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入佛法之门 (第二集) 1991/11 美国洛杉矶 档名:18-006-0002
昨天讲前面的两种福,今天接著讲第三福。第三福这是大乘菩萨所修的,但是大家一定要知道,大乘是以小乘佛法为基础,小乘佛法是以人天福德为基础。我们从佛的教诫上来体会,实实在在那个根本的根本就是孝,孝亲尊师,尊师是敬。孝、敬、慈这三个字是修学佛法的大根大本,也是推动诸佛菩萨在无尽的时空里面勇猛精进教化众生的一个动力。世间人在这个社会,你会很勤奋的努力工作,什么力量推动你?实在讲,世间人是两个力量,一个是名,一个是利。假如名跟利都没有了,你还愿意去干吗?你不愿去做了。因为我们努力可以得到名利,所以名利是动力。这佛菩萨他既不要名又不要利,他为什么拼命不断努力精进在做?诸位要知道,他那个动力就是本性里面的孝、敬、慈,从孝敬慈里面这才能够将十善业修得尽善尽美,这是人天福报!
我们今天在经上讲的善男子、善女人,昨天我跟诸位提到的,那一个字不容易!小乘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大乘佛法又是建立在三皈、戒善的基础上。四句,第一句是发菩提心,第二句是深信因果,第三句是读诵大乘,第四句是劝进行者。到这个时候,我们修学大乘的基础才算是真正的奠定。好像盖房子,我们这个地基完成,可以盖高楼大厦了。这四句我们逐句逐句来研究。
「菩提心」到底是什么?怎么个发法才叫真正发了菩提心?马鸣菩萨在《起信论》里面跟我们解释菩提心有三种,所谓「直心,深心,大悲心」。心,我们常讲一心不乱,怎么会来了三心?诸位要知道,他说的这个三心是一而三,三而一。讲到体,讲到作用。直心是体,深心与大悲心都是心起作用。起作用为什么说两个?这里头一个是自受用,一个是他受用。换句话说,你用什么心对待自己,用什么心对待别人。心是一个,起两种作用。佛跟我们讲,对自己要深心,对大众要慈悲心。这深心跟慈悲心是一个心,所以直心是心之体!
佛在《观无量寿经》跟我们讲的菩提心,名称稍稍不一样。第一个叫至诚心,诚到极处,第二还是讲深心,第三是发愿回向心。我们把经论合起来看,意思就很明显。原来直心就是真诚到了极处,心里面没有一丝毫虚伪。现在问题又来了,什么叫真诚?什么叫虚伪?这个「诚」字很不好懂,一般人常常都自以为我的心很诚、很真,那到底是不是佛经上讲的真诚?其实与佛法里面的标准相去还很远很远。清朝曾国藩先生在读书笔记里面将「诚」这个字下了一个定义。什么叫诚?一念不生之谓诚。我们只要起心动念,这个心就不诚。他这个定义下得很好、很正确。如果心里面还有妄想,还有杂念,这就不是真心。那叫什么心?叫妄心。妄心就是佛家讲的分别心,执著心,妄想心,这不是真心,这不是菩提心。
菩提心就是从真诚上起的德用,这是我们一定要知道。所以只有菩萨才有菩提心,小乘阿罗汉、辟支佛都没有,我们凡夫怎么可能有?所以菩提心,佛常常勉励我们:你们要发菩提心。究竟怎么个发法?这是大乘佛法的基础,大乘佛法就是菩提心的发扬光大。什么叫深心?古人跟我们解释,叫好善好德。这个解释简单,也很容易理解。好善的心,好德的心,这是深心,是自受用的,他受用就是用什么样的心待人。要用大慈大悲,刚才说的,这个大,离开一切分别执著才叫做大,有分别、有执著就不大。为什么不大?有分别、有执著,你那个心就不真,就不是真心。不是真心,怎么能称大?唯有真心才大。真心没有分别,没有执著。
心要没有分别执著,那个心究竟多大?那真叫尽虚空遍法界。这个说法实在还不是究竟圆满,究竟圆满的说法,就像世尊在《楞严经》里面给我们做了一个比喻,佛把虚空法界比作一片云彩,把真心比作太空。我们想想是太空大还是云彩大?他说虚空世界,这无量无边的虚空世界在我们真心里面,就像太空里面的一片云彩一样。我们现在这个心量实在讲太小、太小了,小到连一个人都不能容纳。为什么会变这么小?就是你有分别、有执著。所以这叫妄心,这不是真心。真心是觉而不迷,妄心是迷而不觉。阿罗汉、辟支佛他有定,他有很深的定功,他的真心没有显露出来,菩提心没有显露出来,所以叫做小乘。菩提心如果真正一发,发出来了,那就不是凡夫也不是小乘,你就入了菩萨的果位。什么样的菩萨?我们从圆教上来讲是初住菩萨,圆教初住菩萨,菩提心现前了。由此可知,菩提心的确不容易。
圆教菩萨是什么境界?《大乘起信论》我想一定有不少同修读过。「大乘起信」,你想想这部论的名称,大乘起信是大乘入门的书,刚刚入门的书,那个境界就是圆初住菩萨的境界,就是菩提心刚刚发出来的境界。再跟诸位说明,《金刚经》的境界也是圆初住菩萨的境界。还有一部中国人非常爱好的一部大乘经《大佛顶首楞严经》,里面也是圆初住菩萨的境界,「二十五圆通章」,这二十五位菩萨统统代表初发菩提心的这个境界。
我们都晓得二十五圆通章里面最著名的是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观世音菩萨是什么样的菩萨?在楞严会上是圆教初住菩萨,观音菩萨在华严会上他是第七回向的菩萨,在法华会上他代表的是等觉菩萨,统统观音,他在哪个法会里,他所表演的身分地位不相同,所以一定要懂得他的表法。从这一点来看,这大乘法太难了。是真难。我们能做得到吗?亿万个人修行,恐怕连一个都做不到,这是真的。参禅得禅定有,得到禅定之后,他将来能够生四禅天、四空天,他有这个能力,但是没有明心见性,也就是我们俗话讲的没有开悟,没有明心见性。没有明心见性就不能出三界,就不能了生死。纵然生到非想非非想天,寿命八万大劫,八万大劫到了还是要下来搞六道轮回,你就晓得佛法修行要想出离三界,的确不是一个容易的事情,也就是菩提心说说而已!
谁有能力来发菩提心?照经论上这样解释,我们听了都很失望,没指望了。但是我们回过头来要去念念蕅益大师《弥陀经要解》,那我们就充满了希望。他老人家对於菩提心的解释跟经论上讲的不一样。他说:我们诚心诚意,就是一心一意专求净土,这个心就是无上菩提心。这是蕅益大师在《要解》上说的。确确实实,蕅益大师以前,连诸佛菩萨、历代祖师大德都没有这样说法。他这个说法靠得住靠不住?假如我们能够多涉猎一些大乘经论,我们就能够肯定、能够理解蕅益大师讲这个话是正确的。所以近代的印光大师对蕅益的赞叹,说《弥陀经要解》,即使是古佛再来给《弥陀经》做个注解,也不能超过其上。这个赞叹,捧都捧到天顶上去了!
我们晓得印光大师是大势至菩萨再来的,大势至菩萨这样的捧他,那蕅益大师到底是什么人?蕅益大师的身分没有暴露,但是大势至菩萨这样捧他,那蕅益大师如果不是阿弥陀佛再来,决定是观音菩萨再来的,这我们能相信。为什么?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一生不退成佛,那这个心不是无上菩提心,什么叫无上菩提心?蕅益大师给我们点醒、给我们说破,使我们对於大乘佛法充满了信心,充满了希望。虽然如此,毕竟能发这个心的人少数。何以见得?我们就想想我们在座的同修,有几个人真的能把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一心一意专念阿弥陀佛,一心一意专求西方净土?没几个人!即使我们学佛,还要看看这个经,还要看看那个论,许多大经大论没有涉猎,心里都放不下,这放不下就不专心。那个不专心就不叫菩提心。菩提心就是专一心志,这才叫菩提心。
学佛先修菩提心。所以古人修学次第跟我们现在的人不相同。我在讲席当中,常常提醒诸位同修,古人的修学是五年学戒,就是五年专学一部经,怎么个学法?就是念诵、就是读,不求解义。为什么不求解?因为我们的心是乱心,我们的心不是清净心,不是定心,它是乱心,一天到晚胡思乱想,你所解的经义也是胡思乱想,你怎么会懂得佛的真实义?因此至少三年到五年不求解,就是念。念经,它的目的是戒定慧三学一次完成。三学圆修、圆证!
什么是三学?戒学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诸恶莫作是小乘戒,众善奉行是大乘菩萨戒。我们一心去念经,当然就不会有恶念,连恶的念头都没有了,哪还有恶行?所以你念经就是诸恶莫作,小乘戒圆满了。圆修,不要一条一条修。经典是诸佛如来从真如本性里面流露出来的真言,那真正的是止於至善,所以念经就是众善奉行,大乘菩萨戒圆满了。读经的时候,戒学圆满了;专心读经,读经的时候没有一个妄念,没有分别执著,这是修定;经文自始至终念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没有念错一个字,没有念颠倒一句,这是慧学。所以要知道读经的目的是戒定慧三学等修,是这个目的。
假如我们一面读经,一面想里面的意思,那就完了,三学都没有了。想里面的意思,你起了妄念,戒没有了,定也没有了,慧也没有了,诸位要明白这个道理。所以读经的时候决定不研究经里面的意思,纵然在读经的时候,有时候读经的意思忽然现前,现前也不用理它,还是一心一意、老老实实念下去。这里头不必生欢喜心,不要去理会,一直念下去。所以要晓得念经有念经的目的,经念多了就得定,就开智慧。
你们想学哪一部经就念哪一部经,将来学习的速度很快,为什么?因为你念得很熟。比如说我想学《楞严》,我就念《楞严经》,我想学《法华》,我就念《法华经》,我想学《金刚经》,我就念《金刚经》,你想修净土就念《无量寿经》。要知道念经的功德,功是功夫,德是我们的收获。我念这个经,我想得到什么?是得到三学的根本,戒定慧,这个慧是根本智。根本智是什么?根本智是无知,《般若经》上讲的般若无知,起作用时无所不知。先求根本智,就是先求无知,真正到无知的时候,跟诸位说六根就放光,眼见耳听,一听就明了,就通达,就无所不知。《楞严经》上讲的「六根门头,放光动地」,那是真的不是假的,一定要自己有这样深度的功夫。
这些功夫,读经是一个方法,参禅也是方法,念佛也是方法,持咒也是方法,但是不能杂修,要一门深入。对於一般知识分子来讲,读经是最方便。为什么?平常喜欢看书,用这个方法容易实现。不喜欢念书的人,念佛很好,参禅很好,把这些文字统统舍弃掉,修清净心。清净心就是无上菩提心,清净心决定是向往净土,那才叫无上菩提心。心虽清净,不向往净土,那个清净心不是菩提心,这个诸位一定要知道。为什么?因为阿罗汉的心也清净,辟支佛的心也清净,乃至於我们这个世间色界、无色界的天人心都相当清净,他里面没有动一个念头求生净土。这一个念头决心求生净土,那就变成了无上菩提心。
我们这个道场是修净宗的,是以求生净土为主。这样我们才知道有很多不认识字的乡下老太婆,一生就念一句阿弥陀佛,《弥陀经》也不会念,人家居然往生的时候,知道哪一天走。她可以站著走,可以坐著走,她也不生病,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往生之后,许许多多的瑞相。净宗是大乘法门,一定要发菩提心,《无量寿经》上讲的「三辈」,上辈往生,中辈往生,下辈往生,统统都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这些老太婆没发菩提心,她又不懂得什么叫菩提心,她怎么能往生?蕅益大师这个解释就对了,她虽然不知道什么叫菩提心,她就一心一意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一心一意想见阿弥陀佛,这个心就是菩提心。这才是我们这一生第一桩的大事情,其他什么都是假的。怎么知道是假的?什么都带不去。古人跟我们说得很明白,「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业力,业力牵引你在六道搞轮回!我们今天把业力舍掉,把业力转变成愿力。这一转变,我们就以愿力往生净土,往生净土不是业力去的是愿力去的,愿力不可思议!这是发菩提心。
第二句是讲「深信因果」。近代虚云老和尚常常教诫学人,他老人家给我们四句纲领,第一句也是教给我们「深信因果,严持戒律,坚定信心,抉择法门」,他教我们这四句。这也是对於学佛,特别是初学非常重要的指示。佛法无论大小乘都是建立在因果的定律上,相信因果才能够好好的持戒,坚定信心,选择法门。我们今天在三福,菩萨福里面看到深信因果,我不知道诸位做何想法?我在初学佛的时候读这一段经文,我非常怀疑。怀疑什么?假如深信因果放在第一福里头,「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深信因果」,那我不怀疑,为什么?人天福。他放在菩萨,难道菩萨不相信因果?所以我的怀疑在此地。
我们一般普通人都知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是因果报应的定律,我们世间人都相信,声闻、缘觉不必说,难道菩萨还不相信因果?这一个疑问提出来之后,我就会追究,这一个因果一定不是普通的因果,普通的因缘果报,菩萨哪有不知道!菩萨对我们讲得太多了,所以一定是一个特别的因果,连菩萨都不知道。确确实实,你们把《无量寿经》多念几遍就知道。那是什么因果?成佛是果,念佛是因。念佛成佛这个因果许许多多的菩萨不知道,所以佛才劝那些菩萨:你们要深深相信念佛成佛。我读经把这个答案找出来之后,这才恍然大悟!
实在讲,这个答案找出来也相当不容易,这是得力於过去十七年讲《华严经》。《华严经》到最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华严经》最后普贤菩萨劝华藏世界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念佛求生净土,从这个地方得来的启示,这一句话才真正有了答案,真正能讲得通。如果不是这样的因果,决定不能摆在第三福。摆在第一、第二我们都不会怀疑,摆在第三,这是怎么说都说不通的。因为这里的菩萨,我们以圆教来说,从初信位到等觉位,这都是菩萨。如果就《华严经》上来说,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是从圆教初住位到等觉位,这四十一个阶级。
由此可知,学佛的人很多很多不能接受念佛成佛,有什么奇怪?不奇怪。许许多多的菩萨都不能接受,他不接受有什么奇怪?不单是普通菩萨,许多法身大士也不能接受;这样的人不能接受,我们凡夫能接受,这是奇怪的事情,确实是怪事。如果不是深入《无量寿经》,我们这个疑惑也解不开。念了《无量寿经》才明白,原来佛给我们讲的这个法门,能够真正相信的两种人。一种人是大智慧,他是一切都通达、都明了,就是经上讲的深信因果,他真的深信,他成就了,他对事实真相完全清楚明白。另外一种人是大福德之人,虽然不认识字,看起来笨头笨脑的,师父一教他,他就相信,他决定不怀疑,他也深信因果,深信念佛将来一定往生西方成佛。这一种人,佛在《无量寿经》上跟我们说,他是过去生中,生生世世曾经供养无量无边诸佛如来,在这一生当中,他的善根发现,所以他不怀疑,他能接受。如果不是这两种人,你怎么劝他,也没有用处。
所以这个法门叫难信之法,绝对不是偶然的。真能相信,我们就晓得他的善根福德因缘实实在在不可思议,《弥陀经》上所说的「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我们再看经上,佛明白指示给我们。佛在讲《无量寿经》的时候,阿闍王子与五百长者在座听经,听到佛讲的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他们生了欢喜心,动了一个念头,希望我将来成佛也像阿弥陀佛。佛有神通,你这一动念头,佛就知道了。佛就说出来,给他们授记,而且给他说明,告诉大家,阿闍王子这一班人(这五百人),过去生中曾经供养四百亿佛,不是少数!曾经供养四百亿佛,听到这个经,还不能发愿求生净土,只发愿我将来成佛,跟阿弥陀佛一样,还不肯发愿求生净土;你就晓得那个真正听到这个法门,生欢喜心,一心一意想求生净土的,他过去生中供养诸佛如来,超过他们太多太多!
我们不看这一节经文,不知道真正能够信受这个法门功德之大,我们不晓得。《金刚经》上供养一佛、二佛,三、四、五佛,那怎么能比,不能比!供养四百亿佛才生个欢喜心,还不愿意去,所以你想想这个法门多难。因此对於看起来好像是没有受过什么教育,没有什么知识,听到这个法门死心塌地,一句弥陀念到底,决心不变的,这种人可敬可佩。那他的那种善根福德因缘,绝对不是普通人能跟他比较的,他很容易得一心,纵然不能得一心不乱,功夫成片是决定可以得到。
功夫成片是浅浅的事一心不乱,虽然讲事一心,讲理一心,这里面程度浅深差别很大。如果我们一般讲事一心,要以圆教菩萨果位,从初信位到十信位都是属於事一心不乱。十信菩萨十个位次都是属於事一心不乱。理一心不乱从圆教初住到等觉,四十一个位次都叫理一心不乱。所以虽然得一心,功夫浅深差别很大,但是那个浅浅的事一心不乱就决定往生。我们常常看到念佛成功的人,生死自在。所谓生死自在就是想什么时候走,什么时候就可以走,这就自在了。希望在这个世间多住几年也不碍事,这叫生死自在。
我们要问,他要到什么样的功夫才能得生死自在?只要念到功夫成片。功夫成片里面也有三辈九品,大概上三品的功夫成片就生死自在了,就可以喜欢什么时候走就什么时候走。我们讲事一心、理一心,确确实实不是每个人在一生当中能得到的,如果讲功夫成片,只要我们自己努力一点,是人人都可以得到。所以一切诸佛如来没有不赞叹这个法门,没有不劝我们修学这个法门,道理就在此地。他也不劝我们,不赞叹,那佛菩萨就不慈悲了。这三福里面讲的深信因果是讲这桩事情,这是我们一定要知道,不是普通的因果。
第三句是「读诵大乘」,换句话说,前面所修学的都是基础,到这个地方才开始下手。修行从哪里下手?从读诵大乘下手。看著经本叫读,不看经本叫诵,诵就是背诵,念熟了可以不看经本,不看经本就可以背诵了。所以从这个下手。我们娑婆世界众生的根性是耳根最利。《楞严经》上文殊菩萨拣选圆通,特别选的「观音菩萨耳根圆通」。观音菩萨代表我们娑婆世界的大多数人,当然还有少数例外的,有眼根很利的,耳根不利的,有,但是绝大多数是耳根最利,因此「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这样读诵变成最重要的修学方法,适合於大多数人。
读诵,在前面跟诸位说过,如果经文太短不能摄心,有人听说一定要念经,我选一个《心经》,二百六十个字,几分钟就念完了。换句话说,你修定的时间就很短,心在清净的时间短,心在散乱的时间长;换句话说,你定的功力不够,你得不到效果。所以我们中国古人读诵选经典,要选相当的分量。古时候,实在讲绝大多数念《法华经》,或者念《楞严经》,那个分量对一般人来讲很适中,从头到尾恭恭敬敬念一遍大概要四、五个小时,四、五个小时不打妄想。
实在讲念经就是修禅定,就是方法手段不一样,他是在修禅定。「外不著相,内不动心」,外不著相是禅,内不起心动念就是定,他有这么长的时间修定,他能得到受用。如果更努力一点、更勤奋一点的,那就选更长的,像我们看到《六祖坛经》,无尽藏比丘尼她每天读诵的是《大涅盘经》,《大涅盘经》四十卷,分量比《法华经》差不多多四倍,时间就更长,修行的时间就更长。更大的?念《华严经》。《华严经》八十卷,一天能念完的,那个天资都很高,不是普通人,一天能够诵一部;普通人我们念《华严经》,一天念十卷,八天、一个星期才能念一部。所以我们选择经典,看自己的时间,选太短了,力量不够,一定要选长一点。
在现代的社会大家工作非常忙碌。尤其在美国,物质的生活、精神生活压力都很重,选择经典太长,确确实实没有时间去读诵,选择太短又收不到效果。所以这么多年来,我们选来选去,觉得《无量寿经》最好,不算很长也不很短。《无量寿经》初念的时候,这一部经从头念到尾念一遍要两个小时,这就不错了,两个小时;念上半年以后,念熟了,一个半小时;念上一年之后就一个小时,念上一、二年之后就半个小时。所以我常常劝同修一天念三遍,最适当的速度是一个小时,不算快也不算慢。你每天有三个小时修学戒定慧,这就非常难得。
除了念经以外,就念佛号。这一句阿弥陀佛要念到不夹杂、不间断、不怀疑。如果真的发菩提心,就是一心一意求生净土,在我想三年到五年的时间,你的愿望一定可以达到。但是大家不要把这个话听错了:这三年到五年就要死了,这个问题,这个法门不能修,修了就要死。如果还有这个念头,可见得你那个心是假的不是真的,你不会去的。你放心,念五年也不会去的。为什么?你心是假的不是真的,你对於这个世间还放不下、还有贪恋,你不会成就的。
真正身心世界一切放下,我们看从古至今,你看《净土圣贤录》、《往生传》,许许多多念佛的人都是开始念三年就往生。有不少同修来问我,为什么那么多人三年就往生?是不是他寿命到了?哪有那么巧,没那么巧的事情,实在讲,功夫成就了。功夫成就了,谁还愿意在这个世间受罪?不愿意了。我们今天在这个世间受罪是去不了,没法子,无可奈何。功夫念成功了,西方极乐世界你见到了,像当年慧远大师他老人家在世的时候,三次看到西方极乐世界,所见到的那个情形跟经典上讲的完全一样。远公大师在世,《弥陀经》、《观无量寿经》都没有翻译出来,所以净土经典就是一部《无量寿经》。《无量寿经》是最早翻译的,他老人家就依据这一部经修行,在庐山结莲社,一百二十三个人个个成就!这是事实,这不是假的。
所以境界现前的时候,你自自然然欢喜,你自自然然是智慧开,你对於宇宙人生的真相彻底明了,你自心有正确的选择,自然去了,欢欢喜喜的去了。去到西方极乐世界就能立刻乘愿再来。如果你在这个世界还有事情,家亲眷属很多,我要去度他。再问问,在西方极乐世界待多久,我才有能力?跟阿弥陀佛见个面就行了,见个面打个招呼:我到娑婆世界去度那些人。阿弥陀佛点点头:你去吧!这就可以了。你的神通道力是佛陀加持给你,那个时候是智慧不是感情。你看看《无量寿经》所讲的,弥陀的那种神通、智慧、能力,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每个人即使是下下品往生,也跟阿弥陀佛一样的。那个世界叫平等世界,这是不可思议的。所以这个法门叫难信之法!许多菩萨不相信。菩萨修到三大阿僧只劫,跟佛比较,还差很远。你是什么都没有修,念几句阿弥陀佛,居然跟佛相等,他怎么能相信?不能相信。但是经上讲的句句是真实,没有一句是诳言,相信的人那就有福了。
所以读诵大乘,我劝同修们在初学的时候一定要读一本。学佛,昨天跟诸位提示,修学的过程就是四弘誓愿。第一个发心,发度众生的大心。众生无边誓愿度,自己也是众生,我要度自己也要度一切众生。修学从哪里学起?先断烦恼,叫你念一部经就是断烦恼。你心专,妄念把它念掉了,只读一部经,读它个三年、五年,心清净了,然后再学法门,然后再法门无量誓愿学。心到清净的时候,读经、听经会开悟。我们在经典里面看到世尊当年讲经,一部经还没有讲完,听众当中有不少开悟的,有不少证果的。现在我们这里讲经、读经,讲一辈子、念一辈子都开不了悟,别说证果,都开不了悟,原因在哪里?我们是乱心、是妄心,所以不相应。佛陀当年说法,听经弟子四众当中,无论在家、出家心清净,他是清净心、是定心、是真诚心,所以很容易开悟。
佛法是心法,一定是先断烦恼再学法门。我们现在这一代学佛为什么没有成就?就是把四弘誓愿前面两条都不要了,从哪里学起?从第三愿学起,法门无量誓愿学,从这学起。他不断烦恼,他要学法门,结果学了之后变成什么?这不是我讲的,清凉大师在《华严经疏钞》上所说的「增长邪见」。增长邪见,得的结果是这样的。那不学法门,专门去修行?清凉大师也说一句话「增长无明」,所以劝我们要解行并重,读经就是解行并重。读经虽然不求解,你念得心愈清净,意思愈明白。门道不一样,方向、目标、效果都相同。
我们用读诵的方法来修定,想学哪一部经就念哪一部经,对於自己将来博学多闻奠定了根基,这个利益很大。佛对我们的恩德非常之大。如果你有修学的功夫,你有相当的体会,你才愈感觉到佛的恩德,我们永远报不尽。佛对我们的期望,是希望我们快快成佛,是希望我们能够代佛弘法利生。因此,讲经说法,出家人是专业的。好像这个学校教员,他是专业的,现在学校教授,专任教授,在家人是兼任的教授。在家人能不能讲经?能,而且要发心讲经。世尊在世的时候,他所示现的是出家身分讲经说法,除他老人家之外,还有一尊佛跟释迦牟尼佛同时出现,维摩居士,他示现的是在家身分。这就告诉我们佛法的弘扬,出家人要讲经说法,在家人也要讲经说法。维摩居士讲经,佛的弟子,舍利弗、目犍连都是出家人,见到维摩长者,你看看《维摩诘经》上,顶礼三拜,右遶三匝,跟对释迦牟尼佛的礼节没有两样。所以这一点我们也要搞清楚、要搞明白。
佛教是教育,教育里面是老师第一大,尊师重道。老师不一定是出家身分,在家也是老师,决定不能说,我出家人不可以跟在家人学,没有这个例子。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出家弟子就跟在家人学。佛常常叫他们听维摩居士讲经,就跟他学,也是维摩长者的弟子。现在我们佛门之衰,衰在是一出家,就好像自己天人师了,应该要接受四众的供养。这个应供是佛才是应供,我们哪有能力应供,凭什么?所以一定要知道佛门是师道第一大,老师是第一大。
在家居士可以升座讲经,但是一定要如法。怎么如法?一定要受过菩萨戒,要不受菩萨戒那就是白衣升座讲经,这就不如法。受过菩萨戒是在家菩萨,要搭衣,搭衣就不是白衣。菩萨升座讲经,维摩示现的是菩萨。所以发心出来讲经说法的在家同修们,一定要受菩萨戒,然后出来讲经弘法,这如法的。玄奘大师,我们中国人心目当中没有不尊敬的,没有不佩服的。玄奘大师当年在印度两个老师,戒贤论师出家人,还有一个胜军居士在家人。玄奘大师是出家身分,两个老师,一个在家的,一个出家,这是必须要知道的。绝对没有说在家人不能讲经说法,没这个道理。
在近代,李炳南老居士在台中讲经说法四十多年,对於台湾佛教影响力非常非常之大。我在台中那个时候,台中莲社莲友的名册,有姓名有地址的,有多少人?二十五万人。所以我们在台中跟李老师开玩笑,我说:老师,你要选台中市长,只要说一句话就行了,不要宣传。为什么?基本的票源就二十五万,一个人给你拉两票,就差不多一百万人了,不用宣传的。只要说一个我想当市长就可以,他就当上了,你说影响力多大。在家居士主持正法的道场,现在在泰国高向如居士,在温哥华冯公夏居士,都是发愿教化一方。冯老居士常年不断的讲经,哪有居士不能讲经的?哪有居士不能主持道场的?可是诸位要晓得,一定要主持正法,弘法利生,决不是为自己的名闻利养,这就对了。如果假藉佛教的名义去求名闻利养,那个果报在三途,决定堕地狱,所以这是要知道的,应当要发心。
我们一般讲改造命运,改造命运最快速、最有效果的莫过於讲经说法。讲经说法确确实实是把我们的业力转变成愿力,没有愿力,我们这个人的一生随著业力去转,那就随著命运转;愿力超过业力,就叫乘愿再来。不一定是我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了再来,现在马上就可以转变。一发大心愿力超过业力,马上就是乘愿再来的,就是愿力强,超过了业力,这个命运就转过来了。要发真正的道心,给予一切众生真实的利益,这个转变快速。往年我们在台中求学,李老师非常慈悲。他年岁大,阅历深,看人看得太多了。我们同学当中有面长得很薄的,他就特别找来:孩子,你福薄,你短命,你要发心讲经!劝我们要发心讲经,唯有发心讲经可以改变命运。我们同学当中有好几个是老师特别找来,劝他发心的。这个人短命,这个福薄,看得出来,一看就看出来了,教给他这个方法。所以这是慈悲到极处。
三福末后「劝进行者」,就是教我们弘法利生。不能讲一部经,讲一品、讲一章,甚至於经上讲「为人说四句偈」,这都是属於讲经。时时刻刻不忘记劝人念佛,劝人学佛,这就是行菩萨道,这就是发无上菩提心。所以佛法的基础到这个时候才算是圆满,三福是我们修学大乘圆满的基础。以后你修学哪一宗或者修学某一个法门,都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所以我们才明了,我们学佛学了很多年,为什么得不到受用?就是我们的地基没有建筑就想盖大楼,一盖就倒掉了,再盖又倒掉了,始终盖不起来,就是因为缺乏基础,三福是给我们奠定基础,非常非常重要。这决不是局限於净宗法门,当然净宗不例外,净土还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这是我们不可以忽略的。
现在念佛的人很多,往生的人很少。就像从前李老师说的,我们台中莲社一万个念佛人真正能往生的,李老师说也不过是二、三个而已!原因在哪里?就是缺乏这个基础,原因在这个地方。如果有这个坚固基础,那就是古德所讲的「万修万人去」,唐朝善导大师告诉我们,一百个人修,一百个人往生,一千个人修,一千个人往生,一个都不会漏掉的。他那个修行是指的如理如法,这样子自己才真正有把握,真正有信心。
为什么我不劝大家念《弥陀经》?这里面有两个原因,如果是用它来修戒定慧,《弥陀经》太短了,时间太短了,摄心的时间不长;如果要讲经义,《弥陀经》太深了。诸位要看看《要解》,看看莲池大师的《疏钞》,你就晓得这个经典非常非常之深。《疏钞》,我过去从头到尾讲过两遍,第二遍有一套完整的录音带,一次是九十分钟的,总共讲了三百三十五次,一部《弥陀经疏钞》,三百三十五个九十分钟的带子,那是一部《弥陀经》。《弥陀经要解》,我记得我讲得比较详细的一次,九十个带子,九十分钟的带子有九十个。现在《疏钞》我在讲第三遍,第三遍大概超过四百个带子,还没讲完,所以《弥陀经》很深很深,看起来好像神话故事,字字句句都无量义。
《无量寿经》,特别是夏莲居会集的这个本子。这个本子会集得好,将原译本里面难懂的这些句子,他统统舍弃掉了,五种原译本重新校订,重新编排。这个本子我们一看就会生欢喜心,文义好像并不深,让人容易理解,这是它最大的长处。经文不算太长也不太短,非常适合於我们现在人来进修。这个经念久了,信心自然清净。我在这几天会用几个小时的时间把这个经给诸位做个详尽的介绍。所以已经选择读诵其他的经典,你就一直读下去,如果你还没有选择,用这个本子非常之好。
你就用这个本子,念这个本子,念的遍数愈多愈好,为什么?修定的时间愈长愈好。我在台湾道场里面有不少同修每天念十遍,还有念十二遍的。大概念十遍的都念得很熟了,总是念了二、三年以上,大概半小时可以念一遍。其中有一位同修是一位女居士,将近念一万部,接近一万部。她一天念十二部,台湾读经的风气,她的功德很大,实在讲就是她带动的。我劝人念,嘴巴说干了,没有几个人相信。她劝人念,人家就相信她的。怎么会相信她的?她在没有念佛之前,一身的业障病,现在那个业障病全没有了。没有学佛之前,她精神不能振作,每天睡二十小时都睡不够,坐在那里都在打瞌睡,眼睛看字看个三、四行,眼睛就痛。《无量寿经》大概念了有一千多遍的时候,她这些毛病统统没有了,而且睡眠少了,精神饱满,许多这些病统统都没有了。在从前没有一天不看医生,不吃药的,现在都没有了,所以有这样好的效果。大家看到她这个毛病都是念经念好的,所以大家拼命都念经。现在台湾从南到北不知有多少人都在那里念,所以她的功德很大,不但自己一身毛病没有了,而且还带动了读诵的风气,这非常非常之难得。
我常常讲经,这个录音带流通到大陆,大陆上听到我讲念诵《无量寿经》的效果,他们也念了。我到北京去的时候,北京那边的同修听到这个录音带,台湾人一天念十遍,他们也一天念十遍。他说我们不能落在后头。大家都比赛,好!好事情。所以这部经现在流通的量很大很大。今天送给你们这个本子,是我们台北华藏图书馆的馆长韩瑛居士,她从去年就生病,大概病了十个月,在前两个月最重的时候没有人相信她会好,都以为她要死了。病到最重的时候发愿印经消灾免难,印了一万部。她现在不但病好了,从前一些老毛病统统都没有了,人是愈来愈年轻了。这一次大病之后,人年轻了,从前很胖,现在也瘦了,年轻了。精神饱满,一切毛病都没有,感应道交,不可思议。
这个经后头回向偈子是她特别回向的。病最重的时候,她自己信心都没有了。我在温哥华讲经,打电话给她,劝她一定要有自信心。实实在在不可思议,这个病好了。我温哥华讲经完了之后,赶紧回到台湾去看她。病一天比一天好,那个医生都说不可思议,究竟害了什么病,医院还没有查出来,人好了。她告诉我,病中也有一些境界,看到一些鬼神的境界。所以说明六道是真的不是假的。病中时候有这些妖魔鬼怪来扰乱,还好,她在这紧急关头,她还会念佛,这就很难得。
所以诸位要知道消灾、消业障。过去慈云灌顶法师他是清朝乾隆时间的人,他在《观无量寿经》注解里面告诉我们,消业障力量最强大的无过於执持名号,就是这一句阿弥陀佛。所有一切方法都消不了的,一切经、一切咒统统消不了的业障,这一句佛号能消,这一句阿弥陀佛实实在在不可思议!很可惜的是信的人很少,到一有灾难的时候,这佛号不灵了。有病就求药师佛如来了,赶紧请他来医病;灾难来了,赶紧求观音菩萨,大慈大悲救苦救难,佛号都丢掉了,心就乱掉了,信心没有了,那里能得感应?所以这感应道交!
念佛的秘诀,大势至菩萨跟我们讲得最透彻,也最明白、简单、扼要。菩萨教给我们「净念相继」四个字。念要净,如果心里面有夹杂就不清净,就不是净念;心里面还有分别执著,还有怀疑,这也不清净;还有忧虑牵挂也不清净。相继是这句佛号不间断,一句接著一句。「净念相继」这一句是念佛的秘诀。怎样念才有效果?怎样念才能够消业障?怎样念才能够断烦恼?才能够破无明?才能够生智慧?才能够得一心?就是净念相继这一句。这不能疏忽,不能够轻视。
法门之殊胜,经上讲得清楚,黄念祖居士注解里面也讲得很清楚。《无量寿经》我讲过很多遍,大概每讲一次都有录音带留下来,所以那个录音带也很多,但是每一次所讲的都不相同。诸位如果有时间,能够见到的,统统都可以听听,次次讲的都不一样。这是说明我们修学入门,究竟要从哪里入门。这些事情都搞清楚了,我们讲到什么叫修行?行是行为,行为就太多太多了,真是无量无边,说不尽的。佛将一切行为归纳为三大类,身、口、意。你造作一切行为,总出不了这三大类。身,身体一举一动,这是身的行为,口是言语,意是念头,起心动念都造业,都有行为在那里,起心动念。所以无量无边的行为不会超越这三大类。在佛法里面讲身业、口业、意业,三业的行为。行为有了过失,行为有了错误,把它修正过来,叫做修行。所以修行是修正三业行为,这要搞清楚。
我们念经是修行,我们拜佛是修行。那么除了念经拜佛之外,要不要修行?修行在哪里修?在一切时一切处起心动念的时候修。三业,意业是主宰,心清净,语、身一定清净;身、口清净,那个心未必清净,所以心是主宰。修行要从根本修,根本是心地,也就是要在起心动念处修正自己的思想、观念,以什么为标准?昨天跟大家讲过了,以觉正净为标准,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以这个为标准。究竟什么叫正?觉就是正,净就是正。什么叫觉?正就是觉,净就是觉。
觉正净三个字,每一个字,另外两个字可以解释这个字,所以是一而三,三而一。我们下手既然是一而三,三而一,只要抓到一个就行了。佛法在中国有许多宗派,像禅宗他在觉正净里面,他抓觉,他走这个路子。好像我们这个大殿三个门,他走觉门进来,他选择这个门。这个门实在讲是上根利智,他才能够保持常觉不迷。中、下根性的人,这个门就走不进来。为什么?他迷、不觉,这才有教下。教下像华严宗、天台宗、法相宗、三论宗,这是教下。教下走哪个门?走正门,正知正见。叫你读经,经典读多了,以佛的知见作我们的知见。我们处事待人接物、想法看法,跟佛一不一样?如果跟佛一样,这是正确的;如果跟佛不一样,我们应当把自己的成见舍弃,取佛的教诲。这就是用经典来修正我们的观念,这走正门。这个门,中下根性都能走,但是很长,你要读很多的经论。如果我们没有这么多的时间,又不愿意去念那么多的书,还有一个门,叫净门,清净心。净土就是从这个门进来的,不须要涉猎很多的经论,就专修清净心,心清净了,知见就正,自然就觉了!
所以一个觉的人,禅宗真正觉悟的人,心哪有不清净的,知见怎么会有错误?不可能。一个得到了,三个同时都得到,所以才给你说,法门平等无有高下。这三个门只要从哪个门进来,那两个一样得到,一而三,三而一。这三个门里面,走净门是最容易。因此我们在三皈三宝里,专修清净心这就行了。用什么方法来修清净心?用念经的方法,用执持名号的方法,所以读经、念佛修什么?修清净心。不读经、不念佛他就胡思乱想,这妄念控制不住,所以才教给你净念相继,目的就是把这些妄想分别执著把它打断掉,这叫功夫。心地清净,清净心生智慧,那是德,叫功德。你有功夫,自然就能够得到,得到智慧。智慧现前,世出世间一切事理,你自自然然通达明了,自自然然处理得非常恰当,不会犯过错,这样才能真正达到破迷开悟,离苦得乐。一切苦难都对於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不明了,我们想法、看法、做法错了,才有许多苦难的结果。假如我们一切都明了,一切都清楚,处理得非常恰当,哪里会有过失?我们自然能够得到幸福快乐,这叫做修行。
大众在一块儿共修,就像学校在一起上课一样,共修的是修学的理论、方法、仪式。最重要的是要应用在日常生活当中,学以致用。离开佛堂就把这个完全都忘掉了,这没用处。佛堂就是课堂,学了之后,出去要用,用什么?用在日常生活当中,用在处事待人接物,这叫做佛法。佛法里面决定没有迷信,决定是真实的利益。所以我们一定要把它认识清楚,一定要依照佛祖教给我们的方法、程序来修学。我们如果换一个方法,换一个程序,那要重新去试验,到底有没有效果?很难说。现在人用西洋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佛法,也学了差不多将近几十年了,但是几十年我们看不到效果,还不如中国的老方法好。老方法真正收到了效果,老方法用了几千年,禁得起考验。
也有一些年轻同修问我:我们读诵的时候可不可以看看注解?可以的。看看注解什么的是调剂调剂,为什么?怕你功夫不得力,你得不到法喜,念久了,会念得厌倦,这就错了。研究一点调剂调剂,可以的,但是一定是要以读诵为主,研究辅助来帮助他,那叫做正助双修,可以的,用来辅助。就是研究的时间要短一点,读诵的时间要长,愈长愈好。每天研究有两个小时足够了,不必再多了。心到清净之后,研究能够帮助你提早开智慧,它有这个作用,所以听经也是个好事情。听经不要求解,听到懂就懂,不懂就不懂,不必去问,不要去想。为什么?我心修定,听经也修定,这就对了。一面听讲,一面在胡思乱想,这错了,这得不到效果。总而言之一句话,读诵也好,念佛也好,听讲也好,统统都是修戒定慧,这就对了。决定不脱离戒定慧三学的范围,这是真正用功,功夫才会得力。
三学具体的开展就是佛教的经典,三藏十二分教,我们今天所讲的《大藏经》。这个《大藏经》,经藏、律藏、论藏,经藏偏重在定学,律藏偏重在戒学,论藏偏重在慧学。但是诸位一定要晓得,佛所说的一切经,没有一部经专讲一样的。戒定慧三学同时都讲,就看哪一方面讲得比较多一点。所以每一部经论诸位展开里面都有戒定慧三学。古人怎么分类?就看它那里讲得多。如果定讲得多,就把它编到经藏里面去;慧讲得多,分到论藏里面去,就这样分法的。佛不可能单纯三学只讲一种,没有的,三个都讲。所以我们的修学,无论修学哪一个法门,是戒定慧三学同时来修学。念佛三学具足,参禅也是三学具足,持咒还是三学具足,没有一个法门不是三学具足的。
我们对这个能够明了,能够认识清楚,自己心平了,心定了,不会再造业,不会再毁谤其他法门。不要以为我修净土念佛好,你那个念咒的是外道,批评他,这就造业了,这就是菩萨戒里面自赞毁他。这不但毁他,还毁谤三宝。因为所有一切法门都是世尊传下来的,所有一切经典都是佛说的,依照一切经论修行的人都证果。一定要认清楚法门平等无有高下,学佛的人一定要学《华严经》上五十三位善知识的修学态度。你看看五十三位善知识,他们每个人修学的法门不相同,善财童子去参访都是自己谦虚,尊重别人。我为什么念佛?他为什么参禅?我不如他,他的根性比我利,他有能力参禅,我尊敬他;我没有能力参禅,我老实念佛。自己谦虚,尊重别人,五十三位善知识里头找不到一个贡高我慢的,找不到一个自己自夸,轻视别人的,找不到。这是我们的好榜样,使我们在整个佛法里面,心平气和,这样才能真正得到念佛三昧,才能得到真实的智慧。那修学的成绩才拿得到。
昨天讲前面的两种福,今天接著讲第三福。第三福这是大乘菩萨所修的,但是大家一定要知道,大乘是以小乘佛法为基础,小乘佛法是以人天福德为基础。我们从佛的教诫上来体会,实实在在那个根本的根本就是孝,孝亲尊师,尊师是敬。孝、敬、慈这三个字是修学佛法的大根大本,也是推动诸佛菩萨在无尽的时空里面勇猛精进教化众生的一个动力。世间人在这个社会,你会很勤奋的努力工作,什么力量推动你?实在讲,世间人是两个力量,一个是名,一个是利。假如名跟利都没有了,你还愿意去干吗?你不愿去做了。因为我们努力可以得到名利,所以名利是动力。这佛菩萨他既不要名又不要利,他为什么拼命不断努力精进在做?诸位要知道,他那个动力就是本性里面的孝、敬、慈,从孝敬慈里面这才能够将十善业修得尽善尽美,这是人天福报!
我们今天在经上讲的善男子、善女人,昨天我跟诸位提到的,那一个字不容易!小乘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大乘佛法又是建立在三皈、戒善的基础上。四句,第一句是发菩提心,第二句是深信因果,第三句是读诵大乘,第四句是劝进行者。到这个时候,我们修学大乘的基础才算是真正的奠定。好像盖房子,我们这个地基完成,可以盖高楼大厦了。这四句我们逐句逐句来研究。
「菩提心」到底是什么?怎么个发法才叫真正发了菩提心?马鸣菩萨在《起信论》里面跟我们解释菩提心有三种,所谓「直心,深心,大悲心」。心,我们常讲一心不乱,怎么会来了三心?诸位要知道,他说的这个三心是一而三,三而一。讲到体,讲到作用。直心是体,深心与大悲心都是心起作用。起作用为什么说两个?这里头一个是自受用,一个是他受用。换句话说,你用什么心对待自己,用什么心对待别人。心是一个,起两种作用。佛跟我们讲,对自己要深心,对大众要慈悲心。这深心跟慈悲心是一个心,所以直心是心之体!
佛在《观无量寿经》跟我们讲的菩提心,名称稍稍不一样。第一个叫至诚心,诚到极处,第二还是讲深心,第三是发愿回向心。我们把经论合起来看,意思就很明显。原来直心就是真诚到了极处,心里面没有一丝毫虚伪。现在问题又来了,什么叫真诚?什么叫虚伪?这个「诚」字很不好懂,一般人常常都自以为我的心很诚、很真,那到底是不是佛经上讲的真诚?其实与佛法里面的标准相去还很远很远。清朝曾国藩先生在读书笔记里面将「诚」这个字下了一个定义。什么叫诚?一念不生之谓诚。我们只要起心动念,这个心就不诚。他这个定义下得很好、很正确。如果心里面还有妄想,还有杂念,这就不是真心。那叫什么心?叫妄心。妄心就是佛家讲的分别心,执著心,妄想心,这不是真心,这不是菩提心。
菩提心就是从真诚上起的德用,这是我们一定要知道。所以只有菩萨才有菩提心,小乘阿罗汉、辟支佛都没有,我们凡夫怎么可能有?所以菩提心,佛常常勉励我们:你们要发菩提心。究竟怎么个发法?这是大乘佛法的基础,大乘佛法就是菩提心的发扬光大。什么叫深心?古人跟我们解释,叫好善好德。这个解释简单,也很容易理解。好善的心,好德的心,这是深心,是自受用的,他受用就是用什么样的心待人。要用大慈大悲,刚才说的,这个大,离开一切分别执著才叫做大,有分别、有执著就不大。为什么不大?有分别、有执著,你那个心就不真,就不是真心。不是真心,怎么能称大?唯有真心才大。真心没有分别,没有执著。
心要没有分别执著,那个心究竟多大?那真叫尽虚空遍法界。这个说法实在还不是究竟圆满,究竟圆满的说法,就像世尊在《楞严经》里面给我们做了一个比喻,佛把虚空法界比作一片云彩,把真心比作太空。我们想想是太空大还是云彩大?他说虚空世界,这无量无边的虚空世界在我们真心里面,就像太空里面的一片云彩一样。我们现在这个心量实在讲太小、太小了,小到连一个人都不能容纳。为什么会变这么小?就是你有分别、有执著。所以这叫妄心,这不是真心。真心是觉而不迷,妄心是迷而不觉。阿罗汉、辟支佛他有定,他有很深的定功,他的真心没有显露出来,菩提心没有显露出来,所以叫做小乘。菩提心如果真正一发,发出来了,那就不是凡夫也不是小乘,你就入了菩萨的果位。什么样的菩萨?我们从圆教上来讲是初住菩萨,圆教初住菩萨,菩提心现前了。由此可知,菩提心的确不容易。
圆教菩萨是什么境界?《大乘起信论》我想一定有不少同修读过。「大乘起信」,你想想这部论的名称,大乘起信是大乘入门的书,刚刚入门的书,那个境界就是圆初住菩萨的境界,就是菩提心刚刚发出来的境界。再跟诸位说明,《金刚经》的境界也是圆初住菩萨的境界。还有一部中国人非常爱好的一部大乘经《大佛顶首楞严经》,里面也是圆初住菩萨的境界,「二十五圆通章」,这二十五位菩萨统统代表初发菩提心的这个境界。
我们都晓得二十五圆通章里面最著名的是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观世音菩萨是什么样的菩萨?在楞严会上是圆教初住菩萨,观音菩萨在华严会上他是第七回向的菩萨,在法华会上他代表的是等觉菩萨,统统观音,他在哪个法会里,他所表演的身分地位不相同,所以一定要懂得他的表法。从这一点来看,这大乘法太难了。是真难。我们能做得到吗?亿万个人修行,恐怕连一个都做不到,这是真的。参禅得禅定有,得到禅定之后,他将来能够生四禅天、四空天,他有这个能力,但是没有明心见性,也就是我们俗话讲的没有开悟,没有明心见性。没有明心见性就不能出三界,就不能了生死。纵然生到非想非非想天,寿命八万大劫,八万大劫到了还是要下来搞六道轮回,你就晓得佛法修行要想出离三界,的确不是一个容易的事情,也就是菩提心说说而已!
谁有能力来发菩提心?照经论上这样解释,我们听了都很失望,没指望了。但是我们回过头来要去念念蕅益大师《弥陀经要解》,那我们就充满了希望。他老人家对於菩提心的解释跟经论上讲的不一样。他说:我们诚心诚意,就是一心一意专求净土,这个心就是无上菩提心。这是蕅益大师在《要解》上说的。确确实实,蕅益大师以前,连诸佛菩萨、历代祖师大德都没有这样说法。他这个说法靠得住靠不住?假如我们能够多涉猎一些大乘经论,我们就能够肯定、能够理解蕅益大师讲这个话是正确的。所以近代的印光大师对蕅益的赞叹,说《弥陀经要解》,即使是古佛再来给《弥陀经》做个注解,也不能超过其上。这个赞叹,捧都捧到天顶上去了!
我们晓得印光大师是大势至菩萨再来的,大势至菩萨这样的捧他,那蕅益大师到底是什么人?蕅益大师的身分没有暴露,但是大势至菩萨这样捧他,那蕅益大师如果不是阿弥陀佛再来,决定是观音菩萨再来的,这我们能相信。为什么?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一生不退成佛,那这个心不是无上菩提心,什么叫无上菩提心?蕅益大师给我们点醒、给我们说破,使我们对於大乘佛法充满了信心,充满了希望。虽然如此,毕竟能发这个心的人少数。何以见得?我们就想想我们在座的同修,有几个人真的能把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一心一意专念阿弥陀佛,一心一意专求西方净土?没几个人!即使我们学佛,还要看看这个经,还要看看那个论,许多大经大论没有涉猎,心里都放不下,这放不下就不专心。那个不专心就不叫菩提心。菩提心就是专一心志,这才叫菩提心。
学佛先修菩提心。所以古人修学次第跟我们现在的人不相同。我在讲席当中,常常提醒诸位同修,古人的修学是五年学戒,就是五年专学一部经,怎么个学法?就是念诵、就是读,不求解义。为什么不求解?因为我们的心是乱心,我们的心不是清净心,不是定心,它是乱心,一天到晚胡思乱想,你所解的经义也是胡思乱想,你怎么会懂得佛的真实义?因此至少三年到五年不求解,就是念。念经,它的目的是戒定慧三学一次完成。三学圆修、圆证!
什么是三学?戒学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诸恶莫作是小乘戒,众善奉行是大乘菩萨戒。我们一心去念经,当然就不会有恶念,连恶的念头都没有了,哪还有恶行?所以你念经就是诸恶莫作,小乘戒圆满了。圆修,不要一条一条修。经典是诸佛如来从真如本性里面流露出来的真言,那真正的是止於至善,所以念经就是众善奉行,大乘菩萨戒圆满了。读经的时候,戒学圆满了;专心读经,读经的时候没有一个妄念,没有分别执著,这是修定;经文自始至终念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没有念错一个字,没有念颠倒一句,这是慧学。所以要知道读经的目的是戒定慧三学等修,是这个目的。
假如我们一面读经,一面想里面的意思,那就完了,三学都没有了。想里面的意思,你起了妄念,戒没有了,定也没有了,慧也没有了,诸位要明白这个道理。所以读经的时候决定不研究经里面的意思,纵然在读经的时候,有时候读经的意思忽然现前,现前也不用理它,还是一心一意、老老实实念下去。这里头不必生欢喜心,不要去理会,一直念下去。所以要晓得念经有念经的目的,经念多了就得定,就开智慧。
你们想学哪一部经就念哪一部经,将来学习的速度很快,为什么?因为你念得很熟。比如说我想学《楞严》,我就念《楞严经》,我想学《法华》,我就念《法华经》,我想学《金刚经》,我就念《金刚经》,你想修净土就念《无量寿经》。要知道念经的功德,功是功夫,德是我们的收获。我念这个经,我想得到什么?是得到三学的根本,戒定慧,这个慧是根本智。根本智是什么?根本智是无知,《般若经》上讲的般若无知,起作用时无所不知。先求根本智,就是先求无知,真正到无知的时候,跟诸位说六根就放光,眼见耳听,一听就明了,就通达,就无所不知。《楞严经》上讲的「六根门头,放光动地」,那是真的不是假的,一定要自己有这样深度的功夫。
这些功夫,读经是一个方法,参禅也是方法,念佛也是方法,持咒也是方法,但是不能杂修,要一门深入。对於一般知识分子来讲,读经是最方便。为什么?平常喜欢看书,用这个方法容易实现。不喜欢念书的人,念佛很好,参禅很好,把这些文字统统舍弃掉,修清净心。清净心就是无上菩提心,清净心决定是向往净土,那才叫无上菩提心。心虽清净,不向往净土,那个清净心不是菩提心,这个诸位一定要知道。为什么?因为阿罗汉的心也清净,辟支佛的心也清净,乃至於我们这个世间色界、无色界的天人心都相当清净,他里面没有动一个念头求生净土。这一个念头决心求生净土,那就变成了无上菩提心。
我们这个道场是修净宗的,是以求生净土为主。这样我们才知道有很多不认识字的乡下老太婆,一生就念一句阿弥陀佛,《弥陀经》也不会念,人家居然往生的时候,知道哪一天走。她可以站著走,可以坐著走,她也不生病,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往生之后,许许多多的瑞相。净宗是大乘法门,一定要发菩提心,《无量寿经》上讲的「三辈」,上辈往生,中辈往生,下辈往生,统统都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这些老太婆没发菩提心,她又不懂得什么叫菩提心,她怎么能往生?蕅益大师这个解释就对了,她虽然不知道什么叫菩提心,她就一心一意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一心一意想见阿弥陀佛,这个心就是菩提心。这才是我们这一生第一桩的大事情,其他什么都是假的。怎么知道是假的?什么都带不去。古人跟我们说得很明白,「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业力,业力牵引你在六道搞轮回!我们今天把业力舍掉,把业力转变成愿力。这一转变,我们就以愿力往生净土,往生净土不是业力去的是愿力去的,愿力不可思议!这是发菩提心。
第二句是讲「深信因果」。近代虚云老和尚常常教诫学人,他老人家给我们四句纲领,第一句也是教给我们「深信因果,严持戒律,坚定信心,抉择法门」,他教我们这四句。这也是对於学佛,特别是初学非常重要的指示。佛法无论大小乘都是建立在因果的定律上,相信因果才能够好好的持戒,坚定信心,选择法门。我们今天在三福,菩萨福里面看到深信因果,我不知道诸位做何想法?我在初学佛的时候读这一段经文,我非常怀疑。怀疑什么?假如深信因果放在第一福里头,「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深信因果」,那我不怀疑,为什么?人天福。他放在菩萨,难道菩萨不相信因果?所以我的怀疑在此地。
我们一般普通人都知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是因果报应的定律,我们世间人都相信,声闻、缘觉不必说,难道菩萨还不相信因果?这一个疑问提出来之后,我就会追究,这一个因果一定不是普通的因果,普通的因缘果报,菩萨哪有不知道!菩萨对我们讲得太多了,所以一定是一个特别的因果,连菩萨都不知道。确确实实,你们把《无量寿经》多念几遍就知道。那是什么因果?成佛是果,念佛是因。念佛成佛这个因果许许多多的菩萨不知道,所以佛才劝那些菩萨:你们要深深相信念佛成佛。我读经把这个答案找出来之后,这才恍然大悟!
实在讲,这个答案找出来也相当不容易,这是得力於过去十七年讲《华严经》。《华严经》到最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华严经》最后普贤菩萨劝华藏世界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念佛求生净土,从这个地方得来的启示,这一句话才真正有了答案,真正能讲得通。如果不是这样的因果,决定不能摆在第三福。摆在第一、第二我们都不会怀疑,摆在第三,这是怎么说都说不通的。因为这里的菩萨,我们以圆教来说,从初信位到等觉位,这都是菩萨。如果就《华严经》上来说,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是从圆教初住位到等觉位,这四十一个阶级。
由此可知,学佛的人很多很多不能接受念佛成佛,有什么奇怪?不奇怪。许许多多的菩萨都不能接受,他不接受有什么奇怪?不单是普通菩萨,许多法身大士也不能接受;这样的人不能接受,我们凡夫能接受,这是奇怪的事情,确实是怪事。如果不是深入《无量寿经》,我们这个疑惑也解不开。念了《无量寿经》才明白,原来佛给我们讲的这个法门,能够真正相信的两种人。一种人是大智慧,他是一切都通达、都明了,就是经上讲的深信因果,他真的深信,他成就了,他对事实真相完全清楚明白。另外一种人是大福德之人,虽然不认识字,看起来笨头笨脑的,师父一教他,他就相信,他决定不怀疑,他也深信因果,深信念佛将来一定往生西方成佛。这一种人,佛在《无量寿经》上跟我们说,他是过去生中,生生世世曾经供养无量无边诸佛如来,在这一生当中,他的善根发现,所以他不怀疑,他能接受。如果不是这两种人,你怎么劝他,也没有用处。
所以这个法门叫难信之法,绝对不是偶然的。真能相信,我们就晓得他的善根福德因缘实实在在不可思议,《弥陀经》上所说的「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我们再看经上,佛明白指示给我们。佛在讲《无量寿经》的时候,阿闍王子与五百长者在座听经,听到佛讲的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他们生了欢喜心,动了一个念头,希望我将来成佛也像阿弥陀佛。佛有神通,你这一动念头,佛就知道了。佛就说出来,给他们授记,而且给他说明,告诉大家,阿闍王子这一班人(这五百人),过去生中曾经供养四百亿佛,不是少数!曾经供养四百亿佛,听到这个经,还不能发愿求生净土,只发愿我将来成佛,跟阿弥陀佛一样,还不肯发愿求生净土;你就晓得那个真正听到这个法门,生欢喜心,一心一意想求生净土的,他过去生中供养诸佛如来,超过他们太多太多!
我们不看这一节经文,不知道真正能够信受这个法门功德之大,我们不晓得。《金刚经》上供养一佛、二佛,三、四、五佛,那怎么能比,不能比!供养四百亿佛才生个欢喜心,还不愿意去,所以你想想这个法门多难。因此对於看起来好像是没有受过什么教育,没有什么知识,听到这个法门死心塌地,一句弥陀念到底,决心不变的,这种人可敬可佩。那他的那种善根福德因缘,绝对不是普通人能跟他比较的,他很容易得一心,纵然不能得一心不乱,功夫成片是决定可以得到。
功夫成片是浅浅的事一心不乱,虽然讲事一心,讲理一心,这里面程度浅深差别很大。如果我们一般讲事一心,要以圆教菩萨果位,从初信位到十信位都是属於事一心不乱。十信菩萨十个位次都是属於事一心不乱。理一心不乱从圆教初住到等觉,四十一个位次都叫理一心不乱。所以虽然得一心,功夫浅深差别很大,但是那个浅浅的事一心不乱就决定往生。我们常常看到念佛成功的人,生死自在。所谓生死自在就是想什么时候走,什么时候就可以走,这就自在了。希望在这个世间多住几年也不碍事,这叫生死自在。
我们要问,他要到什么样的功夫才能得生死自在?只要念到功夫成片。功夫成片里面也有三辈九品,大概上三品的功夫成片就生死自在了,就可以喜欢什么时候走就什么时候走。我们讲事一心、理一心,确确实实不是每个人在一生当中能得到的,如果讲功夫成片,只要我们自己努力一点,是人人都可以得到。所以一切诸佛如来没有不赞叹这个法门,没有不劝我们修学这个法门,道理就在此地。他也不劝我们,不赞叹,那佛菩萨就不慈悲了。这三福里面讲的深信因果是讲这桩事情,这是我们一定要知道,不是普通的因果。
第三句是「读诵大乘」,换句话说,前面所修学的都是基础,到这个地方才开始下手。修行从哪里下手?从读诵大乘下手。看著经本叫读,不看经本叫诵,诵就是背诵,念熟了可以不看经本,不看经本就可以背诵了。所以从这个下手。我们娑婆世界众生的根性是耳根最利。《楞严经》上文殊菩萨拣选圆通,特别选的「观音菩萨耳根圆通」。观音菩萨代表我们娑婆世界的大多数人,当然还有少数例外的,有眼根很利的,耳根不利的,有,但是绝大多数是耳根最利,因此「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这样读诵变成最重要的修学方法,适合於大多数人。
读诵,在前面跟诸位说过,如果经文太短不能摄心,有人听说一定要念经,我选一个《心经》,二百六十个字,几分钟就念完了。换句话说,你修定的时间就很短,心在清净的时间短,心在散乱的时间长;换句话说,你定的功力不够,你得不到效果。所以我们中国古人读诵选经典,要选相当的分量。古时候,实在讲绝大多数念《法华经》,或者念《楞严经》,那个分量对一般人来讲很适中,从头到尾恭恭敬敬念一遍大概要四、五个小时,四、五个小时不打妄想。
实在讲念经就是修禅定,就是方法手段不一样,他是在修禅定。「外不著相,内不动心」,外不著相是禅,内不起心动念就是定,他有这么长的时间修定,他能得到受用。如果更努力一点、更勤奋一点的,那就选更长的,像我们看到《六祖坛经》,无尽藏比丘尼她每天读诵的是《大涅盘经》,《大涅盘经》四十卷,分量比《法华经》差不多多四倍,时间就更长,修行的时间就更长。更大的?念《华严经》。《华严经》八十卷,一天能念完的,那个天资都很高,不是普通人,一天能够诵一部;普通人我们念《华严经》,一天念十卷,八天、一个星期才能念一部。所以我们选择经典,看自己的时间,选太短了,力量不够,一定要选长一点。
在现代的社会大家工作非常忙碌。尤其在美国,物质的生活、精神生活压力都很重,选择经典太长,确确实实没有时间去读诵,选择太短又收不到效果。所以这么多年来,我们选来选去,觉得《无量寿经》最好,不算很长也不很短。《无量寿经》初念的时候,这一部经从头念到尾念一遍要两个小时,这就不错了,两个小时;念上半年以后,念熟了,一个半小时;念上一年之后就一个小时,念上一、二年之后就半个小时。所以我常常劝同修一天念三遍,最适当的速度是一个小时,不算快也不算慢。你每天有三个小时修学戒定慧,这就非常难得。
除了念经以外,就念佛号。这一句阿弥陀佛要念到不夹杂、不间断、不怀疑。如果真的发菩提心,就是一心一意求生净土,在我想三年到五年的时间,你的愿望一定可以达到。但是大家不要把这个话听错了:这三年到五年就要死了,这个问题,这个法门不能修,修了就要死。如果还有这个念头,可见得你那个心是假的不是真的,你不会去的。你放心,念五年也不会去的。为什么?你心是假的不是真的,你对於这个世间还放不下、还有贪恋,你不会成就的。
真正身心世界一切放下,我们看从古至今,你看《净土圣贤录》、《往生传》,许许多多念佛的人都是开始念三年就往生。有不少同修来问我,为什么那么多人三年就往生?是不是他寿命到了?哪有那么巧,没那么巧的事情,实在讲,功夫成就了。功夫成就了,谁还愿意在这个世间受罪?不愿意了。我们今天在这个世间受罪是去不了,没法子,无可奈何。功夫念成功了,西方极乐世界你见到了,像当年慧远大师他老人家在世的时候,三次看到西方极乐世界,所见到的那个情形跟经典上讲的完全一样。远公大师在世,《弥陀经》、《观无量寿经》都没有翻译出来,所以净土经典就是一部《无量寿经》。《无量寿经》是最早翻译的,他老人家就依据这一部经修行,在庐山结莲社,一百二十三个人个个成就!这是事实,这不是假的。
所以境界现前的时候,你自自然然欢喜,你自自然然是智慧开,你对於宇宙人生的真相彻底明了,你自心有正确的选择,自然去了,欢欢喜喜的去了。去到西方极乐世界就能立刻乘愿再来。如果你在这个世界还有事情,家亲眷属很多,我要去度他。再问问,在西方极乐世界待多久,我才有能力?跟阿弥陀佛见个面就行了,见个面打个招呼:我到娑婆世界去度那些人。阿弥陀佛点点头:你去吧!这就可以了。你的神通道力是佛陀加持给你,那个时候是智慧不是感情。你看看《无量寿经》所讲的,弥陀的那种神通、智慧、能力,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每个人即使是下下品往生,也跟阿弥陀佛一样的。那个世界叫平等世界,这是不可思议的。所以这个法门叫难信之法!许多菩萨不相信。菩萨修到三大阿僧只劫,跟佛比较,还差很远。你是什么都没有修,念几句阿弥陀佛,居然跟佛相等,他怎么能相信?不能相信。但是经上讲的句句是真实,没有一句是诳言,相信的人那就有福了。
所以读诵大乘,我劝同修们在初学的时候一定要读一本。学佛,昨天跟诸位提示,修学的过程就是四弘誓愿。第一个发心,发度众生的大心。众生无边誓愿度,自己也是众生,我要度自己也要度一切众生。修学从哪里学起?先断烦恼,叫你念一部经就是断烦恼。你心专,妄念把它念掉了,只读一部经,读它个三年、五年,心清净了,然后再学法门,然后再法门无量誓愿学。心到清净的时候,读经、听经会开悟。我们在经典里面看到世尊当年讲经,一部经还没有讲完,听众当中有不少开悟的,有不少证果的。现在我们这里讲经、读经,讲一辈子、念一辈子都开不了悟,别说证果,都开不了悟,原因在哪里?我们是乱心、是妄心,所以不相应。佛陀当年说法,听经弟子四众当中,无论在家、出家心清净,他是清净心、是定心、是真诚心,所以很容易开悟。
佛法是心法,一定是先断烦恼再学法门。我们现在这一代学佛为什么没有成就?就是把四弘誓愿前面两条都不要了,从哪里学起?从第三愿学起,法门无量誓愿学,从这学起。他不断烦恼,他要学法门,结果学了之后变成什么?这不是我讲的,清凉大师在《华严经疏钞》上所说的「增长邪见」。增长邪见,得的结果是这样的。那不学法门,专门去修行?清凉大师也说一句话「增长无明」,所以劝我们要解行并重,读经就是解行并重。读经虽然不求解,你念得心愈清净,意思愈明白。门道不一样,方向、目标、效果都相同。
我们用读诵的方法来修定,想学哪一部经就念哪一部经,对於自己将来博学多闻奠定了根基,这个利益很大。佛对我们的恩德非常之大。如果你有修学的功夫,你有相当的体会,你才愈感觉到佛的恩德,我们永远报不尽。佛对我们的期望,是希望我们快快成佛,是希望我们能够代佛弘法利生。因此,讲经说法,出家人是专业的。好像这个学校教员,他是专业的,现在学校教授,专任教授,在家人是兼任的教授。在家人能不能讲经?能,而且要发心讲经。世尊在世的时候,他所示现的是出家身分讲经说法,除他老人家之外,还有一尊佛跟释迦牟尼佛同时出现,维摩居士,他示现的是在家身分。这就告诉我们佛法的弘扬,出家人要讲经说法,在家人也要讲经说法。维摩居士讲经,佛的弟子,舍利弗、目犍连都是出家人,见到维摩长者,你看看《维摩诘经》上,顶礼三拜,右遶三匝,跟对释迦牟尼佛的礼节没有两样。所以这一点我们也要搞清楚、要搞明白。
佛教是教育,教育里面是老师第一大,尊师重道。老师不一定是出家身分,在家也是老师,决定不能说,我出家人不可以跟在家人学,没有这个例子。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出家弟子就跟在家人学。佛常常叫他们听维摩居士讲经,就跟他学,也是维摩长者的弟子。现在我们佛门之衰,衰在是一出家,就好像自己天人师了,应该要接受四众的供养。这个应供是佛才是应供,我们哪有能力应供,凭什么?所以一定要知道佛门是师道第一大,老师是第一大。
在家居士可以升座讲经,但是一定要如法。怎么如法?一定要受过菩萨戒,要不受菩萨戒那就是白衣升座讲经,这就不如法。受过菩萨戒是在家菩萨,要搭衣,搭衣就不是白衣。菩萨升座讲经,维摩示现的是菩萨。所以发心出来讲经说法的在家同修们,一定要受菩萨戒,然后出来讲经弘法,这如法的。玄奘大师,我们中国人心目当中没有不尊敬的,没有不佩服的。玄奘大师当年在印度两个老师,戒贤论师出家人,还有一个胜军居士在家人。玄奘大师是出家身分,两个老师,一个在家的,一个出家,这是必须要知道的。绝对没有说在家人不能讲经说法,没这个道理。
在近代,李炳南老居士在台中讲经说法四十多年,对於台湾佛教影响力非常非常之大。我在台中那个时候,台中莲社莲友的名册,有姓名有地址的,有多少人?二十五万人。所以我们在台中跟李老师开玩笑,我说:老师,你要选台中市长,只要说一句话就行了,不要宣传。为什么?基本的票源就二十五万,一个人给你拉两票,就差不多一百万人了,不用宣传的。只要说一个我想当市长就可以,他就当上了,你说影响力多大。在家居士主持正法的道场,现在在泰国高向如居士,在温哥华冯公夏居士,都是发愿教化一方。冯老居士常年不断的讲经,哪有居士不能讲经的?哪有居士不能主持道场的?可是诸位要晓得,一定要主持正法,弘法利生,决不是为自己的名闻利养,这就对了。如果假藉佛教的名义去求名闻利养,那个果报在三途,决定堕地狱,所以这是要知道的,应当要发心。
我们一般讲改造命运,改造命运最快速、最有效果的莫过於讲经说法。讲经说法确确实实是把我们的业力转变成愿力,没有愿力,我们这个人的一生随著业力去转,那就随著命运转;愿力超过业力,就叫乘愿再来。不一定是我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了再来,现在马上就可以转变。一发大心愿力超过业力,马上就是乘愿再来的,就是愿力强,超过了业力,这个命运就转过来了。要发真正的道心,给予一切众生真实的利益,这个转变快速。往年我们在台中求学,李老师非常慈悲。他年岁大,阅历深,看人看得太多了。我们同学当中有面长得很薄的,他就特别找来:孩子,你福薄,你短命,你要发心讲经!劝我们要发心讲经,唯有发心讲经可以改变命运。我们同学当中有好几个是老师特别找来,劝他发心的。这个人短命,这个福薄,看得出来,一看就看出来了,教给他这个方法。所以这是慈悲到极处。
三福末后「劝进行者」,就是教我们弘法利生。不能讲一部经,讲一品、讲一章,甚至於经上讲「为人说四句偈」,这都是属於讲经。时时刻刻不忘记劝人念佛,劝人学佛,这就是行菩萨道,这就是发无上菩提心。所以佛法的基础到这个时候才算是圆满,三福是我们修学大乘圆满的基础。以后你修学哪一宗或者修学某一个法门,都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所以我们才明了,我们学佛学了很多年,为什么得不到受用?就是我们的地基没有建筑就想盖大楼,一盖就倒掉了,再盖又倒掉了,始终盖不起来,就是因为缺乏基础,三福是给我们奠定基础,非常非常重要。这决不是局限於净宗法门,当然净宗不例外,净土还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这是我们不可以忽略的。
现在念佛的人很多,往生的人很少。就像从前李老师说的,我们台中莲社一万个念佛人真正能往生的,李老师说也不过是二、三个而已!原因在哪里?就是缺乏这个基础,原因在这个地方。如果有这个坚固基础,那就是古德所讲的「万修万人去」,唐朝善导大师告诉我们,一百个人修,一百个人往生,一千个人修,一千个人往生,一个都不会漏掉的。他那个修行是指的如理如法,这样子自己才真正有把握,真正有信心。
为什么我不劝大家念《弥陀经》?这里面有两个原因,如果是用它来修戒定慧,《弥陀经》太短了,时间太短了,摄心的时间不长;如果要讲经义,《弥陀经》太深了。诸位要看看《要解》,看看莲池大师的《疏钞》,你就晓得这个经典非常非常之深。《疏钞》,我过去从头到尾讲过两遍,第二遍有一套完整的录音带,一次是九十分钟的,总共讲了三百三十五次,一部《弥陀经疏钞》,三百三十五个九十分钟的带子,那是一部《弥陀经》。《弥陀经要解》,我记得我讲得比较详细的一次,九十个带子,九十分钟的带子有九十个。现在《疏钞》我在讲第三遍,第三遍大概超过四百个带子,还没讲完,所以《弥陀经》很深很深,看起来好像神话故事,字字句句都无量义。
《无量寿经》,特别是夏莲居会集的这个本子。这个本子会集得好,将原译本里面难懂的这些句子,他统统舍弃掉了,五种原译本重新校订,重新编排。这个本子我们一看就会生欢喜心,文义好像并不深,让人容易理解,这是它最大的长处。经文不算太长也不太短,非常适合於我们现在人来进修。这个经念久了,信心自然清净。我在这几天会用几个小时的时间把这个经给诸位做个详尽的介绍。所以已经选择读诵其他的经典,你就一直读下去,如果你还没有选择,用这个本子非常之好。
你就用这个本子,念这个本子,念的遍数愈多愈好,为什么?修定的时间愈长愈好。我在台湾道场里面有不少同修每天念十遍,还有念十二遍的。大概念十遍的都念得很熟了,总是念了二、三年以上,大概半小时可以念一遍。其中有一位同修是一位女居士,将近念一万部,接近一万部。她一天念十二部,台湾读经的风气,她的功德很大,实在讲就是她带动的。我劝人念,嘴巴说干了,没有几个人相信。她劝人念,人家就相信她的。怎么会相信她的?她在没有念佛之前,一身的业障病,现在那个业障病全没有了。没有学佛之前,她精神不能振作,每天睡二十小时都睡不够,坐在那里都在打瞌睡,眼睛看字看个三、四行,眼睛就痛。《无量寿经》大概念了有一千多遍的时候,她这些毛病统统没有了,而且睡眠少了,精神饱满,许多这些病统统都没有了。在从前没有一天不看医生,不吃药的,现在都没有了,所以有这样好的效果。大家看到她这个毛病都是念经念好的,所以大家拼命都念经。现在台湾从南到北不知有多少人都在那里念,所以她的功德很大,不但自己一身毛病没有了,而且还带动了读诵的风气,这非常非常之难得。
我常常讲经,这个录音带流通到大陆,大陆上听到我讲念诵《无量寿经》的效果,他们也念了。我到北京去的时候,北京那边的同修听到这个录音带,台湾人一天念十遍,他们也一天念十遍。他说我们不能落在后头。大家都比赛,好!好事情。所以这部经现在流通的量很大很大。今天送给你们这个本子,是我们台北华藏图书馆的馆长韩瑛居士,她从去年就生病,大概病了十个月,在前两个月最重的时候没有人相信她会好,都以为她要死了。病到最重的时候发愿印经消灾免难,印了一万部。她现在不但病好了,从前一些老毛病统统都没有了,人是愈来愈年轻了。这一次大病之后,人年轻了,从前很胖,现在也瘦了,年轻了。精神饱满,一切毛病都没有,感应道交,不可思议。
这个经后头回向偈子是她特别回向的。病最重的时候,她自己信心都没有了。我在温哥华讲经,打电话给她,劝她一定要有自信心。实实在在不可思议,这个病好了。我温哥华讲经完了之后,赶紧回到台湾去看她。病一天比一天好,那个医生都说不可思议,究竟害了什么病,医院还没有查出来,人好了。她告诉我,病中也有一些境界,看到一些鬼神的境界。所以说明六道是真的不是假的。病中时候有这些妖魔鬼怪来扰乱,还好,她在这紧急关头,她还会念佛,这就很难得。
所以诸位要知道消灾、消业障。过去慈云灌顶法师他是清朝乾隆时间的人,他在《观无量寿经》注解里面告诉我们,消业障力量最强大的无过於执持名号,就是这一句阿弥陀佛。所有一切方法都消不了的,一切经、一切咒统统消不了的业障,这一句佛号能消,这一句阿弥陀佛实实在在不可思议!很可惜的是信的人很少,到一有灾难的时候,这佛号不灵了。有病就求药师佛如来了,赶紧请他来医病;灾难来了,赶紧求观音菩萨,大慈大悲救苦救难,佛号都丢掉了,心就乱掉了,信心没有了,那里能得感应?所以这感应道交!
念佛的秘诀,大势至菩萨跟我们讲得最透彻,也最明白、简单、扼要。菩萨教给我们「净念相继」四个字。念要净,如果心里面有夹杂就不清净,就不是净念;心里面还有分别执著,还有怀疑,这也不清净;还有忧虑牵挂也不清净。相继是这句佛号不间断,一句接著一句。「净念相继」这一句是念佛的秘诀。怎样念才有效果?怎样念才能够消业障?怎样念才能够断烦恼?才能够破无明?才能够生智慧?才能够得一心?就是净念相继这一句。这不能疏忽,不能够轻视。
法门之殊胜,经上讲得清楚,黄念祖居士注解里面也讲得很清楚。《无量寿经》我讲过很多遍,大概每讲一次都有录音带留下来,所以那个录音带也很多,但是每一次所讲的都不相同。诸位如果有时间,能够见到的,统统都可以听听,次次讲的都不一样。这是说明我们修学入门,究竟要从哪里入门。这些事情都搞清楚了,我们讲到什么叫修行?行是行为,行为就太多太多了,真是无量无边,说不尽的。佛将一切行为归纳为三大类,身、口、意。你造作一切行为,总出不了这三大类。身,身体一举一动,这是身的行为,口是言语,意是念头,起心动念都造业,都有行为在那里,起心动念。所以无量无边的行为不会超越这三大类。在佛法里面讲身业、口业、意业,三业的行为。行为有了过失,行为有了错误,把它修正过来,叫做修行。所以修行是修正三业行为,这要搞清楚。
我们念经是修行,我们拜佛是修行。那么除了念经拜佛之外,要不要修行?修行在哪里修?在一切时一切处起心动念的时候修。三业,意业是主宰,心清净,语、身一定清净;身、口清净,那个心未必清净,所以心是主宰。修行要从根本修,根本是心地,也就是要在起心动念处修正自己的思想、观念,以什么为标准?昨天跟大家讲过了,以觉正净为标准,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以这个为标准。究竟什么叫正?觉就是正,净就是正。什么叫觉?正就是觉,净就是觉。
觉正净三个字,每一个字,另外两个字可以解释这个字,所以是一而三,三而一。我们下手既然是一而三,三而一,只要抓到一个就行了。佛法在中国有许多宗派,像禅宗他在觉正净里面,他抓觉,他走这个路子。好像我们这个大殿三个门,他走觉门进来,他选择这个门。这个门实在讲是上根利智,他才能够保持常觉不迷。中、下根性的人,这个门就走不进来。为什么?他迷、不觉,这才有教下。教下像华严宗、天台宗、法相宗、三论宗,这是教下。教下走哪个门?走正门,正知正见。叫你读经,经典读多了,以佛的知见作我们的知见。我们处事待人接物、想法看法,跟佛一不一样?如果跟佛一样,这是正确的;如果跟佛不一样,我们应当把自己的成见舍弃,取佛的教诲。这就是用经典来修正我们的观念,这走正门。这个门,中下根性都能走,但是很长,你要读很多的经论。如果我们没有这么多的时间,又不愿意去念那么多的书,还有一个门,叫净门,清净心。净土就是从这个门进来的,不须要涉猎很多的经论,就专修清净心,心清净了,知见就正,自然就觉了!
所以一个觉的人,禅宗真正觉悟的人,心哪有不清净的,知见怎么会有错误?不可能。一个得到了,三个同时都得到,所以才给你说,法门平等无有高下。这三个门只要从哪个门进来,那两个一样得到,一而三,三而一。这三个门里面,走净门是最容易。因此我们在三皈三宝里,专修清净心这就行了。用什么方法来修清净心?用念经的方法,用执持名号的方法,所以读经、念佛修什么?修清净心。不读经、不念佛他就胡思乱想,这妄念控制不住,所以才教给你净念相继,目的就是把这些妄想分别执著把它打断掉,这叫功夫。心地清净,清净心生智慧,那是德,叫功德。你有功夫,自然就能够得到,得到智慧。智慧现前,世出世间一切事理,你自自然然通达明了,自自然然处理得非常恰当,不会犯过错,这样才能真正达到破迷开悟,离苦得乐。一切苦难都对於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不明了,我们想法、看法、做法错了,才有许多苦难的结果。假如我们一切都明了,一切都清楚,处理得非常恰当,哪里会有过失?我们自然能够得到幸福快乐,这叫做修行。
大众在一块儿共修,就像学校在一起上课一样,共修的是修学的理论、方法、仪式。最重要的是要应用在日常生活当中,学以致用。离开佛堂就把这个完全都忘掉了,这没用处。佛堂就是课堂,学了之后,出去要用,用什么?用在日常生活当中,用在处事待人接物,这叫做佛法。佛法里面决定没有迷信,决定是真实的利益。所以我们一定要把它认识清楚,一定要依照佛祖教给我们的方法、程序来修学。我们如果换一个方法,换一个程序,那要重新去试验,到底有没有效果?很难说。现在人用西洋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佛法,也学了差不多将近几十年了,但是几十年我们看不到效果,还不如中国的老方法好。老方法真正收到了效果,老方法用了几千年,禁得起考验。
也有一些年轻同修问我:我们读诵的时候可不可以看看注解?可以的。看看注解什么的是调剂调剂,为什么?怕你功夫不得力,你得不到法喜,念久了,会念得厌倦,这就错了。研究一点调剂调剂,可以的,但是一定是要以读诵为主,研究辅助来帮助他,那叫做正助双修,可以的,用来辅助。就是研究的时间要短一点,读诵的时间要长,愈长愈好。每天研究有两个小时足够了,不必再多了。心到清净之后,研究能够帮助你提早开智慧,它有这个作用,所以听经也是个好事情。听经不要求解,听到懂就懂,不懂就不懂,不必去问,不要去想。为什么?我心修定,听经也修定,这就对了。一面听讲,一面在胡思乱想,这错了,这得不到效果。总而言之一句话,读诵也好,念佛也好,听讲也好,统统都是修戒定慧,这就对了。决定不脱离戒定慧三学的范围,这是真正用功,功夫才会得力。
三学具体的开展就是佛教的经典,三藏十二分教,我们今天所讲的《大藏经》。这个《大藏经》,经藏、律藏、论藏,经藏偏重在定学,律藏偏重在戒学,论藏偏重在慧学。但是诸位一定要晓得,佛所说的一切经,没有一部经专讲一样的。戒定慧三学同时都讲,就看哪一方面讲得比较多一点。所以每一部经论诸位展开里面都有戒定慧三学。古人怎么分类?就看它那里讲得多。如果定讲得多,就把它编到经藏里面去;慧讲得多,分到论藏里面去,就这样分法的。佛不可能单纯三学只讲一种,没有的,三个都讲。所以我们的修学,无论修学哪一个法门,是戒定慧三学同时来修学。念佛三学具足,参禅也是三学具足,持咒还是三学具足,没有一个法门不是三学具足的。
我们对这个能够明了,能够认识清楚,自己心平了,心定了,不会再造业,不会再毁谤其他法门。不要以为我修净土念佛好,你那个念咒的是外道,批评他,这就造业了,这就是菩萨戒里面自赞毁他。这不但毁他,还毁谤三宝。因为所有一切法门都是世尊传下来的,所有一切经典都是佛说的,依照一切经论修行的人都证果。一定要认清楚法门平等无有高下,学佛的人一定要学《华严经》上五十三位善知识的修学态度。你看看五十三位善知识,他们每个人修学的法门不相同,善财童子去参访都是自己谦虚,尊重别人。我为什么念佛?他为什么参禅?我不如他,他的根性比我利,他有能力参禅,我尊敬他;我没有能力参禅,我老实念佛。自己谦虚,尊重别人,五十三位善知识里头找不到一个贡高我慢的,找不到一个自己自夸,轻视别人的,找不到。这是我们的好榜样,使我们在整个佛法里面,心平气和,这样才能真正得到念佛三昧,才能得到真实的智慧。那修学的成绩才拿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