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 (共一集) 1996/11 新加坡 档名:18-017-0001
主席,诸位同学,诸位大德,今天难得有这个机会,参加贵校佛学社的三十周年的庆祝。你们给我出的这个题目是「以出世的精神干入世的事业」,这个意思非常之好。
学佛首先要对佛法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这是非常重要的。佛法究竟是不是宗教?我们应该要用什么样的心态来学习?这是首先要明了的课题。佛法在现前这个社会里面,我们仔细去观察,大约有五种不同的形式出现在世间。第一种也是大家最熟悉的,认为它是宗教,宗教的佛法。第二种是学术,有一些人把佛教看作是哲学,所以变成哲学的佛法,佛法里面确实有哲学,但是它不纯粹是哲学。第三种,这是近代才出现的,有一种邪教的佛教,与佛教教义完全脱离,打著佛教的招牌欺骗大众,这是对社会、对大众有害而无一利的。第四种在最近也有一些,叫作秀的佛教,表演的,作得很热闹,也能够邀集许多的大众来观赏。第五种,我们称它为传统的佛教,这是释迦牟尼佛代代相传下来。可是传统的佛教在现代确实不多见,我们一般所见到的可以说都是已经变了质的佛教。传统的佛教,我们必须把它认识清楚。
在过去,民国初年的时候,中国佛教界有一位欧阳竟无先生,他是杨仁山居士的学生,这师徒二人对於中国近代佛教有很大的影响,特别是欧阳居士在南京办的「支那内学院」,时间虽然不长,可是发挥了相当大的作用。民国以来,佛门的一些法师、大德居士,有不少都是由支那内学院出来的。欧阳先生曾经在第四中山大学做过一次讲演,第四中山大学就是现在南京师大的前身。他的讲题说明「佛法非宗教非哲学」,肯定说明佛教不是宗教,也不是哲学,题目的后半是「而为今时所必需」,这个题目很动人,这次讲演确实也震撼了佛教界。他的讲词经过王恩洋居士的记录,以后出版,有一个小册子。而在这个社会上许多的人都把佛教看成是宗教,欧阳先生第一个提出来,大声疾呼,说明佛教不是宗教。
佛教究竟是什么?这是我们学佛人不能不清楚的。佛教是佛的教育,是佛陀的教育,是释迦牟尼佛对於九法界一切众生至善圆满的教育。佛教育的内容是究竟圆满的智慧,佛经里面所谓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是梵语音译的,它的意思是「无上正等正觉」,无论是大乘、小乘,无论是各宗各派,所求的就是这个目标,就是这个方向。佛家宗派多、法门多,法是方法,门是门径,也就是说求得无上正等正觉的方法、手段不相同。虽然有许多的方法,在经典里面佛常说的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可是他们所求的是同一个方向,同一个目标,这也正说明了所谓「法门平等,无有高下」,他是一个方向、一个目标。
有智慧,这就能解决问题。所以佛法所求的是智慧,佛法是智慧的教育,佛法是智慧的教学。历代祖师大德们用最简单的语句为我们诠释佛法修学的纲领,所谓是「破迷开悟,离苦得乐」,这是每一位同修、同学们都熟悉的。离苦得乐是从果上说的,破迷开悟是从因上讲的,有因有果。我们看看现代的世间,无论是哪一个国家,哪一个地区,大家生活都非常辛苦,工作、生活的压力非常沈重,这是我们亲身所体验的、所感受的。乐,我们希求,可是几个人得到了?纵然得到一些乐,实在讲不是真正的乐,但是他所付出的代价有多少?如果我们细心去观察,确实是得不偿失,你所得的乐太少,你所付出的代价太沈重了,所以乐在哪里?
为什么有苦乐?佛告诉我们,觉悟就乐,迷惑那你就苦了。迷的是什么?觉的是什么?这是佛法所讨论的中心问题。整个佛法,在中文,古人将这些经论搜集起来,分门别类,编了一套丛书,称之为《大藏经》。这一部《大藏经》里面说的是什么?我们能不能用一句话把它说明?实在讲,一句话是可以把整个佛法交代清楚。《般若经》上讲的「诸法实相」,这句话要是用我们现代白话来讲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无非是说明宇宙人生真相而已。所以佛他讲,他没有说一句法,这个话是真的不是假的,他给我们说的宇宙人生真相,除宇宙人生真相之外,佛一句话没说。这个里面意思就很深很广,其味无穷。人生就是我们自己,宇宙就是我们生活的环境,诸位想想,佛教导我们的,佛为我们所宣说的,与我们自己的关系多么密切!换句话说,如果你认识自己,你明了自己生活的环境,你就乐了,你就没有苦了。明了就是觉悟,如果你对於自己不明了,对於自己生活环境也是无所知觉,那你就叫迷,迷了之后,当然就会产生许多错误的思想,错误的见解,错误的行为,那你的生活当然就苦了。由此可知,觉与迷,苦与乐,分界线就在此地,这是我们首先要把它认识清楚的。
然后我们归到今天这个讲题上来,今天讲题的中心是一个出世、一个入世。我要先问问大家,出入的门在哪里?如果没有门,哪来的出入?出入总有个界线。你们谁能把这个界线找到?我从哪里出?从哪里入?你们诸位同学当中有没有知道的?出世、入世的界线在哪里?如果这个界线找不到,我们还是迷惑颠倒。迷不能解决问题,觉悟才能解决问题。给诸位说,世间跟出世间没有界线,哪来的界线?没有界线,为什么说个世间、出世间?其实这就是觉与迷的代名词而已。觉悟了,就出世间;迷了,就在世间。你乐了,就出世间;你苦了,就在世间,世间苦。你的生活过得很苦,那你一定在世间,你没有出世间,出世间就乐了。觉与迷,就是对於宇宙人生的真相,你是不是真的清楚了、真的明白了?明了之后,就像佛在经中所说的,你所过的是智慧的生活。如果你要是迷了,你所过的是烦恼的生活。诸佛菩萨证得菩提,菩提是大觉,差别在此地。由此可知,我们要怎么样破迷开悟?诸位如果把这桩事情搞清楚,修学的方向搞清楚,你是真正在学佛,真正在学佛就是真正学觉悟,不再搞迷惑颠倒了。
佛教给我们觉悟,一切经论都为我们宣说这桩事情,尤其是《般若经》。《般若经》的分量多,世尊当年在世讲演的时间也特别长,现在《大藏经》里面分量最长的就是《大般若经》,总共有六百卷。全经的目的就是帮助我们破迷开悟,帮助我们认识自己,认识生活环境,佛把这些理事为我们说明白、说清楚了,然后教导我们修行。修是修正,行是行为,修行就是修正错误的行为。我们中国古时候的人言语文字都喜欢简单,现在我们听到这种简单的术语往往把意思错会。现在人一听到修行,大概就想到这个人出家了、学佛了、吃素了,天天念经敲木鱼,大概这个叫修行,你说错到哪里去了!
行为太多了,数不尽,所以佛用归纳的方法把我们种种行为归纳起来,不外乎三大类。第一个,口的行为,口的言语,言语是口的行为;第二个,身体的动作,身体的造作,这身的行为;第三大类就是你的思想,起心动念,你对於一切人、一切事、一切法的想法、看法,这我们讲心理的行为,在佛法称为意业行为。行为再多,总不外乎身语意这三大类。这个三大类的行为错误了,错在哪里?跟宇宙人生真相相违背,这诸位要晓得,不是跟佛的教诲相违背,佛没有教人,这是佛陀我们最佩服他的。佛没有意思,佛从来没有说过一句法,我们要找佛的碴是决定找不到的。佛没有说话,佛所说的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你与真相相违背了,你错了。你要把错误的看法、想法、说法、做法修正过来,这叫修行。由此可知,哪一个人不要修行?如果你不修行,换句话说,你就是不肯把你自己的错误修正过来,那你就得甘心情愿过苦日子,甘心情愿迷惑颠倒、离乐受苦,你搞这个。如果不愿意迷惑颠倒,不愿意再过这个苦日子,我们要觉悟,我们要得乐,那就得要把错误修正过来。所以我们对「修行」两个字的定义要认识清楚。
修行在什么地方用功?古来的这些大德教导我们,尤其是禅宗,教人从根本修。根本,我们刚才举这个例子,身语意,这三大类的行为。这三大类,哪个是根本?当然意业是根本,也就是说起心动念,这是根本。换句话说,如果你的思想见解正确没有错误、没有偏差,这就是根本,那你的言语、你的造作自然就与宇宙人生的真相相应了,这相应就是一致,那就没有过失。所谓一致就是自然的,现代人讲自然生态,自然生态是最好的,是最美满的,如果我们要把它改变那就错了。
所以佛法教我们顺其自然,尤其是《楞严经》上常讲的「清净本然」,这是诸佛菩萨他们的生活状况,他们是恒顺自然、清净本然,所以过的是高度智慧的生活,究竟圆满的生活。这是我们现在无知,把它说作出世的精神,这是我们看错了,他没这个意思。我们思想观念当中有出世、有入世,他们没有,你要有这个念头,有出有入,你就别想出世,永远出不去。你有能有所、有自有他,乃至於有真有妄、有善有恶,说了这么多,归结起来就是一句话,相对的,对立的。相对的,这叫世间,你怎么能超越世间?怎样才能够超越世间?佛告诉我们,你把相对的念头舍掉就超越了。
佛给我们说尽虚空遍法界是一不是二,你在这个一里面一定要把它分二、分三,这就是把自然生态破坏掉了。法界原本是一真,这大乘经上讲的一真法界,一真法界里头没有能所、没有对立的。凡是对立的都不是清净本然,换句话说,都不是事实真相。你在事实真相里生起错误的见解,错误的想法,当然你连带就有错误的做法,有因必有果,这样才变现出十法界。
如果执著分别严重,那从十法界里头又变出六道轮回,原本没有这个东西的,都是虚妄的。虽然变现出这些东西,这东西到底是真的、是假的?佛告诉我们不是真的,事是有,所以佛家讲这是假有。佛在经论上常常用比喻说,譬如《金刚经》上讲「梦幻泡影」,梦有没有?你们每个人都曾经作过梦,正在作梦的时候好像是有,可是醒来之后就没有了,所以梦不是真的是假的。佛告诉我们六道轮回十法界就是梦中的境界,我们现在是在作梦,在梦里头,而把梦境当作真实,这坏了。不知道现前境界是梦幻泡影,你把它当真,当真,你就迷了,你在这个里面就有得受了,就得不到乐。
反过来,诸佛菩萨在这个梦中,他是清醒的,他知道在作梦,所以他在梦里面很快乐。梦中梦到一头老虎要来吃我了,你看没觉悟的人,这老虎来吃还得了!他吓的一身冷汗,醒来的时候,身上还是一身汗,吓的那个样子。觉悟的人知道这是梦,老虎来吃了,就学释迦牟尼佛舍身喂虎,他就很快乐,就很自在,假的,不同的地方就在此地。所以《楞严》上讲「若能转境,则同如来」,你在境界里头得大自在,你跟诸佛如来就无二无别了。
所以我们要认识修行这两个字的定义,人人都要修行,都要把你的错误修正过来,你才有进步。佛法给我们修行订了一个标准,就是大家一入佛门,佛法教给你修行的总纲领、总原则,这叫「三皈依」。我想在座的同修受过三皈依的人很多,虽然受过三皈依,可是我看不出你有皈,也看不出你有依,你只是做一个形式上的三皈依,其实你也没皈,你也没依。你皈从哪里归?你依什么?所以是糊里糊涂的受,糊里糊涂的学,学到最后你说有成就了,成就个糊里糊涂。你说你成佛了,糊涂佛,这是真的不是假的,有糊涂佛,你们大家都是糊涂佛。你看世尊在《华严》、《圆觉》上说「一切众生本来成佛」,哪个众生不是佛?天台大师讲的「六即佛」,六即佛第一个就是讲「理即佛」,从理上讲,一切众生都是佛;从现象上讲,我们都是糊涂佛,都是迷惑颠倒的佛,所以这个是事实,我们要清楚。
佛法僧三宝,在古时候讲没有问题,古时候佛家这些名相术语,佛都讲得很清楚、很明白,大家一听就能生觉悟的心。佛法传久了,久了就免不了变质,愈传愈讹,把这个意思错解了、曲解了,这个现象是有,一般学术也有。我们读禅宗六祖惠能大师的《坛经》,《坛经》就是他的语录,我们后人对他尊重,称它为《坛经》。他在《坛经》里面传授三皈,我们看那个文,他改变了,他给人传授三皈,他叫「皈依觉,皈依正,皈依净」,他不用佛法僧,他用觉正净,然后加以解释,「佛者觉也,法者正也,僧者净也」。我们要想想为什么六祖大师传授三皈要这个说法?这是在以前我们在经典里面没有看到过的,在语录里面也没有看到过的,而是他老人家第一个这种说法,必有因缘,不能说无缘无故这种说法。这使我们联想到在那个时候可能对於三宝的意思逐渐含糊了、曲解了、错解了,於是他老人家用这个方法提醒我们。
佛是觉悟的意思,所以我们皈依佛不是依靠泥塑木雕的佛像。佛不在世间,我们现在供养的是佛的形像,要是依靠这个佛的形像那就错了,那就完全是迷信,这个佛像怎么能保佑我们?正所谓「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它怎么能保佑我们?所以你要听到佛这个字,佛是觉悟的意思,那就对了,这是我们修学的总纲领、总方向,我们要依觉。皈是回归、回头,从哪里回头?从迷惑颠倒回头,要依觉悟,觉而不迷。用最浅显的话来说,我们对人对事对物都要清楚明白,决定不迷惑,这叫做皈依佛,皈依佛是这个意思。从迷惑回过头来依觉悟,念念觉,时时觉,处处觉,觉就是佛菩萨,迷就是凡夫,这叫「皈依佛」。
第二个原则是「皈依法」,六祖大师说它作「正」,正就是大乘经上常讲的正知正见,正确的思想,正确的见解,与宇宙人生的真相相应,这个想法是正确的,这个看法是正确的。如果与事实真相不相应,你的想法、看法是错误的。那么事实真相是什么?这就很难懂了,这要详细说要占很长的时间。你看释迦牟尼佛就单单讲这个问题讲了二十二年,我们这个几分钟的时间怎么能说得完?而六百卷《大般若》里面,我们中国人选择当中的一卷,六百卷里面选择一卷,这一卷是《金刚般若波罗蜜》,这一卷确实是《大般若》的纲要,说得再多,大概也都不出《金刚经》上讲的原理原则。《金刚经》说的简单,六百卷说的详细,也可以说六百卷的《大般若》就是《金刚经》的详细讲解而已。
《金刚经》的纲领,最重要的,佛给我们讲三心不可得,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这是我刚才讲宇宙人生的真相,这是讲人生的真相。你起心动念还患得患失,岂不错误了!告诉你三心不可得,你还想干什么?什么都不想,你就是佛,就是菩萨,你就对了;一天到晚胡思乱想,你错了,正知正见的标准在此地。所有的念头,佛说得好,都叫做妄想,想加个妄,不是真的,与事实真相相违背。外面的境界,诸法,一切诸法,佛说了,诸法是缘生的,缘起性空,没有自性,没有自体,「当体即空,了不可得」,这是一切诸法的真相。这个事跟理都很深,如果你真的见到了,佛法里面叫「见道位」,你真看到事实真相了,你就是「见道位」。见道位,在菩萨果位上,圆教初住菩萨叫见道位,那就恭喜你,你就出世了,你就不在世间,这才真正叫超越了,不但出了六道轮回,也出了十法界,你的知见叫正知正见,它有标准的。这一桩事情,如果真正发心要学佛,你要常作如是观,观察宇宙人生确实跟佛在经上讲的一样,佛讲的正确,一点都没讲错。
你见到真相之后,你就看破了,宇宙人生你看破了。看破之后,当然你就放下了,放下之后,你得大自在,那个时候你的生活空间是尽虚空遍法界,是你活动的空间,那就真乐,所以离苦得乐是真的不是假的。由此可知,最大的苦难就是你放不下。放不下的人苦,非常的辛苦。这个是第二个修行的纲领、原则:正知正见,正而不邪。我们要失去了正知见,我们的思想见解就不正,不正叫做邪见,你的想法、看法错误了。
第三个纲领是清净,用僧来代表,「皈依僧」。常说的「六根清净一尘不染」,《坛经》里面所讲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那是讲清净心,真心本来清净。我们现在心不清净,被污染了,现在所谓的精神的污染、思想的污染、见解的污染,这个很严重。所以你们学佛,尤其是你们学佛的同学们要注意,要善学,如果不善学,你决定被释迦牟尼佛所污染。佛不想污染你,结果你被佛污染了,佛看了都流眼泪,这是真的,为什么?佛是教你破迷开悟的,你读佛经,展开经典胡思乱想,你就被污染了。
过去有一年,哪一年我记不得了,很久了,有一位同学,好像是师范大学的一个学生,他们有佛学的社团,他来告诉我,他在那个社团里头讲《百法明门论》,在社团讲这个,来告诉我。我听了就很怀疑,我说你可能讲的是百法黑门论,你怎么会讲《明门论》?明是开悟,这一百法讲完之后,人恍然大悟,那是明门。如果你这一百法讲了之后,学生听了之后,牢牢的记住这一百法,那就变成黑门了,为什么?被污染了。他心本来清净,什么都没有,现在有一百条的污染,那还得了!我们学佛法不能不防止这一点,不要被佛法污染。你被佛法污染,你怎么能开悟?这就是所谓,你读佛经,死在字里行间。我们世间人讲念书,读死书,念书念成书呆子。学佛,念经也念死经,到最后变成佛呆子,这就错了。这一点是非常困难,所以一定要有好老师在旁边指导,好老师无非就是防止你堕落在污染里头。你执著经教,死在名词术语里头,这就大错特错。所以好老师是字字句句里头提醒你,你要有悟处,你要能领悟,你要能生智慧,这就对了。不生智慧就生烦恼,总是趋向这两个极端,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所以第三个原则教我们「皈依净」,心地清净,离开一切污染。
佛教给我们总纲领,三个字,觉正净,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无论是对人对事对物,一切时、一切处,保持这三个原则,这叫学佛。不但对於你们现在讲的世间法,我们不迷、不邪、不染,对於佛法也不迷、不邪、不染,这就对了。如果你对佛法也要迷在里面,搞迷邪染,那佛法也变成世间法。如果对於世间一切法,你都不迷、不邪、不染,所有一切世间法都是佛法。告诉你,佛法跟世间法没有界线,世间跟世间也没有界线,由此可知,诸位用觉正净去从事於世间任何一个事业,这就是今天你们这个题目里面所说的「以出世的精神干入世的事业」,所以你要真正懂得修学的纲领。
这个题目非常好,为什么?佛经里头有,但是佛经里头不是这几个字,但意思完全相同。《华严经》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就是以出世的精神干世间的事业。五十三位善知识,这五十三个人就是《金刚经》上所说的诸佛如来,五十三位都是诸佛如来,他们不是凡夫,可是他们所干的事业跟我们现在社会上、跟你们大家没有两样。这五十三个人代表我们现实的社会,各行各业、男女老少,从大的方面来分有二十类,就是二十种不同身分的人,但是每个种类里面又分的有好几个人来做代表。我们看看他们的事业,由此可知,他们没有离开他们的工作岗位,没有改变他们现前的生活方式,就在现实生活当中,现前工作当中,他们能够运用觉正净,所以穿衣吃饭是行菩萨道,穿衣吃饭是证无上正等正觉,就在自己生活当中,就在自己日常工作当中,人家是菩萨,人家是佛陀。由此可知,这部经里面,佛给我们说圆满的理论、精细的方法,后面还用五十三个人来表演给我们看,把这些理论方法怎样落实在生活上,落实在日常工作当中,来修菩萨行,来修菩萨道。
《华严》代表的就是文殊跟普贤,普贤菩萨十波罗蜜,普通大乘法里面讲六波罗蜜,《华严》用「十」代表大圆满。普贤菩萨的十愿,十波罗蜜跟十愿怎样运用在生活上?我们每天要穿衣,如何把十波罗蜜、十大愿王用在穿衣上?用在吃饭上?用在工作上?用在应酬上?你要学会了,你就是文殊菩萨,你就是普贤菩萨。世尊慈悲到了极处,唯恐我们不会,用五十三位善友来表演给我们看。如果我们从他所干的事业上来看,真的也是包罗万象,里面有从政的,政治工作者的,有国王,这是统治一个国家,他怎样用觉正净、怎样用十波罗蜜、十大愿王,用在政治活动方面?有经商的商人,有做工的工人,有船师,船师我们现在讲航海家,轮船里面船长。那时候没有飞机,如果要有飞机,一定也有机长,我们可以以此类推。里面有童男童女,童男童女是学生,也有宗教师,所以佛教不是宗教,宗教师也应当学佛,为什么?他要有智慧,没有智慧不能解决问题。他讲这些宗教的经典为什么讲不好?宗教经典多半介绍天上的事情,天上他没去过,他当然讲不出来,可是学了佛就很容易去过。他对於天上实际上状况知道太少了,佛这个里面讲得很详细、很丰富,天也相当复杂,比我们地球复杂多了。这个是《华严》,特别是末后《普贤行愿品》总共有四十卷经文,几乎占我们中文《华严经》的一半,为我们详细来说这桩事情。
我这个说法都是讲的原则跟纲领,诸位听了之后,我想还是有个问题,那我们现在要怎么做法?从哪里做起?这是很现实的一个问题。佛在经上都教给我们了,《观无量寿佛经》上给我们讲的「净业三福」,那就是我们修学的起点,经论上所说的最初方便,我们下手的地方。三福一共有三条,这三条,佛说了,它是「三世诸佛净业正因」,这句话说得很重。三世是讲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诸佛决定不是修一个法门,换句话说,「三世诸佛」就是代表无量无边的法门,都要以这个为基础。若没有这个基础,无论你修学哪个法门,修净土宗念阿弥陀佛也不能往生,你才晓得这个基础多重要!
三条里面第一条有四句话,「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你要问我们学佛从哪里学起?回家孝顺父母学起;在学校读书,尊重师长学起。你做不到孝亲,不懂得尊师重道,天天给佛磕头也没用处,天天喊佛的名号,佛也不会理你,佛是要看你做出个好样子给他看。佛就是究竟圆满大孝之人。大乘佛法完全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这与我们中国古代教学的理念完全相同。
而一个人能够成人,能够独立在社会上,建功立业,那就是需要父母与师长用心来调教,父母跟师长要配合。父母对於自己的儿女,不能要求他孝,「你是我的儿子,你应该要孝顺我」,这个话说不出口。谁来教孝?老师,第三者来教。老师要说明父母的恩德,劝导学生孝养父母,而父母要教儿女尊师重道。同样做老师,「我是你的老师,你是我的学生,你对我要尊重」,也说不出口。尊敬老师,父母要教儿女,教导他,老师对你的恩德,老师启发你的智慧。佛在经上讲,我们的身体得自於父母,父母有养育之恩;老师启我们的智慧,我们的法身慧命得自於老师,这是两大恩人。他们两个互相配合,我们才知道怎么做人,怎样在社会上立足。道,就从这个地方生的,从这个地方建立的。
今天这个社会,做父母的也不知道教儿女尊师重道,做老师的也不知道教学生孝顺父母,这个问题严重,所以今天社会动乱不安不是没有道理,归根究柢,这个教育在观念上错误了。如果是现代这种教育的理念,儒家就不必在《学记》里面讲出他教学的原则,「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这句话就没有意义。所以一个国家要富强,社会要安定繁荣,事业要求顺利、发达,家庭美满,个人幸福,都是建立在教育的基础上。所以佛法是真正至善圆满的教育,比儒家说得更透彻,说得更精深、广泛。我们必须从这个角度上来读佛经,来研究佛的教诲,不能把它看成宗教。再告诉诸位,宗教都是迷信的,宗教要讲信仰的热忱,宗教的热忱就是高度的迷信,这个话并不好听,而佛法是理智的,破迷开悟,是理性的。
从孝敬再推展、再扩大就是大慈大悲。慈悲这个名词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对於广大群众的关怀爱护。称之为大慈大悲就是无条件的,有条件就不叫大,对於一切众生无条件的关怀他、爱护他、帮助他,这在我们佛门是观世音菩萨代表的,观世音菩萨代表这个精神。我们听到观世音菩萨的名,见到观世音菩萨的形像,要生起大慈悲心,那么你供养观世音菩萨就对了,就真的供养了,这是《普贤行愿品》里面讲的「依教修行供养」,你要依教修行才行。我们以前心量狭小,不肯帮助别人,不肯关怀别人,念念都是自己自私自利,这与观世音菩萨完全相违背。我们家里要是供养观音菩萨,起心动念还是自私自利,天天求观音菩萨保佑自己升官发财,财不要让别人发,要让我发,你这样供养观世音菩萨有罪过,你侮辱观音菩萨,大错特错,这样供观音菩萨不但没有好处,有害处,你天天在祷告都在造罪业,身语意三业都在造罪业。所以供养观音菩萨的像是提醒自己大慈悲心。
慈心里面顶重要的,举了一个「不杀」,要紧!你看现在社会的动乱,天天在报纸、广播里面都听到哪里杀人放火,所以慈悲里头特别提出这一点,绝对不损害一切众生,这样你才能真正修十善业。十善业为什么这么困难?前面你看,一重一重把你的障碍去掉了,现在话叫消业障,你的业障消除了,十善业就容易修了。
修十善业才叫善人,你看经上一开端,佛叫「善男子,善女人」。我们看了经上「善男子,善女人」,也自以为自己就是「善男子,善女人」,有没有想到这十善我们有没有做到?如果没做到,「善男子,善女人」我们没有分,不包括我在里头。所以三福三条总共十一句,后后深於前前,就像十一层大楼一样,一层比一层高,上面包括下面,下面不包括上面。所以有十善业的基础,这是善人,真的是善男子、善女人,这样的条件才能入佛门,才可以上佛陀的学校,求圆满智慧的教育。这才进入第二条,就是第二福里头「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这才认真修学觉正净。
「具足众戒」,这个意思都是广义的,不是狭义的。佛教给我们持戒,广义就是守法。特别要明白戒律的精神,抓住它的纲领,为什么?戒条条文是会随著时代不同要重新制定,但是它的精神、原理决定不会改变。像现在每个国家地区的法律,过几年必须要重新修订,为什么要重新修订?时代在进步,现代人对於人事物的想法、看法,跟过去三十年前、五十年前的人不一样,所以那个时候制定的法律现代不适用,必须重新修订。你明白这个道理,所以佛的戒条亦复如是。
所以佛戒条里只有五条戒叫根本戒,这是超越时空的,一切时、一切处都适合,不必要重新修订。不杀生,杀生决定是恶,决定不是善,偷盗决定是恶不是善,邪淫决定是恶不是善,妄语决定是恶不是善,饮酒也不是好事情,酒醉了乱性,出事情。你看现在许多的车祸,中国、外国都一样,出车祸的人大多数都是酒喝多了,酒后开车很容易出事情。这个五条叫根本戒,其余的都要看这个时代、地区加以修订。
所以戒律传到中国,中国第一次做一个大规模的修订就是唐朝时候,唐朝马祖跟百丈这两位大师提倡兴建丛林,丛林就像我们今天讲的大学一样,他们来办佛教大学,将佛的戒律做一次整理、修订,称作《百丈清规》。《清规》就是戒律的现代化,戒律的本土化,使我们生活就有了规范,知道应该怎么去做。《百丈清规》留到现在已有差不多一千三百年,今天的社会跟从前完全不一样,看看今天有没有真正发大心的大德再做一次整理,适合於现代人修学。现代,纵然是出家人,已经不是住在深山里面足不越界的时代,现在出家人随著交通便捷,在世界上也到处跑了,不像从前住在一个山上画一个界线,永远不出界。这是说明我们现代的生活方式跟以前不一样,活动的空间大,我们接触的面也大。
每个国家的文化不相同,历史不相同,生活方式不相同,意识形态不相同,风俗习惯不相同,我们跟这些人接触,你不能不懂,不但要懂,还要遵守。到哪一个国家地区,必须要遵守这个国家的法律、风俗习惯,你才能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你才能把佛教很顺利的在这个地方推广,这么好的东西介绍给大众,他才能接受。所以持戒广义的来讲就是守法,守现前的法律,风俗习惯、道德观念都要遵守,不但要遵守,而且要做出一个好样子给人看。
佛法的宣扬不单单是言语口头上的介绍,要做出样子给人看。所以经上常讲「受持」,就是我们自己依照佛的教诲去做,把自己的过失统统改正过来,这叫受持。「读诵」,常常温习佛的教训,不要忘掉。更重要的,「为人演说」,演是表演,做出个样子给别人看,说是用言语介绍,由此可知,演是身教,说是言教,你教化众生要这样做法。你只会说,你做不到,不行,人家怎么能相信?你叫别人要舍财,自己把口袋张大,往我这儿舍,这行吗?这人家能相信吗?我叫你舍,我已经舍干净了,这人家才会相信,所以一定要自己做到。「孝养父母」,你对父母有没有尽孝?有没有照顾?「奉事师长」,你对老师有没有敬意?你要做出来给人看。你自己没有做到,你所说的没人相信,所以要表演。你说佛法好,好在哪里?你要把好样子拿出来。
依照佛的方法来修学,最好的样子,破迷开悟。我不迷,我样样都觉悟,我快乐,我没有苦,这就是好样子。在生活当中,你没有我快乐,我比你快乐,我比你幸福,我比你美满。佛法样样都第一,没有第二的,一定要真干,如理如法。这个并不是佛菩萨保佑你的,那你就又迷信了。学佛的人永远年轻,学佛的人永远不生病,是不是佛菩萨保佑?不是,人本来就是这样的。
我以前学佛,我的老师告诉我,他说我们中国古人讲的,中国的医学发达很早,有几千年的历史,最早的医学上的典籍,也许诸位都知道,《灵枢》、《素问》,依照这些经典里面所说的,一个人正常的寿命应该都是两百岁以上,这正常的。人,这是一部机器,这个机器你要善於保养它,正常的寿命应该要使用这么多时候。为什么现在人寿命这么短?不善於保养,糟蹋了,自己糟蹋自己,这就难怪了。为什么会糟蹋自己?对於自己不认识,对於自己的生活环境也一无所知,天天在打妄想,天天在生烦恼,妄想烦恼就把这个机器糟蹋了,道理在此地。养生之道,中国人比外国人高明,而佛法真是达到了极处,比我们中国古圣先贤还要高明,那就是佛法讲的修定,修清净心、修智慧。这些都是非常现实的问题,这是说到我们真正在修学有了落实之处。
再往上提升就是讲到出世,超越世间。世间有两重,一个是六道,六道之外是十法界,十法界也是世间。前面跟诸位讲过世间是相对的。世,用现代的话来说,时间的观念,过去、现在、未来,间是空间的观念,而时间跟空间也不是真的,佛在经论上说时空是人们抽象的概念,不是事实。但是这些错误的观念对我们造成很多不利的影响,这是错误,错误的想法,错误的看法,这个《百法明门》里就有,它是属於不相应行法,不相应行法就是抽象的概念。它不是心法,它也不是心所法,也不是色法,所以叫做不相应行法,这是抽象的概念。佛在百法里面归纳为二十四大类,怎样去突破?突破,必须你要把它认识清楚,然后把这些错误的想法、看法舍掉,真正放下,你才能得自在。得自在之后,不能就这么就了,这样了了,那就是小乘人讲的自了汉。实在讲当自了汉,问题并没有真正圆满解决,只不过是到了一个阶段,以为这个阶段就是圆满,其实不是,后面的路还远得很,所以佛再劝人「发菩提心」。我想同学们都晓得声闻、缘觉没有发菩提心,唯有大乘菩萨发菩提心,菩提心是真实觉悟之心,真正觉悟了。
发心之后,「深信因果」。这句话不好懂,我在最初学佛看到这句话的时候,很长的时间,好几年的时间找不到答案。因为三福第一条是人天福,第二条是二乘福,声闻缘觉二乘福,第三条是大乘菩萨所修的福,他把「深信因果」摆在大乘菩萨,我就不懂。如果他放在第一,人天福,我就很容易理解,不会怀疑。他放在菩萨,我怀疑。我想我们一般人都知道因果报应,都知道善因善果、恶因恶报,难道菩萨还不懂?那菩萨不是比我们还笨?所以这句话迷惑我好多年。我问别人,人家也解答得不能叫我满意。这隔了多少年遇到净宗,这才恍然大悟,才晓得那个因果不是普通的因果,正是《观无量寿佛经》,《观无量寿佛经》是讲西方极乐世界的,「念佛是因,成佛是果」,这个因果好多菩萨都不知道。菩萨要知道这个,他还修别的法门吗?不修了,那个法门太难了、太麻烦了,念佛到西方极乐世界马上就成佛,这多快、多简单!这个「深信因果」是专讲这桩事情,不是讲善有善报、恶有恶报,那个浅显的因果谁不懂?
再接著是「读诵大乘,劝进行者」,这两句是化他。众生种类不齐,形形色色,单是我们这个地球上,根性差别就太大了,何况他方世界?何况六道众生?何况十法界众生?所以你必须要通达无量法门,你才能度无量众生。通达一个法门,度不了无量众生,所以末后两句教你「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就叫你干这个事情。十一句里面前面九句是自度、自利,后面两句是广度众生,我们学佛从这个地方学起。出世、入世的界线就在这个地方。
说到这个地方,我们再把它综合起来,归纳起来,用简单的几句话供养诸位同学。所谓出世就是无我,《金刚经》上讲的「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以无我的精神在这个社会上无条件的关怀一切众生,爱护一切众生,帮助一切众生,尽心尽力为一切众生服务,无有疲厌,这就是你们今天所讲的这个题目。
诸位现在是正在学校里面求学,你为什么要求学?为了帮助这个社会,为了帮助众生,绝不为自己谋幸福,绝不为自己求利益,那你做的就是菩萨道,你所修的就是菩萨行,你所得到的是别人得不到的,为什么?你的心地真诚、清净、平等、慈悲。必须要忘我、舍我,为众生,你才能得到。真诚、清净、平等、慈悲,就是你的真心,就是你的本性,宗门讲明心见性,你不必去打坐,不必去参禅,你也就明心见性了。你现前的生活,你现前的工作在读书,认真努力的读书,接受老师的指导,成就品学兼优,为同学做一个好榜样,你就是学生菩萨。你在学生的岗位上,你行菩萨道,你是学生的菩萨,就像《华严经》上的德生童子、有德童女,男学生、女学生,学生的菩萨。
无论在哪个行业,无论是哪一种方式,没有一个不是在行菩萨道,没有一个不是在修菩萨行,由此可知,佛法确实是落实在广大群众生活上,真正是「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佛门当中常说「佛氏门中,不舍一人」,无论是贫富贵贱、男女老少,只要你懂得佛在经中所说的原理原则,依照这个原理原则去修学就是菩萨道,就是菩萨行,也就是这个讲题:「以出世的精神干入世的事业」。今天时间到了,我们的讲演就到此地,谢谢诸位同学。
问:法师曾说以清净心做事,心不与人竞争,那是清净心,但《金刚经》上所说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不是有所出入吗?世间皆有为法,那应该全部都不做了,那我们来这个世间干什么?
答:这问题问得很好。你没有把这部经的意思看懂,佛这首偈是叫你「应作如是观」,没有叫你应作如是做,没有叫你做,是叫你观。
有为跟无为,这也要分清楚。有为法就是生灭法,有生有灭是有为法,无为法是不生不灭。你看看这个世间,哪一法是不生不灭的?我们看所有一切动物、植物、矿物,动物有生老病死,植物有生住异灭,矿物也有成住坏空,由此可知,我们六根能接触的境界几乎全都是有为法。大概我们能体会到一点,可能就是虚空是无为法。千万年前的虚空跟今天的虚空大概没有改变,除了虚空之外,可能都有改变,所以虚空是属於无为法。其实佛给我们讲真正的无为法就是真心,这不是妄心,妄心是有为法,妄心是你会打妄想。如果你一个妄想都不生了,那个心是真心,那个心没有生灭。心是不生不灭的,念头有生灭,所以念头是妄心,这是法相唯识里面讲得很多、很透彻。
真心跟妄心是和合的,真妄是分不开的,但是真妄的界线是很清楚的。念头是妄,没有念头就是真。佛教你明白这个道理,对於真的,你要认真努力去修学、去恢复,真是本有的,要恢复;妄的,你要懂得舍弃。因为妄心变现出来的是十法界,是六道轮回,是从妄心、妄想里头变现出来的,这个东西不是真的。明了之后,这个事情要不要做?刚才说要做。你不明了,你现前一切所造作的叫随业受报,你自己做不了主,业力在支配你,你没有法子。你迷惑,你造业,然后又受报,受报当中再迷惑、再造业,永远在那里循环,这就是轮回的现象。如果你明白了、觉悟了,叫你应作如是观,观是智慧,你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你事情还做不做?你做得比别人更积极,你不会说我们来这个世间什么都不要做,什么都不干了,那你变成外道。
你还在干,你干什么?你干什么都不干,你还在干。你要说你不干,不可能的事情。你在那里干「我什么都不干」,你在干这个,你还是没有办法解脱。什么都不干是无明,那个无明起来,将来变成什么样的果报?变成石头,这个问题严重。从动物变成植物已经很糟糕了,再从植物变成矿物,他什么都不干了就变成矿物。动、植、矿怎么来的?都是从心想生,这是佛在大经上说的「一切法从心想生」,可不能想什么都不干,那将来就变成石头了。
所以诸佛菩萨都是作如是观,都是看得清清楚楚,他干得更积极、更认真,为什么?觉悟一切众生,做觉悟的样子给一切众生做榜样,唤醒一切众生,帮助一切迷惑颠倒的众生破迷开悟,这就叫行菩萨道,普度众生。
菩萨在哪里?各行各业。你现在做学生,刚才讲了,做学生菩萨;做老师的,你是老师菩萨;你将来离开学校到社会去工作,你做工人,就是工人菩萨;你做商人,商人菩萨。为一切众生做觉悟的榜样,不是没有事情做,事情多得很。可是菩萨做事跟我们做事不一样,我们做事做得很辛苦,做多了会疲劳、会疲倦,菩萨做事做得很自在,不会疲劳,不会厌倦,为什么?菩萨无我。我们为什么做事情做久了会辛苦、会疲劳?我,我在这里站了这么久,应该很累了,他有我。如果没有我的话,在这地方站上三天也不累,那谁累了?没有我,谁累了?有我就累了,有我就苦了,没有我就无有疲厌。你看《行愿品》最后,「无有疲厌」,他为什么无有疲厌?因为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所以他不疲不厌。这「我」很麻烦。这个问题答覆了。
问:在生活中受到蚊虫、蟑螂、蚂蚁的干扰,应该怎么样阻止它们?
答:你想想看怎么处理好?这些也是众生,佛在经上讲「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所以它也有佛性。它很不幸,变成这个样子,这是业报,我们对它也要生怜悯心。知道我们跟它可以交通的,可以有感应的。什么方法交通?诚则灵,至诚感通,用真诚的心对待它、关怀它就能够跟它起感应。我们居住,有环境,有界线,请它不要在这个界线之内干扰我们。它在界线之外,我们要常常照顾它,这样就很好。过去印光大师他老人家住的房间,这在传记里头有,平常这个房间有蚊虫跳蚤这些东西,可是他老人家住在这里面,你去找,仔细找,一个都找不到。到哪里了?搬家了,搬走了。为什么?他的心清净,他的心慈悲,能感动这些小动物,它走了。凡是它来找你麻烦,都是你心不干净,它没把你看在眼里,这是真的不是假的。
如果像是蟑螂、蚂蚁这些东西,你可以把它诱到外面,我们在院子里面常常也布施一点东西,它找东西吃。房子里面一定要清洁、要整齐,这是缘,它就不会来干扰,自己真诚、清净、慈悲,这最重要了。所以动物能够感动,不但是动物,植物都是如此。你看看爱护花的人,他养的花特别好看。对花没有爱心的人,他天天浇水,花还是一样枯死。植物跟人有感情,能感动,植物尚且有感,何况动物?总是以真诚对待一切众生,这是一个彻底的办法。你要说用什么东西杀它,杀不完的,冤仇愈来愈深。
大家可以放心,我在这里站二、三个小时,时间很短,不长。我在洛杉矶,一天在那里站九个小时,我讲得很起劲,他们坐在那里都很累,都受不了。
问:如果在生活中犯了戒,或做错了事,要如何忏悔赎罪?
答:忏悔真正的意思是后不再造,这是真正的忏悔。谚语常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失总是会有的,会常常有,你要没有过失,你就不会到人间来,你老早就成佛、成菩萨,你怎么会到这个地方来?你既然到这来了,必定就有过失。所以过失不怕,你能够发现自己的过失,很好,发现自己的过失就是佛法讲的你觉悟了。迷惑的人不知道自己有过失,觉悟的人知道自己有过失,把过失改过来就是修行,就是忏悔。所以忏悔的意思是后不再造,这样就对了,这个就是真正的改过自新,是记住实行佛的教诲。
不必为了自己造作这些恶业常常感觉到有罪恶感,不好,你每想一遍,又造一次。身没有造,口没有造,意在造,你是愈造愈严重。最好的方法,把念头转过来,你要想到造作罪业,把那个罪业的念头放下,念阿弥陀佛就好,这是最高明的忏悔法。念头转过来念佛,念佛第一功德,要转得快。这个忏悔法,过去前清乾隆年间,灌顶法师,灌顶在历史上也是很有地位的一位大德,他的著述很多,他在《观经直指》里面就教给我们,他说世间极重的罪业,任何方法都忏悔不了,最后这一句阿弥陀佛能够忏悔得干干净净。这个话说得很有道理,就是把你这个罪恶的心转变成阿弥陀佛,这个方法好极了。
问:为了家庭不能吃长素,念佛有用吗?
答:你说念佛有没有用?学佛跟在学校求学有很多地方类似,学校里面有很多科系,你们只是选修一个科系,四年就毕业了。佛法也是如此,佛法在中国大小乘有十个宗派,就好像是十个学院,而每一宗里面又分很多派别,就如同科系一样。我们学一个科系,依照这一个科系里面的课程,你把它修满就毕业了。在净土宗这个科系,课程最少,包括后面祖师加上去的课程,到现在也不过就六部而已,五经一论。这五经都不长,论也很短,《往生论》也不长。所以我们修这个法门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个法门里面并没有说不吃长素的人念佛不能往生,你去查五经一论,你去查查看有没有这一句?没有这一句。
而经典里面告诉我们,修学这个法门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要紧的是三个条件,信愿行。信就是真正相信有西方极乐世界,有阿弥陀佛,决定是有,不是假的。愿,我真想去,这个世界太苦了,轮回很难超越,我真想到极乐世界去,这不是假想,真想,当然这个世间你就能放下,就能舍弃,这个世间什么都不会放在心上,有也好,没有也好,都非常自在。行就是老实念佛,老实念阿弥陀佛,不能够夹杂,不能够间断。这三个条件你具足了就决定得生,与吃不吃长素没有关系,没有说不吃长素就不能往生,没有这个话。
当然素食是最好的,这个饮食,大家都懂得,我们要健康的身体,我们总想青春能长驻,能够不老,那什么方法最好?在饮食方面,素食最好。这是诸位现在正在求学、在年轻的时代,你要明白这个道理,如果你二十四岁学佛吃素,你永远保持二十四岁,很难得。我二十六岁学佛,二十六岁就发心吃素,我今年七十一岁,你看看还像二十六岁一样,这就是告诉你素食的好处。世间人对於饮食,只知道卫生,这个生是生理,保卫生理,怕吃了不干净的东西得生理上的病,这世间人晓得这桩事情。可是伊斯兰比我们一般人高明,伊斯兰在饮食上不但懂得卫生,他懂得卫性,性是性情,一个好的性情,善良的性情,所以对於饮食他选择,他有很多东西不吃的,奇奇怪怪的他不吃,他懂得保卫善良的性情。而佛家这个饮食比那个又更进一步,懂得卫生,懂得卫性,还懂得保护清净心,保护慈悲心,所以素食达到这三个目标,知道卫生、卫性、卫心,这才是饮食里面最美满的。我们不晓得这个道理不肯吃长素,明白这个道理,不要人劝,自自然然你就会发心。
我吃长素不是人劝的,我在学校念书的时候,小时候念书的时候,我在伊斯兰教里头一年,我非常欣赏它,非常欢喜它,它比基督教、天主教高明,里面有很多东西很好。所以以后学到佛,讲到慈悲心,我从这里觉悟过来的,原来素食更进一步,所以我才发心吃长素。
素食的利益非常之好,最重要的,心地要清净,这是养生的大根大本,心地清净,符合佛在经上讲的原理,就是「一切法从心想生」。我们对这句话,诸位要是细心去观察,不难发现,特别观察退休的人,你看他在没有退休之前,他一切很正常,他一旦到退休,大概退休如果两年没有见到他,你要看他,他至少老了二十年。为什么会有这个现象?因为他平常工作繁忙的时候,他没有想到他老,没想到。这一下退休,没有事情了,想到老了,天天在念老,老得好快,从心想生。你老了,当然就连到就想到病,就想到医生,所以一身都是病。病从哪里来的?胡思乱想想来的。他要不想,没病。心理上的不健康影响到生理,所以健康的心理非常重要。所以念佛的人好,天天想阿弥陀佛,想观音菩萨,阿弥陀佛不老,观音菩萨也不老,所以他就不容易衰老。
问:如学佛学得正确会有法喜,如觉适当,可否略谈法喜?
答:法喜何必要谈?你看到他就很欢喜了。这个东西可以劝人学佛。我在美国住的时候,我们一些邻居,外国人,看到我们很欢喜、很自在,他非常羡慕,就有一天找到我的一个学生,我这个学生是很年轻,在美国长大的,从小学就在美国念。他就问他,他说你们这一家人,他不知道我们是道场,为什么每个人都那么欢喜,都那么快乐?你们是干什么的?他来打听。所以我就教给他,他要问你,你告诉他,我们是念阿弥陀佛的。他一定会问念阿弥陀佛有什么好处?念阿弥陀佛会长寿,念阿弥陀佛会年轻,念阿弥陀佛不会老,他就来了,他一定跟著我们。
问:学佛要从哪里学起?读经书,诵经,听座谈会,经书上不容易读怎么办?座谈会听不懂怎么办?诵经就比较容易,但是不懂得经的意思怎么办?
答:你问得很好。其实学佛从哪里学起?刚才说过了,从「孝养父母,尊师重道」这里学起。
依照中国大乘佛法的教导,在中国是以四大菩萨做为代表,所以这不是神明,你要把他当作神看待那就错了。第一位就是地藏菩萨,地藏菩萨代表的是孝亲尊师。这个地就是讲的心地,真心本性,藏是讲的宝藏,宝藏就是智慧德能。佛说过了,「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这大家都平等的,如来的智慧德相就在我们真心里面,我们现在迷失了。如何开发自性的智慧德能的宝藏?那个工具就是孝敬。孝敬是性德,唯有与性德相应的才能开发性德的宝藏。所以佛法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孝」这一个字代表了全部的佛法。
中国文字的符号也实在是不可思议,充满了智慧。中国这个「孝」字在六书里面讲是会意,叫你看到这个符号,体会它的意思。它上面是父,下面是子,父子是两代,合起来才叫孝。现在外国人讲代沟,代沟就是没孝、不孝,孝道里头没有代沟。不但父子是一,过去还有过去,未来还有未来,过去、未来整个是一,叫一法界,所以这个符号在我们佛法里讲就是代表一真法界。我们与一切法,一切众生,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都没有界线,有了界线就不孝了。所以你才晓得什么人把孝做得圆满?成佛才圆满。等觉菩萨尽孝还没有圆满,因为他还有一品生相无明没破,这个孝字还有欠缺,还不圆满,成佛才圆满。
所以学佛要从孝敬开始。刚才讲了,再提升就是观世音菩萨大慈大悲,然后再进一级,文殊菩萨的智慧,我们孝敬慈悲要依智慧,不能依感情,依感情就错误了,情是迷的。这诸位要记住,尤其是年轻人,你说是今天你爱她,这是假话,不是真的,虚情假义,你要看破。你看这世间报纸上天天有离婚打官司的,他们最初是爱得不得了,可见得是假的不是真的,所以我们一眼就把他看破了,虚情假义。那些话听听就算了,绝不可以当真,你要当真就吃亏上当。
什么时候才是真的?在佛经上讲,证得阿罗汉果之后是真的。没证阿罗汉果之前,佛讲都是虚情假义,往来都没有真心。他连自己都做不得主,自己的心都会常常在变,自己跟自己都做不了主,他还能爱别人?没有这回事,这要觉悟,要有智慧。所以佛用文殊菩萨代表智慧。最后,普贤菩萨代表实行,就是把孝敬、慈悲、智慧落实在生活上,落实在你工作,处事待人接物,那叫做普贤。这是四大菩萨代表修行的过程,我们从哪里做起。
问:如何从出世的精神来处理世间的待人处事?
答:这个问题其实刚才都曾经说过,就是以清净心舍己为人。刚才我说的地藏的孝敬,观音的慈悲,慈悲就是无条件的关怀、爱护、帮助人。文殊的理智,普贤的实践。遵守这个原则,这就是菩萨行。这个原则适用於任何行业,任何生活方式。
问:请问在家众居士可否在无出家众及师父的情况下,主办三时系念法会?有何不妥?
答:可以的,在家同修可以办,没有出家人带领的话,自己可以办,但是这个仪规要学习,要熟悉。最好是有在家受过菩萨戒的,那就更如法,就是在家同修当中,自己有修持。凡是超度,这个事情是跟鬼神打交道,我们自己要用真诚的心来修法、修供养、修忏悔法,不能够儿戏,否则的话,你要做得不如法,鬼神会找你麻烦,这你不能不注意。所以一切要如法,这个在家居士可以做。
问:除了发菩提心,是否也要发愿往生一个净土(净土指弥陀净土)?
答:这就行了。实在讲,发愿求生弥陀净土这个心就是大菩提心,菩提是真正觉悟。一个人肯发心求生弥陀净土,那真的觉悟了,那不是假的,这个觉悟超过许多菩萨,这是《无量寿经》上讲得很清楚。
问:请法师你能慈悲考虑在你下次来新加坡的时候,也为佛弟子开研究班,目的在於使佛弟子於说法也能有依归的准则。
答:大概居士林有佛学班,有佛学班就很好。我到这边来是接受李木源居士的邀请,他邀请我的大概都是预先约定的,或者是讲经,或者在这边教学,此地他是主人,我是客;他是老板,我当伙计;他是校长,我是教员。你们有什么要求,要求他,要求我,我没有办法。
问:请问什么是「三障诸烦恼」?
答:「三障」是佛学的名词,通常指的是「业障、惑障、报障」。惑是迷惑,迷惑障碍,障碍你觉悟,障碍你修行。这个业是造业,当然是指的恶业,不但恶业有障,善业也能障,障净业。所以佛教给我们修净业,不但不造恶业,善业我们虽造而不执著,那就是属於净业,净业的意思在此地。就是不执著,做了之后,若无其事,心里面干干净净,没有丝毫染著,这就叫净业。报是果报,譬如造恶业得三途的果报,地狱、饿鬼、畜生,决定障碍修行。这叫三障。烦恼,那就指的很多,通常佛在经上把烦恼归纳为二十六类,我们称为「二十六种烦恼」。二十六种有六种是根本烦恼,二十种随烦恼,这在法相唯识里面都有分析,这称之为「诸烦恼」。
问:如只能在身上做到孝顺父母,没有在心上做到,又该如何做法?
答:最重要是心上有,心上没有,在事上有,那是形式的,一定要表里一致。如果心上做不到,你要常常想到,常常观察,你看小孩从出生到慢慢成长,你看看做父母对他的关怀爱护,从这个地方能产生感恩之心,孝顺之心,你要观察,这是一个好的方法。从看到别人做父母照顾婴儿,照顾小孩,知道我们自己在出生的时候,在长成的时候,父母是怎样爱护我们?怎样关怀我们?怎样为我们做种种牺牲?今天我们长大成人,怎么能把这个恩德忘记?你要是忘记了就叫忘恩负义。我们自己做忘恩负义的事情,将来你自己的儿女必定也忘恩负义,不会孝顺你的,因果报应,要知道。我们孝顺父母,将来自己儿女孝顺;我们不孝顺父母,将来没有人孝顺你,那时候你就很可怜了。好,时间到了,我们就到这里圆满,谢谢大家。
主席,诸位同学,诸位大德,今天难得有这个机会,参加贵校佛学社的三十周年的庆祝。你们给我出的这个题目是「以出世的精神干入世的事业」,这个意思非常之好。
学佛首先要对佛法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这是非常重要的。佛法究竟是不是宗教?我们应该要用什么样的心态来学习?这是首先要明了的课题。佛法在现前这个社会里面,我们仔细去观察,大约有五种不同的形式出现在世间。第一种也是大家最熟悉的,认为它是宗教,宗教的佛法。第二种是学术,有一些人把佛教看作是哲学,所以变成哲学的佛法,佛法里面确实有哲学,但是它不纯粹是哲学。第三种,这是近代才出现的,有一种邪教的佛教,与佛教教义完全脱离,打著佛教的招牌欺骗大众,这是对社会、对大众有害而无一利的。第四种在最近也有一些,叫作秀的佛教,表演的,作得很热闹,也能够邀集许多的大众来观赏。第五种,我们称它为传统的佛教,这是释迦牟尼佛代代相传下来。可是传统的佛教在现代确实不多见,我们一般所见到的可以说都是已经变了质的佛教。传统的佛教,我们必须把它认识清楚。
在过去,民国初年的时候,中国佛教界有一位欧阳竟无先生,他是杨仁山居士的学生,这师徒二人对於中国近代佛教有很大的影响,特别是欧阳居士在南京办的「支那内学院」,时间虽然不长,可是发挥了相当大的作用。民国以来,佛门的一些法师、大德居士,有不少都是由支那内学院出来的。欧阳先生曾经在第四中山大学做过一次讲演,第四中山大学就是现在南京师大的前身。他的讲题说明「佛法非宗教非哲学」,肯定说明佛教不是宗教,也不是哲学,题目的后半是「而为今时所必需」,这个题目很动人,这次讲演确实也震撼了佛教界。他的讲词经过王恩洋居士的记录,以后出版,有一个小册子。而在这个社会上许多的人都把佛教看成是宗教,欧阳先生第一个提出来,大声疾呼,说明佛教不是宗教。
佛教究竟是什么?这是我们学佛人不能不清楚的。佛教是佛的教育,是佛陀的教育,是释迦牟尼佛对於九法界一切众生至善圆满的教育。佛教育的内容是究竟圆满的智慧,佛经里面所谓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是梵语音译的,它的意思是「无上正等正觉」,无论是大乘、小乘,无论是各宗各派,所求的就是这个目标,就是这个方向。佛家宗派多、法门多,法是方法,门是门径,也就是说求得无上正等正觉的方法、手段不相同。虽然有许多的方法,在经典里面佛常说的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可是他们所求的是同一个方向,同一个目标,这也正说明了所谓「法门平等,无有高下」,他是一个方向、一个目标。
有智慧,这就能解决问题。所以佛法所求的是智慧,佛法是智慧的教育,佛法是智慧的教学。历代祖师大德们用最简单的语句为我们诠释佛法修学的纲领,所谓是「破迷开悟,离苦得乐」,这是每一位同修、同学们都熟悉的。离苦得乐是从果上说的,破迷开悟是从因上讲的,有因有果。我们看看现代的世间,无论是哪一个国家,哪一个地区,大家生活都非常辛苦,工作、生活的压力非常沈重,这是我们亲身所体验的、所感受的。乐,我们希求,可是几个人得到了?纵然得到一些乐,实在讲不是真正的乐,但是他所付出的代价有多少?如果我们细心去观察,确实是得不偿失,你所得的乐太少,你所付出的代价太沈重了,所以乐在哪里?
为什么有苦乐?佛告诉我们,觉悟就乐,迷惑那你就苦了。迷的是什么?觉的是什么?这是佛法所讨论的中心问题。整个佛法,在中文,古人将这些经论搜集起来,分门别类,编了一套丛书,称之为《大藏经》。这一部《大藏经》里面说的是什么?我们能不能用一句话把它说明?实在讲,一句话是可以把整个佛法交代清楚。《般若经》上讲的「诸法实相」,这句话要是用我们现代白话来讲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无非是说明宇宙人生真相而已。所以佛他讲,他没有说一句法,这个话是真的不是假的,他给我们说的宇宙人生真相,除宇宙人生真相之外,佛一句话没说。这个里面意思就很深很广,其味无穷。人生就是我们自己,宇宙就是我们生活的环境,诸位想想,佛教导我们的,佛为我们所宣说的,与我们自己的关系多么密切!换句话说,如果你认识自己,你明了自己生活的环境,你就乐了,你就没有苦了。明了就是觉悟,如果你对於自己不明了,对於自己生活环境也是无所知觉,那你就叫迷,迷了之后,当然就会产生许多错误的思想,错误的见解,错误的行为,那你的生活当然就苦了。由此可知,觉与迷,苦与乐,分界线就在此地,这是我们首先要把它认识清楚的。
然后我们归到今天这个讲题上来,今天讲题的中心是一个出世、一个入世。我要先问问大家,出入的门在哪里?如果没有门,哪来的出入?出入总有个界线。你们谁能把这个界线找到?我从哪里出?从哪里入?你们诸位同学当中有没有知道的?出世、入世的界线在哪里?如果这个界线找不到,我们还是迷惑颠倒。迷不能解决问题,觉悟才能解决问题。给诸位说,世间跟出世间没有界线,哪来的界线?没有界线,为什么说个世间、出世间?其实这就是觉与迷的代名词而已。觉悟了,就出世间;迷了,就在世间。你乐了,就出世间;你苦了,就在世间,世间苦。你的生活过得很苦,那你一定在世间,你没有出世间,出世间就乐了。觉与迷,就是对於宇宙人生的真相,你是不是真的清楚了、真的明白了?明了之后,就像佛在经中所说的,你所过的是智慧的生活。如果你要是迷了,你所过的是烦恼的生活。诸佛菩萨证得菩提,菩提是大觉,差别在此地。由此可知,我们要怎么样破迷开悟?诸位如果把这桩事情搞清楚,修学的方向搞清楚,你是真正在学佛,真正在学佛就是真正学觉悟,不再搞迷惑颠倒了。
佛教给我们觉悟,一切经论都为我们宣说这桩事情,尤其是《般若经》。《般若经》的分量多,世尊当年在世讲演的时间也特别长,现在《大藏经》里面分量最长的就是《大般若经》,总共有六百卷。全经的目的就是帮助我们破迷开悟,帮助我们认识自己,认识生活环境,佛把这些理事为我们说明白、说清楚了,然后教导我们修行。修是修正,行是行为,修行就是修正错误的行为。我们中国古时候的人言语文字都喜欢简单,现在我们听到这种简单的术语往往把意思错会。现在人一听到修行,大概就想到这个人出家了、学佛了、吃素了,天天念经敲木鱼,大概这个叫修行,你说错到哪里去了!
行为太多了,数不尽,所以佛用归纳的方法把我们种种行为归纳起来,不外乎三大类。第一个,口的行为,口的言语,言语是口的行为;第二个,身体的动作,身体的造作,这身的行为;第三大类就是你的思想,起心动念,你对於一切人、一切事、一切法的想法、看法,这我们讲心理的行为,在佛法称为意业行为。行为再多,总不外乎身语意这三大类。这个三大类的行为错误了,错在哪里?跟宇宙人生真相相违背,这诸位要晓得,不是跟佛的教诲相违背,佛没有教人,这是佛陀我们最佩服他的。佛没有意思,佛从来没有说过一句法,我们要找佛的碴是决定找不到的。佛没有说话,佛所说的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你与真相相违背了,你错了。你要把错误的看法、想法、说法、做法修正过来,这叫修行。由此可知,哪一个人不要修行?如果你不修行,换句话说,你就是不肯把你自己的错误修正过来,那你就得甘心情愿过苦日子,甘心情愿迷惑颠倒、离乐受苦,你搞这个。如果不愿意迷惑颠倒,不愿意再过这个苦日子,我们要觉悟,我们要得乐,那就得要把错误修正过来。所以我们对「修行」两个字的定义要认识清楚。
修行在什么地方用功?古来的这些大德教导我们,尤其是禅宗,教人从根本修。根本,我们刚才举这个例子,身语意,这三大类的行为。这三大类,哪个是根本?当然意业是根本,也就是说起心动念,这是根本。换句话说,如果你的思想见解正确没有错误、没有偏差,这就是根本,那你的言语、你的造作自然就与宇宙人生的真相相应了,这相应就是一致,那就没有过失。所谓一致就是自然的,现代人讲自然生态,自然生态是最好的,是最美满的,如果我们要把它改变那就错了。
所以佛法教我们顺其自然,尤其是《楞严经》上常讲的「清净本然」,这是诸佛菩萨他们的生活状况,他们是恒顺自然、清净本然,所以过的是高度智慧的生活,究竟圆满的生活。这是我们现在无知,把它说作出世的精神,这是我们看错了,他没这个意思。我们思想观念当中有出世、有入世,他们没有,你要有这个念头,有出有入,你就别想出世,永远出不去。你有能有所、有自有他,乃至於有真有妄、有善有恶,说了这么多,归结起来就是一句话,相对的,对立的。相对的,这叫世间,你怎么能超越世间?怎样才能够超越世间?佛告诉我们,你把相对的念头舍掉就超越了。
佛给我们说尽虚空遍法界是一不是二,你在这个一里面一定要把它分二、分三,这就是把自然生态破坏掉了。法界原本是一真,这大乘经上讲的一真法界,一真法界里头没有能所、没有对立的。凡是对立的都不是清净本然,换句话说,都不是事实真相。你在事实真相里生起错误的见解,错误的想法,当然你连带就有错误的做法,有因必有果,这样才变现出十法界。
如果执著分别严重,那从十法界里头又变出六道轮回,原本没有这个东西的,都是虚妄的。虽然变现出这些东西,这东西到底是真的、是假的?佛告诉我们不是真的,事是有,所以佛家讲这是假有。佛在经论上常常用比喻说,譬如《金刚经》上讲「梦幻泡影」,梦有没有?你们每个人都曾经作过梦,正在作梦的时候好像是有,可是醒来之后就没有了,所以梦不是真的是假的。佛告诉我们六道轮回十法界就是梦中的境界,我们现在是在作梦,在梦里头,而把梦境当作真实,这坏了。不知道现前境界是梦幻泡影,你把它当真,当真,你就迷了,你在这个里面就有得受了,就得不到乐。
反过来,诸佛菩萨在这个梦中,他是清醒的,他知道在作梦,所以他在梦里面很快乐。梦中梦到一头老虎要来吃我了,你看没觉悟的人,这老虎来吃还得了!他吓的一身冷汗,醒来的时候,身上还是一身汗,吓的那个样子。觉悟的人知道这是梦,老虎来吃了,就学释迦牟尼佛舍身喂虎,他就很快乐,就很自在,假的,不同的地方就在此地。所以《楞严》上讲「若能转境,则同如来」,你在境界里头得大自在,你跟诸佛如来就无二无别了。
所以我们要认识修行这两个字的定义,人人都要修行,都要把你的错误修正过来,你才有进步。佛法给我们修行订了一个标准,就是大家一入佛门,佛法教给你修行的总纲领、总原则,这叫「三皈依」。我想在座的同修受过三皈依的人很多,虽然受过三皈依,可是我看不出你有皈,也看不出你有依,你只是做一个形式上的三皈依,其实你也没皈,你也没依。你皈从哪里归?你依什么?所以是糊里糊涂的受,糊里糊涂的学,学到最后你说有成就了,成就个糊里糊涂。你说你成佛了,糊涂佛,这是真的不是假的,有糊涂佛,你们大家都是糊涂佛。你看世尊在《华严》、《圆觉》上说「一切众生本来成佛」,哪个众生不是佛?天台大师讲的「六即佛」,六即佛第一个就是讲「理即佛」,从理上讲,一切众生都是佛;从现象上讲,我们都是糊涂佛,都是迷惑颠倒的佛,所以这个是事实,我们要清楚。
佛法僧三宝,在古时候讲没有问题,古时候佛家这些名相术语,佛都讲得很清楚、很明白,大家一听就能生觉悟的心。佛法传久了,久了就免不了变质,愈传愈讹,把这个意思错解了、曲解了,这个现象是有,一般学术也有。我们读禅宗六祖惠能大师的《坛经》,《坛经》就是他的语录,我们后人对他尊重,称它为《坛经》。他在《坛经》里面传授三皈,我们看那个文,他改变了,他给人传授三皈,他叫「皈依觉,皈依正,皈依净」,他不用佛法僧,他用觉正净,然后加以解释,「佛者觉也,法者正也,僧者净也」。我们要想想为什么六祖大师传授三皈要这个说法?这是在以前我们在经典里面没有看到过的,在语录里面也没有看到过的,而是他老人家第一个这种说法,必有因缘,不能说无缘无故这种说法。这使我们联想到在那个时候可能对於三宝的意思逐渐含糊了、曲解了、错解了,於是他老人家用这个方法提醒我们。
佛是觉悟的意思,所以我们皈依佛不是依靠泥塑木雕的佛像。佛不在世间,我们现在供养的是佛的形像,要是依靠这个佛的形像那就错了,那就完全是迷信,这个佛像怎么能保佑我们?正所谓「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它怎么能保佑我们?所以你要听到佛这个字,佛是觉悟的意思,那就对了,这是我们修学的总纲领、总方向,我们要依觉。皈是回归、回头,从哪里回头?从迷惑颠倒回头,要依觉悟,觉而不迷。用最浅显的话来说,我们对人对事对物都要清楚明白,决定不迷惑,这叫做皈依佛,皈依佛是这个意思。从迷惑回过头来依觉悟,念念觉,时时觉,处处觉,觉就是佛菩萨,迷就是凡夫,这叫「皈依佛」。
第二个原则是「皈依法」,六祖大师说它作「正」,正就是大乘经上常讲的正知正见,正确的思想,正确的见解,与宇宙人生的真相相应,这个想法是正确的,这个看法是正确的。如果与事实真相不相应,你的想法、看法是错误的。那么事实真相是什么?这就很难懂了,这要详细说要占很长的时间。你看释迦牟尼佛就单单讲这个问题讲了二十二年,我们这个几分钟的时间怎么能说得完?而六百卷《大般若》里面,我们中国人选择当中的一卷,六百卷里面选择一卷,这一卷是《金刚般若波罗蜜》,这一卷确实是《大般若》的纲要,说得再多,大概也都不出《金刚经》上讲的原理原则。《金刚经》说的简单,六百卷说的详细,也可以说六百卷的《大般若》就是《金刚经》的详细讲解而已。
《金刚经》的纲领,最重要的,佛给我们讲三心不可得,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这是我刚才讲宇宙人生的真相,这是讲人生的真相。你起心动念还患得患失,岂不错误了!告诉你三心不可得,你还想干什么?什么都不想,你就是佛,就是菩萨,你就对了;一天到晚胡思乱想,你错了,正知正见的标准在此地。所有的念头,佛说得好,都叫做妄想,想加个妄,不是真的,与事实真相相违背。外面的境界,诸法,一切诸法,佛说了,诸法是缘生的,缘起性空,没有自性,没有自体,「当体即空,了不可得」,这是一切诸法的真相。这个事跟理都很深,如果你真的见到了,佛法里面叫「见道位」,你真看到事实真相了,你就是「见道位」。见道位,在菩萨果位上,圆教初住菩萨叫见道位,那就恭喜你,你就出世了,你就不在世间,这才真正叫超越了,不但出了六道轮回,也出了十法界,你的知见叫正知正见,它有标准的。这一桩事情,如果真正发心要学佛,你要常作如是观,观察宇宙人生确实跟佛在经上讲的一样,佛讲的正确,一点都没讲错。
你见到真相之后,你就看破了,宇宙人生你看破了。看破之后,当然你就放下了,放下之后,你得大自在,那个时候你的生活空间是尽虚空遍法界,是你活动的空间,那就真乐,所以离苦得乐是真的不是假的。由此可知,最大的苦难就是你放不下。放不下的人苦,非常的辛苦。这个是第二个修行的纲领、原则:正知正见,正而不邪。我们要失去了正知见,我们的思想见解就不正,不正叫做邪见,你的想法、看法错误了。
第三个纲领是清净,用僧来代表,「皈依僧」。常说的「六根清净一尘不染」,《坛经》里面所讲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那是讲清净心,真心本来清净。我们现在心不清净,被污染了,现在所谓的精神的污染、思想的污染、见解的污染,这个很严重。所以你们学佛,尤其是你们学佛的同学们要注意,要善学,如果不善学,你决定被释迦牟尼佛所污染。佛不想污染你,结果你被佛污染了,佛看了都流眼泪,这是真的,为什么?佛是教你破迷开悟的,你读佛经,展开经典胡思乱想,你就被污染了。
过去有一年,哪一年我记不得了,很久了,有一位同学,好像是师范大学的一个学生,他们有佛学的社团,他来告诉我,他在那个社团里头讲《百法明门论》,在社团讲这个,来告诉我。我听了就很怀疑,我说你可能讲的是百法黑门论,你怎么会讲《明门论》?明是开悟,这一百法讲完之后,人恍然大悟,那是明门。如果你这一百法讲了之后,学生听了之后,牢牢的记住这一百法,那就变成黑门了,为什么?被污染了。他心本来清净,什么都没有,现在有一百条的污染,那还得了!我们学佛法不能不防止这一点,不要被佛法污染。你被佛法污染,你怎么能开悟?这就是所谓,你读佛经,死在字里行间。我们世间人讲念书,读死书,念书念成书呆子。学佛,念经也念死经,到最后变成佛呆子,这就错了。这一点是非常困难,所以一定要有好老师在旁边指导,好老师无非就是防止你堕落在污染里头。你执著经教,死在名词术语里头,这就大错特错。所以好老师是字字句句里头提醒你,你要有悟处,你要能领悟,你要能生智慧,这就对了。不生智慧就生烦恼,总是趋向这两个极端,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所以第三个原则教我们「皈依净」,心地清净,离开一切污染。
佛教给我们总纲领,三个字,觉正净,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无论是对人对事对物,一切时、一切处,保持这三个原则,这叫学佛。不但对於你们现在讲的世间法,我们不迷、不邪、不染,对於佛法也不迷、不邪、不染,这就对了。如果你对佛法也要迷在里面,搞迷邪染,那佛法也变成世间法。如果对於世间一切法,你都不迷、不邪、不染,所有一切世间法都是佛法。告诉你,佛法跟世间法没有界线,世间跟世间也没有界线,由此可知,诸位用觉正净去从事於世间任何一个事业,这就是今天你们这个题目里面所说的「以出世的精神干入世的事业」,所以你要真正懂得修学的纲领。
这个题目非常好,为什么?佛经里头有,但是佛经里头不是这几个字,但意思完全相同。《华严经》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就是以出世的精神干世间的事业。五十三位善知识,这五十三个人就是《金刚经》上所说的诸佛如来,五十三位都是诸佛如来,他们不是凡夫,可是他们所干的事业跟我们现在社会上、跟你们大家没有两样。这五十三个人代表我们现实的社会,各行各业、男女老少,从大的方面来分有二十类,就是二十种不同身分的人,但是每个种类里面又分的有好几个人来做代表。我们看看他们的事业,由此可知,他们没有离开他们的工作岗位,没有改变他们现前的生活方式,就在现实生活当中,现前工作当中,他们能够运用觉正净,所以穿衣吃饭是行菩萨道,穿衣吃饭是证无上正等正觉,就在自己生活当中,就在自己日常工作当中,人家是菩萨,人家是佛陀。由此可知,这部经里面,佛给我们说圆满的理论、精细的方法,后面还用五十三个人来表演给我们看,把这些理论方法怎样落实在生活上,落实在日常工作当中,来修菩萨行,来修菩萨道。
《华严》代表的就是文殊跟普贤,普贤菩萨十波罗蜜,普通大乘法里面讲六波罗蜜,《华严》用「十」代表大圆满。普贤菩萨的十愿,十波罗蜜跟十愿怎样运用在生活上?我们每天要穿衣,如何把十波罗蜜、十大愿王用在穿衣上?用在吃饭上?用在工作上?用在应酬上?你要学会了,你就是文殊菩萨,你就是普贤菩萨。世尊慈悲到了极处,唯恐我们不会,用五十三位善友来表演给我们看。如果我们从他所干的事业上来看,真的也是包罗万象,里面有从政的,政治工作者的,有国王,这是统治一个国家,他怎样用觉正净、怎样用十波罗蜜、十大愿王,用在政治活动方面?有经商的商人,有做工的工人,有船师,船师我们现在讲航海家,轮船里面船长。那时候没有飞机,如果要有飞机,一定也有机长,我们可以以此类推。里面有童男童女,童男童女是学生,也有宗教师,所以佛教不是宗教,宗教师也应当学佛,为什么?他要有智慧,没有智慧不能解决问题。他讲这些宗教的经典为什么讲不好?宗教经典多半介绍天上的事情,天上他没去过,他当然讲不出来,可是学了佛就很容易去过。他对於天上实际上状况知道太少了,佛这个里面讲得很详细、很丰富,天也相当复杂,比我们地球复杂多了。这个是《华严》,特别是末后《普贤行愿品》总共有四十卷经文,几乎占我们中文《华严经》的一半,为我们详细来说这桩事情。
我这个说法都是讲的原则跟纲领,诸位听了之后,我想还是有个问题,那我们现在要怎么做法?从哪里做起?这是很现实的一个问题。佛在经上都教给我们了,《观无量寿佛经》上给我们讲的「净业三福」,那就是我们修学的起点,经论上所说的最初方便,我们下手的地方。三福一共有三条,这三条,佛说了,它是「三世诸佛净业正因」,这句话说得很重。三世是讲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诸佛决定不是修一个法门,换句话说,「三世诸佛」就是代表无量无边的法门,都要以这个为基础。若没有这个基础,无论你修学哪个法门,修净土宗念阿弥陀佛也不能往生,你才晓得这个基础多重要!
三条里面第一条有四句话,「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你要问我们学佛从哪里学起?回家孝顺父母学起;在学校读书,尊重师长学起。你做不到孝亲,不懂得尊师重道,天天给佛磕头也没用处,天天喊佛的名号,佛也不会理你,佛是要看你做出个好样子给他看。佛就是究竟圆满大孝之人。大乘佛法完全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这与我们中国古代教学的理念完全相同。
而一个人能够成人,能够独立在社会上,建功立业,那就是需要父母与师长用心来调教,父母跟师长要配合。父母对於自己的儿女,不能要求他孝,「你是我的儿子,你应该要孝顺我」,这个话说不出口。谁来教孝?老师,第三者来教。老师要说明父母的恩德,劝导学生孝养父母,而父母要教儿女尊师重道。同样做老师,「我是你的老师,你是我的学生,你对我要尊重」,也说不出口。尊敬老师,父母要教儿女,教导他,老师对你的恩德,老师启发你的智慧。佛在经上讲,我们的身体得自於父母,父母有养育之恩;老师启我们的智慧,我们的法身慧命得自於老师,这是两大恩人。他们两个互相配合,我们才知道怎么做人,怎样在社会上立足。道,就从这个地方生的,从这个地方建立的。
今天这个社会,做父母的也不知道教儿女尊师重道,做老师的也不知道教学生孝顺父母,这个问题严重,所以今天社会动乱不安不是没有道理,归根究柢,这个教育在观念上错误了。如果是现代这种教育的理念,儒家就不必在《学记》里面讲出他教学的原则,「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这句话就没有意义。所以一个国家要富强,社会要安定繁荣,事业要求顺利、发达,家庭美满,个人幸福,都是建立在教育的基础上。所以佛法是真正至善圆满的教育,比儒家说得更透彻,说得更精深、广泛。我们必须从这个角度上来读佛经,来研究佛的教诲,不能把它看成宗教。再告诉诸位,宗教都是迷信的,宗教要讲信仰的热忱,宗教的热忱就是高度的迷信,这个话并不好听,而佛法是理智的,破迷开悟,是理性的。
从孝敬再推展、再扩大就是大慈大悲。慈悲这个名词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对於广大群众的关怀爱护。称之为大慈大悲就是无条件的,有条件就不叫大,对於一切众生无条件的关怀他、爱护他、帮助他,这在我们佛门是观世音菩萨代表的,观世音菩萨代表这个精神。我们听到观世音菩萨的名,见到观世音菩萨的形像,要生起大慈悲心,那么你供养观世音菩萨就对了,就真的供养了,这是《普贤行愿品》里面讲的「依教修行供养」,你要依教修行才行。我们以前心量狭小,不肯帮助别人,不肯关怀别人,念念都是自己自私自利,这与观世音菩萨完全相违背。我们家里要是供养观音菩萨,起心动念还是自私自利,天天求观音菩萨保佑自己升官发财,财不要让别人发,要让我发,你这样供养观世音菩萨有罪过,你侮辱观音菩萨,大错特错,这样供观音菩萨不但没有好处,有害处,你天天在祷告都在造罪业,身语意三业都在造罪业。所以供养观音菩萨的像是提醒自己大慈悲心。
慈心里面顶重要的,举了一个「不杀」,要紧!你看现在社会的动乱,天天在报纸、广播里面都听到哪里杀人放火,所以慈悲里头特别提出这一点,绝对不损害一切众生,这样你才能真正修十善业。十善业为什么这么困难?前面你看,一重一重把你的障碍去掉了,现在话叫消业障,你的业障消除了,十善业就容易修了。
修十善业才叫善人,你看经上一开端,佛叫「善男子,善女人」。我们看了经上「善男子,善女人」,也自以为自己就是「善男子,善女人」,有没有想到这十善我们有没有做到?如果没做到,「善男子,善女人」我们没有分,不包括我在里头。所以三福三条总共十一句,后后深於前前,就像十一层大楼一样,一层比一层高,上面包括下面,下面不包括上面。所以有十善业的基础,这是善人,真的是善男子、善女人,这样的条件才能入佛门,才可以上佛陀的学校,求圆满智慧的教育。这才进入第二条,就是第二福里头「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这才认真修学觉正净。
「具足众戒」,这个意思都是广义的,不是狭义的。佛教给我们持戒,广义就是守法。特别要明白戒律的精神,抓住它的纲领,为什么?戒条条文是会随著时代不同要重新制定,但是它的精神、原理决定不会改变。像现在每个国家地区的法律,过几年必须要重新修订,为什么要重新修订?时代在进步,现代人对於人事物的想法、看法,跟过去三十年前、五十年前的人不一样,所以那个时候制定的法律现代不适用,必须重新修订。你明白这个道理,所以佛的戒条亦复如是。
所以佛戒条里只有五条戒叫根本戒,这是超越时空的,一切时、一切处都适合,不必要重新修订。不杀生,杀生决定是恶,决定不是善,偷盗决定是恶不是善,邪淫决定是恶不是善,妄语决定是恶不是善,饮酒也不是好事情,酒醉了乱性,出事情。你看现在许多的车祸,中国、外国都一样,出车祸的人大多数都是酒喝多了,酒后开车很容易出事情。这个五条叫根本戒,其余的都要看这个时代、地区加以修订。
所以戒律传到中国,中国第一次做一个大规模的修订就是唐朝时候,唐朝马祖跟百丈这两位大师提倡兴建丛林,丛林就像我们今天讲的大学一样,他们来办佛教大学,将佛的戒律做一次整理、修订,称作《百丈清规》。《清规》就是戒律的现代化,戒律的本土化,使我们生活就有了规范,知道应该怎么去做。《百丈清规》留到现在已有差不多一千三百年,今天的社会跟从前完全不一样,看看今天有没有真正发大心的大德再做一次整理,适合於现代人修学。现代,纵然是出家人,已经不是住在深山里面足不越界的时代,现在出家人随著交通便捷,在世界上也到处跑了,不像从前住在一个山上画一个界线,永远不出界。这是说明我们现代的生活方式跟以前不一样,活动的空间大,我们接触的面也大。
每个国家的文化不相同,历史不相同,生活方式不相同,意识形态不相同,风俗习惯不相同,我们跟这些人接触,你不能不懂,不但要懂,还要遵守。到哪一个国家地区,必须要遵守这个国家的法律、风俗习惯,你才能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你才能把佛教很顺利的在这个地方推广,这么好的东西介绍给大众,他才能接受。所以持戒广义的来讲就是守法,守现前的法律,风俗习惯、道德观念都要遵守,不但要遵守,而且要做出一个好样子给人看。
佛法的宣扬不单单是言语口头上的介绍,要做出样子给人看。所以经上常讲「受持」,就是我们自己依照佛的教诲去做,把自己的过失统统改正过来,这叫受持。「读诵」,常常温习佛的教训,不要忘掉。更重要的,「为人演说」,演是表演,做出个样子给别人看,说是用言语介绍,由此可知,演是身教,说是言教,你教化众生要这样做法。你只会说,你做不到,不行,人家怎么能相信?你叫别人要舍财,自己把口袋张大,往我这儿舍,这行吗?这人家能相信吗?我叫你舍,我已经舍干净了,这人家才会相信,所以一定要自己做到。「孝养父母」,你对父母有没有尽孝?有没有照顾?「奉事师长」,你对老师有没有敬意?你要做出来给人看。你自己没有做到,你所说的没人相信,所以要表演。你说佛法好,好在哪里?你要把好样子拿出来。
依照佛的方法来修学,最好的样子,破迷开悟。我不迷,我样样都觉悟,我快乐,我没有苦,这就是好样子。在生活当中,你没有我快乐,我比你快乐,我比你幸福,我比你美满。佛法样样都第一,没有第二的,一定要真干,如理如法。这个并不是佛菩萨保佑你的,那你就又迷信了。学佛的人永远年轻,学佛的人永远不生病,是不是佛菩萨保佑?不是,人本来就是这样的。
我以前学佛,我的老师告诉我,他说我们中国古人讲的,中国的医学发达很早,有几千年的历史,最早的医学上的典籍,也许诸位都知道,《灵枢》、《素问》,依照这些经典里面所说的,一个人正常的寿命应该都是两百岁以上,这正常的。人,这是一部机器,这个机器你要善於保养它,正常的寿命应该要使用这么多时候。为什么现在人寿命这么短?不善於保养,糟蹋了,自己糟蹋自己,这就难怪了。为什么会糟蹋自己?对於自己不认识,对於自己的生活环境也一无所知,天天在打妄想,天天在生烦恼,妄想烦恼就把这个机器糟蹋了,道理在此地。养生之道,中国人比外国人高明,而佛法真是达到了极处,比我们中国古圣先贤还要高明,那就是佛法讲的修定,修清净心、修智慧。这些都是非常现实的问题,这是说到我们真正在修学有了落实之处。
再往上提升就是讲到出世,超越世间。世间有两重,一个是六道,六道之外是十法界,十法界也是世间。前面跟诸位讲过世间是相对的。世,用现代的话来说,时间的观念,过去、现在、未来,间是空间的观念,而时间跟空间也不是真的,佛在经论上说时空是人们抽象的概念,不是事实。但是这些错误的观念对我们造成很多不利的影响,这是错误,错误的想法,错误的看法,这个《百法明门》里就有,它是属於不相应行法,不相应行法就是抽象的概念。它不是心法,它也不是心所法,也不是色法,所以叫做不相应行法,这是抽象的概念。佛在百法里面归纳为二十四大类,怎样去突破?突破,必须你要把它认识清楚,然后把这些错误的想法、看法舍掉,真正放下,你才能得自在。得自在之后,不能就这么就了,这样了了,那就是小乘人讲的自了汉。实在讲当自了汉,问题并没有真正圆满解决,只不过是到了一个阶段,以为这个阶段就是圆满,其实不是,后面的路还远得很,所以佛再劝人「发菩提心」。我想同学们都晓得声闻、缘觉没有发菩提心,唯有大乘菩萨发菩提心,菩提心是真实觉悟之心,真正觉悟了。
发心之后,「深信因果」。这句话不好懂,我在最初学佛看到这句话的时候,很长的时间,好几年的时间找不到答案。因为三福第一条是人天福,第二条是二乘福,声闻缘觉二乘福,第三条是大乘菩萨所修的福,他把「深信因果」摆在大乘菩萨,我就不懂。如果他放在第一,人天福,我就很容易理解,不会怀疑。他放在菩萨,我怀疑。我想我们一般人都知道因果报应,都知道善因善果、恶因恶报,难道菩萨还不懂?那菩萨不是比我们还笨?所以这句话迷惑我好多年。我问别人,人家也解答得不能叫我满意。这隔了多少年遇到净宗,这才恍然大悟,才晓得那个因果不是普通的因果,正是《观无量寿佛经》,《观无量寿佛经》是讲西方极乐世界的,「念佛是因,成佛是果」,这个因果好多菩萨都不知道。菩萨要知道这个,他还修别的法门吗?不修了,那个法门太难了、太麻烦了,念佛到西方极乐世界马上就成佛,这多快、多简单!这个「深信因果」是专讲这桩事情,不是讲善有善报、恶有恶报,那个浅显的因果谁不懂?
再接著是「读诵大乘,劝进行者」,这两句是化他。众生种类不齐,形形色色,单是我们这个地球上,根性差别就太大了,何况他方世界?何况六道众生?何况十法界众生?所以你必须要通达无量法门,你才能度无量众生。通达一个法门,度不了无量众生,所以末后两句教你「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就叫你干这个事情。十一句里面前面九句是自度、自利,后面两句是广度众生,我们学佛从这个地方学起。出世、入世的界线就在这个地方。
说到这个地方,我们再把它综合起来,归纳起来,用简单的几句话供养诸位同学。所谓出世就是无我,《金刚经》上讲的「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以无我的精神在这个社会上无条件的关怀一切众生,爱护一切众生,帮助一切众生,尽心尽力为一切众生服务,无有疲厌,这就是你们今天所讲的这个题目。
诸位现在是正在学校里面求学,你为什么要求学?为了帮助这个社会,为了帮助众生,绝不为自己谋幸福,绝不为自己求利益,那你做的就是菩萨道,你所修的就是菩萨行,你所得到的是别人得不到的,为什么?你的心地真诚、清净、平等、慈悲。必须要忘我、舍我,为众生,你才能得到。真诚、清净、平等、慈悲,就是你的真心,就是你的本性,宗门讲明心见性,你不必去打坐,不必去参禅,你也就明心见性了。你现前的生活,你现前的工作在读书,认真努力的读书,接受老师的指导,成就品学兼优,为同学做一个好榜样,你就是学生菩萨。你在学生的岗位上,你行菩萨道,你是学生的菩萨,就像《华严经》上的德生童子、有德童女,男学生、女学生,学生的菩萨。
无论在哪个行业,无论是哪一种方式,没有一个不是在行菩萨道,没有一个不是在修菩萨行,由此可知,佛法确实是落实在广大群众生活上,真正是「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佛门当中常说「佛氏门中,不舍一人」,无论是贫富贵贱、男女老少,只要你懂得佛在经中所说的原理原则,依照这个原理原则去修学就是菩萨道,就是菩萨行,也就是这个讲题:「以出世的精神干入世的事业」。今天时间到了,我们的讲演就到此地,谢谢诸位同学。
问:法师曾说以清净心做事,心不与人竞争,那是清净心,但《金刚经》上所说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不是有所出入吗?世间皆有为法,那应该全部都不做了,那我们来这个世间干什么?
答:这问题问得很好。你没有把这部经的意思看懂,佛这首偈是叫你「应作如是观」,没有叫你应作如是做,没有叫你做,是叫你观。
有为跟无为,这也要分清楚。有为法就是生灭法,有生有灭是有为法,无为法是不生不灭。你看看这个世间,哪一法是不生不灭的?我们看所有一切动物、植物、矿物,动物有生老病死,植物有生住异灭,矿物也有成住坏空,由此可知,我们六根能接触的境界几乎全都是有为法。大概我们能体会到一点,可能就是虚空是无为法。千万年前的虚空跟今天的虚空大概没有改变,除了虚空之外,可能都有改变,所以虚空是属於无为法。其实佛给我们讲真正的无为法就是真心,这不是妄心,妄心是有为法,妄心是你会打妄想。如果你一个妄想都不生了,那个心是真心,那个心没有生灭。心是不生不灭的,念头有生灭,所以念头是妄心,这是法相唯识里面讲得很多、很透彻。
真心跟妄心是和合的,真妄是分不开的,但是真妄的界线是很清楚的。念头是妄,没有念头就是真。佛教你明白这个道理,对於真的,你要认真努力去修学、去恢复,真是本有的,要恢复;妄的,你要懂得舍弃。因为妄心变现出来的是十法界,是六道轮回,是从妄心、妄想里头变现出来的,这个东西不是真的。明了之后,这个事情要不要做?刚才说要做。你不明了,你现前一切所造作的叫随业受报,你自己做不了主,业力在支配你,你没有法子。你迷惑,你造业,然后又受报,受报当中再迷惑、再造业,永远在那里循环,这就是轮回的现象。如果你明白了、觉悟了,叫你应作如是观,观是智慧,你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你事情还做不做?你做得比别人更积极,你不会说我们来这个世间什么都不要做,什么都不干了,那你变成外道。
你还在干,你干什么?你干什么都不干,你还在干。你要说你不干,不可能的事情。你在那里干「我什么都不干」,你在干这个,你还是没有办法解脱。什么都不干是无明,那个无明起来,将来变成什么样的果报?变成石头,这个问题严重。从动物变成植物已经很糟糕了,再从植物变成矿物,他什么都不干了就变成矿物。动、植、矿怎么来的?都是从心想生,这是佛在大经上说的「一切法从心想生」,可不能想什么都不干,那将来就变成石头了。
所以诸佛菩萨都是作如是观,都是看得清清楚楚,他干得更积极、更认真,为什么?觉悟一切众生,做觉悟的样子给一切众生做榜样,唤醒一切众生,帮助一切迷惑颠倒的众生破迷开悟,这就叫行菩萨道,普度众生。
菩萨在哪里?各行各业。你现在做学生,刚才讲了,做学生菩萨;做老师的,你是老师菩萨;你将来离开学校到社会去工作,你做工人,就是工人菩萨;你做商人,商人菩萨。为一切众生做觉悟的榜样,不是没有事情做,事情多得很。可是菩萨做事跟我们做事不一样,我们做事做得很辛苦,做多了会疲劳、会疲倦,菩萨做事做得很自在,不会疲劳,不会厌倦,为什么?菩萨无我。我们为什么做事情做久了会辛苦、会疲劳?我,我在这里站了这么久,应该很累了,他有我。如果没有我的话,在这地方站上三天也不累,那谁累了?没有我,谁累了?有我就累了,有我就苦了,没有我就无有疲厌。你看《行愿品》最后,「无有疲厌」,他为什么无有疲厌?因为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所以他不疲不厌。这「我」很麻烦。这个问题答覆了。
问:在生活中受到蚊虫、蟑螂、蚂蚁的干扰,应该怎么样阻止它们?
答:你想想看怎么处理好?这些也是众生,佛在经上讲「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所以它也有佛性。它很不幸,变成这个样子,这是业报,我们对它也要生怜悯心。知道我们跟它可以交通的,可以有感应的。什么方法交通?诚则灵,至诚感通,用真诚的心对待它、关怀它就能够跟它起感应。我们居住,有环境,有界线,请它不要在这个界线之内干扰我们。它在界线之外,我们要常常照顾它,这样就很好。过去印光大师他老人家住的房间,这在传记里头有,平常这个房间有蚊虫跳蚤这些东西,可是他老人家住在这里面,你去找,仔细找,一个都找不到。到哪里了?搬家了,搬走了。为什么?他的心清净,他的心慈悲,能感动这些小动物,它走了。凡是它来找你麻烦,都是你心不干净,它没把你看在眼里,这是真的不是假的。
如果像是蟑螂、蚂蚁这些东西,你可以把它诱到外面,我们在院子里面常常也布施一点东西,它找东西吃。房子里面一定要清洁、要整齐,这是缘,它就不会来干扰,自己真诚、清净、慈悲,这最重要了。所以动物能够感动,不但是动物,植物都是如此。你看看爱护花的人,他养的花特别好看。对花没有爱心的人,他天天浇水,花还是一样枯死。植物跟人有感情,能感动,植物尚且有感,何况动物?总是以真诚对待一切众生,这是一个彻底的办法。你要说用什么东西杀它,杀不完的,冤仇愈来愈深。
大家可以放心,我在这里站二、三个小时,时间很短,不长。我在洛杉矶,一天在那里站九个小时,我讲得很起劲,他们坐在那里都很累,都受不了。
问:如果在生活中犯了戒,或做错了事,要如何忏悔赎罪?
答:忏悔真正的意思是后不再造,这是真正的忏悔。谚语常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失总是会有的,会常常有,你要没有过失,你就不会到人间来,你老早就成佛、成菩萨,你怎么会到这个地方来?你既然到这来了,必定就有过失。所以过失不怕,你能够发现自己的过失,很好,发现自己的过失就是佛法讲的你觉悟了。迷惑的人不知道自己有过失,觉悟的人知道自己有过失,把过失改过来就是修行,就是忏悔。所以忏悔的意思是后不再造,这样就对了,这个就是真正的改过自新,是记住实行佛的教诲。
不必为了自己造作这些恶业常常感觉到有罪恶感,不好,你每想一遍,又造一次。身没有造,口没有造,意在造,你是愈造愈严重。最好的方法,把念头转过来,你要想到造作罪业,把那个罪业的念头放下,念阿弥陀佛就好,这是最高明的忏悔法。念头转过来念佛,念佛第一功德,要转得快。这个忏悔法,过去前清乾隆年间,灌顶法师,灌顶在历史上也是很有地位的一位大德,他的著述很多,他在《观经直指》里面就教给我们,他说世间极重的罪业,任何方法都忏悔不了,最后这一句阿弥陀佛能够忏悔得干干净净。这个话说得很有道理,就是把你这个罪恶的心转变成阿弥陀佛,这个方法好极了。
问:为了家庭不能吃长素,念佛有用吗?
答:你说念佛有没有用?学佛跟在学校求学有很多地方类似,学校里面有很多科系,你们只是选修一个科系,四年就毕业了。佛法也是如此,佛法在中国大小乘有十个宗派,就好像是十个学院,而每一宗里面又分很多派别,就如同科系一样。我们学一个科系,依照这一个科系里面的课程,你把它修满就毕业了。在净土宗这个科系,课程最少,包括后面祖师加上去的课程,到现在也不过就六部而已,五经一论。这五经都不长,论也很短,《往生论》也不长。所以我们修这个法门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个法门里面并没有说不吃长素的人念佛不能往生,你去查五经一论,你去查查看有没有这一句?没有这一句。
而经典里面告诉我们,修学这个法门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要紧的是三个条件,信愿行。信就是真正相信有西方极乐世界,有阿弥陀佛,决定是有,不是假的。愿,我真想去,这个世界太苦了,轮回很难超越,我真想到极乐世界去,这不是假想,真想,当然这个世间你就能放下,就能舍弃,这个世间什么都不会放在心上,有也好,没有也好,都非常自在。行就是老实念佛,老实念阿弥陀佛,不能够夹杂,不能够间断。这三个条件你具足了就决定得生,与吃不吃长素没有关系,没有说不吃长素就不能往生,没有这个话。
当然素食是最好的,这个饮食,大家都懂得,我们要健康的身体,我们总想青春能长驻,能够不老,那什么方法最好?在饮食方面,素食最好。这是诸位现在正在求学、在年轻的时代,你要明白这个道理,如果你二十四岁学佛吃素,你永远保持二十四岁,很难得。我二十六岁学佛,二十六岁就发心吃素,我今年七十一岁,你看看还像二十六岁一样,这就是告诉你素食的好处。世间人对於饮食,只知道卫生,这个生是生理,保卫生理,怕吃了不干净的东西得生理上的病,这世间人晓得这桩事情。可是伊斯兰比我们一般人高明,伊斯兰在饮食上不但懂得卫生,他懂得卫性,性是性情,一个好的性情,善良的性情,所以对於饮食他选择,他有很多东西不吃的,奇奇怪怪的他不吃,他懂得保卫善良的性情。而佛家这个饮食比那个又更进一步,懂得卫生,懂得卫性,还懂得保护清净心,保护慈悲心,所以素食达到这三个目标,知道卫生、卫性、卫心,这才是饮食里面最美满的。我们不晓得这个道理不肯吃长素,明白这个道理,不要人劝,自自然然你就会发心。
我吃长素不是人劝的,我在学校念书的时候,小时候念书的时候,我在伊斯兰教里头一年,我非常欣赏它,非常欢喜它,它比基督教、天主教高明,里面有很多东西很好。所以以后学到佛,讲到慈悲心,我从这里觉悟过来的,原来素食更进一步,所以我才发心吃长素。
素食的利益非常之好,最重要的,心地要清净,这是养生的大根大本,心地清净,符合佛在经上讲的原理,就是「一切法从心想生」。我们对这句话,诸位要是细心去观察,不难发现,特别观察退休的人,你看他在没有退休之前,他一切很正常,他一旦到退休,大概退休如果两年没有见到他,你要看他,他至少老了二十年。为什么会有这个现象?因为他平常工作繁忙的时候,他没有想到他老,没想到。这一下退休,没有事情了,想到老了,天天在念老,老得好快,从心想生。你老了,当然就连到就想到病,就想到医生,所以一身都是病。病从哪里来的?胡思乱想想来的。他要不想,没病。心理上的不健康影响到生理,所以健康的心理非常重要。所以念佛的人好,天天想阿弥陀佛,想观音菩萨,阿弥陀佛不老,观音菩萨也不老,所以他就不容易衰老。
问:如学佛学得正确会有法喜,如觉适当,可否略谈法喜?
答:法喜何必要谈?你看到他就很欢喜了。这个东西可以劝人学佛。我在美国住的时候,我们一些邻居,外国人,看到我们很欢喜、很自在,他非常羡慕,就有一天找到我的一个学生,我这个学生是很年轻,在美国长大的,从小学就在美国念。他就问他,他说你们这一家人,他不知道我们是道场,为什么每个人都那么欢喜,都那么快乐?你们是干什么的?他来打听。所以我就教给他,他要问你,你告诉他,我们是念阿弥陀佛的。他一定会问念阿弥陀佛有什么好处?念阿弥陀佛会长寿,念阿弥陀佛会年轻,念阿弥陀佛不会老,他就来了,他一定跟著我们。
问:学佛要从哪里学起?读经书,诵经,听座谈会,经书上不容易读怎么办?座谈会听不懂怎么办?诵经就比较容易,但是不懂得经的意思怎么办?
答:你问得很好。其实学佛从哪里学起?刚才说过了,从「孝养父母,尊师重道」这里学起。
依照中国大乘佛法的教导,在中国是以四大菩萨做为代表,所以这不是神明,你要把他当作神看待那就错了。第一位就是地藏菩萨,地藏菩萨代表的是孝亲尊师。这个地就是讲的心地,真心本性,藏是讲的宝藏,宝藏就是智慧德能。佛说过了,「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这大家都平等的,如来的智慧德相就在我们真心里面,我们现在迷失了。如何开发自性的智慧德能的宝藏?那个工具就是孝敬。孝敬是性德,唯有与性德相应的才能开发性德的宝藏。所以佛法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孝」这一个字代表了全部的佛法。
中国文字的符号也实在是不可思议,充满了智慧。中国这个「孝」字在六书里面讲是会意,叫你看到这个符号,体会它的意思。它上面是父,下面是子,父子是两代,合起来才叫孝。现在外国人讲代沟,代沟就是没孝、不孝,孝道里头没有代沟。不但父子是一,过去还有过去,未来还有未来,过去、未来整个是一,叫一法界,所以这个符号在我们佛法里讲就是代表一真法界。我们与一切法,一切众生,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都没有界线,有了界线就不孝了。所以你才晓得什么人把孝做得圆满?成佛才圆满。等觉菩萨尽孝还没有圆满,因为他还有一品生相无明没破,这个孝字还有欠缺,还不圆满,成佛才圆满。
所以学佛要从孝敬开始。刚才讲了,再提升就是观世音菩萨大慈大悲,然后再进一级,文殊菩萨的智慧,我们孝敬慈悲要依智慧,不能依感情,依感情就错误了,情是迷的。这诸位要记住,尤其是年轻人,你说是今天你爱她,这是假话,不是真的,虚情假义,你要看破。你看这世间报纸上天天有离婚打官司的,他们最初是爱得不得了,可见得是假的不是真的,所以我们一眼就把他看破了,虚情假义。那些话听听就算了,绝不可以当真,你要当真就吃亏上当。
什么时候才是真的?在佛经上讲,证得阿罗汉果之后是真的。没证阿罗汉果之前,佛讲都是虚情假义,往来都没有真心。他连自己都做不得主,自己的心都会常常在变,自己跟自己都做不了主,他还能爱别人?没有这回事,这要觉悟,要有智慧。所以佛用文殊菩萨代表智慧。最后,普贤菩萨代表实行,就是把孝敬、慈悲、智慧落实在生活上,落实在你工作,处事待人接物,那叫做普贤。这是四大菩萨代表修行的过程,我们从哪里做起。
问:如何从出世的精神来处理世间的待人处事?
答:这个问题其实刚才都曾经说过,就是以清净心舍己为人。刚才我说的地藏的孝敬,观音的慈悲,慈悲就是无条件的关怀、爱护、帮助人。文殊的理智,普贤的实践。遵守这个原则,这就是菩萨行。这个原则适用於任何行业,任何生活方式。
问:请问在家众居士可否在无出家众及师父的情况下,主办三时系念法会?有何不妥?
答:可以的,在家同修可以办,没有出家人带领的话,自己可以办,但是这个仪规要学习,要熟悉。最好是有在家受过菩萨戒的,那就更如法,就是在家同修当中,自己有修持。凡是超度,这个事情是跟鬼神打交道,我们自己要用真诚的心来修法、修供养、修忏悔法,不能够儿戏,否则的话,你要做得不如法,鬼神会找你麻烦,这你不能不注意。所以一切要如法,这个在家居士可以做。
问:除了发菩提心,是否也要发愿往生一个净土(净土指弥陀净土)?
答:这就行了。实在讲,发愿求生弥陀净土这个心就是大菩提心,菩提是真正觉悟。一个人肯发心求生弥陀净土,那真的觉悟了,那不是假的,这个觉悟超过许多菩萨,这是《无量寿经》上讲得很清楚。
问:请法师你能慈悲考虑在你下次来新加坡的时候,也为佛弟子开研究班,目的在於使佛弟子於说法也能有依归的准则。
答:大概居士林有佛学班,有佛学班就很好。我到这边来是接受李木源居士的邀请,他邀请我的大概都是预先约定的,或者是讲经,或者在这边教学,此地他是主人,我是客;他是老板,我当伙计;他是校长,我是教员。你们有什么要求,要求他,要求我,我没有办法。
问:请问什么是「三障诸烦恼」?
答:「三障」是佛学的名词,通常指的是「业障、惑障、报障」。惑是迷惑,迷惑障碍,障碍你觉悟,障碍你修行。这个业是造业,当然是指的恶业,不但恶业有障,善业也能障,障净业。所以佛教给我们修净业,不但不造恶业,善业我们虽造而不执著,那就是属於净业,净业的意思在此地。就是不执著,做了之后,若无其事,心里面干干净净,没有丝毫染著,这就叫净业。报是果报,譬如造恶业得三途的果报,地狱、饿鬼、畜生,决定障碍修行。这叫三障。烦恼,那就指的很多,通常佛在经上把烦恼归纳为二十六类,我们称为「二十六种烦恼」。二十六种有六种是根本烦恼,二十种随烦恼,这在法相唯识里面都有分析,这称之为「诸烦恼」。
问:如只能在身上做到孝顺父母,没有在心上做到,又该如何做法?
答:最重要是心上有,心上没有,在事上有,那是形式的,一定要表里一致。如果心上做不到,你要常常想到,常常观察,你看小孩从出生到慢慢成长,你看看做父母对他的关怀爱护,从这个地方能产生感恩之心,孝顺之心,你要观察,这是一个好的方法。从看到别人做父母照顾婴儿,照顾小孩,知道我们自己在出生的时候,在长成的时候,父母是怎样爱护我们?怎样关怀我们?怎样为我们做种种牺牲?今天我们长大成人,怎么能把这个恩德忘记?你要是忘记了就叫忘恩负义。我们自己做忘恩负义的事情,将来你自己的儿女必定也忘恩负义,不会孝顺你的,因果报应,要知道。我们孝顺父母,将来自己儿女孝顺;我们不孝顺父母,将来没有人孝顺你,那时候你就很可怜了。好,时间到了,我们就到这里圆满,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