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佛法与人生 - (第三集)
佛法与人生  (第三集)  美国  档名:18-003-0003

  诸位同修,上一次我们将《观经》「三福」介绍出来了,接著要讲的是「六和」,这是佛法里面的根本法,非常重要。中国人俗话说「家和万事兴」。看一个家庭,一个团体,乃至於一个国家,你要知道它的兴衰,就看它上下和不和睦。如果这个家庭上下和睦,这个家庭一定会兴盛;国家上下能够和睦,邻国尊重,不敢侵略,这是在中国古时候历史,大家读《春秋》、读《左传》能够看得很清楚。如果上下不和,邻国就要打主意了,想方法把你消灭掉、并吞掉,这是说世间法。出世间法就更重要了,出世间法,我们所求的是明心见性,明心见性如果不从和上下手,你决定得不到,为什么?和是定的前方便,心情不和,诸位想想看,他怎么能得一心?怎么能得禅定?

  和平这两个字在儒家、佛法都非常重视。和而后才能够平,平是平等,平而后才有安,才能够安定下来,安之后才有乐,你想想看这个和多重要!没有和,底下平、安、乐统统没有。今天世界众生苦,你要追究苦的根源,就是大家不和,所以国际间才提出要求,我们大家和平共存,希望能够避免战争。战争是不是真正能避免?不容易。和,大家非常的需要。绝对不是凭我们想像,和平就可以来到。和平是从哪里来的?诸位一定要认识清楚,就是从三福来的。人有福他就能和,没有福他得不到和平安乐,一定要修福。所以三福不仅仅是净宗或者是大乘佛法的根基,也是世间法和平安乐的大根大本,因此三福必须要普遍不断的讲求,这比什么都重要,没有这个讲修行都会落空。

  临终忏悔往生的,临终忏悔实在讲相当不容易,千万人当中难得有一、二个。最重要的条件是临命终时头脑清楚不糊涂,临终时一迷糊,临终忏悔往生就得不到。像昨天D.C.龚振华打电话来,特别还叫我代问候尹建维。他向我报告,那一边有一位周居士,周广大,广东的广,大小的大,这名字不错。周广大,他是开面包店的老板,得的病是血癌,非常痛苦,一生没有接触过佛法。临终的头三天,龚振华去看他,劝他一切放下一心念佛,求生净土。看他就不行了,家里人还是去求观音菩萨,求这个神、拜那个鬼,希望鬼神帮他能够病好。龚振华一看,这很难,所以就劝他,你不要求病好,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到那里去做菩萨、做佛,然后乘愿再来,再来跟你家亲眷属聚会,你来度他们。他一听就相信,就接受,这个很难得,这个真正是大善根。所以他就叫他家人,他有三个女儿,统统念阿弥陀佛,不要念别的。

  念了两天,他就看到阿弥陀佛来了,阿弥陀佛从云彩当中出现,西方三圣,欢喜得不得了。自己念佛的声音非常洪亮,他说在家里念佛,门外都听得见,你看他中气多足,病得那样的人,突然之间有这么好的瑞相。见到地藏王菩萨,见到观世音菩萨,龚振华在旁边,他说你不管见到什么菩萨、见到什么佛,你统统念阿弥陀佛,这一句话非常重要。这样念下去,地藏菩萨、观音菩萨也不见了,最后只看到阿弥陀佛。到第三天,见到五尊佛,阿弥陀佛的化身,接引他走了。走的时候,大声念,念完之后走了。D.C.有不少同修帮他助念,大家看到这个瑞相,念佛的信心真正增长了。这个难得,三天。三天,我们看净宗的经典,的确他符合发菩提心、一心专念这个宗旨,他三天没有间断。这么好的瑞相实在是太难得,但是这是前生前世的福报,使他在临命终时那么清楚。得这样重的病,这么痛苦,他清楚,他不迷,遇到善友,一劝他,立刻就接受,毫无怀疑,这非常难得。

  所以个人修行,更重要是团体共修一定要建立在六和的基础上。三福是个人的基础,每个人都能够具足三福的基础,在一块共修要建立六和敬。六和敬是佛对僧团要求的,也就是佛对於僧团所制定的基本戒条。如果不是六和敬,这就不是僧团,僧团必须要具足这个条件。僧团在佛法里是广义的,不是狭义的,它这个意思是四个人以上,佛法四个人叫一个团体,我们常讲众,和合众,四个人以上才能称为众,这个众就是团体的意思,三个人还不能称,要四个人以上。这四个人依据六和敬在一起共修,这个地方就叫做僧团,出家在家不拘。像我们这个小道场,有四个人在一起共修,一个出家人,三个在家人,行,甚至於这个道场没有出家人,只有四个在家人也行。乃至於你自己家庭,你一家有四口,四口之家,要依六和敬一家人共修,你的家庭就是道场,你的家庭就是僧团。所以它这个意思非常广泛,并不一定要指佛教的寺院丛林,只是四个人志同道合在一块进修就行了,这就是僧团。

  这样的僧团出现在世间,诸佛护念,龙天拥护,纵然众生有共业,有劫难,如果僧团出现了,劫难会延后。只要这个僧团真正建立起来,这个地方不遭难。这个僧团如果败坏了,消失了,那个灾难就会现前。所以诸位要是能够认真的修,功德是无量无边,不仅度自己,能够把众生这么大的灾难延后,你想想这个功德多大!发这种心,这是大菩提心。我们怎样救世间?这就可以能够救度一切世间。

  六和里面最重要的就是第一条,「见和同解」,也就是现在社会上讲的建立共识,但是见和同解比建立共识要求的还要严格,还要精深。最高的原则是把所有的知见都舍弃了,都放下了,心地达到完全的真诚,六祖所讲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没有知见的时候,给诸位说,这是正知正见,大家都是用真心相见,这是六和里面最高的,最真实的。这个见解就是说,也不必你要同意我的见解,或者我要同意你的见解,这个人不服。释迦牟尼佛也不勉强人,我是成了佛了,我的见解是正确的,你们是邪知邪见,一定要跟我的见解相同,佛没有这个说法。佛说我们大家把所有的思想、意见、见解统统舍掉,我们就同了。这种说法是很公平的,大家听了很乐意接受。所以佛门里面叫你读经、叫你念咒、叫你念佛,换句话说,是用这一个方法把你所有的妄想、见解、执著换掉。

  凡夫讲,我没有妄念是做不到的,没有妄念是佛菩萨,凡夫不可能的事情。妄念可以伏住,那是用定功,用定功能够伏住妄念,至少也是初禅以上。四禅八定,就是色界、无色界人,他是用禅定的功夫把妄念伏住。妄想,根没有断,伏住而已。阿罗汉以上,见思烦恼才真正断掉,永远不会再起现行。四禅八定只是石头压草,他那个定功失掉了,立刻就又轮转了,轮转必定到欲界,多半入三途,这是爬得高、摔得重。

  所以佛法里面讲的见和同解是建立在这一个绝对的基础上,这个说法我们大家都欢喜,都愿意接受,但是相当不容易做到。真正能做到是真正修行人,真修的人才能做到,不是普通修行人可以做到的。普通修行人都有意见,有意见就很难,有意见就不和了,没有意见才和。所以这一条非常不容易做到。我们看现代这个社会,就我们自己在一生当中所接触到的,世界各地的道场,我们没有发现一个和合的僧团,也许有,我们没有见到。我们所接触到的,所听到的,所见到的,都不是和合僧团,换句话说,这个里面的住众都有争执,都有意见,所以不是佛法的僧团,这是很遗憾的一桩事情。

  希望我们同修自己真正觉悟,真正发心,我们有四、五个人以上,我们建立一个真正的僧团。像佛所说那样的真实还不是我们能做得到的,但是我们至少能够做到相似的真实僧团。像天台家所讲的六即佛,我们不能做到分证即,我们要做到相似即,那就不错了。相似即的见和同解,就是我们依照一部经论,中国古代寺院丛林道场的建立就是用这个方法。分证的僧团,禅宗里面像六祖那个道场,禅宗的道场,那的确是分证,为什么?他是真的求明心见性。六祖大师当年那个道场,曹溪,现在的南华寺,他老人家一生在世,在他手下大彻大悟、明心见性的弟子有四十多个人。见了性,这是真实,这是真正和,如果不和不可能见性,这是真正和了,所以那个是真实的道场,我们可以确定它符合六和敬的标准,符合佛陀的这个标准。教下的道场,我们不敢确定它完全符合,但是我们可以确定它是相似位,为什么?他们的见解思想、想法看法有范围,不越过他本宗的经论,以这个为我们共同的见解,这属於相似。

  譬如贤首宗,他们的想法、看法依《华严经》,大家都依《华严经》,依《华严经》建立共识,这比前面那个方便多了,前面那个一定要心地清净,这个不是容易事情,没有妄念不是容易事情。如果我们依照一部经每天读诵,我们自己的思想、见解、行为都拿这部经做个对照,做一面镜子来修正自己,这个一般中下根性的人可以做得到。像天台宗依据《法华》,三论宗依据《大智度论》、《十二门论》。法相宗有六经十一论,经论比较多一点,所以也比较麻烦一点,但是它有范围,实在讲净土宗比较高,因为它纯,比禅宗实在讲次一点,净土宗依阿弥陀佛。

  为什么说净土宗比禅宗次一点?禅宗是自己真正做到明心见性,见性成佛,净土宗必须要念到理一心不乱,与禅宗明心见性、大彻大悟才等齐,没有到理一心不乱,不如他们。但是念佛人绝大多数一生的成就是功夫成片,功夫成片就决定往生,生凡圣同居土。念到事一心不乱,生方便有余土;念到理一心不乱,生实报庄严土。所以一般念佛人不如禅宗,这是讲成就。如果参禅要不能见性,只能得禅定,说老实话,那个禅定不如念佛,为什么?你得到禅定只能够往生到色界天、无色界天,不能出三界,念佛人只要念到功夫成片,他可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圆证三不退,这就是禅不如净,这是我们一定要搞清楚的。禅宗到后期也降低降到相似位,它也依经典,它依《六祖坛经》、依《金刚经》、依《楞严经》,依这些与禅宗有关的经典,依祖师的语录,这样就跟教下的标准相差无几。

  我们今天讲最高的境界,决定达不到,讲心地清净一心不乱,这样的和合我们做不到,我们也不要打这个妄想。我们希望我们和合的基础建立在净土五经一论上,这样就好。每个同修天天要读经,最少一天要用一小时的时间来念经。五经念熟了,像《无量寿经》,一小时足够;《普贤行愿品》,一小时也够;《弥陀经》、《观无量寿佛经》、《大势至圆通章》,这个三种合起来,一小时也够了。你真正要是念得很熟,一天三个小时,这五经一论都念完了。没有那么长的时间,一天至少念一个小时,五经里头你选任何一部都可以,一天不能间断。

  读经有两个意思,第一个意思是戒定慧三学一次完成,是修行。第二个意思,你读熟了之后,自己在生活里面,在处事待人接物、起心动念之间,你有了一个标准。我这个念头起来了,与经义相不相应?我的想法、看法、见解到底正不正确?对不对?有经做标准。与经里面所讲的相应,这叫对的;与经典里面所讲的相违背,那就是错的,用这个方法来修正我们的见解。我们是依佛的见解为见解,大家都能够依佛菩萨的见解为见解,这就对了,希望我们见和同解是这样的建立。这是各宗不一样的,因此各宗的见解不相同。

  譬如净宗最重要的是《无量寿经》、《阿弥陀经》,菩萨的著作,就是天亲菩萨的《往生论》,还有《大势至圆通章》,这四种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教给我们持名念佛。《观经》里面有观想念佛、有观像念佛、有持名念佛,讲了三种,不像前面那个是专讲持名念佛。我们都能够遵守,都能够依靠,这就没错了。何况《无量寿经》里面,对我们日常生活里面处事待人接物,对家庭、对社会、对国家、对整个世界的看法,它都有一个标准在里面。所以古德说这部经「理事圆备」,圆是圆满,备是具足没有欠缺。「性相圆融」,所以要把五经一论,给我们自己,心境融和成为一体,那我们得的受用就不可思议。使我们的生活,生活在五经一论之中。某人,你看看这五经一论,五经一论就是他,他就是五经一论,要把五经一论跟自己心境融成一体。如果我们有这么一个想法,有这么一个愿望,认真努力去做,见和同解就能从相似达到真实,融成一体就是明心见性。

  生活就是真如,工作就是本性的开显。经上所说的「开化显示真实之际」,真实之际就是真如本性。开化显示,就是跟我们的生活,跟我们的环境,跟我们所有一切的人与事,融和成一体,所以自己心里面所住的:真实慧。《金刚经》上须菩提向释迦牟尼佛请教,「云何应住」,《无量寿经》里面「住真实慧」,你看这答覆得多圆满!我们如何跟别人一起相处,「惠以真实之利」。住真实慧就是菩提心里面的深心,惠以真实之利就是菩提心里面的大悲心,就是《观经》里面讲的回向发愿心。这部经最大的特色就是经文不长,容易摄受,这真正是难得。《无量寿经》的内容实在讲跟《华严经》的内容没有两样,《华严经》的文字长,说的罗嗦,这部经是《华严经》的精华浓缩,蕅益大师讲得不错,「《华严》奥藏,《法华》秘髓」,它是《华严》、《法华经》的精华。不仅是如此,我自己深深觉察到,这部经是整个《大藏经》的精华,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所说的妙法都不出这部经。所以我们用这部经做为共识,做为我们见和同解,再好也不过了。所以道场同修每天一定要念一部,各人自己念也好,四个人在一起念更好。

  今年我在香港遇到能慈法师,这是专修净土的一位老法师,他特别嘱咐我,他说你在各地弘扬净宗,千万要记住,一定要劝人每天至少念一万声佛号,不能少於一万声。我听了,觉得他所讲的非常正确。所以我们见和同解就建立在一部《无量寿经》、一万声佛号的基础上。念经不仅是念,要把这部经变成我们的思想、见解、行为,我们要把它做到。

  我过去常常讲经的时候说过,我讲西方世界三辈九品跟古人注解的讲法不一样。我讲的,就是依据《无量寿经》讲的,你能够把《无量寿经》里面的教训百分之百的统统做到,我说那一定是上品上生。如果你打一个折扣,百分之百做不到,可以做到百分之九十,那你这是上品中生。你打八折,我只能做到八成,你是上品下生。这个样子慢慢降下来,降到下品下生也要做到两成。两成都做不到,我天天念,不能往生,必须能压住烦恼才能往生。妄念起来了,马上换成阿弥陀佛,妄念没有了,换句话说,念佛号根本的意义是要恢复我们的清净心。心不清净,心不清净就是妄想杂念,用这句佛号代替我们的妄想杂念,使妄想杂念恢复到平静,统统归到这一句阿弥陀佛上,这叫做念佛。假如妄想杂念还是那么多,你的佛号念的再多,不能够取代妄想杂念,这样的念佛没有用处,那就是古人所讲的「喊破喉咙也枉然」。《大势至菩萨圆通章》告诉我们「净念相继」,著重净,净是功夫。真正念到心清净,念到心专一,这个人念佛就有功夫,所以念佛功夫自己可以检点得出来。我这妄想杂念少了,心清净了,智慧就增长,一定的道理,这是念佛功夫。所以见和同解要用这个做基础,那就是真正念佛人,我们大家相聚在一起。

  我今天写一封信给香港厚生会那边同修,我告诉他现在达拉斯的房子很便宜。他们都想移民,有没有方法移民到美国来?因为那些都是念佛人。我说如果我们这一条街上有十户人家是念佛人,我们都能建立在这个理想的基础上,我说我就可以长住此地,就不要走动了,就不出这个小城,我就定下来。现在没有这个环境,那我们就结界,我们就结一个界线,达拉斯是我们的界线,不离开这个界线。我们在这里求生净土,这个地方可以建立一个真正的道场,真实的道场。

  第二条就是「戒和同修」,这个戒,大家不要误会这是菩萨戒、比丘戒、沙弥戒,不是指的这个,这一个戒条就是像我们现在同住公约一样,就是守规矩。我们大家生活在一起,家有家规,国有国法,一定要守规矩,一定要守法,这个是戒律。要遵守国家的法令规章,要遵守这个地区的人情、风俗习惯,我们住在这里大家都欢喜,这个是戒律里头最重要的。当然佛法的根本戒是五戒,那个是必须要遵守的。六和敬特别强调的就是守法,六和敬跟六度所讲的持戒都是特别强调守法。你不守法,这个地方的人会排斥你。譬如基督教在台湾,虔诚的基督教徒,他不要祖先,他不敬国旗,这是一般社会老百姓不能容受的。佛教徒不是如此,佛教给我们的是要守法。在哪个国家要守哪个国家的法令规章,要守这个地区的风俗习惯,不能破坏它,所以佛教给我们「佛法在世间,不坏世间法」,「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决定不违背。我们在这个国家,在这个地区,我们觉而不迷。所以它是任何地区,任何时代,统统适合,没有不适合佛法传播的。佛法教学,佛法修学,任何时代,任何地区,统统适合,就是他守法,所以能够得到一切众生普遍的欢迎、爱戴,他跟人和,不是不和。跟学佛的人和,跟不学佛的人也和,甚至於跟外道也和,跟妖魔鬼怪也和,没有一样不和,这个诸位读《华严经》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就明了了。孔老夫子所说的「礼之用」,礼就是法,就是持戒,持戒应用在生活上,应用在日常事务当中,「和为贵」,最贵的是和。

  戒律最基本的理念实在讲就是三福,第一条「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第二条「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威仪就是礼节,我们对人对事,礼节很周到。第三福是「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这就是基本的戒条。六和敬里头,戒和同修比什么都重要。六和敬本身就是戒条,要遵守三福六和,这是一个好的团体,一切诸佛欢喜的团体,一切天龙鬼神尊敬的团体,我们要努力去做。自己,四个人相处,心里要忍耐一点,彼此能退一步就和了。彼此互相不能相容就没有法子,但是要晓得这个损害太大,绝对不是佛菩萨对我们的期望,他的期望是和睦,正如同父母对於子女,总希望儿女能够相亲相爱、和平共处,不要相争。儿女为财产、为名利互相的争执,这是父母最痛心的事情。我们如果从这个地方去体会,我们这个僧团里面不和是诸佛菩萨最痛心的事情,比父母对儿女的痛心不晓得超过多少倍!我们天天拜佛有什么用处?没有用。一个相处不和的时候,你天天拜佛,佛老早就走了,不在这里,走得远远的,此地你拜的偶像而已。如果再要勾心斗角,那好了,你拜这个佛像,佛很灵,谁灵?妖魔鬼怪是取而代之。这没有佛,菩萨也不在,妖魔鬼怪就来冒充佛菩萨。你心邪,你所感的是邪;你心正,你所感的是正。这个道场虽然供的佛像,是真的还是假的就看供奉的人,他的心是正是邪。这是第二条,非常重要。

  道场里面的规则是我们自己订定的,所以佛法的确是自由民主开放,实在讲也是共产,因为末后有「利和同均」,这一条好。把私财舍掉,你的心就清净了,可以说一般大多数的人最大的障碍就是财,这是他放不下的。他心里有恐惧,我要把财产一放下,我的生活怎么办?他忧虑这个,殊不知这种忧虑是妄想,如果你能够把《了凡四训》好好的念上三百遍,我相信你这个观念就可以纠正过来,你可以真正放得下,为什么?你真正相信因果报应,「一饮一啄,莫非前定」,你自己命里头有的这个财,丢,丢不掉,所以他变成肯布施、肯放下,他晓得我丢不掉。我这里丢掉,丢干净了,它明天又来了。你不要怕明天没吃的,明天还没有到,何必替明天操心?所以这世间人虽然讲因果,不相信因果,很难相信。

  我自己过去也是很小气的,很吝啬,也是一分钱都不肯舍的。改变这个观念就是念《了凡四训》,我念的我相信,所以我能够把一切财物舍得干干净净。我那些同修、同事问我,你将来生活怎么办?我就告诉他,如果我命里头该饿死,你给我个金山,我还是饿死;我命里头不该饿死,我一分钱没有,到明天自然有得吃,说得他们都莫名其妙,都摇头,说我这个论调很奇怪。我相信,所以我学佛以来,我自己想想,没有饿著一餐,也没有冻一天,虽然没有房子,我有地方住。你能够相信因果报应,你就心安理得。道理得到的时候,心就安了,就自在了,没有忧虑,真正能够放得下。

  所以放下很不容易,放下一定要真正看破,真正看破一定要相信因果。晓得这个世间人,发财的,他命里头有的;他命里头没有财,他想什么方法也发不了。台湾现在发横财的人很多,搞股票,诸位要知道是命里头有,命里头没有,他搞股票赔本,他赔光了。不是搞股票,一百个人搞,一百个人发财,那我也去搞去,不可能的事情。你看到赚钱的,你没有看到赔钱的。赌博,甚至於抢劫、强盗,他今天抢到钱了,还是他命里头有的;他命里头没有的,今天出去抢,被警察抓去判刑,他一样也没抢到,所以古人讲「君子乐得做君子,小人冤枉做小人」。用非法、投机取巧手段所得到的还是命里有的,岂不是冤枉?所以道理真正明了了,不干这个傻事,你只一心修善积德,你的福报只有增长不会减少的。你每天在修德修福,这个福报源远流长,永远享受不尽。所以一切财物何必要归自己?归自己太苦了,归自己要操心,不归自己的不操心。所以钱财来了,除了自己生活上需要的一点点之外,多余的赶快打发出去,自己一点心不操,需要的时候,它自然就来了,很奇怪。这个固然是我当年读《了凡四训》,我觉得它有道理,我相信它。

  第二个给我增上缘的就是章嘉大师,他老人家告诉我,你一定要信佛菩萨,「佛氏门中,有求必应」,求什么得什么,就像《普门品》里所说的。但是也有很多人求不到的,章嘉大师给我说得很清楚,我没问他,他自己说,他说当你有求而求不到的时候,这里头有障碍,有业障,必须忏除业障,那你所求的就感应道交。业障怎么个忏除法?不是叫你去拜梁皇忏、拜水忏,他说那一套是形式,不见得有效。真正的忏悔是改过自新,自己知道自己过失,把它改掉,再不做了,这个障碍就没有了。实在就是儒家所讲的「不贰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诸佛菩萨一切善神欢喜,冥冥当中帮助你,甚至於明显的帮助你。所以一个学佛真正明理的人,自己就晓得应该怎样生活,怎样处事待人接物,自然就知道。

  第三就是「身同住」,这个好懂。我们一个道场,一个团体,共同生活在一起。现代人的意识形态、生活习惯,跟古时候不相同,所以如果用古时候那个标准,我们今天也会感觉得很困难。古时候寺院晚上都睡通铺广单,现在如果我们这样提倡,大家一看这样子,不想来了,所以我们今天希望建的僧团是符合现代人生活的水准。我们大家念佛人把房子买在一起,买在这一条街上,在这一条街上建个念佛堂,我们共修。如果你看他不顺眼,你就回家去,免得争执,不要吵架,这样也能保持六和敬。如果真正能够买在这一条街,我们这里闭录电视牵到每个家庭里面去,我们在这里讲经、在这里念佛,你不来,在家里一样可以见到,一样可以听到。实在讲现在房地价这样低廉的时候,真的在台湾卖一栋房子就可以买这一条街。台湾差不多一栋房子比较上大一点的三千万,合美金一百多万,现在一百万才值两千五百万。现在此地一栋房子平均大概是七万块钱,这里有十几栋,在台湾卖一栋房子,这一条街都买下来了。这一条街买下来,盖一个大的念佛堂,大概不成问题,附近没有人讲话,因为都是自己人。建个大念佛堂,没有工作的时候,我们大家在一块念佛,这就真正变成弥陀村了,用这个方法来建立现代的道场。身同住,我们今天这个做法。

  「口无诤」,到想争论的时候,合掌阿弥陀佛,争论就没有了。别人发脾气,你一句话不要说,阿弥陀佛,他就不再说了。口无诤,所有一切争论统统归到阿弥陀佛。「意同悦」,每个人真的是法喜充满。第六条是「利同均」,这是同住在一个道场,像从前寺院丛林,出家人没有私财,也不接受个人的供养,这都不接受。从前信徒是供养常住,不是供养某一个人,所以出家人没有财物。不但没有金钱,金钱是常住的,公家的,就是衣单(衣服)多余的,公家也把你没收掉,你不需要这么多,分给衣服缺少的那些人。衣单都不多,在印度是三衣一钵,中国因为气候跟印度不一样,天气冷,所以三衣之外,可以有四季的衣裳。够换洗就够了,不能多,多了要拿出来送给别人,交给常住,这是做到利和同均。

  在现前,譬如我们理想建立一个弥陀村,利和同均,这是不容易做到的,但是我们提倡什么?在利养上我们大家要互助,要互相的帮助。譬如低收入的,真正生活有困难,我们大家帮助他一点,使他居住在这个地方真正能够住得安,不求生活富裕,求生活能够维持。温饱,没有忧虑,心就定了。身安则道隆,佛门常讲「法轮未转,食轮先」,吃都吃不饱了,还转什么法轮?弘法、修学,什么都谈不上。必须自己穿得暖、吃得饱,然后才谈得上修行,才谈得上弘法。在工作上、生活上,大家照顾,如果有一个人工作失掉了,我们大家帮助他找工作,多关心一些。生活有困难了,我们彼此能够照顾到。甚至於,真正同修大家在一起,真正能够修布施,我们每一个月,或者每一年,捐助一点钱,在银行开个帐户,做为我们互助的基金。有这一笔基金存在,这是我们生活的一个保障,哪个人有困难,我们可以拿这笔基金来帮助他,或者是借给他,借给他不要利息,他什么时候有钱什么时候还,不还就算了,也不必追究,这样子好。

  我这一次在圣荷西宝华寺,那位法师很有趣味,这是灵真法师,今年八十一岁,身体之好,你看起来也不过就是五十岁的身体,精神、气色,说话声音洪亮,走起路来快捷,我们看到很难得,八十一岁还在那里搞道场,还在那里盖。他那天请我吃饭,他跟我说,他说我至少可以活到一百三十岁,他有这个把握,他说不是我修行有功夫,是我做的好事太多了。他说我在没有出家之前,他到香港出家的,共产党统治大陆之后,他逃到香港,在香港出家,他从前做生意的,生意做得很好,很有钱。他说他在没有出家之前,曾经帮助二、三百人家生活,家境清寒困苦的,他帮助他,把他们生活能够安定,生活水准能够提高,帮助三百多家,他说我有这样大的功德,我做了好多好事,所以他说我应当健康长寿。很不容易,他真正是造福乡里。他出生在乡下,乡下非常贫穷落后,他就帮助他。

  又告诉我,他现在在美国动了一个念头,有很多留学生到美国来的,生活很困难,打工也不容易,所以他想搞一个基金会专门帮助这些学生,这些东方到美国留学的学生。他说我不叫奖学金,他说我叫做贷学金,就是贷款给他,没有利息的。学生可以向他贷款,贷款没有利息,将来你有工作,你还来的时候,我们这个基金永远不断的在周转。他说你不还就算了,不还等於我就送给你,你要还给我就更好,不还就算了。不用奖学金,因为奖学金是决定不会还的,他说我用贷学金,贷款。所以我们将来也可以筹募基金,用贷助来帮助你,没有利息,什么时候你有钱,什么时候归还,一次归还也可以,分期归还也可以,每个月还一点也可以,用这个方法。财力多一点的人,多捐助一点;少一点的人,少捐助一点。一个月捐个一块、二块不算少,捐个一万、八千也不算多,在银行我们开个户头,做为我们达拉斯佛教会的贷助基金,这个构想非常好。所以希望我们努力向这个方向去,在美国这个国家建立一个,我们不敢讲是模范道场,总而言之,一定要建立一个正法的道场,依佛陀的愿望,依照佛陀的教训,我们好好的去做。

  我在台北,我建立佛陀教育基金会,也就是本著这个宗旨、这个理想来做的,大家同仁非常的合作,非常难得,贡献自己的心力,现在做的相当有成就。这是利和同均,是在现代我们可以这样做法,要求其他的像过去佛门的做法,我们的确是做不到。但是这种做法是可以做到,而且我觉得也很理想、很圆融,大家都能够接受。这是六和敬。

  第三个科目就是三学,就是戒学、定学、慧学,这是整个佛法(无论大乘、小乘)教学的中心。这个三学有次第学,有一次完成。一次完成就是用读诵的方法,读经、持咒、念佛,你这个三学都在里面,这个一定要知道。一次完成戒定慧三学,以读经来说,你只老老实实读,恭恭敬敬的读,用清净心去读,不要分别,不要起见解。看到经里头这个意思、那个意思,那你三学就破坏了,你戒定慧三学就没有了。所以读经,这一遍读下来,希望一个妄念没有,这是真正修行,这是修根本智。你有根本智,你在日常生活当中面对著境界,自然就起后得智,自然就有智慧。所以后得智是从根本智生起来的,没有根本,决定没有后得智。念佛也是修根本智,也是修戒定慧三学。甚至於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也在读经、念佛里面一次完成,这个将来有机会,我会细细的给诸位来说明。蕅益大师有一篇开示讲得很精彩,他讲念佛,这一句佛号圆圆满满的含摄一切佛法。

  末后一条很重要,就是「十大愿王」,十大愿王是华严会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的修学纲领。为什么我们要特别重视它?我们在《无量寿经》里面读到了很多次,所以我们晓得西方极乐世界是普贤菩萨的世界。你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你就是菩萨,什么菩萨?普贤菩萨。不但显宗是如此,密宗也是如此,普贤菩萨是密宗的始祖,金刚手菩萨,金刚萨埵是普贤菩萨的化身,密宗的准提菩萨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所以显密不二。

  那么十大愿王就非常重要了,要修礼敬,要修称赞,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它不说称赞诸佛,这个意义很深。凡是讲佛是从形相上说的,事相上讲的,事相要礼敬,称赞就不是事相了。如来是讲本性,换句话说,一切事,一切法,与真如本性相应,我们就称赞;与真如本性不相应,不称赞,这个有例子的。你看《华严经》五十三参,善财童子对於五十三位善知识礼敬,各个都有,普遍看到;称赞,里头有三个人没有称赞,胜热婆罗门没有称赞,伐苏蜜多女没有称赞,甘露火王没有称赞,这三个人为什么没有称赞?这三个人是修贪瞋痴的。所以这五十三参里面有正法、有外道、有邪法,实在上它那个里面用的邪法,邪法修的时候也能见性,但是那个方法不是我们中下一般人能够接受的,我们一般人要照他那个修法,准堕地狱。他用那个方法不堕地狱,他能够成佛道;我们一般人用这方法,准堕地狱,所以他接触这个方法有礼敬没有赞叹。到后头总结十大愿王,我们才恍然大悟,称赞一定与性德相应的,我们称赞;与性德不相应的,我们礼敬不称赞。

  「广修供养」,所以我们这个佛教会真的要搞一个贷助基金会,这个方法好,灵真法师头脑很聪明,八十一岁了,很聪明。我们将来可以设立一个贷助基金会。我们这边同修也很不错,看到我在这里银行有个户头,他们就跟我说了,法师,你这个户头里头钱太多了,要我把这个户头名字改成我们佛教会的名字,我最近改过来了,所以我自己现在没有户头,是佛教会的户头,但是由我签名。这个户头如果将来钱再多一点,就做为我们佛教会的贷助基金,这个好。贷助基金会的专户,十方供养的钱,我统统送到这个里面来,我自己没有用钱的地方。现在这个户头里头有八千块,不算太多,慢慢把它增加。

  净宗修学五个科目,我们的解门依据五经一论,就是我们现在编的《五经读本》,这是我们理论上的依据,经典上的依据。在行门,我们一定要修三福、六和、三学、六度、十大愿王,我们不杂,就五个科目,一生能够遵守奉行,我想我们往生至少也是中品以上,绝对不会在下三品,决定是中中以上,我们也就很满足。好,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