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之用和为贵 (共一集) 1997/11/28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20-011-1128
中国古时候最早制定教育政策的是汉武帝,他那个时候距离春秋战国还不算太远。中国特别是在战国的时代,也可以说包括春秋,真正是百家争鸣,思想完全是一个开放的时代。我们现在所得到的子书几乎全是那个时代的作品,他们对於宇宙人生的观察,确实都有独到之处,都有相当高的智慧。汉武帝在这么多人当中选定孔子、孟子为中国教学的主流,这是高度智慧的选择。为什么?教育政策一定要顾虑到全民的福祉,社会的安全,这是制定政策最高的标准,而孔孟之道是讲中庸,它能够符合这个要求,能达到这个标准。儒家讲中庸,佛法讲中道。
到宋代朱熹编一部书,就是现在大家所熟悉的《四书》,《四书》是朱子编的。这就是把儒家一些庞杂的学说将它精简,便利於读诵受持,以后就定为必读之书。国家考试出题大概多半都是在《四书》里头,占的比例很大,所以就成为一个必修的科目。《四书》编得好。《大学》是讲方法,什么方法?生活、工作、处事待人接物,里面讲一些原则,人人能懂得这个道理,遵守这个原则,的确社会安定,天下太平,人民幸福,国家富强。《中庸》是讲理论、讲道理,为什么要这样做法。而《论语》跟《孟子》这两种东西,可以说是一个典范,孔子一生所行,孟子一生所行,就是《大学》、《中庸》,他们做到了,用今天的话说,完全落实在生活上了。
朱子也是很喜欢读佛书的人,他编这部书,我总是在猜想,他这个灵感从哪里来的?什么启示让他编这部书?我非常怀疑他是从《华严经》上得来的,因为《四书》非常像《华严经》,《华严》有理论、有方法,后面还带表演,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是表演。你看《四书》,有理论、有方法,后面也带表演,孔老夫子做出来给我们看,圣人,孟子做出来给我们看,贤人;在佛家一个是佛陀,一个是菩萨,所以它那个架式非常像《华严经》。儒讲中庸,佛讲中道。佛法是汉明帝派了特使到西域去迎请,来了之后朝野当中一交流,对话、讨论确实跟儒家所讲的非常接近,比儒、道讲得还要详细,(这个道是道家,老庄),还要详细,还要透彻,这才受到中国朝野的普遍欢迎,在中国发扬光大。确确实实只有这个理念,这个原理原则,能够带来世界和平,中国古时候讲「天下太平」,人民安乐。
儒、佛教人第一个理念,就是教人要守本分。近代我们净宗印光大师教给我们「敦伦尽分」,就是守本分,敦睦伦常,了解人与人的关系,这非常非常重要。明白人与人的关系,人与大自然的关系,人与鬼神的关系,这叫大学问。然后如何与人、与自然、与天地鬼神共处,处得和睦,这就叫敦伦,和睦非常重要。诸位都到过北京,我相信都参观过故宫,故宫最初是元朝建立的,经过元、明、清三个朝代,五百多年的历史,它最主要的建筑物是三个大殿,三个大殿的命名都没有离开「和」,你就晓得古时候这些领导人、统治者对这个字是多么的重视。
孔老夫子所说的「礼之用,和为贵」,你看最大这个大殿,「太和殿」,「太和殿」后面是「中和殿」,最后面一个是「保和殿」,你想想看他们的用意。这个意思很深、很广,就是教人上从帝王,下至庶民,全国一体,要遵从和睦,化解一切争执。儒家讲这个三和,我们佛法讲六和,比它讲的还透彻,容易明了。他们的太和、中和、保和落实在生活上,就是我们佛法讲的六和。佛法讲得浅显,不含蓄,让人一听就明白了,明了之后要认真努力去做到。一些人为什么做不到?为什么不能跟大众和睦相处?不明了诸法实相,在这个里面生起妄想分别执著,所以才犯了错误,错误就是不和,事实真相是一切法不可得。
《华严经》上所说的,举释迦牟尼佛为一个例子,或者是讲毗卢遮那如来,从初发心成道,一直到成就佛刹,普度众生,都没有离开刹那际,这是说出事实真相。这句话很不好懂,刹那际就是一刹那,这个观念用现代的话来说,突破了时间与空间,时空都不存在了,我们很难想像。所以佛法一定要有禅定的基础,我们为什么见不到?我们心是动的,见不到事实真相。佛所见的这个境界相跟我们不一样,他的心是定的,行住坐卧都在定中。这是诸位将来讲经说法要注意到的,甚深的禅定不是打坐、面壁。
我们塑造佛像,绝大多数的佛像都是坐像,佛是不是一天到晚坐在那里?决定不是的,如果坐在那个地方,他还能帮助众生吗?还能服务社会吗?佛菩萨一天到晚忙得团团转,忙得不亦乐乎,可是跟他塑像一定要塑个坐像,这表示什么意思?行住坐卧他都在定中,这个坐像是表示定,表法的意思,不是他真坐在那里,真坐在那里什么事都不能办了。虽然一天到晚忙碌,为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他从来没有起心动念,从来没有分别执著,这就是「坐」的意思。也就是说《金刚经》上所讲的「不取於相,如如不动」,不取於相是外不著相,不著相就是不分别、不执著,内不动心,永远是清净平等觉,这就叫「坐」,「坐」是这个意思,不是真的坐在那里。
禅宗六祖惠能大师,你看《坛经》里面解释坐禅,他讲坐禅这个意思,完全根据《金刚经》上讲的,内不动心叫坐,外不取相叫禅。六祖能大师坐禅也不是面壁,他在碓房里面工作,非常勤奋,当时五祖的道场人众甚多,他在碓房里面舂米、破柴,我们在经上所看到的五祖忍和尚的道场,那个时候差不多将近有两千多人,两千多人吃饭那够忙的了,他哪里还有时间去打坐,这不可能的事情,所以那叫真正的坐禅。
这是修行人的本分,敦伦就要尽分,尽我们自己本分。每个人身分不相同、工作不相同,一定要把本分的事情做好,人人都能把本分事情做好,社会是和谐的,彼此互相合作,社会才能进步,才能繁荣,才能兴旺。人人都能过好日子,要做到这一点,最重要的一个关键,就是念念要为众生想,要为社会想,不能为自己,为自己就会伤害社会,会破坏和谐,整体的利益消退了,自己也要遭受苦难。
你们大家看看最近新闻报纸里面所报导的,东南亚经济危机,这个事情怎么发生的?有些人在操纵,为自己的利益,不顾整个世界的安全,别的国家地区经济发生危机了,自己还是受影响,不可能说自己不受影响的,没这个道理。儒跟佛的伟大,就是念念为整个社会,为全体著想,世间人大家都有福了,我当然有福,大家没有福,一个人决定过不了好日子。佛尤其伟大,佛是为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著想,这比儒家讲的范围大得太多太多了。
儒家说敬祀鬼神讲的含糊,讲的不清楚,天地鬼神,在佛家讲这顶多是一个世界,照儒家所说的跟佛经一对照,大概世间人所讲的天地鬼神,都没有超越一个小千世界。古印度的这些宗教家们他们聪明,他们说到大梵天王,那就到色界了,到大千世界了,但是都没有能够超过大千世界。佛法讲的是尽虚空遍法界,无量无边诸佛刹土,这个心量多大。学佛要能契入佛境界,没有别的,第一个条件就是把心量拓开,如果念念都想自己,那就难了。
心量拓开也并不是叫我们要搞许多大型的这些活动,也不是这个意思。我这一生,过年就七十二岁了,我从来没有参加过大型的活动,过去在台湾,台湾佛教要办什么活动,我没有参加过,举办一些国际上的会议,我从来没有参加过,我所参加的,都是人家邀请我去讲经、讲演。这次李木源居士在这里办净宗大会,我还是头一次,他原来定的题目是「世界净宗大会」,来跟我商量,我把「世界」两个字圈掉了,太大了,我们哪有世界净宗?我们没有。可是我们的心量很大,我们不搞这些活动,所以实际上跟诸位说,我这么多年来,我自己没有道场,道场过去是韩馆长建立的,台湾华藏图书馆是她建立的;佛陀教育基金会那是简丰文居士建立的;美国跟澳洲这两个道场,也是韩馆长建立的,我们出家人,出家人没有家,这是正确的。
我们寄居在在家信徒的道场,如佛当年接受这些国王大臣的供养,那个供养我也讲过很多次,佛与大众接受的是使用权,不是所有权,所有权是在家居士的,我们是借这个场地来养道,借这个场地来弘法。决定没有一个「我所有」的这个观念,这个观念是决定错误了,你看一切法是不可得,你怎么会有个我所有?这是个妄想,是个执著,这是错误的。我们住在这个世界,很清楚、很明白,一切所需都是暂时的,像住旅馆一样,我们有使用权,决定不能有所有权,决定不能有占有的这个念头,所以这一切诸法,遇到的时候,不会生欢喜心,失掉的时候,心底也很平静,没有得失。
佛是我们最好的一个示范,最好的一个榜样,佛一生教学,没有组织任何团体,这一点我们要明了,要记住,否则你就把佛法变成世间法了,你依旧堕落在六道,你不能超越。所以佛法不像基督教、天主教,不像宗教,他们有组织,佛法没有组织,虽然在中国普遍的有宗派,有各个道场,但是中国所有道场都是自己独立的,没有说这个道场归那个道场管,没有,这是一般人认为佛教不如其他宗教的地方。其实没有组织有什么不好?我觉得好处比那些有组织的多,诸位冷静观察就明了,佛法教我们求的是清净心,一个小小的独立道场,在这个里头办道,身心清净,无忧无虑。有组织就很麻烦了,我这里清净还有别的地方干涉我,还有许多事情要牵挂,像一个蜘蛛网一样,哪里一动,全盘都动了。
所以佛法是教学的一个场所,这是决定要记住的。跟从前私塾学校一样,个人办个人的,但是都是遵守佛陀的教诫,都在那里学习敦伦尽分,将自己本分工作尽心尽力做到尽善尽美,给社会大众做个好样子。这就是劝导社会大众,每一个人都在自己本分的岗位上,将自己本分的工作做好,这是真正的教学,决定不搞组织,决定不搞群众,虽然做,做的再多,身心无事。今天社会每个人都很忙碌,我们佛教法师也是到处东跑西走,现在在国际上到处跑,我们跑的是什么?我们是忙无事,无事忙,很有味道!这是跟世间人不一样的,再忙碌,依旧是悠闲的,依旧轻松愉快,没有忧虑,没有烦恼,没有分别,没有执著,到处随缘。我这一生的忙碌就是接受人家邀请去讲经,除此之外没事了,讲经一般都是一天两个小时,现在多半都是在晚上,白天的时间,那些同修们带我去观光,到处看看玩玩,晚上到时候讲经,没事了,经都讲得很熟了,也不要预备,所以忙无事,无事忙。
年轻的时候多用一点工夫,尽量多学一点,晚年你就可以忙无事,无事忙了,就自在了,这个帐要会算。我在年轻的时候,我的一些朋友、同事,都说我是书呆子,一天到晚看书,不知道去玩,他们一下班、假期,都是去欢乐场中去玩去了。我在假期里面空闲的时候,我都愿意在家里看家,他们出去玩,我在家看家。我年轻的时候出去大概就是三个场所,一个是书店,一个是图书馆,以后学了佛了,就是寺庙,就三个地方,其他的地方从来不涉足的。就是电影院一年也不过是一、二次,而且我的要求还很高,我自己不会花钱去买票,去干那个事情,我觉得那个太可惜了,钱花得太冤枉了,一定要有人请我,而且那个位子一定在当中,最好的位子,旁边的,我不干,请我我也不去,所以他们都晓得我的条件要求很苛刻,难得去看一场。我觉得什么?那个浪费时间、浪费金钱。所以那些人说我:年轻人不懂得去玩玩。我当时就告诉他,我说:我不是不知道玩,你们现在年轻的时候玩,我将来也要玩,我老的时候玩,我年轻的时候充实自己,我年老的时候玩。现在大家:唉,你对了。看我一天到晚在世界上飞,到处去玩,他们退休之后,苦不堪言。你们不会算帐,年轻的时候我要学东西,年老的时候才有本钱去玩,这个道理要懂。
所以我一生没有道场,也没有徒众,也不参加任何活动,可是我们今天有许多人拿到这个录音带、录相带,他们拿到电视上去广播,这个活动的范围就太大了,不是任何一个什么大型活动能够相比。所以我们今天对全世界弘法利生,只要有一个小小的房间就行了,你们看楼上,你们现在上课的这个场所,就足够了,对全世界弘扬佛法。这么多年来我从来没有写过一本书,为什么不肯写?不值得写,东西不成熟,去年的东西,我今年看到就不满意,到明年看今年,也不满意,以我自己这个标准,拿不出去,难为情,写这个干什么。可是有不少人听到这些录音带他们写,写了送给我看,我就不能不看了,我给它稍微修正,他们就拿去出书了,这书是这么出来的。随缘出来的,不是我有意去写书,我才不干这个事情,写累死人,我怎么去干这种苦事情?
现在照这个录音带写的人太多了,送到我那里一大堆,我改都改不完。你们在上课的时候我在那里就改这些稿子,他们急著要送到国际网路上去,但是送到网路上,我要看看才可以送,网路上现在东西已经就不少了。去年讲的《金刚经》,他们写出来了,分量就是你们现在拿到《无量寿经讲记》那一套四册,这是八册,我叫他们尽量删,他说已经删掉三分之二了,这是保留三分之一,还要八册。所以什么事情随缘,顺其自然就好,丝毫不加勉强,佛在经典上所讲的这些大道理,一定要深入,要透彻,我们对於宇宙人生的看法自然就不相同了,这个才能得到真正的受用,身心自在,与一切大众相处相安无事。
中国谚语常说「平安即是福」,平是平静、平等。平安就是福,这句话讲得非常有道理。儒、佛的教学也是以这个为目标,事事都要顾忌到社会安全、一切众生的幸福,常存这个心就是道心,就是菩提心。常行这些事,这些事在佛法里面归纳就是六波罗蜜,这是菩萨事业。佛告诉我们,不但一生要遵守奉行,生生世世都要遵守,都要奉行,这就是常讲的菩萨道与菩萨行。
中国古时候最早制定教育政策的是汉武帝,他那个时候距离春秋战国还不算太远。中国特别是在战国的时代,也可以说包括春秋,真正是百家争鸣,思想完全是一个开放的时代。我们现在所得到的子书几乎全是那个时代的作品,他们对於宇宙人生的观察,确实都有独到之处,都有相当高的智慧。汉武帝在这么多人当中选定孔子、孟子为中国教学的主流,这是高度智慧的选择。为什么?教育政策一定要顾虑到全民的福祉,社会的安全,这是制定政策最高的标准,而孔孟之道是讲中庸,它能够符合这个要求,能达到这个标准。儒家讲中庸,佛法讲中道。
到宋代朱熹编一部书,就是现在大家所熟悉的《四书》,《四书》是朱子编的。这就是把儒家一些庞杂的学说将它精简,便利於读诵受持,以后就定为必读之书。国家考试出题大概多半都是在《四书》里头,占的比例很大,所以就成为一个必修的科目。《四书》编得好。《大学》是讲方法,什么方法?生活、工作、处事待人接物,里面讲一些原则,人人能懂得这个道理,遵守这个原则,的确社会安定,天下太平,人民幸福,国家富强。《中庸》是讲理论、讲道理,为什么要这样做法。而《论语》跟《孟子》这两种东西,可以说是一个典范,孔子一生所行,孟子一生所行,就是《大学》、《中庸》,他们做到了,用今天的话说,完全落实在生活上了。
朱子也是很喜欢读佛书的人,他编这部书,我总是在猜想,他这个灵感从哪里来的?什么启示让他编这部书?我非常怀疑他是从《华严经》上得来的,因为《四书》非常像《华严经》,《华严》有理论、有方法,后面还带表演,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是表演。你看《四书》,有理论、有方法,后面也带表演,孔老夫子做出来给我们看,圣人,孟子做出来给我们看,贤人;在佛家一个是佛陀,一个是菩萨,所以它那个架式非常像《华严经》。儒讲中庸,佛讲中道。佛法是汉明帝派了特使到西域去迎请,来了之后朝野当中一交流,对话、讨论确实跟儒家所讲的非常接近,比儒、道讲得还要详细,(这个道是道家,老庄),还要详细,还要透彻,这才受到中国朝野的普遍欢迎,在中国发扬光大。确确实实只有这个理念,这个原理原则,能够带来世界和平,中国古时候讲「天下太平」,人民安乐。
儒、佛教人第一个理念,就是教人要守本分。近代我们净宗印光大师教给我们「敦伦尽分」,就是守本分,敦睦伦常,了解人与人的关系,这非常非常重要。明白人与人的关系,人与大自然的关系,人与鬼神的关系,这叫大学问。然后如何与人、与自然、与天地鬼神共处,处得和睦,这就叫敦伦,和睦非常重要。诸位都到过北京,我相信都参观过故宫,故宫最初是元朝建立的,经过元、明、清三个朝代,五百多年的历史,它最主要的建筑物是三个大殿,三个大殿的命名都没有离开「和」,你就晓得古时候这些领导人、统治者对这个字是多么的重视。
孔老夫子所说的「礼之用,和为贵」,你看最大这个大殿,「太和殿」,「太和殿」后面是「中和殿」,最后面一个是「保和殿」,你想想看他们的用意。这个意思很深、很广,就是教人上从帝王,下至庶民,全国一体,要遵从和睦,化解一切争执。儒家讲这个三和,我们佛法讲六和,比它讲的还透彻,容易明了。他们的太和、中和、保和落实在生活上,就是我们佛法讲的六和。佛法讲得浅显,不含蓄,让人一听就明白了,明了之后要认真努力去做到。一些人为什么做不到?为什么不能跟大众和睦相处?不明了诸法实相,在这个里面生起妄想分别执著,所以才犯了错误,错误就是不和,事实真相是一切法不可得。
《华严经》上所说的,举释迦牟尼佛为一个例子,或者是讲毗卢遮那如来,从初发心成道,一直到成就佛刹,普度众生,都没有离开刹那际,这是说出事实真相。这句话很不好懂,刹那际就是一刹那,这个观念用现代的话来说,突破了时间与空间,时空都不存在了,我们很难想像。所以佛法一定要有禅定的基础,我们为什么见不到?我们心是动的,见不到事实真相。佛所见的这个境界相跟我们不一样,他的心是定的,行住坐卧都在定中。这是诸位将来讲经说法要注意到的,甚深的禅定不是打坐、面壁。
我们塑造佛像,绝大多数的佛像都是坐像,佛是不是一天到晚坐在那里?决定不是的,如果坐在那个地方,他还能帮助众生吗?还能服务社会吗?佛菩萨一天到晚忙得团团转,忙得不亦乐乎,可是跟他塑像一定要塑个坐像,这表示什么意思?行住坐卧他都在定中,这个坐像是表示定,表法的意思,不是他真坐在那里,真坐在那里什么事都不能办了。虽然一天到晚忙碌,为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他从来没有起心动念,从来没有分别执著,这就是「坐」的意思。也就是说《金刚经》上所讲的「不取於相,如如不动」,不取於相是外不著相,不著相就是不分别、不执著,内不动心,永远是清净平等觉,这就叫「坐」,「坐」是这个意思,不是真的坐在那里。
禅宗六祖惠能大师,你看《坛经》里面解释坐禅,他讲坐禅这个意思,完全根据《金刚经》上讲的,内不动心叫坐,外不取相叫禅。六祖能大师坐禅也不是面壁,他在碓房里面工作,非常勤奋,当时五祖的道场人众甚多,他在碓房里面舂米、破柴,我们在经上所看到的五祖忍和尚的道场,那个时候差不多将近有两千多人,两千多人吃饭那够忙的了,他哪里还有时间去打坐,这不可能的事情,所以那叫真正的坐禅。
这是修行人的本分,敦伦就要尽分,尽我们自己本分。每个人身分不相同、工作不相同,一定要把本分的事情做好,人人都能把本分事情做好,社会是和谐的,彼此互相合作,社会才能进步,才能繁荣,才能兴旺。人人都能过好日子,要做到这一点,最重要的一个关键,就是念念要为众生想,要为社会想,不能为自己,为自己就会伤害社会,会破坏和谐,整体的利益消退了,自己也要遭受苦难。
你们大家看看最近新闻报纸里面所报导的,东南亚经济危机,这个事情怎么发生的?有些人在操纵,为自己的利益,不顾整个世界的安全,别的国家地区经济发生危机了,自己还是受影响,不可能说自己不受影响的,没这个道理。儒跟佛的伟大,就是念念为整个社会,为全体著想,世间人大家都有福了,我当然有福,大家没有福,一个人决定过不了好日子。佛尤其伟大,佛是为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著想,这比儒家讲的范围大得太多太多了。
儒家说敬祀鬼神讲的含糊,讲的不清楚,天地鬼神,在佛家讲这顶多是一个世界,照儒家所说的跟佛经一对照,大概世间人所讲的天地鬼神,都没有超越一个小千世界。古印度的这些宗教家们他们聪明,他们说到大梵天王,那就到色界了,到大千世界了,但是都没有能够超过大千世界。佛法讲的是尽虚空遍法界,无量无边诸佛刹土,这个心量多大。学佛要能契入佛境界,没有别的,第一个条件就是把心量拓开,如果念念都想自己,那就难了。
心量拓开也并不是叫我们要搞许多大型的这些活动,也不是这个意思。我这一生,过年就七十二岁了,我从来没有参加过大型的活动,过去在台湾,台湾佛教要办什么活动,我没有参加过,举办一些国际上的会议,我从来没有参加过,我所参加的,都是人家邀请我去讲经、讲演。这次李木源居士在这里办净宗大会,我还是头一次,他原来定的题目是「世界净宗大会」,来跟我商量,我把「世界」两个字圈掉了,太大了,我们哪有世界净宗?我们没有。可是我们的心量很大,我们不搞这些活动,所以实际上跟诸位说,我这么多年来,我自己没有道场,道场过去是韩馆长建立的,台湾华藏图书馆是她建立的;佛陀教育基金会那是简丰文居士建立的;美国跟澳洲这两个道场,也是韩馆长建立的,我们出家人,出家人没有家,这是正确的。
我们寄居在在家信徒的道场,如佛当年接受这些国王大臣的供养,那个供养我也讲过很多次,佛与大众接受的是使用权,不是所有权,所有权是在家居士的,我们是借这个场地来养道,借这个场地来弘法。决定没有一个「我所有」的这个观念,这个观念是决定错误了,你看一切法是不可得,你怎么会有个我所有?这是个妄想,是个执著,这是错误的。我们住在这个世界,很清楚、很明白,一切所需都是暂时的,像住旅馆一样,我们有使用权,决定不能有所有权,决定不能有占有的这个念头,所以这一切诸法,遇到的时候,不会生欢喜心,失掉的时候,心底也很平静,没有得失。
佛是我们最好的一个示范,最好的一个榜样,佛一生教学,没有组织任何团体,这一点我们要明了,要记住,否则你就把佛法变成世间法了,你依旧堕落在六道,你不能超越。所以佛法不像基督教、天主教,不像宗教,他们有组织,佛法没有组织,虽然在中国普遍的有宗派,有各个道场,但是中国所有道场都是自己独立的,没有说这个道场归那个道场管,没有,这是一般人认为佛教不如其他宗教的地方。其实没有组织有什么不好?我觉得好处比那些有组织的多,诸位冷静观察就明了,佛法教我们求的是清净心,一个小小的独立道场,在这个里头办道,身心清净,无忧无虑。有组织就很麻烦了,我这里清净还有别的地方干涉我,还有许多事情要牵挂,像一个蜘蛛网一样,哪里一动,全盘都动了。
所以佛法是教学的一个场所,这是决定要记住的。跟从前私塾学校一样,个人办个人的,但是都是遵守佛陀的教诫,都在那里学习敦伦尽分,将自己本分工作尽心尽力做到尽善尽美,给社会大众做个好样子。这就是劝导社会大众,每一个人都在自己本分的岗位上,将自己本分的工作做好,这是真正的教学,决定不搞组织,决定不搞群众,虽然做,做的再多,身心无事。今天社会每个人都很忙碌,我们佛教法师也是到处东跑西走,现在在国际上到处跑,我们跑的是什么?我们是忙无事,无事忙,很有味道!这是跟世间人不一样的,再忙碌,依旧是悠闲的,依旧轻松愉快,没有忧虑,没有烦恼,没有分别,没有执著,到处随缘。我这一生的忙碌就是接受人家邀请去讲经,除此之外没事了,讲经一般都是一天两个小时,现在多半都是在晚上,白天的时间,那些同修们带我去观光,到处看看玩玩,晚上到时候讲经,没事了,经都讲得很熟了,也不要预备,所以忙无事,无事忙。
年轻的时候多用一点工夫,尽量多学一点,晚年你就可以忙无事,无事忙了,就自在了,这个帐要会算。我在年轻的时候,我的一些朋友、同事,都说我是书呆子,一天到晚看书,不知道去玩,他们一下班、假期,都是去欢乐场中去玩去了。我在假期里面空闲的时候,我都愿意在家里看家,他们出去玩,我在家看家。我年轻的时候出去大概就是三个场所,一个是书店,一个是图书馆,以后学了佛了,就是寺庙,就三个地方,其他的地方从来不涉足的。就是电影院一年也不过是一、二次,而且我的要求还很高,我自己不会花钱去买票,去干那个事情,我觉得那个太可惜了,钱花得太冤枉了,一定要有人请我,而且那个位子一定在当中,最好的位子,旁边的,我不干,请我我也不去,所以他们都晓得我的条件要求很苛刻,难得去看一场。我觉得什么?那个浪费时间、浪费金钱。所以那些人说我:年轻人不懂得去玩玩。我当时就告诉他,我说:我不是不知道玩,你们现在年轻的时候玩,我将来也要玩,我老的时候玩,我年轻的时候充实自己,我年老的时候玩。现在大家:唉,你对了。看我一天到晚在世界上飞,到处去玩,他们退休之后,苦不堪言。你们不会算帐,年轻的时候我要学东西,年老的时候才有本钱去玩,这个道理要懂。
所以我一生没有道场,也没有徒众,也不参加任何活动,可是我们今天有许多人拿到这个录音带、录相带,他们拿到电视上去广播,这个活动的范围就太大了,不是任何一个什么大型活动能够相比。所以我们今天对全世界弘法利生,只要有一个小小的房间就行了,你们看楼上,你们现在上课的这个场所,就足够了,对全世界弘扬佛法。这么多年来我从来没有写过一本书,为什么不肯写?不值得写,东西不成熟,去年的东西,我今年看到就不满意,到明年看今年,也不满意,以我自己这个标准,拿不出去,难为情,写这个干什么。可是有不少人听到这些录音带他们写,写了送给我看,我就不能不看了,我给它稍微修正,他们就拿去出书了,这书是这么出来的。随缘出来的,不是我有意去写书,我才不干这个事情,写累死人,我怎么去干这种苦事情?
现在照这个录音带写的人太多了,送到我那里一大堆,我改都改不完。你们在上课的时候我在那里就改这些稿子,他们急著要送到国际网路上去,但是送到网路上,我要看看才可以送,网路上现在东西已经就不少了。去年讲的《金刚经》,他们写出来了,分量就是你们现在拿到《无量寿经讲记》那一套四册,这是八册,我叫他们尽量删,他说已经删掉三分之二了,这是保留三分之一,还要八册。所以什么事情随缘,顺其自然就好,丝毫不加勉强,佛在经典上所讲的这些大道理,一定要深入,要透彻,我们对於宇宙人生的看法自然就不相同了,这个才能得到真正的受用,身心自在,与一切大众相处相安无事。
中国谚语常说「平安即是福」,平是平静、平等。平安就是福,这句话讲得非常有道理。儒、佛的教学也是以这个为目标,事事都要顾忌到社会安全、一切众生的幸福,常存这个心就是道心,就是菩提心。常行这些事,这些事在佛法里面归纳就是六波罗蜜,这是菩萨事业。佛告诉我们,不但一生要遵守奉行,生生世世都要遵守,都要奉行,这就是常讲的菩萨道与菩萨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