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九八年早餐开示—是心是佛,是心作佛(下) - 1998/9/8
九八年早餐开示—是心是佛,是心作佛(下)  1998/9/8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20-013-0908

  昨天跟大家讲到「是心是佛,是心作佛」,这个意思是深广无尽。究竟什么是心?没有人知道;知道什么是心,这个人就作佛了。大乘佛法里面讲心,决定不是缘虑心,缘虑是我们思惟想像,这是意识心,不是真心,禅宗里面说「若人识得心,大地无寸土」,这两句话是形容明心见性人的境界。心是什么?古人讲「说似一物即不中」,说不出。它在不在?就在现前,就没有人认识。於是佛在大乘经上告诉我们,心就是法界,心就是一真,心就是真如,心就是一切众生;一切众生,包括十法界依正庄严,都是众缘和合而生的。所以楞严会上阿难找心,找了七个地方,佛都否定掉。佛所否定的,是他根本没有找到,实在讲就在眼前。为什么他没有找到?因为他有妄想、分别、执著,离开妄想、分别、执著,七处皆是,你见到了。佛所否定的,是否定他根本没有见到,他在打妄想,妄想打得再多那都不是;心不是妄想,心是事实。

  所以说山河大地,一切众生依正庄严,都是诸佛如来随类化身。是不是真的诸佛如来随类化身?是的。怎么知道是?唯心所现。心就是诸佛如来,心就是一切众生,「生佛不二」。为什么不二?佛是心,众生也是心,那怎么会是两样?好比我们以黄金造成佛像,造成菩萨像,也造成山河大地,造成种种畜生像,你从体上看不都是黄金,不都是一样吗?分量相同,价值相同,艺术价值也相同,没有一样不相同。你能从这个角度上看,法法皆是,没有一法不是,法法皆如,宗门里面讲「头头是道,左右逢源」,就是说这桩事。这是真的不是假的,不是教我们「应作如是观」,根本就是个事实,与大乘法所说圆满的相应。在佛法教学里面这是教理,佛之一切教诲,理论的依据就是真心,就是自性,见性是佛陀讲经说法的依据。我们学佛也要达到这个目标,要契入这个境界才算是成就。要契入这个境界,要达到这个目标,必须要把妄想、分别、执著淘汰得干干净净,你就能入这个境界了。

  凡夫累劫修学而不能成就,累劫修学就是指我们这些人,我们学佛不是这一生才开始,无量劫来生生世世,亲近无数的诸佛如来、大善知识,为什么今天还落到这种程度?没有把妄想、分别、执著舍掉,纵然亲近佛陀也是枉然。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亲近他的并不是各个都成就,亲近释迦牟尼佛,依旧搞六道轮回,依旧堕三恶道多得很,占大多数。佛为什么不能度他?佛家讲「佛不度无缘之人」。什么叫无缘?不能依教奉行,这就是无缘。佛所说的他相信、他理解,但是他做不到,这就是无缘;无缘,佛没有办法。什么时候他在六道三途苦头吃尽,听了佛的警惕他肯回头,回头是岸。所以这两句话,「是心是佛」这是真理,永远不变的。

  从「是心是佛」这一句你仔细去观察,就「一切众生本来成佛」,不但有情众生是佛,无情众生也是佛。为什么?心变现的。正是古人比喻,「以金作器,器器皆金」,器是什么?器是金变现的。明白这个道理,透彻这个道理,对一切众生自自然然起诚敬之心,对人、对事、对物,你的真诚心就显露出来;你的心自然是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这不是学来的,是你自性里本来具足的,它都现前。起作用的时候有两种,一种自受用,一种他受用。自受用是平等的,自受用是清净的,自受用也是慈悲的。他受用,有一类众生根机成熟,但是还没觉悟,没觉悟的人一定受环境的影响;环境有人、有事、有物。觉悟的人有责任保护这些尚未觉悟的人,将觉未觉,《金刚经》上世尊嘱咐,大菩萨要常常护念小菩萨,意思就在此地。这种行为也不离清净、平等、慈悲,没有跟这个违背,违背了那就不是佛法。这两次跟诸位在《华严经》上讲主空神,与空性相应,清净、平等、正觉、慈悲都是空性,与空性相应才叫觉,与空性相背那就迷了。

  所以他受用里面,要除邪显正,这是护持道场,护持清众;自受用里面没有邪正、没有是非、没有佛魔,所谓「边邪皆中正」,那是自受用,这里面有差别。但是无论是自受用,无论是他受用,决定与自性般若智慧相应,与自性空寂之体相应,这也是《金刚经》上所讲,「无住生心,生心无住」的意思,它有体有用,体用是一不是二。所以从事实真相上来讲「是心作佛」,我们落在相上,是心作菩萨,是心作缘觉、作声闻、作天、作修罗、作人、作鬼、作畜生、作地狱,作是什么意思?现,唯心所现,十法界依正庄严唯心所现,这个作是现。所以从现上来讲,十法界依正庄严皆是诸佛如来;跟诸位说,说诸佛,诸佛就是一尊佛;你不要说「诸」,诸就很多佛,错了。

  《华严经》上讲「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诸佛就是一尊佛,一尊佛现众多之相,叫诸。像《梵网经》上释迦牟尼佛说「千百亿化身」,千百亿化身是诸,其实是一尊佛,「一多不二」,这是不思议解脱境界,不是凡夫境界。这是给你讲事实真相,是给你说出佛所见到、佛所证得,他们的境界。法身大士也契入这个境界,也证得这个境界,但是不圆满,古人比喻说「隔罗看月」。罗是罗网,是丝织品,织得很细,透明的。隔著一层看月亮,那是菩萨;没有这一层障碍,那是佛,虽隔著一层也看得很清楚;我们凡夫是隔著重重的厚布,完全看不见,就在眼前你也看不见,这是从唯心所现来讲。

  我们从另一个角度上来看,来看什么?迷人。迷人在这个境界里面,他是怎么看法?迷人在这个境界里是「唯识所变」。「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这两句话都是《华严经》上。唯识所变他变的佛决定不是菩萨,他变的菩萨决定不是佛,於是十法界众生各个都独立,不能够融通、不能圆融。为什么不能圆融?因为他有分别、有执著。人不是天,天不是人,人不是鬼,鬼不是畜生,畜生不是地狱,各个界限分明,彼此对立。要知道在性里面没有对立,性是交融的,所以一切众生皆是诸佛,是从唯心所现这个角度去观察。从这个角度观察,大乘佛法讲「圆顿根性」,这个根机的人利,圆顿根机。从识这方面来观察,这个根性就很钝。这是两种不同根性,观察万事万法两个角度。

  从唯识所变这个角度来观察,我们要跟现前一切众生讲好讲,你一说他都懂。为什么?是他的境界。讲唯心所现那是诸佛如来的境界,你跟他讲他不懂,他会觉得你讲的话很奇怪,他会讲你讲的话不合逻辑、不合理,不是他的境界。唯识法相到最后是教你从相见性,这是一条相当长的路,究竟多长也是个人根性不同;根性利的,距离就缩短,时间就缩短;根性要钝的,迷得深的,烦恼习气重的,他的距离就很远,时间就很久。可是诸佛如来无量慈悲,总希望把距离拉近,时间缩短,帮助他早日成佛,早日能入佛的境界。《华严》大经我们看到诸佛如来慈悲到极处,这里面所说的都包括这两个观点。从唯识所变这就是讲行布,从唯心所现讲的是圆融,「圆融不碍行布,行布不碍圆融」,这是世尊讲《华严经》的法则。《华严》怎么讲出来的?就这个方法讲出来的,我们修学这部经典要了解,我们才有入处,我们才真有受用。

  佛说经没有一定的说法,无有定法可说,他说经活活泼泼,我们解经也要活活泼泼。经上每一个字、每一句,就跟老师一样出题目给你做作文,你看到这个题目你要懂得怎么作法。这个作法也没有一定的,同样一个题目,十个学生做这篇文章,十篇文章不一样,但是都不离题,那就是好文章,都没错。这就是像我们读古人的注解一样,一部经有几十种注解,几百种注解;经就是题目,注解就是依照题目作文,几十个人讲解,几十个样子,几百个人讲解,几百个样子,都没有讲错。他所讲就是他对於这个经典,他所体会、他所契入的有多少,每个人契入的浅深不一样,广狭不一样,所以他写出来的著作,他讲出来的不相同,完全看他契入浅深多寡,这无有定法可说。但是决定不会违背原理原则,原理原则我们要是落实来讲是戒定慧三学,决定不违背戒定慧,决定不违背六波罗蜜;六波罗蜜是戒定慧的展开,内容完全相同。

  佛就唯识所变跟我们讲十法界的因行,佛清净平等,一念不生,朗然大觉,这是佛。菩萨是六度,菩萨的心安住在六波罗蜜;缘觉安住在因缘,声闻安住在四谛。天安住在十善、四无量心;人安住在五戒,五戒里面也有十善;三恶道,饿鬼的心住在贪,悭贪;畜生心愚痴,住在愚痴里头,住就是执著分别;地狱是嫉妒、瞋恚;你与这些东西相应,那就是搞六道三途。这叫「是心作」,是心作佛,是心作菩萨,是心作天,是心作人,是心作饿鬼,作地狱,作畜生;这个心,诸位要记住,这个心是识,八识也叫心。可见得「是心作佛」跟「是心是佛」,那两个心不是一个讲法;「是心是佛」是讲的真心,「是心作」那个心是识,是唯识所现;「是心是」那个心是真心,是真如本性。所以从性上讲,万法圆融,万法是一,大乘佛法常讲「万法归一」,一就是一真,万法确实是一。可是从识里面讲那就变成万,一就变成万,变成无量无边。理事如是,佛的经典就是把这些理、把这些事,跟我们讲清楚、讲明白,让我们了解之后你就晓得怎样生活,怎样处事待人接物,怎样帮助自己,怎样帮助一切众生,你就统统都明白。好了,就讲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