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令供养恒沙圣 不如坚勇求正觉 (共一集) 1997/12/15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20-011-1215
竹林寺跟法轮社的讲经是不是还在继续?这些地方的讲经最好能够不间断,能够把这一个地区的佛法带动起来。
昨天晚上讲到李长者的一段开示,就是著《华严经合论》的李通玄,他这一段的开示文虽然不长,意思讲得很圆满,他说到「刹那际定」,确实是说明了事实真相,而清凉国师所说的也很圆满,清凉大师讲的是「六相十玄」。《疏》、《论》合起来看,古人讲「合参」,对於事实真相虽然不能够契入,多少也能够体会到一些,这种体会就是平常所谓的悟处,真正觉悟了,要用现代科学家的说法,对於宇宙间一切事物观察入微。现代科技可以说相当进步,对於极微的观察,成效也相当惊人,但是要跟佛经、祖师的这些注疏来看,这些科学家没有把事实真相说清楚、说明白,这是远远比不上佛法里面所说的。
「六相十玄」在哪里?在一切法之中,小而微尘,今天所讲的原子、电子、粒子,无一不具足六相十玄,将事实真相讲得这么详细、透彻。十玄实在讲也是提个纲,每一条圆摄其余九条,这十就变成百,百条里面每一条又圆摄其余九十九条,那就变成千,这样一展开,无量无边,所以龙树菩萨称《华严经》为《大不思议经》,有道理。龙树菩萨在大龙菩萨龙宫里面所见到的上本《华严》,十个三千大千世界微尘偈,一四天下微尘品,龙树菩萨见到的,我们从来没听说过,所以他将「下本」传到这个世间来,「下本」真的是提纲、目录,像中国《四库全书》的目录提要一样。现在在台湾《四库全书》缩印了,把它缩小,缩成原书的四分之一,精装本,像大藏经那么厚的本子,一千五百册,目录提要只有四册。我们今天所读的《华严经》,实在讲是原经的目录提要而已。全经,龙树菩萨说,不是阎浮提众生有能力受持的,这也都讲的是真话。所以《华严经》上字字句句都是无量义。
我们晓得《无量寿经》是《华严经》的浓缩,是《华严经》的精华,既然是《华严》精华,《无量寿经》上字字句句又何尝不含无量义?这一些道理、事实真相,我们要知道,要明了,要去发现,发现就是悟处。用什么方法发现?古德也告诉我们,用思考、研究,跟诸位说,决定不能发现,因为真理不是言语文字能显示的,不是思惟想像能得到的,所以你要想真正发现悟入,还得要遵守古圣先贤的方法,「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离言说、离名字就是「言语道断」,离心缘相就是「心行处灭」,所以说用心才能体会得,这个心是真心不是妄心,妄心得不到,妄心没有这个能力契入法界,没有办法悟入真理。我们学佛要想真正得到佛法,这一个重要的原理原则如果我们不清楚、不明白,在这一生当中你怎么可能开悟?无论下多大功夫,用多少时间,都是在门外打转,入不进去。
我们非常羡慕古来的这些大德们,在家、出家皆有,禅宗六祖惠能大师的入室弟子,也就是一般讲的明心见性的弟子,四十多个人当中就有不少是在家人,大彻大悟,明心见性,不一定全是出家人,在家人有分,也不分男女,四众都有分,我们在《坛经》上看到的,问题在你是不是懂得方法,你能不能明白这个道理,这就是决定不能用思考,思考是第六意识。
学佛的人学了一生,甚至於可以说生生世世勤苦修学,不得其门而入的太多了。其实佛很慈悲,大小乘经里面都常常提示我们,你看「三解脱门」不是指得很清楚明白吗?「三解脱门」,大小乘经论里头常说。「空、无相、无愿」,无愿也叫「无作」,这三个门任何一门都能够入佛的境界。小乘用这三个方法可以超越三界六道,大乘用这三个方法就可以突破十法界。大小乘的差别在思想观念上,小乘人依旧把虚幻认为是事实,所以虽修「三空三昧」,他只能够脱离三界,不能超越十法界。
我们今天明白这个道理,对於这桩事情决定没有怀疑,但是不能突破,原因就是无量劫来的烦恼习气断不了。理论上虽然说是可以顿断,事实上我们决定做不到,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还是会起心动念,还是有妄想执著,这种妄想执著一年比一年轻,那就是很大的进步,可是我们自己要晓得,光是轻一点不能解决问题,这是自己要觉悟的,要提高警觉的。不能解决问题,换句话说,你要不求往生,依旧还要搞轮回,搞轮回就麻烦了,轮回有隔阴之迷。这一生修得再好,再一转世、一投胎,前生都忘得干干净净,来生能不能遇到佛法的缘,不一定,纵然遇到了,又要从头来起,从头来起你能不能遇到良师善友,你能不能遇到一个好的修学环境,统统是问题,而后我们才明了遇到佛法真是千载难逢的机遇,要是轻易把它舍弃掉,你说这个事情多可惜!「百千万劫难遭遇」,遇到之后轻易把它舍弃掉了,怎么舍弃掉?还是打妄想,不肯依教奉行,不相信佛的话,还是相信自己,相信人的这个意思,这就是把这个机会当面失掉了。
对我们一个凡夫来讲,诸位要晓得,了生死、出三界是我们唯一的一桩大事,度众生在我们叫小事,如果为了度众生,自己不能往生的时候,那把自己就害惨了,度众生能不能度得圆满?不圆满。经上讲得那么清楚,「假令供养恒沙圣,不如坚勇求正觉」,话说得这么清楚,这么明白。我们是以了生死、出三界,往生不退成佛,为我们一生当中唯一的一桩大事,帮助社会,帮助众生,在我们的身分来讲是附带的,随分随力去做,只有那些诸佛菩萨再来示现的,他们是全心全力来做这个事情的。我们一定要知道自己是生死凡夫,这一生当中了生死、脱轮回是我们唯一的一桩大事。我们也不能说只顾自己大事,而不顾一些众生,那也是不对,所以对於帮助众生,随分随力,随缘而不攀缘,这就对了。不攀缘,就是绝不妨碍自己的清净心,换句话说,一切时、一切处一定要保持正念,在我们净土的正念,水平很低,这个正念就是「忆佛念佛」,这就是正念。时时刻刻、在在处处我们想阿弥陀佛,我们忆念西方世界依正庄严,我们念这个,这个念对於修净宗的人叫正念,常常保持正念,感得的效果就是「现前当来,必定见佛」,我们这一生就成就了,就解脱了。
你们现在在研究《内典》,研究《讲演术》,里面跟你讲的很清楚,什么是主,什么是宾,宾主要分清,不能颠倒。我们今天是凡夫,念佛往生是主,帮助一切众生学佛是宾,宾主不能颠倒,颠倒就大错了。脱离了十法界,我们往生到极乐世界,到极乐世界之后,你的慈悲心很重,自己不愿意早一天成佛,立刻倒驾慈航来普度众生,行,那个时候你度众生是主,自己修行是宾,这个不一样。《无量寿经》上讲得很清楚,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愿文里头也说得很清楚,你见了阿弥陀佛,西方极乐世界去过了,你就得阿弥陀佛本愿威神的加持,这个行,我们常讲这种人是再来人,乘愿再来的,他不是普通人。我们自己是普通人还是再来人?别人不知道,自己清楚。所以在这一生当中,宾主要搞清楚,帮助这一切苦难众生,我们要做,随分随力,一切随缘,这个功德就圆满了。如果在这个里面一定要执著要怎样怎样做法,恐怕我们这一生往生就靠不住了,会被这些东西拖累。
什么都随缘,样样都好,一定要保持自己的心地清净平等,觉而不迷,这个重要。所以三皈是我们学佛人真正的依靠,靠什么?觉不迷,正不邪,净不染,这是佛弟子真正的依靠。从初发心到如来地,等觉菩萨都不敢舍弃,还是要依觉正净。当然觉正净的纯度随著菩萨的果位不相同,声闻、缘觉觉正净的标准决定比人天标准来的高,三贤十圣菩萨他们的标准,绝对不是声闻、缘觉能够相比的,这是讲觉正净的深度、广度各个阶层不一样,可是科目相同,觉正净这三种科目。离开这个方向,离开这个原则,我们就走错路了,离开觉,你迷了;离开正,你邪了;离开净,你被污染了,那样的修学跟佛法就远之远矣,这种基本的道理如果我们都不清楚、不明白,那还算什么学佛?
末世修行唯一途径就是要读诵大乘,念念提醒自己,不能够读诵受持,你到哪里去学去?你学什么?诸佛如来为我们推荐「往生经」是第一经,往生经就是《无量寿经》、《弥陀经》、《观无量寿佛经》,后来这些祖师大德加进去的《普贤行愿品》、《大势至圆通章》,现在我们称为五经,还有一论,《往生论》,这些经论就称之为「往生经」。我们是中下根性的人,不是利根上智,分量太多了,我们受不了。五经一论对我们来讲很适合,不太多也不算少,如果还嫌多,这六门当中随便受持任何一门,只要你能够一门深入,锲而不舍,都可以达到往生的目的。果然一门深入,心就定了,心就清净了,觉正净三宝的受用他就得到了,宇宙人生的真相他渐渐也就会明白,为什么?明白这些事情不在言说,清净心去体会,一一法中见到六相十玄,在世出世法里面他发现刹那际,这就所谓是真理玄微朗然现前。
可见得受持任何一部经,只要是锲而不舍,假以时日,心就定下来了,心定下来,我们常讲得三昧,念佛人说念佛三昧,到这个时候自然他就开悟了。三昧是正受,正受里面没有苦乐忧喜舍。苦乐忧喜舍是六道凡夫的感受,这种受是不正常的。正受是完全离开了苦乐忧喜舍,身没有苦乐的受,心没有忧喜的受。舍是暂时离开苦乐忧喜,舍不是永久的,是暂时的。舍受是指什么人?指四禅天跟四空天,四禅天、四空天是舍受,叫四禅八定,那个定的时间不长,有限的,暂时把苦乐忧喜舍掉了,他不是真的永久的舍,永久的舍那就是正受,那就是三昧,所以四禅八定不能算三昧,算舍受,阿罗汉所证的九次第定才算是正受。
我们希望入佛境界,纵然这一生达不到,要知道向这个方向目标精进,这是决定正确的。我们用念佛这个法门求生净土,再以诸佛如来修学的这些原理原则、方向目标,帮助我们念佛往生净土,这个力量很大,决定提高品位,决定保证往生。这一桩事情我们就决定不可以疏忽,我们自己今天了解了,明白了,认真努力去干,我们也要将这些道理、方法介绍给别人。这一次的净宗联谊会就是很好的一个介绍的场所,很好的一个机会。参与这一次联谊会各个地区的代表,李木源居士邀请了不少人。我将修行的纲领写了一个大纲,你们同学是不是都拿到了?这是我提供给大家做参考的。这个会我希望由你们来领导,你们来主持。开会,可能他会叫我致词,大概一个开幕,一个闭幕,我致词的内容就是这个纲领,为你们祝福。希望大家都明白这个道理,我们以了生死、出三界,往生不退成佛为目标。对於这个世间,我们希望世间人都能够和睦相处,维系世界永久的和平、安定、繁荣,这是我们的希望,我们也全心全力帮助这个社会。
所以这个会是联谊会,如同一个学术研究讨论会一样,它并不是一个社团的组织,不搞这些事情,这些事情麻烦,所以只是一种学术、修行,心得的交换,彼此互相策励,我们目的在此地,是一个纯粹的学术会议,这个我们方向就很正确了,方向目标正确,里面就减少很多争论。我们看一般大型会议里面,争做主席,里面就争权夺利,我们这儿没有,我们全部是学术会议,我们在理论上,修行方法,修行所得的殊胜果报,彼此互相交流,提供大家做参考,我们在这里吸收更丰富的经验,更丰富的这些常识,目的在此地,这个会议就非常有意义。
一定要做到真正的六和敬,六和的会议,所以我们的总纲领、总题目是「知恩报恩,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这十二个字是我们的总方向,总目标。所以在这几天,你们同学如果有时间,等於说开预备会,大家先讨论讨论,将来开会的时候就很顺利。因为很多的人从各个方面来,当然知见不会完全相同,大的是没有什么问题,都求生净土,所以大方向、大目标没有问题,可是小的细节恐怕还有不少的问题。我们总希望见和同解,这个见解拉得愈近愈好,戒和同修,戒是修行的方法,这个会议希望达到这两个目标。见解跟修学的方法大家能够趣向一致,互助合作,互相的交流,在解门、行门上真正得力,这个会开得就非常有意义,对於净宗将来在全世界的弘扬,我们推广介绍就得很大的便利,真正能够利益众生、利益社会。
竹林寺跟法轮社的讲经是不是还在继续?这些地方的讲经最好能够不间断,能够把这一个地区的佛法带动起来。
昨天晚上讲到李长者的一段开示,就是著《华严经合论》的李通玄,他这一段的开示文虽然不长,意思讲得很圆满,他说到「刹那际定」,确实是说明了事实真相,而清凉国师所说的也很圆满,清凉大师讲的是「六相十玄」。《疏》、《论》合起来看,古人讲「合参」,对於事实真相虽然不能够契入,多少也能够体会到一些,这种体会就是平常所谓的悟处,真正觉悟了,要用现代科学家的说法,对於宇宙间一切事物观察入微。现代科技可以说相当进步,对於极微的观察,成效也相当惊人,但是要跟佛经、祖师的这些注疏来看,这些科学家没有把事实真相说清楚、说明白,这是远远比不上佛法里面所说的。
「六相十玄」在哪里?在一切法之中,小而微尘,今天所讲的原子、电子、粒子,无一不具足六相十玄,将事实真相讲得这么详细、透彻。十玄实在讲也是提个纲,每一条圆摄其余九条,这十就变成百,百条里面每一条又圆摄其余九十九条,那就变成千,这样一展开,无量无边,所以龙树菩萨称《华严经》为《大不思议经》,有道理。龙树菩萨在大龙菩萨龙宫里面所见到的上本《华严》,十个三千大千世界微尘偈,一四天下微尘品,龙树菩萨见到的,我们从来没听说过,所以他将「下本」传到这个世间来,「下本」真的是提纲、目录,像中国《四库全书》的目录提要一样。现在在台湾《四库全书》缩印了,把它缩小,缩成原书的四分之一,精装本,像大藏经那么厚的本子,一千五百册,目录提要只有四册。我们今天所读的《华严经》,实在讲是原经的目录提要而已。全经,龙树菩萨说,不是阎浮提众生有能力受持的,这也都讲的是真话。所以《华严经》上字字句句都是无量义。
我们晓得《无量寿经》是《华严经》的浓缩,是《华严经》的精华,既然是《华严》精华,《无量寿经》上字字句句又何尝不含无量义?这一些道理、事实真相,我们要知道,要明了,要去发现,发现就是悟处。用什么方法发现?古德也告诉我们,用思考、研究,跟诸位说,决定不能发现,因为真理不是言语文字能显示的,不是思惟想像能得到的,所以你要想真正发现悟入,还得要遵守古圣先贤的方法,「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离言说、离名字就是「言语道断」,离心缘相就是「心行处灭」,所以说用心才能体会得,这个心是真心不是妄心,妄心得不到,妄心没有这个能力契入法界,没有办法悟入真理。我们学佛要想真正得到佛法,这一个重要的原理原则如果我们不清楚、不明白,在这一生当中你怎么可能开悟?无论下多大功夫,用多少时间,都是在门外打转,入不进去。
我们非常羡慕古来的这些大德们,在家、出家皆有,禅宗六祖惠能大师的入室弟子,也就是一般讲的明心见性的弟子,四十多个人当中就有不少是在家人,大彻大悟,明心见性,不一定全是出家人,在家人有分,也不分男女,四众都有分,我们在《坛经》上看到的,问题在你是不是懂得方法,你能不能明白这个道理,这就是决定不能用思考,思考是第六意识。
学佛的人学了一生,甚至於可以说生生世世勤苦修学,不得其门而入的太多了。其实佛很慈悲,大小乘经里面都常常提示我们,你看「三解脱门」不是指得很清楚明白吗?「三解脱门」,大小乘经论里头常说。「空、无相、无愿」,无愿也叫「无作」,这三个门任何一门都能够入佛的境界。小乘用这三个方法可以超越三界六道,大乘用这三个方法就可以突破十法界。大小乘的差别在思想观念上,小乘人依旧把虚幻认为是事实,所以虽修「三空三昧」,他只能够脱离三界,不能超越十法界。
我们今天明白这个道理,对於这桩事情决定没有怀疑,但是不能突破,原因就是无量劫来的烦恼习气断不了。理论上虽然说是可以顿断,事实上我们决定做不到,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还是会起心动念,还是有妄想执著,这种妄想执著一年比一年轻,那就是很大的进步,可是我们自己要晓得,光是轻一点不能解决问题,这是自己要觉悟的,要提高警觉的。不能解决问题,换句话说,你要不求往生,依旧还要搞轮回,搞轮回就麻烦了,轮回有隔阴之迷。这一生修得再好,再一转世、一投胎,前生都忘得干干净净,来生能不能遇到佛法的缘,不一定,纵然遇到了,又要从头来起,从头来起你能不能遇到良师善友,你能不能遇到一个好的修学环境,统统是问题,而后我们才明了遇到佛法真是千载难逢的机遇,要是轻易把它舍弃掉,你说这个事情多可惜!「百千万劫难遭遇」,遇到之后轻易把它舍弃掉了,怎么舍弃掉?还是打妄想,不肯依教奉行,不相信佛的话,还是相信自己,相信人的这个意思,这就是把这个机会当面失掉了。
对我们一个凡夫来讲,诸位要晓得,了生死、出三界是我们唯一的一桩大事,度众生在我们叫小事,如果为了度众生,自己不能往生的时候,那把自己就害惨了,度众生能不能度得圆满?不圆满。经上讲得那么清楚,「假令供养恒沙圣,不如坚勇求正觉」,话说得这么清楚,这么明白。我们是以了生死、出三界,往生不退成佛,为我们一生当中唯一的一桩大事,帮助社会,帮助众生,在我们的身分来讲是附带的,随分随力去做,只有那些诸佛菩萨再来示现的,他们是全心全力来做这个事情的。我们一定要知道自己是生死凡夫,这一生当中了生死、脱轮回是我们唯一的一桩大事。我们也不能说只顾自己大事,而不顾一些众生,那也是不对,所以对於帮助众生,随分随力,随缘而不攀缘,这就对了。不攀缘,就是绝不妨碍自己的清净心,换句话说,一切时、一切处一定要保持正念,在我们净土的正念,水平很低,这个正念就是「忆佛念佛」,这就是正念。时时刻刻、在在处处我们想阿弥陀佛,我们忆念西方世界依正庄严,我们念这个,这个念对於修净宗的人叫正念,常常保持正念,感得的效果就是「现前当来,必定见佛」,我们这一生就成就了,就解脱了。
你们现在在研究《内典》,研究《讲演术》,里面跟你讲的很清楚,什么是主,什么是宾,宾主要分清,不能颠倒。我们今天是凡夫,念佛往生是主,帮助一切众生学佛是宾,宾主不能颠倒,颠倒就大错了。脱离了十法界,我们往生到极乐世界,到极乐世界之后,你的慈悲心很重,自己不愿意早一天成佛,立刻倒驾慈航来普度众生,行,那个时候你度众生是主,自己修行是宾,这个不一样。《无量寿经》上讲得很清楚,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愿文里头也说得很清楚,你见了阿弥陀佛,西方极乐世界去过了,你就得阿弥陀佛本愿威神的加持,这个行,我们常讲这种人是再来人,乘愿再来的,他不是普通人。我们自己是普通人还是再来人?别人不知道,自己清楚。所以在这一生当中,宾主要搞清楚,帮助这一切苦难众生,我们要做,随分随力,一切随缘,这个功德就圆满了。如果在这个里面一定要执著要怎样怎样做法,恐怕我们这一生往生就靠不住了,会被这些东西拖累。
什么都随缘,样样都好,一定要保持自己的心地清净平等,觉而不迷,这个重要。所以三皈是我们学佛人真正的依靠,靠什么?觉不迷,正不邪,净不染,这是佛弟子真正的依靠。从初发心到如来地,等觉菩萨都不敢舍弃,还是要依觉正净。当然觉正净的纯度随著菩萨的果位不相同,声闻、缘觉觉正净的标准决定比人天标准来的高,三贤十圣菩萨他们的标准,绝对不是声闻、缘觉能够相比的,这是讲觉正净的深度、广度各个阶层不一样,可是科目相同,觉正净这三种科目。离开这个方向,离开这个原则,我们就走错路了,离开觉,你迷了;离开正,你邪了;离开净,你被污染了,那样的修学跟佛法就远之远矣,这种基本的道理如果我们都不清楚、不明白,那还算什么学佛?
末世修行唯一途径就是要读诵大乘,念念提醒自己,不能够读诵受持,你到哪里去学去?你学什么?诸佛如来为我们推荐「往生经」是第一经,往生经就是《无量寿经》、《弥陀经》、《观无量寿佛经》,后来这些祖师大德加进去的《普贤行愿品》、《大势至圆通章》,现在我们称为五经,还有一论,《往生论》,这些经论就称之为「往生经」。我们是中下根性的人,不是利根上智,分量太多了,我们受不了。五经一论对我们来讲很适合,不太多也不算少,如果还嫌多,这六门当中随便受持任何一门,只要你能够一门深入,锲而不舍,都可以达到往生的目的。果然一门深入,心就定了,心就清净了,觉正净三宝的受用他就得到了,宇宙人生的真相他渐渐也就会明白,为什么?明白这些事情不在言说,清净心去体会,一一法中见到六相十玄,在世出世法里面他发现刹那际,这就所谓是真理玄微朗然现前。
可见得受持任何一部经,只要是锲而不舍,假以时日,心就定下来了,心定下来,我们常讲得三昧,念佛人说念佛三昧,到这个时候自然他就开悟了。三昧是正受,正受里面没有苦乐忧喜舍。苦乐忧喜舍是六道凡夫的感受,这种受是不正常的。正受是完全离开了苦乐忧喜舍,身没有苦乐的受,心没有忧喜的受。舍是暂时离开苦乐忧喜,舍不是永久的,是暂时的。舍受是指什么人?指四禅天跟四空天,四禅天、四空天是舍受,叫四禅八定,那个定的时间不长,有限的,暂时把苦乐忧喜舍掉了,他不是真的永久的舍,永久的舍那就是正受,那就是三昧,所以四禅八定不能算三昧,算舍受,阿罗汉所证的九次第定才算是正受。
我们希望入佛境界,纵然这一生达不到,要知道向这个方向目标精进,这是决定正确的。我们用念佛这个法门求生净土,再以诸佛如来修学的这些原理原则、方向目标,帮助我们念佛往生净土,这个力量很大,决定提高品位,决定保证往生。这一桩事情我们就决定不可以疏忽,我们自己今天了解了,明白了,认真努力去干,我们也要将这些道理、方法介绍给别人。这一次的净宗联谊会就是很好的一个介绍的场所,很好的一个机会。参与这一次联谊会各个地区的代表,李木源居士邀请了不少人。我将修行的纲领写了一个大纲,你们同学是不是都拿到了?这是我提供给大家做参考的。这个会我希望由你们来领导,你们来主持。开会,可能他会叫我致词,大概一个开幕,一个闭幕,我致词的内容就是这个纲领,为你们祝福。希望大家都明白这个道理,我们以了生死、出三界,往生不退成佛为目标。对於这个世间,我们希望世间人都能够和睦相处,维系世界永久的和平、安定、繁荣,这是我们的希望,我们也全心全力帮助这个社会。
所以这个会是联谊会,如同一个学术研究讨论会一样,它并不是一个社团的组织,不搞这些事情,这些事情麻烦,所以只是一种学术、修行,心得的交换,彼此互相策励,我们目的在此地,是一个纯粹的学术会议,这个我们方向就很正确了,方向目标正确,里面就减少很多争论。我们看一般大型会议里面,争做主席,里面就争权夺利,我们这儿没有,我们全部是学术会议,我们在理论上,修行方法,修行所得的殊胜果报,彼此互相交流,提供大家做参考,我们在这里吸收更丰富的经验,更丰富的这些常识,目的在此地,这个会议就非常有意义。
一定要做到真正的六和敬,六和的会议,所以我们的总纲领、总题目是「知恩报恩,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这十二个字是我们的总方向,总目标。所以在这几天,你们同学如果有时间,等於说开预备会,大家先讨论讨论,将来开会的时候就很顺利。因为很多的人从各个方面来,当然知见不会完全相同,大的是没有什么问题,都求生净土,所以大方向、大目标没有问题,可是小的细节恐怕还有不少的问题。我们总希望见和同解,这个见解拉得愈近愈好,戒和同修,戒是修行的方法,这个会议希望达到这两个目标。见解跟修学的方法大家能够趣向一致,互助合作,互相的交流,在解门、行门上真正得力,这个会开得就非常有意义,对於净宗将来在全世界的弘扬,我们推广介绍就得很大的便利,真正能够利益众生、利益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