
末代皇帝,说实在的话,就是违背了老师的教诲,违背了父母的教诲。到他自己掌握政权之后为非作歹,贪图享受,不顾人民死活,立刻就被人家推翻,这个我在中国历史上能看得到的。民选的领导人,他是不是受过最好的教育,就很难讲了。他是不是肯负责任,真正的爱护老百姓,为老百姓著想,为老百姓解除苦难,带给老百姓真正的幸福美满,很难!为什么?他任期有限。在责任感上,实在讲,比不上帝王。
我看得很仔细,细心去观察、去体会,君主制度虽然有它的缺点,但是比民主制度的缺点要少。就在教育这一方面来讲,君主时代非常重视,很多非常好的制度,防微杜渐。真正负责任的帝王,你在中国历史上去看,很多,不负责任是极少数。那是什么?叫末代帝王。亡国的帝王他不负责,所以他很快就被人灭亡。诸位要多看开国的帝王,你不要去看末代帝王,你看开国的,看这个朝代鼎盛时期,不一样。
佛法的修学、教学始终重实践,所以佛法重实质不重形象。形象是教化众生用的,当然也很重要,但是最重要的是实质。你自己没有真修,只搞这些形式,形式不能利益社会,不能利益众生,一定要有真修!真修就是要依教奉行,我们讲席当中常常勉励同学,真修的人要放下自己的成见,放下自己的妄想分别执著,要随顺经论教诲。经论是佛菩萨的教诲,要把经论里面的教诲完全落实,变成自己实际的生活行为,这叫真修!
起一个念头,就要想到这个念头,佛在经教上许不许可我们起这个念头。佛许可的那一定是善念,一定是利益众生、利益社会的,这个念头好。如果佛不许可的,那一定是自私自利的,一定是损人利己的;损人利己的念头不能起,那是造罪业。真的从起心动念这里下功夫,这叫从根本修。言语、造作时时刻刻都要想到经论教诲。所以为什么教你做早晚课?
早课的用意,实质上的用意是提醒自己,我这一天要遵守佛菩萨教训,不能违背。晚课是反省,我今天的思想、见解、言行,这个时候认真反省一下,有没有违背佛菩萨教训,有违背的赶紧要忏悔、要改过,明天不要再违犯。与佛菩萨教诲完全相应的思想、行为,明天要继续保持,不要失掉,这是真正做早晚课,这是真正修行!早晚课不是形式,念给佛菩萨听听,佛菩萨才不要听,是念给你自己听的。总得要晓得这个意思,「持法佛」在此地教导我们。再看下面「上方佛」,我们把这段经文念一遍。
【舍利弗。上方世界有梵音佛。宿王佛。香上佛。香光佛。大焰肩佛。杂色宝华严身佛。娑罗树王佛。宝华德佛。见一切义佛。如须弥山佛。】
上方,世尊为我们说了十尊佛。前面西方我们看到七尊佛,七代表圆满,十也是代表圆满,《华严经》用「十」表法。这个地方笔记里头写的,「上方略出十佛名,表觉行圆满,一生成佛」,统统都是表这个法门。这段经文里头有很深的意思,我们佛门里称之为密义,这个密不是秘密,是深密,很深的意思。我们学大乘的同学应当能够体会得到,这个意思实在讲很明显,等同《华严》,跟《华严》一样!没有两样,表这个意思。细心再看这十尊佛的名号,你细心去观察、去体会,这个意思就更明显了。
我们看第一尊佛,『梵音佛』,「梵」是清净的意思,「音」是音声,说法。诸佛如来在娑婆世界示现教化众生,娑婆世界众生耳根最利。文殊菩萨为我们拣选圆通,「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帮助一切众生用什么方法?用教学、用说法。这个音声是清净音声,从什么地方看到清净?「舍四相四见,说法清净,无有染著」。这是真正发心如同诸佛菩萨一样,到这个世间来,乘愿再来。我们来的时候是凡夫,迷惑颠倒,但是通过二、三十年的学习、薰陶,也要转凡成圣了。
上根的人十年就转过来,就转凡成圣,那真干!从哪里干起?《金刚经》上讲的,破四相、破四见。四相是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四见是《金刚经》后半部所讲的,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所以我常常劝勉同学,我们修行从哪里下手?破四相。破四相从那里下手?放下自私自利,放下名闻利养,放下五欲六尘的享受,放下贪瞋痴慢,这就是破我相的实际的方法。在日常生活当中天天干,认真的干,你要干上十年,上等根性的人十年,转凡成圣。为什么?四相四见破了,在大乘你至少就是圆教初信位的菩萨,在小乘就是须陀洹果,你真的成就,这是上根人。中根人二十年、下根人三十年,转凡成圣。
这个时候你说法当然清净,无我!起心动念为一切众生的,他的利益,不是我的利益,念念舍己为人,没有一丝毫的染著。什么是染著?自私自利就染著。我有什么好处?染著了!没有我。
所以来的时候,我们到这个世间投胎来的时候,是业力来的,学佛之后转业力为愿力。业力那个身已经死了,现在这个身是愿力身,愿力身就跟诸佛菩萨乘愿再来没有两样。现在活在这个世间一切是为苦难众生,不是为自己。要为自己的话随时可以往生,自己的事情已经办了!经论上常讲「所作已辨,不受后有」,不受后有就是永远不再堕轮回,自己的事情办妥了。这个身体还住在世间,住在世间干什么?这不很清楚、很明白吗?为众生、为佛法。为正法久住,为广度众生,为这个,不为自己,这你是真的转过来了;还有自私自利,你没有转过来。这个事情总得要清楚、要明白。现在时间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