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佛教 (共一集) 新加坡 档名:17-011-0001
诸位同修,今天我们很难得在万佛林与大家谈谈佛法。我们都知道佛法好,学佛很好,究竟好在什么地方?学佛要从哪里学起?这些问题都必须要清楚,然后我们学佛才能够得到真实的利益。
佛法里面常说「破迷开悟,离苦得乐」,这两句话是佛法修学的目标。那么我们问一问,我们学佛了,我们有没有离苦?有没有得乐?如果学佛学了很久还是很苦,苦没有离开,乐也没有得到,那这个佛法就有问题了。实在说不是佛法有问题,是我们学得有问题,也就是说我们的修学一定有偏差、一定有错误,这个目标才不能够达到。
离苦得乐是非常广泛的一个目标,涵盖了一切佛法。在佛法来说,它有层次、有高低,初学有初学的乐趣,高级有高级的乐的果报。初学这是讲人生,我们现在在这个世间,最高级的是成佛,当中有菩萨、有缘觉、有声闻,所以层次很多,离苦得乐的目标浅深程度就有不同。
我们今天普遍的去观察,在这个世界,无论是中国、是外国,佛门里面似乎是迷多觉少,因此也就是苦多乐少,这是现实的一个概况。但是我们依然往这个里面去钻,盲目的去钻,即使一生,实在讲也很难得到一个满意的结果。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佛问题的症结,必须要把它认识清楚。
然而非常不幸的是佛教在近代变成宗教,这是很不幸。佛教原来是释迦牟尼佛对於九法界众生的教导,教给大家破迷开悟,也就是开发各人自己本有的性德。我们本性里面有无量的智慧、无量的德能、无量的才艺,正如同六祖大师开悟的时候说,「何期自性,本来具足」。这本来具足,这句话意思就是说自性当中样样圆满,没有一丝毫欠缺。又说「何期自性,能生万法」,所以佛法教学的目的是开发我们自己的自性。宗教达不到这个目的,佛法可以达到这个目的。
我们每个人自性跟十方一切诸佛如来没有两样,所以佛在大经里面常说「一切众生本来成佛」,众生本来就是佛,本来成佛。佛说这句话是有根据的,就是根据我们每个人自性来说的。我们的自性跟佛的自性没有两样,一样的。那么现在为什么他成佛了,我们在做凡夫?他得到真正的快乐,一丝毫的忧虑、烦恼都没有,为什么我们的生活活得这么苦?学佛的同修要多在这个地方去想想。
佛告诉我们,我们虽然有自性,很可惜自性上面有障碍,当然这个障碍很多,世尊说法把它归纳为三大类的障碍,使我们的自性透不出来,不能起作用。三大类的障碍,第一类叫见思烦恼,第二类就是尘沙烦恼,第三类叫无明烦恼,这些东西把我们的本性盖住了。好像太阳,太阳很明亮,下雨阴天云层很厚把太阳遮住了,太阳虽有光明,照不到地面上来,就是这么一个道理。不是阴天没有太阳,阴天有太阳,可惜它有障碍。
见思烦恼是什么?简单的讲,见就是见解,见解错误了,我们对人、对事、对物、对宇宙种种的看法看错了,这叫见惑,惑是迷惑。思惑是思想,我们对人、对事、对物,想错了。你的见解思想产生了错误,於是乎一切的造作就不正常,这个造作会带来痛苦、会带来灾难。苦从哪来的?自己造作的,自己找来的,本来没有。第二类的叫尘沙烦恼,尘沙是比喻多,像尘土沙一样,真是无量无边的烦恼。第三类叫无明烦恼,无明是对於自己,对於我们本人、我们的环境,本人、环境的真相不了解、不明白就是无明,无明就是不明了。本人就是人生,环境就是宇宙,对於人生宇宙的真相不知道,这叫无明。这三大类的障碍把我们的本性障住了。佛法的教学,无论佛说什么法,无论佛讲什么样的经典,它的宗旨、目标都是帮助我们把这三种障碍排除掉。所以佛的法门很多、经典很多,常说「法门平等,殊途同归」,归到哪里?归到把我们的烦恼障碍去掉而已,去掉了,自性就恢复了。禅宗用参究的方法,教下用研究、讨论经典理论上的方法,净土宗用念佛的方法,密宗用持咒的方法,方法不一样,目的是相同的,都是把这个障碍去掉,恢复自性,这一点诸位同修一定要知道。
因此佛法的教学终极的目标,第一个目标是恢复自性,那么它的修学就是戒定慧三学。本性里面充满了智慧,有智慧对於宇宙人生的真相就完全明了了,就没有无明了,无明就破掉了。所以三学里面,戒定破见思烦恼,慧破无明烦恼,这定与慧也破尘沙烦恼,所以佛用戒定慧三学做为我们修学的宗旨、修学的方针。我们佛弟子学什么?就是修戒定慧。
戒是从我们错误的思想见解上建立的,换句话说,把你错误的想法、看法、做法给纠正过来。错了,教你回过头来怎么做法。譬如杀生是违背自性的,佛教你不杀生;偷盗也不是自性,佛教你不偷盗。种种戒律叫你回头,戒律是叫你从错误的想法、看法、做法,回过头来,这是第一步,第一步从事相上回头。回头之后,你的心就会收敛了,会静下来了。静下来就是定,静下来就是真心。诸位要知道真心本性是没有妄念的。佛在《华严经》上给我们讲,他说「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这是佛把我们凡夫的病根一语道破,这一句话说穿了,妄想、执著。
假如我们在一切法里面断除妄想,一切法里面都不执著了,我们的心就清净了,心就得定了。定是真心,定是本性。由此可知,我们的心里面一天到晚胡思乱想,这不是真心,这叫做妄心。佛要求我们恢复真心,真心起作用是智慧,妄心起作用是烦恼,所以烦恼跟智慧说老实话是来自一个根源,来自心。心清净了就生智慧,心要是染污不清净就生烦恼,所以佛法修学的是要从心地上去用功夫。形式,也就是事相,它能够影响心理,实质上是修心为主。外面境界帮助我们修清净心,这是正确的,所以佛门有种种的仪规、种种的规矩,这些都是帮助我们恢复清净心的方便法,绝对不是一定的方法,是方便法,它可以帮助我们,我们可以适当的采取,来帮助我们达到心地清净的目标。这是佛法教学的宗旨,戒定慧三学。
三学从哪里下手?这个很重要,刚才讲了,要从戒下手,一定要持戒。戒律里面最根本的戒是什么?那我要一问,大家一定说五戒。五戒不是最根本的,最根本的戒律叫三皈戒,三自皈。你们每天做早晚课的时候都要念三皈依,自皈依佛、自皈依法、自皈依僧,著重在「自」,三自皈。这三皈的文是出在《华严经.净行品》里面的,这是后来的祖师把这个文节录下来编成早晚课,这是最基本的戒条,也就是说你要从这个地方做起。现在人会念三皈依,但是他不会做,为什么他不会做?他要会做,他就快乐了。他现在还有许多烦恼,换句话说,就是因为他不会做。皈是回归,就是回头的意思,依是依靠,佛给我们定的这三条是叫我们依这三条回来。
佛是觉悟的意思,觉悟的反面就是迷惑颠倒。佛教给我们,第一,你要从迷惑颠倒回过头来,不要再迷惑了,不要再颠倒了,要依靠自性觉,这个叫皈依佛,所以皈依佛是皈依自性佛。什么是自性佛?觉就是自性佛。再来我们要问,什么叫自性觉?什么叫自性迷?诸位要是细细读《楞严经》,这个问题就可以明了。我听说演培老法师在新加坡讲过《楞严经》,《楞严》是非常重要的一部经典。《楞严经》里面有很长的一段经文,「十番显见」,佛在我们六根根性就举出眼根、见性做一个例子。见性是觉,是自性觉,闻性是自性觉,六根的根性就是自性觉,六识就是自性迷,所以交光法师在《楞严经》的注解里面主张「舍识用根」。舍识用根,就是从识回过头来依根性,那就是皈依佛。你要不懂得舍识用根,你那一句皈依佛叫白念了,为什么?其实你没皈依,你没回头。所以皈依佛,要用交光法师的话来讲就是舍识用根。
舍识用根我们还不懂,还不晓得什么叫舍识?什么叫用根?你先要了解,根跟识作用差别在哪里?识作用是分别、是执著,第六意识是分别,第七识是执著,第八识是落印象,这是识的作用。根性的作用没有分别,也没有执著,也不落印象,它的作用是照见,像镜子一样。镜子照外面照得清清楚楚的,镜子里头有没有落印象?没有。镜子有没有分别、有没有执著?没有。所以镜子比作清净心,清净心对外面是照见。八识,识心起作用,就像照相机的底片一样,照一下,落一个印象进去,再照又落一下,落得里面一塌糊涂,所以对外面什么事情也看不清楚了,这看不清楚就乱分别,胡思乱想,自以为是正确的,这就叫颠倒错乱。能明白这个道理,我们对於舍识用根就明白一点了。
譬如我们见,《楞严经》上佛教给我们,我们眼见,我们用见性见,不要用八识去见。八识见有分别,分别什么?我看到这个人很美,那个人很丑,他有分别。这个人我喜欢他,那个人我讨厌他,这就执著,这就生烦恼了。如果见性去见,是平等的,他没有分别,他没有执著,他没有爱好,一律平等,所以他的心是清净心、是平等心。你看看,你不用第六识去见,你见的结果就是清净心;不用第七识去见,你的心就是平等心;不用第八识,不落印象,你就是觉而不迷,就是《大乘无量寿经》上讲的清净平等觉。这个是自性,这才叫皈依佛。所以皈依佛不是口里念念就算皈依,那个没有用处。真正回来,我们从今天起,眼睛见、耳朵听,听得清清楚楚,看得明明白白,不分别、不执著、不落印象,保持自己心地的清净平等觉,这叫做皈依佛。希望同修要在这个地方去体会,要在这里去做。所以佛法学了,学了就会用,用在哪里?用在生活上,用在穿衣吃饭,用在待人接物,就是在日常生活当中保持自己心地的清净、平等、光明。这是佛教给我们最重要的戒条,这叫根本戒。
皈依法,法是正知正见,就是《法华经》上所讲的「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佛对於宇宙人生的看法没有错误,决定正确。所以我们从种种错误、误会回过头来,要依自性的正知正见,这叫皈依法。自性里面正知正见是本来具足的,这个诸位要晓得是本有的,绝对不需要思考。我想一想,这想一想就坏了,想一想是第六意识才会打妄想,真如本性哪里要想?不要想的。过去佛陀在世的时候,大家来亲近佛陀,有什么问题提出来了,这一问,佛马上就答覆,佛没有说你这个问题让我想一想再答覆你,没有。你们去看经,有没有这种现象?佛不要想的,佛照见。所以一落入思想就错了,就不是性德,就不是正知正见。所以正知正见不要想的,是本性里头本来具足的。由此可知,当你心地清净平等的时候,别人有疑难的问题请教你,你随口就答出来了,这个知见是正知正见。心正,心清净,知见就清净。心正,知见就正。
第三条是皈依僧,僧是清净、和睦的意思。我们现在的心不清净,怎么不清净?我们接触外面的境界会受染污。受哪些染污?七情五欲、喜怒哀乐、贪瞋痴慢,这是染污。佛教给我们,我们要离开这些染污,依自性清净心。清净心中,六祖大师说得很好,「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那是自己的清净心。我们要依这个心,我的心本来干净的,从来不沾染的,在一切境界里面我也不沾染。
这是佛教给我们三条基本的戒律,要从这个地方去做起。五戒、十戒、比丘戒、菩萨戒、三聚净戒,那是方法、是手段,就是如何达到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那有许许多多的手段。这个三大纲领,同修们要记住,你要是得到一个,其余两个都得到了。所以这三皈依,你只要从一个回头,真正有了,依靠自性了,其余都得到。好像我们这个佛殿有三个门,觉门、正门、净门,就是佛门、法门、僧门,佛法僧三宝,你随便从哪个门进来都一样的。你只要从一个门进来了,这三个门你统统得到了。在外面看是三个,里面是一个,统统是自性,自性觉、自性正、自性净,统统是一个。你明了这个道理,你是一个佛弟子,对於一切法,你的心真正会得到清净,不会被外面境界所动摇。
在中国大乘佛法,那一些宗派里面,像禅宗,它走的是觉门,也就是三皈依里面它是皈依佛,它走这个门进来。禅宗之外的教下,像天台宗、贤首宗、法相宗、三论宗,它走的是正门,就是它所修的是皈依法。它要依据许许多多经典来修正自己对宇宙人生的想法、看法,获得正知正见。从经典上慢慢来修正,这是它走正门,它是皈依法。净土宗跟密宗,它是走净门,三皈依里面,它是皈依僧,它走这个门,它是专修清净心。心清净了,知见哪有不正的?哪有不觉的?所以诸位要晓得,一而三,三而一。你明白这个道理了,所有宗派是平等的,没有说这个宗派比那个宗派高,那个宗派比那个宗派要殊胜,没有这个道理。比如这三个门都进到这个佛殿,你从哪个门进来都一样,绝对没有说这个大门正门比那个要殊胜,比那个高。你从那边进来跟这边进来一样的,一样高,哪有高低?所以说「法门平等,无有高下」,你这样子就不会随便批评别的法门。我从这个门进来,你从那个门进来,我绝对不会说你从那个门进来错了,你要从这个门进来才对,这就是偏见、就是执著,这个就是烦恼。
佛说这么多的法门是就各人的根性,我们根性不相同,我们智慧不相等,我们生活条件不一样,哪一种方法你修行觉得很方便、很自在,没有什么大障碍,你就学这个法门就好。所以要记住,无论学哪个法门,一定要依自性三宝。早晚课里面其他什么都可以不要做,不能不打三皈依,道理就在此地。三皈依是我们修学的大根大本。不管中国、外国,大乘、小乘,早晚课诵里面,其他念的经典不一样,念的咒语不一样,但是三皈依是一样的,都有三皈依,你才知道这才是基本的戒条,根本的修学原则。
念佛这个法门在所有法门里面,我们常讲它第一、它殊胜。它第一、殊胜在哪里?刚才讲了,法门是平等的,哪有什么第一殊胜?这第一殊胜是对我们讲的。比如禅宗一定要大彻大悟、明心见性,我们不是那一块材料,参一辈子也不会开悟,这个难。六祖大师在《坛经》里面讲他教学的对象,就是他的学生,是什么样的程度?上上根人。他接引的是上上根人,上上根以下的没分,不是他的对象。不是他的对象,硬要去学这个,如果六祖在世的时候,他不收。现在六祖不在世了,当然你可以钻到禅堂里去,六祖在世的时候是不会让你进去的,为什么?你不够资格。教下的经论太多,要用很长的时间去学习,我们又感觉到时间不够用,又觉得那些经书太多,我消化不了,所以也有困难。要念很多的书,要去研究讨论,很难。
净土宗一本经书就够了,《阿弥陀经》或者是《无量寿经》,这个经典少,只有一本。修行的方法只要念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坐著可以念,站著也能念,走著也可以念,躺在床上也可以念,这很方便。家里有佛像也可以念,没有佛像也可以念,甚至於你工作的时候也可以念,这就是它第一、它殊胜的地方。它第一方便,对我们来讲它很方便,我们学起来很容易不困难,方便殊胜在这个地方,只要你专心去修学,你决定会成就。
古德所说,这是善导大师讲的,善导大师是唐朝时候人,传记记载他是阿弥陀佛化身再来的,那么善导大师的话就是阿弥陀佛的话。他说一百个人修,一百个人往生;一千个人修,一千个人往生,一个都不会漏掉。你想想看这个法门容易、简单、稳当,这对我们来讲真的是第一法门。所以古来其他宗派的祖师大德们,往往到最后,他也感觉到他所修学的法门很难,不容易成就,赶紧回头,专念阿弥陀佛,禅宗里面永明延寿、彻悟禅师就是很好的榜样。教下里面,你看看智者大师,这是天台宗的,回过头来专念阿弥陀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往生传》、《净土圣贤录》都有他的传记。近代那更不必说了,一生专修《华严》的杨仁山居士,念佛往生的;应慈法师是华严宗的大德,也是念佛往生的;天台宗谛闲老和尚,这是我们演公演培法师的师父,宝静、倓虚都是天台宗近代的祖师,统统是念佛求生净土。圆瑛法师大家很熟悉,对於南洋的佛教很有贡献。他老人家一生专攻《楞严》,他的讲堂叫三求堂。我到上海圆明讲堂去参观,去礼拜老法师的遗像,三求堂的对联是求福、求慧、求生净土,圆瑛法师也是念佛求生净土的。这是给我们说明这个法门就是容易、稳当、可靠,所以历代祖师大德在世修学其他宗派的,往往晚年都回过头来专修净土。这些榜样我们看到了,我们自己心里对於佛法许许多多的法门,应该知道怎样去选择,这是智慧。选定了法门,要紧的是一门深入,要专修,不要杂修,更不能乱修。乱修得不到结果;杂修,结果也很不容易。一定要专,要专修。
大众在一起,这是讲共修、讲道场。道场的基本戒条有六条,这是基本的戒条。四个人,不管是在家、出家,如果在一块共修,生活在一起,要遵守世尊教给我们的基本戒条。就正如同我个人修学要遵守三皈依,这个才是佛的学生,真正的佛弟子。大众在一块,这是僧团,要遵守六和敬六条戒,这是根本戒。
六条戒里面第一个是「见和同解」。我们这一个寺院,一个团体,住在这里面的人,在这个里面共修的人,我们的思想见解是相同的,我们的目标是相同的。要以净土宗来说,我们的目标是同生极乐国,是共同弘法利生,把这个法门普遍的介绍给一切众生,这是共同的目标。大家有了共同的目标、共同的理想,住在一起就很快乐。每个人有每个人自己的目标、自己的方向,住在一起很痛苦,所以天天要有争执,天天要吵架,天天见面都不愉快,那是见解不相同。所以我们加入这个道场,必定这个道场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共同的方向,我们要把这一个目标、方向要完成、要达到,这才是真正的道场,是佛道场、是佛弟子。如其不然那就有罪过,这个罪过就很重,什么罪过?我没有照三皈依来做,我说我是佛弟子,现在市面上有很多冒牌货,这冒牌,法院抓到就要处罚。我们在佛门里也冒牌,冒牌的佛弟子,冒牌的佛教徒,不是真的,是假的,这有罪过的。道场也是如此,佛寺里面没有遵照六和敬去做,这个佛寺是冒牌的佛寺,不是真正的佛寺,这个罪过很深,这很多人不知道。所以我们头脑要冷静去想一想,不要为了眼前我得到一点利益,死了以后怎么办?凡是做冒牌的,死了以后多半到三途去了。极乐世界、天堂没有你的分,你说这个可不可怕?
北京黄念祖老居士近年一再的倡导,我们学佛同修贵精不贵多,要真正修行的人在一起,我们才能真正得到利益。不在乎人多,多了没有用处,都是假的、冒牌的多,真的、真牌的货少,你说那有什么意思?道场重实质不重形式,形式建得富丽堂皇,那是外表。有这个外表,里面没有内容,没有真正修六和敬的人在这里修学,这个道场是冒牌的,不是真的,这个罪过就做得更大了,所以他教给我们这个道场重实质不重形式。所以在这个时代,说实在的话,这个道场愈小愈好。小了容易维持,开销少,容易维持,不要去攀缘。你道场大了,开销很大,没有钱怎么办?想尽方法去做法会,或者做其他什么,去把信徒的钱要来,你说这个心多痛苦!这个多难过!这样的心怎么会清净?怎么会平等?怎么会觉?所以道场是愈小愈好。
我在台北有两个道场都很小,我那一个道场大概只有你们这一个殿大而已,很小的道场。一半做讲堂,讲堂只有这一半大,另外一半是宿舍,所以很小。也有同修告诉我,我们应当盖大一点,我说没有必要,小的好。信徒供养多了,多做好事。我做的事情,学印光法师印经布施。所有的供养,我们印经,每年都印了很多的经书送到全世界,这个好,与全世界每个地方广结法缘。所以有人说这个法师法缘很好,法缘殊胜,这法缘怎么来的?结来的。我人没有去,你们已经看到我印的书,已经听到我讲经的录音带。这世界上许多地方我没去,但是他们都在听录音带,都在读经书。经书、录音带分送到全世界,这个做得有意义,做得好。所以我绝对不会多盖一间房子,多盖一间房子,你要晓得那个钱印多少经书!多少人受惠!多少人得利益!所以你讲求这个效果。自己实在讲生活是愈简单愈好,愈简单心愈清净,愈没有烦恼、没有牵挂、没有忧虑,这个多自在!
所以我们如果真正能够依照佛在经典里面所说的那些道理,我们仔细去研究,把这个道理明白了。佛教给我们的方法,我们统统把它做到了,那是快乐无比,确实是离苦得乐。你要是理论不明了,不明了是什么?有疑惑。佛教给我们的,我们都不能够把它做到,做不到,没有去照做,我们所作所为必定会犯很多的错误,这些过失、这些错误,自己要负责任。六道里面,上三善道,下三恶道,怎么去的?是我们自己造作的,这个要晓得。知道了,我们自己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就会谨慎、就会小心。
学佛要学得像佛,心要像佛心,愿要像佛的愿,解要同佛解,行也要像佛行,这才是佛弟子,才是佛的学生,我们自己在学习过程当中才能得到真正的利益、真实的受用。一定要把自己的烦恼、习气慢慢改掉。这是说明我们学佛下手之处,在《楞严经》里面讲的方便。方便还有最初方便,那我今天学了,我今天从哪里做起?这最初方便。
最初的方便,我劝勉同修们去念经,从这里下手。念什么经?一切经里面对於理事性相,面面都讲到的,最圆满的,这部经典当然是《大方广佛华严经》。所以这部经在中国佛教不管哪一宗、哪一派,都公认是世尊的根本法轮,圆满的教科书,也可以把它看作佛学概论。但是这个分量太大了,现在的人工作繁忙,没有那么多时间去阅读、去研究。古人告诉我们,这部大《华严经》你没有时间去阅读,还有中《华严经》,中本的,中本是什么?就是《无量寿经》。清朝初年彭际清居士认为《无量寿经》是中本《华严》,《佛说阿弥陀经》是小本《华严》,他说这三部经里面的内容完全相同,只是文字多少不一样。小本的太简略,意思虽然是具足、圆满,不容易看出来,所以你看到莲池大师的《疏钞》、蕅益大师的《要解》,才晓得《弥陀经》的内容博大精深。因此这三部书,最适当的无过於《无量寿经》。
《无量寿经》我们印得很多,现在在弘法团里面还有不少,大概还有几千册在那个地方,同学们没有的可以向弘法团要,你念这个本子,这个本子分量恰到好处。初念的时候,因为你不熟,念一遍大概要两个小时。你念到三个月,大概差不多一个小时就可以念一遍。你念上半年以后,大概念一遍只要三十分钟。念熟了,常常想佛在经上讲的这些道理,你就不要打妄想了。佛在经上给我们讲的教训,我们要认真去做,把它做到,这才叫做依教奉行。绝对不是把这部经每一天念几遍给佛菩萨听,好像就有交代了,那是错误的,那个没用处。
因此我们专修净土的人,我们的早晚课诵跟一般人这个内容不相同。我在台湾、在美国的道场,我教同修,我们的早课,在家里面自己做早课,香赞可以不必要,三称本师释迦牟尼佛,开经偈,接著就念经。念经如果觉得时间长,我们就不要念全部。所以我的早课,我只定《无量寿经》第六品,只念这一品。这一品是什么?是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所以早课念阿弥陀佛四十八愿。目的何在?希望佛的愿跟我的愿相同,我要学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把四十八愿变成我自己的本愿,我跟阿弥陀佛同心同愿,我的目的在此地。四十八愿念完之后,赞佛偈,大家在一起用赞佛偈。大家不在一起,赞佛偈就不要了。不是共修,赞佛偈就不要了。念佛号,念一千声佛号,回向、三皈依,这早课就圆满了。我们用这个方法。
晚课也是一样,开头三称本师释迦牟尼佛,然后接著开经偈,念《无量寿经》第三十三品、三十四品、三十五品、三十六品、三十七品,念这五品。这五品内容是什么?是佛教给我们,在这个世间哪些是善事?哪些是恶事?教给我们断恶修善,所以这五品的经文我们要把它做到。做到,我们的行跟阿弥陀佛的行就一样。所以早晚课的目标是求与阿弥陀佛同心、同愿、同解、同行,你想想看,那怎么不生西方?决定生西方。所以你课诵有课诵的目标,我为什么要这样做法?我希望达到一个什么目标?这样我这个课诵就没有白做。经念完之后,念佛号,然后回向、三皈依。这是我们在台湾、在美国,许多地方我们专修净土的同修都用这个方法,大家学得很欢喜、很有受用。
所以早晚课诵,早课提醒我们自己,我们今天这一天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不要忘记佛的教训,佛教给我们怎么做,我们一定要依照佛的教训去做,不能违背,早课是提醒。晚课是反省,反省就是忏悔。做晚课的时候,摆开经文念一遍,我今天有没有做到?佛讲哪些是善事,我有没有去做?哪些是恶事,我有没有去断?断恶修善。认真的反省、改过,这是真正的忏悔。所以早晚课是这样做法的。绝对不是说早晚课把经本念几遍念给佛菩萨听听,佛菩萨就欢喜了,我今天交代没事了,心里面照样打妄想,照样起贪瞋痴,这有什么用?这样不但没有用,而且有罪过。罪过在哪里?佛并不在此地,我们只是供的雕塑的佛像,它不是真佛,既不是真佛,你早晨骗它一次,晚上又骗它一次,你想想看你这是什么居心?骗一天还不够,天天骗它,这个罪就很重。所以中国俗话常说「地狱门前僧道多」,什么人下地狱?出家人下地狱。你得要问,出家好事情,为什么下地狱?他每天早晚都骗佛菩萨骗一次,他怎么不下地狱?他是冒充佛弟子、冒充的佛道场,天天打妄语,因为这个缘故才堕地狱,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
这是讲早晚二课,佛弟子决定不能少的。假如我们工作很忙,连早晚功课的时间都没有,佛家还有方便法,这个方便法就是十念法,这是最简单的早晚课。早晨起来洗脸漱口之后,如果有佛像就在佛像的面前做;没有佛像,面对西方念十句佛号。一句就是一口气,合掌的时候,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这叫一念,念十口气,这叫十念法。晚上在睡觉之前做一次,一生不缺,这就是功夫。养成一个早晚念佛的习惯,这样就好。可见得这个法门的确是简单容易,最难得的是稳当,保证成就,经典随分随力去修学。
所以真正一个道场实在讲很难很难,我自己在台湾、在美国,这么多年来,我那个道场里面,同修们在最近才上轨道,我讲的话他们才听。从前我劝他的,他不听,听我讲的时候都点头,点完了就完了,什么都完了,都不能照做。最近我看这个道场同修,他会照做了,所以我看了很欢喜。所以道场里面,平常你去看,没有人在那里谈话,交谈闲话的没有,不是在念佛就是在诵经,非常好。我台湾道场住十六个人,就这么一点点大的地方住十六个人。十六个人在一起没有杂心闲话,除了早晚功课一起做之外,平常各人念各人的经,各人念各人的佛,不会在一块谈话,也不会去看报纸、杂志、电视,都不看,为什么?看那个东西,心都看乱了。不看,所以心清净。大家在一块儿住,一团和气,比一家人还亲密,这好现象。所以我就跟他们讲,我说本来我这个道场,我都放弃了,不想要了,我都走了,现在看看你们这个样子还不错,我还可以多照顾你们几天。肯做了,所以看起来一团和气,真正修六和敬,因为大家都念《无量寿经》,以《无量寿经》建立共识,就是建立见和同解。
我们对於宇宙人生的想法、看法,统统依《无量寿经》做依据。所以我说我们跟谁学?我们跟阿弥陀佛学。谁是我们的老师?阿弥陀佛是我们的老师,我们向阿弥陀佛学习,阿弥陀佛的思想、见解、行持都记载在《无量寿经》。假如我们把这部经完全做到,百分之百的做到那你就是阿弥陀佛,你跟阿弥陀佛没有两样。阿弥陀佛,我们在平常课诵本里面看到,八十八佛里面看到,法界藏身阿弥陀佛。这个地位跟普通的佛不一样,普通佛没有称作法界藏身,所以古德尊之为「佛中之王,光中极尊,十方三世一切佛,阿弥陀第一」。我们今天是找到第一的佛做我们的老师,做我们修学的榜样,这个实在是太幸运了,应该自己要知道珍重、宝贵,就依照《无量寿经》修学就好。假如对这部经不能理解的话,我们上一次在弘法团将《无量寿经》讲过一遍,这一遍有录音带,弘法团有,可以请得到,也可以借得到。那一套带子现在几乎也流通到全世界了,特别在大陆,我最近到大陆去转了一圈,知道很多的地方都有这一套带子,有许多人都在听,帮助大家理解《无量寿经》。
同时黄念祖老居士有注解,这个注解我过去带了不少到此地来,听说已经送完了,这个地方没有了,没有关系,我现在再印第二版,第二版已经印出来了。第三版是修订本,老居士自己修订的,我们现在重新在作版,大概五、六月间可以出版。书印出来之后,我们会大量的送到此地来,这是帮助诸位理解。
我们读经是修觉正净,是修戒定慧,读诵是修这个。研究、探讨是断疑生信,断疑生信之后才能够帮助别人,把这个法门经典介绍给别人,我得的好处希望大家都能得到,得到的人愈多愈好。我们将来生到西方世界,阿弥陀佛与诸上善人一定会开大会来欢迎,为什么?因为你带了很多人去,不是一个人去。所以我们自己去,我们要带一些人去,带得愈多愈好,要把这个法门普遍的宣扬、普遍的介绍。这是说我们下手就从这部经下手就可以。
年老的人读诵不便,你就记住我刚才所讲的,只念第六品、第三十三到三十七品就可以,为什么?这六品经文是全经最重要的。没有时间、没有精力全部读诵就读这一部分,这样就好,要努力去做到。除了读经之外,佛号不中断,这一句阿弥陀佛,在一切时、一切处所、一切环境,顺境也好,逆境也好,我心里面的佛号不断。念佛秘诀就是不怀疑、不间断、不夹杂,不可以一面念佛,一面又想别的事情,想别的事情就夹杂,这一夹杂,心就不清净。由此可知,专修的重要,专修的好处,这样才能真正的成就。
中国自古以来历代祖师大德的教学,特别是培养人才,没有上过课的,没有办过佛学院的。你们去查查《大藏经》,你们去查一查佛教的历史,过去哪一位祖师大德办过佛学院?哪一位祖师大德曾经给人上过课的?没有。这个没有,人才怎么训练出来的?怎么培养出来的?方法非常巧妙,这个方法就是复讲。师父讲经,跟大众讲经,讲完之后,你重复讲一遍,这样训练出来的,这是我们佛门讲的复小座。接受这样传统的教学,现在法师已经不多了。我所知道的,我们演公是这个方法出来的。他是在天台,他小时候,他出家很早,好像是十几岁就出家,在观宗寺跟谛闲老和尚,谛老看他很聪明,就叫他讲小座复讲,所以他是这个基础培养出来的,现在人很少。我过去在李炳南老居士的会下,我跟他十年,也是讲小座讲出来的。老师讲经,我们有几个专门学讲经的同学在一起把老师所讲的重复讲一遍,讲完之后,同学们大家再互相研究讨论,你哪些地方讲错了,哪些地方讲得不清楚,哪些地方使听众会怀疑,一样一样的把它挑出来,我们再改进,下一次讲就把这个毛病改掉,一次一次的修改,这样训练出来的。不是老师上课教导的,是讲小座出来的。
这个方法要追究根源,最初的根源从哪里来的?从阿难尊者来的。你看看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讲经说法,佛灭度之后,阿难讲小座复讲,把佛从前所讲的重复再讲一遍。同学们大家听,听了都觉得没错,承认了,记录下来,成为经典。所以佛门教学,可以说复小座是从释迦牟尼佛、阿难尊者代代相传,传下来的,我是受这个教育。
佛学院,我过去做过院长,我也做过老师,自己很惭愧,也忏悔,那些年实在讲是误人子弟,造罪过。学生在佛学院学了几年什么都学不到,还是复小座得真正利益。所以我现在在台湾、在美国,跟我在一块学佛的同修,发心讲经的,我都教他复讲。现在复讲很容易,因为有录音带。你想学什么经?想学《无量寿经》,我把《无量寿经》录音带给你,你去照著讲。讲的方法,一个星期讲一次,要把录音带统统写下来,大概要写一万字。他每一个星期写一万字的讲稿,然后上台去讲。讲了同学们再切磋琢磨,再研究讨论,再把里面的缺点改掉,所以他们将来再讲一定比我好。为什么?我所讲的给他做底本,我这个底本里面所有的缺点,他们统统都改进了,这就叫一代比一代高。所以我今天教学是用这个方法。我不给他们上课,他们每天讲经,我坐在最后一排听讲。学生讲演没有扩音器,要训练他讲演的态度。我坐在最后一排,如果我听不见,他声音不够标准就不行。我坐在最后一排,要我能够听得见,听得清楚。同学们批评、检讨,最后我做十分钟的总批评,让他改进,所以他的东西就比我好,就高过我。我们是希望学生一代比一代高,我们才对得起佛陀,才对得起众生。如果这个学生一代不如一代,都不如我,那我就是罪人,我怎么能对得起佛菩萨?像盖房子一样,我盖地基,我的学生盖第一层,他的学生再盖第二层,愈盖愈高,愈盖愈庄严,这样的完成。
所以我们的方向、目标是共同的,没有个人的利害,是佛法整体的利益,是一切众生共同的福德、因缘。我们想的是这个,我们念的也是这个,我们今天做的也是这个,所以大家又没有自私,没有各人的目标,在一块就非常融洽。我们在一块是建筑一个共同的目标、共同的事业,决没有个人,个人贡献给这个团体,这个团体是佛教,这个团体是一切众生真正的幸福,正如佛在大经里面所说的「惠以众生真实之利」,「惠」是我们给一切众生最真实的利益。
我把我们当前所做的这一点点提供给新加坡的同修们,给大家做一个参考。因为我个人力量非常有限,所以做的规模很小,现在正式跟我学的学生只有五个人,我希望将来能够达到十个人。所以我们的环境,就是场所、财力很有限,十个人的生活能维持。不像新加坡任何一个道场,它的规模、力量、人力、财力都十分的雄厚。如果大家能够像这样做,我们的佛教前途是一片光明,真是世界整个人类的幸福,那真正有寄托。这是我对於新加坡同修们一点的期望。万佛林可以说跟我也很有缘分,我第一次到新加坡来,就在这个地方住了三天,上一次来也在这里做过讲演,所以我对於这个道场有比较深厚一点的感情,对它的期望就更深。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这一次在弘法团讲《弥陀经要解》大意,还有六天,诸位同修有时间,欢迎到那边去一起来共学,谢谢诸位。
诸位同修,今天我们很难得在万佛林与大家谈谈佛法。我们都知道佛法好,学佛很好,究竟好在什么地方?学佛要从哪里学起?这些问题都必须要清楚,然后我们学佛才能够得到真实的利益。
佛法里面常说「破迷开悟,离苦得乐」,这两句话是佛法修学的目标。那么我们问一问,我们学佛了,我们有没有离苦?有没有得乐?如果学佛学了很久还是很苦,苦没有离开,乐也没有得到,那这个佛法就有问题了。实在说不是佛法有问题,是我们学得有问题,也就是说我们的修学一定有偏差、一定有错误,这个目标才不能够达到。
离苦得乐是非常广泛的一个目标,涵盖了一切佛法。在佛法来说,它有层次、有高低,初学有初学的乐趣,高级有高级的乐的果报。初学这是讲人生,我们现在在这个世间,最高级的是成佛,当中有菩萨、有缘觉、有声闻,所以层次很多,离苦得乐的目标浅深程度就有不同。
我们今天普遍的去观察,在这个世界,无论是中国、是外国,佛门里面似乎是迷多觉少,因此也就是苦多乐少,这是现实的一个概况。但是我们依然往这个里面去钻,盲目的去钻,即使一生,实在讲也很难得到一个满意的结果。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佛问题的症结,必须要把它认识清楚。
然而非常不幸的是佛教在近代变成宗教,这是很不幸。佛教原来是释迦牟尼佛对於九法界众生的教导,教给大家破迷开悟,也就是开发各人自己本有的性德。我们本性里面有无量的智慧、无量的德能、无量的才艺,正如同六祖大师开悟的时候说,「何期自性,本来具足」。这本来具足,这句话意思就是说自性当中样样圆满,没有一丝毫欠缺。又说「何期自性,能生万法」,所以佛法教学的目的是开发我们自己的自性。宗教达不到这个目的,佛法可以达到这个目的。
我们每个人自性跟十方一切诸佛如来没有两样,所以佛在大经里面常说「一切众生本来成佛」,众生本来就是佛,本来成佛。佛说这句话是有根据的,就是根据我们每个人自性来说的。我们的自性跟佛的自性没有两样,一样的。那么现在为什么他成佛了,我们在做凡夫?他得到真正的快乐,一丝毫的忧虑、烦恼都没有,为什么我们的生活活得这么苦?学佛的同修要多在这个地方去想想。
佛告诉我们,我们虽然有自性,很可惜自性上面有障碍,当然这个障碍很多,世尊说法把它归纳为三大类的障碍,使我们的自性透不出来,不能起作用。三大类的障碍,第一类叫见思烦恼,第二类就是尘沙烦恼,第三类叫无明烦恼,这些东西把我们的本性盖住了。好像太阳,太阳很明亮,下雨阴天云层很厚把太阳遮住了,太阳虽有光明,照不到地面上来,就是这么一个道理。不是阴天没有太阳,阴天有太阳,可惜它有障碍。
见思烦恼是什么?简单的讲,见就是见解,见解错误了,我们对人、对事、对物、对宇宙种种的看法看错了,这叫见惑,惑是迷惑。思惑是思想,我们对人、对事、对物,想错了。你的见解思想产生了错误,於是乎一切的造作就不正常,这个造作会带来痛苦、会带来灾难。苦从哪来的?自己造作的,自己找来的,本来没有。第二类的叫尘沙烦恼,尘沙是比喻多,像尘土沙一样,真是无量无边的烦恼。第三类叫无明烦恼,无明是对於自己,对於我们本人、我们的环境,本人、环境的真相不了解、不明白就是无明,无明就是不明了。本人就是人生,环境就是宇宙,对於人生宇宙的真相不知道,这叫无明。这三大类的障碍把我们的本性障住了。佛法的教学,无论佛说什么法,无论佛讲什么样的经典,它的宗旨、目标都是帮助我们把这三种障碍排除掉。所以佛的法门很多、经典很多,常说「法门平等,殊途同归」,归到哪里?归到把我们的烦恼障碍去掉而已,去掉了,自性就恢复了。禅宗用参究的方法,教下用研究、讨论经典理论上的方法,净土宗用念佛的方法,密宗用持咒的方法,方法不一样,目的是相同的,都是把这个障碍去掉,恢复自性,这一点诸位同修一定要知道。
因此佛法的教学终极的目标,第一个目标是恢复自性,那么它的修学就是戒定慧三学。本性里面充满了智慧,有智慧对於宇宙人生的真相就完全明了了,就没有无明了,无明就破掉了。所以三学里面,戒定破见思烦恼,慧破无明烦恼,这定与慧也破尘沙烦恼,所以佛用戒定慧三学做为我们修学的宗旨、修学的方针。我们佛弟子学什么?就是修戒定慧。
戒是从我们错误的思想见解上建立的,换句话说,把你错误的想法、看法、做法给纠正过来。错了,教你回过头来怎么做法。譬如杀生是违背自性的,佛教你不杀生;偷盗也不是自性,佛教你不偷盗。种种戒律叫你回头,戒律是叫你从错误的想法、看法、做法,回过头来,这是第一步,第一步从事相上回头。回头之后,你的心就会收敛了,会静下来了。静下来就是定,静下来就是真心。诸位要知道真心本性是没有妄念的。佛在《华严经》上给我们讲,他说「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这是佛把我们凡夫的病根一语道破,这一句话说穿了,妄想、执著。
假如我们在一切法里面断除妄想,一切法里面都不执著了,我们的心就清净了,心就得定了。定是真心,定是本性。由此可知,我们的心里面一天到晚胡思乱想,这不是真心,这叫做妄心。佛要求我们恢复真心,真心起作用是智慧,妄心起作用是烦恼,所以烦恼跟智慧说老实话是来自一个根源,来自心。心清净了就生智慧,心要是染污不清净就生烦恼,所以佛法修学的是要从心地上去用功夫。形式,也就是事相,它能够影响心理,实质上是修心为主。外面境界帮助我们修清净心,这是正确的,所以佛门有种种的仪规、种种的规矩,这些都是帮助我们恢复清净心的方便法,绝对不是一定的方法,是方便法,它可以帮助我们,我们可以适当的采取,来帮助我们达到心地清净的目标。这是佛法教学的宗旨,戒定慧三学。
三学从哪里下手?这个很重要,刚才讲了,要从戒下手,一定要持戒。戒律里面最根本的戒是什么?那我要一问,大家一定说五戒。五戒不是最根本的,最根本的戒律叫三皈戒,三自皈。你们每天做早晚课的时候都要念三皈依,自皈依佛、自皈依法、自皈依僧,著重在「自」,三自皈。这三皈的文是出在《华严经.净行品》里面的,这是后来的祖师把这个文节录下来编成早晚课,这是最基本的戒条,也就是说你要从这个地方做起。现在人会念三皈依,但是他不会做,为什么他不会做?他要会做,他就快乐了。他现在还有许多烦恼,换句话说,就是因为他不会做。皈是回归,就是回头的意思,依是依靠,佛给我们定的这三条是叫我们依这三条回来。
佛是觉悟的意思,觉悟的反面就是迷惑颠倒。佛教给我们,第一,你要从迷惑颠倒回过头来,不要再迷惑了,不要再颠倒了,要依靠自性觉,这个叫皈依佛,所以皈依佛是皈依自性佛。什么是自性佛?觉就是自性佛。再来我们要问,什么叫自性觉?什么叫自性迷?诸位要是细细读《楞严经》,这个问题就可以明了。我听说演培老法师在新加坡讲过《楞严经》,《楞严》是非常重要的一部经典。《楞严经》里面有很长的一段经文,「十番显见」,佛在我们六根根性就举出眼根、见性做一个例子。见性是觉,是自性觉,闻性是自性觉,六根的根性就是自性觉,六识就是自性迷,所以交光法师在《楞严经》的注解里面主张「舍识用根」。舍识用根,就是从识回过头来依根性,那就是皈依佛。你要不懂得舍识用根,你那一句皈依佛叫白念了,为什么?其实你没皈依,你没回头。所以皈依佛,要用交光法师的话来讲就是舍识用根。
舍识用根我们还不懂,还不晓得什么叫舍识?什么叫用根?你先要了解,根跟识作用差别在哪里?识作用是分别、是执著,第六意识是分别,第七识是执著,第八识是落印象,这是识的作用。根性的作用没有分别,也没有执著,也不落印象,它的作用是照见,像镜子一样。镜子照外面照得清清楚楚的,镜子里头有没有落印象?没有。镜子有没有分别、有没有执著?没有。所以镜子比作清净心,清净心对外面是照见。八识,识心起作用,就像照相机的底片一样,照一下,落一个印象进去,再照又落一下,落得里面一塌糊涂,所以对外面什么事情也看不清楚了,这看不清楚就乱分别,胡思乱想,自以为是正确的,这就叫颠倒错乱。能明白这个道理,我们对於舍识用根就明白一点了。
譬如我们见,《楞严经》上佛教给我们,我们眼见,我们用见性见,不要用八识去见。八识见有分别,分别什么?我看到这个人很美,那个人很丑,他有分别。这个人我喜欢他,那个人我讨厌他,这就执著,这就生烦恼了。如果见性去见,是平等的,他没有分别,他没有执著,他没有爱好,一律平等,所以他的心是清净心、是平等心。你看看,你不用第六识去见,你见的结果就是清净心;不用第七识去见,你的心就是平等心;不用第八识,不落印象,你就是觉而不迷,就是《大乘无量寿经》上讲的清净平等觉。这个是自性,这才叫皈依佛。所以皈依佛不是口里念念就算皈依,那个没有用处。真正回来,我们从今天起,眼睛见、耳朵听,听得清清楚楚,看得明明白白,不分别、不执著、不落印象,保持自己心地的清净平等觉,这叫做皈依佛。希望同修要在这个地方去体会,要在这里去做。所以佛法学了,学了就会用,用在哪里?用在生活上,用在穿衣吃饭,用在待人接物,就是在日常生活当中保持自己心地的清净、平等、光明。这是佛教给我们最重要的戒条,这叫根本戒。
皈依法,法是正知正见,就是《法华经》上所讲的「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佛对於宇宙人生的看法没有错误,决定正确。所以我们从种种错误、误会回过头来,要依自性的正知正见,这叫皈依法。自性里面正知正见是本来具足的,这个诸位要晓得是本有的,绝对不需要思考。我想一想,这想一想就坏了,想一想是第六意识才会打妄想,真如本性哪里要想?不要想的。过去佛陀在世的时候,大家来亲近佛陀,有什么问题提出来了,这一问,佛马上就答覆,佛没有说你这个问题让我想一想再答覆你,没有。你们去看经,有没有这种现象?佛不要想的,佛照见。所以一落入思想就错了,就不是性德,就不是正知正见。所以正知正见不要想的,是本性里头本来具足的。由此可知,当你心地清净平等的时候,别人有疑难的问题请教你,你随口就答出来了,这个知见是正知正见。心正,心清净,知见就清净。心正,知见就正。
第三条是皈依僧,僧是清净、和睦的意思。我们现在的心不清净,怎么不清净?我们接触外面的境界会受染污。受哪些染污?七情五欲、喜怒哀乐、贪瞋痴慢,这是染污。佛教给我们,我们要离开这些染污,依自性清净心。清净心中,六祖大师说得很好,「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那是自己的清净心。我们要依这个心,我的心本来干净的,从来不沾染的,在一切境界里面我也不沾染。
这是佛教给我们三条基本的戒律,要从这个地方去做起。五戒、十戒、比丘戒、菩萨戒、三聚净戒,那是方法、是手段,就是如何达到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那有许许多多的手段。这个三大纲领,同修们要记住,你要是得到一个,其余两个都得到了。所以这三皈依,你只要从一个回头,真正有了,依靠自性了,其余都得到。好像我们这个佛殿有三个门,觉门、正门、净门,就是佛门、法门、僧门,佛法僧三宝,你随便从哪个门进来都一样的。你只要从一个门进来了,这三个门你统统得到了。在外面看是三个,里面是一个,统统是自性,自性觉、自性正、自性净,统统是一个。你明了这个道理,你是一个佛弟子,对於一切法,你的心真正会得到清净,不会被外面境界所动摇。
在中国大乘佛法,那一些宗派里面,像禅宗,它走的是觉门,也就是三皈依里面它是皈依佛,它走这个门进来。禅宗之外的教下,像天台宗、贤首宗、法相宗、三论宗,它走的是正门,就是它所修的是皈依法。它要依据许许多多经典来修正自己对宇宙人生的想法、看法,获得正知正见。从经典上慢慢来修正,这是它走正门,它是皈依法。净土宗跟密宗,它是走净门,三皈依里面,它是皈依僧,它走这个门,它是专修清净心。心清净了,知见哪有不正的?哪有不觉的?所以诸位要晓得,一而三,三而一。你明白这个道理了,所有宗派是平等的,没有说这个宗派比那个宗派高,那个宗派比那个宗派要殊胜,没有这个道理。比如这三个门都进到这个佛殿,你从哪个门进来都一样,绝对没有说这个大门正门比那个要殊胜,比那个高。你从那边进来跟这边进来一样的,一样高,哪有高低?所以说「法门平等,无有高下」,你这样子就不会随便批评别的法门。我从这个门进来,你从那个门进来,我绝对不会说你从那个门进来错了,你要从这个门进来才对,这就是偏见、就是执著,这个就是烦恼。
佛说这么多的法门是就各人的根性,我们根性不相同,我们智慧不相等,我们生活条件不一样,哪一种方法你修行觉得很方便、很自在,没有什么大障碍,你就学这个法门就好。所以要记住,无论学哪个法门,一定要依自性三宝。早晚课里面其他什么都可以不要做,不能不打三皈依,道理就在此地。三皈依是我们修学的大根大本。不管中国、外国,大乘、小乘,早晚课诵里面,其他念的经典不一样,念的咒语不一样,但是三皈依是一样的,都有三皈依,你才知道这才是基本的戒条,根本的修学原则。
念佛这个法门在所有法门里面,我们常讲它第一、它殊胜。它第一、殊胜在哪里?刚才讲了,法门是平等的,哪有什么第一殊胜?这第一殊胜是对我们讲的。比如禅宗一定要大彻大悟、明心见性,我们不是那一块材料,参一辈子也不会开悟,这个难。六祖大师在《坛经》里面讲他教学的对象,就是他的学生,是什么样的程度?上上根人。他接引的是上上根人,上上根以下的没分,不是他的对象。不是他的对象,硬要去学这个,如果六祖在世的时候,他不收。现在六祖不在世了,当然你可以钻到禅堂里去,六祖在世的时候是不会让你进去的,为什么?你不够资格。教下的经论太多,要用很长的时间去学习,我们又感觉到时间不够用,又觉得那些经书太多,我消化不了,所以也有困难。要念很多的书,要去研究讨论,很难。
净土宗一本经书就够了,《阿弥陀经》或者是《无量寿经》,这个经典少,只有一本。修行的方法只要念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坐著可以念,站著也能念,走著也可以念,躺在床上也可以念,这很方便。家里有佛像也可以念,没有佛像也可以念,甚至於你工作的时候也可以念,这就是它第一、它殊胜的地方。它第一方便,对我们来讲它很方便,我们学起来很容易不困难,方便殊胜在这个地方,只要你专心去修学,你决定会成就。
古德所说,这是善导大师讲的,善导大师是唐朝时候人,传记记载他是阿弥陀佛化身再来的,那么善导大师的话就是阿弥陀佛的话。他说一百个人修,一百个人往生;一千个人修,一千个人往生,一个都不会漏掉。你想想看这个法门容易、简单、稳当,这对我们来讲真的是第一法门。所以古来其他宗派的祖师大德们,往往到最后,他也感觉到他所修学的法门很难,不容易成就,赶紧回头,专念阿弥陀佛,禅宗里面永明延寿、彻悟禅师就是很好的榜样。教下里面,你看看智者大师,这是天台宗的,回过头来专念阿弥陀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往生传》、《净土圣贤录》都有他的传记。近代那更不必说了,一生专修《华严》的杨仁山居士,念佛往生的;应慈法师是华严宗的大德,也是念佛往生的;天台宗谛闲老和尚,这是我们演公演培法师的师父,宝静、倓虚都是天台宗近代的祖师,统统是念佛求生净土。圆瑛法师大家很熟悉,对於南洋的佛教很有贡献。他老人家一生专攻《楞严》,他的讲堂叫三求堂。我到上海圆明讲堂去参观,去礼拜老法师的遗像,三求堂的对联是求福、求慧、求生净土,圆瑛法师也是念佛求生净土的。这是给我们说明这个法门就是容易、稳当、可靠,所以历代祖师大德在世修学其他宗派的,往往晚年都回过头来专修净土。这些榜样我们看到了,我们自己心里对於佛法许许多多的法门,应该知道怎样去选择,这是智慧。选定了法门,要紧的是一门深入,要专修,不要杂修,更不能乱修。乱修得不到结果;杂修,结果也很不容易。一定要专,要专修。
大众在一起,这是讲共修、讲道场。道场的基本戒条有六条,这是基本的戒条。四个人,不管是在家、出家,如果在一块共修,生活在一起,要遵守世尊教给我们的基本戒条。就正如同我个人修学要遵守三皈依,这个才是佛的学生,真正的佛弟子。大众在一块,这是僧团,要遵守六和敬六条戒,这是根本戒。
六条戒里面第一个是「见和同解」。我们这一个寺院,一个团体,住在这里面的人,在这个里面共修的人,我们的思想见解是相同的,我们的目标是相同的。要以净土宗来说,我们的目标是同生极乐国,是共同弘法利生,把这个法门普遍的介绍给一切众生,这是共同的目标。大家有了共同的目标、共同的理想,住在一起就很快乐。每个人有每个人自己的目标、自己的方向,住在一起很痛苦,所以天天要有争执,天天要吵架,天天见面都不愉快,那是见解不相同。所以我们加入这个道场,必定这个道场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共同的方向,我们要把这一个目标、方向要完成、要达到,这才是真正的道场,是佛道场、是佛弟子。如其不然那就有罪过,这个罪过就很重,什么罪过?我没有照三皈依来做,我说我是佛弟子,现在市面上有很多冒牌货,这冒牌,法院抓到就要处罚。我们在佛门里也冒牌,冒牌的佛弟子,冒牌的佛教徒,不是真的,是假的,这有罪过的。道场也是如此,佛寺里面没有遵照六和敬去做,这个佛寺是冒牌的佛寺,不是真正的佛寺,这个罪过很深,这很多人不知道。所以我们头脑要冷静去想一想,不要为了眼前我得到一点利益,死了以后怎么办?凡是做冒牌的,死了以后多半到三途去了。极乐世界、天堂没有你的分,你说这个可不可怕?
北京黄念祖老居士近年一再的倡导,我们学佛同修贵精不贵多,要真正修行的人在一起,我们才能真正得到利益。不在乎人多,多了没有用处,都是假的、冒牌的多,真的、真牌的货少,你说那有什么意思?道场重实质不重形式,形式建得富丽堂皇,那是外表。有这个外表,里面没有内容,没有真正修六和敬的人在这里修学,这个道场是冒牌的,不是真的,这个罪过就做得更大了,所以他教给我们这个道场重实质不重形式。所以在这个时代,说实在的话,这个道场愈小愈好。小了容易维持,开销少,容易维持,不要去攀缘。你道场大了,开销很大,没有钱怎么办?想尽方法去做法会,或者做其他什么,去把信徒的钱要来,你说这个心多痛苦!这个多难过!这样的心怎么会清净?怎么会平等?怎么会觉?所以道场是愈小愈好。
我在台北有两个道场都很小,我那一个道场大概只有你们这一个殿大而已,很小的道场。一半做讲堂,讲堂只有这一半大,另外一半是宿舍,所以很小。也有同修告诉我,我们应当盖大一点,我说没有必要,小的好。信徒供养多了,多做好事。我做的事情,学印光法师印经布施。所有的供养,我们印经,每年都印了很多的经书送到全世界,这个好,与全世界每个地方广结法缘。所以有人说这个法师法缘很好,法缘殊胜,这法缘怎么来的?结来的。我人没有去,你们已经看到我印的书,已经听到我讲经的录音带。这世界上许多地方我没去,但是他们都在听录音带,都在读经书。经书、录音带分送到全世界,这个做得有意义,做得好。所以我绝对不会多盖一间房子,多盖一间房子,你要晓得那个钱印多少经书!多少人受惠!多少人得利益!所以你讲求这个效果。自己实在讲生活是愈简单愈好,愈简单心愈清净,愈没有烦恼、没有牵挂、没有忧虑,这个多自在!
所以我们如果真正能够依照佛在经典里面所说的那些道理,我们仔细去研究,把这个道理明白了。佛教给我们的方法,我们统统把它做到了,那是快乐无比,确实是离苦得乐。你要是理论不明了,不明了是什么?有疑惑。佛教给我们的,我们都不能够把它做到,做不到,没有去照做,我们所作所为必定会犯很多的错误,这些过失、这些错误,自己要负责任。六道里面,上三善道,下三恶道,怎么去的?是我们自己造作的,这个要晓得。知道了,我们自己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就会谨慎、就会小心。
学佛要学得像佛,心要像佛心,愿要像佛的愿,解要同佛解,行也要像佛行,这才是佛弟子,才是佛的学生,我们自己在学习过程当中才能得到真正的利益、真实的受用。一定要把自己的烦恼、习气慢慢改掉。这是说明我们学佛下手之处,在《楞严经》里面讲的方便。方便还有最初方便,那我今天学了,我今天从哪里做起?这最初方便。
最初的方便,我劝勉同修们去念经,从这里下手。念什么经?一切经里面对於理事性相,面面都讲到的,最圆满的,这部经典当然是《大方广佛华严经》。所以这部经在中国佛教不管哪一宗、哪一派,都公认是世尊的根本法轮,圆满的教科书,也可以把它看作佛学概论。但是这个分量太大了,现在的人工作繁忙,没有那么多时间去阅读、去研究。古人告诉我们,这部大《华严经》你没有时间去阅读,还有中《华严经》,中本的,中本是什么?就是《无量寿经》。清朝初年彭际清居士认为《无量寿经》是中本《华严》,《佛说阿弥陀经》是小本《华严》,他说这三部经里面的内容完全相同,只是文字多少不一样。小本的太简略,意思虽然是具足、圆满,不容易看出来,所以你看到莲池大师的《疏钞》、蕅益大师的《要解》,才晓得《弥陀经》的内容博大精深。因此这三部书,最适当的无过於《无量寿经》。
《无量寿经》我们印得很多,现在在弘法团里面还有不少,大概还有几千册在那个地方,同学们没有的可以向弘法团要,你念这个本子,这个本子分量恰到好处。初念的时候,因为你不熟,念一遍大概要两个小时。你念到三个月,大概差不多一个小时就可以念一遍。你念上半年以后,大概念一遍只要三十分钟。念熟了,常常想佛在经上讲的这些道理,你就不要打妄想了。佛在经上给我们讲的教训,我们要认真去做,把它做到,这才叫做依教奉行。绝对不是把这部经每一天念几遍给佛菩萨听,好像就有交代了,那是错误的,那个没用处。
因此我们专修净土的人,我们的早晚课诵跟一般人这个内容不相同。我在台湾、在美国的道场,我教同修,我们的早课,在家里面自己做早课,香赞可以不必要,三称本师释迦牟尼佛,开经偈,接著就念经。念经如果觉得时间长,我们就不要念全部。所以我的早课,我只定《无量寿经》第六品,只念这一品。这一品是什么?是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所以早课念阿弥陀佛四十八愿。目的何在?希望佛的愿跟我的愿相同,我要学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把四十八愿变成我自己的本愿,我跟阿弥陀佛同心同愿,我的目的在此地。四十八愿念完之后,赞佛偈,大家在一起用赞佛偈。大家不在一起,赞佛偈就不要了。不是共修,赞佛偈就不要了。念佛号,念一千声佛号,回向、三皈依,这早课就圆满了。我们用这个方法。
晚课也是一样,开头三称本师释迦牟尼佛,然后接著开经偈,念《无量寿经》第三十三品、三十四品、三十五品、三十六品、三十七品,念这五品。这五品内容是什么?是佛教给我们,在这个世间哪些是善事?哪些是恶事?教给我们断恶修善,所以这五品的经文我们要把它做到。做到,我们的行跟阿弥陀佛的行就一样。所以早晚课的目标是求与阿弥陀佛同心、同愿、同解、同行,你想想看,那怎么不生西方?决定生西方。所以你课诵有课诵的目标,我为什么要这样做法?我希望达到一个什么目标?这样我这个课诵就没有白做。经念完之后,念佛号,然后回向、三皈依。这是我们在台湾、在美国,许多地方我们专修净土的同修都用这个方法,大家学得很欢喜、很有受用。
所以早晚课诵,早课提醒我们自己,我们今天这一天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不要忘记佛的教训,佛教给我们怎么做,我们一定要依照佛的教训去做,不能违背,早课是提醒。晚课是反省,反省就是忏悔。做晚课的时候,摆开经文念一遍,我今天有没有做到?佛讲哪些是善事,我有没有去做?哪些是恶事,我有没有去断?断恶修善。认真的反省、改过,这是真正的忏悔。所以早晚课是这样做法的。绝对不是说早晚课把经本念几遍念给佛菩萨听听,佛菩萨就欢喜了,我今天交代没事了,心里面照样打妄想,照样起贪瞋痴,这有什么用?这样不但没有用,而且有罪过。罪过在哪里?佛并不在此地,我们只是供的雕塑的佛像,它不是真佛,既不是真佛,你早晨骗它一次,晚上又骗它一次,你想想看你这是什么居心?骗一天还不够,天天骗它,这个罪就很重。所以中国俗话常说「地狱门前僧道多」,什么人下地狱?出家人下地狱。你得要问,出家好事情,为什么下地狱?他每天早晚都骗佛菩萨骗一次,他怎么不下地狱?他是冒充佛弟子、冒充的佛道场,天天打妄语,因为这个缘故才堕地狱,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
这是讲早晚二课,佛弟子决定不能少的。假如我们工作很忙,连早晚功课的时间都没有,佛家还有方便法,这个方便法就是十念法,这是最简单的早晚课。早晨起来洗脸漱口之后,如果有佛像就在佛像的面前做;没有佛像,面对西方念十句佛号。一句就是一口气,合掌的时候,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这叫一念,念十口气,这叫十念法。晚上在睡觉之前做一次,一生不缺,这就是功夫。养成一个早晚念佛的习惯,这样就好。可见得这个法门的确是简单容易,最难得的是稳当,保证成就,经典随分随力去修学。
所以真正一个道场实在讲很难很难,我自己在台湾、在美国,这么多年来,我那个道场里面,同修们在最近才上轨道,我讲的话他们才听。从前我劝他的,他不听,听我讲的时候都点头,点完了就完了,什么都完了,都不能照做。最近我看这个道场同修,他会照做了,所以我看了很欢喜。所以道场里面,平常你去看,没有人在那里谈话,交谈闲话的没有,不是在念佛就是在诵经,非常好。我台湾道场住十六个人,就这么一点点大的地方住十六个人。十六个人在一起没有杂心闲话,除了早晚功课一起做之外,平常各人念各人的经,各人念各人的佛,不会在一块谈话,也不会去看报纸、杂志、电视,都不看,为什么?看那个东西,心都看乱了。不看,所以心清净。大家在一块儿住,一团和气,比一家人还亲密,这好现象。所以我就跟他们讲,我说本来我这个道场,我都放弃了,不想要了,我都走了,现在看看你们这个样子还不错,我还可以多照顾你们几天。肯做了,所以看起来一团和气,真正修六和敬,因为大家都念《无量寿经》,以《无量寿经》建立共识,就是建立见和同解。
我们对於宇宙人生的想法、看法,统统依《无量寿经》做依据。所以我说我们跟谁学?我们跟阿弥陀佛学。谁是我们的老师?阿弥陀佛是我们的老师,我们向阿弥陀佛学习,阿弥陀佛的思想、见解、行持都记载在《无量寿经》。假如我们把这部经完全做到,百分之百的做到那你就是阿弥陀佛,你跟阿弥陀佛没有两样。阿弥陀佛,我们在平常课诵本里面看到,八十八佛里面看到,法界藏身阿弥陀佛。这个地位跟普通的佛不一样,普通佛没有称作法界藏身,所以古德尊之为「佛中之王,光中极尊,十方三世一切佛,阿弥陀第一」。我们今天是找到第一的佛做我们的老师,做我们修学的榜样,这个实在是太幸运了,应该自己要知道珍重、宝贵,就依照《无量寿经》修学就好。假如对这部经不能理解的话,我们上一次在弘法团将《无量寿经》讲过一遍,这一遍有录音带,弘法团有,可以请得到,也可以借得到。那一套带子现在几乎也流通到全世界了,特别在大陆,我最近到大陆去转了一圈,知道很多的地方都有这一套带子,有许多人都在听,帮助大家理解《无量寿经》。
同时黄念祖老居士有注解,这个注解我过去带了不少到此地来,听说已经送完了,这个地方没有了,没有关系,我现在再印第二版,第二版已经印出来了。第三版是修订本,老居士自己修订的,我们现在重新在作版,大概五、六月间可以出版。书印出来之后,我们会大量的送到此地来,这是帮助诸位理解。
我们读经是修觉正净,是修戒定慧,读诵是修这个。研究、探讨是断疑生信,断疑生信之后才能够帮助别人,把这个法门经典介绍给别人,我得的好处希望大家都能得到,得到的人愈多愈好。我们将来生到西方世界,阿弥陀佛与诸上善人一定会开大会来欢迎,为什么?因为你带了很多人去,不是一个人去。所以我们自己去,我们要带一些人去,带得愈多愈好,要把这个法门普遍的宣扬、普遍的介绍。这是说我们下手就从这部经下手就可以。
年老的人读诵不便,你就记住我刚才所讲的,只念第六品、第三十三到三十七品就可以,为什么?这六品经文是全经最重要的。没有时间、没有精力全部读诵就读这一部分,这样就好,要努力去做到。除了读经之外,佛号不中断,这一句阿弥陀佛,在一切时、一切处所、一切环境,顺境也好,逆境也好,我心里面的佛号不断。念佛秘诀就是不怀疑、不间断、不夹杂,不可以一面念佛,一面又想别的事情,想别的事情就夹杂,这一夹杂,心就不清净。由此可知,专修的重要,专修的好处,这样才能真正的成就。
中国自古以来历代祖师大德的教学,特别是培养人才,没有上过课的,没有办过佛学院的。你们去查查《大藏经》,你们去查一查佛教的历史,过去哪一位祖师大德办过佛学院?哪一位祖师大德曾经给人上过课的?没有。这个没有,人才怎么训练出来的?怎么培养出来的?方法非常巧妙,这个方法就是复讲。师父讲经,跟大众讲经,讲完之后,你重复讲一遍,这样训练出来的,这是我们佛门讲的复小座。接受这样传统的教学,现在法师已经不多了。我所知道的,我们演公是这个方法出来的。他是在天台,他小时候,他出家很早,好像是十几岁就出家,在观宗寺跟谛闲老和尚,谛老看他很聪明,就叫他讲小座复讲,所以他是这个基础培养出来的,现在人很少。我过去在李炳南老居士的会下,我跟他十年,也是讲小座讲出来的。老师讲经,我们有几个专门学讲经的同学在一起把老师所讲的重复讲一遍,讲完之后,同学们大家再互相研究讨论,你哪些地方讲错了,哪些地方讲得不清楚,哪些地方使听众会怀疑,一样一样的把它挑出来,我们再改进,下一次讲就把这个毛病改掉,一次一次的修改,这样训练出来的。不是老师上课教导的,是讲小座出来的。
这个方法要追究根源,最初的根源从哪里来的?从阿难尊者来的。你看看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讲经说法,佛灭度之后,阿难讲小座复讲,把佛从前所讲的重复再讲一遍。同学们大家听,听了都觉得没错,承认了,记录下来,成为经典。所以佛门教学,可以说复小座是从释迦牟尼佛、阿难尊者代代相传,传下来的,我是受这个教育。
佛学院,我过去做过院长,我也做过老师,自己很惭愧,也忏悔,那些年实在讲是误人子弟,造罪过。学生在佛学院学了几年什么都学不到,还是复小座得真正利益。所以我现在在台湾、在美国,跟我在一块学佛的同修,发心讲经的,我都教他复讲。现在复讲很容易,因为有录音带。你想学什么经?想学《无量寿经》,我把《无量寿经》录音带给你,你去照著讲。讲的方法,一个星期讲一次,要把录音带统统写下来,大概要写一万字。他每一个星期写一万字的讲稿,然后上台去讲。讲了同学们再切磋琢磨,再研究讨论,再把里面的缺点改掉,所以他们将来再讲一定比我好。为什么?我所讲的给他做底本,我这个底本里面所有的缺点,他们统统都改进了,这就叫一代比一代高。所以我今天教学是用这个方法。我不给他们上课,他们每天讲经,我坐在最后一排听讲。学生讲演没有扩音器,要训练他讲演的态度。我坐在最后一排,如果我听不见,他声音不够标准就不行。我坐在最后一排,要我能够听得见,听得清楚。同学们批评、检讨,最后我做十分钟的总批评,让他改进,所以他的东西就比我好,就高过我。我们是希望学生一代比一代高,我们才对得起佛陀,才对得起众生。如果这个学生一代不如一代,都不如我,那我就是罪人,我怎么能对得起佛菩萨?像盖房子一样,我盖地基,我的学生盖第一层,他的学生再盖第二层,愈盖愈高,愈盖愈庄严,这样的完成。
所以我们的方向、目标是共同的,没有个人的利害,是佛法整体的利益,是一切众生共同的福德、因缘。我们想的是这个,我们念的也是这个,我们今天做的也是这个,所以大家又没有自私,没有各人的目标,在一块就非常融洽。我们在一块是建筑一个共同的目标、共同的事业,决没有个人,个人贡献给这个团体,这个团体是佛教,这个团体是一切众生真正的幸福,正如佛在大经里面所说的「惠以众生真实之利」,「惠」是我们给一切众生最真实的利益。
我把我们当前所做的这一点点提供给新加坡的同修们,给大家做一个参考。因为我个人力量非常有限,所以做的规模很小,现在正式跟我学的学生只有五个人,我希望将来能够达到十个人。所以我们的环境,就是场所、财力很有限,十个人的生活能维持。不像新加坡任何一个道场,它的规模、力量、人力、财力都十分的雄厚。如果大家能够像这样做,我们的佛教前途是一片光明,真是世界整个人类的幸福,那真正有寄托。这是我对於新加坡同修们一点的期望。万佛林可以说跟我也很有缘分,我第一次到新加坡来,就在这个地方住了三天,上一次来也在这里做过讲演,所以我对於这个道场有比较深厚一点的感情,对它的期望就更深。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这一次在弘法团讲《弥陀经要解》大意,还有六天,诸位同修有时间,欢迎到那边去一起来共学,谢谢诸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