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惜福 - (共一集)
惜福  (共一集)  1997/11/18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20-011-1118

  佛教人「精进」,孔夫子教人「日新又新」,可见得世出世间的大圣人,思想都是前进的,但是决定没有竞争这个念头。日新又新是天天求进步,精进不但是要进步,而且还要精纯不杂。这是不是竞争?不是的,没有竞争的心,决不是与人争胜争强,而求进步是自己的本分。不但自己要求进步,也要带动整个社会的进步,这样才是正确的。竞争的心,这里面有好胜,有好胜这就有嫉妒、有障碍。我们在经论里面读到,以好胜心修十善业道,果报在阿修罗,那个不是正果,这是我们必须要辨别清楚的。

  譬如在学校里念书,用功发愤是自己的本分,如果一定是要争第一名,争在人家前面,这个念头就错了。你拿到第一名,拿到前面,自自然然的,决不是好胜的心,决不是与人争的心,那这个就是佛菩萨的事业了。佛跟魔的差别也就在此地,一个是自自然然成就的,虽成就,依旧是谦虚,依旧对人恭敬,走在人前面也不以为然,也若无其事,始终保持一个平常心。「平」就是清净、平等,「常」是永远保持,这才是给一切众生做最好的榜样,世出世间的圣哲、诸佛菩萨,都是众生的好样子。如果有争的这个念头就不是佛法了,佛法是无争法,六祖惠能大师讲「诤即失道意」,有这个争的念头,道心就没有了,那是凡心,不是道心。凡人会竞争,妖魔鬼怪竞争,诸佛菩萨、世间圣人绝不竞争。

  为民服务,为众生服务,任何一个行业上都可以做,何必要竞争?出家修行人也照做,也在这里服务人民,造福社会,可见得为大众服务是很广泛的。佛说普度众生,这句话用现代话来讲,就是为众生服务。为众生服务,首先要修养自己的品德、学问、能力,教化众生的愿望才能达到。怎么样使众生喜欢跟你学、仰慕你、效法你?你一定是真正的好样子,我们看这个世间众生有哪些毛病,哪些毛病是最严重的,对於这个社会最不利的,我们从这个地方修学,做好样子。

  现代这个社会,无论是哪个地区,我们在全世界到处走走,最普遍的通病,就是贪瞋痴慢三毒增长,这个事情麻烦!如何能叫一切众生舍贪瞋痴慢,这末后还有个怀疑。根本烦恼,贪、瞋、痴、慢、疑、恶见,这六个根本烦恼,不断在增长,一年超胜一年,这个根本烦恼的增长不是好事,这个世界会有大灾难来临,造的是恶因,必然感恶报。我们学佛,学佛就是给世人做一个样子,让他看了慢慢会醒悟过来。这个事情也不能著急,一定要做,这才能得三宝威神的加持,我们有愿心帮助这个社会,帮助世间人觉悟,帮助他们回头,所以忍辱波罗蜜就非常重要了。你要能忍受,忍受五欲六尘的诱惑,那世间人受不了,我们要做个样子给人看。最重要的是惜福,没有福报更要惜福,有福报也要惜福。释迦牟尼佛、孔老夫子,都是最懂得惜福的人,也做出最佳惜福的榜样。

  我在抗战期间,那个时候在贵州念书,我们的校长周邦道先生,晚年在台湾有机会亲近李炳南老居士,他拜李老师为师,跟他学佛。我们这个老师,要用佛门的话来讲,他是真正的菩萨。抗战期间,生活非常艰苦,我们是流亡学生,在那个时候跟日本人作战,家破人亡,政府收拢这批学生,办了几所学校,生活由国家来供给,所以那个时候当兵的叫丘八,我们学生叫丘九,就是公费生,国家给我们粮食,给我们一些衣服穿。虽然国家发给我们,可是资源非常有限,学生多,我们这个周校长他有六个小孩,五个男孩,一个女孩,也在这个学校念书。补给东西发来了,一定是先发给学生,学生发完之后,剩下来的才有他们的份,如果没有剩下来的,决定是他家的子女没有,我们学生有。我们学生对这个老师不能不服,他一切都是学生为第一,儿女是摆在第二,他的夫人也是如此。

  抗战胜利之后,他是江西人,他做江西省教育厅长,以后到台湾,他在台湾教书,中兴大学的教授。晚年的时候,他的老朋友推荐,请他去做考选部的副部长,在台湾叫政务次长,相当大陆所说的第一副部长。公家给他一辆轿车,不是公事不坐公家的车,私事还是坐巴士,公事才坐公家的车,为什么?替公家节省油料;不是公事不用公家的电话,替公家节省电话费,大概在台湾找不到第二个人。如果政府官员都像他,天下太平,可以说在今天,全世界找不到第二个,我相信找不到第二个,哪有公家派你车,私事的时候你还坐巴士。我们讲廉洁,那是第一标准。

  在台湾他的学生不少,刚到台湾去的时候,那个时候组成的同学会,有两百多人,这个里面同学当中有不少也做大官的,虽然在这个环境里面也知道惜福,但是跟校长比是差太远了。所以我们这个校长,在我们同学当中,没有一个不敬佩的,提到他没话说,找不出他的毛病,学问、道德都是完美的。在社会上有这么崇高的地位,也有相当的收入,穿的衣服是旧衣服,几十年就那么一套中山装,没看到他穿过新衣服,钱到哪里去了?我也曾经问过他,他对我非常爱护,我们开同学会的时候他都叫我坐到他身旁,他告诉我,大陆上还有些亲戚朋友他要照顾,月月给他们寄钱,节省下来帮助他的那些亲戚、家族。

  我就明白,他学范仲淹,学得很像!范仲淹做到元帅,做到宰相,那个收入很可观,也是过的很清苦的生活,过的跟平常百姓家生活一样,钱财哪里去了?养他的宗族,我们在历史记载上看到,他养三百家。他的方法是买田地,买田地收租,拿这个钱来帮助这些贫苦的人家;办义学,办学校,培养地方上年轻能够读书的这些儿童、年轻人,他做这个事业,现在讲就是办义务教育,来念书不收学费的,他来供养,自己省吃俭用。印光大师你看在《文钞》里面多次提起,他心目当中最敬仰的,孔老夫子、范仲淹。我们佛家常常念的积功累德,那就是积功累德的榜样,真正是为国为民,没有一点私心,自己是完全的奉献。

  我们学佛,修出世法了,如果跟这些人相比都不如,那还谈什么成就?我们看了这些人一生的行谊,我们要反省、要觉悟,要向他们学习。像周老师,私事不用公家的电话,真是很难做到,这常住电话也是公家的,也是十方供养的,我们做不到像他们的行谊那样的纯真,至少也要懂得惜福,长话短话,没有必要的事情,不必打电话。觉明妙行菩萨教给我们,「少说一句话,多念一句佛,打得念头死,许汝法身活」,哪有那么多的废话?所以要学著长话短说。

  我过去有个徒弟,曾经跟我到美国去弘法,那个时候韩馆长有意派他给我做侍者,我在迈阿密发现了他几次,打长途电话,一个电话要打上半个小时、一个小时,我看过他有那么二、三次,我就不要了,我不要他做侍者了。我们虽然是住在居士家里,在外国生活相当艰难,国际电话费很高的,你是个出家人,用它他当然没有话说,下次再不敢请你了。不知道惜福!不知道惜福,那个信徒心里清楚,表面上对你恭敬,下次见到你,敬鬼神而远之,不敢跟你往来了。所以佛教给我们「慈悲为本,方便为门」,处处要替别人著想,处处要尊重别人,要怜悯众生,他们生活很辛苦,赚钱很不容易。纵然他邀请在这个地方弘法利生,我们也决定不能让他有过分的破费,希望他的开销能够节省到最小的范围,你这个才表示出真正的关怀、爱护、慈悲,人家亲近你,他才能生起真正的恭敬心,才发自内诚,希望你常常到这个地区来弘法利生。

  可是现在这个浪费,不懂得惜福,现在在社会上是个普遍的现象,尤其这个社会,提倡消费。什么人提倡消费?魔提倡消费,魔扰乱人心,你拼命在消费,魔看到欢喜,好像这个商业蓬勃的发展,新产品不断的在推新,是不是好现象?一般人都说好现象,没有一个不说好现象,只有我一个说不是好现象。你们要很冷静的去观察、去体会,你才懂得那的确不是个好现象。

  科技不断在进步,你要不进步,你马上就落伍了,落在人家后面了,物质文明不断的在进步,可是道德已经堕落到极处了,没有了,这种进步得不偿失。人生活的情趣没有了,幸福没有了,这是真正的得不偿失!所以现在这个社会不提倡你惜福,提倡惜福他新产品卖不掉。我们一个电冰箱,你好好的用,至少可以使用十年,这一件衣服仔细、爱惜它,至少也可以用十年。十年不买新衣服,十年不买这些用具,他们工厂就要倒闭,所以他鼓励你消费,他不鼓励你惜福,他为了他的利益,来损害社会。

  如果真正大家都懂得这些道理,了解事实真相,新产品是可以推进发展,但是速度不必这么快,生产量不必这么多,社会就祥和了。绝对不是说没有竞争就没有进步,这个话是似是而非,不是真理。不竞争也有进步,佛家不争,勇猛精进,勇猛精进就是进步,无争一样进步;儒家讲的日新又新,儒家也不主张竞争,他也是天天不断在进步,不是说一定要竞争才有进步,不争一样有进步,我们要细心体会这些道理。古时候的范仲淹,现在的周邦道先生,都是我们最好的典型、模范。范家教育成功,非常了不起,后代都能够遵守祖宗的教诲,所以苏州,范先生是苏州人,一直到民国初年,八百年他的家道不衰,代代都出人才,祖宗积的德厚,这是善有善果最明显的例子。

  我们人一生在这个世间,短短的数十寒暑,一弹指就过去了,生命是永恒的,不是死了就完了,死了什么都没有了,那就好办,我们常在讲席上讲死了就不得了,后患无穷,你能够明白这个道理的时候,这个数十年寒暑好好的抓住,积功累德,那你就后福无穷。范家八百年,你看子子孙孙这样好,我们就能够推想到,范先生他是个学佛的人,学佛那作菩萨去了,不学佛,他必定在天上享天福,才知道积善后面那个福报不可思议。何必耽著眼前这点甜头,造作罪业要受无穷的苦报,这是真正愚痴。

  所以我们学佛一定要给世间人做一个好榜样,范仲淹、周邦道都示现在家居士身,在家学佛都能够做到,我们出家学佛要做不到,那就惭愧了,所以一定要学著样样都要节俭,要知道惜福。节俭、惜福不仅是自度,而且度无量众生,佛常说「为人演说」,演是表演,做出样子给人看。在美国有个度轮法师(宣化),这是个东北人,很节俭,到加拿大温哥华去弘法,一张卫生纸用了八次,用完之后折起来装在口袋里,再用的时候再拿出来,用了八次,不能用了才丢掉。在座有一个信徒看到,非常感动,送他一百万美金,一百万美金就是一张卫生纸用八次。温哥华那里建了一个金佛寺,美金一百万,一个居士供养的。他也并不是说做了个样子给人看,他习惯就是如此,受人尊敬,让人感动。

  换句话说,一个喜欢浪费的、不知道惜福的出家人,信徒的心目当中感觉不一样。我也常常听到,有耳闻,不知道惜福,不晓得物力的艰难,信徒当中看到生反感,但是不愿意说。法缘无意当中就断尽了,所以自行化他,要知道节俭,要知道惜福,这点非常重要。要认真去学习,「於人无争,於世无求」,永远保持平常心,这就是经上讲的常住「念佛三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