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九八年早餐开示—如何使道场和睦 - (共一集)
九八年早餐开示—如何使道场和睦  (共一集)  1998/10/31  澳洲净宗学会  档名:20-013-1031

  诸位同修:

  大家来自许多不同的道场,到此地来共同参学,令我们非常的欢喜,也非常兴奋。我们过去曾经走过许许多多的地方,也参访过许多的道场,见到一些道场内部不能够团结,不能够和睦,不但影响各人的修持,实在讲,也破坏了佛法在社会上的形象。这个责任很严重,可是往往被大家疏忽掉了。虽然念佛,依旧不能往生。

  我在早年在台中求学的时候,第一次读到灌顶法师的《大势至圆通章疏钞》。灌顶法师是前清乾隆时间的人,这是了不起的一位法师,他的著作很多,大部分收藏在《卍续藏》里面。他在注解后面,说明念佛人一百种不同的果报,第一个就是念佛人堕阿鼻地狱,这是写在第一句,一百句里写在第一句。我看了之后非常疑惑,念佛再不好也不至於念到阿鼻地狱去。我把这个问题去请教李老师,李老师一看:这是大问题,我不跟你一个人讲,我在讲经的时候跟大家讲。往往是念佛人自己以为不错,造阿鼻地狱的罪业他不晓得。阿鼻地狱怎么造的?破坏佛教形象。

  佛法的形象是九法界众生的模范,这大乘经里面讲的太多太多,我们称佛为导师,大导师,人天师范,这是佛法。可是我们做佛弟子,所作所为都争取自己的利益,不能够谦虚,不能够忍让,造成社会大众对我们的看法:他学佛,佛还不是这样的,跟我们有什么两样?这就把佛法形象破坏了。我们在今天冷眼来观察,这学佛的四众同修多少人都犯了这个过失,但是自己不知道,以为自己的争、夺取都是合情、合理、合法的,我做的一点都没有错。你在世间人眼光也许你没做错,你应该要争的,应该要争取的,你在佛法里面错了。佛法教人不争,教人不贪,要细细思惟佛菩萨在经典里面教导我们的是什么?祖师大德教导我们的又是什么?我们今天的修学到底错在哪里?

  我讲经的时候,也常常讲,今天这个社会,这样混乱,灾难这么多,众生这么苦,谁造成的?我们学佛弟子一定要知道,是我自己造成的,罪过在我一身,我没有修得好,我没有做得好,让这些众生受难,让这些众生受罪。我们每一个学佛人都能够自己反省,都能够自己检讨,都能够自己改过自新,不但自己有救,你对社会帮助就大了。佛菩萨跟凡夫不一样的地方,凡夫心目之中只有自己是对的,别人都是错的,这是凡夫。佛菩萨跟我们不一样的,别人都是对的,自己是错的。

  禅宗六祖惠能大师,中国人,他在佛法接受佛的教育不多,他不认识字,一生没有能力读经,不认识字,也没有机会听别人讲经说法,他成佛了,而被大家公认了。他说的话,你看中国自古以来祖师大德讲的话都叫「语录」,唯有他说的话称之为「经」,《坛经》实在讲是他的语录;对他这么推崇,这么尊敬。他的心行跟诸佛如来没有两样,他是天天反省,天天改过自新。他说得很好,「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不见世间过,不是白痴,样样清楚,这世间所有过是自己的过失,不是别人过失,这叫不见世间过。他看到一切众生的过失,都是自己的过失,是自己造成的。自己天天反省,天天改过自新,感化别人。这能成为一代祖师,能令世出世间一切大众尊敬,向他学习。《坛经》过去我们讲过几遍,它是佛法修学的总纲领,不尽然是禅宗的必修课程,任何一个宗派,任何一个法门都不能违背它的原理原则。六祖大师的心清净,他也讲得很好,「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两句话就是《金刚经》重点的落实,《金刚经》给我们讲,三心不可得,万法缘生,当体即空了不可得,那就是本来无一物。人家那个心清净到极处了,真正是一尘不染。

  大家要开智慧,智慧从哪来的?智慧是你自性里头本来具足的,不是从外面来的,外面学不到,外面学来的都是邪知邪见,是你自性里本具的般若智慧现前。你的般若智慧为什么不能现前?佛讲你有障碍,这业障,你有业障。这个业障两大类,一个是烦恼障,一个是所知障。烦恼障是什么?是「我」。我执,执著有我,有是非人我,有贪瞋痴慢,这个东西障碍智慧,把你自性里面无量无边的功德全部都障住了,本有的,丝毫得不到受用。第二种所知障,那也是很严重的障碍。所知障是错认一切诸法的存在。如果用我们现在粗浅的话来说,所知障里头最严重的,成见。这个东西麻烦,自以为是,殊不知你所知道的全部都是错误的,不是真知。这两种障碍,障碍了自性,佛经里头所谓的「我执,法执」,也叫人我执,法我执。佛教导我们,如果让我们性德现前,恢复作用,那就是诸佛如来一样了,一定要把两种障除掉。

  所以六道十法界从哪里来的?大经上告诉我们,妄想、分别、执著。执著就是烦恼障,分别就是所知障,这三种东西你统统都有,六道轮回这个现象就起来了。如果在这个里面,我们把执著舍掉,还有分别,执著没有了,六道就没有了。但是你还有分别,换句话说,还有声闻、缘觉、菩萨、佛,叫四圣法界。四圣跟六凡合起来叫十法界,四圣法界从分别里面变现出来的。分别也舍掉,四圣法界也没有了,超越十法界。超越十法界我们到哪里去?到一真法界。一真法界一开端,十住菩萨,《华严经》上说得很好,诸佛之住,你的住跟诸佛之住没有两样,诸佛之住。十行菩萨,行佛之行。十回向菩萨,把自己的修学成就奉献给一切众生,自己有福,让一切众生共享。十住、十行偏重在自利,自利就是利他,十回向完全是利他,利他就是自利,这三贤菩萨。我们才能过真正的生活,佛法讲正受,正常的享受。你没有契入这个境界,你过的日子是不正常的享受。这个不正常不仅是讲六道,四圣法界都不正常。

  我们在一生当中,我们是凡夫,现在一品烦恼都没断,能不能在一生当中超越?能够契入一真法界?佛在经上跟我们讲,这个答案是肯定的,问题在乎你肯不肯相信佛的话,你能不能理解佛所说的,你能不能依照这个教诲去奉行。你真正能做到,决定不随顺烦恼,不随顺习气,你就是真正把分别执著舍掉。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修行,修什么?行,错误的行为,执著是错误的,分别是错误的,把这个错误的修正过来叫修行。真正会用功,真正会修行,不在形式也不离形式。因为形式范围太广了,我日常生活,穿衣吃饭都是形式,无论你从事哪一种工作,你做工也是形式,交际应酬还是形式,怎么能离开形式?所谓离开形式,不著相,不著形式之相,也不废弃形式之相。佛菩萨在世间,天天也吃饭也穿衣,也跟大家一样,这个就是不离形式,不执著形式。

  世间人过日子执著,佛菩萨随缘,世间人攀缘,攀缘就执著,自己有意思,不知道那个意思是错误的,落在心意识里头。随顺心意识就是随顺习气,随顺烦恼。佛菩萨他过的是智慧的生活,他随顺法性,不随顺心意识,法性是自然的。随顺法性就自在,什么都好,样样都好,在天堂很好,在阿鼻地狱也很好,这随顺。为什么?天堂他没有乐受,地狱他没有苦受,他的受永远是平等的,他的心永远是清净的,所以十法界就变成一真法界。不是说证得一真法界,十法界就没有了,那你就搞错了,一真法界在哪里?就在现前。现前这个社会,你的心要清净平等,那就是一法界;你的心不清净、不平等那就是十法界。心变境界,境随心转,这是事实真相。

  所以我们学佛,从哪里学起?一定要从三学、六和学起。我们净宗学会最初成立的时候,我写了一个缘起,韩馆长名义发表的。我们提出修学的总纲领,五个科目,第一个就是三福,佛菩萨福报是圆满的,这佛称二足尊,福德圆满,智慧圆满,这叫二足尊。所以佛不反对我们享福,不反对我们修福,鼓励我们修福,鼓励我们享福,佛是福报最圆满的人,但是这个享福,我们往往有一个很错误的观念,把这名词解错了,什么叫享福?五欲六尘很多,那叫享福,搞错了,佛每一天要托钵,三衣一钵,树下一宿,日中一食,享福。他那个享福,我们就不懂了,他真的享福。我们这个享福,造业,他享福不造业,他享福里头有功德,他真快乐,真自在。我们有个房子天天还要抹桌子,还要扫扫地;他树下一宿,什么都不要管,你看他多自在,我们哪有他的福报大。一定要明理,要参透。我很想过那个日子。

  在早年香港有一位法师,洗尘法师,到台湾来看过一次,这人很热心,我就跟他讲:你带头,我跟著你去,我们像释迦牟尼佛五比丘,我们行托钵的生活,我们也树下一宿。现在树下一宿方便,你看童子军小帐棚,那个一折叠背在身上,晚上到哪个地方架起来,我们五个人围在一起,这个僧团,好,多殊胜,走遍全世界,弘法利生,他听了很欢喜。回去之后就完了,再不提了。那真正是大自在,大福报,世间人不懂。所以要想佛法兴旺,再复兴,一定要遵守佛的教诲,要能够放下。世间人讲牺牲奉献,已经离谱了,哪有什么牺牲?哪有什么奉献?本分事情,你应该是这样做法的。这个做法就对了,这个做法才能真正教化众生,你叫人放下,你确实自己放下;你叫人不要名闻利养,不要贪瞋痴慢,你真做到了,才会有人相信,才会有人跟著你学习。你自己做不到,叫别人去做,假的不是真的。所以这些事情,希望我们自己要认真反省检点,从自己本身做起。

  如果有人说,我身体不行,体力不行,我这样做,自己恐怕吃不消。吃不消很好,如果三天、五天就死了,不就到极乐世界去了吗?这极苦世界有什么好留恋的?如果这个世界众生跟你有缘,还要希望你得度,你的身体自然就好了,这叫境随心转。我们常常有个错误观念:身体不行,毛病很多。愈想愈多,病从哪里来的?想来的。佛在经上常讲「一切法从心想生」,想什么就变现什么,你想老就变老,你想病就病了,你想死,哪有不死的道理?所以我们学佛的人虽然很多,如理的修学人很少,哪一个人心里想佛?想佛的人太少太少了!想什么?贪瞋痴慢。想的是什么?想自私自利,没想到佛,所以你学的不是佛。因此一定要做一个好的形象给世间人看看,这才是佛的真正的弟子,人天师范。我们明白了应该要认真努力,要与任何人,特别是知见不同,业障烦恼习气深重的人要跟他们和睦相处,他不能相处,是我们自己道行不够不能感化他,回过头来修自己,才能感动别人,才能教化众生,才能够弘法利生,报佛的恩德,报一切众生的恩德。好了,今天我们这一会就到这个地方圆满。在圆满的时候以这一点供养诸位同修,希望我们大家共同努力,好,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