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光大师护国息灾法语 (第八集) 1991/2 美国旧金山大觉莲社 档名:20-004-0008
第八日,「法会既圆」,这是护国息灾法会圆满,「说三皈五戒十善及做人念佛各要义」。我们从头看起:
【今日为汝等皈依三宝之日。汝等既已皈依。当洞明三皈五戒之道理。兹为汝等述之。】
这个几句话,把这一次的讲述的内容,都交代得很清楚。『三皈』对於学佛来说非常的重要,学佛学的是什么?我们常讲修行。修的是什么?实际上讲就是「三皈」。所以我们发心学佛,这一入佛门,老师我们俗称叫师父,就把这个修学的纲领传授给我们。使我们从今之后晓得怎么样去修,怎么样去行,这个意思非常非常的重要。大师底下说:
【汝等为何要皈依三宝。我想总不外欲求生西方。了脱生死而已。】
这桩事情,可以说是太大了,诸位要晓得,这个大的问题能够解决,我们在这一生当中就是求福、求慧,减少烦恼、消除灾难,这都是小事。那个大事情可以解决得了,那小事情就不必说,当然包括在其中。如果眼前这些小的事情都解决不了,讲这个了生死,求生西方世界,那就决定不可能。所以说大的里面就包括了这些小事情。底下说:
【如何方能到达此等地步。】
这是我们要问的,我们如何才能够真正了生脱死?真正往生西方?
【即须从皈依三宝为始。】
那就是真正要修行,佛法承认这个世间有轮回,承认有天堂、有地狱。但是不承认说有另外一个人主宰,他有权力叫我们生天堂,或者惩罚我们去堕地狱,这佛教不承认,这是诸位一定要明了的。至於怎样才能够生天堂?怎么样才堕地狱?在佛家讲这是个因果的关系。六道有六道的因缘;换句话说,它有它的标准,符合这个标准一定会到那里去。这种标准,我们可以拿今天的话来说,道德的标准,这个六道愈往上去道德水准愈高。所以佛法讲的人道,人道的标准是五戒,以我们中国固有的文化来说就是五常,常就是常道,平常一定要遵守的,所谓仁义礼智信。我们中国人讲伦常,伦是人伦,是我们这个社会组织结构。所以五伦的社会,五伦从夫妇讲起,这是最小的室,室之外是家,家里面有父母、兄弟姊妹,这是组成一个家。所以伦常,五伦从夫妇、父子、兄弟、君臣、朋友。家之外这是社会,社会里面就有领导与被领导,领导的是君,被领导的是臣,除这个关系之外一般这是朋友。所以今天我们中国人讲团结,实际上在古时候,中国没有团结这个名词,为什么?五伦就是团结,五伦是天下一家。所以中国人自古以来,一个观念「四海之内皆朋友也」,所以它本身就是个团结的,这是讲组织。维系这个组织的道德观念,这就是五常。
所谓仁爱,仁是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看别人就跟看自己一样,这是仁慈。所以常常看别人,要自己拿自己做本位,我自己喜欢的,晓得人家也喜欢;我自己厌恶的,别人也厌恶。所以五常的确它是以这个为重心,常常能够为别人设想,这叫仁慈。所以儒家也常常说「仁者无敌」,这跟佛门里面讲的「大慈大悲」,是一个意思。如果我还对别人,任何一个人,我心里面对他还有些过不去,我们的仁德就有欠缺,佛法里面讲慈悲不圆满。所以说仁者无敌,敌就是敌对的;换句话说,决定没有一个冤家对头。这个世间还有个冤家对头,我们仁没有做到,佛法里面讲慈悲就不圆满,不是大慈大悲。大慈大悲的人,心里面没有一个冤家、没有一个对头,我们要做到这点,自己的精神之愉快,那是没有法子形容的。一个人在世间没有冤家对头,这是完全要靠自己觉悟。我不把他当冤家对头,他把我看作冤家对头,那怎么办?诸位,那是他的事情。所以佛门讲「解脱」,解脱是从自己内心解脱,不是要求外面的。他给我作冤家对头,我不把他当作冤家对头,我自己解脱了,我解脱之后必然能够感化他,也能够叫他觉悟。这个在时间的长短,功力的浅深,必定有感化的一天,只要自己好好的去做,这是仁。
义,只讲尽义务不求权利,这是义,只有施舍,不求回报,这个叫义,这是应该的,所以中国讲求这个道理。礼,礼是礼节,待人接物都有一个节度。智,正是跟佛法里面所说的「依智不依识」,待人接物、处理一切事物要依理智,不要过分的感情用事。信是言而有信,这是我们中国固有文化里面,讲做人的资格。能够一生守住这个道德的标准,我们可以不失人身,来生,来生还能得到人身。假如这五个道德标准有欠缺,都做得不够的话,这人身就不容易得到。儒家的五常跟佛法的五戒内容差不多,所以佛法讲五戒守得很清净,可以不失人身,这是六道里面取得人道的标准,所以这是资格标准。如果要生天,这道德标准就要提升、要提高,佛告诉我们,生天的道德标准是十善,所谓十善业道。十善的内容,跟基督教里面讲的十诫很相像,所以基督教讲生天,不是没有道理。但是如果说信了上帝就生天,这句话会把人害死了,大家都误会了,信它那个教一定要严格守十诫,十诫清净才能够生天。所以佛法讲,你只要十善业道修得好,就可以升天,信不信上帝没有关系。因为你的道德已经达到这个标准,这也正是像《易经》里面所说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他的道德水准相同,他志同道合,自自然然的他就在一起。像我们这个世间也是如此,学佛的同修大家聚集在一块,志同道合。我们这个世间,许许多多的团体,都是志同道合的。
但是天并不是很单纯的就是一个天,在佛法里面讲天有二十八层。因此单修十善业道只能够生欲界天,就是最下面的六层。再往上面去,修十善业道还不够,必须要加禅定,禅定里面还要加四无量心,就是慈悲喜舍;单有禅定,而没有四无量心,不能够生四禅天。可见得禅定是个功夫,慈悲喜舍是道德,它这个道德水准比欲界六层天更高,这是我们一定要晓得。我虽然有定功,可是我没有慈悲心不行,你那个定修得再好还是欲界的,决定不能够超越欲界,因为你的道德水准跟上界不相符。所以这里面许许多多事情,都要搞得清清楚楚,不能发生误会。三恶道也有三恶道的业因,贪心重的这是饿鬼道,鬼都是贪心重。所以佛教我们要戒除贪心,为什么?就是把跟鬼道的缘断掉。瞋恚心重的人是地狱道,所以佛特别教诫,尤其是《楞严经》里面,《楞严经》讲六道,地狱道这个经文的分量占二分之一。为什么教你要断瞋恚?修慈悲、断瞋恚,把地狱道的缘断掉。这三恶道地狱是非常之可怕,所以在任何逆境里头不要生瞋恚心,把这个缘断掉。愚痴,愚痴就是是非善恶不能辨别清楚,这是畜生道的业因。这是佛法特别教诫我们,一定要断贪瞋痴,道理在此地。三皈比这个境界还要高,我们说的这些都是世间法,没有脱离人道。三皈是超越了世间,换句话就是超越六道的道德标准,这更高了。所以三皈我们这讲席里头常常说,就是觉正净,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这个境界确确实实不是世间道德能够比拟的。这讲从『皈依三宝』开始。
【所谓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也。】
『佛』就是觉,『法』就是正,『僧』就是净的意思。六祖在《坛经》里面给我们讲得很明白。
【能皈依三宝。真实修持。才得了脱生死。往生西方。】
这点要特别注意,『皈依』之后要真正去修,怎么个修法?就是真的皈了、真的依了这样才行。而不是在佛菩萨形像面前做个形式,那形式没用处的。形式上有了,你那个心里头没回头,皈就是回头,这佛门常讲回头是岸。你没有回头,所以形式上做这个没有用处的;人要常常觉悟、要常常晓得回头。我们佛法讲回头是岸,在我们中国古人讲「回首如意」,跟皈依的意思很接近。所以我们中国,你看那个富贵人家,富是有钱的、有财富的;贵是有地位的,就做大官的。有财富的、有地位的人,从前人手上常常拿个如意,拿这个东西干什么?时时刻刻提醒自己。像我们念佛人手上常常拿个念珠,提醒你不要忘记念佛。拿如意就是警觉心,如意那个头是弯过来的叫回头,就是什么事情都不要做得太过分,要晓得回头,回头就如意了,取这个意思,跟这个皈依的意思是一样,晓得回头。我们迷惑颠倒,晓得要从迷惑颠倒里头回过头来,要依觉悟,这就是「皈依佛」。我们有许多见解、思想错误,从错误的思想见解回过头来,这就是「皈依法」,法是正知正见,正确的思想、正确的见解。
我们这个讲座今天圆满,下个星期由尹建维居士给我们讲《论语》。《论语》是世间法,可是诸位要晓得,这世间法是出世间法的基础,我们决定不能够疏忽。大家晓得,佛法有所谓大乘、小乘,大乘佛法一定是要建立在小乘的基础上。好像我们念书一样,大学的基础是中学跟小学,如果没有中学、小学怎么能读大学?可是小乘佛法在中国,一直就行不通,虽然经典翻译可以说相当的完全,小乘经论一共大概有三千多部,我们几乎是全部都翻过来,可是几个人去修学?在历代我们来看,很少人学小乘的,原因在什么地方?就中国人在过去没有不念四书五经的,四书五经足以代替小乘,而且比小乘还要圆满。所以佛法到中国来,只弘扬大乘,不弘扬小乘,就是由我们儒家、道家代替了,已经把这个基础做得很好。所以现在我们要想修学大乘佛法,不能不读《四书》,《四书》之妙,实在是妙不可言,我读了《华严经》之后,再看《四书》就彷佛是《华严经》。《华严经》里面有圆满的理论,有周详的方法,而且还带表演,善财童子跟五十三位善知识,把这些理论、方法做出来给我们看,所以这是一部非常圆满的教科书。
而《四书》确确实实也有这个味道,这个东西是宋朝朱熹编的,朱熹他学佛,而且学得相当的到家。虽然学得很到家,他表面上不承认,他还要排斥佛,原因是什么?是有个很狭义的意识,他不能突破。他就是想说他要尊孔,希望将来死了以后,他这个牌位可以供在孔子庙里面,先贤祠之中,这点他后来是做到了,他就是这点观念没突破。所以二程也是如此,学佛而排斥佛,拿著佛家的教义来解释儒家的东西,这是他们所做的。但是这一部《四书》编得太好了,也是有理论、有方法、也是带表演的。理论是《中庸》,是讲理论的,《大学》是讲方法的,《论语》跟《孟子》是表演,就跟善财童子五十三参那个味道一样。《中庸》、《大学》把它完全应用在实际生活上,就是孔子跟孟子。所以读《论语》你就晓得,孔子如何将这些理论、方法,应用在日常生活待人接物之中,这是活活泼泼的,孟子也是如此。在《华严经》里面,它是以一个善财童子来代表,在《四书》里面,是以两个人做代表,就是两个善财童子,一个是孔子,一个是孟子。诸位从这里面去体会,所以这个非常有意思。这是应当要努力、认真的来修学,对於将来学习大乘佛法,是个非常好的基础。
由此可知,这个皈依是叫我们认真去做的,就是真实修持,修就是修行,行就是行为。譬如说我们刚才讲,在迷惑颠倒、邪知邪见、身心的不清净,这都是不好的行为,把它修正过来,我们要觉悟、我们要正知正见、我们要身心清净,就把它修正过来。持是保持,修正过来保持而不能够失掉,这个叫修持。真真实实的去做,这个样子才能够了脱生死往生西方。我们念佛,无非是提醒我们的觉正净,所以要懂得念佛的意义,南无阿弥陀佛这六个字都是梵语音译,它的意思,南无是皈依的意思,南无就皈依;阿弥陀翻成中国意思是无量,佛就是觉,可见得念这个佛号就是皈依无量觉。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样样都要觉悟,样样都不迷惑,这就是皈依。你要是觉而不迷,当然就是正知正见,这是一定的。那个错误的思想、见解从哪里生?从迷生的。我对这个事物迷了,所以才有错误的观念、错误的思想。如果我样样都不迷,我的见解、思想当然是正确的。可见得觉太重要,所以念南无阿弥陀佛。不念南无阿弥达摩,达摩是法,不念僧伽,他念觉,觉是最重要的,你要觉了你的身心当然清净。所以我不清净、有烦恼,也是从迷惑起来,可见得关键是在有个觉,我们要真正觉而不迷,常常保持自性觉悟。这个下面也给我们说得很好:
【且所谓三宝者。有自性及住持二种。】
这都是我们要晓得的,现在有些人虽然是皈依了,他还是迷,他迷在什么地方?他皈依的是『住持』三宝,他不晓得『自性』三宝,所以这是迷了,这个没有用处。我们再看底下就讲这个自性三宝,这是非常非常重要,要能皈依自性三宝才是真正的皈依,才能够破迷开悟,才能够了生脱死往生西方。下面这就很重要了,讲自性三宝。
【佛者。觉悟之义。】
先解释这个名词,所以诸位一定要知道,讲到『佛』不要想到那个佛像。现在一说到佛的时候,他头一个概念就想到佛像,这也不能说错,但是也不能说是正确的。佛像就是代表自性觉,代表这个意思,所以讲到佛的时候,一定要想到自性觉,这就对了,这就没有错了。
【自性佛者。乃即心本具。离念灵知之真如佛性也。】
是这个,我们皈依佛,要皈依这个佛,皈依自性本来具足的。『离念』,「念」是妄念,要晓得妄念是假的,不是真的,你自性里头决定没有妄念。像六祖所说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你自己心里头确确实实没有妄念。妄念,所以叫妄!凡是有念都叫个妄,都不是真的,念头都是妄,可见念头是从哪里来的?就是你真性起用。用,因为它不是永恒的,这个作用它不是永恒的,体才是永恒的。作用是随著境界会变化,所以这个念是妄,正因为这个念是妄念,我们对於这个念不要过分的去执著。所以佛,念决定是有,有体当然就有用,好像一面镜子一样,镜子是体,它的照就是用。它一定会照,虽然照,照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那个相决定不染污这个镜子。不但不照的时候干干净净,不染污,正在照的时候也不染污,诸位要明白这个道理。所以心决定是清净的,决定不是染污的。染污从哪里来的?染污都是从迷来的。你不知道这个情形,以为照到外面境界,我的镜子染污了,照到肮脏的东西这个不得了,这个得赶快去掉,这个我被染污了,这是迷惑。其实染污了没有?没有,并没有染污,这个观念上,一定要把它纠正过来。所以「离念」就是离这个执著的念头,离迷念、离邪念、离染的念,离这个,并不是没有念。
正如同那一天我们在学校讲演,这人家提出问题说佛法讲无我,那要没有我那还得了是不是?每个人都慌了。无我,我们这个身在不在?在。我们这个心有没有?还是有。而无的什么我?无的是那个执著。你不要有执著,你有执著你就有烦恼,所以烦恼从哪里来?执著来的。你有执著你就患得患失,从这得失里面就生无量无边的烦恼。如果你把这个执著打掉了,这个人多自在,一切的受用现成的。并不是说我这执著打掉了,我一切这福报享受都没有了,不会,一样的,而且更丰富、更美满。为什么?因为里头没有烦恼,只有乐没有苦。如果你里面有这些错误的迷惑、执著,你这个幸福里面,掺杂著无尽的烦恼在里头。佛是教我们得究竟圆满的幸福,所以离念那个知就灵了,『灵知』就是觉、就是觉悟,就是不迷了,觉而不迷,这就是『真如佛性』,是自己的「真如佛性」。由此可知,皈依佛是皈依自性佛,皈依自己的佛,不是皈依外头的佛,皈依心外之佛那个没有用处,要皈依自性佛。
【法者。轨范之义。】
『轨』是轨道;换句话说,它是有原则的、它是有理性的。
【自性法者。乃即心本具。道德仁义之懿范也。】
佛家讲的这些戒律,儒家讲的这些道德观念,诸位要晓得,这都是自性里头本来具足的。我们今天看到这些戒条,看得很恐怖、很害怕,好像这个都是约束人,把我们捆起来叫我们动都不能动,其实这个观念是错误的。而是我们自己迷失了自性之后,像一匹野马一样,把自性里面的性德全部都违背,现在叫你回头来好像觉得很不自在,其实这是性德。所以孔老夫子他到七十岁他说了,「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从心所欲是大自在,大自在里面他没有超越自性的道德。像诸佛菩萨,诸位要看大乘经,你看佛菩萨说法,尤其是将来有机会到敦煌去看看,你看佛说法的变相图载歌载舞,上面是天女在奏乐,下面是歌舞,佛在那里讲经,大众也在那里听,一方面听经说法,一方面看歌舞表演,他从心所欲不逾矩,实在太圆满了。但是我们今天为什么不能这样做?因为你这个心已经放出去,收都收不回来了,现在再这些给你看一看,你的佛法就进不去了。那个图表现的什么?事事无碍。所以先我们来收心,收心回来之后然后慢慢再提升,就到这事事无碍的境界,这是大小乘的不相同。由此可知,这个一切道德规范,都是我们自性本来具有的美德。我们现在今天不能遵守,是丧失掉了,这是叫我们回头,皈依法的意思。
【僧者。清净之义。自性僧者。乃即心本具。清净无染之净行也。】
由此可知,这三皈都是讲自性三宝。我们自性这个心本来是清净的、本来是无染的,现在怎么样?跟诸位说,现在还是清净的、还是无染的。佛法里面讲你心染污,是方便说,这个心如果真的会染污,这心就不叫真心。染污从哪里说?是从你迷了说的,你自己以为染污,其实没有染污。好像太阳,太阳现在被云彩遮盖、遮住了,这是方便说。云彩能遮住太阳吗?差太远了,别说云彩遮不住它,拿个地球去遮也遮不住它,太阳比地球大多少倍?大得太多了,怎么能遮得住它?遮不住它。我们说遮住了这是迷说,迷!实在讲我们迷的地方太多了,想一想,真是处处都是迷,所有这个概念都不正确,都是不正确。所以佛法讲悟,譬如说我们教室里面常常用的黑板,黑板擦干净了,擦黑板这都是迷。诸位想想,黑板要擦吗?黑板干干净净的不要擦,擦的是什么?擦的是粉笔灰。你说把粉笔灰擦掉这是对的,这是觉悟,擦黑板那迷惑颠倒。这好多事你想想,譬如衣服脏了洗衣服,衣服要洗吗?衣服干干净净不要洗,洗什么?洗衣服上面脏的灰尘,把这个东西洗掉,不是叫你洗衣服,衣服要洗吗?许许多多名词术语都是错误的、都是迷惑颠倒。所以佛法教我们正觉,觉而不迷,可是你觉悟了之后,那个众生迷惑颠倒,你还得说这迷惑颠倒的话,你不说迷惑颠倒的话,那个话讲不通了。所以明明晓得,这个擦黑板是迷的,还是擦黑板,还是要说这个迷话,可是我们自己心里清楚。这是举一、二个例子,你在日常生活当中你仔细想想看,你看时时处处都是在迷,都是讲的迷话,这是我们应当要觉悟的。
所以叫自性本来清净的决定不染,自性本来是觉、本来是正、本来是净,你成佛是这样子,纵然落到阿鼻地狱还是这样子。所以佛他就是从一切众生自性上来观察,才说「一切众生本来成佛」,佛法的平等观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绝对平等。你迷,迷是暂时的、迷是虚妄的,迷不是真实的;从真实的来说,你没有迷,你还是觉、还是正、还是净。你现在迷的,迷失了你自己的觉正净,可是你自己的觉正净确定是不迷的,是这么一桩事情。儒家,实在讲也是发明这个道理,但是它讲的没有佛经讲得这么透彻,这也是难怪它这个经典文字少,佛法经典多、文字多,多就说得清楚,少就说得简单扼要。所以实在讲这一部《四书》,我的看法跟《华严经》没有两样。所以有人说我把《四书》地位抬得太高,我的看法的确没有两样。但是在佛法圆教的理论上说得通,佛法讲「圆人说法,无法不圆」,所以在圆教思想观念上讲,法法平等。《四书》跟《华严经》平等,乃至於基督教那本《圣经》跟《华严经》也平等,实实在在平等。就看你怎么个讲法,你要用《华严经》的思想、理论,去讲解《新旧约》,《新旧约》就是《华严经》,没有两样。同样这个道理,拿《华严经》理论、方法来讲《四书》,《四书》就是《华严经》。确确实实是平等的,这就是从自性上来说的,因为自性平等,自性所流出来的一切法,无有一法不平等,这个才说法法俱圆,就是这么一个道理,迷的人看不平等,觉的人看平等。所以三皈依是皈依自性觉、自性正、自性清净,这很重要、很重要。
下面再讲到住持三宝,住持三宝很重要,自性三宝是性德,是我们本来具有的。住持三宝是恩德,它对我们有恩惠,为什么?如果没有住持三宝,我们自性三宝永远迷失,我们也不会发觉,自己还有自性三宝,不会发觉。我们之所以能够发觉,这是住持三宝给我们的启发,它来指点我们的迷关,使我们自己恍然大悟,我还有自性三宝,这是它对我们有很大的恩德。没有住持三宝,我们生生世世迷惑,永远不能够自觉。所以这个住持是老师,中国人自古以来最尊敬的一个父母、一个老师,我们的身命得自於父母,我们的慧命得自於老师。所以我们能够成为一个人,成为一个顶天立地的人,这两个人恩德最大。我在江南的时间很长,印象很深刻,江南供祖先牌位都是供的「天地君亲师」,它的牌位是这么写法的。而不是供的像北方,北方像我们家乡华中,我们供牌位都是,好像我俗家姓徐,「徐氏门中历代祖宗神位」,我们是这样供法的。江南人不是这样供法,江南人供的是「天地君亲师」,它牌位是这么写的,很有道理。所以他把老师也是供上的,天地君亲师,这是恩德最大的两个人。因此这个住持三宝,我们也就非常的重视,道要靠他来传,迷惑的众生要靠他来教导、靠他来启发,所以我们对於住持三宝,就非常的重视。
由於这个启示,使我联想到了我们中国人,可以说是几千年来的维系我们的道统,也就是有住持的祠堂。中国每个家族都有祠堂,而祠堂的作用,就跟佛门里头寺院的作用完全相同。假如我们没有祠堂,我们几千年来这个道统会断绝。佛教如果没有寺庙了,佛法也就会断灭,所以这个两样东西非常非常的重要,我们要很重视它。现在在大陆上,祠堂已经没有了,在我相信将来还是会恢复,这个非常非常的重要。没有祠堂,中国这个文化的根本就拔掉了,所以这个我们要重视它。佛教不能没有寺院,我们中国的道统不能没有祠堂。没有祠堂,现在有这个忠烈祠,给诸位说,那是骗人的,一个人他连父母都不爱了,他还会去爱什么别人?假的。无非是叫人什么?替他卖命而已,替他当炮灰而已,那不是真的。所以这个祭祀,祭祖先是根本,人能爱自己的祖先才能够爱一切众生。所以在中国的祭祀祭祖;祭孔,孔是代表老师;祭忠烈,祭祀有这三大祭祀。现在不提倡祭祖先,现在提倡祭孔,提倡祭祀忠烈,我觉得这个里头都有问题,没有诚意在,所以这个三祭,大根大本是祭祖先。
【住持三宝者。释迦牟尼佛在世。则是佛宝。】
这是讲在世的时候。
【佛灭度后。】
这释迦牟尼佛不在世了。
【所有范金。】
这个『范金』就是冶金,我们讲铸金,铸造的,就是用金属铸造的佛像,金属铸造的。
【合土。】
泥塑的,泥塑的佛像,
【木雕。】
这是『木雕』的佛像。
【彩画之佛像。】
画的『佛像』,我们都把它看作佛宝,都看作佛宝。「佛像」,我们供养佛像有两个意思,第一个意思是尊师重道,就报恩的意思,我们之所以能够自觉,所以知道回头,这是佛的恩德。我们要报本反始,不能把原始的恩人忘掉,这是我们供养佛第一个意义,就跟我们供养祖先的意义相同,同样的意义。第二个意思,就是启发的意思,我们见到佛像就想到我们自性佛,就是自性觉,这个意义非常非常重要。第一个意义给诸位说,是福报,是修福,这第二个意思是修慧,我们真正觉悟,是福慧双修,所以有两个意思。我们供养祖先这个牌位也是有两个意思,当然第一个意思也是报本反始,第二个意思很重要,跟我们佛法自性觉的意思一样,我们要荣宗耀祖,时时刻刻提倡这个。我们一生所作所为要对得起祖宗,光大祖宗的德行,有这个意义在。如果人能够有这个观念,他在社会上决定不会做坏事,他要做坏事想到我对不起我祖先。如果我不努力、不精进,在这社会上不能出人头地,我也对不起祖先。
所以对我们自己,佛法讲精进,儒家讲「日新又新」,是一个很大的力量在推动著,这是外国人所没有的。一个敬爱祖先的人,绝对不会颓丧,绝对不会堕落,绝对不会昧著良心做事情。所以要晓得中华道统之好、之圆满,全世界任何一个国家民族不能够比拟。尤其是佛法到中国跟儒家一结合,真的是全世界最圆满的文化。我们生为中国人,这是值得荣幸、值得庆幸。但是责任非常之大,必须要把这个美满的文化要复兴、要弘扬、要光大,这是我们中国人的责任,在国内也好,在国外也好,一定要把它发扬光大。佛法也是如此,所以说见到佛的时候,有这两个意义在。供养菩萨,菩萨是我们早期的学长,把他当作我们的老师。佛是我们的老师,菩萨是我们的学长。我们要效法他,所谓见贤思齐,他成佛了,我有佛性我也应当成佛。成佛就是成就最圆满、最究竟的智慧、福德,就是这个意思。成佛不是成神、不是成仙,这个要搞清楚,跟那个做神仙完全不相同。成佛是成一个究竟圆满智慧、福德之人,是这个意思,所以佛法里头一点迷信的色彩都没有,很可惜的现在佛教表现的是迷信。这是我们真正佛弟子、真正通达佛法的人,一定要大力的弘扬,要给大家解释,使大家不要再误会。现在这个迷信色彩很浓厚,这个误会的人太多太多,所以障碍佛法不能够流通、不能够发扬光大。我们今天要努力把这个障碍打破,使佛法能够弘扬、能够光大,这个世界的人类就有福。
【佛所说离欲清净诸法。凡三藏十二部诸经典。】
这个『十二部』,就是十二种不同的方式所说的,我们今天所讲题材,类似题材的意思。
【皆为法宝。】
这就是讲佛所说的一切经典,这是『法宝』,这里面都是正知正见。像儒家四书十三经这都是正知正见,我们应该要多读。文言文不难,希望同修们多多的学习,学习文言文没有什么秘诀,就是多读。你能够读五十篇古文,这是过去李老师常常跟我们讲的,《古文观止》你能够背五十篇,文言文自然能够看,就没有障碍;你能够背一百篇,你自然就能写,所以这个没有什么难处的。但是现在提到背书每个人都害怕,连台湾大学中文系的学生,五篇古文都不能背,那还说什么?当然不能说了。尤其现在像「国语日报」出的《古今文选》,里面选的不少古文,有很详细的注音、注解,这自己都可以看,只要把它熟背,念得很熟,能够有五十篇到一百篇的基础,这个文言文就通了,就没有障碍。这桩事情,如果诸位真正有决心、有毅力,你就花上三年时间。我们今天年岁大了想背当然困难,熟读,一篇古文你能够下个决心,我念一百遍,一百遍就会念得很熟,不能背没有关系,念上个五十篇到一百篇,这个问题解决了。《四库全书》、三藏经典自己有能力阅读,这文字障碍没有了,这很重要、很重要,值得提倡,所以这都是有待於我们同修努力。
达拉斯同修如果真正发心,肯向这个目标去努力,我负责送一套《四库全书》给你们,现在台湾印出来了,全部的《四库全书》。我来的时候,一部现在是卖大概是一百五十万的样子,台币一百五十万,这个能力我还有,我可以想办法送一部给你们。但是什么?这把钥匙就是文言文,五十篇到一百篇的古文要念得很熟,这是一把钥匙;你要没有这把钥匙,《四库全书》来了,门打不开还是没有用处。假如如果真的有兴趣,建维在此地要多负一点责任,起带头作用,就在此地,一个星期我们找一个时间大家念古文,《古文观止》里面选,到这来聚集在一块两个小时,把古文念个十遍、二十遍,念完之后再研究讨论。诸位如果真肯这样干法,三藏经典我已经送到此地来了,送了四部藏经到此地来。《四库全书》我的的确确有这个意思,送一部到这边来。能够把这边就是学习中文、学习佛法,这个风气带动,一个地区带动,其他的地区会受影响。所以套佛教的术语来说无量无边的功德,看你们自己肯不肯去做。
【出家受具。】
这个『具』是具足戒,就是受了具足戒。
【修持清净行者。皆为僧宝。】
这个讲的住持三宝,他来维护这个道统,来将这个教学发扬光大,普利众生。这一段是讲的自性三宝,非常非常重要,如果不懂自性三宝,那就没有皈依。如果是只皈依住持三宝,而不皈依自性三宝,等於没有皈依。这个诸位要晓得,住持三宝只是一个启发的作用,真实的内容就是自性三宝,我们要修持是修持自性三宝,而不是住持三宝。
【归者。归投。如水归海。如客归家。】
就是回头的意思。
【依者。依托。】
就是依靠。
【如子依母。如渡依舟。】
这是解释皈依两个字的意思。
【人在生死大海之中。若不依归自性三宝。与住持三宝。则即无法可出此大苦。】
这个皈依『自性三宝』是自度,皈依『住持三宝』是化他,这是利益一切众生,这是大福报,这是大福报。「自性三宝」是开智慧,破迷开悟,「住持三宝」是建立佛法。我们中国古人所讲的三不朽是立德、立功、立言,统统是住持三宝边上的事情,全是这个事情,所以这是修的大福德。下面说:
【若肯发志诚心。皈依三宝。如法修行。则即可出生死苦海。了脱生死矣。】
这是讲真正依照这个方法来修学,真实修持它的结果,确确实实能够了生脱死。我们怕的时间不够,还是讲重要地方,其余的诸位要自己好好的去看、好好的去研究。底下有一段也很重要,五十六面第五行最后一句看起:
【世事纷扰。烦恼万端。处此生死大海。众生皆当以三宝为船。】
『船』是比喻。
【既得皈依。鼓棹扬帆。不懈不退。自能径登彼岸。永臻安乐。】
这是说明,处在我们今天这个社会,确实有『皈依』的必要,也就是说有回头的必要,不能不回头。
【既皈依佛。当以佛为师。自今以始。至于命终。虔诚敬礼。一息不容稍懈。再不可皈依天魔。外道。邪鬼。邪神。】
这重要,『皈依佛』,诸位要记住,皈依自性佛,这点太重要、太重要了,皈依自性佛。倓虚大师在那个录音带里头讲的,他说极乐寺那个时候办学,校长是个在家居士,做校长他也很发心,念佛求生西方净土。以后看经大概看了不少,看到经上讲的「唯心净土,自性弥陀」,他很有领悟,但是他怀疑。他说「既然我是念自性弥陀,唯心净土,那西方极乐世界到底有没有?我还要不要去念?」提出这个问题问倓虚法师,倓虚法师说「你问得很好。」倓虚法师也不直接答覆他,倒过头来问他,他说「你仔细想想,这个自性弥陀,跟西方极乐世界那个弥陀,什么地方可以划个界限?哪个地方是自性弥陀?哪个地方是西方世界的阿弥陀佛?你把这界限找出来到底在哪里?唯心净土跟西方净土这个边界在什么地方?从哪里分?」他老人家这样反过来问他。结果这个校长,校长姓张,张居士他想了很久,他说「这个界限划不出来,好像没有界限。」「没有界限就对了,自性弥陀跟西方弥陀是一不是二,唯心净土跟西方净土也是一不是二,你就不要怀疑,永远这样念下去决定往生西方。」这话对了,确确实实没有界限!
不但这个没有界限,诸位要仔细去深入、去思惟,我们今天在世间,人我界限没有,然后你才真正明了,《华严经》上所讲的「情与无情,同圆种智」;《老子》所说的「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一体」。所谓界限都是个错误的执著,是个错误的观念;没有界限,没有界限这个境界叫一真法界。因为你有分别、有执著、有迷惑颠倒,所以才讲十法界。十法界实际上讲无量无边的法界,处处都有界限了,界限是从分别执著上划的,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并不是实际的,实际上并没有。这是我们一定要觉悟的,觉悟之后,还就是刚才说的了,我们生活在这个世间,还要随顺那些迷惑颠倒,还要讲界限。我们自己心里没有界限,因为外面人家有界限,我们得随顺别人讲界限,这就是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但是自己觉,觉而不迷,他迷,我不迷,所以不离世间觉,还要随顺世间,不迷而已。这是说真正「皈依佛」,是佛的弟子了一定要回头,要依自性觉。
『天魔』有没有?有,有天神,也有这些魔王、魔鬼的确是有。有外道、也有这些鬼神,『邪鬼、邪神』有的,我们对他用什么态度?是敬而远之。为什么要尊敬他?他也有佛性,他的自性觉正净的确也没有染污过。他的什么?他为什么会变成邪魔外道,变成「邪鬼、邪神」?他是迷惑颠倒、分别执著太重,所以才变成这个样子,所以我们对他尊敬。远是什么?决定不能学他。远,不是说躲得远远的那个错误,远不是躲得远远,远是什么?不学他的是这个意思。遇到这些人,我们还是很清净,还是很热烈的招待他、供养他,就是不学他这一套就是了,我们一定要明白这个意思。如果说躲得他远远的,你就不能度他了;有这个缘分的时候,纵然是外教,我们也非常热烈的,跟对自己人没有两样。他讲他那一套,我坚持我这一套,我学我的,早晚会感化,他会回头,为什么?他那个道学久了得不到效果。所谓得不到效果就是他烦恼去不掉,他依旧是很痛苦,不能够离苦得乐。看我们学这个道,一天到晚逍遥自在、快快乐乐的,他就会:你到底是什么?那这就好谈了,他自己会做个比较,他自己会舍妄求真,这是对的。所以你不要反对他,也不要去批评他。我们就看,你学那个,我学这个,咱们两个好像走两条路试试看,看是我先到,还是你先到?这个路的远近不就比较出来了吗?他要能够读佛书,能够了解这些道理,逐渐逐渐他也会返妄归真。所以敬而远之,诸位要晓得这个远的意思,远不是远远的离开他,不是不理他,不是这个意思。远就是不学他。
【既皈依法。当以法为师。自今至终。不可再皈依外道典籍。】
这个很重要。所以我在台湾有很多佛门的同修都知道,我不看现代人的著作,也不看这些杂志,不是我有什么分别,说瞧不起他,不是的。而是我自己觉得人生苦短,我们一生时间太有限,古人留下东西太多、太好了,我都看不完,我没有时间看现代人东西。难道说现在人的东西就不好吗?这我不敢讲,可是我觉得古人东西,比较可靠。现在东西为什么?没有经过考验,我自己肉眼凡夫我不识货。但是古人的,他从几千年、几百年传下来,这当中经过多少人的眼目,如果不是好东西不会留下来。好像那筛子一再筛、筛,坏的都漏掉了,好的都留著这里!不是好的文章,古时候东西流传下来,就是用木刻版那个刻字好不容易,那个时候一本书成本多高。不要说太远,我们就讲民国初年,诸位要看看,民国初年那个书,看看后头那个订价,那时候大洋,一部书看到是大洋一元,一元不得了。诸位要晓得,民国初年的时候两块大洋,四口之家一个月的生活费。它一本书,薄薄的一本书就大洋一元,四口之家半个月的生活费用,一本书,你就晓得那时候的书籍价值多高。所以在从前有钱人家,陈设不是摆古董,古董不值钱,摆什么?摆书。这个客厅里头摆几套书,那这个人家是大富人家,书价值高。因为那个时候是木板刻的,一张一张印刷的,那价钱很高。所以多半人念书去抄写,哪买得起书,买不起!
所以由於这个缘故,我晓得古人的东西它是经过许许多多人鉴定的,经过许许多多人看过的,觉得这个没有问题,好,所以大家才刻、才流通的。不像现在,现在印刷术发达,印书成本很便宜,自己写一点文章,马上就去印了就出书了,著作等身,那个东西靠得住靠不住还不晓得。他虽然现在就是一生当中,出了几十部书,可能到一百年之后,一本都没有了。为什么?他现在在世,他有钱他可以出版,到后人看看这没有价值,就不印、不要了,淘汰掉了。我因为有这么个观念,所以觉得古人的东西比现在东西靠得住、可靠,这是真的。就是古文也是如此,你说唐宋八大家的有韩愈、柳宗元,一生写多少文章,最好的文章留下来,其次的都淘汰掉了。后人刻书的时候,因为费用太大,不要了,只有好的、值得流通的,值得大家来读的,这个选择出来刻版流通。所以诸位要晓得,古人这东西决定不能轻视,它流传几百年、几千年,绝对不是偶然的,我们要珍惜这一分的宝藏,这是历代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藏,我们要珍惜。他们的智慧,他们在人生一生当中的体验、经验留给我们,而这把钥匙就是文言文。
为什么不用白话文写?诸位要晓得,语言、文字会随著时代变。如果用当时白话文写,我们现在人拿到手上看不懂,要考古专家去找考证,决定不能流通。所以这点,也是我们中国祖宗对后代,特别的恩惠,全世界任何一个国家民族所没有的。那就是在周朝时候语跟文分开,走两个路线,就是文这个路线永远不变,可以说一直保持到民国初年,文不变。因此我们今天打开《论语》,面对面跟孔子谈话一样,没有障碍,这个了不起。这语言会变的,所以西方任何一个国家民族,它的文化不能够流传下来,不能够普及,主要就是它没有这个工具,它们的文字都是跟当时语言一样。所以今天西方,像希腊这个古文没有人懂,原因就在此地。这是我们中国祖宗,对於我们后代,在全世界任何一个国家民族,找不到的一个大恩惠。这是中国人的聪明,他能够想到,使他的意思能够传达到几千年、几万年之后,还不会变,让后世子孙看到之后,跟面对面谈话一样,太不容易了。所以今天有人要想把这文言文废弃掉,那个罪过比把整个世界人口杀掉,罪过还要重。杀人是杀人的身命,人家过四十九天又投胎、又来了;这是断人家的慧命,这不得了,这罪过太大太大了。
这是『皈依法』,「法」是正知正见,这是经典。这是代表中国文化的实在讲儒家是最适合,非常之好,我们要依这个,要多多的去念古书、多多的去念历史,历史很重要,历史是见识。你念多了,你就晓得自古以来,每个朝代,它兴它为什么兴的?它亡为什么灭亡的?你会知道这个因果关系。你再看每个家庭,历史上人物他家怎么兴的?他怎么衰的?你能够知道这前因后果,你的眼光就不一样。你可以看今天的世界,你看到这个国家它会兴还是会亡?这叫史实,你有历史的眼光。这两样东西非常非常的重要。我们李老师在台中教学,除了讲佛法之外,他其他的不讲,他讲《四书》、古文,讲历史。那个时候教我们讲历史选的本子,是《御批通鉴辑览》,他用这个。因为这个本子比较适中,你说二十五史、《通鉴》它太大了,规模篇幅太大了、太长了,我们时间有限,没有办法学。所以他用《通鉴辑览》,用这个做教材,像《资治通鉴》、二十五史、《通鉴纪事本末》,用这个做参考,做参考书。这些书我统统都带到此地来了,在学佛社里面都有,所以很希望同修们能发心,在一块研究讲习。人少没有关系,要有耐心,一个人、两个人听没有关系,要有长远心、有耐心,然后逐渐逐渐人会多,逐渐逐渐会有发展,要真诚的来学习。台中李老师,最初在台中讲经也不过是五、六个人听而已,也是在人家家里讲,以后听的人愈来愈多,这样才发展成为一个大道场。所以要有毅力、要有恒心、要有远大的眼光,不屈不挠我们才能够成功。
【既皈依僧。当以僧为师。】
『僧』是出家人,出家人里面我们要求有道德、有学问的人,找这样的人来领导我们、来教诫我们,同时我们自己也要努力。诸位要知道,「僧」这个意思是在家、出家通称的,并不专指出家人;如果说是比丘、比丘尼,这是专指出家人。僧这个意思的本义是团体,叫众,翻成中国意思叫众,在佛法讲四个人组成这个团体,这叫僧。所以僧是团体的称呼,无论是在家、出家都可以称,但是它里头有个条件,必须要遵守六和合,它有六个戒条,第一个是「见和同解」,就是见解相同,我们讲志同道合,我们四个人在一块见解是一样的,同志,这是第一个条件。第二个条件「戒和同修」,我们都遵守道德的概念,就是遵守戒律,能够遵守仁义礼智信,大家都能够修学这个德行,这是第二个。第三个就是身同住,「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没有争论,不会在一块天天吵架,那就不行,那不能叫僧团,一团和睦。「意和同悦」,大家都在一起欢欢喜喜。「利和同均」,就是利益我们平等的,利益决定是平等的。遵守这些条件才叫做僧团,所以僧在家人可以称,在家同修们组织这个团体也是僧团,能够遵守这六个戒条,是真正名符其实的僧团。同修们在家里,如果一家人学佛,你的家庭就是僧团。所以这个概念要搞清楚,要是完全把他当作出家人看待,会错误。所以出家人、在家人有修、有学、有德行的,都可以称之为僧。
像台中佛教四十年,这李老师一个人领导,他没有出家,他在家里这都可以称之为僧。像现在居士领导的团体很多,加拿大温哥华「世界佛教会」,是两个老居士都是在家人领导的。泰国有个很著名的高向如居士,都非常非常的了不起,很多出家人都不能跟他相比。所以这是诸位要知道,那就是自己这个僧团真正建立了,我们请不请出家人来没有关系。如果是坚持一定要请一个出家人,如果请了一个出家人,在德学上还不如你们,以后你们叫他走也麻烦,俗话说「请神容易,送神难」,这要注意到。所以一定要努力的培养自己,自己领导自己这个很好,外面有出家人,偶尔我们请他来讲学,讲个一星期、讲个一个月、半个月这可以,这个很好。所以住持道场一定要自己,我相信你们几位同修有足够的能力。现在所欠缺的,就是你们太谦虚了,不敢当,这是你们今天的病在此地。应当的顶天立地,当仁不让,我们在此地建立道场,来领导这个机构发扬光大。这就是僧的意思,「皈依僧」。
【若既皈依三宝。而仍信仰外道。尊奉邪魔鬼神。则虽常日念佛修持。亦难得真实利益。以邪正不分。决无了生死希望之故。其各凛之。】
这个几句话也非常重要,学问要专精才会有成就。如果夹杂著邪外在里面你用心就不能专,必定分心。所以你佛法没学好,拜鬼神也没拜好,分心,这是应当要戒除的,就是一定要专心。学佛的人最好不要供奉这些鬼神,不要供奉这些,可是诸位要知道,祖先牌位一定要供奉的,这是决定不能免的,要供奉祖先,不供鬼神。但是有一种例外的,譬如说我家里的祖父或者父母他们是拜神的,现在家里有这神像,我们也不能辜负老人的意思,神像可以供在佛像的旁边,把他看作护法神,我们每天也烧香,也给他上供,可是决定不学他那些,还是学佛法。将来老人往生了,这些鬼神的像我们就可以请出去,哪个地方有庙供这些鬼神的,送到那个庙里供养去,我们就不要了。权宜之法,要明白这个道理,不要搞得家庭不和,那样就不好了。家庭一定要求和睦,家才会兴;如果家庭里面天天吵吵闹闹,不和,这个家是衰相、是灭亡的相。所以家庭吵吵闹闹的这是衰相,绝对不是一个兴旺的相。兴旺的相,家人一团和气,这个家决定兴旺、决定有前途,令人尊敬。下面这是现在皈依的毛病、通病,大师在此地也为我们指出来。
【再则须知所谓皈依者。乃皈依一切佛法僧三宝。】
这个讲住持三宝,这不是皈依哪个寺庙、哪个法师,那你就搞错了。你认为这个寺庙,这是我的师父,那些都不是,你有这个观念错误,大错特错。所以大师在此地就告诉我们,『皈依一切佛法僧三宝』,不但我们这个世界,连他方世界尽虚空遍法界这些道场,都是我们礼敬之处。
【例如今日各位来皈依。我不过代表三宝。授证三皈。】
『我』是印光大师自称,他是三宝里头的代表人而已,把这『三皈』的法门传授给你,给你做一个证明。
【并非皈依我一人。】
如果你说我就是皈依印光大师的,错了,不可以这样讲法,可是现在人都是这个说法。说我们已经皈依三宝了,这个说法正确的;我皈依某个法师,这错误的。说某法师给我做证明的,这话对的;某法师传授三皈给我,这对的,这个讲法是对。说我皈依某个法师这错的,如果法师说某人是我的皈依弟子,这也是错的。这个错误观念,就是消灭佛法。这底下说得很清楚。
【每见僧俗有误解皈依意义者。在家人则曰。我皈依某法师。出家人则曰。某是我皈依弟子。遗大取小。废公为私。可悲可叹。】
所以佛教之衰就衰在这个地方,佛教灭亡也灭亡在这个地方,把佛法的意思统统搞错了,变成私人结党搞派,把整个佛法这个大团结里头分裂了。和睦的团体结果个个都对立,彼此不相容,现在情形确实是如此,我们要明白这个道理。因此我们自己要知道,我们对於三宝、对於任何宗派,心里头决定没有界限。不但心里没有界限,形式上也不能有界限,我们都欢迎、都礼拜、都供养,为什么?这是一家,不能有分别。如果说是我修净土的,他修禅的,我们跟他决定不能往来,这个错误,这就是大师在此地讲的,这是灭佛法、这是谤三宝。禅是不是佛传的?是的,既然是的你要毁谤,你岂不是谤佛、谤法、谤僧?决定不可以。密也是佛传的,我是显教,他是密教,我跟他两个不相容,这错误的,这观念错误。所以密宗大德来,我们一样欢迎,密宗在此地建道场,我们出钱出力帮助他;他不能帮助我们,那他的事情,他有界限,我们没有界限。我们做得如法,他不如法,要懂这个道理。我们做的是正法,他做的不是正法,他有自私自利,他迷惑颠倒依旧没有打破,所以我们做法跟他做法不一样。不但不一样,再告诉诸位,如果基督教在此地建道场,我们自己有多余的力量,我还会帮助他,为什么?他这个宗教是好的,能劝人为善就是好的。凡是好的事情、利益的事情,我们统统都要尽心尽力去做,不要分彼此,不要划界限,这才是真正的佛法。所以「心包太虚,量周沙界」,我们才能成佛,成得了佛,才能成就究竟圆满智慧福德。你要跟众生划界限了,你的智慧就有欠缺,你的福德不圆满。所以我们要能包人,并不希望别人包容我们,要把心量拓开,这才能恢复自己的自性觉、自性正、自性清净。所以这点大师在此地,希望我们要注意。
三皈依到这个地方,把大意给诸位都介绍出来,这是佛法的根本法。佛法所求的是究竟圆满的智慧福德,这在佛经的术语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我们翻作无上正等正觉。这个名词,恐怕大家对这意思还是辨别不清楚,所以我用究竟圆满智慧福德,大家好懂,这就是经上讲的无上正等正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而修学的方法,就是三皈依,佛法经典不管有多少,法门所谓说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那是方法、门道。那么多的方法、门道修什么?都是修自性觉、自性正、自性净。所以三皈依是佛法修学的总纲领,我们一定要知道我学佛,求的是什么,修的是什么,至於用什么方法修,那不要紧。我们今天用念佛的方法,也有人用参禅的方法、用持咒的方法、用止观的方法,用学密教的方法,那都是方法,任何一个方法都是修的觉正净。所以他只要是学佛说修觉正净,他还有界限、还有彼此、还有排斥,他还是迷惑颠倒,他还是不觉,还是不正,还是不净,他那个方法用得没效。真正有效了,大家都是一样的。所以任何宗派在一起相处,决定是融洽的,决定是六和敬。我们依靠的这个总的见解决定相同,为什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觉正净这个决定相同,见和同解,就是第一个大题目决定相同。
分宗分派那是第二个见解,那是从小的见解,我们依靠这个经典,他依靠那个经典。像贤首依靠《华严经》,智者大师他们依靠《法华经》,我们修净土的依靠净土三经,这就是小标题。大方向决定是相同的,大目标决定是相同的。好像我们方向目标是一致,我们采取的交通工具不一样,有的人他坐飞机去了,有的人坐船去了、有的人开车去了、有的人走路去了,但都是一个方向、都是一个目标,到达完全是一样的。所以说法门平等,无有高下,道理在此地。所以我们学佛同修要注意,对於任何宗派、任何法门,我们尊重、赞叹、供养,我们自己还是学自己这个法门。你看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就是教我们这桩事情,五十三位善知识,他们所学的法门不相同,善财童子他是修的念佛法门,他每个法门都去参学,每个善知识你看他都礼拜、供养、亲近、听法。可是他自己还是念他的阿弥陀佛,还是求生西方世界。他对於那些人,就是我们刚才讲了,敬而远之,他真的清净,远是什么?他不学。你看他《华严经》每一章后面,有一个科目叫「恋德礼辞」。恋德礼辞怎么讲?恋就是心里面很恋慕著,就有向往、羡慕的意思。德是什么?他们修的法门欢喜、赞叹、礼拜。辞是什么?辞是不学,我还是念阿弥陀佛,我欢喜、赞叹、恭敬、礼拜,我还是念我的阿弥陀佛,你学你那个,我学我这个,辞就是这个意思。
所以他经历五十三参,就是任何一个法门他都懂得、他都知道,还是自己念阿弥陀佛,不是说不懂,样样都懂,一句弥陀念到底。这是《华严经》上显示给我们的,诸位能把这些事实真相、道理,统统明白了,《华严经》就等於念完了。假如说一部《华严经》念了多少遍,连这个道理、连这个事实都不晓得,那《华严经》就白念了。所以我对於这个念佛法门是得力於《华严经》的启示,看出《华严经》这个事实真相,才晓得这个念佛法门实实在在了不起。文殊、普贤、善财提倡的,《华严经》上一共讲了两千多个法门,就是方法,修学的方法、修觉正净的方法,而文殊、普贤、善财在两千多个法门里头,只取念佛。所以以后愈想,这个念佛实在是有道理,又简单、又容易、又不麻烦,行住坐卧什么都不妨碍。就是亲近外教,这个其他宗派参学,我心里头念阿弥陀佛也不妨碍。就是坐禅吧,好,我们到禅堂里,我们坐在那里,大家都在那里坐禅,他参话头,我念阿弥陀佛亦不妨碍,大家都能够很融洽的相处。甚至於跟密宗他们诵咒,我念阿弥陀佛也一样,可以跟他们生活上、形式上打成一片。可是我自己决定修自己的法门,这叫做恋德礼辞,所以要懂得它的意思。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这个科目圆满。
第八日,「法会既圆」,这是护国息灾法会圆满,「说三皈五戒十善及做人念佛各要义」。我们从头看起:
【今日为汝等皈依三宝之日。汝等既已皈依。当洞明三皈五戒之道理。兹为汝等述之。】
这个几句话,把这一次的讲述的内容,都交代得很清楚。『三皈』对於学佛来说非常的重要,学佛学的是什么?我们常讲修行。修的是什么?实际上讲就是「三皈」。所以我们发心学佛,这一入佛门,老师我们俗称叫师父,就把这个修学的纲领传授给我们。使我们从今之后晓得怎么样去修,怎么样去行,这个意思非常非常的重要。大师底下说:
【汝等为何要皈依三宝。我想总不外欲求生西方。了脱生死而已。】
这桩事情,可以说是太大了,诸位要晓得,这个大的问题能够解决,我们在这一生当中就是求福、求慧,减少烦恼、消除灾难,这都是小事。那个大事情可以解决得了,那小事情就不必说,当然包括在其中。如果眼前这些小的事情都解决不了,讲这个了生死,求生西方世界,那就决定不可能。所以说大的里面就包括了这些小事情。底下说:
【如何方能到达此等地步。】
这是我们要问的,我们如何才能够真正了生脱死?真正往生西方?
【即须从皈依三宝为始。】
那就是真正要修行,佛法承认这个世间有轮回,承认有天堂、有地狱。但是不承认说有另外一个人主宰,他有权力叫我们生天堂,或者惩罚我们去堕地狱,这佛教不承认,这是诸位一定要明了的。至於怎样才能够生天堂?怎么样才堕地狱?在佛家讲这是个因果的关系。六道有六道的因缘;换句话说,它有它的标准,符合这个标准一定会到那里去。这种标准,我们可以拿今天的话来说,道德的标准,这个六道愈往上去道德水准愈高。所以佛法讲的人道,人道的标准是五戒,以我们中国固有的文化来说就是五常,常就是常道,平常一定要遵守的,所谓仁义礼智信。我们中国人讲伦常,伦是人伦,是我们这个社会组织结构。所以五伦的社会,五伦从夫妇讲起,这是最小的室,室之外是家,家里面有父母、兄弟姊妹,这是组成一个家。所以伦常,五伦从夫妇、父子、兄弟、君臣、朋友。家之外这是社会,社会里面就有领导与被领导,领导的是君,被领导的是臣,除这个关系之外一般这是朋友。所以今天我们中国人讲团结,实际上在古时候,中国没有团结这个名词,为什么?五伦就是团结,五伦是天下一家。所以中国人自古以来,一个观念「四海之内皆朋友也」,所以它本身就是个团结的,这是讲组织。维系这个组织的道德观念,这就是五常。
所谓仁爱,仁是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看别人就跟看自己一样,这是仁慈。所以常常看别人,要自己拿自己做本位,我自己喜欢的,晓得人家也喜欢;我自己厌恶的,别人也厌恶。所以五常的确它是以这个为重心,常常能够为别人设想,这叫仁慈。所以儒家也常常说「仁者无敌」,这跟佛门里面讲的「大慈大悲」,是一个意思。如果我还对别人,任何一个人,我心里面对他还有些过不去,我们的仁德就有欠缺,佛法里面讲慈悲不圆满。所以说仁者无敌,敌就是敌对的;换句话说,决定没有一个冤家对头。这个世间还有个冤家对头,我们仁没有做到,佛法里面讲慈悲就不圆满,不是大慈大悲。大慈大悲的人,心里面没有一个冤家、没有一个对头,我们要做到这点,自己的精神之愉快,那是没有法子形容的。一个人在世间没有冤家对头,这是完全要靠自己觉悟。我不把他当冤家对头,他把我看作冤家对头,那怎么办?诸位,那是他的事情。所以佛门讲「解脱」,解脱是从自己内心解脱,不是要求外面的。他给我作冤家对头,我不把他当作冤家对头,我自己解脱了,我解脱之后必然能够感化他,也能够叫他觉悟。这个在时间的长短,功力的浅深,必定有感化的一天,只要自己好好的去做,这是仁。
义,只讲尽义务不求权利,这是义,只有施舍,不求回报,这个叫义,这是应该的,所以中国讲求这个道理。礼,礼是礼节,待人接物都有一个节度。智,正是跟佛法里面所说的「依智不依识」,待人接物、处理一切事物要依理智,不要过分的感情用事。信是言而有信,这是我们中国固有文化里面,讲做人的资格。能够一生守住这个道德的标准,我们可以不失人身,来生,来生还能得到人身。假如这五个道德标准有欠缺,都做得不够的话,这人身就不容易得到。儒家的五常跟佛法的五戒内容差不多,所以佛法讲五戒守得很清净,可以不失人身,这是六道里面取得人道的标准,所以这是资格标准。如果要生天,这道德标准就要提升、要提高,佛告诉我们,生天的道德标准是十善,所谓十善业道。十善的内容,跟基督教里面讲的十诫很相像,所以基督教讲生天,不是没有道理。但是如果说信了上帝就生天,这句话会把人害死了,大家都误会了,信它那个教一定要严格守十诫,十诫清净才能够生天。所以佛法讲,你只要十善业道修得好,就可以升天,信不信上帝没有关系。因为你的道德已经达到这个标准,这也正是像《易经》里面所说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他的道德水准相同,他志同道合,自自然然的他就在一起。像我们这个世间也是如此,学佛的同修大家聚集在一块,志同道合。我们这个世间,许许多多的团体,都是志同道合的。
但是天并不是很单纯的就是一个天,在佛法里面讲天有二十八层。因此单修十善业道只能够生欲界天,就是最下面的六层。再往上面去,修十善业道还不够,必须要加禅定,禅定里面还要加四无量心,就是慈悲喜舍;单有禅定,而没有四无量心,不能够生四禅天。可见得禅定是个功夫,慈悲喜舍是道德,它这个道德水准比欲界六层天更高,这是我们一定要晓得。我虽然有定功,可是我没有慈悲心不行,你那个定修得再好还是欲界的,决定不能够超越欲界,因为你的道德水准跟上界不相符。所以这里面许许多多事情,都要搞得清清楚楚,不能发生误会。三恶道也有三恶道的业因,贪心重的这是饿鬼道,鬼都是贪心重。所以佛教我们要戒除贪心,为什么?就是把跟鬼道的缘断掉。瞋恚心重的人是地狱道,所以佛特别教诫,尤其是《楞严经》里面,《楞严经》讲六道,地狱道这个经文的分量占二分之一。为什么教你要断瞋恚?修慈悲、断瞋恚,把地狱道的缘断掉。这三恶道地狱是非常之可怕,所以在任何逆境里头不要生瞋恚心,把这个缘断掉。愚痴,愚痴就是是非善恶不能辨别清楚,这是畜生道的业因。这是佛法特别教诫我们,一定要断贪瞋痴,道理在此地。三皈比这个境界还要高,我们说的这些都是世间法,没有脱离人道。三皈是超越了世间,换句话就是超越六道的道德标准,这更高了。所以三皈我们这讲席里头常常说,就是觉正净,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这个境界确确实实不是世间道德能够比拟的。这讲从『皈依三宝』开始。
【所谓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也。】
『佛』就是觉,『法』就是正,『僧』就是净的意思。六祖在《坛经》里面给我们讲得很明白。
【能皈依三宝。真实修持。才得了脱生死。往生西方。】
这点要特别注意,『皈依』之后要真正去修,怎么个修法?就是真的皈了、真的依了这样才行。而不是在佛菩萨形像面前做个形式,那形式没用处的。形式上有了,你那个心里头没回头,皈就是回头,这佛门常讲回头是岸。你没有回头,所以形式上做这个没有用处的;人要常常觉悟、要常常晓得回头。我们佛法讲回头是岸,在我们中国古人讲「回首如意」,跟皈依的意思很接近。所以我们中国,你看那个富贵人家,富是有钱的、有财富的;贵是有地位的,就做大官的。有财富的、有地位的人,从前人手上常常拿个如意,拿这个东西干什么?时时刻刻提醒自己。像我们念佛人手上常常拿个念珠,提醒你不要忘记念佛。拿如意就是警觉心,如意那个头是弯过来的叫回头,就是什么事情都不要做得太过分,要晓得回头,回头就如意了,取这个意思,跟这个皈依的意思是一样,晓得回头。我们迷惑颠倒,晓得要从迷惑颠倒里头回过头来,要依觉悟,这就是「皈依佛」。我们有许多见解、思想错误,从错误的思想见解回过头来,这就是「皈依法」,法是正知正见,正确的思想、正确的见解。
我们这个讲座今天圆满,下个星期由尹建维居士给我们讲《论语》。《论语》是世间法,可是诸位要晓得,这世间法是出世间法的基础,我们决定不能够疏忽。大家晓得,佛法有所谓大乘、小乘,大乘佛法一定是要建立在小乘的基础上。好像我们念书一样,大学的基础是中学跟小学,如果没有中学、小学怎么能读大学?可是小乘佛法在中国,一直就行不通,虽然经典翻译可以说相当的完全,小乘经论一共大概有三千多部,我们几乎是全部都翻过来,可是几个人去修学?在历代我们来看,很少人学小乘的,原因在什么地方?就中国人在过去没有不念四书五经的,四书五经足以代替小乘,而且比小乘还要圆满。所以佛法到中国来,只弘扬大乘,不弘扬小乘,就是由我们儒家、道家代替了,已经把这个基础做得很好。所以现在我们要想修学大乘佛法,不能不读《四书》,《四书》之妙,实在是妙不可言,我读了《华严经》之后,再看《四书》就彷佛是《华严经》。《华严经》里面有圆满的理论,有周详的方法,而且还带表演,善财童子跟五十三位善知识,把这些理论、方法做出来给我们看,所以这是一部非常圆满的教科书。
而《四书》确确实实也有这个味道,这个东西是宋朝朱熹编的,朱熹他学佛,而且学得相当的到家。虽然学得很到家,他表面上不承认,他还要排斥佛,原因是什么?是有个很狭义的意识,他不能突破。他就是想说他要尊孔,希望将来死了以后,他这个牌位可以供在孔子庙里面,先贤祠之中,这点他后来是做到了,他就是这点观念没突破。所以二程也是如此,学佛而排斥佛,拿著佛家的教义来解释儒家的东西,这是他们所做的。但是这一部《四书》编得太好了,也是有理论、有方法、也是带表演的。理论是《中庸》,是讲理论的,《大学》是讲方法的,《论语》跟《孟子》是表演,就跟善财童子五十三参那个味道一样。《中庸》、《大学》把它完全应用在实际生活上,就是孔子跟孟子。所以读《论语》你就晓得,孔子如何将这些理论、方法,应用在日常生活待人接物之中,这是活活泼泼的,孟子也是如此。在《华严经》里面,它是以一个善财童子来代表,在《四书》里面,是以两个人做代表,就是两个善财童子,一个是孔子,一个是孟子。诸位从这里面去体会,所以这个非常有意思。这是应当要努力、认真的来修学,对於将来学习大乘佛法,是个非常好的基础。
由此可知,这个皈依是叫我们认真去做的,就是真实修持,修就是修行,行就是行为。譬如说我们刚才讲,在迷惑颠倒、邪知邪见、身心的不清净,这都是不好的行为,把它修正过来,我们要觉悟、我们要正知正见、我们要身心清净,就把它修正过来。持是保持,修正过来保持而不能够失掉,这个叫修持。真真实实的去做,这个样子才能够了脱生死往生西方。我们念佛,无非是提醒我们的觉正净,所以要懂得念佛的意义,南无阿弥陀佛这六个字都是梵语音译,它的意思,南无是皈依的意思,南无就皈依;阿弥陀翻成中国意思是无量,佛就是觉,可见得念这个佛号就是皈依无量觉。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样样都要觉悟,样样都不迷惑,这就是皈依。你要是觉而不迷,当然就是正知正见,这是一定的。那个错误的思想、见解从哪里生?从迷生的。我对这个事物迷了,所以才有错误的观念、错误的思想。如果我样样都不迷,我的见解、思想当然是正确的。可见得觉太重要,所以念南无阿弥陀佛。不念南无阿弥达摩,达摩是法,不念僧伽,他念觉,觉是最重要的,你要觉了你的身心当然清净。所以我不清净、有烦恼,也是从迷惑起来,可见得关键是在有个觉,我们要真正觉而不迷,常常保持自性觉悟。这个下面也给我们说得很好:
【且所谓三宝者。有自性及住持二种。】
这都是我们要晓得的,现在有些人虽然是皈依了,他还是迷,他迷在什么地方?他皈依的是『住持』三宝,他不晓得『自性』三宝,所以这是迷了,这个没有用处。我们再看底下就讲这个自性三宝,这是非常非常重要,要能皈依自性三宝才是真正的皈依,才能够破迷开悟,才能够了生脱死往生西方。下面这就很重要了,讲自性三宝。
【佛者。觉悟之义。】
先解释这个名词,所以诸位一定要知道,讲到『佛』不要想到那个佛像。现在一说到佛的时候,他头一个概念就想到佛像,这也不能说错,但是也不能说是正确的。佛像就是代表自性觉,代表这个意思,所以讲到佛的时候,一定要想到自性觉,这就对了,这就没有错了。
【自性佛者。乃即心本具。离念灵知之真如佛性也。】
是这个,我们皈依佛,要皈依这个佛,皈依自性本来具足的。『离念』,「念」是妄念,要晓得妄念是假的,不是真的,你自性里头决定没有妄念。像六祖所说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你自己心里头确确实实没有妄念。妄念,所以叫妄!凡是有念都叫个妄,都不是真的,念头都是妄,可见念头是从哪里来的?就是你真性起用。用,因为它不是永恒的,这个作用它不是永恒的,体才是永恒的。作用是随著境界会变化,所以这个念是妄,正因为这个念是妄念,我们对於这个念不要过分的去执著。所以佛,念决定是有,有体当然就有用,好像一面镜子一样,镜子是体,它的照就是用。它一定会照,虽然照,照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那个相决定不染污这个镜子。不但不照的时候干干净净,不染污,正在照的时候也不染污,诸位要明白这个道理。所以心决定是清净的,决定不是染污的。染污从哪里来的?染污都是从迷来的。你不知道这个情形,以为照到外面境界,我的镜子染污了,照到肮脏的东西这个不得了,这个得赶快去掉,这个我被染污了,这是迷惑。其实染污了没有?没有,并没有染污,这个观念上,一定要把它纠正过来。所以「离念」就是离这个执著的念头,离迷念、离邪念、离染的念,离这个,并不是没有念。
正如同那一天我们在学校讲演,这人家提出问题说佛法讲无我,那要没有我那还得了是不是?每个人都慌了。无我,我们这个身在不在?在。我们这个心有没有?还是有。而无的什么我?无的是那个执著。你不要有执著,你有执著你就有烦恼,所以烦恼从哪里来?执著来的。你有执著你就患得患失,从这得失里面就生无量无边的烦恼。如果你把这个执著打掉了,这个人多自在,一切的受用现成的。并不是说我这执著打掉了,我一切这福报享受都没有了,不会,一样的,而且更丰富、更美满。为什么?因为里头没有烦恼,只有乐没有苦。如果你里面有这些错误的迷惑、执著,你这个幸福里面,掺杂著无尽的烦恼在里头。佛是教我们得究竟圆满的幸福,所以离念那个知就灵了,『灵知』就是觉、就是觉悟,就是不迷了,觉而不迷,这就是『真如佛性』,是自己的「真如佛性」。由此可知,皈依佛是皈依自性佛,皈依自己的佛,不是皈依外头的佛,皈依心外之佛那个没有用处,要皈依自性佛。
【法者。轨范之义。】
『轨』是轨道;换句话说,它是有原则的、它是有理性的。
【自性法者。乃即心本具。道德仁义之懿范也。】
佛家讲的这些戒律,儒家讲的这些道德观念,诸位要晓得,这都是自性里头本来具足的。我们今天看到这些戒条,看得很恐怖、很害怕,好像这个都是约束人,把我们捆起来叫我们动都不能动,其实这个观念是错误的。而是我们自己迷失了自性之后,像一匹野马一样,把自性里面的性德全部都违背,现在叫你回头来好像觉得很不自在,其实这是性德。所以孔老夫子他到七十岁他说了,「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从心所欲是大自在,大自在里面他没有超越自性的道德。像诸佛菩萨,诸位要看大乘经,你看佛菩萨说法,尤其是将来有机会到敦煌去看看,你看佛说法的变相图载歌载舞,上面是天女在奏乐,下面是歌舞,佛在那里讲经,大众也在那里听,一方面听经说法,一方面看歌舞表演,他从心所欲不逾矩,实在太圆满了。但是我们今天为什么不能这样做?因为你这个心已经放出去,收都收不回来了,现在再这些给你看一看,你的佛法就进不去了。那个图表现的什么?事事无碍。所以先我们来收心,收心回来之后然后慢慢再提升,就到这事事无碍的境界,这是大小乘的不相同。由此可知,这个一切道德规范,都是我们自性本来具有的美德。我们现在今天不能遵守,是丧失掉了,这是叫我们回头,皈依法的意思。
【僧者。清净之义。自性僧者。乃即心本具。清净无染之净行也。】
由此可知,这三皈都是讲自性三宝。我们自性这个心本来是清净的、本来是无染的,现在怎么样?跟诸位说,现在还是清净的、还是无染的。佛法里面讲你心染污,是方便说,这个心如果真的会染污,这心就不叫真心。染污从哪里说?是从你迷了说的,你自己以为染污,其实没有染污。好像太阳,太阳现在被云彩遮盖、遮住了,这是方便说。云彩能遮住太阳吗?差太远了,别说云彩遮不住它,拿个地球去遮也遮不住它,太阳比地球大多少倍?大得太多了,怎么能遮得住它?遮不住它。我们说遮住了这是迷说,迷!实在讲我们迷的地方太多了,想一想,真是处处都是迷,所有这个概念都不正确,都是不正确。所以佛法讲悟,譬如说我们教室里面常常用的黑板,黑板擦干净了,擦黑板这都是迷。诸位想想,黑板要擦吗?黑板干干净净的不要擦,擦的是什么?擦的是粉笔灰。你说把粉笔灰擦掉这是对的,这是觉悟,擦黑板那迷惑颠倒。这好多事你想想,譬如衣服脏了洗衣服,衣服要洗吗?衣服干干净净不要洗,洗什么?洗衣服上面脏的灰尘,把这个东西洗掉,不是叫你洗衣服,衣服要洗吗?许许多多名词术语都是错误的、都是迷惑颠倒。所以佛法教我们正觉,觉而不迷,可是你觉悟了之后,那个众生迷惑颠倒,你还得说这迷惑颠倒的话,你不说迷惑颠倒的话,那个话讲不通了。所以明明晓得,这个擦黑板是迷的,还是擦黑板,还是要说这个迷话,可是我们自己心里清楚。这是举一、二个例子,你在日常生活当中你仔细想想看,你看时时处处都是在迷,都是讲的迷话,这是我们应当要觉悟的。
所以叫自性本来清净的决定不染,自性本来是觉、本来是正、本来是净,你成佛是这样子,纵然落到阿鼻地狱还是这样子。所以佛他就是从一切众生自性上来观察,才说「一切众生本来成佛」,佛法的平等观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绝对平等。你迷,迷是暂时的、迷是虚妄的,迷不是真实的;从真实的来说,你没有迷,你还是觉、还是正、还是净。你现在迷的,迷失了你自己的觉正净,可是你自己的觉正净确定是不迷的,是这么一桩事情。儒家,实在讲也是发明这个道理,但是它讲的没有佛经讲得这么透彻,这也是难怪它这个经典文字少,佛法经典多、文字多,多就说得清楚,少就说得简单扼要。所以实在讲这一部《四书》,我的看法跟《华严经》没有两样。所以有人说我把《四书》地位抬得太高,我的看法的确没有两样。但是在佛法圆教的理论上说得通,佛法讲「圆人说法,无法不圆」,所以在圆教思想观念上讲,法法平等。《四书》跟《华严经》平等,乃至於基督教那本《圣经》跟《华严经》也平等,实实在在平等。就看你怎么个讲法,你要用《华严经》的思想、理论,去讲解《新旧约》,《新旧约》就是《华严经》,没有两样。同样这个道理,拿《华严经》理论、方法来讲《四书》,《四书》就是《华严经》。确确实实是平等的,这就是从自性上来说的,因为自性平等,自性所流出来的一切法,无有一法不平等,这个才说法法俱圆,就是这么一个道理,迷的人看不平等,觉的人看平等。所以三皈依是皈依自性觉、自性正、自性清净,这很重要、很重要。
下面再讲到住持三宝,住持三宝很重要,自性三宝是性德,是我们本来具有的。住持三宝是恩德,它对我们有恩惠,为什么?如果没有住持三宝,我们自性三宝永远迷失,我们也不会发觉,自己还有自性三宝,不会发觉。我们之所以能够发觉,这是住持三宝给我们的启发,它来指点我们的迷关,使我们自己恍然大悟,我还有自性三宝,这是它对我们有很大的恩德。没有住持三宝,我们生生世世迷惑,永远不能够自觉。所以这个住持是老师,中国人自古以来最尊敬的一个父母、一个老师,我们的身命得自於父母,我们的慧命得自於老师。所以我们能够成为一个人,成为一个顶天立地的人,这两个人恩德最大。我在江南的时间很长,印象很深刻,江南供祖先牌位都是供的「天地君亲师」,它的牌位是这么写法的。而不是供的像北方,北方像我们家乡华中,我们供牌位都是,好像我俗家姓徐,「徐氏门中历代祖宗神位」,我们是这样供法的。江南人不是这样供法,江南人供的是「天地君亲师」,它牌位是这么写的,很有道理。所以他把老师也是供上的,天地君亲师,这是恩德最大的两个人。因此这个住持三宝,我们也就非常的重视,道要靠他来传,迷惑的众生要靠他来教导、靠他来启发,所以我们对於住持三宝,就非常的重视。
由於这个启示,使我联想到了我们中国人,可以说是几千年来的维系我们的道统,也就是有住持的祠堂。中国每个家族都有祠堂,而祠堂的作用,就跟佛门里头寺院的作用完全相同。假如我们没有祠堂,我们几千年来这个道统会断绝。佛教如果没有寺庙了,佛法也就会断灭,所以这个两样东西非常非常的重要,我们要很重视它。现在在大陆上,祠堂已经没有了,在我相信将来还是会恢复,这个非常非常的重要。没有祠堂,中国这个文化的根本就拔掉了,所以这个我们要重视它。佛教不能没有寺院,我们中国的道统不能没有祠堂。没有祠堂,现在有这个忠烈祠,给诸位说,那是骗人的,一个人他连父母都不爱了,他还会去爱什么别人?假的。无非是叫人什么?替他卖命而已,替他当炮灰而已,那不是真的。所以这个祭祀,祭祖先是根本,人能爱自己的祖先才能够爱一切众生。所以在中国的祭祀祭祖;祭孔,孔是代表老师;祭忠烈,祭祀有这三大祭祀。现在不提倡祭祖先,现在提倡祭孔,提倡祭祀忠烈,我觉得这个里头都有问题,没有诚意在,所以这个三祭,大根大本是祭祖先。
【住持三宝者。释迦牟尼佛在世。则是佛宝。】
这是讲在世的时候。
【佛灭度后。】
这释迦牟尼佛不在世了。
【所有范金。】
这个『范金』就是冶金,我们讲铸金,铸造的,就是用金属铸造的佛像,金属铸造的。
【合土。】
泥塑的,泥塑的佛像,
【木雕。】
这是『木雕』的佛像。
【彩画之佛像。】
画的『佛像』,我们都把它看作佛宝,都看作佛宝。「佛像」,我们供养佛像有两个意思,第一个意思是尊师重道,就报恩的意思,我们之所以能够自觉,所以知道回头,这是佛的恩德。我们要报本反始,不能把原始的恩人忘掉,这是我们供养佛第一个意义,就跟我们供养祖先的意义相同,同样的意义。第二个意思,就是启发的意思,我们见到佛像就想到我们自性佛,就是自性觉,这个意义非常非常重要。第一个意义给诸位说,是福报,是修福,这第二个意思是修慧,我们真正觉悟,是福慧双修,所以有两个意思。我们供养祖先这个牌位也是有两个意思,当然第一个意思也是报本反始,第二个意思很重要,跟我们佛法自性觉的意思一样,我们要荣宗耀祖,时时刻刻提倡这个。我们一生所作所为要对得起祖宗,光大祖宗的德行,有这个意义在。如果人能够有这个观念,他在社会上决定不会做坏事,他要做坏事想到我对不起我祖先。如果我不努力、不精进,在这社会上不能出人头地,我也对不起祖先。
所以对我们自己,佛法讲精进,儒家讲「日新又新」,是一个很大的力量在推动著,这是外国人所没有的。一个敬爱祖先的人,绝对不会颓丧,绝对不会堕落,绝对不会昧著良心做事情。所以要晓得中华道统之好、之圆满,全世界任何一个国家民族不能够比拟。尤其是佛法到中国跟儒家一结合,真的是全世界最圆满的文化。我们生为中国人,这是值得荣幸、值得庆幸。但是责任非常之大,必须要把这个美满的文化要复兴、要弘扬、要光大,这是我们中国人的责任,在国内也好,在国外也好,一定要把它发扬光大。佛法也是如此,所以说见到佛的时候,有这两个意义在。供养菩萨,菩萨是我们早期的学长,把他当作我们的老师。佛是我们的老师,菩萨是我们的学长。我们要效法他,所谓见贤思齐,他成佛了,我有佛性我也应当成佛。成佛就是成就最圆满、最究竟的智慧、福德,就是这个意思。成佛不是成神、不是成仙,这个要搞清楚,跟那个做神仙完全不相同。成佛是成一个究竟圆满智慧、福德之人,是这个意思,所以佛法里头一点迷信的色彩都没有,很可惜的现在佛教表现的是迷信。这是我们真正佛弟子、真正通达佛法的人,一定要大力的弘扬,要给大家解释,使大家不要再误会。现在这个迷信色彩很浓厚,这个误会的人太多太多,所以障碍佛法不能够流通、不能够发扬光大。我们今天要努力把这个障碍打破,使佛法能够弘扬、能够光大,这个世界的人类就有福。
【佛所说离欲清净诸法。凡三藏十二部诸经典。】
这个『十二部』,就是十二种不同的方式所说的,我们今天所讲题材,类似题材的意思。
【皆为法宝。】
这就是讲佛所说的一切经典,这是『法宝』,这里面都是正知正见。像儒家四书十三经这都是正知正见,我们应该要多读。文言文不难,希望同修们多多的学习,学习文言文没有什么秘诀,就是多读。你能够读五十篇古文,这是过去李老师常常跟我们讲的,《古文观止》你能够背五十篇,文言文自然能够看,就没有障碍;你能够背一百篇,你自然就能写,所以这个没有什么难处的。但是现在提到背书每个人都害怕,连台湾大学中文系的学生,五篇古文都不能背,那还说什么?当然不能说了。尤其现在像「国语日报」出的《古今文选》,里面选的不少古文,有很详细的注音、注解,这自己都可以看,只要把它熟背,念得很熟,能够有五十篇到一百篇的基础,这个文言文就通了,就没有障碍。这桩事情,如果诸位真正有决心、有毅力,你就花上三年时间。我们今天年岁大了想背当然困难,熟读,一篇古文你能够下个决心,我念一百遍,一百遍就会念得很熟,不能背没有关系,念上个五十篇到一百篇,这个问题解决了。《四库全书》、三藏经典自己有能力阅读,这文字障碍没有了,这很重要、很重要,值得提倡,所以这都是有待於我们同修努力。
达拉斯同修如果真正发心,肯向这个目标去努力,我负责送一套《四库全书》给你们,现在台湾印出来了,全部的《四库全书》。我来的时候,一部现在是卖大概是一百五十万的样子,台币一百五十万,这个能力我还有,我可以想办法送一部给你们。但是什么?这把钥匙就是文言文,五十篇到一百篇的古文要念得很熟,这是一把钥匙;你要没有这把钥匙,《四库全书》来了,门打不开还是没有用处。假如如果真的有兴趣,建维在此地要多负一点责任,起带头作用,就在此地,一个星期我们找一个时间大家念古文,《古文观止》里面选,到这来聚集在一块两个小时,把古文念个十遍、二十遍,念完之后再研究讨论。诸位如果真肯这样干法,三藏经典我已经送到此地来了,送了四部藏经到此地来。《四库全书》我的的确确有这个意思,送一部到这边来。能够把这边就是学习中文、学习佛法,这个风气带动,一个地区带动,其他的地区会受影响。所以套佛教的术语来说无量无边的功德,看你们自己肯不肯去做。
【出家受具。】
这个『具』是具足戒,就是受了具足戒。
【修持清净行者。皆为僧宝。】
这个讲的住持三宝,他来维护这个道统,来将这个教学发扬光大,普利众生。这一段是讲的自性三宝,非常非常重要,如果不懂自性三宝,那就没有皈依。如果是只皈依住持三宝,而不皈依自性三宝,等於没有皈依。这个诸位要晓得,住持三宝只是一个启发的作用,真实的内容就是自性三宝,我们要修持是修持自性三宝,而不是住持三宝。
【归者。归投。如水归海。如客归家。】
就是回头的意思。
【依者。依托。】
就是依靠。
【如子依母。如渡依舟。】
这是解释皈依两个字的意思。
【人在生死大海之中。若不依归自性三宝。与住持三宝。则即无法可出此大苦。】
这个皈依『自性三宝』是自度,皈依『住持三宝』是化他,这是利益一切众生,这是大福报,这是大福报。「自性三宝」是开智慧,破迷开悟,「住持三宝」是建立佛法。我们中国古人所讲的三不朽是立德、立功、立言,统统是住持三宝边上的事情,全是这个事情,所以这是修的大福德。下面说:
【若肯发志诚心。皈依三宝。如法修行。则即可出生死苦海。了脱生死矣。】
这是讲真正依照这个方法来修学,真实修持它的结果,确确实实能够了生脱死。我们怕的时间不够,还是讲重要地方,其余的诸位要自己好好的去看、好好的去研究。底下有一段也很重要,五十六面第五行最后一句看起:
【世事纷扰。烦恼万端。处此生死大海。众生皆当以三宝为船。】
『船』是比喻。
【既得皈依。鼓棹扬帆。不懈不退。自能径登彼岸。永臻安乐。】
这是说明,处在我们今天这个社会,确实有『皈依』的必要,也就是说有回头的必要,不能不回头。
【既皈依佛。当以佛为师。自今以始。至于命终。虔诚敬礼。一息不容稍懈。再不可皈依天魔。外道。邪鬼。邪神。】
这重要,『皈依佛』,诸位要记住,皈依自性佛,这点太重要、太重要了,皈依自性佛。倓虚大师在那个录音带里头讲的,他说极乐寺那个时候办学,校长是个在家居士,做校长他也很发心,念佛求生西方净土。以后看经大概看了不少,看到经上讲的「唯心净土,自性弥陀」,他很有领悟,但是他怀疑。他说「既然我是念自性弥陀,唯心净土,那西方极乐世界到底有没有?我还要不要去念?」提出这个问题问倓虚法师,倓虚法师说「你问得很好。」倓虚法师也不直接答覆他,倒过头来问他,他说「你仔细想想,这个自性弥陀,跟西方极乐世界那个弥陀,什么地方可以划个界限?哪个地方是自性弥陀?哪个地方是西方世界的阿弥陀佛?你把这界限找出来到底在哪里?唯心净土跟西方净土这个边界在什么地方?从哪里分?」他老人家这样反过来问他。结果这个校长,校长姓张,张居士他想了很久,他说「这个界限划不出来,好像没有界限。」「没有界限就对了,自性弥陀跟西方弥陀是一不是二,唯心净土跟西方净土也是一不是二,你就不要怀疑,永远这样念下去决定往生西方。」这话对了,确确实实没有界限!
不但这个没有界限,诸位要仔细去深入、去思惟,我们今天在世间,人我界限没有,然后你才真正明了,《华严经》上所讲的「情与无情,同圆种智」;《老子》所说的「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一体」。所谓界限都是个错误的执著,是个错误的观念;没有界限,没有界限这个境界叫一真法界。因为你有分别、有执著、有迷惑颠倒,所以才讲十法界。十法界实际上讲无量无边的法界,处处都有界限了,界限是从分别执著上划的,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并不是实际的,实际上并没有。这是我们一定要觉悟的,觉悟之后,还就是刚才说的了,我们生活在这个世间,还要随顺那些迷惑颠倒,还要讲界限。我们自己心里没有界限,因为外面人家有界限,我们得随顺别人讲界限,这就是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但是自己觉,觉而不迷,他迷,我不迷,所以不离世间觉,还要随顺世间,不迷而已。这是说真正「皈依佛」,是佛的弟子了一定要回头,要依自性觉。
『天魔』有没有?有,有天神,也有这些魔王、魔鬼的确是有。有外道、也有这些鬼神,『邪鬼、邪神』有的,我们对他用什么态度?是敬而远之。为什么要尊敬他?他也有佛性,他的自性觉正净的确也没有染污过。他的什么?他为什么会变成邪魔外道,变成「邪鬼、邪神」?他是迷惑颠倒、分别执著太重,所以才变成这个样子,所以我们对他尊敬。远是什么?决定不能学他。远,不是说躲得远远的那个错误,远不是躲得远远,远是什么?不学他的是这个意思。遇到这些人,我们还是很清净,还是很热烈的招待他、供养他,就是不学他这一套就是了,我们一定要明白这个意思。如果说躲得他远远的,你就不能度他了;有这个缘分的时候,纵然是外教,我们也非常热烈的,跟对自己人没有两样。他讲他那一套,我坚持我这一套,我学我的,早晚会感化,他会回头,为什么?他那个道学久了得不到效果。所谓得不到效果就是他烦恼去不掉,他依旧是很痛苦,不能够离苦得乐。看我们学这个道,一天到晚逍遥自在、快快乐乐的,他就会:你到底是什么?那这就好谈了,他自己会做个比较,他自己会舍妄求真,这是对的。所以你不要反对他,也不要去批评他。我们就看,你学那个,我学这个,咱们两个好像走两条路试试看,看是我先到,还是你先到?这个路的远近不就比较出来了吗?他要能够读佛书,能够了解这些道理,逐渐逐渐他也会返妄归真。所以敬而远之,诸位要晓得这个远的意思,远不是远远的离开他,不是不理他,不是这个意思。远就是不学他。
【既皈依法。当以法为师。自今至终。不可再皈依外道典籍。】
这个很重要。所以我在台湾有很多佛门的同修都知道,我不看现代人的著作,也不看这些杂志,不是我有什么分别,说瞧不起他,不是的。而是我自己觉得人生苦短,我们一生时间太有限,古人留下东西太多、太好了,我都看不完,我没有时间看现代人东西。难道说现在人的东西就不好吗?这我不敢讲,可是我觉得古人东西,比较可靠。现在东西为什么?没有经过考验,我自己肉眼凡夫我不识货。但是古人的,他从几千年、几百年传下来,这当中经过多少人的眼目,如果不是好东西不会留下来。好像那筛子一再筛、筛,坏的都漏掉了,好的都留著这里!不是好的文章,古时候东西流传下来,就是用木刻版那个刻字好不容易,那个时候一本书成本多高。不要说太远,我们就讲民国初年,诸位要看看,民国初年那个书,看看后头那个订价,那时候大洋,一部书看到是大洋一元,一元不得了。诸位要晓得,民国初年的时候两块大洋,四口之家一个月的生活费。它一本书,薄薄的一本书就大洋一元,四口之家半个月的生活费用,一本书,你就晓得那时候的书籍价值多高。所以在从前有钱人家,陈设不是摆古董,古董不值钱,摆什么?摆书。这个客厅里头摆几套书,那这个人家是大富人家,书价值高。因为那个时候是木板刻的,一张一张印刷的,那价钱很高。所以多半人念书去抄写,哪买得起书,买不起!
所以由於这个缘故,我晓得古人的东西它是经过许许多多人鉴定的,经过许许多多人看过的,觉得这个没有问题,好,所以大家才刻、才流通的。不像现在,现在印刷术发达,印书成本很便宜,自己写一点文章,马上就去印了就出书了,著作等身,那个东西靠得住靠不住还不晓得。他虽然现在就是一生当中,出了几十部书,可能到一百年之后,一本都没有了。为什么?他现在在世,他有钱他可以出版,到后人看看这没有价值,就不印、不要了,淘汰掉了。我因为有这么个观念,所以觉得古人的东西比现在东西靠得住、可靠,这是真的。就是古文也是如此,你说唐宋八大家的有韩愈、柳宗元,一生写多少文章,最好的文章留下来,其次的都淘汰掉了。后人刻书的时候,因为费用太大,不要了,只有好的、值得流通的,值得大家来读的,这个选择出来刻版流通。所以诸位要晓得,古人这东西决定不能轻视,它流传几百年、几千年,绝对不是偶然的,我们要珍惜这一分的宝藏,这是历代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藏,我们要珍惜。他们的智慧,他们在人生一生当中的体验、经验留给我们,而这把钥匙就是文言文。
为什么不用白话文写?诸位要晓得,语言、文字会随著时代变。如果用当时白话文写,我们现在人拿到手上看不懂,要考古专家去找考证,决定不能流通。所以这点,也是我们中国祖宗对后代,特别的恩惠,全世界任何一个国家民族所没有的。那就是在周朝时候语跟文分开,走两个路线,就是文这个路线永远不变,可以说一直保持到民国初年,文不变。因此我们今天打开《论语》,面对面跟孔子谈话一样,没有障碍,这个了不起。这语言会变的,所以西方任何一个国家民族,它的文化不能够流传下来,不能够普及,主要就是它没有这个工具,它们的文字都是跟当时语言一样。所以今天西方,像希腊这个古文没有人懂,原因就在此地。这是我们中国祖宗,对於我们后代,在全世界任何一个国家民族,找不到的一个大恩惠。这是中国人的聪明,他能够想到,使他的意思能够传达到几千年、几万年之后,还不会变,让后世子孙看到之后,跟面对面谈话一样,太不容易了。所以今天有人要想把这文言文废弃掉,那个罪过比把整个世界人口杀掉,罪过还要重。杀人是杀人的身命,人家过四十九天又投胎、又来了;这是断人家的慧命,这不得了,这罪过太大太大了。
这是『皈依法』,「法」是正知正见,这是经典。这是代表中国文化的实在讲儒家是最适合,非常之好,我们要依这个,要多多的去念古书、多多的去念历史,历史很重要,历史是见识。你念多了,你就晓得自古以来,每个朝代,它兴它为什么兴的?它亡为什么灭亡的?你会知道这个因果关系。你再看每个家庭,历史上人物他家怎么兴的?他怎么衰的?你能够知道这前因后果,你的眼光就不一样。你可以看今天的世界,你看到这个国家它会兴还是会亡?这叫史实,你有历史的眼光。这两样东西非常非常的重要。我们李老师在台中教学,除了讲佛法之外,他其他的不讲,他讲《四书》、古文,讲历史。那个时候教我们讲历史选的本子,是《御批通鉴辑览》,他用这个。因为这个本子比较适中,你说二十五史、《通鉴》它太大了,规模篇幅太大了、太长了,我们时间有限,没有办法学。所以他用《通鉴辑览》,用这个做教材,像《资治通鉴》、二十五史、《通鉴纪事本末》,用这个做参考,做参考书。这些书我统统都带到此地来了,在学佛社里面都有,所以很希望同修们能发心,在一块研究讲习。人少没有关系,要有耐心,一个人、两个人听没有关系,要有长远心、有耐心,然后逐渐逐渐人会多,逐渐逐渐会有发展,要真诚的来学习。台中李老师,最初在台中讲经也不过是五、六个人听而已,也是在人家家里讲,以后听的人愈来愈多,这样才发展成为一个大道场。所以要有毅力、要有恒心、要有远大的眼光,不屈不挠我们才能够成功。
【既皈依僧。当以僧为师。】
『僧』是出家人,出家人里面我们要求有道德、有学问的人,找这样的人来领导我们、来教诫我们,同时我们自己也要努力。诸位要知道,「僧」这个意思是在家、出家通称的,并不专指出家人;如果说是比丘、比丘尼,这是专指出家人。僧这个意思的本义是团体,叫众,翻成中国意思叫众,在佛法讲四个人组成这个团体,这叫僧。所以僧是团体的称呼,无论是在家、出家都可以称,但是它里头有个条件,必须要遵守六和合,它有六个戒条,第一个是「见和同解」,就是见解相同,我们讲志同道合,我们四个人在一块见解是一样的,同志,这是第一个条件。第二个条件「戒和同修」,我们都遵守道德的概念,就是遵守戒律,能够遵守仁义礼智信,大家都能够修学这个德行,这是第二个。第三个就是身同住,「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没有争论,不会在一块天天吵架,那就不行,那不能叫僧团,一团和睦。「意和同悦」,大家都在一起欢欢喜喜。「利和同均」,就是利益我们平等的,利益决定是平等的。遵守这些条件才叫做僧团,所以僧在家人可以称,在家同修们组织这个团体也是僧团,能够遵守这六个戒条,是真正名符其实的僧团。同修们在家里,如果一家人学佛,你的家庭就是僧团。所以这个概念要搞清楚,要是完全把他当作出家人看待,会错误。所以出家人、在家人有修、有学、有德行的,都可以称之为僧。
像台中佛教四十年,这李老师一个人领导,他没有出家,他在家里这都可以称之为僧。像现在居士领导的团体很多,加拿大温哥华「世界佛教会」,是两个老居士都是在家人领导的。泰国有个很著名的高向如居士,都非常非常的了不起,很多出家人都不能跟他相比。所以这是诸位要知道,那就是自己这个僧团真正建立了,我们请不请出家人来没有关系。如果是坚持一定要请一个出家人,如果请了一个出家人,在德学上还不如你们,以后你们叫他走也麻烦,俗话说「请神容易,送神难」,这要注意到。所以一定要努力的培养自己,自己领导自己这个很好,外面有出家人,偶尔我们请他来讲学,讲个一星期、讲个一个月、半个月这可以,这个很好。所以住持道场一定要自己,我相信你们几位同修有足够的能力。现在所欠缺的,就是你们太谦虚了,不敢当,这是你们今天的病在此地。应当的顶天立地,当仁不让,我们在此地建立道场,来领导这个机构发扬光大。这就是僧的意思,「皈依僧」。
【若既皈依三宝。而仍信仰外道。尊奉邪魔鬼神。则虽常日念佛修持。亦难得真实利益。以邪正不分。决无了生死希望之故。其各凛之。】
这个几句话也非常重要,学问要专精才会有成就。如果夹杂著邪外在里面你用心就不能专,必定分心。所以你佛法没学好,拜鬼神也没拜好,分心,这是应当要戒除的,就是一定要专心。学佛的人最好不要供奉这些鬼神,不要供奉这些,可是诸位要知道,祖先牌位一定要供奉的,这是决定不能免的,要供奉祖先,不供鬼神。但是有一种例外的,譬如说我家里的祖父或者父母他们是拜神的,现在家里有这神像,我们也不能辜负老人的意思,神像可以供在佛像的旁边,把他看作护法神,我们每天也烧香,也给他上供,可是决定不学他那些,还是学佛法。将来老人往生了,这些鬼神的像我们就可以请出去,哪个地方有庙供这些鬼神的,送到那个庙里供养去,我们就不要了。权宜之法,要明白这个道理,不要搞得家庭不和,那样就不好了。家庭一定要求和睦,家才会兴;如果家庭里面天天吵吵闹闹,不和,这个家是衰相、是灭亡的相。所以家庭吵吵闹闹的这是衰相,绝对不是一个兴旺的相。兴旺的相,家人一团和气,这个家决定兴旺、决定有前途,令人尊敬。下面这是现在皈依的毛病、通病,大师在此地也为我们指出来。
【再则须知所谓皈依者。乃皈依一切佛法僧三宝。】
这个讲住持三宝,这不是皈依哪个寺庙、哪个法师,那你就搞错了。你认为这个寺庙,这是我的师父,那些都不是,你有这个观念错误,大错特错。所以大师在此地就告诉我们,『皈依一切佛法僧三宝』,不但我们这个世界,连他方世界尽虚空遍法界这些道场,都是我们礼敬之处。
【例如今日各位来皈依。我不过代表三宝。授证三皈。】
『我』是印光大师自称,他是三宝里头的代表人而已,把这『三皈』的法门传授给你,给你做一个证明。
【并非皈依我一人。】
如果你说我就是皈依印光大师的,错了,不可以这样讲法,可是现在人都是这个说法。说我们已经皈依三宝了,这个说法正确的;我皈依某个法师,这错误的。说某法师给我做证明的,这话对的;某法师传授三皈给我,这对的,这个讲法是对。说我皈依某个法师这错的,如果法师说某人是我的皈依弟子,这也是错的。这个错误观念,就是消灭佛法。这底下说得很清楚。
【每见僧俗有误解皈依意义者。在家人则曰。我皈依某法师。出家人则曰。某是我皈依弟子。遗大取小。废公为私。可悲可叹。】
所以佛教之衰就衰在这个地方,佛教灭亡也灭亡在这个地方,把佛法的意思统统搞错了,变成私人结党搞派,把整个佛法这个大团结里头分裂了。和睦的团体结果个个都对立,彼此不相容,现在情形确实是如此,我们要明白这个道理。因此我们自己要知道,我们对於三宝、对於任何宗派,心里头决定没有界限。不但心里没有界限,形式上也不能有界限,我们都欢迎、都礼拜、都供养,为什么?这是一家,不能有分别。如果说是我修净土的,他修禅的,我们跟他决定不能往来,这个错误,这就是大师在此地讲的,这是灭佛法、这是谤三宝。禅是不是佛传的?是的,既然是的你要毁谤,你岂不是谤佛、谤法、谤僧?决定不可以。密也是佛传的,我是显教,他是密教,我跟他两个不相容,这错误的,这观念错误。所以密宗大德来,我们一样欢迎,密宗在此地建道场,我们出钱出力帮助他;他不能帮助我们,那他的事情,他有界限,我们没有界限。我们做得如法,他不如法,要懂这个道理。我们做的是正法,他做的不是正法,他有自私自利,他迷惑颠倒依旧没有打破,所以我们做法跟他做法不一样。不但不一样,再告诉诸位,如果基督教在此地建道场,我们自己有多余的力量,我还会帮助他,为什么?他这个宗教是好的,能劝人为善就是好的。凡是好的事情、利益的事情,我们统统都要尽心尽力去做,不要分彼此,不要划界限,这才是真正的佛法。所以「心包太虚,量周沙界」,我们才能成佛,成得了佛,才能成就究竟圆满智慧福德。你要跟众生划界限了,你的智慧就有欠缺,你的福德不圆满。所以我们要能包人,并不希望别人包容我们,要把心量拓开,这才能恢复自己的自性觉、自性正、自性清净。所以这点大师在此地,希望我们要注意。
三皈依到这个地方,把大意给诸位都介绍出来,这是佛法的根本法。佛法所求的是究竟圆满的智慧福德,这在佛经的术语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我们翻作无上正等正觉。这个名词,恐怕大家对这意思还是辨别不清楚,所以我用究竟圆满智慧福德,大家好懂,这就是经上讲的无上正等正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而修学的方法,就是三皈依,佛法经典不管有多少,法门所谓说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那是方法、门道。那么多的方法、门道修什么?都是修自性觉、自性正、自性净。所以三皈依是佛法修学的总纲领,我们一定要知道我学佛,求的是什么,修的是什么,至於用什么方法修,那不要紧。我们今天用念佛的方法,也有人用参禅的方法、用持咒的方法、用止观的方法,用学密教的方法,那都是方法,任何一个方法都是修的觉正净。所以他只要是学佛说修觉正净,他还有界限、还有彼此、还有排斥,他还是迷惑颠倒,他还是不觉,还是不正,还是不净,他那个方法用得没效。真正有效了,大家都是一样的。所以任何宗派在一起相处,决定是融洽的,决定是六和敬。我们依靠的这个总的见解决定相同,为什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觉正净这个决定相同,见和同解,就是第一个大题目决定相同。
分宗分派那是第二个见解,那是从小的见解,我们依靠这个经典,他依靠那个经典。像贤首依靠《华严经》,智者大师他们依靠《法华经》,我们修净土的依靠净土三经,这就是小标题。大方向决定是相同的,大目标决定是相同的。好像我们方向目标是一致,我们采取的交通工具不一样,有的人他坐飞机去了,有的人坐船去了、有的人开车去了、有的人走路去了,但都是一个方向、都是一个目标,到达完全是一样的。所以说法门平等,无有高下,道理在此地。所以我们学佛同修要注意,对於任何宗派、任何法门,我们尊重、赞叹、供养,我们自己还是学自己这个法门。你看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就是教我们这桩事情,五十三位善知识,他们所学的法门不相同,善财童子他是修的念佛法门,他每个法门都去参学,每个善知识你看他都礼拜、供养、亲近、听法。可是他自己还是念他的阿弥陀佛,还是求生西方世界。他对於那些人,就是我们刚才讲了,敬而远之,他真的清净,远是什么?他不学。你看他《华严经》每一章后面,有一个科目叫「恋德礼辞」。恋德礼辞怎么讲?恋就是心里面很恋慕著,就有向往、羡慕的意思。德是什么?他们修的法门欢喜、赞叹、礼拜。辞是什么?辞是不学,我还是念阿弥陀佛,我欢喜、赞叹、恭敬、礼拜,我还是念我的阿弥陀佛,你学你那个,我学我这个,辞就是这个意思。
所以他经历五十三参,就是任何一个法门他都懂得、他都知道,还是自己念阿弥陀佛,不是说不懂,样样都懂,一句弥陀念到底。这是《华严经》上显示给我们的,诸位能把这些事实真相、道理,统统明白了,《华严经》就等於念完了。假如说一部《华严经》念了多少遍,连这个道理、连这个事实都不晓得,那《华严经》就白念了。所以我对於这个念佛法门是得力於《华严经》的启示,看出《华严经》这个事实真相,才晓得这个念佛法门实实在在了不起。文殊、普贤、善财提倡的,《华严经》上一共讲了两千多个法门,就是方法,修学的方法、修觉正净的方法,而文殊、普贤、善财在两千多个法门里头,只取念佛。所以以后愈想,这个念佛实在是有道理,又简单、又容易、又不麻烦,行住坐卧什么都不妨碍。就是亲近外教,这个其他宗派参学,我心里头念阿弥陀佛也不妨碍。就是坐禅吧,好,我们到禅堂里,我们坐在那里,大家都在那里坐禅,他参话头,我念阿弥陀佛亦不妨碍,大家都能够很融洽的相处。甚至於跟密宗他们诵咒,我念阿弥陀佛也一样,可以跟他们生活上、形式上打成一片。可是我自己决定修自己的法门,这叫做恋德礼辞,所以要懂得它的意思。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这个科目圆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