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佛教 (第一集) 1980 美国阿拉巴马 档名:17-007-0001
诸位同修,这次到美国来,这是第四个城市。我在亚特兰大,那边同修问我到此地来讲什么,我也不知道,题目我不晓得,到此地来之后才看到,但是这两个题目,我们要讲的内容里面可以说都包括了。
佛教在现在这个世界,无论是在国内或是在海外,也包括大陆,误会的地方太多了。这个误会也不能怪大家,实在讲是佛教本身所作所为确实让人引起误会,这个因素要说那是相当的长远。佛教原本不是宗教,它之所以变成宗教,这个历史并不很长,在我想大概不出两百年,变成宗教是两百年以内的事情,过去不是的,这是我们一定要把它认识清楚。凡是把佛教当作宗教来看,换句话说,佛法的利益决定得不到。我们一定要认清它的本来面目,此次讲题的重点著重在此。
佛教的建立要依照中国的历史来说是相当的久远,在孔子之前,中国历史上记载的是周昭王二十六年,这是佛出生。佛入灭,也就是佛死在周穆王五十三年,世寿是七十九岁,中国人讲虚岁八十岁,住世八十年。如果照这个记载来看,释迦牟尼佛灭后到今天应该是三千零十七年,这跟外国人的说法就有很大的差距,这个年代是中国很古老的记载。在近代有一些高僧,像虚云老和尚、谛闲老法师、倓虚老法师,他们还是用这个记载。我们知道在全世界,古代中国人对於历史很重视,这是远超过其他的国家,我们从汉到现在有完整的历史,这是非常可贵的人文贡献。
他是出现在北印度,就是现在的尼泊尔。非正式的传到中国,大概在春秋时代就有,春秋战国到秦的时候,这野史就有记载。正式传到中国是汉朝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六十七年,是中国帝王派特使到西域去迎请,就是礼聘过来的。那个时候派人到印度,在西域,大概就是现在阿富汗这个地方,到那里去迎请印度高僧摩腾、竺法兰,把他们两位迎请到中国,佛法是这么来的,正式是中国皇帝礼聘过来的。
到了中国之后,接受朝廷的招待,在那个时候主管外交事务的是鸿胪寺,「寺」这个名称是政府办事的机构。现在我们一看到寺就连想到庙,其实不是。汉朝的制度,君权、相权划分得很清楚,宰相下面的一级单位称为「部」,我们现在还是称「部」。属於皇帝直属的一级单位就称为「寺」,所以皇帝底下有九个寺,寺的长官称之为「卿」。宰相下面的部,那个时候不叫部长,称为「尚书」,尚书就是现在的部长,「侍郎」就是现在的次长,那个时候的制度。当时外交事务是皇帝直接管,所以鸿胪寺相当於现在的外交部,鸿胪寺卿就相当於现在的外交部长,由鸿胪寺来接待。
到了中国之后,大概这两位法师跟我们朝野处得非常好。佛法的理论和教学方法与中国固有的文化道统非常接近,所以很容易就跟我们结合成一体。我们儒家思想,道家所讲的,可以说是佛法所说的纲领,实在讲这个纲领他们都说出来了,但是不够详细,而佛经内容说得非常周详,所以佛法在无形当中就跟中国文化结合成一体,不能分离,变成中国文化的一环。这样一来,我们就不愿意这两位法师回去,希望长住在此地传播佛教。
鸿胪寺只能临时接待,不能长远接待他,长远接待,这是怎么也说不过去的,於是皇帝下面九个寺,再增设一个寺,这个寺就是佛寺,第一个寺是白马寺。当时后汉的首都在洛阳,洛阳白马寺是第一个佛寺,诸位要知道那是直属皇帝下面的一级单位(办事机构),不是庙,与神、宗教完全不相干。佛教到底是什么?佛教是佛陀教育。中国人自古以来最重视教育,《礼记.学记》里面给我们讲得很清楚,「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政治的设施里面,宰相下面六个部,第一个是礼部,礼部是管教育,把教育部摆在第一位,可见得非常重视教育。所以对於中国古老的文化道统我们要认识。
佛教是佛陀教育,跟儒家孔子的教育实在讲没有两样,就是教义的内容非常接近,但是佛教是讲三世的教育,儒家只讲一世,从胎教到慎终追远,一世的教育。佛法讲三世,讲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从横的讲,它就是十方,就是讲我们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甚至於这一个地球,它讲到无量无边的虚空法界,这是儒家没讲到的,所以它的范围非常广大。现在的科技,我们向外太空探测,佛在三千年前,用现在的话来说,他讲到了太空,太空非常广大,与我们都有很密切的关系。所以科学愈发达,这与佛经里面所说的宇宙观,的确有很好的证明。
我们先介绍佛法的定义。「佛」这个字是从印度梵文音译过来的。当初佛教传到中国,我们的字汇还不多,不够用,为了翻译佛经,造了不少新字,这个字是当时的新字。没有人字边的「弗」字是中国的古字,因为音接近,所以加一个「人」,这是专称,叫做「佛」,新字,它的意思是智慧、是觉悟。这样的意思,我们用智、觉两个字翻,应当也能讲得过去,但是不行,不行的原因在哪里?它所说的智、觉,中国字汇里面这两个字不能够包含。它这个意思比我们字汇里面讲得要深广,这才不得已用音译,音译之后再加以注解、解释。
这个「智」主要讲三种智,「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这是中国的字汇里面不能包含。「一切智」就是现在哲学里面所讲的本体论,真正彻底正确的明了宇宙万有本体,这个智慧叫做「一切智」。「道种智」是讲现象,无量无边的现象,这些现象怎么来的?宇宙是怎么来的?地球上的生物从哪里来的?什么道理来的?怎么演变而成的?这种智慧就叫「道种智」。「种」是种种万物、万法,「道」是道理,这种种万物万法什么道理来的,怎么形成的,这样的智慧叫「道种智」,所以是彻底了解宇宙万有的现象。第三种叫「一切种智」,「一切」就是前面讲的「一切智」,「种智」就是「道种智」,这样的智慧才是圆满的智慧,所以这是讲的体。「佛」这个字的含义,我们把它分做体与用两方面来说明,体是智慧,用是觉,觉就是明了。
「觉」的意思也有三个,「自觉、觉他、觉满」,这三个意思跟儒家所讲的「明明德、亲民、止於至善」大致是相同的,但是儒家没有讲到前面这三种智,这三种智的意思在儒家找不到,但是三种觉,有。佛是基於三种智起的三觉。「自觉」是不迷,这跟一般凡夫不相同,凡夫是迷而不觉,佛教给我们要回过头来,要反过来,我们要觉而不迷。「觉他」是拣别不同於二乘,二乘就是讲的小乘声闻缘觉,声闻是阿罗汉,缘觉是辟支佛,这个两类。这个两类,确实他有自觉,他不能主动的去帮助别人,换句话说,他没有利益众生、利益社会的心,没有慈悲心,我们称他为小乘。这是拣别不同於小乘。菩萨就有大悲心,会主动帮助一切大众,教化一切大众,这到后面我们会谈到。
「觉满」,「满」是圆满,这个区别不同於菩萨,菩萨虽然自觉觉他,但是不圆满。实在讲圆满一定要自觉觉他,自觉觉他就是今天所讲的教学相长,这是中国人讲的师资道合。合体与用,这就是能觉,能觉的是佛。能觉知的对象是什么?对象在佛法里面用一个代名词,就叫做「法」。法就是觉的对象,就是它所知的。法的意思包括得太广,这里把它归纳起来,心境,这是佛学里面讲的。心是心理,境是外面的境界,除了心里头,统统是外面境界,包括现在讲的宇宙万有,总代名词,这是所觉的。
这两个字明白了就晓得佛门常讲的「佛法无边」,的确是无边际。宇宙万法没有边际,所觉没有边际,能觉的智慧也没有边际。更妙的一点,这就是现在哲学里面没有说到的,在民国十二年,欧阳竟无在中山大学有一篇讲演,当时震撼了佛教界,他的讲题是「佛法非宗教非哲学,而为今时所必需」。这个讲演我曾经听胡秋原先生讲,他曾经参与这个讲座,他那时候很年轻,参与这个讲座,记忆还很熟悉。就是它是能所不二,它是一不是二,这是非常难懂,中国、外国哲学上说得笼统。阳明先生所讲的「天人合一」这个思想是从佛教来的,并不是他自己创建;阳明先生是很虔诚的佛教徒。宋明理学,二程跟朱子,他们的佛学造诣都很深,这些思想见解都不是自己创建,可以说是融合佛、道、儒而成。
明白佛法的定义,「佛教」我们就认识,佛教是佛陀的教育;如果从内容上说,就是智觉宇宙人生的教育,一定要把它看清楚,这才值得我们去研究,值得我们去学习,它没有一丝毫迷信。但是今天的佛教,我们在国内、国外,全世界所看到的,佛教有四种不同的形态,这个我们要搞清楚,我们不能够迷於宗教,那我们亏就吃大了。第一种是「传统的佛教」,这是佛陀教育,我们要学这个,这对我们有真正的好处,真正的利益。第二种是「学术」,把佛教变成了哲学,佛教哲学、佛经哲学。这个利益虽然有一点,但是不广,说老实话,与我们实际的生活往往脱离,所学非所用,这是学术,很难得到实际上的效果。第三是「宗教」,佛教变成宗教,这是在中国、外国我们看到最普遍的,宗教是迷信。实在讲这个里面如果你说它好,可以说只有很少的利益,那是什么?劝人做善事,除此之外,我看其他的利益是得不到;只能够这样说,劝人为善而已,其他的问题不能解决。佛教里面所说的宇宙人生,也讲六道,这些事与理,宗教里面不能解决这个问题,真正解决这个问题要智慧,要觉悟,这才能真正得到圆满的解决。第四种是很不幸的,这是近代没有几年,佛教变成「邪教」,这是很可怕的。变成宗教还不可怕,对社会多少还有一点利益,变成邪教就可怕了。
我想国内外都有这个情形,所以我们要弄清楚,佛教现在在世间有这四种不同的型态出现,我们不能不清楚,我们要学的是学哪一种?总不能看到邪门外道就把整个佛教抹杀了。我在香港讲经,那边有些共产党的干部来听,听完之后他们就问我,他说:法师,你所讲的是你自己的意思,还是佛教本来就是这样?我说:我所讲的,佛教本来就是这样,不是我的意思,我没有这个智慧,我说不出来。他说:照这样说,我们共产党也可以接受。是可以接受,佛教不迷信,你硬要把它扣上迷信的帽子,把它消灭掉,那就冤枉。所以我们不能接受的是邪外,这是不能接受的。
佛教,当然最好的是教育,恢复它的本来面目。当年佛教到中国,成立「寺」,是政府办事机关,也就是专门弘扬佛陀教育,所以中国从后汉起,国家就变成两个教育部。传统的教育,这是汉武帝得到政权之后,替国家建立了教育宗旨,「罢黜百家,独尊孔孟」,以孔孟的思想做为中国教育主流思想,一直到满清都没有改变,将近两千年,这是主导。这个选择非常有智慧,非常明确的选择。
佛教到中国,由於帝王底下有一个佛寺,佛陀教育因为是帝王提倡,中国人常说上行下效,所以老百姓,「帝王提倡的」,因此这个教育推展得特别快,比宰相这个教育部推展快多了,大家都巴结皇帝,因此没有多久,佛寺就到处都有。以后印度这些法师不断的到中国来,中国也有一些高僧到印度去取经求法,往来不绝。佛陀教育在中国之兴盛远超过孔孟教育,对於中国的长治久安确实有很大的贡献。
从前的佛寺做些什么事情?第一个是翻经,就像我们现在的国立编译馆,它从事翻译的工作,而且它有组织,译场规模之大也出乎我们后人想像,所以佛经决不是一个人、两个人翻的。你看经上说某某人翻,那都是译场的主持人,就好像国立编译馆的馆长,用他的名字,实际上是不是他翻的?不是,他主持这个地方。像鸠摩罗什大师的译场有四百多人,玄奘大师的译场有六百多人,可见得从前译场规模之大,组织很严,这种翻译就翻得好。
有人也怀疑,我过去也怀疑,我曾经问过方东美先生,我的佛学是他老人家介绍的,原本我也是把佛教看成宗教,而且看成一个低级的宗教,根本就不齿,我过去是这样的。我在民国四十二年跟方老师学哲学,方老师最后一个单元跟我讲「佛经哲学」,就把佛法介绍给我,他告诉我「佛经哲学是全世界哲学中最高峰,这才是人生最高的享受」,这个两句话说得很中听,我是听他这两句话才开始到寺庙去。台北最大的寺庙是善导寺,善导寺有两部《大藏经》,当中有一部不太完整,但是大部分都有,残缺的不多,所以到善导寺借佛经来看。所以我对佛法,如果遇不到方老师,那始终把它看成低级的宗教,总不如基督教跟天主教。人家只有一个唯一的真神,佛教搞了这么多的神,乱七八糟的,泛神教,泛神教就是低级的宗教,这是从前认识错误,所以我们就没有办法相信。
我现在看到许多大专学生,年纪轻轻的,没搞清楚他就信了,见了佛也会拜了,我看了很佩服,为什么?我做不到,我要不把它统统搞清楚,我没有法子接受。所以我学佛拜佛,我学佛三年以后才肯拜佛,搞清楚了,才晓得为什么要拜佛。我们见总统也不过是三鞠躬就是最敬礼,其实总统不要我们三鞠躬,就脱帽一鞠躬。你说敬,我们敬心是一样的,何必趴在地上磕三个头?这有什么意思?如果不弄清楚的话,这是没法子。所以现在很多年轻人没搞清楚就肯做,这在佛法讲「很有善根」,我那个时候善根就不够,事情不搞清楚是不行的。这个好处也有,为什么?搞清楚之后,信心真的是坚定了,搞清楚就不会动摇。
佛经,我怀疑的是什么?这么好的东西,真正是世间无价之宝,那些原文到了中国来,为什么今天全部都没有了,中国没有人把它保存下来,原文都失掉了?我就把这个疑问请教方老师,方老师笑笑,他说中国古人自信心非常之强,不像现在,现在中国人不相信自己。从前中国人有自信心,认为所翻译的佛经在义理上与原文决定没有差错,而且在文字上比原文还要华美,足足取而代之,那个可以淘汰不要了。方老师这么说,想到我们中国老祖宗们那种气概。中国今天之衰,衰在哪里?丧失民族自信心,中国哪一天能够复强就问中国人什么时候能够恢复民族自信心,中国就强盛。你看今天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再小的国家,他拍拍胸膛「我世界第一」,唯有中国人很谦虚,你们都第一、老大,我是落后,不敢说第一。确实,自信心的丧失是在满清对外开放之后,受尽外国人的侮辱,丧失了自信心,国家才有今天的大难。
中国过去那样辉煌的历史文化,中国的汉唐,满清时代,像康熙、雍正、乾隆,那时候我们国力是世界第一,任何国家民族比不上,美国是在开荒的时代。所以要晓得国力衰退的主要原因是丧失民族自信心,这才是可悲。儒家所说的「哀莫大於心死」,心死了。
底下一段在介绍佛法之所求,也就是它教学的目的,它是教育,这个教育的目的何在?佛经经论我们常常看到的术语,这个术语是从梵文音译过来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句话翻成中国的意思是「无上正等正觉」,这就是佛陀教育的所求,我们求学就求这个。这个可以分为三个段落来看,我们从下面看,第一个是「正觉」,第二个是「正等正觉」,第三个层次(最高的层次)是「无上正等正觉」。「觉」,佛承认,世间人,像世间的科学家、哲学家、宗教家,不能说他没有觉,他也有相当程度的觉,他有智,但是佛不承认他们的觉是正觉,也不承认他的智慧是正智。他虽然有智有觉,佛说还不正。佛这个正,我们中国人讲「正字招牌」,佛法也讲正字招牌,它这个正字招牌用什么标准?它确实有标准,如果烦恼断尽了,这个智与觉佛就承认是真的。你还有是非人我、贪瞋痴慢,虽然有智有觉,佛不承认这是正。「正」就是确实心地清净,没有是非人我、贪瞋痴慢,这样的智与觉,佛就承认这叫正智正觉,它的定义是在此地。我们拿这个标准来看,确实世间科学家、哲学家,乃至於宗教家,我们打开《新约》、《旧约》,上帝还有喜怒哀乐,这个确确实实。
他还喜欢哪个人、还讨厌哪个人,这个不行,这在佛法里讲,这个虽然有智有觉,都不能算「正」。「正」是什么?心地清净,万法平等,从这个地方起的智与觉,才称为「正」。「正觉」在佛法里面修学是第一个阶段,好像我们现在学校里读书,有小学、中学、大学,这就是小乘。小乘如果证得了正觉,他有一个学位的名称。所以佛教里面称佛、菩萨、阿罗汉,可以说都是学位的名称。你只要证得正觉了,佛教的学位称为阿罗汉,证阿罗汉就证得了「正觉」,在佛经里面的术语,见思烦恼断尽了,这第一个阶段他成就了。
往上去,第二个修学阶段是「正等正觉」,「正等正觉」的学位名称叫做菩萨,所以菩萨是正等正觉。「等」是等於佛,但是他并不是佛,只是等於佛而已。前面的「正觉」,他跟佛完全不等,只可以说相似的佛。菩萨是「等」,虽等,他不圆满,佛经上也常常用这个比喻,比喻月光,你看初三、初四的月牙也有光芒,那个光是不是真的月光?是真的,一点都不假,但是它不圆满。一直到十四晚上的月光,也叫做「正等正觉」,十五的月亮是「无上正等正觉」,那才圆满。由此可知,在修学还没有到究竟圆满的时候称菩萨,菩萨修圆满了,毕业了,就成佛。佛是最高学位的名称,不是某一个人专利的,任何一个人修到了,他都可以称菩萨、都可以称佛,所以这个名称是通称不是专称,是佛教修行阶段,等於我们现在的学位一样,学士、硕士、博士,学位的名称,这是一定要搞清楚的。所以佛、菩萨、阿罗汉都不是神,都是人,这要搞清楚。
下面我们总结它的意思,「觉了宇宙人生实相」,实相是真相,就是真正彻底觉悟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究竟圆满之大智慧」,佛经里面的术语称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中国人翻成「无上正等正觉」,佛教教给我们。学佛人想求得的是这个,所以佛法里头不是教我们求消灾免难,不是教我们求功名富贵,不是求这个,佛法是求智慧的,智慧的教育,智慧的教学。
底下的小注,「其教学方针,在彻底破除迷信,启发正智,令能辨别真妄、正邪、是非、善恶、利害,建立理智、大觉、奋发、进取、乐观向上的慈悲济世的人生宇宙观,惠以真实之利」,这是给大家真实的利益。「圆满大乘,解决众生一切苦难,获得真善美慧永恒幸福的教育目标」,实在是非常美好的教育。很不幸,现在被人误会,这一误会,大家就不研究,不去探讨,这是我们整个民族很大的不幸。
佛教教育,实在讲现在真正明了的人并不多。我跟方先生学习的时候就问他,您的佛法从哪里学来的?他告诉我,在抗战时期,他在中央大学教书的时候,曾经有一次生病,病得很重,那时中大在重庆,他到峨嵋山去养病,峨嵋山上什么都没得看,没有报纸杂志,什么书都没有,都是佛经,没事情就翻佛经来消遣,这样一接触之后才晓得佛教真正有非常殊胜、非常好的东西,他是这样接触的。以后也有一些高僧大德互相在一块研究讨论,那时候佛教界里面有很多居士们,他们对於佛教的造诣往往超过出家人,超出很多。所以方先生从那个时候起,他告诉我,他就没有离开过佛经。他对佛经之熟,在台湾可以说任何出家人都比不上,一大段一大段的经文他能够背诵得出来,真的是了不起。给我们讲学的时候引经据典,在哪一部经、哪一卷,他都是背诵的,这不能不佩服。佛教是教育,要认清这一点。
底下我们探讨它教学的纲领,它教学的纲领很多,我们取它最重要的,也就是说各宗各派共修必修的标准,这是无论佛教哪个宗派、哪个法门。宗派就像现在大学院系一样,每个宗底下有分派。由此可知,它的内容确实博大精深,我们一生学它一部分都学不完。
大乘佛法,「三福、三皈、四弘、六度、十愿」为教学最高指导纲领。这五个小科目我再跟大家介绍一下。第一个,《观经》「三福」,是出在《观无量寿佛经》里面,给我们讲佛法修学基本的三条戒,一定要遵守,而且我特别强调,它是「三世诸佛净业正因」,由此可知,这是很重要的基本科目。第一条里面有四句,「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第一个「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是第一条。佛法到中国来会被中国人那样的欢迎、爱戴,有它的道理。中国的传统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所以古人说六经都是《孝经》的注解。由此可知,儒家是以孝为中心,佛法也是建立在孝道的思想上。人不能够孝敬父母,诸位想想看,他还能对别人有真正的好处吗?不可能。不敬父母而敬别人,必定有企图,如果没有企图,这讲不通。
中国古代的制度也是选举,选举的方式不像现在,所以中国古时候的制度不是不好,实在是好。我在新加坡讲经,演培法师在那里弘法二十五年,我们也是老朋友,我对他非常尊敬。他看到今天世界大乱,他问我:你到底是赞成民主,还是赞成强人政治?我说:我还是喜欢皇帝时代,天下太平。他说:你思想落伍了,封建思想。说老实话,是真的,好的帝王真正爱老百姓、爱国家,他的措施往往非常的正确。
以前的选举是什么人负责选举?地方官吏,地方官吏的选举是他政绩里面最重要的一条。你在这个地方做地方官,县市长,三年当中不能替国家举荐一位人才,你就会被免职,你政治办得再好也不行。你所治理这一大片土地内这么多的人民,里面一个好人都没有吗?所以其他的办得再好,国家也不要你。他推荐的标准是什么?举孝廉,举是选举。打听这个地方哪位是孝子,他能够孝父母就能够忠於国家,就会爱老百姓。第二个条件是廉洁,廉洁就不贪污。所以从前选举的标准是孝、是廉,孝扩大就是忠,就是爱民;廉洁,自己守本分,不会做贪官污吏,选拔这样的人出来,有道理,我觉得比现在的制度要好得多。所以第一个教给我们要「孝养父母」,父母之恩决定不能忘记。这个观念外国人没有,怎么给他讲他都想不出来,外国人没有孝道的观念。
「奉事师长」,老师的恩德跟父母是相等的,所以一个人之所以能够在社会上建功立业,这是父母跟师长两方面要教的,所以教育一定要配合。尊师重道,现在师道没有了,所以今天社会之乱,师道没有了,孝道没有了,这还得了!天下大乱。一个人能够孝顺父母,说老实话,他决定不敢为非作歹,他做了坏事情父母受侮辱,人家瞧不起,他念念当中要做好事,荣宗耀祖,父母在社会上有体面,到哪里去人家赞叹,不能叫父母没有脸见人,这比法律约束的力量大得太多,这是道德良心的约束。
孝道谁来教?父母不能教,父母不能说「儿,我是你的父亲、母亲,你应该孝顺我」,这话说不出口。儿子要是问「我为什么要孝顺你?」怎么好讲?说不出口。所以老师教他孝顺父母,父母教他尊师重道,这是两方面教的。老师说「你是我的学生,你应该尊重我」,这句话也说不出口。所以是这样教成功的。你才晓得从前老师跟父母结合成一体,想成就这个小孩,所以对老师尊师重道。大概我这个年龄以后就没有了,我还念过两个月的私塾,以后就改成小学,改成学校,是民国二十二年的时候,进私塾。那个私塾是在祠堂,请一位老先生。拜老师,父母陪到我一道去,先拜孔夫子的牌位,拜孔老夫子,至圣先师,然后请老师上座,父母都是三跪九叩首,拜老师,再送上礼物。你想想看,老师要不负责教这个学生,怎能对得起他的父母?这样隆重的礼节,所以老师对於学生真教。
所以在古时候,老师自己的儿子去考,考不取,人家不笑话,老师教的学生要没有考取,他的儿子考取了,那他就不要做人了。为什么?一个地方的人批评他有私心,你教你儿子就考取,你教的学生都没有考取,那就不能做人了。所以从前师徒如父子,老师对学生的爱护超过了儿女,所以学生对老师的恩德是一生都不能忘记。孝养父母,对於老师也是一样要孝养,老师如果生活上有困难,学生一定要照顾,这是师道。这是讲教育的大根大本,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这是儒跟佛观点完全相同。所以佛法一到中国来会被这么欢迎,因为这跟我们讲的一样,没有违背,而且比我们讲得更详细。
「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培养慈悲心,佛法常说「慈悲为本,方便为门」,要与人方便,要大慈大悲。「大」的定义是心地清净,看一切众生平等,平等的慈悲就是大慈大悲。不杀生,不但不杀生,尽可能避免恼害众生,恼是叫众生生烦恼。你想想看,都不愿意叫人家为我而生烦恼,怎么会害人?人人都能存这个心,天下太平,人与人之间自然和睦相处,天下一家,这是佛教给我们三福的第一福,「修十善业」。十善是最基本的道德信条,第一个就是不杀生,第二个是不偷盗,第三个是不邪淫,这是讲身三善。再一个是口,口是不妄语,不欺骗人;不两舌,两舌是挑拨是非;不恶口,恶口是说话粗鲁,别人听到难过;第四个是不绮语,绮语是花言巧语欺骗别人,口四善。再来就是不贪、不瞋、不愚痴,意三善。身、语、意合起来,十善业,这是佛教给我们必须要修学,这十善,这是第一条。
第二条有三句,「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实在讲这三条是有层次的。第一条,刚刚亲近佛,佛就教给他。第二条是教小乘阿罗汉,这个地位高,教小乘的。小乘真正入佛门了,教给他要「受持三皈」,「三皈」,下面我们会讲到。「具足众戒」,「戒」是戒律,佛所制定的戒律。戒律拿现在的话来说就是生活规范。戒律有小乘戒、有大乘戒,小乘戒就是儒家所讲的「独善其身」,大乘戒就是儒家所讲的「兼善天下」,所以儒家只讲两个原则,不像佛法讲得很具体。独善其身是一个人相处,没有第二个人在,你应该怎样做法,还是不能放逸,如十目所视,十手所指,还要修敬,修慎重。菩萨戒就是入众,与人相处之道,所以菩萨戒是与大众相处的规范,这是戒律。「不犯威仪」,威仪就是今天所讲的礼节、礼貌,佛法非常重视礼节,威仪是礼节。
第三条是对大乘菩萨讲的,「发菩提心」,到后面我们会说到。「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深信因果」放在第三条,这个我在过去读经很多年,对於这一句还怀疑,为什么?「深信因果」应该摆在第一条,也就是对我们大众教学,怎么会对菩萨?菩萨不相信因果吗?佛对我们讲善因善果、恶因恶果都讲得很多、很详细,难道菩萨不晓得吗?所以困惑了很多年。到以后讲《华严经》才真正体会到这个因果是特别的因果,不是普通的因果,这我后头注解讲的「念佛是因,成佛是果」,这个因果的确很多菩萨都不知道,这是确实的,所以此地有「深信因果」。这部经是《观无量寿佛经》,《观无量寿佛经》是净土三经之一,这里面是讲念佛成佛的因果,所以才体会到这个意思。要「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就是要帮助别人,把佛法介绍给别人,「为人演说」就是这个意思。前面十句都是自利,最后一句就教我们利他,自利利他。「如此三事乃是过去未来现在,三世诸佛净业正因」,由此可知,非常重要。
佛一开端要我们从这里学起,不管你学显教、学密教,禅宗或者是教下,无论哪一个宗派、哪一个法门都要从这个地方学起,所以这是各宗各派共同必修的科目。所以佛法从哪里下手?从哪里学起?从孝顺父母做起。没有不孝顺父母、不尊重师长的佛菩萨,确实找不到,要从这里做起。
第二个共同科目就是三皈,这个非常重要。学佛一定要接受三皈,接受三皈就是成为真正的佛弟子。三皈就是我们常讲的拜老师,拜哪位老师?拜佛,佛是我们的老师。皈是回头,依是依靠。「三」就是讲的三宝,三宝就是佛、法、僧。佛、法、僧在此地是讲自性三宝,这个诸位要知道,自性三宝才是我们真正的皈依处。
六祖大师在《坛经》里面把三皈依给我们讲得很明白、很清楚,非常之难得。通常我们在经论里面看到「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我们不懂什么意思,往往会错意思。佛是佛像,法是经典,僧是出家人,意思搞错了。佛家也常说「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你皈依它,它怎么靠得住?靠不住。所以六祖大师不用这个名称,他把意思翻出来,我们看起来就不会误会,他说「皈依觉、皈依正、皈依净」,这个我们一看就很容易明了,不至於错会意思。底下他老人家说「佛者觉也,法者正也,僧者净也」。佛就是前面所讲的大智大觉,大智大觉是自己本性本来具足的,不是外头来的,是自性觉。我们现在无论处事待人接物都迷惑,迷而不觉,所以我们很苦。佛教给我们从迷那里回过头来,要依觉,从今之后要觉而不迷,这就对了,这叫做皈依佛。
佛弟子家里供养佛像,供养佛像是什么意思?跟中国人供养祖先牌位的意思相同,是报恩的意思,是不忘本的意思,这个心多好!人能够追念祖先,必定孝顺父母。远祖都敬爱不忘,眼前的父母哪有不敬爱的道理?孔子在《论语》里面讲得很好,「慎终追远」,这是教育,它的效果是「民德归厚」,人心厚道。说到教育,我们连很远、最古老的本师,根本的老师,三千年前的释迦牟尼佛,都念念不忘,念念敬爱他,眼前的老师哪有不能敬爱的?是这么个道理。所以不能把佛菩萨形像看作神明,那就完全错了,这是第一个意思。第二个意思,看到佛像就想到我们要觉而不迷,佛像摆在那里时时刻刻提醒你,提醒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要觉悟,不能迷惑,佛是觉而不迷,它有这两个意思。
佛的名字很多,佛像也很多,菩萨名字、像也很多,为什么这么多?统统是代表我们自己本性,我们本性有无量的智慧、无量的德能,一个名称、一个形像没法子代表,所以有许多的名字、形像。譬如一个人在社会上多才多艺,事业很多,名片一拿出来,头衔几十个,那是什么?一个名称不能代表他,他有几十个头衔,这才显示他的身分。我们自性里面的德能,佛给我们讲,几十万个名词都排不完,我们跟佛没有两样,统统是一样的,所以一切诸佛菩萨都是代表我们本性里面的智慧、德能。
像我们供养释迦牟尼佛,这是比较特别,两个意思,第一个,他是我们佛教创办的一位老师,创始的老师,我们称为「本师」,根本的老师,这有「尊师重道,返本报始」的意思。同时有表法的意思,你要晓得「释迦牟尼佛」这个名字里面的含义,这个含义就是我们的性德。「释迦」是梵语,翻成中国的意思是「能仁」(仁慈),我们对待别人要仁慈。「牟尼」翻成中国意思是寂灭,就是清净的意思。我们对待自己,心要清净,自己对待自己要清净,清净是最高的享受。待人要仁慈,对自己要清净,要觉而不迷,佛就是觉的意思。所以你看到释迦牟尼佛的像就能想到这个意思,这就是教育的效果收到了,这是供佛真正的意思。
所以还有很多同修请了佛像回家,有很多人来问我,要把佛像开光,听说不开光就不灵了,开什么光?你们同修们要晓得,千万不要迷信,佛像是不是要开光?要,什么叫开光?借佛像开我们本性的光明,是佛像开我们的光,不是我们开它的光,我们要说开它的光就颠倒了。所以佛像开光是有的,但是现在人颠倒了,找一位和尚去比划比划把佛像开光就灵了,骗人的,哪有这个事情!如果法师开了光就灵了,那你何必供佛像?供我就好了,我比他还强,我不给它开光它就不灵,你们供它干什么?哪有这么愚痴!所以学佛要用智慧,决定不要上当,决定不要被人骗了。所以开光是我们供佛像不知道佛像的意义,请位法师、大德来把供养佛像的意义给我们说明,我们就真正得利益了,这叫开光。换句话说,就是好像我们塑一尊像,启用典礼,来把这个像说明,这叫佛像开光。现在人全搞错了,都曲解了意思。这是供养佛菩萨的意义。
供养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是梵语,翻成中国的意思,「阿」翻作「无」,「弥陀」翻作「量」,「佛」翻作「觉」,无量觉,所以见到这尊佛像就想到我样样都要觉悟,样样都不能迷,是这个意思。供养菩萨也是如此,观音菩萨代表大慈大悲,供养观音菩萨就是把自己的慈悲心显发出来。观音菩萨大慈大悲救苦救难,我对一切人事物都要用慈悲心来对待。供养地藏菩萨,地藏菩萨代表孝顺,孝亲尊师。所以佛像供在这里,佛像是艺术品,让你永远看不厌,你看到它,它提醒你,地藏菩萨提醒你孝亲尊师,观音菩萨提醒你大慈大悲,你就晓得这个意思。如果你把它当神看待,错了,它不能保佑你。你明白这个意思它就保佑你,这个功德力量就是它常常提醒我,怕我忘掉。所以拿现在的术语来讲,我们供养的所有一切佛菩萨形像,就是教育的一个名词,「教具」,教学工具。讲教学工具很不恭敬,我们要把自己的恭敬心培养出来,不称它作教具,实际上它是教具,我们要真正了解它的意义。这是供佛像的意义。
「法」是正确的思想见解,让我们从一切错误的想法、看法改过来,依正确的想法、看法,这叫「法」。邪正有标准,有一个绝对的标准,也有许多不同的标准,绝对的标准还是与前面讲的觉,与无上正等正觉相应的,这是正法,与这个不相应的是邪法,这是一个绝对的标准,但是这个标准毕竟太高了。我们在修学过程当中有很多的层次,像佛法讲五乘,人乘、天乘、声闻、缘觉、菩萨,像现在的学校,小学、中学、大学、研究所,有很多层次,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标准,所以它的标准也是因人、因时、因地而异,但是有一个绝对的原理原则是不会变的。通常讲,讲得具体一点,根据经典,经典就是佛把宇宙人生真相跟我们说了,这个看法、见解、思想都是非常纯正,这是正而不邪。皈依法,皈依自性正,都不是外面的事。
第三「皈依僧」,「僧」是清净的意思,六根清净一尘不染,取这个意思。我们从一切染污回过头来,依清净心。染污是什么?中国人讲的七情五欲,这是染污。心本来是清净的,心里面有了喜怒哀乐,有了贪瞋痴慢,心就不清净,所以从一切染污回过头来依自性清净,常常叫自心清净。所以在佛法里修什么?佛家常讲修行,修行是修正行为,我们行为有了错误,把错误的行为修正过来,这叫修行。把一切错误行为归纳起来就是迷、邪、染,能够把迷、邪、染改正过来,改成觉、正、净,这叫做修行。所以行为无量无边,归纳为三大类,身体的造作、口的言语、心里面的思想见解。三皈依是这个意思,皈依自性三宝,这个诸位一定要知道。
除自性三宝之外,还有「住持三宝」,住持三宝是形相,形相我们要尊重,为什么?没有这个形相,自性三宝显不出来,谁知道?没有人知道。自性三宝里面,佛宝,现在佛不在世,就是佛像,所以我们看到佛像就等於看到佛菩萨一样,供养佛像就等於供养老师没有两样,所以对它敬重,对它礼敬,这是修礼敬,然后把这个礼敬应用在生活上,应用在处事待人接物上,这是修行,学以致用。我们对泥塑木雕的佛像会恭敬,我们对人为什么不恭敬?要把这分敬意带到生活上,对待一切人、一切物都要恭敬,是这个意思。经书是法宝。
出家人是僧宝,你只要看到出家人,不要去问这位出家人是持戒、是破戒,是个好的出家人或是坏的,与我一点都不相干。只要一看到出家人就想到我要净而不染,我的利益马上就得到了,要从这个地方立刻能够回过头来想到我要净而不染,不要管他。所以出家人穿这件衣服就很有功德,学佛的人懂这个意思,他一看到,马上就想到我要净而不染,这就是功德,不要管这位出家人是好、是坏,是持戒、破戒,我们这个利益马上就得到。所以形式上的三宝有很大的力量,为什么?我们离开它,自己的习气很重,会忘掉,天天看到这些,我们就不会忘掉,它常常提醒我们。有个人天天提醒你,你会讨厌他,你怎么这么罗嗦!塑的一个像,你愈看愈喜欢,它提醒你,你不会讨厌它,所以这就是佛法教学艺术。
后面一段我特别跟诸位介绍佛法教学艺术,艺术化教学的构想在几千年前佛门当中就有,所以佛寺的教学拿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他把学校跟博物馆结合成一体,那种种的设施,那就是博物馆。把博物馆跟教学结合成一体,这是个很高明、很聪明的想法,的确是非常圆满。
底下说「显密诸宗」,大分佛教有显教、有密教,密教,现在所谓的密宗。「诸宗」,大乘佛法里面有十个宗派,无量法门,法是方法,门是门径,无量的方法、门径修什么?修觉、正、净,这个诸位要晓得。「你们佛教修的是什么?」「我们修的是觉不迷、正不邪、净不染,我们修的是这个。」用什么方法修?我们现在净宗学会是用念佛的方法修,禅宗是用参禅的方法修,密宗是用持咒的方法修,那是方法,不管是什么方法,统统修的是觉正净,如果他不是修觉正净,这就不是佛法,所以殊途同归。佛法平等,法门平等,就是用的方法不一样,达到的目的是一样,就是觉正净。
觉正净,再告诉诸位,一而三,三而一,觉悟的人没有不正、没有不净;正知正见的人,思想见解纯正的人,没有不觉的,没有不清净的;心地真正清净,没有不觉、没有不正,所以一而三,三而一。由此可知,觉正净这三个门,你只走一门就成功,一门得到,三门统统得到。好像这一个教室三个门,在外面看不一样,你只要一进来就一样,一而三,三而一,这是诸一定要晓得,没有什么高下。
我在这里再跟诸位说明一下,在中国,像禅宗专门走觉门,它是要开悟,大彻大悟,它走觉门,偏在觉门上。教下,像华严宗,天台是法华宗,法相唯识宗、三论宗,这些走正门,正知正见,走正门。净土宗跟密宗走的是净门,它完全修清净心。这三个门比较起来,净门比较容易一点。觉,说老实话,不是那个根性的觉不了,觉不上去,没有法子,我想觉觉不来。正门,一般人都行,时间太长,就跟念书一样,你得慢慢去念,慢慢去培养,小学、中学、大学慢慢来,时间太长,教科书太多,很麻烦,你要怕这个麻烦的话,走净门。净门的教科书只有一本,我们现在印的,一本就够了,《净土五经读本》,净土宗就这一本,这本是净土宗完全的经典,就这么多,所以这个门好走。我们取这个门就是取它好走,不必费很多的时间,不必用很多的脑筋,这很麻烦,其他宗的经论太多了,实在讲很难读得完,也很难理解。所以净宗著重在清净心,心地清净他就开悟,思想见解自然正确。
总结是「显密诸宗,无量法门,皆其修学方法」,都是修学的方法,统统修的是觉正净,你才晓得三皈依的重要,所以三皈依是整个佛法修学最高的指导纲领。佛门常讲「归元无二,方便多门」,「归元」就是归觉正净。「法门平等,无二无别」。这是三皈依,也是佛法修学最高的指导纲领。你晓得了,佛法修什么?你马上就答得出来,修觉正净;佛法求什么?求究竟圆满的智慧,这个很容易答得出来的,这个没有迷信。所以连共产党听到,这个我们可以接受,当然可以接受,你共产党要不要智慧?不要智慧那就愚痴,愚痴你又不喜欢,那你要求智慧,这是究竟圆满的智慧。觉正净你要不要?你如果不要觉正净那就是迷邪染。迷邪染你不要,那你当然要修觉正净。所以它超越一切宗教,一切宗教的宗教徒修学佛法皈依三宝与他信教没有冲突,决定没有抵触。信教是一回事情,学佛又是一回事情,这个里面没有冲突,因为佛教是教育,一定要肯定它是一个非常美好圆满的教育,值得我们去修学,值得我们去弘扬。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明天还有一次,我们接著再讲,虽然不多,也相当完整的把佛教介绍给诸位,谢谢大家。
问:人死了会不会转世到另外一个星球?
答:转世是真的,但是佛教教学不是以这个为中心,这是佛教附带讲的。佛教所讲的,就是今天讲的,这是它的中心。你有智慧,整个宇宙你会看得很清楚、很明白,一点疑惑都没有,所以他求的是智慧。
问:法师,您讲佛教不是迷信,是一种教育的方法来教育我们今人。因为我是搞自然科学的,可是讲到转世的问题,我对这个不太……。
答:实在讲,到释迦牟尼佛出现之后,才把宇宙人生的真相一样一样都加以解释,都给它理论,都给它解释,真正达到了圆满的教育效果。像佛像,在中国供养的佛像都很慈祥,西藏供的佛像都很凶,那个面貌看起来很恐怖,中国人要看到那尊佛像,早就远远的离开,才不看它。中国人心里面慈悲和平,所以你慈祥,他现得比你还慈祥;西藏人,游牧民族凶悍,你凶悍,我比你还凶悍。西藏的佛像如果拿到中国,中国人不要,中国的佛像拿到西藏去,西藏人瞧不起中国人,认为你太懦弱了,你就晓得它的教学是方便多门。所以在每个地区,每个不同的环境,他有不同方法,但精神不变。
问:所以像孔子讲的因材施教?
答:对,是因时因地,是千变万化,没有定法,《金刚经》上说得很清楚,佛无有定法可说,没有定法。有原则,原理原则决定相同,方法是随时可以变的。
问:佛法讲到对世界上一切事情都不应该执著,都是假相,那么对於佛法本身来讲,我们要接触佛法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是采取执著的态度,还是不执著的态度?
答:佛法开始是执著,到最后叫你抛掉。因为你开始不执著,你就没有办法入门,所以开始是择善固执,到一个阶段之后,这个固执去掉。
问:佛教现在在印度是宗教还是教育?
答:印度的佛教,在公元一千年的时候,回教徒征服了印度,征服印度之后,佛教在印度就灭亡。佛教,就是释迦牟尼佛的后裔逃到西藏,他那时候定居西藏(后藏)就没再回去,所以现在印度实在讲这一千年当中没有佛教。最近有传进去,有中国去的、有锡兰去的,印度可以说现在才开始。这是回教不了解佛教的文化,他们这是狭隘的民族意识,把佛教消灭。现在大陆共产党对佛教没有认识,这没有认识当然也不能怪他,只能怪本身自己搞成迷信的色彩,那怎能叫人家相信?这实在是很可惜。
诸位同修,这次到美国来,这是第四个城市。我在亚特兰大,那边同修问我到此地来讲什么,我也不知道,题目我不晓得,到此地来之后才看到,但是这两个题目,我们要讲的内容里面可以说都包括了。
佛教在现在这个世界,无论是在国内或是在海外,也包括大陆,误会的地方太多了。这个误会也不能怪大家,实在讲是佛教本身所作所为确实让人引起误会,这个因素要说那是相当的长远。佛教原本不是宗教,它之所以变成宗教,这个历史并不很长,在我想大概不出两百年,变成宗教是两百年以内的事情,过去不是的,这是我们一定要把它认识清楚。凡是把佛教当作宗教来看,换句话说,佛法的利益决定得不到。我们一定要认清它的本来面目,此次讲题的重点著重在此。
佛教的建立要依照中国的历史来说是相当的久远,在孔子之前,中国历史上记载的是周昭王二十六年,这是佛出生。佛入灭,也就是佛死在周穆王五十三年,世寿是七十九岁,中国人讲虚岁八十岁,住世八十年。如果照这个记载来看,释迦牟尼佛灭后到今天应该是三千零十七年,这跟外国人的说法就有很大的差距,这个年代是中国很古老的记载。在近代有一些高僧,像虚云老和尚、谛闲老法师、倓虚老法师,他们还是用这个记载。我们知道在全世界,古代中国人对於历史很重视,这是远超过其他的国家,我们从汉到现在有完整的历史,这是非常可贵的人文贡献。
他是出现在北印度,就是现在的尼泊尔。非正式的传到中国,大概在春秋时代就有,春秋战国到秦的时候,这野史就有记载。正式传到中国是汉朝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六十七年,是中国帝王派特使到西域去迎请,就是礼聘过来的。那个时候派人到印度,在西域,大概就是现在阿富汗这个地方,到那里去迎请印度高僧摩腾、竺法兰,把他们两位迎请到中国,佛法是这么来的,正式是中国皇帝礼聘过来的。
到了中国之后,接受朝廷的招待,在那个时候主管外交事务的是鸿胪寺,「寺」这个名称是政府办事的机构。现在我们一看到寺就连想到庙,其实不是。汉朝的制度,君权、相权划分得很清楚,宰相下面的一级单位称为「部」,我们现在还是称「部」。属於皇帝直属的一级单位就称为「寺」,所以皇帝底下有九个寺,寺的长官称之为「卿」。宰相下面的部,那个时候不叫部长,称为「尚书」,尚书就是现在的部长,「侍郎」就是现在的次长,那个时候的制度。当时外交事务是皇帝直接管,所以鸿胪寺相当於现在的外交部,鸿胪寺卿就相当於现在的外交部长,由鸿胪寺来接待。
到了中国之后,大概这两位法师跟我们朝野处得非常好。佛法的理论和教学方法与中国固有的文化道统非常接近,所以很容易就跟我们结合成一体。我们儒家思想,道家所讲的,可以说是佛法所说的纲领,实在讲这个纲领他们都说出来了,但是不够详细,而佛经内容说得非常周详,所以佛法在无形当中就跟中国文化结合成一体,不能分离,变成中国文化的一环。这样一来,我们就不愿意这两位法师回去,希望长住在此地传播佛教。
鸿胪寺只能临时接待,不能长远接待他,长远接待,这是怎么也说不过去的,於是皇帝下面九个寺,再增设一个寺,这个寺就是佛寺,第一个寺是白马寺。当时后汉的首都在洛阳,洛阳白马寺是第一个佛寺,诸位要知道那是直属皇帝下面的一级单位(办事机构),不是庙,与神、宗教完全不相干。佛教到底是什么?佛教是佛陀教育。中国人自古以来最重视教育,《礼记.学记》里面给我们讲得很清楚,「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政治的设施里面,宰相下面六个部,第一个是礼部,礼部是管教育,把教育部摆在第一位,可见得非常重视教育。所以对於中国古老的文化道统我们要认识。
佛教是佛陀教育,跟儒家孔子的教育实在讲没有两样,就是教义的内容非常接近,但是佛教是讲三世的教育,儒家只讲一世,从胎教到慎终追远,一世的教育。佛法讲三世,讲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从横的讲,它就是十方,就是讲我们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甚至於这一个地球,它讲到无量无边的虚空法界,这是儒家没讲到的,所以它的范围非常广大。现在的科技,我们向外太空探测,佛在三千年前,用现在的话来说,他讲到了太空,太空非常广大,与我们都有很密切的关系。所以科学愈发达,这与佛经里面所说的宇宙观,的确有很好的证明。
我们先介绍佛法的定义。「佛」这个字是从印度梵文音译过来的。当初佛教传到中国,我们的字汇还不多,不够用,为了翻译佛经,造了不少新字,这个字是当时的新字。没有人字边的「弗」字是中国的古字,因为音接近,所以加一个「人」,这是专称,叫做「佛」,新字,它的意思是智慧、是觉悟。这样的意思,我们用智、觉两个字翻,应当也能讲得过去,但是不行,不行的原因在哪里?它所说的智、觉,中国字汇里面这两个字不能够包含。它这个意思比我们字汇里面讲得要深广,这才不得已用音译,音译之后再加以注解、解释。
这个「智」主要讲三种智,「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这是中国的字汇里面不能包含。「一切智」就是现在哲学里面所讲的本体论,真正彻底正确的明了宇宙万有本体,这个智慧叫做「一切智」。「道种智」是讲现象,无量无边的现象,这些现象怎么来的?宇宙是怎么来的?地球上的生物从哪里来的?什么道理来的?怎么演变而成的?这种智慧就叫「道种智」。「种」是种种万物、万法,「道」是道理,这种种万物万法什么道理来的,怎么形成的,这样的智慧叫「道种智」,所以是彻底了解宇宙万有的现象。第三种叫「一切种智」,「一切」就是前面讲的「一切智」,「种智」就是「道种智」,这样的智慧才是圆满的智慧,所以这是讲的体。「佛」这个字的含义,我们把它分做体与用两方面来说明,体是智慧,用是觉,觉就是明了。
「觉」的意思也有三个,「自觉、觉他、觉满」,这三个意思跟儒家所讲的「明明德、亲民、止於至善」大致是相同的,但是儒家没有讲到前面这三种智,这三种智的意思在儒家找不到,但是三种觉,有。佛是基於三种智起的三觉。「自觉」是不迷,这跟一般凡夫不相同,凡夫是迷而不觉,佛教给我们要回过头来,要反过来,我们要觉而不迷。「觉他」是拣别不同於二乘,二乘就是讲的小乘声闻缘觉,声闻是阿罗汉,缘觉是辟支佛,这个两类。这个两类,确实他有自觉,他不能主动的去帮助别人,换句话说,他没有利益众生、利益社会的心,没有慈悲心,我们称他为小乘。这是拣别不同於小乘。菩萨就有大悲心,会主动帮助一切大众,教化一切大众,这到后面我们会谈到。
「觉满」,「满」是圆满,这个区别不同於菩萨,菩萨虽然自觉觉他,但是不圆满。实在讲圆满一定要自觉觉他,自觉觉他就是今天所讲的教学相长,这是中国人讲的师资道合。合体与用,这就是能觉,能觉的是佛。能觉知的对象是什么?对象在佛法里面用一个代名词,就叫做「法」。法就是觉的对象,就是它所知的。法的意思包括得太广,这里把它归纳起来,心境,这是佛学里面讲的。心是心理,境是外面的境界,除了心里头,统统是外面境界,包括现在讲的宇宙万有,总代名词,这是所觉的。
这两个字明白了就晓得佛门常讲的「佛法无边」,的确是无边际。宇宙万法没有边际,所觉没有边际,能觉的智慧也没有边际。更妙的一点,这就是现在哲学里面没有说到的,在民国十二年,欧阳竟无在中山大学有一篇讲演,当时震撼了佛教界,他的讲题是「佛法非宗教非哲学,而为今时所必需」。这个讲演我曾经听胡秋原先生讲,他曾经参与这个讲座,他那时候很年轻,参与这个讲座,记忆还很熟悉。就是它是能所不二,它是一不是二,这是非常难懂,中国、外国哲学上说得笼统。阳明先生所讲的「天人合一」这个思想是从佛教来的,并不是他自己创建;阳明先生是很虔诚的佛教徒。宋明理学,二程跟朱子,他们的佛学造诣都很深,这些思想见解都不是自己创建,可以说是融合佛、道、儒而成。
明白佛法的定义,「佛教」我们就认识,佛教是佛陀的教育;如果从内容上说,就是智觉宇宙人生的教育,一定要把它看清楚,这才值得我们去研究,值得我们去学习,它没有一丝毫迷信。但是今天的佛教,我们在国内、国外,全世界所看到的,佛教有四种不同的形态,这个我们要搞清楚,我们不能够迷於宗教,那我们亏就吃大了。第一种是「传统的佛教」,这是佛陀教育,我们要学这个,这对我们有真正的好处,真正的利益。第二种是「学术」,把佛教变成了哲学,佛教哲学、佛经哲学。这个利益虽然有一点,但是不广,说老实话,与我们实际的生活往往脱离,所学非所用,这是学术,很难得到实际上的效果。第三是「宗教」,佛教变成宗教,这是在中国、外国我们看到最普遍的,宗教是迷信。实在讲这个里面如果你说它好,可以说只有很少的利益,那是什么?劝人做善事,除此之外,我看其他的利益是得不到;只能够这样说,劝人为善而已,其他的问题不能解决。佛教里面所说的宇宙人生,也讲六道,这些事与理,宗教里面不能解决这个问题,真正解决这个问题要智慧,要觉悟,这才能真正得到圆满的解决。第四种是很不幸的,这是近代没有几年,佛教变成「邪教」,这是很可怕的。变成宗教还不可怕,对社会多少还有一点利益,变成邪教就可怕了。
我想国内外都有这个情形,所以我们要弄清楚,佛教现在在世间有这四种不同的型态出现,我们不能不清楚,我们要学的是学哪一种?总不能看到邪门外道就把整个佛教抹杀了。我在香港讲经,那边有些共产党的干部来听,听完之后他们就问我,他说:法师,你所讲的是你自己的意思,还是佛教本来就是这样?我说:我所讲的,佛教本来就是这样,不是我的意思,我没有这个智慧,我说不出来。他说:照这样说,我们共产党也可以接受。是可以接受,佛教不迷信,你硬要把它扣上迷信的帽子,把它消灭掉,那就冤枉。所以我们不能接受的是邪外,这是不能接受的。
佛教,当然最好的是教育,恢复它的本来面目。当年佛教到中国,成立「寺」,是政府办事机关,也就是专门弘扬佛陀教育,所以中国从后汉起,国家就变成两个教育部。传统的教育,这是汉武帝得到政权之后,替国家建立了教育宗旨,「罢黜百家,独尊孔孟」,以孔孟的思想做为中国教育主流思想,一直到满清都没有改变,将近两千年,这是主导。这个选择非常有智慧,非常明确的选择。
佛教到中国,由於帝王底下有一个佛寺,佛陀教育因为是帝王提倡,中国人常说上行下效,所以老百姓,「帝王提倡的」,因此这个教育推展得特别快,比宰相这个教育部推展快多了,大家都巴结皇帝,因此没有多久,佛寺就到处都有。以后印度这些法师不断的到中国来,中国也有一些高僧到印度去取经求法,往来不绝。佛陀教育在中国之兴盛远超过孔孟教育,对於中国的长治久安确实有很大的贡献。
从前的佛寺做些什么事情?第一个是翻经,就像我们现在的国立编译馆,它从事翻译的工作,而且它有组织,译场规模之大也出乎我们后人想像,所以佛经决不是一个人、两个人翻的。你看经上说某某人翻,那都是译场的主持人,就好像国立编译馆的馆长,用他的名字,实际上是不是他翻的?不是,他主持这个地方。像鸠摩罗什大师的译场有四百多人,玄奘大师的译场有六百多人,可见得从前译场规模之大,组织很严,这种翻译就翻得好。
有人也怀疑,我过去也怀疑,我曾经问过方东美先生,我的佛学是他老人家介绍的,原本我也是把佛教看成宗教,而且看成一个低级的宗教,根本就不齿,我过去是这样的。我在民国四十二年跟方老师学哲学,方老师最后一个单元跟我讲「佛经哲学」,就把佛法介绍给我,他告诉我「佛经哲学是全世界哲学中最高峰,这才是人生最高的享受」,这个两句话说得很中听,我是听他这两句话才开始到寺庙去。台北最大的寺庙是善导寺,善导寺有两部《大藏经》,当中有一部不太完整,但是大部分都有,残缺的不多,所以到善导寺借佛经来看。所以我对佛法,如果遇不到方老师,那始终把它看成低级的宗教,总不如基督教跟天主教。人家只有一个唯一的真神,佛教搞了这么多的神,乱七八糟的,泛神教,泛神教就是低级的宗教,这是从前认识错误,所以我们就没有办法相信。
我现在看到许多大专学生,年纪轻轻的,没搞清楚他就信了,见了佛也会拜了,我看了很佩服,为什么?我做不到,我要不把它统统搞清楚,我没有法子接受。所以我学佛拜佛,我学佛三年以后才肯拜佛,搞清楚了,才晓得为什么要拜佛。我们见总统也不过是三鞠躬就是最敬礼,其实总统不要我们三鞠躬,就脱帽一鞠躬。你说敬,我们敬心是一样的,何必趴在地上磕三个头?这有什么意思?如果不弄清楚的话,这是没法子。所以现在很多年轻人没搞清楚就肯做,这在佛法讲「很有善根」,我那个时候善根就不够,事情不搞清楚是不行的。这个好处也有,为什么?搞清楚之后,信心真的是坚定了,搞清楚就不会动摇。
佛经,我怀疑的是什么?这么好的东西,真正是世间无价之宝,那些原文到了中国来,为什么今天全部都没有了,中国没有人把它保存下来,原文都失掉了?我就把这个疑问请教方老师,方老师笑笑,他说中国古人自信心非常之强,不像现在,现在中国人不相信自己。从前中国人有自信心,认为所翻译的佛经在义理上与原文决定没有差错,而且在文字上比原文还要华美,足足取而代之,那个可以淘汰不要了。方老师这么说,想到我们中国老祖宗们那种气概。中国今天之衰,衰在哪里?丧失民族自信心,中国哪一天能够复强就问中国人什么时候能够恢复民族自信心,中国就强盛。你看今天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再小的国家,他拍拍胸膛「我世界第一」,唯有中国人很谦虚,你们都第一、老大,我是落后,不敢说第一。确实,自信心的丧失是在满清对外开放之后,受尽外国人的侮辱,丧失了自信心,国家才有今天的大难。
中国过去那样辉煌的历史文化,中国的汉唐,满清时代,像康熙、雍正、乾隆,那时候我们国力是世界第一,任何国家民族比不上,美国是在开荒的时代。所以要晓得国力衰退的主要原因是丧失民族自信心,这才是可悲。儒家所说的「哀莫大於心死」,心死了。
底下一段在介绍佛法之所求,也就是它教学的目的,它是教育,这个教育的目的何在?佛经经论我们常常看到的术语,这个术语是从梵文音译过来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句话翻成中国的意思是「无上正等正觉」,这就是佛陀教育的所求,我们求学就求这个。这个可以分为三个段落来看,我们从下面看,第一个是「正觉」,第二个是「正等正觉」,第三个层次(最高的层次)是「无上正等正觉」。「觉」,佛承认,世间人,像世间的科学家、哲学家、宗教家,不能说他没有觉,他也有相当程度的觉,他有智,但是佛不承认他们的觉是正觉,也不承认他的智慧是正智。他虽然有智有觉,佛说还不正。佛这个正,我们中国人讲「正字招牌」,佛法也讲正字招牌,它这个正字招牌用什么标准?它确实有标准,如果烦恼断尽了,这个智与觉佛就承认是真的。你还有是非人我、贪瞋痴慢,虽然有智有觉,佛不承认这是正。「正」就是确实心地清净,没有是非人我、贪瞋痴慢,这样的智与觉,佛就承认这叫正智正觉,它的定义是在此地。我们拿这个标准来看,确实世间科学家、哲学家,乃至於宗教家,我们打开《新约》、《旧约》,上帝还有喜怒哀乐,这个确确实实。
他还喜欢哪个人、还讨厌哪个人,这个不行,这在佛法里讲,这个虽然有智有觉,都不能算「正」。「正」是什么?心地清净,万法平等,从这个地方起的智与觉,才称为「正」。「正觉」在佛法里面修学是第一个阶段,好像我们现在学校里读书,有小学、中学、大学,这就是小乘。小乘如果证得了正觉,他有一个学位的名称。所以佛教里面称佛、菩萨、阿罗汉,可以说都是学位的名称。你只要证得正觉了,佛教的学位称为阿罗汉,证阿罗汉就证得了「正觉」,在佛经里面的术语,见思烦恼断尽了,这第一个阶段他成就了。
往上去,第二个修学阶段是「正等正觉」,「正等正觉」的学位名称叫做菩萨,所以菩萨是正等正觉。「等」是等於佛,但是他并不是佛,只是等於佛而已。前面的「正觉」,他跟佛完全不等,只可以说相似的佛。菩萨是「等」,虽等,他不圆满,佛经上也常常用这个比喻,比喻月光,你看初三、初四的月牙也有光芒,那个光是不是真的月光?是真的,一点都不假,但是它不圆满。一直到十四晚上的月光,也叫做「正等正觉」,十五的月亮是「无上正等正觉」,那才圆满。由此可知,在修学还没有到究竟圆满的时候称菩萨,菩萨修圆满了,毕业了,就成佛。佛是最高学位的名称,不是某一个人专利的,任何一个人修到了,他都可以称菩萨、都可以称佛,所以这个名称是通称不是专称,是佛教修行阶段,等於我们现在的学位一样,学士、硕士、博士,学位的名称,这是一定要搞清楚的。所以佛、菩萨、阿罗汉都不是神,都是人,这要搞清楚。
下面我们总结它的意思,「觉了宇宙人生实相」,实相是真相,就是真正彻底觉悟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究竟圆满之大智慧」,佛经里面的术语称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中国人翻成「无上正等正觉」,佛教教给我们。学佛人想求得的是这个,所以佛法里头不是教我们求消灾免难,不是教我们求功名富贵,不是求这个,佛法是求智慧的,智慧的教育,智慧的教学。
底下的小注,「其教学方针,在彻底破除迷信,启发正智,令能辨别真妄、正邪、是非、善恶、利害,建立理智、大觉、奋发、进取、乐观向上的慈悲济世的人生宇宙观,惠以真实之利」,这是给大家真实的利益。「圆满大乘,解决众生一切苦难,获得真善美慧永恒幸福的教育目标」,实在是非常美好的教育。很不幸,现在被人误会,这一误会,大家就不研究,不去探讨,这是我们整个民族很大的不幸。
佛教教育,实在讲现在真正明了的人并不多。我跟方先生学习的时候就问他,您的佛法从哪里学来的?他告诉我,在抗战时期,他在中央大学教书的时候,曾经有一次生病,病得很重,那时中大在重庆,他到峨嵋山去养病,峨嵋山上什么都没得看,没有报纸杂志,什么书都没有,都是佛经,没事情就翻佛经来消遣,这样一接触之后才晓得佛教真正有非常殊胜、非常好的东西,他是这样接触的。以后也有一些高僧大德互相在一块研究讨论,那时候佛教界里面有很多居士们,他们对於佛教的造诣往往超过出家人,超出很多。所以方先生从那个时候起,他告诉我,他就没有离开过佛经。他对佛经之熟,在台湾可以说任何出家人都比不上,一大段一大段的经文他能够背诵得出来,真的是了不起。给我们讲学的时候引经据典,在哪一部经、哪一卷,他都是背诵的,这不能不佩服。佛教是教育,要认清这一点。
底下我们探讨它教学的纲领,它教学的纲领很多,我们取它最重要的,也就是说各宗各派共修必修的标准,这是无论佛教哪个宗派、哪个法门。宗派就像现在大学院系一样,每个宗底下有分派。由此可知,它的内容确实博大精深,我们一生学它一部分都学不完。
大乘佛法,「三福、三皈、四弘、六度、十愿」为教学最高指导纲领。这五个小科目我再跟大家介绍一下。第一个,《观经》「三福」,是出在《观无量寿佛经》里面,给我们讲佛法修学基本的三条戒,一定要遵守,而且我特别强调,它是「三世诸佛净业正因」,由此可知,这是很重要的基本科目。第一条里面有四句,「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第一个「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是第一条。佛法到中国来会被中国人那样的欢迎、爱戴,有它的道理。中国的传统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所以古人说六经都是《孝经》的注解。由此可知,儒家是以孝为中心,佛法也是建立在孝道的思想上。人不能够孝敬父母,诸位想想看,他还能对别人有真正的好处吗?不可能。不敬父母而敬别人,必定有企图,如果没有企图,这讲不通。
中国古代的制度也是选举,选举的方式不像现在,所以中国古时候的制度不是不好,实在是好。我在新加坡讲经,演培法师在那里弘法二十五年,我们也是老朋友,我对他非常尊敬。他看到今天世界大乱,他问我:你到底是赞成民主,还是赞成强人政治?我说:我还是喜欢皇帝时代,天下太平。他说:你思想落伍了,封建思想。说老实话,是真的,好的帝王真正爱老百姓、爱国家,他的措施往往非常的正确。
以前的选举是什么人负责选举?地方官吏,地方官吏的选举是他政绩里面最重要的一条。你在这个地方做地方官,县市长,三年当中不能替国家举荐一位人才,你就会被免职,你政治办得再好也不行。你所治理这一大片土地内这么多的人民,里面一个好人都没有吗?所以其他的办得再好,国家也不要你。他推荐的标准是什么?举孝廉,举是选举。打听这个地方哪位是孝子,他能够孝父母就能够忠於国家,就会爱老百姓。第二个条件是廉洁,廉洁就不贪污。所以从前选举的标准是孝、是廉,孝扩大就是忠,就是爱民;廉洁,自己守本分,不会做贪官污吏,选拔这样的人出来,有道理,我觉得比现在的制度要好得多。所以第一个教给我们要「孝养父母」,父母之恩决定不能忘记。这个观念外国人没有,怎么给他讲他都想不出来,外国人没有孝道的观念。
「奉事师长」,老师的恩德跟父母是相等的,所以一个人之所以能够在社会上建功立业,这是父母跟师长两方面要教的,所以教育一定要配合。尊师重道,现在师道没有了,所以今天社会之乱,师道没有了,孝道没有了,这还得了!天下大乱。一个人能够孝顺父母,说老实话,他决定不敢为非作歹,他做了坏事情父母受侮辱,人家瞧不起,他念念当中要做好事,荣宗耀祖,父母在社会上有体面,到哪里去人家赞叹,不能叫父母没有脸见人,这比法律约束的力量大得太多,这是道德良心的约束。
孝道谁来教?父母不能教,父母不能说「儿,我是你的父亲、母亲,你应该孝顺我」,这话说不出口。儿子要是问「我为什么要孝顺你?」怎么好讲?说不出口。所以老师教他孝顺父母,父母教他尊师重道,这是两方面教的。老师说「你是我的学生,你应该尊重我」,这句话也说不出口。所以是这样教成功的。你才晓得从前老师跟父母结合成一体,想成就这个小孩,所以对老师尊师重道。大概我这个年龄以后就没有了,我还念过两个月的私塾,以后就改成小学,改成学校,是民国二十二年的时候,进私塾。那个私塾是在祠堂,请一位老先生。拜老师,父母陪到我一道去,先拜孔夫子的牌位,拜孔老夫子,至圣先师,然后请老师上座,父母都是三跪九叩首,拜老师,再送上礼物。你想想看,老师要不负责教这个学生,怎能对得起他的父母?这样隆重的礼节,所以老师对於学生真教。
所以在古时候,老师自己的儿子去考,考不取,人家不笑话,老师教的学生要没有考取,他的儿子考取了,那他就不要做人了。为什么?一个地方的人批评他有私心,你教你儿子就考取,你教的学生都没有考取,那就不能做人了。所以从前师徒如父子,老师对学生的爱护超过了儿女,所以学生对老师的恩德是一生都不能忘记。孝养父母,对於老师也是一样要孝养,老师如果生活上有困难,学生一定要照顾,这是师道。这是讲教育的大根大本,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这是儒跟佛观点完全相同。所以佛法一到中国来会被这么欢迎,因为这跟我们讲的一样,没有违背,而且比我们讲得更详细。
「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培养慈悲心,佛法常说「慈悲为本,方便为门」,要与人方便,要大慈大悲。「大」的定义是心地清净,看一切众生平等,平等的慈悲就是大慈大悲。不杀生,不但不杀生,尽可能避免恼害众生,恼是叫众生生烦恼。你想想看,都不愿意叫人家为我而生烦恼,怎么会害人?人人都能存这个心,天下太平,人与人之间自然和睦相处,天下一家,这是佛教给我们三福的第一福,「修十善业」。十善是最基本的道德信条,第一个就是不杀生,第二个是不偷盗,第三个是不邪淫,这是讲身三善。再一个是口,口是不妄语,不欺骗人;不两舌,两舌是挑拨是非;不恶口,恶口是说话粗鲁,别人听到难过;第四个是不绮语,绮语是花言巧语欺骗别人,口四善。再来就是不贪、不瞋、不愚痴,意三善。身、语、意合起来,十善业,这是佛教给我们必须要修学,这十善,这是第一条。
第二条有三句,「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实在讲这三条是有层次的。第一条,刚刚亲近佛,佛就教给他。第二条是教小乘阿罗汉,这个地位高,教小乘的。小乘真正入佛门了,教给他要「受持三皈」,「三皈」,下面我们会讲到。「具足众戒」,「戒」是戒律,佛所制定的戒律。戒律拿现在的话来说就是生活规范。戒律有小乘戒、有大乘戒,小乘戒就是儒家所讲的「独善其身」,大乘戒就是儒家所讲的「兼善天下」,所以儒家只讲两个原则,不像佛法讲得很具体。独善其身是一个人相处,没有第二个人在,你应该怎样做法,还是不能放逸,如十目所视,十手所指,还要修敬,修慎重。菩萨戒就是入众,与人相处之道,所以菩萨戒是与大众相处的规范,这是戒律。「不犯威仪」,威仪就是今天所讲的礼节、礼貌,佛法非常重视礼节,威仪是礼节。
第三条是对大乘菩萨讲的,「发菩提心」,到后面我们会说到。「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深信因果」放在第三条,这个我在过去读经很多年,对於这一句还怀疑,为什么?「深信因果」应该摆在第一条,也就是对我们大众教学,怎么会对菩萨?菩萨不相信因果吗?佛对我们讲善因善果、恶因恶果都讲得很多、很详细,难道菩萨不晓得吗?所以困惑了很多年。到以后讲《华严经》才真正体会到这个因果是特别的因果,不是普通的因果,这我后头注解讲的「念佛是因,成佛是果」,这个因果的确很多菩萨都不知道,这是确实的,所以此地有「深信因果」。这部经是《观无量寿佛经》,《观无量寿佛经》是净土三经之一,这里面是讲念佛成佛的因果,所以才体会到这个意思。要「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就是要帮助别人,把佛法介绍给别人,「为人演说」就是这个意思。前面十句都是自利,最后一句就教我们利他,自利利他。「如此三事乃是过去未来现在,三世诸佛净业正因」,由此可知,非常重要。
佛一开端要我们从这里学起,不管你学显教、学密教,禅宗或者是教下,无论哪一个宗派、哪一个法门都要从这个地方学起,所以这是各宗各派共同必修的科目。所以佛法从哪里下手?从哪里学起?从孝顺父母做起。没有不孝顺父母、不尊重师长的佛菩萨,确实找不到,要从这里做起。
第二个共同科目就是三皈,这个非常重要。学佛一定要接受三皈,接受三皈就是成为真正的佛弟子。三皈就是我们常讲的拜老师,拜哪位老师?拜佛,佛是我们的老师。皈是回头,依是依靠。「三」就是讲的三宝,三宝就是佛、法、僧。佛、法、僧在此地是讲自性三宝,这个诸位要知道,自性三宝才是我们真正的皈依处。
六祖大师在《坛经》里面把三皈依给我们讲得很明白、很清楚,非常之难得。通常我们在经论里面看到「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我们不懂什么意思,往往会错意思。佛是佛像,法是经典,僧是出家人,意思搞错了。佛家也常说「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你皈依它,它怎么靠得住?靠不住。所以六祖大师不用这个名称,他把意思翻出来,我们看起来就不会误会,他说「皈依觉、皈依正、皈依净」,这个我们一看就很容易明了,不至於错会意思。底下他老人家说「佛者觉也,法者正也,僧者净也」。佛就是前面所讲的大智大觉,大智大觉是自己本性本来具足的,不是外头来的,是自性觉。我们现在无论处事待人接物都迷惑,迷而不觉,所以我们很苦。佛教给我们从迷那里回过头来,要依觉,从今之后要觉而不迷,这就对了,这叫做皈依佛。
佛弟子家里供养佛像,供养佛像是什么意思?跟中国人供养祖先牌位的意思相同,是报恩的意思,是不忘本的意思,这个心多好!人能够追念祖先,必定孝顺父母。远祖都敬爱不忘,眼前的父母哪有不敬爱的道理?孔子在《论语》里面讲得很好,「慎终追远」,这是教育,它的效果是「民德归厚」,人心厚道。说到教育,我们连很远、最古老的本师,根本的老师,三千年前的释迦牟尼佛,都念念不忘,念念敬爱他,眼前的老师哪有不能敬爱的?是这么个道理。所以不能把佛菩萨形像看作神明,那就完全错了,这是第一个意思。第二个意思,看到佛像就想到我们要觉而不迷,佛像摆在那里时时刻刻提醒你,提醒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要觉悟,不能迷惑,佛是觉而不迷,它有这两个意思。
佛的名字很多,佛像也很多,菩萨名字、像也很多,为什么这么多?统统是代表我们自己本性,我们本性有无量的智慧、无量的德能,一个名称、一个形像没法子代表,所以有许多的名字、形像。譬如一个人在社会上多才多艺,事业很多,名片一拿出来,头衔几十个,那是什么?一个名称不能代表他,他有几十个头衔,这才显示他的身分。我们自性里面的德能,佛给我们讲,几十万个名词都排不完,我们跟佛没有两样,统统是一样的,所以一切诸佛菩萨都是代表我们本性里面的智慧、德能。
像我们供养释迦牟尼佛,这是比较特别,两个意思,第一个,他是我们佛教创办的一位老师,创始的老师,我们称为「本师」,根本的老师,这有「尊师重道,返本报始」的意思。同时有表法的意思,你要晓得「释迦牟尼佛」这个名字里面的含义,这个含义就是我们的性德。「释迦」是梵语,翻成中国的意思是「能仁」(仁慈),我们对待别人要仁慈。「牟尼」翻成中国意思是寂灭,就是清净的意思。我们对待自己,心要清净,自己对待自己要清净,清净是最高的享受。待人要仁慈,对自己要清净,要觉而不迷,佛就是觉的意思。所以你看到释迦牟尼佛的像就能想到这个意思,这就是教育的效果收到了,这是供佛真正的意思。
所以还有很多同修请了佛像回家,有很多人来问我,要把佛像开光,听说不开光就不灵了,开什么光?你们同修们要晓得,千万不要迷信,佛像是不是要开光?要,什么叫开光?借佛像开我们本性的光明,是佛像开我们的光,不是我们开它的光,我们要说开它的光就颠倒了。所以佛像开光是有的,但是现在人颠倒了,找一位和尚去比划比划把佛像开光就灵了,骗人的,哪有这个事情!如果法师开了光就灵了,那你何必供佛像?供我就好了,我比他还强,我不给它开光它就不灵,你们供它干什么?哪有这么愚痴!所以学佛要用智慧,决定不要上当,决定不要被人骗了。所以开光是我们供佛像不知道佛像的意义,请位法师、大德来把供养佛像的意义给我们说明,我们就真正得利益了,这叫开光。换句话说,就是好像我们塑一尊像,启用典礼,来把这个像说明,这叫佛像开光。现在人全搞错了,都曲解了意思。这是供养佛菩萨的意义。
供养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是梵语,翻成中国的意思,「阿」翻作「无」,「弥陀」翻作「量」,「佛」翻作「觉」,无量觉,所以见到这尊佛像就想到我样样都要觉悟,样样都不能迷,是这个意思。供养菩萨也是如此,观音菩萨代表大慈大悲,供养观音菩萨就是把自己的慈悲心显发出来。观音菩萨大慈大悲救苦救难,我对一切人事物都要用慈悲心来对待。供养地藏菩萨,地藏菩萨代表孝顺,孝亲尊师。所以佛像供在这里,佛像是艺术品,让你永远看不厌,你看到它,它提醒你,地藏菩萨提醒你孝亲尊师,观音菩萨提醒你大慈大悲,你就晓得这个意思。如果你把它当神看待,错了,它不能保佑你。你明白这个意思它就保佑你,这个功德力量就是它常常提醒我,怕我忘掉。所以拿现在的术语来讲,我们供养的所有一切佛菩萨形像,就是教育的一个名词,「教具」,教学工具。讲教学工具很不恭敬,我们要把自己的恭敬心培养出来,不称它作教具,实际上它是教具,我们要真正了解它的意义。这是供佛像的意义。
「法」是正确的思想见解,让我们从一切错误的想法、看法改过来,依正确的想法、看法,这叫「法」。邪正有标准,有一个绝对的标准,也有许多不同的标准,绝对的标准还是与前面讲的觉,与无上正等正觉相应的,这是正法,与这个不相应的是邪法,这是一个绝对的标准,但是这个标准毕竟太高了。我们在修学过程当中有很多的层次,像佛法讲五乘,人乘、天乘、声闻、缘觉、菩萨,像现在的学校,小学、中学、大学、研究所,有很多层次,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标准,所以它的标准也是因人、因时、因地而异,但是有一个绝对的原理原则是不会变的。通常讲,讲得具体一点,根据经典,经典就是佛把宇宙人生真相跟我们说了,这个看法、见解、思想都是非常纯正,这是正而不邪。皈依法,皈依自性正,都不是外面的事。
第三「皈依僧」,「僧」是清净的意思,六根清净一尘不染,取这个意思。我们从一切染污回过头来,依清净心。染污是什么?中国人讲的七情五欲,这是染污。心本来是清净的,心里面有了喜怒哀乐,有了贪瞋痴慢,心就不清净,所以从一切染污回过头来依自性清净,常常叫自心清净。所以在佛法里修什么?佛家常讲修行,修行是修正行为,我们行为有了错误,把错误的行为修正过来,这叫修行。把一切错误行为归纳起来就是迷、邪、染,能够把迷、邪、染改正过来,改成觉、正、净,这叫做修行。所以行为无量无边,归纳为三大类,身体的造作、口的言语、心里面的思想见解。三皈依是这个意思,皈依自性三宝,这个诸位一定要知道。
除自性三宝之外,还有「住持三宝」,住持三宝是形相,形相我们要尊重,为什么?没有这个形相,自性三宝显不出来,谁知道?没有人知道。自性三宝里面,佛宝,现在佛不在世,就是佛像,所以我们看到佛像就等於看到佛菩萨一样,供养佛像就等於供养老师没有两样,所以对它敬重,对它礼敬,这是修礼敬,然后把这个礼敬应用在生活上,应用在处事待人接物上,这是修行,学以致用。我们对泥塑木雕的佛像会恭敬,我们对人为什么不恭敬?要把这分敬意带到生活上,对待一切人、一切物都要恭敬,是这个意思。经书是法宝。
出家人是僧宝,你只要看到出家人,不要去问这位出家人是持戒、是破戒,是个好的出家人或是坏的,与我一点都不相干。只要一看到出家人就想到我要净而不染,我的利益马上就得到了,要从这个地方立刻能够回过头来想到我要净而不染,不要管他。所以出家人穿这件衣服就很有功德,学佛的人懂这个意思,他一看到,马上就想到我要净而不染,这就是功德,不要管这位出家人是好、是坏,是持戒、破戒,我们这个利益马上就得到。所以形式上的三宝有很大的力量,为什么?我们离开它,自己的习气很重,会忘掉,天天看到这些,我们就不会忘掉,它常常提醒我们。有个人天天提醒你,你会讨厌他,你怎么这么罗嗦!塑的一个像,你愈看愈喜欢,它提醒你,你不会讨厌它,所以这就是佛法教学艺术。
后面一段我特别跟诸位介绍佛法教学艺术,艺术化教学的构想在几千年前佛门当中就有,所以佛寺的教学拿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他把学校跟博物馆结合成一体,那种种的设施,那就是博物馆。把博物馆跟教学结合成一体,这是个很高明、很聪明的想法,的确是非常圆满。
底下说「显密诸宗」,大分佛教有显教、有密教,密教,现在所谓的密宗。「诸宗」,大乘佛法里面有十个宗派,无量法门,法是方法,门是门径,无量的方法、门径修什么?修觉、正、净,这个诸位要晓得。「你们佛教修的是什么?」「我们修的是觉不迷、正不邪、净不染,我们修的是这个。」用什么方法修?我们现在净宗学会是用念佛的方法修,禅宗是用参禅的方法修,密宗是用持咒的方法修,那是方法,不管是什么方法,统统修的是觉正净,如果他不是修觉正净,这就不是佛法,所以殊途同归。佛法平等,法门平等,就是用的方法不一样,达到的目的是一样,就是觉正净。
觉正净,再告诉诸位,一而三,三而一,觉悟的人没有不正、没有不净;正知正见的人,思想见解纯正的人,没有不觉的,没有不清净的;心地真正清净,没有不觉、没有不正,所以一而三,三而一。由此可知,觉正净这三个门,你只走一门就成功,一门得到,三门统统得到。好像这一个教室三个门,在外面看不一样,你只要一进来就一样,一而三,三而一,这是诸一定要晓得,没有什么高下。
我在这里再跟诸位说明一下,在中国,像禅宗专门走觉门,它是要开悟,大彻大悟,它走觉门,偏在觉门上。教下,像华严宗,天台是法华宗,法相唯识宗、三论宗,这些走正门,正知正见,走正门。净土宗跟密宗走的是净门,它完全修清净心。这三个门比较起来,净门比较容易一点。觉,说老实话,不是那个根性的觉不了,觉不上去,没有法子,我想觉觉不来。正门,一般人都行,时间太长,就跟念书一样,你得慢慢去念,慢慢去培养,小学、中学、大学慢慢来,时间太长,教科书太多,很麻烦,你要怕这个麻烦的话,走净门。净门的教科书只有一本,我们现在印的,一本就够了,《净土五经读本》,净土宗就这一本,这本是净土宗完全的经典,就这么多,所以这个门好走。我们取这个门就是取它好走,不必费很多的时间,不必用很多的脑筋,这很麻烦,其他宗的经论太多了,实在讲很难读得完,也很难理解。所以净宗著重在清净心,心地清净他就开悟,思想见解自然正确。
总结是「显密诸宗,无量法门,皆其修学方法」,都是修学的方法,统统修的是觉正净,你才晓得三皈依的重要,所以三皈依是整个佛法修学最高的指导纲领。佛门常讲「归元无二,方便多门」,「归元」就是归觉正净。「法门平等,无二无别」。这是三皈依,也是佛法修学最高的指导纲领。你晓得了,佛法修什么?你马上就答得出来,修觉正净;佛法求什么?求究竟圆满的智慧,这个很容易答得出来的,这个没有迷信。所以连共产党听到,这个我们可以接受,当然可以接受,你共产党要不要智慧?不要智慧那就愚痴,愚痴你又不喜欢,那你要求智慧,这是究竟圆满的智慧。觉正净你要不要?你如果不要觉正净那就是迷邪染。迷邪染你不要,那你当然要修觉正净。所以它超越一切宗教,一切宗教的宗教徒修学佛法皈依三宝与他信教没有冲突,决定没有抵触。信教是一回事情,学佛又是一回事情,这个里面没有冲突,因为佛教是教育,一定要肯定它是一个非常美好圆满的教育,值得我们去修学,值得我们去弘扬。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明天还有一次,我们接著再讲,虽然不多,也相当完整的把佛教介绍给诸位,谢谢大家。
问:人死了会不会转世到另外一个星球?
答:转世是真的,但是佛教教学不是以这个为中心,这是佛教附带讲的。佛教所讲的,就是今天讲的,这是它的中心。你有智慧,整个宇宙你会看得很清楚、很明白,一点疑惑都没有,所以他求的是智慧。
问:法师,您讲佛教不是迷信,是一种教育的方法来教育我们今人。因为我是搞自然科学的,可是讲到转世的问题,我对这个不太……。
答:实在讲,到释迦牟尼佛出现之后,才把宇宙人生的真相一样一样都加以解释,都给它理论,都给它解释,真正达到了圆满的教育效果。像佛像,在中国供养的佛像都很慈祥,西藏供的佛像都很凶,那个面貌看起来很恐怖,中国人要看到那尊佛像,早就远远的离开,才不看它。中国人心里面慈悲和平,所以你慈祥,他现得比你还慈祥;西藏人,游牧民族凶悍,你凶悍,我比你还凶悍。西藏的佛像如果拿到中国,中国人不要,中国的佛像拿到西藏去,西藏人瞧不起中国人,认为你太懦弱了,你就晓得它的教学是方便多门。所以在每个地区,每个不同的环境,他有不同方法,但精神不变。
问:所以像孔子讲的因材施教?
答:对,是因时因地,是千变万化,没有定法,《金刚经》上说得很清楚,佛无有定法可说,没有定法。有原则,原理原则决定相同,方法是随时可以变的。
问:佛法讲到对世界上一切事情都不应该执著,都是假相,那么对於佛法本身来讲,我们要接触佛法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是采取执著的态度,还是不执著的态度?
答:佛法开始是执著,到最后叫你抛掉。因为你开始不执著,你就没有办法入门,所以开始是择善固执,到一个阶段之后,这个固执去掉。
问:佛教现在在印度是宗教还是教育?
答:印度的佛教,在公元一千年的时候,回教徒征服了印度,征服印度之后,佛教在印度就灭亡。佛教,就是释迦牟尼佛的后裔逃到西藏,他那时候定居西藏(后藏)就没再回去,所以现在印度实在讲这一千年当中没有佛教。最近有传进去,有中国去的、有锡兰去的,印度可以说现在才开始。这是回教不了解佛教的文化,他们这是狭隘的民族意识,把佛教消灭。现在大陆共产党对佛教没有认识,这没有认识当然也不能怪他,只能怪本身自己搞成迷信的色彩,那怎能叫人家相信?这实在是很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