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修行 (共一集) 1997/10/21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20-011-1021
古大德常说「身安则道隆」,佛门里面也有所谓的「法轮未转食轮先」,这些谚语句子很简单,很短,所说的都是真理,所以世出世间学问道德的成就,都要在安定当中才能够得到。尤其是佛法,佛法所求的是圆满的智慧,圆满的智慧是从禅定当中得来的,禅定就是真实的安稳,身心安稳,智慧才能现前;生活丰足了,才能够办道。
所以我们学佛弘法一定要本著「安定社会、利益众生、弘扬佛法、求生净土」,我们在一生当中能把这十二个字做到就很圆满了。我们想一想佛在经典里教导我们的,冷静的思惟也就是这十二个字。印光大师教我们「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这就是做一个表率,做一个模范,从哪里做起?从我们自己本身做起。哪些是表率?落实在生活上面,佛给我们讲的「三福、六和、三学、六度、普贤十愿」,这五个科目可以说将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法都包括尽了,所以尽在其中。我们用这五个科目,惠以众生真实的利益,安定社会,和睦族群,以此功德回向念佛求生净土,这一生当中就决定成功。无量劫以来,我们希求超越六道、超越十界,这一生当中可以圆满的达成,这才叫希有难逢的因缘。
佛法是高度的智慧,佛法不是感情,这是我们必须要认识清楚的。情执重决定是障碍,情执重是烦恼障,妄想多是所知障,这两种是修行的障碍,不但是修行的障碍,实在讲在世间也是办事的障碍。为什么事情办不好?你仔细去思量办不好的原因在哪里,到最后归纳起来也不外乎,一个是妄想,一个是情执,还是佛法所讲的二障。由此可知,这两种障碍,障碍世出世间一切善法。
所以学佛的人头脑一定要清醒,心地要清净、要真诚、要慈悲,自然就生智慧了,不生妄想,不生烦恼了。只要我们自己做到了,在环境里面,特别是人事环境,遇到顺境,我们合掌「阿弥陀佛」,不生欢喜心,欢喜心是烦恼。这个欢喜是人家赞叹你、恭惟你,这是环境的刺激,环境一刺激,你马上就有反应了,这个反应是七情五欲的反应,不是好事情。「喜怒哀乐爱恶欲」叫七情。遇到逆境,这里有位同学在问,人家毁谤你,甚至於陷害你,我们这个时候怎么办?也是一句阿弥陀佛。无论是顺境、逆境,你能如如不动,才见到你自己修学有了少许的功夫,我们常讲功夫得力。佛家常讲「八风吹不动」,八风吹不动没有什么了不起,在修行过程当中,这是功夫刚刚得力而已。而一般人修行多年了,遇到境界,心马上就动了,没功夫,换句话说,经不起考验。真正修行人遇到顺逆境缘,自己晓得那就是考验自己功夫的时候,所以经得起考验的人,顺境是善知识,逆境也是善知识。
《华严经》上善财童子就是代表一位修学大乘的修行人,五十三位善知识是代表人事环境,他在这个社会接触各个阶层的人,他心里头如如不动,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是增长智慧;如如不动,这是增长定功。所以在物质环境、人事环境,顺境、逆境里面,成就甚深的禅定、无量的智慧。这是《华严经》的好处,它不但有理论、有方法,到末后带表演,做出一个样子来给我们看。
学菩萨道,修菩萨行,到底应该怎么做法?学习善财就行了。善财与五十三位善知识是把整个《大方广佛华严经》,在舞台上演出来给我们看,表演得非常精彩,非常动人,让人看了之后自然就开智慧了。这是在讲艺术的教学,那真正是达到了登峰造极。过去方东美先生对於《华严》赞叹备至,认为在这个世界上,自古至今,中国、外国,讲到教学的艺术、教学的手法,没有一样能够跟《华严》相比,这个在教学方式上来讲真是到了完备,没有丝毫的欠缺,圆满高度智慧的表现。我们要想在这一生真正成就,不能不留意,不能不认真的去探讨。
古大德判《华严》为圆教一乘,这确实是有眼光、有见地,不是随便说的。《无量寿经》虽然在教义上跟《华严》圆满无二无别,但是经文少,说得不够详细,意思虽然统统都有了,都具足了,上根人没有问题,一看就通达明了,中下根人还要细讲。我们今天发心出家,出家的工作就是为广大群众解释经论,我们干的就是这个工作。佛法是师道,就跟社会里面的师范学校一样,念师范学校就是学师道,师的责任在佛法就是帮助大众破迷开悟,在世法里面也是帮助大众解除迷惑,所以师道的意义世出世法都相同。
我们今天选择这个行业,如何把我们本分的工作做好,为一切众生解除疑惑,帮助众生开启正慧,这是我们的使命,是我们本分的工作。我们要帮助别人一定先自己做好,自己做不到怎么能够帮助别人?自己烦恼不断,智慧不能现前,就没有法子帮助别人。要怎样把烦恼断掉,智慧能增长?总纲领、总原则不外乎看破、放下,这是行门的总纲领。无论修学哪个法门,如果你不在这四个字上用功夫,功夫都不会得力。看破是了解事实真相,放下是不执著、不分别,不分别、不执著,真放下了。可是看破、放下是相辅相成,要同时去做。愈是不分别、不执著,对於事实真相,你看得愈清楚、愈明了,愈清楚、愈明了,你就愈能放下,这样的修行、用功才真正得到清凉自在,自性里面的般若智慧德能渐渐往外透,这真实的受用,真实的利益,然后你为大家解释经论,字字句句也从心性里面往外流露,感人之深,自然就不一样了,这也就是善导大师所说的,一切要从「真实心中作」,就是真诚心的流露。没有真诚,那是虚假的,真诚得利益,虚伪造罪业。
罪、福实在讲就在一念之间。你看中国文字,福跟祸这两个字很像,你不仔细看就看错了,把祸看成福,福看成祸。古人造字为什么造的形状那么相像?就是告诉你祸福不容易辨别。差别一点点,一念真诚,祸就变成福;一念虚伪,福就变成祸。譬如我们举一个例子来讲,我们在一个道场讲经,道场信徒给我们的供养,我们不收,都转送供养道场,这个事情到底是祸是福?如果我们的心是真诚,为佛法、为众生,我们自己做一个好榜样,以行动来教人断贪瞋痴,世间人贪财,我们不要贪财,从我们本身做起,这是福,如果我们用这个手段沽名钓誉,这个做法就是祸,你看看同样是一桩事情,祸福很难断定。我用这种手段来打知名度,你这个目的就不单纯,你这个里面是用的手段。争取信徒,争取人家对你的恭敬,对你的崇拜,你搞这一套,这是很高明的手段,你将来会得很大、更大的名闻利养,但是得到之后会堕阿鼻地狱。
所以祸福不容易辨别,完全看你用心,你心地清净,一尘不染,你这个做法是福,大福德。如果一念里头掺杂著有目标、有手段,那是祸害无穷。同样是一桩事情,一个是心清净,一个是心地染污。一个做得非常自然,做了之后,般若经上讲若无其事,没事,那是福,清净是福。一个是手段,放长线钓大鱼,那个就祸害无穷,阿鼻地狱就有分,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学佛最后学到阿鼻地狱去了,这就冤枉,那这个真是糊涂到所以然。学佛最殊胜的是要到西方极乐世界,不要到阿鼻地狱。我们看多少学佛人最后到阿鼻地狱去了,非常的可惜,我们自己要小心谨慎。西方世界跟阿鼻地狱也是在一念之间,不能不知道,不能不谨慎。
所以佛在「四依法」里头最后一句教给我们「依智不依识」,要依真实的智慧,千万不要感情用事,不能用情识,用情识没有不坏事的,一定要用理智,用真实智慧。
问问题的同学,你们学六祖惠能大师,遇到这些情形,「合掌令欢喜」就好。人家骂我们,我们合掌,洗耳恭听,他欢喜,不要去反驳。他骂,尽管他骂,他会骂累,累了的时候他就不骂了,「合掌令欢喜」。最近往生的林居士,我听说那个人就是「合掌令欢喜」的。有一位法师骂他,他合掌跪在地上听,法师发很大的脾气,他还劝「师父,你要保重身体,不要气坏身体」。骂了一个半钟点,他就跪在那里,「师父慈悲,不要气坏身体」。所以那个师父说,「他简直不是人了」。他是菩萨,他不是人,人会生气,菩萨不会生气,了不起,这是我们的好榜样。你这一个人有没有修行的功夫,有没有涵养,在这里就看到了,你是真的修还是假的修,小小境界风就动了,那是假的不是真的。所以这是一个在家人,我们出家人比不上他就惭愧了。
古大德常说「身安则道隆」,佛门里面也有所谓的「法轮未转食轮先」,这些谚语句子很简单,很短,所说的都是真理,所以世出世间学问道德的成就,都要在安定当中才能够得到。尤其是佛法,佛法所求的是圆满的智慧,圆满的智慧是从禅定当中得来的,禅定就是真实的安稳,身心安稳,智慧才能现前;生活丰足了,才能够办道。
所以我们学佛弘法一定要本著「安定社会、利益众生、弘扬佛法、求生净土」,我们在一生当中能把这十二个字做到就很圆满了。我们想一想佛在经典里教导我们的,冷静的思惟也就是这十二个字。印光大师教我们「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这就是做一个表率,做一个模范,从哪里做起?从我们自己本身做起。哪些是表率?落实在生活上面,佛给我们讲的「三福、六和、三学、六度、普贤十愿」,这五个科目可以说将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法都包括尽了,所以尽在其中。我们用这五个科目,惠以众生真实的利益,安定社会,和睦族群,以此功德回向念佛求生净土,这一生当中就决定成功。无量劫以来,我们希求超越六道、超越十界,这一生当中可以圆满的达成,这才叫希有难逢的因缘。
佛法是高度的智慧,佛法不是感情,这是我们必须要认识清楚的。情执重决定是障碍,情执重是烦恼障,妄想多是所知障,这两种是修行的障碍,不但是修行的障碍,实在讲在世间也是办事的障碍。为什么事情办不好?你仔细去思量办不好的原因在哪里,到最后归纳起来也不外乎,一个是妄想,一个是情执,还是佛法所讲的二障。由此可知,这两种障碍,障碍世出世间一切善法。
所以学佛的人头脑一定要清醒,心地要清净、要真诚、要慈悲,自然就生智慧了,不生妄想,不生烦恼了。只要我们自己做到了,在环境里面,特别是人事环境,遇到顺境,我们合掌「阿弥陀佛」,不生欢喜心,欢喜心是烦恼。这个欢喜是人家赞叹你、恭惟你,这是环境的刺激,环境一刺激,你马上就有反应了,这个反应是七情五欲的反应,不是好事情。「喜怒哀乐爱恶欲」叫七情。遇到逆境,这里有位同学在问,人家毁谤你,甚至於陷害你,我们这个时候怎么办?也是一句阿弥陀佛。无论是顺境、逆境,你能如如不动,才见到你自己修学有了少许的功夫,我们常讲功夫得力。佛家常讲「八风吹不动」,八风吹不动没有什么了不起,在修行过程当中,这是功夫刚刚得力而已。而一般人修行多年了,遇到境界,心马上就动了,没功夫,换句话说,经不起考验。真正修行人遇到顺逆境缘,自己晓得那就是考验自己功夫的时候,所以经得起考验的人,顺境是善知识,逆境也是善知识。
《华严经》上善财童子就是代表一位修学大乘的修行人,五十三位善知识是代表人事环境,他在这个社会接触各个阶层的人,他心里头如如不动,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是增长智慧;如如不动,这是增长定功。所以在物质环境、人事环境,顺境、逆境里面,成就甚深的禅定、无量的智慧。这是《华严经》的好处,它不但有理论、有方法,到末后带表演,做出一个样子来给我们看。
学菩萨道,修菩萨行,到底应该怎么做法?学习善财就行了。善财与五十三位善知识是把整个《大方广佛华严经》,在舞台上演出来给我们看,表演得非常精彩,非常动人,让人看了之后自然就开智慧了。这是在讲艺术的教学,那真正是达到了登峰造极。过去方东美先生对於《华严》赞叹备至,认为在这个世界上,自古至今,中国、外国,讲到教学的艺术、教学的手法,没有一样能够跟《华严》相比,这个在教学方式上来讲真是到了完备,没有丝毫的欠缺,圆满高度智慧的表现。我们要想在这一生真正成就,不能不留意,不能不认真的去探讨。
古大德判《华严》为圆教一乘,这确实是有眼光、有见地,不是随便说的。《无量寿经》虽然在教义上跟《华严》圆满无二无别,但是经文少,说得不够详细,意思虽然统统都有了,都具足了,上根人没有问题,一看就通达明了,中下根人还要细讲。我们今天发心出家,出家的工作就是为广大群众解释经论,我们干的就是这个工作。佛法是师道,就跟社会里面的师范学校一样,念师范学校就是学师道,师的责任在佛法就是帮助大众破迷开悟,在世法里面也是帮助大众解除迷惑,所以师道的意义世出世法都相同。
我们今天选择这个行业,如何把我们本分的工作做好,为一切众生解除疑惑,帮助众生开启正慧,这是我们的使命,是我们本分的工作。我们要帮助别人一定先自己做好,自己做不到怎么能够帮助别人?自己烦恼不断,智慧不能现前,就没有法子帮助别人。要怎样把烦恼断掉,智慧能增长?总纲领、总原则不外乎看破、放下,这是行门的总纲领。无论修学哪个法门,如果你不在这四个字上用功夫,功夫都不会得力。看破是了解事实真相,放下是不执著、不分别,不分别、不执著,真放下了。可是看破、放下是相辅相成,要同时去做。愈是不分别、不执著,对於事实真相,你看得愈清楚、愈明了,愈清楚、愈明了,你就愈能放下,这样的修行、用功才真正得到清凉自在,自性里面的般若智慧德能渐渐往外透,这真实的受用,真实的利益,然后你为大家解释经论,字字句句也从心性里面往外流露,感人之深,自然就不一样了,这也就是善导大师所说的,一切要从「真实心中作」,就是真诚心的流露。没有真诚,那是虚假的,真诚得利益,虚伪造罪业。
罪、福实在讲就在一念之间。你看中国文字,福跟祸这两个字很像,你不仔细看就看错了,把祸看成福,福看成祸。古人造字为什么造的形状那么相像?就是告诉你祸福不容易辨别。差别一点点,一念真诚,祸就变成福;一念虚伪,福就变成祸。譬如我们举一个例子来讲,我们在一个道场讲经,道场信徒给我们的供养,我们不收,都转送供养道场,这个事情到底是祸是福?如果我们的心是真诚,为佛法、为众生,我们自己做一个好榜样,以行动来教人断贪瞋痴,世间人贪财,我们不要贪财,从我们本身做起,这是福,如果我们用这个手段沽名钓誉,这个做法就是祸,你看看同样是一桩事情,祸福很难断定。我用这种手段来打知名度,你这个目的就不单纯,你这个里面是用的手段。争取信徒,争取人家对你的恭敬,对你的崇拜,你搞这一套,这是很高明的手段,你将来会得很大、更大的名闻利养,但是得到之后会堕阿鼻地狱。
所以祸福不容易辨别,完全看你用心,你心地清净,一尘不染,你这个做法是福,大福德。如果一念里头掺杂著有目标、有手段,那是祸害无穷。同样是一桩事情,一个是心清净,一个是心地染污。一个做得非常自然,做了之后,般若经上讲若无其事,没事,那是福,清净是福。一个是手段,放长线钓大鱼,那个就祸害无穷,阿鼻地狱就有分,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学佛最后学到阿鼻地狱去了,这就冤枉,那这个真是糊涂到所以然。学佛最殊胜的是要到西方极乐世界,不要到阿鼻地狱。我们看多少学佛人最后到阿鼻地狱去了,非常的可惜,我们自己要小心谨慎。西方世界跟阿鼻地狱也是在一念之间,不能不知道,不能不谨慎。
所以佛在「四依法」里头最后一句教给我们「依智不依识」,要依真实的智慧,千万不要感情用事,不能用情识,用情识没有不坏事的,一定要用理智,用真实智慧。
问问题的同学,你们学六祖惠能大师,遇到这些情形,「合掌令欢喜」就好。人家骂我们,我们合掌,洗耳恭听,他欢喜,不要去反驳。他骂,尽管他骂,他会骂累,累了的时候他就不骂了,「合掌令欢喜」。最近往生的林居士,我听说那个人就是「合掌令欢喜」的。有一位法师骂他,他合掌跪在地上听,法师发很大的脾气,他还劝「师父,你要保重身体,不要气坏身体」。骂了一个半钟点,他就跪在那里,「师父慈悲,不要气坏身体」。所以那个师父说,「他简直不是人了」。他是菩萨,他不是人,人会生气,菩萨不会生气,了不起,这是我们的好榜样。你这一个人有没有修行的功夫,有没有涵养,在这里就看到了,你是真的修还是假的修,小小境界风就动了,那是假的不是真的。所以这是一个在家人,我们出家人比不上他就惭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