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八年早餐开示—实践早晚二课 1998/5/20 (共一集)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20-013-0520
世出世间法都在一个缘字,佛在经论里面常常告诉我们诸法缘生,这个意思很深很广,我们能够明了、能够认识透彻,就能够明白诸法实相,而后就知道自己应该怎样修学才能与它相应。「缘」很复杂,确实是无量无边,从时间上说可以追溯到过去无始,从影响上说必然也是能影响到往后无终,所以无限的时空,都被复杂的因缘交织,产生这一切现象。现象虽然不是实有,《般若经》上讲得很清楚,诸法缘生,缘生无性,了不可得。但是它不是没有现象,我们现在六根之所接触,都是缘生的幻相,佛在经上给我们比喻是梦幻泡影。梦幻泡影不是完全没有,不是断灭空。
善於利用缘,我们的修学就能有成就,而且能够有快速真实的成就。不了解缘,不会运用缘,我们修行真的就需要无量劫。要这么长的时间,是你不懂得缘,错用了缘,这里面进步微少,退步太多。由此可知,无论是自己修行,或者是帮助别人,对於诸法实相不可不知道。知道之后,你的心是定的,你的心是清净的,清净心能生智慧,智慧能解决一切问题。解决一切问题的意思,就是事事都与诸法实相相应,像昨天我们在讲题上所说,样样都能够与「大方广」相应,我们自己生活自自然然就能够契入「佛华严」的境界;佛华严是觉悟人的生活,是明白人的境界。
学佛的同修,特别是出家人,我们见面通讯总是嘱咐别人法缘殊胜。法缘要怎样才殊胜?一定要从真诚心中作。真正的殊胜必定是触动自己的善根、福德,感得诸佛菩萨的加持,又能够恒顺众生、随喜功德,法缘哪有不兴盛的道理?如果自己还是用虚情假意,世间人没有觉悟的人都是用虚情假意,把这个东西当作真心,这错了。情意,情是末那识,末那是执著;识是第六意识,第六意识分别;六、七是假的,不是真的。世间人知道有虚情假意,你要问他虚情假意是什么?他说不出来。佛法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阿赖耶是真妄混杂,因为有六识、七识,阿赖耶就有一分虚妄。如果离开六识、七识,阿赖耶就是纯真无妄,所以它是真妄和合。法相宗的转识成智,诸位都晓得就是转第六识、转第七识,在这上面下功夫。转第六识就成妙观察,转第七识就成平等性,如果用《无量寿经》经题上来说,六识转了清净心现前,清净心起作用妙观察,第七识转了平等现前,这两个是从因地上转的。六、七转了,阿赖耶自自然然就转成大圆镜智,《无量寿经》经题上「觉」,觉就是大圆镜智。经论上种种说法不相同,意义境界没有两样。
我们要不从真实心中作,那怎么行?对人要真实,用真实心;对事也要用真实心,做事情要认真负责,这是对事的真诚;对物也要真诚,真诚是爱惜,真正做到节俭不浪费,这是我们对物。果然能够对人、对事、对物一片真诚,真诚就能感动诸佛菩萨,就能感动护法善神。而后就如佛氏门中所说,有求必应,感应道交。离开了真诚,真的是无有一物,什么都不是。所以善导大师无数次的教诫,「一切要从真实心中作」,果然真实,不必去顾虑法缘不殊胜,不必顾虑,必定殊胜。我们在历史上看到许许多多的大德,他们一生当中没有攀缘,攀缘所结的缘是假的,哪一天拆穿,人都走光了,它不是真实的。唯有发自於心性,出自於真诚,自然能够感动人、能感动畜生、能感动鬼神。释迦牟尼佛在世感动魔王护法,魔先来扰乱,不能扰乱,他态度就回转,他就护持了,魔都来护法。你要问为什么?就是真诚感人。所以我们的修学一定要相应,一定要如法,这样对自己才有真实的利益。
学佛了,无论在家、出家,无论是在寺院、或者是在家庭,功课决定不能够中断,所以祖师给我们订早晚课诵。早晚课诵是祖师订的,不是世尊订的,世尊没有给我们订早晚功课。为什么?世尊那个时代,四众弟子都知道用功,而且功夫都不间断,哪里还要早晚功课?起心动念念念相应。到后来众生的根性愈来愈差,烦恼习气愈来愈严重,所以祖师才提倡共修,正式提倡共修是百丈跟马祖。世尊当年那个时代没有提倡共修,只有大家在一起听经、闻法、研教聚会在一处。至於用功修行,各人是各人的事情,所以没有共修。到后世个人烦恼习气常起现行,就懒惰、懈怠、散慢,这对於用功是很大的障碍,所以祖师们才提倡共修。共修的意义是依众靠众,彼此互相警策、互相勉励。年岁大的人看到年轻人都用功,自己生惭愧心,不能不发愤;年轻看到人老年人用功,能够激发自己修学的心态。这是共修真正的意义跟目的。一个道场,这是指马祖、百丈以后,道场如果废弃了共修,这个道场注定要衰败。一个家庭,或者在今天所看到的居士道场,废弃共修这个道场就不是佛道场。不是佛道场就是魔道场,这里面因缘果报,我们都要清楚、都要明了。
课诵最低限度是早晚二课,早晚二课的用意是警策我们、提醒我们。并不是说我们学佛,只将早晚功课做好就行了,那差得太远了,决定不能成就。早课是提醒自己,晚课是认真反省。早课依照仪规做,与《往生论》里面讲五个修行的原则相应,我们身礼佛,心里面敬佛,受持经教,所以在课诵里面读一段经文,接受佛的教诲,今天一天依教奉行,将修学的功德回向十方,所谓是五念行门。我们修学净宗目的是要想获得清净、平等、觉,所以我们早课选择的经文是阿弥陀佛四十八愿,能够念《无量寿经》全部经文当然是最好,怕的是一些人办不到,所以只选一品经。这一品经是一切经里面极重要的一个部分,我们每天念,学习阿弥陀佛的弘愿,四十八愿愿愿都是度众生,四十八愿任何一愿都含摄其余的四十七愿,愿愿如是。跟《华严经》上所说,「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意思完全相同。
晚课我们选择三十二品到三十七品,这段经文提供给我们反省检点、改过自新。这段经文它里面主要的结构,就是五戒十善,它是广义的,不是狭义的。也就是五戒含摄一切戒法,十善包括所有一切善法,都融会在其中;每天读,读得很熟,常常思惟。昨天下午有几位居士来看我,说用功不得力,妄想杂念太多,这是一个很普遍的现象。你发现、你想求改进,这个心很好。用什么方法对治这些烦恼最有效?无过於大势至菩萨所说的「忆佛念佛」,这个方法很有效。忆佛念佛不必多,常常想四十八愿,仰慕阿弥陀佛,向阿弥陀佛学习,常常想著经典里面,三十二品到三十七品所有的教诲,佛教给我们哪些事情我们应当要做,哪些事情不可以做。佛教我们做的,我们认真努力做到;佛教我们不可以做的,我们决定遵守,不犯教诫,这就是真修行。
这个样子早晚两堂课就运用到生活上,完全落实在生活当中,这朝暮二课的功德无量。绝对不是说早晨念一遍给佛听,晚上念一遍给佛听,就交差了事,那没有用处的。那是以轮回心来做朝暮二课,将来结果还是不免轮回,这是不解如来真实义。所以要懂得朝暮二课怎么个作法,用什么的态度去做,要用什么心去做才相应。这是真实将佛法落实在生活当中,否则的话我们想落实也无从落起。有福报的同修们,无论在家、出家,将来你们住持道场,弘化一方,朝暮二课就极重要。你要用真实心中作,感得诸佛菩萨护念,龙天善神护持,你这道场自然就兴旺了,自他俱得真实的利益,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好,时间到了。
世出世间法都在一个缘字,佛在经论里面常常告诉我们诸法缘生,这个意思很深很广,我们能够明了、能够认识透彻,就能够明白诸法实相,而后就知道自己应该怎样修学才能与它相应。「缘」很复杂,确实是无量无边,从时间上说可以追溯到过去无始,从影响上说必然也是能影响到往后无终,所以无限的时空,都被复杂的因缘交织,产生这一切现象。现象虽然不是实有,《般若经》上讲得很清楚,诸法缘生,缘生无性,了不可得。但是它不是没有现象,我们现在六根之所接触,都是缘生的幻相,佛在经上给我们比喻是梦幻泡影。梦幻泡影不是完全没有,不是断灭空。
善於利用缘,我们的修学就能有成就,而且能够有快速真实的成就。不了解缘,不会运用缘,我们修行真的就需要无量劫。要这么长的时间,是你不懂得缘,错用了缘,这里面进步微少,退步太多。由此可知,无论是自己修行,或者是帮助别人,对於诸法实相不可不知道。知道之后,你的心是定的,你的心是清净的,清净心能生智慧,智慧能解决一切问题。解决一切问题的意思,就是事事都与诸法实相相应,像昨天我们在讲题上所说,样样都能够与「大方广」相应,我们自己生活自自然然就能够契入「佛华严」的境界;佛华严是觉悟人的生活,是明白人的境界。
学佛的同修,特别是出家人,我们见面通讯总是嘱咐别人法缘殊胜。法缘要怎样才殊胜?一定要从真诚心中作。真正的殊胜必定是触动自己的善根、福德,感得诸佛菩萨的加持,又能够恒顺众生、随喜功德,法缘哪有不兴盛的道理?如果自己还是用虚情假意,世间人没有觉悟的人都是用虚情假意,把这个东西当作真心,这错了。情意,情是末那识,末那是执著;识是第六意识,第六意识分别;六、七是假的,不是真的。世间人知道有虚情假意,你要问他虚情假意是什么?他说不出来。佛法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阿赖耶是真妄混杂,因为有六识、七识,阿赖耶就有一分虚妄。如果离开六识、七识,阿赖耶就是纯真无妄,所以它是真妄和合。法相宗的转识成智,诸位都晓得就是转第六识、转第七识,在这上面下功夫。转第六识就成妙观察,转第七识就成平等性,如果用《无量寿经》经题上来说,六识转了清净心现前,清净心起作用妙观察,第七识转了平等现前,这两个是从因地上转的。六、七转了,阿赖耶自自然然就转成大圆镜智,《无量寿经》经题上「觉」,觉就是大圆镜智。经论上种种说法不相同,意义境界没有两样。
我们要不从真实心中作,那怎么行?对人要真实,用真实心;对事也要用真实心,做事情要认真负责,这是对事的真诚;对物也要真诚,真诚是爱惜,真正做到节俭不浪费,这是我们对物。果然能够对人、对事、对物一片真诚,真诚就能感动诸佛菩萨,就能感动护法善神。而后就如佛氏门中所说,有求必应,感应道交。离开了真诚,真的是无有一物,什么都不是。所以善导大师无数次的教诫,「一切要从真实心中作」,果然真实,不必去顾虑法缘不殊胜,不必顾虑,必定殊胜。我们在历史上看到许许多多的大德,他们一生当中没有攀缘,攀缘所结的缘是假的,哪一天拆穿,人都走光了,它不是真实的。唯有发自於心性,出自於真诚,自然能够感动人、能感动畜生、能感动鬼神。释迦牟尼佛在世感动魔王护法,魔先来扰乱,不能扰乱,他态度就回转,他就护持了,魔都来护法。你要问为什么?就是真诚感人。所以我们的修学一定要相应,一定要如法,这样对自己才有真实的利益。
学佛了,无论在家、出家,无论是在寺院、或者是在家庭,功课决定不能够中断,所以祖师给我们订早晚课诵。早晚课诵是祖师订的,不是世尊订的,世尊没有给我们订早晚功课。为什么?世尊那个时代,四众弟子都知道用功,而且功夫都不间断,哪里还要早晚功课?起心动念念念相应。到后来众生的根性愈来愈差,烦恼习气愈来愈严重,所以祖师才提倡共修,正式提倡共修是百丈跟马祖。世尊当年那个时代没有提倡共修,只有大家在一起听经、闻法、研教聚会在一处。至於用功修行,各人是各人的事情,所以没有共修。到后世个人烦恼习气常起现行,就懒惰、懈怠、散慢,这对於用功是很大的障碍,所以祖师们才提倡共修。共修的意义是依众靠众,彼此互相警策、互相勉励。年岁大的人看到年轻人都用功,自己生惭愧心,不能不发愤;年轻看到人老年人用功,能够激发自己修学的心态。这是共修真正的意义跟目的。一个道场,这是指马祖、百丈以后,道场如果废弃了共修,这个道场注定要衰败。一个家庭,或者在今天所看到的居士道场,废弃共修这个道场就不是佛道场。不是佛道场就是魔道场,这里面因缘果报,我们都要清楚、都要明了。
课诵最低限度是早晚二课,早晚二课的用意是警策我们、提醒我们。并不是说我们学佛,只将早晚功课做好就行了,那差得太远了,决定不能成就。早课是提醒自己,晚课是认真反省。早课依照仪规做,与《往生论》里面讲五个修行的原则相应,我们身礼佛,心里面敬佛,受持经教,所以在课诵里面读一段经文,接受佛的教诲,今天一天依教奉行,将修学的功德回向十方,所谓是五念行门。我们修学净宗目的是要想获得清净、平等、觉,所以我们早课选择的经文是阿弥陀佛四十八愿,能够念《无量寿经》全部经文当然是最好,怕的是一些人办不到,所以只选一品经。这一品经是一切经里面极重要的一个部分,我们每天念,学习阿弥陀佛的弘愿,四十八愿愿愿都是度众生,四十八愿任何一愿都含摄其余的四十七愿,愿愿如是。跟《华严经》上所说,「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意思完全相同。
晚课我们选择三十二品到三十七品,这段经文提供给我们反省检点、改过自新。这段经文它里面主要的结构,就是五戒十善,它是广义的,不是狭义的。也就是五戒含摄一切戒法,十善包括所有一切善法,都融会在其中;每天读,读得很熟,常常思惟。昨天下午有几位居士来看我,说用功不得力,妄想杂念太多,这是一个很普遍的现象。你发现、你想求改进,这个心很好。用什么方法对治这些烦恼最有效?无过於大势至菩萨所说的「忆佛念佛」,这个方法很有效。忆佛念佛不必多,常常想四十八愿,仰慕阿弥陀佛,向阿弥陀佛学习,常常想著经典里面,三十二品到三十七品所有的教诲,佛教给我们哪些事情我们应当要做,哪些事情不可以做。佛教我们做的,我们认真努力做到;佛教我们不可以做的,我们决定遵守,不犯教诫,这就是真修行。
这个样子早晚两堂课就运用到生活上,完全落实在生活当中,这朝暮二课的功德无量。绝对不是说早晨念一遍给佛听,晚上念一遍给佛听,就交差了事,那没有用处的。那是以轮回心来做朝暮二课,将来结果还是不免轮回,这是不解如来真实义。所以要懂得朝暮二课怎么个作法,用什么的态度去做,要用什么心去做才相应。这是真实将佛法落实在生活当中,否则的话我们想落实也无从落起。有福报的同修们,无论在家、出家,将来你们住持道场,弘化一方,朝暮二课就极重要。你要用真实心中作,感得诸佛菩萨护念,龙天善神护持,你这道场自然就兴旺了,自他俱得真实的利益,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好,时间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