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年早餐开示—住世长短—愿力与化缘 (共一集) 1999/5/2 香港 档名:20-014-0502
昨天隆振法师几个问题还没有答覆完,今天接著再答覆。第四个问题:说是中国大陆有许多同修,对我很关心。这桩事情我非常感谢,在海外也有不少的同修,同样的关心。一个人生活在世间,寿命是有一定的。一切众生都是乘业力而生在这个世间,如果他的愿力不能超过业力的话,寿命就没有办法改变;但是一个人如果造作的是大善大恶,对於命运也能够稍作改变。做大善的人,寿命会延长;造大恶的人,寿命往往因之折损。我们在过去古人书籍记载里面看到很多,而现实环境里面这些事情更多,只要我们自己稍微留意去观察,就能看得出来。学佛的人一定要有愿力,这个愿力是帮助众生,弘扬正法。至於寿命的长短,可以不必放在心上,只要我们认真努力去做,有一天的时间,就好好的做一天,佛家常讲「作一日和尚,撞一日钟」。为什么用撞钟来做比喻?撞钟,这个钟声能够警觉一个人,能够提醒自己,使头脑清新,所以用钟声来做比喻。这个意思,就是我们应当把本分的事情做好。
佛菩萨虽然是大愿无穷,还得众生有福。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照理说他至少要活一百岁,为什么提前二十年就走了?这里头有个道理,佛菩萨示现在世间,住世长久在化缘,教化众生的缘分。有缘就多住几天,没有缘少住几天,他住世时间长久,不是业力支配,是愿力跟度化众生的缘分。缘分怎么说?如果有人喜欢接受佛菩萨的教诲,认真努力,依教奉行,这个佛菩萨就一定要长住世间。如果我们学习的态度衰了,阳奉阴违,在这种情况之下,佛菩萨虽然有愿,也不能长住世间。但是我们要了解一个道理,佛菩萨住世跟不住世,都是大慈大悲。不住世,往往使一些人更能够提高警觉,更能够珍惜佛法,做了一个逆增上缘,使一类众生认真反省检点,改过自新,这就是古人所讲的「大用无方,慈悲济世」。所以住世时间长短,我们不必在意,应当记住佛的教诲。
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尤其是在现前这个时代,整个世界动荡不安,这里面的因素非常复杂。我们在动荡不安的环境当中,要把自己稳定下来,这是非常重要的。怎么样自己才能够定得下来?这里头最要紧的就是修清净心。你的心清净,你就能定下来,你就能不受外界的影响,这外面是环境。能不受外面环境影响,自己才能做得了主宰,修行功夫才会得力,我们所希求的果报,才能够现前。在这个时代,我们特别提醒自己,帮助志同道合的同修,决定要修真诚心。我们以真诚心处事待人接物,看到大地众生一片真诚,这是真的,决定不是妄想,不是幻觉。我们以清净心看这个世间,这个世间清净无比,所以「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必得要认真努力去修学,才能够不受大环境的影响。《楞严经》上说得好,「若能转境,则同如来」,我们首先不要被境界转,站稳脚跟,再向上一著,就能够转境界了。这里面事实的真相,要诸位自己去体验,这是说不出来的,希望大家用心去参究。
第五条,法师说有一部分大陆同修,很希望有机会到新加坡来参学,我们也非常欢迎。到新加坡来参学,或者是到培训班来学习,大家都要向新加坡佛教居士林、新加坡净宗学会,李木源居士联系。我在此地是作客,不是这边的主人,如果大家直接跟我联系,我就变成喧宾夺主,这在世间礼法上都讲不过去。我们一定要尊重此地的主人,尊重这边的道场,知道自己是什么样的身分。我一生都没有自己的道场,一生是处处作客。这个地方的主人我们很投缘,他对待我护持照顾得很周到,我就在这里多住一段时期;如果缘分薄,我就少住几天。所以我一生是处处作客,不是作主。大概学佛的人都是作客,释迦牟尼佛一生没作过主,作客。我们看看祖师大德所示现的,就是所讲的「云水僧」,云水僧就是作客。作客就没有烦恼,作主就有烦恼,主人很辛苦,客人就比较自在了。我懂得这个道理,向佛菩萨学习。
诸位到这里来参学,我很欢喜、很欢迎,大家向李居士、向居士林跟净宗学会联系,他们就会接待,安排接待的工作。这个地方的道场是一个大家庭,突破许许多多的障碍、隔阂,所以不分国家,不分种族,甚至於也不分宗教信仰,男女老少、各行各业,喜欢到这边来,一律都非常欢迎,都会得到热忱的接待,我想这个没有多大的问题。至於许多同修想跟我见见面,我也很乐意,我想将来会有机缘,我会到中国大陆各处去走走,看看我们学佛的同修们,也看看我们广大的父老同胞们,他们的生活状况,我也非常的关心。他对我们、对我热爱,我对他们也同样的热爱。
末后一个问题,他问到怎样更好的与修学其他法门的同修互相勉励?怎样做好弘法、护法的工作?
弘法、护法,李木源居士是一个很好的榜样。我曾经特别请他做两天的专题报告,我要他报告这么多年来弘护的心得,录成两个录像带,可以提供给诸位同修做参考。现在这两个录像带,已经做成VCD。至於与修学不同法门的同修互相勉励,这非常重要。首先我们自己要建立一个正确的概念,那就是「法法平等,无有差别」。在一切法平等的里面,我们才会真正的尊敬别人、赞叹别人,《华严经》五十三参就是我们最好的榜样。这五十三位善知识,每个人所修学的法门都不相同,你看看他们如何相处?都是自己谦虚,尊重别人,赞叹别人,这是正确的态度;不仅如此,而且还要尽心尽力的帮助别人。对待不同的法门,修学的同修要用这个心态;再扩大一层,对待不同的宗教,不同的信仰,也要用这样的心态。为什么?因为一切众生根性不相同,遇缘不相同,应以什么身得度,佛菩萨就现什么身,所以诸位千万不要有分别、有执著,那就错了。总以为自己所信仰的宗教是最殊胜的、是最第一的,其他宗教不如我们,甚至於说他们是邪教,这个观念是错误的。
《普门品》上观世音菩萨说得好,应以什么身得度,菩萨就现什么身。如果这个众生应以基督教而得度,菩萨就现牧师身;那个牧师是佛、是菩萨,不是凡人,你怎么可以轻慢?你说这个事情是真的吗?一点都不假。《华严经》上我们看到胜热婆罗门,那个人是什么身分?婆罗门教的长老,婆罗门教的领袖。我们在前不久去访问此地婆罗门教,在这边称为兴都教,我们中国人称印度教,就是婆罗门教。胜热婆罗门,那是佛的化身。从这个例子,我们就晓得佛门广大,真的是普度一切众生。佛菩萨度化众生,确实展现了高度的智慧,善巧方便,真正做到「恒顺众生,随喜功德」。你欢喜婆罗门教,你就在婆罗门教里面得度。这个得度是什么?开悟了,证果了。你喜欢基督教,你就在基督里面得度,也开悟了,也证果了。所以哪一法不是佛法?什么叫佛法?佛是觉悟的意思,佛法就是你觉悟了。觉悟就是佛法,迷惑就不是佛法,我们学佛学迷了,那错了。
虚空法界一切众生,都是一念自性变现出来的,所以虚空法界一切众生,跟诸佛如来是同一体。如果我们对这个不能认识、不能肯定,我们的修学自然就有障碍,而且是障碍重重,很不容易突破,决定是堕落在妄想分别执著,而且坚固的执著;妄想分别执著都是迷惑,都是不觉。近代弘一大师教人学佛,从《华严疏钞》下手,非常有道理。从《华严疏钞》下手有什么好处?认清了虚空法界一切众生的真相。真相明白了,我们不会坚持自己的错误观念,会放下妄想分别执著,你才真正得清净心,才真正恢复自己的心量。自己本来的心量是「心包太虚,量周沙界」,这是我们本来的心量。现在我们心量变得这么小,一个人都容纳不下,你说多可怜!还会有什么成就?天天念佛也不得往生。
昨天晚上我们讲的这一堂经,也说明了念佛为什么不能往生,道理在哪里?总得要清楚。消除不能往生的因素,我们念佛往生才有把握。这一次能有这么一个机会,将《无量寿经》细讲一遍,这个缘分很不容易遇到。细讲,无非让大家了解事实真相,明白道理,坚定信愿,这一生决定成就。所以护法跟弘法,此地都做出一个好的样子。我们这一边不仅跟佛门的同参道友融成一片,我们跟新加坡其他八个宗教也融成一片,这是《华严》教诲的落实;我们的心才真正得清净,得平等,得自在无碍,希望我们同修共同勉励。今天时间到了,就讲到此地。
昨天隆振法师几个问题还没有答覆完,今天接著再答覆。第四个问题:说是中国大陆有许多同修,对我很关心。这桩事情我非常感谢,在海外也有不少的同修,同样的关心。一个人生活在世间,寿命是有一定的。一切众生都是乘业力而生在这个世间,如果他的愿力不能超过业力的话,寿命就没有办法改变;但是一个人如果造作的是大善大恶,对於命运也能够稍作改变。做大善的人,寿命会延长;造大恶的人,寿命往往因之折损。我们在过去古人书籍记载里面看到很多,而现实环境里面这些事情更多,只要我们自己稍微留意去观察,就能看得出来。学佛的人一定要有愿力,这个愿力是帮助众生,弘扬正法。至於寿命的长短,可以不必放在心上,只要我们认真努力去做,有一天的时间,就好好的做一天,佛家常讲「作一日和尚,撞一日钟」。为什么用撞钟来做比喻?撞钟,这个钟声能够警觉一个人,能够提醒自己,使头脑清新,所以用钟声来做比喻。这个意思,就是我们应当把本分的事情做好。
佛菩萨虽然是大愿无穷,还得众生有福。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照理说他至少要活一百岁,为什么提前二十年就走了?这里头有个道理,佛菩萨示现在世间,住世长久在化缘,教化众生的缘分。有缘就多住几天,没有缘少住几天,他住世时间长久,不是业力支配,是愿力跟度化众生的缘分。缘分怎么说?如果有人喜欢接受佛菩萨的教诲,认真努力,依教奉行,这个佛菩萨就一定要长住世间。如果我们学习的态度衰了,阳奉阴违,在这种情况之下,佛菩萨虽然有愿,也不能长住世间。但是我们要了解一个道理,佛菩萨住世跟不住世,都是大慈大悲。不住世,往往使一些人更能够提高警觉,更能够珍惜佛法,做了一个逆增上缘,使一类众生认真反省检点,改过自新,这就是古人所讲的「大用无方,慈悲济世」。所以住世时间长短,我们不必在意,应当记住佛的教诲。
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尤其是在现前这个时代,整个世界动荡不安,这里面的因素非常复杂。我们在动荡不安的环境当中,要把自己稳定下来,这是非常重要的。怎么样自己才能够定得下来?这里头最要紧的就是修清净心。你的心清净,你就能定下来,你就能不受外界的影响,这外面是环境。能不受外面环境影响,自己才能做得了主宰,修行功夫才会得力,我们所希求的果报,才能够现前。在这个时代,我们特别提醒自己,帮助志同道合的同修,决定要修真诚心。我们以真诚心处事待人接物,看到大地众生一片真诚,这是真的,决定不是妄想,不是幻觉。我们以清净心看这个世间,这个世间清净无比,所以「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必得要认真努力去修学,才能够不受大环境的影响。《楞严经》上说得好,「若能转境,则同如来」,我们首先不要被境界转,站稳脚跟,再向上一著,就能够转境界了。这里面事实的真相,要诸位自己去体验,这是说不出来的,希望大家用心去参究。
第五条,法师说有一部分大陆同修,很希望有机会到新加坡来参学,我们也非常欢迎。到新加坡来参学,或者是到培训班来学习,大家都要向新加坡佛教居士林、新加坡净宗学会,李木源居士联系。我在此地是作客,不是这边的主人,如果大家直接跟我联系,我就变成喧宾夺主,这在世间礼法上都讲不过去。我们一定要尊重此地的主人,尊重这边的道场,知道自己是什么样的身分。我一生都没有自己的道场,一生是处处作客。这个地方的主人我们很投缘,他对待我护持照顾得很周到,我就在这里多住一段时期;如果缘分薄,我就少住几天。所以我一生是处处作客,不是作主。大概学佛的人都是作客,释迦牟尼佛一生没作过主,作客。我们看看祖师大德所示现的,就是所讲的「云水僧」,云水僧就是作客。作客就没有烦恼,作主就有烦恼,主人很辛苦,客人就比较自在了。我懂得这个道理,向佛菩萨学习。
诸位到这里来参学,我很欢喜、很欢迎,大家向李居士、向居士林跟净宗学会联系,他们就会接待,安排接待的工作。这个地方的道场是一个大家庭,突破许许多多的障碍、隔阂,所以不分国家,不分种族,甚至於也不分宗教信仰,男女老少、各行各业,喜欢到这边来,一律都非常欢迎,都会得到热忱的接待,我想这个没有多大的问题。至於许多同修想跟我见见面,我也很乐意,我想将来会有机缘,我会到中国大陆各处去走走,看看我们学佛的同修们,也看看我们广大的父老同胞们,他们的生活状况,我也非常的关心。他对我们、对我热爱,我对他们也同样的热爱。
末后一个问题,他问到怎样更好的与修学其他法门的同修互相勉励?怎样做好弘法、护法的工作?
弘法、护法,李木源居士是一个很好的榜样。我曾经特别请他做两天的专题报告,我要他报告这么多年来弘护的心得,录成两个录像带,可以提供给诸位同修做参考。现在这两个录像带,已经做成VCD。至於与修学不同法门的同修互相勉励,这非常重要。首先我们自己要建立一个正确的概念,那就是「法法平等,无有差别」。在一切法平等的里面,我们才会真正的尊敬别人、赞叹别人,《华严经》五十三参就是我们最好的榜样。这五十三位善知识,每个人所修学的法门都不相同,你看看他们如何相处?都是自己谦虚,尊重别人,赞叹别人,这是正确的态度;不仅如此,而且还要尽心尽力的帮助别人。对待不同的法门,修学的同修要用这个心态;再扩大一层,对待不同的宗教,不同的信仰,也要用这样的心态。为什么?因为一切众生根性不相同,遇缘不相同,应以什么身得度,佛菩萨就现什么身,所以诸位千万不要有分别、有执著,那就错了。总以为自己所信仰的宗教是最殊胜的、是最第一的,其他宗教不如我们,甚至於说他们是邪教,这个观念是错误的。
《普门品》上观世音菩萨说得好,应以什么身得度,菩萨就现什么身。如果这个众生应以基督教而得度,菩萨就现牧师身;那个牧师是佛、是菩萨,不是凡人,你怎么可以轻慢?你说这个事情是真的吗?一点都不假。《华严经》上我们看到胜热婆罗门,那个人是什么身分?婆罗门教的长老,婆罗门教的领袖。我们在前不久去访问此地婆罗门教,在这边称为兴都教,我们中国人称印度教,就是婆罗门教。胜热婆罗门,那是佛的化身。从这个例子,我们就晓得佛门广大,真的是普度一切众生。佛菩萨度化众生,确实展现了高度的智慧,善巧方便,真正做到「恒顺众生,随喜功德」。你欢喜婆罗门教,你就在婆罗门教里面得度。这个得度是什么?开悟了,证果了。你喜欢基督教,你就在基督里面得度,也开悟了,也证果了。所以哪一法不是佛法?什么叫佛法?佛是觉悟的意思,佛法就是你觉悟了。觉悟就是佛法,迷惑就不是佛法,我们学佛学迷了,那错了。
虚空法界一切众生,都是一念自性变现出来的,所以虚空法界一切众生,跟诸佛如来是同一体。如果我们对这个不能认识、不能肯定,我们的修学自然就有障碍,而且是障碍重重,很不容易突破,决定是堕落在妄想分别执著,而且坚固的执著;妄想分别执著都是迷惑,都是不觉。近代弘一大师教人学佛,从《华严疏钞》下手,非常有道理。从《华严疏钞》下手有什么好处?认清了虚空法界一切众生的真相。真相明白了,我们不会坚持自己的错误观念,会放下妄想分别执著,你才真正得清净心,才真正恢复自己的心量。自己本来的心量是「心包太虚,量周沙界」,这是我们本来的心量。现在我们心量变得这么小,一个人都容纳不下,你说多可怜!还会有什么成就?天天念佛也不得往生。
昨天晚上我们讲的这一堂经,也说明了念佛为什么不能往生,道理在哪里?总得要清楚。消除不能往生的因素,我们念佛往生才有把握。这一次能有这么一个机会,将《无量寿经》细讲一遍,这个缘分很不容易遇到。细讲,无非让大家了解事实真相,明白道理,坚定信愿,这一生决定成就。所以护法跟弘法,此地都做出一个好的样子。我们这一边不仅跟佛门的同参道友融成一片,我们跟新加坡其他八个宗教也融成一片,这是《华严》教诲的落实;我们的心才真正得清净,得平等,得自在无碍,希望我们同修共同勉励。今天时间到了,就讲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