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释道学说讲座—十善业道经 (第一集) 2007/12/21 马来西亚金马皇宫酒店 档名:19-020-0001
主持人:净空法师,一九二七年出生於中国安徽省庐江县,先后追随一代大哲,方东美教授、藏传高僧章嘉大师及佛学大家李炳南老居士,十三年,学习经史、哲学以及佛法,获得深刻启发。不仅熟通佛教各派经论,对於儒学、道家和伊斯兰教等,其他宗教学说也广为涉猎。於众多经典中,对佛教净土宗著力最多,成就也最为辉煌。「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是法师总结数十年学佛经验,所提出的修行原则。首开风气之先,透过网际网路、卫星电视,以远程教学二十四小时弘扬佛陀教育、圣贤理念,是其真实智慧所展现的高瞻远瞩。法师提倡古圣先贤「建国君民,教学为先」的思想。
过去十年,法师所设立的各项奖学金,帮助许多在中国、印尼和澳洲的莘莘学子完成学业。法师近年来提倡神圣仁慈、博爱的教育,与各个宗教和睦相处,多元种族文化平等对待。老法师的这个理念,也在法国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举行了,「二五五0年欢庆卫塞节」当中,呈现出来。老法师希望结合更多的仁人志士,在这个动乱的大时代中实现消弭战乱、冲突,促进世界和谐、安定的大同理想。让我们以最热烈的掌声欢迎净空老法师的莅临,大众请就坐。尊敬的老法师,丹斯里李金友,诸位法师,诸位同修大德们,大家晚上好。现在让我们恭请,尊敬的老法师为我们开讲《十善业道经》。
净空老法师:尊敬的丹斯里先生,诸位嘉宾,诸位大德,诸位同修。我想儒释道三家讲座合在一起的活动,可能今天是第一次,这个意义非常的深远。在没有报告之前,首先我们对於宗教、佛教、儒教,都要有点认识。因为在现前的社会上,对於这些问题产生的误会,非常严重,到底什么是宗教?依照中国文字来看,宗是主要的意思,宗,一般讲它有三个意义,第一个是主要的,第二个是重要的,第三个是尊崇的,为大众所尊敬的、所崇仰的。教是教学、是教育。合起来看,宗教就是主要的教育、重要的教育、尊崇的教育,这个意义非常之好。这种解释与它的内容相不相应?我们可以说是完全相应,真正是名符其实,每个宗教都有这三个意思。
自古以来在东方,确实是儒道跟佛教的教化普遍的推行,让这些地区长治久安。在西方欧美实在说也是得力於宗教教学,才能够得到安稳。现在全世界的动乱,原因在哪里?我们可以说东方的中国人,包括了东方不学儒释道,把儒释道都忽略、轻视、扬弃了。西方欧美国家由於科学技术的发达,大家相信科学,宣布上帝已经死亡了,所以不学宗教。我们在美国居住了不少年,几乎每天都看到教堂外面插个牌子,它要变卖了,打听为什么要卖教堂?已经没有人去上教堂。所以这可以说是人忽略了宗教的教育,忽略了圣贤的教育,世界怎么能不动乱?这是肯定的。这什么样的因,有什么样的果报。
什么是佛教?还有人问佛教是不是宗教?我们要是把释迦牟尼佛的历史,好好去研究一番,就知道释迦牟尼佛跟宗教实在没关系。我们知道他是王子,迦毗罗卫国的王子,十九岁离开家庭,舍弃了王位,他去求学。我们能够想像得到,他的出生是贵族,这是备受人尊敬的,又是个聪明绝顶的人。在当时印度无论是宗教、哲学,可以说都是发达到最高峰。像中国的春秋战国诸子百家的情况相彷佛,所以在印度是个学术黄金时代。他出去求学,我们能想像得到,几乎印度所有宗教里面的高人,学术界里面的大德,他统统都见过,都去参学过。这样的参学他用了十二年的时间,到三十岁,也可以说是再找不到地方学习,於是他在恒河边找棵大树底下入定。入定在当时的印度是非常普遍的,不但宗教里面重视禅定,学派里头也重视禅定。
所以六道轮回这桩事情,是远在一万多年之前婆罗门教首先提出来的。以后各个教派都修禅定,包括学术界;换句话说,在禅定当中把空间维次突破了。这个空间维次仅限於六道,六道的空间、时间突破了,六道的状况是每个人都看得很清楚的,所谓是现量境界,它不是比量,也不是推想,不是一种学术,是每个人亲自所看到的。一个人在定中见到,他跟大家说出来;那个人在定中也看到,跟他说的完全相同。所以六道轮回,在古印度被宗教、学术普遍的肯定、承认,这是确有其事,这不是假的。这是我们一般讲的神通,现在在中国称为特异功能,特异功能的能量有大小不同,能量大的,上面能够见得到非非想处天,二十八层天,下面能够看到阿鼻地狱。
可是我们会想到释迦牟尼佛好学,无论什么问题他要追根究柢。六道怎么来的?为什么会有六道?六道之外还有没有别的世界?我们有这个疑问,我相信释迦牟尼佛肯定也有这个疑问。这个问题在那个时候,在当时所有的宗教、学派都没有法子答覆。所以他给我们示现,在菩提树下把十二年所学的放下了,入更深的禅定,这更深一层禅定就把六道突破。四禅八定是在六道之内,不能突破六道轮回,不能突破。突破之后看到的诸法实相,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这些问题全部解决了。六道怎么来的?为什么会有六道?六道之外还有无量无边的世界,这全都知道了。这就是更深的禅定因缘,他把妄想、分别、执著全放下了,这一放下就是大乘教里面所说的,大彻大悟、明心见性,就是这个境界。
他在《华严经》上,《华严经》是在释迦牟尼佛示现成道,就是彻悟,成道就是彻悟,彻底觉悟之后第一次讲的。第一次讲他是在定中讲的,所以我们世间人看他老人家在树下入定,这个树以后叫做菩提树,名称是这么来的,他在这个树下开悟的。我们一般人看到,释迦牟尼佛在树下打坐入定,这定的时间很长久,经上告诉我们二七日中,也有经上讲的三七日中。二七就十四天,三七就是二十一天,他在那里入定。其实他在定中把他自己所证得的、所见到的,这个境界全部说出,这就是《华严经》。听众当然不是普通人,都要有定功,有跟他同样的定功,你才能够参加他这个法会;没有这个定功的人,那是没有法子知道这个讯息的。所以人间天上没有人知道,连阿罗汉也不知道,阿罗汉、辟支佛、权教菩萨都不知道。
什么人知道?就法身菩萨。到底什么叫法身菩萨?我们再说个故事,中国禅宗六祖惠能大师,这是学佛同修应该都很熟悉的,惠能也是大彻大悟,明心见性,在中国出现的。释迦牟尼佛是学了十二年然后放下,彻悟;惠能不认识字,没有学过,一天都没学过。即使到黄梅去参学,其实他参学是做义工,五祖的讲堂他没去过,寺院里面的禅堂他也没去过。他在黄梅八个月,五祖派他到碓房去舂米破柴,因为他是樵夫出身,还是干他的本行,这是在寺院里面做义工,没有教他。到传法的时候,这个故事《坛经》里面讲得很清楚,没有人想到,五祖把法传给他了。要从过程当中我们能够猜想得到他,他到黄梅去见五祖的时候,五祖问他,你来做什么?他的回答说我来要求作佛。这就不是普通人说得出来,我相信五祖在一生当中,接引许多大众,没有一个说我来要作佛的。可能一生只遇到这一个,就是这个人他来作佛的,他不是为别的事情来的。
同时他也给五祖说过一句话,他告诉五祖,他说「弟子心中常生智慧。」五祖听了也不回应。这也不容易,我们要见到祖师一定说,祖师,弟子心中常生烦恼。常生烦恼是正常的,常生智慧这是太希有了,从迹象去看,彼此心心相印,非常的难得。所以五祖早就看中他了,但是不许他入众,就是参加大众的活动,不许他。这个原因我们学了这么多年也能体会到,什么原因?怕人家嫉妒。嫉妒,人家就伤害他,所以为了保护他,把距离拉远,平常不见面,叫他到碓房里面去做工,没有人知道。传法的时候,他叫所有的学生作首偈来给他看看,看看有没有明心见性。五祖出了这个题目,没有人敢接受,因为大家都猜想一定是上首,也就是五祖的助教,一定是传给他了!可是到后来没有人想到传给惠能。而且是半夜三更五祖跟他讲《金刚经》,我们能想到三更是夜晚十二点钟,一定讲《金刚经》大意,顶多两个小时,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他就悟了,他就彻悟。他所悟的境界,跟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的境界,完全相同。
释迦牟尼佛在当时应以佛身得度,他就现佛身,观世音菩萨三十二应所说的一样;而惠能大师在中国应以比丘身得度,他就现比丘身。悟,怎么个悟法?就是把妄想、分别、执著统统放下,放下就是!所以佛在《华严经》上告诉我们,「一切众生本来是佛」,这个话是真的,一点都不假,确实大家都是佛。所以佛,什么叫做佛要搞清楚,佛就是个究竟圆满觉悟的人。佛不是神、不是仙,跟宗教没有关系,他不是神仙,他是人,他是个真正觉悟的人。所谓真正觉悟是什么?他没有执著,他没有分别,他没有妄想,妄想就是起心动念。所以我们从这些地方就了解,什么叫佛法、什么叫世间法、什么叫出世间法。所谓世间法就是你有妄想分别执著,你就是六道凡夫;你要是妄想分别执著统统都没有了,那你就是佛。你看就这么简单,只要你肯放下,你什么时候放下,什么时候成佛。
如果妄想分别执著习气太重了,一下放不下,没有办法跟惠能比,没有办法跟释迦牟尼佛比。他们真厉害,就是一下就放下了,所谓一时顿证。你不能,没有这种能力,这烦恼习气重,佛告诉你,你慢慢的放,先把执著放下,就是说对人、对事、对万物,对世间、出世间都不要执著。不再有执著了,你能把执著真的放下,在佛法里面有个学位你就证得了,叫阿罗汉。所以阿罗汉是圣人,他不是凡夫,为什么?执著没有了六道就没有了。六道从哪里来的?六道从执著来的,所以你没有执著就没有六道。没有六道到哪里去?六道之外还有声闻法界、缘觉法界、菩萨法界、佛法界,还很多。所以他证阿罗汉果、证辟支佛果、证菩萨果位,他往上面去了。如果你再能够把分别放下,不但执著没有,分别也没有,那你就提升了,你提升叫菩萨。所以什么叫菩萨?你能放下分别执著你就是菩萨,你有分别执著,你是凡夫,就这么个道理。
阿罗汉所证的是正觉,正确的觉悟,决定没有丝毫的偏差,没有错误;菩萨是正等正觉;佛再加个无上,无上正等正觉,这叫佛。所以你一定要知道,你本来是佛。妄想分别执著是不是真有?告诉你不是真有,如果真有,那你怎么能断得掉?你怎么能放得下?在大乘教里面,经典上告诉我们,妄想分别执著是属於不相应行法,不相应行法用现代的话来说叫抽象概念。不是事实,决定没有事实,是个抽象的概念,是个念头,抽象的念头。这个念头不是真的,是虚妄的,它不是精神,它也不是物质。但是有这个抽象念头它会起作用,起什么?障碍了你的正觉。佛是觉悟的意思,它把你自性里面的本觉障碍住了,透不出来;好像云彩把太阳光遮住了一样,你透不出来。所以众生跟佛是一体的,是一不是二,一个这是天空晴朗没有云彩,这是佛;像阴天,阴天云彩很浓、很厚,这就是六道凡夫。云彩再厚,也没有把太阳真正遮住,现在这个常识大家都有了,我们坐飞机飞到云层上面,下面下雨,外面是大太阳,并没有遮住,所以一定要懂这个道理。
知道这个道理之后,佛这个意思是恢复我们自己本来面目,智慧、德能、相好是你自性里头本来有的。你不要求,你求不到,你求叫白费心机,用不著求!世尊在经典里面,给我们讲到太多了,一部《华严经》就是讲的是自己,自己的智慧、自己的德能、自己的相好,全经上就讲这三桩事情,这个我们要晓得的。回归到自己的本性,回归到自己本来面目,就是回归到大方广佛华严,那才是你真正的自己,智慧是自性本有的。所以惠能大师非常难得,惠能大师开悟之后,他把自性是什么样子他说出来了,这个太难得了,让我们清清楚楚的。他只用了五句话,「何期自性,本自清净」,自性真的是清净,纵然堕到六道、堕到三途、堕落到阿鼻地狱也没有染污。就好像阳光一样,云彩再浓厚,云彩并没有遮住太阳,确实对太阳没有丝毫妨害。这是他头一句告诉我们,我们自性清净心没有受污染。
第二句说「何期自性,本不生灭」,这句话在印度人是非常重要,印度所有宗教追求的终极目标就是大般涅盘,大般涅盘就是不生不灭,许多宗教也追求永生。惠能大师告诉我们,我们的自性没有生灭,本不生灭,这叫自性涅盘。换句话讲,你需不需要去追求?不需要,只要把妄想分别执著放下就是了!第三句话说「何期自性,本自具足」,这个具足就是讲没有欠缺,智慧是圆满的、德行是圆满的、能力是圆满的、技能是圆满的、福报是圆满的。相好就是今天讲的福报,没有一样不圆满,是你自性本有的。所以佛法称为内学,一切向内,不要向外,外面没有,要从自性里面才能够找到,要开发自性里面的宝藏。第四句他说「何期自性,本无动摇」,就是说我们的真心、我们的本性是定的,从来没有动过,这就自性本定。楞严会上,释迦牟尼佛说这个定叫首楞严大定,是性定,不是修得的,自性本来就是这样的。最后一句话很重要,「能生万法」。我们讲宇宙从哪里来的?森罗万象从哪里来的?生命从哪里来的?是自性变现的。
所以大乘教常讲,十法界依正庄严「唯心所现,唯识所变」,是我们心现识变。能大师这二十个字讲得很清楚,可是我们学习,很不容易懂得。我们读经、听经,读经、听经搞了半个多世纪,我二十六岁开始学,到今年学了五十六年,可是年年有进步。所以慢慢愈来愈懂得多一点,最近这个两年有了很显著的进步。有人问我,这个现象是什么样子?就是心现识变,我就想到我们小朋友玩的万花筒,十法界依正庄严的变化,就像万花筒一样。你仔细去观察、去揣摩,你能够体会到,佛经上讲的心现识变的道理,你就不会怀疑。我们把万花筒比喻作阿赖耶识,唯心所现,唯识所变比喻作心性。变怎么?动就变了,动,心只要一动,动就叫做无明,就叫做妄想。所以妄想里头没有善恶,只是心动了,动得非常的微细,那个微细你自己都不知道,你心动起个小小的波,你自己不知道。但是波一起叫无明,叫无始无明。名字好,无始是什么?没有开始,没有开始就没有结束,这说明是假的,不是真的。要有始有终,那真的就不是假的,没有开始。
这是讲它的波动,现在科学讲波动,这是自性里面起的波动。这个波动所谓一念不觉,一念就不觉,只要有念就不觉了,这就是无明。《唯识论》里面告诉我们,「无明不觉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这是讲宇宙的变现。我们初学总是觉得有时间性的,一个阶层,第一个是无明业相,这动了,心动了;从动再产生见相,见相就是精神;由精神再变成物质,这境界相就是物质,就从这么生起来的。由物质这种现象跟精神现象交错,这才产生了十法界依正庄严。十法界依正庄严是怎么回事情?染净不同,四圣法界清净,六道里面是染污。染污里面又有善恶不同,诸位要晓得,清净法界里头没有善恶,六道里面是染,染就有善恶,善就三善道,恶就变成三恶道,这么回事情。
这个说得是没错,事实真相你还不懂,事实真相是什么?是一念它就完成了。这个一念很不好懂,一念就完成了,我们就想到电影的放映机,我在年轻的时候喜欢玩这些东西,所以印象很深刻。电影的放映机,实际上影片就是幻灯片,它是连续的幻灯片,一秒钟你看放映机开合二十四次,也就是说一个幻灯片打在银幕上,它的时间多长?二十四分之一秒,就是一秒钟的二十四分之一,就是这么长的时间,它关住第二张片子就上来了。所以你看到的是个相续相,它不是真的,是个相似相续相,因为绝对不会有两张片子完全相同的,没有,绝对不会有相同的,所以相似,是个相似相续相。我们看电影,在电影银幕里面看得很逼真,好像整个情绪都被它吸引住。佛告诉我们,我们现在所看的境界相,包括我们的身体也是像电影影片一样,是个相似相续相。它的速度多快?
《仁王经》上,佛告诉我们,一弹指这六十刹那,一弹指里面六十分之一叫一刹那,一弹指。一刹那有九百生灭,镜头开关就是九百次。我们弹指,现在我们用力弹,弹得很快,大概一秒钟可以弹四次。四乘六十再乘九百,刚刚好两个十万八千,也就是二十一万六千次的生灭。你就想想看,一秒钟二十一万六千次的生灭,你怎么能知道这个世界是假的?所以这个世界叫刹那生灭,生灭同时,叫不生不灭,不生不灭就是生灭同时。如果真的没有生灭,说不生不灭这句话就没有意义了。有生灭讲生灭同时,就是生灭这个现象你找不到它的起头、它的结束,找不到。世尊在《仁王经》上这个说法,我们学习到今天,可以肯定释迦牟尼佛这个说法是方便说,不是说真话,为什么?真话比这个速度还快,还要快很多倍,十倍都不止,所以是佛的方便说!这才是诸法实相,你真正了解实相。
所以佛的教学,他教学的时间最长的,他一生教学古来祖师大德把它分成五个阶段,叫五时,五个阶段。第一时是华严,这个时间很短,只有半个月,小乘不承认,大乘相信。第二时是阿含,讲了十二年,好像办小学,阿含;第三时方等,好比办中学不断向上提升;第四是般若,这大概是世尊主要要讲的东西,般若二十二年。所以讲经四十九年,般若这一会就二十二年,由此可知,这是佛一生主要讲的东西。学般若,前面十二年的阿含、八年的方等,这是打了二十年的基础,二十年基础之后才能学般若。般若经典在现在中文里面也是最大部头的,六百卷《大般若经》。这个经我读了一遍,我的总结十二个字,世尊十二年讲般若跟我们讲的什么?讲的「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这是我的总结。比《心经》还要简单,《心经》已经是它的总结了,我把它总结成十二个字。
这十二个字你能不能体会?如果你能体会到不生不灭,不二法门,你就懂得。所以入这个境界之后你身心清净,妄念不生,世界无论怎么变化,十法界依正庄严无论它怎么变,它得的数都是个零,它没有东西。为什么?你刚才听懂我用电影幻灯片做比喻,你就晓得不可得。一张东西都不可得,相是幻相不是真的,包括自己的身体。不但相是虚幻的,念头也是虚幻的,也不是真的,念也不可得,相也不可得,不可得你去追求,那你就苦恼,自找苦吃了。所以佛教导我们随缘不攀缘,没有一样不好,念念都能够与自性相应,这就是觉者;念念与自性相违背,就是迷了,就是凡夫。所以凡夫跟佛就是觉迷不同,迷了是凡夫,觉悟了就是佛。
释迦牟尼佛觉悟之后就开始教学,教了四十九年,七十九岁圆寂的。我们常常讲讲经三百余会,说法四十九年,三百余会,我们用现在讲,怕人家起误会:你是宗教。我们把它改成办班教学三百多次,三百多次办班教学,说法就是上课,教学是上课,教了四十九年。现在佛教里面所有的宗教仪式,在佛陀那时候全没有,统统没有。佛只是教人,天天教导上课,没有道场,他的道场在树林、在河边,在风景美的地方,带著学生天天去旅游,在郊外,佛坐到当中,学生团团围住他,每天是这种方式上课。生活非常简单,日中一食,树下一宿,树下只能住一晚上,第二天要搬到别的树,不能在原来的树下,为什么?怕你起贪心,这个树荫很大,舍不得离开,你的妄想就生起来了。
所以种种方式,都是为杜绝我们的贪婪,贪瞋痴慢,用这些方法。一生没有建道场,接受信徒的供养,你看四事,饮食,托一钵饭饮食。衣服、卧具,睡觉的时候很简单的,铺在地下的一个单子。医药,生病的时候接受供养医药。供养只接受这四个,其他的都没有,给我们做出什么榜样?放下得干干净净,这个生活是大自在,充满了智慧。就是惠能所说的「常生智慧」,大乘教里面讲的常生欢喜心。智慧天天增长,德能天天增长,不生烦恼,这是佛陀教育。所以跟现在宗教迷信,完全是两回事情,这是我们对於佛要认识清楚。
所以佛教里头的名词,佛陀、菩萨、阿罗汉,要用现在的话说,是佛教里面的三个学位。阿罗汉是最低的一个学位,他是正觉,他是放下执著;菩萨是第二个学位,他是正等正觉,他放下了执著、放下分别;佛是最高的一个学位,叫无上正等正觉,他是妄想分别执著统统放下。所以佛法修学最重要的是放下,如果我们真能把这三个都放下,祖师有句话说得很好,「哪一法不是佛法!」法法皆是佛法,所谓头头是道,左右逢源,这是法身菩萨境界了。如果我们没有放下,妄想分别执著统统具足,统统有,祖师又有句话说,「哪一法是佛法?」我们每天读《大方广佛华严经》、读《无量寿经》、念阿弥陀佛,都不是佛法,为什么?你没放下。念阿弥陀佛要想往生净土,最低限度你要把执著放下,执著放不下不能往生,这个要懂得!所以念佛的人很多,往生的人不多,道理就在此地。
真的,你看念佛堂堂主常常提醒大众,「放下身心世界」,这先决条件。身代表了整个物质的生活,心是精神,念头统统要放下,对这个世间,整个世界不要有贪恋、不能有妄想、不能有执著,统统放下,这样的人念佛很快就成就了。我们从《往生传》、从《净土圣贤录》,从近代有些念佛人他们的成就,确实许多三年就成功了,时间不是很长,三年时间,他就预知时至,自在往生。换句话说,他跟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就通了,障碍就没有,就互通讯息了,知道什么时候走。这个功夫并不是很高的功夫,只要放下少分,不是完全放下,完全放下地位就高了。执著完全放下,生极乐世界就不是凡圣同居土,生方便有余土。如果能够把妄想分别也放下,生极乐世界是实报庄严土,那不相同,这是极乐世界四土三辈九品。不过那个世界很特别,这是释迦牟尼佛给我们介绍的,一切诸佛刹土里头没有的,它的世界是平等世界,有四土三辈九品,但是统统在一起。
这好像一个学校里面,学校有六个年级,但是从一年级到六年级上课都在一个教室,很特殊,极乐世界是这样子,四土九品在一个教室上课。不像其他的,其他诸佛刹土各有各的教室,不在一起的。这是极乐世界非常特殊的一个状况。所以世尊劝我们,我们今天讲移民,移民到极乐世界去,到那边成就快,到那边决定不会退转。所以这是佛教,我们总是要认识清楚、认识明白,有人问我们,能讲得清楚,不至於产生误会。佛,我们肯定释迦牟尼佛一生,用现在的话来说,他是职业教师,他一生教学,他职业教师。用现代的话来给他定个地位,他是多元文化社会教育家。他教学不分国籍、不分族群、不分宗教,真正是来者不拒,去者不留,有教无类。他的身分,他是个多元文化社会教育的义务工作者,他是个老师,但是他不收学费;孔子还收一点学费,收得不多。释迦牟尼佛不收学费,所以他是个义务的老师,非常难得,非常值得人尊敬。所以我们学佛要向释迦牟尼佛学习。
《十善业道经》,是他老人家教给我们入佛门第一部经,你想跟他学习,从哪里学起?从《十善业道》学起。可是《十善业道》这个经不长,它里面有圆满的理论,也可以说是圆满的哲学思想、科学的境界,里面有伦理、有因果、有道德,圆圆满满一项不欠缺,它是入佛的根基,我们从经文上都能看到。这次我们的时间短,好在过去我讲得很详细,有光碟,也印出书了,也有书本流通。今天利用这个时间,我们做了个节要,把它重要的话节录出来,我们一起来学习,总共五百一十七个字,所以文字不多,比《弟子规》还少。我们从节要的经文来读。时间到的时候,有人要请知会我一下,要不然我就不知道时间了。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娑竭罗龙宫。】
『如是我闻』,这是释迦牟尼佛灭度之后,因为佛在世教学没有记录,也没有讲义,也没有讲稿,都是他说出来的。佛经怎么来的?佛经是佛陀灭度之后,由学生们从记忆里面,把它记录下来。记录这个方式也很特殊,但是很民主,很值得信赖。佛的弟子当中,确实有些天才的人物,阿难这个人记忆力很好,他的记忆真的像我们的录音机一样,一遍听下去之后,永远不会忘记。所以结集经藏,要把佛的东西整理流传给后世,迦叶尊者这些同学们,就叫阿难尊者复讲,把佛一生所讲的重复讲一遍。听众是五百个同学,不是外人,都是在释迦牟尼佛身边的人,听阿难复讲。如果复讲有问题,有疑问,只要一个人有疑问,这一句或者这一段就把它删掉,就不能用。必须要五百个同学个个承认,个个点头,阿难没错,佛是这么讲的,这才能记录下来。所以结集经藏非常严格,取信於后世。所以说阿难对我们的恩德很大,释迦牟尼佛教诲能传下来,是他复讲的。
所以这句话是阿难尊者说的,「如是」,如是就是我所讲的,就是佛当年所说的,完全相同,不增不减,佛怎么说我怎么讲,自己不敢加一个字进去,叫如是。「我」是阿难自己自称的;「闻」,我亲自听佛说的,不是传说的,亲自听他老人家讲的。『一时』这个意思,刚才诸位听我讲时间跟空间你就懂得了。所以佛不讲年月日,跟你讲真话,真话就是「一时」,就是我们讲一刹那,说不出来,一刹那就太长,已经很长了;用现在话来说,亿万分之一秒那才叫一时。念念都是一时,没有第二时,为什么?它每个现象,现在科学家也发现,发现物质是无中生有,而且存在的时间非常短暂,这时候看见了。也知道时间不是真的,时间、空间都不是实在的,这个发现也非常之难得,跟佛经上讲的完全相同。一时我们可以讲感应的时候,这个说法好,众生有感,佛就有应,一时里面就起感应,二时感应就没有,必须要同一时。所以佛心清净,六祖说得很好,自性本来是清净的,我们的心清净跟十方诸佛就通,障碍就没有了,就起感应。所以这是很合科学精神的,一就通了,心净就通了;心一起念头,感应就没有了。
『佛』是释迦牟尼佛。这个经在哪里讲的?在『娑竭罗龙宫』里面讲的。所以就有人怀疑,这「娑竭罗龙宫」在哪里?现在潜水艇已经深入海底,从来也没有见到龙宫。在这个地方我们就要懂得,特别是大乘教,大乘教里面佛所讲的言语,完全用一种文学艺术美化它,所以你要懂得它的言外之音。娑竭罗是咸海,我们一听咸海就能体会到,这是代表什么?苦海,苦海无边,六道轮回是苦海,我们都在苦海里头。龙是最善於变化的,说的是什么?说的是我们人,你看念头妄念纷飞,心情不定,就像龙的变化一样。所以用娑竭罗龙王,来代表我们的居住在地球上所有的大众,用它来代表,就在苦海里面。尤其是现在人心浮气躁,变幻无穷,说这个意思,你就容易懂得了。
【与八千大比丘众。三万二千菩萨摩诃萨俱。】
这两句话意思很深,学佛终极的目标我们都希望能够成佛,成佛必须要经历的大比丘跟大菩萨,必经的路线。像你读书,理想终极目标是拿博士学位,但是你必须经历的是学士、硕士,你才能拿到博士学位。从这个地方这就显示出来,这个经是学士、是博士的基础,都是从这个地方出生的,所以它是佛法里面的根,是佛法里面的本,它是根本。我们学佛一定要从这个地方下手,你才会有成就,你才有根。现代学佛的人多,成就的人没听说过,原因是什么?原因是我们根丢掉了。所以十善业道它最基层的人天福报,佛告诉我们,这不是在佛的正规课程里面的。真正学佛要受三皈五戒,这在三皈之前,有这个基础才能受三皈五戒。我们在净业三福里面学到,它是第一条,净业三福这是我们不管是净宗,任何宗派,显教密教、大乘小乘、宗门教下,都必须要遵守的修学的程序,这顺序。
第一个,第一福讲的「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头一条。你看这里头没有三皈五戒;换句话说,这是做人的根本。佛经一展开你看到「善男子善女人」,善就是十善,具足十善才是善男子善女人,有这个基础才能够受三皈五戒。第二条讲「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你看没有这个基础,不能受三皈五戒,可见得这问题重要。现在我们走过不少地方,看到不少的学佛的同学,在家的十善做不到,十善做不到也就是说三皈五戒就没有了,第一条没有,哪有第二条?出家的《沙弥律仪》没做到,所以为什么佛门这么衰,为什么社会对我们产生这么多的误会,不能怪人,怪我们自己没有学好,我们自己疏忽了。所以现在觉悟了、明白了赶紧补课,不是不能补,可以补。
我们中国传统教育,在最近这一个世纪疏忽了,至少我们丢掉了三代,一百年。所以现在年轻人不知道,问他的父母也不知道,问他的祖父母也不知道,曾祖父母可能知道,高祖的时候可能学过。为什么丢掉的?原因很复杂,最重要的就是清朝亡国之后,社会的动乱,军阀割据,民生疾苦,接著八年抗战,多少人流离失所!我们都是受害人,十一岁就逃难了,家顾不到我们,学校也不能照顾,当了流亡学生,所以这是因素很多。一百年的时间不算长,也不算短。现在我们在汤池做这个实验,实验使我们意想不到,不到半年我们传统的根就又发现,根又找回来了,这非常不容易,对我们带来了很大的信心。现在我们深深相信,我们要重新把这三个根建立起来,需要多少时间?顶多一年,儒释道的三个根。儒的根《弟子规》,道的根《感应篇》,佛的根十善业。
为什么要学儒、学道?这个要懂得佛在经典里面告诉我们,佛弟子「不先学小乘,后学大乘者,非佛弟子」,佛不承认。为什么?你躐等,你没有按照次序去学,所以佛不承认。佛教传到中国,小乘经翻译得非常完备,我初学佛的时候,章嘉大师跟我说,他说中文翻译的小乘经,就是《四阿含》,跟南传的巴利文的小乘经,两个对照,巴利文的经典比中文翻译的,大概多了五十几部。将近三千部,只多五十几部,可见得很少,所以小乘经典非常完整。在早期隋唐时候小乘两个宗派,成实宗、俱舍宗,这两个宗到宋朝时候就没有了,所以现在很多人连这个名词都不知道。隋唐时代初期还是先学小乘,后学大乘,可是唐朝中叶之后,我们中国人学佛就改变了方向,不学小乘,不学小乘怎么办?用儒跟道来代替。是好,儒道能代替小乘,所以中国一千七百年来出了许多高僧大德,都是有深厚的儒道的基础。
我们从净业三福上看,「孝养父母,奉事师长」,这就是孝亲尊师,孝亲尊师从儒家那里学,这是根之根,最根本的我们从儒家学。「慈心不杀」,这讲因果、道德教育,从《太上感应篇》里面学。从这里奠定基础然后再学十善业道,你依照这个顺序就容易了。所以为什么一百年以前的人,无论在家、出家底子都那么深厚,他都有成就。现在为什么不能成就?我们要好好想想,这个原因何在?所以我们花一年的时间,把这三门功课补习出来,这三门功课不是念的、不是讲的,是要落实在生活上,要变成自己的思想,变成自己的生活行为,它是要做的,所以这三种都是戒律,是根本戒律。有这三个基础,这三样基础你才能受持三皈,你才能受五戒,出家才能够受沙弥戒;你没有这个基础,受了也没有用,做不到。所以没有根,没有根的花果就像花瓶里面的插花,很好看,没有生命,几天就枯掉了,这个道理要懂。从这个根本上扎根,扎根是不太好看,他有生命,他会成长,这个道理要懂。所以一定要从扎根做起。
我们今天说实在话最困难的,是从小疏忽了这些基础的教育,在长成当中我们被环境染污;换句话说,我们已经学坏了,再回头当然困难。为什么?你要有勇气、有决心、有毅力,克服自己所有一切不善的毛病习气,你才能回得了头来。如果不能克服习气,你就回不了头,头一个习气,贪心。我这么多年在讲经教学当中常常提示的,我提了十六个字,自私自利这一定要放下,决定不能有,为什么?你自性清净心里头没有自私自利。所以这个东西是违背自性的,你有这个东西在,你的性德,自性里面的智慧、德能,永远不会透出来,透不出来,头一个要放下的。
再就是名闻利养,这个都是外面诱惑你的,你要能够拒绝,不受它的诱惑,不要名、不要利、不求供养。我们的生活,生活有护法神,护法神的头头是韦陀菩萨,你要相信他,他很靠得住。如果我们一心去学道、学佛,心在道上,在弘法利生上,我们如果说饿死了、冻坏了,韦陀菩萨就会被撤职查办,这真的不是假的,那他失职。所以他要照顾我们,诸佛菩萨护念我们,我们还要操什么心!如果你要为自己生活一操心,韦陀菩萨就不照顾你,为什么?他自己有办法,他不需要我照顾,他就省事。所以这一定要懂得,名闻利养可不能沾。过去莲池大师,你看他《全集》里头所说的,他一生得力的就是得力这句话。他年轻的时候参学,那个时候有位大德叫遍融法师,他去参访他,三步一拜,拜到他面前,非常虔诚。见老和尚面,老和尚就是一句话教给他,「你不要被名闻利养欺骗了。」旁边很多大众看到,不知道老和尚跟他讲什么开示,都来听,一看老和尚说这句话哈哈大笑,老生常谈,没什么希奇。莲池大师告诉大众,老和尚对我说真实话,没有高谈阔论,没有好高骛远、谈玄说妙,跟我讲真话。他一生成就得力於这句话,这非常重要。
接著五欲六尘,这也是诱惑,就是我们精神跟物质上的享受,我们要拒绝。最后四个字贪瞋痴慢。能够真的放下自私自利,放下名闻利养,放下五欲六尘,放下贪瞋痴慢,你就很容易入门。这十六个字是障碍,障碍你入不了门,你永远在门外徘徊。所以要放下,不要害怕,明天,明天还没到,想明天的事情干什么!昨天已经过去了。所以过去的不要想,未来的不要想,抓住今天就好,这是成功的秘诀。无论世法、佛法,都不例外,所以一定要懂得。我们回过头来再看经文,经文说:
【尔时世尊。告龙王言。】
诸位要记住『龙王』是我们的代表,想到「龙王」就是善於变化,多变的。
【一切众生。心想异故。造业亦异。】
他念头不一样,所以一切人的行为,言语、造作、行为从哪来的?从念头来。你念善,你的言行一定是善的;念不善,言行决定是不善,是从念头来,所以心想不同。这个『一切众生』讲十法界众生,十法界的众生心想不一样,所以他造的业就不相同。『业』是造作,正在造作的时候叫事,造作完了叫业。所以普通讲你在做什么事,做完之后就结业,业是什么?业是阿赖耶识里头有了种子。你一个念头善,念头在造,不要小看它,一念善一个善业种子,一念恶一个恶业种子,将来种子遇到缘都会起现行,这讲业因果报丝毫不爽。因果从哪里来的?佛家也常讲「万法皆空,因果不空」,可见它对因果非常重视。因果从什么地方来的?为什么不空?在大乘教里面我们可以说因果的来由太深了,佛告诉我们一念不觉,你想想,这是不是因果?一念是因,不觉就是果。所以因果跟无始无明同时生的,也同时灭的,无明不灭,果报就不会灭;无明没有了,给诸位说,果报就没有了。无明是起心动念太难!
我们这一生修行,所以我三个老师,我三个老师都没有见过面,他们三个人彼此没有见过面,方东美先生、章嘉大师跟李老师,都没见过面。可是对我讲的话,三个人讲相同的话,教我什么?这一生学佛老实学,不可以学惠能,三个人都讲这句话。「惠能那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这个人没法子学,你要跟他学就错了。」可是我们对《坛经》还特别有缘分,非常喜欢去读它。他说「你学不到的,心里要有数,他那是一步登天,他真上去了;我们上不去,上不去掉下来,粉身碎骨。」所以教我们怎么样?教我们爬楼梯,步步高升,这个稳当。三个老师都教我学爬楼梯,不可以一步登天,也就是循序渐进。这就是讲老师看得出我们不是天才,不是上上根人,上中下三根都要循序渐进,只有上上根人躐等。所以释迦的示现跟惠能大师的示现,是给我们说明事实真相,这要了解、要认识,但是学不到。
同时他们给我们示现的,就是学跟不学没有关系,这是非常难得。释迦牟尼佛示现学,学了十二年最后丢掉,分别执著丢掉。如果要是不丢掉妄想分别执著,你所学的东西,就叫做所知障,就变成所知障了。你能够把学的东西放下之后,你所学的都变成智慧。你不学,惠能大师没有学,不学,世出世间法他都通,他不认识字,你经念给他听,他讲给你听;你念不懂,他给你一讲,你就明白了。这桩事情,就是与我们学、不学没有关系。所以最重要的是戒定慧,因戒得定,因定开慧,这才重要,这是修学的真理,你不能不知道。
我们今天学经教,学经教跟修禅定没有两样,要怎么个学法?要离妄想分别执著,离妄想分别执著可以学,释迦牟尼佛就这个学法。所以马鸣菩萨在《起信论》里面,教给我们学习的方法,你看他说离言说相,你听经不要执著言语,不要去分别执著言语,离言说相。看经不要执著文字,文字是言语的符号,不执著言语就等於不执著文字。不可以执著名字相,所谓名词术语,什么是佛、什么是菩萨,都不要去执著。第三个要离心缘相,就是你不能想它的意思,经你可以看、可以听,不可以想它的意思,愈想愈错。为什么?因为你想是用第六识、第七识,你是用分别执著在想,你落在分别执著里去,那全错了;离分别执著你开悟,道理在这个地方。所以这是佛法跟世间法不相同的地方,我们一定要分清楚。
佛法跟世间法言语上没有关系,文字也没有关系,就是在你有没有妄想分别执著,有妄想分别执著,三藏十二部全是世间法,不是佛法。如果没有妄想分别执著,幼稚园小朋友念的那些教材,「小狗叫,小猫跳」,都是佛法,都是妙法,明白这个道理。为什么?离开妄想分别执著是自性自然流露,哪一法不是佛法!世出世间都没有;有世出世间还是二法,二法不是佛法。所以我们真正用功就是在日常生活当中,特别是处事待人接物,要把对立的念头化解掉,为什么?对立就是二法。从对立要再升级就是矛盾,矛盾再升级就冲突,冲突再升级那就变成斗争、变成战争,这是个很危险的一种思惟方法。所以必须从内心把对人的对立化解,对事的对立、万物的对立统统化解,身心和谐。这是我这么多年参加国际和平会议,跟大家讲的从事於和平工作的人,必须要从内心把对立化解,才能解决问题。我们内心里头有对立,你怎么能化解矛盾、化解冲突?这是佛法讲到。
所以佛、众生心里想的不一样,佛菩萨心里想的一样,为什么一样?因为佛没有想。只要有想都不会一样的,他没有想,你看转第六意识为妙观察智,转识成智。转末那识为平等性智,末那是执著,末那就是烦恼障的根,第六意识是所知障的根。转第六意识为妙观察,转末那为平等性,这个烦恼就断了,烦恼障、所知障,这两个障碍就没有了。这两个障碍没有了,就明心见性了,这叫真修行,这叫真功夫。所以我们学经教要懂得这么个道理,不是不可以学,可以学,但是不可以执著、不可以分别,不可以有自己的意思。经展在面前懂就懂,不懂就不懂,正是夫子所说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是智慧。可不能想,一想就错了;可是你常常去读,常常去学,自然你体会的愈来愈深、愈来愈广。所以同样一部经,你念得遍遍意思不一样,它才叫有味道,叫法味,才叫法喜充满,百读不厌,愈读愈有味道。
由此可知,它这里面是义理无有穷尽,所以你说给它作注解,怎么能注?古来祖师大德一注,一注就注死掉了,就变成了一个意思。所以注解可以做参考,只仅仅参考而已,我们不能执著它,执著它就变成跟它走了,被它牵著走了;你不执著,做参考。就像什么?像一棵大树,几千年的大树,树是活的,年年发新枝,年年长新的叶子,开新花,结新果。老的干就好比从前的祖师大德,最老的干汉朝的;再新一点的这是隋唐的,这是明清的;今年发的像嫩枝那是现代的,你要懂这个道理。新枝一定是生在老枝的上面,但它绝对不是老枝。如果守住古人注子,那就错了,你新的就发不出来,你就变成老枝了。所以这个要懂,它就像一棵树,不能离开它,但是不是它,它真的是新的新东西。新的东西它离不开传统,也离不开它的根本,万古常新,这里面其味无穷。就古人有句话说得好,「世味哪有法味浓」,世味是什么?世间五欲六尘、天上人间这种乐跟法不能比。但是尝到法味的人,世间人也看不出他的乐趣;世间人乐是苦、是坏苦,觉悟的人看得很清楚、很明白。所以由於心想不一样,这个心想不一样主要讲六道。四圣轻,四圣没有执著,四圣净,清净没有染污。六道里头染污,染污里面就有善恶,所谓善、恶、无记,就有这些事情发生了。
【由是故有诸趣轮转。】
这就讲六道轮回,六道轮回是这么来的。这个道理在以前没人说过,佛说出来了,六道怎么来的。由此可知,如果我们的念头要是没有了,六道就没有了。所以永嘉大师《证道歌》上说得好,「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这个梦是迷,迷的时候有六道轮回,觉的时候六道就没有。这个觉不是很大的觉,小小的觉悟,阿罗汉的觉悟,六道就没有了,这个觉是什么?放下执著。所以我们要想有智慧、要想聪明,要想比别人的见解高一等,没有别的,放下执著。如果你在书本上、古籍里头去求智慧,求不到的,这肯定你求不到。只要你放下就得到,放下你心清净,心像一面镜子一样,照见外面境界。如果说分别也放下,镜子就更明亮,它的光就更干净,照得更远,照得更清楚,就这么个道理。所以妄想、分别、执著把我们的清净心,障碍住、盖覆住,但是并没有破坏,只是障碍而已。你要自己把这个障碍要舍掉,要放下。下面佛叫著:
【龙王。】
叫著『龙王』,下面的话就是很重要的话,叫它的时候,他提醒它。龙王是我们的代表,叫著龙王就是叫著我们自己,我们要警觉到。
【汝见此会。及大海中。形色种类。各别不耶。】
这就是叫我们看,你看看我们现在的法会,法会里面来参与的大众,形形色色不一样,每个人的念头不相同。中国谚语有句话说,人心里面的思想跟他的面貌是相同的,你从他的面貌能够看到他的内心,各如其貌。佛法说「一切法从心想生」,看相算命的说相由心生,体质也是从心想生。所以心想善,相貌就善,身体也就健康;心常常有恶念,相貌不善,身体多病,这一定道理。这是教导我们细心去观察。
【如是一切。靡不由心造善不善。身业语业意业所致。】
这就说明六道里面的业因果报,所以六道怎么形成的?就是心行善、不善业变现出来的,反应出来的境界。如果你的心善、思想善、言行善,你们的果报在天道,三善道的天道,佛经上常讲上品十善生天。如果只有上品十善,天有二十八层,最高的只能到第二层,佛经上讲的忉利天,我们中国人讲的玉皇大帝,道教讲的玉皇大帝,上品十善生天。那上面还很多层,往上去要修禅定,禅定的功夫有浅深不相同,最浅的,譬如我们把禅定说成十个等级,这就比较容易体会。初级的,这是初级的等级可以生到夜摩天,再高一层兜率天,再高一层化乐天,再上去一层他化自在天,这都是欲界。定功虽然有这么多等级,都叫做未到定;换句话说,不及格叫未到定。往上去那就是功夫成功了,叫初禅,初禅就不在欲界了。不在欲界,也就是说对於五欲六尘,五欲是财色名食睡,确实不起心动念了,人就到色界天去了。
如果对於五欲六尘还有点念头,很轻微都到不了初禅,最高的是在他化自在天,所以它称欲界、色界,欲没有断。这种断,欲断不是真断,是定功把它伏住,叫伏断,古人比喻叫石头压草,没有除根。如果什么时候石头没有了,草又长起来了,他的毛病又起来了,所以这不究竟的,就是出不了六道。他是定功伏住,定功失掉了,他烦恼起现行,所以他不是灭断。四禅、四空天还是伏断,不是灭断,所以他出不了六道。再往上去一层叫第九定,《楞严经》上讲的九次第定,阿罗汉所修的,那是什么?那是灭断,那不是伏断,所以他得到之后永远不会失掉,他出了六道轮回,不会再堕了。他如果到六道来,那是他乘愿再来,不是他的业力,他没有六道里面的业,这个他断掉了。我们自己修行,自己的功夫不要问别人,自己好好反省一下就清楚了,我们对於财色名食睡、名闻利养还动不动心?能放下,有时候还动念头不行,还不干净;换句话说,向上提升很难。所以你懂得这些道理,你就晓得佛法里头,一丝毫的迷信都没有,给你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自性里头一切具足。
这些妄想分别执著《华严经》上说的,大乘教里面是另外一个名词,它叫无明烦恼、尘沙烦恼、见思烦恼。见思烦恼就是执著,尘沙烦恼就是分别,无明烦恼就是妄想,妄想就是起心动念,这三样东西,把我们自性障碍住了。这是佛他自己放下之后亲证的境界,每个人放下之后都证得这个境界。证到这个境界不是释迦牟尼佛一个人,在我们这个世间,佛出世到现在,中国人讲三千多年,三千三十多年,外国人讲的是二千五百五十一年。这些都不用去管它,因为它不是真的,不要在这上面去搞妄想分别执著,这是没有意义的。在这么长的时间,就算是二千五百年来,真正放下了,达到明心见性的人不少!在中国要是包括教下,我们相信超过五千人,这讲成佛的。如果达到罗汉的境界,权教菩萨的境界,这人就更多,我们祖师大德里面确实有,不是没有。这些人都给我们做了证明,证明什么?他们对於经论上没有意见,这就证明。如果说他所证的境界跟佛经上讲的不一样,他会提出来,我见到的境界跟经上讲的不同,他有异议;完全相同了,没话说了。
就像净土宗慧远大师,他老人家出生在东晋的时代,南北朝的时代,他在庐山建个念佛堂,依《无量寿经》修行。他跟鸠摩罗什大师同时代,那个时候经典翻译成中文不多,净土宗的经典就是这一种,《无量寿经》最先最早翻译的。《观无量寿佛经》、《阿弥陀经》都没翻译,这都以后的事情。所以庐山远公大师净宗第一代的祖师,所依的是一部经,他在念佛,念佛心定,一门深入,一部经、一句佛号。志同道合的这些道友们一百二十三个,在庐山建个莲社,大家在一起共修,一百二十三个人个个成就。有先去的,先往生的人,跟著阿弥陀佛一起来接后往生的人,他们往生的时候都见到了,往生的人跟阿弥陀佛一起来了。慧远大师往生的时候告诉大家,他在过去那些年当中,曾经三次见到极乐世界,他说这次极乐世界又现前,我应该要走了。别人问他,你见到的极乐世界像什么样子?跟《无量寿经》上讲的完全一样。
我们从这个地方就能够得到一个证明,你真正所见到的会是相同,它不是两个境界,跟经典上讲的一定是一样。他见过三次都没有告诉别人,这跟世尊在经上教导我们的,是相同的。自己有境界不必说,只有对一个人可以说,对你的老师,请你老师印证。这个意思现在我们明白了,佛为什么这样教导我们?现在这个世界,你看多少人他自己说是佛来的,他成佛了,或者说自己是什么菩萨再来的。这在戒律里面是大妄语,大妄语的罪堕阿鼻地狱,欺骗信徒、欺骗众生,其目的无非是要求名闻利养,搞这个的。所以真正是佛再来的,不暴露身分这是真的;凡是暴露身分的,那肯定是假的,你就不要相信他。真的不露身分,什么时候露身分?露身分就走了,这是真的不是假的。
像永明延寿大师,阿弥陀佛再来的,身分一暴露走了,你再也找不到他。有,弥勒菩萨(布袋和尚),布袋和尚身分是他自己说出来的,他说他是弥勒菩萨化身再来的,说了他就走,他坐著走,这是真的。如果有人说他成佛了,他说了还不走,假的,那肯定不是真的;他说了,他马上一盘腿他就走了,那是真的,那不是假的。所以这是佛让我们辨别,末法时期有些冒充佛菩萨的,你懂得这个道理,你就能辨别他是真的、是假的,没有说说了不走的,哪有这种道理?这是说明什么?我们的心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不能不谨慎。所以天堂不是上帝造的,不是佛菩萨造的,地狱也不是阎罗王造的,统统都是你自己善不善念感应变现出来的。就像江本博士水实验的道理完全相同,你看一杯水,这矿物,你善心对它,你在显微镜看的结晶非常美;恶念对它,现的现相很丑陋。它没有起心动念,它没有分别执著,自然的,所以这就是我们有心感,它无心应。
诸佛菩萨应化在六道、应化在十法界都是无心;如果他有心,他就变成凡夫,他跟我们没有两样。无心应的为什么应得那么巧妙,真的,所谓说跟一切众生和光同尘。为什么有这个相?这是性德,性德法尔如是,就是能大师的第三句话,「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它没有一丝毫的欠缺,它是圆满的,无论在什么地方都是圆满的,这性德。在虚空法界它是圆满的,在一微尘里面它还是圆满的,所以微尘不大,法界不小,它是一不是二,微尘跟法界一点差别都没有,这是我们无法想像的。佛法里面讲得浅近一点,说什么?「须弥纳芥子,芥子纳须弥」,芥子是芥菜子,芥菜子很小,像芝麻粒那么大一样。须弥山很大,须弥山可以放在芥菜子里面,须弥山没有缩小,芥菜子也没有放大,你怎么把它放进去?这属於科学上的问题。
《华严经》上说得更小,不是讲芥菜子,叫微尘,那大概就是现在科学里面所讲的基本粒子。基本粒子里面可以把太阳系放进去,可以把银河系放进去,你怎么个放法?科学做不到,佛法里头可以做到,所以佛法是高等科学。真放进去,还有人进去参观,什么人?佛跟我们介绍普贤菩萨进去参观,进去游览。我们相信佛说的话不是假的,为什么?只要是与自性相应,自性没有大小,自性没有空间。没有空间是没有距离,没有时间是没有先后,所以叫一真法界;有先后不是一真,有远近不是一真。所以一真是时间、空间没有了,才叫一真;有时间、有空间,那就变成十法界,就变成六道。所以十法界、六道不是真的,是我们一种错觉里头产生出来的幻象,真的是不二法门。所以佛法它所追求的,是求真,诸法实相,实相是真实相。换句话说,今天这些科学家、哲学家都在寻求的,佛法也在寻求,佛法也是这个目标。真正达到之后,那就是究竟圆满的哲学、究竟圆满的科学,所以你在大乘佛法里面,你能够体会到。
用的方法不一样,科学家必须要用先进的科学仪器;佛法不是的,佛法用甚深禅定,他用定功。我们从这些地方能体会到,时间、空间怎么来的?现在讲不同空间维次,这是科学家承认的,宇宙之间确实有不同空间维次。在理论上讲没有边际,无量无边,从实质上讲科学能够证明出来的,过去黄念祖老居士告诉我们,近代的科学家确实他们肯定能承认,至少有十一种不同空间维次,这是可以能够证实的;不能证实的,那是理论上讲是无限的。这东西从哪里来的?也就是此地经上讲的「一切众生,心想异故」,所以空间维次就不一样,空间维次是这么变现出来的。你知道它是怎么来的,你就有办法把它化解掉,不想,不想空间维次就没有了。
所以妄想分别执著没有了,遍法界虚空界的空间维次没有了。你能够放下执著,空间维次突破一部分,六道里面没有了,这就执著,有执著就有,没有执著就没有。我们再扩大,扩大到三千大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依黄念祖老居士讲的,十亿个银河系。十亿个银河系那要什么?那要突破分别,分别没有了,这个十亿个银河系里面空间维次没有了,这就是三千大千世界的空间维次突破了,突破之后,你的生活空间就变成那么大了。我们现在生活空间很可怜,非常窄小,隔个墙壁,那边就过不去了。所以问题关键不在外面,在我们内心起心动念,没有一样不是心造的善不善,『身业语业意业所致』。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说到此地。
主持人:净空法师,一九二七年出生於中国安徽省庐江县,先后追随一代大哲,方东美教授、藏传高僧章嘉大师及佛学大家李炳南老居士,十三年,学习经史、哲学以及佛法,获得深刻启发。不仅熟通佛教各派经论,对於儒学、道家和伊斯兰教等,其他宗教学说也广为涉猎。於众多经典中,对佛教净土宗著力最多,成就也最为辉煌。「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是法师总结数十年学佛经验,所提出的修行原则。首开风气之先,透过网际网路、卫星电视,以远程教学二十四小时弘扬佛陀教育、圣贤理念,是其真实智慧所展现的高瞻远瞩。法师提倡古圣先贤「建国君民,教学为先」的思想。
过去十年,法师所设立的各项奖学金,帮助许多在中国、印尼和澳洲的莘莘学子完成学业。法师近年来提倡神圣仁慈、博爱的教育,与各个宗教和睦相处,多元种族文化平等对待。老法师的这个理念,也在法国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举行了,「二五五0年欢庆卫塞节」当中,呈现出来。老法师希望结合更多的仁人志士,在这个动乱的大时代中实现消弭战乱、冲突,促进世界和谐、安定的大同理想。让我们以最热烈的掌声欢迎净空老法师的莅临,大众请就坐。尊敬的老法师,丹斯里李金友,诸位法师,诸位同修大德们,大家晚上好。现在让我们恭请,尊敬的老法师为我们开讲《十善业道经》。
净空老法师:尊敬的丹斯里先生,诸位嘉宾,诸位大德,诸位同修。我想儒释道三家讲座合在一起的活动,可能今天是第一次,这个意义非常的深远。在没有报告之前,首先我们对於宗教、佛教、儒教,都要有点认识。因为在现前的社会上,对於这些问题产生的误会,非常严重,到底什么是宗教?依照中国文字来看,宗是主要的意思,宗,一般讲它有三个意义,第一个是主要的,第二个是重要的,第三个是尊崇的,为大众所尊敬的、所崇仰的。教是教学、是教育。合起来看,宗教就是主要的教育、重要的教育、尊崇的教育,这个意义非常之好。这种解释与它的内容相不相应?我们可以说是完全相应,真正是名符其实,每个宗教都有这三个意思。
自古以来在东方,确实是儒道跟佛教的教化普遍的推行,让这些地区长治久安。在西方欧美实在说也是得力於宗教教学,才能够得到安稳。现在全世界的动乱,原因在哪里?我们可以说东方的中国人,包括了东方不学儒释道,把儒释道都忽略、轻视、扬弃了。西方欧美国家由於科学技术的发达,大家相信科学,宣布上帝已经死亡了,所以不学宗教。我们在美国居住了不少年,几乎每天都看到教堂外面插个牌子,它要变卖了,打听为什么要卖教堂?已经没有人去上教堂。所以这可以说是人忽略了宗教的教育,忽略了圣贤的教育,世界怎么能不动乱?这是肯定的。这什么样的因,有什么样的果报。
什么是佛教?还有人问佛教是不是宗教?我们要是把释迦牟尼佛的历史,好好去研究一番,就知道释迦牟尼佛跟宗教实在没关系。我们知道他是王子,迦毗罗卫国的王子,十九岁离开家庭,舍弃了王位,他去求学。我们能够想像得到,他的出生是贵族,这是备受人尊敬的,又是个聪明绝顶的人。在当时印度无论是宗教、哲学,可以说都是发达到最高峰。像中国的春秋战国诸子百家的情况相彷佛,所以在印度是个学术黄金时代。他出去求学,我们能想像得到,几乎印度所有宗教里面的高人,学术界里面的大德,他统统都见过,都去参学过。这样的参学他用了十二年的时间,到三十岁,也可以说是再找不到地方学习,於是他在恒河边找棵大树底下入定。入定在当时的印度是非常普遍的,不但宗教里面重视禅定,学派里头也重视禅定。
所以六道轮回这桩事情,是远在一万多年之前婆罗门教首先提出来的。以后各个教派都修禅定,包括学术界;换句话说,在禅定当中把空间维次突破了。这个空间维次仅限於六道,六道的空间、时间突破了,六道的状况是每个人都看得很清楚的,所谓是现量境界,它不是比量,也不是推想,不是一种学术,是每个人亲自所看到的。一个人在定中见到,他跟大家说出来;那个人在定中也看到,跟他说的完全相同。所以六道轮回,在古印度被宗教、学术普遍的肯定、承认,这是确有其事,这不是假的。这是我们一般讲的神通,现在在中国称为特异功能,特异功能的能量有大小不同,能量大的,上面能够见得到非非想处天,二十八层天,下面能够看到阿鼻地狱。
可是我们会想到释迦牟尼佛好学,无论什么问题他要追根究柢。六道怎么来的?为什么会有六道?六道之外还有没有别的世界?我们有这个疑问,我相信释迦牟尼佛肯定也有这个疑问。这个问题在那个时候,在当时所有的宗教、学派都没有法子答覆。所以他给我们示现,在菩提树下把十二年所学的放下了,入更深的禅定,这更深一层禅定就把六道突破。四禅八定是在六道之内,不能突破六道轮回,不能突破。突破之后看到的诸法实相,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这些问题全部解决了。六道怎么来的?为什么会有六道?六道之外还有无量无边的世界,这全都知道了。这就是更深的禅定因缘,他把妄想、分别、执著全放下了,这一放下就是大乘教里面所说的,大彻大悟、明心见性,就是这个境界。
他在《华严经》上,《华严经》是在释迦牟尼佛示现成道,就是彻悟,成道就是彻悟,彻底觉悟之后第一次讲的。第一次讲他是在定中讲的,所以我们世间人看他老人家在树下入定,这个树以后叫做菩提树,名称是这么来的,他在这个树下开悟的。我们一般人看到,释迦牟尼佛在树下打坐入定,这定的时间很长久,经上告诉我们二七日中,也有经上讲的三七日中。二七就十四天,三七就是二十一天,他在那里入定。其实他在定中把他自己所证得的、所见到的,这个境界全部说出,这就是《华严经》。听众当然不是普通人,都要有定功,有跟他同样的定功,你才能够参加他这个法会;没有这个定功的人,那是没有法子知道这个讯息的。所以人间天上没有人知道,连阿罗汉也不知道,阿罗汉、辟支佛、权教菩萨都不知道。
什么人知道?就法身菩萨。到底什么叫法身菩萨?我们再说个故事,中国禅宗六祖惠能大师,这是学佛同修应该都很熟悉的,惠能也是大彻大悟,明心见性,在中国出现的。释迦牟尼佛是学了十二年然后放下,彻悟;惠能不认识字,没有学过,一天都没学过。即使到黄梅去参学,其实他参学是做义工,五祖的讲堂他没去过,寺院里面的禅堂他也没去过。他在黄梅八个月,五祖派他到碓房去舂米破柴,因为他是樵夫出身,还是干他的本行,这是在寺院里面做义工,没有教他。到传法的时候,这个故事《坛经》里面讲得很清楚,没有人想到,五祖把法传给他了。要从过程当中我们能够猜想得到他,他到黄梅去见五祖的时候,五祖问他,你来做什么?他的回答说我来要求作佛。这就不是普通人说得出来,我相信五祖在一生当中,接引许多大众,没有一个说我来要作佛的。可能一生只遇到这一个,就是这个人他来作佛的,他不是为别的事情来的。
同时他也给五祖说过一句话,他告诉五祖,他说「弟子心中常生智慧。」五祖听了也不回应。这也不容易,我们要见到祖师一定说,祖师,弟子心中常生烦恼。常生烦恼是正常的,常生智慧这是太希有了,从迹象去看,彼此心心相印,非常的难得。所以五祖早就看中他了,但是不许他入众,就是参加大众的活动,不许他。这个原因我们学了这么多年也能体会到,什么原因?怕人家嫉妒。嫉妒,人家就伤害他,所以为了保护他,把距离拉远,平常不见面,叫他到碓房里面去做工,没有人知道。传法的时候,他叫所有的学生作首偈来给他看看,看看有没有明心见性。五祖出了这个题目,没有人敢接受,因为大家都猜想一定是上首,也就是五祖的助教,一定是传给他了!可是到后来没有人想到传给惠能。而且是半夜三更五祖跟他讲《金刚经》,我们能想到三更是夜晚十二点钟,一定讲《金刚经》大意,顶多两个小时,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他就悟了,他就彻悟。他所悟的境界,跟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的境界,完全相同。
释迦牟尼佛在当时应以佛身得度,他就现佛身,观世音菩萨三十二应所说的一样;而惠能大师在中国应以比丘身得度,他就现比丘身。悟,怎么个悟法?就是把妄想、分别、执著统统放下,放下就是!所以佛在《华严经》上告诉我们,「一切众生本来是佛」,这个话是真的,一点都不假,确实大家都是佛。所以佛,什么叫做佛要搞清楚,佛就是个究竟圆满觉悟的人。佛不是神、不是仙,跟宗教没有关系,他不是神仙,他是人,他是个真正觉悟的人。所谓真正觉悟是什么?他没有执著,他没有分别,他没有妄想,妄想就是起心动念。所以我们从这些地方就了解,什么叫佛法、什么叫世间法、什么叫出世间法。所谓世间法就是你有妄想分别执著,你就是六道凡夫;你要是妄想分别执著统统都没有了,那你就是佛。你看就这么简单,只要你肯放下,你什么时候放下,什么时候成佛。
如果妄想分别执著习气太重了,一下放不下,没有办法跟惠能比,没有办法跟释迦牟尼佛比。他们真厉害,就是一下就放下了,所谓一时顿证。你不能,没有这种能力,这烦恼习气重,佛告诉你,你慢慢的放,先把执著放下,就是说对人、对事、对万物,对世间、出世间都不要执著。不再有执著了,你能把执著真的放下,在佛法里面有个学位你就证得了,叫阿罗汉。所以阿罗汉是圣人,他不是凡夫,为什么?执著没有了六道就没有了。六道从哪里来的?六道从执著来的,所以你没有执著就没有六道。没有六道到哪里去?六道之外还有声闻法界、缘觉法界、菩萨法界、佛法界,还很多。所以他证阿罗汉果、证辟支佛果、证菩萨果位,他往上面去了。如果你再能够把分别放下,不但执著没有,分别也没有,那你就提升了,你提升叫菩萨。所以什么叫菩萨?你能放下分别执著你就是菩萨,你有分别执著,你是凡夫,就这么个道理。
阿罗汉所证的是正觉,正确的觉悟,决定没有丝毫的偏差,没有错误;菩萨是正等正觉;佛再加个无上,无上正等正觉,这叫佛。所以你一定要知道,你本来是佛。妄想分别执著是不是真有?告诉你不是真有,如果真有,那你怎么能断得掉?你怎么能放得下?在大乘教里面,经典上告诉我们,妄想分别执著是属於不相应行法,不相应行法用现代的话来说叫抽象概念。不是事实,决定没有事实,是个抽象的概念,是个念头,抽象的念头。这个念头不是真的,是虚妄的,它不是精神,它也不是物质。但是有这个抽象念头它会起作用,起什么?障碍了你的正觉。佛是觉悟的意思,它把你自性里面的本觉障碍住了,透不出来;好像云彩把太阳光遮住了一样,你透不出来。所以众生跟佛是一体的,是一不是二,一个这是天空晴朗没有云彩,这是佛;像阴天,阴天云彩很浓、很厚,这就是六道凡夫。云彩再厚,也没有把太阳真正遮住,现在这个常识大家都有了,我们坐飞机飞到云层上面,下面下雨,外面是大太阳,并没有遮住,所以一定要懂这个道理。
知道这个道理之后,佛这个意思是恢复我们自己本来面目,智慧、德能、相好是你自性里头本来有的。你不要求,你求不到,你求叫白费心机,用不著求!世尊在经典里面,给我们讲到太多了,一部《华严经》就是讲的是自己,自己的智慧、自己的德能、自己的相好,全经上就讲这三桩事情,这个我们要晓得的。回归到自己的本性,回归到自己本来面目,就是回归到大方广佛华严,那才是你真正的自己,智慧是自性本有的。所以惠能大师非常难得,惠能大师开悟之后,他把自性是什么样子他说出来了,这个太难得了,让我们清清楚楚的。他只用了五句话,「何期自性,本自清净」,自性真的是清净,纵然堕到六道、堕到三途、堕落到阿鼻地狱也没有染污。就好像阳光一样,云彩再浓厚,云彩并没有遮住太阳,确实对太阳没有丝毫妨害。这是他头一句告诉我们,我们自性清净心没有受污染。
第二句说「何期自性,本不生灭」,这句话在印度人是非常重要,印度所有宗教追求的终极目标就是大般涅盘,大般涅盘就是不生不灭,许多宗教也追求永生。惠能大师告诉我们,我们的自性没有生灭,本不生灭,这叫自性涅盘。换句话讲,你需不需要去追求?不需要,只要把妄想分别执著放下就是了!第三句话说「何期自性,本自具足」,这个具足就是讲没有欠缺,智慧是圆满的、德行是圆满的、能力是圆满的、技能是圆满的、福报是圆满的。相好就是今天讲的福报,没有一样不圆满,是你自性本有的。所以佛法称为内学,一切向内,不要向外,外面没有,要从自性里面才能够找到,要开发自性里面的宝藏。第四句他说「何期自性,本无动摇」,就是说我们的真心、我们的本性是定的,从来没有动过,这就自性本定。楞严会上,释迦牟尼佛说这个定叫首楞严大定,是性定,不是修得的,自性本来就是这样的。最后一句话很重要,「能生万法」。我们讲宇宙从哪里来的?森罗万象从哪里来的?生命从哪里来的?是自性变现的。
所以大乘教常讲,十法界依正庄严「唯心所现,唯识所变」,是我们心现识变。能大师这二十个字讲得很清楚,可是我们学习,很不容易懂得。我们读经、听经,读经、听经搞了半个多世纪,我二十六岁开始学,到今年学了五十六年,可是年年有进步。所以慢慢愈来愈懂得多一点,最近这个两年有了很显著的进步。有人问我,这个现象是什么样子?就是心现识变,我就想到我们小朋友玩的万花筒,十法界依正庄严的变化,就像万花筒一样。你仔细去观察、去揣摩,你能够体会到,佛经上讲的心现识变的道理,你就不会怀疑。我们把万花筒比喻作阿赖耶识,唯心所现,唯识所变比喻作心性。变怎么?动就变了,动,心只要一动,动就叫做无明,就叫做妄想。所以妄想里头没有善恶,只是心动了,动得非常的微细,那个微细你自己都不知道,你心动起个小小的波,你自己不知道。但是波一起叫无明,叫无始无明。名字好,无始是什么?没有开始,没有开始就没有结束,这说明是假的,不是真的。要有始有终,那真的就不是假的,没有开始。
这是讲它的波动,现在科学讲波动,这是自性里面起的波动。这个波动所谓一念不觉,一念就不觉,只要有念就不觉了,这就是无明。《唯识论》里面告诉我们,「无明不觉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这是讲宇宙的变现。我们初学总是觉得有时间性的,一个阶层,第一个是无明业相,这动了,心动了;从动再产生见相,见相就是精神;由精神再变成物质,这境界相就是物质,就从这么生起来的。由物质这种现象跟精神现象交错,这才产生了十法界依正庄严。十法界依正庄严是怎么回事情?染净不同,四圣法界清净,六道里面是染污。染污里面又有善恶不同,诸位要晓得,清净法界里头没有善恶,六道里面是染,染就有善恶,善就三善道,恶就变成三恶道,这么回事情。
这个说得是没错,事实真相你还不懂,事实真相是什么?是一念它就完成了。这个一念很不好懂,一念就完成了,我们就想到电影的放映机,我在年轻的时候喜欢玩这些东西,所以印象很深刻。电影的放映机,实际上影片就是幻灯片,它是连续的幻灯片,一秒钟你看放映机开合二十四次,也就是说一个幻灯片打在银幕上,它的时间多长?二十四分之一秒,就是一秒钟的二十四分之一,就是这么长的时间,它关住第二张片子就上来了。所以你看到的是个相续相,它不是真的,是个相似相续相,因为绝对不会有两张片子完全相同的,没有,绝对不会有相同的,所以相似,是个相似相续相。我们看电影,在电影银幕里面看得很逼真,好像整个情绪都被它吸引住。佛告诉我们,我们现在所看的境界相,包括我们的身体也是像电影影片一样,是个相似相续相。它的速度多快?
《仁王经》上,佛告诉我们,一弹指这六十刹那,一弹指里面六十分之一叫一刹那,一弹指。一刹那有九百生灭,镜头开关就是九百次。我们弹指,现在我们用力弹,弹得很快,大概一秒钟可以弹四次。四乘六十再乘九百,刚刚好两个十万八千,也就是二十一万六千次的生灭。你就想想看,一秒钟二十一万六千次的生灭,你怎么能知道这个世界是假的?所以这个世界叫刹那生灭,生灭同时,叫不生不灭,不生不灭就是生灭同时。如果真的没有生灭,说不生不灭这句话就没有意义了。有生灭讲生灭同时,就是生灭这个现象你找不到它的起头、它的结束,找不到。世尊在《仁王经》上这个说法,我们学习到今天,可以肯定释迦牟尼佛这个说法是方便说,不是说真话,为什么?真话比这个速度还快,还要快很多倍,十倍都不止,所以是佛的方便说!这才是诸法实相,你真正了解实相。
所以佛的教学,他教学的时间最长的,他一生教学古来祖师大德把它分成五个阶段,叫五时,五个阶段。第一时是华严,这个时间很短,只有半个月,小乘不承认,大乘相信。第二时是阿含,讲了十二年,好像办小学,阿含;第三时方等,好比办中学不断向上提升;第四是般若,这大概是世尊主要要讲的东西,般若二十二年。所以讲经四十九年,般若这一会就二十二年,由此可知,这是佛一生主要讲的东西。学般若,前面十二年的阿含、八年的方等,这是打了二十年的基础,二十年基础之后才能学般若。般若经典在现在中文里面也是最大部头的,六百卷《大般若经》。这个经我读了一遍,我的总结十二个字,世尊十二年讲般若跟我们讲的什么?讲的「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这是我的总结。比《心经》还要简单,《心经》已经是它的总结了,我把它总结成十二个字。
这十二个字你能不能体会?如果你能体会到不生不灭,不二法门,你就懂得。所以入这个境界之后你身心清净,妄念不生,世界无论怎么变化,十法界依正庄严无论它怎么变,它得的数都是个零,它没有东西。为什么?你刚才听懂我用电影幻灯片做比喻,你就晓得不可得。一张东西都不可得,相是幻相不是真的,包括自己的身体。不但相是虚幻的,念头也是虚幻的,也不是真的,念也不可得,相也不可得,不可得你去追求,那你就苦恼,自找苦吃了。所以佛教导我们随缘不攀缘,没有一样不好,念念都能够与自性相应,这就是觉者;念念与自性相违背,就是迷了,就是凡夫。所以凡夫跟佛就是觉迷不同,迷了是凡夫,觉悟了就是佛。
释迦牟尼佛觉悟之后就开始教学,教了四十九年,七十九岁圆寂的。我们常常讲讲经三百余会,说法四十九年,三百余会,我们用现在讲,怕人家起误会:你是宗教。我们把它改成办班教学三百多次,三百多次办班教学,说法就是上课,教学是上课,教了四十九年。现在佛教里面所有的宗教仪式,在佛陀那时候全没有,统统没有。佛只是教人,天天教导上课,没有道场,他的道场在树林、在河边,在风景美的地方,带著学生天天去旅游,在郊外,佛坐到当中,学生团团围住他,每天是这种方式上课。生活非常简单,日中一食,树下一宿,树下只能住一晚上,第二天要搬到别的树,不能在原来的树下,为什么?怕你起贪心,这个树荫很大,舍不得离开,你的妄想就生起来了。
所以种种方式,都是为杜绝我们的贪婪,贪瞋痴慢,用这些方法。一生没有建道场,接受信徒的供养,你看四事,饮食,托一钵饭饮食。衣服、卧具,睡觉的时候很简单的,铺在地下的一个单子。医药,生病的时候接受供养医药。供养只接受这四个,其他的都没有,给我们做出什么榜样?放下得干干净净,这个生活是大自在,充满了智慧。就是惠能所说的「常生智慧」,大乘教里面讲的常生欢喜心。智慧天天增长,德能天天增长,不生烦恼,这是佛陀教育。所以跟现在宗教迷信,完全是两回事情,这是我们对於佛要认识清楚。
所以佛教里头的名词,佛陀、菩萨、阿罗汉,要用现在的话说,是佛教里面的三个学位。阿罗汉是最低的一个学位,他是正觉,他是放下执著;菩萨是第二个学位,他是正等正觉,他放下了执著、放下分别;佛是最高的一个学位,叫无上正等正觉,他是妄想分别执著统统放下。所以佛法修学最重要的是放下,如果我们真能把这三个都放下,祖师有句话说得很好,「哪一法不是佛法!」法法皆是佛法,所谓头头是道,左右逢源,这是法身菩萨境界了。如果我们没有放下,妄想分别执著统统具足,统统有,祖师又有句话说,「哪一法是佛法?」我们每天读《大方广佛华严经》、读《无量寿经》、念阿弥陀佛,都不是佛法,为什么?你没放下。念阿弥陀佛要想往生净土,最低限度你要把执著放下,执著放不下不能往生,这个要懂得!所以念佛的人很多,往生的人不多,道理就在此地。
真的,你看念佛堂堂主常常提醒大众,「放下身心世界」,这先决条件。身代表了整个物质的生活,心是精神,念头统统要放下,对这个世间,整个世界不要有贪恋、不能有妄想、不能有执著,统统放下,这样的人念佛很快就成就了。我们从《往生传》、从《净土圣贤录》,从近代有些念佛人他们的成就,确实许多三年就成功了,时间不是很长,三年时间,他就预知时至,自在往生。换句话说,他跟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就通了,障碍就没有,就互通讯息了,知道什么时候走。这个功夫并不是很高的功夫,只要放下少分,不是完全放下,完全放下地位就高了。执著完全放下,生极乐世界就不是凡圣同居土,生方便有余土。如果能够把妄想分别也放下,生极乐世界是实报庄严土,那不相同,这是极乐世界四土三辈九品。不过那个世界很特别,这是释迦牟尼佛给我们介绍的,一切诸佛刹土里头没有的,它的世界是平等世界,有四土三辈九品,但是统统在一起。
这好像一个学校里面,学校有六个年级,但是从一年级到六年级上课都在一个教室,很特殊,极乐世界是这样子,四土九品在一个教室上课。不像其他的,其他诸佛刹土各有各的教室,不在一起的。这是极乐世界非常特殊的一个状况。所以世尊劝我们,我们今天讲移民,移民到极乐世界去,到那边成就快,到那边决定不会退转。所以这是佛教,我们总是要认识清楚、认识明白,有人问我们,能讲得清楚,不至於产生误会。佛,我们肯定释迦牟尼佛一生,用现在的话来说,他是职业教师,他一生教学,他职业教师。用现代的话来给他定个地位,他是多元文化社会教育家。他教学不分国籍、不分族群、不分宗教,真正是来者不拒,去者不留,有教无类。他的身分,他是个多元文化社会教育的义务工作者,他是个老师,但是他不收学费;孔子还收一点学费,收得不多。释迦牟尼佛不收学费,所以他是个义务的老师,非常难得,非常值得人尊敬。所以我们学佛要向释迦牟尼佛学习。
《十善业道经》,是他老人家教给我们入佛门第一部经,你想跟他学习,从哪里学起?从《十善业道》学起。可是《十善业道》这个经不长,它里面有圆满的理论,也可以说是圆满的哲学思想、科学的境界,里面有伦理、有因果、有道德,圆圆满满一项不欠缺,它是入佛的根基,我们从经文上都能看到。这次我们的时间短,好在过去我讲得很详细,有光碟,也印出书了,也有书本流通。今天利用这个时间,我们做了个节要,把它重要的话节录出来,我们一起来学习,总共五百一十七个字,所以文字不多,比《弟子规》还少。我们从节要的经文来读。时间到的时候,有人要请知会我一下,要不然我就不知道时间了。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娑竭罗龙宫。】
『如是我闻』,这是释迦牟尼佛灭度之后,因为佛在世教学没有记录,也没有讲义,也没有讲稿,都是他说出来的。佛经怎么来的?佛经是佛陀灭度之后,由学生们从记忆里面,把它记录下来。记录这个方式也很特殊,但是很民主,很值得信赖。佛的弟子当中,确实有些天才的人物,阿难这个人记忆力很好,他的记忆真的像我们的录音机一样,一遍听下去之后,永远不会忘记。所以结集经藏,要把佛的东西整理流传给后世,迦叶尊者这些同学们,就叫阿难尊者复讲,把佛一生所讲的重复讲一遍。听众是五百个同学,不是外人,都是在释迦牟尼佛身边的人,听阿难复讲。如果复讲有问题,有疑问,只要一个人有疑问,这一句或者这一段就把它删掉,就不能用。必须要五百个同学个个承认,个个点头,阿难没错,佛是这么讲的,这才能记录下来。所以结集经藏非常严格,取信於后世。所以说阿难对我们的恩德很大,释迦牟尼佛教诲能传下来,是他复讲的。
所以这句话是阿难尊者说的,「如是」,如是就是我所讲的,就是佛当年所说的,完全相同,不增不减,佛怎么说我怎么讲,自己不敢加一个字进去,叫如是。「我」是阿难自己自称的;「闻」,我亲自听佛说的,不是传说的,亲自听他老人家讲的。『一时』这个意思,刚才诸位听我讲时间跟空间你就懂得了。所以佛不讲年月日,跟你讲真话,真话就是「一时」,就是我们讲一刹那,说不出来,一刹那就太长,已经很长了;用现在话来说,亿万分之一秒那才叫一时。念念都是一时,没有第二时,为什么?它每个现象,现在科学家也发现,发现物质是无中生有,而且存在的时间非常短暂,这时候看见了。也知道时间不是真的,时间、空间都不是实在的,这个发现也非常之难得,跟佛经上讲的完全相同。一时我们可以讲感应的时候,这个说法好,众生有感,佛就有应,一时里面就起感应,二时感应就没有,必须要同一时。所以佛心清净,六祖说得很好,自性本来是清净的,我们的心清净跟十方诸佛就通,障碍就没有了,就起感应。所以这是很合科学精神的,一就通了,心净就通了;心一起念头,感应就没有了。
『佛』是释迦牟尼佛。这个经在哪里讲的?在『娑竭罗龙宫』里面讲的。所以就有人怀疑,这「娑竭罗龙宫」在哪里?现在潜水艇已经深入海底,从来也没有见到龙宫。在这个地方我们就要懂得,特别是大乘教,大乘教里面佛所讲的言语,完全用一种文学艺术美化它,所以你要懂得它的言外之音。娑竭罗是咸海,我们一听咸海就能体会到,这是代表什么?苦海,苦海无边,六道轮回是苦海,我们都在苦海里头。龙是最善於变化的,说的是什么?说的是我们人,你看念头妄念纷飞,心情不定,就像龙的变化一样。所以用娑竭罗龙王,来代表我们的居住在地球上所有的大众,用它来代表,就在苦海里面。尤其是现在人心浮气躁,变幻无穷,说这个意思,你就容易懂得了。
【与八千大比丘众。三万二千菩萨摩诃萨俱。】
这两句话意思很深,学佛终极的目标我们都希望能够成佛,成佛必须要经历的大比丘跟大菩萨,必经的路线。像你读书,理想终极目标是拿博士学位,但是你必须经历的是学士、硕士,你才能拿到博士学位。从这个地方这就显示出来,这个经是学士、是博士的基础,都是从这个地方出生的,所以它是佛法里面的根,是佛法里面的本,它是根本。我们学佛一定要从这个地方下手,你才会有成就,你才有根。现代学佛的人多,成就的人没听说过,原因是什么?原因是我们根丢掉了。所以十善业道它最基层的人天福报,佛告诉我们,这不是在佛的正规课程里面的。真正学佛要受三皈五戒,这在三皈之前,有这个基础才能受三皈五戒。我们在净业三福里面学到,它是第一条,净业三福这是我们不管是净宗,任何宗派,显教密教、大乘小乘、宗门教下,都必须要遵守的修学的程序,这顺序。
第一个,第一福讲的「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头一条。你看这里头没有三皈五戒;换句话说,这是做人的根本。佛经一展开你看到「善男子善女人」,善就是十善,具足十善才是善男子善女人,有这个基础才能够受三皈五戒。第二条讲「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你看没有这个基础,不能受三皈五戒,可见得这问题重要。现在我们走过不少地方,看到不少的学佛的同学,在家的十善做不到,十善做不到也就是说三皈五戒就没有了,第一条没有,哪有第二条?出家的《沙弥律仪》没做到,所以为什么佛门这么衰,为什么社会对我们产生这么多的误会,不能怪人,怪我们自己没有学好,我们自己疏忽了。所以现在觉悟了、明白了赶紧补课,不是不能补,可以补。
我们中国传统教育,在最近这一个世纪疏忽了,至少我们丢掉了三代,一百年。所以现在年轻人不知道,问他的父母也不知道,问他的祖父母也不知道,曾祖父母可能知道,高祖的时候可能学过。为什么丢掉的?原因很复杂,最重要的就是清朝亡国之后,社会的动乱,军阀割据,民生疾苦,接著八年抗战,多少人流离失所!我们都是受害人,十一岁就逃难了,家顾不到我们,学校也不能照顾,当了流亡学生,所以这是因素很多。一百年的时间不算长,也不算短。现在我们在汤池做这个实验,实验使我们意想不到,不到半年我们传统的根就又发现,根又找回来了,这非常不容易,对我们带来了很大的信心。现在我们深深相信,我们要重新把这三个根建立起来,需要多少时间?顶多一年,儒释道的三个根。儒的根《弟子规》,道的根《感应篇》,佛的根十善业。
为什么要学儒、学道?这个要懂得佛在经典里面告诉我们,佛弟子「不先学小乘,后学大乘者,非佛弟子」,佛不承认。为什么?你躐等,你没有按照次序去学,所以佛不承认。佛教传到中国,小乘经翻译得非常完备,我初学佛的时候,章嘉大师跟我说,他说中文翻译的小乘经,就是《四阿含》,跟南传的巴利文的小乘经,两个对照,巴利文的经典比中文翻译的,大概多了五十几部。将近三千部,只多五十几部,可见得很少,所以小乘经典非常完整。在早期隋唐时候小乘两个宗派,成实宗、俱舍宗,这两个宗到宋朝时候就没有了,所以现在很多人连这个名词都不知道。隋唐时代初期还是先学小乘,后学大乘,可是唐朝中叶之后,我们中国人学佛就改变了方向,不学小乘,不学小乘怎么办?用儒跟道来代替。是好,儒道能代替小乘,所以中国一千七百年来出了许多高僧大德,都是有深厚的儒道的基础。
我们从净业三福上看,「孝养父母,奉事师长」,这就是孝亲尊师,孝亲尊师从儒家那里学,这是根之根,最根本的我们从儒家学。「慈心不杀」,这讲因果、道德教育,从《太上感应篇》里面学。从这里奠定基础然后再学十善业道,你依照这个顺序就容易了。所以为什么一百年以前的人,无论在家、出家底子都那么深厚,他都有成就。现在为什么不能成就?我们要好好想想,这个原因何在?所以我们花一年的时间,把这三门功课补习出来,这三门功课不是念的、不是讲的,是要落实在生活上,要变成自己的思想,变成自己的生活行为,它是要做的,所以这三种都是戒律,是根本戒律。有这三个基础,这三样基础你才能受持三皈,你才能受五戒,出家才能够受沙弥戒;你没有这个基础,受了也没有用,做不到。所以没有根,没有根的花果就像花瓶里面的插花,很好看,没有生命,几天就枯掉了,这个道理要懂。从这个根本上扎根,扎根是不太好看,他有生命,他会成长,这个道理要懂。所以一定要从扎根做起。
我们今天说实在话最困难的,是从小疏忽了这些基础的教育,在长成当中我们被环境染污;换句话说,我们已经学坏了,再回头当然困难。为什么?你要有勇气、有决心、有毅力,克服自己所有一切不善的毛病习气,你才能回得了头来。如果不能克服习气,你就回不了头,头一个习气,贪心。我这么多年在讲经教学当中常常提示的,我提了十六个字,自私自利这一定要放下,决定不能有,为什么?你自性清净心里头没有自私自利。所以这个东西是违背自性的,你有这个东西在,你的性德,自性里面的智慧、德能,永远不会透出来,透不出来,头一个要放下的。
再就是名闻利养,这个都是外面诱惑你的,你要能够拒绝,不受它的诱惑,不要名、不要利、不求供养。我们的生活,生活有护法神,护法神的头头是韦陀菩萨,你要相信他,他很靠得住。如果我们一心去学道、学佛,心在道上,在弘法利生上,我们如果说饿死了、冻坏了,韦陀菩萨就会被撤职查办,这真的不是假的,那他失职。所以他要照顾我们,诸佛菩萨护念我们,我们还要操什么心!如果你要为自己生活一操心,韦陀菩萨就不照顾你,为什么?他自己有办法,他不需要我照顾,他就省事。所以这一定要懂得,名闻利养可不能沾。过去莲池大师,你看他《全集》里头所说的,他一生得力的就是得力这句话。他年轻的时候参学,那个时候有位大德叫遍融法师,他去参访他,三步一拜,拜到他面前,非常虔诚。见老和尚面,老和尚就是一句话教给他,「你不要被名闻利养欺骗了。」旁边很多大众看到,不知道老和尚跟他讲什么开示,都来听,一看老和尚说这句话哈哈大笑,老生常谈,没什么希奇。莲池大师告诉大众,老和尚对我说真实话,没有高谈阔论,没有好高骛远、谈玄说妙,跟我讲真话。他一生成就得力於这句话,这非常重要。
接著五欲六尘,这也是诱惑,就是我们精神跟物质上的享受,我们要拒绝。最后四个字贪瞋痴慢。能够真的放下自私自利,放下名闻利养,放下五欲六尘,放下贪瞋痴慢,你就很容易入门。这十六个字是障碍,障碍你入不了门,你永远在门外徘徊。所以要放下,不要害怕,明天,明天还没到,想明天的事情干什么!昨天已经过去了。所以过去的不要想,未来的不要想,抓住今天就好,这是成功的秘诀。无论世法、佛法,都不例外,所以一定要懂得。我们回过头来再看经文,经文说:
【尔时世尊。告龙王言。】
诸位要记住『龙王』是我们的代表,想到「龙王」就是善於变化,多变的。
【一切众生。心想异故。造业亦异。】
他念头不一样,所以一切人的行为,言语、造作、行为从哪来的?从念头来。你念善,你的言行一定是善的;念不善,言行决定是不善,是从念头来,所以心想不同。这个『一切众生』讲十法界众生,十法界的众生心想不一样,所以他造的业就不相同。『业』是造作,正在造作的时候叫事,造作完了叫业。所以普通讲你在做什么事,做完之后就结业,业是什么?业是阿赖耶识里头有了种子。你一个念头善,念头在造,不要小看它,一念善一个善业种子,一念恶一个恶业种子,将来种子遇到缘都会起现行,这讲业因果报丝毫不爽。因果从哪里来的?佛家也常讲「万法皆空,因果不空」,可见它对因果非常重视。因果从什么地方来的?为什么不空?在大乘教里面我们可以说因果的来由太深了,佛告诉我们一念不觉,你想想,这是不是因果?一念是因,不觉就是果。所以因果跟无始无明同时生的,也同时灭的,无明不灭,果报就不会灭;无明没有了,给诸位说,果报就没有了。无明是起心动念太难!
我们这一生修行,所以我三个老师,我三个老师都没有见过面,他们三个人彼此没有见过面,方东美先生、章嘉大师跟李老师,都没见过面。可是对我讲的话,三个人讲相同的话,教我什么?这一生学佛老实学,不可以学惠能,三个人都讲这句话。「惠能那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这个人没法子学,你要跟他学就错了。」可是我们对《坛经》还特别有缘分,非常喜欢去读它。他说「你学不到的,心里要有数,他那是一步登天,他真上去了;我们上不去,上不去掉下来,粉身碎骨。」所以教我们怎么样?教我们爬楼梯,步步高升,这个稳当。三个老师都教我学爬楼梯,不可以一步登天,也就是循序渐进。这就是讲老师看得出我们不是天才,不是上上根人,上中下三根都要循序渐进,只有上上根人躐等。所以释迦的示现跟惠能大师的示现,是给我们说明事实真相,这要了解、要认识,但是学不到。
同时他们给我们示现的,就是学跟不学没有关系,这是非常难得。释迦牟尼佛示现学,学了十二年最后丢掉,分别执著丢掉。如果要是不丢掉妄想分别执著,你所学的东西,就叫做所知障,就变成所知障了。你能够把学的东西放下之后,你所学的都变成智慧。你不学,惠能大师没有学,不学,世出世间法他都通,他不认识字,你经念给他听,他讲给你听;你念不懂,他给你一讲,你就明白了。这桩事情,就是与我们学、不学没有关系。所以最重要的是戒定慧,因戒得定,因定开慧,这才重要,这是修学的真理,你不能不知道。
我们今天学经教,学经教跟修禅定没有两样,要怎么个学法?要离妄想分别执著,离妄想分别执著可以学,释迦牟尼佛就这个学法。所以马鸣菩萨在《起信论》里面,教给我们学习的方法,你看他说离言说相,你听经不要执著言语,不要去分别执著言语,离言说相。看经不要执著文字,文字是言语的符号,不执著言语就等於不执著文字。不可以执著名字相,所谓名词术语,什么是佛、什么是菩萨,都不要去执著。第三个要离心缘相,就是你不能想它的意思,经你可以看、可以听,不可以想它的意思,愈想愈错。为什么?因为你想是用第六识、第七识,你是用分别执著在想,你落在分别执著里去,那全错了;离分别执著你开悟,道理在这个地方。所以这是佛法跟世间法不相同的地方,我们一定要分清楚。
佛法跟世间法言语上没有关系,文字也没有关系,就是在你有没有妄想分别执著,有妄想分别执著,三藏十二部全是世间法,不是佛法。如果没有妄想分别执著,幼稚园小朋友念的那些教材,「小狗叫,小猫跳」,都是佛法,都是妙法,明白这个道理。为什么?离开妄想分别执著是自性自然流露,哪一法不是佛法!世出世间都没有;有世出世间还是二法,二法不是佛法。所以我们真正用功就是在日常生活当中,特别是处事待人接物,要把对立的念头化解掉,为什么?对立就是二法。从对立要再升级就是矛盾,矛盾再升级就冲突,冲突再升级那就变成斗争、变成战争,这是个很危险的一种思惟方法。所以必须从内心把对人的对立化解,对事的对立、万物的对立统统化解,身心和谐。这是我这么多年参加国际和平会议,跟大家讲的从事於和平工作的人,必须要从内心把对立化解,才能解决问题。我们内心里头有对立,你怎么能化解矛盾、化解冲突?这是佛法讲到。
所以佛、众生心里想的不一样,佛菩萨心里想的一样,为什么一样?因为佛没有想。只要有想都不会一样的,他没有想,你看转第六意识为妙观察智,转识成智。转末那识为平等性智,末那是执著,末那就是烦恼障的根,第六意识是所知障的根。转第六意识为妙观察,转末那为平等性,这个烦恼就断了,烦恼障、所知障,这两个障碍就没有了。这两个障碍没有了,就明心见性了,这叫真修行,这叫真功夫。所以我们学经教要懂得这么个道理,不是不可以学,可以学,但是不可以执著、不可以分别,不可以有自己的意思。经展在面前懂就懂,不懂就不懂,正是夫子所说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是智慧。可不能想,一想就错了;可是你常常去读,常常去学,自然你体会的愈来愈深、愈来愈广。所以同样一部经,你念得遍遍意思不一样,它才叫有味道,叫法味,才叫法喜充满,百读不厌,愈读愈有味道。
由此可知,它这里面是义理无有穷尽,所以你说给它作注解,怎么能注?古来祖师大德一注,一注就注死掉了,就变成了一个意思。所以注解可以做参考,只仅仅参考而已,我们不能执著它,执著它就变成跟它走了,被它牵著走了;你不执著,做参考。就像什么?像一棵大树,几千年的大树,树是活的,年年发新枝,年年长新的叶子,开新花,结新果。老的干就好比从前的祖师大德,最老的干汉朝的;再新一点的这是隋唐的,这是明清的;今年发的像嫩枝那是现代的,你要懂这个道理。新枝一定是生在老枝的上面,但它绝对不是老枝。如果守住古人注子,那就错了,你新的就发不出来,你就变成老枝了。所以这个要懂,它就像一棵树,不能离开它,但是不是它,它真的是新的新东西。新的东西它离不开传统,也离不开它的根本,万古常新,这里面其味无穷。就古人有句话说得好,「世味哪有法味浓」,世味是什么?世间五欲六尘、天上人间这种乐跟法不能比。但是尝到法味的人,世间人也看不出他的乐趣;世间人乐是苦、是坏苦,觉悟的人看得很清楚、很明白。所以由於心想不一样,这个心想不一样主要讲六道。四圣轻,四圣没有执著,四圣净,清净没有染污。六道里头染污,染污里面就有善恶,所谓善、恶、无记,就有这些事情发生了。
【由是故有诸趣轮转。】
这就讲六道轮回,六道轮回是这么来的。这个道理在以前没人说过,佛说出来了,六道怎么来的。由此可知,如果我们的念头要是没有了,六道就没有了。所以永嘉大师《证道歌》上说得好,「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这个梦是迷,迷的时候有六道轮回,觉的时候六道就没有。这个觉不是很大的觉,小小的觉悟,阿罗汉的觉悟,六道就没有了,这个觉是什么?放下执著。所以我们要想有智慧、要想聪明,要想比别人的见解高一等,没有别的,放下执著。如果你在书本上、古籍里头去求智慧,求不到的,这肯定你求不到。只要你放下就得到,放下你心清净,心像一面镜子一样,照见外面境界。如果说分别也放下,镜子就更明亮,它的光就更干净,照得更远,照得更清楚,就这么个道理。所以妄想、分别、执著把我们的清净心,障碍住、盖覆住,但是并没有破坏,只是障碍而已。你要自己把这个障碍要舍掉,要放下。下面佛叫著:
【龙王。】
叫著『龙王』,下面的话就是很重要的话,叫它的时候,他提醒它。龙王是我们的代表,叫著龙王就是叫著我们自己,我们要警觉到。
【汝见此会。及大海中。形色种类。各别不耶。】
这就是叫我们看,你看看我们现在的法会,法会里面来参与的大众,形形色色不一样,每个人的念头不相同。中国谚语有句话说,人心里面的思想跟他的面貌是相同的,你从他的面貌能够看到他的内心,各如其貌。佛法说「一切法从心想生」,看相算命的说相由心生,体质也是从心想生。所以心想善,相貌就善,身体也就健康;心常常有恶念,相貌不善,身体多病,这一定道理。这是教导我们细心去观察。
【如是一切。靡不由心造善不善。身业语业意业所致。】
这就说明六道里面的业因果报,所以六道怎么形成的?就是心行善、不善业变现出来的,反应出来的境界。如果你的心善、思想善、言行善,你们的果报在天道,三善道的天道,佛经上常讲上品十善生天。如果只有上品十善,天有二十八层,最高的只能到第二层,佛经上讲的忉利天,我们中国人讲的玉皇大帝,道教讲的玉皇大帝,上品十善生天。那上面还很多层,往上去要修禅定,禅定的功夫有浅深不相同,最浅的,譬如我们把禅定说成十个等级,这就比较容易体会。初级的,这是初级的等级可以生到夜摩天,再高一层兜率天,再高一层化乐天,再上去一层他化自在天,这都是欲界。定功虽然有这么多等级,都叫做未到定;换句话说,不及格叫未到定。往上去那就是功夫成功了,叫初禅,初禅就不在欲界了。不在欲界,也就是说对於五欲六尘,五欲是财色名食睡,确实不起心动念了,人就到色界天去了。
如果对於五欲六尘还有点念头,很轻微都到不了初禅,最高的是在他化自在天,所以它称欲界、色界,欲没有断。这种断,欲断不是真断,是定功把它伏住,叫伏断,古人比喻叫石头压草,没有除根。如果什么时候石头没有了,草又长起来了,他的毛病又起来了,所以这不究竟的,就是出不了六道。他是定功伏住,定功失掉了,他烦恼起现行,所以他不是灭断。四禅、四空天还是伏断,不是灭断,所以他出不了六道。再往上去一层叫第九定,《楞严经》上讲的九次第定,阿罗汉所修的,那是什么?那是灭断,那不是伏断,所以他得到之后永远不会失掉,他出了六道轮回,不会再堕了。他如果到六道来,那是他乘愿再来,不是他的业力,他没有六道里面的业,这个他断掉了。我们自己修行,自己的功夫不要问别人,自己好好反省一下就清楚了,我们对於财色名食睡、名闻利养还动不动心?能放下,有时候还动念头不行,还不干净;换句话说,向上提升很难。所以你懂得这些道理,你就晓得佛法里头,一丝毫的迷信都没有,给你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自性里头一切具足。
这些妄想分别执著《华严经》上说的,大乘教里面是另外一个名词,它叫无明烦恼、尘沙烦恼、见思烦恼。见思烦恼就是执著,尘沙烦恼就是分别,无明烦恼就是妄想,妄想就是起心动念,这三样东西,把我们自性障碍住了。这是佛他自己放下之后亲证的境界,每个人放下之后都证得这个境界。证到这个境界不是释迦牟尼佛一个人,在我们这个世间,佛出世到现在,中国人讲三千多年,三千三十多年,外国人讲的是二千五百五十一年。这些都不用去管它,因为它不是真的,不要在这上面去搞妄想分别执著,这是没有意义的。在这么长的时间,就算是二千五百年来,真正放下了,达到明心见性的人不少!在中国要是包括教下,我们相信超过五千人,这讲成佛的。如果达到罗汉的境界,权教菩萨的境界,这人就更多,我们祖师大德里面确实有,不是没有。这些人都给我们做了证明,证明什么?他们对於经论上没有意见,这就证明。如果说他所证的境界跟佛经上讲的不一样,他会提出来,我见到的境界跟经上讲的不同,他有异议;完全相同了,没话说了。
就像净土宗慧远大师,他老人家出生在东晋的时代,南北朝的时代,他在庐山建个念佛堂,依《无量寿经》修行。他跟鸠摩罗什大师同时代,那个时候经典翻译成中文不多,净土宗的经典就是这一种,《无量寿经》最先最早翻译的。《观无量寿佛经》、《阿弥陀经》都没翻译,这都以后的事情。所以庐山远公大师净宗第一代的祖师,所依的是一部经,他在念佛,念佛心定,一门深入,一部经、一句佛号。志同道合的这些道友们一百二十三个,在庐山建个莲社,大家在一起共修,一百二十三个人个个成就。有先去的,先往生的人,跟著阿弥陀佛一起来接后往生的人,他们往生的时候都见到了,往生的人跟阿弥陀佛一起来了。慧远大师往生的时候告诉大家,他在过去那些年当中,曾经三次见到极乐世界,他说这次极乐世界又现前,我应该要走了。别人问他,你见到的极乐世界像什么样子?跟《无量寿经》上讲的完全一样。
我们从这个地方就能够得到一个证明,你真正所见到的会是相同,它不是两个境界,跟经典上讲的一定是一样。他见过三次都没有告诉别人,这跟世尊在经上教导我们的,是相同的。自己有境界不必说,只有对一个人可以说,对你的老师,请你老师印证。这个意思现在我们明白了,佛为什么这样教导我们?现在这个世界,你看多少人他自己说是佛来的,他成佛了,或者说自己是什么菩萨再来的。这在戒律里面是大妄语,大妄语的罪堕阿鼻地狱,欺骗信徒、欺骗众生,其目的无非是要求名闻利养,搞这个的。所以真正是佛再来的,不暴露身分这是真的;凡是暴露身分的,那肯定是假的,你就不要相信他。真的不露身分,什么时候露身分?露身分就走了,这是真的不是假的。
像永明延寿大师,阿弥陀佛再来的,身分一暴露走了,你再也找不到他。有,弥勒菩萨(布袋和尚),布袋和尚身分是他自己说出来的,他说他是弥勒菩萨化身再来的,说了他就走,他坐著走,这是真的。如果有人说他成佛了,他说了还不走,假的,那肯定不是真的;他说了,他马上一盘腿他就走了,那是真的,那不是假的。所以这是佛让我们辨别,末法时期有些冒充佛菩萨的,你懂得这个道理,你就能辨别他是真的、是假的,没有说说了不走的,哪有这种道理?这是说明什么?我们的心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不能不谨慎。所以天堂不是上帝造的,不是佛菩萨造的,地狱也不是阎罗王造的,统统都是你自己善不善念感应变现出来的。就像江本博士水实验的道理完全相同,你看一杯水,这矿物,你善心对它,你在显微镜看的结晶非常美;恶念对它,现的现相很丑陋。它没有起心动念,它没有分别执著,自然的,所以这就是我们有心感,它无心应。
诸佛菩萨应化在六道、应化在十法界都是无心;如果他有心,他就变成凡夫,他跟我们没有两样。无心应的为什么应得那么巧妙,真的,所谓说跟一切众生和光同尘。为什么有这个相?这是性德,性德法尔如是,就是能大师的第三句话,「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它没有一丝毫的欠缺,它是圆满的,无论在什么地方都是圆满的,这性德。在虚空法界它是圆满的,在一微尘里面它还是圆满的,所以微尘不大,法界不小,它是一不是二,微尘跟法界一点差别都没有,这是我们无法想像的。佛法里面讲得浅近一点,说什么?「须弥纳芥子,芥子纳须弥」,芥子是芥菜子,芥菜子很小,像芝麻粒那么大一样。须弥山很大,须弥山可以放在芥菜子里面,须弥山没有缩小,芥菜子也没有放大,你怎么把它放进去?这属於科学上的问题。
《华严经》上说得更小,不是讲芥菜子,叫微尘,那大概就是现在科学里面所讲的基本粒子。基本粒子里面可以把太阳系放进去,可以把银河系放进去,你怎么个放法?科学做不到,佛法里头可以做到,所以佛法是高等科学。真放进去,还有人进去参观,什么人?佛跟我们介绍普贤菩萨进去参观,进去游览。我们相信佛说的话不是假的,为什么?只要是与自性相应,自性没有大小,自性没有空间。没有空间是没有距离,没有时间是没有先后,所以叫一真法界;有先后不是一真,有远近不是一真。所以一真是时间、空间没有了,才叫一真;有时间、有空间,那就变成十法界,就变成六道。所以十法界、六道不是真的,是我们一种错觉里头产生出来的幻象,真的是不二法门。所以佛法它所追求的,是求真,诸法实相,实相是真实相。换句话说,今天这些科学家、哲学家都在寻求的,佛法也在寻求,佛法也是这个目标。真正达到之后,那就是究竟圆满的哲学、究竟圆满的科学,所以你在大乘佛法里面,你能够体会到。
用的方法不一样,科学家必须要用先进的科学仪器;佛法不是的,佛法用甚深禅定,他用定功。我们从这些地方能体会到,时间、空间怎么来的?现在讲不同空间维次,这是科学家承认的,宇宙之间确实有不同空间维次。在理论上讲没有边际,无量无边,从实质上讲科学能够证明出来的,过去黄念祖老居士告诉我们,近代的科学家确实他们肯定能承认,至少有十一种不同空间维次,这是可以能够证实的;不能证实的,那是理论上讲是无限的。这东西从哪里来的?也就是此地经上讲的「一切众生,心想异故」,所以空间维次就不一样,空间维次是这么变现出来的。你知道它是怎么来的,你就有办法把它化解掉,不想,不想空间维次就没有了。
所以妄想分别执著没有了,遍法界虚空界的空间维次没有了。你能够放下执著,空间维次突破一部分,六道里面没有了,这就执著,有执著就有,没有执著就没有。我们再扩大,扩大到三千大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依黄念祖老居士讲的,十亿个银河系。十亿个银河系那要什么?那要突破分别,分别没有了,这个十亿个银河系里面空间维次没有了,这就是三千大千世界的空间维次突破了,突破之后,你的生活空间就变成那么大了。我们现在生活空间很可怜,非常窄小,隔个墙壁,那边就过不去了。所以问题关键不在外面,在我们内心起心动念,没有一样不是心造的善不善,『身业语业意业所致』。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说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