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佛教 (第四集) 1996/1/9 澳洲布里斯本 档名:17-013-0004
诸位同修:大家好!《观无量寿佛经》里所说的「三福」,这三条非常重要。无论是修学哪一宗、哪一个法门,都不能够缺少的,正如佛在经上所说的「三世诸佛净业正因」,这一句话说得很清楚。三世是指过去、现在、未来。修行成佛的法门很多,但是都是建立在这一个基础上。
有了这一个基础,必须要知道,我们现在还没成佛、还没有离开这个世界,实在讲,即使成佛了,也离不开众生,佛要普度众生,怎么能离开众生?假如要跟众生相处,如何才能够处的好、相处的和睦?佛给我们制定了六条的戒条,这个六条戒条,实在讲,不仅仅是用在佛教团体当中,它可以普遍广泛用在所有一切团体中。佛门里面讲「众」,我们归依三宝的时候,「归依僧,众中尊」。「众」的意思就是我们今天讲的社团、团体,大家在一块聚会的时候,这个叫「众」。
世出世间大大小小的团体,在我们这个一般社会上来讲,最小的团体是家庭,家庭是个团体。大的是一个国家,一个国家也是一个团体。更大的,今天我们有联合国这个组织,这就说明这一个世界是一个团体,是我们共同生活在地球上的一个团体。
为什么说这许许多多的团体当中,佛教团体是最尊、最贵的?因为世尊为佛教团体制定了六条戒律,团体当中每一个分子,都必须要遵守的,因此它在所有团体当中确实是最为尊贵,值得大众尊敬,它是大众的榜样。
这六条戒律里面,第一条就是「见和同解」,也就是我们现代人所讲的建立共识。换句话说,这一个团体当中,任何一个分子必须要思想、见解,也就是想法、看法很接近,这才是一个和睦的基础。如果每一个人的想法、看法都不一样,大家在一起就免不了要有意见、免不了有冲突,这个团体就不能够和睦了,所以把这个列在第一条。
当然「见和同解」这个「见」字,也有许许多多差别的标准。譬如,一个家庭,它以家庭兴旺为目标,如果有这个共识,这个家庭就很美满。如果是一个商业公司,它的目的是赚钱,只要大家能团结,都能够赚更多的钱,这是他们的共识。由此可知,团体不一样,标准就不相同。
佛门里面有一个绝对的标准,这个标准使我们感到释迦牟尼佛的确非常聪明、非常有智慧。因为学佛的人,走进佛门了,这个世间的名闻利养,五欲六尘都放下了,我们要从什么地方来建立共识?释迦牟尼佛如果给我们说:「你们都迷惑颠倒,见解错误,我是大智大觉,你们要依我的见解为见解。」这种说法,我们能不能服?当然有一部分承认佛是大圣人,圆满智慧的人;还有一些人,觉得未必!我们赞叹佛的智慧德能,万德万能,有不少人听到这一句话,这只是赞叹释迦牟尼佛,并不是事实!那么这样的见解就有很大的差距,怎么能够建立共识?
所以世尊高明,他高在哪里?我们只要把自己所有的想法、看法统统都放下,那不就都平等了!这个方法的确高明。佛不说:「我的知见正确,你的知见不正确。」咱们把所有的知见统统放下,那就归了一了,他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正是所谓「般若无知」,当它起作用的时候,就是「无所不知」。不起作用的时候,也就是没有人请教他、没有人问他,他心清净,一念不生。每一个人的心都清净,都没有一个妄想、没有一个杂念,这个的确是共识。佛门团体的共识建立在这一个基础上,这是让我们听了之后,真正佩服,谁也不跟谁走,谁也不牵著谁走。我们在世间所有一切团体里面找不到,真的没有第二家。以宗教来说,宗教还要跟著上帝走,你不能跟上帝平等。佛不叫你跟他走,这是我们最佩服的地方。
第二条戒律叫「戒和同修」。这个地方所讲的戒,有广义、有狭义。狭义的就是佛陀对我们的教诫,一切经中所讲的教训,我们要明了、要遵守,这是狭义的讲法。广义的讲法,就是守法。戒就是法律,就是规矩、制度,乃至於包括我们这个世间一切的风俗习惯,我们都要遵守。特别是我们现代生活在这个时代,由於交通的便捷、资讯的发达,我们活动的空间不限於自己一个国家,常常到其他国家去旅行,到一个地方一定要遵守这个地方的法律、遵守这个地方的风俗习惯,这样我们才能够跟当地人和睦相处,才受到当地人的欢迎、当地人的尊敬。尤其佛这一条戒律,我们看到非常实用,我们看到真正能够生欢喜心。所以佛家讲这个戒律,不是死板板的说五戒、十戒、比丘戒、菩萨戒,那个范围就看得太窄小了。这个持戒要用现代的话来讲,就是守法。守法就是持戒,守法的人没有一个地方不欢迎,人人都欢迎,每一个国家政府都欢迎,所以持戒的真正意思是守法。
以这个基础,这才讲「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这是生活在一个团体里面,彼此互相没有争论。没有意见,当然就没有争论,在一起修学有一个方向、一个目标,每一天都有进步,当然生欢喜心,所谓「法喜充满」。
最后一条是「利和同均」。利,就是我们今天讲物质生活。诸位要知道,僧团也是广义的,并不完全指出家人。指出家人,那当然是僧团,但是它的意思不限於出家人。在家同修,如果你一家人都学佛、一家人都归依了,你这一家就是个僧团,可见得僧团这个名词用得非常广泛。你如果是一个公司,从老板到员工都修学佛法,你这个公司就是僧团。所以它这个团体的定义是非常非常之广义的,不是狭义的,只要遵守这六条戒律,就是一个僧团。
僧团里面讲求利要同均,同均不是说大家都一律平等。出家人可以说生活一律平等,在一个寺院里面,从住持到里面的清众,物质生活待遇决定是平等的,没有特权阶级。假如你是一个公司行号,从老板到员工,你的职员薪水当然不一样。那这个平等怎么讲法?你应当得到的待遇。你能够得到多少待遇,决定公平,这就是均等了。由此可知,佛法里字字句句它是活的,它不是死的!总而言之,它确确实实符合合情、合理、合法,这个就叫均等。这是六和敬。
佛教给我们与大众相处,我们一定要遵守。即使不同的人群、不同的团体,它们没有修学「六和敬」,我们处事待人接物要依「六和敬」的精神去做,这是个佛弟子,没有违背佛陀的教诲。不能说别人不做,我们也可以不做了,那是讲不通的。佛菩萨给我们做最好的榜样,最佳的典范,而我们学佛的佛弟子,无论在家出家,一定要给没有学佛的人,做一个好样子,这个是佛法的精神。这就是自行化他,弘法利生。我们虽然没有用言语去教化众生,我们的生活、我们的行持、我们一举一动让别人看在心里,产生潜移默化的效果,这就是诸佛菩萨应化在世间,度化众生,这是我们应当要学习的、必须要学习的。
第三个科目是「三学」。「三学」大家都知道,这是真正进入到佛法的课程。前面两条是基础,第一个「三福」,你看没有学佛之前,先要修福报。没有福,不能学佛!然后教你处事待人接物的这一些原则,你要遵守,这样才能够学佛。
佛法不仅是释迦牟尼佛所讲的,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所说的,我们把他归纳起来,不外乎三大类。我们现在的佛教经典,在中国编成的称为《大藏经》,《大藏经》里面就分「经藏、律藏、论藏」三个部分。藏就像仓库一样,藏在那个地方。
佛经传到中国来,最早是在后汉的时代,译经的工作到唐宋的时候,大概已经完成了百分之九十。於是在宋朝就有人想起要把佛的经典重新分类,把它整理,这就是编成了《大藏经》。依照「经、律、论」把它分为这三大类,这些对中国的文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明朝时代的《永乐大典》,清朝康熙年间编《图书集成》,乾隆年间编的《四库全书》,那种分类的构想,都从佛教里面学去的,最初分类是从佛教分的。所以乾隆编中国《四库全书》,就是从这个架构上来做这个工作。
经藏主要讲的是禅定,讲定学;律藏是讲戒学,论藏是讲慧,这就是「戒定慧」三学。你要说佛讲这么多经,内容讲的是什么?用这三个字来答覆决定没错,佛讲戒、讲定、讲慧。这个戒学里面,最要紧的是讲规律、讲秩序。地球有「春、夏、秋、冬」四时的变化,人事也必须要有秩序、要有规律,人才能过幸福美满的生活。如果失掉规律,世界大乱!纵然你今天有福报、有财富,古人常讲「富而不乐」,你生活在恐怖之中,你没有安全感!什么原因?我们把秩序失掉了。戒学里面给我们讲解这个道理,为什么有秩序?为什么要遵守秩序?这里面的道理、方法、境界,它讲得很透彻;读了之后,我们不能不服,觉得佛所讲的是有道理的。实在讲,戒定慧三学已经把这一桩事情很明显的显示出来了。
我们学佛,求的是什么?智慧,前面说究竟圆满的智慧,我们求的是这个。智慧现前了,确确实实对於宇宙人生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我们所谓「全知全能」,这是赞美上帝的话。佛告诉我们,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个个人都是全知全能的。全知全能是真的,不是假的。不但知道现在、知道过去、知道未来,我们现在讲这是神通,不可思议!佛告诉我们这是本能,你应该知道的。可是现在我们应该知道的,却不知道了,我们的智慧德能失掉了。实在讲,佛教导我们没有别的,只是恢复我们自己本有的智慧能力而已。
为什么会失掉?迷失,佛告诉我们迷失掉了。迷的现象是什么?迷是你心动。诸位要知道,佛法讲迷、讲觉,觉心是不动的,迷心是动的。我们眼见色、耳闻声,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起心动念,起心动念就是迷。所以佛教给我们,如何在一切境界里面能够做到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我们的本能就恢复了,这个境界就叫做定。
因此佛法讲的法门很多,修行的法门很多。「修行」这两个字的定义,也要把它搞清楚。行是行为,我们常讲思想、见解、言语、动作,这都是行为。行为错了,把它修正过来,这叫修行。修行就是修正我们错误的想法、看法、说法、作法,你把这个统统修正过来,这叫修行。
正的标准是什么?标准是戒、定。戒是形式的标准,定是心理的标准,真的标准。定是清净心,所以外面标准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内在的标准。为什么?因为内在的标准才能达到我们修学的目标,开智慧!智慧是我们要求的东西,所以「因戒得定,因定开慧」,这是把这个标准清清楚楚的告诉我们。
慧里面就是第一天跟诸位同修报告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翻成中国意思是「无上正等正觉」,在三学里属於慧学。要怎样才能得到正觉、正等正觉、无上正等正觉?定功,这个定功就是清净心。清净心的纯度不相同,浅的得正觉,究竟圆满的得无上正等正觉。
佛在大乘经里面跟我们讲菩萨,从初发心的菩萨、初信位的菩萨一直到成佛,有五十二个阶级,五十二个阶级从哪里说的?就是从定功,从清净心的纯度不相等,从这个地方分的。所以统统修的是清净心,这个很重要,这是佛法的总纲领。总而言之,我们学佛要晓得自己修的是什么;离开了规律,离开清净心,就不是学佛了。不管你学的是哪个法门,你念佛也好、持戒也好、读经也好、持咒也好、参禅也好,假如你要不遵守规矩,不得清净心,那都是样子,都是假的,不是真的。虽然学,没有效果!
好像学生在学校念书一样,很用功,天天念书,每一次考试都不及格,有什么用处?没有用处!所以你的修学,不管修哪个法门,懂得规矩,能够守规矩,能够得清净心,心一年比一年清净,一个月比一个月清净,一分清净就得一分智慧,二分清净就得二分智慧,真智慧是清净心的起用。所以心不能有烦恼、不能有忧虑、不可以有牵挂,佛说那些都是妄想,害事!不能成就事。
世间有不少人认为,我要不天天在想主意,我怎么能得富贵?以为他的那些富贵都是他的妄想得来的,这不是事实。他的富贵是前生修的,前生修的因,这一生得的果报。他不打妄想,富贵也来,不是打妄想打来的。他要没有富贵的命,怎么打妄想也打不来。你看打妄想的人多少,几个人得富贵?这就证明富贵不是打妄想打得来的,不是你怎么努力,你的钱能赚来的,没这个道理。关於这一桩事情,诸位要细细念念《了凡四训》,你就明白了。《了凡四训》念一遍不行,我过去教人要一口气念三百遍,印象深,仔细想一想有道理。你要修因,你才会得果报。
下面这个科目是「六度」。「六度」是跟你讲修因,你得什么果报。第一个给你讲「布施」。布施的意思也是广义的,不是狭义的。到哪个地方去捐一点钱,这就是布施了?不是的,这是无量布施里的一种!实际上,六度是菩萨生活六大纲领,每一条里面它的范围都是涵盖我们一生全部的生活、全部的活动,我们要明白它的真实意思。
譬如,布施是讲牺牲奉献。除了我们用财可以布施,我们体力也是布施。你是一个家庭主妇,你每一天在家里面整理你的家务事情,让你一家人过得很舒适,你在行布施。不是学佛的人,觉得每一天做同样的事情,洗衣烧饭累死了,天天觉得这个工作无聊,厌倦不堪!如果是学佛的人,每天是在行菩萨道,每天在修「六波罗蜜」,快乐无穷!同样干这些事情,念头转过来就不一样了。你是在修布施波罗蜜,你是在供养你一家人;不但供养你一家人,你这一家做得整整齐齐,让你的邻居、亲戚、朋友看,你是个模范家庭,影响他们,教化他们。可见得你做这一桩事情,不是利益一个众生,是利益一切众生。一个人是一切人的榜样,我这个家是世界上所有一切家庭的榜样。你做生意,你的店是所有一切开店的人的榜样,你的公司是所有天下公司的榜样,这叫行菩萨道,普度众生!你就晓得六波罗蜜它的境界是多么广,展开来尽虚空遍法界,不止这一个地球,地球太小了!你有这么大的心量、有这样大的眼光,这是大乘菩萨。
通常佛把这个意思归纳起来,所有一切布施,不外乎三大类,三大类就全部都包括了。第一个是财布施,财里面包括内财、外财,外财是身外之物,内财是身体。我们每天身体做的这些劳作,做的这些工作是内财布施,利益别人,不是为自己,它所得的果报,财布施得财富。所以你有这么多财富,从哪里来的?你前世修的,你命中有的;你命里没有,想什么样的方法,也想不到!
聪明智慧是法布施的果报。法布施是肯教别人,不吝啬,不吝法。我知道的,别人想跟我学,我尽心尽力教导别人,所以法布施的果报得聪明智慧。
无畏布施的果报得健康长寿。什么叫无畏?众生有恐惧、有不安,你能够安慰他,你能够保护他,使他身心有安全感,这一类的协助叫做无畏布施,果报得健康长寿。
众生财富他要,聪明他也要,健康长寿他也要,这是果报。果必有因,他要不修因,这个果报是得不到的。三种因都修,三种果报都圆满,这是令人羡慕之人。我们仔细观察这个世间,这三种果报统统具足的人不多,有很多人得大财富,自己并没有聪明智慧,但是许许多多聪明人都要替他办事,都听他指挥。那么多位聪明智慧的人,是前生修慧不修福,这个人是前生修福没修慧。细细用佛法所说的这些道理、境界去观察,虽然世间人的因因果果很复杂,但不难看出来,而后晓得自己应该怎样去过日子。
实在说,智慧比福报更重要。财富是福报,可是如何支配财富、如何运用财富是高度的智慧。如果没有智慧,这一些财富给你,往往造无量无边的罪业,自己还以为做了好多好多好事。其实不然,没有智慧不能辨别真妄、不能辨别邪正、不能辨别是非,甚至於连善恶利害都不能辨别,往往自己做错了事情,不知道!这一些事,《了凡四训》里都讲得很清楚,它讲善与恶里有真、有假、有半、有满、有是、有非,说得很详细。表面看它是善事,如果过个几年它变质、变坏了,那这个善事不是真的、不是圆满的。现在看到不是善事,过几年是真正的好事,这是真善。所以善恶要看它的结果,不能看现前。现在善,未来还善,后来更善,这是大善。现在善,将来不善,这个事情不是真善。所以眼光要深要远,古人常讲:「防患於未然。」这是高度智慧,不是浅见的人能够做得到的。
譬如现在许许多多国家,所行的社会福利政策。二次大战之后,一些先进的国家发起社会福利政策,当时的人都赞叹,善的!最近我在新加坡,李光耀发表一篇文章登在报纸上,社会福利制度不善。他说当初他看到这个政策也欢喜,现在想一想,新加坡决定不可以实行社会福利政策。看到美国被福利政策拖垮了,法国拖垮了,许许多多施行福利政策的国家,因为有福利可以生活,大家可以不要工作了,让老百姓学成懒散,国家收入不敷於支出,所以到最后国家财政一定被这个政策拖垮,这个现象就可悲。什么人能看得这么远?所以这就不是一个好事情!必须要过了几十年之后,毛病出来了,大家看到害怕了。害怕了,能不能废止?没有办法废止。人民已经得到利益了,政府想废止是不可能的,只有一代一代的去拖,拖到最后,这个国家拖垮为止,没有办法挽救!
我们在美国住了不少年,美国现在的债务,到第三代的人都还不清,你说多可怕!二次大战之初,它是世界上最富的国家,所谓债权国,现在变成负债国。那个债怎么负的?福利政策把它拖垮了。这是举一个例子,说明善恶不是从表面上能看得出来的,你要往深处看、往远处看,你才发现眼前是好,后头后患无穷!所以没有大智慧的人,他怎么能看得到。
六波罗蜜里面,就是菩萨生活这六个守则里面,第二个是持戒。持戒是广义的,里面没有狭义的,就是守法,要养成守法的观念。佛的教训要遵守,国家的法律、规章,乃至於风俗习惯、道德观念都要遵守。这里面有条文的,有没有条文的(不成文的),都要遵守。
第三是忍辱,忍辱就是告诉我们,无论是对人对事对物要有耐心,要有长远心。佛在《金刚经》上说得很好,「一切法得成於忍」,世出世间一切法的成就,一定要有忍耐的能力。大的事业要大的耐心,小事要有小的耐心,没有耐心不能成就。
忍为什么要用辱?这个名词是古时候这些翻经的法师特别为中国人翻的,梵文典籍里面没这个意思。我们中国古人、读书人把「辱」看得很重。诸位念古书,也许听说过,中国从前念书人,所谓「士可杀,不可辱」,士是读书人,今天讲知识分子。知识分子杀头没关系,不可以侮辱。把这个「辱」看得这么重,所以翻经的法师翻忍辱,辱都能忍了,还有什么不能忍?都可以忍了,特别是为中国知识分子用的这么一个字。就是告诉你,一定要能忍,忍人之不能忍,你才能够成人之不能成,才能够成大功、立大业。
第四是精进。进是进步,精是精纯,纯而不杂,不是杂进,不是乱进,是精进,天天求进步,可见得佛法的教育不会落伍。说佛法旧了,佛法是几千年以前的东西了,这个观念你就看错了。佛法是万古常新,它天天求进步,永远在时代的前端,永远带著时代走。不会说它跟著时代走,那就错了。这个精神我们必须要认识清楚,如果认识不清,你就不能算是一个学佛的佛弟子,你在佛法里根本不能得到真实的利益。它永远是新的,永远是我们生活指导的原理原则。无论是哪一个时代,无论是哪一个地区,它所说的原理原则确确实实超越时空,这是我们称之为经典,永恒不变的真理。
第五个是禅定。有进步,然后才能达到禅定。而这个禅定跟我们一般讲修学的禅定,意思完全不同。它这个禅定是自己,就是我们现在讲自己胸有主宰,不会被外面境界所动摇,这个叫定,叫禅定。它这个禅定是这么说法的,不是叫你每天盘腿面壁去修定,不是这个意思。也正是《金刚经》后面两句话所说的「不取於相,如如不动」。「不取於相」,就是不会被外面境界所诱惑。现在这个世界科技发达,日新月异,叫人看了眼花了乱,你看了之后「如如不动」,绝不被它所动摇,这是你有功夫,你有主宰,这叫有定。看这些东西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是我不知道,我样样都知道,这叫智慧,这个就是六波罗蜜里面的般若波罗蜜,你有智慧,我们的日子就好过了。
我们举一个简单的例子说,我们买一个电冰箱,这一个电冰箱好好的用、好好的保养,至少可以用十年。这十年当中,电冰箱的进步变化很多,我天天看到,我要不要再去换一个新的?不需要了,我家的还可以用、还好好的,这就是你有定功,你不会为外面境界所动摇。不至於看到这个新的,我这个旧了,人家来看到好像我很寒酸,不好意思,赶紧去换一个新的,那你就被外面境界迷了。你没有智慧,你也没有定功,你被迷了,你的日子当然不好过。为什么?你收入的那些钱,都被制造这些日新月异东西的那些人骗去了。
佛法讲魔,哪是魔?这些东西就是魔,五花八门都是魔,来折磨你,来引诱你,让你动心,让你去买他的东西,让你把所有赚来的钱统统供养、奉献给他,那叫魔境。有智慧的人,如如不动。我穿得暖,吃得饱,住的房子不要大。我常讲房子大了是替房子做奴隶,好辛苦!所以房子愈小愈好,生活才自在。有智慧的人,生活快乐、幸福、美满,心里面没有忧虑、没有牵挂、没有烦恼、没有分别、没有执著,这个人过神仙生活。哪里像世间人过得这么辛苦!佛教导我们的,你们想想有没有道理。
最后一个科目是普贤菩萨十大愿王,那是达到究竟圆满了。普贤菩萨跟其他菩萨不一样的地方,就是这一类的人心量广大,他起心动念都是为一切众生著想,他没有想自己、也没有想家庭,也没有想一个国家、一个世界,他是尽虚空遍法界,这个心量就大了,大到真正圆满。这样大的心量,他所修的一切行,都叫大行。
你们念《无量寿经》,念了很多遍了,西方极乐世界的人,个个都是修普贤行,每一个人的心量、眼光的远大跟阿弥陀佛一样,跟阿弥陀佛看齐,那个行持就叫普贤行。
我们再谈到佛法修学的层次、程序,这是佛在经上常说的「信、解、行、证」。第一你要有信心,如果对佛法没有信心,你就不能接受。可是对佛法要产生信心,实在讲,也不是很容易的事情。世出世间法里常讲缘分,佛法里面讲的善根、福德、因缘,如果没有善根、福德、因缘,这个事情就难了。我们仔细想一想,这个话的确很有道理。
我在年轻的时候,在学校念书的时代,在那个时候社会上破除迷信,大家都把佛法看成迷信,所以我们从小的观念里面,这个东西是迷信,没有法子接受。佛教表现在外面的样子,也真的是迷信。台湾因为地方小,大陆上几位法师到了台湾,常常有讲经说法,在大陆上没有。到以后我们才明了,大陆上能够讲经说法的法师,大概不到十几个,国家那么大,幅员那么大,只有在几个大都市里面才有法师讲经。
像我们住在农村里面,小县市里,从来没有听说过有讲经的,只听到说和尚念经,没有听说过有讲经的,所以表现的都是度死人,这个寺院他们跟死人往来,都跟他们发生关系,好像跟活人没什么关系;完全不能接受。所以年轻的时候走教堂,走基督教教堂,还听听牧师讲讲道,有的时候听说还满有道理,反而佛法还不如他们。所以我在年轻的时候对於基督教、伊斯兰教很向往,我在伊斯兰教里一年,在基督教里两年,但是佛教里面是决定不能接受。
到台湾之后,我想学哲学,跟方东美先生学哲学。方先生跟我上课,最后这个单元是佛经哲学,告诉我佛经哲学是全世界哲学的最高峰,这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我才恍然大悟,佛教里有这么好的东西,可惜没有人知道。实在讲,连出家的法师也没说过。出家的法师来学佛、来念佛,为什么学佛?为什么念佛?说不出来。怎么能教一个知识分子。知识分子,很糟糕!很顽固!如何能接受?所以我接受方先生教导之后,才知道佛门里面有宝,有好东西!可是这个好东西,出家人说不出来,我们只有到寺院去找经典来读,非常非常的可惜!以后才听听法师们讲经,可见得这个缘太难太难了。发现到有这么好的东西。没有发现,那就无所谓了。既然发现,我们得到受用了,如果不能把佛法发扬光大、不能把佛法好好的宣传,我们觉得很对不起释迦牟尼佛,很对不起遗留下这么多的典籍,所以这样才激发一个心,要真正来发心弘扬。
所以我自己是学会讲经以后才出家的,我一出家就讲经,在讲台上到今年三十八年了,几乎没有中断过。一个星期至少七次,多的时候有二、三十次,一天讲三次,讲过一段时期。这是觉得我们有使命感,应当把什么是佛法要说出来,要叫大家来,大家要知道。
所以第一个我们对老师要相信,相信释迦牟尼佛不会骗我们,相信历代的祖师大德代代承传是真实的。但是单单信不够,一定要求解。佛法不像基督教,信了就可以得救。佛法信了,不行!信你可以入门,不能得救。要解,要理解,正确的理解,圆满的理解。解了以后要行,行是要做到,把佛法的理论、方法、境界,变成我们自己实际的生活行为,这叫行。什么叫证?在生活当中,证实佛讲的道理、讲的教训没错,证明我从前所信的,证明从前我所理解的,是这么个意思。「信解行证」跟前面讲的义趣一样,有次第,有圆融,它才圆满。
第二、这个修学。古时候的规矩比我们现在好,这是第一天跟诸位讲的「师承」,这一点非常非常的重要。中国古代的师承,应用在传统的文化,应用在佛法的修学是决定正确的,决定能够达到教学的目标,我们佛门讲「修行证果」,它确实能够达到。可是师承在现代已经没有了。我算是非常幸运,还沾到了一点的边缘,大概从我以后就断掉了、就没有了。我还沾到一点边缘,非常的幸运!
什么叫师承?跟一个老师学。我年轻的时候喜欢哲学,遇到方东美先生,我对他非常尊敬,我想跟他学。那个时候我在工作,只希望在工作多余的时间里面去旁听他的课。他在台湾大学教哲学,我想到学校听他的课,写了一封信请求他,我还写了一篇文章送给他看。他回了我的信,要我到他家里去见面、面谈;谈了以后,他不让我到学校去。他告诉我,四十年前的学校跟现在不一样了,现在学校跟四十年前比,那就变化太大了,先生不像先生,学生不像学生。他说你要到学校来听课,你会大失所望。他讲这一句话,就是凉水浇头,没指望!我听了心里很难过。到最后他老人家很慈悲,他说这样好了,你每一个星期天到我家里来,我给你上两个小时课。所以我的哲学是在他家小客厅、小圆桌,一个老师一个学生这样传授的。当时我不明了,学了佛以后,才知道这叫师承。
他为什么不让我到学校去旁听?他要防止污染,现在讲环保。我到学校去,一定会认识很多老师,一定会认识很多同学,一接触常常交谈的时候,心里就被污染了。所以他要单独教,只听他一个人的;换句话说,他一个人之外的,任何一个人我没机会接触。看的书,只有他一个人指导的,这是他对学生的爱护,真正得利益!听两个老师,你就会打妄想,他们两个人讲的不一样,到底哪个对,哪个不对,麻烦就来了。三个老师讲的,三叉路口;四个老师,十字街头,无所适从,到最后决定一无所成。一个老师走一条路,这真正是慈悲。所以我对他非常非常感谢,学生对老师要百分之百的依从。
我从方先生那个地方知道佛法的好处,认识佛法了、相信佛法了。当我研究佛经的时候,算是运气很好,看佛经一个月,就有一个朋友给我介绍认识了章嘉大师,这是密宗的大德,真正有学问、有道德。这个老人,那个时候大概六十一、二岁的样子,我那时候二十六岁。章嘉大师也是跟方先生一样,每一个星期给我两个小时,他知道我读经,每一个星期见一次面,提出问题他给我解答。他教给我一些修学的要领,我的佛学根基是章嘉大师奠定的。我跟他三年,一个老师。
三年之后章嘉大师圆寂了。我没有法子,再去找一个老师,朱镜宙老居士介绍我到台中,找李炳南老居士,我跟李老师十年。第一次跟李老师见面,他就问我:「你以前跟哪些人学?学了一些什么东西?」我很单纯只跟一个,而李老师对章嘉大师非常佩服。虽然跟他一个人,也不行!李老师提出条件,你要想跟我学,从今天起,只可以听我一个人讲经说法;除我讲经说法之外,任何法师、居士大德讲经一律不准听。第二个,你看书,无论看什么书,不经过我的同意不准看。第三个条件就更苛刻,你以前跟章嘉大师学的,我不承认、否定,要在这个地方从头学起。
我想像这个老师非常苛刻,很厉害,最后想一想还是接受他的条件,做他的学生。这样他就告诉我,他说:「我这个三条有期限的,只有五年。」要我遵守五年。而且很客气的告诉我,他说:「我的能力可以教你五年。」这是师承,现在到哪里去找这个老师?什么学生肯接受这些条件?我沾到这个边缘,我接受了。他提出来,我就接受了。接受之后大概到半年,真的得利益、得好处,所以才觉悟到,从前方老师、章嘉大师对待我都非常真诚慈悲,爱护备至,防止邪知邪见,让我走一条正路。这个在李老师那个地方得到结果。
在李老师的会下,我深深感受到这个教学的好处、利益。他老人家要求我遵守五年,我延长了五年,我遵守十年,十年绝对不违背他的规矩。十年之后,的确比较成熟了,特别在讲台上能够表现得出来,得心应手,左右逢源!早年讲经要准备,很充分的准备。十年之后,从来没有预备了,从来没有讲稿了。所以现在要有人请我去讲演,叫我写讲稿,我绝对不去,我没有这个习惯,我没有讲稿,而且还习惯临时出题目、临时限时间。出个题目叫我讲两个小时、三个小时,我一定一分钟、一秒钟不会差,到时候我的东西讲完了。讲经也是的,从来也没有准备,十年以后没有了,这是得力於师承的边缘。这种古老的教学方法,比现代科学的教学法高明多了!
我劝大家「一门深入」,一部《无量寿经》先念三千遍,用意何在?三千遍念下来,你的心定了。念经就是持戒,念到心清净,心清净自然开智慧,那个时候你听经,一听就开悟,就懂!如果你的心不清净,妄想、杂念很多,诸佛菩萨来讲经,你也不会开悟。道理在此地。
还有一个常识的问题,学佛的同修必须要知道,那就是佛法教学的艺术。这一种传统的教学法(艺术),老师对学生绝对负责任,对学生非常重视,诱导他得定,诱导他开悟。而老师的确高明,有智慧,有手段,他指出你一条破迷开悟的道路。但是你要是不听话、不接受,那就没有法子了。一定要合作,老师怎么教,你就怎么学,这样才能成功,这个是教学的艺术。
除此之外,可以说佛在两千年之前,所有一切教学都达到最高的艺术,像佛门的梵音(音乐),可惜佛门的梵音也失传了,不是现在我们听到的唱念;现在听的唱念,你仔细去听,杂乱无章!我们在古籍里、书本里面看到,古时候的人听到这个梵音心清净,所以梵音能够净化身心,这是音乐,用这个来达到「戒定慧」三学。用美术、用雕塑,你看佛法的造像,佛的像、菩萨的像、罗汉的像、天神的像,它是表法的,它是教学的,我们今天把它当作神明去看待,你说糟糕不糟糕!错到哪里去了。
我们举一个最普通的例子,譬如你进入一个寺院,寺院就是从前的学校,佛教的学校。为什么要建筑宫殿式的?因为中国古时候的老百姓,心目当中最敬仰的是帝王,帝王所居住的是宫殿,佛菩萨教化众生的地方也建筑宫殿的形式,是这么个道理,称之为「寺」。在汉朝时候,寺是政府办公的机构、名称,现在把它变成庙了,这个意思错了!它是政府办事的机关,佛教这个寺就是佛陀教育,它里面主要的工作是传播佛教教育,佛寺就像是佛教教育部一样。后汉以后,中国变成双重教育。儒家的教育,这是国家采取的,以孔孟为主。首相下面六个部里面有礼部,礼部是国家的教育。寺是直接归皇帝管的,皇帝下面有九个寺;寺就的长官叫卿,九卿。
佛教到中国来之后,那个时候由鸿胪寺接待,鸿胪寺就相当现在的外交部,接待这些外来的宾客。以后我们中国要把他常留在中国了,不让他走了,怎么办?鸿胪寺不能长期接待,所以就另设一个寺,於是皇帝下面就变成十个寺了。这个寺叫什么名称?那时白马驮经,从西域把佛经、佛像驮到中国来,你从这里看,中国人心的厚道,白马的功劳我们不能忘记它,这个寺就叫白马寺,中国第一个佛寺。所以它是佛教教育的机构,它不是神庙,必须要搞清楚、搞明白。
寺的大殿就是礼堂,当中供的是佛像。你看我们佛像,一尊佛两尊菩萨。为什么不供两尊佛?不供多几尊菩萨?一定是一尊佛两尊菩萨。佛代表自性本体,代表这个意思。佛代表我们真心本性,两位菩萨代表我们自性里面的德能,分为两大类,一个是智慧,一个是慈悲。我们一般供释迦牟尼佛,两边是文殊、普贤,文殊代表智慧,普贤代表实践(行门),一个是解,一个是行,知行合一,表这个意思。西方三圣当中,阿弥陀佛代表自性的本体,观音代表慈悲,大势至菩萨代表智慧,无量无边的智慧德能,这两位菩萨就代表具足了,不要第三者。它是表法的意思,这个要知道。不是神明,他是教学,让你看到佛像,就知道它教给你什么东西。
释迦牟尼这个名称就是佛教教学,现阶段的教学方针。因为我们世间人缺乏慈悲心,自私自利,所以佛教教学的方针是仁慈,释迦是仁慈的意思。第二,一切众生心不清净,一天到晚胡思乱想,贪瞋痴慢,所以名号里有牟尼,牟尼就是清净心的意思。可见得佛菩萨哪来的名号?名号就是现阶段的教学方针。任何人在这个地方成佛,他的名号都要叫释迦牟尼,为什么?针对我们众生的毛病,对症下药,是这么个意思。每一尊菩萨、每一尊佛都代表甚深教学的义趣,你懂得之后,一看就行了,不要说话,佛法的教学,你就圆圆满满得到了。
我们举一个明显的例子,通常我们进入寺院,山门第一个建筑是天王殿,四大天王。四大天王叫护法神,护谁?护自己。如何保护自己?他教我们这个。你看看这个名字就晓得了,第一位是东方持国天王,他代表负责尽职。我们在社会上,无论你在哪个工作岗位,你要尽你的本分,尽你的职责,这就对了。人人能够尽分尽职,社会怎么会不繁荣?怎么会不兴旺?所以我们要晓得这个道理,代表负责任。第二位是南方天王增长代表进步,日新又新,不断在求进步。不是说我事情做好了就没事了,不可以,还要求发展,还要求进步。第三位是广目天王,教我们多看。第四位是多闻天王,教我们多听。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你要能把你自己的工作做好,要想你自己天天在进步,多看多听,他表这个意思。所以你要懂得了,你就晓得多有味道!
他们手上拿的都有道具,道具有意义的。你看持国天王叫你负责尽职,他手上拿著琵琶,琵琶代表什么?调节乐器,代表一切都要适中,弦不能太紧,紧了就断了,松了就不响了,要调得适中,就是你处事待人接物要讲求中道,不能过之,也不能不及,他表这个意思。南方增长代表进步,手上拿的是剑,宝剑、智慧之剑,你没有智慧,你就不能进步,你要求进步,先要有智慧,所以剑是代表智慧。西方天王广目叫你多看,他手上拿的一条龙,或者一条蛇,这代表什么?龙蛇都是变化的,代表变化多端,这个社会上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变化多端,你要仔细观察,他代表变化。手里拿著一个珠子,掌握变化里的不变,你把原理原则抓住,你才能控制这个龙蛇,它有这个味道在。北方天王多闻,拿的是伞盖。大家都晓得,伞盖是防止污染,在复杂的社会里,保护你身心清净,不要被污染。现在都把他当作神明看待,你说冤枉不冤枉!几个人懂得这个道理?
当中供的是弥勒菩萨,弥勒菩萨满面笑容,肚皮很大,代表什么?代表欢喜心,见到任何一个人,要笑脸常开,对人要笑脸常开,肚皮大能包容,表这个意思。生欢喜心,生平等心,成喜悦相,一个佛弟子处事待人接物要有容量,要对一切众生生欢喜心。你看这第一个建筑物,上这么一堂课。所以佛门的艺术真是太美太美了,你要是了解的时候,你不能不佩服得五体投地。哪里像现在的寺庙,香烟薰得乌烟瘴气的,叫人看的感慨万千!好,这时间也到了,我们明天见。
诸位同修:大家好!《观无量寿佛经》里所说的「三福」,这三条非常重要。无论是修学哪一宗、哪一个法门,都不能够缺少的,正如佛在经上所说的「三世诸佛净业正因」,这一句话说得很清楚。三世是指过去、现在、未来。修行成佛的法门很多,但是都是建立在这一个基础上。
有了这一个基础,必须要知道,我们现在还没成佛、还没有离开这个世界,实在讲,即使成佛了,也离不开众生,佛要普度众生,怎么能离开众生?假如要跟众生相处,如何才能够处的好、相处的和睦?佛给我们制定了六条的戒条,这个六条戒条,实在讲,不仅仅是用在佛教团体当中,它可以普遍广泛用在所有一切团体中。佛门里面讲「众」,我们归依三宝的时候,「归依僧,众中尊」。「众」的意思就是我们今天讲的社团、团体,大家在一块聚会的时候,这个叫「众」。
世出世间大大小小的团体,在我们这个一般社会上来讲,最小的团体是家庭,家庭是个团体。大的是一个国家,一个国家也是一个团体。更大的,今天我们有联合国这个组织,这就说明这一个世界是一个团体,是我们共同生活在地球上的一个团体。
为什么说这许许多多的团体当中,佛教团体是最尊、最贵的?因为世尊为佛教团体制定了六条戒律,团体当中每一个分子,都必须要遵守的,因此它在所有团体当中确实是最为尊贵,值得大众尊敬,它是大众的榜样。
这六条戒律里面,第一条就是「见和同解」,也就是我们现代人所讲的建立共识。换句话说,这一个团体当中,任何一个分子必须要思想、见解,也就是想法、看法很接近,这才是一个和睦的基础。如果每一个人的想法、看法都不一样,大家在一起就免不了要有意见、免不了有冲突,这个团体就不能够和睦了,所以把这个列在第一条。
当然「见和同解」这个「见」字,也有许许多多差别的标准。譬如,一个家庭,它以家庭兴旺为目标,如果有这个共识,这个家庭就很美满。如果是一个商业公司,它的目的是赚钱,只要大家能团结,都能够赚更多的钱,这是他们的共识。由此可知,团体不一样,标准就不相同。
佛门里面有一个绝对的标准,这个标准使我们感到释迦牟尼佛的确非常聪明、非常有智慧。因为学佛的人,走进佛门了,这个世间的名闻利养,五欲六尘都放下了,我们要从什么地方来建立共识?释迦牟尼佛如果给我们说:「你们都迷惑颠倒,见解错误,我是大智大觉,你们要依我的见解为见解。」这种说法,我们能不能服?当然有一部分承认佛是大圣人,圆满智慧的人;还有一些人,觉得未必!我们赞叹佛的智慧德能,万德万能,有不少人听到这一句话,这只是赞叹释迦牟尼佛,并不是事实!那么这样的见解就有很大的差距,怎么能够建立共识?
所以世尊高明,他高在哪里?我们只要把自己所有的想法、看法统统都放下,那不就都平等了!这个方法的确高明。佛不说:「我的知见正确,你的知见不正确。」咱们把所有的知见统统放下,那就归了一了,他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正是所谓「般若无知」,当它起作用的时候,就是「无所不知」。不起作用的时候,也就是没有人请教他、没有人问他,他心清净,一念不生。每一个人的心都清净,都没有一个妄想、没有一个杂念,这个的确是共识。佛门团体的共识建立在这一个基础上,这是让我们听了之后,真正佩服,谁也不跟谁走,谁也不牵著谁走。我们在世间所有一切团体里面找不到,真的没有第二家。以宗教来说,宗教还要跟著上帝走,你不能跟上帝平等。佛不叫你跟他走,这是我们最佩服的地方。
第二条戒律叫「戒和同修」。这个地方所讲的戒,有广义、有狭义。狭义的就是佛陀对我们的教诫,一切经中所讲的教训,我们要明了、要遵守,这是狭义的讲法。广义的讲法,就是守法。戒就是法律,就是规矩、制度,乃至於包括我们这个世间一切的风俗习惯,我们都要遵守。特别是我们现代生活在这个时代,由於交通的便捷、资讯的发达,我们活动的空间不限於自己一个国家,常常到其他国家去旅行,到一个地方一定要遵守这个地方的法律、遵守这个地方的风俗习惯,这样我们才能够跟当地人和睦相处,才受到当地人的欢迎、当地人的尊敬。尤其佛这一条戒律,我们看到非常实用,我们看到真正能够生欢喜心。所以佛家讲这个戒律,不是死板板的说五戒、十戒、比丘戒、菩萨戒,那个范围就看得太窄小了。这个持戒要用现代的话来讲,就是守法。守法就是持戒,守法的人没有一个地方不欢迎,人人都欢迎,每一个国家政府都欢迎,所以持戒的真正意思是守法。
以这个基础,这才讲「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这是生活在一个团体里面,彼此互相没有争论。没有意见,当然就没有争论,在一起修学有一个方向、一个目标,每一天都有进步,当然生欢喜心,所谓「法喜充满」。
最后一条是「利和同均」。利,就是我们今天讲物质生活。诸位要知道,僧团也是广义的,并不完全指出家人。指出家人,那当然是僧团,但是它的意思不限於出家人。在家同修,如果你一家人都学佛、一家人都归依了,你这一家就是个僧团,可见得僧团这个名词用得非常广泛。你如果是一个公司,从老板到员工都修学佛法,你这个公司就是僧团。所以它这个团体的定义是非常非常之广义的,不是狭义的,只要遵守这六条戒律,就是一个僧团。
僧团里面讲求利要同均,同均不是说大家都一律平等。出家人可以说生活一律平等,在一个寺院里面,从住持到里面的清众,物质生活待遇决定是平等的,没有特权阶级。假如你是一个公司行号,从老板到员工,你的职员薪水当然不一样。那这个平等怎么讲法?你应当得到的待遇。你能够得到多少待遇,决定公平,这就是均等了。由此可知,佛法里字字句句它是活的,它不是死的!总而言之,它确确实实符合合情、合理、合法,这个就叫均等。这是六和敬。
佛教给我们与大众相处,我们一定要遵守。即使不同的人群、不同的团体,它们没有修学「六和敬」,我们处事待人接物要依「六和敬」的精神去做,这是个佛弟子,没有违背佛陀的教诲。不能说别人不做,我们也可以不做了,那是讲不通的。佛菩萨给我们做最好的榜样,最佳的典范,而我们学佛的佛弟子,无论在家出家,一定要给没有学佛的人,做一个好样子,这个是佛法的精神。这就是自行化他,弘法利生。我们虽然没有用言语去教化众生,我们的生活、我们的行持、我们一举一动让别人看在心里,产生潜移默化的效果,这就是诸佛菩萨应化在世间,度化众生,这是我们应当要学习的、必须要学习的。
第三个科目是「三学」。「三学」大家都知道,这是真正进入到佛法的课程。前面两条是基础,第一个「三福」,你看没有学佛之前,先要修福报。没有福,不能学佛!然后教你处事待人接物的这一些原则,你要遵守,这样才能够学佛。
佛法不仅是释迦牟尼佛所讲的,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所说的,我们把他归纳起来,不外乎三大类。我们现在的佛教经典,在中国编成的称为《大藏经》,《大藏经》里面就分「经藏、律藏、论藏」三个部分。藏就像仓库一样,藏在那个地方。
佛经传到中国来,最早是在后汉的时代,译经的工作到唐宋的时候,大概已经完成了百分之九十。於是在宋朝就有人想起要把佛的经典重新分类,把它整理,这就是编成了《大藏经》。依照「经、律、论」把它分为这三大类,这些对中国的文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明朝时代的《永乐大典》,清朝康熙年间编《图书集成》,乾隆年间编的《四库全书》,那种分类的构想,都从佛教里面学去的,最初分类是从佛教分的。所以乾隆编中国《四库全书》,就是从这个架构上来做这个工作。
经藏主要讲的是禅定,讲定学;律藏是讲戒学,论藏是讲慧,这就是「戒定慧」三学。你要说佛讲这么多经,内容讲的是什么?用这三个字来答覆决定没错,佛讲戒、讲定、讲慧。这个戒学里面,最要紧的是讲规律、讲秩序。地球有「春、夏、秋、冬」四时的变化,人事也必须要有秩序、要有规律,人才能过幸福美满的生活。如果失掉规律,世界大乱!纵然你今天有福报、有财富,古人常讲「富而不乐」,你生活在恐怖之中,你没有安全感!什么原因?我们把秩序失掉了。戒学里面给我们讲解这个道理,为什么有秩序?为什么要遵守秩序?这里面的道理、方法、境界,它讲得很透彻;读了之后,我们不能不服,觉得佛所讲的是有道理的。实在讲,戒定慧三学已经把这一桩事情很明显的显示出来了。
我们学佛,求的是什么?智慧,前面说究竟圆满的智慧,我们求的是这个。智慧现前了,确确实实对於宇宙人生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我们所谓「全知全能」,这是赞美上帝的话。佛告诉我们,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个个人都是全知全能的。全知全能是真的,不是假的。不但知道现在、知道过去、知道未来,我们现在讲这是神通,不可思议!佛告诉我们这是本能,你应该知道的。可是现在我们应该知道的,却不知道了,我们的智慧德能失掉了。实在讲,佛教导我们没有别的,只是恢复我们自己本有的智慧能力而已。
为什么会失掉?迷失,佛告诉我们迷失掉了。迷的现象是什么?迷是你心动。诸位要知道,佛法讲迷、讲觉,觉心是不动的,迷心是动的。我们眼见色、耳闻声,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起心动念,起心动念就是迷。所以佛教给我们,如何在一切境界里面能够做到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我们的本能就恢复了,这个境界就叫做定。
因此佛法讲的法门很多,修行的法门很多。「修行」这两个字的定义,也要把它搞清楚。行是行为,我们常讲思想、见解、言语、动作,这都是行为。行为错了,把它修正过来,这叫修行。修行就是修正我们错误的想法、看法、说法、作法,你把这个统统修正过来,这叫修行。
正的标准是什么?标准是戒、定。戒是形式的标准,定是心理的标准,真的标准。定是清净心,所以外面标准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内在的标准。为什么?因为内在的标准才能达到我们修学的目标,开智慧!智慧是我们要求的东西,所以「因戒得定,因定开慧」,这是把这个标准清清楚楚的告诉我们。
慧里面就是第一天跟诸位同修报告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翻成中国意思是「无上正等正觉」,在三学里属於慧学。要怎样才能得到正觉、正等正觉、无上正等正觉?定功,这个定功就是清净心。清净心的纯度不相同,浅的得正觉,究竟圆满的得无上正等正觉。
佛在大乘经里面跟我们讲菩萨,从初发心的菩萨、初信位的菩萨一直到成佛,有五十二个阶级,五十二个阶级从哪里说的?就是从定功,从清净心的纯度不相等,从这个地方分的。所以统统修的是清净心,这个很重要,这是佛法的总纲领。总而言之,我们学佛要晓得自己修的是什么;离开了规律,离开清净心,就不是学佛了。不管你学的是哪个法门,你念佛也好、持戒也好、读经也好、持咒也好、参禅也好,假如你要不遵守规矩,不得清净心,那都是样子,都是假的,不是真的。虽然学,没有效果!
好像学生在学校念书一样,很用功,天天念书,每一次考试都不及格,有什么用处?没有用处!所以你的修学,不管修哪个法门,懂得规矩,能够守规矩,能够得清净心,心一年比一年清净,一个月比一个月清净,一分清净就得一分智慧,二分清净就得二分智慧,真智慧是清净心的起用。所以心不能有烦恼、不能有忧虑、不可以有牵挂,佛说那些都是妄想,害事!不能成就事。
世间有不少人认为,我要不天天在想主意,我怎么能得富贵?以为他的那些富贵都是他的妄想得来的,这不是事实。他的富贵是前生修的,前生修的因,这一生得的果报。他不打妄想,富贵也来,不是打妄想打来的。他要没有富贵的命,怎么打妄想也打不来。你看打妄想的人多少,几个人得富贵?这就证明富贵不是打妄想打得来的,不是你怎么努力,你的钱能赚来的,没这个道理。关於这一桩事情,诸位要细细念念《了凡四训》,你就明白了。《了凡四训》念一遍不行,我过去教人要一口气念三百遍,印象深,仔细想一想有道理。你要修因,你才会得果报。
下面这个科目是「六度」。「六度」是跟你讲修因,你得什么果报。第一个给你讲「布施」。布施的意思也是广义的,不是狭义的。到哪个地方去捐一点钱,这就是布施了?不是的,这是无量布施里的一种!实际上,六度是菩萨生活六大纲领,每一条里面它的范围都是涵盖我们一生全部的生活、全部的活动,我们要明白它的真实意思。
譬如,布施是讲牺牲奉献。除了我们用财可以布施,我们体力也是布施。你是一个家庭主妇,你每一天在家里面整理你的家务事情,让你一家人过得很舒适,你在行布施。不是学佛的人,觉得每一天做同样的事情,洗衣烧饭累死了,天天觉得这个工作无聊,厌倦不堪!如果是学佛的人,每天是在行菩萨道,每天在修「六波罗蜜」,快乐无穷!同样干这些事情,念头转过来就不一样了。你是在修布施波罗蜜,你是在供养你一家人;不但供养你一家人,你这一家做得整整齐齐,让你的邻居、亲戚、朋友看,你是个模范家庭,影响他们,教化他们。可见得你做这一桩事情,不是利益一个众生,是利益一切众生。一个人是一切人的榜样,我这个家是世界上所有一切家庭的榜样。你做生意,你的店是所有一切开店的人的榜样,你的公司是所有天下公司的榜样,这叫行菩萨道,普度众生!你就晓得六波罗蜜它的境界是多么广,展开来尽虚空遍法界,不止这一个地球,地球太小了!你有这么大的心量、有这样大的眼光,这是大乘菩萨。
通常佛把这个意思归纳起来,所有一切布施,不外乎三大类,三大类就全部都包括了。第一个是财布施,财里面包括内财、外财,外财是身外之物,内财是身体。我们每天身体做的这些劳作,做的这些工作是内财布施,利益别人,不是为自己,它所得的果报,财布施得财富。所以你有这么多财富,从哪里来的?你前世修的,你命中有的;你命里没有,想什么样的方法,也想不到!
聪明智慧是法布施的果报。法布施是肯教别人,不吝啬,不吝法。我知道的,别人想跟我学,我尽心尽力教导别人,所以法布施的果报得聪明智慧。
无畏布施的果报得健康长寿。什么叫无畏?众生有恐惧、有不安,你能够安慰他,你能够保护他,使他身心有安全感,这一类的协助叫做无畏布施,果报得健康长寿。
众生财富他要,聪明他也要,健康长寿他也要,这是果报。果必有因,他要不修因,这个果报是得不到的。三种因都修,三种果报都圆满,这是令人羡慕之人。我们仔细观察这个世间,这三种果报统统具足的人不多,有很多人得大财富,自己并没有聪明智慧,但是许许多多聪明人都要替他办事,都听他指挥。那么多位聪明智慧的人,是前生修慧不修福,这个人是前生修福没修慧。细细用佛法所说的这些道理、境界去观察,虽然世间人的因因果果很复杂,但不难看出来,而后晓得自己应该怎样去过日子。
实在说,智慧比福报更重要。财富是福报,可是如何支配财富、如何运用财富是高度的智慧。如果没有智慧,这一些财富给你,往往造无量无边的罪业,自己还以为做了好多好多好事。其实不然,没有智慧不能辨别真妄、不能辨别邪正、不能辨别是非,甚至於连善恶利害都不能辨别,往往自己做错了事情,不知道!这一些事,《了凡四训》里都讲得很清楚,它讲善与恶里有真、有假、有半、有满、有是、有非,说得很详细。表面看它是善事,如果过个几年它变质、变坏了,那这个善事不是真的、不是圆满的。现在看到不是善事,过几年是真正的好事,这是真善。所以善恶要看它的结果,不能看现前。现在善,未来还善,后来更善,这是大善。现在善,将来不善,这个事情不是真善。所以眼光要深要远,古人常讲:「防患於未然。」这是高度智慧,不是浅见的人能够做得到的。
譬如现在许许多多国家,所行的社会福利政策。二次大战之后,一些先进的国家发起社会福利政策,当时的人都赞叹,善的!最近我在新加坡,李光耀发表一篇文章登在报纸上,社会福利制度不善。他说当初他看到这个政策也欢喜,现在想一想,新加坡决定不可以实行社会福利政策。看到美国被福利政策拖垮了,法国拖垮了,许许多多施行福利政策的国家,因为有福利可以生活,大家可以不要工作了,让老百姓学成懒散,国家收入不敷於支出,所以到最后国家财政一定被这个政策拖垮,这个现象就可悲。什么人能看得这么远?所以这就不是一个好事情!必须要过了几十年之后,毛病出来了,大家看到害怕了。害怕了,能不能废止?没有办法废止。人民已经得到利益了,政府想废止是不可能的,只有一代一代的去拖,拖到最后,这个国家拖垮为止,没有办法挽救!
我们在美国住了不少年,美国现在的债务,到第三代的人都还不清,你说多可怕!二次大战之初,它是世界上最富的国家,所谓债权国,现在变成负债国。那个债怎么负的?福利政策把它拖垮了。这是举一个例子,说明善恶不是从表面上能看得出来的,你要往深处看、往远处看,你才发现眼前是好,后头后患无穷!所以没有大智慧的人,他怎么能看得到。
六波罗蜜里面,就是菩萨生活这六个守则里面,第二个是持戒。持戒是广义的,里面没有狭义的,就是守法,要养成守法的观念。佛的教训要遵守,国家的法律、规章,乃至於风俗习惯、道德观念都要遵守。这里面有条文的,有没有条文的(不成文的),都要遵守。
第三是忍辱,忍辱就是告诉我们,无论是对人对事对物要有耐心,要有长远心。佛在《金刚经》上说得很好,「一切法得成於忍」,世出世间一切法的成就,一定要有忍耐的能力。大的事业要大的耐心,小事要有小的耐心,没有耐心不能成就。
忍为什么要用辱?这个名词是古时候这些翻经的法师特别为中国人翻的,梵文典籍里面没这个意思。我们中国古人、读书人把「辱」看得很重。诸位念古书,也许听说过,中国从前念书人,所谓「士可杀,不可辱」,士是读书人,今天讲知识分子。知识分子杀头没关系,不可以侮辱。把这个「辱」看得这么重,所以翻经的法师翻忍辱,辱都能忍了,还有什么不能忍?都可以忍了,特别是为中国知识分子用的这么一个字。就是告诉你,一定要能忍,忍人之不能忍,你才能够成人之不能成,才能够成大功、立大业。
第四是精进。进是进步,精是精纯,纯而不杂,不是杂进,不是乱进,是精进,天天求进步,可见得佛法的教育不会落伍。说佛法旧了,佛法是几千年以前的东西了,这个观念你就看错了。佛法是万古常新,它天天求进步,永远在时代的前端,永远带著时代走。不会说它跟著时代走,那就错了。这个精神我们必须要认识清楚,如果认识不清,你就不能算是一个学佛的佛弟子,你在佛法里根本不能得到真实的利益。它永远是新的,永远是我们生活指导的原理原则。无论是哪一个时代,无论是哪一个地区,它所说的原理原则确确实实超越时空,这是我们称之为经典,永恒不变的真理。
第五个是禅定。有进步,然后才能达到禅定。而这个禅定跟我们一般讲修学的禅定,意思完全不同。它这个禅定是自己,就是我们现在讲自己胸有主宰,不会被外面境界所动摇,这个叫定,叫禅定。它这个禅定是这么说法的,不是叫你每天盘腿面壁去修定,不是这个意思。也正是《金刚经》后面两句话所说的「不取於相,如如不动」。「不取於相」,就是不会被外面境界所诱惑。现在这个世界科技发达,日新月异,叫人看了眼花了乱,你看了之后「如如不动」,绝不被它所动摇,这是你有功夫,你有主宰,这叫有定。看这些东西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是我不知道,我样样都知道,这叫智慧,这个就是六波罗蜜里面的般若波罗蜜,你有智慧,我们的日子就好过了。
我们举一个简单的例子说,我们买一个电冰箱,这一个电冰箱好好的用、好好的保养,至少可以用十年。这十年当中,电冰箱的进步变化很多,我天天看到,我要不要再去换一个新的?不需要了,我家的还可以用、还好好的,这就是你有定功,你不会为外面境界所动摇。不至於看到这个新的,我这个旧了,人家来看到好像我很寒酸,不好意思,赶紧去换一个新的,那你就被外面境界迷了。你没有智慧,你也没有定功,你被迷了,你的日子当然不好过。为什么?你收入的那些钱,都被制造这些日新月异东西的那些人骗去了。
佛法讲魔,哪是魔?这些东西就是魔,五花八门都是魔,来折磨你,来引诱你,让你动心,让你去买他的东西,让你把所有赚来的钱统统供养、奉献给他,那叫魔境。有智慧的人,如如不动。我穿得暖,吃得饱,住的房子不要大。我常讲房子大了是替房子做奴隶,好辛苦!所以房子愈小愈好,生活才自在。有智慧的人,生活快乐、幸福、美满,心里面没有忧虑、没有牵挂、没有烦恼、没有分别、没有执著,这个人过神仙生活。哪里像世间人过得这么辛苦!佛教导我们的,你们想想有没有道理。
最后一个科目是普贤菩萨十大愿王,那是达到究竟圆满了。普贤菩萨跟其他菩萨不一样的地方,就是这一类的人心量广大,他起心动念都是为一切众生著想,他没有想自己、也没有想家庭,也没有想一个国家、一个世界,他是尽虚空遍法界,这个心量就大了,大到真正圆满。这样大的心量,他所修的一切行,都叫大行。
你们念《无量寿经》,念了很多遍了,西方极乐世界的人,个个都是修普贤行,每一个人的心量、眼光的远大跟阿弥陀佛一样,跟阿弥陀佛看齐,那个行持就叫普贤行。
我们再谈到佛法修学的层次、程序,这是佛在经上常说的「信、解、行、证」。第一你要有信心,如果对佛法没有信心,你就不能接受。可是对佛法要产生信心,实在讲,也不是很容易的事情。世出世间法里常讲缘分,佛法里面讲的善根、福德、因缘,如果没有善根、福德、因缘,这个事情就难了。我们仔细想一想,这个话的确很有道理。
我在年轻的时候,在学校念书的时代,在那个时候社会上破除迷信,大家都把佛法看成迷信,所以我们从小的观念里面,这个东西是迷信,没有法子接受。佛教表现在外面的样子,也真的是迷信。台湾因为地方小,大陆上几位法师到了台湾,常常有讲经说法,在大陆上没有。到以后我们才明了,大陆上能够讲经说法的法师,大概不到十几个,国家那么大,幅员那么大,只有在几个大都市里面才有法师讲经。
像我们住在农村里面,小县市里,从来没有听说过有讲经的,只听到说和尚念经,没有听说过有讲经的,所以表现的都是度死人,这个寺院他们跟死人往来,都跟他们发生关系,好像跟活人没什么关系;完全不能接受。所以年轻的时候走教堂,走基督教教堂,还听听牧师讲讲道,有的时候听说还满有道理,反而佛法还不如他们。所以我在年轻的时候对於基督教、伊斯兰教很向往,我在伊斯兰教里一年,在基督教里两年,但是佛教里面是决定不能接受。
到台湾之后,我想学哲学,跟方东美先生学哲学。方先生跟我上课,最后这个单元是佛经哲学,告诉我佛经哲学是全世界哲学的最高峰,这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我才恍然大悟,佛教里有这么好的东西,可惜没有人知道。实在讲,连出家的法师也没说过。出家的法师来学佛、来念佛,为什么学佛?为什么念佛?说不出来。怎么能教一个知识分子。知识分子,很糟糕!很顽固!如何能接受?所以我接受方先生教导之后,才知道佛门里面有宝,有好东西!可是这个好东西,出家人说不出来,我们只有到寺院去找经典来读,非常非常的可惜!以后才听听法师们讲经,可见得这个缘太难太难了。发现到有这么好的东西。没有发现,那就无所谓了。既然发现,我们得到受用了,如果不能把佛法发扬光大、不能把佛法好好的宣传,我们觉得很对不起释迦牟尼佛,很对不起遗留下这么多的典籍,所以这样才激发一个心,要真正来发心弘扬。
所以我自己是学会讲经以后才出家的,我一出家就讲经,在讲台上到今年三十八年了,几乎没有中断过。一个星期至少七次,多的时候有二、三十次,一天讲三次,讲过一段时期。这是觉得我们有使命感,应当把什么是佛法要说出来,要叫大家来,大家要知道。
所以第一个我们对老师要相信,相信释迦牟尼佛不会骗我们,相信历代的祖师大德代代承传是真实的。但是单单信不够,一定要求解。佛法不像基督教,信了就可以得救。佛法信了,不行!信你可以入门,不能得救。要解,要理解,正确的理解,圆满的理解。解了以后要行,行是要做到,把佛法的理论、方法、境界,变成我们自己实际的生活行为,这叫行。什么叫证?在生活当中,证实佛讲的道理、讲的教训没错,证明我从前所信的,证明从前我所理解的,是这么个意思。「信解行证」跟前面讲的义趣一样,有次第,有圆融,它才圆满。
第二、这个修学。古时候的规矩比我们现在好,这是第一天跟诸位讲的「师承」,这一点非常非常的重要。中国古代的师承,应用在传统的文化,应用在佛法的修学是决定正确的,决定能够达到教学的目标,我们佛门讲「修行证果」,它确实能够达到。可是师承在现代已经没有了。我算是非常幸运,还沾到了一点的边缘,大概从我以后就断掉了、就没有了。我还沾到一点边缘,非常的幸运!
什么叫师承?跟一个老师学。我年轻的时候喜欢哲学,遇到方东美先生,我对他非常尊敬,我想跟他学。那个时候我在工作,只希望在工作多余的时间里面去旁听他的课。他在台湾大学教哲学,我想到学校听他的课,写了一封信请求他,我还写了一篇文章送给他看。他回了我的信,要我到他家里去见面、面谈;谈了以后,他不让我到学校去。他告诉我,四十年前的学校跟现在不一样了,现在学校跟四十年前比,那就变化太大了,先生不像先生,学生不像学生。他说你要到学校来听课,你会大失所望。他讲这一句话,就是凉水浇头,没指望!我听了心里很难过。到最后他老人家很慈悲,他说这样好了,你每一个星期天到我家里来,我给你上两个小时课。所以我的哲学是在他家小客厅、小圆桌,一个老师一个学生这样传授的。当时我不明了,学了佛以后,才知道这叫师承。
他为什么不让我到学校去旁听?他要防止污染,现在讲环保。我到学校去,一定会认识很多老师,一定会认识很多同学,一接触常常交谈的时候,心里就被污染了。所以他要单独教,只听他一个人的;换句话说,他一个人之外的,任何一个人我没机会接触。看的书,只有他一个人指导的,这是他对学生的爱护,真正得利益!听两个老师,你就会打妄想,他们两个人讲的不一样,到底哪个对,哪个不对,麻烦就来了。三个老师讲的,三叉路口;四个老师,十字街头,无所适从,到最后决定一无所成。一个老师走一条路,这真正是慈悲。所以我对他非常非常感谢,学生对老师要百分之百的依从。
我从方先生那个地方知道佛法的好处,认识佛法了、相信佛法了。当我研究佛经的时候,算是运气很好,看佛经一个月,就有一个朋友给我介绍认识了章嘉大师,这是密宗的大德,真正有学问、有道德。这个老人,那个时候大概六十一、二岁的样子,我那时候二十六岁。章嘉大师也是跟方先生一样,每一个星期给我两个小时,他知道我读经,每一个星期见一次面,提出问题他给我解答。他教给我一些修学的要领,我的佛学根基是章嘉大师奠定的。我跟他三年,一个老师。
三年之后章嘉大师圆寂了。我没有法子,再去找一个老师,朱镜宙老居士介绍我到台中,找李炳南老居士,我跟李老师十年。第一次跟李老师见面,他就问我:「你以前跟哪些人学?学了一些什么东西?」我很单纯只跟一个,而李老师对章嘉大师非常佩服。虽然跟他一个人,也不行!李老师提出条件,你要想跟我学,从今天起,只可以听我一个人讲经说法;除我讲经说法之外,任何法师、居士大德讲经一律不准听。第二个,你看书,无论看什么书,不经过我的同意不准看。第三个条件就更苛刻,你以前跟章嘉大师学的,我不承认、否定,要在这个地方从头学起。
我想像这个老师非常苛刻,很厉害,最后想一想还是接受他的条件,做他的学生。这样他就告诉我,他说:「我这个三条有期限的,只有五年。」要我遵守五年。而且很客气的告诉我,他说:「我的能力可以教你五年。」这是师承,现在到哪里去找这个老师?什么学生肯接受这些条件?我沾到这个边缘,我接受了。他提出来,我就接受了。接受之后大概到半年,真的得利益、得好处,所以才觉悟到,从前方老师、章嘉大师对待我都非常真诚慈悲,爱护备至,防止邪知邪见,让我走一条正路。这个在李老师那个地方得到结果。
在李老师的会下,我深深感受到这个教学的好处、利益。他老人家要求我遵守五年,我延长了五年,我遵守十年,十年绝对不违背他的规矩。十年之后,的确比较成熟了,特别在讲台上能够表现得出来,得心应手,左右逢源!早年讲经要准备,很充分的准备。十年之后,从来没有预备了,从来没有讲稿了。所以现在要有人请我去讲演,叫我写讲稿,我绝对不去,我没有这个习惯,我没有讲稿,而且还习惯临时出题目、临时限时间。出个题目叫我讲两个小时、三个小时,我一定一分钟、一秒钟不会差,到时候我的东西讲完了。讲经也是的,从来也没有准备,十年以后没有了,这是得力於师承的边缘。这种古老的教学方法,比现代科学的教学法高明多了!
我劝大家「一门深入」,一部《无量寿经》先念三千遍,用意何在?三千遍念下来,你的心定了。念经就是持戒,念到心清净,心清净自然开智慧,那个时候你听经,一听就开悟,就懂!如果你的心不清净,妄想、杂念很多,诸佛菩萨来讲经,你也不会开悟。道理在此地。
还有一个常识的问题,学佛的同修必须要知道,那就是佛法教学的艺术。这一种传统的教学法(艺术),老师对学生绝对负责任,对学生非常重视,诱导他得定,诱导他开悟。而老师的确高明,有智慧,有手段,他指出你一条破迷开悟的道路。但是你要是不听话、不接受,那就没有法子了。一定要合作,老师怎么教,你就怎么学,这样才能成功,这个是教学的艺术。
除此之外,可以说佛在两千年之前,所有一切教学都达到最高的艺术,像佛门的梵音(音乐),可惜佛门的梵音也失传了,不是现在我们听到的唱念;现在听的唱念,你仔细去听,杂乱无章!我们在古籍里、书本里面看到,古时候的人听到这个梵音心清净,所以梵音能够净化身心,这是音乐,用这个来达到「戒定慧」三学。用美术、用雕塑,你看佛法的造像,佛的像、菩萨的像、罗汉的像、天神的像,它是表法的,它是教学的,我们今天把它当作神明去看待,你说糟糕不糟糕!错到哪里去了。
我们举一个最普通的例子,譬如你进入一个寺院,寺院就是从前的学校,佛教的学校。为什么要建筑宫殿式的?因为中国古时候的老百姓,心目当中最敬仰的是帝王,帝王所居住的是宫殿,佛菩萨教化众生的地方也建筑宫殿的形式,是这么个道理,称之为「寺」。在汉朝时候,寺是政府办公的机构、名称,现在把它变成庙了,这个意思错了!它是政府办事的机关,佛教这个寺就是佛陀教育,它里面主要的工作是传播佛教教育,佛寺就像是佛教教育部一样。后汉以后,中国变成双重教育。儒家的教育,这是国家采取的,以孔孟为主。首相下面六个部里面有礼部,礼部是国家的教育。寺是直接归皇帝管的,皇帝下面有九个寺;寺就的长官叫卿,九卿。
佛教到中国来之后,那个时候由鸿胪寺接待,鸿胪寺就相当现在的外交部,接待这些外来的宾客。以后我们中国要把他常留在中国了,不让他走了,怎么办?鸿胪寺不能长期接待,所以就另设一个寺,於是皇帝下面就变成十个寺了。这个寺叫什么名称?那时白马驮经,从西域把佛经、佛像驮到中国来,你从这里看,中国人心的厚道,白马的功劳我们不能忘记它,这个寺就叫白马寺,中国第一个佛寺。所以它是佛教教育的机构,它不是神庙,必须要搞清楚、搞明白。
寺的大殿就是礼堂,当中供的是佛像。你看我们佛像,一尊佛两尊菩萨。为什么不供两尊佛?不供多几尊菩萨?一定是一尊佛两尊菩萨。佛代表自性本体,代表这个意思。佛代表我们真心本性,两位菩萨代表我们自性里面的德能,分为两大类,一个是智慧,一个是慈悲。我们一般供释迦牟尼佛,两边是文殊、普贤,文殊代表智慧,普贤代表实践(行门),一个是解,一个是行,知行合一,表这个意思。西方三圣当中,阿弥陀佛代表自性的本体,观音代表慈悲,大势至菩萨代表智慧,无量无边的智慧德能,这两位菩萨就代表具足了,不要第三者。它是表法的意思,这个要知道。不是神明,他是教学,让你看到佛像,就知道它教给你什么东西。
释迦牟尼这个名称就是佛教教学,现阶段的教学方针。因为我们世间人缺乏慈悲心,自私自利,所以佛教教学的方针是仁慈,释迦是仁慈的意思。第二,一切众生心不清净,一天到晚胡思乱想,贪瞋痴慢,所以名号里有牟尼,牟尼就是清净心的意思。可见得佛菩萨哪来的名号?名号就是现阶段的教学方针。任何人在这个地方成佛,他的名号都要叫释迦牟尼,为什么?针对我们众生的毛病,对症下药,是这么个意思。每一尊菩萨、每一尊佛都代表甚深教学的义趣,你懂得之后,一看就行了,不要说话,佛法的教学,你就圆圆满满得到了。
我们举一个明显的例子,通常我们进入寺院,山门第一个建筑是天王殿,四大天王。四大天王叫护法神,护谁?护自己。如何保护自己?他教我们这个。你看看这个名字就晓得了,第一位是东方持国天王,他代表负责尽职。我们在社会上,无论你在哪个工作岗位,你要尽你的本分,尽你的职责,这就对了。人人能够尽分尽职,社会怎么会不繁荣?怎么会不兴旺?所以我们要晓得这个道理,代表负责任。第二位是南方天王增长代表进步,日新又新,不断在求进步。不是说我事情做好了就没事了,不可以,还要求发展,还要求进步。第三位是广目天王,教我们多看。第四位是多闻天王,教我们多听。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你要能把你自己的工作做好,要想你自己天天在进步,多看多听,他表这个意思。所以你要懂得了,你就晓得多有味道!
他们手上拿的都有道具,道具有意义的。你看持国天王叫你负责尽职,他手上拿著琵琶,琵琶代表什么?调节乐器,代表一切都要适中,弦不能太紧,紧了就断了,松了就不响了,要调得适中,就是你处事待人接物要讲求中道,不能过之,也不能不及,他表这个意思。南方增长代表进步,手上拿的是剑,宝剑、智慧之剑,你没有智慧,你就不能进步,你要求进步,先要有智慧,所以剑是代表智慧。西方天王广目叫你多看,他手上拿的一条龙,或者一条蛇,这代表什么?龙蛇都是变化的,代表变化多端,这个社会上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变化多端,你要仔细观察,他代表变化。手里拿著一个珠子,掌握变化里的不变,你把原理原则抓住,你才能控制这个龙蛇,它有这个味道在。北方天王多闻,拿的是伞盖。大家都晓得,伞盖是防止污染,在复杂的社会里,保护你身心清净,不要被污染。现在都把他当作神明看待,你说冤枉不冤枉!几个人懂得这个道理?
当中供的是弥勒菩萨,弥勒菩萨满面笑容,肚皮很大,代表什么?代表欢喜心,见到任何一个人,要笑脸常开,对人要笑脸常开,肚皮大能包容,表这个意思。生欢喜心,生平等心,成喜悦相,一个佛弟子处事待人接物要有容量,要对一切众生生欢喜心。你看这第一个建筑物,上这么一堂课。所以佛门的艺术真是太美太美了,你要是了解的时候,你不能不佩服得五体投地。哪里像现在的寺庙,香烟薰得乌烟瘴气的,叫人看的感慨万千!好,这时间也到了,我们明天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