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宝加持 (共一集) 1997/9/20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20-011-0920
从这两个星期大家学讲《无量寿经》,每个人都有进步,这是一个好现象,但是决定不能以此为足,那就没有进步了,应该更努力、更发愤。
佛法修学的功夫要稍稍得力了,跟世间一般常人确实有些不同,这些地方就能够体验到三宝的加持。诸佛菩萨大慈大悲,不求他,他也加持你,你不相信他,他还是加持你,这叫做大慈大悲,不是因为你不信他,他就不加持你,没有这个道理的,那他还有分别心,还有执著,跟凡夫就没有两样。只要你的念头、行持与道相应,与善法相应,都会得到加持,才显示出大慈悲,特别是在智慧跟体力这两方面,你要是细微的去观察会体验到,平常我们工作时间长了,体力支持不住,但是你在佛法修学上就不会有这个现象。
黄念祖老居士写《无量寿经》注解,七十多岁的人,他常常是从晚上写到天亮,所以你们年轻人晚上三点钟睡觉算什么?七、八十岁常常都搞通宵的,白天总有人打闲岔在所不免,晚上时间清静。黄老居士生活很清苦,没有人照顾。我到北京去看他,他那时候将近八十岁了,还要自己洗衣服,自己煮饭,一个人生活,还那么勤奋用功,每天佛号不间断,还要看书、写书,还要应付许多的信件,不容易,这个体力是三宝加持的。我听说他走的时候是因为跌了一跤,腿跌断了,这是老人没人照顾。在台湾过去有位道安老法师,也是半夜起来上洗手间跌倒了,他是七十岁,跌倒之后就爬不起来,因为洗手间地上是瓷砖,那个时候是冬天,冻了一夜,那个病从这儿起的。因为他住的地方跟大众住的地方距离很远,他住在四楼,所以怎么叫也不会有人听到。我们看到这些现象晓得佛菩萨加持。
这些大德们到这个世间来,他们什么时候去,这个因缘不可思议。从整个佛法弘传上来观察,来去的意义就很深了,不是偶然的。世间人住世的长短是受业力的支配,自己做不了主宰。学佛功夫得力,实在上说愿力可以支持,愿力可以改变业力,世法里面断恶修善、积功累德也能够改变。你们读《了凡四训》,你看了凡先生怎样改变他的命运,他那个改变命运我们看得很清楚,一个是自己彻底觉悟了,另外一个是得三宝加持。不要以为袁了凡是世间一个人,我们眼睛看的是佛菩萨示现。诸佛菩萨在世间给一切众生示现一个好样子,这是非常明显的一个好榜样。
在他那个时代,明朝末年,他大概跟莲池大师同时代,比蕅益大师早一些,那个时候人心还淳厚,社会淳朴,没有现在这样的诱惑力,做起来很容易。现在这个社会要能学像袁了凡那个样子,功力应该超过袁了凡十倍以上都不止,没有那个功力经不起现代社会的诱惑,这个社会正是《楞严经》上所说的「邪师说法如恒河沙」,这一点都没错。你在这个社会上各种行业各个阶层,你听他们所说的,他们所想的,他们所做的,都是叫人动心,都是叫人动情,生情动心,凡是生情动心都是魔,这就叫你起烦恼,佛是叫我们修清净心,大乘佛法教我们「即相离相」,心永远是清净的。
在古时候,一个道场每天讲经说法没有中断过的,寺院里面首座和尚就是教务长,主管教学的;维那就是纠察,管训导的,哪里像现在?所以诸位在此地短短时间当中,我每天勉励大家要善体佛心,佛心就是我们的真心,我们应该怎么做法,自己要认识清楚,要有智慧、有毅力、有决心,不怕任何艰难,我们把路走出来。我出家之后跟白圣法师,白老法师对我也非常爱护,也照顾得很周到,超过一般同学,可是他不希望我走讲经的路子,他要我在他身边帮他办事,这不是我出家的本愿,我不是为这个出家的。跟他就是作经忏佛事,搞法会,搞热闹,搞这个东西。我到台中跟李老师学讲经,这是他最不满意的一桩事情,最后找我谈话,「如果你要到台中去学,你以后就不要再回来了」,这个话说得很严重,我想了一想,「我们还是学佛法要紧,不回来就不回来」,我这样就离开临济寺了,离开临济寺没有地方住,挂单的地方都没有。因为在台湾佛教界里面大家都晓得李炳南老居士,表面上都很尊敬,实际上排斥,称他作四宝,听说我是跟李老学的,每位法师见到都很客气,但是你要想在他道场住一晚上,不行,顶多招待你吃一餐饭,真正是逼得我走投无路。
我在这么艰苦的环境下定决心到台中去,到哪里去住?我们也不能麻烦李老师,你给他添麻烦,我们也过意不去。火车站上的长板凳,一些流浪汉每天晚上都在那儿睡,我看中那个地方不错,我找到晚上睡的地方,吃饭就托钵,我是这种决心到台中去的,我多自在。我吃饭去托钵,晚上火车站、公园里睡长板凳,李老师不讲经的时候,我到图书馆读书,讲经上课我就去听课。我到台中去见到李老师,我就把我想的情形跟他老人家说了一下,我说「这个生活好,跟释迦牟尼佛当年树下一宿,日中一食,好」。他笑了笑,「好是好」,他说「人家会骂我,你们台中佛法对待一个出家人这个样子还得了!」我说「那怎么办?」「你到图书馆来住」,结果我就住他那个慈光图书馆去了。我没找他麻烦,他怕别人骂他,所以在图书馆给我找个小地方。我住的那个房间多大?在台湾是两个榻榻米,算平方米是六个平方米,一张床一个桌子,我在那里住了七、八年。你没有毅力、决心,怕死,那你就不必学了。不怕死,什么都不在乎。
我在台中期间一天吃一餐,省事。读书、拜佛差不多也常常到两、三点钟,这是正常的现象。一个星期总有一、两天到早晨,到早晨都不知道,怎么天亮了?都不晓得。我自己读书用功都在晚上,白天我不看书的,晚上清静是用功最好的时候。所以一个人在一生当中要有方向目标,要精进不懈,锲而不舍,你才会成功。用功也不必让人知道,知道了惹麻烦,为什么?有很多嫉妒心重的人就障碍。我在台中十年,大家都看到我天天玩,没事跟大家聊天,他们常住有些事情我可以帮忙的帮帮他的忙。所以一定要把握宝贵的光阴,不能让光阴空过,我们一生的寿命很短促,不要以为现在很年轻,很快就老了,所以精进不懈是一生的事情,不是一个阶段;一定得到三宝加持,绝不顾忌生命,如果顾忌这个身体,什么事都不能办,而且经上给我们讲得那么明白清楚,「一切法从心想生」。
我们在社会上看到一个现象,我有许多同学、朋友,他们都受过很好的教育,都受过高等教育,工作对社会也有相当的贡献,年岁大了退休了,没退休之前的精神体力都很充沛,我们常常在一起聚会,谈笑风生。退休之后,两年不见面就好像老了二十年一样,什么道理?一切法从心想生。他有工作的时候没有想到老这个事情,退休之后没有事情,想老了,天天想老,老得就好快,一年就好像老十年一样,就这么个事情。老了怎么样?老了就想到这里痛,那里病痛,一身病就来了,就这么回事情。退休的人天天想老,住到老人院里去很糟糕,看到都是老人,想到自己也是老人,今天看这个房间的人走了,明天那个,看看轮到自己了,你说那个日子多难过!我们中国人常讲坐吃等死,老人院是等死院,这个日子多难过。
我们弘扬佛法,现在这个世界人口老化愈来愈严重,愈来愈多,老人是我们教化最重要的对象,因为他退休了没事情可以专心学佛,不要想老,让他去想佛,你说那个多自在,所以我们佛教搞老人公寓、老人退休村非常有必要。我念念当中都是把这个作为将来佛教道场的模式,我也想了十几二十年了,将来道场就是老人退休村。现在年轻人在社会上拼命,他哪有时间学佛?不可能。对年轻人只能给他一个佛学概念,告诉他佛教很好,让他退休之后可以专心来修学。所以在教学年龄当中,我们决定是选退休的老人,帮助他,让他的观念转过来,研究经教,这个里头趣味很浓。天天想佛,把老忘了,他就不老了。人没有病如果天天想,病就想出来了。
我以前有一位同修,现在还在香港,这个人还算不错,很会养生,还没死,他今年大概有七十五、六岁,比我大一点。他从小出家,以后跟著军队到台湾,在军队上退不下来,他身体又好,他就装心脏病,装了一年多真的得心脏病,你看从心想生没错,以后就很麻烦,常常要照顾这个身体;这个人也很聪明。去年我在此地住居士林的时候,好像他曾经到这里来参加光明山的水陆法会,我没有碰到他,听说他来了。所以佛经上讲的没错,一切法「唯心所现,唯识所变」。所以一个人要有健康的身体一定要有健康的心理,这比什么都重要。天天想病哪有不生病的道理?天天想病,天天治病,这个病要能治得好,我不相信,为什么?没这个道理。什么时候病会治好?心里头没有病,你身体就没有病了。你心里有佛,哪一尊佛生病?没听说佛生病的。佛生病是示现的,唱戏,演戏,演个病样子给你看看,叫你们看到觉悟,哪里是真生病?
希望你们同修要细心去观察体会底下一个时代,佛法要走什么样的道路,怎样做才能给社会带来最大的利益,那个时候社会大众不会排斥佛法了,就非常需要佛法,佛法对於社会有真实的贡献。昨天电视台来访问,问我一句话,「你们出家人没有从事生产事业,你们对社会有什么贡献?」人家说我们是社会上的寄生虫。他问我这个话,我回答他:「如果没有直接从事生产工作的人对社会就没有贡献的话,我说不止出家人」。他说:「那还有呢?」「政府做官的没有从事生产,甚至於做总统的也没从事生产,各阶层学校这些做校长的、做教员的都没有从事生产,跟我们一样的,试问问他们是不是社会的寄生虫?」他说:「那你们佛教对社会有什么贡献?」我说:「教学,社会教育,义务教育」。我说:「佛家的教学比世间的教学殊胜在哪里?在世间当一个教员有报酬的,佛法热心的教学没有报酬的。你们学校做老师没有报酬肯不肯上课?你们公务人员没有报酬肯不肯上班?我们肯,你去想想就对了」。看问题要面面观,不要看窄窄的那么一点,那你会看错。
今天社会大家都知道公认的,道德沦丧,社会动乱,人心趋向贪瞋痴,造作严重的罪业,佛法是道德教育,真是挽救这种不好的风气,你能说没有贡献?佛法真正能够普遍推行,社会能安定,安定才能够繁荣兴旺,安定是最重要的一桩大事情,而这个教育就是做这个工作。
由此可知,社会对我们误解很深,我们不但用言语来解释,要用行动来表现。如果一般人到寺庙里面参观,看到寺庙里都在讲学上课,那就不一样了,那怎么会相同?看到寺院里面大家在念佛,大家在坐香,气氛完全不同。一栋建筑物里面的人如果在修行,心地清净、真诚,这个磁场不一样,我们讲气氛,人家从外面进到你这个地方,气氛感触不相同,这叫道场庄严,气氛不一样,会有很明显的感触,这也就是经上所讲的「依报随著正报转」,正报是人心,人心正,这个场合一进去之后,他感觉到特别的祥和。如果那个人心恶的话,他居住的环境你一接触,寒毛直竖,杀气腾腾,这些都可以证明佛在经上讲依正的关系。
从这两个星期大家学讲《无量寿经》,每个人都有进步,这是一个好现象,但是决定不能以此为足,那就没有进步了,应该更努力、更发愤。
佛法修学的功夫要稍稍得力了,跟世间一般常人确实有些不同,这些地方就能够体验到三宝的加持。诸佛菩萨大慈大悲,不求他,他也加持你,你不相信他,他还是加持你,这叫做大慈大悲,不是因为你不信他,他就不加持你,没有这个道理的,那他还有分别心,还有执著,跟凡夫就没有两样。只要你的念头、行持与道相应,与善法相应,都会得到加持,才显示出大慈悲,特别是在智慧跟体力这两方面,你要是细微的去观察会体验到,平常我们工作时间长了,体力支持不住,但是你在佛法修学上就不会有这个现象。
黄念祖老居士写《无量寿经》注解,七十多岁的人,他常常是从晚上写到天亮,所以你们年轻人晚上三点钟睡觉算什么?七、八十岁常常都搞通宵的,白天总有人打闲岔在所不免,晚上时间清静。黄老居士生活很清苦,没有人照顾。我到北京去看他,他那时候将近八十岁了,还要自己洗衣服,自己煮饭,一个人生活,还那么勤奋用功,每天佛号不间断,还要看书、写书,还要应付许多的信件,不容易,这个体力是三宝加持的。我听说他走的时候是因为跌了一跤,腿跌断了,这是老人没人照顾。在台湾过去有位道安老法师,也是半夜起来上洗手间跌倒了,他是七十岁,跌倒之后就爬不起来,因为洗手间地上是瓷砖,那个时候是冬天,冻了一夜,那个病从这儿起的。因为他住的地方跟大众住的地方距离很远,他住在四楼,所以怎么叫也不会有人听到。我们看到这些现象晓得佛菩萨加持。
这些大德们到这个世间来,他们什么时候去,这个因缘不可思议。从整个佛法弘传上来观察,来去的意义就很深了,不是偶然的。世间人住世的长短是受业力的支配,自己做不了主宰。学佛功夫得力,实在上说愿力可以支持,愿力可以改变业力,世法里面断恶修善、积功累德也能够改变。你们读《了凡四训》,你看了凡先生怎样改变他的命运,他那个改变命运我们看得很清楚,一个是自己彻底觉悟了,另外一个是得三宝加持。不要以为袁了凡是世间一个人,我们眼睛看的是佛菩萨示现。诸佛菩萨在世间给一切众生示现一个好样子,这是非常明显的一个好榜样。
在他那个时代,明朝末年,他大概跟莲池大师同时代,比蕅益大师早一些,那个时候人心还淳厚,社会淳朴,没有现在这样的诱惑力,做起来很容易。现在这个社会要能学像袁了凡那个样子,功力应该超过袁了凡十倍以上都不止,没有那个功力经不起现代社会的诱惑,这个社会正是《楞严经》上所说的「邪师说法如恒河沙」,这一点都没错。你在这个社会上各种行业各个阶层,你听他们所说的,他们所想的,他们所做的,都是叫人动心,都是叫人动情,生情动心,凡是生情动心都是魔,这就叫你起烦恼,佛是叫我们修清净心,大乘佛法教我们「即相离相」,心永远是清净的。
在古时候,一个道场每天讲经说法没有中断过的,寺院里面首座和尚就是教务长,主管教学的;维那就是纠察,管训导的,哪里像现在?所以诸位在此地短短时间当中,我每天勉励大家要善体佛心,佛心就是我们的真心,我们应该怎么做法,自己要认识清楚,要有智慧、有毅力、有决心,不怕任何艰难,我们把路走出来。我出家之后跟白圣法师,白老法师对我也非常爱护,也照顾得很周到,超过一般同学,可是他不希望我走讲经的路子,他要我在他身边帮他办事,这不是我出家的本愿,我不是为这个出家的。跟他就是作经忏佛事,搞法会,搞热闹,搞这个东西。我到台中跟李老师学讲经,这是他最不满意的一桩事情,最后找我谈话,「如果你要到台中去学,你以后就不要再回来了」,这个话说得很严重,我想了一想,「我们还是学佛法要紧,不回来就不回来」,我这样就离开临济寺了,离开临济寺没有地方住,挂单的地方都没有。因为在台湾佛教界里面大家都晓得李炳南老居士,表面上都很尊敬,实际上排斥,称他作四宝,听说我是跟李老学的,每位法师见到都很客气,但是你要想在他道场住一晚上,不行,顶多招待你吃一餐饭,真正是逼得我走投无路。
我在这么艰苦的环境下定决心到台中去,到哪里去住?我们也不能麻烦李老师,你给他添麻烦,我们也过意不去。火车站上的长板凳,一些流浪汉每天晚上都在那儿睡,我看中那个地方不错,我找到晚上睡的地方,吃饭就托钵,我是这种决心到台中去的,我多自在。我吃饭去托钵,晚上火车站、公园里睡长板凳,李老师不讲经的时候,我到图书馆读书,讲经上课我就去听课。我到台中去见到李老师,我就把我想的情形跟他老人家说了一下,我说「这个生活好,跟释迦牟尼佛当年树下一宿,日中一食,好」。他笑了笑,「好是好」,他说「人家会骂我,你们台中佛法对待一个出家人这个样子还得了!」我说「那怎么办?」「你到图书馆来住」,结果我就住他那个慈光图书馆去了。我没找他麻烦,他怕别人骂他,所以在图书馆给我找个小地方。我住的那个房间多大?在台湾是两个榻榻米,算平方米是六个平方米,一张床一个桌子,我在那里住了七、八年。你没有毅力、决心,怕死,那你就不必学了。不怕死,什么都不在乎。
我在台中期间一天吃一餐,省事。读书、拜佛差不多也常常到两、三点钟,这是正常的现象。一个星期总有一、两天到早晨,到早晨都不知道,怎么天亮了?都不晓得。我自己读书用功都在晚上,白天我不看书的,晚上清静是用功最好的时候。所以一个人在一生当中要有方向目标,要精进不懈,锲而不舍,你才会成功。用功也不必让人知道,知道了惹麻烦,为什么?有很多嫉妒心重的人就障碍。我在台中十年,大家都看到我天天玩,没事跟大家聊天,他们常住有些事情我可以帮忙的帮帮他的忙。所以一定要把握宝贵的光阴,不能让光阴空过,我们一生的寿命很短促,不要以为现在很年轻,很快就老了,所以精进不懈是一生的事情,不是一个阶段;一定得到三宝加持,绝不顾忌生命,如果顾忌这个身体,什么事都不能办,而且经上给我们讲得那么明白清楚,「一切法从心想生」。
我们在社会上看到一个现象,我有许多同学、朋友,他们都受过很好的教育,都受过高等教育,工作对社会也有相当的贡献,年岁大了退休了,没退休之前的精神体力都很充沛,我们常常在一起聚会,谈笑风生。退休之后,两年不见面就好像老了二十年一样,什么道理?一切法从心想生。他有工作的时候没有想到老这个事情,退休之后没有事情,想老了,天天想老,老得就好快,一年就好像老十年一样,就这么个事情。老了怎么样?老了就想到这里痛,那里病痛,一身病就来了,就这么回事情。退休的人天天想老,住到老人院里去很糟糕,看到都是老人,想到自己也是老人,今天看这个房间的人走了,明天那个,看看轮到自己了,你说那个日子多难过!我们中国人常讲坐吃等死,老人院是等死院,这个日子多难过。
我们弘扬佛法,现在这个世界人口老化愈来愈严重,愈来愈多,老人是我们教化最重要的对象,因为他退休了没事情可以专心学佛,不要想老,让他去想佛,你说那个多自在,所以我们佛教搞老人公寓、老人退休村非常有必要。我念念当中都是把这个作为将来佛教道场的模式,我也想了十几二十年了,将来道场就是老人退休村。现在年轻人在社会上拼命,他哪有时间学佛?不可能。对年轻人只能给他一个佛学概念,告诉他佛教很好,让他退休之后可以专心来修学。所以在教学年龄当中,我们决定是选退休的老人,帮助他,让他的观念转过来,研究经教,这个里头趣味很浓。天天想佛,把老忘了,他就不老了。人没有病如果天天想,病就想出来了。
我以前有一位同修,现在还在香港,这个人还算不错,很会养生,还没死,他今年大概有七十五、六岁,比我大一点。他从小出家,以后跟著军队到台湾,在军队上退不下来,他身体又好,他就装心脏病,装了一年多真的得心脏病,你看从心想生没错,以后就很麻烦,常常要照顾这个身体;这个人也很聪明。去年我在此地住居士林的时候,好像他曾经到这里来参加光明山的水陆法会,我没有碰到他,听说他来了。所以佛经上讲的没错,一切法「唯心所现,唯识所变」。所以一个人要有健康的身体一定要有健康的心理,这比什么都重要。天天想病哪有不生病的道理?天天想病,天天治病,这个病要能治得好,我不相信,为什么?没这个道理。什么时候病会治好?心里头没有病,你身体就没有病了。你心里有佛,哪一尊佛生病?没听说佛生病的。佛生病是示现的,唱戏,演戏,演个病样子给你看看,叫你们看到觉悟,哪里是真生病?
希望你们同修要细心去观察体会底下一个时代,佛法要走什么样的道路,怎样做才能给社会带来最大的利益,那个时候社会大众不会排斥佛法了,就非常需要佛法,佛法对於社会有真实的贡献。昨天电视台来访问,问我一句话,「你们出家人没有从事生产事业,你们对社会有什么贡献?」人家说我们是社会上的寄生虫。他问我这个话,我回答他:「如果没有直接从事生产工作的人对社会就没有贡献的话,我说不止出家人」。他说:「那还有呢?」「政府做官的没有从事生产,甚至於做总统的也没从事生产,各阶层学校这些做校长的、做教员的都没有从事生产,跟我们一样的,试问问他们是不是社会的寄生虫?」他说:「那你们佛教对社会有什么贡献?」我说:「教学,社会教育,义务教育」。我说:「佛家的教学比世间的教学殊胜在哪里?在世间当一个教员有报酬的,佛法热心的教学没有报酬的。你们学校做老师没有报酬肯不肯上课?你们公务人员没有报酬肯不肯上班?我们肯,你去想想就对了」。看问题要面面观,不要看窄窄的那么一点,那你会看错。
今天社会大家都知道公认的,道德沦丧,社会动乱,人心趋向贪瞋痴,造作严重的罪业,佛法是道德教育,真是挽救这种不好的风气,你能说没有贡献?佛法真正能够普遍推行,社会能安定,安定才能够繁荣兴旺,安定是最重要的一桩大事情,而这个教育就是做这个工作。
由此可知,社会对我们误解很深,我们不但用言语来解释,要用行动来表现。如果一般人到寺庙里面参观,看到寺庙里都在讲学上课,那就不一样了,那怎么会相同?看到寺院里面大家在念佛,大家在坐香,气氛完全不同。一栋建筑物里面的人如果在修行,心地清净、真诚,这个磁场不一样,我们讲气氛,人家从外面进到你这个地方,气氛感触不相同,这叫道场庄严,气氛不一样,会有很明显的感触,这也就是经上所讲的「依报随著正报转」,正报是人心,人心正,这个场合一进去之后,他感觉到特别的祥和。如果那个人心恶的话,他居住的环境你一接触,寒毛直竖,杀气腾腾,这些都可以证明佛在经上讲依正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