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年早餐开示—何谓与佛相应 (共一集) 1999/1/4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20-014-0104
前几天,有一位敬伟同学,他问了几个问题。第一个问题,他问:与佛相应,这个相应怎么讲法?
相应,简单的说,就是彼此双方的感应,比相同的意思还要深一层。落实在生活当中,就是自己的观念言行,与佛的观念言行相等、相同的意思。佛的心行被记载在经典之中,我们读经,经典就像一面镜子一样,我们细心将自己起心动念,跟佛的理念比较对照一下,我们的心像不像佛心,我们的言语像不像佛的言语,我们的行为像不像佛的行为,如果很像这就叫相应,如果不像这叫不相应。所以古德说「一念相应一念佛」,你这一念相应你就是佛,因为你跟佛没有两样,念念相应念念佛。一念相应,我们凡夫也有,确实有,但是做不到念念相应。为什么做不到?内有烦恼在作祟,外面有五欲六尘的诱惑。所以第一念相应,第二念就不相应了,第二念就是烦恼与外面诱惑相应,跟佛不相应,道理在此地。
所以学佛做功夫,实在讲没有别的,就是克服自己的烦恼习气,不被外面境界诱惑,这是真实的功夫。里面清净,外面所表现的自然都清净了,所以佛法修学重实质而不重形式。形式往往是和光同尘,诸佛菩萨为了接引众生、教化众生,他必须跟众生打成一片;换句话说,佛菩萨跟众生相应才能度得了众生,众生跟佛相应他才能成得了佛。这个话,诸位细细去想想。佛跟众生相应正是大经上所说,应以什么身得度,他就现什么身,随类现身,随机说法,是佛跟众生相应。众生跟佛相应,一定要学佛的心行。所以我们学佛一定要「信、解、行、证」,到行证才跟佛相应。我们信解不能说相应,行证才是相应,这是告诉我们修学的方法。
第二个问题∶等觉菩萨成就个个不同,是不是说文殊菩萨的智慧比其他的菩萨来得高?
可以这么说。等觉菩萨还有一品无明没破;换句话说,对於宇宙人生的真相,还没有达到究竟圆满的明了,还有极其少分的一部分,他还不清楚。这种不清楚,不是每一个等觉菩萨都一样;像一个圆一样,缺一点点,但是这个圆的缺一点在这边缺的,那一个圆它在这边缺的,它不见得两个缺口完全相同,就是这么个意思。但是到整个圆满,那就完全相同了,所以说佛佛道同,到成佛的时候,智慧、见解、德能完全相同,决定没有差异。理上如此,事也是如此。也许大家听到这个地方又产生疑问,既然佛个个都圆满,完全相同,没有欠缺了,为什么又阿弥陀第一?阿弥陀佛何以成为第一?实在讲,阿弥陀佛跟其他诸佛完全相同,决定没有差异;说他第一,是说他应化度众生的方法善巧第一。
其他诸佛,有没有阿弥陀佛这一种善巧方便?给诸位说有。既然有,总不能说个个佛都第一。这样说起来,在理上讲没错,事上讲也没有错,可是帮助众生修学成佛,问题就严重了,对於众生修行证果就产生重大的障碍。这个道理在哪里?初学的人一定要一门深入,如果说门门第一,佛佛都第一,他学这个、也学那个,学得太多,学杂了,反而成障碍。所以说阿弥陀佛第一,这是极其善巧方便,我们要明白这个道理,要遵守佛的教诲。任何一尊佛,用阿弥陀名号来接引众生,这一尊佛就是阿弥陀佛。所以我们在经上读到的、明了的,诸佛菩萨没有名号;不但没有名号,连形相都没有。形相、名号都是随众生需要而示现的,《楞严经》上讲得很清楚,「随众生心,应所知量」。这是把真话说出来了,随心应量,所以我们不能执著。
我们依据经典教诲去修学,修学必须要知道一门深入,在一切经里面我们都看到这个榜样。你看《楞严经》以二十五位菩萨做示范,二十五圆通;《华严经》上以五十三位菩萨做模范,都是教导我们一门深入。而在一切法门里面,对一切众生最方便的、最稳当的、最快速的,就是持名念佛的法门。所以说阿弥陀佛第一,说阿弥陀佛是「光中极尊,佛中之王」,实际上就是讲,念佛成佛这个法门是光中极尊,佛中之王,是这么个意思。你明白之后,你就不会疑惑。只要我们依照经典的教训,认真努力去做,我们也能在这一生当中得到成就。
第三个问题,他问的是∶《观无量寿佛经》是不是与《无量寿经》相同,差别又在哪里?《弥陀经》是否《无量寿经》的短文?
这个短文,应该是略说。这三部经,古大德称为「净土三经」,净土宗修学主要的依据,就是根据这三部经。这三部经,都是释迦牟尼佛,特别为我们介绍极乐世界,介绍阿弥陀佛。《无量寿经》,古人称为净宗第一经,是给我们做一个详细的介绍,说明极乐世界的来源,极乐世界的成就,极乐世界人生活状况,说得很详细、说得很圆满。不但世尊劝导我们,要向往西方极乐世界,要取得极乐世界,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劝导我们移民到西方极乐世界去,那个地方是修学最好的环境。因为在一切诸佛刹土里面,修学都有退转,这是修学人最大的障碍,西方极乐世界没有退转,只有进步,没有退步。有进步得很快的,有进步得很慢的,但是总归是进步,不会有退步,这是一个难能可贵的修学处所。世尊介绍,十方一切诸佛都介绍。我们在经上见到,西方极乐世界是阿弥陀佛建立的,你们有没有想到,是十方一切诸佛如来所共同完成的?阿弥陀佛建立,一切诸佛完成。何以说一切诸佛完成?一切诸佛都劝导一切众生,往生极乐世界去作佛,这是一切诸佛之所完成。你要把这层看透,你对於净宗的信心就坚定了,一切诸菩萨所向往的,无比的殊胜!
《观无量寿佛经》是《无量寿经》的补充说明。世尊当年介绍,还有一些意思还没有讲完,所以做个补充。这里面也给我们举出一个实际的例子,韦提希夫人往生极乐世界,这是做个榜样给我们看。这里面有理论的补充,那是经上讲的「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把念佛成佛这个道理,给我们说明白了。这个与世尊通常所讲的「唯心所现,唯识所变」,「一切法从心想生」,在《观经》里面我们得到了证明,想佛确实可以成佛。《楞严经》上讲「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见佛就是成佛,见佛就是明心见性,都给我们做了很好的证明。
其次,《观经》上给我们讲修行的方法,说得很详细,《无量寿经》上只讲到三辈往生,而《观经》里面跟我们细说九品,这是一个补充说明。在方法里面,给我们讲了十六种观法,诸位要知道,十六不是数字,是表法的,表无量无边,表大圆满。因为净宗法门是无所不包,我们在《无量寿经》里面看到,显教密教、宗门教下、大乘小乘,没有一样不包括在其中。十六,密宗都用十六来代表大圆满,我们在《无量寿经》里面看到十六正士,《观经》里面十六观法,所以不可以把它看作数字。这是做了详细补充,方法上的补充、因果上的补充,九品是因果上的补充,让我们对西方极乐世界更清楚、更明白。
小本《佛说阿弥陀经》,完全是劝导我们,放下娑婆苦难的世界,求生净土。在这部经里,自始至终佛对一切众生劝信、劝愿、劝行,於是「信、愿、行」就变成净宗修学的三个基本条件,古人所谓的三资粮,三资粮是从《阿弥陀经》里头说的。世尊劝导我们,十方诸佛同样也劝导我们,我们现在读的是罗什大师的译本,罗什大师里面是六方佛,这是省略了,玄奘大师的译本里面就是十方佛,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劝我们往生净土。在这个经典里面,我们真正看到,世尊苦口婆心劝我们发愿说了三次,劝我们一定要相信说了十几次。这个样子苦口婆心恳切的劝导我们,我们要能够理解,要知道感恩。《般若经》上佛教给我们知恩报恩,我们不能够体会到,世尊对众生、对自己那种慈悲心,你怎么会懂得报恩?你体会得愈深,你报恩的心就愈切。怎样报佛恩?依教修行,随缘化他,这是报恩。自己一定认真努力去照做,同时也帮助一切有缘的众生,有缘众生他能够接受,他也能相信,他能够听得懂,这就是有缘众生。我们要把这个法门传授给他,希望他在这一生当中也能成就,这是真正报佛恩。
后面还有个问题∶七菩提分里面的精进、定、念,跟八正道里面讲的正精进、正定、正念,分别何在?
这个问题我不答,你去看看《佛学大辞典》,你去查参考资料,不能说是一点功夫都不费,你就很轻易得到了,没这么便宜。你去查,查到之后不懂,再来问。今天时间到了。
前几天,有一位敬伟同学,他问了几个问题。第一个问题,他问:与佛相应,这个相应怎么讲法?
相应,简单的说,就是彼此双方的感应,比相同的意思还要深一层。落实在生活当中,就是自己的观念言行,与佛的观念言行相等、相同的意思。佛的心行被记载在经典之中,我们读经,经典就像一面镜子一样,我们细心将自己起心动念,跟佛的理念比较对照一下,我们的心像不像佛心,我们的言语像不像佛的言语,我们的行为像不像佛的行为,如果很像这就叫相应,如果不像这叫不相应。所以古德说「一念相应一念佛」,你这一念相应你就是佛,因为你跟佛没有两样,念念相应念念佛。一念相应,我们凡夫也有,确实有,但是做不到念念相应。为什么做不到?内有烦恼在作祟,外面有五欲六尘的诱惑。所以第一念相应,第二念就不相应了,第二念就是烦恼与外面诱惑相应,跟佛不相应,道理在此地。
所以学佛做功夫,实在讲没有别的,就是克服自己的烦恼习气,不被外面境界诱惑,这是真实的功夫。里面清净,外面所表现的自然都清净了,所以佛法修学重实质而不重形式。形式往往是和光同尘,诸佛菩萨为了接引众生、教化众生,他必须跟众生打成一片;换句话说,佛菩萨跟众生相应才能度得了众生,众生跟佛相应他才能成得了佛。这个话,诸位细细去想想。佛跟众生相应正是大经上所说,应以什么身得度,他就现什么身,随类现身,随机说法,是佛跟众生相应。众生跟佛相应,一定要学佛的心行。所以我们学佛一定要「信、解、行、证」,到行证才跟佛相应。我们信解不能说相应,行证才是相应,这是告诉我们修学的方法。
第二个问题∶等觉菩萨成就个个不同,是不是说文殊菩萨的智慧比其他的菩萨来得高?
可以这么说。等觉菩萨还有一品无明没破;换句话说,对於宇宙人生的真相,还没有达到究竟圆满的明了,还有极其少分的一部分,他还不清楚。这种不清楚,不是每一个等觉菩萨都一样;像一个圆一样,缺一点点,但是这个圆的缺一点在这边缺的,那一个圆它在这边缺的,它不见得两个缺口完全相同,就是这么个意思。但是到整个圆满,那就完全相同了,所以说佛佛道同,到成佛的时候,智慧、见解、德能完全相同,决定没有差异。理上如此,事也是如此。也许大家听到这个地方又产生疑问,既然佛个个都圆满,完全相同,没有欠缺了,为什么又阿弥陀第一?阿弥陀佛何以成为第一?实在讲,阿弥陀佛跟其他诸佛完全相同,决定没有差异;说他第一,是说他应化度众生的方法善巧第一。
其他诸佛,有没有阿弥陀佛这一种善巧方便?给诸位说有。既然有,总不能说个个佛都第一。这样说起来,在理上讲没错,事上讲也没有错,可是帮助众生修学成佛,问题就严重了,对於众生修行证果就产生重大的障碍。这个道理在哪里?初学的人一定要一门深入,如果说门门第一,佛佛都第一,他学这个、也学那个,学得太多,学杂了,反而成障碍。所以说阿弥陀佛第一,这是极其善巧方便,我们要明白这个道理,要遵守佛的教诲。任何一尊佛,用阿弥陀名号来接引众生,这一尊佛就是阿弥陀佛。所以我们在经上读到的、明了的,诸佛菩萨没有名号;不但没有名号,连形相都没有。形相、名号都是随众生需要而示现的,《楞严经》上讲得很清楚,「随众生心,应所知量」。这是把真话说出来了,随心应量,所以我们不能执著。
我们依据经典教诲去修学,修学必须要知道一门深入,在一切经里面我们都看到这个榜样。你看《楞严经》以二十五位菩萨做示范,二十五圆通;《华严经》上以五十三位菩萨做模范,都是教导我们一门深入。而在一切法门里面,对一切众生最方便的、最稳当的、最快速的,就是持名念佛的法门。所以说阿弥陀佛第一,说阿弥陀佛是「光中极尊,佛中之王」,实际上就是讲,念佛成佛这个法门是光中极尊,佛中之王,是这么个意思。你明白之后,你就不会疑惑。只要我们依照经典的教训,认真努力去做,我们也能在这一生当中得到成就。
第三个问题,他问的是∶《观无量寿佛经》是不是与《无量寿经》相同,差别又在哪里?《弥陀经》是否《无量寿经》的短文?
这个短文,应该是略说。这三部经,古大德称为「净土三经」,净土宗修学主要的依据,就是根据这三部经。这三部经,都是释迦牟尼佛,特别为我们介绍极乐世界,介绍阿弥陀佛。《无量寿经》,古人称为净宗第一经,是给我们做一个详细的介绍,说明极乐世界的来源,极乐世界的成就,极乐世界人生活状况,说得很详细、说得很圆满。不但世尊劝导我们,要向往西方极乐世界,要取得极乐世界,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劝导我们移民到西方极乐世界去,那个地方是修学最好的环境。因为在一切诸佛刹土里面,修学都有退转,这是修学人最大的障碍,西方极乐世界没有退转,只有进步,没有退步。有进步得很快的,有进步得很慢的,但是总归是进步,不会有退步,这是一个难能可贵的修学处所。世尊介绍,十方一切诸佛都介绍。我们在经上见到,西方极乐世界是阿弥陀佛建立的,你们有没有想到,是十方一切诸佛如来所共同完成的?阿弥陀佛建立,一切诸佛完成。何以说一切诸佛完成?一切诸佛都劝导一切众生,往生极乐世界去作佛,这是一切诸佛之所完成。你要把这层看透,你对於净宗的信心就坚定了,一切诸菩萨所向往的,无比的殊胜!
《观无量寿佛经》是《无量寿经》的补充说明。世尊当年介绍,还有一些意思还没有讲完,所以做个补充。这里面也给我们举出一个实际的例子,韦提希夫人往生极乐世界,这是做个榜样给我们看。这里面有理论的补充,那是经上讲的「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把念佛成佛这个道理,给我们说明白了。这个与世尊通常所讲的「唯心所现,唯识所变」,「一切法从心想生」,在《观经》里面我们得到了证明,想佛确实可以成佛。《楞严经》上讲「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见佛就是成佛,见佛就是明心见性,都给我们做了很好的证明。
其次,《观经》上给我们讲修行的方法,说得很详细,《无量寿经》上只讲到三辈往生,而《观经》里面跟我们细说九品,这是一个补充说明。在方法里面,给我们讲了十六种观法,诸位要知道,十六不是数字,是表法的,表无量无边,表大圆满。因为净宗法门是无所不包,我们在《无量寿经》里面看到,显教密教、宗门教下、大乘小乘,没有一样不包括在其中。十六,密宗都用十六来代表大圆满,我们在《无量寿经》里面看到十六正士,《观经》里面十六观法,所以不可以把它看作数字。这是做了详细补充,方法上的补充、因果上的补充,九品是因果上的补充,让我们对西方极乐世界更清楚、更明白。
小本《佛说阿弥陀经》,完全是劝导我们,放下娑婆苦难的世界,求生净土。在这部经里,自始至终佛对一切众生劝信、劝愿、劝行,於是「信、愿、行」就变成净宗修学的三个基本条件,古人所谓的三资粮,三资粮是从《阿弥陀经》里头说的。世尊劝导我们,十方诸佛同样也劝导我们,我们现在读的是罗什大师的译本,罗什大师里面是六方佛,这是省略了,玄奘大师的译本里面就是十方佛,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劝我们往生净土。在这个经典里面,我们真正看到,世尊苦口婆心劝我们发愿说了三次,劝我们一定要相信说了十几次。这个样子苦口婆心恳切的劝导我们,我们要能够理解,要知道感恩。《般若经》上佛教给我们知恩报恩,我们不能够体会到,世尊对众生、对自己那种慈悲心,你怎么会懂得报恩?你体会得愈深,你报恩的心就愈切。怎样报佛恩?依教修行,随缘化他,这是报恩。自己一定认真努力去照做,同时也帮助一切有缘的众生,有缘众生他能够接受,他也能相信,他能够听得懂,这就是有缘众生。我们要把这个法门传授给他,希望他在这一生当中也能成就,这是真正报佛恩。
后面还有个问题∶七菩提分里面的精进、定、念,跟八正道里面讲的正精进、正定、正念,分别何在?
这个问题我不答,你去看看《佛学大辞典》,你去查参考资料,不能说是一点功夫都不费,你就很轻易得到了,没这么便宜。你去查,查到之后不懂,再来问。今天时间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