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佛教 (第二集) 1980 美国阿拉巴马 档名:17-007-0002
今天我们接著看第二页。大乘佛法与小乘佛法最大的差别就是菩提心。大乘人一定要发菩提心,小乘人没有菩提心。什么叫菩提心?四弘誓愿就是菩提心,这是修学大乘一定要有的。四愿实在说只有一愿,第一愿最重要,「众生无边誓愿度」这一愿。「众生」在佛法里面有两种说法,一种是广义的说法,也就是这个名词的本义,一切众缘和合而生起的现象都叫做众生,这就不仅包括动物,植物、矿物,所有一切自然现象都是众缘和合而生起的,所以这个名词的定义非常广泛。就狭义而说,专指有情,我们现在讲动物,这个说法从人的范围扩大多了。四弘誓愿主要是讲有情众生,也就是我们今天讲的动物,有感情的。「度」这个字用现代话来说就是帮助他、协助他,他有苦难我们帮他解决,他有迷惑我们帮助他破迷,度众生就是帮助一切众生,就是我们今天讲的为社会服务,为大众服务,在佛法都是用「度」字来含摄,这个愿非常的广大。
为了要帮助一切众生断烦恼成佛道,你本身要有能力,否则的话,有这个愿没有能力,这个愿是空的,这个愿永远不能实现。要具备什么样的条件才能够帮助众生、造福社会?中国人常讲「品学兼优」,要有良好的品德与学问。底下两愿就是培养自己的品德学问,第二愿「烦恼无尽誓愿断」是成就自己的品德,「法门无量誓愿学」是成就自己的学问,有品德、有学问才能造福社会。
末后一愿,「佛道无上誓愿成」,为什么要有这一愿?没有这一愿,我们对於社会、对於众生的贡献不能够圆满,为什么?智慧、品德没有达到最高峰就不会圆满,所以一定要成就佛道,成佛道就是成就究竟圆满的智慧。由此可知,后面三愿都是要圆满第一愿,四弘誓愿是以第一愿为中心。
修学大乘佛法都称之为菩萨,菩萨一定要发菩提心,一定要具备这四大弘愿,这四愿就是菩提心。马鸣菩萨在《大乘起信论》给我们解释菩提心,是「直心,深心,大悲心」,释迦牟尼佛在《观无量寿佛经》里面给我们讲的是「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说的名词不相同,意思是相同的。如果我们把这两个说法合起来看,菩提心的意思就很清楚。
菩提心跟儒家所讲的「诚意、正心」确实完全相同。儒家讲「诚意」就是菩提心里面讲的「直心、至诚心」。儒家讲「正心」是把菩提心的深心跟大悲心合在一起,合成一个;佛法也就是把儒家「正心」分开来讲,分开成两个,两个就更详细。直心就是菩提心之体,就是至诚。至诚,诚的定义,过去曾国藩在读书笔记里面给「诚」下了个定义,这个定义非常符合佛法所说的,他的定义说「一念不生谓之诚」,也就是六祖所说的「本来无一物」,那是「诚」。如果心里头有一物,这就不诚,就不是真心。真心起作用,这个作用一个是对自己,一个是对别人,对自己就是深心,深心就是清净心,对自己心地清净,这是最高的享受;对别人就是大悲心,大慈大悲。《观经》里面讲「回向发愿心」就是大慈悲心。将自己所做一切功德与大家共享,这叫「回向」。「发愿」,就是前面的四弘誓愿,发愿能够利益大众、造福大众,这个心量非常广大。
真正要将菩提心显发出来也不是个容易事情,每个人都想发这个心,心发不出来,实在讲这个心是我们自己本来具足的,六祖大师说得很好,「何期自性,本自具足」,本来具足的现在为什么发不出来?佛跟我们讲有障碍,必须把这个障碍去掉。障碍是什么?一个是烦恼,前面讲的断烦恼,另外一个就是所知,所以有「法门无量誓愿学」。这是两种障碍,一个叫「烦恼障」,一个叫「所知障」,障碍我们自心本具的菩提大觉,所以心发不出来。儒家讲的也是讲这桩事,所以在「诚意正心」之前有「格物致知」,实在讲儒家的格物致知就是佛法里面讲的破烦恼障、破所知障。「物」就是物欲,就是欲望,格物就是把物欲舍弃,把物欲放下。「格」是格斗,我们要跟五欲六尘格斗,一定要战胜它,也就是要克服它。「格物」就是佛家讲的「断烦恼」,「致知」就是佛法里面讲的「学法门」,然后意才能诚,心才能正。诚意正心底下的效果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平天下就是以平等心看待天下一切众生,这就是大乘佛法常讲的佛知佛见。佛菩萨是以清净心、平等心来观察世间。儒家实在讲是提出个大纲,而佛法讲得非常详细。
大乘佛法建立在菩提心的基础上,它修学具体的大纲就是「六度」,六度的纲目:「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这在《华严》说得特别详细。《华严》用十代表圆满,所以它把六度也说成「十度」,「十度」是后面再加「方便、愿、力、智」,实际上这四种都包括在「般若」里面,所以是把「般若」这一度展开详细说。
「布施」非常重要,也就是修学的手段,非常重要。我们在《金刚经》,尤其是江味农居士的《金刚经讲义》,他对於布施说得特别的详细。江居士一生专攻《金刚经》,在《金刚经》上下了四十年的工夫,他的注解可以说是古今《金刚经》注解的集大成,你看他这部注解等於是把古今一百多种注解都看了,这是很难得、很好的注解。初学佛的人如果著重在佛学常识这一方面,那《金刚经讲义》就非常好,法相名词、专门术语都解释得很清楚,所以可以把它当作佛学常识来读。布施归纳起来讲,有三大类,第一种是「财布施」,第二种是「法布施」,第三种是「无畏布施」。
我在过去初学佛的时候,第一次跟章嘉大师见面,我那个时候很年轻,二十六岁,见章嘉大师。我见他的时候,我告诉他老人家「佛法很好,我很幸运,很想学,有没有方法让我很快的就能够得到?」章嘉大师教学的方法是道道地地中国过去祖师大德传统的教学法,他就一点都不罗嗦。我提出这个问题,他看著我,很注意的看著我,看了半个小时。他看著我,我看著他,看了半个小时。实在讲这是他的一种方法,用这个方法把你整个情绪、心境定下来,半个小时就说一个字。我们在等,很专心、很用心的在等他开示,等了半个钟点,他说了一个字,他说「有」,有方法,说了一个字又不说话了,又等了差不多有五分钟,时间没有那么长了,他老人家慢吞吞的说了,「看得破,放得下」,他说的语气很慢。我们是没有这个修养,沉不住气,我立刻第二个问题接著问,「从哪里下手?」他老人家说了两个字,「布施」。第一次见面,我跟他在一起坐了两个小时,没有讲到十句话,很受用,那种气氛摄受能力非常难能可贵,过去没有这种经验,这个话一个字一个字能够叫你永远记住不忘。他跟其他一般人解答问题不一样,向其他的法师大德们请教问题,他跟你说了很多很长,说到最后不晓得他说些什么,章嘉大师言语简单。由此可知,布施可以说是菩萨从初学一直到成佛都不能离开。
我那天离开,章嘉大师送我到门口,非常慈悲的跟我说,他说「我今天跟你讲了六个字,你好好的去做六年」,他叫我去做六年。我们第一次见面,还真听话,就真去照做,做了六年果然就有感应,这个感应就是出家的因缘,自己就晓得好像出家因缘成熟。那时我在台中,我跟同学们讲,大概六个月之内一定出家,我说这个话不到一个月,一个月之后台北就有法师请我出家,前后一共请了九次,我看他心很诚就答应了。所以我出家不是我找师父、找庙,是师父请我的。因为我出家是有很多条件的,决定不赶经忏,决定要给我时间研究经典,我要走弘法的路,我不做法会、不做经忏佛事。到台北出家,我每个月要到台中去住一星期亲近李老师,那么往返台中的费用寺庙要帮我负担,很难得,大概在台湾这种特殊的例子找不到。条件统统谈好了,我就答应出家,所以有预感。
佛告诉我们布施,你只要修这个因,后面必然有果报,财布施的果报是得财富,发大财的这些人是前世修的财布施。法布施得智慧,你所懂的方法、技能能够很欢喜的教给别人,传授给别人,这是法布施。法布施的果报是聪明智慧,这个世间有许多很聪明的人是前世修的法布施。无畏布施的果报是健康长寿,无畏是说有一些众生身心不安有恐怖,你能够保护他,使他离开恐怖,这叫无畏布施,所得的果报是健康长寿。我们观察这个世间有很多确实是富贵人家,有地位、有财富,并不很聪明,这就是他前生修的财布施,偏重在财布施,法布施少,所以就得这个果报。有些人非常聪明,但是一生生活非常清苦,这样的人就是佛法讲的他前一生的法布施多,财布施少,所以他有聪明智慧没有财富。在我这一生当中所看到的,我看方东美先生是前生修的法布施多,没有修财布施,所以一生很清苦。他在台大当教授拿了一点薪水,他告诉我,有的时候遇到好的参考书想买没有钱买,清苦到这个程度。
他是真正有远见,三十多年前我们亲近他的时候,他也常常讲台湾的教育全盘失败,他说以后的麻烦大了,在那个时候说我们还没有很深的体会。他告诉我们,台湾是个小岛,是个海岛,在这样一种地区、地域之中,大学只要有两所就够了,不应该办这么多大学。大学办多了,大学是训练培养通才,将来这些人才都出来了,到时候没有那么多位子坐就要造反了,就要打架了,社会问题就严重了。三十年前讲的,三十年之后我们就看到了,他的眼光很厉害。三十年后这种台湾动乱的社会现象就出现了,三十年前就看出来了。他说应当向科技发展,一个海岛只有两个方向,一个向海上,一个是天空,他说我们应当多多的培养航海、航空人才,往造船、造飞机的方向努力。实在讲如果三十年前我们政府采取他这个做法,今天台湾是世界上第一强国,那个富有是决定远远超过日本,我们是造船的王国、造飞机的王国,那还得了!中国人有的是聪明智慧。向这一方面去研究发展的确是非常好的一个方向,可惜教育机构没有采纳他的意见。真正有学问、有远见,那么一生非常清苦,佛经一对照,这就是前世法布施修得多,财布施修得少。所以布施,我们要想自己财富不缺乏,财用够就好,智慧增长,健康长寿,佛告诉我们要修因,那三种是果报,不修因哪来的果报?果报是从修因当中得到。
第二,「持戒」,持戒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守法。戒律就是生活规范,也就是今天我们所讲的法令规章,这一定要遵守,大家都不遵守,社会就乱了,所以佛教给我们一定要培养守法的观念。家有家规,国有国法,这一定要遵守。我们中国人很奇怪,到外国很守法,买东西排队规规矩矩,可是一回到中国之后他就不守法了,一点秩序都没有。由此可知,守法不是不能做,好像在中国社会没有这个习惯,实在讲外国人这种守法的观念是我们应当要学习的。
戒律是活的不是死的,它的精神只有两句话,「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诸恶莫作是小乘戒,众善奉行是大乘戒。大小乘从哪里分?小乘戒就是专门对自己,不是对别人,大乘戒不是对自己是对别人,大乘是利益一切众生。小乘是独善其身,兼善天下是大乘。所以大乘戒是众善奉行,与一切众生有利益的事情我们要尽心尽力去做,为什么?尽心尽力去做就是布施,我用我的财富去做是财布施,我用我的智慧去做是法布施,我用我的劳力去做是无畏布施,三种布施具足,所以果报很圆满。一定要为一切大众牺牲奉献,一定要这样去做。自己清心寡欲,欲望愈少,生活愈是愉快,这是一定的道理。中国古人所说的「人到无求品自高」,无求於人,这个身心自在,这是真正的幸福美满,但是一定要发心贡献社会,无求於人还是要贡献社会,这是佛法的精神。
关於戒律,佛讲得很多,在三藏里面它称之为律藏,由此可知,佛对於社会秩序与人际关系非常重视,这才能够确实保障世界的和平。佛经里面主要是讲原理原则。因为这部分是我们的生活规范,所以佛也讲得很微细,这个微细的解释制定许多戒条,就好像法律条文一样。诸位一定要知道,它是当时三千年前印度那个生活环境里面制定的,现在时代变了,我们今天的思想、意识形态、生活方式统统都变了,所以那些戒条已经很不适用了,适用的戒条不多,不适用的占大部分,所以戒律一定要讲求现代化、本地化,精神不变,条文可以修订的。所以戒律传到中国,这唐朝时候,百丈大师给中国寺院定了一个清规,马祖建丛林,百丈立清规,中国丛林制度是百丈跟马祖两个人创始的。马祖道一禅师,《六祖坛经》上有他的老师,他的老师是怀让,怀让的学生就是道一和尚,他姓马,禅宗里头称他为马祖,不是台湾的马祖,跟那个完全不相同,这是道一禅师。这个清规就是戒律的中国化、本地化、现代化,因此以后在中国每一座寺院都有它自己的规约,所以你晓得这个精神就知道它的可贵。
我们到外国一定遵守外国文化。每一个时代,每一个地区,他们的风俗习惯、道德观念,都包括在持戒守法里,我们能遵守,跟当地人、当事人融成一片,他们就很乐意接受佛陀的教育。所以我见到有一些法师大德到国外来弘扬佛法,法缘很不殊胜,没有人听。第一天有人听,人愈来愈少,讲了三、四天都没人了,什么原因?说实在话,他所讲的佛法没讲错,按照古人的注解去讲怎么会讲错?没讲错,不过讲的不合时代。他叫人学佛,譬如我们选唐朝人的注解,好注解,叫外国人去做中国人,还得要做中国唐朝的人,这怎么行!怎么能接受?当然不能接受,所以虽然讲得没错,但是不契机。所以给中国人讲有中国人的讲法,跟外国人讲有外国人的讲法,必定要符合他们的生活方式、意识形态,这样他听起来就有兴趣,所以佛法要灵活运用。
《金刚经》上说得很好,佛无有定法可说,所以佛法是活的。我常常比喻佛法像一棵树,树根、树干不变,枝叶花果年年发新芽,年年开新花,年年结新果,那是新的。这就是经典文字是不变的,讲解是千变万化,同样一部经,汉朝时候是一个讲法,当时人得利益,到唐朝时候又是一个讲法,你看汉朝注解跟唐朝注解里面的讲法就不相同,为什么?它要适合当代人。假如汉朝的注解唐朝还能适用,唐朝人何必要注新的注解?何必找这个麻烦?就是虽然在一个地区,时代不相同,需要不一样,讲法就要有变动,还是一样的经文,讲法不一样。那么到宋、元、明、清,你看每一个时代有每一个时代的解释法,经文没有动,在应用的时候它有无量义,这称之为「经」,超越了时间、空间,这是很了不起的。它的文字是活的不是死的,所以对中国人有中国人的讲法,对日本人有日本人的讲法,对美国人有美国人的讲法,不是一成不变的,这才能利益众生。所以佛法一定要开智慧,开智慧一定要心清净,清净心起作用,这是通权达变,你才能够运用自如。这是举戒律的一个例子,所以它是讲的原理原则,原理原则决定不变,「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戒律是手段,布施、持戒都是手段,乃至於忍辱。佛法到中国,翻译的时候,六度里面,意思就是「忍」,为中国人特别加上「辱」,因为佛法到中国来之后,看到中国人有一个很严重的执著,中国古人所讲的「士可杀,不可辱」。士是读书人、知识分子,杀头没有关系,侮辱不行,把侮辱看得比死还要重,所以你看得这么重,翻经的时候就翻「忍辱」,辱能够忍那还有什么不能忍?没有不能忍的,所以就采取「辱」。这个字实在讲是专门对中国人而翻的。这是叫我们要忍耐,无论什么事情。忍耐又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自然的灾害,我们要忍。第二种是人为的加害,也要忍受。第三种就是修学,读书修学也要有耐心,没有耐心你的学业不能完成。大学四年,你得有四年耐心,没有四年耐心你学业不能成就,学佛法的时间更长,所以一定要有长远心、有恒心去学。
「精进」,「进」是进步,永远在进步,不断在进步,而且精,精是精纯,这才能够达到底下一个目标,就是「禅定」。定从哪里得来的?布施、持戒、忍辱、精进才能够得定。通常简单讲就是戒、定、慧,因戒生定,因定发慧。细讲,禅定前面的预备功夫就是布施、持戒、忍辱。布施简单讲就是放下,放下什么?把心里面的妄想、执著、烦恼、忧虑、牵挂统统放下,我们的心才清净。无论是自己独处或者是与大众接触,我们守法,守法就不会有外面干扰。更能够忍辱,纵然有人对我们误会,我们也不必去计较,这样心才真正能够定得下来,功夫成就了。定能生慧,「般若」是梵语,翻成中国的意思就是觉,所以智慧是从定得来的,定是前面四种功夫成就,这是大乘菩萨修学的六大纲领。
修行是修正行为,这一定要认识清楚。现在有很多人认为修行一定是每天念经、念佛、拜佛,那只可说是修行里面的一种方法而已,无量无边的方法之一。我们要不要这样做?不这么做也一样。真正修行在哪里?起心动念。我的想法、看法错误了,立刻要回过头来,修正过来,这叫修行。真正修行是在心地下功夫,是在生活行为,寺院里面做的课诵那是形式,在寺院里面这个形式是必要的。我们在家学佛有早课、晚课,早晚课在初学人来讲是必要的,到提升到一个境界这就不是很重要了,不注重形式。初学的人,形式是提醒自己,早课是提醒,提醒自己今天不要忘记佛给我们说的教训,我们要做到。晚课是做反省的功夫,我今天有哪些做到、有哪些没有做到,没有做到的希望明天能够做到。所以早晚课真正用意是在此地,早晚课绝对不是念给佛菩萨听的。所以早课是提醒自己,晚课是反省,改过自新。
「十大愿王」,《华严经》普贤菩萨,这可以说是大乘佛法里面最高级的境界,那些菩萨们修行的纲领,这是十大纲领,称为十大愿王,第一个是「礼敬诸佛」,经上跟我们说得很多。诸佛是谁?哪些诸佛?佛在《华严》、《圆觉》里面告诉我们「一切众生本来成佛」,所以这个十愿是很不容易,要把我们以对待佛这样最恭敬的心对待一切众生。你对任何一个众生不敬就是不敬佛,这一条是真难修,所以这是大乘佛法高级菩萨来修的,真正是平等心,所以对待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没有不恭敬,是一个清净的恭敬心处事待人接物。佛这样教给我们,实际上儒也是的,《礼记》翻开来第一句就是这个意思,第一句是「曲礼曰:『毋不敬』」,就跟普贤菩萨这一条完全相同,所以佛法到中国会被中国人这样的热爱接受真的是有道理。孔子跟释迦牟尼佛没见过面,没有会谈过,他们的见解在很多方面都是相同的,观念、方法都相同。教我们礼敬,敬是本性、性德,对人要敬,对物要敬。对物,譬如桌子,你每天把它擦得很干净,摆得很整齐,这是对它的礼敬。对事,任何一桩事情你决定尽心尽力、认真负责,这是对事的礼敬,不在乎这个事做得圆不圆满,尽心尽力即使不圆满也是圆满。所以这个十愿都是以人、事、物为对象,所以称之为大愿,都是恭敬心、真诚之心。
第二,「称赞如来」。称赞跟礼敬就不一样,礼敬是完全没有分别,完全平等,对好人礼敬,对恶人也礼敬,恶人也有佛性,他不是没佛性;对佛菩萨礼敬,对妖魔鬼怪还是礼敬,应当要平等的礼敬。不能说佛菩萨我要对他特别尊敬,他一天到晚做恶事,坏人,我对他就差一等,这是凡夫心,这个心不平等。你的心不平等就是还有迷,还没有觉悟,真正觉悟的心是平等的。「称赞如来」,如来跟佛有什么两样?有两样,佛是从形相上讲,这个没有分别,如来是从本性上讲,这个意思就是说这个人的思想言行与真如本性相应,我们应当要称赞,与真如本性相违不能称赞,礼敬而不称赞,这个诸位读《华严》就能了解。
《华严经》里面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五十三位善知识,这五十三个人是什么样的人物?男女老少、各行各业,实在讲就是代表我们现实的社会。我们从早到晚所接触的各行各业,这些人物里面有行善的、有造恶的,所以这五十三位菩萨里面确实就是表现这个。五十三个人以出家身分出现的有五位,其余统统是在家,有从政的、有经商的、有做工的、有教学的、有做医生的、有航海的,还有天文学家的,样样都有,各行各业都有,有妇女也有小孩。这些人,有些人的思想言行是正确的,有些人所作所为不正当,善财童子对他有礼敬没有赞叹,所以我们讲赞叹如来,如来是讲性德。这五十三个人,善财童子对三位菩萨不赞叹,第一位是胜热婆罗门,这个人代表愚痴,他做事情愚痴,所以善财童子尊敬,一样的礼敬,对他没有赞叹。第二位是甘露火王,这个人代表瞋恨,脾气很大,稍稍得罪,他就要惩罚,很严重的惩罚,杀人如麻,善财童子也恭敬,不赞叹,这个行为不赞叹,与本性不相应。第三个人是伐苏蜜多女,她是妓女,所以善财童子对她很尊敬也不赞叹。这是代表贪、瞋、痴。
所以五十三参实在讲就是我们眼前现实的社会,社会里面一切人、一切事物我们要礼敬,但是他所作所为是善的,对这个社会有利益,我们赞叹他,如果对这个社会不是个善行,是不善的,我们对他礼敬不赞叹,差别在此地。所以《华严经》末后的四十卷,可以说就是这十大愿王如何运用到生活上,如何运用在处事待人接物上,做出一个样子给我们看。所以方东美先生对这部经是赞叹备至,他说《华严》是全世界最好的一部哲学概论,他说它有圆满的理论,有周密的方法,后面最难得的还表演,做出样子来给我们看,这真正是难得,是最圆满的一部好书。
第三条,「广修供养」。供养就是布施,布施而称之为供养,这是讲有恭敬心,布施里头不见得有很恭敬的心。因为前面有礼敬诸佛,布施又加上礼敬就是供养。
「忏悔业障」,什么叫做业障?障是障碍,障碍了我们自己本有的智慧德能,障碍去掉了,本性的智慧德能就透出来了。像六祖开悟了,开悟是什么?障碍去掉了,本性显露了。他向五祖提出他的心得报告,这是五祖在半夜传法给他,这是讲《金刚经》,《金刚经》没讲多少,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他就悟了,障碍就去掉了,下面不要讲了,下面都通达了,什么经都不要讲了,世出世间一切法都通达。所以他提出他的心得报告,「何期自性,本自清净」,心本来是清净的,不是从外头得来的。「何期自性,本自具足」,我自己心中,世出世间法里头没有一样缺乏,智慧、功德、才艺、能力,样样不缺乏,是我们一般世间人赞叹神的话:「全知全能」,自性是全知全能。末后一句话说得更好,「何期自性,能生万法」,虚空宇宙这万法从哪来的?都是从自性变现。
所以现在我们自性不能起那么大的作用就是因为有障碍,这个障碍就是业障。业障有两大类,前面所讲的烦恼障、所知障。怎样忏悔?我们每天在佛菩萨面前磕头拜忏就忏掉了吗?没这回事情,我看你是愈拜业障愈多,真的是搞错了。诸位要知道,心清净就没有业障,障碍就去掉了。修觉正净,业障就消除,这叫做消业障。就好像我们拜梁皇忏、拜水忏,夏莲居老居士也用这个来接引初机,喜欢拜忏,我编个本子给你拜,夏老居士特别编了一部《宝王三昧忏》,这本书的经文是夏老居士会集的,《宝王三昧忏》跟《净修捷要》都是他编的。经是讲理论的,忏跟捷要是修行的方法,所以解行都在一本,特别印成一本便利於专修净土的同修们用,专修这一本就够了,全都在其中。我们这个本子印了很多,供养大众。诸位要知道念佛就是忏悔业障,读经也是忏悔业障,心里头的妄想、杂念多,业障很重;妄想、杂念少,业障就轻,所以你要晓得什么叫业障,怎么去忏除,心真正清净就没有业障。
第五教给我们「随喜功德」,这是特别对治众生的嫉妒心,嫉妒心是大烦恼。所以佛教给我们见到别人的善行,见到别人的好事,不但不要嫉妒,应当要生欢喜心,不但要生欢喜心,应当尽心尽力帮助他,成人之美,要有这个心量。为什么?他好,不是他一个人好,他会带给整个社会好,所以我们一定要尽心尽力去帮助,不可以嫉妒,嫉妒就是造罪业。现在教育里面不讲这个,都讲求追求各人的利益。实在讲中国古代的教育是教人念念要想到大众的利益,想到国家社会整体的利益,中国古代教学,儒家是教给我们这个,就是在形式上也表显得很明白,时时刻刻提醒自己。
从前做官,做地方官吏(县市长、父母官),他要「作之亲、作之君、作之师」,所以地方官吏有这三个使命。「亲」是什么?要把老百姓看作自己的子弟,这样去关心他,这样去爱护他。「君」是领导人,你要去领导他。「师」是老师,你要教他。比现在讲公仆这个意思殊胜得太多。仆是仆人,这个关系哪有父母对自己家人那么样的亲切,不一样。做官戴的帽子叫「进贤冠」,这帽子像楼梯一样,后面高出来,前面低一级,后面高一级,这代表什么意思?代表念念当中希望底下一代要高过我们,我们的社会才有进步,国家才有前途,所以天天看著这顶帽子就想到要培养底下一代,希望下一代超过我们。现代人不去研究,不去探讨,一句话把它抹杀掉,「专制」,这就很糟糕,它并不专制,所以人家问我赞成什么制度?我说我还是赞成皇帝,皇帝出来了,天下太平,老百姓真正享福。这是讲的「随喜功德」,现在的话说「成人之美」。
第六是「请转法轮」,佛法教学是用法轮来表法,换句话说,「轮」在佛教里面是标志。通常佛门里标志有三种,一个是「卍」字,一个是莲花,用这三个来代表。「卍」字代表吉祥,万德吉祥。莲花代表清净,代表超越。莲花的根生在泥土里,泥土是染污,染污代表六道,莲生出来之后,它当中有清水,从泥里面长出来,水代表四圣,这就是十法界。水代表四圣,四圣就是声闻、缘觉、菩萨、佛,莲花开在水的上面,这就是超越十法界。由此可知,佛教给我们,《金刚经》上说得很好,「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法」是佛法,佛法是手段不是目的,你不能执著,到最后佛法也舍掉,你才顶天立地。所以它是代表这个意思,也就是到了真正的清净,连佛法都不染。我们在没有达到这个境界的时候,我们要,这好像过河一样,在没过去时我们要船,过河了,这船就不要了。佛法是手段不是目的,目的是恢复你自己的自性,你自己自性圆圆满满恢复了,一切诸佛之法都不要了。这的确是一个很好的工具,没有牵著我们鼻子走,不是说它那个是正确的,你要不舍它,那你糟糕了,不舍它,你永远不能达到目的地,就好像我过河要坐船,舍不得离开船,那你怎能到达彼岸?到达彼岸一定要把它舍掉,所以到最后佛法也要舍。佛法给我们做一个工具,不是目的,这要晓得。这讲得的确是合情、合理、合法,实在叫一切众生得利。
莲花代表清净,法轮代表空有不二。轮是圆,诸位晓得有圆周,圆心就是「空」,但是不当作「无」讲。空是有,虽有没有痕迹、没有形相,所以叫空。《心经》里面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有」从哪里来的?「有」从空来的,所以它不叫无中生有,叫「空中生有」。空是有,空不是无,无不能生有,空能生有,所以空叫真空,有叫妙有,空跟有是一不是二,这非常难懂。我们今天把空跟有分成二不是一,所以这个里面问题就很多,许多问题就产生,如果哪一天晓得空跟有是一不是二,就是梦醒了。《心经》虽然很少,二百六十个字,非常难懂,完全是如来果地上的境界,是六百卷《大般若》的精华。现在差不多学佛的人都会背诵《心经》,都念得很熟,意思很难懂。法轮代表佛法,佛法是讲「性相一如,空有不二」,所以用轮来代表。请佛讲经就是「请转法轮」,「转」是从那个地方运转给我们,就是把佛的知见传授给我们,「转」就是有传授的意思。
第七,「请佛住世」。毕竟我们一般人不是天才,不可能佛给我们讲一次、二次我们就开悟了,像六祖那样的天才在中国历史上也很难找得到,像他那样可以,听一次、二次他问题就解决了,大多数的人不行,必须要长时间的学习、薰修。换句话说,亲近老师就很重要,希望老师住下来,不要离开老师,我们能够有长时期跟他学习才能成就,所以这是要「请佛住世」。中国、古印度都重视人才,人才是国之宝,真正的国宝是人才,所以一个国家、一个领导人,贤明的领袖能够重视人才,他的国家一定兴盛,如果不重视人才那必然衰退,这是一定的道理。重视人才、培养人才、运用人才,让人尽其才。「请佛住世」,就是长期在这个地方教学,这是佛门常讲的建立佛法。
道场等於现在的学校。我前年到大陆,大陆佛教会赵会长,赵朴初,我们遇到之后,他对我也非常的客气,请我吃饭,我们谈了四个多小时,於是我了解大陆上现在的佛教政策。他告诉我,佛教的寺庙经过文化大革命,破坏得非常彻底,比佛教在历史上讲的「三武之难」还重,有许多寺庙完全变成平地,已经看不到了,什么都没有,破坏太彻底了。现在的政策是三百年以上的寺庙,有历史的或者是知名度很高的优先恢复,所恢复的都提供做观光旅游。我跟他讲这个做法我很同意,我说如果要我来做,我也是这么做法,为国家带一笔收入。讲到观光,中国大陆的观光资源世界第一,江山之美好,全世界都没得比,所以一定要开发出来,吸引观光客给国家带来收入。
那些地方说老实话不能修道,天天观光客那么多你还修什么道?不能修行了,不可以修行了,所以我建议另外再建道场,建道场不必建宫殿式的,建学校。他现在在全国有不少的佛学院分布在各省,我提供他一个构想,我说佛教有十个宗,每一个宗建一个学院,十个宗合起来就是一所佛教大学,佛教大学的校本部可以设在北京,各个佛学院可以分布在各省,但是建的时候要建现在学校的方式,不要建宫殿式的寺庙,做为佛学研究工作,使全世界研究佛学的,我们这里能提供场所、提供设备,这是很好的做法,也能够叫全世界学佛的都能到中国来学习。这十个学院是一所学校,学院附近的就是修行道场。
修行道场,夏莲居居士提倡的这个名字很好,净土宗「净宗学会」,这个很好,学院就「净宗学院」,修行的道场就叫「净宗学会」。禅宗的,「禅宗学院」、「禅宗学会」。这个寺院的名称全都不要了,这都看不懂,一讲到「寺」就认为是迷信的。我们今天叫「学会」,这是新名字,不至於叫人误认为这是迷信,所以「名不正,则言不顺」,把这个名称改过来。就是不要多,现在交通便捷、传播工具发达,我们只要设个学院、设个道场就够了,可以能够把全世界的佛教引导过来。我给他这么一个构想,他听了之后也很欢喜,但是有没有做我还不晓得,今年下半年我有时间再到北京去看看,问他有没有去做。古道场全部开放观光,修学道场另外找地方新盖,这样才能把佛教真正复兴起来。这个复兴纯粹是传统的教育,佛陀教育不是宗教,把宗教给摆脱了实在讲是无量功德,那是大好事。
十愿前面七条是愿,后面三条是回向,后面是「常随佛学、恒顺众生」,我们要学这个样子,谁是我们的样子?佛是我们的样子,我们要学得跟佛一模一样,菩萨是我们的样子,所以寺院里面供设的佛像就是个样子,就是叫我们常想我们要学他,学得跟他一模一样,自利。对人要「恒顺众生」,要能随顺众生,与众生不要有冲突、磨擦,和睦相处,任何问题都能够解决,都可以融通,没有对立。凡是对立的都是对於问题没有透彻的理解,真正理解不可能有对立,对立都是产生在误会,误会就产生对立,才会有冲突。所以这个世界是圆融的,人生实在是美好的,佛教给我们「恒顺众生」。末后,「普皆回向」,这是讲自己的心量无限量的扩大,把自己的心量拓开,自己所有的成就与一切众生共享,这是回向。
下面第五小段是讲课程标准,佛教里面的课程标准有三大类,就是戒学、定学、慧学,那么在佛教经典里面就是三藏经典,戒学是律藏,定学是经藏,慧学是论藏。那么又分为小乘与大乘,小乘有声闻、有缘觉,分为这两大类。声闻就是完全接受佛教学而成就的,缘觉不是经过佛教学,是他自己进修学成的。你虽然不是跟佛学的,或者跟其他人学的,或者自己自修的,到达这同样的程度佛完全承认,不一定说你一定要跟我学,不跟我学我就不承认,自己成就的佛一样承认。大乘里面又分为「藏、通、别、圆」,这是天台家分为四教;贤首就是华严宗,分为五教,就是「小、始、终、顿、圆」,这是分得更细。课程标准简单跟诸位介绍到此地。
下面一段主要是说明它的教学法,它的教学法跟中国古老传统的教学法有很多相似之处。它的教学分为四个阶段,就是「信、解、行、证」,一般统统是这样。我们今天用这个教材把整个佛法跟大家做个概略的介绍,目的在哪?信。你认识它、了解它,你就会信它,你不会再说这是迷信,对於佛教是什么你都搞清楚了,建立信心。你有信心,如果你有兴趣去研究、去修学,那你就可以入门了。「解门」在经典里面也是占了绝大多数,反而「行」没有「解」的分量多。以《华严经》来说,《华严经》在解的部分差不多整整占了二分之一。如果就《八十华严》来讲,我们撇开《四十华严》不谈,《八十华严》的解门占三分之二,全经三分之二是给我们讲理论,由此可知,它重视理解,重视在理论上。「行」,这是讲认真去修、去做。所以它是信、解、行、证四个阶段。
五年学戒,定慧等学,这是昨天跟诸位解释过的。五年学戒不是学戒定慧的戒,是老师的教诫。老师教你怎么做,你要百分之百的做到,不可以违背,要照老师指导的去做。这五年教学的中心就是定慧等学,修定修慧。在教下多半是读经,譬如你学华严宗,你这五年就是念《华严经》,没有讲解,不须要理解,你就念,因为它的目的是用念经的方法叫你得定得慧,这个慧是根本的智慧,根本智慧是《般若经》上所讲的「般若无知」,它先求「无知」,先五年的时间修定,修「无知」。「无知」叫做「根本智」,「无知」起作用就是「无所不知」,所以这是现在一些人很难理解的,「我们都要求知,为什么求无知?」他不晓得「无知」是根本智。所以《般若》上说「无知而无所不知」,先用五年的时间修「无知」,这是跟我们现在一般观念完全不相同,所以一般人很难接受,但是佛法这种教学在中国将近两千年,都是用这个方法得到真正的智慧。
五年之后就求解。五年学戒完全建立在学生对老师的信心,培养定慧。五年之后就参学,参学就是求解,善财童子五十三参,那就是什么都可以看,什么都可以听,什么都可以读,什么都可以接触,为什么?你已经有定慧的基础,你有能力辨别是非、善恶、邪正,所以老师开放你去参学。你没有这种能力,老师不会让你出去,一定把你看得很牢,他是这么个教学法,这种方式。
还有一个特色就是进修,进修就是「结夏安居」。参学就是真正做格物致知的功夫,这叫真正修行。进修教育是佛教非常好的制度。佛的学生学成之后都是到外面去教化众生,代佛教化,把这个教育普遍弘扬。虽然教化众生,每一年还要跟佛在一起住三个月,进修教育。像放暑假了,进修教育多半在暑假,天气太热,大家听经都懒洋洋的,都没有来,所以这个时候就停止三个月。停止三个月当中,学生是放假了,自己回家修行,老师还要上课,还要回到佛的地方跟佛求学,因此他就不断的在进步,所以这个制度非常之好。好像现在学校放暑假,老师要进修教育,老师不能空过,一定要提升他的品德,提升他的学术,增长他的经验,希望底下一个学期的教学能够达到更圆满的效果,所以老师没有休息。这个制度非常之好,结夏安居。佛陀在世结夏安居是从四月十五到七月十五,整整三个月,这是进修教育,这种方式在佛教里面任何一个宗派、任何一个法门都没有例外。
底下讲「宗」,「宗」是专门指禅宗。「教」,除了禅宗之外都叫做教,教是从经典下手,就是从教科书下手。禅宗下手不用教科书,你们念《六祖坛经》,六祖大师在黄梅没有教科书,所以它不用教科书,它很特殊,所以把它列在另外一段。佛家本身称宗教是这个意思,跟我们现在这个宗教的概念完全不相同。佛家称宗教,宗是宗门,教是教下,这两个系统教学的方式、手段完全不一样,除了禅宗之外,都是从经典下手。
有显宗、有密宗,显是讲开显,密是秘密,这个秘密实在讲是深密,严格讲佛法没有秘密,有秘密一定是见不得人,不是好事情,好事情哪有见不得人的道理?所以佛法这个密是深密,太深了,不是浅学的人能够理解的。密是深密,不是神秘、不是秘密,是深密。无论是显教、密教、宗门、教下,可以说修学都是这样的层次,都是这样的过程。
另外佛门的一个特色就是僧团,和合僧团,它有六条戒律,这六条戒必须要遵守,这叫做根本大戒。因为佛教是个团体,就像学校一样,学校有校规,这是佛教学校的校规,释迦牟尼佛制定的。第一条是「见同解」,见解要相同,见解不相同那天天就争论吵架,所以佛教会分为很多宗派的原因就是志趣不相同。修净土的成立「净宗学会、净宗学院」,那些人喜欢修禅的,他在那里成立一个「禅宗学院、禅宗学会」,见解相同的在一起,正如同现在学校分科分系,你喜欢学哪一个科系就选哪一个科系,这叫做见解相同。第二条是「戒同修」,「戒」就是生活规范,大家在一起过共同的生活总要制定公约,我们同住在一起,大家都遵守,这个团体有纪律、有秩序。
第三条是「身同住」,大家共住在一起。身同住,有一点像军队一样,绝对不许可一个人住一个房间。百丈大师的清规,住广单,广单就是通铺。因为众生的习气很重,他在大众之下很守规矩,装模作样像个样子,如果房间没有人看见,他就很放逸,就懒散放逸,毛病都出来了。佛家教的方法就是晚上睡觉睡在一起,大家都看到你,睡觉就乖乖的,用这个方法把你的毛病习气改过来,依众靠众。因此如果寺院里修行一个人住一个房间,他的烦恼习气不会改,不会成就的,所以一定要睡通铺广单,日夜都有人看到,你就不敢随便,这方法很好、很妙。军队里如果士兵一个人住一个房间,要不了几天就造反,那就控制不住了,所以一定要睡通铺,一般睡大通铺,班长一个一个看到。所以身同住特别的意义一定是睡通铺,不可以一个人住。寺院里面一个人一个房间的是执事(管事的)、住持,他要有一个房间。当家师是总务,知客师是训导,总务、训导、教务的负责人有一个房间,他是专门有一个寮房,大众作学生的一定住广单,所以执事才有寮房。
「口无诤」,决无争论。「意同悦」,大家住在一块欢欢喜喜、快快乐乐,身心愉快。「利同均」,「利」是利养,生活一定是平等的。所以在寺院里所有一切十方供养都是归公,出家人没有私产,这就是共产党讲的共产主义,所以我在那边讲,我说佛才是真正共产,他没有特权,你们还有特权,出家人没有特权,真正共产,共产是民主。寺院里面的执事,寺院里所有人的身分地位完全平等。住持负责人,这些执事(管理事情的人)是选举,任期一年,所以每年腊月三十,所有一切执事总辞,总辞之后马上再选举,新的执事正月初一就上任,所以是选举。所以佛教的确是共产、是民主,真正共产民主。所以我在那里讲经,佛教跟你们所说的一点都不违背,你们提倡共产主义,这不学佛共产也做不出圆满。选出来的执事那真叫牺牲奉献,所有一切生活待遇都是平等的,吃的、住的、穿的都平等,他是替大家服务。大家轮流服务,你不能叫一个人老替大家服务,这不公平,所以他的任期是一年。
但是到了明朝末年以后就出现我们中国人所讲的子孙庙,就不是用这个制度。他这个住持,这个庙是他建的,他终生职,他喜欢传给谁就传给谁,这叫做子孙庙,所以佛法才有今天这样的衰败,都是不能遵守佛菩萨、袓师的教训。今天台湾的寺庙可以说都是子孙庙,产业都是个人的。佛光山的产业是星云大师个人的,他个人有权。从前寺庙没有任何一个人有权力支配财产,而且很多寺院是国家建的,有些是地方人士所建的,所以寺院可以说都是公众的,这个制度非常好。以前出家人什么都没有,但是生活没有忧虑,任何寺庙他可以挂单,可以去住,吃住不成问题,修学不成问题,只要找一个与自己修学宗派相同的,他就可以到其他寺院,寺庙没有理由拒绝他。所以我们要想重建佛教一定要恢复到以往的精神、制度,佛教才可以带给众生真实的利益。
底下一个,「同羯磨」,「羯磨」是梵语,翻成现在的意思就是会议议决。佛教里面的会议很多,虽多,它有一个好处,它不碍你修行,它没有形式。这个会议多半在吃饭的时候,因为吃饭的时候大家都来齐了,不管你做什么事情,吃饭都来了,有什么事情在吃饭的时候宣布,今天有些什么事情要向大家徵求意见的,就出来报告。报告的时候,小事情报告一次,如果有意见的马上提出来,没有意见的就算通过,所以佛教这个通过也不要举手,也不要说话,你听了不答应就通过,这是默认就通过,他用这个方法。你有意见,马上提出来,提出来之后有意见,大家再研究,再提出方法。最重大的事情就是四读通过,最大的事情是什么?有人要来出家,要来参加我们这个僧团,这是大事情,这件事情一定要宣布,四读大家都同意了,都不说话了,我们就可以接纳允许这个人参加我们的僧团,来我们这里出家。出家是一件大事,要四读通过,次一等的事情三读、二读,小事情一遍,这个方式很好。所以会议虽然多,但是不耽误,就好像没有什么形式,但是确实是徵求每个人的意见,所以它是真实的民主,真正的共产,所以僧团里都可以实现的,为什么?他是「见和同解」,他有这么样高的道德水准,他有这个学识。所以你就晓得从前僧团,佛给我们定的规约是非常圆满,它不多,不罗嗦,简简单单的六条规约,这是僧团的基本戒条。
下面跟诸位介绍的是教学的艺术,这也是非常值得赞叹。当时教学亦如我国孔子,释迦牟尼佛当年也是周游列国,佛门的术语叫讲经说法,现在的话讲到处教学,讲学、教学。传来我国始建寺,后有丛林,这在前面跟诸位同修提过。佛教传到中国来是汉明帝永平十年,传来之后才建寺,寺是政府办事机构的名称,也就像现在的教育部。到唐朝就演变成丛林,丛林就是现在所讲的大学,规模很大,制度化了。丛林是非常完整圆满的大学,也就成为学校了。后世教学讲求艺术表法,讲学、教学、教材、教法,所以我常说中国的寺院丛林是佛教的教育跟佛教的博物馆结合成一体,是这么样一种东西。现在的博物馆跟学校分开,佛教是博物馆跟教学合在一起的,所以这是讲教学的艺术化。
在这里简单举个例子,前面的项目不必说了,佛教很重视音乐、美术、雕塑、建筑,这地方略略的给诸位介绍,你就晓得它表法的意思。譬如供佛像,通常我们供佛像,当中是佛,两边是菩萨,一佛二菩萨,这很普遍的供法,这代表什么意思?佛是代表本体,菩萨是代表从体起用。菩萨为什么供两个?作用里面有两大类,一个是智慧,一个是行动,智与行,这代表这两大类。也就是一个代表理论,一个代表实践,表这个意思。像净土宗供西方三圣,当中供的阿弥陀佛代表本体,无量觉;观世音菩萨代表行,慈悲,慈悲是行(行动),是实践;大势至菩萨代表智慧,我们的行为要依智慧不能依感情,所以行为要依理智,它代表这个意思。通常一般有些寺院当中供养释迦牟尼佛,旁边供养的是阿难尊者、迦叶尊者,阿难是博学多闻,迦叶尊者是苦行僧,所以阿难代表智慧,迦叶代表行持。华严宗里面供养华严三圣,当中毗卢遮那佛代表本体,文殊菩萨代表智慧,普贤菩萨代表实践。所以是当中表体,两旁代表一个是智,一个是行,它表这个意思,所以一点迷信都没有,时时刻刻提醒自己,这是一般供佛表的意思。
天王殿,这是正规的寺院,所以寺院的建筑都表法,都含有很深的意义。第一个建筑物一定是天王殿,换句话说,这是入佛门上第一课。天王殿里面供的有五尊佛菩萨形像,当中是弥勒菩萨,弥勒菩萨的像是造的布袋和尚。布袋和尚示现在南宋,宋高宗,跟岳飞同时代,出现在浙江奉化,蒋总统的故乡,出现在这个地方,我们现在造的弥勒菩萨像就是造的他的像,把它摆在天王殿的当中,所以你一进寺庙门,头一个看到他。他笑咪咪的,肚皮很大,这代表「生平等心,成喜悦相」。我们对人一定要欢欢喜喜,一定要能够包容,肚皮大,肚量大,要能包容,这就是什么样的条件才能入佛门?入佛门必须要有这个条件,要有容人肚量,要能够欢喜对人,这才能够入门。
旁边这是四大天王,四大天王护法神,护谁的法?护你自己的法,是这个意思。东方持国天王代表负责尽职,持是保持,国是国家,什么样的身分一定要尽到自己本分的责任,提醒我们这个,我自己的责任有没有尽到。儒家所讲的五伦十义,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什么身分的有什么样的义务,所以塑这个像在这里是提醒我们这件事。南方天王的名字叫增长,它表的意思是日新又新,就是天天求进步,虽然我做好了,做好了没有再求进步不行,不进则退。他教你天天求进步,做好还不行,还得要求进步,明天比今天做得更好,它代表这个意思。西方跟北方天王是教给我们方法,如何把前面两个目标能够达到?西方是广目天王,北方是多闻天王,这个意思就教给我们博学多闻。广目叫你多看多听,「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你能多看多听,你的智慧就增长,你才能够天天进步,才能够把你自己本分的责任做到圆满。所以护法神是护这个法,不能把他看作神明。你去磕头烧香,供养香花水果他就保佑你了,那是笑话,那是错误的。
你明白这个意思,所以你一接触就提醒自己,这就是真正保佑。时时刻刻在提醒你,使我们不至於堕落、退转,所以你就可想而知它的用意之深。它所有一切设施都含著有很深的教育意义,所以它是教学工具,它都有表法的意义。所以我们从前不知道,认为这是多神教,搞这么多神神怪怪的,那是我们误会了、错怪了,以后真正明白才知道人家用意之美。在那么多年之前就能把教学带到了艺术,这是很了不起的构想,是真正的智慧。
底下一段是讲果德,大智大觉,显示大慈利乐有情,大悲是教化众生,给予一切众生最丰饶的利益,以真诚之心来教育世间。从佛教史上去看,从各宗的传记我们晓得每一代依照这个方法理论修学成就的人很多。
末后的结论,简单说迷、染、恶业,这是属於迹。佛性、正智,这是根本,本既存而迹可消,罪可灭而佛可证。所以我们从前没有接触到佛法,造作很多罪业,这不足以为忧,决定可以消业,决定可以灭罪。佛是我们的本性、本能,既然是本有,决定可以恢复,我们从这个地方建立清净坚固的信心。不好的习气一定要舍离,如果是修净土,单单念一句阿弥陀佛,久之成熟,万境如如,只要认真努力去做。每个人的成就早晚不相同,大小也不一样,这是与个人的善根、努力成比例。「当知佛法,方便多门,不拘形式,经权互用」,「经权」就是一般讲纵横,经线是纵的,纬线是横的,这就是没有一定的形式。「利物济生」,「物」就是一切有情众生,给他真实的利益,救济一切苦难的众生。「一切妄情迷执,非达佛旨者也」。许多人对佛教误会,这是他对於佛教真正的利益、佛教教学的宗旨不了解,所以才产生误会,因此必须要真正对佛法有认识、有修学的人来大力宣扬。好,谢谢诸位。
今天我们接著看第二页。大乘佛法与小乘佛法最大的差别就是菩提心。大乘人一定要发菩提心,小乘人没有菩提心。什么叫菩提心?四弘誓愿就是菩提心,这是修学大乘一定要有的。四愿实在说只有一愿,第一愿最重要,「众生无边誓愿度」这一愿。「众生」在佛法里面有两种说法,一种是广义的说法,也就是这个名词的本义,一切众缘和合而生起的现象都叫做众生,这就不仅包括动物,植物、矿物,所有一切自然现象都是众缘和合而生起的,所以这个名词的定义非常广泛。就狭义而说,专指有情,我们现在讲动物,这个说法从人的范围扩大多了。四弘誓愿主要是讲有情众生,也就是我们今天讲的动物,有感情的。「度」这个字用现代话来说就是帮助他、协助他,他有苦难我们帮他解决,他有迷惑我们帮助他破迷,度众生就是帮助一切众生,就是我们今天讲的为社会服务,为大众服务,在佛法都是用「度」字来含摄,这个愿非常的广大。
为了要帮助一切众生断烦恼成佛道,你本身要有能力,否则的话,有这个愿没有能力,这个愿是空的,这个愿永远不能实现。要具备什么样的条件才能够帮助众生、造福社会?中国人常讲「品学兼优」,要有良好的品德与学问。底下两愿就是培养自己的品德学问,第二愿「烦恼无尽誓愿断」是成就自己的品德,「法门无量誓愿学」是成就自己的学问,有品德、有学问才能造福社会。
末后一愿,「佛道无上誓愿成」,为什么要有这一愿?没有这一愿,我们对於社会、对於众生的贡献不能够圆满,为什么?智慧、品德没有达到最高峰就不会圆满,所以一定要成就佛道,成佛道就是成就究竟圆满的智慧。由此可知,后面三愿都是要圆满第一愿,四弘誓愿是以第一愿为中心。
修学大乘佛法都称之为菩萨,菩萨一定要发菩提心,一定要具备这四大弘愿,这四愿就是菩提心。马鸣菩萨在《大乘起信论》给我们解释菩提心,是「直心,深心,大悲心」,释迦牟尼佛在《观无量寿佛经》里面给我们讲的是「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说的名词不相同,意思是相同的。如果我们把这两个说法合起来看,菩提心的意思就很清楚。
菩提心跟儒家所讲的「诚意、正心」确实完全相同。儒家讲「诚意」就是菩提心里面讲的「直心、至诚心」。儒家讲「正心」是把菩提心的深心跟大悲心合在一起,合成一个;佛法也就是把儒家「正心」分开来讲,分开成两个,两个就更详细。直心就是菩提心之体,就是至诚。至诚,诚的定义,过去曾国藩在读书笔记里面给「诚」下了个定义,这个定义非常符合佛法所说的,他的定义说「一念不生谓之诚」,也就是六祖所说的「本来无一物」,那是「诚」。如果心里头有一物,这就不诚,就不是真心。真心起作用,这个作用一个是对自己,一个是对别人,对自己就是深心,深心就是清净心,对自己心地清净,这是最高的享受;对别人就是大悲心,大慈大悲。《观经》里面讲「回向发愿心」就是大慈悲心。将自己所做一切功德与大家共享,这叫「回向」。「发愿」,就是前面的四弘誓愿,发愿能够利益大众、造福大众,这个心量非常广大。
真正要将菩提心显发出来也不是个容易事情,每个人都想发这个心,心发不出来,实在讲这个心是我们自己本来具足的,六祖大师说得很好,「何期自性,本自具足」,本来具足的现在为什么发不出来?佛跟我们讲有障碍,必须把这个障碍去掉。障碍是什么?一个是烦恼,前面讲的断烦恼,另外一个就是所知,所以有「法门无量誓愿学」。这是两种障碍,一个叫「烦恼障」,一个叫「所知障」,障碍我们自心本具的菩提大觉,所以心发不出来。儒家讲的也是讲这桩事,所以在「诚意正心」之前有「格物致知」,实在讲儒家的格物致知就是佛法里面讲的破烦恼障、破所知障。「物」就是物欲,就是欲望,格物就是把物欲舍弃,把物欲放下。「格」是格斗,我们要跟五欲六尘格斗,一定要战胜它,也就是要克服它。「格物」就是佛家讲的「断烦恼」,「致知」就是佛法里面讲的「学法门」,然后意才能诚,心才能正。诚意正心底下的效果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平天下就是以平等心看待天下一切众生,这就是大乘佛法常讲的佛知佛见。佛菩萨是以清净心、平等心来观察世间。儒家实在讲是提出个大纲,而佛法讲得非常详细。
大乘佛法建立在菩提心的基础上,它修学具体的大纲就是「六度」,六度的纲目:「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这在《华严》说得特别详细。《华严》用十代表圆满,所以它把六度也说成「十度」,「十度」是后面再加「方便、愿、力、智」,实际上这四种都包括在「般若」里面,所以是把「般若」这一度展开详细说。
「布施」非常重要,也就是修学的手段,非常重要。我们在《金刚经》,尤其是江味农居士的《金刚经讲义》,他对於布施说得特别的详细。江居士一生专攻《金刚经》,在《金刚经》上下了四十年的工夫,他的注解可以说是古今《金刚经》注解的集大成,你看他这部注解等於是把古今一百多种注解都看了,这是很难得、很好的注解。初学佛的人如果著重在佛学常识这一方面,那《金刚经讲义》就非常好,法相名词、专门术语都解释得很清楚,所以可以把它当作佛学常识来读。布施归纳起来讲,有三大类,第一种是「财布施」,第二种是「法布施」,第三种是「无畏布施」。
我在过去初学佛的时候,第一次跟章嘉大师见面,我那个时候很年轻,二十六岁,见章嘉大师。我见他的时候,我告诉他老人家「佛法很好,我很幸运,很想学,有没有方法让我很快的就能够得到?」章嘉大师教学的方法是道道地地中国过去祖师大德传统的教学法,他就一点都不罗嗦。我提出这个问题,他看著我,很注意的看著我,看了半个小时。他看著我,我看著他,看了半个小时。实在讲这是他的一种方法,用这个方法把你整个情绪、心境定下来,半个小时就说一个字。我们在等,很专心、很用心的在等他开示,等了半个钟点,他说了一个字,他说「有」,有方法,说了一个字又不说话了,又等了差不多有五分钟,时间没有那么长了,他老人家慢吞吞的说了,「看得破,放得下」,他说的语气很慢。我们是没有这个修养,沉不住气,我立刻第二个问题接著问,「从哪里下手?」他老人家说了两个字,「布施」。第一次见面,我跟他在一起坐了两个小时,没有讲到十句话,很受用,那种气氛摄受能力非常难能可贵,过去没有这种经验,这个话一个字一个字能够叫你永远记住不忘。他跟其他一般人解答问题不一样,向其他的法师大德们请教问题,他跟你说了很多很长,说到最后不晓得他说些什么,章嘉大师言语简单。由此可知,布施可以说是菩萨从初学一直到成佛都不能离开。
我那天离开,章嘉大师送我到门口,非常慈悲的跟我说,他说「我今天跟你讲了六个字,你好好的去做六年」,他叫我去做六年。我们第一次见面,还真听话,就真去照做,做了六年果然就有感应,这个感应就是出家的因缘,自己就晓得好像出家因缘成熟。那时我在台中,我跟同学们讲,大概六个月之内一定出家,我说这个话不到一个月,一个月之后台北就有法师请我出家,前后一共请了九次,我看他心很诚就答应了。所以我出家不是我找师父、找庙,是师父请我的。因为我出家是有很多条件的,决定不赶经忏,决定要给我时间研究经典,我要走弘法的路,我不做法会、不做经忏佛事。到台北出家,我每个月要到台中去住一星期亲近李老师,那么往返台中的费用寺庙要帮我负担,很难得,大概在台湾这种特殊的例子找不到。条件统统谈好了,我就答应出家,所以有预感。
佛告诉我们布施,你只要修这个因,后面必然有果报,财布施的果报是得财富,发大财的这些人是前世修的财布施。法布施得智慧,你所懂的方法、技能能够很欢喜的教给别人,传授给别人,这是法布施。法布施的果报是聪明智慧,这个世间有许多很聪明的人是前世修的法布施。无畏布施的果报是健康长寿,无畏是说有一些众生身心不安有恐怖,你能够保护他,使他离开恐怖,这叫无畏布施,所得的果报是健康长寿。我们观察这个世间有很多确实是富贵人家,有地位、有财富,并不很聪明,这就是他前生修的财布施,偏重在财布施,法布施少,所以就得这个果报。有些人非常聪明,但是一生生活非常清苦,这样的人就是佛法讲的他前一生的法布施多,财布施少,所以他有聪明智慧没有财富。在我这一生当中所看到的,我看方东美先生是前生修的法布施多,没有修财布施,所以一生很清苦。他在台大当教授拿了一点薪水,他告诉我,有的时候遇到好的参考书想买没有钱买,清苦到这个程度。
他是真正有远见,三十多年前我们亲近他的时候,他也常常讲台湾的教育全盘失败,他说以后的麻烦大了,在那个时候说我们还没有很深的体会。他告诉我们,台湾是个小岛,是个海岛,在这样一种地区、地域之中,大学只要有两所就够了,不应该办这么多大学。大学办多了,大学是训练培养通才,将来这些人才都出来了,到时候没有那么多位子坐就要造反了,就要打架了,社会问题就严重了。三十年前讲的,三十年之后我们就看到了,他的眼光很厉害。三十年后这种台湾动乱的社会现象就出现了,三十年前就看出来了。他说应当向科技发展,一个海岛只有两个方向,一个向海上,一个是天空,他说我们应当多多的培养航海、航空人才,往造船、造飞机的方向努力。实在讲如果三十年前我们政府采取他这个做法,今天台湾是世界上第一强国,那个富有是决定远远超过日本,我们是造船的王国、造飞机的王国,那还得了!中国人有的是聪明智慧。向这一方面去研究发展的确是非常好的一个方向,可惜教育机构没有采纳他的意见。真正有学问、有远见,那么一生非常清苦,佛经一对照,这就是前世法布施修得多,财布施修得少。所以布施,我们要想自己财富不缺乏,财用够就好,智慧增长,健康长寿,佛告诉我们要修因,那三种是果报,不修因哪来的果报?果报是从修因当中得到。
第二,「持戒」,持戒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守法。戒律就是生活规范,也就是今天我们所讲的法令规章,这一定要遵守,大家都不遵守,社会就乱了,所以佛教给我们一定要培养守法的观念。家有家规,国有国法,这一定要遵守。我们中国人很奇怪,到外国很守法,买东西排队规规矩矩,可是一回到中国之后他就不守法了,一点秩序都没有。由此可知,守法不是不能做,好像在中国社会没有这个习惯,实在讲外国人这种守法的观念是我们应当要学习的。
戒律是活的不是死的,它的精神只有两句话,「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诸恶莫作是小乘戒,众善奉行是大乘戒。大小乘从哪里分?小乘戒就是专门对自己,不是对别人,大乘戒不是对自己是对别人,大乘是利益一切众生。小乘是独善其身,兼善天下是大乘。所以大乘戒是众善奉行,与一切众生有利益的事情我们要尽心尽力去做,为什么?尽心尽力去做就是布施,我用我的财富去做是财布施,我用我的智慧去做是法布施,我用我的劳力去做是无畏布施,三种布施具足,所以果报很圆满。一定要为一切大众牺牲奉献,一定要这样去做。自己清心寡欲,欲望愈少,生活愈是愉快,这是一定的道理。中国古人所说的「人到无求品自高」,无求於人,这个身心自在,这是真正的幸福美满,但是一定要发心贡献社会,无求於人还是要贡献社会,这是佛法的精神。
关於戒律,佛讲得很多,在三藏里面它称之为律藏,由此可知,佛对於社会秩序与人际关系非常重视,这才能够确实保障世界的和平。佛经里面主要是讲原理原则。因为这部分是我们的生活规范,所以佛也讲得很微细,这个微细的解释制定许多戒条,就好像法律条文一样。诸位一定要知道,它是当时三千年前印度那个生活环境里面制定的,现在时代变了,我们今天的思想、意识形态、生活方式统统都变了,所以那些戒条已经很不适用了,适用的戒条不多,不适用的占大部分,所以戒律一定要讲求现代化、本地化,精神不变,条文可以修订的。所以戒律传到中国,这唐朝时候,百丈大师给中国寺院定了一个清规,马祖建丛林,百丈立清规,中国丛林制度是百丈跟马祖两个人创始的。马祖道一禅师,《六祖坛经》上有他的老师,他的老师是怀让,怀让的学生就是道一和尚,他姓马,禅宗里头称他为马祖,不是台湾的马祖,跟那个完全不相同,这是道一禅师。这个清规就是戒律的中国化、本地化、现代化,因此以后在中国每一座寺院都有它自己的规约,所以你晓得这个精神就知道它的可贵。
我们到外国一定遵守外国文化。每一个时代,每一个地区,他们的风俗习惯、道德观念,都包括在持戒守法里,我们能遵守,跟当地人、当事人融成一片,他们就很乐意接受佛陀的教育。所以我见到有一些法师大德到国外来弘扬佛法,法缘很不殊胜,没有人听。第一天有人听,人愈来愈少,讲了三、四天都没人了,什么原因?说实在话,他所讲的佛法没讲错,按照古人的注解去讲怎么会讲错?没讲错,不过讲的不合时代。他叫人学佛,譬如我们选唐朝人的注解,好注解,叫外国人去做中国人,还得要做中国唐朝的人,这怎么行!怎么能接受?当然不能接受,所以虽然讲得没错,但是不契机。所以给中国人讲有中国人的讲法,跟外国人讲有外国人的讲法,必定要符合他们的生活方式、意识形态,这样他听起来就有兴趣,所以佛法要灵活运用。
《金刚经》上说得很好,佛无有定法可说,所以佛法是活的。我常常比喻佛法像一棵树,树根、树干不变,枝叶花果年年发新芽,年年开新花,年年结新果,那是新的。这就是经典文字是不变的,讲解是千变万化,同样一部经,汉朝时候是一个讲法,当时人得利益,到唐朝时候又是一个讲法,你看汉朝注解跟唐朝注解里面的讲法就不相同,为什么?它要适合当代人。假如汉朝的注解唐朝还能适用,唐朝人何必要注新的注解?何必找这个麻烦?就是虽然在一个地区,时代不相同,需要不一样,讲法就要有变动,还是一样的经文,讲法不一样。那么到宋、元、明、清,你看每一个时代有每一个时代的解释法,经文没有动,在应用的时候它有无量义,这称之为「经」,超越了时间、空间,这是很了不起的。它的文字是活的不是死的,所以对中国人有中国人的讲法,对日本人有日本人的讲法,对美国人有美国人的讲法,不是一成不变的,这才能利益众生。所以佛法一定要开智慧,开智慧一定要心清净,清净心起作用,这是通权达变,你才能够运用自如。这是举戒律的一个例子,所以它是讲的原理原则,原理原则决定不变,「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戒律是手段,布施、持戒都是手段,乃至於忍辱。佛法到中国,翻译的时候,六度里面,意思就是「忍」,为中国人特别加上「辱」,因为佛法到中国来之后,看到中国人有一个很严重的执著,中国古人所讲的「士可杀,不可辱」。士是读书人、知识分子,杀头没有关系,侮辱不行,把侮辱看得比死还要重,所以你看得这么重,翻经的时候就翻「忍辱」,辱能够忍那还有什么不能忍?没有不能忍的,所以就采取「辱」。这个字实在讲是专门对中国人而翻的。这是叫我们要忍耐,无论什么事情。忍耐又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自然的灾害,我们要忍。第二种是人为的加害,也要忍受。第三种就是修学,读书修学也要有耐心,没有耐心你的学业不能完成。大学四年,你得有四年耐心,没有四年耐心你学业不能成就,学佛法的时间更长,所以一定要有长远心、有恒心去学。
「精进」,「进」是进步,永远在进步,不断在进步,而且精,精是精纯,这才能够达到底下一个目标,就是「禅定」。定从哪里得来的?布施、持戒、忍辱、精进才能够得定。通常简单讲就是戒、定、慧,因戒生定,因定发慧。细讲,禅定前面的预备功夫就是布施、持戒、忍辱。布施简单讲就是放下,放下什么?把心里面的妄想、执著、烦恼、忧虑、牵挂统统放下,我们的心才清净。无论是自己独处或者是与大众接触,我们守法,守法就不会有外面干扰。更能够忍辱,纵然有人对我们误会,我们也不必去计较,这样心才真正能够定得下来,功夫成就了。定能生慧,「般若」是梵语,翻成中国的意思就是觉,所以智慧是从定得来的,定是前面四种功夫成就,这是大乘菩萨修学的六大纲领。
修行是修正行为,这一定要认识清楚。现在有很多人认为修行一定是每天念经、念佛、拜佛,那只可说是修行里面的一种方法而已,无量无边的方法之一。我们要不要这样做?不这么做也一样。真正修行在哪里?起心动念。我的想法、看法错误了,立刻要回过头来,修正过来,这叫修行。真正修行是在心地下功夫,是在生活行为,寺院里面做的课诵那是形式,在寺院里面这个形式是必要的。我们在家学佛有早课、晚课,早晚课在初学人来讲是必要的,到提升到一个境界这就不是很重要了,不注重形式。初学的人,形式是提醒自己,早课是提醒,提醒自己今天不要忘记佛给我们说的教训,我们要做到。晚课是做反省的功夫,我今天有哪些做到、有哪些没有做到,没有做到的希望明天能够做到。所以早晚课真正用意是在此地,早晚课绝对不是念给佛菩萨听的。所以早课是提醒自己,晚课是反省,改过自新。
「十大愿王」,《华严经》普贤菩萨,这可以说是大乘佛法里面最高级的境界,那些菩萨们修行的纲领,这是十大纲领,称为十大愿王,第一个是「礼敬诸佛」,经上跟我们说得很多。诸佛是谁?哪些诸佛?佛在《华严》、《圆觉》里面告诉我们「一切众生本来成佛」,所以这个十愿是很不容易,要把我们以对待佛这样最恭敬的心对待一切众生。你对任何一个众生不敬就是不敬佛,这一条是真难修,所以这是大乘佛法高级菩萨来修的,真正是平等心,所以对待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没有不恭敬,是一个清净的恭敬心处事待人接物。佛这样教给我们,实际上儒也是的,《礼记》翻开来第一句就是这个意思,第一句是「曲礼曰:『毋不敬』」,就跟普贤菩萨这一条完全相同,所以佛法到中国会被中国人这样的热爱接受真的是有道理。孔子跟释迦牟尼佛没见过面,没有会谈过,他们的见解在很多方面都是相同的,观念、方法都相同。教我们礼敬,敬是本性、性德,对人要敬,对物要敬。对物,譬如桌子,你每天把它擦得很干净,摆得很整齐,这是对它的礼敬。对事,任何一桩事情你决定尽心尽力、认真负责,这是对事的礼敬,不在乎这个事做得圆不圆满,尽心尽力即使不圆满也是圆满。所以这个十愿都是以人、事、物为对象,所以称之为大愿,都是恭敬心、真诚之心。
第二,「称赞如来」。称赞跟礼敬就不一样,礼敬是完全没有分别,完全平等,对好人礼敬,对恶人也礼敬,恶人也有佛性,他不是没佛性;对佛菩萨礼敬,对妖魔鬼怪还是礼敬,应当要平等的礼敬。不能说佛菩萨我要对他特别尊敬,他一天到晚做恶事,坏人,我对他就差一等,这是凡夫心,这个心不平等。你的心不平等就是还有迷,还没有觉悟,真正觉悟的心是平等的。「称赞如来」,如来跟佛有什么两样?有两样,佛是从形相上讲,这个没有分别,如来是从本性上讲,这个意思就是说这个人的思想言行与真如本性相应,我们应当要称赞,与真如本性相违不能称赞,礼敬而不称赞,这个诸位读《华严》就能了解。
《华严经》里面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五十三位善知识,这五十三个人是什么样的人物?男女老少、各行各业,实在讲就是代表我们现实的社会。我们从早到晚所接触的各行各业,这些人物里面有行善的、有造恶的,所以这五十三位菩萨里面确实就是表现这个。五十三个人以出家身分出现的有五位,其余统统是在家,有从政的、有经商的、有做工的、有教学的、有做医生的、有航海的,还有天文学家的,样样都有,各行各业都有,有妇女也有小孩。这些人,有些人的思想言行是正确的,有些人所作所为不正当,善财童子对他有礼敬没有赞叹,所以我们讲赞叹如来,如来是讲性德。这五十三个人,善财童子对三位菩萨不赞叹,第一位是胜热婆罗门,这个人代表愚痴,他做事情愚痴,所以善财童子尊敬,一样的礼敬,对他没有赞叹。第二位是甘露火王,这个人代表瞋恨,脾气很大,稍稍得罪,他就要惩罚,很严重的惩罚,杀人如麻,善财童子也恭敬,不赞叹,这个行为不赞叹,与本性不相应。第三个人是伐苏蜜多女,她是妓女,所以善财童子对她很尊敬也不赞叹。这是代表贪、瞋、痴。
所以五十三参实在讲就是我们眼前现实的社会,社会里面一切人、一切事物我们要礼敬,但是他所作所为是善的,对这个社会有利益,我们赞叹他,如果对这个社会不是个善行,是不善的,我们对他礼敬不赞叹,差别在此地。所以《华严经》末后的四十卷,可以说就是这十大愿王如何运用到生活上,如何运用在处事待人接物上,做出一个样子给我们看。所以方东美先生对这部经是赞叹备至,他说《华严》是全世界最好的一部哲学概论,他说它有圆满的理论,有周密的方法,后面最难得的还表演,做出样子来给我们看,这真正是难得,是最圆满的一部好书。
第三条,「广修供养」。供养就是布施,布施而称之为供养,这是讲有恭敬心,布施里头不见得有很恭敬的心。因为前面有礼敬诸佛,布施又加上礼敬就是供养。
「忏悔业障」,什么叫做业障?障是障碍,障碍了我们自己本有的智慧德能,障碍去掉了,本性的智慧德能就透出来了。像六祖开悟了,开悟是什么?障碍去掉了,本性显露了。他向五祖提出他的心得报告,这是五祖在半夜传法给他,这是讲《金刚经》,《金刚经》没讲多少,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他就悟了,障碍就去掉了,下面不要讲了,下面都通达了,什么经都不要讲了,世出世间一切法都通达。所以他提出他的心得报告,「何期自性,本自清净」,心本来是清净的,不是从外头得来的。「何期自性,本自具足」,我自己心中,世出世间法里头没有一样缺乏,智慧、功德、才艺、能力,样样不缺乏,是我们一般世间人赞叹神的话:「全知全能」,自性是全知全能。末后一句话说得更好,「何期自性,能生万法」,虚空宇宙这万法从哪来的?都是从自性变现。
所以现在我们自性不能起那么大的作用就是因为有障碍,这个障碍就是业障。业障有两大类,前面所讲的烦恼障、所知障。怎样忏悔?我们每天在佛菩萨面前磕头拜忏就忏掉了吗?没这回事情,我看你是愈拜业障愈多,真的是搞错了。诸位要知道,心清净就没有业障,障碍就去掉了。修觉正净,业障就消除,这叫做消业障。就好像我们拜梁皇忏、拜水忏,夏莲居老居士也用这个来接引初机,喜欢拜忏,我编个本子给你拜,夏老居士特别编了一部《宝王三昧忏》,这本书的经文是夏老居士会集的,《宝王三昧忏》跟《净修捷要》都是他编的。经是讲理论的,忏跟捷要是修行的方法,所以解行都在一本,特别印成一本便利於专修净土的同修们用,专修这一本就够了,全都在其中。我们这个本子印了很多,供养大众。诸位要知道念佛就是忏悔业障,读经也是忏悔业障,心里头的妄想、杂念多,业障很重;妄想、杂念少,业障就轻,所以你要晓得什么叫业障,怎么去忏除,心真正清净就没有业障。
第五教给我们「随喜功德」,这是特别对治众生的嫉妒心,嫉妒心是大烦恼。所以佛教给我们见到别人的善行,见到别人的好事,不但不要嫉妒,应当要生欢喜心,不但要生欢喜心,应当尽心尽力帮助他,成人之美,要有这个心量。为什么?他好,不是他一个人好,他会带给整个社会好,所以我们一定要尽心尽力去帮助,不可以嫉妒,嫉妒就是造罪业。现在教育里面不讲这个,都讲求追求各人的利益。实在讲中国古代的教育是教人念念要想到大众的利益,想到国家社会整体的利益,中国古代教学,儒家是教给我们这个,就是在形式上也表显得很明白,时时刻刻提醒自己。
从前做官,做地方官吏(县市长、父母官),他要「作之亲、作之君、作之师」,所以地方官吏有这三个使命。「亲」是什么?要把老百姓看作自己的子弟,这样去关心他,这样去爱护他。「君」是领导人,你要去领导他。「师」是老师,你要教他。比现在讲公仆这个意思殊胜得太多。仆是仆人,这个关系哪有父母对自己家人那么样的亲切,不一样。做官戴的帽子叫「进贤冠」,这帽子像楼梯一样,后面高出来,前面低一级,后面高一级,这代表什么意思?代表念念当中希望底下一代要高过我们,我们的社会才有进步,国家才有前途,所以天天看著这顶帽子就想到要培养底下一代,希望下一代超过我们。现代人不去研究,不去探讨,一句话把它抹杀掉,「专制」,这就很糟糕,它并不专制,所以人家问我赞成什么制度?我说我还是赞成皇帝,皇帝出来了,天下太平,老百姓真正享福。这是讲的「随喜功德」,现在的话说「成人之美」。
第六是「请转法轮」,佛法教学是用法轮来表法,换句话说,「轮」在佛教里面是标志。通常佛门里标志有三种,一个是「卍」字,一个是莲花,用这三个来代表。「卍」字代表吉祥,万德吉祥。莲花代表清净,代表超越。莲花的根生在泥土里,泥土是染污,染污代表六道,莲生出来之后,它当中有清水,从泥里面长出来,水代表四圣,这就是十法界。水代表四圣,四圣就是声闻、缘觉、菩萨、佛,莲花开在水的上面,这就是超越十法界。由此可知,佛教给我们,《金刚经》上说得很好,「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法」是佛法,佛法是手段不是目的,你不能执著,到最后佛法也舍掉,你才顶天立地。所以它是代表这个意思,也就是到了真正的清净,连佛法都不染。我们在没有达到这个境界的时候,我们要,这好像过河一样,在没过去时我们要船,过河了,这船就不要了。佛法是手段不是目的,目的是恢复你自己的自性,你自己自性圆圆满满恢复了,一切诸佛之法都不要了。这的确是一个很好的工具,没有牵著我们鼻子走,不是说它那个是正确的,你要不舍它,那你糟糕了,不舍它,你永远不能达到目的地,就好像我过河要坐船,舍不得离开船,那你怎能到达彼岸?到达彼岸一定要把它舍掉,所以到最后佛法也要舍。佛法给我们做一个工具,不是目的,这要晓得。这讲得的确是合情、合理、合法,实在叫一切众生得利。
莲花代表清净,法轮代表空有不二。轮是圆,诸位晓得有圆周,圆心就是「空」,但是不当作「无」讲。空是有,虽有没有痕迹、没有形相,所以叫空。《心经》里面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有」从哪里来的?「有」从空来的,所以它不叫无中生有,叫「空中生有」。空是有,空不是无,无不能生有,空能生有,所以空叫真空,有叫妙有,空跟有是一不是二,这非常难懂。我们今天把空跟有分成二不是一,所以这个里面问题就很多,许多问题就产生,如果哪一天晓得空跟有是一不是二,就是梦醒了。《心经》虽然很少,二百六十个字,非常难懂,完全是如来果地上的境界,是六百卷《大般若》的精华。现在差不多学佛的人都会背诵《心经》,都念得很熟,意思很难懂。法轮代表佛法,佛法是讲「性相一如,空有不二」,所以用轮来代表。请佛讲经就是「请转法轮」,「转」是从那个地方运转给我们,就是把佛的知见传授给我们,「转」就是有传授的意思。
第七,「请佛住世」。毕竟我们一般人不是天才,不可能佛给我们讲一次、二次我们就开悟了,像六祖那样的天才在中国历史上也很难找得到,像他那样可以,听一次、二次他问题就解决了,大多数的人不行,必须要长时间的学习、薰修。换句话说,亲近老师就很重要,希望老师住下来,不要离开老师,我们能够有长时期跟他学习才能成就,所以这是要「请佛住世」。中国、古印度都重视人才,人才是国之宝,真正的国宝是人才,所以一个国家、一个领导人,贤明的领袖能够重视人才,他的国家一定兴盛,如果不重视人才那必然衰退,这是一定的道理。重视人才、培养人才、运用人才,让人尽其才。「请佛住世」,就是长期在这个地方教学,这是佛门常讲的建立佛法。
道场等於现在的学校。我前年到大陆,大陆佛教会赵会长,赵朴初,我们遇到之后,他对我也非常的客气,请我吃饭,我们谈了四个多小时,於是我了解大陆上现在的佛教政策。他告诉我,佛教的寺庙经过文化大革命,破坏得非常彻底,比佛教在历史上讲的「三武之难」还重,有许多寺庙完全变成平地,已经看不到了,什么都没有,破坏太彻底了。现在的政策是三百年以上的寺庙,有历史的或者是知名度很高的优先恢复,所恢复的都提供做观光旅游。我跟他讲这个做法我很同意,我说如果要我来做,我也是这么做法,为国家带一笔收入。讲到观光,中国大陆的观光资源世界第一,江山之美好,全世界都没得比,所以一定要开发出来,吸引观光客给国家带来收入。
那些地方说老实话不能修道,天天观光客那么多你还修什么道?不能修行了,不可以修行了,所以我建议另外再建道场,建道场不必建宫殿式的,建学校。他现在在全国有不少的佛学院分布在各省,我提供他一个构想,我说佛教有十个宗,每一个宗建一个学院,十个宗合起来就是一所佛教大学,佛教大学的校本部可以设在北京,各个佛学院可以分布在各省,但是建的时候要建现在学校的方式,不要建宫殿式的寺庙,做为佛学研究工作,使全世界研究佛学的,我们这里能提供场所、提供设备,这是很好的做法,也能够叫全世界学佛的都能到中国来学习。这十个学院是一所学校,学院附近的就是修行道场。
修行道场,夏莲居居士提倡的这个名字很好,净土宗「净宗学会」,这个很好,学院就「净宗学院」,修行的道场就叫「净宗学会」。禅宗的,「禅宗学院」、「禅宗学会」。这个寺院的名称全都不要了,这都看不懂,一讲到「寺」就认为是迷信的。我们今天叫「学会」,这是新名字,不至於叫人误认为这是迷信,所以「名不正,则言不顺」,把这个名称改过来。就是不要多,现在交通便捷、传播工具发达,我们只要设个学院、设个道场就够了,可以能够把全世界的佛教引导过来。我给他这么一个构想,他听了之后也很欢喜,但是有没有做我还不晓得,今年下半年我有时间再到北京去看看,问他有没有去做。古道场全部开放观光,修学道场另外找地方新盖,这样才能把佛教真正复兴起来。这个复兴纯粹是传统的教育,佛陀教育不是宗教,把宗教给摆脱了实在讲是无量功德,那是大好事。
十愿前面七条是愿,后面三条是回向,后面是「常随佛学、恒顺众生」,我们要学这个样子,谁是我们的样子?佛是我们的样子,我们要学得跟佛一模一样,菩萨是我们的样子,所以寺院里面供设的佛像就是个样子,就是叫我们常想我们要学他,学得跟他一模一样,自利。对人要「恒顺众生」,要能随顺众生,与众生不要有冲突、磨擦,和睦相处,任何问题都能够解决,都可以融通,没有对立。凡是对立的都是对於问题没有透彻的理解,真正理解不可能有对立,对立都是产生在误会,误会就产生对立,才会有冲突。所以这个世界是圆融的,人生实在是美好的,佛教给我们「恒顺众生」。末后,「普皆回向」,这是讲自己的心量无限量的扩大,把自己的心量拓开,自己所有的成就与一切众生共享,这是回向。
下面第五小段是讲课程标准,佛教里面的课程标准有三大类,就是戒学、定学、慧学,那么在佛教经典里面就是三藏经典,戒学是律藏,定学是经藏,慧学是论藏。那么又分为小乘与大乘,小乘有声闻、有缘觉,分为这两大类。声闻就是完全接受佛教学而成就的,缘觉不是经过佛教学,是他自己进修学成的。你虽然不是跟佛学的,或者跟其他人学的,或者自己自修的,到达这同样的程度佛完全承认,不一定说你一定要跟我学,不跟我学我就不承认,自己成就的佛一样承认。大乘里面又分为「藏、通、别、圆」,这是天台家分为四教;贤首就是华严宗,分为五教,就是「小、始、终、顿、圆」,这是分得更细。课程标准简单跟诸位介绍到此地。
下面一段主要是说明它的教学法,它的教学法跟中国古老传统的教学法有很多相似之处。它的教学分为四个阶段,就是「信、解、行、证」,一般统统是这样。我们今天用这个教材把整个佛法跟大家做个概略的介绍,目的在哪?信。你认识它、了解它,你就会信它,你不会再说这是迷信,对於佛教是什么你都搞清楚了,建立信心。你有信心,如果你有兴趣去研究、去修学,那你就可以入门了。「解门」在经典里面也是占了绝大多数,反而「行」没有「解」的分量多。以《华严经》来说,《华严经》在解的部分差不多整整占了二分之一。如果就《八十华严》来讲,我们撇开《四十华严》不谈,《八十华严》的解门占三分之二,全经三分之二是给我们讲理论,由此可知,它重视理解,重视在理论上。「行」,这是讲认真去修、去做。所以它是信、解、行、证四个阶段。
五年学戒,定慧等学,这是昨天跟诸位解释过的。五年学戒不是学戒定慧的戒,是老师的教诫。老师教你怎么做,你要百分之百的做到,不可以违背,要照老师指导的去做。这五年教学的中心就是定慧等学,修定修慧。在教下多半是读经,譬如你学华严宗,你这五年就是念《华严经》,没有讲解,不须要理解,你就念,因为它的目的是用念经的方法叫你得定得慧,这个慧是根本的智慧,根本智慧是《般若经》上所讲的「般若无知」,它先求「无知」,先五年的时间修定,修「无知」。「无知」叫做「根本智」,「无知」起作用就是「无所不知」,所以这是现在一些人很难理解的,「我们都要求知,为什么求无知?」他不晓得「无知」是根本智。所以《般若》上说「无知而无所不知」,先用五年的时间修「无知」,这是跟我们现在一般观念完全不相同,所以一般人很难接受,但是佛法这种教学在中国将近两千年,都是用这个方法得到真正的智慧。
五年之后就求解。五年学戒完全建立在学生对老师的信心,培养定慧。五年之后就参学,参学就是求解,善财童子五十三参,那就是什么都可以看,什么都可以听,什么都可以读,什么都可以接触,为什么?你已经有定慧的基础,你有能力辨别是非、善恶、邪正,所以老师开放你去参学。你没有这种能力,老师不会让你出去,一定把你看得很牢,他是这么个教学法,这种方式。
还有一个特色就是进修,进修就是「结夏安居」。参学就是真正做格物致知的功夫,这叫真正修行。进修教育是佛教非常好的制度。佛的学生学成之后都是到外面去教化众生,代佛教化,把这个教育普遍弘扬。虽然教化众生,每一年还要跟佛在一起住三个月,进修教育。像放暑假了,进修教育多半在暑假,天气太热,大家听经都懒洋洋的,都没有来,所以这个时候就停止三个月。停止三个月当中,学生是放假了,自己回家修行,老师还要上课,还要回到佛的地方跟佛求学,因此他就不断的在进步,所以这个制度非常之好。好像现在学校放暑假,老师要进修教育,老师不能空过,一定要提升他的品德,提升他的学术,增长他的经验,希望底下一个学期的教学能够达到更圆满的效果,所以老师没有休息。这个制度非常之好,结夏安居。佛陀在世结夏安居是从四月十五到七月十五,整整三个月,这是进修教育,这种方式在佛教里面任何一个宗派、任何一个法门都没有例外。
底下讲「宗」,「宗」是专门指禅宗。「教」,除了禅宗之外都叫做教,教是从经典下手,就是从教科书下手。禅宗下手不用教科书,你们念《六祖坛经》,六祖大师在黄梅没有教科书,所以它不用教科书,它很特殊,所以把它列在另外一段。佛家本身称宗教是这个意思,跟我们现在这个宗教的概念完全不相同。佛家称宗教,宗是宗门,教是教下,这两个系统教学的方式、手段完全不一样,除了禅宗之外,都是从经典下手。
有显宗、有密宗,显是讲开显,密是秘密,这个秘密实在讲是深密,严格讲佛法没有秘密,有秘密一定是见不得人,不是好事情,好事情哪有见不得人的道理?所以佛法这个密是深密,太深了,不是浅学的人能够理解的。密是深密,不是神秘、不是秘密,是深密。无论是显教、密教、宗门、教下,可以说修学都是这样的层次,都是这样的过程。
另外佛门的一个特色就是僧团,和合僧团,它有六条戒律,这六条戒必须要遵守,这叫做根本大戒。因为佛教是个团体,就像学校一样,学校有校规,这是佛教学校的校规,释迦牟尼佛制定的。第一条是「见同解」,见解要相同,见解不相同那天天就争论吵架,所以佛教会分为很多宗派的原因就是志趣不相同。修净土的成立「净宗学会、净宗学院」,那些人喜欢修禅的,他在那里成立一个「禅宗学院、禅宗学会」,见解相同的在一起,正如同现在学校分科分系,你喜欢学哪一个科系就选哪一个科系,这叫做见解相同。第二条是「戒同修」,「戒」就是生活规范,大家在一起过共同的生活总要制定公约,我们同住在一起,大家都遵守,这个团体有纪律、有秩序。
第三条是「身同住」,大家共住在一起。身同住,有一点像军队一样,绝对不许可一个人住一个房间。百丈大师的清规,住广单,广单就是通铺。因为众生的习气很重,他在大众之下很守规矩,装模作样像个样子,如果房间没有人看见,他就很放逸,就懒散放逸,毛病都出来了。佛家教的方法就是晚上睡觉睡在一起,大家都看到你,睡觉就乖乖的,用这个方法把你的毛病习气改过来,依众靠众。因此如果寺院里修行一个人住一个房间,他的烦恼习气不会改,不会成就的,所以一定要睡通铺广单,日夜都有人看到,你就不敢随便,这方法很好、很妙。军队里如果士兵一个人住一个房间,要不了几天就造反,那就控制不住了,所以一定要睡通铺,一般睡大通铺,班长一个一个看到。所以身同住特别的意义一定是睡通铺,不可以一个人住。寺院里面一个人一个房间的是执事(管事的)、住持,他要有一个房间。当家师是总务,知客师是训导,总务、训导、教务的负责人有一个房间,他是专门有一个寮房,大众作学生的一定住广单,所以执事才有寮房。
「口无诤」,决无争论。「意同悦」,大家住在一块欢欢喜喜、快快乐乐,身心愉快。「利同均」,「利」是利养,生活一定是平等的。所以在寺院里所有一切十方供养都是归公,出家人没有私产,这就是共产党讲的共产主义,所以我在那边讲,我说佛才是真正共产,他没有特权,你们还有特权,出家人没有特权,真正共产,共产是民主。寺院里面的执事,寺院里所有人的身分地位完全平等。住持负责人,这些执事(管理事情的人)是选举,任期一年,所以每年腊月三十,所有一切执事总辞,总辞之后马上再选举,新的执事正月初一就上任,所以是选举。所以佛教的确是共产、是民主,真正共产民主。所以我在那里讲经,佛教跟你们所说的一点都不违背,你们提倡共产主义,这不学佛共产也做不出圆满。选出来的执事那真叫牺牲奉献,所有一切生活待遇都是平等的,吃的、住的、穿的都平等,他是替大家服务。大家轮流服务,你不能叫一个人老替大家服务,这不公平,所以他的任期是一年。
但是到了明朝末年以后就出现我们中国人所讲的子孙庙,就不是用这个制度。他这个住持,这个庙是他建的,他终生职,他喜欢传给谁就传给谁,这叫做子孙庙,所以佛法才有今天这样的衰败,都是不能遵守佛菩萨、袓师的教训。今天台湾的寺庙可以说都是子孙庙,产业都是个人的。佛光山的产业是星云大师个人的,他个人有权。从前寺庙没有任何一个人有权力支配财产,而且很多寺院是国家建的,有些是地方人士所建的,所以寺院可以说都是公众的,这个制度非常好。以前出家人什么都没有,但是生活没有忧虑,任何寺庙他可以挂单,可以去住,吃住不成问题,修学不成问题,只要找一个与自己修学宗派相同的,他就可以到其他寺院,寺庙没有理由拒绝他。所以我们要想重建佛教一定要恢复到以往的精神、制度,佛教才可以带给众生真实的利益。
底下一个,「同羯磨」,「羯磨」是梵语,翻成现在的意思就是会议议决。佛教里面的会议很多,虽多,它有一个好处,它不碍你修行,它没有形式。这个会议多半在吃饭的时候,因为吃饭的时候大家都来齐了,不管你做什么事情,吃饭都来了,有什么事情在吃饭的时候宣布,今天有些什么事情要向大家徵求意见的,就出来报告。报告的时候,小事情报告一次,如果有意见的马上提出来,没有意见的就算通过,所以佛教这个通过也不要举手,也不要说话,你听了不答应就通过,这是默认就通过,他用这个方法。你有意见,马上提出来,提出来之后有意见,大家再研究,再提出方法。最重大的事情就是四读通过,最大的事情是什么?有人要来出家,要来参加我们这个僧团,这是大事情,这件事情一定要宣布,四读大家都同意了,都不说话了,我们就可以接纳允许这个人参加我们的僧团,来我们这里出家。出家是一件大事,要四读通过,次一等的事情三读、二读,小事情一遍,这个方式很好。所以会议虽然多,但是不耽误,就好像没有什么形式,但是确实是徵求每个人的意见,所以它是真实的民主,真正的共产,所以僧团里都可以实现的,为什么?他是「见和同解」,他有这么样高的道德水准,他有这个学识。所以你就晓得从前僧团,佛给我们定的规约是非常圆满,它不多,不罗嗦,简简单单的六条规约,这是僧团的基本戒条。
下面跟诸位介绍的是教学的艺术,这也是非常值得赞叹。当时教学亦如我国孔子,释迦牟尼佛当年也是周游列国,佛门的术语叫讲经说法,现在的话讲到处教学,讲学、教学。传来我国始建寺,后有丛林,这在前面跟诸位同修提过。佛教传到中国来是汉明帝永平十年,传来之后才建寺,寺是政府办事机构的名称,也就像现在的教育部。到唐朝就演变成丛林,丛林就是现在所讲的大学,规模很大,制度化了。丛林是非常完整圆满的大学,也就成为学校了。后世教学讲求艺术表法,讲学、教学、教材、教法,所以我常说中国的寺院丛林是佛教的教育跟佛教的博物馆结合成一体,是这么样一种东西。现在的博物馆跟学校分开,佛教是博物馆跟教学合在一起的,所以这是讲教学的艺术化。
在这里简单举个例子,前面的项目不必说了,佛教很重视音乐、美术、雕塑、建筑,这地方略略的给诸位介绍,你就晓得它表法的意思。譬如供佛像,通常我们供佛像,当中是佛,两边是菩萨,一佛二菩萨,这很普遍的供法,这代表什么意思?佛是代表本体,菩萨是代表从体起用。菩萨为什么供两个?作用里面有两大类,一个是智慧,一个是行动,智与行,这代表这两大类。也就是一个代表理论,一个代表实践,表这个意思。像净土宗供西方三圣,当中供的阿弥陀佛代表本体,无量觉;观世音菩萨代表行,慈悲,慈悲是行(行动),是实践;大势至菩萨代表智慧,我们的行为要依智慧不能依感情,所以行为要依理智,它代表这个意思。通常一般有些寺院当中供养释迦牟尼佛,旁边供养的是阿难尊者、迦叶尊者,阿难是博学多闻,迦叶尊者是苦行僧,所以阿难代表智慧,迦叶代表行持。华严宗里面供养华严三圣,当中毗卢遮那佛代表本体,文殊菩萨代表智慧,普贤菩萨代表实践。所以是当中表体,两旁代表一个是智,一个是行,它表这个意思,所以一点迷信都没有,时时刻刻提醒自己,这是一般供佛表的意思。
天王殿,这是正规的寺院,所以寺院的建筑都表法,都含有很深的意义。第一个建筑物一定是天王殿,换句话说,这是入佛门上第一课。天王殿里面供的有五尊佛菩萨形像,当中是弥勒菩萨,弥勒菩萨的像是造的布袋和尚。布袋和尚示现在南宋,宋高宗,跟岳飞同时代,出现在浙江奉化,蒋总统的故乡,出现在这个地方,我们现在造的弥勒菩萨像就是造的他的像,把它摆在天王殿的当中,所以你一进寺庙门,头一个看到他。他笑咪咪的,肚皮很大,这代表「生平等心,成喜悦相」。我们对人一定要欢欢喜喜,一定要能够包容,肚皮大,肚量大,要能包容,这就是什么样的条件才能入佛门?入佛门必须要有这个条件,要有容人肚量,要能够欢喜对人,这才能够入门。
旁边这是四大天王,四大天王护法神,护谁的法?护你自己的法,是这个意思。东方持国天王代表负责尽职,持是保持,国是国家,什么样的身分一定要尽到自己本分的责任,提醒我们这个,我自己的责任有没有尽到。儒家所讲的五伦十义,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什么身分的有什么样的义务,所以塑这个像在这里是提醒我们这件事。南方天王的名字叫增长,它表的意思是日新又新,就是天天求进步,虽然我做好了,做好了没有再求进步不行,不进则退。他教你天天求进步,做好还不行,还得要求进步,明天比今天做得更好,它代表这个意思。西方跟北方天王是教给我们方法,如何把前面两个目标能够达到?西方是广目天王,北方是多闻天王,这个意思就教给我们博学多闻。广目叫你多看多听,「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你能多看多听,你的智慧就增长,你才能够天天进步,才能够把你自己本分的责任做到圆满。所以护法神是护这个法,不能把他看作神明。你去磕头烧香,供养香花水果他就保佑你了,那是笑话,那是错误的。
你明白这个意思,所以你一接触就提醒自己,这就是真正保佑。时时刻刻在提醒你,使我们不至於堕落、退转,所以你就可想而知它的用意之深。它所有一切设施都含著有很深的教育意义,所以它是教学工具,它都有表法的意义。所以我们从前不知道,认为这是多神教,搞这么多神神怪怪的,那是我们误会了、错怪了,以后真正明白才知道人家用意之美。在那么多年之前就能把教学带到了艺术,这是很了不起的构想,是真正的智慧。
底下一段是讲果德,大智大觉,显示大慈利乐有情,大悲是教化众生,给予一切众生最丰饶的利益,以真诚之心来教育世间。从佛教史上去看,从各宗的传记我们晓得每一代依照这个方法理论修学成就的人很多。
末后的结论,简单说迷、染、恶业,这是属於迹。佛性、正智,这是根本,本既存而迹可消,罪可灭而佛可证。所以我们从前没有接触到佛法,造作很多罪业,这不足以为忧,决定可以消业,决定可以灭罪。佛是我们的本性、本能,既然是本有,决定可以恢复,我们从这个地方建立清净坚固的信心。不好的习气一定要舍离,如果是修净土,单单念一句阿弥陀佛,久之成熟,万境如如,只要认真努力去做。每个人的成就早晚不相同,大小也不一样,这是与个人的善根、努力成比例。「当知佛法,方便多门,不拘形式,经权互用」,「经权」就是一般讲纵横,经线是纵的,纬线是横的,这就是没有一定的形式。「利物济生」,「物」就是一切有情众生,给他真实的利益,救济一切苦难的众生。「一切妄情迷执,非达佛旨者也」。许多人对佛教误会,这是他对於佛教真正的利益、佛教教学的宗旨不了解,所以才产生误会,因此必须要真正对佛法有认识、有修学的人来大力宣扬。好,谢谢诸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