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性性德 尊师重道 (共一集) 1997/12/18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20-011-1218
你们来问今天晚上居士上台讲经,维那师要不要再呼「顶礼法师」。佛法是平等法,但是居士讲经一定要受过菩萨戒,没有受过菩萨戒不可以升座讲经,菩萨代佛说法,这是一定的道理。没有受过菩萨戒叫「白衣」,受了菩萨戒就不是白衣,他搭幔衣,他就不是白衣了。所以发心弘法利生一定要受菩萨戒,这是规矩,否则的话,社会会对你有讥嫌,当然你这是练习,没有关系。
可是理论是理论,事实是事实,在事实上在家居士讲经都很谦虚,这是李炳老讲了一辈子经,讲了差不多将近四、五十年,他告诉我,他大概也是三十多岁就出来讲经,一直到九十七岁。他很谦虚,所以他讲经的仪式,升台的时候没有仪式,没有大座仪规,不但没有大座仪规,就像我们现在的方式,他是三称释迦牟尼佛,然后唱一个开经偈,有的时候开经偈都没有,就是三称释迦牟尼佛,他拜三拜。他进来的时候,没有维那(悦众),他不用法器,就是喊起立,因为居士道场,全部都是居士,维那他们都是居士,只唱三称本师释迦牟尼佛,礼佛三拜,然后就上台。坐定之后,司仪再喊「问讯」,就是对法师一问讯,再来「坐下」,他有司仪,讲堂里面有司仪,就不用维那(悦众)了,有司仪代唱三称释迦牟尼佛。
讲完之后,如果居士当中有维那(悦众)的,像居士林有,他们净宗学会也有,上次净宗学会做三皈依的时候,你们都看到,全是居士,要是有这个仪式的话,还是一样在「下济三途苦」下台,下台之后,礼佛三拜,立刻就退,就走了,不要等到「礼谢法师」,不必要,马上就离开。所以是从「下济三途苦」下台之后,礼佛三拜,立刻就退了。这一边回向完了之后,大家就散会。这是李炳南老居士这个讲座里面很简单的一个仪式,所以有司仪,没有司仪的时候,维那(悦众)全是在家人,没有出家人给在家人做维那(悦众)的,这个规矩一定要懂。
当然在家人讲经比出家人困难,这是一定的道理,形相上的问题。一般信徒看到你穿出家衣服,他对你就尊敬几分,你讲的话他就相信,你要没有剃头,没有穿这个衣服,你讲得比出家人还好,在家人听到不相信,你是居士,所以这个很困难,你必须比出家人要好上三、四倍,七、八倍,他才会对你有尊敬心,佩服的心。跟出家人讲的一样不行,比出家人讲的好一倍、两倍,人家还是瞧不起你,这是出家占了很大的便宜,一般在家信徒心理上有这么一个分别、执著,所以真正发心弘扬佛法还是出家搞专业的好,在家那总是兼差的,这不是专业的。
这个问题,今天你们两位哪一位在前面?你在前面,前面的仪式就照常了,后面的我们也用这个仪规,后面的时候,你上台之后那没有问题,下台的时候,到维那(悦众)念到「下济三途苦」,下台礼佛三拜就离开,不要在那里等,等到大家来顶礼法师,还要送法师回寮,不要等这个。明天他先,明天他先的时候也不顶礼法师,要问讯,直接问讯就行,不用顶礼法师。譬如说我们还是有开经偈,开经偈完了之后,「问讯,请坐」,维那自己也兼司仪,就请大家请坐,「问讯,请坐」,这样就可以。
问:老法师,居士升座要不要侍者,送上经书?
答:不要,经本在没有上台之前就拿上去,下台的时候自己拿下来。李炳老都是自己拿,没有侍者。他上台,经本自己拿上去,自己拿上去的时候,往讲台上一放,再向佛像一问讯就升座,下台的时候自己拿下来,放在桌子旁边的时候再礼佛。在家的时候,这个规矩,出家人不能给在家人做侍者,这不可以的。我们这个规矩、形相还是要照这么做,否则的话,人家外面这些信徒说,他讲经是不错,一点规矩都不懂,这要注意到的。
今天晚上茗山老法师来,老法师年岁大了,他住在这个地方,我听说住在六楼,跟学生们住在一起。在饮食方面你们这边负责的法师在不在?「在」。要做一点比较软一点容易消化的东西,每一餐都至少要有两道菜比较软一点,他能吃的,这要特别注意到。像我们有很多菜太硬了,今天像芥菜的时候,这个老人不能吃,我吃东西还比较勉强,养老是很重要的一桩事情。今天教授他身体就不行了,老了,六十五岁了,老了。昨天晚上听说他心脏跳得很厉害,所以多休息,让他多休息,多养养身体。我跟他是很多年没在一起,我跟他离开的时候,他大概是十四岁,以后这么多年来的时候,当中有三十六年没见面,也没通消息,见面都在海外各地,时间都很短暂,对他的生活起居的状况不很了解,所以身体一定要自己好好的照顾,饮食、睡眠非常重要。学佛的人在一般讲的时候,妄念比较少些,这个对於养生之道有很大的利益,尽量的要把烦恼放下,「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这两句话很重要。
古人对待自己总是在没有过失里面去找过失,曾子每天的三省,省是反省,找自己的过失,我们佛门里面的晚课就是忏悔、就是反省,找自己的过失,不但可以增长自己的道业,实在讲这真正的是消业障。对待别人总是看到别人过,人看不到自己的过失,要在别人过失当中去找他的无过失,这样存心才叫厚道。古人常讲「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贤人以下都有过失。在佛法里面,没有明心见性,哪个没有过失?十法界里面的声闻、缘觉、菩萨、佛,十法界里面的佛都有过失,何况是凡夫?必须知道自己一身的过失,别人跟我没有两样,我们能够原谅自己,为什么不能原谅别人?以苛刻对待别人,为什么不用那个苛刻责备自己?贤、愚的差别就在此地,他能够以责备别人的心来责备自己,宽恕自己的心去对待别人,我们应当要学习,不但养自己的厚道,实在讲也能化除怨业。跟一切众生结的这些怨一定要求化解,我们相信因果、明了因果,冤冤相报这个事情很麻烦,这个罪业愈积愈深,到后来必定堕阿鼻地狱,所以世出世间的圣贤都教给我们「冤家宜解不宜结」。
从前读书人懂得尊师重道,何况学佛?什么叫尊师重道?最重要是要明道,「道」就是宇宙人生的大道理,也就是应该怎样做人、怎样接物。古圣先贤给我们这种种教诲不是他的意思,这一点我们要懂得,譬如佛教给我们不杀生、不偷盗、不淫欲、不妄语,这不是佛教的,不是佛的意思,这是我们真如本性里面的性德,我们迷了,他提醒我们,应该是这么做的,自自然然是这么做的,所以「法尔如是」。释迦牟尼佛教我们,我们凭什么听他的话?孔老夫子讲的,我们为什么听孔子的话?不是的,是真如自性里头的性德,他说出来了,我们迷失了。由此可知,尊师重道是尊重自己的性德,要这样做法。
儒家修养虽然心性没有现前,也很接近。他们的修学纲领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下手。「格物」是什么?司马光讲得好,在儒家过去这些学者都把「格物」的意思讲错了,他们把「格」当作研究,「物」是一切事理,就是研究这些事理,这个搞错了。司马光学佛,虔诚的佛教徒,在佛经里面得到启示,他明白这个意思,「物」是什么?物欲、欲望,对於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这一种欲望。「格」是什么?「格」是格杀、格斗,克服欲望,这个解释对了,的确是圣人的意思。格物在佛法里面讲就是断烦恼,物欲是烦恼,格就是断,佛法修持是从这里下手。你烦恼习气不断,你修什么?什么都修不成。从哪里开始?要从断烦恼开始。断烦恼障,你才能得清净心。烦恼障破了,得清净心,就得定了,三昧成就了,然后再致知,致知就是求学,破所知障,所知障破了,智慧就现前,所以致知就是学法门。在四弘誓愿里面,格物就是「烦恼无尽誓愿断」,致知就是「法门无量誓愿学」。
司马光这个解释跟佛法,那是世出世间圣人修学立足的基础,是相同的,只是要求的水平不一样,佛要求的是高水平,儒家世间圣人要求的水平比较低,他不出三界。所以世出世法都是要教给我们远离五欲六尘,远离名闻利养,你的心才能定得下来,这两种障碍去掉了,菩提心才真正现前。这两种障碍没有去掉,你天天发菩提心,怎么发都不像,就是像蕅益大师所讲的「真正发心求生净土」,这一句也做不到。真正发心求生净土,你在这世间还要有留恋的话,净土去不了,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人对这个世间毫无留恋。念佛堂带领大众念佛的堂主常常提示,「放下万缘,放下身心世界,提起正念,老实念佛」,这是念佛堂里头的口头禅,要真正做到才行。所以对这个世间还有一丝毫留恋,还放不下,就是没有菩提心。
儒家的菩提心是诚意、正心,诚意、正心从哪里做出来?是从格物、致知里面做出来的。物以格,致以知,你的真心本性就现前了,真心是诚心,真诚心起作用就叫正心,正而不邪。他是把自受用跟他受用合起来讲,叫正心。在佛法里面把它分开来讲,自受用是「深心」,他受用是「大悲心」,深心跟大悲心合起来就是儒家讲的正心。然后修身,修身就是持戒,儒家也讲戒定慧,跟佛法讲的没有两样,名称不一样,意思都圆满。修身,《无量寿经》里面讲的三大纲领,「善护三业」,这就是修身,佛说得详细,儒家也讲得很多关於善护三业方面的,所以中国自唐中叶以后用儒家、道家来代替小乘,不无道理,真正接得上,不逊於小乘经。
身修,家就齐。身修是一家的表率,必定能够感化这一家。人人都能够格物、致知,都能够诚意、正心,这在佛法里面来看,这个人就是真正的菩萨,他就是在行菩萨道,潜移默化帮助大家断恶修善,帮助社会转移不好的风气,这在儒家是贤君子的事业,在佛法里面讲就是菩萨道、菩萨行,我们要能善於体会,要认真努力去修学,要真干。现在社会风气不好,人人都知道,为什么不好?一定要回过头来想,我自己不好。社会风气怎么好得了?转移社会风气从哪里做起?从我自己本人做起,这才能有效,收到真正效果。不从本身心地里头把那个念头转过来的话,要求别人,永远做不到,那叫作梦,哪有这种道理?一定要回过头来反省,要从自己本身做起。
这一次净宗联谊会我们提出这个纲领,「知恩报恩」,我们知道佛菩萨的恩,我们知道祖师大德之恩,我们知道一切众生之恩,如何报答?一定要依照佛菩萨的教诲依教奉行。佛菩萨叫我们做的,我们要认真努力去做,叫我们不能做的一定要克制自己决定不去做。台湾廖居士定了百过格,那一百条是不可以做的。今天我们要重新定一个功过格,一定要符合现实的社会,在日常生活当中仔细去观察,拿著经文来对照,哪些是非常迫切的,我们要做的,不能做的,不要定得太多,太多了,看起来是好看,做不到,等於零。拣最重要的,能够定上个五十条一定要做的,五十条决定不能做的,这一百条就很好了。一百条功、一百条过,太多了,我看人做不到,还是少一点好。现在练讲的课程完了,这一、两天的功夫,你们每一位同学写个两、三条,合起来差不多就一百条了,找一个时间在上面讲堂里面,你们把这一百条仔细审查一次,大家的意思来看一看。
依据经典最好了,因为净宗大家都念《无量寿经》,《无量寿经》哪些我们迫切要做的,哪些不能做的,经训大家没话说,不是我定下来让你们守的,不是,经典上定下来的,这个拿出去什么人都没话说,心服口服。「我」定这些东西,谁听你的?在《无量寿经》里面摘出一百句,希望你们在开会之前把这个做出来,统统是经文,那就不必要通过了,不必要给人看同不同意了,经文没有人不同意的,你们去摘录,去录一百条。三重廖居士的百过格可以做参考,我们净宗最好是从《无量寿经》里头节录一百条出来,这一百条里头有功有过,就是有应该做的,有不应该做的。希望将来印成一个小册子可以放在身上,常常带在身上,不能够读诵全经的,每天念这一百条就好。希望你们大家用个两天的时间,两天时间足够了,有这么多人,二十多个人,很容易就能把它编出来。
这部经是「教、理、行、果」里头的行经,要在日常生活当中去兑现的,决定不能违背,就是一个真正修行人,真正报恩者,「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这才落实,否则的话,这两句是口号。诸位这一百条做出来之后,我们这个大会就很有成就,把师范两个字就落实了。你能做到这一百条,你就是这个社会的老师,你就是这个社会的榜样、模范。
佛法一定要认真去做,做久了你自然就领悟了,自然就融通了,佛门里头一般讲开智慧,你愈做,心愈清净,自然烦恼轻,智慧长。特别是一个新兴的道场,净宗道场实在讲成立的历史都很短暂,顶多也不过十年,许多道场是刚刚成立的,刚成立的好办,一成立规矩就定下来了,好的开始就是成功的一半。旧的道场是比较麻烦,习气太重了,积习难返,所以新道场容易多了,但是必须要坚持,决定不能感情用事,一定要依照规矩去做,没有不成就的。
修行人是一切大众的榜样,道场是所有一切团体的榜样,这是一个守法的团体,是个清净的团体,所以称为众中尊,「尊」是值得人家尊敬,「众」就是团体。你这个团体是值得一切团体尊敬的一个团体,为什么?因为你们人人修六和敬,人人修净业三福,这是其他团体里没有的,你们这个团体有,诸佛如来都称赞,自然值得大众尊敬。
所以在经文里面选择这一百条要注意一个原则,太高了、做不到的不要选择,一定要是眼前常犯的过失,必须要加以改正的,迫切需要的,浅显易明的,选这些经句。以我们自己本身做标准,我们自己一定要能做到,我们自己做不到不要求别人,从这个基础上著眼,那么这一百条我们就能够想像得到它将来会产生效果,帮助大众建立正觉的人生观,给现前的社会立下一个好的修身、处事待人接物的标准,这一届的培训班就功德无量了。
《无量寿经》注释,这是大家对於解门的贡献,这一百条摘录出来是诸位对於行门的贡献,解行的贡献,功德都不可思议,这不是赞叹的话,这是如实之言,希望我们大家共同努力。
你们来问今天晚上居士上台讲经,维那师要不要再呼「顶礼法师」。佛法是平等法,但是居士讲经一定要受过菩萨戒,没有受过菩萨戒不可以升座讲经,菩萨代佛说法,这是一定的道理。没有受过菩萨戒叫「白衣」,受了菩萨戒就不是白衣,他搭幔衣,他就不是白衣了。所以发心弘法利生一定要受菩萨戒,这是规矩,否则的话,社会会对你有讥嫌,当然你这是练习,没有关系。
可是理论是理论,事实是事实,在事实上在家居士讲经都很谦虚,这是李炳老讲了一辈子经,讲了差不多将近四、五十年,他告诉我,他大概也是三十多岁就出来讲经,一直到九十七岁。他很谦虚,所以他讲经的仪式,升台的时候没有仪式,没有大座仪规,不但没有大座仪规,就像我们现在的方式,他是三称释迦牟尼佛,然后唱一个开经偈,有的时候开经偈都没有,就是三称释迦牟尼佛,他拜三拜。他进来的时候,没有维那(悦众),他不用法器,就是喊起立,因为居士道场,全部都是居士,维那他们都是居士,只唱三称本师释迦牟尼佛,礼佛三拜,然后就上台。坐定之后,司仪再喊「问讯」,就是对法师一问讯,再来「坐下」,他有司仪,讲堂里面有司仪,就不用维那(悦众)了,有司仪代唱三称释迦牟尼佛。
讲完之后,如果居士当中有维那(悦众)的,像居士林有,他们净宗学会也有,上次净宗学会做三皈依的时候,你们都看到,全是居士,要是有这个仪式的话,还是一样在「下济三途苦」下台,下台之后,礼佛三拜,立刻就退,就走了,不要等到「礼谢法师」,不必要,马上就离开。所以是从「下济三途苦」下台之后,礼佛三拜,立刻就退了。这一边回向完了之后,大家就散会。这是李炳南老居士这个讲座里面很简单的一个仪式,所以有司仪,没有司仪的时候,维那(悦众)全是在家人,没有出家人给在家人做维那(悦众)的,这个规矩一定要懂。
当然在家人讲经比出家人困难,这是一定的道理,形相上的问题。一般信徒看到你穿出家衣服,他对你就尊敬几分,你讲的话他就相信,你要没有剃头,没有穿这个衣服,你讲得比出家人还好,在家人听到不相信,你是居士,所以这个很困难,你必须比出家人要好上三、四倍,七、八倍,他才会对你有尊敬心,佩服的心。跟出家人讲的一样不行,比出家人讲的好一倍、两倍,人家还是瞧不起你,这是出家占了很大的便宜,一般在家信徒心理上有这么一个分别、执著,所以真正发心弘扬佛法还是出家搞专业的好,在家那总是兼差的,这不是专业的。
这个问题,今天你们两位哪一位在前面?你在前面,前面的仪式就照常了,后面的我们也用这个仪规,后面的时候,你上台之后那没有问题,下台的时候,到维那(悦众)念到「下济三途苦」,下台礼佛三拜就离开,不要在那里等,等到大家来顶礼法师,还要送法师回寮,不要等这个。明天他先,明天他先的时候也不顶礼法师,要问讯,直接问讯就行,不用顶礼法师。譬如说我们还是有开经偈,开经偈完了之后,「问讯,请坐」,维那自己也兼司仪,就请大家请坐,「问讯,请坐」,这样就可以。
问:老法师,居士升座要不要侍者,送上经书?
答:不要,经本在没有上台之前就拿上去,下台的时候自己拿下来。李炳老都是自己拿,没有侍者。他上台,经本自己拿上去,自己拿上去的时候,往讲台上一放,再向佛像一问讯就升座,下台的时候自己拿下来,放在桌子旁边的时候再礼佛。在家的时候,这个规矩,出家人不能给在家人做侍者,这不可以的。我们这个规矩、形相还是要照这么做,否则的话,人家外面这些信徒说,他讲经是不错,一点规矩都不懂,这要注意到的。
今天晚上茗山老法师来,老法师年岁大了,他住在这个地方,我听说住在六楼,跟学生们住在一起。在饮食方面你们这边负责的法师在不在?「在」。要做一点比较软一点容易消化的东西,每一餐都至少要有两道菜比较软一点,他能吃的,这要特别注意到。像我们有很多菜太硬了,今天像芥菜的时候,这个老人不能吃,我吃东西还比较勉强,养老是很重要的一桩事情。今天教授他身体就不行了,老了,六十五岁了,老了。昨天晚上听说他心脏跳得很厉害,所以多休息,让他多休息,多养养身体。我跟他是很多年没在一起,我跟他离开的时候,他大概是十四岁,以后这么多年来的时候,当中有三十六年没见面,也没通消息,见面都在海外各地,时间都很短暂,对他的生活起居的状况不很了解,所以身体一定要自己好好的照顾,饮食、睡眠非常重要。学佛的人在一般讲的时候,妄念比较少些,这个对於养生之道有很大的利益,尽量的要把烦恼放下,「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这两句话很重要。
古人对待自己总是在没有过失里面去找过失,曾子每天的三省,省是反省,找自己的过失,我们佛门里面的晚课就是忏悔、就是反省,找自己的过失,不但可以增长自己的道业,实在讲这真正的是消业障。对待别人总是看到别人过,人看不到自己的过失,要在别人过失当中去找他的无过失,这样存心才叫厚道。古人常讲「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贤人以下都有过失。在佛法里面,没有明心见性,哪个没有过失?十法界里面的声闻、缘觉、菩萨、佛,十法界里面的佛都有过失,何况是凡夫?必须知道自己一身的过失,别人跟我没有两样,我们能够原谅自己,为什么不能原谅别人?以苛刻对待别人,为什么不用那个苛刻责备自己?贤、愚的差别就在此地,他能够以责备别人的心来责备自己,宽恕自己的心去对待别人,我们应当要学习,不但养自己的厚道,实在讲也能化除怨业。跟一切众生结的这些怨一定要求化解,我们相信因果、明了因果,冤冤相报这个事情很麻烦,这个罪业愈积愈深,到后来必定堕阿鼻地狱,所以世出世间的圣贤都教给我们「冤家宜解不宜结」。
从前读书人懂得尊师重道,何况学佛?什么叫尊师重道?最重要是要明道,「道」就是宇宙人生的大道理,也就是应该怎样做人、怎样接物。古圣先贤给我们这种种教诲不是他的意思,这一点我们要懂得,譬如佛教给我们不杀生、不偷盗、不淫欲、不妄语,这不是佛教的,不是佛的意思,这是我们真如本性里面的性德,我们迷了,他提醒我们,应该是这么做的,自自然然是这么做的,所以「法尔如是」。释迦牟尼佛教我们,我们凭什么听他的话?孔老夫子讲的,我们为什么听孔子的话?不是的,是真如自性里头的性德,他说出来了,我们迷失了。由此可知,尊师重道是尊重自己的性德,要这样做法。
儒家修养虽然心性没有现前,也很接近。他们的修学纲领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下手。「格物」是什么?司马光讲得好,在儒家过去这些学者都把「格物」的意思讲错了,他们把「格」当作研究,「物」是一切事理,就是研究这些事理,这个搞错了。司马光学佛,虔诚的佛教徒,在佛经里面得到启示,他明白这个意思,「物」是什么?物欲、欲望,对於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这一种欲望。「格」是什么?「格」是格杀、格斗,克服欲望,这个解释对了,的确是圣人的意思。格物在佛法里面讲就是断烦恼,物欲是烦恼,格就是断,佛法修持是从这里下手。你烦恼习气不断,你修什么?什么都修不成。从哪里开始?要从断烦恼开始。断烦恼障,你才能得清净心。烦恼障破了,得清净心,就得定了,三昧成就了,然后再致知,致知就是求学,破所知障,所知障破了,智慧就现前,所以致知就是学法门。在四弘誓愿里面,格物就是「烦恼无尽誓愿断」,致知就是「法门无量誓愿学」。
司马光这个解释跟佛法,那是世出世间圣人修学立足的基础,是相同的,只是要求的水平不一样,佛要求的是高水平,儒家世间圣人要求的水平比较低,他不出三界。所以世出世法都是要教给我们远离五欲六尘,远离名闻利养,你的心才能定得下来,这两种障碍去掉了,菩提心才真正现前。这两种障碍没有去掉,你天天发菩提心,怎么发都不像,就是像蕅益大师所讲的「真正发心求生净土」,这一句也做不到。真正发心求生净土,你在这世间还要有留恋的话,净土去不了,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人对这个世间毫无留恋。念佛堂带领大众念佛的堂主常常提示,「放下万缘,放下身心世界,提起正念,老实念佛」,这是念佛堂里头的口头禅,要真正做到才行。所以对这个世间还有一丝毫留恋,还放不下,就是没有菩提心。
儒家的菩提心是诚意、正心,诚意、正心从哪里做出来?是从格物、致知里面做出来的。物以格,致以知,你的真心本性就现前了,真心是诚心,真诚心起作用就叫正心,正而不邪。他是把自受用跟他受用合起来讲,叫正心。在佛法里面把它分开来讲,自受用是「深心」,他受用是「大悲心」,深心跟大悲心合起来就是儒家讲的正心。然后修身,修身就是持戒,儒家也讲戒定慧,跟佛法讲的没有两样,名称不一样,意思都圆满。修身,《无量寿经》里面讲的三大纲领,「善护三业」,这就是修身,佛说得详细,儒家也讲得很多关於善护三业方面的,所以中国自唐中叶以后用儒家、道家来代替小乘,不无道理,真正接得上,不逊於小乘经。
身修,家就齐。身修是一家的表率,必定能够感化这一家。人人都能够格物、致知,都能够诚意、正心,这在佛法里面来看,这个人就是真正的菩萨,他就是在行菩萨道,潜移默化帮助大家断恶修善,帮助社会转移不好的风气,这在儒家是贤君子的事业,在佛法里面讲就是菩萨道、菩萨行,我们要能善於体会,要认真努力去修学,要真干。现在社会风气不好,人人都知道,为什么不好?一定要回过头来想,我自己不好。社会风气怎么好得了?转移社会风气从哪里做起?从我自己本人做起,这才能有效,收到真正效果。不从本身心地里头把那个念头转过来的话,要求别人,永远做不到,那叫作梦,哪有这种道理?一定要回过头来反省,要从自己本身做起。
这一次净宗联谊会我们提出这个纲领,「知恩报恩」,我们知道佛菩萨的恩,我们知道祖师大德之恩,我们知道一切众生之恩,如何报答?一定要依照佛菩萨的教诲依教奉行。佛菩萨叫我们做的,我们要认真努力去做,叫我们不能做的一定要克制自己决定不去做。台湾廖居士定了百过格,那一百条是不可以做的。今天我们要重新定一个功过格,一定要符合现实的社会,在日常生活当中仔细去观察,拿著经文来对照,哪些是非常迫切的,我们要做的,不能做的,不要定得太多,太多了,看起来是好看,做不到,等於零。拣最重要的,能够定上个五十条一定要做的,五十条决定不能做的,这一百条就很好了。一百条功、一百条过,太多了,我看人做不到,还是少一点好。现在练讲的课程完了,这一、两天的功夫,你们每一位同学写个两、三条,合起来差不多就一百条了,找一个时间在上面讲堂里面,你们把这一百条仔细审查一次,大家的意思来看一看。
依据经典最好了,因为净宗大家都念《无量寿经》,《无量寿经》哪些我们迫切要做的,哪些不能做的,经训大家没话说,不是我定下来让你们守的,不是,经典上定下来的,这个拿出去什么人都没话说,心服口服。「我」定这些东西,谁听你的?在《无量寿经》里面摘出一百句,希望你们在开会之前把这个做出来,统统是经文,那就不必要通过了,不必要给人看同不同意了,经文没有人不同意的,你们去摘录,去录一百条。三重廖居士的百过格可以做参考,我们净宗最好是从《无量寿经》里头节录一百条出来,这一百条里头有功有过,就是有应该做的,有不应该做的。希望将来印成一个小册子可以放在身上,常常带在身上,不能够读诵全经的,每天念这一百条就好。希望你们大家用个两天的时间,两天时间足够了,有这么多人,二十多个人,很容易就能把它编出来。
这部经是「教、理、行、果」里头的行经,要在日常生活当中去兑现的,决定不能违背,就是一个真正修行人,真正报恩者,「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这才落实,否则的话,这两句是口号。诸位这一百条做出来之后,我们这个大会就很有成就,把师范两个字就落实了。你能做到这一百条,你就是这个社会的老师,你就是这个社会的榜样、模范。
佛法一定要认真去做,做久了你自然就领悟了,自然就融通了,佛门里头一般讲开智慧,你愈做,心愈清净,自然烦恼轻,智慧长。特别是一个新兴的道场,净宗道场实在讲成立的历史都很短暂,顶多也不过十年,许多道场是刚刚成立的,刚成立的好办,一成立规矩就定下来了,好的开始就是成功的一半。旧的道场是比较麻烦,习气太重了,积习难返,所以新道场容易多了,但是必须要坚持,决定不能感情用事,一定要依照规矩去做,没有不成就的。
修行人是一切大众的榜样,道场是所有一切团体的榜样,这是一个守法的团体,是个清净的团体,所以称为众中尊,「尊」是值得人家尊敬,「众」就是团体。你这个团体是值得一切团体尊敬的一个团体,为什么?因为你们人人修六和敬,人人修净业三福,这是其他团体里没有的,你们这个团体有,诸佛如来都称赞,自然值得大众尊敬。
所以在经文里面选择这一百条要注意一个原则,太高了、做不到的不要选择,一定要是眼前常犯的过失,必须要加以改正的,迫切需要的,浅显易明的,选这些经句。以我们自己本身做标准,我们自己一定要能做到,我们自己做不到不要求别人,从这个基础上著眼,那么这一百条我们就能够想像得到它将来会产生效果,帮助大众建立正觉的人生观,给现前的社会立下一个好的修身、处事待人接物的标准,这一届的培训班就功德无量了。
《无量寿经》注释,这是大家对於解门的贡献,这一百条摘录出来是诸位对於行门的贡献,解行的贡献,功德都不可思议,这不是赞叹的话,这是如实之言,希望我们大家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