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佛教 (第二集) 1996/1/7 澳洲布里斯本 档名:17-013-0002
诸位同修:昨天我们介绍过佛教是佛陀对一切众生的教育,这是我们学佛必须首先要认识清楚的。明了佛法教学的目标之后,我们对於佛教的经典,看法就不一样了。佛教的经典,可以说是在这个世间分量最大的丛书,这个世界上所有一切学说,包括宗教在内,典籍之丰富,没有超过佛教的。
佛教这么多的经典,它里面到底说的是些什么?这个我们不能不知道。学佛的人很多,读经的人也很多,甚至於讲经的人也很多。我曾经遇到一位讲经的在家居士,讲得也很有名气,经常在许多大学学府里面讲解佛经。有一次我遇到他,我就问他,我说:「你现在所讲的都是大乘重要的经论,整个《大藏经》究竟讲的是什么?你用一句话回答我。」他听了之后,也想了很久,答不出来。他反过来问我,我告诉他:「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只说了一个事情,如果用佛教的名词来说,就是《般若经》里面讲的诸法实相。诸法是一切法,实相就是真相。这一句话要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宇宙是我们生活的环境,人生是我们本人。由此可知,释迦牟尼佛所讲的一切经,内容就是讲我们自己跟我们自己生活环境的真相。」我叫他想一想,我说:「这个答案,你能不能满意?」如果不知道佛经讲的是什么?我们对於佛的经典就无法理解,展开经本你会胡思乱想,愈想愈远,愈想与我们的生活都不相关了,把它想成玄学去了。那有什么用处!所以一定要把它认识清楚。
无论经典的大小、浅深,字字句句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有密切关系,然后才晓得欧阳竟无先生为我们说的「佛法是今世所必需」,这个话我们就会同意了,就能够肯定他讲得正确。所以经典字字句句与我们生活有密切关系。由此可知,佛法决定不迷信。
我们学佛从哪里入门?这个很重要!从哪里学起?昨天略略的为诸位同修说了一点,诸佛菩萨名号表法的意思,这个一定要懂,才知道佛法教学方法的圆满,在我们佛门讲的善巧方便,用现代的话就是高度的艺术境界。几千年佛教教学,就已经走向艺术化。所有诸佛的名号、塑像,我们的造的诸佛像,都是代表我们的性德,我们自己真心本性里面本来具足的。凡是菩萨名号以及他的造像,都是代表修德;也就是告诉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应当怎样的修学,才能够使我们的性德完全显露出来,而在生活里面得到受用。这样看来,佛教育确确实实超过世间所有的教育。
每一位同修,我想你们自己都有亲身的这个经历、感受,我们曾经念过小学、中学、大学,学了许许多多的科目,毕业出来之后,有几样东西在生活上用得上?如果学的这些东西用不上,诸位想想,我们浪费多少时间,糟蹋多少精力,所学非所用!这种教育就不善了,不是一个很好的教育。很好的教育,决定不浪费我们一分钟的时间、一秒钟的时间,让我们所学在生活上马上就用得上,这才是好教育,至善圆满的教育,佛法就能达到这个标准。
在中国佛教,特别是大乘佛法,我们以四大菩萨作代表,代表我们修学的次第,代表我们修学的境界。这四位菩萨虽然是有次第,但是次第里有圆融,这样才真正叫圆满。次第里没有圆融,圆融里面没有次第,这也不是最完备的,也不是最善的。所以它次第里有圆融,圆融就是没有次第,没有次第里又有次第,像我们上这个高楼一样,高楼有楼梯,楼梯是次第,除楼梯之外有电梯,电梯就没有次第,同时具足,这个才圆满,我们才安心!这个用来比喻佛法,佛法非常接近这个样子。
从次第上说,第一个是地藏菩萨,我们从哪里下手?从地藏菩萨下手。此地的净宗学会,最近买了一个会所,有了地。世出世间一切法,你没有土地、没有场所,你什么也办不成。自己一个人,也要有个小小的家,也要有一块地方能够落脚,地是最重要的。
地藏菩萨他所代表的这个「地」是心地,「藏」是宝藏。我们知道,我们一个人生活在这个世间离不开大地,我们要依靠它生存,衣食住行都要仰赖大地的物产,所以大地含藏无尽的宝藏,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佛教我们修学,首先要从心地上下功夫,我们的真心本性里面有无尽的智慧、有无量的德能,那就是你心里面所含藏的,这是自己心性里本来具足的。
虽然自性有无量的智慧德能,我们今天的智慧德能好像丧失掉了,变成没有智慧、没有能力。而佛给我们说,我们的智慧德能跟诸佛菩萨没有两样。这个能力丧失了。虽然丧失,佛给我们说并不是真的失掉了,怎么失掉的?迷失了。如果你觉悟了,这个智慧德能就又现前、又恢复了。迷了,迷的样子是什么?我们先不要探讨迷的理论,为什么迷的?那个讲起来就很深了。迷的样子是什么?妄想是迷、分别是迷、执著是迷。我们现在真的一天到晚起心动念打妄想,妄想、分别、执著这是迷的样子。
觉的样子是什么?妄想、分别、执著统统都没有了,就是觉的样子。所以佛在经上告诉我们,真心离念。我们人人都有个真心,真心里面没有妄念。有妄念的这个心叫妄心。那个心是真心,真心里有了妄念,就不叫它作真心,叫它作妄心;真心是离念的。我们学佛没有别的,恢复真心而已。也就是修学第一个目标,是把我们心地的宝藏开发出来。
佛法不是向外求,这个大家千万要记住,佛法向自性当中去求,所以佛法是心法。在古印度,佛学称为「内明」。印度在古时候,把这个学科也分类,不像现在分得这么细,它分得简单,分为五大科。而佛学、哲学这一类分为内明,这是向内心里面去求的,不是向外的。所以佛法是启发自性的教育,恢复本能的教育。《地藏经》上就是给我们宣说这个法门,告诉我们自己的心性里面具足大圆满。我相信许多同修念过《地藏经》,如果你不懂它的意思,你念《地藏经》好像念神话小说一样。
佛的经典,从表面上看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种讲事的,《地藏经》讲事、《阿弥陀经》也讲事,所以你看起来像看小说一样,好像没有什么东西。但是这一种经最难讲,事里有道理,你不能把道理讲明白、讲清楚,这些事情谁相信?反而这一种经典难讲。另外一种讲理的,像《金刚经》讲理、《心经》讲理,讲理的我们反而好懂,很佩服。可是理里面有事,如果不把事实说出来,这些道理的理都落空,都变成空理。这是我们研究、讲解佛法的经论,不能不知道的。讲事的地方,你要懂得理;讲理的地方,你要晓得这个理如何应用在日常生活当中。
《地藏经》一开端,还没有讲到经文的时候,他先有放光现瑞,放「大光明云」,这个就是表示全经教义的一种方法。光明是智慧,大光明就是究竟圆满的智慧,「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智慧。这个智慧在哪里?在我们自己心性之中。在一切经典里面,佛常常用一个「云」作比喻,比喻这一个事实真相。云,你说它有,还是没有?如果说没有,我们看到天空云彩一片一片,清清楚楚的,看得很清楚、很明了,它有!现在我们坐上飞机,飞到那上面有没有?没有了。所以,佛用「云」这个字代表这一桩事情,不能说它有,也不能说它没有,非有非无,这才是事实真相。你说它一定有,错了,你看错了。你说它一定没有,你也看错了。都叫迷!
我们今天把宇宙人生的一切事相,看作真有,这叫坐实,我们看错了。所有一切法,包括我们的身体,都是非有非无,这是真相。所以不可以说它这个是有,也不能说没有。你说没有,这个形相明明存在。你说它有,它当体皆空,了不可得。这一句话很不好懂。现代西方科学家懂,他们在现在非常进步的物理学里发现,所有的物质,就像佛法里面讲的是因缘凑合的一个现象。缘凑合了,这个形相存在了。缘离开了,这个形相没有了。科学家明白这个道理。如果我们懂得这个道理,就晓得佛给我们讲「非有非无」这个说法,我们就能够体会、就能够懂得。
譬如这个毛巾,我们看到这个有,一面是有。佛给我们讲它非有非无,你不能说它有,为什么?它是缘凑合的。我们抓住这个线头,一拉开的时候,拉远了,它是一条线,线组合在这里成一个毛巾。所以你把它拆开成一条线,巾的相没有了。其实不拆的时候,你要把它看作一条线,哪来的毛巾?一切法皆是如此。
现在物理学分得很细,把一切物质分为分子、分为原子、分为电子、分为粒子,他从那里去看,一切法非有。可是从整个大的形相上看,一切法非无。佛为了要把这个相说清楚、说明白,用「云」来作比喻,代表一切万法非有非无,才是事实真相。
因此佛教给我们生活的态度,在《金刚经》上讲了一个大原则、总原则叫「无住生心」。「无住」是什么?你不要认真、不要执著,都是假的。你认真执著,你错了!所以教你「无住」,你这个心多自在!「无住」,简单的讲,我们心要清净,没有忧虑、没有牵挂、没有妄想、没有分别、没有执著,你说多快乐!你的心多清净。这是「无住」的意思。
「生心」,你一定要生一个心,帮助一切众生。我们生活在世间,不要为自己,为自己的圈子太小了,那就是妄想、分别、执著。我活在世间为谁?为一切众生。你说为我的家庭、为我的宗族、为我的乡里、为我的国家,那个范围都太小了。你一个国家好,邻近的国家不好,你也过不了好日子。我的国家好,希望每一个国家都好,天下才能太平,大家才能够幸福。所以心量要大,眼光要远,佛教我们生这个心。
「生心」是从现相上说,相有好丑、有善恶,在佛法里面讲有十法界,十法界是相。往上面去有佛、有菩萨、有缘觉、有声闻,下面则有六道。六道的相从哪里来的?你的心里面变现出来的。谁是六道十法界的主人?自己是的,不是外面的,这是佛在大乘经常常说:「一切法从心想生。」由此可知,我们这个心想关系太大。
佛在《华严经》上讲宇宙人生「唯心所现,唯识所变」。相决定是有,相决定不会消灭,这个要知道。相不会消灭的,但是相会变。不会灭是真的,但它是会变。为什么会变?因为你有念头就会变,想什么变什么,你想佛就变佛,想菩萨就变菩萨。
今天世界变成这种动乱,原因在哪里?因为大家想的是贪瞋痴,都想贪、都想瞋恨、都想愚痴,这个世界就动乱了,不堪设想了。一切法从心想生,「生心」就非常非常重要了。所以佛教我们不要生轮回心、不要去生六道心。生什么心最好?生成佛的心。
所以一切诸佛都劝我们念阿弥陀佛,念阿弥陀佛好,念阿弥陀佛将来就成阿弥陀佛。成别的佛不好吗?别的佛比不上阿弥陀佛。佛都是平等的,佛佛道同,佛佛平等,为什么阿弥陀佛比较特殊?我们在《无量寿经》上读到,释迦牟尼佛为我们介绍,「十方一切诸佛如来,阿弥陀第一」,经上称赞他是「光中极尊,佛中之王」。阿弥陀佛是佛中之王!所以释迦牟尼佛教我们去作阿弥陀佛,不作别的佛。作别的佛,不是佛中之王,将来要是见到释迦牟尼佛,知道有阿弥陀佛,你会怨他,「释迦牟尼佛,你为什么不教我念阿弥陀佛?你教我念别的佛,你不够意思,你对不起我」,确实是如此。所以释迦牟尼佛自己也念阿弥陀佛,没有一尊佛不念阿弥陀佛,这是我们在《无量寿经》、在《阿弥陀经》里面看到的。《阿弥陀经》六方佛那一段就是的,没有一尊佛不念阿弥陀佛的,阿弥陀佛是佛当中的究竟、是佛当中的大圆满,你看这个多有意思。
我知道一切法里第一殊胜的,我不告诉你,告诉你第二第三的,我对不起你。虽然现在你不晓得,总有一天你会明了的,总有一天会见面的,那个见面就难为情了。我今天把第一法门告诉你,你不接受,到后来你走了很多冤枉路,再碰到我,你也没有话说。「唉!当初没有听你的,走了这么多冤枉路,我很惭愧」。不是我对不起你,是你自己犹豫怀疑,不能接受,把路走错了。
佛菩萨对於一切众生大慈大悲。「慈悲」两个字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关怀、爱护。诸佛菩萨对於一切众生的关怀、爱护超过父母,超过亲人。他给我们的东西一定是最好的;最好的不能接受,再给你第二等的,再给你第三等的。诸佛菩萨接引众生、教化众生,他的态度、方式必然如此。
心性的智慧德能无量无边,《地藏经》上只用了十句话来表示,也就是把无量无边的智慧德能归纳为十大类,便於教学。每一类里面实在讲都是无量无边,像你们现在所读的《无量寿经》,经题一开端,「佛说大乘无量寿」,那个「寿」是无量里面的一种,作为代表。你不要看到无量寿,以为只有寿命无量,其他都没有了,不是的,样样都无量。样样无量说不清楚,用一个寿命来作代表很有意义,在所有一切无量里面,寿命是第一。譬如,你有无量的智慧、无量的技术、无量的能力、无量的财富、无量的房地产,你没有寿命,你短命,你所有一切无量都落空了,所以一切无量里要以寿命为第一。你有无量寿,所有一切无量你都享受到了,你都得受用。所以寿命在一切无量里面叫第一,排顺序排在第一。经上用无量寿来作代表,绝对不是这一种,没有一样不是无量的。这个就是十大类,样样都是无量。
第一个是大圆满总说,后面九种是别说。在第一句是「大圆满」,大圆满就是丝毫欠缺都没有。就像禅宗,唐朝时候六祖惠能大师开悟的时候,向他的老师提出报告,说明他的心得。他只讲了五句话,其中有一句说:「何期自性,本来具足。」没想到我们自己真心本性里一切具足,一样都不欠缺!这句话就是这个意思,就是大圆满的意思。另外九条是别说,都是属於纲领。
其次是慈悲。这个十句都叫光明云,「大圆满光明云」、「大慈悲光明云」、「大智慧光明云」。由此可知,慈悲是本性里本来具足的,这个不是学来的,是天生的。中国古代孟子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看到一个小孩遇到危险地方,不管你认识不认识,一定会伸手把他拉过来。为什么?恻隐之心是天性,本性里本来具足的。
我们今天对於一切众生,这种慈悲心为什么没有了?因为起了个妄想,里面产生了利害得失。一个念头起来,於自己有没有利?有利才干,没有利就不干。他起了这种妄想、分别、执著,把天性失掉了。佛法教我们断除一切妄想、分别、执著,恢复自性。我们本来对於一切众生没有分别、没有执著,平等的爱护,一样的关怀。诸位冷静想一想,你说这种人生多美!我们理想当中,常常想「真、善、美」。佛法教给我们确实是「真善美」,「真善美」是我们的性德,我们本来具足的;现在这三个都失掉了。
「大智慧光明云」,我们本来具足圆满的智慧,宇宙人生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无所不知,无所不能。今天我们的智跟能都失掉了。这个失,刚才讲是迷失,不是真的失掉了;真的失掉,那就不是自性本具的。迷失了,虽有,你不会用,不起作用了。所以破迷开悟之后,作用就现前,就起作用。
「大般若光明云」,智慧跟般若,有时候是一个意思,般若就是智慧,智慧就是般若。如果智慧跟般若两个都提出来,那就不是一个意思。般若讲的是根本智,智慧讲的是后得智。根本智跟后得智这是佛学的名词,用现在的话说,一个是智慧之体(本体),一个是智慧的作用。智慧的本体我们叫它作般若,智慧的作用我们叫它作智慧。所以智慧跟般若两个名词合起来说,就是有体有用的意思。般若之体是什么?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像一棵树一样,没有根本,哪来的枝叶花果!般若是智慧的本体,就是智慧的根本;而智慧的作用,就是枝叶花果。
现代人极端的聪明,昨天跟诸位说了,佛不能不承认他觉,觉就是有智慧,但是佛不承认他作正觉。为什么?正觉,他是真有智慧,真实的智慧。不是正觉,虽然聪明绝顶,在佛门里面讲,他没有智慧,他没有智慧的根本,当然他也就没有智慧的枝叶花果,这是一定道理!他所表现的,我们佛法里面讲「世智辩聪」。他是世间的聪明智慧,不是我们佛法里面讲的,本性里面的真实智慧,他不是的,他没有见性,差别在这个地方。
智慧的根本,《般若经》里面说得好,如果诸位要了解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法,你就知道佛法的中心在哪里。中国古大德把释迦牟尼佛这一生所讲的分为五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佛讲《华严经》。《华严经》是佛在定中讲的,释迦牟尼佛最初成佛的时候,在菩提树下打坐入定,定中说的。我们一般人看不见,一般人只看到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打坐,谁知道他在那里讲经。所以现在泰国的小乘、斯里兰卡的小乘,不承认大乘佛法,所谓「大乘非佛说」。他们没有听说释迦牟尼佛讲过大乘佛法,特别是《华严经》根本就不能接受。
佛讲他是在最初二七日中所说的,二七是十四天。参加这个法会的不是普通人,都是法身大士,他才有能力进入释迦牟尼佛定中的境界去听经,别人没法子!你说那个人作梦,我们有没有能力进入他的梦中境界去?你没有这个本事,你就参加不了他的法会。所以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参与华严法会。这是佛说的第一部大经,里面内容所讲的是佛所亲证的真实圆满的境界,也就是我们讲宇宙人生真相,圆圆满满的全部说出来了,这是《华严经》。
《华严经》说完,释迦牟尼佛清楚世间人不能参与,没有一个人能够理解;不但不能理解,看都看不到,听也听不到。这才从定中起来,到鹿野苑去度五比丘,讲《阿含》。《阿含》是小乘经,从基本的东西讲起,就像现在办学校,先办小学。但是他的目的是希望大家都能够明了《华严》的境界,究竟圆满的境界,真实美妙的人生,他教我们了解这个。可是我们不能接受,不懂!你慢慢培养,办小学,《阿含》十二年。然后再办《方等》,《方等》就好比是中学,《方等》八年。《方等》以后,就再往上提升,《般若》,好比是大学,这个时间最长,二十二年。最后《法华》是八年,总共四十九年。四十九年诸位想一想,《般若经》讲了二十二年,差不多是一生当中一半的时间讲般若,这就明了般若是佛法的中心。
般若是智慧,在《般若经》里面,这二十二年我们把它总结起来、总归纳起来,般若讲的是什么?「般若无知,无所不知」。无知就是根本智,就是我们刚才讲的「大般若光明云」,无知!无知起作用就无所不知,无所不知就是「大智慧光明云」。不起作用的时候,心就像一面镜子一样,干干净净一尘不染。心要像镜子一样,心要像水一样。
你看我们供佛,供佛的供具很多,最重要的是水。我们家里有个佛堂,在现代有些人住公寓房子,不太方便烧香,房子很低,屋里面污染,别人闻到也很难过,可以不烧香,也可以不点灯,也可以不供花,但是最低限度要供一杯水。
供水是什么意思?「大般若光明云」,表这个意思。我们的心要像水一样干净。供一杯清水,要像水一样的平等,不起波浪。这就是根本智,它表根本智的。水不是佛菩萨喝的。你说我供一杯净水敬佛菩萨,那就错了,不是的;是给我们自己看的。我们看到这一杯水,就要想到我的心要像水一样干净、要像水一样平等,它代表这个意思。这是佛教给我们的,用这个方法时时刻刻提醒自己,这是他教学的艺术。不必用言语,不必用文字,让你看到这个能够会心,体会在心。关於这些供具所表的意思,到后面我们还会再给大家报告。
所以求智慧到哪里求?先求无知。中国古时候跟佛法的教学,许许多多地方真的是不谋而合,足见中国古圣先贤真的有高度的智慧。孔子、孟子跟释迦牟尼佛没有见过面,他们教学的理论方法许多地方是相同的,这是古人所谓「英雄所见,大略相同」。虽然没见过面,看法、想法、作法非常接近。古代的教育,都是先教根本智,根本智叫无知。不像现在的学校,现在这个教育,可以出人才,不能出圣贤。古时候的教育,能出人才,能出圣贤。这是在教育上、思想上、教育方式上不一样。
诸位要是读《礼记》,你看中国古时候的小学,儿童七岁上学。上学就跟老师,不跟父母了。在那个时代,大概每一个月的初一、十五放假,回家可以去看看父母。现在我们用西洋的历法,星期天放假。中国古时候的放假,大概就是初一、十五放假,过年放假,可以回家去看看父母,平时学生要跟老师。老师教什么?教生活教育。教学生洒扫应对,教这些教育。教他做事,教他怎样奉侍父母,怎么样跟兄弟姊妹相处,所以它是属於生活的教育。从小就培养他,他懂孝悌。
在学术上面,教他什么?就是教他无知,教他读书。读书是只教他读诵,不讲解意思。像《四书》、《五经》这一类的书,老师教你念,每一天教你念一段。教你背,背熟了,还要背一百遍、背二百遍。为什么背的遍数这么多?你一生都不会忘记,这是第一个意思。这里面还有一个最重要的意思,小孩没事叫他做,他也会胡思乱想,胡思乱想是麻烦、是病,不是好事情,智慧没有了。所以老师用这种方法,叫你背书,背书就不打妄想了。用这个方法把他的妄想、分别、执著打掉,让他心得到清净,这个方法就是修根本智,般若无知。
用这种方法来培养他,从七岁大概到十二岁,这是古时候的教育。所有要读的书,他统统都背过。什么意思,不懂!他没有妄想。古时候的教育,小学到大学,当中没有中学。十三岁就可以读太学了,从前叫太学,没有中学、大学的名词。太学就好像我们现在的大学。到那个学校念书,就是求智慧,求后得智,是无所不知。你看前面这一段教育是教你无知,后面那个教育,无所不知!上太学,太学里面的老师讲解,你从前所念过的那些书,现在由老师给你讲解,同学们在一起互相研究讨论,做这工作。所以古人读书乐,快乐!到太学念书的时候,不要拿书本。不像现在念书,书包里背了一大堆,看到好可怜,好沈重的负担。
古时候读太学不要书本,学生从小个个都背过的,讲起哪一部书,第几页、第几行、第几个字,每一个人都知道、都清楚,他还要书本干什么!所以你说那种研究讨论多快乐,引经据典,随便提到哪里,大家都背得很熟,都知道。不需要查参考资料,找半天还找不到!那个时候的教育有它的特色。
说到一部书,第几页、第几行、第几个字,你就不能不佩服我们中国人有科学的头脑。无论是抄写、无论是刻版来印书,中国的书籍没有标点符号,每一页十行,每一行二十个字,它是标准的。无论哪一家,你抄书也好,你印书也好,都是一面十行,一行二十个字。所以,第几页、第几行,你都知道。不管你是哪一家本子,全国统一都一样。不像现在印的书,一行多少字,一页多少行,没有一定的。你要不找哪一个版本,哪一年出版的,什么地方出版的,你就查不到。从前是统一的。所以中国古书、线装书,行路是统一的,只要是线装书,不管哪一家刻的都一样,这是科学的头脑。
所以太学里面老师教书,不一定是在教室里,多半是游山玩水。一个老师,大概十几个学生,学生伺候老师,「有事弟子服其劳」,准备些酒菜,有小车,推著老师游山玩水,走到哪里讲到哪里,去旅行;玩了三个月、四个月回来,这个课程上完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它那个旅游不一定是玩,里面有观光考察。讲到哪些地方,实地带你去看,真的是长学问、长智慧!我们在古书里头,看到古代的教育方式非常羡慕,确确实实这是现代教育不能跟它相比的,它真的是美,真快乐!成就你的无所不知。
所以在太学里面读了几年,参加国家的考试,那个时候高等考试,最高的是国家的考试,考取了叫进士,进士是学位,这是国家的高考,及格的时候,这个学位称进士。
在一般人差不多拿到举人的学位,举人是次一等,第二等,是省考的。省,像现在省教育厅主持的考试,考取的时候称为举人。国家主办的考试,考取了称为进士。那个时候叫功名,我们现在叫及格。考试及格了,政府就可以分发你到地方政府去做县市长,所以我们在古籍里面所看到的,有很多不满二十岁,他考取了,他也当个县市长,也办得有声有色。
现在未满二十岁是小孩。那个时候他就能作父母官,不但管行政,还管司法。在一个地方上,他是最高的法官,审判案子。人家有根本智与后得智,不要看他年轻,他确实有智慧、有能力。这是中国古时候的教育。
佛法教育也是如此。无论在家出家学佛,五年学戒,现在没有了。五年学戒,不是学戒律,五年跟一个老师,专门接受一个老师的教导叫五年学戒。你五年跟一个老师,你走的是一个路、一个方向,你容易成就。佛法的成就,昨天跟诸位说了,清净心。
跟一个老师心容易清净,两个老师两个说法,听了之后你会怀疑,到底哪个讲得对。三个老师三个讲法,你的老师愈多就愈糟糕,就愈麻烦了。所以中国古时候的求学跟一个老师,决定不能同时跟两个老师,你走的是一个路子,老师对於学生要负绝对的责任,学生学不成功是老师教学的失败,这是决定不可以的,所以老师对於学生要负完全责任。可是学生对老师一定要依教奉行,密切的配合才能成就。学生不听话,再好的老师,没有法子教。所以学生一定要听话,老师要负他一生成败的责任。
不像现在的老师,现在的老师对学生不负责任的。实在讲是负不了责任,你认真教的时候,学生要打老师,这还得了!你要惩罚学生,家长去按铃告状,这麻烦大了。所以现在作老师很苦,不能教学生。我也当了不少年的老师,深深了解这个环境,没有法子教导。如果我们把古今过去这些教学稍稍明了,我们对於佛法这种方式,自然就感到佩服了。
智慧的后面是「大三昧光明云」,三昧是梵语,翻成中国意思叫正受,受是享受,正常的享受。正常的享受是真正的快乐、自在、幸福、美满;不正常的享受,里面有苦、有乐、有忧、有喜。「苦乐忧喜」不正常,所以那里面有烦恼;正常享受里只有乐,没有苦,没有烦恼。这是佛学的名词叫三昧,「大三昧光明云」。由此可知,佛法里教我们什么?教我们在生活当中得到正常的享受。
「大吉祥光明云」,所谓吉祥,就是所做的一切事合情合理合法,这叫作吉祥。一丝毫没有违背,不违背情理法,面面俱到,面面圆满。这是心地里本来具足的。
「大福德光明云」,我们中国人常讲「五福」,五福里面第一个是有财富,我们的物质生活不缺乏,有财富。第二个是富贵,在社会上有地位,贵是有地位,得到社会大众的尊敬。乃至於到最后是寿考,寿是长寿,考是好死,死的时候走得很好,走的时候没有痛苦,心地很清楚、很明了,不迷惑、不颠倒,知道自己到哪里去,知道自己什么时候走,这个好!在五福里面来讲,这一个福是最大的福报。因为你走得很好,你的来生比这一生更好。你们想想看,哪一个聪明的人,头脑清醒的人,愿意去作饿鬼、去作畜生、去下地狱。没有一个人肯干!凡是到三恶道去的时候,都是迷惑颠倒去的,走的时候糊里糊涂,人事不省,那是最可怕的。
一个人死的时候,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纵然不学佛,他不堕三恶道,这是佛在经上给我们讲得很清楚。人要能走得好,要积德、要行善,这是真实的果报。念佛往生西方净土,见阿弥陀佛,是善中之善。
最近两年当中,我们在新加坡、马来西亚,见到往生至少有七个人往生有瑞相,这些助念的人都看到了,走得非常吉祥,这是真正有福。预知时至,自己晓得什么时候走,告诉大家佛来接引了,这个事情是真的,绝对不是假的。人在世间很短促,这个一定要觉悟。我们在世间,你说能住多少年,那你叫打妄想。「黄泉路上无老少」,你知道你能再过多少天?聪明人、警觉性高的人,心里都有准备,这个世间我们是住旅馆而已,不是家乡,只住几天而已。
看到一个身体很健康的人,忽然走了。我听说上海玉佛寺的住持真禅法师,前两年到过你们这个地方,真禅身体很好,明阳法师身体倒不好,病兮兮的,我感觉他恐怕没有多久了。没想到真禅过世了,而明阳还好好的,想不到!人命无常,不要看到身体很健康,说不定两天就走了,不能不提高警觉,认真的念佛,求生净土。
求生净土,你得的是无量寿。跟诸位说,生净土的人他没有死,他走的时候,看到阿弥陀佛来接引,告诉大家:「佛来接我了,我跟佛去了。」他哪里是死了?活著走的,臭皮囊不要了、丢下了。所以这个法门叫当生成就的法门,不是死了再去的;死了就没法子了,活著去的。福报大的,就是身体很好的、功夫不错的,很清楚的告诉你:「佛来接引我,我跟佛去了。」交代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福报差一点,业障重一点的人,临终的时候,看到佛来接引他,他嘴巴想要跟你讲话,已经没有声音了。你看他嘴唇在动,我们以为他跟著我们念佛,其实不是,他是告诉我们佛来接引了,想跟我们讲,没有声音了。那也是真的走了,真正往生了。
所以往生是活著去的,往生是不死!我常常讲大乘佛法不老、不病、不死,这是真的,一点都不假。你只要懂得道理理论、懂得方法,这是我们决定求得到的。你违背了理论、违背了这个方法,那你就错了。这个方法自古以来,菩萨大德们都说「希有难逢」!我们今天能够遇到,非常幸运,确实希有难逢。遇到了之后要珍惜,要认真努力,决定不能错过。这是讲大福德,念佛是大福德。
「大功德光明云」,功德跟福德不一样。功是功夫,德是成就。譬如,持戒有功,得定了,定是德。戒是功,定是德。修定有功,开智慧了,智慧是德。如果持戒不能得定,那个戒不算功;戒没有功,戒算福,那就是福德了。功德里面一定有福,福德里未必有功,这是我们学佛同修不可以不知道的。
佛门常常劝你们要修功德,什么是功德?到外面去捐几个钱,以为就是功德了。错了!那哪里是功,有什么功?那个没有功,那是福。你在寺院庵堂做一点慈善事业,那是福报、福德,那是修福,不是功;功是功夫。
我们念佛要念到自己心地清净,要把自己的妄想、分别、执著、烦恼统统都念掉了,这个念佛有功。为什么?我们烦恼轻,智慧长,这是德!你才有德。念佛念得再多,一天到晚还是胡思乱想,还是烦恼重重,那个念佛功都没有。功没有,算什么?福,他修了福。所以功德跟福德要辨别清楚。功德一定是讲求清净心、平等心,这是功德。功德是向内求的,不是向外的。
一般人观念当中的布施、供养是福德,不是功德。大乘了义经典里面所讲的布施供养是功德,里面也包含著福德。但是这一些如果要不细讲,你不懂。譬如,《金刚经》上讲布施,那个布施不是叫你拿一点钱财到寺院里面去布施,不是这个意思。那个布施是讲你全部的生活。换句话说,诸佛菩萨他的整个生活,就是为一切众生做一个最好的榜样、最好的模范,那就是布施。他做出一个好样子来给你看,教你跟他学习,你看那个布施的范围多广多大,那是功德。
《金刚经》的发起,跟一般经不一样,也跟《地藏经》不一样。《地藏经》一发起,前面十种大光明云。《金刚经》的发起,是释迦牟尼佛到舍卫大城去托钵,著衣持钵,就是穿衣吃饭。穿衣吃饭给我们做个样子,做一个什么样子?觉而不迷。我们穿衣吃饭,迷而不觉。我们穿衣吃饭,苦!佛菩萨穿衣吃饭,乐!他在穿衣吃饭里觉悟,他不迷!他表现这个样子给我们看。
我们读《金刚经》的人很多,有没有看出来?没看出来。为什么没看出来?心太粗了,粗心大意,没看出来!须菩提尊者看出来了,赞叹说:「希有,世尊。」赞叹太希有了,把这样深、这样圆满的教化,表现在穿衣吃饭上,实在是希有!什么叫觉?保持心地清净是觉,保持圆满的智慧这是觉。我们穿衣吃饭,迷惑!吃饭要讲求色香味,这就迷了,起心动念起了烦恼。穿衣服要挑款式、要挑料子,这就是迷惑颠倒,就起了烦恼。生活上起了喜、怒、哀、乐、爱、恶、欲,动七情五欲,生烦恼!
而佛菩萨穿衣吃饭生活,心地永远清净,一个妄念也不生,这就高明了。所以他们过日子随缘,样样都好,样样都自在。我们要固执、要执著,样样都不自在。今天带个金刚钻很漂亮,明天说不行,这个钻太小了,还要搞个大的,不自在!你说你的日子过得多苦!死了以后还要搞轮回,更苦!这就是不懂得生活。
佛菩萨表现给我们看,你看他怎么工作的?他怎样处事待人接物?他教给我们全部都是生活教育,字字句句与我们日常生活有密切关系,没有一个字跟我们生活是脱节的。佛法怎么能不学?不能不学。所以这叫功德,这叫布施。《金刚经》里叫布施是这个意思,佛菩萨给我们作模范、作样子、作典型。我们作佛的学生,我们应当作没有学佛人的样子,我们要做给他看,我们要做他的好样子,这才是佛弟子。
我们怎么跟佛学?佛在经上教给我们这些教训,我们要细细去读。首先要理解它,充分的了解,然后我们要在生活上做到,生活上做到了,真得自在了,真正得幸福,真正快乐无比!刚才说过了,人生很短,何必跟自己过不去,何必自己过得那么辛苦,不快快乐乐的过一生?苦乐都在你自己一心,不是别人给你的,不是环境给你的,环境影响不了你。你自己应该在环境当中做得了主宰,当得了家!大经上常讲:「若能转境,则同如来。」
凡夫可怜,被环境所转,受环境的影响,这个很苦,这是迷惑颠倒。觉悟的人,环境不能影响他,自己可以影响环境。自己影响环境,换句话说,就是自己造命运,自己主宰命运;不是命运主宰我,我主宰命运。这一些全都是事实,都是我们自己能够做得到的,都在佛法经论之中。经典真的是要细讲,要仔细的听,要认真的学习,不能讲错了。但是现在讲错的人很多,那真叫胡造谣言,迷惑众生,欺骗大众。现在这种事情很多,我们要有慧眼能够辨别。
后面是「大归依光明云」、「大赞叹光明云」,这个讲到末后统统都是性德。归是回头,我们从一切错误的地方回过头来,我们要找个依靠,先依靠诸佛菩萨,然后依靠自性。所以依靠诸佛菩萨是暂时的,时间不长。因为我们现在自性还不晓得,先依靠老师,不认识路,我依靠一个认识路的人跟他走。我认识路了,我不靠他了,我就自己走了,我还可以带别人。没有认识路的时候,跟一个认识路的人。诸佛菩萨是过来人,认识路,先跟他、依他。到自己真正理解、体会、得到受用了,你自自然然赞叹,赞叹就是宣扬,把大乘佛法的好处、功德、利益广泛的介绍给一切大众,这叫「大赞叹光明云」。像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讲经说法,就是赞叹一切众生自性圆满的功德。今天的时间到了,我们只讲到此地,明天我们续讲。
诸位同修:昨天我们介绍过佛教是佛陀对一切众生的教育,这是我们学佛必须首先要认识清楚的。明了佛法教学的目标之后,我们对於佛教的经典,看法就不一样了。佛教的经典,可以说是在这个世间分量最大的丛书,这个世界上所有一切学说,包括宗教在内,典籍之丰富,没有超过佛教的。
佛教这么多的经典,它里面到底说的是些什么?这个我们不能不知道。学佛的人很多,读经的人也很多,甚至於讲经的人也很多。我曾经遇到一位讲经的在家居士,讲得也很有名气,经常在许多大学学府里面讲解佛经。有一次我遇到他,我就问他,我说:「你现在所讲的都是大乘重要的经论,整个《大藏经》究竟讲的是什么?你用一句话回答我。」他听了之后,也想了很久,答不出来。他反过来问我,我告诉他:「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只说了一个事情,如果用佛教的名词来说,就是《般若经》里面讲的诸法实相。诸法是一切法,实相就是真相。这一句话要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宇宙是我们生活的环境,人生是我们本人。由此可知,释迦牟尼佛所讲的一切经,内容就是讲我们自己跟我们自己生活环境的真相。」我叫他想一想,我说:「这个答案,你能不能满意?」如果不知道佛经讲的是什么?我们对於佛的经典就无法理解,展开经本你会胡思乱想,愈想愈远,愈想与我们的生活都不相关了,把它想成玄学去了。那有什么用处!所以一定要把它认识清楚。
无论经典的大小、浅深,字字句句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有密切关系,然后才晓得欧阳竟无先生为我们说的「佛法是今世所必需」,这个话我们就会同意了,就能够肯定他讲得正确。所以经典字字句句与我们生活有密切关系。由此可知,佛法决定不迷信。
我们学佛从哪里入门?这个很重要!从哪里学起?昨天略略的为诸位同修说了一点,诸佛菩萨名号表法的意思,这个一定要懂,才知道佛法教学方法的圆满,在我们佛门讲的善巧方便,用现代的话就是高度的艺术境界。几千年佛教教学,就已经走向艺术化。所有诸佛的名号、塑像,我们的造的诸佛像,都是代表我们的性德,我们自己真心本性里面本来具足的。凡是菩萨名号以及他的造像,都是代表修德;也就是告诉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应当怎样的修学,才能够使我们的性德完全显露出来,而在生活里面得到受用。这样看来,佛教育确确实实超过世间所有的教育。
每一位同修,我想你们自己都有亲身的这个经历、感受,我们曾经念过小学、中学、大学,学了许许多多的科目,毕业出来之后,有几样东西在生活上用得上?如果学的这些东西用不上,诸位想想,我们浪费多少时间,糟蹋多少精力,所学非所用!这种教育就不善了,不是一个很好的教育。很好的教育,决定不浪费我们一分钟的时间、一秒钟的时间,让我们所学在生活上马上就用得上,这才是好教育,至善圆满的教育,佛法就能达到这个标准。
在中国佛教,特别是大乘佛法,我们以四大菩萨作代表,代表我们修学的次第,代表我们修学的境界。这四位菩萨虽然是有次第,但是次第里有圆融,这样才真正叫圆满。次第里没有圆融,圆融里面没有次第,这也不是最完备的,也不是最善的。所以它次第里有圆融,圆融就是没有次第,没有次第里又有次第,像我们上这个高楼一样,高楼有楼梯,楼梯是次第,除楼梯之外有电梯,电梯就没有次第,同时具足,这个才圆满,我们才安心!这个用来比喻佛法,佛法非常接近这个样子。
从次第上说,第一个是地藏菩萨,我们从哪里下手?从地藏菩萨下手。此地的净宗学会,最近买了一个会所,有了地。世出世间一切法,你没有土地、没有场所,你什么也办不成。自己一个人,也要有个小小的家,也要有一块地方能够落脚,地是最重要的。
地藏菩萨他所代表的这个「地」是心地,「藏」是宝藏。我们知道,我们一个人生活在这个世间离不开大地,我们要依靠它生存,衣食住行都要仰赖大地的物产,所以大地含藏无尽的宝藏,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佛教我们修学,首先要从心地上下功夫,我们的真心本性里面有无尽的智慧、有无量的德能,那就是你心里面所含藏的,这是自己心性里本来具足的。
虽然自性有无量的智慧德能,我们今天的智慧德能好像丧失掉了,变成没有智慧、没有能力。而佛给我们说,我们的智慧德能跟诸佛菩萨没有两样。这个能力丧失了。虽然丧失,佛给我们说并不是真的失掉了,怎么失掉的?迷失了。如果你觉悟了,这个智慧德能就又现前、又恢复了。迷了,迷的样子是什么?我们先不要探讨迷的理论,为什么迷的?那个讲起来就很深了。迷的样子是什么?妄想是迷、分别是迷、执著是迷。我们现在真的一天到晚起心动念打妄想,妄想、分别、执著这是迷的样子。
觉的样子是什么?妄想、分别、执著统统都没有了,就是觉的样子。所以佛在经上告诉我们,真心离念。我们人人都有个真心,真心里面没有妄念。有妄念的这个心叫妄心。那个心是真心,真心里有了妄念,就不叫它作真心,叫它作妄心;真心是离念的。我们学佛没有别的,恢复真心而已。也就是修学第一个目标,是把我们心地的宝藏开发出来。
佛法不是向外求,这个大家千万要记住,佛法向自性当中去求,所以佛法是心法。在古印度,佛学称为「内明」。印度在古时候,把这个学科也分类,不像现在分得这么细,它分得简单,分为五大科。而佛学、哲学这一类分为内明,这是向内心里面去求的,不是向外的。所以佛法是启发自性的教育,恢复本能的教育。《地藏经》上就是给我们宣说这个法门,告诉我们自己的心性里面具足大圆满。我相信许多同修念过《地藏经》,如果你不懂它的意思,你念《地藏经》好像念神话小说一样。
佛的经典,从表面上看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种讲事的,《地藏经》讲事、《阿弥陀经》也讲事,所以你看起来像看小说一样,好像没有什么东西。但是这一种经最难讲,事里有道理,你不能把道理讲明白、讲清楚,这些事情谁相信?反而这一种经典难讲。另外一种讲理的,像《金刚经》讲理、《心经》讲理,讲理的我们反而好懂,很佩服。可是理里面有事,如果不把事实说出来,这些道理的理都落空,都变成空理。这是我们研究、讲解佛法的经论,不能不知道的。讲事的地方,你要懂得理;讲理的地方,你要晓得这个理如何应用在日常生活当中。
《地藏经》一开端,还没有讲到经文的时候,他先有放光现瑞,放「大光明云」,这个就是表示全经教义的一种方法。光明是智慧,大光明就是究竟圆满的智慧,「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智慧。这个智慧在哪里?在我们自己心性之中。在一切经典里面,佛常常用一个「云」作比喻,比喻这一个事实真相。云,你说它有,还是没有?如果说没有,我们看到天空云彩一片一片,清清楚楚的,看得很清楚、很明了,它有!现在我们坐上飞机,飞到那上面有没有?没有了。所以,佛用「云」这个字代表这一桩事情,不能说它有,也不能说它没有,非有非无,这才是事实真相。你说它一定有,错了,你看错了。你说它一定没有,你也看错了。都叫迷!
我们今天把宇宙人生的一切事相,看作真有,这叫坐实,我们看错了。所有一切法,包括我们的身体,都是非有非无,这是真相。所以不可以说它这个是有,也不能说没有。你说没有,这个形相明明存在。你说它有,它当体皆空,了不可得。这一句话很不好懂。现代西方科学家懂,他们在现在非常进步的物理学里发现,所有的物质,就像佛法里面讲的是因缘凑合的一个现象。缘凑合了,这个形相存在了。缘离开了,这个形相没有了。科学家明白这个道理。如果我们懂得这个道理,就晓得佛给我们讲「非有非无」这个说法,我们就能够体会、就能够懂得。
譬如这个毛巾,我们看到这个有,一面是有。佛给我们讲它非有非无,你不能说它有,为什么?它是缘凑合的。我们抓住这个线头,一拉开的时候,拉远了,它是一条线,线组合在这里成一个毛巾。所以你把它拆开成一条线,巾的相没有了。其实不拆的时候,你要把它看作一条线,哪来的毛巾?一切法皆是如此。
现在物理学分得很细,把一切物质分为分子、分为原子、分为电子、分为粒子,他从那里去看,一切法非有。可是从整个大的形相上看,一切法非无。佛为了要把这个相说清楚、说明白,用「云」来作比喻,代表一切万法非有非无,才是事实真相。
因此佛教给我们生活的态度,在《金刚经》上讲了一个大原则、总原则叫「无住生心」。「无住」是什么?你不要认真、不要执著,都是假的。你认真执著,你错了!所以教你「无住」,你这个心多自在!「无住」,简单的讲,我们心要清净,没有忧虑、没有牵挂、没有妄想、没有分别、没有执著,你说多快乐!你的心多清净。这是「无住」的意思。
「生心」,你一定要生一个心,帮助一切众生。我们生活在世间,不要为自己,为自己的圈子太小了,那就是妄想、分别、执著。我活在世间为谁?为一切众生。你说为我的家庭、为我的宗族、为我的乡里、为我的国家,那个范围都太小了。你一个国家好,邻近的国家不好,你也过不了好日子。我的国家好,希望每一个国家都好,天下才能太平,大家才能够幸福。所以心量要大,眼光要远,佛教我们生这个心。
「生心」是从现相上说,相有好丑、有善恶,在佛法里面讲有十法界,十法界是相。往上面去有佛、有菩萨、有缘觉、有声闻,下面则有六道。六道的相从哪里来的?你的心里面变现出来的。谁是六道十法界的主人?自己是的,不是外面的,这是佛在大乘经常常说:「一切法从心想生。」由此可知,我们这个心想关系太大。
佛在《华严经》上讲宇宙人生「唯心所现,唯识所变」。相决定是有,相决定不会消灭,这个要知道。相不会消灭的,但是相会变。不会灭是真的,但它是会变。为什么会变?因为你有念头就会变,想什么变什么,你想佛就变佛,想菩萨就变菩萨。
今天世界变成这种动乱,原因在哪里?因为大家想的是贪瞋痴,都想贪、都想瞋恨、都想愚痴,这个世界就动乱了,不堪设想了。一切法从心想生,「生心」就非常非常重要了。所以佛教我们不要生轮回心、不要去生六道心。生什么心最好?生成佛的心。
所以一切诸佛都劝我们念阿弥陀佛,念阿弥陀佛好,念阿弥陀佛将来就成阿弥陀佛。成别的佛不好吗?别的佛比不上阿弥陀佛。佛都是平等的,佛佛道同,佛佛平等,为什么阿弥陀佛比较特殊?我们在《无量寿经》上读到,释迦牟尼佛为我们介绍,「十方一切诸佛如来,阿弥陀第一」,经上称赞他是「光中极尊,佛中之王」。阿弥陀佛是佛中之王!所以释迦牟尼佛教我们去作阿弥陀佛,不作别的佛。作别的佛,不是佛中之王,将来要是见到释迦牟尼佛,知道有阿弥陀佛,你会怨他,「释迦牟尼佛,你为什么不教我念阿弥陀佛?你教我念别的佛,你不够意思,你对不起我」,确实是如此。所以释迦牟尼佛自己也念阿弥陀佛,没有一尊佛不念阿弥陀佛,这是我们在《无量寿经》、在《阿弥陀经》里面看到的。《阿弥陀经》六方佛那一段就是的,没有一尊佛不念阿弥陀佛的,阿弥陀佛是佛当中的究竟、是佛当中的大圆满,你看这个多有意思。
我知道一切法里第一殊胜的,我不告诉你,告诉你第二第三的,我对不起你。虽然现在你不晓得,总有一天你会明了的,总有一天会见面的,那个见面就难为情了。我今天把第一法门告诉你,你不接受,到后来你走了很多冤枉路,再碰到我,你也没有话说。「唉!当初没有听你的,走了这么多冤枉路,我很惭愧」。不是我对不起你,是你自己犹豫怀疑,不能接受,把路走错了。
佛菩萨对於一切众生大慈大悲。「慈悲」两个字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关怀、爱护。诸佛菩萨对於一切众生的关怀、爱护超过父母,超过亲人。他给我们的东西一定是最好的;最好的不能接受,再给你第二等的,再给你第三等的。诸佛菩萨接引众生、教化众生,他的态度、方式必然如此。
心性的智慧德能无量无边,《地藏经》上只用了十句话来表示,也就是把无量无边的智慧德能归纳为十大类,便於教学。每一类里面实在讲都是无量无边,像你们现在所读的《无量寿经》,经题一开端,「佛说大乘无量寿」,那个「寿」是无量里面的一种,作为代表。你不要看到无量寿,以为只有寿命无量,其他都没有了,不是的,样样都无量。样样无量说不清楚,用一个寿命来作代表很有意义,在所有一切无量里面,寿命是第一。譬如,你有无量的智慧、无量的技术、无量的能力、无量的财富、无量的房地产,你没有寿命,你短命,你所有一切无量都落空了,所以一切无量里要以寿命为第一。你有无量寿,所有一切无量你都享受到了,你都得受用。所以寿命在一切无量里面叫第一,排顺序排在第一。经上用无量寿来作代表,绝对不是这一种,没有一样不是无量的。这个就是十大类,样样都是无量。
第一个是大圆满总说,后面九种是别说。在第一句是「大圆满」,大圆满就是丝毫欠缺都没有。就像禅宗,唐朝时候六祖惠能大师开悟的时候,向他的老师提出报告,说明他的心得。他只讲了五句话,其中有一句说:「何期自性,本来具足。」没想到我们自己真心本性里一切具足,一样都不欠缺!这句话就是这个意思,就是大圆满的意思。另外九条是别说,都是属於纲领。
其次是慈悲。这个十句都叫光明云,「大圆满光明云」、「大慈悲光明云」、「大智慧光明云」。由此可知,慈悲是本性里本来具足的,这个不是学来的,是天生的。中国古代孟子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看到一个小孩遇到危险地方,不管你认识不认识,一定会伸手把他拉过来。为什么?恻隐之心是天性,本性里本来具足的。
我们今天对於一切众生,这种慈悲心为什么没有了?因为起了个妄想,里面产生了利害得失。一个念头起来,於自己有没有利?有利才干,没有利就不干。他起了这种妄想、分别、执著,把天性失掉了。佛法教我们断除一切妄想、分别、执著,恢复自性。我们本来对於一切众生没有分别、没有执著,平等的爱护,一样的关怀。诸位冷静想一想,你说这种人生多美!我们理想当中,常常想「真、善、美」。佛法教给我们确实是「真善美」,「真善美」是我们的性德,我们本来具足的;现在这三个都失掉了。
「大智慧光明云」,我们本来具足圆满的智慧,宇宙人生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无所不知,无所不能。今天我们的智跟能都失掉了。这个失,刚才讲是迷失,不是真的失掉了;真的失掉,那就不是自性本具的。迷失了,虽有,你不会用,不起作用了。所以破迷开悟之后,作用就现前,就起作用。
「大般若光明云」,智慧跟般若,有时候是一个意思,般若就是智慧,智慧就是般若。如果智慧跟般若两个都提出来,那就不是一个意思。般若讲的是根本智,智慧讲的是后得智。根本智跟后得智这是佛学的名词,用现在的话说,一个是智慧之体(本体),一个是智慧的作用。智慧的本体我们叫它作般若,智慧的作用我们叫它作智慧。所以智慧跟般若两个名词合起来说,就是有体有用的意思。般若之体是什么?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像一棵树一样,没有根本,哪来的枝叶花果!般若是智慧的本体,就是智慧的根本;而智慧的作用,就是枝叶花果。
现代人极端的聪明,昨天跟诸位说了,佛不能不承认他觉,觉就是有智慧,但是佛不承认他作正觉。为什么?正觉,他是真有智慧,真实的智慧。不是正觉,虽然聪明绝顶,在佛门里面讲,他没有智慧,他没有智慧的根本,当然他也就没有智慧的枝叶花果,这是一定道理!他所表现的,我们佛法里面讲「世智辩聪」。他是世间的聪明智慧,不是我们佛法里面讲的,本性里面的真实智慧,他不是的,他没有见性,差别在这个地方。
智慧的根本,《般若经》里面说得好,如果诸位要了解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法,你就知道佛法的中心在哪里。中国古大德把释迦牟尼佛这一生所讲的分为五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佛讲《华严经》。《华严经》是佛在定中讲的,释迦牟尼佛最初成佛的时候,在菩提树下打坐入定,定中说的。我们一般人看不见,一般人只看到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打坐,谁知道他在那里讲经。所以现在泰国的小乘、斯里兰卡的小乘,不承认大乘佛法,所谓「大乘非佛说」。他们没有听说释迦牟尼佛讲过大乘佛法,特别是《华严经》根本就不能接受。
佛讲他是在最初二七日中所说的,二七是十四天。参加这个法会的不是普通人,都是法身大士,他才有能力进入释迦牟尼佛定中的境界去听经,别人没法子!你说那个人作梦,我们有没有能力进入他的梦中境界去?你没有这个本事,你就参加不了他的法会。所以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参与华严法会。这是佛说的第一部大经,里面内容所讲的是佛所亲证的真实圆满的境界,也就是我们讲宇宙人生真相,圆圆满满的全部说出来了,这是《华严经》。
《华严经》说完,释迦牟尼佛清楚世间人不能参与,没有一个人能够理解;不但不能理解,看都看不到,听也听不到。这才从定中起来,到鹿野苑去度五比丘,讲《阿含》。《阿含》是小乘经,从基本的东西讲起,就像现在办学校,先办小学。但是他的目的是希望大家都能够明了《华严》的境界,究竟圆满的境界,真实美妙的人生,他教我们了解这个。可是我们不能接受,不懂!你慢慢培养,办小学,《阿含》十二年。然后再办《方等》,《方等》就好比是中学,《方等》八年。《方等》以后,就再往上提升,《般若》,好比是大学,这个时间最长,二十二年。最后《法华》是八年,总共四十九年。四十九年诸位想一想,《般若经》讲了二十二年,差不多是一生当中一半的时间讲般若,这就明了般若是佛法的中心。
般若是智慧,在《般若经》里面,这二十二年我们把它总结起来、总归纳起来,般若讲的是什么?「般若无知,无所不知」。无知就是根本智,就是我们刚才讲的「大般若光明云」,无知!无知起作用就无所不知,无所不知就是「大智慧光明云」。不起作用的时候,心就像一面镜子一样,干干净净一尘不染。心要像镜子一样,心要像水一样。
你看我们供佛,供佛的供具很多,最重要的是水。我们家里有个佛堂,在现代有些人住公寓房子,不太方便烧香,房子很低,屋里面污染,别人闻到也很难过,可以不烧香,也可以不点灯,也可以不供花,但是最低限度要供一杯水。
供水是什么意思?「大般若光明云」,表这个意思。我们的心要像水一样干净。供一杯清水,要像水一样的平等,不起波浪。这就是根本智,它表根本智的。水不是佛菩萨喝的。你说我供一杯净水敬佛菩萨,那就错了,不是的;是给我们自己看的。我们看到这一杯水,就要想到我的心要像水一样干净、要像水一样平等,它代表这个意思。这是佛教给我们的,用这个方法时时刻刻提醒自己,这是他教学的艺术。不必用言语,不必用文字,让你看到这个能够会心,体会在心。关於这些供具所表的意思,到后面我们还会再给大家报告。
所以求智慧到哪里求?先求无知。中国古时候跟佛法的教学,许许多多地方真的是不谋而合,足见中国古圣先贤真的有高度的智慧。孔子、孟子跟释迦牟尼佛没有见过面,他们教学的理论方法许多地方是相同的,这是古人所谓「英雄所见,大略相同」。虽然没见过面,看法、想法、作法非常接近。古代的教育,都是先教根本智,根本智叫无知。不像现在的学校,现在这个教育,可以出人才,不能出圣贤。古时候的教育,能出人才,能出圣贤。这是在教育上、思想上、教育方式上不一样。
诸位要是读《礼记》,你看中国古时候的小学,儿童七岁上学。上学就跟老师,不跟父母了。在那个时代,大概每一个月的初一、十五放假,回家可以去看看父母。现在我们用西洋的历法,星期天放假。中国古时候的放假,大概就是初一、十五放假,过年放假,可以回家去看看父母,平时学生要跟老师。老师教什么?教生活教育。教学生洒扫应对,教这些教育。教他做事,教他怎样奉侍父母,怎么样跟兄弟姊妹相处,所以它是属於生活的教育。从小就培养他,他懂孝悌。
在学术上面,教他什么?就是教他无知,教他读书。读书是只教他读诵,不讲解意思。像《四书》、《五经》这一类的书,老师教你念,每一天教你念一段。教你背,背熟了,还要背一百遍、背二百遍。为什么背的遍数这么多?你一生都不会忘记,这是第一个意思。这里面还有一个最重要的意思,小孩没事叫他做,他也会胡思乱想,胡思乱想是麻烦、是病,不是好事情,智慧没有了。所以老师用这种方法,叫你背书,背书就不打妄想了。用这个方法把他的妄想、分别、执著打掉,让他心得到清净,这个方法就是修根本智,般若无知。
用这种方法来培养他,从七岁大概到十二岁,这是古时候的教育。所有要读的书,他统统都背过。什么意思,不懂!他没有妄想。古时候的教育,小学到大学,当中没有中学。十三岁就可以读太学了,从前叫太学,没有中学、大学的名词。太学就好像我们现在的大学。到那个学校念书,就是求智慧,求后得智,是无所不知。你看前面这一段教育是教你无知,后面那个教育,无所不知!上太学,太学里面的老师讲解,你从前所念过的那些书,现在由老师给你讲解,同学们在一起互相研究讨论,做这工作。所以古人读书乐,快乐!到太学念书的时候,不要拿书本。不像现在念书,书包里背了一大堆,看到好可怜,好沈重的负担。
古时候读太学不要书本,学生从小个个都背过的,讲起哪一部书,第几页、第几行、第几个字,每一个人都知道、都清楚,他还要书本干什么!所以你说那种研究讨论多快乐,引经据典,随便提到哪里,大家都背得很熟,都知道。不需要查参考资料,找半天还找不到!那个时候的教育有它的特色。
说到一部书,第几页、第几行、第几个字,你就不能不佩服我们中国人有科学的头脑。无论是抄写、无论是刻版来印书,中国的书籍没有标点符号,每一页十行,每一行二十个字,它是标准的。无论哪一家,你抄书也好,你印书也好,都是一面十行,一行二十个字。所以,第几页、第几行,你都知道。不管你是哪一家本子,全国统一都一样。不像现在印的书,一行多少字,一页多少行,没有一定的。你要不找哪一个版本,哪一年出版的,什么地方出版的,你就查不到。从前是统一的。所以中国古书、线装书,行路是统一的,只要是线装书,不管哪一家刻的都一样,这是科学的头脑。
所以太学里面老师教书,不一定是在教室里,多半是游山玩水。一个老师,大概十几个学生,学生伺候老师,「有事弟子服其劳」,准备些酒菜,有小车,推著老师游山玩水,走到哪里讲到哪里,去旅行;玩了三个月、四个月回来,这个课程上完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它那个旅游不一定是玩,里面有观光考察。讲到哪些地方,实地带你去看,真的是长学问、长智慧!我们在古书里头,看到古代的教育方式非常羡慕,确确实实这是现代教育不能跟它相比的,它真的是美,真快乐!成就你的无所不知。
所以在太学里面读了几年,参加国家的考试,那个时候高等考试,最高的是国家的考试,考取了叫进士,进士是学位,这是国家的高考,及格的时候,这个学位称进士。
在一般人差不多拿到举人的学位,举人是次一等,第二等,是省考的。省,像现在省教育厅主持的考试,考取的时候称为举人。国家主办的考试,考取了称为进士。那个时候叫功名,我们现在叫及格。考试及格了,政府就可以分发你到地方政府去做县市长,所以我们在古籍里面所看到的,有很多不满二十岁,他考取了,他也当个县市长,也办得有声有色。
现在未满二十岁是小孩。那个时候他就能作父母官,不但管行政,还管司法。在一个地方上,他是最高的法官,审判案子。人家有根本智与后得智,不要看他年轻,他确实有智慧、有能力。这是中国古时候的教育。
佛法教育也是如此。无论在家出家学佛,五年学戒,现在没有了。五年学戒,不是学戒律,五年跟一个老师,专门接受一个老师的教导叫五年学戒。你五年跟一个老师,你走的是一个路、一个方向,你容易成就。佛法的成就,昨天跟诸位说了,清净心。
跟一个老师心容易清净,两个老师两个说法,听了之后你会怀疑,到底哪个讲得对。三个老师三个讲法,你的老师愈多就愈糟糕,就愈麻烦了。所以中国古时候的求学跟一个老师,决定不能同时跟两个老师,你走的是一个路子,老师对於学生要负绝对的责任,学生学不成功是老师教学的失败,这是决定不可以的,所以老师对於学生要负完全责任。可是学生对老师一定要依教奉行,密切的配合才能成就。学生不听话,再好的老师,没有法子教。所以学生一定要听话,老师要负他一生成败的责任。
不像现在的老师,现在的老师对学生不负责任的。实在讲是负不了责任,你认真教的时候,学生要打老师,这还得了!你要惩罚学生,家长去按铃告状,这麻烦大了。所以现在作老师很苦,不能教学生。我也当了不少年的老师,深深了解这个环境,没有法子教导。如果我们把古今过去这些教学稍稍明了,我们对於佛法这种方式,自然就感到佩服了。
智慧的后面是「大三昧光明云」,三昧是梵语,翻成中国意思叫正受,受是享受,正常的享受。正常的享受是真正的快乐、自在、幸福、美满;不正常的享受,里面有苦、有乐、有忧、有喜。「苦乐忧喜」不正常,所以那里面有烦恼;正常享受里只有乐,没有苦,没有烦恼。这是佛学的名词叫三昧,「大三昧光明云」。由此可知,佛法里教我们什么?教我们在生活当中得到正常的享受。
「大吉祥光明云」,所谓吉祥,就是所做的一切事合情合理合法,这叫作吉祥。一丝毫没有违背,不违背情理法,面面俱到,面面圆满。这是心地里本来具足的。
「大福德光明云」,我们中国人常讲「五福」,五福里面第一个是有财富,我们的物质生活不缺乏,有财富。第二个是富贵,在社会上有地位,贵是有地位,得到社会大众的尊敬。乃至於到最后是寿考,寿是长寿,考是好死,死的时候走得很好,走的时候没有痛苦,心地很清楚、很明了,不迷惑、不颠倒,知道自己到哪里去,知道自己什么时候走,这个好!在五福里面来讲,这一个福是最大的福报。因为你走得很好,你的来生比这一生更好。你们想想看,哪一个聪明的人,头脑清醒的人,愿意去作饿鬼、去作畜生、去下地狱。没有一个人肯干!凡是到三恶道去的时候,都是迷惑颠倒去的,走的时候糊里糊涂,人事不省,那是最可怕的。
一个人死的时候,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纵然不学佛,他不堕三恶道,这是佛在经上给我们讲得很清楚。人要能走得好,要积德、要行善,这是真实的果报。念佛往生西方净土,见阿弥陀佛,是善中之善。
最近两年当中,我们在新加坡、马来西亚,见到往生至少有七个人往生有瑞相,这些助念的人都看到了,走得非常吉祥,这是真正有福。预知时至,自己晓得什么时候走,告诉大家佛来接引了,这个事情是真的,绝对不是假的。人在世间很短促,这个一定要觉悟。我们在世间,你说能住多少年,那你叫打妄想。「黄泉路上无老少」,你知道你能再过多少天?聪明人、警觉性高的人,心里都有准备,这个世间我们是住旅馆而已,不是家乡,只住几天而已。
看到一个身体很健康的人,忽然走了。我听说上海玉佛寺的住持真禅法师,前两年到过你们这个地方,真禅身体很好,明阳法师身体倒不好,病兮兮的,我感觉他恐怕没有多久了。没想到真禅过世了,而明阳还好好的,想不到!人命无常,不要看到身体很健康,说不定两天就走了,不能不提高警觉,认真的念佛,求生净土。
求生净土,你得的是无量寿。跟诸位说,生净土的人他没有死,他走的时候,看到阿弥陀佛来接引,告诉大家:「佛来接我了,我跟佛去了。」他哪里是死了?活著走的,臭皮囊不要了、丢下了。所以这个法门叫当生成就的法门,不是死了再去的;死了就没法子了,活著去的。福报大的,就是身体很好的、功夫不错的,很清楚的告诉你:「佛来接引我,我跟佛去了。」交代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福报差一点,业障重一点的人,临终的时候,看到佛来接引他,他嘴巴想要跟你讲话,已经没有声音了。你看他嘴唇在动,我们以为他跟著我们念佛,其实不是,他是告诉我们佛来接引了,想跟我们讲,没有声音了。那也是真的走了,真正往生了。
所以往生是活著去的,往生是不死!我常常讲大乘佛法不老、不病、不死,这是真的,一点都不假。你只要懂得道理理论、懂得方法,这是我们决定求得到的。你违背了理论、违背了这个方法,那你就错了。这个方法自古以来,菩萨大德们都说「希有难逢」!我们今天能够遇到,非常幸运,确实希有难逢。遇到了之后要珍惜,要认真努力,决定不能错过。这是讲大福德,念佛是大福德。
「大功德光明云」,功德跟福德不一样。功是功夫,德是成就。譬如,持戒有功,得定了,定是德。戒是功,定是德。修定有功,开智慧了,智慧是德。如果持戒不能得定,那个戒不算功;戒没有功,戒算福,那就是福德了。功德里面一定有福,福德里未必有功,这是我们学佛同修不可以不知道的。
佛门常常劝你们要修功德,什么是功德?到外面去捐几个钱,以为就是功德了。错了!那哪里是功,有什么功?那个没有功,那是福。你在寺院庵堂做一点慈善事业,那是福报、福德,那是修福,不是功;功是功夫。
我们念佛要念到自己心地清净,要把自己的妄想、分别、执著、烦恼统统都念掉了,这个念佛有功。为什么?我们烦恼轻,智慧长,这是德!你才有德。念佛念得再多,一天到晚还是胡思乱想,还是烦恼重重,那个念佛功都没有。功没有,算什么?福,他修了福。所以功德跟福德要辨别清楚。功德一定是讲求清净心、平等心,这是功德。功德是向内求的,不是向外的。
一般人观念当中的布施、供养是福德,不是功德。大乘了义经典里面所讲的布施供养是功德,里面也包含著福德。但是这一些如果要不细讲,你不懂。譬如,《金刚经》上讲布施,那个布施不是叫你拿一点钱财到寺院里面去布施,不是这个意思。那个布施是讲你全部的生活。换句话说,诸佛菩萨他的整个生活,就是为一切众生做一个最好的榜样、最好的模范,那就是布施。他做出一个好样子来给你看,教你跟他学习,你看那个布施的范围多广多大,那是功德。
《金刚经》的发起,跟一般经不一样,也跟《地藏经》不一样。《地藏经》一发起,前面十种大光明云。《金刚经》的发起,是释迦牟尼佛到舍卫大城去托钵,著衣持钵,就是穿衣吃饭。穿衣吃饭给我们做个样子,做一个什么样子?觉而不迷。我们穿衣吃饭,迷而不觉。我们穿衣吃饭,苦!佛菩萨穿衣吃饭,乐!他在穿衣吃饭里觉悟,他不迷!他表现这个样子给我们看。
我们读《金刚经》的人很多,有没有看出来?没看出来。为什么没看出来?心太粗了,粗心大意,没看出来!须菩提尊者看出来了,赞叹说:「希有,世尊。」赞叹太希有了,把这样深、这样圆满的教化,表现在穿衣吃饭上,实在是希有!什么叫觉?保持心地清净是觉,保持圆满的智慧这是觉。我们穿衣吃饭,迷惑!吃饭要讲求色香味,这就迷了,起心动念起了烦恼。穿衣服要挑款式、要挑料子,这就是迷惑颠倒,就起了烦恼。生活上起了喜、怒、哀、乐、爱、恶、欲,动七情五欲,生烦恼!
而佛菩萨穿衣吃饭生活,心地永远清净,一个妄念也不生,这就高明了。所以他们过日子随缘,样样都好,样样都自在。我们要固执、要执著,样样都不自在。今天带个金刚钻很漂亮,明天说不行,这个钻太小了,还要搞个大的,不自在!你说你的日子过得多苦!死了以后还要搞轮回,更苦!这就是不懂得生活。
佛菩萨表现给我们看,你看他怎么工作的?他怎样处事待人接物?他教给我们全部都是生活教育,字字句句与我们日常生活有密切关系,没有一个字跟我们生活是脱节的。佛法怎么能不学?不能不学。所以这叫功德,这叫布施。《金刚经》里叫布施是这个意思,佛菩萨给我们作模范、作样子、作典型。我们作佛的学生,我们应当作没有学佛人的样子,我们要做给他看,我们要做他的好样子,这才是佛弟子。
我们怎么跟佛学?佛在经上教给我们这些教训,我们要细细去读。首先要理解它,充分的了解,然后我们要在生活上做到,生活上做到了,真得自在了,真正得幸福,真正快乐无比!刚才说过了,人生很短,何必跟自己过不去,何必自己过得那么辛苦,不快快乐乐的过一生?苦乐都在你自己一心,不是别人给你的,不是环境给你的,环境影响不了你。你自己应该在环境当中做得了主宰,当得了家!大经上常讲:「若能转境,则同如来。」
凡夫可怜,被环境所转,受环境的影响,这个很苦,这是迷惑颠倒。觉悟的人,环境不能影响他,自己可以影响环境。自己影响环境,换句话说,就是自己造命运,自己主宰命运;不是命运主宰我,我主宰命运。这一些全都是事实,都是我们自己能够做得到的,都在佛法经论之中。经典真的是要细讲,要仔细的听,要认真的学习,不能讲错了。但是现在讲错的人很多,那真叫胡造谣言,迷惑众生,欺骗大众。现在这种事情很多,我们要有慧眼能够辨别。
后面是「大归依光明云」、「大赞叹光明云」,这个讲到末后统统都是性德。归是回头,我们从一切错误的地方回过头来,我们要找个依靠,先依靠诸佛菩萨,然后依靠自性。所以依靠诸佛菩萨是暂时的,时间不长。因为我们现在自性还不晓得,先依靠老师,不认识路,我依靠一个认识路的人跟他走。我认识路了,我不靠他了,我就自己走了,我还可以带别人。没有认识路的时候,跟一个认识路的人。诸佛菩萨是过来人,认识路,先跟他、依他。到自己真正理解、体会、得到受用了,你自自然然赞叹,赞叹就是宣扬,把大乘佛法的好处、功德、利益广泛的介绍给一切大众,这叫「大赞叹光明云」。像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讲经说法,就是赞叹一切众生自性圆满的功德。今天的时间到了,我们只讲到此地,明天我们续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