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宗修行总纲领 (共一集) 1997/12/8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20-011-1208
过去我也曾经参加过两、三次这种国际性的会议,有一次是跟随道安法师在日本东京开过一次会,还有一次是万国道德会在美国洛杉矶,另外一次是在台湾,也是佛教的会议,在台湾南部。我很少参加这些活动,因为在我经验当中所观察到的,实在都是「会而不议,议而不决,决而不行」,我觉得没有什么意义,劳民伤财,我们参与的人也浪费时间、浪费精力,不如在家里坐著老实念佛。所以我对於这种大型的活动没有兴趣,就是大型的讲演我也没有兴趣,我从来不搞这些东西。
这一次木源召开这个会,他的一番好意,浓厚的兴趣,我们只有随缘。但是既然召开了,总希望能有一点成果,不要像一般会议到后来是没有结果,那个完全是浪费。因此这个会议的目的在哪里?这一点就非常重要,这个木源居士事先跟我谈过。他说希望我们净宗,现在净宗在世界上许多地方都成立了,虽然每一个会都是独立的,我们对於任何一个会没有权干涉,我们没有组织,没有统辖的关系。但是大家都是依净土五经,这里面最重要的,都是依《无量寿经》来修学,希望我们在修学上能够统一脚步,譬如常念的音调,佛七绕佛的时候到底是先出左脚还是先出右脚,讨论这些问题,很好,希望仪规能够划一,这也不错。其实这是可以个人搞个人的,中国自古以来这些道场,每一个道场有它自己的规矩,有它自己一套修学的方法,不一定要跟别人相同。
但是我们这个会成立都不久,可以说都非常年轻,经验不丰富,而且很少到其他地方参学,这就是如果有活动,像讲经的法会、打佛七,就必须要找人家帮忙,到哪里去找人?当然都是几个净宗学会彼此都知道的来帮忙。请外面的法师,或者是大德居士来帮助,而与我们平常修学的仪规有一点不相同的话,修学的人就感到很纳闷,这是在所不免的。所以这一次会议召开了,希望大家在这一方面能够建立一个共识,我们修行守一个原则,这是好事情。
他租下新大城这一个场所,要我去做三次讲演,我说也很好,我们讲演的目的是把什么叫佛法,什么叫净宗,向社会大众做一个简单的介绍,让大家明了佛法,认识净宗,这也是有必要的。如果要这个会议有一个好的结果,我们必须预先要有一个总纲领,我们修学的总原则。我昨天上午就想这个问题,我们这个纲领要踏实。修学指导的原则,我看到悟道师传真一点过来,都是古大德的教诲,这个东西当然很好,但是有的时候实在讲不符合现在人的需求,现在人看你这个东西订得这么严格,做不到,做不到的东西我们拿出来没有意义,一定要很踏实。所以我们看到廖居士的「百过格」就很好,完全是生活上确实能做到的,所以不好高骛远,一定要脚踏实地。现在学佛四众弟子,在家出家,积习很深,毛病都很重,哪里能够一下改得过来?慢慢改。所以我们必须要考虑到现实的问题,我们很容易做到,很欢喜这样做法,这个标准就会被大众接受,才能够行得通。
所以我就想到教、理、行、果这四个纲领,教就是经教,我们依据什么经教,当然这是净宗,是五经一论,五经一论里面最重要的,《无量寿经》、《弥陀经》、《普贤菩萨行愿品》,这三种最重要,是我们主修的科目,其余的三种等於说是我们补充的教材,是我们重要的参考资料。祖师的语录里面最贴近我们的是印光大师,《印光大师文钞》可以说是他自己一生修学的经验心得,我们可以时常翻阅,常常提醒自己,增长道心。这是我们所依靠的经典。净宗可以说最殊胜,适合於现代人,经典少,分量少。现在人一看到分量太大太多的就不愿意学,这是走遍全世界都是这样的,都喜欢看小册子,就是听讲演都是喜欢听短篇的。你说在这个地方讲经讲一个月、两个月,连续讲四个月,人都没有了,如果偶尔讲个几天,人坐满满的,现在人没有耐心,这个我们要了解,在观机的时候要了解众生的根机。
所以理论的依据,我们也依据净宗经典里面所说的,依据本宗经论里面所讲的原理原则,都不违背本宗。有理论的依据,如何能把这些道理,佛在这里的教诲,付诸实现,把它变成我们实际的生活行为,理论变成我们的思想见解,我们对於人生的看法,对宇宙的看法,这是教理。
教行就是教给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怎么做法。净宗学会成立的时候,我们提了五个科目,第一个是「三福」,三福完全是自行,佛在经上讲得很清楚,「三世诸佛,净业正因」,这句话就说明过去、现在、未来一切修行人成佛,他怎么成的?他的基本条件就是「三福」。我们知道三世诸佛修行成佛,不是一个法门,无量法门,无量法门修行证果都要以三福为根基,於是我们才明了三福的重要。学禅也好,学净也好,学教、学密,无论你修学哪一宗、哪一派,你要想成就,从哪里修起?从三福修起,如果舍弃这一个基础,不管你修学哪个法门都不能成就,念佛也不能往生,这是佛法里头的根本法,决定不能违背。三条总共十一句,我们自己要做到,要劝勉一切人依教奉行,成就自己的德行,决定不能够疏忽。
第二个科目就是「六和敬」,人在世间决定不能够脱离社会,不能够脱离人群,换句话说,我们必须要与一切大众相处。怎样能跟大众和睦相处?这就要靠六和敬。所以六和敬是佛教我们跟大众相处的原则,就是戒条,我们讲持戒,三福、六和是最重要的戒条,我们必须牢牢记住,一定要做到,依教奉行。实在说三福跟六和不学佛也应该这么做法,社会才和谐。举世之人,口里面都说祈求世界和平,心里面确实也有这个愿望,这世界为什么不平?口里头、心里头的愿望,你没有一个实际的做法,那个口号是空的,不切实际。人人都能修三福、修六和,那世界就是和平的,社会决定安定繁荣,大众一定能够互助合作,可见得六和的重要,这样才进入佛法,所以这个两条是学佛的基础。从这个基础进入佛法,佛法的重心就是戒定慧三学,这是佛法的总纲领,我们一定要认识清楚。
修学佛法一定要依戒、依定、依慧,怎么个依法?三福十一条,六和是六条,每一条都要与戒定慧相应,三学不落空。以三福举例来说,「孝养父母」,孝养父母与戒相应就是你奉事如法,无论对於父母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你做得都很如法,如法就是戒,与戒相应。存孝之心,清净慈悲,这与定相应。理事明了,而且做给社会大众看,给他们做一个好样子,自行化他,这与慧相应。每一条都与戒定慧相应,这是佛行,行佛之行,都要落实在生活的范围里面,念念与戒定慧相应,以后行菩萨道就方便了,修菩萨行。念念与戒定慧三学相应就是菩萨道,这存心。菩萨行就是六度十波罗蜜,「十」不要说了,说「六」就可以了,教给我们怎样生活,怎样工作,怎样处事待人接物。
佛教人实在是高明,佛法里面讲善巧方便,他的东西简单,绝不罗嗦,绝不麻烦,叫你很容易记住,也很容易做到。今天一般人做不到,实在讲习气太重了,而对於佛的教诫没有深刻的理解。行得彻底一定要靠甚深的理解,所以深入经藏、深解义趣真的是修行的根本。解得不够深、不够透彻,往往在行上很容易退转,退转的原因就在此。不能深解,换句话说,对於事实真相不够透彻。佛在经上所说的一切法都是讲事实真相,你对於事实真相认识不够透彻、不够深入,所以你的行持很容易退失。
六度是菩萨行,我们修六度,六度变成我们自己生活行持,这就叫行菩萨道。也就是说我们的生活行为,我们的日常工作,都能与六波罗蜜相应,这是菩萨行。我们这一生能做到这一点,功德就很殊胜。从这个地方再往上提升,那是普贤行。普贤行是佛行,普贤行是圆满行,普贤行是法身大士之行,他里面最重要的就是心量广大(普)。真心,心量才大;妄心,心量不大,妄心是有范围的,阿赖耶识有范围的。你看第六意识,第六意识的能力很大,它所缘的境界很广,对外能缘虚空法界,对内有能力缘阿赖耶识,这么大的能力,它不能缘自性,你就想想看,阿赖耶识是一个范围,它不能突破,它缘不到自性,换句话说,它不能突破十法界。第六意识的能力能够缘十法界之内,不能缘十法界之外。自性现的是一真法界,第六意识缘不到。所以普贤行是用真心,真正是一切恭敬。
以礼敬诸佛来说,普贤的礼敬跟一般的菩萨用心不一样,普贤菩萨确实没有妄想分别执著,所以他的敬是平等的恭敬,是真诚的恭敬,恭敬的对象是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众生是众缘和合而生的。对佛恭敬,对人恭敬,对物也恭敬,对事也恭敬,那才叫礼敬诸佛。一切众生皆是佛,十法界里面有情众生是佛,无情众生也是佛,那叫普贤行,普贤行不容易做到。换句话说,你没有见性就决定做不到,所以普贤行是法身大士所修的,华严会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们修的是普贤行,虽然也是十波罗蜜,但是每一波罗蜜都与普贤十愿相应,普贤的十愿,一即是十,十即是一,每一愿里面都圆融含摄其他的九愿,愿愿如此,所以它是圆融法界。你或者是修布施,或者是持戒,一一行都与十愿圆满的交融,圆满的相应,那个行才叫普贤行。
我们在行法里面就列这五条科目,这五个科目容易记。我们今天虽然做不到普贤行,接受一点气氛也好,总是知道有这个修行方法,不能相应,能够有一点气氛,能够有一点接近,相似就不错了,这个是我们讲行。落实在生活上,我们依这五个科目就好。
最后是果法,果法就是效果,我们这样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这个效果对个人来讲,一生的幸福;对家庭来讲,这个家美满;再扩大对社会讲,和谐;对国家讲,安定繁荣;对整个世界来讲,世界和平。大家都能够互助合作,这是现前的效果,我们修行达到这个果报。我们个人还有一个崇高的目标,就是求生净土,以此功德回向西方求生净土,我们的功德就圆满了。
所以希望这一次大会,我们以这个理想为总纲领,归结到这个题目,就是「知恩报恩,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这十二个字是我们这一次净宗联谊会的总纲领。知恩,恩是四重恩,天天念回向偈,「上报四重恩」,父母之恩、佛菩萨之恩、国家之恩、众生之恩,知恩报恩。佛弟子,无论出家、在家,从事於弘法利生的工作,皆称法师。所以学为人师,「师」的言行就是大众的榜样模范。所以我们用这十二个字作总纲领,用教理行果这四大原则很有体系的把这桩事情说清楚,介绍给大众,希望净宗的同修共同勉励,认真的来奉行。
净宗在世间发扬光大确实能够消灾灭难,西方古老的预言说二十世纪末有大灾难,我们净宗的推广可以将这个灾难化解。人心都向善,灾难就消除了。为了达到这一个目标,什么样的艰苦我们都要忍受,欢喜忍受,我们的誓愿、行持绝不退转,那么这个会开的就有意义了。
所以我今天把这些纲领简单的写出来给你们做参考,这个会让你们年轻人主持,你们来做这个工作。会怎么开法,你们自己去研究,我们在旁边协助。大会当然有主席团,我们培训班,这三届了,好像前面的同学都要来,每一届选两个人当主席,其他净宗学会的,台湾的选一位,美国的选一位,欧洲的选一位,这样很公平,每一个地区我们都选一位主席,将来在那一个地区,他就是净宗学会的联络人,这样很好。我们净宗学会没有组织,我们有互助合作,所以我们是联谊。
我们培训班如果继续再办下去,欢迎全世界每一个净宗学会都有人来参加,在这个地方有三、四个月的学习,我们就能建立共识。希望他们推选,无论是出家、在家,只要专修专弘净宗,我们都欢迎。
往后像这种大型的会,我觉得没有必要,费用太大,我们希望小型的,就像古时候世尊结夏安居的方式。从前世尊在世,夏安居是进修教育,夏安居实际上就是联谊会。平常佛的这些学生,成绩好的,优秀的学生,佛都把他派到各方去教化众生,那个时候没有大众传播,佛一个人也不能到处去讲经说法,只好派学生,一个学生到一个地区教化一方。但是每年,印度是雨季,五、六、七这三个月是雨季,出门托钵、教化众生都不方便,所以利用这段期间大家统统回到佛的住所,接受佛的再教育,进修教育。同时也可以交流,这些同学们每一个人在一个地方教化,当然遇到许多的状况,遇到许多的问题,彼此互相交换意见,交换修学教化的经验,那也是会议,都是一种联谊会的性质。我们这样做就会很如法。所以希望将这个理念在这一次大会当中告诉大家。
会由你们主持,现在这个世间一切事业都要讲年轻化,我们佛门也要年轻化,我们全心全力帮助你们。将来维系二十一世纪的世界和平,繁荣兴旺,众生的幸福,都在诸位的双肩,希望大家要直下承当,荷担如来的家业,那么我们短短时间的相聚就有意义了,这个时间确实没有空过,希望我们大家共同勉励,共同努力。
过去我也曾经参加过两、三次这种国际性的会议,有一次是跟随道安法师在日本东京开过一次会,还有一次是万国道德会在美国洛杉矶,另外一次是在台湾,也是佛教的会议,在台湾南部。我很少参加这些活动,因为在我经验当中所观察到的,实在都是「会而不议,议而不决,决而不行」,我觉得没有什么意义,劳民伤财,我们参与的人也浪费时间、浪费精力,不如在家里坐著老实念佛。所以我对於这种大型的活动没有兴趣,就是大型的讲演我也没有兴趣,我从来不搞这些东西。
这一次木源召开这个会,他的一番好意,浓厚的兴趣,我们只有随缘。但是既然召开了,总希望能有一点成果,不要像一般会议到后来是没有结果,那个完全是浪费。因此这个会议的目的在哪里?这一点就非常重要,这个木源居士事先跟我谈过。他说希望我们净宗,现在净宗在世界上许多地方都成立了,虽然每一个会都是独立的,我们对於任何一个会没有权干涉,我们没有组织,没有统辖的关系。但是大家都是依净土五经,这里面最重要的,都是依《无量寿经》来修学,希望我们在修学上能够统一脚步,譬如常念的音调,佛七绕佛的时候到底是先出左脚还是先出右脚,讨论这些问题,很好,希望仪规能够划一,这也不错。其实这是可以个人搞个人的,中国自古以来这些道场,每一个道场有它自己的规矩,有它自己一套修学的方法,不一定要跟别人相同。
但是我们这个会成立都不久,可以说都非常年轻,经验不丰富,而且很少到其他地方参学,这就是如果有活动,像讲经的法会、打佛七,就必须要找人家帮忙,到哪里去找人?当然都是几个净宗学会彼此都知道的来帮忙。请外面的法师,或者是大德居士来帮助,而与我们平常修学的仪规有一点不相同的话,修学的人就感到很纳闷,这是在所不免的。所以这一次会议召开了,希望大家在这一方面能够建立一个共识,我们修行守一个原则,这是好事情。
他租下新大城这一个场所,要我去做三次讲演,我说也很好,我们讲演的目的是把什么叫佛法,什么叫净宗,向社会大众做一个简单的介绍,让大家明了佛法,认识净宗,这也是有必要的。如果要这个会议有一个好的结果,我们必须预先要有一个总纲领,我们修学的总原则。我昨天上午就想这个问题,我们这个纲领要踏实。修学指导的原则,我看到悟道师传真一点过来,都是古大德的教诲,这个东西当然很好,但是有的时候实在讲不符合现在人的需求,现在人看你这个东西订得这么严格,做不到,做不到的东西我们拿出来没有意义,一定要很踏实。所以我们看到廖居士的「百过格」就很好,完全是生活上确实能做到的,所以不好高骛远,一定要脚踏实地。现在学佛四众弟子,在家出家,积习很深,毛病都很重,哪里能够一下改得过来?慢慢改。所以我们必须要考虑到现实的问题,我们很容易做到,很欢喜这样做法,这个标准就会被大众接受,才能够行得通。
所以我就想到教、理、行、果这四个纲领,教就是经教,我们依据什么经教,当然这是净宗,是五经一论,五经一论里面最重要的,《无量寿经》、《弥陀经》、《普贤菩萨行愿品》,这三种最重要,是我们主修的科目,其余的三种等於说是我们补充的教材,是我们重要的参考资料。祖师的语录里面最贴近我们的是印光大师,《印光大师文钞》可以说是他自己一生修学的经验心得,我们可以时常翻阅,常常提醒自己,增长道心。这是我们所依靠的经典。净宗可以说最殊胜,适合於现代人,经典少,分量少。现在人一看到分量太大太多的就不愿意学,这是走遍全世界都是这样的,都喜欢看小册子,就是听讲演都是喜欢听短篇的。你说在这个地方讲经讲一个月、两个月,连续讲四个月,人都没有了,如果偶尔讲个几天,人坐满满的,现在人没有耐心,这个我们要了解,在观机的时候要了解众生的根机。
所以理论的依据,我们也依据净宗经典里面所说的,依据本宗经论里面所讲的原理原则,都不违背本宗。有理论的依据,如何能把这些道理,佛在这里的教诲,付诸实现,把它变成我们实际的生活行为,理论变成我们的思想见解,我们对於人生的看法,对宇宙的看法,这是教理。
教行就是教给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怎么做法。净宗学会成立的时候,我们提了五个科目,第一个是「三福」,三福完全是自行,佛在经上讲得很清楚,「三世诸佛,净业正因」,这句话就说明过去、现在、未来一切修行人成佛,他怎么成的?他的基本条件就是「三福」。我们知道三世诸佛修行成佛,不是一个法门,无量法门,无量法门修行证果都要以三福为根基,於是我们才明了三福的重要。学禅也好,学净也好,学教、学密,无论你修学哪一宗、哪一派,你要想成就,从哪里修起?从三福修起,如果舍弃这一个基础,不管你修学哪个法门都不能成就,念佛也不能往生,这是佛法里头的根本法,决定不能违背。三条总共十一句,我们自己要做到,要劝勉一切人依教奉行,成就自己的德行,决定不能够疏忽。
第二个科目就是「六和敬」,人在世间决定不能够脱离社会,不能够脱离人群,换句话说,我们必须要与一切大众相处。怎样能跟大众和睦相处?这就要靠六和敬。所以六和敬是佛教我们跟大众相处的原则,就是戒条,我们讲持戒,三福、六和是最重要的戒条,我们必须牢牢记住,一定要做到,依教奉行。实在说三福跟六和不学佛也应该这么做法,社会才和谐。举世之人,口里面都说祈求世界和平,心里面确实也有这个愿望,这世界为什么不平?口里头、心里头的愿望,你没有一个实际的做法,那个口号是空的,不切实际。人人都能修三福、修六和,那世界就是和平的,社会决定安定繁荣,大众一定能够互助合作,可见得六和的重要,这样才进入佛法,所以这个两条是学佛的基础。从这个基础进入佛法,佛法的重心就是戒定慧三学,这是佛法的总纲领,我们一定要认识清楚。
修学佛法一定要依戒、依定、依慧,怎么个依法?三福十一条,六和是六条,每一条都要与戒定慧相应,三学不落空。以三福举例来说,「孝养父母」,孝养父母与戒相应就是你奉事如法,无论对於父母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你做得都很如法,如法就是戒,与戒相应。存孝之心,清净慈悲,这与定相应。理事明了,而且做给社会大众看,给他们做一个好样子,自行化他,这与慧相应。每一条都与戒定慧相应,这是佛行,行佛之行,都要落实在生活的范围里面,念念与戒定慧相应,以后行菩萨道就方便了,修菩萨行。念念与戒定慧三学相应就是菩萨道,这存心。菩萨行就是六度十波罗蜜,「十」不要说了,说「六」就可以了,教给我们怎样生活,怎样工作,怎样处事待人接物。
佛教人实在是高明,佛法里面讲善巧方便,他的东西简单,绝不罗嗦,绝不麻烦,叫你很容易记住,也很容易做到。今天一般人做不到,实在讲习气太重了,而对於佛的教诫没有深刻的理解。行得彻底一定要靠甚深的理解,所以深入经藏、深解义趣真的是修行的根本。解得不够深、不够透彻,往往在行上很容易退转,退转的原因就在此。不能深解,换句话说,对於事实真相不够透彻。佛在经上所说的一切法都是讲事实真相,你对於事实真相认识不够透彻、不够深入,所以你的行持很容易退失。
六度是菩萨行,我们修六度,六度变成我们自己生活行持,这就叫行菩萨道。也就是说我们的生活行为,我们的日常工作,都能与六波罗蜜相应,这是菩萨行。我们这一生能做到这一点,功德就很殊胜。从这个地方再往上提升,那是普贤行。普贤行是佛行,普贤行是圆满行,普贤行是法身大士之行,他里面最重要的就是心量广大(普)。真心,心量才大;妄心,心量不大,妄心是有范围的,阿赖耶识有范围的。你看第六意识,第六意识的能力很大,它所缘的境界很广,对外能缘虚空法界,对内有能力缘阿赖耶识,这么大的能力,它不能缘自性,你就想想看,阿赖耶识是一个范围,它不能突破,它缘不到自性,换句话说,它不能突破十法界。第六意识的能力能够缘十法界之内,不能缘十法界之外。自性现的是一真法界,第六意识缘不到。所以普贤行是用真心,真正是一切恭敬。
以礼敬诸佛来说,普贤的礼敬跟一般的菩萨用心不一样,普贤菩萨确实没有妄想分别执著,所以他的敬是平等的恭敬,是真诚的恭敬,恭敬的对象是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众生是众缘和合而生的。对佛恭敬,对人恭敬,对物也恭敬,对事也恭敬,那才叫礼敬诸佛。一切众生皆是佛,十法界里面有情众生是佛,无情众生也是佛,那叫普贤行,普贤行不容易做到。换句话说,你没有见性就决定做不到,所以普贤行是法身大士所修的,华严会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们修的是普贤行,虽然也是十波罗蜜,但是每一波罗蜜都与普贤十愿相应,普贤的十愿,一即是十,十即是一,每一愿里面都圆融含摄其他的九愿,愿愿如此,所以它是圆融法界。你或者是修布施,或者是持戒,一一行都与十愿圆满的交融,圆满的相应,那个行才叫普贤行。
我们在行法里面就列这五条科目,这五个科目容易记。我们今天虽然做不到普贤行,接受一点气氛也好,总是知道有这个修行方法,不能相应,能够有一点气氛,能够有一点接近,相似就不错了,这个是我们讲行。落实在生活上,我们依这五个科目就好。
最后是果法,果法就是效果,我们这样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这个效果对个人来讲,一生的幸福;对家庭来讲,这个家美满;再扩大对社会讲,和谐;对国家讲,安定繁荣;对整个世界来讲,世界和平。大家都能够互助合作,这是现前的效果,我们修行达到这个果报。我们个人还有一个崇高的目标,就是求生净土,以此功德回向西方求生净土,我们的功德就圆满了。
所以希望这一次大会,我们以这个理想为总纲领,归结到这个题目,就是「知恩报恩,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这十二个字是我们这一次净宗联谊会的总纲领。知恩,恩是四重恩,天天念回向偈,「上报四重恩」,父母之恩、佛菩萨之恩、国家之恩、众生之恩,知恩报恩。佛弟子,无论出家、在家,从事於弘法利生的工作,皆称法师。所以学为人师,「师」的言行就是大众的榜样模范。所以我们用这十二个字作总纲领,用教理行果这四大原则很有体系的把这桩事情说清楚,介绍给大众,希望净宗的同修共同勉励,认真的来奉行。
净宗在世间发扬光大确实能够消灾灭难,西方古老的预言说二十世纪末有大灾难,我们净宗的推广可以将这个灾难化解。人心都向善,灾难就消除了。为了达到这一个目标,什么样的艰苦我们都要忍受,欢喜忍受,我们的誓愿、行持绝不退转,那么这个会开的就有意义了。
所以我今天把这些纲领简单的写出来给你们做参考,这个会让你们年轻人主持,你们来做这个工作。会怎么开法,你们自己去研究,我们在旁边协助。大会当然有主席团,我们培训班,这三届了,好像前面的同学都要来,每一届选两个人当主席,其他净宗学会的,台湾的选一位,美国的选一位,欧洲的选一位,这样很公平,每一个地区我们都选一位主席,将来在那一个地区,他就是净宗学会的联络人,这样很好。我们净宗学会没有组织,我们有互助合作,所以我们是联谊。
我们培训班如果继续再办下去,欢迎全世界每一个净宗学会都有人来参加,在这个地方有三、四个月的学习,我们就能建立共识。希望他们推选,无论是出家、在家,只要专修专弘净宗,我们都欢迎。
往后像这种大型的会,我觉得没有必要,费用太大,我们希望小型的,就像古时候世尊结夏安居的方式。从前世尊在世,夏安居是进修教育,夏安居实际上就是联谊会。平常佛的这些学生,成绩好的,优秀的学生,佛都把他派到各方去教化众生,那个时候没有大众传播,佛一个人也不能到处去讲经说法,只好派学生,一个学生到一个地区教化一方。但是每年,印度是雨季,五、六、七这三个月是雨季,出门托钵、教化众生都不方便,所以利用这段期间大家统统回到佛的住所,接受佛的再教育,进修教育。同时也可以交流,这些同学们每一个人在一个地方教化,当然遇到许多的状况,遇到许多的问题,彼此互相交换意见,交换修学教化的经验,那也是会议,都是一种联谊会的性质。我们这样做就会很如法。所以希望将这个理念在这一次大会当中告诉大家。
会由你们主持,现在这个世间一切事业都要讲年轻化,我们佛门也要年轻化,我们全心全力帮助你们。将来维系二十一世纪的世界和平,繁荣兴旺,众生的幸福,都在诸位的双肩,希望大家要直下承当,荷担如来的家业,那么我们短短时间的相聚就有意义了,这个时间确实没有空过,希望我们大家共同勉励,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