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八年早餐开示—如何成为法器 (共一集) 1998/4/24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20-013-0424
这几天有一些同修告诉我,世界许多地区灾难频繁,而且是相当的严重。这些问题、这种现象,举世之人都在关心,尤其是一些科学家密切在观察,寻求对治的方法。他们的用心很善,可是能不能收到效果,谁都不敢保证。这些灾难的由来,实在是由於众生共业所感。但是今天佛法在世间,学佛的人虽然很多,只是著重拜拜,祈福而已,对於经典上所说的这些道理,这些道理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明白的人太少了,所以没有办法转众生的共业。转众生共业,在根本上说就是转众生的观念,错误的观念如果不能够改正,所引发的后果就不堪设想,这就是共业感得来的大灾难。
众生造业渊源是迷惑、痴,贪瞋痴里面的痴,愚痴;愚痴就是不明理,不明事实真相。世出世间我们有称圣人,我们称佛为圣人,世间我们称孔子为圣人。圣是什么意思?深明事理的真相,这个人就叫做圣人。贤人虽然没有到深明事理,但是他明白事理,他跟圣人靠近,他的明白、他的觉悟比圣人要差一等,称贤人。大圣大贤都是人,不是神仙,圣贤两个字佛经里头常常见到。如何能拔除愚痴的根本,不修道就不行。修就是修正,道是正道,与事实真相相应这是正道。如果说对事实真相讲得最透彻、最清楚、最有体系,在佛经里面确实无过於《华严》,给我们做整个有系统的叙说。说明宇宙人生的真相,说明宇宙的来源、生命的来源,大自然界的种种变化,因果的转变与相续,《华严》说得透彻。
佛虽然讲得透彻,我们能不能明了,能不能够体会,还看个人我们自己有没有障碍?自己有业障,佛来讲经也听不懂。佛是有圆满智慧,有圆满的善巧方便,世尊当年说法,我们在经上看到,舍卫大城曾经见过释迦牟尼佛一面的人数有三分之一,闻名没见面的也有三分之一,还有三分之一连释迦牟尼佛的名字都不知道。佛在舍卫大城讲经时间很长,这里看是个人业障不相同。我们在经上看到,世尊举了一个例子,城东老母,佛要给她说法,她吓坏了,到处去跑,躲避。佛有神通,她走到哪里,佛都化身在她面前,最后她蹲在地上大哭,抱头大哭,你说有什么法子?由此可知,缘是多么重要,多么难得。
我们这一生如果真正想求佛法,真想求佛法首先的条件是要把自己变成一个法器,这都是佛在经上告诉我们的。譬如我们想喝一杯水,人家有,我自己先要准备一个器,可以盛水,我到那里去求他给我一杯水,他就给我了。我什么东西都没有,他那水拿到,我们用什么盛?所以先要把自己变成一个法器,然后才能接受大法。你不是法器,佛不是不慈悲,佛很慈悲想传授给你,你不能接受。
什么是法器?佛经上给我们讲得很清楚,无漏就是法器。我们这个器皿叫有漏,你去问人家盛水,你拿个杯子,杯子底下没有底,上面给你盛,下头漏掉,有漏。无漏就是法器。漏是个比喻,比喻烦恼,你有烦恼你就没有法子接受佛法。什么人能够接受佛法?我们讲断烦恼那不容易;烦恼重的人就困难,烦恼轻的人就容易。实实在在说我们今天的修学,统统是做预备功夫,没正式的学,为什么?不是法器。不是法器也要修,慢慢修把他修成一个法器,修成法器之后,你就会接受如来大法。那个时候你不去找佛,佛会来找你,佛变化成菩萨,像经上讲「菩萨为一切众生不请之友」,看到你能接受,菩萨就来了。你不是一个法器,菩萨不来,来了没有用,来了造业,来了还要毁谤菩萨,那造业就更重。菩萨慈悲不忍心你造重罪,不忍心你堕三途,看到你不能接受,他不来。所以菩萨来是慈悲,不来还是慈悲,真所谓是一片慈悲。
由此可知,真正的法器是要把见思烦恼断尽,尘沙烦恼断尽,破一品无明,这是真正的法器,在《华严》里面讲就是圆教初住菩萨,这个时候才能够接受如来大法。在这个以前预科,预备班,不是正科生。佛家这个学校,正科生四十一个阶级,就是四十一年级,从一年级念到四十一年级毕业,这就是圆教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这是佛法里头正科生。在这以前如果要是算天台家讲的别教,别教里面的三贤位都是预备生,先修班,我们在做准备工作。正式接受佛陀教育,以别教来说是初地菩萨,这是正科生,圆教是初住菩萨。我们没入门,不是一年级,幼稚园小小班,我们今天是这种程度。
即使在预备班、小小班里面,也要有好的根性,小朋友初上学,五、六岁上幼稚园,肯听父母的话、肯听老师的话,这小朋友好教,容易成就。不肯听话,成见很深,那就难教了。这个意思我在前面跟诸位讲过,希望大家要好好体会这个意思,这真的事实。在佛门,在中国儒家、道家几千年来的传统教学,老师选择学生都是这么一个原则。选择什么样的学生?听话的学生,肯干的学生。老师教的他不听,他不肯去做,再好的老师对他也不能有任何成绩表现。所以真正善知识,他希望教的学生,真的是可遇不可求。遇得到是无量劫的因缘,多少善知识一生遇不到一个学生,东西就失传,没有人传他的法。不是他不传,不是他不肯传,找不到传人。你们看看禅宗,达摩祖师到中国来就遇到一个慧可,不是不传,找不到人。禅宗从达摩祖师一直到六祖能大师都是单传。能大师之后,传法才兴旺起来,以惠能大师传人最多,有四十三个人。以后他的学生传两、三个,四、五个很多,可见得这是相当不容易。
世出世间法都不例外,头一个条件就是诚敬,这是基本的条件。你对於老师、对於这个法门,没有真诚心、没有恭敬心,你就没法子学。我们想学这个法门,以真诚心来求法;想跟这个老师学,要用真诚心去对老师,这是基本的条件。也正是印光大师常讲「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没有诚敬是一分利益都得不到,真诚恭敬。世法里面,诸位读《礼记》,《礼记》一翻开第一句话,「曲礼曰:毋不敬」。我们佛门仪规里面,大家常常念到,一切恭敬,一心顶礼。普贤十愿把礼敬列在第一条,礼敬居先。为什么?性德的流露,礼敬不是从外来的,是自性性德流露;唯有性德才能够开发自性,你才能明心见性。不诚、不敬是烦恼习气的流露,烦恼习气决定不能见性,道理就在此地;不是善知识有分别心,不是的。彼此都是一片真诚,我们作学生的真诚,老师也真诚,这是一定的道理。
有了这个条件,第二个条件就是听话。对法门没有疑惑,我们所修的是净宗,净宗的经论没有疑惑。对老师的教诫没有疑惑,这里面包括祖祖相传,净宗历代祖师的教诲,决定没有疑惑,真正能够依教奉行,这就是法器。一个好的老师、好的善知识遇到这样的学生,他要不尽心尽力去教导他,他就失职,他对不起佛菩萨,对不起祖师大德。佛法代代相传到你这里就断了,成什么话?可是你没有这种人,那无可奈何,你自己没有过失。遇到这个人不传,你有过失,有罪过;遇不到这个人没有法子,想传传不下去。佛法是师道,这是师道里头最基本的条件,老师跟学生一片真诚。
在佛法里面特别是我执要轻,慈悲心要重,这也是重要条件。「慈悲为本,方便为门」,慈悲是根本。没有慈悲心,你自私自利,就难了,真诚也失掉了。念念为弘扬佛法,念念为利益众生,能够舍己为人,牺牲自己的生命也在所不惜,只要能利益众生,要有这个精神,要有这样的毅力,才能够办道。佛道是普度一切众生,一丝毫不相应都是障碍,所以这一点我们自己要明白、要学习,虚心的学习。实在讲我们这一个时代,主要是基础失掉了,学习应当从小学起,小时候没有人教,到这么大的年岁习惯已经成自然,已经养成这个习气,很不容易改,这是我们的障碍,是我们的困难。能够发愤图强努力改进,这是真正英雄豪杰,不是普通人,真正能克服自己障难也能成功。
这一次我们决定来学习《华严》,实在讲是希有的因缘。我不敢说教,也不敢说讲,跟大家同学一起来研究。我学佛的时间比你们久一点,经验比你们丰富一点,大家愿意学习,我们共同在一起学习,我们都是同学的身分。
这几天有一些同修告诉我,世界许多地区灾难频繁,而且是相当的严重。这些问题、这种现象,举世之人都在关心,尤其是一些科学家密切在观察,寻求对治的方法。他们的用心很善,可是能不能收到效果,谁都不敢保证。这些灾难的由来,实在是由於众生共业所感。但是今天佛法在世间,学佛的人虽然很多,只是著重拜拜,祈福而已,对於经典上所说的这些道理,这些道理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明白的人太少了,所以没有办法转众生的共业。转众生共业,在根本上说就是转众生的观念,错误的观念如果不能够改正,所引发的后果就不堪设想,这就是共业感得来的大灾难。
众生造业渊源是迷惑、痴,贪瞋痴里面的痴,愚痴;愚痴就是不明理,不明事实真相。世出世间我们有称圣人,我们称佛为圣人,世间我们称孔子为圣人。圣是什么意思?深明事理的真相,这个人就叫做圣人。贤人虽然没有到深明事理,但是他明白事理,他跟圣人靠近,他的明白、他的觉悟比圣人要差一等,称贤人。大圣大贤都是人,不是神仙,圣贤两个字佛经里头常常见到。如何能拔除愚痴的根本,不修道就不行。修就是修正,道是正道,与事实真相相应这是正道。如果说对事实真相讲得最透彻、最清楚、最有体系,在佛经里面确实无过於《华严》,给我们做整个有系统的叙说。说明宇宙人生的真相,说明宇宙的来源、生命的来源,大自然界的种种变化,因果的转变与相续,《华严》说得透彻。
佛虽然讲得透彻,我们能不能明了,能不能够体会,还看个人我们自己有没有障碍?自己有业障,佛来讲经也听不懂。佛是有圆满智慧,有圆满的善巧方便,世尊当年说法,我们在经上看到,舍卫大城曾经见过释迦牟尼佛一面的人数有三分之一,闻名没见面的也有三分之一,还有三分之一连释迦牟尼佛的名字都不知道。佛在舍卫大城讲经时间很长,这里看是个人业障不相同。我们在经上看到,世尊举了一个例子,城东老母,佛要给她说法,她吓坏了,到处去跑,躲避。佛有神通,她走到哪里,佛都化身在她面前,最后她蹲在地上大哭,抱头大哭,你说有什么法子?由此可知,缘是多么重要,多么难得。
我们这一生如果真正想求佛法,真想求佛法首先的条件是要把自己变成一个法器,这都是佛在经上告诉我们的。譬如我们想喝一杯水,人家有,我自己先要准备一个器,可以盛水,我到那里去求他给我一杯水,他就给我了。我什么东西都没有,他那水拿到,我们用什么盛?所以先要把自己变成一个法器,然后才能接受大法。你不是法器,佛不是不慈悲,佛很慈悲想传授给你,你不能接受。
什么是法器?佛经上给我们讲得很清楚,无漏就是法器。我们这个器皿叫有漏,你去问人家盛水,你拿个杯子,杯子底下没有底,上面给你盛,下头漏掉,有漏。无漏就是法器。漏是个比喻,比喻烦恼,你有烦恼你就没有法子接受佛法。什么人能够接受佛法?我们讲断烦恼那不容易;烦恼重的人就困难,烦恼轻的人就容易。实实在在说我们今天的修学,统统是做预备功夫,没正式的学,为什么?不是法器。不是法器也要修,慢慢修把他修成一个法器,修成法器之后,你就会接受如来大法。那个时候你不去找佛,佛会来找你,佛变化成菩萨,像经上讲「菩萨为一切众生不请之友」,看到你能接受,菩萨就来了。你不是一个法器,菩萨不来,来了没有用,来了造业,来了还要毁谤菩萨,那造业就更重。菩萨慈悲不忍心你造重罪,不忍心你堕三途,看到你不能接受,他不来。所以菩萨来是慈悲,不来还是慈悲,真所谓是一片慈悲。
由此可知,真正的法器是要把见思烦恼断尽,尘沙烦恼断尽,破一品无明,这是真正的法器,在《华严》里面讲就是圆教初住菩萨,这个时候才能够接受如来大法。在这个以前预科,预备班,不是正科生。佛家这个学校,正科生四十一个阶级,就是四十一年级,从一年级念到四十一年级毕业,这就是圆教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这是佛法里头正科生。在这以前如果要是算天台家讲的别教,别教里面的三贤位都是预备生,先修班,我们在做准备工作。正式接受佛陀教育,以别教来说是初地菩萨,这是正科生,圆教是初住菩萨。我们没入门,不是一年级,幼稚园小小班,我们今天是这种程度。
即使在预备班、小小班里面,也要有好的根性,小朋友初上学,五、六岁上幼稚园,肯听父母的话、肯听老师的话,这小朋友好教,容易成就。不肯听话,成见很深,那就难教了。这个意思我在前面跟诸位讲过,希望大家要好好体会这个意思,这真的事实。在佛门,在中国儒家、道家几千年来的传统教学,老师选择学生都是这么一个原则。选择什么样的学生?听话的学生,肯干的学生。老师教的他不听,他不肯去做,再好的老师对他也不能有任何成绩表现。所以真正善知识,他希望教的学生,真的是可遇不可求。遇得到是无量劫的因缘,多少善知识一生遇不到一个学生,东西就失传,没有人传他的法。不是他不传,不是他不肯传,找不到传人。你们看看禅宗,达摩祖师到中国来就遇到一个慧可,不是不传,找不到人。禅宗从达摩祖师一直到六祖能大师都是单传。能大师之后,传法才兴旺起来,以惠能大师传人最多,有四十三个人。以后他的学生传两、三个,四、五个很多,可见得这是相当不容易。
世出世间法都不例外,头一个条件就是诚敬,这是基本的条件。你对於老师、对於这个法门,没有真诚心、没有恭敬心,你就没法子学。我们想学这个法门,以真诚心来求法;想跟这个老师学,要用真诚心去对老师,这是基本的条件。也正是印光大师常讲「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没有诚敬是一分利益都得不到,真诚恭敬。世法里面,诸位读《礼记》,《礼记》一翻开第一句话,「曲礼曰:毋不敬」。我们佛门仪规里面,大家常常念到,一切恭敬,一心顶礼。普贤十愿把礼敬列在第一条,礼敬居先。为什么?性德的流露,礼敬不是从外来的,是自性性德流露;唯有性德才能够开发自性,你才能明心见性。不诚、不敬是烦恼习气的流露,烦恼习气决定不能见性,道理就在此地;不是善知识有分别心,不是的。彼此都是一片真诚,我们作学生的真诚,老师也真诚,这是一定的道理。
有了这个条件,第二个条件就是听话。对法门没有疑惑,我们所修的是净宗,净宗的经论没有疑惑。对老师的教诫没有疑惑,这里面包括祖祖相传,净宗历代祖师的教诲,决定没有疑惑,真正能够依教奉行,这就是法器。一个好的老师、好的善知识遇到这样的学生,他要不尽心尽力去教导他,他就失职,他对不起佛菩萨,对不起祖师大德。佛法代代相传到你这里就断了,成什么话?可是你没有这种人,那无可奈何,你自己没有过失。遇到这个人不传,你有过失,有罪过;遇不到这个人没有法子,想传传不下去。佛法是师道,这是师道里头最基本的条件,老师跟学生一片真诚。
在佛法里面特别是我执要轻,慈悲心要重,这也是重要条件。「慈悲为本,方便为门」,慈悲是根本。没有慈悲心,你自私自利,就难了,真诚也失掉了。念念为弘扬佛法,念念为利益众生,能够舍己为人,牺牲自己的生命也在所不惜,只要能利益众生,要有这个精神,要有这样的毅力,才能够办道。佛道是普度一切众生,一丝毫不相应都是障碍,所以这一点我们自己要明白、要学习,虚心的学习。实在讲我们这一个时代,主要是基础失掉了,学习应当从小学起,小时候没有人教,到这么大的年岁习惯已经成自然,已经养成这个习气,很不容易改,这是我们的障碍,是我们的困难。能够发愤图强努力改进,这是真正英雄豪杰,不是普通人,真正能克服自己障难也能成功。
这一次我们决定来学习《华严》,实在讲是希有的因缘。我不敢说教,也不敢说讲,跟大家同学一起来研究。我学佛的时间比你们久一点,经验比你们丰富一点,大家愿意学习,我们共同在一起学习,我们都是同学的身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