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难问事佛吉凶经大意 (第三集) 2001/6/1 澳洲净宗学会 档名:15-017-0003
诸位同学,大家好,我们接著看《阿难问事佛吉凶经》底下这一段:
【净施所安。不违道禁。斋戒不厌。心中欣欣。】
这些都是世尊教导我们基本修学的方法。在我们自己经验当中,以及我们周边许许多多的同参道友,修行有些很多年,甚至於几十年了,没有显著的成绩,原因在哪里?都在基础没有打好。就像盖房子一样,没有把地基做好,无论怎么样去盖,最后都倒塌掉了。这一桩事情我们总得搞清楚,不能不留意,否则的话,我们这一生必定又空过,这是非常可惜的。佛告诉我们头一桩事情教我们亲近善知识,如果我们找不到善知识怎么办,我们到什么地方学?这个要懂,就是现前找不到善知识,古时候善知识很多,可以找古人。亲近善知识,不一定要跟在他的身边;如果以为跟在身边就是亲近善知识,那这是大错特错!多少人跟在善知识身边,跟一辈子都没成就。
什么叫亲近善知识?第一个具足诚敬,第二个具足仰信,仰慕、深信不疑。所以,古时候孟夫子,这是一个很聪明的人,他想找一个老师,他心目当中最仰慕的是孔子,但是孔子那个时候已经过世了,他读孔子的书,遇到有疑难的地方,向孔子的学生请教。他依孔老夫子为老师,依古人不依今人,他学得很成功。孔老夫子所讲的这些道理他明了,孔老夫子教导怎样做人、怎样待人接物,他全都学会了,学得很像。所以在中国历史上,孔老夫子是「至圣」,孟夫子尊之为「亚圣」。儒家往后没有能超过孟子的,所以孟子自称私淑孔子,中国有私淑弟子是从孟子来的,不以现代人为师,以古德为老师。往后在中国开这个例子就多了,这是孟子开的。
在历史上最杰出的,做私淑弟子有成就的司马迁,汉朝的司马迁,中国第一位史学家,他也是学孟子的方法,以古人为老师。他依什么人?他依左丘明,左丘明跟孔子同时代的人,当然早就不在了。但是左丘明的著作在,《春秋左传》,他是专攻这一门,所以「教之道,贵以专」。我们要懂这个道理,不专你就不能成就,专就成就了,所以一定要身体力行,他学得非常成功,成为汉朝的大文学家,学《左传》。唐朝出了一个韩愈,唐宋八大家他排名第一。唐代跟宋代这两代合起来差不多四百年,大文学家在历史上享受盛名的八位,韩愈排名第一。韩愈也是用私淑弟子这个方法学成的,他学谁?他学司马迁,一生专攻《史记》,他学成了。
在我们佛门私淑弟子,在明朝出了一个蕅益大师,蕅益大师那时候学佛,他对於莲池大师非常仰慕,莲池已经往生,莲池大师的著作在世间,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莲池大师全集》。现在印的是精装本四册,蕅益学成功了,成为净宗一代祖师。这就是说明,佛在此地教给我们求明师受戒,实在找不到好老师,找古人。也跟亲近老师一样的,学一家之言,专跟一个老师学,不能跟第二个老师。为什么?一个老师他的思路方法不一样,学多了你无所适从,你不可能有成就。自古以来,凡是成就的人,中国讲师承,师承就是跟一个老师学,我们才能有成就。
我在台中亲近李炳南老居士,李老居士非常谦虚,他说我的德行学问顶多只能教你五年,这他老人家谦虚。五年之后,他叫我依印光大师为老师,印祖是他的师父,他教我依印光大师为师父。印光大师不在了,印光大师的《文钞》在,我们每天读诵,依教奉行,那就是印祖的好学生。我这些年来到处讲经、教学,我不敢为人师,所以我劝大家,我们依阿弥陀佛为老师。这个老师好,世尊对他的赞叹,「光中极尊,佛中之王」,我们怎么亲近他?《无量寿经》就是老师。尤其是夏老居士的会集本,确确实实是集五种原译本之大成,我们对它有信心、有敬仰,决定没有怀疑。我们读诵、受持、研究、依教奉行,那我们就是阿弥陀佛的学生。
往年我在温哥华,有一位金石家,刻印章刻得非常好,我非常欢喜,我请他给我刻两个图章,「弥陀弟子」,另外一方「老实念佛」。我们做佛的学生,我们大家在一起同学,一定要学得像,把《无量寿经》里面的道理要参透,《无量寿经》当中的教诲,字字句句我们都落实,那我们就真正是阿弥陀佛的弟子,决定不是假的。这些经论确实非常重要,我们今天学,怎么学都学不像,没有在基础上下功夫。世出世间法做学问的根基,给诸位说在《弟子规》,《弟子规》里头教我们怎么做人,教我们怎样做学生,求学态度重於方法。
往年,这是在民国六十年代,那个时候南部有一位天乙法师,也许有些人知道他。他在高雄左营有一个兴隆寺,我是有一年过年,在他那个道场里住了三天。他也是每天把寺院里的大众集合起来,让我跟大家讲讲话。他提出个问题问我,怎么样学讲经?我写了一篇「内典研究要领」,就是在他那里写的。我特别强调修学的态度,我认为修学的态度,在我们学习过程当中,应当占百分之九十,方法充其量不过占百分之十而已。现在我们在培训班传的是方法,方法是末,修学的心态那是本,这个道理我们要懂。我在他那边写了这个大纲,总共不过六、七百个字,带回台中送给李老师看。李老师看的时候一个字都有没改动,那个时候用油印,印出来分给我们同学们做参考。求学的态度太重要了,《阿难问事佛吉凶经》完全是讲修学的态度。
今天说的这一句『净施所安』,这一句真正的意义是什么?法缘。讲经、教学如果没有法缘,不行。这李老师从前讲过,你学得再好,你讲得天花乱坠,人家不喜欢听,没有听众。有些人讲得并不好,听众可多了,都喜欢听他的,什么原因?法缘。所以老师那个时候教导我们,你们要懂得结法缘,用什么方法结法缘?布施,你不布施,你的缘从哪里来!世尊特别教给我们结法缘的一个方法,四摄法,摄是摄受众生,你的法缘殊胜。四摄法里头,头一个布施,欢喜布施,自己没得吃、没得穿,还欢喜布施。我只有一碗饭的时候,我可以分半碗饭给别人,欢欢喜喜,我们的法缘才殊胜。布施怎么样叫净施?净施毫无目的;如果布施有目的、有企图的、贪图回报的,那就不清净。净施是讲三轮体空,心地清净,丝毫染著都没有,不为名利,不为回报,布施给一切众生是理所当然的。这个道理懂得的人太少了,佛菩萨懂得,所以佛菩萨遍施、尽施。
佛菩萨懂什么?佛菩萨懂得虚空法界、国土众生是一体。一体怎么能不照顾!一体像我们这个身体,不同的众生,不同的细胞都是在一个身上,不同的部位,不同的器官,确确实实是一个身体,哪个地方有痛痒,全体都关心。除非不觉,不觉是什么?麻木不仁;觉悟的部分一定关心麻木的部分,没有任何条件。佛家常讲的「无缘大慈」,慈是爱,无缘没有条件,这个爱心没条件的;「同体大悲」,悲是怜悯、悲悯,他有难、他有苦我们要帮助他解决。为什么?同体,虚空法界一切众生跟我们同体,蚊虫蚂蚁跟我们也同体,怎么可以杀害!修布施波罗蜜,那个蚊子来咬我们叮一口,你正好欢喜布施,布施供养;把它赶走已经错了,赶走是什么?你吝啬不肯布施,你不肯供养。说不定这个蚊子是佛菩萨变的,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佛菩萨要度这些蚊子,度这些苍蝇,度蚊子一定变蚊子,才能跟它打成一片,度苍蝇一定变成苍蝇。我们肉眼凡夫,哪里晓得那是佛菩萨再来的?
佛菩萨应化在这个世间,哪一个族类都有,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我们肉眼凡夫把它当畜生看待,这个错了。只有真正觉悟的人他懂得,他谨慎,不敢轻视一个众生,为什么?轻视众生就轻视诸佛。这大乘经上讲得很多,「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凡有佛性皆当作佛」。《无量寿经》上讲得更清楚、更明白,「一切皆成佛」,我们这一句经文能受持吗?果然受持,你对於一切众生自然就恭敬,你就能修普贤行了。西方极乐世界是普贤菩萨的法界,你看《无量寿经》讲得多清楚,在第二品里面一开端,「尊修普贤大士之德」,普贤之德就是十大愿王,总纲领!
头一个「礼敬诸佛」,礼敬诸佛就是一切恭敬;对於一草一木、一沙一尘不恭敬,你就不是修普贤行。记住净土法门是修普贤行的,怎么晓得?《华严经》末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近代弘一法师一生专持《普贤行愿品》,这一品经已经列在净土五经之中,他一生专修念佛求生净土。他不是念《无量寿经》,也不是念《阿弥陀经》,他念《普贤行愿品》。所以普贤十愿我们要记住,决定不能够疏忽,起心动念都与十愿相应,真诚的恭敬,无有一物不敬。
第二是「称赞如来」,如来是从性德上说的,那我们就晓得,凡是与性德相应的是善法,我们要称赞;与性德相违背的是恶法,不放在心上。一切人事物里头有恶法,绝不放在心上,培养自己纯善的心,培养自己纯净的心,这样将来往生才诸上善人,我们在修上善。人要懂得修自己的,别的人、周边的人不要去理会,为什么?他们不求往生净土,我一心要求往生净土,我要做。他做种种不善,他不想到极乐世界去,他还依旧搞六道轮回,那当然可以。我不再想搞六道轮回,我这一生决定要求生净土,那我起心动念就要顺从佛陀的教诲,决定不可以随顺自己的烦恼习气;随顺自己的烦恼习气,那就完了。那么讲施,无有一法不是布施,都是施,《华严经》上讲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我们对一切众生布施恭敬,我们对一切众生布施赞叹。
第三愿「广修供养」,我们对一切众生布施供养,决定没有吝啬,这样才能够成就自己的德业、德行,成就自己的福德。佛菩萨的福德无量无边,从哪里来的?从修学当中来的。
「忏除业障」,这也是施舍,把自己的业障舍掉,无有一法不是布施。我们今天讲到最具体的,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什么叫无畏布施?能令一切众生身心安稳,远离忧悲苦恼,这就是无畏布施。由此可知,如果说是,因我而令一切众生生烦恼,我们与净施所安就违背了,就错了。这个安是双方都安,我布施的人身心安稳,接受布施的人身心也安稳。为什么?因为我们布施是无条件的,不求他报偿的,他就安稳了。如果我的布施是借给你的,你将来还还钱,他心里不安稳;不要你还,接受布施的心,身心安稳。所以有人向我们借钱,你要懂得一个原则,你心里要想著,如果要叫他还,你就不要借;借出去之后,决定不要有他还我的念头,不可以,不能有这念头;他将来能还很好,不还也很好,这就对了。不但佛菩萨教我们这样做,中国古圣先贤无不是教我们这样做法。钱财身外之物,最重要的人与人当中的情义,不能因为身外之物而把仁义破坏了,把你的德行都破坏了,这冤枉!那才是真正的损失,这个钱财不是损失。性德天天在增长,天天在成就,亿万财富都不能够跟它相比的,这道理不能不懂!
底下一句『不违道禁』。道是道路,我们学佛这个道路是佛道,成佛之道,不可以违背。禁是禁戒,对於初学,像十善、五戒都是属於禁戒。不杀生、不偷盗,加上一个不,决定不可以,都是属於禁戒这一类的。佛为什么要制定这些禁戒?这些禁戒多半是众生无始无明的业障,恶习气,这些东西决定障道,障碍佛道,障碍菩提道。所以佛教导我们,哪些东西一定要禁止,这是对於初学,特别是对於六道众生。佛的这些禁戒,随著我们修学的功夫愈往上提升,那就愈宽松了,为什么?他明理他觉悟了,自自然然就不会犯,所以有定共戒、有道共戒。
你入了禅定,禅定里面绝对不会有恶念,绝对不会有恶行为,叫定共戒。最高的道共戒,道是觉悟,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这是华严境界。你读《华严经》,清凉大师给我们讲的四法界,理无碍法界,事无碍法界,理事无碍法界,事事无碍法界,无障碍的法界。无障碍法界这是佛与菩萨都证得,佛菩萨到我们这个世间来度化我们这些众生,他怎么办?他要把他的境界降低跟我们的水平相同,才能度人道。他也要到这里来投胎受个人身,他也要严格的持三皈五戒,做给我们看。他自己本身确实是理事无碍,事事无碍,这叫什么?这叫大慈大悲,这叫净施所安。这是他对我们的布施,布施恩德,我们哪里懂!教化众生要做个样子给众生看。
那么也有相反的例子,像济公长老,好像五戒十善他完全不遵守,那是什么?他是住在无障碍的法界里头。他要度另外一批众生,那批众生死在戒条里头,他做另外一个样子给他看,告诉你学佛是活活泼泼,不是死呆板的。但是他有个绝对不变的原则,那就是戒定慧三学,济公长老所作所为绝对没有违背戒定慧三学。但是他做的方法跟一般不一样,这叫通权达变,你在什么环境之中,你应当怎么样做法。戒是什么?戒是懂得方法,如理如法,定是清净不染,慧是一切明了。我们初学做不到,初学的人乖乖的随顺佛陀禁戒,小学生。到阿罗汉那持戒跟我们不一样,到菩萨那又不一样了,愈往上去升等了,境界不相同,决定是利益众生,帮助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
我们的业障太重太重了,我们不持戒行吗?十善是根基,我们天天在犯,所以道业没有进步,罪业天天进步,想到哪一天才能成就?所以前途一片渺茫。真肯干的人,前途逐渐逐渐呈现的一片光明,所以修学功夫,这我在讲经常讲,就是成绩。你学了,学了有成绩,学佛的人成绩表现在哪里?表现在面孔上,表现在体质上,能看得出来。为什么这么说?其实这并不难懂,连算命看相的人都常说「相随心转」,你的心断恶修善,你的相貌就转善了,愈转愈端庄,端正庄严,体质一定是愈来愈健康、愈来愈强壮,这一定道理。所以修行一看就晓得。这一次同修们带来一张果林老和尚的照片,你们看到一百四十一岁,你看看那个,你就晓得人家修的怎么样,成绩表现。身体为什么?心安身安,他怎么不好!不违道禁,他就自在,他就快乐。
『斋戒不厌』,底下这个戒是戒律,这就讲的五戒、十戒;斋是讲清净心,不是说吃素就是持斋。现在很多人弄错了,以为素食就是斋,这错误的,素食不是斋,斋里头不一定是素食。那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托钵,人家给什么吃什么,像现在小乘的国家,你们到泰国看到托钵,给什么吃什么。什么叫斋?过午不食叫做斋,不论你是吃荤、吃素,过午不食,这个午还不行,午还不能说,怕人误会,叫过中,日中。日中每一个地方时差不一样,这个要注意。所以有不少同修持八关斋戒,八关斋戒那个斋很重要,决定不能过中,过中之后你所吃的东西只要有沉淀的,斋就破掉了。所以像果汁会沉淀,豆浆也会沉淀,只要有沉淀的东西,你吃了的时候斋就破掉,八关斋戒就破掉了。
它是帮助什么?帮助修清净心的,所以斋最重要的是心,斋心。真诚、恭敬,诚就灵了,就有感应,就感通了。持斋必定要守戒,为什么?你要是犯戒,你的心不清净,心不清净斋也破掉了。斋跟戒是连在一起,但是是以斋为主。不持戒,一条戒破了斋就破掉了。所以八关斋戒是佛给在家人制定的,制定得非常好,期间只是二十四小时,一天一夜,真正做到功德很大。修一天清净、真诚、恭敬,修二十四小时,不是简单的事情。现在我们看到许多修八关斋,那只有形式没有内容,所以这种殊胜的功德他得不到。
最后一句这是讲报,成绩,『心中欣欣』,就是我们讲法喜充满,自在安乐。学佛要得不到法喜我们一定要反省,不是在理论上产生错误,就是在方法上出了问题,学佛哪有不欢喜的。遇到再大的灾难,再严重的逆缘、逆境绝不减少法喜,为什么?他入佛的境界,他入真如的境界。知道这个世间所有一切法,无论是顺境、逆境,善缘、恶缘,「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没有放在心上。没有放在心上是性德,性德自然流露,他怎么不法喜充满!真正契入这个境界,在行持上你能够看得出来,决定是自在随缘。我们把佛陀的教学归纳这二十个字,这二十个字是我五十年修学的心得,我五十年修的就这个东西,非常简单。「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我学的就是这些,我教别人的也是这些。讲经四十二年没有离开这个纲领,无论讲什么经没有离开这十句,这个十句句句都落实,他怎么不自在?
我们在世间的目的,帮助一切众生觉悟,帮助一切众生离苦得乐,这就是目的。尤其是在晚年,不但是帮助学佛的同修,还要帮助所有不同的族群,不同的宗教。你们不肯低头,你们不肯下跪;我肯,我到不同的宗教的教堂,我低头,我下跪,我拜他们奉祀的神明。我让他们看看,我对你们尊敬。你们对我们佛不尊敬,我们对你们的神尊敬,都是应该的。我们对你们神明尊敬,应该的;你们对佛菩萨不恭敬、不尊敬,也是应该的。为什么?你不懂,你不了解事实真相,所以你当然不尊敬,所以说应该的,一点都不奇怪。我对你们那个神尊敬,我懂,我懂了也一点不奇怪了,我懂什么?虚空法界一切众生是一体,我礼敬的是敬性德。
我记得大概总在四十年前,我还在台中跟李炳南老居士学教,那个时候慈光图书馆办大专佛学讲座,专门为大专学生开的班,我参加那个班。学生当中有基督教徒、有天主教徒,他们每天在这里听,听完之后,晚上就到他们教堂去会报,是来盗法的。有别的同学传给我,我晓得了,所以有一天我在解答问题的时候,我就提到这桩事情,我说上帝的儿女,这是受人尊敬,正大光明,上帝的儿女,那我们是决定尊敬的。不过如果说上帝儿女偷偷摸摸来学佛,学了之后回去报告,这上帝的脸、面子完蛋了,面上无光了。上帝儿女怎么可以做这种事情?我把这一逼,站起来了四个同学,其中有两个是台湾大学的,他们承认了。我说你们教会给我们来个公函,希望参加我们讲座,我们一定欢迎。
我们知道经上讲得很清楚,诸佛菩萨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应以基督身得度就现基督身,基督是佛菩萨。应以上帝身得度就现上帝身,上帝也是佛菩萨,所以我们见了赶紧顶礼膜拜,我们知道什么?佛菩萨的化身,应化。他们不知道,他们要对立,我们没有对立,我们知道。那在我们周边环境,这一切人事物你知道吗?他是不是佛菩萨化身?我想他是佛菩萨化身,他确实就是佛菩萨化身;我想他不是佛菩萨化身,那他就是魔鬼化身。说真话,境界上无佛亦无魔,这大乘经上佛教的。佛与魔从哪里来的?是我们心里变现的,我们心是佛心,所有一切众生都是佛,魔也是佛;我们心里头是魔,佛菩萨都变成魔,这是佛在大乘经上教我们的。这个话有依据,根据在什么?《华严经》上所说的「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大乘经教里头还有一句话,「一切法从心想生」,所以不管什么境界从心想生。我们的心善,没有一法不善;我们心不善,没有一法是善的。所以,心转境界这是学佛,被境界所转那是凡夫,是六道凡夫,圣跟凡差别就在此地。真正明白这个理事的真相,哪有不法喜充满的道理,哪有不快乐!好,今天我们就讲到此地。
诸位同学,大家好,我们接著看《阿难问事佛吉凶经》底下这一段:
【净施所安。不违道禁。斋戒不厌。心中欣欣。】
这些都是世尊教导我们基本修学的方法。在我们自己经验当中,以及我们周边许许多多的同参道友,修行有些很多年,甚至於几十年了,没有显著的成绩,原因在哪里?都在基础没有打好。就像盖房子一样,没有把地基做好,无论怎么样去盖,最后都倒塌掉了。这一桩事情我们总得搞清楚,不能不留意,否则的话,我们这一生必定又空过,这是非常可惜的。佛告诉我们头一桩事情教我们亲近善知识,如果我们找不到善知识怎么办,我们到什么地方学?这个要懂,就是现前找不到善知识,古时候善知识很多,可以找古人。亲近善知识,不一定要跟在他的身边;如果以为跟在身边就是亲近善知识,那这是大错特错!多少人跟在善知识身边,跟一辈子都没成就。
什么叫亲近善知识?第一个具足诚敬,第二个具足仰信,仰慕、深信不疑。所以,古时候孟夫子,这是一个很聪明的人,他想找一个老师,他心目当中最仰慕的是孔子,但是孔子那个时候已经过世了,他读孔子的书,遇到有疑难的地方,向孔子的学生请教。他依孔老夫子为老师,依古人不依今人,他学得很成功。孔老夫子所讲的这些道理他明了,孔老夫子教导怎样做人、怎样待人接物,他全都学会了,学得很像。所以在中国历史上,孔老夫子是「至圣」,孟夫子尊之为「亚圣」。儒家往后没有能超过孟子的,所以孟子自称私淑孔子,中国有私淑弟子是从孟子来的,不以现代人为师,以古德为老师。往后在中国开这个例子就多了,这是孟子开的。
在历史上最杰出的,做私淑弟子有成就的司马迁,汉朝的司马迁,中国第一位史学家,他也是学孟子的方法,以古人为老师。他依什么人?他依左丘明,左丘明跟孔子同时代的人,当然早就不在了。但是左丘明的著作在,《春秋左传》,他是专攻这一门,所以「教之道,贵以专」。我们要懂这个道理,不专你就不能成就,专就成就了,所以一定要身体力行,他学得非常成功,成为汉朝的大文学家,学《左传》。唐朝出了一个韩愈,唐宋八大家他排名第一。唐代跟宋代这两代合起来差不多四百年,大文学家在历史上享受盛名的八位,韩愈排名第一。韩愈也是用私淑弟子这个方法学成的,他学谁?他学司马迁,一生专攻《史记》,他学成了。
在我们佛门私淑弟子,在明朝出了一个蕅益大师,蕅益大师那时候学佛,他对於莲池大师非常仰慕,莲池已经往生,莲池大师的著作在世间,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莲池大师全集》。现在印的是精装本四册,蕅益学成功了,成为净宗一代祖师。这就是说明,佛在此地教给我们求明师受戒,实在找不到好老师,找古人。也跟亲近老师一样的,学一家之言,专跟一个老师学,不能跟第二个老师。为什么?一个老师他的思路方法不一样,学多了你无所适从,你不可能有成就。自古以来,凡是成就的人,中国讲师承,师承就是跟一个老师学,我们才能有成就。
我在台中亲近李炳南老居士,李老居士非常谦虚,他说我的德行学问顶多只能教你五年,这他老人家谦虚。五年之后,他叫我依印光大师为老师,印祖是他的师父,他教我依印光大师为师父。印光大师不在了,印光大师的《文钞》在,我们每天读诵,依教奉行,那就是印祖的好学生。我这些年来到处讲经、教学,我不敢为人师,所以我劝大家,我们依阿弥陀佛为老师。这个老师好,世尊对他的赞叹,「光中极尊,佛中之王」,我们怎么亲近他?《无量寿经》就是老师。尤其是夏老居士的会集本,确确实实是集五种原译本之大成,我们对它有信心、有敬仰,决定没有怀疑。我们读诵、受持、研究、依教奉行,那我们就是阿弥陀佛的学生。
往年我在温哥华,有一位金石家,刻印章刻得非常好,我非常欢喜,我请他给我刻两个图章,「弥陀弟子」,另外一方「老实念佛」。我们做佛的学生,我们大家在一起同学,一定要学得像,把《无量寿经》里面的道理要参透,《无量寿经》当中的教诲,字字句句我们都落实,那我们就真正是阿弥陀佛的弟子,决定不是假的。这些经论确实非常重要,我们今天学,怎么学都学不像,没有在基础上下功夫。世出世间法做学问的根基,给诸位说在《弟子规》,《弟子规》里头教我们怎么做人,教我们怎样做学生,求学态度重於方法。
往年,这是在民国六十年代,那个时候南部有一位天乙法师,也许有些人知道他。他在高雄左营有一个兴隆寺,我是有一年过年,在他那个道场里住了三天。他也是每天把寺院里的大众集合起来,让我跟大家讲讲话。他提出个问题问我,怎么样学讲经?我写了一篇「内典研究要领」,就是在他那里写的。我特别强调修学的态度,我认为修学的态度,在我们学习过程当中,应当占百分之九十,方法充其量不过占百分之十而已。现在我们在培训班传的是方法,方法是末,修学的心态那是本,这个道理我们要懂。我在他那边写了这个大纲,总共不过六、七百个字,带回台中送给李老师看。李老师看的时候一个字都有没改动,那个时候用油印,印出来分给我们同学们做参考。求学的态度太重要了,《阿难问事佛吉凶经》完全是讲修学的态度。
今天说的这一句『净施所安』,这一句真正的意义是什么?法缘。讲经、教学如果没有法缘,不行。这李老师从前讲过,你学得再好,你讲得天花乱坠,人家不喜欢听,没有听众。有些人讲得并不好,听众可多了,都喜欢听他的,什么原因?法缘。所以老师那个时候教导我们,你们要懂得结法缘,用什么方法结法缘?布施,你不布施,你的缘从哪里来!世尊特别教给我们结法缘的一个方法,四摄法,摄是摄受众生,你的法缘殊胜。四摄法里头,头一个布施,欢喜布施,自己没得吃、没得穿,还欢喜布施。我只有一碗饭的时候,我可以分半碗饭给别人,欢欢喜喜,我们的法缘才殊胜。布施怎么样叫净施?净施毫无目的;如果布施有目的、有企图的、贪图回报的,那就不清净。净施是讲三轮体空,心地清净,丝毫染著都没有,不为名利,不为回报,布施给一切众生是理所当然的。这个道理懂得的人太少了,佛菩萨懂得,所以佛菩萨遍施、尽施。
佛菩萨懂什么?佛菩萨懂得虚空法界、国土众生是一体。一体怎么能不照顾!一体像我们这个身体,不同的众生,不同的细胞都是在一个身上,不同的部位,不同的器官,确确实实是一个身体,哪个地方有痛痒,全体都关心。除非不觉,不觉是什么?麻木不仁;觉悟的部分一定关心麻木的部分,没有任何条件。佛家常讲的「无缘大慈」,慈是爱,无缘没有条件,这个爱心没条件的;「同体大悲」,悲是怜悯、悲悯,他有难、他有苦我们要帮助他解决。为什么?同体,虚空法界一切众生跟我们同体,蚊虫蚂蚁跟我们也同体,怎么可以杀害!修布施波罗蜜,那个蚊子来咬我们叮一口,你正好欢喜布施,布施供养;把它赶走已经错了,赶走是什么?你吝啬不肯布施,你不肯供养。说不定这个蚊子是佛菩萨变的,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佛菩萨要度这些蚊子,度这些苍蝇,度蚊子一定变蚊子,才能跟它打成一片,度苍蝇一定变成苍蝇。我们肉眼凡夫,哪里晓得那是佛菩萨再来的?
佛菩萨应化在这个世间,哪一个族类都有,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我们肉眼凡夫把它当畜生看待,这个错了。只有真正觉悟的人他懂得,他谨慎,不敢轻视一个众生,为什么?轻视众生就轻视诸佛。这大乘经上讲得很多,「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凡有佛性皆当作佛」。《无量寿经》上讲得更清楚、更明白,「一切皆成佛」,我们这一句经文能受持吗?果然受持,你对於一切众生自然就恭敬,你就能修普贤行了。西方极乐世界是普贤菩萨的法界,你看《无量寿经》讲得多清楚,在第二品里面一开端,「尊修普贤大士之德」,普贤之德就是十大愿王,总纲领!
头一个「礼敬诸佛」,礼敬诸佛就是一切恭敬;对於一草一木、一沙一尘不恭敬,你就不是修普贤行。记住净土法门是修普贤行的,怎么晓得?《华严经》末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近代弘一法师一生专持《普贤行愿品》,这一品经已经列在净土五经之中,他一生专修念佛求生净土。他不是念《无量寿经》,也不是念《阿弥陀经》,他念《普贤行愿品》。所以普贤十愿我们要记住,决定不能够疏忽,起心动念都与十愿相应,真诚的恭敬,无有一物不敬。
第二是「称赞如来」,如来是从性德上说的,那我们就晓得,凡是与性德相应的是善法,我们要称赞;与性德相违背的是恶法,不放在心上。一切人事物里头有恶法,绝不放在心上,培养自己纯善的心,培养自己纯净的心,这样将来往生才诸上善人,我们在修上善。人要懂得修自己的,别的人、周边的人不要去理会,为什么?他们不求往生净土,我一心要求往生净土,我要做。他做种种不善,他不想到极乐世界去,他还依旧搞六道轮回,那当然可以。我不再想搞六道轮回,我这一生决定要求生净土,那我起心动念就要顺从佛陀的教诲,决定不可以随顺自己的烦恼习气;随顺自己的烦恼习气,那就完了。那么讲施,无有一法不是布施,都是施,《华严经》上讲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我们对一切众生布施恭敬,我们对一切众生布施赞叹。
第三愿「广修供养」,我们对一切众生布施供养,决定没有吝啬,这样才能够成就自己的德业、德行,成就自己的福德。佛菩萨的福德无量无边,从哪里来的?从修学当中来的。
「忏除业障」,这也是施舍,把自己的业障舍掉,无有一法不是布施。我们今天讲到最具体的,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什么叫无畏布施?能令一切众生身心安稳,远离忧悲苦恼,这就是无畏布施。由此可知,如果说是,因我而令一切众生生烦恼,我们与净施所安就违背了,就错了。这个安是双方都安,我布施的人身心安稳,接受布施的人身心也安稳。为什么?因为我们布施是无条件的,不求他报偿的,他就安稳了。如果我的布施是借给你的,你将来还还钱,他心里不安稳;不要你还,接受布施的心,身心安稳。所以有人向我们借钱,你要懂得一个原则,你心里要想著,如果要叫他还,你就不要借;借出去之后,决定不要有他还我的念头,不可以,不能有这念头;他将来能还很好,不还也很好,这就对了。不但佛菩萨教我们这样做,中国古圣先贤无不是教我们这样做法。钱财身外之物,最重要的人与人当中的情义,不能因为身外之物而把仁义破坏了,把你的德行都破坏了,这冤枉!那才是真正的损失,这个钱财不是损失。性德天天在增长,天天在成就,亿万财富都不能够跟它相比的,这道理不能不懂!
底下一句『不违道禁』。道是道路,我们学佛这个道路是佛道,成佛之道,不可以违背。禁是禁戒,对於初学,像十善、五戒都是属於禁戒。不杀生、不偷盗,加上一个不,决定不可以,都是属於禁戒这一类的。佛为什么要制定这些禁戒?这些禁戒多半是众生无始无明的业障,恶习气,这些东西决定障道,障碍佛道,障碍菩提道。所以佛教导我们,哪些东西一定要禁止,这是对於初学,特别是对於六道众生。佛的这些禁戒,随著我们修学的功夫愈往上提升,那就愈宽松了,为什么?他明理他觉悟了,自自然然就不会犯,所以有定共戒、有道共戒。
你入了禅定,禅定里面绝对不会有恶念,绝对不会有恶行为,叫定共戒。最高的道共戒,道是觉悟,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这是华严境界。你读《华严经》,清凉大师给我们讲的四法界,理无碍法界,事无碍法界,理事无碍法界,事事无碍法界,无障碍的法界。无障碍法界这是佛与菩萨都证得,佛菩萨到我们这个世间来度化我们这些众生,他怎么办?他要把他的境界降低跟我们的水平相同,才能度人道。他也要到这里来投胎受个人身,他也要严格的持三皈五戒,做给我们看。他自己本身确实是理事无碍,事事无碍,这叫什么?这叫大慈大悲,这叫净施所安。这是他对我们的布施,布施恩德,我们哪里懂!教化众生要做个样子给众生看。
那么也有相反的例子,像济公长老,好像五戒十善他完全不遵守,那是什么?他是住在无障碍的法界里头。他要度另外一批众生,那批众生死在戒条里头,他做另外一个样子给他看,告诉你学佛是活活泼泼,不是死呆板的。但是他有个绝对不变的原则,那就是戒定慧三学,济公长老所作所为绝对没有违背戒定慧三学。但是他做的方法跟一般不一样,这叫通权达变,你在什么环境之中,你应当怎么样做法。戒是什么?戒是懂得方法,如理如法,定是清净不染,慧是一切明了。我们初学做不到,初学的人乖乖的随顺佛陀禁戒,小学生。到阿罗汉那持戒跟我们不一样,到菩萨那又不一样了,愈往上去升等了,境界不相同,决定是利益众生,帮助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
我们的业障太重太重了,我们不持戒行吗?十善是根基,我们天天在犯,所以道业没有进步,罪业天天进步,想到哪一天才能成就?所以前途一片渺茫。真肯干的人,前途逐渐逐渐呈现的一片光明,所以修学功夫,这我在讲经常讲,就是成绩。你学了,学了有成绩,学佛的人成绩表现在哪里?表现在面孔上,表现在体质上,能看得出来。为什么这么说?其实这并不难懂,连算命看相的人都常说「相随心转」,你的心断恶修善,你的相貌就转善了,愈转愈端庄,端正庄严,体质一定是愈来愈健康、愈来愈强壮,这一定道理。所以修行一看就晓得。这一次同修们带来一张果林老和尚的照片,你们看到一百四十一岁,你看看那个,你就晓得人家修的怎么样,成绩表现。身体为什么?心安身安,他怎么不好!不违道禁,他就自在,他就快乐。
『斋戒不厌』,底下这个戒是戒律,这就讲的五戒、十戒;斋是讲清净心,不是说吃素就是持斋。现在很多人弄错了,以为素食就是斋,这错误的,素食不是斋,斋里头不一定是素食。那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托钵,人家给什么吃什么,像现在小乘的国家,你们到泰国看到托钵,给什么吃什么。什么叫斋?过午不食叫做斋,不论你是吃荤、吃素,过午不食,这个午还不行,午还不能说,怕人误会,叫过中,日中。日中每一个地方时差不一样,这个要注意。所以有不少同修持八关斋戒,八关斋戒那个斋很重要,决定不能过中,过中之后你所吃的东西只要有沉淀的,斋就破掉了。所以像果汁会沉淀,豆浆也会沉淀,只要有沉淀的东西,你吃了的时候斋就破掉,八关斋戒就破掉了。
它是帮助什么?帮助修清净心的,所以斋最重要的是心,斋心。真诚、恭敬,诚就灵了,就有感应,就感通了。持斋必定要守戒,为什么?你要是犯戒,你的心不清净,心不清净斋也破掉了。斋跟戒是连在一起,但是是以斋为主。不持戒,一条戒破了斋就破掉了。所以八关斋戒是佛给在家人制定的,制定得非常好,期间只是二十四小时,一天一夜,真正做到功德很大。修一天清净、真诚、恭敬,修二十四小时,不是简单的事情。现在我们看到许多修八关斋,那只有形式没有内容,所以这种殊胜的功德他得不到。
最后一句这是讲报,成绩,『心中欣欣』,就是我们讲法喜充满,自在安乐。学佛要得不到法喜我们一定要反省,不是在理论上产生错误,就是在方法上出了问题,学佛哪有不欢喜的。遇到再大的灾难,再严重的逆缘、逆境绝不减少法喜,为什么?他入佛的境界,他入真如的境界。知道这个世间所有一切法,无论是顺境、逆境,善缘、恶缘,「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没有放在心上。没有放在心上是性德,性德自然流露,他怎么不法喜充满!真正契入这个境界,在行持上你能够看得出来,决定是自在随缘。我们把佛陀的教学归纳这二十个字,这二十个字是我五十年修学的心得,我五十年修的就这个东西,非常简单。「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我学的就是这些,我教别人的也是这些。讲经四十二年没有离开这个纲领,无论讲什么经没有离开这十句,这个十句句句都落实,他怎么不自在?
我们在世间的目的,帮助一切众生觉悟,帮助一切众生离苦得乐,这就是目的。尤其是在晚年,不但是帮助学佛的同修,还要帮助所有不同的族群,不同的宗教。你们不肯低头,你们不肯下跪;我肯,我到不同的宗教的教堂,我低头,我下跪,我拜他们奉祀的神明。我让他们看看,我对你们尊敬。你们对我们佛不尊敬,我们对你们的神尊敬,都是应该的。我们对你们神明尊敬,应该的;你们对佛菩萨不恭敬、不尊敬,也是应该的。为什么?你不懂,你不了解事实真相,所以你当然不尊敬,所以说应该的,一点都不奇怪。我对你们那个神尊敬,我懂,我懂了也一点不奇怪了,我懂什么?虚空法界一切众生是一体,我礼敬的是敬性德。
我记得大概总在四十年前,我还在台中跟李炳南老居士学教,那个时候慈光图书馆办大专佛学讲座,专门为大专学生开的班,我参加那个班。学生当中有基督教徒、有天主教徒,他们每天在这里听,听完之后,晚上就到他们教堂去会报,是来盗法的。有别的同学传给我,我晓得了,所以有一天我在解答问题的时候,我就提到这桩事情,我说上帝的儿女,这是受人尊敬,正大光明,上帝的儿女,那我们是决定尊敬的。不过如果说上帝儿女偷偷摸摸来学佛,学了之后回去报告,这上帝的脸、面子完蛋了,面上无光了。上帝儿女怎么可以做这种事情?我把这一逼,站起来了四个同学,其中有两个是台湾大学的,他们承认了。我说你们教会给我们来个公函,希望参加我们讲座,我们一定欢迎。
我们知道经上讲得很清楚,诸佛菩萨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应以基督身得度就现基督身,基督是佛菩萨。应以上帝身得度就现上帝身,上帝也是佛菩萨,所以我们见了赶紧顶礼膜拜,我们知道什么?佛菩萨的化身,应化。他们不知道,他们要对立,我们没有对立,我们知道。那在我们周边环境,这一切人事物你知道吗?他是不是佛菩萨化身?我想他是佛菩萨化身,他确实就是佛菩萨化身;我想他不是佛菩萨化身,那他就是魔鬼化身。说真话,境界上无佛亦无魔,这大乘经上佛教的。佛与魔从哪里来的?是我们心里变现的,我们心是佛心,所有一切众生都是佛,魔也是佛;我们心里头是魔,佛菩萨都变成魔,这是佛在大乘经上教我们的。这个话有依据,根据在什么?《华严经》上所说的「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大乘经教里头还有一句话,「一切法从心想生」,所以不管什么境界从心想生。我们的心善,没有一法不善;我们心不善,没有一法是善的。所以,心转境界这是学佛,被境界所转那是凡夫,是六道凡夫,圣跟凡差别就在此地。真正明白这个理事的真相,哪有不法喜充满的道理,哪有不快乐!好,今天我们就讲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