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八年早餐开示—做讲记的标准—简易浅明 (共一集) 1998/5/21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20-013-0521
这一次在居士林讲《华严经》,我们自己的同学可以带《疏论纂要》的本子,我们在讲台上,主要依靠的参考资料就是用这本书。《纂要》有两种装订,一种是精装的大本,一种是散装的一卷一本小本,你们带小本当然最好。新印的本子给听众们使用,但是页数我们要用新印的,就是你们编的《科会》,要用《科会》页数。我们自己研究学习,把《科会》的页数写在《纂要》里头,查对就非常方便。同时听讲的时候要做笔记,这个笔记就是你们编《简注易解》的资料。这次陆居士他们有几位同修,从录音带把它写成文字,这个一部分就是将来《华严经讲记》。他的速度做得很快,第一次讲的跟第二次讲的都做好了,你们拿到的是第一次的,第二次的今天可以拿到。
《讲记》要大幅度的删减,如果每一次都照录音带写下来,我们《华严经》讲圆满的时候,分量就太大了。我们估计可能到四、五百万字,那就太多太多了,现代人决定不喜欢看。所以我的目标是希望,这套《华严经》将来出来,分量最好不要超过十册,就是像现在《疏论纂要》这个分量。《疏论纂要》你们大家都拿到,精装本十册,我们希望将来《华严经》,也是这么大一个分量。《纂要》里面的字大,现在我们排版的字小,所以希望就是每天你们听下来两个小时,听下来讲记最好是以三千字为准,二千字到三千字这是最理想的,不要超过三千字。
我昨天晚上问陆居士,两个小时你们把它整理出来多少字?他说大概是有将近两万字的样子,一万七千字;一万七千字到两万字的样子。我说太多了,如何把一万七千字删成三千字,这将来才能出版,分量才能够被大家所接受。这个工作你们学《华严》的同学也要做,我说你们最好分成两个组,一组专门做《简注易解》,另外一个组专门做《讲记》。在以往像太虚大师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太虚大师全书》大概有六百万字,它出版的时候精装三十多册,平装本大概有六十册,我早年初学佛的时候看过一遍。其中十分之八,大概到十分之八、九的样子,是学生听讲的笔记,不是他自己写的;他自己写的分量很少,顶多只占十分之一。像过去在此地的演培法师、续明法师,还有印顺法师,都是他的学生,他们写的笔记在《全书》里面很多,老法师讲他们做笔记,以后出版。那个时候完全是随堂记录的,送给老法师看过,这样以后才出版。
这个作法那就精简多了,我们听一堂经,把这些重要的东西记录下来,意思完整的记录下来,所费的文字就不多。如果依照录音带写下来,那就太繁琐,所以许许多多不必要的言词统统可以删掉。删的方法现在最好用萤光笔,萤光笔你把它划掉的部分,还是能看得很清楚。你觉得这个意思很完整,文字非常精简,这就留下来。罗嗦的,有些废话,重复的;重复是特别强调,对现场听众来讲是有必要,但是在文章决定不能,不可以的;像这些东西都可以大幅度把它删除。现在第一次讲的资料,你们手上都有,可以试试看。删了之后你拿给我,我再仔细看一下,看一下可能还有一些补充,再补充一点,将来这就可以印成书做为书本流通。这样一来,我想我们全经讲完的时候,《简注易解》跟《讲记》也都同时出来,这是你们大家弘护的功德,使这部经能够广泛的流传。让现代人,我们当然希望,初中以上的水平都能看得懂,这才符合佛陀普度一切众生的目的。
古人注子我们现在看起来有很深的深度,可是在他们当时,已经是用最浅显的语言文字来表达,不仅仅祖师大德们注疏讲经尽量浅显,希望大众都能够听得懂,都能够接受,都能够依教奉行,乃至於翻译经典都尽量让它白话。所以我们读佛经的经文,跟读中国一般的古文,你两个做一个比较就能看出来,佛经的文字比古文要浅显很多。我们一般读古文,有的时候确确实实非常难懂,不知道他说的是什么,但是读佛经就容易太多了。这也就是说明,翻译佛经的人就是用他当时,我们也讲白话文,当时的白话文,当代的白话文,所以译出来的经典能够普遍的流通。它的流通量影响之大,都远远超过中国的古典文学,使社会大众普遍都能得到佛法的利益。
我们晓得言语跟文字会随著时代在改变,我们现代的人听不懂古人所说的,看不懂古人所写的,这是有道理,这就是语言、文字的变迁。乃至於现代年轻人说的有些术语,我们听起来都不懂,这不过是三、四十年之间,三十年之前跟三十年之后,所使用的术语就有很多不一样,何况是几百年、几千年?我们能够体会到这一点意思,佛法不讲求深奥,也不想谈玄说妙。只有一个目标,希望一切众生能听得明了,听了之后能够觉悟,它真正目的是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因此我们极力的要求,言语跟文字要达到简、易、浅、明。要简单不繁杂,要容易不深奥、不困难,学起来很容易,易而不难,浅而不深。虽然达到简、易、浅,可是一定要讲清楚、讲明白,不可以含糊笼统,所以这四个字是我们在讲台上讲演的标准,也是写作的标准。掌握这个标准,你弘法利生的工作一定可以做得很好。
我们看现前我想每一位同学都能感触到,新加坡的法缘非常殊胜,这是李木源居士与新加坡佛教界里面,这些大德、居士们热心的护持。新加坡一般学佛的同修们,肯认真努力好学,才有如此殊胜的感应。这个地区虽然小,可是我们利用科技的设备,将我们在此地讲经、研习、修学的效果,很迅速的传达到全世界。过去高僧大德没有这些工具,所以弘传受了很大的局限,我们非常幸运生在这个时代,遇到这些高科技,利用这些技术迅速的传遍全世界。我们一定要把这个工作做好,真正要做好还是要认真修行才有感应。唯有认真的修行,你对於经教才有真正的领悟,解跟行脱节,你所领悟的很浅,不能深入。要想有深度的领悟要靠修持,修持里面最重要的是真诚,印光老法师所说,「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我们用功下手就是要学真诚,表现在外面,对人、对事、对物自自然然就恭敬。恭敬可以不必学,诚於中,自然就形於外,表里一如。
《无量寿经》的经题里面,教给我们修行的三个原则、三个纲领:「清净、平等、觉」,对我们现代人来说特别重要。清净就是不染污,在这个世界里我们六根所接触,佛法讲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哪一法都具足无比强大的诱惑力量,我们要禁得起考验,不被它诱惑,不迷於五欲六尘当中,我们的心才得到清净。清净心能破烦恼障,或者说清净心能转烦恼成菩提。一般人要求断烦恼、要求智慧,从哪里求?清净心当中求得。平等心里面一定要远离贡高我慢,人有傲慢,自己往往不能觉察,自己以为我没有,实际上表现在外面已经是相当高度的傲慢。因为贪瞋痴慢是俱生的烦恼,也就是说生生世世养成的习气,这不需要学的。佛教给我们要断烦恼、要转烦恼,儒家不讲求超越三界,儒家只讲伏烦恼、控制烦恼,它对人要求是止於这个境界,所以说傲不可长;傲慢不可以增长,而不是像佛法烦恼一定断。
平等心能得平等性智,相宗里面讲转八识成四智,清净心转第六识成妙观察智,平等心转末那、转第七识成平等性智。由此可知,清净、平等就是破烦恼障跟所知障。这二障破了,就转阿赖耶为大圆镜智,《无量寿经》经题上「觉」字,觉就是转阿赖耶成大圆镜。所以经题确确实实是修学大乘的总纲领,具足三宝、三学、三慧,关键就在我们能不能真的体会到?果然明白了,信、愿从这个地方建立,要有坚定的信心,要有大愿心,愿这一生当中脱离六道轮回,要知道六道苦,知道六道不容易出离。而这个事情别人帮不上忙,佛菩萨大慈大悲也没有办法帮上忙,正是所谓「解铃还须系铃人」。烦恼、习气是我们自己造成的,一定要自己回头,要自己克服自己,克制自己。
我们昨天在《华严》序分里面,说世尊灭度的时候,阿[少/兔]楼驮叫阿难向释迦牟尼佛请教四桩事,这四桩是大事。四桩事里面,除了经教开头安什么字之外,其他的三句诸位想想,佛都是教我们克制自己。「依四念处住」,「以戒为师」,「以苦为师」,这是重要克己的手段。对於逆境、对於恶人以敬而远之,中国古人教给我们敬而远之,佛法里面叫默摈;默摈就是敬而远之,默摈并不是不理他、不睬他,不是的,还是恭敬他。什么叫远?远是不学他;也不是远离他,不是的,不学他。他的好处我们学他,他的过失决定不学他。
最近这两、三年,台湾有不少有心人提倡儿童读经运动,这是好事情。小朋友读经,有的时候也懂一点道理,回家看看他父母所做的跟讲的不一样,你叫我做,你们都不肯做,小朋友信心就失掉。所以我特别告诉这些老师们,我说:你们要提醒小朋友,让小朋友建立信心,「我要做一个好人,我要做一个好模范,叫大人跟我们学,我们不要跟大人学,大人坏样子我们学他干什么?叫大人跟我学」,小朋友建立这个信心,就能收到效果。不必去责备这些大人,为什么?大人没读过经,我读过经,建立自信心才能产生效果。我们今天学习也一定要用这个态度,希望大家共同勉励。今天时间到了。
这一次在居士林讲《华严经》,我们自己的同学可以带《疏论纂要》的本子,我们在讲台上,主要依靠的参考资料就是用这本书。《纂要》有两种装订,一种是精装的大本,一种是散装的一卷一本小本,你们带小本当然最好。新印的本子给听众们使用,但是页数我们要用新印的,就是你们编的《科会》,要用《科会》页数。我们自己研究学习,把《科会》的页数写在《纂要》里头,查对就非常方便。同时听讲的时候要做笔记,这个笔记就是你们编《简注易解》的资料。这次陆居士他们有几位同修,从录音带把它写成文字,这个一部分就是将来《华严经讲记》。他的速度做得很快,第一次讲的跟第二次讲的都做好了,你们拿到的是第一次的,第二次的今天可以拿到。
《讲记》要大幅度的删减,如果每一次都照录音带写下来,我们《华严经》讲圆满的时候,分量就太大了。我们估计可能到四、五百万字,那就太多太多了,现代人决定不喜欢看。所以我的目标是希望,这套《华严经》将来出来,分量最好不要超过十册,就是像现在《疏论纂要》这个分量。《疏论纂要》你们大家都拿到,精装本十册,我们希望将来《华严经》,也是这么大一个分量。《纂要》里面的字大,现在我们排版的字小,所以希望就是每天你们听下来两个小时,听下来讲记最好是以三千字为准,二千字到三千字这是最理想的,不要超过三千字。
我昨天晚上问陆居士,两个小时你们把它整理出来多少字?他说大概是有将近两万字的样子,一万七千字;一万七千字到两万字的样子。我说太多了,如何把一万七千字删成三千字,这将来才能出版,分量才能够被大家所接受。这个工作你们学《华严》的同学也要做,我说你们最好分成两个组,一组专门做《简注易解》,另外一个组专门做《讲记》。在以往像太虚大师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太虚大师全书》大概有六百万字,它出版的时候精装三十多册,平装本大概有六十册,我早年初学佛的时候看过一遍。其中十分之八,大概到十分之八、九的样子,是学生听讲的笔记,不是他自己写的;他自己写的分量很少,顶多只占十分之一。像过去在此地的演培法师、续明法师,还有印顺法师,都是他的学生,他们写的笔记在《全书》里面很多,老法师讲他们做笔记,以后出版。那个时候完全是随堂记录的,送给老法师看过,这样以后才出版。
这个作法那就精简多了,我们听一堂经,把这些重要的东西记录下来,意思完整的记录下来,所费的文字就不多。如果依照录音带写下来,那就太繁琐,所以许许多多不必要的言词统统可以删掉。删的方法现在最好用萤光笔,萤光笔你把它划掉的部分,还是能看得很清楚。你觉得这个意思很完整,文字非常精简,这就留下来。罗嗦的,有些废话,重复的;重复是特别强调,对现场听众来讲是有必要,但是在文章决定不能,不可以的;像这些东西都可以大幅度把它删除。现在第一次讲的资料,你们手上都有,可以试试看。删了之后你拿给我,我再仔细看一下,看一下可能还有一些补充,再补充一点,将来这就可以印成书做为书本流通。这样一来,我想我们全经讲完的时候,《简注易解》跟《讲记》也都同时出来,这是你们大家弘护的功德,使这部经能够广泛的流传。让现代人,我们当然希望,初中以上的水平都能看得懂,这才符合佛陀普度一切众生的目的。
古人注子我们现在看起来有很深的深度,可是在他们当时,已经是用最浅显的语言文字来表达,不仅仅祖师大德们注疏讲经尽量浅显,希望大众都能够听得懂,都能够接受,都能够依教奉行,乃至於翻译经典都尽量让它白话。所以我们读佛经的经文,跟读中国一般的古文,你两个做一个比较就能看出来,佛经的文字比古文要浅显很多。我们一般读古文,有的时候确确实实非常难懂,不知道他说的是什么,但是读佛经就容易太多了。这也就是说明,翻译佛经的人就是用他当时,我们也讲白话文,当时的白话文,当代的白话文,所以译出来的经典能够普遍的流通。它的流通量影响之大,都远远超过中国的古典文学,使社会大众普遍都能得到佛法的利益。
我们晓得言语跟文字会随著时代在改变,我们现代的人听不懂古人所说的,看不懂古人所写的,这是有道理,这就是语言、文字的变迁。乃至於现代年轻人说的有些术语,我们听起来都不懂,这不过是三、四十年之间,三十年之前跟三十年之后,所使用的术语就有很多不一样,何况是几百年、几千年?我们能够体会到这一点意思,佛法不讲求深奥,也不想谈玄说妙。只有一个目标,希望一切众生能听得明了,听了之后能够觉悟,它真正目的是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因此我们极力的要求,言语跟文字要达到简、易、浅、明。要简单不繁杂,要容易不深奥、不困难,学起来很容易,易而不难,浅而不深。虽然达到简、易、浅,可是一定要讲清楚、讲明白,不可以含糊笼统,所以这四个字是我们在讲台上讲演的标准,也是写作的标准。掌握这个标准,你弘法利生的工作一定可以做得很好。
我们看现前我想每一位同学都能感触到,新加坡的法缘非常殊胜,这是李木源居士与新加坡佛教界里面,这些大德、居士们热心的护持。新加坡一般学佛的同修们,肯认真努力好学,才有如此殊胜的感应。这个地区虽然小,可是我们利用科技的设备,将我们在此地讲经、研习、修学的效果,很迅速的传达到全世界。过去高僧大德没有这些工具,所以弘传受了很大的局限,我们非常幸运生在这个时代,遇到这些高科技,利用这些技术迅速的传遍全世界。我们一定要把这个工作做好,真正要做好还是要认真修行才有感应。唯有认真的修行,你对於经教才有真正的领悟,解跟行脱节,你所领悟的很浅,不能深入。要想有深度的领悟要靠修持,修持里面最重要的是真诚,印光老法师所说,「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我们用功下手就是要学真诚,表现在外面,对人、对事、对物自自然然就恭敬。恭敬可以不必学,诚於中,自然就形於外,表里一如。
《无量寿经》的经题里面,教给我们修行的三个原则、三个纲领:「清净、平等、觉」,对我们现代人来说特别重要。清净就是不染污,在这个世界里我们六根所接触,佛法讲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哪一法都具足无比强大的诱惑力量,我们要禁得起考验,不被它诱惑,不迷於五欲六尘当中,我们的心才得到清净。清净心能破烦恼障,或者说清净心能转烦恼成菩提。一般人要求断烦恼、要求智慧,从哪里求?清净心当中求得。平等心里面一定要远离贡高我慢,人有傲慢,自己往往不能觉察,自己以为我没有,实际上表现在外面已经是相当高度的傲慢。因为贪瞋痴慢是俱生的烦恼,也就是说生生世世养成的习气,这不需要学的。佛教给我们要断烦恼、要转烦恼,儒家不讲求超越三界,儒家只讲伏烦恼、控制烦恼,它对人要求是止於这个境界,所以说傲不可长;傲慢不可以增长,而不是像佛法烦恼一定断。
平等心能得平等性智,相宗里面讲转八识成四智,清净心转第六识成妙观察智,平等心转末那、转第七识成平等性智。由此可知,清净、平等就是破烦恼障跟所知障。这二障破了,就转阿赖耶为大圆镜智,《无量寿经》经题上「觉」字,觉就是转阿赖耶成大圆镜。所以经题确确实实是修学大乘的总纲领,具足三宝、三学、三慧,关键就在我们能不能真的体会到?果然明白了,信、愿从这个地方建立,要有坚定的信心,要有大愿心,愿这一生当中脱离六道轮回,要知道六道苦,知道六道不容易出离。而这个事情别人帮不上忙,佛菩萨大慈大悲也没有办法帮上忙,正是所谓「解铃还须系铃人」。烦恼、习气是我们自己造成的,一定要自己回头,要自己克服自己,克制自己。
我们昨天在《华严》序分里面,说世尊灭度的时候,阿[少/兔]楼驮叫阿难向释迦牟尼佛请教四桩事,这四桩是大事。四桩事里面,除了经教开头安什么字之外,其他的三句诸位想想,佛都是教我们克制自己。「依四念处住」,「以戒为师」,「以苦为师」,这是重要克己的手段。对於逆境、对於恶人以敬而远之,中国古人教给我们敬而远之,佛法里面叫默摈;默摈就是敬而远之,默摈并不是不理他、不睬他,不是的,还是恭敬他。什么叫远?远是不学他;也不是远离他,不是的,不学他。他的好处我们学他,他的过失决定不学他。
最近这两、三年,台湾有不少有心人提倡儿童读经运动,这是好事情。小朋友读经,有的时候也懂一点道理,回家看看他父母所做的跟讲的不一样,你叫我做,你们都不肯做,小朋友信心就失掉。所以我特别告诉这些老师们,我说:你们要提醒小朋友,让小朋友建立信心,「我要做一个好人,我要做一个好模范,叫大人跟我们学,我们不要跟大人学,大人坏样子我们学他干什么?叫大人跟我学」,小朋友建立这个信心,就能收到效果。不必去责备这些大人,为什么?大人没读过经,我读过经,建立自信心才能产生效果。我们今天学习也一定要用这个态度,希望大家共同勉励。今天时间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