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八年早餐开示—华严简史 (共一集) 1998/12/2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20-013-1202
这半年来,我们开始在一起学习《华严》,昨天我检查我们的进度,第一卷快要讲完了,大概还有三次可以结束。而这一卷我们用了半年的时间,所以想到全经有八十卷,如果依照弘一法师教导我们的方法,八十经我们学习到五十九卷,然后接著学习贞元本的四十卷,这就九十九卷,篇幅是很大。九十九卷经,如果一卷需要半年,差不多也是五十年讲完,所以往后的进度势必要加快,否则时间拖得太长了。可是如果讲得太快、太简单,又恐怕听的人不得利益,这也是个难处。现在这种讲法,听众很欢迎。所以往后这个经文,我想著容易懂的部分,不是太重要的部分,或者是理论境界太高深,我们无法契入的这些部分,我们的进度要加快。对於现前修行、生活有真实的利益,大家能够能解能行,帮助自己提升境界,这一部分的经文我们可以细讲。只有用这个方法,可以把进度加快。
学习的同修当中,有不少人对於什么叫《八十华严》、什么叫《四十华严》,还辨别不清楚。其实这桩事情,我们在讲经题的时候,就已经交代清楚。《华严经》的原本只有一种,世尊没有重复讲过,不像《无量寿经》,《无量寿经》是曾经多次宣讲,所以梵文的原本也不完全相同。可是《华严》只有一种本子,因为分量太大,经典上记载总共有十万颂。印度人计算篇幅大小是以偈颂为单位,一偈或者说是一个颂,都一样的意思,是讲四句,四句为一个单位,偈颂也好、长行也好、密咒也好,四句做为一个单位,所以这一个单位里面,字数多少并不相等。全经总共有十万颂,也就是说四十万句,可见得这分量之大。
这么大部的经典,它分装的册数一定相当之多,尤其在古代,经典是写在贝多罗树叶上,那个时候纸没有发明。这个树叶有相当的厚度,我相信许多同修们都曾经见过,各地大的图书馆、博物馆,有很多收藏著贝叶经典,有机会可以去看看。将树叶裁成一片一片的,两头打两个洞,用线穿起来,穿起来就成册。通常一面大概写四行,顶多写六行,两面写。诸位想想,这四十万句需要多少贝多罗树叶来书写,把它穿订成册,在我们想像当中这一部书,今天大型的卡车,一卡车恐怕都装不下。分量多了容易散失,这是一定的道理。我们现在自己藏书,如果这一套书有几十册,就很容易散失。所以《华严经》传到中国来的时候,是一个残缺的本子,不是完整的本子,完整的本子我们中国人,这说中国古代的这些高僧大德没有人见过。晋朝时候传来的,只有三万六千颂,诸位想想,十万颂传到中国来只有三万六千颂,三分之一,三分之二都遗失了。可是这一部分传来,中国人依旧把它翻成华文,总共六十卷,我们今天称为《晋经》,称为《六十华严》;《六十华严》算卷数,中国翻译的卷数,六十卷。现在这个经还有流通,读的人比较少。
第二次是在唐朝证圣年间,武则天执政的时候,实叉难陀大师从西域也带了《华严经》。这次带来的比上一次增加九千颂,总共有四万五千颂,还是不到一半,可是比前一次翻译的多了不少。这是第二次翻译,翻成之后装成八十卷,我们现在称的《八十华严》。虽然这个经文,只有一半还差一点,五万颂才是一半,四万五千颂,可是《华严经》大致的意思能够看得出来。我们现在读《华严》,有的时候读到那一段经文没有了,想想应该还有意思没讲完,怎么突然没有了,经本来到中国残缺,所以常常有这个现象。可是《华严经》的梵文原本已经失传,在全世界都找不到,今天保存最完整的,依旧是华文的译本。
以后在唐德宗贞元年间,印度有个小国国王,对中国皇帝送了一些礼物来,从前叫进贡,进贡就是送礼物。礼品里面有一部《普贤菩萨行愿品》,非常珍贵,这品经居然是完整的,没有缺页,太难得了!所以当时由印度的高僧般若法师负责译成华文,总共四十卷,我们称《四十华严》。实际上,《四十华严》就是《普贤菩萨行愿品》,这一品经就四十卷。这品经在《八十华严》里面它占了二十一卷,二十一卷跟四十卷比差不多是一半,这非常明显能看得出来,《普贤菩萨行愿品》唐朝时候的本子缺了一半,贞元年间这才补出来。所以现在《华严经》每一品都有缺文,唯独《普贤菩萨行愿品》是个完整的。所以弘一大师教给我们读诵的方法,是读《八十华严》读到第五十九卷,因为四十卷就是《行愿品》,四十卷我们就采用贞元本子,完整的《普贤菩萨行愿品》,这样合起来九十九卷,这是弘一大师教给我们读诵的方法。
八十经翻成之后,朝廷请澄观法师,就是清凉国师,给这个经做注解,这个注解叫《疏》。《疏》做成之后,当时一些人还感觉得太深,唯恐后学依旧不能够解其义,所以清凉非常慈悲,又做《随疏演义钞》。「疏」是注解经,「钞」是注解疏,换句话说,注解的注解。这桩事情做得好,对於后人学习《华严》有很大的帮助。但是《四十华严》,清凉只有《疏》,没有《钞》,可是如果从《八十》,从头一直读下去,对於《四十疏》也就能看得懂,因为有前面五十九卷的基础,再读《四十疏》不会感觉到困难。
几乎是在同时一个时代,李通玄居士,后人称他为李长者。这个人在传记里面记载,他是皇族,唐朝人,他没有出家,但是他一生过著清心寡欲修行的生活,境界也非常之高,神通感应都不可思议,我们在传记里面读到。他也发了个心,要给《华严经》做个注解,这个故事我相信诸位都相当熟悉,他所注的叫做《华严合论》。现在这两家的注解,成为研究《华严》必须要具备的参考资料。而这两家注解的方式不一样,清凉是依照经文,一句一句的来注解,这叫「疏钞」;李长者注解的方法,不是一句一句解释,是一个大段、一个大段,这一大段里面有些什么意思,这是「论」的方法,论就是讨论,不是一句一句的,一个大科、一大段发挥它的重点。所以我们学教的人,「疏钞」对我们的帮助很大。可是对於真正修行人来讲,他不需要这么罗嗦,嫌一句一句讲解太麻烦,喜欢「论」;也就是喜欢重点的提示,不喜欢一句一句的来讲解,那太耽误时间。所以一般宗门参禅的人,非常喜欢《合论》;当然研究教的人,讲经的法师们,一定喜欢《疏钞》。论有论的优点,疏钞有疏钞的好处。
到清朝早期,福州鼓山涌泉寺的方丈道霈禅师,他把《疏》、《论》给它合起来,这也是一个很难、很不容易的事情。因为《疏》跟《论》旨趣不一样,怎么能够合得起来?他把它融合了,所以就做成《疏论纂要》。现在这个书,诸位手上都有。《疏论纂要》,对我们学《华严》,初学的人来说很有用处,我们很喜欢。可是要真正深入,还是要读全部的《疏钞》,跟李长者全部的《合论》。《纂要》可以说,只是把《疏钞》跟《合论》里头的精要部分,把它会集在一起,便利於我们初学;真正深入,一定要读原疏、原论。这是我们学《华严》,这些常识不能不知道。
修净土,对於净土宗的典籍一定要很熟悉。净土依据的典籍,诸位晓得「五经一论」,这六种,每一种的性质都要很清楚、很明白,我们的修学才有下手之处。净宗经论是以《无量寿经》为主,《观无量寿佛经》可以说是《无量寿经》的补充;《阿弥陀经》主要是劝信、劝愿。佛在那里给我们三次劝愿,劝我们要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劝信十方佛,在罗什的译本是六方,每一方到末后都教给我们「当信是经」,劝我们信,这就六次的劝勉;世尊在这里面也有两次劝勉,劝我们相信。八次劝信,三次劝我们发愿,真正是苦口婆心,我们懂得它的性质。所以许多人,以《弥陀经》做为早晚课,很有道理。《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可以说是净土宗的《心经》。《普贤菩萨行愿品》,也是《无量寿经》的补充。《无量寿经》大家一展开经文,「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普贤大士之德是什么?《普贤菩萨行愿品》十大愿王,就是补充普贤大士之德,净宗的典籍就圆满了。《往生论》,天亲菩萨他的修学心得报告,可以做我们的示范。所以这些总要搞清楚、搞明白,我们才有下手之处,才能让人坚定信心,真正做到不怀疑,然后劝他不夹杂、不间断,决定有成就。
这半年来,我们开始在一起学习《华严》,昨天我检查我们的进度,第一卷快要讲完了,大概还有三次可以结束。而这一卷我们用了半年的时间,所以想到全经有八十卷,如果依照弘一法师教导我们的方法,八十经我们学习到五十九卷,然后接著学习贞元本的四十卷,这就九十九卷,篇幅是很大。九十九卷经,如果一卷需要半年,差不多也是五十年讲完,所以往后的进度势必要加快,否则时间拖得太长了。可是如果讲得太快、太简单,又恐怕听的人不得利益,这也是个难处。现在这种讲法,听众很欢迎。所以往后这个经文,我想著容易懂的部分,不是太重要的部分,或者是理论境界太高深,我们无法契入的这些部分,我们的进度要加快。对於现前修行、生活有真实的利益,大家能够能解能行,帮助自己提升境界,这一部分的经文我们可以细讲。只有用这个方法,可以把进度加快。
学习的同修当中,有不少人对於什么叫《八十华严》、什么叫《四十华严》,还辨别不清楚。其实这桩事情,我们在讲经题的时候,就已经交代清楚。《华严经》的原本只有一种,世尊没有重复讲过,不像《无量寿经》,《无量寿经》是曾经多次宣讲,所以梵文的原本也不完全相同。可是《华严》只有一种本子,因为分量太大,经典上记载总共有十万颂。印度人计算篇幅大小是以偈颂为单位,一偈或者说是一个颂,都一样的意思,是讲四句,四句为一个单位,偈颂也好、长行也好、密咒也好,四句做为一个单位,所以这一个单位里面,字数多少并不相等。全经总共有十万颂,也就是说四十万句,可见得这分量之大。
这么大部的经典,它分装的册数一定相当之多,尤其在古代,经典是写在贝多罗树叶上,那个时候纸没有发明。这个树叶有相当的厚度,我相信许多同修们都曾经见过,各地大的图书馆、博物馆,有很多收藏著贝叶经典,有机会可以去看看。将树叶裁成一片一片的,两头打两个洞,用线穿起来,穿起来就成册。通常一面大概写四行,顶多写六行,两面写。诸位想想,这四十万句需要多少贝多罗树叶来书写,把它穿订成册,在我们想像当中这一部书,今天大型的卡车,一卡车恐怕都装不下。分量多了容易散失,这是一定的道理。我们现在自己藏书,如果这一套书有几十册,就很容易散失。所以《华严经》传到中国来的时候,是一个残缺的本子,不是完整的本子,完整的本子我们中国人,这说中国古代的这些高僧大德没有人见过。晋朝时候传来的,只有三万六千颂,诸位想想,十万颂传到中国来只有三万六千颂,三分之一,三分之二都遗失了。可是这一部分传来,中国人依旧把它翻成华文,总共六十卷,我们今天称为《晋经》,称为《六十华严》;《六十华严》算卷数,中国翻译的卷数,六十卷。现在这个经还有流通,读的人比较少。
第二次是在唐朝证圣年间,武则天执政的时候,实叉难陀大师从西域也带了《华严经》。这次带来的比上一次增加九千颂,总共有四万五千颂,还是不到一半,可是比前一次翻译的多了不少。这是第二次翻译,翻成之后装成八十卷,我们现在称的《八十华严》。虽然这个经文,只有一半还差一点,五万颂才是一半,四万五千颂,可是《华严经》大致的意思能够看得出来。我们现在读《华严》,有的时候读到那一段经文没有了,想想应该还有意思没讲完,怎么突然没有了,经本来到中国残缺,所以常常有这个现象。可是《华严经》的梵文原本已经失传,在全世界都找不到,今天保存最完整的,依旧是华文的译本。
以后在唐德宗贞元年间,印度有个小国国王,对中国皇帝送了一些礼物来,从前叫进贡,进贡就是送礼物。礼品里面有一部《普贤菩萨行愿品》,非常珍贵,这品经居然是完整的,没有缺页,太难得了!所以当时由印度的高僧般若法师负责译成华文,总共四十卷,我们称《四十华严》。实际上,《四十华严》就是《普贤菩萨行愿品》,这一品经就四十卷。这品经在《八十华严》里面它占了二十一卷,二十一卷跟四十卷比差不多是一半,这非常明显能看得出来,《普贤菩萨行愿品》唐朝时候的本子缺了一半,贞元年间这才补出来。所以现在《华严经》每一品都有缺文,唯独《普贤菩萨行愿品》是个完整的。所以弘一大师教给我们读诵的方法,是读《八十华严》读到第五十九卷,因为四十卷就是《行愿品》,四十卷我们就采用贞元本子,完整的《普贤菩萨行愿品》,这样合起来九十九卷,这是弘一大师教给我们读诵的方法。
八十经翻成之后,朝廷请澄观法师,就是清凉国师,给这个经做注解,这个注解叫《疏》。《疏》做成之后,当时一些人还感觉得太深,唯恐后学依旧不能够解其义,所以清凉非常慈悲,又做《随疏演义钞》。「疏」是注解经,「钞」是注解疏,换句话说,注解的注解。这桩事情做得好,对於后人学习《华严》有很大的帮助。但是《四十华严》,清凉只有《疏》,没有《钞》,可是如果从《八十》,从头一直读下去,对於《四十疏》也就能看得懂,因为有前面五十九卷的基础,再读《四十疏》不会感觉到困难。
几乎是在同时一个时代,李通玄居士,后人称他为李长者。这个人在传记里面记载,他是皇族,唐朝人,他没有出家,但是他一生过著清心寡欲修行的生活,境界也非常之高,神通感应都不可思议,我们在传记里面读到。他也发了个心,要给《华严经》做个注解,这个故事我相信诸位都相当熟悉,他所注的叫做《华严合论》。现在这两家的注解,成为研究《华严》必须要具备的参考资料。而这两家注解的方式不一样,清凉是依照经文,一句一句的来注解,这叫「疏钞」;李长者注解的方法,不是一句一句解释,是一个大段、一个大段,这一大段里面有些什么意思,这是「论」的方法,论就是讨论,不是一句一句的,一个大科、一大段发挥它的重点。所以我们学教的人,「疏钞」对我们的帮助很大。可是对於真正修行人来讲,他不需要这么罗嗦,嫌一句一句讲解太麻烦,喜欢「论」;也就是喜欢重点的提示,不喜欢一句一句的来讲解,那太耽误时间。所以一般宗门参禅的人,非常喜欢《合论》;当然研究教的人,讲经的法师们,一定喜欢《疏钞》。论有论的优点,疏钞有疏钞的好处。
到清朝早期,福州鼓山涌泉寺的方丈道霈禅师,他把《疏》、《论》给它合起来,这也是一个很难、很不容易的事情。因为《疏》跟《论》旨趣不一样,怎么能够合得起来?他把它融合了,所以就做成《疏论纂要》。现在这个书,诸位手上都有。《疏论纂要》,对我们学《华严》,初学的人来说很有用处,我们很喜欢。可是要真正深入,还是要读全部的《疏钞》,跟李长者全部的《合论》。《纂要》可以说,只是把《疏钞》跟《合论》里头的精要部分,把它会集在一起,便利於我们初学;真正深入,一定要读原疏、原论。这是我们学《华严》,这些常识不能不知道。
修净土,对於净土宗的典籍一定要很熟悉。净土依据的典籍,诸位晓得「五经一论」,这六种,每一种的性质都要很清楚、很明白,我们的修学才有下手之处。净宗经论是以《无量寿经》为主,《观无量寿佛经》可以说是《无量寿经》的补充;《阿弥陀经》主要是劝信、劝愿。佛在那里给我们三次劝愿,劝我们要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劝信十方佛,在罗什的译本是六方,每一方到末后都教给我们「当信是经」,劝我们信,这就六次的劝勉;世尊在这里面也有两次劝勉,劝我们相信。八次劝信,三次劝我们发愿,真正是苦口婆心,我们懂得它的性质。所以许多人,以《弥陀经》做为早晚课,很有道理。《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可以说是净土宗的《心经》。《普贤菩萨行愿品》,也是《无量寿经》的补充。《无量寿经》大家一展开经文,「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普贤大士之德是什么?《普贤菩萨行愿品》十大愿王,就是补充普贤大士之德,净宗的典籍就圆满了。《往生论》,天亲菩萨他的修学心得报告,可以做我们的示范。所以这些总要搞清楚、搞明白,我们才有下手之处,才能让人坚定信心,真正做到不怀疑,然后劝他不夹杂、不间断,决定有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