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九八年早餐开示—再谈佛法与儒家教学 - (共一集)
九八年早餐开示—再谈佛法与儒家教学  (共一集)  1998/5/3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20-013-0503

  弘扬佛法基本的条件是要通达世出世间法,通达佛法如果不通世间法,你说法纵然是契理,但是不契机;如果通达世间法,不懂佛法,你说法就契机不契理,这里面都有很大的过失,所以我们学佛世出世间法都要通达。这个事情很难,当然最重要是要求佛力加持,过去李炳老教给我,如果靠我们个人在这一生当中,怎么样努力也办不到。就以世间法来说,近代的科技知识我们暂且不谈,我们就说古老的东西。中国最大的一部丛书是《四库全书》,你有没有能力去读诵?这是摆在面前的事实,确确实实没有能力去读诵。读诵尚且没有能力,何况去理解?佛法三藏十二部经典,这在现代知识里面来讲还是一小部分,可是这一小部分是知识、智慧的中心,换句话说,人生必读之书。我们做不到,没有能力、没有时间去读,唯一的办法就是求感应、感通。用什么东西去感?用真诚心去感,至诚感通。虽然以至诚心去感,但是我们一定要有至诚心去做。怎么作法?处事待人接物都要用至诚心,你才能够有感应。佛书与中国这些典籍不能不读,而且要熟读,要深解义趣,我们才能得受用。

  前几天送给诸位小册子《礼记精华录》,一展开,《礼记》一翻开第一句话,就是「曲礼曰:毋不敬,俨若思,安定辞,安民哉。」这几句话就把中国儒家礼教的精神全部解释出来。礼为什么叫曲礼?古德解释得好,礼是要委曲自己、尊重别人。所以礼的精神是自卑而尊人,对人一丝毫傲慢的态度都没有。我们今天看许多人,稍稍有一点才华态度傲慢,他自己知不知道?有些人的确不知道。不知道为什么原因?所谓是诚於中、形於外。你心里面有这个念头,觉得比别人高,他自自然然表现出来。由此可知,外面的容貌就是内心的现象,你有什么样心,它就现什么样像,自自然然的。我们要想我们容貌端庄,那就要修心。所以礼称之为曲礼。

  它底下三句话,要用我们佛经来解释太好了。「无不敬」是意业,意业里头断贪瞋痴慢,那就是无不敬。「俨若思」是身业,端正其身;严是端严,我们讲端庄、庄严;思是思考。这是比喻一个人在想事情的时候,想一桩大事情的时候,他身体的态度就很端庄,为什么?这个时候没有杂念。「安定辞」是语业,如果我们离妄语、两舌、绮语、恶口,我们的言词就安定。所以这三句话是不是十善业?我们修十善业,人人修十善业,天下就太平,「安民哉」。我们自己心安理得,社会安定,人民心安,效果就达到。所以最后这一句是讲效果,前面就是我们佛家讲的三业清净。儒家的教学一开端四句话,把教学的宗旨完全显示出来。教学的目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用三个字指示出来,你能说这个宗旨教学是落伍的、是不合时代的吗?如果我们说它真的落伍、不合时代,把它丢弃掉,今天的社会人心不安、天下动乱。我们要想社会安定、人民生活幸福,不做不行,不讲不行。中国古籍里面,有许许多多真正能拯救世界,这些珍宝可惜摆在我们眼前我们不认识,你说可惜不可惜!

  第一句是大宗旨显示出来,然后教给你从哪里下手?第一句就教给你「傲不可长,欲不可从,乐不可极」,乐极就生悲。为什么第一句教给我们傲不可长,如果你要有傲慢,实在讲它这四句就是我们讲贪瞋痴慢,只要你有贪瞋痴慢,你就没有办法达到教学的宗旨与目标,所以头一个是戒骄慢。在佛法里面,诸位晓得普贤十愿是佛法教学最高的纲领,第一句「礼敬诸佛」,跟《礼记》里面「无不敬」一个意思。这是世出世间法。中国人作《礼记》的时候佛法没到中国来,还没传来,诸位去想想中国的圣人跟印度的圣人没有见过面,没有通过消息,他们所作所为教学居然大致相同。这是我们谚语里面所讲,「英雄所见,大略相同」,没见过面,没有交谈过,他们的想法居然是这么样的接近。儒家所讲的纲领,佛法里面讲的不但有纲领而且还有细目,佛法讲得更精细、更透彻。

  儒跟佛的基础都是立在孝道的基础上,换句话说,都是发挥孝道,完成孝道。但是儒家讲孝,没有佛法讲孝讲得那么彻底、讲得那么圆满、讲得那么广大,这是儒家的思想有界限。为什么?它没有离心意识,所以它的言说跟意识都有范围。佛家是突破这个界限,所以它的范围就无限,正是所谓大而无外、小而无内,这才达到究竟圆满。我们发心出家,或者是虽然没有出家,你发心学佛;学佛诸位要晓得,虽然你是在家的身分,无论你是从事哪一个行业,你是不是在学菩萨道、修菩萨行?是的,我是在学菩萨道、修菩萨行。菩萨道跟菩萨行是什么,你懂不懂?菩萨道跟菩萨行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学为人师是菩萨道,道就是存心,菩萨心;你心里头要常常有为一切众生做表率。行为世范这是讲事,你要真正做出范模出来,世间一切人照我这个样子学就行,就是菩萨,我这个样子就是一个标准的菩萨,标准的菩萨道、标准的菩萨心。《礼记》前面这几句话,就圆圆满满的做到,一丝毫都不会欠缺。

  我们念儒家的书、讲儒家的教,哪里不是佛法?字字句句都是大乘,如果不从内心里面求真实的忏悔,我们无始劫来的烦恼习气不容易断。烦恼习气自自然然的流露,自己完全不能够觉察,别人看得清清楚楚,人家看得清清楚楚也不会给你说。说了你也不接受,说了你还生气、还要排斥,谁敢说?说过不容易。在古时候说人过失两种人;一种是父母,看到你的过失他一定要说;第二个是老师。除了父母跟老师之外,谁说你过失?谁都不愿意得罪人,你有过失与我有什么相干,不会说的。再有朋友当中,非常好的朋友,朋友会说;但是朋友说,说一次、说两次,不会说第三次。两次不改,朋友也决定不会再说,再说的时候友情就伤害了。所以你才晓得说过不容易,非常之难。

  在我们佛法里面也是如此,释迦牟尼佛对人情世故非常清楚、非常理解,所以佛门里面说过失只开放三天,一年三天。你们知道夏安居最后「自恣法会」,这三天什么人说过失,你都不能生气;除了这三天之外,不行,就不可以说。这已经是很了不起,在世法里头没有这种情形,佛法每一年有三天,可以让别人公开的说自己过失。可是这个制度现在也没有了,现在纵然有夏安居这个形式,自恣法会大家还不是客气一番,哪有说过失的?说过失也不容易,我本身没有过失才能说别人过失,本身有一大堆的过失,怎么好意思说别人过失?由此可知,今天说过失的人都没有了。以前有佛菩萨住世,佛菩萨没有过失,他可以有资格说我们的过失;我们今天都是凡夫,彼此都有过失。所以今天唯一真正能帮助我们发现过失,帮助我们改正过失,完全要靠自己,要读书、要读经。经书就是一面镜子,读的时候对照自己的心行,我们自己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书念多了,我们的记性又不好,记不住,自己最好做笔记,把经典里面重要的东西记下来,时时放在心上,对照自己的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这样就好。这是我们一个普通人,真正做功夫下手之处,我们要晓得从哪里做起?

  像《礼记》一开端这是目标,我们要记住,决定要遵守这个原则。它讲的「傲不可长,欲不可从,志不可满,乐不可极」,这四桩事情是我们修行最重要的纲领。这四句在我们佛法里面讲就是断烦恼,我们自己一定要晓得,学得再好、修得再好,不值得骄傲,跟古人一比差远了。不要跟佛菩萨、大圣去相比,连过去人贤人、君子我们都比不上,真的不是假的。书本展在面前,不知道什么意思?我跟大家讲,佛经里头字字句句无量义,世间这些典籍字字句句里头也是无量义。《礼记》里面就这两句二、三十个字,如果我们要细说一、两个月都讲不完,这是真的不是假的。我们今天摆在面前都看不出来,有什么值得骄傲?儒家没有讲出三界、没有讲了生死,所以只说到傲不可长,不要再增加,你这个傲慢已经够了,再增加就不好了。它没有叫你断,佛法是叫你断,更彻底。为什么?你要不断烦恼,你不能超越六道轮回、不能超越三界。贪、瞋、痴、慢、疑、恶见,诸位都晓得是根本烦恼,烦恼称作根本,就是无量无边的烦恼从哪里生的?从这六个根生出来的。你能把这六个根断掉,你无量的烦恼就断了。

  烦恼是不是真的断?不是,烦恼转变成菩提了。无量的烦恼一转变成无量的智慧,菩提跟烦恼是一桩事情,同一个体性;一个是迷、一个是悟。由此可知,这六个根本烦恼是凡夫迷惑的根源,六个烦恼反过来是佛菩萨觉悟的根源,我们根本找到了。还要继续让根本烦恼去发展,那你永远搞凡夫,这就是轮回心你所造的都叫轮回业,天天念阿弥陀佛也是轮回业,读经、拜忏统统是轮回业,为什么?因为你是轮回心。你干这种轮回业,在轮回里面得福报。福报到哪里享?不一定,三善道里头有享福的,三恶道除了地狱道也有享福的;畜生道里头有福报大的,饿鬼道里面也有有福报的;像城隍、土地、阎罗王,鬼道里头的大福德鬼。这不能不懂,不能不知道。好,今天时间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