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凡四训菁华—改造命运,心想事成 (第四集) 1999/5 澳洲净宗学会 档名:19-013-0004
请看讲义戊这一段,第二十一面,「积善之方」。这一段文里面也分两个大段落,先是总说,然后别明。「易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世出世间圣哲,无有不深达因果之理者也」,我们先说这两句。前面这一句是《易经》里面,中国人非常熟悉的两句话,跟前面所说吉凶之兆完全相应。积善之家,可见得不是一代;凡是大家族,在社会上有声望、有地位,受到大众尊敬的,都是多少代的行善,这在中国历史上,记载得非常之多。一个人积善,必定如前面所说的,消灾免难,在佛法里面讲消除业障。不能够行善,而不能够积善,业障就没有法子消除。一个人行善必然会影响一家,带动你的家族,人人都知道修善,都知道行善,都知道积善;这个家纵然这一代不能够兴旺,第二代,第三代,第四代必然兴旺。所以眼光要往深处看,往远处看,不能看自己这一世。
禅宗达摩祖师传到中国来,不是传来的时候,禅宗就兴旺了。来的时候没有人理他,他在少林寺面壁,九年等到一个慧可,慧可传僧璨,僧璨传道信,道信传弘忍,都是单传,到第六代传到惠能,才发扬光大。你就晓得惠能的承传,前面五代修善积功累德,到他这个地方发达了。对中国佛教界,影响了一千多年,过去这些祖师谁知道他?到六祖发达起来,这些祖先大家才知道。一个人、一个家、一个团体,乃至於国家,不懂得修善,不懂得积善,怎么会发达?《易经》上这两句话是圣人所说,言词非常肯定,一丝毫疑惑都没有,必定有余庆。后头还有一句,「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我们那一句就省掉了,这个地方单单讲积善之方。
世间圣人,在我们中国从黄帝、尧、舜、禹、汤,到孔子集大成。出世间圣人指诸佛菩萨,对於这些因果的道理,因果的事实真相,没有一个不通达。只是我们自己迷惑颠倒,不了解这些事实,读了古圣先贤的书,还以为他用这些方式来劝人行善而已,未必是真的。我们还这么怀疑,於是不能够相信,也就不肯去做了。不能行善必定就造恶,到果报现前的时候,后悔来不及,就迟了。这一段文我们不能细说,因为时间的关系。过去曾经细讲过,有录音带,还有写成书,诸位可以参考。了凡居士举了十个人,证明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真实不虚。
总结:「必深明因果之理,方能尽事修之功」。我们修行为什么功夫不得力?我们也看到有一些同修,确实很难得,常常责备自己,来找我,问我有什么方法,帮助他用功得力。我们依照经论里面,道理方法讲得太多了,他还是用不上力。原因在哪里?看的是不少,听的是不少;实在讲,对这些理论没有透彻的明了,对於业因果报事实很模糊,没有信心。自己的毛病习气很深很重,未尝不想改,就是改不过来。改不过来是不怕因果报应,你说有地狱,地狱没有现前不在乎;你说有果报,果报我还没看到。真正明了这些事实真相,他就会改了,不要人督促。
我们在经上看到阿罗汉,证得阿罗汉果,他有智慧、他有能力,他能够知道他过去五百世当中的状况。过去五百世曾经堕过阿鼻地狱,想到阿鼻地狱那里的情形,还是心有余悸,流血汗!还惊慌恐怖,心有余悸。我们过去也在地狱里待过,忘掉了,没有这个能力,记不起来。如果有阿罗汉的功夫,知道过去生生世世堕落受苦,哪有不发愤图强的道理!毛病习气哪有改不了的道理!不是改不了,是自己不肯改,这是真的不是假的。圣人跟凡夫差别就在此地,圣人肯改,凡人不肯改,不肯改那就没法子。到什么时候他才肯改,什么时候那个罪受到极处,他才回头,才肯回头,这个罪有得受了。所以这个结论结得好,如果不是深明因果之理,回头很难很难!
所以我对於初学的同修,我常常劝导他们,把《了凡四训》先念三百遍,什么原因?深明因果。听个一遍、两遍不管用,读个十遍、二十遍也不管用,为什么?薰习的力量太薄弱了。三百遍要限定时间把它念完,这个分量不多,一天念一遍,《了凡四训》从头到尾,一天念一遍念一年。你一年不间断,一年的薰习,你会相信因果了。你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你会很容易的警觉到,我动这个念头,我做这个事情,跟因果道理符不符合。你要没有这个功力,没有三百遍的功力,面对著人事,就把这个忘得干干净净,还是随顺烦恼,还是随顺习气,那有什么法子。我劝得很多,几个人真的在一年当中,每一天念一遍,念三百遍?不肯干!我没有吝啬,没有吝法,我在佛法修学得的利益,我都可以告诉别人。我自己修学的基础,确确实实是得力於这个小册子。我刚刚接触佛法的时候,朱镜宙老居士送了一本《了凡四训》给我,我读了深受感动。这是四十七年以前的事情。
底下这是别明,详细来解释。「善有真假、有端曲、有阴阳、有是非、有正偏、有满半、有大小、 有难易」。行善、积善,你先要懂得什么叫善,如果对於善恶没有能力辨别,没有能力辨别的人很多,把善当作恶,把恶当作善,这一种颠倒的成见,我们常常见到。所以现在不但学佛难,连做人都难。古时候一个儿童从小就有人教,在家里面父母教,上学念书老师教,从小薰习,纵然做坏事,他还常常受良心的责备;也是前面讲的他还知耻。现在人做坏事,不会受良心责备,他认为做坏事是应该的,做了之后说起来,还常常谈笑风生,不以为耻,那有什么法子,这个就难了。这是修道最大的障碍,你道业怎么能成功?不但道业不能成功,做人到后来都失败;那就是《易经》引用底下一句,「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什么是「真善」?了凡先生在此地,也有一个标准。这个标准跟佛讲的一样,有益於人的是善,有益於自己的是恶。这种说法现在人谁能接受?现在人观念当中,有益於自己的是善,绝对不懂得有益於自己的是恶。所以整个社会,把自私自利看作是天经地义,是正当的道理,那有什么法子,这就是观念见解上的错误。因为有自私自利,决定害别人;损人利己,干这种事。好事自己揽住,恶事推给别人,对自己不利的事情推给别人,现在这个社会里头太多太多了!处处有一个侥幸的心理,占别人的便宜。
在佛法里面讲,为什么说自利是恶?佛告诉我们,六道轮回怎么来的,六道轮回就是自私自利变现出来的。自利的心淡泊了,超越轮回就容易;自利的心没有了,轮回就没有了,就超越。换句话说,超越六道轮回是善,不能超越六道轮回这是恶。佛说这个事情,相信的人就更少了,许许多多人根本就不承认有六道轮回;六道轮回是神话,哪里是真的,这世间人自以为聪明。我们相信,我们凭什么相信,我们有相信的道理;道理就是大乘经上所讲的「唯识所变」。佛给我们讲,十法界依正庄严从哪里来的?从心想生。你心里面有地狱,就会变现地狱。地狱是什么?嫉妒、瞋恚。我们有没有嫉妒心、有没有瞋恚心?佛讲贪心是饿鬼,愚痴是畜生,瞋恚是地狱。我们有贪瞋痴的心,这贪瞋痴是业因,它就会变三恶道。所以佛讲,你能把贪瞋痴的心断了,没有了,三恶道就没有了。这有理,一定就有事。这是一个说法。
第二个说法,利益别人的这称之为公,公就是真;利益自己的这是私,私就是假;善有真假,这是第二个说法。第三个说法,你从真心里面去帮助别人,利益社会,这是真的;看到别人做,我们也跟著去做,那是假的。那也不错了,看到别人做跟也不肯跟!第一个发心人,从真心里面发的,真的。第二个发心人,可能是为名、为利,心就不真了。虽然发心利益别人,其实还是终极的目的是自利,希望自己获得别人的赞叹,获得别人的恭敬,这还是私,还是假的不是真的。第四个说法,「无为而为」是真的,「有为而为」是假的。了凡先生在这里面,跟我们说了四个标准,教我们去辨别,你去行善,你积善,你要知道善有真有假,积善要积真善,不能搞假的。
什么叫「端曲」?纯粹是济世之心,这是端;如果有一丝毫媚世之心,那就是曲。媚是谄媚巴结,换句话讲,心不正,也就是我们现在人讲讨好。讨好社会,讨好别人,去做这善事,这个善就是曲;没有条件,真心帮助别人,这是端。第二个说法,纯是爱人之心,这是端;换句话说,并不是真正爱人,而是假藉这种行持,得到自己的目的,这是曲,曲也就是假的,也不是真的。第三个,真正敬人之心,这是端,端是端正、端庄;如果有一丝毫玩世之心,那就是曲。玩世,年轻人懂得不多,但是年轻人知道消遣,跟这个意思很接近。要把它当作一种消遣去行善,这个善是曲,这些善不端。
什么是「阴」,什么是「阳」?这个好懂。你行善不让人知道这是阴;阳是露出来,显现出来,别人统统都晓得。古人讲得好,阴德,天地鬼神报答你,那个报得厚。阳善,做一点好事,立刻就要人家来表扬、来赞叹。古人讲阳善享世名,他享受别人恭敬、赞叹,别人的恭敬、赞叹也是福,那个福是什么?马上就享尽了。尤其是现在,现在这个世间,积善非常不容易。你做了一点好事,无论你做多么大,你看人家报纸上给你登,电视上一宣扬,完了,全都光了,后头没有福报了。但是今天人造恶,用种种方法隐瞒,不让人知道,那个恶积厚了,天罚之,老天爷惩罚你,你往哪里跑?你行善,善积不住,你那个恶完全累积在那边,你说多可怕!这个道理与事实真相,我们都要懂得。
可是今天你作善,确实会有记者来采访,会有新闻媒体来给你报导。我们的心确实没有这个念头,不要人家宣扬,这个善还能保存一点,为什么?不接受,目的不在此地。目的要是今天讲的是,提高自己的知名度,提高自己的声望,你的福报就完了,福报就享尽。了凡先生说得很好,世间知名度高的人,如果没有实德,没有真实的德行,这种人往往有非常的灾祸。为什么?盛名不但人嫉妒你,天地鬼神都嫉妒你,「名者造物所忌」,你怎么敢承当?反过来看,真正心善行善,而遭社会人嫉妒、毁谤,这些人往往自己这一生不发达,他的儿孙一定发达。他的善那是真正积下来的,他的罪业已经现世都报掉了。所以中国古人常常教人积阴功、积阴德,为善何必要人知道?这是很深的道理。
「善有是非」,这个意思很深。了凡先生也举了古时候的例证,归结到最后,他讲得很好,人做一桩善事,特别要重视它的流弊;如果在现在是善,将来不善,这不是真善事。所以善不在一时而在久远,不在一生而在它的影响。如果他现在做的是一桩好事,但是这桩好事并不是一个好的影响,影响反而会害人,那就不是真善,这种善似是而非。眼前他做的事情似乎是不善,可是影响到久远,你看到确确实实,许许多多的众生得到利益了。我们举一个事实的例子,诸位就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我们知道两方面都非常痛苦。爱因斯坦发明原子弹,原子弹轰炸日本,日本人投降了。在我们讲这善事,好事,在那个时候是好事。现在想想,是不是好事?爱因斯坦做的是不善,这个东西发展的流弊,将来就毁灭整个世界。爱因斯坦没有念《了凡四训》,他要念《了凡四训》,要念这一段文,懂得这个道理,我相信他不会把这些理论公布给世间了,不会搞这些东西。日本人投降是早晚的事情,在当时大家都知道,日本的国力已经消耗尽了,没有办法再拖下去,何必著急提前几个月投降?凡是这一类的事情,你就能见到,善有似是而非的善,不是真善。
也有一些措施,好像现在对大家不利,可是长远看起来是好事情。所以善恶要看它的流弊,要看它的影响,从这上来看。这个我们也可以举个例子,我们佛门里面,饮食起居里面,道理很深。佛教,特别是中国佛教提倡素食。初学素食的人,好像是非常不利,开始吃素的时候,前两、三年面黄肌瘦,人家看到你都像生病,营养不良,看起来不善,可是慢慢习惯之后,对於身体健康有很大的帮助。为什么会有那种情形?这是我们生理上的转变。原来这个饮食,肉食吃惯了,现在一下子调整要换过来,他也有适应的时期。这个适应的时期,大概是一年到三年,看每个人的体质。体质好的人,大概一年就能正常,体质差一点的人要三年。你要能忍耐得过,三年之后饮食适应了,晚年的身体健康,那是一般肉食的人不能比,你真正就得好处。这是你刚刚行的时候,好像是错误,往后面看,对了,没错!这是一个很浅显的例子。
所以聪明人,古人常讲有前后眼。往前看,记取历史的教训;往后看,怎样自己能够获得福报,这就叫有前后眼,我们一般讲有眼光。年轻人哪一个不喜欢欢乐场所?哪一个不喜欢玩?年轻真是大好时光,这个时光要是浪费在游乐之中,不知道进取,晚年就困难了。但是往往少年过著幸福欢乐的生活,都是家庭环境很好。家庭生计非常困难的,他想去玩哪有机会,天天要做工,一天不做工,一天就没饭吃。所以家庭生活艰难,子孙往往好学能发达。这里头都有因果的关系。
我是生在一个非常贫困的家庭,家里头是一无所有。我父亲工作,真的是一天不工作,我们家里一天就不能生活。所以知道这个困境,年轻的时候不敢去玩,知道要读书,知道要好学。我年轻的时候,同事、同学、朋友,都说我是书呆子,不跟他们在一起玩。他也来问我,为什么不去玩玩?我说我很想玩,我们时间换一换,怎么换?你们年轻玩,我等到老的时候再玩。我年轻的时候攒一点资本,老的时候去玩。现在我那些老同学、老朋友见面,「你对了」,说我对了。当时你为什么不跟我走?这就是我比他们聪明的地方。我很喜欢玩,年轻的时候没有本钱玩,多学一点,攒一点本钱,老的时候去玩。老年享福是真正的福报,年轻的福报不算福报。年轻受苦无所谓,有体力、有精神,不在乎!老年没有福报,那就很可怜了,没有人照顾生活很凄惨,一定要明白这个道理。你年轻要修福,要积德,要行善,你老年的时候,无论在什么地方,都会有人照顾。所以是非,我们要有能力辨别。
底下讲「善有偏正」。什么叫偏,什么叫正?善心、善行是正;恶念、恶行是偏。可是我们看到,有以善心造恶事的,这就所谓是「正中偏」;他是善心,他造了恶事。也有人恶心而造了善事,「偏中正」。这一些事实真相不可不知,善人造了恶事,所以这里头的因果,善恶因果、事相非常复杂。我举个例子告诉大家,早年我在台北,参加大专佛学讲座。那个时候道安法师主持的,请我去教学,所以我有机会亲近他老人家。道安法师非常慈悲,这是我在老和尚当中,看到的是非常值得人赞叹敬佩的一位老法师。老法师慈悲就有信徒骗他,常常去骗他,骗钱,老和尚都给他。有一天我去看老和尚,我进去正好有一个人出来,那个人我也认识。我进去之后坐下来,老和尚说:刚才有一个人出去了,你有没有见到过?我见到了。他说:他今天又来骗我。我说:你给他了没有?给他了。那个人不知道老和尚知道,了解这个事情,以为不知道,今天又骗又得手了。哪里晓得老和尚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所以道安法师死的时候,负债八百多万,都是被人骗去的。可是他并不是不知道,他知道,知道还让你骗,老和尚没有钱,跟信徒当中借钱来给他;这是正中偏。也有恶心做了好事,他实在是想害你,想整你,哪里晓得因为这个因缘,你得了大利,得大好处;这个事情往往有之,那是偏中正。我在修学这几十年当中,这些事情遇到很多。所以善恶很难辨别,你要很细心的去观察,不要在意,守住佛讲的一个大原则,「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你就能把它看清楚、看明白了。
下面讲「善有半满」;满是圆满,半是不圆满。这里头的总原则,行善而不著善,这是圆满。佛家常讲「三轮体空」,不执著。行善之后,还念念不忘我做了多少好事,对哪些人有恩惠,这个善是半,不是圆满的。佛家讲三轮体空,譬如以这些财物帮助人,帮助人之后,内没有自己,不要常常想到我自己做了一桩好事,把这个事情忘得一干二净;外也不要去记挂哪些人受你恩惠,统统忘干净;也不要想到你那些财物,心地清净,叫三轮体空。这个福报是圆满的,无论布施多少都是圆满的。
如果著相布施,不忘记能布施的我,也不忘记那个人受我恩惠,我帮助他多少多少,你帮助得再多,都是半。这个半,换句话说,你所得的福报是很有限的;满是无限的。所以佛在经上讲,一钵饭可以种无量的福报。佛在经上讲,布施辟支佛一钵饭,他托钵的时候,恭恭敬敬布施供养一钵饭,得九十一劫不受贫穷的果报。那个福报那么大,为什么?他是真心,他的福报是圆满的,真诚心、清净心、平等心、慈悲心去修福,福报是圆满的;那一钵饭,得九十一劫不受贫穷的果报。一分钱的供养,可以消无量无边的罪业,都是以真诚、清净心修。著相布施就不行了,著相布施捐黄金万两,得的果报,福报还是非常有限。
所以佛家讲修福,真的是很公平。不是说有钱、有地位,你就能修福;贫穷下贱,没有地位的人,就不能修福,没有这个道理。我们在经上看到,乞丐遇到佛菩萨,遇到阿罗汉,自己想到这一生贫穷下贱到这种程度,过去生中没修福,今天遇到圣贤人,想修一点福,供养他。他自己在外面讨饭,讨了一点,可能他已经吃了一半,还剩下一点,这个东西怎么好供养,怎么好布施,但是实在没有,他只有这一点东西。阿罗汉不嫌弃,我接受你的,你供养,我接受你的;来生享天福,那个一钵半碗福报,换得来生享天福;真诚恭敬!大富大贵人家布施百万、千万未必能生天。只有佛法明白这些道理,才知道我们自己应该怎样修学,人人都有机会。修福是人人都平等的,问题就是你懂不懂这个道理,明不明白这些事实真相。如理如法的修学,每一个人都能够得圆满的福报。绝对不是说,哪些人有能力,哪些人没有能力,那是世间人的俗见,不是佛菩萨的智慧,佛菩萨给我们说的不是这个意思。
末后讲「难易」。行善、积善,有难有易。凡是有机会的,你去做就容易;有机会而不肯做,这个事情就难。尤其是贫穷之人,生活在极度困难当中之人,他要能发心修布施供养,难能而可贵。所以难易不在事,在你的心。真正觉悟明白了,容易,会抓住机会。但是我们看到世间,确确实实有很多有财富的人,有地位的人,他不晓得修善、积善的机会,抓不到这个机会,在他就难了。前天有个同修告诉我,说是澳大利亚这边,有一个很有钱的人,听说他的财产是几千万,还是上亿万的,大财主;死了,也不给他儿子,也不给他女儿,给他养的狗。好像你们应该都知道,报纸上都登了。这个在他就难,没有机会,他给狗,那个狗是富翁。这么喜欢狗,他来生就变狗,一定到畜生道去投狗身了。这不是愚痴到了极处!他的这些财富,不知道做社会福利事业,不知道帮助这些世间困难的人,许许多多的机会在他面前,当面错过。爱一条狗,当然,这狗跟他也是有缘分,过去生中没有缘分,也不可能有这些事情。他愚痴,不知道怎样修福。所以我们要明白这些道理。
末后这个结论:「为善必穷理,否则行无益」。这话都是真话,要深深的明了这里头的道理,我们做一些真的好事,真的善事。在今天这个社会,第一等好事是什么?佛说的,「帮助众生破迷开悟」,第一等的好事。所以释迦牟尼佛、诸佛菩萨,应化在这个世间,就干这么一桩事情。这一桩事情,就是现在此地所讲的「多元文化的教学」,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果报就是离苦得乐。众生的苦难从哪儿来的?迷惑颠倒,造成种种苦难。觉悟之后,他就离开灾难,觉悟就消灾免难了。所以觉悟之后,你自自然然,你有能力辨别真妄,有能力辨别邪正,有能力辨别是非,有能力辨别利害;你自自然然就断恶修善,积功累德,福报就无有穷尽。
了凡先生在此地,又给我们讲积善十个纲领,提出这十桩事情,教我们认真去做。第一是「与人为善」。这是讲存心,要存一个善心,以善心看待一切众生。第二是「爱敬存心」。真诚心爱一切众生,爱一切人,爱一切物,爱一切事;敬是谨慎,是细心,对人、对事、对物,爱敬存心。第三是「成人之美」。人家有好事情,我们要帮助他,成全他,不能破坏。这个人是恶人,不是个好人,但是他做的事情是一桩好事,前面讲过「偏中正」,我们要不要帮助他?要帮助他。不能因为他的人,我们对事,这个事对社会有好处的,对大众有好处的,就应该要帮助。人虽然不善,我们要常常辅导他,尽心尽力去帮助他,使他的善行能成就,这是对的。
第四是「劝人为善」。特别劝导这些有能力的人,有机会的人,他们有能力、有机会行善,往往错过,非常可惜!没有机会去创造机会,那比较困难,创造机会,也必须有创造机会的条件。如果完全没有条件,也是做不到的。所以认识机会,掌握机会,这是真正的智慧。第五是「救人危急」。人在有急难的时候,有危险的时候,这个时候不论他是好人是恶人、是恩人是冤家,不可以说见死不救,一定要救援。
第六是「兴建大利」。所谓大利,利益社会、利益众生的是大利。自己有能力,自己一个人做,没有能力,集合大众的能力来做。利益社会大众的事情太多太多了,可是你要晓得,什么是真正的大利?真实的大利无过於教育,教育是根本。今天社会动乱,人心不安,灾难频繁,什么原因造成的?你要细细的去反省,你就会明了是教育的失败。现在最大的利,说实在没有别的,宗教教育。学校教育要回头到中国古老的教学宗旨,是很难办得到的;换句话说,纵然他明了,他也没有办法改正过来。所以今天唯一的办法,就是希望宗教教育。宗教教育要看我们自己怎么做,怎样去推动。说到佛教教育,佛教教育今天没有办法推动,原因在哪里?没有师资,没有讲经说法的人。出家的人虽然不少,出家的人没有忘掉自己,没有放弃自私自利;换句话说,你想推动佛陀教育就根本不可能。要想推动佛陀教育,最低限度要把自私自利的念头舍弃掉,可是几个人肯?这就难了。所以在当前,最大的利益是办学,培养师资。然后才有一批人来推动,来教化众生,帮助一切众生断恶修善,帮助一切众生积功累德。
现在这个世间孤儿很多,这些小朋友从小就失掉母爱,失掉家庭;他们需要真正爱心的人照顾,真正爱心的人教导。要怎么样教他,这都是社会大利之一。年老的人退休之后,在现前的社会,儿女不养老人,老人的晚年非常孤单,非常寂寞。我们要怎样照顾他,怎样教导他,让他回头,让他忏悔,让他认真学习,来生比这一生过得更殊胜,这是教育。如何帮助他不堕三恶道,当然最殊胜的,帮助他作佛、作菩萨。这个目标达不到,也应该帮助他生天,帮助他来生还得到人间的富贵,这都是属於大利。
第七是「舍财作福」。世间几个人知道财是罪业?你能够舍财,你就修福了。积财就是罪业,你晓得这个世间人,多少人缺乏财用,你把财留在你自己身边,让一些人受苦受难,这不是造业是干什么?何况这个财积在身边,增长贪心,增长贪瞋痴;换句话说,增长你将来堕三恶道的机会。一定要舍,要舍得干干净净,不要怕自己没有用的。世间人不肯舍财,就是有这个顾虑;我舍了之后,我的生活怎么办?他不懂这个道理,这因果的道理。你命里面有的,决定有,舍都舍不掉;命里头没有的,求也求不来。你命里头有财富,你财富统统舍弃掉了,不要几天,不知道那财富从哪儿来的,又有那么多;不但那么多,大概还要多一些,好像生利息一样。可是这财来的时候,赶快还要舍。中国大陆从前供财神,供范蠡很有道理。范蠡非常懂得处理财务,他帮助越王勾践打败吴国之后,他就退隐去做生意,没有多久发财了;发财之后布施,布施完了,再从小生意做起;没有多久又发了,发了之后又散;三聚三散。所以他懂得,懂得散财,懂得布施,愈施愈多,愈多愈要散,决定不积,不要积财,散财,这是修福,修大福报。不但他这一生当中,财用决定不会有缺乏的时候,来生的福报无比的殊胜。
第八是「护持正法」。世间正法、出世间正法要维护,要懂得。今天护持正法的榜样,新加坡的李木源是个好样子,很值得我们学习的;一点私心都没有,真是念念为佛法、念念为众生。但是要护法,首先要能有智慧、有能力认识正法。特别是在现在这个时代,很难!《楞严经》上讲得很好,「邪师说法,如恒河沙」;也就是说仿冒的佛法太多了,不是真实的佛法。所以你第一个有能力认识正法,然后你才发心去护持正法。我们一生全心全力干这桩事情,这是每个人缘分不一样。你很想学佛,很想亲近善知识,个人缘不相同。真正遇到善知识,大幸;遇到善知识之后,要真正肯学,发心学习弘扬、护持,这是无比的福报。
第九是「敬重尊长」。佛经里面教导我们孝亲尊师,我们要去做到,给社会人做个好榜样。现在这个世间人,孝道忘掉了,师道也不存在了。我们时时刻刻不忘记父母师长的恩德,这是存心厚道,念念不忘。不但不忘,还要有行为表现,父母在要孝养,尽到孝养的责任;老师在,也要尽到孝养的责任。中国古时候,对老师跟对父母没有两样。孝顺父母、师长,我们的生命得之於父母,我们的慧命得之於老师,对老师之恩怎么能忘记?我小时候念小学,小学的那些老师找不到了。中学时代的老师,现在还有一位。我们要常常记住,常常慰问,逢年过节也要送一份供养去。礼虽然很微薄,老师感到很温暖;这个学生几十年一生,没有把老师忘掉。老师对我们有厚恩,我们怎样报答?表扬老师的德行。诸位都晓得,我学佛跟李老师十年。李老师往生之后,我向台中莲社建议,在老师的故乡山东济南,给他建一个纪念堂。我提议之后,台中人也去看过了,但是到现在都没有行动。很多人来找我,我说我是可以做,但是我做了,对台中同修面子上不好看。李老师在台中住三十八年,你们没有一点心,我跑去那里建一个纪念堂,成什么话!这个纪念堂一定要做。提倡师道,提倡知恩报恩,那是教育的作用,也就是提倡师道。
韩馆长对我有护法之恩,我们学佛弘法靠她的护持,她护持我三十年,我们念念不忘。我在她的故乡买了一栋房子,一栋大楼。每一层合台湾是一百坪,一共七层,整栋大楼买下来,做为韩瑛馆长的纪念堂;不忘本。告诉那个地方,你对我有恩德,我念念不忘你。这个大楼买下来非常好,下面两层我们用不了那么多,下面两层租给别人,拿这个租金,可以维护这个道场。所以这个道场,不需要向外化缘,不需要人家帮助,自己可以能维护。我还有一个中学校长,周邦道先生,抗战期间我在贵州念书,他是我的校长。到台湾我们有缘分,跟李炳南老居士一起学佛,他也拜李老师作老师,我们常常在一起。他走了,我是准备在贵州,就是当年我念书的地方,我建一个中学纪念校长。我们校长别号叫庆光,我那个学校名字叫庆光中学,纪念校长。孝亲尊师,我们要有行动去表现,要真正去做。我母亲往生了,我纪念她就用华藏奖学金。在大陆上五十个学校,设立这个奖学金,奖学金就用华藏。真做!提倡孝道,提倡师道。人不能忘本,忘本还能算是人吗?
末后一个是「爱惜物命」。佛家提倡素食,素食不杀生,佛的戒律里面,把这个列在第一条。五戒、菩萨戒、比丘戒、比丘尼戒,第一条不杀生。杀生是大恶,所以要学习爱护一切众生的生命。「善行无穷,由此推广,万德可备」。善行真的无量无边,了凡居士在此地,给我们列出十条。能把这十条去做好,然后把这十条再推广,你才真正是积善,真正是行善。世间人,没人教导不懂,实在讲也不能怪他。我们这一生有幸,遇到佛法,遇到好老师,老师教导我们,我们才明白这个道理,才知道这一生做人,应该怎么个作法。真正依教奉行,这一生过得很充实,过得很美满。尤其在现代,是个大动乱的时代,积善积德一定要抓紧机会,努力去做,赶快去做,机会一失掉就很难再遇到,我们要明白这个道理。
《四训》末后一段是「谦德之效」。我们的讲义没有了。这一段文不长,主要的是告诉我们:处事为人要懂得谦虚,所谓是「满招损,谦受益」。你看看这个世间人,有很多做的好事,好事为什么不能成就?细心去观察,原因就知道了。多半是姿势太高了,傲慢引起别人的嫉妒,所以阻力就来了,破坏的力量就来了;到你招架不住,你的事情就毁於一旦。古人做一桩善事,为什么能成就?为什么那么顺利,那么多人帮助?谦虚。自己不居功,功德谁的?功德大家的。今天我们在新加坡,做这么多好事,李木源居士从来没有说是他做的。人家问,「大家做的」,每一个人都尽心尽力了,所以才有今天这样殊胜的成就。功德归大家,过失归自己,事情就能做得成功;功德归自己,过失归大家,没有不失败的。古今中外成败,它有个道理在,你细心去观察,细心去体会,你就明白了,我们自己应该怎么做。
末后这一段文虽然不长,它也分两大段。第一大段是举《易经》来总说,《易经》里面有几句话:「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盈就是满足。所谓「满招损,谦受益」,诸位一定要明了,最忌讳的就是「满」。人觉得自己很满足的时候,往往不知不觉,骄慢的态度就现出来了。如果我们讲预兆的话,这是最不好的预兆;就是打仗也是如此,骄兵必败。抗战胜利之后,这个国共的战争,那个时候我在南京念书,南京有一支军队,是国民党最好的军队,常胜军,跟日本人打仗打了八年,这个军队没有打过败仗。所以是蒋总统最心爱的一支部队,也是装备最好的部队。这个部队从南京出发,开到山东去了,跟共产党打仗,结果是全军覆没,军长自杀了。我们那时候细细观察,太骄慢了,目中无人,证明兵法里面讲的「骄兵必败」。败得那么惨,太大意了,瞧不起人,这是一个很鲜明的例子,我们是看在眼里,骄慢!谦是谦虚,谦虚就受益。《易经》上举个比喻,盈是满,好像这个杯子,你这个杯子是满的,水是满的,人家再给你添,添不进去,漏掉了;你这个杯子是只有一半,你能够接受别人的供养。谦就受益,满就招损,所以这四句话说得好。
「天道亏盈而益谦」,你满的时候,他就要帮助你减几分,亏是亏损,让你亏损一点;你谦虚,益就是给你增加一点。看你少,少,我多给你一点;看你多,我把你减几分,天道!「地道变盈而流谦」,变是变迁,你满了,到满的时候必定有个变化。地道是变盈而流谦,流是润泽,地洼的地方就有水润泽它,地高起来的地方就没有了,得不到润泽。人对於踌躇满志的,厌恶,嫉妒障碍就来了。人在谦虚的时候,大家都喜欢,大家都尊重他,都爱他,都愿意帮助他。鬼神看到这个满的人,鬼神往往害他,谦虚的人鬼神保佑他。我们世间人常讲,人都同情弱者,弱势的人很容易获得人的同情,就是这个道理。弱势是谦,强盛是满,人家看到都讨厌,厌恶。所以劝我们处事待人接物,要懂得谦虚。
了凡先生在这一段里面,举了好几位,当时他都是熟知的这些人,认识的这些人。凡是谦虚的,因为这些人是读书人,读书人考功名都能考中。他举一个丁宾,这是同时代的一个年轻人,年轻的读书人。为人孝顺,我们讲孝亲尊师。同学当中毁谤他、侮辱他,他没有一句辩白,完全能够忍受。而且对待人只有恭敬,不是说人家毁谤他、侮辱他,他就嫌弃,没有。对人是以清净心、平等心看待。所以了凡先生看到这个人品,这个人决定考试的时候一定中,到放榜的时候,果然他考中。古时候看人,实实在在讲,你该不该有功名,该不该有富贵,命里头有的,真的不在乎你的学识,在乎你有没有这个命。现在考学校,也是在乎你有没有命。考试实在讲,没有办法判断一个人的学识。运气好的,考试题目正好这个题目我都知道,碰上了。天天在准备,非常用功,非常勤奋,天天读书,碰到这几个题目,刚刚好就这几个题目没有发现到,往往没考取。
我小学考中学的时候,我还记得,好像我考中第十名,我天天玩,根本就没有读书。我家境不好,念中学未必能念得起,考就试试看吧!我考了第十名。我有个同学曹同文,这个人现在也在台北,非常用功,我们同班同学的时候第一名,没有人不佩服他的,他没有考取,他比我强太多了。为什么没有考取?那几个题目刚刚好他不知道。这是命,这个东西不是你用功不用功,真的是你命里头有没有。我跟曹同学两个,在读书上比差一大截,不如他。所以古人讲考试,第一个是阴功,你祖宗有没有阴德,你自己有没有积阴德,第一是阴功。了凡居士看人也看这个,这个东西是吉凶祸福的预兆。
第二个他举冯开之,也是当时去参加考试的一个人,了凡先生都很熟悉。这个人谦虚,在大众之中,他自己懂得收敛,对人恭敬,别人当面说他的过失,他都能虚心接受,这是一般人做不到的。了凡先生看到了,这个人今年考试一定会考中,都被他所料到。举第三个夏建所先生,这个人处事待人虚心下意,处处不敢为人先。了凡先生说夏先生,「谦光逼人,温良若此」,温厚善良,谦虚卑下,这是个读书人,这个人去考试哪有不中的?果然也中了。
这是讲谦德的效果,拿这一个字,最后勉励他的儿子要学谦虚。在结论里面讲:「虚心委屈自己,这是受福的基础」。贡高我慢,不可一世,瞧不起别人,那是祸害的根源。你现在可以得志,可以傲慢,你会有一天失志的时候,到那个时候人家远离你,不再怕你,不再理会你,你就有苦头受了。所以人在得志的时候,愈是要谦虚,愈是要恭敬,愈是要诚心诚意。利用这个机会去帮助别人,修福积德,到你自己年老体力衰,退休了,报恩的人多,照顾你的人多。所以我们修福,什么时候享福?晚年享福,退休之后享福。中国人教学说得好,年轻的时代,培养福德的基础,根基。这些教育都是小学时候教的,父母教的,老师教的。所以为什么父母、老师恩德那么大?你的成就都是得力於那个时候栽培的。中年时期踏进社会,是你修福的时候,是你造福的时候,是你积福的时候。晚年退休,中国古时候七十岁退休,《礼记》里头讲「七十而致仕」。七十退休的年龄,退休之后享福。
现在的社会颠倒了,什么时候享福?儿童享福,父母宠爱;中年,中年战场拼命;晚年坟墓,你说多可悲,多悲哀!中国人的生活,晚年享福,这是外国人想不到的,教育的理念完全不相同。我过去住美国的时候,中国还有一些受老教育的,还有祖孙三代住在一起的,三代同堂的,日本人也有很多。当地美国人看到非常羡慕,尤其是美国老人,看到了很感动。他的儿女走了之后,就不回头了,过年过节寄一个贺卡,就不得了,到处告诉人,我儿子给我寄贺卡来了。看到东方人,老人跟儿女跟孙子住在一起,他非常羡慕。东西方文化不相同,现在我们受西方文化影响太大了,也学外国人,不要父母,不养父母,忘恩负义。他种下这个因,到他退休晚年的时候,他要尝到这个果报,到那个时候后悔就来不及了。
我们要想恢复传统善良的教学,一定要从自己做起,一定要懂得谦虚。「谦虚才能够受教,善福无有穷尽」。人只要傲慢不谦虚,再好的老师都没办法教他。我们跟李老师十年,看到老师对学生的教学,凡是学生有傲慢的,没有一点谦下之心的,老师对这个学生,很客气,很恭敬。他有过失,老师也不责备,也不说他,我们就问为什么?老师讲,没有用,得罪人,结冤仇,何必!能接受的,肯听话的,老师又打又骂,一点好脸色都没得看,真的教你。为什么?你能受得了,你肯接受。不肯接受把你当客人,肯接受才当学生,对你没有好脸色的,真教你!所以同学当中也有好几位,老师把他当客人,很客气,跟对我们天天又打又骂的不一样。老师不是有偏心,完全看学生肯不肯接受。所以常讲,你有一分诚敬,一分接受,就教你一分;你有十分诚敬,肯接受十分,就教你十分;不能接受,不教,教了没用。你只有一分诚敬,教你两分太多了,你接受不了。因人施教,看学生,看你的真诚心,看你的谦虚心,对你用什么方式来教导,因人而异。那个时候,我们同学只有二十多个人,老师对每一个人教的方法都不一样。
《四训》的大意,就讲到此地。我们时间虽然短,重点都说出来,详细的我们有录像带,还有一本书。这书分量也不少,以后我改了一个名字,第二次印的时候,我就没有用这个,「袁了凡家庭四训」,没有用这个题目。我把题目改了,「改造命运,心想事成」,这个大家看到,比较容易吸引一点。「改造命运,心想事成」,就是《了凡四训》。希望诸位同修,如果想多知道一些,可以看这一本书,看这个录像带。今天到此地讲圆满,谢谢诸位同修。
请看讲义戊这一段,第二十一面,「积善之方」。这一段文里面也分两个大段落,先是总说,然后别明。「易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世出世间圣哲,无有不深达因果之理者也」,我们先说这两句。前面这一句是《易经》里面,中国人非常熟悉的两句话,跟前面所说吉凶之兆完全相应。积善之家,可见得不是一代;凡是大家族,在社会上有声望、有地位,受到大众尊敬的,都是多少代的行善,这在中国历史上,记载得非常之多。一个人积善,必定如前面所说的,消灾免难,在佛法里面讲消除业障。不能够行善,而不能够积善,业障就没有法子消除。一个人行善必然会影响一家,带动你的家族,人人都知道修善,都知道行善,都知道积善;这个家纵然这一代不能够兴旺,第二代,第三代,第四代必然兴旺。所以眼光要往深处看,往远处看,不能看自己这一世。
禅宗达摩祖师传到中国来,不是传来的时候,禅宗就兴旺了。来的时候没有人理他,他在少林寺面壁,九年等到一个慧可,慧可传僧璨,僧璨传道信,道信传弘忍,都是单传,到第六代传到惠能,才发扬光大。你就晓得惠能的承传,前面五代修善积功累德,到他这个地方发达了。对中国佛教界,影响了一千多年,过去这些祖师谁知道他?到六祖发达起来,这些祖先大家才知道。一个人、一个家、一个团体,乃至於国家,不懂得修善,不懂得积善,怎么会发达?《易经》上这两句话是圣人所说,言词非常肯定,一丝毫疑惑都没有,必定有余庆。后头还有一句,「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我们那一句就省掉了,这个地方单单讲积善之方。
世间圣人,在我们中国从黄帝、尧、舜、禹、汤,到孔子集大成。出世间圣人指诸佛菩萨,对於这些因果的道理,因果的事实真相,没有一个不通达。只是我们自己迷惑颠倒,不了解这些事实,读了古圣先贤的书,还以为他用这些方式来劝人行善而已,未必是真的。我们还这么怀疑,於是不能够相信,也就不肯去做了。不能行善必定就造恶,到果报现前的时候,后悔来不及,就迟了。这一段文我们不能细说,因为时间的关系。过去曾经细讲过,有录音带,还有写成书,诸位可以参考。了凡居士举了十个人,证明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真实不虚。
总结:「必深明因果之理,方能尽事修之功」。我们修行为什么功夫不得力?我们也看到有一些同修,确实很难得,常常责备自己,来找我,问我有什么方法,帮助他用功得力。我们依照经论里面,道理方法讲得太多了,他还是用不上力。原因在哪里?看的是不少,听的是不少;实在讲,对这些理论没有透彻的明了,对於业因果报事实很模糊,没有信心。自己的毛病习气很深很重,未尝不想改,就是改不过来。改不过来是不怕因果报应,你说有地狱,地狱没有现前不在乎;你说有果报,果报我还没看到。真正明了这些事实真相,他就会改了,不要人督促。
我们在经上看到阿罗汉,证得阿罗汉果,他有智慧、他有能力,他能够知道他过去五百世当中的状况。过去五百世曾经堕过阿鼻地狱,想到阿鼻地狱那里的情形,还是心有余悸,流血汗!还惊慌恐怖,心有余悸。我们过去也在地狱里待过,忘掉了,没有这个能力,记不起来。如果有阿罗汉的功夫,知道过去生生世世堕落受苦,哪有不发愤图强的道理!毛病习气哪有改不了的道理!不是改不了,是自己不肯改,这是真的不是假的。圣人跟凡夫差别就在此地,圣人肯改,凡人不肯改,不肯改那就没法子。到什么时候他才肯改,什么时候那个罪受到极处,他才回头,才肯回头,这个罪有得受了。所以这个结论结得好,如果不是深明因果之理,回头很难很难!
所以我对於初学的同修,我常常劝导他们,把《了凡四训》先念三百遍,什么原因?深明因果。听个一遍、两遍不管用,读个十遍、二十遍也不管用,为什么?薰习的力量太薄弱了。三百遍要限定时间把它念完,这个分量不多,一天念一遍,《了凡四训》从头到尾,一天念一遍念一年。你一年不间断,一年的薰习,你会相信因果了。你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你会很容易的警觉到,我动这个念头,我做这个事情,跟因果道理符不符合。你要没有这个功力,没有三百遍的功力,面对著人事,就把这个忘得干干净净,还是随顺烦恼,还是随顺习气,那有什么法子。我劝得很多,几个人真的在一年当中,每一天念一遍,念三百遍?不肯干!我没有吝啬,没有吝法,我在佛法修学得的利益,我都可以告诉别人。我自己修学的基础,确确实实是得力於这个小册子。我刚刚接触佛法的时候,朱镜宙老居士送了一本《了凡四训》给我,我读了深受感动。这是四十七年以前的事情。
底下这是别明,详细来解释。「善有真假、有端曲、有阴阳、有是非、有正偏、有满半、有大小、 有难易」。行善、积善,你先要懂得什么叫善,如果对於善恶没有能力辨别,没有能力辨别的人很多,把善当作恶,把恶当作善,这一种颠倒的成见,我们常常见到。所以现在不但学佛难,连做人都难。古时候一个儿童从小就有人教,在家里面父母教,上学念书老师教,从小薰习,纵然做坏事,他还常常受良心的责备;也是前面讲的他还知耻。现在人做坏事,不会受良心责备,他认为做坏事是应该的,做了之后说起来,还常常谈笑风生,不以为耻,那有什么法子,这个就难了。这是修道最大的障碍,你道业怎么能成功?不但道业不能成功,做人到后来都失败;那就是《易经》引用底下一句,「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什么是「真善」?了凡先生在此地,也有一个标准。这个标准跟佛讲的一样,有益於人的是善,有益於自己的是恶。这种说法现在人谁能接受?现在人观念当中,有益於自己的是善,绝对不懂得有益於自己的是恶。所以整个社会,把自私自利看作是天经地义,是正当的道理,那有什么法子,这就是观念见解上的错误。因为有自私自利,决定害别人;损人利己,干这种事。好事自己揽住,恶事推给别人,对自己不利的事情推给别人,现在这个社会里头太多太多了!处处有一个侥幸的心理,占别人的便宜。
在佛法里面讲,为什么说自利是恶?佛告诉我们,六道轮回怎么来的,六道轮回就是自私自利变现出来的。自利的心淡泊了,超越轮回就容易;自利的心没有了,轮回就没有了,就超越。换句话说,超越六道轮回是善,不能超越六道轮回这是恶。佛说这个事情,相信的人就更少了,许许多多人根本就不承认有六道轮回;六道轮回是神话,哪里是真的,这世间人自以为聪明。我们相信,我们凭什么相信,我们有相信的道理;道理就是大乘经上所讲的「唯识所变」。佛给我们讲,十法界依正庄严从哪里来的?从心想生。你心里面有地狱,就会变现地狱。地狱是什么?嫉妒、瞋恚。我们有没有嫉妒心、有没有瞋恚心?佛讲贪心是饿鬼,愚痴是畜生,瞋恚是地狱。我们有贪瞋痴的心,这贪瞋痴是业因,它就会变三恶道。所以佛讲,你能把贪瞋痴的心断了,没有了,三恶道就没有了。这有理,一定就有事。这是一个说法。
第二个说法,利益别人的这称之为公,公就是真;利益自己的这是私,私就是假;善有真假,这是第二个说法。第三个说法,你从真心里面去帮助别人,利益社会,这是真的;看到别人做,我们也跟著去做,那是假的。那也不错了,看到别人做跟也不肯跟!第一个发心人,从真心里面发的,真的。第二个发心人,可能是为名、为利,心就不真了。虽然发心利益别人,其实还是终极的目的是自利,希望自己获得别人的赞叹,获得别人的恭敬,这还是私,还是假的不是真的。第四个说法,「无为而为」是真的,「有为而为」是假的。了凡先生在这里面,跟我们说了四个标准,教我们去辨别,你去行善,你积善,你要知道善有真有假,积善要积真善,不能搞假的。
什么叫「端曲」?纯粹是济世之心,这是端;如果有一丝毫媚世之心,那就是曲。媚是谄媚巴结,换句话讲,心不正,也就是我们现在人讲讨好。讨好社会,讨好别人,去做这善事,这个善就是曲;没有条件,真心帮助别人,这是端。第二个说法,纯是爱人之心,这是端;换句话说,并不是真正爱人,而是假藉这种行持,得到自己的目的,这是曲,曲也就是假的,也不是真的。第三个,真正敬人之心,这是端,端是端正、端庄;如果有一丝毫玩世之心,那就是曲。玩世,年轻人懂得不多,但是年轻人知道消遣,跟这个意思很接近。要把它当作一种消遣去行善,这个善是曲,这些善不端。
什么是「阴」,什么是「阳」?这个好懂。你行善不让人知道这是阴;阳是露出来,显现出来,别人统统都晓得。古人讲得好,阴德,天地鬼神报答你,那个报得厚。阳善,做一点好事,立刻就要人家来表扬、来赞叹。古人讲阳善享世名,他享受别人恭敬、赞叹,别人的恭敬、赞叹也是福,那个福是什么?马上就享尽了。尤其是现在,现在这个世间,积善非常不容易。你做了一点好事,无论你做多么大,你看人家报纸上给你登,电视上一宣扬,完了,全都光了,后头没有福报了。但是今天人造恶,用种种方法隐瞒,不让人知道,那个恶积厚了,天罚之,老天爷惩罚你,你往哪里跑?你行善,善积不住,你那个恶完全累积在那边,你说多可怕!这个道理与事实真相,我们都要懂得。
可是今天你作善,确实会有记者来采访,会有新闻媒体来给你报导。我们的心确实没有这个念头,不要人家宣扬,这个善还能保存一点,为什么?不接受,目的不在此地。目的要是今天讲的是,提高自己的知名度,提高自己的声望,你的福报就完了,福报就享尽。了凡先生说得很好,世间知名度高的人,如果没有实德,没有真实的德行,这种人往往有非常的灾祸。为什么?盛名不但人嫉妒你,天地鬼神都嫉妒你,「名者造物所忌」,你怎么敢承当?反过来看,真正心善行善,而遭社会人嫉妒、毁谤,这些人往往自己这一生不发达,他的儿孙一定发达。他的善那是真正积下来的,他的罪业已经现世都报掉了。所以中国古人常常教人积阴功、积阴德,为善何必要人知道?这是很深的道理。
「善有是非」,这个意思很深。了凡先生也举了古时候的例证,归结到最后,他讲得很好,人做一桩善事,特别要重视它的流弊;如果在现在是善,将来不善,这不是真善事。所以善不在一时而在久远,不在一生而在它的影响。如果他现在做的是一桩好事,但是这桩好事并不是一个好的影响,影响反而会害人,那就不是真善,这种善似是而非。眼前他做的事情似乎是不善,可是影响到久远,你看到确确实实,许许多多的众生得到利益了。我们举一个事实的例子,诸位就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我们知道两方面都非常痛苦。爱因斯坦发明原子弹,原子弹轰炸日本,日本人投降了。在我们讲这善事,好事,在那个时候是好事。现在想想,是不是好事?爱因斯坦做的是不善,这个东西发展的流弊,将来就毁灭整个世界。爱因斯坦没有念《了凡四训》,他要念《了凡四训》,要念这一段文,懂得这个道理,我相信他不会把这些理论公布给世间了,不会搞这些东西。日本人投降是早晚的事情,在当时大家都知道,日本的国力已经消耗尽了,没有办法再拖下去,何必著急提前几个月投降?凡是这一类的事情,你就能见到,善有似是而非的善,不是真善。
也有一些措施,好像现在对大家不利,可是长远看起来是好事情。所以善恶要看它的流弊,要看它的影响,从这上来看。这个我们也可以举个例子,我们佛门里面,饮食起居里面,道理很深。佛教,特别是中国佛教提倡素食。初学素食的人,好像是非常不利,开始吃素的时候,前两、三年面黄肌瘦,人家看到你都像生病,营养不良,看起来不善,可是慢慢习惯之后,对於身体健康有很大的帮助。为什么会有那种情形?这是我们生理上的转变。原来这个饮食,肉食吃惯了,现在一下子调整要换过来,他也有适应的时期。这个适应的时期,大概是一年到三年,看每个人的体质。体质好的人,大概一年就能正常,体质差一点的人要三年。你要能忍耐得过,三年之后饮食适应了,晚年的身体健康,那是一般肉食的人不能比,你真正就得好处。这是你刚刚行的时候,好像是错误,往后面看,对了,没错!这是一个很浅显的例子。
所以聪明人,古人常讲有前后眼。往前看,记取历史的教训;往后看,怎样自己能够获得福报,这就叫有前后眼,我们一般讲有眼光。年轻人哪一个不喜欢欢乐场所?哪一个不喜欢玩?年轻真是大好时光,这个时光要是浪费在游乐之中,不知道进取,晚年就困难了。但是往往少年过著幸福欢乐的生活,都是家庭环境很好。家庭生计非常困难的,他想去玩哪有机会,天天要做工,一天不做工,一天就没饭吃。所以家庭生活艰难,子孙往往好学能发达。这里头都有因果的关系。
我是生在一个非常贫困的家庭,家里头是一无所有。我父亲工作,真的是一天不工作,我们家里一天就不能生活。所以知道这个困境,年轻的时候不敢去玩,知道要读书,知道要好学。我年轻的时候,同事、同学、朋友,都说我是书呆子,不跟他们在一起玩。他也来问我,为什么不去玩玩?我说我很想玩,我们时间换一换,怎么换?你们年轻玩,我等到老的时候再玩。我年轻的时候攒一点资本,老的时候去玩。现在我那些老同学、老朋友见面,「你对了」,说我对了。当时你为什么不跟我走?这就是我比他们聪明的地方。我很喜欢玩,年轻的时候没有本钱玩,多学一点,攒一点本钱,老的时候去玩。老年享福是真正的福报,年轻的福报不算福报。年轻受苦无所谓,有体力、有精神,不在乎!老年没有福报,那就很可怜了,没有人照顾生活很凄惨,一定要明白这个道理。你年轻要修福,要积德,要行善,你老年的时候,无论在什么地方,都会有人照顾。所以是非,我们要有能力辨别。
底下讲「善有偏正」。什么叫偏,什么叫正?善心、善行是正;恶念、恶行是偏。可是我们看到,有以善心造恶事的,这就所谓是「正中偏」;他是善心,他造了恶事。也有人恶心而造了善事,「偏中正」。这一些事实真相不可不知,善人造了恶事,所以这里头的因果,善恶因果、事相非常复杂。我举个例子告诉大家,早年我在台北,参加大专佛学讲座。那个时候道安法师主持的,请我去教学,所以我有机会亲近他老人家。道安法师非常慈悲,这是我在老和尚当中,看到的是非常值得人赞叹敬佩的一位老法师。老法师慈悲就有信徒骗他,常常去骗他,骗钱,老和尚都给他。有一天我去看老和尚,我进去正好有一个人出来,那个人我也认识。我进去之后坐下来,老和尚说:刚才有一个人出去了,你有没有见到过?我见到了。他说:他今天又来骗我。我说:你给他了没有?给他了。那个人不知道老和尚知道,了解这个事情,以为不知道,今天又骗又得手了。哪里晓得老和尚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所以道安法师死的时候,负债八百多万,都是被人骗去的。可是他并不是不知道,他知道,知道还让你骗,老和尚没有钱,跟信徒当中借钱来给他;这是正中偏。也有恶心做了好事,他实在是想害你,想整你,哪里晓得因为这个因缘,你得了大利,得大好处;这个事情往往有之,那是偏中正。我在修学这几十年当中,这些事情遇到很多。所以善恶很难辨别,你要很细心的去观察,不要在意,守住佛讲的一个大原则,「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你就能把它看清楚、看明白了。
下面讲「善有半满」;满是圆满,半是不圆满。这里头的总原则,行善而不著善,这是圆满。佛家常讲「三轮体空」,不执著。行善之后,还念念不忘我做了多少好事,对哪些人有恩惠,这个善是半,不是圆满的。佛家讲三轮体空,譬如以这些财物帮助人,帮助人之后,内没有自己,不要常常想到我自己做了一桩好事,把这个事情忘得一干二净;外也不要去记挂哪些人受你恩惠,统统忘干净;也不要想到你那些财物,心地清净,叫三轮体空。这个福报是圆满的,无论布施多少都是圆满的。
如果著相布施,不忘记能布施的我,也不忘记那个人受我恩惠,我帮助他多少多少,你帮助得再多,都是半。这个半,换句话说,你所得的福报是很有限的;满是无限的。所以佛在经上讲,一钵饭可以种无量的福报。佛在经上讲,布施辟支佛一钵饭,他托钵的时候,恭恭敬敬布施供养一钵饭,得九十一劫不受贫穷的果报。那个福报那么大,为什么?他是真心,他的福报是圆满的,真诚心、清净心、平等心、慈悲心去修福,福报是圆满的;那一钵饭,得九十一劫不受贫穷的果报。一分钱的供养,可以消无量无边的罪业,都是以真诚、清净心修。著相布施就不行了,著相布施捐黄金万两,得的果报,福报还是非常有限。
所以佛家讲修福,真的是很公平。不是说有钱、有地位,你就能修福;贫穷下贱,没有地位的人,就不能修福,没有这个道理。我们在经上看到,乞丐遇到佛菩萨,遇到阿罗汉,自己想到这一生贫穷下贱到这种程度,过去生中没修福,今天遇到圣贤人,想修一点福,供养他。他自己在外面讨饭,讨了一点,可能他已经吃了一半,还剩下一点,这个东西怎么好供养,怎么好布施,但是实在没有,他只有这一点东西。阿罗汉不嫌弃,我接受你的,你供养,我接受你的;来生享天福,那个一钵半碗福报,换得来生享天福;真诚恭敬!大富大贵人家布施百万、千万未必能生天。只有佛法明白这些道理,才知道我们自己应该怎样修学,人人都有机会。修福是人人都平等的,问题就是你懂不懂这个道理,明不明白这些事实真相。如理如法的修学,每一个人都能够得圆满的福报。绝对不是说,哪些人有能力,哪些人没有能力,那是世间人的俗见,不是佛菩萨的智慧,佛菩萨给我们说的不是这个意思。
末后讲「难易」。行善、积善,有难有易。凡是有机会的,你去做就容易;有机会而不肯做,这个事情就难。尤其是贫穷之人,生活在极度困难当中之人,他要能发心修布施供养,难能而可贵。所以难易不在事,在你的心。真正觉悟明白了,容易,会抓住机会。但是我们看到世间,确确实实有很多有财富的人,有地位的人,他不晓得修善、积善的机会,抓不到这个机会,在他就难了。前天有个同修告诉我,说是澳大利亚这边,有一个很有钱的人,听说他的财产是几千万,还是上亿万的,大财主;死了,也不给他儿子,也不给他女儿,给他养的狗。好像你们应该都知道,报纸上都登了。这个在他就难,没有机会,他给狗,那个狗是富翁。这么喜欢狗,他来生就变狗,一定到畜生道去投狗身了。这不是愚痴到了极处!他的这些财富,不知道做社会福利事业,不知道帮助这些世间困难的人,许许多多的机会在他面前,当面错过。爱一条狗,当然,这狗跟他也是有缘分,过去生中没有缘分,也不可能有这些事情。他愚痴,不知道怎样修福。所以我们要明白这些道理。
末后这个结论:「为善必穷理,否则行无益」。这话都是真话,要深深的明了这里头的道理,我们做一些真的好事,真的善事。在今天这个社会,第一等好事是什么?佛说的,「帮助众生破迷开悟」,第一等的好事。所以释迦牟尼佛、诸佛菩萨,应化在这个世间,就干这么一桩事情。这一桩事情,就是现在此地所讲的「多元文化的教学」,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果报就是离苦得乐。众生的苦难从哪儿来的?迷惑颠倒,造成种种苦难。觉悟之后,他就离开灾难,觉悟就消灾免难了。所以觉悟之后,你自自然然,你有能力辨别真妄,有能力辨别邪正,有能力辨别是非,有能力辨别利害;你自自然然就断恶修善,积功累德,福报就无有穷尽。
了凡先生在此地,又给我们讲积善十个纲领,提出这十桩事情,教我们认真去做。第一是「与人为善」。这是讲存心,要存一个善心,以善心看待一切众生。第二是「爱敬存心」。真诚心爱一切众生,爱一切人,爱一切物,爱一切事;敬是谨慎,是细心,对人、对事、对物,爱敬存心。第三是「成人之美」。人家有好事情,我们要帮助他,成全他,不能破坏。这个人是恶人,不是个好人,但是他做的事情是一桩好事,前面讲过「偏中正」,我们要不要帮助他?要帮助他。不能因为他的人,我们对事,这个事对社会有好处的,对大众有好处的,就应该要帮助。人虽然不善,我们要常常辅导他,尽心尽力去帮助他,使他的善行能成就,这是对的。
第四是「劝人为善」。特别劝导这些有能力的人,有机会的人,他们有能力、有机会行善,往往错过,非常可惜!没有机会去创造机会,那比较困难,创造机会,也必须有创造机会的条件。如果完全没有条件,也是做不到的。所以认识机会,掌握机会,这是真正的智慧。第五是「救人危急」。人在有急难的时候,有危险的时候,这个时候不论他是好人是恶人、是恩人是冤家,不可以说见死不救,一定要救援。
第六是「兴建大利」。所谓大利,利益社会、利益众生的是大利。自己有能力,自己一个人做,没有能力,集合大众的能力来做。利益社会大众的事情太多太多了,可是你要晓得,什么是真正的大利?真实的大利无过於教育,教育是根本。今天社会动乱,人心不安,灾难频繁,什么原因造成的?你要细细的去反省,你就会明了是教育的失败。现在最大的利,说实在没有别的,宗教教育。学校教育要回头到中国古老的教学宗旨,是很难办得到的;换句话说,纵然他明了,他也没有办法改正过来。所以今天唯一的办法,就是希望宗教教育。宗教教育要看我们自己怎么做,怎样去推动。说到佛教教育,佛教教育今天没有办法推动,原因在哪里?没有师资,没有讲经说法的人。出家的人虽然不少,出家的人没有忘掉自己,没有放弃自私自利;换句话说,你想推动佛陀教育就根本不可能。要想推动佛陀教育,最低限度要把自私自利的念头舍弃掉,可是几个人肯?这就难了。所以在当前,最大的利益是办学,培养师资。然后才有一批人来推动,来教化众生,帮助一切众生断恶修善,帮助一切众生积功累德。
现在这个世间孤儿很多,这些小朋友从小就失掉母爱,失掉家庭;他们需要真正爱心的人照顾,真正爱心的人教导。要怎么样教他,这都是社会大利之一。年老的人退休之后,在现前的社会,儿女不养老人,老人的晚年非常孤单,非常寂寞。我们要怎样照顾他,怎样教导他,让他回头,让他忏悔,让他认真学习,来生比这一生过得更殊胜,这是教育。如何帮助他不堕三恶道,当然最殊胜的,帮助他作佛、作菩萨。这个目标达不到,也应该帮助他生天,帮助他来生还得到人间的富贵,这都是属於大利。
第七是「舍财作福」。世间几个人知道财是罪业?你能够舍财,你就修福了。积财就是罪业,你晓得这个世间人,多少人缺乏财用,你把财留在你自己身边,让一些人受苦受难,这不是造业是干什么?何况这个财积在身边,增长贪心,增长贪瞋痴;换句话说,增长你将来堕三恶道的机会。一定要舍,要舍得干干净净,不要怕自己没有用的。世间人不肯舍财,就是有这个顾虑;我舍了之后,我的生活怎么办?他不懂这个道理,这因果的道理。你命里面有的,决定有,舍都舍不掉;命里头没有的,求也求不来。你命里头有财富,你财富统统舍弃掉了,不要几天,不知道那财富从哪儿来的,又有那么多;不但那么多,大概还要多一些,好像生利息一样。可是这财来的时候,赶快还要舍。中国大陆从前供财神,供范蠡很有道理。范蠡非常懂得处理财务,他帮助越王勾践打败吴国之后,他就退隐去做生意,没有多久发财了;发财之后布施,布施完了,再从小生意做起;没有多久又发了,发了之后又散;三聚三散。所以他懂得,懂得散财,懂得布施,愈施愈多,愈多愈要散,决定不积,不要积财,散财,这是修福,修大福报。不但他这一生当中,财用决定不会有缺乏的时候,来生的福报无比的殊胜。
第八是「护持正法」。世间正法、出世间正法要维护,要懂得。今天护持正法的榜样,新加坡的李木源是个好样子,很值得我们学习的;一点私心都没有,真是念念为佛法、念念为众生。但是要护法,首先要能有智慧、有能力认识正法。特别是在现在这个时代,很难!《楞严经》上讲得很好,「邪师说法,如恒河沙」;也就是说仿冒的佛法太多了,不是真实的佛法。所以你第一个有能力认识正法,然后你才发心去护持正法。我们一生全心全力干这桩事情,这是每个人缘分不一样。你很想学佛,很想亲近善知识,个人缘不相同。真正遇到善知识,大幸;遇到善知识之后,要真正肯学,发心学习弘扬、护持,这是无比的福报。
第九是「敬重尊长」。佛经里面教导我们孝亲尊师,我们要去做到,给社会人做个好榜样。现在这个世间人,孝道忘掉了,师道也不存在了。我们时时刻刻不忘记父母师长的恩德,这是存心厚道,念念不忘。不但不忘,还要有行为表现,父母在要孝养,尽到孝养的责任;老师在,也要尽到孝养的责任。中国古时候,对老师跟对父母没有两样。孝顺父母、师长,我们的生命得之於父母,我们的慧命得之於老师,对老师之恩怎么能忘记?我小时候念小学,小学的那些老师找不到了。中学时代的老师,现在还有一位。我们要常常记住,常常慰问,逢年过节也要送一份供养去。礼虽然很微薄,老师感到很温暖;这个学生几十年一生,没有把老师忘掉。老师对我们有厚恩,我们怎样报答?表扬老师的德行。诸位都晓得,我学佛跟李老师十年。李老师往生之后,我向台中莲社建议,在老师的故乡山东济南,给他建一个纪念堂。我提议之后,台中人也去看过了,但是到现在都没有行动。很多人来找我,我说我是可以做,但是我做了,对台中同修面子上不好看。李老师在台中住三十八年,你们没有一点心,我跑去那里建一个纪念堂,成什么话!这个纪念堂一定要做。提倡师道,提倡知恩报恩,那是教育的作用,也就是提倡师道。
韩馆长对我有护法之恩,我们学佛弘法靠她的护持,她护持我三十年,我们念念不忘。我在她的故乡买了一栋房子,一栋大楼。每一层合台湾是一百坪,一共七层,整栋大楼买下来,做为韩瑛馆长的纪念堂;不忘本。告诉那个地方,你对我有恩德,我念念不忘你。这个大楼买下来非常好,下面两层我们用不了那么多,下面两层租给别人,拿这个租金,可以维护这个道场。所以这个道场,不需要向外化缘,不需要人家帮助,自己可以能维护。我还有一个中学校长,周邦道先生,抗战期间我在贵州念书,他是我的校长。到台湾我们有缘分,跟李炳南老居士一起学佛,他也拜李老师作老师,我们常常在一起。他走了,我是准备在贵州,就是当年我念书的地方,我建一个中学纪念校长。我们校长别号叫庆光,我那个学校名字叫庆光中学,纪念校长。孝亲尊师,我们要有行动去表现,要真正去做。我母亲往生了,我纪念她就用华藏奖学金。在大陆上五十个学校,设立这个奖学金,奖学金就用华藏。真做!提倡孝道,提倡师道。人不能忘本,忘本还能算是人吗?
末后一个是「爱惜物命」。佛家提倡素食,素食不杀生,佛的戒律里面,把这个列在第一条。五戒、菩萨戒、比丘戒、比丘尼戒,第一条不杀生。杀生是大恶,所以要学习爱护一切众生的生命。「善行无穷,由此推广,万德可备」。善行真的无量无边,了凡居士在此地,给我们列出十条。能把这十条去做好,然后把这十条再推广,你才真正是积善,真正是行善。世间人,没人教导不懂,实在讲也不能怪他。我们这一生有幸,遇到佛法,遇到好老师,老师教导我们,我们才明白这个道理,才知道这一生做人,应该怎么个作法。真正依教奉行,这一生过得很充实,过得很美满。尤其在现代,是个大动乱的时代,积善积德一定要抓紧机会,努力去做,赶快去做,机会一失掉就很难再遇到,我们要明白这个道理。
《四训》末后一段是「谦德之效」。我们的讲义没有了。这一段文不长,主要的是告诉我们:处事为人要懂得谦虚,所谓是「满招损,谦受益」。你看看这个世间人,有很多做的好事,好事为什么不能成就?细心去观察,原因就知道了。多半是姿势太高了,傲慢引起别人的嫉妒,所以阻力就来了,破坏的力量就来了;到你招架不住,你的事情就毁於一旦。古人做一桩善事,为什么能成就?为什么那么顺利,那么多人帮助?谦虚。自己不居功,功德谁的?功德大家的。今天我们在新加坡,做这么多好事,李木源居士从来没有说是他做的。人家问,「大家做的」,每一个人都尽心尽力了,所以才有今天这样殊胜的成就。功德归大家,过失归自己,事情就能做得成功;功德归自己,过失归大家,没有不失败的。古今中外成败,它有个道理在,你细心去观察,细心去体会,你就明白了,我们自己应该怎么做。
末后这一段文虽然不长,它也分两大段。第一大段是举《易经》来总说,《易经》里面有几句话:「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盈就是满足。所谓「满招损,谦受益」,诸位一定要明了,最忌讳的就是「满」。人觉得自己很满足的时候,往往不知不觉,骄慢的态度就现出来了。如果我们讲预兆的话,这是最不好的预兆;就是打仗也是如此,骄兵必败。抗战胜利之后,这个国共的战争,那个时候我在南京念书,南京有一支军队,是国民党最好的军队,常胜军,跟日本人打仗打了八年,这个军队没有打过败仗。所以是蒋总统最心爱的一支部队,也是装备最好的部队。这个部队从南京出发,开到山东去了,跟共产党打仗,结果是全军覆没,军长自杀了。我们那时候细细观察,太骄慢了,目中无人,证明兵法里面讲的「骄兵必败」。败得那么惨,太大意了,瞧不起人,这是一个很鲜明的例子,我们是看在眼里,骄慢!谦是谦虚,谦虚就受益。《易经》上举个比喻,盈是满,好像这个杯子,你这个杯子是满的,水是满的,人家再给你添,添不进去,漏掉了;你这个杯子是只有一半,你能够接受别人的供养。谦就受益,满就招损,所以这四句话说得好。
「天道亏盈而益谦」,你满的时候,他就要帮助你减几分,亏是亏损,让你亏损一点;你谦虚,益就是给你增加一点。看你少,少,我多给你一点;看你多,我把你减几分,天道!「地道变盈而流谦」,变是变迁,你满了,到满的时候必定有个变化。地道是变盈而流谦,流是润泽,地洼的地方就有水润泽它,地高起来的地方就没有了,得不到润泽。人对於踌躇满志的,厌恶,嫉妒障碍就来了。人在谦虚的时候,大家都喜欢,大家都尊重他,都爱他,都愿意帮助他。鬼神看到这个满的人,鬼神往往害他,谦虚的人鬼神保佑他。我们世间人常讲,人都同情弱者,弱势的人很容易获得人的同情,就是这个道理。弱势是谦,强盛是满,人家看到都讨厌,厌恶。所以劝我们处事待人接物,要懂得谦虚。
了凡先生在这一段里面,举了好几位,当时他都是熟知的这些人,认识的这些人。凡是谦虚的,因为这些人是读书人,读书人考功名都能考中。他举一个丁宾,这是同时代的一个年轻人,年轻的读书人。为人孝顺,我们讲孝亲尊师。同学当中毁谤他、侮辱他,他没有一句辩白,完全能够忍受。而且对待人只有恭敬,不是说人家毁谤他、侮辱他,他就嫌弃,没有。对人是以清净心、平等心看待。所以了凡先生看到这个人品,这个人决定考试的时候一定中,到放榜的时候,果然他考中。古时候看人,实实在在讲,你该不该有功名,该不该有富贵,命里头有的,真的不在乎你的学识,在乎你有没有这个命。现在考学校,也是在乎你有没有命。考试实在讲,没有办法判断一个人的学识。运气好的,考试题目正好这个题目我都知道,碰上了。天天在准备,非常用功,非常勤奋,天天读书,碰到这几个题目,刚刚好就这几个题目没有发现到,往往没考取。
我小学考中学的时候,我还记得,好像我考中第十名,我天天玩,根本就没有读书。我家境不好,念中学未必能念得起,考就试试看吧!我考了第十名。我有个同学曹同文,这个人现在也在台北,非常用功,我们同班同学的时候第一名,没有人不佩服他的,他没有考取,他比我强太多了。为什么没有考取?那几个题目刚刚好他不知道。这是命,这个东西不是你用功不用功,真的是你命里头有没有。我跟曹同学两个,在读书上比差一大截,不如他。所以古人讲考试,第一个是阴功,你祖宗有没有阴德,你自己有没有积阴德,第一是阴功。了凡居士看人也看这个,这个东西是吉凶祸福的预兆。
第二个他举冯开之,也是当时去参加考试的一个人,了凡先生都很熟悉。这个人谦虚,在大众之中,他自己懂得收敛,对人恭敬,别人当面说他的过失,他都能虚心接受,这是一般人做不到的。了凡先生看到了,这个人今年考试一定会考中,都被他所料到。举第三个夏建所先生,这个人处事待人虚心下意,处处不敢为人先。了凡先生说夏先生,「谦光逼人,温良若此」,温厚善良,谦虚卑下,这是个读书人,这个人去考试哪有不中的?果然也中了。
这是讲谦德的效果,拿这一个字,最后勉励他的儿子要学谦虚。在结论里面讲:「虚心委屈自己,这是受福的基础」。贡高我慢,不可一世,瞧不起别人,那是祸害的根源。你现在可以得志,可以傲慢,你会有一天失志的时候,到那个时候人家远离你,不再怕你,不再理会你,你就有苦头受了。所以人在得志的时候,愈是要谦虚,愈是要恭敬,愈是要诚心诚意。利用这个机会去帮助别人,修福积德,到你自己年老体力衰,退休了,报恩的人多,照顾你的人多。所以我们修福,什么时候享福?晚年享福,退休之后享福。中国人教学说得好,年轻的时代,培养福德的基础,根基。这些教育都是小学时候教的,父母教的,老师教的。所以为什么父母、老师恩德那么大?你的成就都是得力於那个时候栽培的。中年时期踏进社会,是你修福的时候,是你造福的时候,是你积福的时候。晚年退休,中国古时候七十岁退休,《礼记》里头讲「七十而致仕」。七十退休的年龄,退休之后享福。
现在的社会颠倒了,什么时候享福?儿童享福,父母宠爱;中年,中年战场拼命;晚年坟墓,你说多可悲,多悲哀!中国人的生活,晚年享福,这是外国人想不到的,教育的理念完全不相同。我过去住美国的时候,中国还有一些受老教育的,还有祖孙三代住在一起的,三代同堂的,日本人也有很多。当地美国人看到非常羡慕,尤其是美国老人,看到了很感动。他的儿女走了之后,就不回头了,过年过节寄一个贺卡,就不得了,到处告诉人,我儿子给我寄贺卡来了。看到东方人,老人跟儿女跟孙子住在一起,他非常羡慕。东西方文化不相同,现在我们受西方文化影响太大了,也学外国人,不要父母,不养父母,忘恩负义。他种下这个因,到他退休晚年的时候,他要尝到这个果报,到那个时候后悔就来不及了。
我们要想恢复传统善良的教学,一定要从自己做起,一定要懂得谦虚。「谦虚才能够受教,善福无有穷尽」。人只要傲慢不谦虚,再好的老师都没办法教他。我们跟李老师十年,看到老师对学生的教学,凡是学生有傲慢的,没有一点谦下之心的,老师对这个学生,很客气,很恭敬。他有过失,老师也不责备,也不说他,我们就问为什么?老师讲,没有用,得罪人,结冤仇,何必!能接受的,肯听话的,老师又打又骂,一点好脸色都没得看,真的教你。为什么?你能受得了,你肯接受。不肯接受把你当客人,肯接受才当学生,对你没有好脸色的,真教你!所以同学当中也有好几位,老师把他当客人,很客气,跟对我们天天又打又骂的不一样。老师不是有偏心,完全看学生肯不肯接受。所以常讲,你有一分诚敬,一分接受,就教你一分;你有十分诚敬,肯接受十分,就教你十分;不能接受,不教,教了没用。你只有一分诚敬,教你两分太多了,你接受不了。因人施教,看学生,看你的真诚心,看你的谦虚心,对你用什么方式来教导,因人而异。那个时候,我们同学只有二十多个人,老师对每一个人教的方法都不一样。
《四训》的大意,就讲到此地。我们时间虽然短,重点都说出来,详细的我们有录像带,还有一本书。这书分量也不少,以后我改了一个名字,第二次印的时候,我就没有用这个,「袁了凡家庭四训」,没有用这个题目。我把题目改了,「改造命运,心想事成」,这个大家看到,比较容易吸引一点。「改造命运,心想事成」,就是《了凡四训》。希望诸位同修,如果想多知道一些,可以看这一本书,看这个录像带。今天到此地讲圆满,谢谢诸位同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