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光大师护国息灾法语 (第五集) 1991/2 美国旧金山大觉莲社 档名:20-004-0005
印光大师《法语》第五讲,就是第五天,他这个题目,是「略释天台宗六即义兼说吃素放生」。这个题的意思,与我们念佛求生净土,有很大的关系,我们在这个地方,可以细心的来研究讨论。一开头大师说:
【净土法门。三根普被。利钝全收。契理契机。至顿至圆。洵为当今之唯一无上法门。】
这几句话,实在是很不容易说得出来,如果对於佛法没有全盘的认识,而且还要甚深的理解,这个话不容易说得出来。这个『三根』,所谓讲上根、中根、下根,「根」是讲的根性。换句话说,这个法门从上来说,是等觉菩萨他也求生净土,这是上根之上者,最上者。讲到下根,往往我们看到有不认识字的,没有念过书的,是粗人,这样的人他老实念佛,他也能往生;换句话说,这个法门是无所不包。而不像一般其他的法门,其他法门那的确是要讲条件的。譬如说禅宗,那的确要上上根,上根还不行,要上上根。跟这六祖在《坛经》里讲的话,那个没错,因为上根的人学禅他不能出三界。印祖在《法语》里头讲到这问题,我们在倓虚法师「念佛开示」里头,他也讲到这问题。他说上根的人学禅他有成就,但是多半都生在四禅天,就看他的功夫深浅了,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四禅天没有出三界,天福享尽了还是要受六道轮回,这个事情很麻烦。像他老人家前面一次举的圆泽禅师,那就是上根人,他的确参禅得到禅定。诸位要晓得,得到禅定就有神通,佛家讲的五通,他不是六通,如果要得漏尽通他才有用处,才能超越三界。漏就是烦恼,他烦恼没有断尽,烦恼没有断尽三界六道轮回业因不断,他既有因当然有果报。
如果见思烦恼断尽了,三界之内他因没有了,所以三界之果他当然不受,那要到阿罗汉才行。所以单单得到禅定不行,像圆泽禅师他虽然得到禅定,他有他心通,他知道过去、现在、未来,可是来生还是在人道。像这样的情形,我们在历史上,所看到的太多太多,好像《德育古鉴》里面,就举了将近有一百多个人的例子,将修行功夫有成就转世,但是转世多半是享福,享福纵然有修行,功力不如前一生。所以在六道轮回,就一世比一世要差一点,转个几世之后就是一般的凡夫。即使密宗这些大喇嘛、活佛来转世也是如此,每转一世比前面一世功行总是要差一些,不会说是一次比一次进步。那种人当然有,那太少太少,绝大多数总是一世不如一世。这个原因我们不难想到,那就是世间五欲六尘这些诱惑,这些物质诱惑的力量,确实这是一代比一代严重。像现在我们人过的生活,在三十年前,中国说三十年叫一世,三十年前跟现在,在物质享受上要差很多。再三十年之前,所以你愈往上面去看,人愈朴实、愈老实。现在人修行,比从前人难得太多太多,就是物质诱惑的力量太大。这个法门的好处,就是它不要限定什么资格,什么样的根性、什么样的程度不限定,统统都可以修学,只要老实去做都会有成就,这种成就真正是不可思议。绝不是四禅天人、四空天人所能够比的。
底下他讲『契理契机』,机是根机,「契机」这没有话说,刚才讲了『三根普被,利钝全收』,契机是没问题。这个契理难,确实是契理,可是懂得这个理的人不多,正如古德常说「唯佛与佛方能究竟」,连等觉菩萨对於净土的道理,还是不十分清楚。我们今天唯一能信的,就是相信圣言量,释迦牟尼佛决定不欺骗我们,他所讲的这桩事情决定是真实的,我们相信释迦牟尼佛的人格。相信译经的法师,鸠摩罗什大师翻这个经没有翻错,何况这部经在唐朝时候玄奘大师、窥基法师,他们师徒给我们做了证明。那就是窥基大师留了一部注解,流通在后世,《阿弥陀经通赞疏》,证明这部经在印度梵文经典里面确确实实有,确确实实是释迦牟尼佛说的,罗什大师翻的没翻错,我们相信的是这些。如果撇开这些,要不相信的话,那这个经的的确确就难信了,为什么?它里面的事在理上很难讲得通。哪有带见思烦恼的人,居然有等觉、地上菩萨那种受用,这不可能的事情,可他在西方世界他确实是如此。一般经典里面,大小乘经典,佛都是这么说,成佛要修行三大阿僧只劫。阿僧只是个很大的数字,这数字在《华严经.根自在主童子》那一章,那个计算很费事,印度这个计算数目字单位有一百五十多个,这是个大数。
过去我们在台中慈光大专讲座里面,李老师有个简单的说法给学生,但是这个数目字的计算法是不是正确,我不敢讲,正确一定要依《华严经》。他说的这数字已经很大了,他照我们中国这个计算,说万万为亿,万亿为兆,用兆做单位,上面是一千,下面八个万,底下那个单位是兆,一千万万万万万万万万兆一个阿僧只,所以我们看到这数字是天文数字,要三个阿僧只劫这才能修成佛。修成什么佛?这讲到天台宗,天台宗讲佛有四个等级,四种藏通别圆,这三大阿僧只劫修成的是藏教佛,可见得这个位次并不高。要修成圆教佛呢?那就是《华严经》上所说的无量劫,我们听到这个说法合理,的确合理。但是在西方极乐世界那个时间就短,短得太多太多,所以这就叫人很难相信了。为经上讲的「诸上善人俱会一处」,那上善之人数字多得不得了,这上善指谁呢?实在讲就是圆教佛,就是圆教的佛。圆教等觉菩萨那差不多就是佛。
他们修行多久才成就的?经上明明白白告诉我们,阿弥陀佛成佛以来到现在才十劫。换句话说,他就是修得再久也不过就十劫,十劫跟阿僧只劫不能相比,没法子比的。他修的是不是要十劫才能修到等觉菩萨地位?我们再看在道理上讲,不须要,为什么?譬如有的人,阿弥陀佛那个世界一成立他就去往生的,那到现在是十劫;有些阿弥陀佛已经在那里弘法五劫,他才去的,他到现在才五劫。由此可知,在西方极乐世界从凡夫修成圆教佛果,时间不长。依现在来论的话,这个时间最长也不过十劫,就能证到圆教的佛果这不可思议,这是千经万论里头找不到的,十方诸佛刹土里头也没这个事情。所以这个法门是特别法门,难怪十方诸佛都赞叹。我们《弥陀经》讲到后面讲到六方佛,玄奘大师翻译的十方佛,十方诸佛赞叹。所以像这些种种奇特实实在在不可思议,这是讲契理,它的确是契理,这个理甚深,不是一般人能够了解的。所以这一句里头的契理是真契理,就是一般人不容易接受。
『至顿至圆』,这个法门修学要真正下决心修学,七天就能成功,就是顿极、也圆极了。「圆」是什么?一生西方极乐世界,你看经上常说的,即使是凡圣同居土下品下生他圆证三不退。这圆证三不退,我们注重这圆字,因为一般讲圆证三不退是什么地位?是等觉菩萨,像观世音、大势至这样的菩萨才是圆证三不退。如果单单讲证三不退没圆,最起码的三不退,是圆教初住菩萨。初住菩萨到等觉有四十一个阶级,所以他这个的确是「至顿」,顿极了。蕅益大师《要解》里面跟我们说他的身分,你说他是等觉菩萨他不是,他是凡夫,他见思烦恼没断;你说他凡夫吧,他又圆证三不退。所以是一切俱是,一切俱非,这是西方极乐世界真正难得之处。所以大师在这里赞叹,『洵为当今之唯一无上法门』,这句话一点都不错。我们学佛,学佛法在一切法里头,世出世间一切法,你能够真正明了净土、认识净土,实实在在就像《弥陀经》上所讲的,是多善根、多福德、多因缘。所以我上次讲到《要解》里面蕅益大师讲的,「深信大愿即是无上菩提」,我看了这一句话我深受感动,这一句了不起!
这个发无上菩提,我们在《华严经》上看到善财童子,善财童子出去参访里面,第一句话我已经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那就是无上菩提。那是什么资格?是圆教初住以上。他在文殊菩萨那个地方修行,修到十信心满,就是圆教十信位修满毕业了,这发无上菩提心出去参学,这样的身分。这个念佛人,只要具备两个条件,一个深信,一个大愿;就跟善财童子在文殊菩萨那里毕业出去参学,发无上菩提心,这地位就相等了,这个真不可思议。我们想想是不是真的?真的,这个话一点不假。因为他有深信,他有大愿,这个人决定往生,一往生就圆证三不退,那不是无上菩提是什么!当然是无上菩提。深信这个我们要搞清楚,蕅益大师在《要解》前面给我们讲信,他提出六条,第一个相信自己,这就是此地讲契理,甚深之理。也就是《华严经》所说的,「唯心所现,唯识所变」,相信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是我们自性所现,本识所变,你要相信这个。但是这一条你晓不晓得,实在讲没有太大的关系,你能够晓得,好,为什么?你这个念佛,就是执持名号有理持、事持,这理持。理持这个人他信心清净,他没有疑惑,他有这个好处;如果对这个理不了解,只相信事也行,也决定得生。你就相信西方世界是真有,阿弥陀佛确有其人,我们念佛到临终他真的来迎接,你相信这个事,这叫事持。事持可说是宗教的信念。
理持,就超越了宗教,他是理智的、是智慧的,不是感情的。宗教的热忱是感情的,他行、管用,我们能够这样信得过之后要发愿,这个愿叫做大愿。所以可以说这个世出世间一切的愿,没有比这个愿更大。你发愿参禅,我要求大彻大悟,明心见性;你发愿去学密,我即身成佛。都比不上发愿求生净土这是真的,你发那些愿,你一生拼命努力去修行,纵然有了结果了,那个果不究竟,参禅生到四禅天了没出三界。这个密宗里头即身成佛,大师在这里讲得很清楚,成的是藏教佛,那比圆教差得太多太多。藏教佛还没见性,比不上初住菩萨,可是藏教佛已经断了见思烦恼。所以如果真正学密,自己要问自己,我那个烦恼断了没有?如果没有断,欲界都出不去。欲界出不去;换句话说,初禅天没分。初禅天都没分,你想想看,你那是什么成就?纵然修得再好,欲界的人天福报。所以你要晓得这个结果,然后你再想想,这个念佛不可思议。
所以念佛人,这个佛菩萨、祖师教给我们的,我们心里面所想的就是想佛,所念的、挂念的也就是念佛;我们的愿望,就是西方极乐世界决定要生。所以时时能够忆念佛,时时想生净土,就是这个愿就叫做大愿,这个愿是无比的大愿。这个愿就是四弘誓愿,这个愿就是十大愿王,圆圆满满。如果你没有这个愿,你修四弘誓愿,那四弘誓愿是假的,不是究竟、不是彻底的;你修十大愿王,那十大愿王也不能达到这么样圆满的目标。我们现在心里面想的东西太多了,乱七八糟,要把这些乱想统统放下,想阿弥陀佛。我们对这世间的欲望太多,这个欲望要放下,要晓得人生苦短。你所希望的得到了,得到之后怎么样?得到之后痛苦也来了,又怕失掉,患得患失苦!没有得到天天想得,得到的时候又怕丢掉,总是在苦恼当中,你这个心得不到平静。所以对世间法来讲随缘,你要明理,如果诸位要深深读《了凡四训》,你就会觉悟,你自己命中有的福报丢不掉的。所以有福的人,不管到什么地方他享福;没有福的人,无论到什么地方他都受罪,他受苦。可见得环境对於一个人的影响不大,这个实实在在的话。一般人受环境影响,其实环境不能影响人,还是佛法说得有道理,「境随心转」。环境影响人是心随境转,那是环境影响人,心随境界转;佛法不是这么说的,佛法是境随心转,这个说得有道理。
境随心转,我心好,所谓说存好心、说好话、做好事,纵然环境不好你到那里去做,环境会转好,环境会随你心转。如果你自己没有这个自信心,天天去迷信,去讲求风水、讲求命运,你完全被外面境界控制,你苦一辈子。那个风水、命运有没有?有,怎么改法?从内心改。不从外头境界改,外面境界改不掉的,这是一定要明了的,要从内心去转境界,而不是从外面境界来改造你的命运。但是外面境界还是要改造自己心,譬如说佛法它这个外境,它叫你供佛像,佛像这外面境界,供养佛像是什么?看到佛像要改自己的心,它是这个意思。我们供阿弥陀佛,见到阿弥陀佛,心里就是念念忆念阿弥陀佛,一心想生净土,看到佛像时时刻刻提醒我们。我们供养观世音菩萨,就学观世音菩萨大慈大悲,天天拜观音菩萨。所以佛门里面它用外面境界提醒你自己,还是从内心转境界,我们要晓得这个道理,然后才能够真正谈得上这个修行。好,我们再看,翻过来看这六即佛,六即佛在第三十面第一行从当中看起:
【隋天台智者大师。著观无量寿佛经疏。立六即佛义。以对治自甘堕落及妄自尊大之病根。其说甚精。学者不可不知。】
这先叙说天台大师建立『六即佛』的用意,说它的用意,这是出在《观无量寿佛经疏》。以后他的学生就是四明尊者,把这《疏》又加以注解,这就变成了《疏钞》。所以这《观无量寿佛经疏钞》,《疏》是智者大师作的,《钞》就是四明尊者作的,解释得非常的详细。
【一。理即佛。二。名字即佛。三。观行即佛。四。相似即佛。五。分证即佛。六。究竟即佛也。】
他说了六种,这就是六种不同的佛。什么叫「六」?什么叫「即」?它这有解释,接著底下解释:
【六。以明阶级浅深】
这『阶级』一层比一层深。
【即。则明当体就是。】
『当体就是』,这的确是不假,「当体」是真实,虽然是「是」,它这个意思有浅深不一样。我们把「六即」的意思要是搞明白,我们自己就不会『自甘堕落』,也不会『妄自尊大』,你在整个佛法修学过程当中,这个心是清净平等的,这就很有受用,所以它的好处在此地。我们把它这里头重要的句子,我们念一念,我们看第二段,就是在三十面第二段,讲这个「理即佛」。
【理即佛者。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虽背觉合尘。】
这就是现前的环境,『背』是违背,违背了你自己的觉性,你现在跟五欲六尘混在一起叫『合尘』,这就是凡夫。
【轮回三途六道。而其佛性功德。仍自具足。故名理即佛。以此心之理体即是佛也。】
我们就念到此地。佛在《华严》上就是从这个观点上立论,说「一切众生本来成佛」,就是从这说的,天台大师也就是依据这个而发明的。我们今天这个心,实在讲我们所有一切的作用,都是心在起用。纵然是妄心,妄心的本体是什么?妄心本体是真心。真心是什么?真心就是佛心,就是佛。这真心为什么会变成妄心?迷了。迷什么?迷了自己,不是迷在外面。是迷了自己,自己不认识自己,自己迷了自己这就叫妄心,迷失本性。但是本性一样还是起作用,不能说迷了就不起作用,迷了一样起作用。所以一切作用都是本性的作用,都是真心起用。我们撇开相用不谈,单说真心,单说理体,这就是佛,本来佛,佛就是觉;换句话说,本来觉。《大乘起信论》里面讲的,「本觉本有,不觉本无」,本觉就是此地讲的『理即佛』。佛法讲平等,依据什么道理讲平等?就是依「理即佛」讲平等,这是真正的平等,从理上讲决定是平等。所以我们待人接物用不平等的心,就是错误,为什么?不平等心违背了自己的觉心,「背觉合尘」。如果我们用平等心,那我们就合觉背尘,这就是修行。所以别人对我们不平等,那是他在迷,我过去跟他一样迷,现在我觉悟了,他迷,我不迷,他用不平等心待我,我用平等心待他,我不迷。如果说这样我们会吃亏,你要还有个吃亏的念头,你迷。为什么?如果你觉悟了,我这样是修福,我这福报更大了。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很少人懂得这个道理。我这边丢掉了那边会来,来了更多,你这边不肯丢那边不能来。
所以佛教我们修布施,教我们放下,教我们舍,你命里头有的丢都丢不掉,你丢掉了就来了;命里头没有的,保也保不住,想什么方法都保不住,不是你的。我看到好像昨天、是前天报纸上,马可仕的那些财产在美国的,全部还到菲律宾政府,不是他自己的,想什么方法也保不住,不是他的;如果是他的,怎么丢都丢不完。你想想看,那么多的财产,如果他要是个聪明人、觉悟的人,把那些钱在菲律宾做社会福利事业,利益大众,他是全民拥戴的领袖,而被全世界人尊敬。到底哪个得失的帐,他不会算!所以说真正觉悟人做法,跟一般人做法不一样,这是个浅显的例子,我们容易懂。所以明白这个道理,我们决定不能轻视人,自己也不会自卑,所以才能用清净心、平等心待人接物。佛法修行以这个为依据的,这点很重要、很重要,从理上说的。下面这是讲修行的层次,先从「名字即」,在三十一面第二行:
【名字即佛者。或从善知识。或从经典。闻知即心本具。寂照圆融。不生不灭之佛性。于名字中。通达了解。知一切法皆为佛法。一切众生皆可成佛。所谓闻佛性名字。即得了解佛法者。是也。】
这个我们念到此地。这就是你初学学佛法,接触到佛法了解了,知道心性,就是本来具足的心性,就是佛。像前面的理即佛,你懂得了、你明了了,这虽然明了,可是我们现在还是个凡夫,我现在知道了,知道我有佛性,我也是佛。我虽然是个佛,可是事实上还是个凡夫,我现在是名字佛而已。理懂得了,懂得了没有证得,如果证得这个理就叫究竟佛,圆满佛。现在理是明了了,这个讲我们讲悟叫解悟,理解了是解悟,没证到,解了没有证到,所以这种佛叫名字佛。所以名字位中,哪个不是名字佛?凡是通达佛教教理的,都是名字佛。没有闻佛法的那不算,他连这个根本不懂,他连名字佛也没有,他还没懂得。真正把这个搞清楚的人,这人就是名字佛,他晓得就信心建立,他有成佛的可能,为什么?我本来是佛。大师在此地说这段话用意就是告诉我们,你自己觉悟,你晓得你本来是佛,你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没问题,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当然成佛,这个用意在此地。明白这个道理,我们不能轻视人,为什么?一切众生虽然他没有接触到佛法,他虽然不懂,对理上不懂,不懂是不是没有?有。所以对於任何一个有情众生我们都要尊重,我们明白,明白的人才会尊重他;不尊重,糊涂人他不明白。真正明白的没有不尊重人的,不但是人,一切众生他都尊重。
如果讲到圆满的地方,像《华严经》所说的「情与无情,同圆种智」,不但有情众生尊重,无情的众生也尊重。这点我们学佛的同修要注意,如果有这个毛病要改进,为什么?学佛是要真正做,不是空谈。从那里做起?从本身做起,从家庭做起。本身刚才讲了,待人接物真诚、理智不能动感情,这是个人。理智就不容易做错事情,也不容易说错话;感情用事会做错事情,所以造恶业。避免恶业,断恶修善要理智、要整洁,整齐清洁。所以我们走到人家家里面去,看看人家家里面,如果这个家里一切陈设整齐清洁,这个家兴旺。如果你要去一看,这个家里的东西堆得乱七八糟的,这个家不会兴的,那是衰相、是败相。所以一定是连小孩从小都要培养他,整齐清洁,放东西有固定的地方,要教他放好,从小养成习惯。甚至於我这个桌子上,我哪一样东西放哪个地方都固定的,我这茶碗就放在此地,纵然没有灯的时候我一摸就拿到,方便。用完之后还放这个地方,固定在此地,这点很要紧、很要紧,千万不能够疏忽。
小是家庭,大是国家,所以在我们中国,诸位如果读《左传》,这《春秋左传》就有很多这种例子,有些人到其他国家去观光看一看,就晓得这个国家的兴亡。他看些什么东西?看政府那些官员,看老百姓这个生活,一看就晓得,听他们平常谈些什么话?唱些什么歌?就知道这个国家有没有前途。我们心里很清楚、很明白,可是说了之后,自己也要就刚才讲的要理性。这个有善根的,他可以接受的,我们就劝他改进;如果自己平时很贡高我慢、很自负的,那就一笑了之,恭维几句,什么也不必说。为什么?说了他不能接受,不但不能接受,他还起反感,他还把你当仇人看待,那又何必?所以说能够接受的,有善根的帮助他,规过劝善。不能接受的,可以用一种旁敲侧击的方式,不能直接跟他说,避免伤害他的尊严,所谓自尊心。所以说名字位中,像我们现在明白这个道理了,在六即佛里头,我们是名字即佛。到观行呢?观行就是修行,比名字就高了。名是有名无实,一点也不管用,晓得是晓得不管用,这是六道里头该怎么轮回还是怎么轮回,一点办法也没有,所以再进一步这修行。看底下这一段:
【观行即佛者。依教修观。即圆教五品之外凡位。】
这讲圆教,因为智者大师他是学《华严》的,《华严》是圆教,而且是一乘大经。我们讲修行,修行就是『观行』,修行里面就「观」,观拿现在的话来讲,哲学里头常讲人生观、宇宙观,这个观跟哲学里头讲的人生宇宙观,这个意思相通的,也就是我们一般所讲观念。你要把观念纠正过来,观就是行,你的观念指导你的行为,言行都是从观念里面生的,观就是行,这就是真正讲功夫了。前面讲过有禅有净土,这有了,名字位中没有,到此地是真有。所以前面讲过什么叫有净土?你真的心里头有阿弥陀佛,真的想生西方净土,你就有净土,你就有了,有了你就决定能成功。怕的是没有,怎么没有?心里头还想五欲六尘,还想这个娑婆世界,而把西方净土、阿弥陀佛,当作生活当中一种点缀,有也好、没有也不妨,这不行,这是没有净土。一定要把阿弥陀佛、西方净土,当作我们第一桩大事情,没有比这个更大,没有比这个更重要了,这个叫有了,这才有净土,有净土就是你观行有了。下面这五品位就是五种修行方法,这是凡圣同居土,智者大师他老人家讲的,他往生西方净土所证的地位,就是五品位,就是这个位次。
【一随喜品。】
什么叫『随喜』?这个意思非常的广泛,此地举出一点,这点很重要。重要在什么地方?譬如在现在我们在这社会上,所接触的佛教就五花八门,有禅、有教、有密,你在经典上到处都能听到,到处都能够见得到。见到、听到「随喜」,绝无毁谤,决定不能说我这个法门好,你们那个都不如我,不可以说的。为什么?八万四千法门都是释迦牟尼佛讲的,法门平等,无有高下,哪个法门都好,所以我们要随喜,不要批评。我们修这个法门,他修那个法门,我修这个法门能成就,他修那个法门他以为能成就,是不是真的能成就当然谁也不敢说。我这一次在DC讲演的时候,里面有个居士,有人告诉我,他也是自命不凡,对於经教也相当通达,他学禅的。所以在提出问题,他的问题最多,长篇大论,把别人时间统统占住了。我怎么答覆他?禅好,法门平等,无有高下,禅好,你老人家上根上智可以修。我不行,我下根下智没有法子,只好念佛求生净土。他就没话讲了,不跟他争,然后我们再谈到说禅心要清净,禅心要平等。换句话说,你的心还不清净、还不平等,这我们不必明说,你会听你自然就晓得了。所以到第二天他话就少了,少了很多很多。这些地方我们要注意到,这叫随喜。无论哪一宗、无论哪一派、无论什么样法师,我们都随喜、都欢喜赞叹,我还是学我这一门,绝不受影响这叫随喜。譬如说密宗要建道场,禅宗要建道场,我们有力量也帮忙,随喜功德。不能说他不是我这一派的。除非它是邪教,邪教是对社会人心有伤害的,这个我们决定不帮助他;他是正法,我们就应该要帮助他。所以把宗派这些隔阂要打破,不要有这种分别心。
可是自己修的这个法门了解,对整个佛法全盘都了解,你用心自然不一样,态度也不会一样,彼此互助合作,互相帮助,个人修个人的,都会有成就。到他哪一天修到有困难,觉得不通的时候:你试试看这念佛,看看怎么样。这个可以。禅宗大彻大悟的大德,甚至於密宗很多,最后晚年回过头来念佛的人很多,他都会有成就的,所以这叫随喜。这是很重要,而且是很大的,知道这个随喜,平常我们在生活当中,要能随喜众生,只要与我修行无碍的,实在讲你修别的行有障碍,念佛没有障碍。念佛怎么样?我心里念,你讨厌我念佛声音,好我就不念,我心里念,还是没有障碍。所以念佛的确讲没有障碍的,理事无碍,事事无碍,你心里头信阿弥陀佛,想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个没有人妨碍得了你。因此顺境、逆境、善人、恶人统统可以随喜,应该要修随喜。为什么?你自己晓得,你真正发愿,你已经是西方极乐世界的人,不是娑婆世界的人,现在在娑婆世界不过是暂住几天而已,为什么不跟大家结个善缘?纵然是恶人,我也跟他结个善缘,结了善缘,将来成佛可以度他,这是恶人也要跟他结个善缘,也不跟他结恶缘,要懂得这样的随喜。随喜的心清净,随喜的心平安,随喜的心法喜充满,没有怨恨,这个很要紧、很要紧。所以十大愿王里面有「随喜功德」,很重要的一条修行法,在这五品它是列在第一。
【二读诵品。】
他是天台宗:
【读诵法华。及诸大乘经典。】
天台宗的,我们晓得这个原则,我们『读诵』,大乘你不一定读诵《法华》。但是如果我们是念佛求生净土,诸位要记住,净土宗的经论要天天读,三经一论《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弥陀经》,要常常「读诵」。自古以来有很多好的注解,可以常常阅读,这一方面东西读熟了再读别的,再读其他的大乘经论,我们要以这个为优先,第一是先念这些。最优先的呢?就是《弥陀经要解》跟《弥陀经疏钞》,这两部书很重要。《要解》意思很深,在近代《要解》有两部讲义,一个是圆瑛法师的,一个是宝静法师的,宝静法师叫《亲闻记》,有两种注解,这两种注解都好。圆瑛法师他是个专修净土的人,但是他在教上他一生专攻《楞严》,可以说是近代《楞严经》的专家,他从二十五岁开始发心学《楞严经》,一直到晚年,到七十四岁写了一部《讲义》。经过他的修改,所以《讲义》现在流通得很广,我们学佛社很多,从台湾寄过来的很多。他是教专攻《楞严》,行在弥陀,所以他的三求堂:求福、求慧、求生净土。记这个笔记的人现在还在大陆,明阳法师现在还在上海。老法师从前讲经的地方圆明讲堂,大概现在是明阳法师在那边。
像《楞严》可以读,是一部好书,《法华》、《华严》都好,可是这些书里头,我觉得最难读的,恐怕还是《法华经》,《法华经》一定要看注解,才能看出里面的好东西。换句话说,一定要有人介绍,没有人介绍,你看看不出什么好东西来。就好像我们如果到故宫看商周的那些古物,你看看都是破铜烂铁,它有什么意思,你看不出它的好处。必须要有个行家给你介绍,你才晓得它这个价值,真正有意思。所以一般人看的时候,他不喜欢那个东西,他喜欢什么?明清那些玉器很漂亮,他喜欢那些东西,那些东西跟商周破铜烂铁价值比较,不能比!那真是宝贝,所以这个要内行的人。这个智者大师《法华经文句》那个注解,那就是介绍,他入那个境界他能把它介绍出来,你才晓得这个东西是好。所以读诵大乘经典要帮助你的关键,帮助你就是培养你正觉的人生宇宙观,这就是佛法。佛法讲觉,正觉就是佛法,正觉的宇宙人生观,帮助你对於一切法的理解。所以大乘经典要常常读,读经就跟佛菩萨交谈一样,天天跟他见面、天天跟他谈谈话,亲近诸佛菩萨,所以我们不能离开。
在这边我期望你们这些同修们,对於你们儿女的教育,要想方法教他学文言文,好像到小学毕业,初中的时候就可以下手。文言文是一把钥匙,是《四库全书》、三藏经典的一把钥匙,你花上个三年的时间就可以把底子打好。我记得我带了有一部民国初年的,小学生模范作文,那里头大概有好几十篇,将来可以把它影印出来。如果这边有人开中文班教小朋友,拿那个教材来教,或者我到台湾,再去找一点、搜集一点这些浅显的文言文,适合於儿童的,来教他们。他们能够在这上有修养的话,那以后方便、太方便了,直接接触到中国的经典,这是说到「读诵」。
【三讲说品。】
读了之后要『讲』,这个「讲」当然也是很广泛的,像这样我们一个讲座的型式也是讲,平常朋友们聊天也是讲,就说谈话的内容,就是不离这个宗旨,自利利人,要发心讲。如果真正想把这个东西学好,一定要上讲台,人有很多习气、毛病,这个自己要晓得,自己要知道,自己哪一种毛病重,就要想办法对治。因为我自己我明了,我很懒惰,治懒惰的病不好治,我这个读书有点小聪明,在过去的时候心不专一什么都看,所以常识很丰富。因为有点小聪明,所以就不念书了,应付考试只要十分钟就够了。我在学校念书,这一天考试了,考试前十分钟把这书翻一翻,答了几个题目就不成问题,就能答得出;其余的时间就玩去了,就不念书。尤其我那个时代跟父母不在一起,没有人督促。我们在抗战期间是公费学生,住在学校里,吃也在学校,所以跟老师是比较上接近,骗老师很容易、很简单,考试六十分就及格了。所以一答题,那个时候念书跟现在不一样,跟台湾完全不相同,台湾,我看到台湾这念书的学生,下一世不能做人,太苦了,太苦太苦了,那么小背那么多书,那么痛苦。我们在大陆上不一样,大陆上考试通常什么?一般老师出题目就是六个题目选五题,而且都是可以自由发挥的。所以不要死念书的可自由发挥,一题二十分。有些老师勤快一点出得多的,就是十二题答十个题、选十个题,它最多的,通常一般都是五题,五题是选四题、六题选五题。还有比较懒惰一点的老师,只出两个题目,一个题目五十分,这我们那时候都常有的事情。所以这念书就是非常轻松、非常愉快,玩的时间多。我玩的时间都到图书馆看书,看喜欢看的东西,所以常识很丰富,但是不专、不精。
所以要想治这懒惰,但是你要是没有精深,你这学问不能扎根,学东西不坚固。所以我对治的方法就是上讲台,上讲台欺骗大众不容易,这很难,老师只有一个人好骗!大众这么多人,你说在台湾至少有一百多人在那里听,那么多眼睛看著你,你要没有充分的准备真的下不了台。所以过去人家讲我,「他喜欢讲经。」我告诉他,「我不喜欢讲经,治病,我不会讲经,我才这样勤奋的来做,等我将来会讲经,你请我讲我都不会跟你讲。」所以自己要晓得自己毛病,要想方法来对治,上台讲经是对治自己懈怠的毛病很有效。一个礼拜你要去讲一个钟点,这一个钟点至少你要用三十个钟点去准备,你要没有三十个钟点,你上台会手忙脚乱。这是个方法,逼著自己不能不用功,可是这个方法真是很有效,而且进步也很快。譬如最初上台去讲,的确要准备三、四十个小时,讲上个一年、两年熟了,一个小时可能你只需要三、四个小时准备就够了。再讲熟了大概一个小时准备一个小时也就够了,再熟的时候准备一个小时,大概可以讲七、八个小时,已经很轻松了,这是我自己的一个经验。我自己有的时候很认真看书,看一天八个小时,一个月都讲不完,就行了,可以讲一个月。所以很轻松,每天什么人找我去玩都可以,我都陪他去玩,玩回来之后不要准备,打开经典就讲,这就熟了,一定要熟。所以现在熟了之后晓得什么?现在这个理论愈来愈清楚、愈来愈明白,晓得念佛重要了,现在晓得念佛。现在读诵大乘、什么讲经对我来说不重要,念佛重要,一天到晚佛,所以这个要紧。真正晓得才肯干、欢喜干,干得不会厌,愈念精神愈好;你不晓得、不明白,愈念愈提不起精神。这是「讲说」很要紧。
【四兼行六度品。】
可见得『兼行』的时候,是以「读诵、讲说、随喜」为主,附带的学『六度』,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这是菩萨修学的六大纲领。我们要随分随力的去做,帮助你观行,可见得佛法修行先自己后别人,自己没有修成功,没有法子帮助别人。所以自己一定要有相当的成就之后,然后才正行六度,正行六度是以帮助别人为主,你说自己已经根基隐固了。这个根基隐固,诸位要晓得,到什么时候才稳固?这要知道,自己确实有把握了,这个时候可以正行六度。自己还没有把握兼行六度,诸位一定要明白这个道理。譬如往生极乐世界自己确实有把握了,绝对没有问题,我可以正行六度,我可以全心全力的去帮助别人。就像智者大师一样,他虽然是五品位,位次不高他真能去!真能去位次低一点无所谓,我拿我的时间去帮助别人。假如说自己没有把握,把自己的舍掉,完全帮助别人就错了,那是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到最后自己还是六道轮回,还是三途六道这个麻烦,这是绝对绝对错误。先成就自己,再帮助别人;有很多人他颠倒了,他先全心全力帮助别人,自己修行疏忽了。
像从前古时候达摩祖师见梁武帝,梁武帝就如此,他帮助别人,他是正行六度,但是他自己疏忽掉了,自己没有修行。他护法到处盖寺庙,帮助出家人弘法利生,他搞这个事情,自己修行疏忽掉。所以他的果报人天福报而已,这是不对的。我们今天修行修净土的,决定能够往生,到什么时候自己有把握往生?你不要问别人,自己晓得、自己知道。到那个时候之后,就看你自己发心,你要还是兼行六度,你自己品位会增高,你再加功用行。你说我到这里可以了,我在帮助别人,修大慈大悲也非常好,福报很大,与众生广结法缘,将来成佛之后法缘殊胜,这个确实如此。虽然成佛,佛教化众生是一样的,但是法缘不相同。像我们讲十方世界这些诸佛的法缘,没有一个人比得上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法缘比别人就殊胜。你以释迦牟尼佛跟弥勒佛两个人相比,弥勒佛的法缘没有释迦牟尼佛殊胜,所以这个在因地上发心不一样。我们要发心广结善缘,结缘又不碍自己修行这是最好的办法,不妨碍自己修行,这讲正行六度。底下讲的:
【正行六度。而自行化他。事理具足。观行转胜者。】
这就是自己成熟之后,利他实际上就是自利,教学相长,有很多道理不是自己想到的,想不到的,往往在教学当中悟出来的。平时读诵发现不到,讲的时候或者别人在问的就有很多的启发,所以菩萨没有不教化众生的,这是讲到观行。再看「相似」,诸位翻开三十二面,观行要是修成就了,如果我们拿这一套理论用在我们念佛上,就是功夫成片生凡圣同居土。诸位要晓得,名字位中只能够跟西方世界结个法缘,种一个远因,这一生不能往生,观行这一生能往生,观行有成就决定能够往生,生凡圣同居土;如果到相似位,那就不是凡圣同居土了,而是方便有余土,这就是事一心不乱,这得定,得念佛是三昧了,他这个位次高。在三十二面第二行:
【相似即佛者。谓相似解发。】
这个『相似』就是虽然还不是佛,有点像;前面观行连像都不像,不像,用功是不错,还不像。为什么还不像?见思烦恼没断。「相似」是见思烦恼断了,尘沙无明没断,见思烦恼断,所以满像。因为他跟六道众生完全不一样。前面「观行即」,跟六道众生一样,见思烦恼不断。
【即圆教十信之内凡位也。】
实在讲是圆教七信到『十信』,由此可知,圆教的初信到六信是观行位。七信到十信这四个位次是相似位,初住以上那是分证位,那是明心见性了,根本无明也破了几分。
【初信断见惑。七信断思惑。】
『断思惑』,它这个讲断证的功夫,与小乘的阿罗汉、辟支佛相等,这个出三界,七信位出三界了。八信、九信、十信断尘沙惑,无明没断,断尘沙惑,这就是相似即。在修行功夫上来说,其他的法门确实是难,要到这个境界不容易。念佛人就是用一句佛号,你的深信大愿就是一句阿弥陀佛,就能够到这个地位。不但能到这个地位,能到圆满佛果的地位,所以它这个比其他法门,确确实实是要来得简单、容易。一句阿弥陀佛从初发心念成佛,当中不要再加任何东西掺杂帮助都用不著,就是一句阿弥陀佛就行了,就成功了。所以我们用这个方法,这一生当中到相似、到分证都可能,都能做得到;但是用其他法门,我看实实在在不容易。这个方法能做得到。可是你不要求,功夫自自然然成就,到了一个阶层,你也不要生欢喜心,继续不断的再努力,他层次自然会提高。如果心里有求,这个求心就是障碍,心不清净,所以心里头只要有阿弥陀佛,连什么一心不乱都不要,都不要去想这些,念念就求生西方净土。阿弥陀佛来不来迎接,也不要去考虑这些,你考虑这些都打闲岔,到时候他一定来!你何必操这个心,用不著操这个心。不要疑惑,疑就是障,决定不疑这叫深信,深信就是不疑,一点怀疑都没有。「分证即」,在三十二面倒数第三行:
【分证即佛者。于十信后心。破一分无明。证一分三德。即入初住。而证法身。是为法身大士。】
所以『分证位』里面,它有四十一个阶级,就是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所以等觉菩萨也是分证位。这在念佛就是理一心不乱,证到这个地位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是实报庄严土跟常寂光净土,这个地位就非常非常高,所以这是法身大士。跟《华严经》里面所讲的境界完全相同,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禅宗里面讲明心见性,也是分证位,可是到这地方的确不容易。我们看《坛经》,六祖大师他老人家一生这个会是最殊胜的,在我们中国真是空前绝后,三十七年,在他会下到分证位的人,只有四十三个人,这是在中国历史上史无前例的,过去没有,他以后也没有。有些禅师一生在教学生当中,有一、二个到这个境界的,那就很难得。你看五祖的时候只有一个,就学生六祖一个;甚至於一生这学生当中,一个都没有到这境界很多很多,太多太多了,所以这个的的确确不容易。永明大师所讲的「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这是有道理。
我们再看慧远大师在东晋的时候,他在庐山建念佛堂,就是东林莲社。现在这个莲社还在,将来有机会到大陆可以去看一看,听说现在还有一百多人在那边念佛,这是古道场。他老人家在世的时候,一共是有一百二十三个人个个往生,一个不漏。后去的人都是看到,临终的时候阿弥陀佛、观音、势至来接引,他们那些同伴、老同修都跟著阿弥陀佛一道来接引的,那是一个都不漏的。由此可以看到,念佛比参禅容易,那个成就当然就更不必说。所以禅必须要到分证位才算叫有禅,前面讲过,前面这有禅有净土里讲过。净土里面怎么说?观行位就有净,这个不一样,禅到相似即还不能叫有禅,为什么?他不能出三界。他生四禅天,他不能出三界,所以还不能叫有禅;净土就是观行位,见思烦恼不断就叫有净,所以你可以看这难易相差很大很大。「究竟即位」在三十三面第二段里头:
【究竟即佛者。从等觉。再破一分无明。】
这『一分无明』叫生相无明,什么叫生相?就是现在有很多科学家、宗教家在这探讨的,这宇宙怎么来的?这些森罗万象什么时候来的?怎么变现?什么理由变现出来的?就是这个问题,这是从无明生的。如果这一品无明断掉,这所有现象都没有了。所以永嘉大师在《证道歌》上所说的,「觉后空空无大千」,那就是破最后一品生相无明,但是佛到这地位他破不破?他不破。不破也是究竟即位,为什么?他有能力破,他不是没有能力。不像等觉菩萨,等觉菩萨想破破不了,没能力;这个人是有能力破而不破,所以他还是究竟即。他为什么不破?破了之后就不度众生了,他就超越掉了,所以这叫真正慈悲。菩萨的身分度化众生,假如他要一破了,他就不能到这来,他的缘就没有了。这个事情就好比一个比喻,好像人在作梦,忽然觉悟了他在作梦,他可以醒过来,好像梦里面有很多事情要做,还有很多众生在那里,他可以醒过来,他不醒过来,为什么?梦里头还有很多众生,他去度化他、他去教化他、去教他们觉悟,就这个意思。有能力醒过来他不醒,所以他这是自在。所以我们今天在佛经里面讲的这些诸佛,都是这种地位,他要是真正断了无明没得说了,还说什么?什么也没有。到这个境界不破,他这一关他不打破,所以实际上圆教的佛都是等觉菩萨。但是他这个等觉菩萨,跟一般刚刚证的等觉菩萨不一样,一般刚证到等觉没有能力破这品无明。他们这有能力他不破,所以等觉就是佛,这是真正的慈悲。所以说:
【则真穷惑尽。】
『真』是真性,真性证到究竟圆满了,没有比这个更圆满。『惑』是什么?就是迷惑,就是无明。无明断尽,真是一点都没有了。
【福慧圆满。】
诸位要特别注意这一句,我们求福、求慧,『福慧』是本性里头本来具足的,不是从外面求的。就是外面这些财宝也是本性具足的,这是一般人不晓得。你心地真正清净,真正平等慈悲,福报就有,本性里面的福报。你不要担心:万一我饿死了怎么办?冻死了怎么办?没这个道理。翻开历史,古今中外这些学佛的人,在家、出家哪个饿死了?你们看到哪个饿死了?没有。清苦一点是有的,但是人家那个清苦他自在,心清凉自在。孔老夫子的学生颜回一箪食、一瓢饮,人家是觉得那很穷苦,他乐得不得了,比谁都乐,他那个乐是真乐。绝对不是世间人讲的,五欲六尘享受这个乐能比的,那不是的,他真乐。他物质缺乏不?他不缺乏。我们一般人感觉得他很缺乏,他自己看,他不缺乏。如果能够说多修布施,多结法缘,这物质生活非常丰富的。尤其我们看历史上这陶朱公,就范蠡,越王勾践的大夫范蠡,这个人是了不起的人,我们大陆上供财神供他。现在台湾供财神供关公,我们想不出什么道理出来,关公什么时候变成财神爷,想不出道理。范蠡很有道理,他是个做生意的人,三聚三散,发了大财,发大财布施,统统布施掉从小买卖再做起,没做几年又发了,命里头有财丢都丢不掉,一次比一次发得多。这个如果再拿世法来想,也能想得通,你发了大财统统布施掉,你再做生意谁不照顾你?大家都照顾你,晓得你发财我们大家都沾光!也得想尽方法帮助你发财,这一定有道理的,世法出世法都是有道理。所以「福慧圆满」的,自性里头福慧圆满。
【彻证即心本具之真如佛性。入妙觉位。而成无上菩提道矣。】
这就是无上正等正觉,这是到究竟圆满。究竟圆满就是前面讲的理即完全显现出来,没有一丝毫的障碍,这就是「究竟即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佛告诉我们,一生当中到究竟即。所以西方极乐世界那些等觉菩萨、补处菩萨,究竟即的地位不少。一个世界只有一个领导人,不能有两个领导,所以佛只能有一个。其余的纵然到了这个地位,也要降一等以等觉菩萨的身分来帮助阿弥陀佛。其实与阿弥陀佛同等地位的人很多很多,这些人最重要的,就是我们晓得,十劫当中成就的,这个重要。这是任何世界、任何经典里面所没有的,所以晓得这个道理。我们再翻开第三十四面,看第一行第二个字起:
【佛既彻悟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之心。见一切众生。与佛无二。故于怨于亲。皆为说法。令得度脱。虽是极其恶逆不信之人。亦无一念弃舍之心。因见彼是未成之佛故也。】
这个几句话我们要把它多念几遍,要牢牢的记住,对我们自己修行有大利益。我们的修行为什么不能成功?为什么功夫不能得利益?毛病就在此地,心不平等。不平等的心修行不得力,为什么不平等?不晓得事实真相。你要晓得事实真相了,纵然极恶的人,冤家来对你,你不但不恨他,而且你真正的会觉得感激他,为什么?业障消了,业障消掉之后福慧就现前。如果你一看到冤家对头生气,你福慧都没有了,慧变成了烦恼,福变成了恶业。你要是不生气,他怎么样对你你能够忍受得住,能够以一个平等心、善心对待他,这一个福慧的增长比什么都大,这是修福修慧的好机会。我再告诉诸位,我在没学佛之前,我对於一般这个事理我都看得很清楚。我有一次在台北,曾经遇到两桩事情,那个时候三十九年、四十年台湾出版业不发达,有些好书买不到。我从大陆上带了一些书,很喜欢看的书,文艺的东西。我们在搬家的时候,被我一个同事顺手牵羊牵走了,书是我很喜欢、很爱的书,有问大家,也问到他,他说不晓得,没看见。过了大概有几个月,有别的同事,因为我们住的宿舍,他是另外一个宿舍,一个宿舍三个人住,他的同伴告诉我:你丢的那些东西都在他那里,都在他那个地方。
我就晓得了,晓得问他不承认。但是这个东西实在是不忍心割爱,那个时候还没学佛、没学布施,不知道布施。所以我有一天趁他不在的时候,我就跟他那个同伴,因为一个房间住三个人,三个人都有钥锁,他就带我到那房间,我又把那东西给拿回来。以后他知道了,知道的时候,有一天藉故很生气,在办公室里头把我臭骂一顿,借题发挥。我们办公室有二十多个人,他骂的时候我一句话不说,我低著头随他骂,他骂了半个多钟点骂累了不骂了,骂累了。骂、打架两个人都是一般见识,所以处分两个人一样处分。你看我们在学校里,学生打架的时候两个人统统罚跪,为什么?两个人一样的!如果当中有一个好一点,打不起来,所以那一天我若要是回他,那不就吵起来了,吵起来结果不是两个都受处分。随他骂,骂了半个多钟点他骂累了不骂了,也就没有事了。过了三天,他来给我道歉,「我很对不起你那一天。」我说「我很感激你。」为什么很感激?一般人赞叹我很有修养。他要不骂我,我怎么会有修养?我的长官怎么会那么样器重我!就因为他骂了,所以我在单位地位增高了,大家对我尊重,我很感激你。这互为因果的,所以有很多人,你一定要明白这个道理。
还有一次比这更严重,是有个同事打我,也是有一点误会,他打的时候我不还手,最后打不下去了,他真的很尴尬,打吧也不是,不打吧自己下不了台,那个搞得他好难看、好难为情。也是有很多朋友、同事来看著,那真有没办法。所以打的时候要还手,打得就愈打愈热闹,这一面打,一面不还手,这是他最难看,也过了几天来跟我道歉,我说「没关系,希望你以后不要打人,再愤怒的时候不要动手。」这给他一个很严重的教训。对我来讲,我那个时候阶级虽然很低,多少那些大官、大将对我都很在乎,认为什么?我这人很有修养,说话很有分量。所以这好处很多,而且又能感化人,到最后都变成最好的朋友。所以待人处事要理智,不要动感情,尤其在冲动时候自己要冷静,愈冷静愈好,学佛的人要注意这点。所以这个几句话教训非常之好,我们常常要记在心里。学佛了,最好是一生我们不开口骂人、不动手打人,人家怎么样加给我们的侮辱,我们也如如不动。这个末后大师有几句话,我们把它念一念,诸位看一看,在三十五页第一行下半段:
【至於此次皈依弟子之供养。决定全作为赈灾之用。印光绝不取用分文。盖我是一孤僧。既无庙宇。又无徒弟。除衣食外。留钱无用。一旦命终。火化之后。骨烬投入大海了事。亦无需造塔。及作任何纪念也。】
这个大师生平他老人家就是这个主张。
【且此皈依之事。最初我本不允。亦以屈文六居士。】
『屈文六』以后到台湾,住在台湾桃园大溪,他传密教他是上师,他来找过我,我没答应他。因为我们那时候有几个人在大溪住,住得很苦,也是生活非常清苦。我是一个星期在大溪关帝庙讲两次经,就讲《文昌帝君阴骘文》,讲两次经,大家信徒送一点菜、送一点米,就靠那个过日子。但是能过得去就是了,也没有什么缺乏,也没有挨到一餐饿就是。「屈文六」在这传密,就派了人来找我们,希望我们皈依跟他学密,他每个月津贴我们三百块钱生活费用,一个人三百,我们五个人就一千五了,那就会过得很舒服、很好了。我们的庙里住持和尚寂光法师就动了心,动了心:这好事,这好事情,我们求之不得。当中也有两个,我们五个人当中有两个是屈文六的学生,两个都是出家人,一个法融、一个明演,跟我也都是好朋友,他们跟屈文六学密。老寂光跟我商量,我说「好事是好事,我们只值三百块,三百块就卖给他,只值三百块。如果他要是真正好的上师,我今天拜在他面前,他把我赶出去,我佩服他。我想想我不够资格学密。」不够资格学密,还要拿这个利来诱惑我们,要我们到他那里去,他那个密也不要谈,这样就作罢。他从前曾经做过新疆省的主席,在过去做过新疆省主席,晚年学密。遇到过这么一桩事情。
【圆瑛法师之敦劝。谓诸发心者求法情殷。为满彼等之愿。情不可却。故为允可。余素轻视金钱。不似他人。每名弟子需出香敬若干。始准备皈依。余则即无钱亦可皈依。只要其能诚敬修持耳。】
这一段话我看到的时候,我们的确很感慨,因为印祖我没有见过,没见到过他。大陆上的佛教我也不清楚,因为我在大陆念书的时候,我不信佛,所以对这个一无所知。到台湾之后,我是四十二年才开始学佛的,我三十八年到台湾,四十二年开始学佛。以后曾经听说,有些法师讲经,在外面讲经先谈价钱的,你请我讲这一部经要多少钱?这我听说过的。我看到这一段,怎么皈依还要谈价钱,这是我以前没听说过的,皈依还要谈价钱。印光法师说这个话当然有根据的,当然不是胡造谣言的。假如皈依都要谈价钱,这个不成话、实实在在不成话。所以这佛法难怪现在很多人印的经典,后头「版权所有,翻印必究」,这是佛法的衰相,我们自己要明了。至少我们自己要明白,真正修福修慧不谈这些,决定不要谈到钱,甚至於那个真正想修学,他有困难的,我们一定还要帮助他,我们有钱还要帮助他。不但不希望他拿钱,我们还要拿钱去帮助他,我们只要大家能够闻到佛法,只要大家能够觉悟回头就好。当然最要紧的,是希望他能相信净土,他的一生成佛,帮助一个人成佛,这是无量无边的功德,所以决定不能做这些事情。好,今天我们就讨论到此地。
印光大师《法语》第五讲,就是第五天,他这个题目,是「略释天台宗六即义兼说吃素放生」。这个题的意思,与我们念佛求生净土,有很大的关系,我们在这个地方,可以细心的来研究讨论。一开头大师说:
【净土法门。三根普被。利钝全收。契理契机。至顿至圆。洵为当今之唯一无上法门。】
这几句话,实在是很不容易说得出来,如果对於佛法没有全盘的认识,而且还要甚深的理解,这个话不容易说得出来。这个『三根』,所谓讲上根、中根、下根,「根」是讲的根性。换句话说,这个法门从上来说,是等觉菩萨他也求生净土,这是上根之上者,最上者。讲到下根,往往我们看到有不认识字的,没有念过书的,是粗人,这样的人他老实念佛,他也能往生;换句话说,这个法门是无所不包。而不像一般其他的法门,其他法门那的确是要讲条件的。譬如说禅宗,那的确要上上根,上根还不行,要上上根。跟这六祖在《坛经》里讲的话,那个没错,因为上根的人学禅他不能出三界。印祖在《法语》里头讲到这问题,我们在倓虚法师「念佛开示」里头,他也讲到这问题。他说上根的人学禅他有成就,但是多半都生在四禅天,就看他的功夫深浅了,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四禅天没有出三界,天福享尽了还是要受六道轮回,这个事情很麻烦。像他老人家前面一次举的圆泽禅师,那就是上根人,他的确参禅得到禅定。诸位要晓得,得到禅定就有神通,佛家讲的五通,他不是六通,如果要得漏尽通他才有用处,才能超越三界。漏就是烦恼,他烦恼没有断尽,烦恼没有断尽三界六道轮回业因不断,他既有因当然有果报。
如果见思烦恼断尽了,三界之内他因没有了,所以三界之果他当然不受,那要到阿罗汉才行。所以单单得到禅定不行,像圆泽禅师他虽然得到禅定,他有他心通,他知道过去、现在、未来,可是来生还是在人道。像这样的情形,我们在历史上,所看到的太多太多,好像《德育古鉴》里面,就举了将近有一百多个人的例子,将修行功夫有成就转世,但是转世多半是享福,享福纵然有修行,功力不如前一生。所以在六道轮回,就一世比一世要差一点,转个几世之后就是一般的凡夫。即使密宗这些大喇嘛、活佛来转世也是如此,每转一世比前面一世功行总是要差一些,不会说是一次比一次进步。那种人当然有,那太少太少,绝大多数总是一世不如一世。这个原因我们不难想到,那就是世间五欲六尘这些诱惑,这些物质诱惑的力量,确实这是一代比一代严重。像现在我们人过的生活,在三十年前,中国说三十年叫一世,三十年前跟现在,在物质享受上要差很多。再三十年之前,所以你愈往上面去看,人愈朴实、愈老实。现在人修行,比从前人难得太多太多,就是物质诱惑的力量太大。这个法门的好处,就是它不要限定什么资格,什么样的根性、什么样的程度不限定,统统都可以修学,只要老实去做都会有成就,这种成就真正是不可思议。绝不是四禅天人、四空天人所能够比的。
底下他讲『契理契机』,机是根机,「契机」这没有话说,刚才讲了『三根普被,利钝全收』,契机是没问题。这个契理难,确实是契理,可是懂得这个理的人不多,正如古德常说「唯佛与佛方能究竟」,连等觉菩萨对於净土的道理,还是不十分清楚。我们今天唯一能信的,就是相信圣言量,释迦牟尼佛决定不欺骗我们,他所讲的这桩事情决定是真实的,我们相信释迦牟尼佛的人格。相信译经的法师,鸠摩罗什大师翻这个经没有翻错,何况这部经在唐朝时候玄奘大师、窥基法师,他们师徒给我们做了证明。那就是窥基大师留了一部注解,流通在后世,《阿弥陀经通赞疏》,证明这部经在印度梵文经典里面确确实实有,确确实实是释迦牟尼佛说的,罗什大师翻的没翻错,我们相信的是这些。如果撇开这些,要不相信的话,那这个经的的确确就难信了,为什么?它里面的事在理上很难讲得通。哪有带见思烦恼的人,居然有等觉、地上菩萨那种受用,这不可能的事情,可他在西方世界他确实是如此。一般经典里面,大小乘经典,佛都是这么说,成佛要修行三大阿僧只劫。阿僧只是个很大的数字,这数字在《华严经.根自在主童子》那一章,那个计算很费事,印度这个计算数目字单位有一百五十多个,这是个大数。
过去我们在台中慈光大专讲座里面,李老师有个简单的说法给学生,但是这个数目字的计算法是不是正确,我不敢讲,正确一定要依《华严经》。他说的这数字已经很大了,他照我们中国这个计算,说万万为亿,万亿为兆,用兆做单位,上面是一千,下面八个万,底下那个单位是兆,一千万万万万万万万万兆一个阿僧只,所以我们看到这数字是天文数字,要三个阿僧只劫这才能修成佛。修成什么佛?这讲到天台宗,天台宗讲佛有四个等级,四种藏通别圆,这三大阿僧只劫修成的是藏教佛,可见得这个位次并不高。要修成圆教佛呢?那就是《华严经》上所说的无量劫,我们听到这个说法合理,的确合理。但是在西方极乐世界那个时间就短,短得太多太多,所以这就叫人很难相信了。为经上讲的「诸上善人俱会一处」,那上善之人数字多得不得了,这上善指谁呢?实在讲就是圆教佛,就是圆教的佛。圆教等觉菩萨那差不多就是佛。
他们修行多久才成就的?经上明明白白告诉我们,阿弥陀佛成佛以来到现在才十劫。换句话说,他就是修得再久也不过就十劫,十劫跟阿僧只劫不能相比,没法子比的。他修的是不是要十劫才能修到等觉菩萨地位?我们再看在道理上讲,不须要,为什么?譬如有的人,阿弥陀佛那个世界一成立他就去往生的,那到现在是十劫;有些阿弥陀佛已经在那里弘法五劫,他才去的,他到现在才五劫。由此可知,在西方极乐世界从凡夫修成圆教佛果,时间不长。依现在来论的话,这个时间最长也不过十劫,就能证到圆教的佛果这不可思议,这是千经万论里头找不到的,十方诸佛刹土里头也没这个事情。所以这个法门是特别法门,难怪十方诸佛都赞叹。我们《弥陀经》讲到后面讲到六方佛,玄奘大师翻译的十方佛,十方诸佛赞叹。所以像这些种种奇特实实在在不可思议,这是讲契理,它的确是契理,这个理甚深,不是一般人能够了解的。所以这一句里头的契理是真契理,就是一般人不容易接受。
『至顿至圆』,这个法门修学要真正下决心修学,七天就能成功,就是顿极、也圆极了。「圆」是什么?一生西方极乐世界,你看经上常说的,即使是凡圣同居土下品下生他圆证三不退。这圆证三不退,我们注重这圆字,因为一般讲圆证三不退是什么地位?是等觉菩萨,像观世音、大势至这样的菩萨才是圆证三不退。如果单单讲证三不退没圆,最起码的三不退,是圆教初住菩萨。初住菩萨到等觉有四十一个阶级,所以他这个的确是「至顿」,顿极了。蕅益大师《要解》里面跟我们说他的身分,你说他是等觉菩萨他不是,他是凡夫,他见思烦恼没断;你说他凡夫吧,他又圆证三不退。所以是一切俱是,一切俱非,这是西方极乐世界真正难得之处。所以大师在这里赞叹,『洵为当今之唯一无上法门』,这句话一点都不错。我们学佛,学佛法在一切法里头,世出世间一切法,你能够真正明了净土、认识净土,实实在在就像《弥陀经》上所讲的,是多善根、多福德、多因缘。所以我上次讲到《要解》里面蕅益大师讲的,「深信大愿即是无上菩提」,我看了这一句话我深受感动,这一句了不起!
这个发无上菩提,我们在《华严经》上看到善财童子,善财童子出去参访里面,第一句话我已经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那就是无上菩提。那是什么资格?是圆教初住以上。他在文殊菩萨那个地方修行,修到十信心满,就是圆教十信位修满毕业了,这发无上菩提心出去参学,这样的身分。这个念佛人,只要具备两个条件,一个深信,一个大愿;就跟善财童子在文殊菩萨那里毕业出去参学,发无上菩提心,这地位就相等了,这个真不可思议。我们想想是不是真的?真的,这个话一点不假。因为他有深信,他有大愿,这个人决定往生,一往生就圆证三不退,那不是无上菩提是什么!当然是无上菩提。深信这个我们要搞清楚,蕅益大师在《要解》前面给我们讲信,他提出六条,第一个相信自己,这就是此地讲契理,甚深之理。也就是《华严经》所说的,「唯心所现,唯识所变」,相信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是我们自性所现,本识所变,你要相信这个。但是这一条你晓不晓得,实在讲没有太大的关系,你能够晓得,好,为什么?你这个念佛,就是执持名号有理持、事持,这理持。理持这个人他信心清净,他没有疑惑,他有这个好处;如果对这个理不了解,只相信事也行,也决定得生。你就相信西方世界是真有,阿弥陀佛确有其人,我们念佛到临终他真的来迎接,你相信这个事,这叫事持。事持可说是宗教的信念。
理持,就超越了宗教,他是理智的、是智慧的,不是感情的。宗教的热忱是感情的,他行、管用,我们能够这样信得过之后要发愿,这个愿叫做大愿。所以可以说这个世出世间一切的愿,没有比这个愿更大。你发愿参禅,我要求大彻大悟,明心见性;你发愿去学密,我即身成佛。都比不上发愿求生净土这是真的,你发那些愿,你一生拼命努力去修行,纵然有了结果了,那个果不究竟,参禅生到四禅天了没出三界。这个密宗里头即身成佛,大师在这里讲得很清楚,成的是藏教佛,那比圆教差得太多太多。藏教佛还没见性,比不上初住菩萨,可是藏教佛已经断了见思烦恼。所以如果真正学密,自己要问自己,我那个烦恼断了没有?如果没有断,欲界都出不去。欲界出不去;换句话说,初禅天没分。初禅天都没分,你想想看,你那是什么成就?纵然修得再好,欲界的人天福报。所以你要晓得这个结果,然后你再想想,这个念佛不可思议。
所以念佛人,这个佛菩萨、祖师教给我们的,我们心里面所想的就是想佛,所念的、挂念的也就是念佛;我们的愿望,就是西方极乐世界决定要生。所以时时能够忆念佛,时时想生净土,就是这个愿就叫做大愿,这个愿是无比的大愿。这个愿就是四弘誓愿,这个愿就是十大愿王,圆圆满满。如果你没有这个愿,你修四弘誓愿,那四弘誓愿是假的,不是究竟、不是彻底的;你修十大愿王,那十大愿王也不能达到这么样圆满的目标。我们现在心里面想的东西太多了,乱七八糟,要把这些乱想统统放下,想阿弥陀佛。我们对这世间的欲望太多,这个欲望要放下,要晓得人生苦短。你所希望的得到了,得到之后怎么样?得到之后痛苦也来了,又怕失掉,患得患失苦!没有得到天天想得,得到的时候又怕丢掉,总是在苦恼当中,你这个心得不到平静。所以对世间法来讲随缘,你要明理,如果诸位要深深读《了凡四训》,你就会觉悟,你自己命中有的福报丢不掉的。所以有福的人,不管到什么地方他享福;没有福的人,无论到什么地方他都受罪,他受苦。可见得环境对於一个人的影响不大,这个实实在在的话。一般人受环境影响,其实环境不能影响人,还是佛法说得有道理,「境随心转」。环境影响人是心随境转,那是环境影响人,心随境界转;佛法不是这么说的,佛法是境随心转,这个说得有道理。
境随心转,我心好,所谓说存好心、说好话、做好事,纵然环境不好你到那里去做,环境会转好,环境会随你心转。如果你自己没有这个自信心,天天去迷信,去讲求风水、讲求命运,你完全被外面境界控制,你苦一辈子。那个风水、命运有没有?有,怎么改法?从内心改。不从外头境界改,外面境界改不掉的,这是一定要明了的,要从内心去转境界,而不是从外面境界来改造你的命运。但是外面境界还是要改造自己心,譬如说佛法它这个外境,它叫你供佛像,佛像这外面境界,供养佛像是什么?看到佛像要改自己的心,它是这个意思。我们供阿弥陀佛,见到阿弥陀佛,心里就是念念忆念阿弥陀佛,一心想生净土,看到佛像时时刻刻提醒我们。我们供养观世音菩萨,就学观世音菩萨大慈大悲,天天拜观音菩萨。所以佛门里面它用外面境界提醒你自己,还是从内心转境界,我们要晓得这个道理,然后才能够真正谈得上这个修行。好,我们再看,翻过来看这六即佛,六即佛在第三十面第一行从当中看起:
【隋天台智者大师。著观无量寿佛经疏。立六即佛义。以对治自甘堕落及妄自尊大之病根。其说甚精。学者不可不知。】
这先叙说天台大师建立『六即佛』的用意,说它的用意,这是出在《观无量寿佛经疏》。以后他的学生就是四明尊者,把这《疏》又加以注解,这就变成了《疏钞》。所以这《观无量寿佛经疏钞》,《疏》是智者大师作的,《钞》就是四明尊者作的,解释得非常的详细。
【一。理即佛。二。名字即佛。三。观行即佛。四。相似即佛。五。分证即佛。六。究竟即佛也。】
他说了六种,这就是六种不同的佛。什么叫「六」?什么叫「即」?它这有解释,接著底下解释:
【六。以明阶级浅深】
这『阶级』一层比一层深。
【即。则明当体就是。】
『当体就是』,这的确是不假,「当体」是真实,虽然是「是」,它这个意思有浅深不一样。我们把「六即」的意思要是搞明白,我们自己就不会『自甘堕落』,也不会『妄自尊大』,你在整个佛法修学过程当中,这个心是清净平等的,这就很有受用,所以它的好处在此地。我们把它这里头重要的句子,我们念一念,我们看第二段,就是在三十面第二段,讲这个「理即佛」。
【理即佛者。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虽背觉合尘。】
这就是现前的环境,『背』是违背,违背了你自己的觉性,你现在跟五欲六尘混在一起叫『合尘』,这就是凡夫。
【轮回三途六道。而其佛性功德。仍自具足。故名理即佛。以此心之理体即是佛也。】
我们就念到此地。佛在《华严》上就是从这个观点上立论,说「一切众生本来成佛」,就是从这说的,天台大师也就是依据这个而发明的。我们今天这个心,实在讲我们所有一切的作用,都是心在起用。纵然是妄心,妄心的本体是什么?妄心本体是真心。真心是什么?真心就是佛心,就是佛。这真心为什么会变成妄心?迷了。迷什么?迷了自己,不是迷在外面。是迷了自己,自己不认识自己,自己迷了自己这就叫妄心,迷失本性。但是本性一样还是起作用,不能说迷了就不起作用,迷了一样起作用。所以一切作用都是本性的作用,都是真心起用。我们撇开相用不谈,单说真心,单说理体,这就是佛,本来佛,佛就是觉;换句话说,本来觉。《大乘起信论》里面讲的,「本觉本有,不觉本无」,本觉就是此地讲的『理即佛』。佛法讲平等,依据什么道理讲平等?就是依「理即佛」讲平等,这是真正的平等,从理上讲决定是平等。所以我们待人接物用不平等的心,就是错误,为什么?不平等心违背了自己的觉心,「背觉合尘」。如果我们用平等心,那我们就合觉背尘,这就是修行。所以别人对我们不平等,那是他在迷,我过去跟他一样迷,现在我觉悟了,他迷,我不迷,他用不平等心待我,我用平等心待他,我不迷。如果说这样我们会吃亏,你要还有个吃亏的念头,你迷。为什么?如果你觉悟了,我这样是修福,我这福报更大了。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很少人懂得这个道理。我这边丢掉了那边会来,来了更多,你这边不肯丢那边不能来。
所以佛教我们修布施,教我们放下,教我们舍,你命里头有的丢都丢不掉,你丢掉了就来了;命里头没有的,保也保不住,想什么方法都保不住,不是你的。我看到好像昨天、是前天报纸上,马可仕的那些财产在美国的,全部还到菲律宾政府,不是他自己的,想什么方法也保不住,不是他的;如果是他的,怎么丢都丢不完。你想想看,那么多的财产,如果他要是个聪明人、觉悟的人,把那些钱在菲律宾做社会福利事业,利益大众,他是全民拥戴的领袖,而被全世界人尊敬。到底哪个得失的帐,他不会算!所以说真正觉悟人做法,跟一般人做法不一样,这是个浅显的例子,我们容易懂。所以明白这个道理,我们决定不能轻视人,自己也不会自卑,所以才能用清净心、平等心待人接物。佛法修行以这个为依据的,这点很重要、很重要,从理上说的。下面这是讲修行的层次,先从「名字即」,在三十一面第二行:
【名字即佛者。或从善知识。或从经典。闻知即心本具。寂照圆融。不生不灭之佛性。于名字中。通达了解。知一切法皆为佛法。一切众生皆可成佛。所谓闻佛性名字。即得了解佛法者。是也。】
这个我们念到此地。这就是你初学学佛法,接触到佛法了解了,知道心性,就是本来具足的心性,就是佛。像前面的理即佛,你懂得了、你明了了,这虽然明了,可是我们现在还是个凡夫,我现在知道了,知道我有佛性,我也是佛。我虽然是个佛,可是事实上还是个凡夫,我现在是名字佛而已。理懂得了,懂得了没有证得,如果证得这个理就叫究竟佛,圆满佛。现在理是明了了,这个讲我们讲悟叫解悟,理解了是解悟,没证到,解了没有证到,所以这种佛叫名字佛。所以名字位中,哪个不是名字佛?凡是通达佛教教理的,都是名字佛。没有闻佛法的那不算,他连这个根本不懂,他连名字佛也没有,他还没懂得。真正把这个搞清楚的人,这人就是名字佛,他晓得就信心建立,他有成佛的可能,为什么?我本来是佛。大师在此地说这段话用意就是告诉我们,你自己觉悟,你晓得你本来是佛,你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没问题,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当然成佛,这个用意在此地。明白这个道理,我们不能轻视人,为什么?一切众生虽然他没有接触到佛法,他虽然不懂,对理上不懂,不懂是不是没有?有。所以对於任何一个有情众生我们都要尊重,我们明白,明白的人才会尊重他;不尊重,糊涂人他不明白。真正明白的没有不尊重人的,不但是人,一切众生他都尊重。
如果讲到圆满的地方,像《华严经》所说的「情与无情,同圆种智」,不但有情众生尊重,无情的众生也尊重。这点我们学佛的同修要注意,如果有这个毛病要改进,为什么?学佛是要真正做,不是空谈。从那里做起?从本身做起,从家庭做起。本身刚才讲了,待人接物真诚、理智不能动感情,这是个人。理智就不容易做错事情,也不容易说错话;感情用事会做错事情,所以造恶业。避免恶业,断恶修善要理智、要整洁,整齐清洁。所以我们走到人家家里面去,看看人家家里面,如果这个家里一切陈设整齐清洁,这个家兴旺。如果你要去一看,这个家里的东西堆得乱七八糟的,这个家不会兴的,那是衰相、是败相。所以一定是连小孩从小都要培养他,整齐清洁,放东西有固定的地方,要教他放好,从小养成习惯。甚至於我这个桌子上,我哪一样东西放哪个地方都固定的,我这茶碗就放在此地,纵然没有灯的时候我一摸就拿到,方便。用完之后还放这个地方,固定在此地,这点很要紧、很要紧,千万不能够疏忽。
小是家庭,大是国家,所以在我们中国,诸位如果读《左传》,这《春秋左传》就有很多这种例子,有些人到其他国家去观光看一看,就晓得这个国家的兴亡。他看些什么东西?看政府那些官员,看老百姓这个生活,一看就晓得,听他们平常谈些什么话?唱些什么歌?就知道这个国家有没有前途。我们心里很清楚、很明白,可是说了之后,自己也要就刚才讲的要理性。这个有善根的,他可以接受的,我们就劝他改进;如果自己平时很贡高我慢、很自负的,那就一笑了之,恭维几句,什么也不必说。为什么?说了他不能接受,不但不能接受,他还起反感,他还把你当仇人看待,那又何必?所以说能够接受的,有善根的帮助他,规过劝善。不能接受的,可以用一种旁敲侧击的方式,不能直接跟他说,避免伤害他的尊严,所谓自尊心。所以说名字位中,像我们现在明白这个道理了,在六即佛里头,我们是名字即佛。到观行呢?观行就是修行,比名字就高了。名是有名无实,一点也不管用,晓得是晓得不管用,这是六道里头该怎么轮回还是怎么轮回,一点办法也没有,所以再进一步这修行。看底下这一段:
【观行即佛者。依教修观。即圆教五品之外凡位。】
这讲圆教,因为智者大师他是学《华严》的,《华严》是圆教,而且是一乘大经。我们讲修行,修行就是『观行』,修行里面就「观」,观拿现在的话来讲,哲学里头常讲人生观、宇宙观,这个观跟哲学里头讲的人生宇宙观,这个意思相通的,也就是我们一般所讲观念。你要把观念纠正过来,观就是行,你的观念指导你的行为,言行都是从观念里面生的,观就是行,这就是真正讲功夫了。前面讲过有禅有净土,这有了,名字位中没有,到此地是真有。所以前面讲过什么叫有净土?你真的心里头有阿弥陀佛,真的想生西方净土,你就有净土,你就有了,有了你就决定能成功。怕的是没有,怎么没有?心里头还想五欲六尘,还想这个娑婆世界,而把西方净土、阿弥陀佛,当作生活当中一种点缀,有也好、没有也不妨,这不行,这是没有净土。一定要把阿弥陀佛、西方净土,当作我们第一桩大事情,没有比这个更大,没有比这个更重要了,这个叫有了,这才有净土,有净土就是你观行有了。下面这五品位就是五种修行方法,这是凡圣同居土,智者大师他老人家讲的,他往生西方净土所证的地位,就是五品位,就是这个位次。
【一随喜品。】
什么叫『随喜』?这个意思非常的广泛,此地举出一点,这点很重要。重要在什么地方?譬如在现在我们在这社会上,所接触的佛教就五花八门,有禅、有教、有密,你在经典上到处都能听到,到处都能够见得到。见到、听到「随喜」,绝无毁谤,决定不能说我这个法门好,你们那个都不如我,不可以说的。为什么?八万四千法门都是释迦牟尼佛讲的,法门平等,无有高下,哪个法门都好,所以我们要随喜,不要批评。我们修这个法门,他修那个法门,我修这个法门能成就,他修那个法门他以为能成就,是不是真的能成就当然谁也不敢说。我这一次在DC讲演的时候,里面有个居士,有人告诉我,他也是自命不凡,对於经教也相当通达,他学禅的。所以在提出问题,他的问题最多,长篇大论,把别人时间统统占住了。我怎么答覆他?禅好,法门平等,无有高下,禅好,你老人家上根上智可以修。我不行,我下根下智没有法子,只好念佛求生净土。他就没话讲了,不跟他争,然后我们再谈到说禅心要清净,禅心要平等。换句话说,你的心还不清净、还不平等,这我们不必明说,你会听你自然就晓得了。所以到第二天他话就少了,少了很多很多。这些地方我们要注意到,这叫随喜。无论哪一宗、无论哪一派、无论什么样法师,我们都随喜、都欢喜赞叹,我还是学我这一门,绝不受影响这叫随喜。譬如说密宗要建道场,禅宗要建道场,我们有力量也帮忙,随喜功德。不能说他不是我这一派的。除非它是邪教,邪教是对社会人心有伤害的,这个我们决定不帮助他;他是正法,我们就应该要帮助他。所以把宗派这些隔阂要打破,不要有这种分别心。
可是自己修的这个法门了解,对整个佛法全盘都了解,你用心自然不一样,态度也不会一样,彼此互助合作,互相帮助,个人修个人的,都会有成就。到他哪一天修到有困难,觉得不通的时候:你试试看这念佛,看看怎么样。这个可以。禅宗大彻大悟的大德,甚至於密宗很多,最后晚年回过头来念佛的人很多,他都会有成就的,所以这叫随喜。这是很重要,而且是很大的,知道这个随喜,平常我们在生活当中,要能随喜众生,只要与我修行无碍的,实在讲你修别的行有障碍,念佛没有障碍。念佛怎么样?我心里念,你讨厌我念佛声音,好我就不念,我心里念,还是没有障碍。所以念佛的确讲没有障碍的,理事无碍,事事无碍,你心里头信阿弥陀佛,想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个没有人妨碍得了你。因此顺境、逆境、善人、恶人统统可以随喜,应该要修随喜。为什么?你自己晓得,你真正发愿,你已经是西方极乐世界的人,不是娑婆世界的人,现在在娑婆世界不过是暂住几天而已,为什么不跟大家结个善缘?纵然是恶人,我也跟他结个善缘,结了善缘,将来成佛可以度他,这是恶人也要跟他结个善缘,也不跟他结恶缘,要懂得这样的随喜。随喜的心清净,随喜的心平安,随喜的心法喜充满,没有怨恨,这个很要紧、很要紧。所以十大愿王里面有「随喜功德」,很重要的一条修行法,在这五品它是列在第一。
【二读诵品。】
他是天台宗:
【读诵法华。及诸大乘经典。】
天台宗的,我们晓得这个原则,我们『读诵』,大乘你不一定读诵《法华》。但是如果我们是念佛求生净土,诸位要记住,净土宗的经论要天天读,三经一论《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弥陀经》,要常常「读诵」。自古以来有很多好的注解,可以常常阅读,这一方面东西读熟了再读别的,再读其他的大乘经论,我们要以这个为优先,第一是先念这些。最优先的呢?就是《弥陀经要解》跟《弥陀经疏钞》,这两部书很重要。《要解》意思很深,在近代《要解》有两部讲义,一个是圆瑛法师的,一个是宝静法师的,宝静法师叫《亲闻记》,有两种注解,这两种注解都好。圆瑛法师他是个专修净土的人,但是他在教上他一生专攻《楞严》,可以说是近代《楞严经》的专家,他从二十五岁开始发心学《楞严经》,一直到晚年,到七十四岁写了一部《讲义》。经过他的修改,所以《讲义》现在流通得很广,我们学佛社很多,从台湾寄过来的很多。他是教专攻《楞严》,行在弥陀,所以他的三求堂:求福、求慧、求生净土。记这个笔记的人现在还在大陆,明阳法师现在还在上海。老法师从前讲经的地方圆明讲堂,大概现在是明阳法师在那边。
像《楞严》可以读,是一部好书,《法华》、《华严》都好,可是这些书里头,我觉得最难读的,恐怕还是《法华经》,《法华经》一定要看注解,才能看出里面的好东西。换句话说,一定要有人介绍,没有人介绍,你看看不出什么好东西来。就好像我们如果到故宫看商周的那些古物,你看看都是破铜烂铁,它有什么意思,你看不出它的好处。必须要有个行家给你介绍,你才晓得它这个价值,真正有意思。所以一般人看的时候,他不喜欢那个东西,他喜欢什么?明清那些玉器很漂亮,他喜欢那些东西,那些东西跟商周破铜烂铁价值比较,不能比!那真是宝贝,所以这个要内行的人。这个智者大师《法华经文句》那个注解,那就是介绍,他入那个境界他能把它介绍出来,你才晓得这个东西是好。所以读诵大乘经典要帮助你的关键,帮助你就是培养你正觉的人生宇宙观,这就是佛法。佛法讲觉,正觉就是佛法,正觉的宇宙人生观,帮助你对於一切法的理解。所以大乘经典要常常读,读经就跟佛菩萨交谈一样,天天跟他见面、天天跟他谈谈话,亲近诸佛菩萨,所以我们不能离开。
在这边我期望你们这些同修们,对於你们儿女的教育,要想方法教他学文言文,好像到小学毕业,初中的时候就可以下手。文言文是一把钥匙,是《四库全书》、三藏经典的一把钥匙,你花上个三年的时间就可以把底子打好。我记得我带了有一部民国初年的,小学生模范作文,那里头大概有好几十篇,将来可以把它影印出来。如果这边有人开中文班教小朋友,拿那个教材来教,或者我到台湾,再去找一点、搜集一点这些浅显的文言文,适合於儿童的,来教他们。他们能够在这上有修养的话,那以后方便、太方便了,直接接触到中国的经典,这是说到「读诵」。
【三讲说品。】
读了之后要『讲』,这个「讲」当然也是很广泛的,像这样我们一个讲座的型式也是讲,平常朋友们聊天也是讲,就说谈话的内容,就是不离这个宗旨,自利利人,要发心讲。如果真正想把这个东西学好,一定要上讲台,人有很多习气、毛病,这个自己要晓得,自己要知道,自己哪一种毛病重,就要想办法对治。因为我自己我明了,我很懒惰,治懒惰的病不好治,我这个读书有点小聪明,在过去的时候心不专一什么都看,所以常识很丰富。因为有点小聪明,所以就不念书了,应付考试只要十分钟就够了。我在学校念书,这一天考试了,考试前十分钟把这书翻一翻,答了几个题目就不成问题,就能答得出;其余的时间就玩去了,就不念书。尤其我那个时代跟父母不在一起,没有人督促。我们在抗战期间是公费学生,住在学校里,吃也在学校,所以跟老师是比较上接近,骗老师很容易、很简单,考试六十分就及格了。所以一答题,那个时候念书跟现在不一样,跟台湾完全不相同,台湾,我看到台湾这念书的学生,下一世不能做人,太苦了,太苦太苦了,那么小背那么多书,那么痛苦。我们在大陆上不一样,大陆上考试通常什么?一般老师出题目就是六个题目选五题,而且都是可以自由发挥的。所以不要死念书的可自由发挥,一题二十分。有些老师勤快一点出得多的,就是十二题答十个题、选十个题,它最多的,通常一般都是五题,五题是选四题、六题选五题。还有比较懒惰一点的老师,只出两个题目,一个题目五十分,这我们那时候都常有的事情。所以这念书就是非常轻松、非常愉快,玩的时间多。我玩的时间都到图书馆看书,看喜欢看的东西,所以常识很丰富,但是不专、不精。
所以要想治这懒惰,但是你要是没有精深,你这学问不能扎根,学东西不坚固。所以我对治的方法就是上讲台,上讲台欺骗大众不容易,这很难,老师只有一个人好骗!大众这么多人,你说在台湾至少有一百多人在那里听,那么多眼睛看著你,你要没有充分的准备真的下不了台。所以过去人家讲我,「他喜欢讲经。」我告诉他,「我不喜欢讲经,治病,我不会讲经,我才这样勤奋的来做,等我将来会讲经,你请我讲我都不会跟你讲。」所以自己要晓得自己毛病,要想方法来对治,上台讲经是对治自己懈怠的毛病很有效。一个礼拜你要去讲一个钟点,这一个钟点至少你要用三十个钟点去准备,你要没有三十个钟点,你上台会手忙脚乱。这是个方法,逼著自己不能不用功,可是这个方法真是很有效,而且进步也很快。譬如最初上台去讲,的确要准备三、四十个小时,讲上个一年、两年熟了,一个小时可能你只需要三、四个小时准备就够了。再讲熟了大概一个小时准备一个小时也就够了,再熟的时候准备一个小时,大概可以讲七、八个小时,已经很轻松了,这是我自己的一个经验。我自己有的时候很认真看书,看一天八个小时,一个月都讲不完,就行了,可以讲一个月。所以很轻松,每天什么人找我去玩都可以,我都陪他去玩,玩回来之后不要准备,打开经典就讲,这就熟了,一定要熟。所以现在熟了之后晓得什么?现在这个理论愈来愈清楚、愈来愈明白,晓得念佛重要了,现在晓得念佛。现在读诵大乘、什么讲经对我来说不重要,念佛重要,一天到晚佛,所以这个要紧。真正晓得才肯干、欢喜干,干得不会厌,愈念精神愈好;你不晓得、不明白,愈念愈提不起精神。这是「讲说」很要紧。
【四兼行六度品。】
可见得『兼行』的时候,是以「读诵、讲说、随喜」为主,附带的学『六度』,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这是菩萨修学的六大纲领。我们要随分随力的去做,帮助你观行,可见得佛法修行先自己后别人,自己没有修成功,没有法子帮助别人。所以自己一定要有相当的成就之后,然后才正行六度,正行六度是以帮助别人为主,你说自己已经根基隐固了。这个根基隐固,诸位要晓得,到什么时候才稳固?这要知道,自己确实有把握了,这个时候可以正行六度。自己还没有把握兼行六度,诸位一定要明白这个道理。譬如往生极乐世界自己确实有把握了,绝对没有问题,我可以正行六度,我可以全心全力的去帮助别人。就像智者大师一样,他虽然是五品位,位次不高他真能去!真能去位次低一点无所谓,我拿我的时间去帮助别人。假如说自己没有把握,把自己的舍掉,完全帮助别人就错了,那是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到最后自己还是六道轮回,还是三途六道这个麻烦,这是绝对绝对错误。先成就自己,再帮助别人;有很多人他颠倒了,他先全心全力帮助别人,自己修行疏忽了。
像从前古时候达摩祖师见梁武帝,梁武帝就如此,他帮助别人,他是正行六度,但是他自己疏忽掉了,自己没有修行。他护法到处盖寺庙,帮助出家人弘法利生,他搞这个事情,自己修行疏忽掉。所以他的果报人天福报而已,这是不对的。我们今天修行修净土的,决定能够往生,到什么时候自己有把握往生?你不要问别人,自己晓得、自己知道。到那个时候之后,就看你自己发心,你要还是兼行六度,你自己品位会增高,你再加功用行。你说我到这里可以了,我在帮助别人,修大慈大悲也非常好,福报很大,与众生广结法缘,将来成佛之后法缘殊胜,这个确实如此。虽然成佛,佛教化众生是一样的,但是法缘不相同。像我们讲十方世界这些诸佛的法缘,没有一个人比得上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法缘比别人就殊胜。你以释迦牟尼佛跟弥勒佛两个人相比,弥勒佛的法缘没有释迦牟尼佛殊胜,所以这个在因地上发心不一样。我们要发心广结善缘,结缘又不碍自己修行这是最好的办法,不妨碍自己修行,这讲正行六度。底下讲的:
【正行六度。而自行化他。事理具足。观行转胜者。】
这就是自己成熟之后,利他实际上就是自利,教学相长,有很多道理不是自己想到的,想不到的,往往在教学当中悟出来的。平时读诵发现不到,讲的时候或者别人在问的就有很多的启发,所以菩萨没有不教化众生的,这是讲到观行。再看「相似」,诸位翻开三十二面,观行要是修成就了,如果我们拿这一套理论用在我们念佛上,就是功夫成片生凡圣同居土。诸位要晓得,名字位中只能够跟西方世界结个法缘,种一个远因,这一生不能往生,观行这一生能往生,观行有成就决定能够往生,生凡圣同居土;如果到相似位,那就不是凡圣同居土了,而是方便有余土,这就是事一心不乱,这得定,得念佛是三昧了,他这个位次高。在三十二面第二行:
【相似即佛者。谓相似解发。】
这个『相似』就是虽然还不是佛,有点像;前面观行连像都不像,不像,用功是不错,还不像。为什么还不像?见思烦恼没断。「相似」是见思烦恼断了,尘沙无明没断,见思烦恼断,所以满像。因为他跟六道众生完全不一样。前面「观行即」,跟六道众生一样,见思烦恼不断。
【即圆教十信之内凡位也。】
实在讲是圆教七信到『十信』,由此可知,圆教的初信到六信是观行位。七信到十信这四个位次是相似位,初住以上那是分证位,那是明心见性了,根本无明也破了几分。
【初信断见惑。七信断思惑。】
『断思惑』,它这个讲断证的功夫,与小乘的阿罗汉、辟支佛相等,这个出三界,七信位出三界了。八信、九信、十信断尘沙惑,无明没断,断尘沙惑,这就是相似即。在修行功夫上来说,其他的法门确实是难,要到这个境界不容易。念佛人就是用一句佛号,你的深信大愿就是一句阿弥陀佛,就能够到这个地位。不但能到这个地位,能到圆满佛果的地位,所以它这个比其他法门,确确实实是要来得简单、容易。一句阿弥陀佛从初发心念成佛,当中不要再加任何东西掺杂帮助都用不著,就是一句阿弥陀佛就行了,就成功了。所以我们用这个方法,这一生当中到相似、到分证都可能,都能做得到;但是用其他法门,我看实实在在不容易。这个方法能做得到。可是你不要求,功夫自自然然成就,到了一个阶层,你也不要生欢喜心,继续不断的再努力,他层次自然会提高。如果心里有求,这个求心就是障碍,心不清净,所以心里头只要有阿弥陀佛,连什么一心不乱都不要,都不要去想这些,念念就求生西方净土。阿弥陀佛来不来迎接,也不要去考虑这些,你考虑这些都打闲岔,到时候他一定来!你何必操这个心,用不著操这个心。不要疑惑,疑就是障,决定不疑这叫深信,深信就是不疑,一点怀疑都没有。「分证即」,在三十二面倒数第三行:
【分证即佛者。于十信后心。破一分无明。证一分三德。即入初住。而证法身。是为法身大士。】
所以『分证位』里面,它有四十一个阶级,就是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所以等觉菩萨也是分证位。这在念佛就是理一心不乱,证到这个地位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是实报庄严土跟常寂光净土,这个地位就非常非常高,所以这是法身大士。跟《华严经》里面所讲的境界完全相同,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禅宗里面讲明心见性,也是分证位,可是到这地方的确不容易。我们看《坛经》,六祖大师他老人家一生这个会是最殊胜的,在我们中国真是空前绝后,三十七年,在他会下到分证位的人,只有四十三个人,这是在中国历史上史无前例的,过去没有,他以后也没有。有些禅师一生在教学生当中,有一、二个到这个境界的,那就很难得。你看五祖的时候只有一个,就学生六祖一个;甚至於一生这学生当中,一个都没有到这境界很多很多,太多太多了,所以这个的的确确不容易。永明大师所讲的「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这是有道理。
我们再看慧远大师在东晋的时候,他在庐山建念佛堂,就是东林莲社。现在这个莲社还在,将来有机会到大陆可以去看一看,听说现在还有一百多人在那边念佛,这是古道场。他老人家在世的时候,一共是有一百二十三个人个个往生,一个不漏。后去的人都是看到,临终的时候阿弥陀佛、观音、势至来接引,他们那些同伴、老同修都跟著阿弥陀佛一道来接引的,那是一个都不漏的。由此可以看到,念佛比参禅容易,那个成就当然就更不必说。所以禅必须要到分证位才算叫有禅,前面讲过,前面这有禅有净土里讲过。净土里面怎么说?观行位就有净,这个不一样,禅到相似即还不能叫有禅,为什么?他不能出三界。他生四禅天,他不能出三界,所以还不能叫有禅;净土就是观行位,见思烦恼不断就叫有净,所以你可以看这难易相差很大很大。「究竟即位」在三十三面第二段里头:
【究竟即佛者。从等觉。再破一分无明。】
这『一分无明』叫生相无明,什么叫生相?就是现在有很多科学家、宗教家在这探讨的,这宇宙怎么来的?这些森罗万象什么时候来的?怎么变现?什么理由变现出来的?就是这个问题,这是从无明生的。如果这一品无明断掉,这所有现象都没有了。所以永嘉大师在《证道歌》上所说的,「觉后空空无大千」,那就是破最后一品生相无明,但是佛到这地位他破不破?他不破。不破也是究竟即位,为什么?他有能力破,他不是没有能力。不像等觉菩萨,等觉菩萨想破破不了,没能力;这个人是有能力破而不破,所以他还是究竟即。他为什么不破?破了之后就不度众生了,他就超越掉了,所以这叫真正慈悲。菩萨的身分度化众生,假如他要一破了,他就不能到这来,他的缘就没有了。这个事情就好比一个比喻,好像人在作梦,忽然觉悟了他在作梦,他可以醒过来,好像梦里面有很多事情要做,还有很多众生在那里,他可以醒过来,他不醒过来,为什么?梦里头还有很多众生,他去度化他、他去教化他、去教他们觉悟,就这个意思。有能力醒过来他不醒,所以他这是自在。所以我们今天在佛经里面讲的这些诸佛,都是这种地位,他要是真正断了无明没得说了,还说什么?什么也没有。到这个境界不破,他这一关他不打破,所以实际上圆教的佛都是等觉菩萨。但是他这个等觉菩萨,跟一般刚刚证的等觉菩萨不一样,一般刚证到等觉没有能力破这品无明。他们这有能力他不破,所以等觉就是佛,这是真正的慈悲。所以说:
【则真穷惑尽。】
『真』是真性,真性证到究竟圆满了,没有比这个更圆满。『惑』是什么?就是迷惑,就是无明。无明断尽,真是一点都没有了。
【福慧圆满。】
诸位要特别注意这一句,我们求福、求慧,『福慧』是本性里头本来具足的,不是从外面求的。就是外面这些财宝也是本性具足的,这是一般人不晓得。你心地真正清净,真正平等慈悲,福报就有,本性里面的福报。你不要担心:万一我饿死了怎么办?冻死了怎么办?没这个道理。翻开历史,古今中外这些学佛的人,在家、出家哪个饿死了?你们看到哪个饿死了?没有。清苦一点是有的,但是人家那个清苦他自在,心清凉自在。孔老夫子的学生颜回一箪食、一瓢饮,人家是觉得那很穷苦,他乐得不得了,比谁都乐,他那个乐是真乐。绝对不是世间人讲的,五欲六尘享受这个乐能比的,那不是的,他真乐。他物质缺乏不?他不缺乏。我们一般人感觉得他很缺乏,他自己看,他不缺乏。如果能够说多修布施,多结法缘,这物质生活非常丰富的。尤其我们看历史上这陶朱公,就范蠡,越王勾践的大夫范蠡,这个人是了不起的人,我们大陆上供财神供他。现在台湾供财神供关公,我们想不出什么道理出来,关公什么时候变成财神爷,想不出道理。范蠡很有道理,他是个做生意的人,三聚三散,发了大财,发大财布施,统统布施掉从小买卖再做起,没做几年又发了,命里头有财丢都丢不掉,一次比一次发得多。这个如果再拿世法来想,也能想得通,你发了大财统统布施掉,你再做生意谁不照顾你?大家都照顾你,晓得你发财我们大家都沾光!也得想尽方法帮助你发财,这一定有道理的,世法出世法都是有道理。所以「福慧圆满」的,自性里头福慧圆满。
【彻证即心本具之真如佛性。入妙觉位。而成无上菩提道矣。】
这就是无上正等正觉,这是到究竟圆满。究竟圆满就是前面讲的理即完全显现出来,没有一丝毫的障碍,这就是「究竟即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佛告诉我们,一生当中到究竟即。所以西方极乐世界那些等觉菩萨、补处菩萨,究竟即的地位不少。一个世界只有一个领导人,不能有两个领导,所以佛只能有一个。其余的纵然到了这个地位,也要降一等以等觉菩萨的身分来帮助阿弥陀佛。其实与阿弥陀佛同等地位的人很多很多,这些人最重要的,就是我们晓得,十劫当中成就的,这个重要。这是任何世界、任何经典里面所没有的,所以晓得这个道理。我们再翻开第三十四面,看第一行第二个字起:
【佛既彻悟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之心。见一切众生。与佛无二。故于怨于亲。皆为说法。令得度脱。虽是极其恶逆不信之人。亦无一念弃舍之心。因见彼是未成之佛故也。】
这个几句话我们要把它多念几遍,要牢牢的记住,对我们自己修行有大利益。我们的修行为什么不能成功?为什么功夫不能得利益?毛病就在此地,心不平等。不平等的心修行不得力,为什么不平等?不晓得事实真相。你要晓得事实真相了,纵然极恶的人,冤家来对你,你不但不恨他,而且你真正的会觉得感激他,为什么?业障消了,业障消掉之后福慧就现前。如果你一看到冤家对头生气,你福慧都没有了,慧变成了烦恼,福变成了恶业。你要是不生气,他怎么样对你你能够忍受得住,能够以一个平等心、善心对待他,这一个福慧的增长比什么都大,这是修福修慧的好机会。我再告诉诸位,我在没学佛之前,我对於一般这个事理我都看得很清楚。我有一次在台北,曾经遇到两桩事情,那个时候三十九年、四十年台湾出版业不发达,有些好书买不到。我从大陆上带了一些书,很喜欢看的书,文艺的东西。我们在搬家的时候,被我一个同事顺手牵羊牵走了,书是我很喜欢、很爱的书,有问大家,也问到他,他说不晓得,没看见。过了大概有几个月,有别的同事,因为我们住的宿舍,他是另外一个宿舍,一个宿舍三个人住,他的同伴告诉我:你丢的那些东西都在他那里,都在他那个地方。
我就晓得了,晓得问他不承认。但是这个东西实在是不忍心割爱,那个时候还没学佛、没学布施,不知道布施。所以我有一天趁他不在的时候,我就跟他那个同伴,因为一个房间住三个人,三个人都有钥锁,他就带我到那房间,我又把那东西给拿回来。以后他知道了,知道的时候,有一天藉故很生气,在办公室里头把我臭骂一顿,借题发挥。我们办公室有二十多个人,他骂的时候我一句话不说,我低著头随他骂,他骂了半个多钟点骂累了不骂了,骂累了。骂、打架两个人都是一般见识,所以处分两个人一样处分。你看我们在学校里,学生打架的时候两个人统统罚跪,为什么?两个人一样的!如果当中有一个好一点,打不起来,所以那一天我若要是回他,那不就吵起来了,吵起来结果不是两个都受处分。随他骂,骂了半个多钟点他骂累了不骂了,也就没有事了。过了三天,他来给我道歉,「我很对不起你那一天。」我说「我很感激你。」为什么很感激?一般人赞叹我很有修养。他要不骂我,我怎么会有修养?我的长官怎么会那么样器重我!就因为他骂了,所以我在单位地位增高了,大家对我尊重,我很感激你。这互为因果的,所以有很多人,你一定要明白这个道理。
还有一次比这更严重,是有个同事打我,也是有一点误会,他打的时候我不还手,最后打不下去了,他真的很尴尬,打吧也不是,不打吧自己下不了台,那个搞得他好难看、好难为情。也是有很多朋友、同事来看著,那真有没办法。所以打的时候要还手,打得就愈打愈热闹,这一面打,一面不还手,这是他最难看,也过了几天来跟我道歉,我说「没关系,希望你以后不要打人,再愤怒的时候不要动手。」这给他一个很严重的教训。对我来讲,我那个时候阶级虽然很低,多少那些大官、大将对我都很在乎,认为什么?我这人很有修养,说话很有分量。所以这好处很多,而且又能感化人,到最后都变成最好的朋友。所以待人处事要理智,不要动感情,尤其在冲动时候自己要冷静,愈冷静愈好,学佛的人要注意这点。所以这个几句话教训非常之好,我们常常要记在心里。学佛了,最好是一生我们不开口骂人、不动手打人,人家怎么样加给我们的侮辱,我们也如如不动。这个末后大师有几句话,我们把它念一念,诸位看一看,在三十五页第一行下半段:
【至於此次皈依弟子之供养。决定全作为赈灾之用。印光绝不取用分文。盖我是一孤僧。既无庙宇。又无徒弟。除衣食外。留钱无用。一旦命终。火化之后。骨烬投入大海了事。亦无需造塔。及作任何纪念也。】
这个大师生平他老人家就是这个主张。
【且此皈依之事。最初我本不允。亦以屈文六居士。】
『屈文六』以后到台湾,住在台湾桃园大溪,他传密教他是上师,他来找过我,我没答应他。因为我们那时候有几个人在大溪住,住得很苦,也是生活非常清苦。我是一个星期在大溪关帝庙讲两次经,就讲《文昌帝君阴骘文》,讲两次经,大家信徒送一点菜、送一点米,就靠那个过日子。但是能过得去就是了,也没有什么缺乏,也没有挨到一餐饿就是。「屈文六」在这传密,就派了人来找我们,希望我们皈依跟他学密,他每个月津贴我们三百块钱生活费用,一个人三百,我们五个人就一千五了,那就会过得很舒服、很好了。我们的庙里住持和尚寂光法师就动了心,动了心:这好事,这好事情,我们求之不得。当中也有两个,我们五个人当中有两个是屈文六的学生,两个都是出家人,一个法融、一个明演,跟我也都是好朋友,他们跟屈文六学密。老寂光跟我商量,我说「好事是好事,我们只值三百块,三百块就卖给他,只值三百块。如果他要是真正好的上师,我今天拜在他面前,他把我赶出去,我佩服他。我想想我不够资格学密。」不够资格学密,还要拿这个利来诱惑我们,要我们到他那里去,他那个密也不要谈,这样就作罢。他从前曾经做过新疆省的主席,在过去做过新疆省主席,晚年学密。遇到过这么一桩事情。
【圆瑛法师之敦劝。谓诸发心者求法情殷。为满彼等之愿。情不可却。故为允可。余素轻视金钱。不似他人。每名弟子需出香敬若干。始准备皈依。余则即无钱亦可皈依。只要其能诚敬修持耳。】
这一段话我看到的时候,我们的确很感慨,因为印祖我没有见过,没见到过他。大陆上的佛教我也不清楚,因为我在大陆念书的时候,我不信佛,所以对这个一无所知。到台湾之后,我是四十二年才开始学佛的,我三十八年到台湾,四十二年开始学佛。以后曾经听说,有些法师讲经,在外面讲经先谈价钱的,你请我讲这一部经要多少钱?这我听说过的。我看到这一段,怎么皈依还要谈价钱,这是我以前没听说过的,皈依还要谈价钱。印光法师说这个话当然有根据的,当然不是胡造谣言的。假如皈依都要谈价钱,这个不成话、实实在在不成话。所以这佛法难怪现在很多人印的经典,后头「版权所有,翻印必究」,这是佛法的衰相,我们自己要明了。至少我们自己要明白,真正修福修慧不谈这些,决定不要谈到钱,甚至於那个真正想修学,他有困难的,我们一定还要帮助他,我们有钱还要帮助他。不但不希望他拿钱,我们还要拿钱去帮助他,我们只要大家能够闻到佛法,只要大家能够觉悟回头就好。当然最要紧的,是希望他能相信净土,他的一生成佛,帮助一个人成佛,这是无量无边的功德,所以决定不能做这些事情。好,今天我们就讨论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