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年早餐开示—舍弃享受,努力修学 (共一集) 1999/3/20 香港 档名:20-014-0320
昨天我们谈过信心,真正的信心是建立在理论的基础上、行为的基础上。佛法称之为正信,如果对於理论不清楚,行为没有落实,这种信都是迷信,都是勉强的信,信心当然很容易动摇。我们曾经见到过,一生吃斋念佛,到晚年改变了,或者是改变修学其他法门,或者是改变信仰其他的宗教,这些事情并不少见,在国内、在国外我们常常见到;乃至於出家人也会还俗,去信仰其他宗教,我都亲眼见到过。这什么原因?信心动摇了。佛法所说的道理,他没有明了、没有透彻,佛教导我们的生活,教导我们应当怎样处事待人接物,他没有落实,所以才会有这些现象。因此「信愿行」必须集合成一体,那个信心才会坚定。
信之后,一定要有愿。通常我们讲到愿,诸位都会想到四弘誓愿,四弘誓愿是诸佛如来因地修学的总纲领。每个人在因地的发愿不一样,但是仔细归纳起来不外乎这四大类,所以这四大愿可以概括所有的大愿。第一愿度众生的愿,「众生无边誓愿度」,这一条是大慈悲心的流露。众生太多了,品类太复杂,菩萨发心要平等普遍的帮助这些众生;但是在落实这桩事情要靠缘分,佛在经上说「佛不度无缘之人」。什么叫缘分?你去帮助他,他肯不肯接受你的帮助,他肯接受、乐意接受,这是缘;你热心去帮助他,他不接受、不乐意,这就没有缘分。所以缘分不在菩萨自己,是在众生那一边。
可是菩萨也应当有善巧方便,那就是要表现得真诚、热心,无条件、无希求的帮助众生,这是佛在经论上说得很多。帮助别人,对别人有所希求,这不是菩提心,这个心不清净。要完全没有希求的心,这也是一般世人不容易做到的,解得不够深,解得不够透彻,就难了!为一切众生能牺牲自己,牺牲生命都在所不惜,何况其余?我们在佛《本行经》、《本生经》里面看到,这是释迦牟尼佛叙说,他过去生生世世行菩萨道的那些故事,为一切众生舍头目脑髓,不知道有多少次。舍身喂虎,割肉喂鹰,都是常人做不到的事情,他为什么能做?他悟得深、悟得广,所以他能做。
我们为一切众生,众生有需求的时候,我们要想成就他,要想满足众生的愿望,很不容易做到。什么原因?处处顾虑到自己的利益,虽然知道也想帮人,但是把自己的利益放在前面,帮助别人需要细细考量一下我自己的利益,如果对自己的利益有重大的妨害,就不肯做了;或者是有小小的妨碍,帮助别人的愿心就退失了。这些事情,不必看别人,自己冷静反省反省就发现。我也知道佛在经上的教诲是善的、是正确的,可是我们在生活行为里要想做,那考量就多了,不能将佛的教诲百分之百奉行。追究起根本原因,不能放弃自己的利益,不能放弃自己对五欲六尘、名闻利养的受用,众生总是希望又可以帮助别人,又不失自己名利、五欲六尘的享受,一切兼而有之,这多么好!可不可能?给诸位说可能,但是决不是现前这个阶段,现前你是生死凡夫,你享受五欲六尘之乐,你决定会堕落。
我们在大乘法里面看到,法身大士那真的就是兼而有之,得大自在,全心全力帮助一切众生,不失自己的享受。他享受何以不堕落?他心地清净,他一尘不染,这才能享受。我们在大乘法里面看到,佛与菩萨说法,天人供养,散花烧香、载歌载舞,这个显示就是我们世间人讲的五欲之乐。诸位如果要有机会,到中国大陆去旅游观光,你可以看看敦煌、云岗石窟里面这些造像,佛为大众讲经说法,龙天护法种种供养,从地面到天上,地面是国王大臣、大富长者的供养,空中是天神、天女的供养。这是小乘经上决定没有,小乘经教是凡夫,凡夫在这个境界里受不了,必定勾起他的烦恼,勾起他的欲望,烦恼跟欲望是六道轮回的根本,是三恶道的真因。所以小乘修行远离五欲六尘,远离名闻利养,要找极静的地方去修道,远离都市、村落。为什么?外面境界会影响他的心,不能不这么做,那是教小学生。
大乘佛法是跟谁讲?跟菩萨讲,菩萨已经成就戒定慧的基础。他有定,五欲六尘这些东西,眼见耳闻他不动心;他有慧,他晓得「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他不会把它当作真实,所以接受人天五欲六尘供养,那就无所谓了。在这里面去证得「空有不二,性相一如」,这是大乘菩萨的境界,不是我们初学人的境界。我们初学人在境缘当中,自己冷静思惟,还动不动心?如果还起心动念,我们自己要知道就堕落了,这很可怕!特别是初学的人,佛经要天天读。天天读是什么?只有佛菩萨提醒我们。佛菩萨在哪里?佛经就是佛菩萨,佛像就是佛菩萨。但是如果不是深入经教,看佛像还是没有用,提不起观照。初学一定要经本,天天读经,天天听经,长时间的薰修,你才有反省的能力。堕落不怕,真正反省,他会回头;如果不读经,你就不会回头。深入经藏的人,看到佛菩萨形像,他懂得佛菩萨形像表法的意义,那个行!对於我们修行有帮助。不懂得佛法表法的意义,供养佛像没有什么大功德。
可是现在人读经,特别是初学,读了怎么样?不懂。不但经不懂,看注解也看不懂,这就难了,所以要听经。听经也不容易,世尊在楞严会上说得很好,「末法时期,邪师说法,如恒河沙」,你能遇到几个好老师,你一生能遇到几个善知识?给你讲真话,不说假话,不欺骗你。这个机缘,实在说,希有难逢。我们遇到了,多生多劫的善根、缘分。我初学佛,遇到了章嘉大师,真善知识。我是个知识分子,刚刚接触佛法,他几乎把佛教宗教色彩那一部分完全舍弃,来给我讲道理,所以我很容易接受,被他所摄受。如果完全讲佛教一些仪规、形式,对於一个知识分子初学的人来讲,非常不容易接受。我跟他三年,我对他的态度非常恭敬,他看得出来。但是在形式上,一般佛教徒见到老师,总是五体投地跪拜。我没有跪,我从来没有对他跪拜过,我对他就是脱帽一鞠躬,他对我的亲切、对我的爱护,比任何一个信徒都好,我也知道,我也能体会得到。我们师生有很好的默契,我在他那边真正得到东西,他奠定我学佛的基础。
我问他,他都讲真话。我说活佛转世是不是真的?他是活佛,活佛都转世的,他没有说转世是真的。他告诉我,大概最初四、五世可能是真的,往后很难说。他是四、五世以后,就很难说了。告诉我,还是要自己努力修持,这个话我们听到很佩服。灵童被选出来之后,实在讲,他们的记忆好,可以说当代最好的老师来教导他、来辅导他,这个机会难得。我们要想亲近一个老师,亲近不到。他们是最好的、最优秀的老师,德行学问为举世公认,这些好老师辅导他、教导他;他缘殊胜,只要他真正用功努力,他的成就自然在一般修行人之上。我们听到这个很合理,这个说法令人心服口服,令人敬佩。大师的道德学问,任何一个人接触之后都能够肃然起敬,他受过良好的教育。对我们说真话,帮助我们解除疑惑,这是好老师、善知识。章嘉大师往生之后,过了一年我认识李炳南老居士,我们师生之间也建立在信心的基础上。我对他非常感恩,我亲近他十年。
愿不能退,能牺牲自己。为学佛法要牺牲,牺牲自己五欲六尘的享受,朋友来相邀到哪里去玩,到哪里去旅行,我为了求道,我要放弃旅游玩乐的机会。现在我也讲经说法,为了帮助许许多多的同修、听众们,深入经藏,我不能不牺牲。我的老师为了教学牺牲一切,我怎么能贪图享受?也必须要牺牲一切享受。试问问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他要享名利、五欲的享受,对他来讲轻而易举,他为什么一生都过著三衣一钵、树下一宿的生活?还不是为我们一切众生做个好榜样。可不可以享受?享受就不能出六道,享受就有可能堕三途。
佛菩萨可以享受而不享受,做出样子来给我们看,要我们抓住机会,用功努力去修行。在这一生很短的时间,数十年寒暑一弹指就过去了,抓住这个时间好好的念佛,生到西方极乐世界,那个享受是你想像不到的。你在这个世间,亲戚朋友有天伦之乐,使你留恋;你到西方极乐世界,然后你就见到过去生生世世父母家亲眷属,那些人已经生到极乐世界,到那边都团聚、都团圆,都认识了。说到旅游观光,那个范围就大了,尽虚空、遍法界是你的生活环境,我们今天还没有办法超出地球,我们的活动空间太小了。极乐世界的人活动空间太大了,虚空法界无量无边诸佛刹土,都是你活动的空间。过去无量劫来生生世世,你的家亲眷属、你的朋友、你的道友太多太多了,那个时候一见面都认识,你有宿命通。为什么不忍耐几十年,去享受究竟圆满的大乐?我们要想在这一生当中做到,必须要落实到信愿行,行是真干!真念佛。一定要抓住机会,决定不能够放过,这是聪明人,这是有智慧的人,这是住真实慧的人。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昨天我们谈过信心,真正的信心是建立在理论的基础上、行为的基础上。佛法称之为正信,如果对於理论不清楚,行为没有落实,这种信都是迷信,都是勉强的信,信心当然很容易动摇。我们曾经见到过,一生吃斋念佛,到晚年改变了,或者是改变修学其他法门,或者是改变信仰其他的宗教,这些事情并不少见,在国内、在国外我们常常见到;乃至於出家人也会还俗,去信仰其他宗教,我都亲眼见到过。这什么原因?信心动摇了。佛法所说的道理,他没有明了、没有透彻,佛教导我们的生活,教导我们应当怎样处事待人接物,他没有落实,所以才会有这些现象。因此「信愿行」必须集合成一体,那个信心才会坚定。
信之后,一定要有愿。通常我们讲到愿,诸位都会想到四弘誓愿,四弘誓愿是诸佛如来因地修学的总纲领。每个人在因地的发愿不一样,但是仔细归纳起来不外乎这四大类,所以这四大愿可以概括所有的大愿。第一愿度众生的愿,「众生无边誓愿度」,这一条是大慈悲心的流露。众生太多了,品类太复杂,菩萨发心要平等普遍的帮助这些众生;但是在落实这桩事情要靠缘分,佛在经上说「佛不度无缘之人」。什么叫缘分?你去帮助他,他肯不肯接受你的帮助,他肯接受、乐意接受,这是缘;你热心去帮助他,他不接受、不乐意,这就没有缘分。所以缘分不在菩萨自己,是在众生那一边。
可是菩萨也应当有善巧方便,那就是要表现得真诚、热心,无条件、无希求的帮助众生,这是佛在经论上说得很多。帮助别人,对别人有所希求,这不是菩提心,这个心不清净。要完全没有希求的心,这也是一般世人不容易做到的,解得不够深,解得不够透彻,就难了!为一切众生能牺牲自己,牺牲生命都在所不惜,何况其余?我们在佛《本行经》、《本生经》里面看到,这是释迦牟尼佛叙说,他过去生生世世行菩萨道的那些故事,为一切众生舍头目脑髓,不知道有多少次。舍身喂虎,割肉喂鹰,都是常人做不到的事情,他为什么能做?他悟得深、悟得广,所以他能做。
我们为一切众生,众生有需求的时候,我们要想成就他,要想满足众生的愿望,很不容易做到。什么原因?处处顾虑到自己的利益,虽然知道也想帮人,但是把自己的利益放在前面,帮助别人需要细细考量一下我自己的利益,如果对自己的利益有重大的妨害,就不肯做了;或者是有小小的妨碍,帮助别人的愿心就退失了。这些事情,不必看别人,自己冷静反省反省就发现。我也知道佛在经上的教诲是善的、是正确的,可是我们在生活行为里要想做,那考量就多了,不能将佛的教诲百分之百奉行。追究起根本原因,不能放弃自己的利益,不能放弃自己对五欲六尘、名闻利养的受用,众生总是希望又可以帮助别人,又不失自己名利、五欲六尘的享受,一切兼而有之,这多么好!可不可能?给诸位说可能,但是决不是现前这个阶段,现前你是生死凡夫,你享受五欲六尘之乐,你决定会堕落。
我们在大乘法里面看到,法身大士那真的就是兼而有之,得大自在,全心全力帮助一切众生,不失自己的享受。他享受何以不堕落?他心地清净,他一尘不染,这才能享受。我们在大乘法里面看到,佛与菩萨说法,天人供养,散花烧香、载歌载舞,这个显示就是我们世间人讲的五欲之乐。诸位如果要有机会,到中国大陆去旅游观光,你可以看看敦煌、云岗石窟里面这些造像,佛为大众讲经说法,龙天护法种种供养,从地面到天上,地面是国王大臣、大富长者的供养,空中是天神、天女的供养。这是小乘经上决定没有,小乘经教是凡夫,凡夫在这个境界里受不了,必定勾起他的烦恼,勾起他的欲望,烦恼跟欲望是六道轮回的根本,是三恶道的真因。所以小乘修行远离五欲六尘,远离名闻利养,要找极静的地方去修道,远离都市、村落。为什么?外面境界会影响他的心,不能不这么做,那是教小学生。
大乘佛法是跟谁讲?跟菩萨讲,菩萨已经成就戒定慧的基础。他有定,五欲六尘这些东西,眼见耳闻他不动心;他有慧,他晓得「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他不会把它当作真实,所以接受人天五欲六尘供养,那就无所谓了。在这里面去证得「空有不二,性相一如」,这是大乘菩萨的境界,不是我们初学人的境界。我们初学人在境缘当中,自己冷静思惟,还动不动心?如果还起心动念,我们自己要知道就堕落了,这很可怕!特别是初学的人,佛经要天天读。天天读是什么?只有佛菩萨提醒我们。佛菩萨在哪里?佛经就是佛菩萨,佛像就是佛菩萨。但是如果不是深入经教,看佛像还是没有用,提不起观照。初学一定要经本,天天读经,天天听经,长时间的薰修,你才有反省的能力。堕落不怕,真正反省,他会回头;如果不读经,你就不会回头。深入经藏的人,看到佛菩萨形像,他懂得佛菩萨形像表法的意义,那个行!对於我们修行有帮助。不懂得佛法表法的意义,供养佛像没有什么大功德。
可是现在人读经,特别是初学,读了怎么样?不懂。不但经不懂,看注解也看不懂,这就难了,所以要听经。听经也不容易,世尊在楞严会上说得很好,「末法时期,邪师说法,如恒河沙」,你能遇到几个好老师,你一生能遇到几个善知识?给你讲真话,不说假话,不欺骗你。这个机缘,实在说,希有难逢。我们遇到了,多生多劫的善根、缘分。我初学佛,遇到了章嘉大师,真善知识。我是个知识分子,刚刚接触佛法,他几乎把佛教宗教色彩那一部分完全舍弃,来给我讲道理,所以我很容易接受,被他所摄受。如果完全讲佛教一些仪规、形式,对於一个知识分子初学的人来讲,非常不容易接受。我跟他三年,我对他的态度非常恭敬,他看得出来。但是在形式上,一般佛教徒见到老师,总是五体投地跪拜。我没有跪,我从来没有对他跪拜过,我对他就是脱帽一鞠躬,他对我的亲切、对我的爱护,比任何一个信徒都好,我也知道,我也能体会得到。我们师生有很好的默契,我在他那边真正得到东西,他奠定我学佛的基础。
我问他,他都讲真话。我说活佛转世是不是真的?他是活佛,活佛都转世的,他没有说转世是真的。他告诉我,大概最初四、五世可能是真的,往后很难说。他是四、五世以后,就很难说了。告诉我,还是要自己努力修持,这个话我们听到很佩服。灵童被选出来之后,实在讲,他们的记忆好,可以说当代最好的老师来教导他、来辅导他,这个机会难得。我们要想亲近一个老师,亲近不到。他们是最好的、最优秀的老师,德行学问为举世公认,这些好老师辅导他、教导他;他缘殊胜,只要他真正用功努力,他的成就自然在一般修行人之上。我们听到这个很合理,这个说法令人心服口服,令人敬佩。大师的道德学问,任何一个人接触之后都能够肃然起敬,他受过良好的教育。对我们说真话,帮助我们解除疑惑,这是好老师、善知识。章嘉大师往生之后,过了一年我认识李炳南老居士,我们师生之间也建立在信心的基础上。我对他非常感恩,我亲近他十年。
愿不能退,能牺牲自己。为学佛法要牺牲,牺牲自己五欲六尘的享受,朋友来相邀到哪里去玩,到哪里去旅行,我为了求道,我要放弃旅游玩乐的机会。现在我也讲经说法,为了帮助许许多多的同修、听众们,深入经藏,我不能不牺牲。我的老师为了教学牺牲一切,我怎么能贪图享受?也必须要牺牲一切享受。试问问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他要享名利、五欲的享受,对他来讲轻而易举,他为什么一生都过著三衣一钵、树下一宿的生活?还不是为我们一切众生做个好榜样。可不可以享受?享受就不能出六道,享受就有可能堕三途。
佛菩萨可以享受而不享受,做出样子来给我们看,要我们抓住机会,用功努力去修行。在这一生很短的时间,数十年寒暑一弹指就过去了,抓住这个时间好好的念佛,生到西方极乐世界,那个享受是你想像不到的。你在这个世间,亲戚朋友有天伦之乐,使你留恋;你到西方极乐世界,然后你就见到过去生生世世父母家亲眷属,那些人已经生到极乐世界,到那边都团聚、都团圆,都认识了。说到旅游观光,那个范围就大了,尽虚空、遍法界是你的生活环境,我们今天还没有办法超出地球,我们的活动空间太小了。极乐世界的人活动空间太大了,虚空法界无量无边诸佛刹土,都是你活动的空间。过去无量劫来生生世世,你的家亲眷属、你的朋友、你的道友太多太多了,那个时候一见面都认识,你有宿命通。为什么不忍耐几十年,去享受究竟圆满的大乐?我们要想在这一生当中做到,必须要落实到信愿行,行是真干!真念佛。一定要抓住机会,决定不能够放过,这是聪明人,这是有智慧的人,这是住真实慧的人。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