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年早餐开示—兴旺不在形式 (共一集) 1999/9/1 澳洲净宗学会 档名:20-014-0901
诸位同学,大家好!佛家常常说,道场的兴旺在实质,不在形式。形式上来说,香火盛,信徒多,供养多,这都是属於形式,这是表面上的兴旺,不是实质上的兴旺。实质上的兴旺,是这个道场有解有行,解门就是有开悟的、有证果的,这是实质上的兴旺。内行人他懂得,佛法的修学重实质,而不重形式。我们在《西方确指》这本书里面看到,觉明妙行菩萨他们建了一个小道场,同学只有十二个人,常常在一起念佛,十二个人都往生了,这个道场是无比的兴旺、无比的殊胜,一个都没有落空。如果说这个道场人众很多,几千人、几万人,一个开悟的都没有,一个证果的都没有,这个道场衰,不是兴旺,这是衰相,我们总要懂得这个道理。
念佛聚会在一起共修,这是一桩好事情。目的何在?目的是一个人修行容易懈怠,也就是我们自己习气太重了,没有能力克服自己的烦恼,所以祖师提倡共修。共修是依众靠众,年轻的人看到老年人都那么精进,不好意思不努力;老年人看年轻的人那么用功,自己不努力,也就生惭愧心了。彼此在一起,互相勉励,互相警策,这是共修真正的意义。大众在一起共修,实在说是佛教传到中国才有的。我们净土宗创始是东晋时代慧远大师,他在江西庐山建一个莲社,同修的道友,志同道合,一百二十三个人,确实是殊胜。他们的共修,规矩非常严格,划定界线,连慧远大师自己都不出界线,所以他们有成就。住在山上心是定的,确实万缘放下了,发菩提心,一心专念。
菩提心的意思很深很广。这些人在深山里面,连附近的村庄都不去,他发什么菩提心?他那个菩提心,自己念佛为谁念的?为虚空法界一切众生而念佛,这个心是菩提心;如果只为自己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个心不是菩提心。念佛,声声佛号都为一切众生,这是大菩提心,希望这些众生消灾免难,我们将念佛的功德回向给他。你念佛要有真功夫,你才有东西回向,如果说「口念弥陀心散乱」,你根本就没有功夫,你拿什么回向?那回向是空的。所以他们专心,一心称念。一心称念,那就是功夫,在念佛堂里面,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这个功夫绵绵密密。自己成就,把自己成就的功德回向法界众生。
为什么求往生?为一切众生,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决不是贪图享受。到那里去做什么?去作佛的。作佛又是为什么?作佛为普度众生。没有作佛,我们智慧没有开,能力不具足,想度众生度不了,到西方极乐世界求智慧、学本事,学成之后,到十方法界普度众生,这个心愿叫菩提心。由此可知,我们将菩提心归纳做一个总结:起心动念念念为众生,这个心就是菩提心;起心动念念念为自己,这个心是轮回心。轮回心念佛,还是造轮回业,这个要懂得。菩提心,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是菩萨事业,清凉大师在《华严》上告诉我们,「理事无碍,事事无碍」。产生障碍的是什么?念头。所以你的念头,如果是真诚、清净、平等、智慧、慈悲,那不但是理事无碍,实际上也是事事无碍。
如果念头只是为自私自利,念佛也好,参禅也好,讲经说法也好,都是轮回业,古大德给我们说,六道里面有漏的福报。念佛、参禅,无论修学什么法门,你不是菩提心,那个结果都是六道里面的有漏福报。这个福报你到哪一道去享,那看你造的是什么业;如果五戒十善修得很好,你就是人天福报;如果五戒十善还不够标准,你就到畜生道享福,饿鬼道享福;所以我们到底修的是什么,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记住佛在经上跟我们说的是真话,绝对真实,十法界依正庄严,「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这佛讲的真话。这两句话,你要是真的清楚明白了,佛说一切经,你听了都会开悟,你真听懂了,真听明白了。这两句是迷悟的根源,你说悟了,大彻大悟了,他悟了什么?悟了虚空法界是心造识变的。众生迷,迷的是什么?迷的也是这桩事情,不知道虚空法界一切众生是自己心现识变,不知道。
境界没有迷悟,迷悟在人。迷悟,心不一样;境界,变化不一样。境界不是真的,真的就是永恒不变的,佛法讲真妄,标准在此地。凡是会变化的,就是假的;永恒不变,那叫真的。我们仔细去观察,这个世间哪一样东西不变?动物有生老病死,植物有生住异灭,矿物有成住坏空,没有一样是不变的,全都在变化,所以佛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为什么?凡所有相都是变化的。它变出什么样子,那要看能变的,能变的是心。所以我们心想善,这个环境就变成善;想恶,这个环境就变成恶。如果我们想这个人,这个人是善人,这个人明明是个恶人,你只要想他善,想久了他会变成善人。
你们诸位要不相信,你在中国历史上看到舜王,尧、舜、禹、汤,舜王。舜王的父母兄弟都不善,可是在他心里面,他的父母兄弟是大善人,他就是这么想;想了几年,他的父母统统回头,真的变成大善人。外面境界,我们这个心都能把它转变过来,何况自己?那是很明显的例子,说明相随心转,境随心转,《楞严经》上佛说得好,「若能转境,则同如来」。舜王能转变境界,他那种智慧德能,跟如来就没有两样。所以我们真的明白这个道理,通达这个道理,就决定能转境界,而不被境界所转。
人之被境界所转,迷失了自性,心里面天天围绕著名利,围绕著五欲六尘,贪图享受,这就是人为什么迷了?就为这个迷的。所以佛教给我们开悟,我们迷得太久了,开悟必须要有方法,佛家讲要有方便。方便是什么?舍弃名利,放下享受,释迦牟尼佛做个样子给我们看,三衣一钵,日中一食,树下一宿,他做出这个样子来。什么意思?这个样子能开悟,这个样子能证果。如果不是这个样子,佛法怎么修、怎么学,你也开不了悟,你也证不了果。你所学习到的,今天的话说佛学常识,佛法的皮毛,学了一点是外表,境界转不过来,你得不到真正的受用。古人所谓「该怎么生死,还是怎么生死」,这个意思是说,你不能超越六道轮回。
我们今天学佛,要不要学释迦牟尼佛那个样子?没有必要;但是释迦牟尼佛那个样子的意思,我们要懂得。放下,形式上放下不重要,重要是实质,实质是心理上的放下;也就是心里决定没有名利,决定没有贪图五欲六尘的享受,随缘度日,理得心安,这就对了。如果一定要执著,每天出去托钵,每天大树底下去打坐,这种方法在古代行,能度众生,一些众生看到你修苦行,对你很尊敬,很佩服你。现在不行了,现在如果说学佛一定要受这个生活,把人都吓跑了,没人敢来,谁敢学佛?所以哪一个时代,哪一种作法,我们要很清楚,这就是佛家讲的「随类现身,随缘说法」。
现在众生是什么根机?他已经贪图享受成了习惯。不要说别的,今天电没有、水没有了,他就苦不堪言。你叫他念佛,他心都不能安,没有水、没有电还念什么佛?佛不念了,教也不学了。所以一定要懂得佛菩萨示现的真实义,我们在这个环境里头,绝不贪图这个环境,有,很好;没有,也很好。要在这个有里面,锻炼将来没有也很好、也很自在,你的功夫就成功了。有好,没有就不好,这不行!所以要从这个地方去锻炼,《华严》末后,五十三参讲历事炼心。所以真正修行人,不受环境的干扰,什么样的环境都自在,什么样的环境都没有贪恋,心如虚空。
惠能大师说得好,「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尘埃是什么?尘埃就是我们今天讲的起心动念、分别执著。他为什么心那么清净?他了解事实真相。事实真相是什么?本来无一物。所有这些现象是幻相,《金刚经》上讲:「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惠能大师入这个境界,所以他不被境界所转,永远保持清净平等觉。清净平等觉是佛心,清净平等觉是我们的自性。清净平等觉从哪里修?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都是修清净平等觉。我们今天是依《无量寿经》来修清净平等觉的,这才显示「法门平等,无有高下」,这个话是真的,不是假的。所以学佛最重要的要体会佛的心,佛为我们说法的心,不仅是佛的言语,佛的一举一动,显示出他心地的清净平等觉。我们从他的言说、从他的举止,入他的境界,入清净平等觉的境界,我们的修学就成功,就得真实利益。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诸位同学,大家好!佛家常常说,道场的兴旺在实质,不在形式。形式上来说,香火盛,信徒多,供养多,这都是属於形式,这是表面上的兴旺,不是实质上的兴旺。实质上的兴旺,是这个道场有解有行,解门就是有开悟的、有证果的,这是实质上的兴旺。内行人他懂得,佛法的修学重实质,而不重形式。我们在《西方确指》这本书里面看到,觉明妙行菩萨他们建了一个小道场,同学只有十二个人,常常在一起念佛,十二个人都往生了,这个道场是无比的兴旺、无比的殊胜,一个都没有落空。如果说这个道场人众很多,几千人、几万人,一个开悟的都没有,一个证果的都没有,这个道场衰,不是兴旺,这是衰相,我们总要懂得这个道理。
念佛聚会在一起共修,这是一桩好事情。目的何在?目的是一个人修行容易懈怠,也就是我们自己习气太重了,没有能力克服自己的烦恼,所以祖师提倡共修。共修是依众靠众,年轻的人看到老年人都那么精进,不好意思不努力;老年人看年轻的人那么用功,自己不努力,也就生惭愧心了。彼此在一起,互相勉励,互相警策,这是共修真正的意义。大众在一起共修,实在说是佛教传到中国才有的。我们净土宗创始是东晋时代慧远大师,他在江西庐山建一个莲社,同修的道友,志同道合,一百二十三个人,确实是殊胜。他们的共修,规矩非常严格,划定界线,连慧远大师自己都不出界线,所以他们有成就。住在山上心是定的,确实万缘放下了,发菩提心,一心专念。
菩提心的意思很深很广。这些人在深山里面,连附近的村庄都不去,他发什么菩提心?他那个菩提心,自己念佛为谁念的?为虚空法界一切众生而念佛,这个心是菩提心;如果只为自己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个心不是菩提心。念佛,声声佛号都为一切众生,这是大菩提心,希望这些众生消灾免难,我们将念佛的功德回向给他。你念佛要有真功夫,你才有东西回向,如果说「口念弥陀心散乱」,你根本就没有功夫,你拿什么回向?那回向是空的。所以他们专心,一心称念。一心称念,那就是功夫,在念佛堂里面,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这个功夫绵绵密密。自己成就,把自己成就的功德回向法界众生。
为什么求往生?为一切众生,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决不是贪图享受。到那里去做什么?去作佛的。作佛又是为什么?作佛为普度众生。没有作佛,我们智慧没有开,能力不具足,想度众生度不了,到西方极乐世界求智慧、学本事,学成之后,到十方法界普度众生,这个心愿叫菩提心。由此可知,我们将菩提心归纳做一个总结:起心动念念念为众生,这个心就是菩提心;起心动念念念为自己,这个心是轮回心。轮回心念佛,还是造轮回业,这个要懂得。菩提心,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是菩萨事业,清凉大师在《华严》上告诉我们,「理事无碍,事事无碍」。产生障碍的是什么?念头。所以你的念头,如果是真诚、清净、平等、智慧、慈悲,那不但是理事无碍,实际上也是事事无碍。
如果念头只是为自私自利,念佛也好,参禅也好,讲经说法也好,都是轮回业,古大德给我们说,六道里面有漏的福报。念佛、参禅,无论修学什么法门,你不是菩提心,那个结果都是六道里面的有漏福报。这个福报你到哪一道去享,那看你造的是什么业;如果五戒十善修得很好,你就是人天福报;如果五戒十善还不够标准,你就到畜生道享福,饿鬼道享福;所以我们到底修的是什么,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记住佛在经上跟我们说的是真话,绝对真实,十法界依正庄严,「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这佛讲的真话。这两句话,你要是真的清楚明白了,佛说一切经,你听了都会开悟,你真听懂了,真听明白了。这两句是迷悟的根源,你说悟了,大彻大悟了,他悟了什么?悟了虚空法界是心造识变的。众生迷,迷的是什么?迷的也是这桩事情,不知道虚空法界一切众生是自己心现识变,不知道。
境界没有迷悟,迷悟在人。迷悟,心不一样;境界,变化不一样。境界不是真的,真的就是永恒不变的,佛法讲真妄,标准在此地。凡是会变化的,就是假的;永恒不变,那叫真的。我们仔细去观察,这个世间哪一样东西不变?动物有生老病死,植物有生住异灭,矿物有成住坏空,没有一样是不变的,全都在变化,所以佛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为什么?凡所有相都是变化的。它变出什么样子,那要看能变的,能变的是心。所以我们心想善,这个环境就变成善;想恶,这个环境就变成恶。如果我们想这个人,这个人是善人,这个人明明是个恶人,你只要想他善,想久了他会变成善人。
你们诸位要不相信,你在中国历史上看到舜王,尧、舜、禹、汤,舜王。舜王的父母兄弟都不善,可是在他心里面,他的父母兄弟是大善人,他就是这么想;想了几年,他的父母统统回头,真的变成大善人。外面境界,我们这个心都能把它转变过来,何况自己?那是很明显的例子,说明相随心转,境随心转,《楞严经》上佛说得好,「若能转境,则同如来」。舜王能转变境界,他那种智慧德能,跟如来就没有两样。所以我们真的明白这个道理,通达这个道理,就决定能转境界,而不被境界所转。
人之被境界所转,迷失了自性,心里面天天围绕著名利,围绕著五欲六尘,贪图享受,这就是人为什么迷了?就为这个迷的。所以佛教给我们开悟,我们迷得太久了,开悟必须要有方法,佛家讲要有方便。方便是什么?舍弃名利,放下享受,释迦牟尼佛做个样子给我们看,三衣一钵,日中一食,树下一宿,他做出这个样子来。什么意思?这个样子能开悟,这个样子能证果。如果不是这个样子,佛法怎么修、怎么学,你也开不了悟,你也证不了果。你所学习到的,今天的话说佛学常识,佛法的皮毛,学了一点是外表,境界转不过来,你得不到真正的受用。古人所谓「该怎么生死,还是怎么生死」,这个意思是说,你不能超越六道轮回。
我们今天学佛,要不要学释迦牟尼佛那个样子?没有必要;但是释迦牟尼佛那个样子的意思,我们要懂得。放下,形式上放下不重要,重要是实质,实质是心理上的放下;也就是心里决定没有名利,决定没有贪图五欲六尘的享受,随缘度日,理得心安,这就对了。如果一定要执著,每天出去托钵,每天大树底下去打坐,这种方法在古代行,能度众生,一些众生看到你修苦行,对你很尊敬,很佩服你。现在不行了,现在如果说学佛一定要受这个生活,把人都吓跑了,没人敢来,谁敢学佛?所以哪一个时代,哪一种作法,我们要很清楚,这就是佛家讲的「随类现身,随缘说法」。
现在众生是什么根机?他已经贪图享受成了习惯。不要说别的,今天电没有、水没有了,他就苦不堪言。你叫他念佛,他心都不能安,没有水、没有电还念什么佛?佛不念了,教也不学了。所以一定要懂得佛菩萨示现的真实义,我们在这个环境里头,绝不贪图这个环境,有,很好;没有,也很好。要在这个有里面,锻炼将来没有也很好、也很自在,你的功夫就成功了。有好,没有就不好,这不行!所以要从这个地方去锻炼,《华严》末后,五十三参讲历事炼心。所以真正修行人,不受环境的干扰,什么样的环境都自在,什么样的环境都没有贪恋,心如虚空。
惠能大师说得好,「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尘埃是什么?尘埃就是我们今天讲的起心动念、分别执著。他为什么心那么清净?他了解事实真相。事实真相是什么?本来无一物。所有这些现象是幻相,《金刚经》上讲:「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惠能大师入这个境界,所以他不被境界所转,永远保持清净平等觉。清净平等觉是佛心,清净平等觉是我们的自性。清净平等觉从哪里修?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都是修清净平等觉。我们今天是依《无量寿经》来修清净平等觉的,这才显示「法门平等,无有高下」,这个话是真的,不是假的。所以学佛最重要的要体会佛的心,佛为我们说法的心,不仅是佛的言语,佛的一举一动,显示出他心地的清净平等觉。我们从他的言说、从他的举止,入他的境界,入清净平等觉的境界,我们的修学就成功,就得真实利益。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