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十善业道经大意 (第一集) 2000/7/1 马来西亚古晋 档名:19-015-0001
诸位大德、诸位法师、诸位同学:
今天我们大家有缘在这一个场所来谈谈佛法,希望对佛法有所认识,便於学习,而能够真正达到学佛的效果。佛法是两千五百多年前,释迦牟尼佛创办的。佛灭度六百年后,佛法传到中国,中国历史上记载是汉朝后汉永平十年,也就是公元六十七年,这个概念非常的清晰,佛法传到中国有两千年,为中国朝野所热爱。早期的佛教确确实实是「佛陀的教育」、「佛陀的教学」,而不是今天我们所谓的「宗教」。
可是佛教在唐朝以后,分为「宗门」、「教下」,这是佛法本身所谓的「宗」与「教」,跟现前宗教的定义完全不相同。宗门是专门指禅宗。我们晓得大小乘佛法在中国总共有十个宗派,小乘有两个宗派:成实宗与俱舍宗,这两宗到唐朝末年已经衰了,现在在中国已经没有了;大乘佛法有八个宗派,除了禅宗称宗门之外,其他都称为教下。这是两种完全不同教学的方式,它最大的差别,教下是依据佛的经典。
其实佛传下来的经典,就像现在学校里面的教科书一样,由浅而深,循序渐进。好像我们现在读书,有小学、中学、大学、研究所,这个称之为教下。至於宗门,那就是像我们现代所说的天才教学班,它是没有层次的,甚至於七、八岁就可以念研究所,这是佛家所讲「上上根人」,这不是普通人能够学的。他们教学的特色,宗门是悟后起修,当然这个很难,大彻大悟、明心见性之后,这才讲修行。教下就不一样,教下是属於渐修,按部就班,慢慢的来,慢慢把自己德行、智慧、境界向上提升。这是佛门里面称为宗门、教下概略情形。
至於佛教变成宗教,可以说是很晚的事情,我们追溯过去的历史,大概在清朝中叶以后。因为我们看到清朝盛世,也就是康熙、雍正、乾隆的时代,佛法依旧是教学,依旧是教育,可见得变成宗教这个时间并不很久,但是它确实已经变成宗教了。我们今天说佛教不是宗教,这个话说不过去。所以在现代这个社会里面,佛教总共有五种不同的形式同时存在这个社会,我们学佛必须要把它辨别清楚。
第一、就是释迦牟尼佛的教育。佛教是教育,不是宗教,这是传统的佛教。实在说,现在已经很少见。最常见的是变了质的佛教,变成宗教。把释迦牟尼佛、把佛菩萨都当作神明看待,这就是变质的宗教。传统宗教里面,我们绝对不会把佛菩萨看作神明。佛菩萨是什么人、是什么身分、什么地位?在传统佛教里面,释迦牟尼佛要用现代的话来说,他是一位多元文化社会教育的义务工作者,这是世尊的身分,世尊的地位。我们后学,做为佛的学生、佛的弟子,也必须肯定自己,我们从事於多元文化社会教育的工作。工作分为两类:一类是弘法,从事於讲经教学的工作;另一类是属於护法,护持道场,护持正法,护持佛陀教育在这个世间有效的推行。弘护要密切合作,护法就好比是办学校,做为学校的董事、董事长、校长,这个学校里面的行政工作人员都是属於护法;弘法就是这个学校里面的教员,每天给学生、给大众授课。教员跟职员要辨别清楚,职员是护法,教员是弘法,两者缺一都不可。这是传统佛教。
至於宗教佛教,它把教学舍掉。我们看看古时候的丛林、寺院,都是佛教教学的场所,就像现在的学校一样,每天里面上课的时间是八个小时,佛经里面常讲的「二时讲经」。释迦牟尼佛是印度人,古时候的印度将一个昼夜分做六个时辰,昼三时、夜三时。现在我们用西方人的分法,把一昼夜分做二十四小时,称「小」。从前印度的时最大,印度的一时是我们现在的四小时,「二时」就是八小时。每天我们上课上八小时,它是学校,它是教育、是教学;另外,八小时的修行。修行是什么?是要把在课堂里面所学的理论、所学的方法,落实到我们实际的生活当中,落实在我们工作里面,落实在我们处事待人接物。佛法不尚空谈,佛法崇尚实质,所以它是最讲求效率的佼者。
在中国,民国初年,大概是一九二○年前后,欧阳竟无先生曾经在第四中山大学做过一次震撼佛教的讲演,他的讲题是「佛法非宗教非哲学,而为今时所必需」。他分析得很有道理,举出许多例子证明佛教不是宗教,佛教不是哲学。佛教是什么?佛教是对於一切众生至善圆满的教育,我们要把它的本质认识清楚。我们此地的蔡林长对於欧阳竟无很熟悉,他常常在研究。
我们学佛,为佛弟子,接受佛陀的教诲,改善我们的生活。我们看看世间人,生活在烦恼之中,生活在忧虑之中,甚至於生活在恐怖之中。佛教育教导我们如何生活在智慧之中,生活在欢乐之中,佛家常讲:「常生欢喜心。」所以佛法的生活是高度智慧的生活,用现在的话说,高度艺术的生活,充满了「真善美慧」。「真善美慧」决定不是空洞的口号,它确确实实可以落实。
也许有同学要问,在我们现前社会能落实吗?能,肯定能落实。这两天我们选择了一部经《十善业道经》,我们将重点、大意跟诸位介绍。诸位如果能够明白,懂得怎样学习,就能够改善自己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在现前社会,也可以过佛菩萨的生活,也可以过极乐世界的生活,也可以过华藏、一真世界的生活。所以这个教学正如欧阳大师所说:「是人生之必需。」
世尊是一个教育家,一生从事於多元文化的社会教育。最难得的是他现身说法,他做出榜样来给我们看,是一位义务的教育家,跟中国的孔子很相像,有教无类。他的教学超越国土(现在讲超越国家的界限),超越族群,超越宗教,有教无类。只要能发心肯跟他学习,他都非常热情的来教导,从来没有拒绝任何一个向他求教的学生,这是使我们无比的敬佩。
我们中国人非常尊敬孔老夫子,但是夫子教学,慈悲要跟世尊相比还不足。为什么?《论语》里面所说的,记载孔夫子的言行,孔老夫子教学生,「举一隅不以三隅反」,老夫子教他的心就凉了。换句话说,孔老夫子希望教学生的对象是很聪明的,一点你就通了,这个他欢喜教。告诉你一个原则,你不能够活用、不能够贯通,夫子就会把你放在差一等的教学。但是佛不如是,「佛氏门中,不舍一人」;夫子还有舍,佛陀不舍,一个人都不舍。不但当年如此,佛家所讲「生生世世」,什么时候你发心想学佛了,诸佛菩萨就有感应。众生有感,佛就有应,感应道交,如海潮音,这个时节因缘决定不会错过。这是世尊可爱之处,值得我们尊敬之处,也值得我们学习之处,我们不能不知道。
释迦牟尼佛是人,不是神,也不是仙;菩萨也是人,也不是神仙。「佛」这个字是什么意思?我们一定要清楚这些名词术语的定义。「佛陀」是古印度梵语音译过来的,它的意思是「智者、觉者」;换句话说,这个人对於宇宙人生的真相,他彻底觉悟、彻底明白了,一丝毫疑惑、错误都没有,这个人我们称他为「佛」。「菩萨」也是印度梵语音译的,意思是对宇宙人生正在求觉悟,他也有相当程度的智慧觉悟,但是还没有圆满;没有圆满称菩萨,已经圆满的称佛陀。我们把这些名词术语搞清楚,才晓得原来佛、菩萨、阿罗汉、辟支佛,都是佛陀教学学位的名称,就像现在学校里面有学士、硕士、博士,都是学位的名称。
佛教育里面,最高的学位是佛陀,其次是菩萨,再其次是辟支佛,再其次是阿罗汉。所以佛教里面有四个学位的名称,我们要知道。佛家常讲:「人人都应当成佛,都应当作佛。」这是佛陀教学最终极的目标,就像学校里面读书一样,希望每一个学生、每一个人都能拿到博士学位。所以佛法是平等法,这是真平等。
同学当中有不少是修学净土的,现在大家念《无量寿经》,《无量寿经》里面有一句非常值得赞叹,「一切皆成佛」,这还得了吗?这是什么样的心量?诸佛如来希望一切众生都成佛,都跟他一样,不能比他差,不能不如他,这是诸佛如来对所有一切众生的期望,当然也包括我们自己在内。我们应当要发愤,应当要努力,不可以辜负佛菩萨真诚的教诲。
佛陀四十九年究竟教我们什么?我们跟他学什么?我想每个同学对於这个问题都非常关心。其实佛在一切经论当中常说,把他教学的宗旨、目标、方向传授给我们,《般若经》上讲的「诸法实相」,这四个字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佛门里面常说虚空法界一切众生,真相是什么?如果把真相搞清楚、搞明白了,这个人我们就称他作佛,称他作菩萨。所以佛跟菩萨是人,这个跟宗教就不相同。佛跟一切众生是平等的,「生佛平等」,众生跟佛平等的。你看这个名词术语「生佛」,不是讲「佛生」,把众生的地位抬上来了,众生第一,佛在下面,众生跟佛平等,性相一如,理事不二,这是大乘佛法里面常讲的。这些名词都把佛家教学的宗旨显示给我们,我们从这里面去体会。
讲到「诸法实相」,一切诸法的真实相,宇宙人生的真相,我们可以把它分成三大类。第一类,人与人的真相。我们生活不能脱离人群,人跟人的关系,这个事实真相是什么。第二,我们不能离开大地,不能离开物质环境独立生存,所以必须要明了人与自然生活环境的真相,关系要搞清楚、搞明白。第三,佛教导我们要明了人与天地鬼神的关系。我们说天地鬼神的时候,你会说:「你迷信,你怎么讲天地鬼神?」要说迷信,换句话说,现在科学家肯定空间是多维次的,也就是空间是属於多元的。多维次空间的生物,科学家肯定,说的话不一样,说的事是一桩事情。多维次不同空间的生物,就是佛经里面讲的「十法界依正庄严」,就是中国人常常说的「天地鬼神」,名称不一样,我们不要被名词术语蒙蔽了,要了解他所讲的真正的含义,我们才能够得真实的受用。
真相到底是什么?佛在许多大乘经论里面明白的告诉我们,我们读到、听到也点头,但是没有证明。佛法教学无比殊胜,佛所讲的话,我们要去把它证实;你不能证实,你的学业没有完成。佛家讲「信解行证」,到「证」你才有真正的受用。「证」一定要通过「行」,「行」就是试验。经论里面所讲的道理、所讲的方法、所讲的境界,如果不通过试验,你怎么能证明?通过试验去证明,这是科学的精神、科学的教学法。今天科学家说我们佛教是宗教、是迷信,他讲的话我们不能怪他,想想他讲的也很有道理。为什么?我们今天展开佛经会念,什么意思不懂,那你不是迷信吗?佛所说的理论、方法、境界,我们完全没有落实,没有试验,这不是迷信是什么?这就变成宗教。
所以我们不必多,两、三百年前,在家出家修学佛法的人,他们修学的状况、修学的心态,跟我们现大众相比不一样,他们真正是觉悟,真正是在求学。我们迷失,把佛陀教学本质迷失了,所以佛教沦落成为宗教。宗教如果不回复到教学,决定不能解决问题。佛教如是,其他每一个宗教又何尝不如是?我接触的宗教很多,我读的经不仅是佛经,其他宗教经典我都读。我读了之后,我才明了所有宗教都是多元文化的社会教育,所有宗教的创始人都是多元文化社会教育的工作者,跟释迦牟尼佛没有两样。可是他们早年变成了宗教,变成宗教的时间比我们久。我们变成宗教比他们晚,虽然晚,也有两、三百年了,这是我们必须要觉悟到的。
第三种,佛教变成邪教。这是近代的事情,大概是最近半个世纪发生的。这个邪教迷执很深,对社会、对大众造成很严重的伤害,这是第三种。
第四种,佛教变成哲学。许多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把佛经当作哲学来研究。把佛经当作哲学研究,不能得到佛法真实的利益,为什么?方向错了,目标达不到。佛家的目标是「破迷开悟,断恶修善,超凡入圣」,这三个目标他达不到。我的老师方东美先生,是他把佛经介绍给我。我跟他学哲学,他说:「佛经是全世界最好的哲学。」从哲学眼光里面去看佛法,一生在这里头钻研。方老师烦恼断不掉,心地很善良,脾气很大,看到人做错事情,拍桌子骂人。在一般作学问的人来说,他是很有修养,可是跟佛菩萨、跟阿罗汉一比,他就比不上。
我算是非常幸运,接触佛法之后,大概一个月,我有一个缘分认识章嘉大师,我是章嘉大师给我奠定佛法的基础。这是一个真善知识,是个密宗的大德,我的佛学根底是他帮我奠定。以后我学教,追随李炳南老居士十年,十年跟他学讲经。他帮助我,他成就我,让我对佛法有一些觉悟,逐渐逐渐明白了。他的教学方式是中国古老传统的「师承教学法」,在现代社会里面已经找不到。师承关系非常密切,师徒如父子,关怀、照顾、教导,无微不至。所以我们作学生对老师终身的感恩,永远不忘恩德。感恩不是一句空话,必须将老师平常对我们的教诲,决定要落实,要变成自己的思想、生活、行为,这才是真正报老师恩德,报佛祖的恩德。
佛教另外还有一种形式,就是表演,这是今天作秀的佛教。法师带了一群弟子到一个地方来弘法,唱歌、跳舞,载歌载舞,非常热闹。然后法师出来讲几句话,讲个十分钟、二十分钟,人家听了也不懂。所以现在社会有形形色色的佛教,我们都要搞清楚、都要搞明白。我们究竟是学习哪一种的佛教?我们一定要学释迦牟尼佛的教育,接受佛陀教育。
佛陀教育的宗旨是「孝亲尊师」。我们在《观无量寿佛经》里面看到,世尊教导韦提希夫人,韦提希夫人是代表我们大众,跟她讲「净业三福」。「净业三福」有三条(十一句),这三条就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教化众生的大根大本,我们不能不知道。第一条:「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虽然说四句,重点就是「孝亲尊师」四个字,佛教从这里教起,也到这个地方圆满。「孝亲尊师」做到圆满就成佛了,就叫佛陀;「孝亲尊师」还有一分欠缺,还没有圆满,那叫等觉菩萨。我们在大经里面常常看到,等觉菩萨还有一品生相无明没破,那就是他的孝没有圆满,他对老师的尊敬没有圆满。所以我们要懂得佛教给我们的是什么。
「孝亲」从哪里做起?从孝顺自己生身父母做起。「尊师」从哪里做起?教导我们这一位老师做起。做到功夫纯熟,要把这个境界扩充。佛在大乘戒经里面说:「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这个意思就是要把孝亲扩充到虚空法界一切众生。尊敬老师,《华严经》上佛告诉我们:「一切众生皆是善知识。」不但有情众生是善知识,无情众生也是善知识。经上举的例子,桌子是善知识,板凳是善知识,香炉是善知识,蜡台是善知识;善知识就是老师。所以《华严》讲:「情与无情,同圆种智。」我们对於一切众生的恭敬,就像恭敬佛陀、恭敬老师这一种心态来对待。你真能做到,现前社会就改观,一切众生生活在五浊恶世,你立刻就提升到华藏世界、一真法界。一真跟华藏无二无别,总在一念之间。一念转过来,转五浊为清凉世界;转不过来,清凉世界就变成五浊恶世。
这一部经上也说,佛告龙王:「一切众生,心想异故,造业亦异,由是故有诸趣轮转。」十法界依正庄严从哪里来的?是由於我们一切众生妄想分别执著不同而造成的;换句话说,今天科学家发现空间是多维次的。空间为什么会是多维次的?他不懂,他还没有研究出来,所以总想用方法突破空间维次,一直到现在还想不出方法。这一些科学家很可惜他没有读佛经,他要是读佛经,我相信他比我们开悟的早,他很聪明。佛在经上讲多维次的空间是怎么形成的?是一切众生妄想分别执著造成的,所以佛法有办法突破空间维次。怎么突破?空间维次是妄想分别执著造成的,你今天把妄想分别执著放下,不就突破了吗?不就没有了吗?
佛家突破空间维次,用禅定。禅定就是离一切妄想分别执著,就叫做禅定。禅定不是每天盘腿面壁,那个禅定不管用的,那是初学禅定的一个方法。真正禅定在哪里?生活里面。经典里面常讲:「那伽常在定,无有不定时。」行住坐卧都是禅定,都是般若,这个禅定才管用,禅定才是真正的享受。这是方东美先生所说的,「人生最高的享受」是禅定。
禅定真实的意思,《楞严经》上佛有一句话说:「若能转境,则同如来。」你心定了,你能转境界,你能突破空间维次,扩大你自己生活空间的面积。随著你定功的浅深,你突破的层次多少不一样。到究竟圆满的果位,完全突破了,等觉菩萨还有一层没有突破。到如来果位全部都突破了,你才了解宇宙人生圆满的真相,就是这么一回事情。所以佛法的修学要落实,要真正去做到。
佛没有一句假话,也没有一句废话,句句真实。佛说法有两个原则,佛常说:「恒顺众生,随喜功德。」恒顺众生说「俗谛」,随顺真理说「真谛」。佛依二谛而说法,说真谛少,说俗谛的多。为什么?说真谛,你就不懂,说俗谛大家好懂。於是佛的方法,那真正是高度的艺术。俗谛里,俗谛的方法显真谛的真理,这种法子高明,这在佛经里面处处我们都可以看到。譬如,这部经在哪里讲?在龙宫里面讲的。当机的人是什么人?龙王。当然,这是不同维次的空间,事实上确实是有。可是我们还要懂得佛另外一个意思,另外一个意思是什么?表法的意思,那就是他教学的艺术,说话的艺术。
「娑竭罗」,这是梵语,翻成华文的意思是「咸水海」,就是大海。娑竭罗是大海,海水是咸的。你们想一想,海水好不好喝?大家都知道,海水不能喝。为什么不能喝?海水很难喝,苦的。我们就明白了,佛这个意思是什么意思?这是形容我们的社会、我们这个世界、我们这些众生生活在苦海。娑竭罗就是形容五浊恶世。
龙代表什么?龙代表变化,这个社会里人情世故变化无常,取这个意思。我们生活在这个世间,从早到晚妄念止不住,一会儿欢喜,一会儿忧愁。从早到晚,你要仔细留意省察一下,你在这十二个小时里,你产生多少次的变化?代表这个意思。就是说苦海里面多变的众生,他的名词含到这个意思在里面。由此可知,佛用这个词句提醒我们、警觉我们。如果佛说「苦难社会里多变化的众生」,我们听了很难过,释迦牟尼佛在骂我们。他说个「娑竭罗龙王」,我们听了很欢喜,可是自己晓得佛在说我,话说得很好听。
我们为什么会变成这个样子?佛说得好,「一切众生心想异故」,我们每个人观念、思想不一样,因此造业就不相同,於是造成了苦难的世界。所以他的结论说:「由是故有诸趣轮转。」这就说到六道轮回是这么来的,三恶道是这么来的,人间种种苦乐果报也是这么来的。
接著,佛讲了一段道理,「一切法从心想生」,这个道理很深,确实是真理。中国谚语所谓:「人心不同,各如其面。」每一个人面貌不一样。为什么不一样?每一个人心里想的不一样。假如你看到两个人的面貌完全一样,你要是了解一个人,你可以知道那个人跟这个人,他的思想、他的德行、他的嗜好,大致都相同。为什么?面貌相同,他的思想相同。
诸位要晓得,六道众生相貌决定没有相同,阿罗汉相貌没有相同。菩萨相貌很接近,为什么?菩萨烦恼少,心地逐渐清净,相貌很相似。仔细看,有不同的地方;不仔细,好像都相同。「佛佛道同」,到成佛,相貌完全相同;心里一个妄想都没有,所以现的相貌完全相同。於是有同学来问我,他说:「法师,你说佛的相貌完全相同。我看到很多佛像都不相同,这是什么原因?」佛像是人造的,不是他自己本来相;人心不同,造的佛像面貌也不相同,道理在此地。
佛说:「而心无色不可见取,但是虚妄诸法集起,毕竟无主,无我我所。」这是讲到很深的道理,这是事实真相。这几句话,不是随俗谛说的,这是随真谛说的,这是事实真相。这几句话也不好懂。我们同学们,我看大概很少没有念过《金刚经》。《金刚经》很熟悉,用《金刚经》的话来讲,彼此听到就非常亲切。《金刚经》上,佛告诉我们:「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我们念得很熟了。「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是把心法、色法,用现在的话说,精神的世界、物质的世界,真的看破了。
「看破」这两个字的意思,彻底明白了叫做看破。明白之后,当然「放下」,放下什么?放下一切妄想、分别、执著。我用这几个字大家好懂,如果用佛经的术语,无明烦恼、尘沙烦恼、见思烦恼,这个大家听了不懂。无明烦恼是妄想,尘沙烦恼是分别,见思烦恼是执著,这样解释大家听起来方便多了。我们初学佛法,从这个地方入门,「归元无二路,方便有多门」。佛在经上又告诉我们:「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合起来看,能得的这个心不可得,所得的一切法也不可得,能所俱不可得,这是事实真相。
初学的同学听到这个话,认为「佛教怎么这么消极」。其实这不是消极,这才真正积极,知道一切不可得,自私自利这个妄念的根就拔掉了。那个念头一转,人生真正的价值、真正的意思,为众生服务,这是真的。不为自己为众生,为自己是一样都得不到的,为众生能得到。得到什么?得到大圆满,虚空法界你全都得到了。你要是为自己,你什么都得不到,所谓「生不带来,死不带去」。
为什么为一切众生,你就真的得到?佛家常说:「万法皆空,因果不空。」今天还有广播电台的记者来问我,讲到这个因果,他说一般人觉得这个很消极。实在讲,那是一个错误的观念。真正明了因果才真积极,佛法里面讲真精进。因果何以不空?因果有三种现象不空:第一、转变,因会变成果,果又会变成因,刹那刹那在转变;第二、因果相续不空;第三、因果循环不空,它有转变不空、相续不空、循环不空。佛在此地劝导我们,这个劝导的话说得非常好,「智者知已」,真正有智慧的人对这个事情明白了,「应修善业」,这是真精进、真的积极,积极为社会大众造福,为社会大众修福。
释迦牟尼佛他老人家一生从事教学工作,没有一天休息。你要说佛教、学佛的人消极,现在这个社会,大概有许多国家五十几岁退休了,顶多六十几岁就退休了。我今年七十四岁还不能退休,还天天在教学,天天在讲经,你要说我消极,我早应该退休了,那才消极。我还在干。佛法经典里面,诸位仔细去看,你把《大藏经》从头看到尾没有「退休」两个字。诸佛菩萨教化众生,随类现身,随机说法,永远没有休息,永远没有退转。佛教菩萨「精进波罗蜜」,哪有退转?消极、退转不是佛法,佛法里没有,这个地方我们决定不能够产生误会。
其次,在这个经上,佛又教导我们,教龙王就是教导我们,龙王是我们的代表,他说:「汝观佛身,从百千亿福德所生,诸相庄严,光明显曜,蔽诸大众。」这是教我们细心观察。世间智慧圆满、福德圆满,这个人就叫做佛。佛的大圆满是怎么来的?是从百千亿福德所生。我们要想证得大圆满,我们要想过大圆满的生活,不修福、不积德,怎么能成就?千万不要像《地藏菩萨本愿经》里所说的「阎浮提众生起心动念无不是罪」,这就麻烦了,这个你感得的果报是饿鬼、地狱、畜生。也是因果的转变,因果的相续,因果的循环,这个转变愈变愈差。真正懂得因果的道理,我们要去转变,愈转愈殊胜,愈转愈好,这才是真正通达因果。凡是往下流转的,愈转愈差的,不懂因果;对於因果的道理完全不明了,他才造作罪业。所以真正明了因果、通达因果,没有不断恶修善。
这一桩事情,具体的教学,无过於《了凡四训》。《了凡四训》这个小册子流通很广,谁提倡的?谁来流通?民国初年印光大师。我在一九七七年,第一次到香港去讲经。这个因缘是那一年的年初,台北善导寺道安老和尚邀我去讲《普贤菩萨行愿品》,我记得那一次是九天讲圆满的。有两位从香港来的,一位是圣怀法师,现在还在;另外一位是谢道莲居士,去年过世了。他们两位到台湾观光旅游,正好遇到我讲经,他们听了很欢喜,放弃原来旅游的计画,利用九天的时间把这部经听完。听完之后很欢喜,来找我,邀我到香港去讲经。我说好,我答应了他们。
到香港,他们要求讲《楞严经》。那一次去的时间很长,在香港住了四个月,讲《大佛顶首楞严经》。我住在九龙界限街,倓虚法师办的「中华佛教图书馆」。每天晚上讲经,白天没有事情,他们安排我到香港观光旅游,所以香港拐拐角角的地方,我都去玩过。因为住四个月,每一两天去玩一个地方,很轻松、很愉快,也不赶时间。在图书馆里面,看到这里面藏书,使我非常惊讶的是印光大师他老人家建立的苏州「弘化社」,他一生所有信徒对他的供养,全部都用在印经流通法宝,他不做别的事情,他做得非常专。「弘化社」里面的书,我看到《了凡四训》、《感应篇汇编》、《安士全书》,这三种分量最多。我看它的版权页,每一版至少是两万册,多的时候五万册、六万册。他印了多少?印了几十版。这三种书我给它概略统计一下,大概印了超过三百万册。我非常惊讶,老和尚是我们佛门净土宗的祖师,一代的高僧大德,为什么不弘扬佛教经典?印佛教经典数量都很少,每一版一千册、两千册,三千册最多了,三千册以上很少。这三种都不是佛教的,为什么这三样书印的数量这么大?这引起我的省思。
我很认真的在反省,这才了解祖师用心良苦,要救佛教,要令所有佛教徒都能够得到佛法真实殊胜的利益,应当从「深信因果、断恶修善」开始。《了凡四训》这本书,对於因果的理论与事实说得非常透彻,所以老人家一生大量的在推动。我明白这个道理,我回到台湾,就把《了凡四训》印了五万册,而且还讲过两、三遍,尔后又讲过几遍。《感应篇汇编》、《安士全书》前面的「文昌帝君阴骘文」,我统统都讲过,这是帮助我们认识因果。因果道理真正明白了,「种善因决定得善果,造恶业肯定有恶报」,会勉励人断恶向善。善恶的标准就在《感应篇》跟《文昌帝君阴骘文》。这两篇东西都不长,《感应篇》一千多字,《阴骘文》七百多字,比佛家的戒律要殊胜。佛家的戒律,古人翻译的,很多名相术语都很难理解。这两种书中国人写的,我们读起来没有障碍,而且特别的亲切,很有受用。
去年在新加坡,同修们要求我把《感应篇》讲一遍。我说好,每天早晨早餐,我们会跟同学们谈话半小时,就利用这个时间将《感应篇》讲完。好像讲了有两百多次,总共有一百多个小时。讲完之后,我就选了这部《十善业道经》,做为《感应篇》的总结。这是佛经,还是讲的这一桩事情,怎样积德修善。正是佛在此地教导我们,不但我们自己「应当如是修学」,而且还要帮助社会一切大众「了达因果」。了是明了,达是通达,了达因果的目的是什么?「修习善业」,不必叫别人劝勉我们,你自动会发心修学。
而佛在此地又有几句嘱咐的话,这几句话很重要,「汝当於此,正见不动」,这句话非常非常重要。人不能没有正知正见,就是你的思想、见解要纯正,不能够有偏邪。有偏见、有邪见,你的行为也就偏邪了,你就会造作许许多多的过失,决定要建立正知正见。正知正见如何建立?这要接受古圣先贤的教诲才能成就,所以这个问题是教育的问题。今天的社会会变成这个样子,什么原因造成的?知见不正。第一个知见不正的,我说起来大家不要怪我,说出来你们一定会反对。什么错误知见?男女平等。你们不晓得,男女本来是平等的,现在讲男女平等反而不平等。本来是平等的,男人有男人的事情,女人有女人的事情。要用我们佛家的比喻来说,男人是弘法的,女人是护法的。现在要平等,女人要做弘法的,逼著男人要做护法的,弘护都败,两败俱伤,就错在这里。今天社会为什么没有圣贤出世?没有贤妻良母。所以印光大师说,世界太平,社会安定,人民幸福,这个大权在女人的手上。女人真的能够相夫教子,要教自己的儿女作圣人、作伟人,不要自己去做。自己去做,儿女就没有了。所以喊「男女平等」,破坏了男女平等,这是错误的知见、错误的思想。
社会安全的结构,诸位同修一定要晓得,世出世间圣人教给我们同一个理念,儒家教导我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平天下」这三个字,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世界和平。平天下是世界和平的意思。世界和平建立在国家政治的稳定,国家政治稳定寄托在家庭的美满,家庭的美满寄托在夫妇的和合。夫妻不和,世界就没有和平了。
我讲经常做个比喻,整个世界就像我们一个人的身体,国家像我们身体不同的部位,家庭是我们身体每一个细胞,夫妻是细胞核(核心)。夫妻不和,细胞坏了。如果这个身上细胞坏的多了,这个人就要死,活不成了。现在社会上离婚率这么高,世界活不成了,所以人家才说世界末日。世界末日从哪里产生的?夫妻失和,离婚率高,这个是世界末日第一个因素。挽救世界,希望夫妻好合,天下就太平了。男女为什么结成夫妻?没有结婚之前,都看对方的好处,没有看到缺点,这很可爱;结婚之后,天天看对方的缺点,一点好处都没有,这才搞坏了。这个想法,这个看法,就叫做邪知邪见。
佛教导我们就不一样,佛教导我们,「昼夜常念善法,思惟善法,观察善法」。怎么落实?夫妻两个每天看对方的善,想对方的善,念对方的善,检点自己的不善,改自己的不善,就永远和合,白头偕老。迷跟觉,正念跟邪念,就在这个地方分别。一念正觉,不但一生幸福,家庭美满,社会和谐,国家长治久安,世界和平。你一个念头错误了,夫妻不和,家庭破裂,社会动乱,世界没有和平。
所以我讲离婚的人都要堕地狱,为什么堕地狱?他把世界和平破坏了,社会安定破坏了。不是你们两个人的事情,关系到整个世界。你才晓得这两个人结合,古时候讲是道义,不是感情。你要顾及整个世界一切众生的幸福,要顾及到整个世界社会的安定和平。常常看对方的好处,常常反省自己的过失;别人永远没有过失,过失永远在我自己。你能够这么样一想,这样看法,这叫正知正见,邪正的差别就在此地。唯有正知正见,他才能够广修福田,才能够常生欢喜心。你才懂得修福,你才懂得积德,你决定不会造恶业。
修福,佛家常讲「福田」,福田从哪里生?也是从心想生,从正知正见生。同学们,你看看我们出家人穿的衣服,这个衣服上一格一格的,诸位都知道叫福田衣。福田在哪里?福田在心里,这是表法的,衣服上一格一格的格子大小一样,代表什么?代表平等。这么多格子,代表多元文化,代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族群、不同的宗教是我一体,一丝毫差别都没有。这个念头就生福,生无量无边之福,所以福田是从心里面生的。这一件衣服裹在身上,就是虚空法界一切众生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是一个我,佛家所讲的清净法身。清净法身是什么?就是虚空法界一切众生是一不是二。大慈悲心从这里生的。
有许多同修问我,他说:「法师,你跟各个宗教往来、接触,而且还帮助他们。你这个思想从哪里来的?你为什么会这样做?」这个思想是从《华严经》里来的,佛教我这样做。我是佛弟子,佛教我怎么做,我就应该怎么做。我们这块衣服,这一格是佛教,那一格是天主教,那一格是基督教,那一格是伊斯兰教,那边是印度教,统统是一家,我不帮助他,谁帮助他?迷了自性才有妄想分别执著,觉悟了之后是一家。我们帮助他就是帮助自己,不帮助别人那就是害自己,不知道帮助自己。
宗教里面讲爱,「神爱世人」、「上帝爱世人」,你要爱世人才是真正自爱。你觉悟了,爱自己就是爱世人,落实在爱世人上。不爱世人,不知道爱自己。为什么?不晓得积德,不晓得修福,来生到三途里面去,那怎么是爱自己?真正爱自己的人,一定把自己的境界向上提升,提升到天堂,提升到天园,提升到极乐世界,那种人才是真正爱自己的人。一生不善的行业,把自己送到恶道,这怎么能谈得上爱自己?所以真正讲到自爱,要不好好的接受圣贤人的教诲,人只有自己毁灭自己,他不懂得爱护自己;懂得爱护自己,一定要接受圣贤之道。
佛弟子心地是清净的,心地是平等的,心地是真实的,看世出世间一切法是平等的,一切法个个都是第一,没有第二。《华严经》五十三参,每一位善知识成就都第一。《楞严经》里面「二十五圆通章」,二十五位菩萨向释迦牟尼佛报告他自己的修学、自己的证悟,个个都说第一,没有说第二的。个个都第一,这就是健康,这就是长寿。像我们身体,每一个器官都第一。眼见第一,耳听第一,鼻嗅第一,没有第二的,这个人身体健康。如果眼看第一,耳不行、耳第二,鼻不行、鼻第三,这个人就生病了。如果差别大的话,人命就保不住了。个个第一,他不是第一,我们要帮助他、成就他第一。就好比我们身上有些细胞病了,我们得想办法帮助它恢复原状,来调理把它治好。同样一个道理,社会有一些人迷失了自性,不知道辨别善恶,我们有义务、有责任要去帮助他。
帮助他要懂得方法。佛教菩萨生活、工作与大众接触有六个原则,叫六波罗蜜。「波罗蜜」这个意思,也是梵语,意思是圆满,六种圆满。第一个是「布施」。布施,用现在的话怎么说法?服务,为一切众生服务叫做布施。服务的项目太多了,我们今天做社会福利工作,就是为社会大众服务。在无量无边项目当中,最重要的一个项目,自己一定要晓得,帮助众生破迷开悟,这是最重要。如果没有这一条,你服务得再好,都是救一时之急,不能帮助他自立更生。一定要帮助他觉悟,他才能够永远离苦得乐。没有这一条,他自己不能够离苦得乐,时时刻刻需要人帮助,这还是很痛苦。所以释迦牟尼佛从事於教学的工作,这是在慈悲救世,他做最根本的工作,最彻底、最圆满、最究竟的帮助一切众生。
第二个是持戒。持戒是什么意思?守法。帮助别人也得要有规矩;你要是不懂规矩,你想帮助他,人家不接受,人家排斥,拒绝你。所以一定要懂礼,一定要守法。
佛教导我们「四摄法」,许多同修都知道:布施、爱语、利行、同事。但是四摄法的意义,知道的人不多;如何落实,那就更不知道了。佛的四摄法,用现代的话说,就是人与人交往的四种法则,必须要遵守。从哪里落实?从夫妻落实。刚才我说了,为什么夫妻不和、家庭破裂?不懂得四摄法。要懂得四摄法,没事。懂得四摄法,过佛菩萨的生活。第一、「布施」,就是服务,先生有没有为太太服务?太太有没有为先生服务?真诚心为对方服务,这就是四摄法里的布施。第二、「爱语」,爱语是关怀,出自於内心真诚清净的关怀。第三、「利行」,我们所作所为於对方决定有利益,决定是有好处,没有危害。第四、「同事」,共同生活在一起是属於同事,小从夫妻,推广到全世界。
我们与其他宗教交往,就本著佛陀的教诲。首先布施,看看其他宗教,他们有所需要的,我们帮助他。今天所有宗教都办许多社会慈善福利事业,像办医院、养老院、孤儿院,还有办学校的,像办小学、中学、幼稚园,许许多多社会福利慈善事业。办这些事业需要钱,我们送其他的礼物不见得能适用,送钱最适用。所以我们送钱给他,赞助他们的社会福利事业。我们去拜访每一个宗教,所赠送的都平等。
有许多人来找我麻烦,说:「法师,同修们对你的供养,你为什么拿去送给外道?」来责备我。
我说:「我没有送给外道,我是做佛法慈悲事业。」
他说:「你明明送给基督教,你明明送给印度教,怎么不是外道?」
我说:「你心里有外,那才叫外道。外道不是他,是你,你的心里有内外。自己是外道,不知道。自己外道,看别人都是外道。如果我们用社会眼光来看,我们佛教要不要办养老院?」
他说:「要。」
我说:「要不要办孤儿院?」
他说:「要。」
我说:「要不要办医院?」
他说:「要。」
我说:「你拿钱来?」
他拿不出来,他不说话了。
我说:「人家办得好,我去投资,没有错。他办的现成事业,我拿一点点钱去投资,我有股份在里面,他办的就是我办的,自他不二,我何乐而不为之?我不必操那么多心,他已经都办成功了,我投资。有没有错误?」心量太小,妄想、分别太严重了,你怎么能作佛?不但佛做不了,你的烦恼断不了,天天在生烦恼,天天在苦难当中过日子。
佛经上常讲,大家也会念,「心包太虚,量周沙界」,你连个基督教、回教、印度教都不能包容,你还包什么虚空法界?我们要学佛,拓开心量。因此我们认知世间不同的宗教、不同的族群、不同的国家,任何一个人他做的事业,只要是对於社会、对於一切众生有真实利益的,就是我做的,我必须全心全力去帮助他,全心全力去关怀他、去照顾他。
最近在新加坡,回教他们要买一个校址。他办了一个学校,办得很不错,这个校址是租来的。现在屋主愿意卖给他,他钱不够来找我。我跟李木源居士商量,我们集合九个宗教共同来为他筹款,成绩很可观。原来他跟我提出来的,希望我们新加坡的钱帮助他七十几万。我们这一次筹款超过了一百万,你看这个成绩多好!九个宗教统统帮助他。社会福利慈善事业是我们共同的,不要分彼此,不要分国土,不要分族群,不要分宗教,大家都是一家人,这样才能真正做到社会安定,世界和平,人民幸福。
所有宗教的根本就是仁慈博爱,所有宗教共同的目的,无非是帮助一切众生「离苦得乐、转凡成圣」而已。我们有这样的认知,这叫正知正见,永远不可以堕落到邪知邪见。世界宗教都是一家,何况我们佛门里面的宗派,当然更是一家。佛在《金刚经》上告诉我们:「是法平等,无有高下。」如果我们自己赞叹自己的法门,轻视别人的法门,这就犯了戒。哪一条戒?自赞毁他戒。我们把这个戒律引伸、意思扩大,我们要是毁谤别的宗教、别的族群,也犯了自赞毁他戒。我们看看,佛菩萨都是尊重别人、赞叹别人,自己谦虚、自己卑下。佛这样教,我们应当这样学才对。不可以佛教的是一套,我们做的又是一套,我们就背师叛道,我们就有罪了。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明天晚上再会。
诸位大德、诸位法师、诸位同学:
今天我们大家有缘在这一个场所来谈谈佛法,希望对佛法有所认识,便於学习,而能够真正达到学佛的效果。佛法是两千五百多年前,释迦牟尼佛创办的。佛灭度六百年后,佛法传到中国,中国历史上记载是汉朝后汉永平十年,也就是公元六十七年,这个概念非常的清晰,佛法传到中国有两千年,为中国朝野所热爱。早期的佛教确确实实是「佛陀的教育」、「佛陀的教学」,而不是今天我们所谓的「宗教」。
可是佛教在唐朝以后,分为「宗门」、「教下」,这是佛法本身所谓的「宗」与「教」,跟现前宗教的定义完全不相同。宗门是专门指禅宗。我们晓得大小乘佛法在中国总共有十个宗派,小乘有两个宗派:成实宗与俱舍宗,这两宗到唐朝末年已经衰了,现在在中国已经没有了;大乘佛法有八个宗派,除了禅宗称宗门之外,其他都称为教下。这是两种完全不同教学的方式,它最大的差别,教下是依据佛的经典。
其实佛传下来的经典,就像现在学校里面的教科书一样,由浅而深,循序渐进。好像我们现在读书,有小学、中学、大学、研究所,这个称之为教下。至於宗门,那就是像我们现代所说的天才教学班,它是没有层次的,甚至於七、八岁就可以念研究所,这是佛家所讲「上上根人」,这不是普通人能够学的。他们教学的特色,宗门是悟后起修,当然这个很难,大彻大悟、明心见性之后,这才讲修行。教下就不一样,教下是属於渐修,按部就班,慢慢的来,慢慢把自己德行、智慧、境界向上提升。这是佛门里面称为宗门、教下概略情形。
至於佛教变成宗教,可以说是很晚的事情,我们追溯过去的历史,大概在清朝中叶以后。因为我们看到清朝盛世,也就是康熙、雍正、乾隆的时代,佛法依旧是教学,依旧是教育,可见得变成宗教这个时间并不很久,但是它确实已经变成宗教了。我们今天说佛教不是宗教,这个话说不过去。所以在现代这个社会里面,佛教总共有五种不同的形式同时存在这个社会,我们学佛必须要把它辨别清楚。
第一、就是释迦牟尼佛的教育。佛教是教育,不是宗教,这是传统的佛教。实在说,现在已经很少见。最常见的是变了质的佛教,变成宗教。把释迦牟尼佛、把佛菩萨都当作神明看待,这就是变质的宗教。传统宗教里面,我们绝对不会把佛菩萨看作神明。佛菩萨是什么人、是什么身分、什么地位?在传统佛教里面,释迦牟尼佛要用现代的话来说,他是一位多元文化社会教育的义务工作者,这是世尊的身分,世尊的地位。我们后学,做为佛的学生、佛的弟子,也必须肯定自己,我们从事於多元文化社会教育的工作。工作分为两类:一类是弘法,从事於讲经教学的工作;另一类是属於护法,护持道场,护持正法,护持佛陀教育在这个世间有效的推行。弘护要密切合作,护法就好比是办学校,做为学校的董事、董事长、校长,这个学校里面的行政工作人员都是属於护法;弘法就是这个学校里面的教员,每天给学生、给大众授课。教员跟职员要辨别清楚,职员是护法,教员是弘法,两者缺一都不可。这是传统佛教。
至於宗教佛教,它把教学舍掉。我们看看古时候的丛林、寺院,都是佛教教学的场所,就像现在的学校一样,每天里面上课的时间是八个小时,佛经里面常讲的「二时讲经」。释迦牟尼佛是印度人,古时候的印度将一个昼夜分做六个时辰,昼三时、夜三时。现在我们用西方人的分法,把一昼夜分做二十四小时,称「小」。从前印度的时最大,印度的一时是我们现在的四小时,「二时」就是八小时。每天我们上课上八小时,它是学校,它是教育、是教学;另外,八小时的修行。修行是什么?是要把在课堂里面所学的理论、所学的方法,落实到我们实际的生活当中,落实在我们工作里面,落实在我们处事待人接物。佛法不尚空谈,佛法崇尚实质,所以它是最讲求效率的佼者。
在中国,民国初年,大概是一九二○年前后,欧阳竟无先生曾经在第四中山大学做过一次震撼佛教的讲演,他的讲题是「佛法非宗教非哲学,而为今时所必需」。他分析得很有道理,举出许多例子证明佛教不是宗教,佛教不是哲学。佛教是什么?佛教是对於一切众生至善圆满的教育,我们要把它的本质认识清楚。我们此地的蔡林长对於欧阳竟无很熟悉,他常常在研究。
我们学佛,为佛弟子,接受佛陀的教诲,改善我们的生活。我们看看世间人,生活在烦恼之中,生活在忧虑之中,甚至於生活在恐怖之中。佛教育教导我们如何生活在智慧之中,生活在欢乐之中,佛家常讲:「常生欢喜心。」所以佛法的生活是高度智慧的生活,用现在的话说,高度艺术的生活,充满了「真善美慧」。「真善美慧」决定不是空洞的口号,它确确实实可以落实。
也许有同学要问,在我们现前社会能落实吗?能,肯定能落实。这两天我们选择了一部经《十善业道经》,我们将重点、大意跟诸位介绍。诸位如果能够明白,懂得怎样学习,就能够改善自己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在现前社会,也可以过佛菩萨的生活,也可以过极乐世界的生活,也可以过华藏、一真世界的生活。所以这个教学正如欧阳大师所说:「是人生之必需。」
世尊是一个教育家,一生从事於多元文化的社会教育。最难得的是他现身说法,他做出榜样来给我们看,是一位义务的教育家,跟中国的孔子很相像,有教无类。他的教学超越国土(现在讲超越国家的界限),超越族群,超越宗教,有教无类。只要能发心肯跟他学习,他都非常热情的来教导,从来没有拒绝任何一个向他求教的学生,这是使我们无比的敬佩。
我们中国人非常尊敬孔老夫子,但是夫子教学,慈悲要跟世尊相比还不足。为什么?《论语》里面所说的,记载孔夫子的言行,孔老夫子教学生,「举一隅不以三隅反」,老夫子教他的心就凉了。换句话说,孔老夫子希望教学生的对象是很聪明的,一点你就通了,这个他欢喜教。告诉你一个原则,你不能够活用、不能够贯通,夫子就会把你放在差一等的教学。但是佛不如是,「佛氏门中,不舍一人」;夫子还有舍,佛陀不舍,一个人都不舍。不但当年如此,佛家所讲「生生世世」,什么时候你发心想学佛了,诸佛菩萨就有感应。众生有感,佛就有应,感应道交,如海潮音,这个时节因缘决定不会错过。这是世尊可爱之处,值得我们尊敬之处,也值得我们学习之处,我们不能不知道。
释迦牟尼佛是人,不是神,也不是仙;菩萨也是人,也不是神仙。「佛」这个字是什么意思?我们一定要清楚这些名词术语的定义。「佛陀」是古印度梵语音译过来的,它的意思是「智者、觉者」;换句话说,这个人对於宇宙人生的真相,他彻底觉悟、彻底明白了,一丝毫疑惑、错误都没有,这个人我们称他为「佛」。「菩萨」也是印度梵语音译的,意思是对宇宙人生正在求觉悟,他也有相当程度的智慧觉悟,但是还没有圆满;没有圆满称菩萨,已经圆满的称佛陀。我们把这些名词术语搞清楚,才晓得原来佛、菩萨、阿罗汉、辟支佛,都是佛陀教学学位的名称,就像现在学校里面有学士、硕士、博士,都是学位的名称。
佛教育里面,最高的学位是佛陀,其次是菩萨,再其次是辟支佛,再其次是阿罗汉。所以佛教里面有四个学位的名称,我们要知道。佛家常讲:「人人都应当成佛,都应当作佛。」这是佛陀教学最终极的目标,就像学校里面读书一样,希望每一个学生、每一个人都能拿到博士学位。所以佛法是平等法,这是真平等。
同学当中有不少是修学净土的,现在大家念《无量寿经》,《无量寿经》里面有一句非常值得赞叹,「一切皆成佛」,这还得了吗?这是什么样的心量?诸佛如来希望一切众生都成佛,都跟他一样,不能比他差,不能不如他,这是诸佛如来对所有一切众生的期望,当然也包括我们自己在内。我们应当要发愤,应当要努力,不可以辜负佛菩萨真诚的教诲。
佛陀四十九年究竟教我们什么?我们跟他学什么?我想每个同学对於这个问题都非常关心。其实佛在一切经论当中常说,把他教学的宗旨、目标、方向传授给我们,《般若经》上讲的「诸法实相」,这四个字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佛门里面常说虚空法界一切众生,真相是什么?如果把真相搞清楚、搞明白了,这个人我们就称他作佛,称他作菩萨。所以佛跟菩萨是人,这个跟宗教就不相同。佛跟一切众生是平等的,「生佛平等」,众生跟佛平等的。你看这个名词术语「生佛」,不是讲「佛生」,把众生的地位抬上来了,众生第一,佛在下面,众生跟佛平等,性相一如,理事不二,这是大乘佛法里面常讲的。这些名词都把佛家教学的宗旨显示给我们,我们从这里面去体会。
讲到「诸法实相」,一切诸法的真实相,宇宙人生的真相,我们可以把它分成三大类。第一类,人与人的真相。我们生活不能脱离人群,人跟人的关系,这个事实真相是什么。第二,我们不能离开大地,不能离开物质环境独立生存,所以必须要明了人与自然生活环境的真相,关系要搞清楚、搞明白。第三,佛教导我们要明了人与天地鬼神的关系。我们说天地鬼神的时候,你会说:「你迷信,你怎么讲天地鬼神?」要说迷信,换句话说,现在科学家肯定空间是多维次的,也就是空间是属於多元的。多维次空间的生物,科学家肯定,说的话不一样,说的事是一桩事情。多维次不同空间的生物,就是佛经里面讲的「十法界依正庄严」,就是中国人常常说的「天地鬼神」,名称不一样,我们不要被名词术语蒙蔽了,要了解他所讲的真正的含义,我们才能够得真实的受用。
真相到底是什么?佛在许多大乘经论里面明白的告诉我们,我们读到、听到也点头,但是没有证明。佛法教学无比殊胜,佛所讲的话,我们要去把它证实;你不能证实,你的学业没有完成。佛家讲「信解行证」,到「证」你才有真正的受用。「证」一定要通过「行」,「行」就是试验。经论里面所讲的道理、所讲的方法、所讲的境界,如果不通过试验,你怎么能证明?通过试验去证明,这是科学的精神、科学的教学法。今天科学家说我们佛教是宗教、是迷信,他讲的话我们不能怪他,想想他讲的也很有道理。为什么?我们今天展开佛经会念,什么意思不懂,那你不是迷信吗?佛所说的理论、方法、境界,我们完全没有落实,没有试验,这不是迷信是什么?这就变成宗教。
所以我们不必多,两、三百年前,在家出家修学佛法的人,他们修学的状况、修学的心态,跟我们现大众相比不一样,他们真正是觉悟,真正是在求学。我们迷失,把佛陀教学本质迷失了,所以佛教沦落成为宗教。宗教如果不回复到教学,决定不能解决问题。佛教如是,其他每一个宗教又何尝不如是?我接触的宗教很多,我读的经不仅是佛经,其他宗教经典我都读。我读了之后,我才明了所有宗教都是多元文化的社会教育,所有宗教的创始人都是多元文化社会教育的工作者,跟释迦牟尼佛没有两样。可是他们早年变成了宗教,变成宗教的时间比我们久。我们变成宗教比他们晚,虽然晚,也有两、三百年了,这是我们必须要觉悟到的。
第三种,佛教变成邪教。这是近代的事情,大概是最近半个世纪发生的。这个邪教迷执很深,对社会、对大众造成很严重的伤害,这是第三种。
第四种,佛教变成哲学。许多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把佛经当作哲学来研究。把佛经当作哲学研究,不能得到佛法真实的利益,为什么?方向错了,目标达不到。佛家的目标是「破迷开悟,断恶修善,超凡入圣」,这三个目标他达不到。我的老师方东美先生,是他把佛经介绍给我。我跟他学哲学,他说:「佛经是全世界最好的哲学。」从哲学眼光里面去看佛法,一生在这里头钻研。方老师烦恼断不掉,心地很善良,脾气很大,看到人做错事情,拍桌子骂人。在一般作学问的人来说,他是很有修养,可是跟佛菩萨、跟阿罗汉一比,他就比不上。
我算是非常幸运,接触佛法之后,大概一个月,我有一个缘分认识章嘉大师,我是章嘉大师给我奠定佛法的基础。这是一个真善知识,是个密宗的大德,我的佛学根底是他帮我奠定。以后我学教,追随李炳南老居士十年,十年跟他学讲经。他帮助我,他成就我,让我对佛法有一些觉悟,逐渐逐渐明白了。他的教学方式是中国古老传统的「师承教学法」,在现代社会里面已经找不到。师承关系非常密切,师徒如父子,关怀、照顾、教导,无微不至。所以我们作学生对老师终身的感恩,永远不忘恩德。感恩不是一句空话,必须将老师平常对我们的教诲,决定要落实,要变成自己的思想、生活、行为,这才是真正报老师恩德,报佛祖的恩德。
佛教另外还有一种形式,就是表演,这是今天作秀的佛教。法师带了一群弟子到一个地方来弘法,唱歌、跳舞,载歌载舞,非常热闹。然后法师出来讲几句话,讲个十分钟、二十分钟,人家听了也不懂。所以现在社会有形形色色的佛教,我们都要搞清楚、都要搞明白。我们究竟是学习哪一种的佛教?我们一定要学释迦牟尼佛的教育,接受佛陀教育。
佛陀教育的宗旨是「孝亲尊师」。我们在《观无量寿佛经》里面看到,世尊教导韦提希夫人,韦提希夫人是代表我们大众,跟她讲「净业三福」。「净业三福」有三条(十一句),这三条就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教化众生的大根大本,我们不能不知道。第一条:「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虽然说四句,重点就是「孝亲尊师」四个字,佛教从这里教起,也到这个地方圆满。「孝亲尊师」做到圆满就成佛了,就叫佛陀;「孝亲尊师」还有一分欠缺,还没有圆满,那叫等觉菩萨。我们在大经里面常常看到,等觉菩萨还有一品生相无明没破,那就是他的孝没有圆满,他对老师的尊敬没有圆满。所以我们要懂得佛教给我们的是什么。
「孝亲」从哪里做起?从孝顺自己生身父母做起。「尊师」从哪里做起?教导我们这一位老师做起。做到功夫纯熟,要把这个境界扩充。佛在大乘戒经里面说:「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这个意思就是要把孝亲扩充到虚空法界一切众生。尊敬老师,《华严经》上佛告诉我们:「一切众生皆是善知识。」不但有情众生是善知识,无情众生也是善知识。经上举的例子,桌子是善知识,板凳是善知识,香炉是善知识,蜡台是善知识;善知识就是老师。所以《华严》讲:「情与无情,同圆种智。」我们对於一切众生的恭敬,就像恭敬佛陀、恭敬老师这一种心态来对待。你真能做到,现前社会就改观,一切众生生活在五浊恶世,你立刻就提升到华藏世界、一真法界。一真跟华藏无二无别,总在一念之间。一念转过来,转五浊为清凉世界;转不过来,清凉世界就变成五浊恶世。
这一部经上也说,佛告龙王:「一切众生,心想异故,造业亦异,由是故有诸趣轮转。」十法界依正庄严从哪里来的?是由於我们一切众生妄想分别执著不同而造成的;换句话说,今天科学家发现空间是多维次的。空间为什么会是多维次的?他不懂,他还没有研究出来,所以总想用方法突破空间维次,一直到现在还想不出方法。这一些科学家很可惜他没有读佛经,他要是读佛经,我相信他比我们开悟的早,他很聪明。佛在经上讲多维次的空间是怎么形成的?是一切众生妄想分别执著造成的,所以佛法有办法突破空间维次。怎么突破?空间维次是妄想分别执著造成的,你今天把妄想分别执著放下,不就突破了吗?不就没有了吗?
佛家突破空间维次,用禅定。禅定就是离一切妄想分别执著,就叫做禅定。禅定不是每天盘腿面壁,那个禅定不管用的,那是初学禅定的一个方法。真正禅定在哪里?生活里面。经典里面常讲:「那伽常在定,无有不定时。」行住坐卧都是禅定,都是般若,这个禅定才管用,禅定才是真正的享受。这是方东美先生所说的,「人生最高的享受」是禅定。
禅定真实的意思,《楞严经》上佛有一句话说:「若能转境,则同如来。」你心定了,你能转境界,你能突破空间维次,扩大你自己生活空间的面积。随著你定功的浅深,你突破的层次多少不一样。到究竟圆满的果位,完全突破了,等觉菩萨还有一层没有突破。到如来果位全部都突破了,你才了解宇宙人生圆满的真相,就是这么一回事情。所以佛法的修学要落实,要真正去做到。
佛没有一句假话,也没有一句废话,句句真实。佛说法有两个原则,佛常说:「恒顺众生,随喜功德。」恒顺众生说「俗谛」,随顺真理说「真谛」。佛依二谛而说法,说真谛少,说俗谛的多。为什么?说真谛,你就不懂,说俗谛大家好懂。於是佛的方法,那真正是高度的艺术。俗谛里,俗谛的方法显真谛的真理,这种法子高明,这在佛经里面处处我们都可以看到。譬如,这部经在哪里讲?在龙宫里面讲的。当机的人是什么人?龙王。当然,这是不同维次的空间,事实上确实是有。可是我们还要懂得佛另外一个意思,另外一个意思是什么?表法的意思,那就是他教学的艺术,说话的艺术。
「娑竭罗」,这是梵语,翻成华文的意思是「咸水海」,就是大海。娑竭罗是大海,海水是咸的。你们想一想,海水好不好喝?大家都知道,海水不能喝。为什么不能喝?海水很难喝,苦的。我们就明白了,佛这个意思是什么意思?这是形容我们的社会、我们这个世界、我们这些众生生活在苦海。娑竭罗就是形容五浊恶世。
龙代表什么?龙代表变化,这个社会里人情世故变化无常,取这个意思。我们生活在这个世间,从早到晚妄念止不住,一会儿欢喜,一会儿忧愁。从早到晚,你要仔细留意省察一下,你在这十二个小时里,你产生多少次的变化?代表这个意思。就是说苦海里面多变的众生,他的名词含到这个意思在里面。由此可知,佛用这个词句提醒我们、警觉我们。如果佛说「苦难社会里多变化的众生」,我们听了很难过,释迦牟尼佛在骂我们。他说个「娑竭罗龙王」,我们听了很欢喜,可是自己晓得佛在说我,话说得很好听。
我们为什么会变成这个样子?佛说得好,「一切众生心想异故」,我们每个人观念、思想不一样,因此造业就不相同,於是造成了苦难的世界。所以他的结论说:「由是故有诸趣轮转。」这就说到六道轮回是这么来的,三恶道是这么来的,人间种种苦乐果报也是这么来的。
接著,佛讲了一段道理,「一切法从心想生」,这个道理很深,确实是真理。中国谚语所谓:「人心不同,各如其面。」每一个人面貌不一样。为什么不一样?每一个人心里想的不一样。假如你看到两个人的面貌完全一样,你要是了解一个人,你可以知道那个人跟这个人,他的思想、他的德行、他的嗜好,大致都相同。为什么?面貌相同,他的思想相同。
诸位要晓得,六道众生相貌决定没有相同,阿罗汉相貌没有相同。菩萨相貌很接近,为什么?菩萨烦恼少,心地逐渐清净,相貌很相似。仔细看,有不同的地方;不仔细,好像都相同。「佛佛道同」,到成佛,相貌完全相同;心里一个妄想都没有,所以现的相貌完全相同。於是有同学来问我,他说:「法师,你说佛的相貌完全相同。我看到很多佛像都不相同,这是什么原因?」佛像是人造的,不是他自己本来相;人心不同,造的佛像面貌也不相同,道理在此地。
佛说:「而心无色不可见取,但是虚妄诸法集起,毕竟无主,无我我所。」这是讲到很深的道理,这是事实真相。这几句话,不是随俗谛说的,这是随真谛说的,这是事实真相。这几句话也不好懂。我们同学们,我看大概很少没有念过《金刚经》。《金刚经》很熟悉,用《金刚经》的话来讲,彼此听到就非常亲切。《金刚经》上,佛告诉我们:「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我们念得很熟了。「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是把心法、色法,用现在的话说,精神的世界、物质的世界,真的看破了。
「看破」这两个字的意思,彻底明白了叫做看破。明白之后,当然「放下」,放下什么?放下一切妄想、分别、执著。我用这几个字大家好懂,如果用佛经的术语,无明烦恼、尘沙烦恼、见思烦恼,这个大家听了不懂。无明烦恼是妄想,尘沙烦恼是分别,见思烦恼是执著,这样解释大家听起来方便多了。我们初学佛法,从这个地方入门,「归元无二路,方便有多门」。佛在经上又告诉我们:「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合起来看,能得的这个心不可得,所得的一切法也不可得,能所俱不可得,这是事实真相。
初学的同学听到这个话,认为「佛教怎么这么消极」。其实这不是消极,这才真正积极,知道一切不可得,自私自利这个妄念的根就拔掉了。那个念头一转,人生真正的价值、真正的意思,为众生服务,这是真的。不为自己为众生,为自己是一样都得不到的,为众生能得到。得到什么?得到大圆满,虚空法界你全都得到了。你要是为自己,你什么都得不到,所谓「生不带来,死不带去」。
为什么为一切众生,你就真的得到?佛家常说:「万法皆空,因果不空。」今天还有广播电台的记者来问我,讲到这个因果,他说一般人觉得这个很消极。实在讲,那是一个错误的观念。真正明了因果才真积极,佛法里面讲真精进。因果何以不空?因果有三种现象不空:第一、转变,因会变成果,果又会变成因,刹那刹那在转变;第二、因果相续不空;第三、因果循环不空,它有转变不空、相续不空、循环不空。佛在此地劝导我们,这个劝导的话说得非常好,「智者知已」,真正有智慧的人对这个事情明白了,「应修善业」,这是真精进、真的积极,积极为社会大众造福,为社会大众修福。
释迦牟尼佛他老人家一生从事教学工作,没有一天休息。你要说佛教、学佛的人消极,现在这个社会,大概有许多国家五十几岁退休了,顶多六十几岁就退休了。我今年七十四岁还不能退休,还天天在教学,天天在讲经,你要说我消极,我早应该退休了,那才消极。我还在干。佛法经典里面,诸位仔细去看,你把《大藏经》从头看到尾没有「退休」两个字。诸佛菩萨教化众生,随类现身,随机说法,永远没有休息,永远没有退转。佛教菩萨「精进波罗蜜」,哪有退转?消极、退转不是佛法,佛法里没有,这个地方我们决定不能够产生误会。
其次,在这个经上,佛又教导我们,教龙王就是教导我们,龙王是我们的代表,他说:「汝观佛身,从百千亿福德所生,诸相庄严,光明显曜,蔽诸大众。」这是教我们细心观察。世间智慧圆满、福德圆满,这个人就叫做佛。佛的大圆满是怎么来的?是从百千亿福德所生。我们要想证得大圆满,我们要想过大圆满的生活,不修福、不积德,怎么能成就?千万不要像《地藏菩萨本愿经》里所说的「阎浮提众生起心动念无不是罪」,这就麻烦了,这个你感得的果报是饿鬼、地狱、畜生。也是因果的转变,因果的相续,因果的循环,这个转变愈变愈差。真正懂得因果的道理,我们要去转变,愈转愈殊胜,愈转愈好,这才是真正通达因果。凡是往下流转的,愈转愈差的,不懂因果;对於因果的道理完全不明了,他才造作罪业。所以真正明了因果、通达因果,没有不断恶修善。
这一桩事情,具体的教学,无过於《了凡四训》。《了凡四训》这个小册子流通很广,谁提倡的?谁来流通?民国初年印光大师。我在一九七七年,第一次到香港去讲经。这个因缘是那一年的年初,台北善导寺道安老和尚邀我去讲《普贤菩萨行愿品》,我记得那一次是九天讲圆满的。有两位从香港来的,一位是圣怀法师,现在还在;另外一位是谢道莲居士,去年过世了。他们两位到台湾观光旅游,正好遇到我讲经,他们听了很欢喜,放弃原来旅游的计画,利用九天的时间把这部经听完。听完之后很欢喜,来找我,邀我到香港去讲经。我说好,我答应了他们。
到香港,他们要求讲《楞严经》。那一次去的时间很长,在香港住了四个月,讲《大佛顶首楞严经》。我住在九龙界限街,倓虚法师办的「中华佛教图书馆」。每天晚上讲经,白天没有事情,他们安排我到香港观光旅游,所以香港拐拐角角的地方,我都去玩过。因为住四个月,每一两天去玩一个地方,很轻松、很愉快,也不赶时间。在图书馆里面,看到这里面藏书,使我非常惊讶的是印光大师他老人家建立的苏州「弘化社」,他一生所有信徒对他的供养,全部都用在印经流通法宝,他不做别的事情,他做得非常专。「弘化社」里面的书,我看到《了凡四训》、《感应篇汇编》、《安士全书》,这三种分量最多。我看它的版权页,每一版至少是两万册,多的时候五万册、六万册。他印了多少?印了几十版。这三种书我给它概略统计一下,大概印了超过三百万册。我非常惊讶,老和尚是我们佛门净土宗的祖师,一代的高僧大德,为什么不弘扬佛教经典?印佛教经典数量都很少,每一版一千册、两千册,三千册最多了,三千册以上很少。这三种都不是佛教的,为什么这三样书印的数量这么大?这引起我的省思。
我很认真的在反省,这才了解祖师用心良苦,要救佛教,要令所有佛教徒都能够得到佛法真实殊胜的利益,应当从「深信因果、断恶修善」开始。《了凡四训》这本书,对於因果的理论与事实说得非常透彻,所以老人家一生大量的在推动。我明白这个道理,我回到台湾,就把《了凡四训》印了五万册,而且还讲过两、三遍,尔后又讲过几遍。《感应篇汇编》、《安士全书》前面的「文昌帝君阴骘文」,我统统都讲过,这是帮助我们认识因果。因果道理真正明白了,「种善因决定得善果,造恶业肯定有恶报」,会勉励人断恶向善。善恶的标准就在《感应篇》跟《文昌帝君阴骘文》。这两篇东西都不长,《感应篇》一千多字,《阴骘文》七百多字,比佛家的戒律要殊胜。佛家的戒律,古人翻译的,很多名相术语都很难理解。这两种书中国人写的,我们读起来没有障碍,而且特别的亲切,很有受用。
去年在新加坡,同修们要求我把《感应篇》讲一遍。我说好,每天早晨早餐,我们会跟同学们谈话半小时,就利用这个时间将《感应篇》讲完。好像讲了有两百多次,总共有一百多个小时。讲完之后,我就选了这部《十善业道经》,做为《感应篇》的总结。这是佛经,还是讲的这一桩事情,怎样积德修善。正是佛在此地教导我们,不但我们自己「应当如是修学」,而且还要帮助社会一切大众「了达因果」。了是明了,达是通达,了达因果的目的是什么?「修习善业」,不必叫别人劝勉我们,你自动会发心修学。
而佛在此地又有几句嘱咐的话,这几句话很重要,「汝当於此,正见不动」,这句话非常非常重要。人不能没有正知正见,就是你的思想、见解要纯正,不能够有偏邪。有偏见、有邪见,你的行为也就偏邪了,你就会造作许许多多的过失,决定要建立正知正见。正知正见如何建立?这要接受古圣先贤的教诲才能成就,所以这个问题是教育的问题。今天的社会会变成这个样子,什么原因造成的?知见不正。第一个知见不正的,我说起来大家不要怪我,说出来你们一定会反对。什么错误知见?男女平等。你们不晓得,男女本来是平等的,现在讲男女平等反而不平等。本来是平等的,男人有男人的事情,女人有女人的事情。要用我们佛家的比喻来说,男人是弘法的,女人是护法的。现在要平等,女人要做弘法的,逼著男人要做护法的,弘护都败,两败俱伤,就错在这里。今天社会为什么没有圣贤出世?没有贤妻良母。所以印光大师说,世界太平,社会安定,人民幸福,这个大权在女人的手上。女人真的能够相夫教子,要教自己的儿女作圣人、作伟人,不要自己去做。自己去做,儿女就没有了。所以喊「男女平等」,破坏了男女平等,这是错误的知见、错误的思想。
社会安全的结构,诸位同修一定要晓得,世出世间圣人教给我们同一个理念,儒家教导我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平天下」这三个字,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世界和平。平天下是世界和平的意思。世界和平建立在国家政治的稳定,国家政治稳定寄托在家庭的美满,家庭的美满寄托在夫妇的和合。夫妻不和,世界就没有和平了。
我讲经常做个比喻,整个世界就像我们一个人的身体,国家像我们身体不同的部位,家庭是我们身体每一个细胞,夫妻是细胞核(核心)。夫妻不和,细胞坏了。如果这个身上细胞坏的多了,这个人就要死,活不成了。现在社会上离婚率这么高,世界活不成了,所以人家才说世界末日。世界末日从哪里产生的?夫妻失和,离婚率高,这个是世界末日第一个因素。挽救世界,希望夫妻好合,天下就太平了。男女为什么结成夫妻?没有结婚之前,都看对方的好处,没有看到缺点,这很可爱;结婚之后,天天看对方的缺点,一点好处都没有,这才搞坏了。这个想法,这个看法,就叫做邪知邪见。
佛教导我们就不一样,佛教导我们,「昼夜常念善法,思惟善法,观察善法」。怎么落实?夫妻两个每天看对方的善,想对方的善,念对方的善,检点自己的不善,改自己的不善,就永远和合,白头偕老。迷跟觉,正念跟邪念,就在这个地方分别。一念正觉,不但一生幸福,家庭美满,社会和谐,国家长治久安,世界和平。你一个念头错误了,夫妻不和,家庭破裂,社会动乱,世界没有和平。
所以我讲离婚的人都要堕地狱,为什么堕地狱?他把世界和平破坏了,社会安定破坏了。不是你们两个人的事情,关系到整个世界。你才晓得这两个人结合,古时候讲是道义,不是感情。你要顾及整个世界一切众生的幸福,要顾及到整个世界社会的安定和平。常常看对方的好处,常常反省自己的过失;别人永远没有过失,过失永远在我自己。你能够这么样一想,这样看法,这叫正知正见,邪正的差别就在此地。唯有正知正见,他才能够广修福田,才能够常生欢喜心。你才懂得修福,你才懂得积德,你决定不会造恶业。
修福,佛家常讲「福田」,福田从哪里生?也是从心想生,从正知正见生。同学们,你看看我们出家人穿的衣服,这个衣服上一格一格的,诸位都知道叫福田衣。福田在哪里?福田在心里,这是表法的,衣服上一格一格的格子大小一样,代表什么?代表平等。这么多格子,代表多元文化,代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族群、不同的宗教是我一体,一丝毫差别都没有。这个念头就生福,生无量无边之福,所以福田是从心里面生的。这一件衣服裹在身上,就是虚空法界一切众生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是一个我,佛家所讲的清净法身。清净法身是什么?就是虚空法界一切众生是一不是二。大慈悲心从这里生的。
有许多同修问我,他说:「法师,你跟各个宗教往来、接触,而且还帮助他们。你这个思想从哪里来的?你为什么会这样做?」这个思想是从《华严经》里来的,佛教我这样做。我是佛弟子,佛教我怎么做,我就应该怎么做。我们这块衣服,这一格是佛教,那一格是天主教,那一格是基督教,那一格是伊斯兰教,那边是印度教,统统是一家,我不帮助他,谁帮助他?迷了自性才有妄想分别执著,觉悟了之后是一家。我们帮助他就是帮助自己,不帮助别人那就是害自己,不知道帮助自己。
宗教里面讲爱,「神爱世人」、「上帝爱世人」,你要爱世人才是真正自爱。你觉悟了,爱自己就是爱世人,落实在爱世人上。不爱世人,不知道爱自己。为什么?不晓得积德,不晓得修福,来生到三途里面去,那怎么是爱自己?真正爱自己的人,一定把自己的境界向上提升,提升到天堂,提升到天园,提升到极乐世界,那种人才是真正爱自己的人。一生不善的行业,把自己送到恶道,这怎么能谈得上爱自己?所以真正讲到自爱,要不好好的接受圣贤人的教诲,人只有自己毁灭自己,他不懂得爱护自己;懂得爱护自己,一定要接受圣贤之道。
佛弟子心地是清净的,心地是平等的,心地是真实的,看世出世间一切法是平等的,一切法个个都是第一,没有第二。《华严经》五十三参,每一位善知识成就都第一。《楞严经》里面「二十五圆通章」,二十五位菩萨向释迦牟尼佛报告他自己的修学、自己的证悟,个个都说第一,没有说第二的。个个都第一,这就是健康,这就是长寿。像我们身体,每一个器官都第一。眼见第一,耳听第一,鼻嗅第一,没有第二的,这个人身体健康。如果眼看第一,耳不行、耳第二,鼻不行、鼻第三,这个人就生病了。如果差别大的话,人命就保不住了。个个第一,他不是第一,我们要帮助他、成就他第一。就好比我们身上有些细胞病了,我们得想办法帮助它恢复原状,来调理把它治好。同样一个道理,社会有一些人迷失了自性,不知道辨别善恶,我们有义务、有责任要去帮助他。
帮助他要懂得方法。佛教菩萨生活、工作与大众接触有六个原则,叫六波罗蜜。「波罗蜜」这个意思,也是梵语,意思是圆满,六种圆满。第一个是「布施」。布施,用现在的话怎么说法?服务,为一切众生服务叫做布施。服务的项目太多了,我们今天做社会福利工作,就是为社会大众服务。在无量无边项目当中,最重要的一个项目,自己一定要晓得,帮助众生破迷开悟,这是最重要。如果没有这一条,你服务得再好,都是救一时之急,不能帮助他自立更生。一定要帮助他觉悟,他才能够永远离苦得乐。没有这一条,他自己不能够离苦得乐,时时刻刻需要人帮助,这还是很痛苦。所以释迦牟尼佛从事於教学的工作,这是在慈悲救世,他做最根本的工作,最彻底、最圆满、最究竟的帮助一切众生。
第二个是持戒。持戒是什么意思?守法。帮助别人也得要有规矩;你要是不懂规矩,你想帮助他,人家不接受,人家排斥,拒绝你。所以一定要懂礼,一定要守法。
佛教导我们「四摄法」,许多同修都知道:布施、爱语、利行、同事。但是四摄法的意义,知道的人不多;如何落实,那就更不知道了。佛的四摄法,用现代的话说,就是人与人交往的四种法则,必须要遵守。从哪里落实?从夫妻落实。刚才我说了,为什么夫妻不和、家庭破裂?不懂得四摄法。要懂得四摄法,没事。懂得四摄法,过佛菩萨的生活。第一、「布施」,就是服务,先生有没有为太太服务?太太有没有为先生服务?真诚心为对方服务,这就是四摄法里的布施。第二、「爱语」,爱语是关怀,出自於内心真诚清净的关怀。第三、「利行」,我们所作所为於对方决定有利益,决定是有好处,没有危害。第四、「同事」,共同生活在一起是属於同事,小从夫妻,推广到全世界。
我们与其他宗教交往,就本著佛陀的教诲。首先布施,看看其他宗教,他们有所需要的,我们帮助他。今天所有宗教都办许多社会慈善福利事业,像办医院、养老院、孤儿院,还有办学校的,像办小学、中学、幼稚园,许许多多社会福利慈善事业。办这些事业需要钱,我们送其他的礼物不见得能适用,送钱最适用。所以我们送钱给他,赞助他们的社会福利事业。我们去拜访每一个宗教,所赠送的都平等。
有许多人来找我麻烦,说:「法师,同修们对你的供养,你为什么拿去送给外道?」来责备我。
我说:「我没有送给外道,我是做佛法慈悲事业。」
他说:「你明明送给基督教,你明明送给印度教,怎么不是外道?」
我说:「你心里有外,那才叫外道。外道不是他,是你,你的心里有内外。自己是外道,不知道。自己外道,看别人都是外道。如果我们用社会眼光来看,我们佛教要不要办养老院?」
他说:「要。」
我说:「要不要办孤儿院?」
他说:「要。」
我说:「要不要办医院?」
他说:「要。」
我说:「你拿钱来?」
他拿不出来,他不说话了。
我说:「人家办得好,我去投资,没有错。他办的现成事业,我拿一点点钱去投资,我有股份在里面,他办的就是我办的,自他不二,我何乐而不为之?我不必操那么多心,他已经都办成功了,我投资。有没有错误?」心量太小,妄想、分别太严重了,你怎么能作佛?不但佛做不了,你的烦恼断不了,天天在生烦恼,天天在苦难当中过日子。
佛经上常讲,大家也会念,「心包太虚,量周沙界」,你连个基督教、回教、印度教都不能包容,你还包什么虚空法界?我们要学佛,拓开心量。因此我们认知世间不同的宗教、不同的族群、不同的国家,任何一个人他做的事业,只要是对於社会、对於一切众生有真实利益的,就是我做的,我必须全心全力去帮助他,全心全力去关怀他、去照顾他。
最近在新加坡,回教他们要买一个校址。他办了一个学校,办得很不错,这个校址是租来的。现在屋主愿意卖给他,他钱不够来找我。我跟李木源居士商量,我们集合九个宗教共同来为他筹款,成绩很可观。原来他跟我提出来的,希望我们新加坡的钱帮助他七十几万。我们这一次筹款超过了一百万,你看这个成绩多好!九个宗教统统帮助他。社会福利慈善事业是我们共同的,不要分彼此,不要分国土,不要分族群,不要分宗教,大家都是一家人,这样才能真正做到社会安定,世界和平,人民幸福。
所有宗教的根本就是仁慈博爱,所有宗教共同的目的,无非是帮助一切众生「离苦得乐、转凡成圣」而已。我们有这样的认知,这叫正知正见,永远不可以堕落到邪知邪见。世界宗教都是一家,何况我们佛门里面的宗派,当然更是一家。佛在《金刚经》上告诉我们:「是法平等,无有高下。」如果我们自己赞叹自己的法门,轻视别人的法门,这就犯了戒。哪一条戒?自赞毁他戒。我们把这个戒律引伸、意思扩大,我们要是毁谤别的宗教、别的族群,也犯了自赞毁他戒。我们看看,佛菩萨都是尊重别人、赞叹别人,自己谦虚、自己卑下。佛这样教,我们应当这样学才对。不可以佛教的是一套,我们做的又是一套,我们就背师叛道,我们就有罪了。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明天晚上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