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难问事佛吉凶经 (第七十二集) 2001/8/8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5-013-0072
诸位同学:请掀开经本,《阿难问事佛吉凶经科会》第二十四面,最后一首偈看起:
【宿福值法者。若一若有两。经法稍稍替。当复何恃怙。】
前面我们讲到这首偈,这首偈里头的教诲意思很深,我们要能够细心去体会,佛与阿难对我们期望的是些什么。科题上讲得好:「宏少」,弘扬佛法的人太少了,所以「法替」,法就衰了。这个意思就很明显,希望我们发心弘法,把正法发扬光大,说话的意思在此地。但是要怎样把佛法复兴起来?用现代的话来说,必须要做自我的牺牲。前面我说了,不能不选择道场,不能不顺从佛陀的教诲,这是重要的原则。佛教我们把道场建在哪里?阿兰若处,这是我们在佛经上常看到的。「阿兰若」是梵语,翻成中文的意思是「无喧闹」,「阿」是无,「兰若」是热闹的地方,换句话说,是没有这些热热闹闹的干扰,要选在这个地方。从前的标准是牛叫的声音听不到,住在乡村里头,乡村农夫都养牛,牛叫的声音这个地方听不到就很清净,用这个做标准。
环境影响我们的心情,这是凡夫,我们还不能转境界,能转境界就无所谓,就不怕它了,不能转境界,那你就要知道我们会被境界所转,我们决定要避开,避开繁华热闹,住在深山里面,人迹罕至,一般人都不愿意到那个地方去的,选择这些地方建道场。如果我们今天建一个道场,唯恐别人不来,还要开个马路上去,还要搞个缆车上去,那就坏了,那你就把道场毁掉了。在现代这个时代,要到山上来、到道场来的,要他走路,至少走一个小时,再少半个小时,不能少过半个小时,他要不能走半个小时的路,那就别上来。不能用车把他送到门口,那像什么话!要懂这个道理。
我在一九七七年,在香港遇到一位圣一法师,我们中国大陆对他老人家很熟悉,他在改革开放之前两年,就在中国大陆到处布施,帮助内地建道场,我听说内地的,我们佛门四众弟子叫他做财神菩萨。他生活非常清苦,过去亲近虚云老和尚,有老和尚的遗风。他在大屿山的后山建了个道场叫「宝林禅寺」,他是参禅的,大屿山有一个大的道场,是观光游览的胜地「宝莲寺」,宝莲寺热闹,香火鼎盛。他这个庙建在宝莲寺后面,没有路,车没有办法走,一定要走路,大概要走四十分钟,他不开马路,他来跟我讲,我赞成,我说你做的完全对,正确了。那个时候有四十多位参禅的学人跟他学,他有个禅堂,每天还按照时间坐香,我看了很感动。我说我学佛这么多年,走过许许多多地方,看过许许多多道场都是热闹道场,没有看过一个真正修行的道场,到这个地方来大开眼界,今天看到一个真正修行道场。
我对这位法师非常尊敬,他今年八十岁,大我五岁,我们的交情非常好,这就是懂得选择道场。住在山上的人许多都是住小茅篷,因为他的庙不大,人多了怎么办?就在附近搭小茅篷,一个茅篷住三四个人,在禅堂里面共修。茅篷都是自己搭的,在山上就地取材,茅篷搭上,地是泥土地,不是水泥地。使我想像我们六十多年前在家乡,我九岁离开家乡,那个时候情形还都记得很清楚,我们乡下人住的房子是茅草屋,草屋土墙,都是自己建的,那个茅屋住起来真舒服,冬暖夏凉,土墙墙筑得很厚,大概总有一两尺厚的样子,茅草盖的是冬暖夏凉,住茅屋。现在我回去一看,茅屋没有了,都是砖瓦的房子,这一看农村富裕起来了。我们出家人最好还住茅篷,住小茅篷,小茅篷住起来实在讲诗情画意,那是人生很高的享受,不一样!这是道场的选择。
我们希望真正发心,真正修行,建道场不要开公路,至少走路要走半个小时,你到这个地方来表示你有一点诚意,真心来求道;车开到大门口下车,一点诚意都没有。生活要朴实,所以从中国大陆有一些同修到我们居士林、到净宗学会,在这边吃饭的时候,吃完之后上来跟我讲:法师,你们的伙食太好了,这么多菜。确实,但是我不是这里的主人,我是来作客的,客从主便,客人一定要随顺主人,主人的盛情接待,我们也就受了。主人外国人,也是好心,现代化,也体现出新加坡是个富裕的国家,欢迎大家到此地来,接待都接待得很好。现在就是住宿的地方差一点,居士林现在正在建大楼,听说建好之后,宿舍可以容纳四百多人,居住的环境就改善了。住得好、吃得好,人就不想走了,也不想到极乐世界去,这不错嘛!
佛在经教里一再跟我们提示「以苦为师」,释迦牟尼佛自己给我们做出样子,他老人家日中一食,没有信徒接待的时候树下一宿,财产三衣一钵,什么都没有,这什么意思?告诉我们万缘放下,真的放下了,彻底放下了。印度天气热,三件衣服足够了,我们现在人讲这三件衣服换洗怎么办?从前真修行人没有听说有洗衣服的,没有听说有洗澡的,不要说别人,虚云老和尚一年剃一次头,一年洗一次澡,恐怕他衣服都不换的,衣服也不洗的,哪有洗什么衣服!衣服脏不脏?看那样子好像很脏,领子上油垢都很厚,可是你闻闻是莲花香味。为什么?身清净,他身上放香,修行有功夫,境随心转。我们三天不洗澡,身上放臭气,人家放香气,我们要认真去反省反省,细心去观察观察,他吃什么东西?为什么身上放出来气是香的?我们吃很多好东西,尤其是有钱人家,什么样的补品天天不断,放出来的气味是臭的。我们学佛,佛做出这个样子给我们看,教我们这样学就对了。
道场的兴旺不是香火鼎盛,不是徒众很多。诸位一定要记住,什么叫「道场兴旺」?这个道场修行证果的人多,念佛往生的人多,真的往生了,这叫兴旺。几百人、几千人乱轰轰的,一个都不能成就,这是道场衰相,阿难尊者感叹的是这一桩事情。如果照一般人讲,我们今天的道场比释迦牟尼佛兴旺太多了,释迦牟尼佛的道场哪有这么大?哪有这么多人?香火哪有这么盛?以为我们是超过过去祖师大德,超过佛陀在世,一个往生的都没有,都是搞名闻利养,都是在一起钩心斗角造罪业。出家人还是争名夺利,这成什么话!哪里有道心?「经法稍稍替」就是说这个事情。我们要懂得,每一个人都要懂得,我们大家在一起生活、在一起修行才能如法。你不懂这个道理、不了解这个事实真相,怎么能够做到如法?所以值法的人愈来愈少了,我们看他的行持就知道了。
现在这个世间,所谓新兴的文化,那个文化的精髓是什么?鼓励贪婪。去年此地早报还有一个整版的一面广告,这一面就写了这么一句话:贪婪是社会的动力,怎么得了!好像今天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工商业的发达靠什么?靠人家贪心。贪婪决定建立在竞争的基础上,今天父母教小孩,从小就教他要竞争,你不能输给别人,输给别人将来你在社会上就不能生存,这还得了!想想我们中国古圣先贤教小孩忍让,现在是完全一百八十度的转过来,竞争,竞争到最后斗争,斗争再发展是战争,战争发展到世界末日、地球的毁灭,新文化的路是走毁灭的道路。佛菩萨、古圣先贤教导我们是一条生路,真的是光明大道,现在没人走,要走黑暗的途径,黑夜里头去摸索,干这种苦事。
我们一定要明了,佛陀这种教诲以身作则,特别对於这些贪婪的众生,你贪我不贪,你争我不争。你说不竞争,在社会上活不下去,我不争活得比你好,让你自己好好的去反省,我决不竞争、决不斗争,我活得比你快乐。我们要做出样子给他看,然后让他自己觉悟,不竞争、不斗争也能活得下去。如果你明了因果,这问题就更容易解决了,「一饮一啄,莫非前定」,你一生当中那一点福报不是你竞争得来的,也不是你斗争得来的,你怎么得来的?你前世修的福,这一世你又有缘分,你的福报就现前,是这么来的,绝对没有不劳而获的道理,这讲不通的。佛的经论讲得太好了,人的财富,发财,怎样才能发大财?财富的因是财布施,你不修财布施的因,你怎么会得财富的果报?今天我们看到世间人发大财的,亿万财富的,什么原因?过去生中财布施修得多,他这一生无论干什么事情,那是缘,他都发财。我们前生没有修财布施,他把那个生意让给我,我去做,做几天蚀本、赔掉了,不但不发,赔掉了,为什么?命里头没有,就这么个道理。
聪明智慧是果报,法布施是因;健康长寿是果报,无畏布施是因。所以佛教人,你要想得财富、得聪明智慧、得健康长寿,你要修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这才是个正理,这是真话,决不是斗争、欺诈别人你能够发财,没有这回事情。那是折损自己的福报,你造作恶业,恶业是折福折寿。现在人没人听得懂,也没有人肯讲真话,看到世间人竞争,出家和尚也竞争,看到世间人骗人,出家和尚也骗人,这成什么话!佛法何以衰微?原因就在此地。
『经法稍稍替』,佛弟子不能依教修行,不能弘扬正法,佛法当然逐渐逐渐衰灭了。佛法的衰灭,佛弟子没有尽到本分的责任,「稍稍替」,替就是废灭,佛法在这个世间被人家废弃灭亡。现在这个社会上一般人轻视佛教、轻视出家人,出家人在社会上没有地位,谁瞧得起你?谁尊重你?这是佛弟子的奇耻大辱,这个耻辱自己找来的。佛法衰灭,实在讲出家人不修行了,出家人不懂得经教,出家人胡作妄为。一切众生靠谁?现在这个社会我们仔细观察,法变质了,你讲正法,他说邪法,邪与正一定发生冲突,人家立刻毁谤来了,障碍来了,侮辱来了,陷害来了,你怎么招架!法从这里灭的。佛法灭了,出家人不再修戒定慧,一切众生在这一生转迷为悟、转凡为圣的机会没有了,阿难在此地感叹『当复何恃怙』,这些苦难众生要依靠什么?由於这么一个原因,阿难才求佛住世,「愿为一切故,未可取泥洹。」
再看后面这一首,这一段「疑谤重罪」,疑是对佛法怀疑,对三宝的毁谤,这个罪重。
【佛恩非不大。罪由众生故。法鼓震三千。如何不得闻。】
我们看阿难这些言词,真的字字句句血泪之言。因为众生罪业太重,六根被业障障住,所以愚钝而不明。佛恩德之大,就是说法度众,如果不说法,佛对众生就没有恩德。不但说法,还表演给大家看,人都愿意过富裕的生活,为什么佛陀要这样的辛苦?佛是有能力过富裕生活,王子出身,即使出家,他的父母也可以给他盖一间像皇宫一样的寺院,也可以享受宫廷那种富裕的生活,他为什么不要?他不是办不到,轻而易举就办到了。为什么要树下一宿、每天出去托钵?做给我们看的。用意在哪里?断烦恼习气,断贪瞋痴慢,目的在此地。凡夫的业障太重了,根就是自私自利,起心动念「我」的利益,这一个根要不能拔除,就会造成佛道永远的障碍。
我们知道学佛的同修们,每一个人善根福德都很深厚,我们学佛不是从这一生开始,过去生生世世都在修学,为什么现在还变成这个样子?就是自私自利没有放下,生生世世修学都不能够入佛境界,都没有办法修行证果。证什么果?最低小乘须陀洹果的果报。大乘初信位的菩萨,我们都没有证得,要什么样的条件才能证得?经论上讲得太多了,一定要把三界八十八品见惑断尽,才能证得初果。八十八品见惑第一个身见,就是自私自利,第一个不放下,后面就不要说了,我们的亏就吃在这里。现在这一生难得遇到正法,假如不把自私自利放下,那就跟过去生中一样,跟佛结个缘而已,佛法里面的成就,一寸一尺都没有办法迈进,这是事实真相。
大乘法里面教导我们,起心动念不要为自己,为众生。不起心动念则已,起心动念则想到一切众生的幸福,不要想自己。自己苦一点,众生得福报,好事,我们看了欢喜,看了开心。自己如果不能放下,享受五欲六尘的福报,你说法没有人相信。为什么?你讲的是一套,你做的是另外一套,你做的跟你讲的相违背,谁相信你?所以佛菩萨做出来给我们看,他所说的他完全真的做到,我们佩服,我们赞叹,没有话说。仔细观察,他的生活好,生活真得快乐。我们世间人得这一点五欲六尘的享受,你要知道你付出了多少的代价,得不偿失。付出什么样的代价?迷失了自性,把自性里面无量智慧相好,换成眼前一点物质享受,等於是说你拿了万两黄金换一点糖吃,我这个比喻不过分,亏吃得太大太大了。这个地方只要能够稍微忍受一点,你才晓得佛菩萨的生活是大自在、真快乐。何以故?你问问看世间人,哪一个人没有烦恼?哪一个人没有忧虑?哪个人没有牵挂?哪个人没有恐怖?佛菩萨过这种简单的生活,他没有烦恼,他没有牵挂,他没有忧虑,他没有恐怖,你说这个多快乐,真得大自在。作大官,作国王,作总统,出门许许多多保镳保护到,好像是挺威风的,不自在!没有人保护就有人要杀他,哪有我们这样随随便便哪里都可以去,不需要一个人保护,没有人伤害我们,你说我们自在还是他自在?我们幸福还是他幸福?细心一观察,那个不自在,那是假的不是真的,佛教我们过真的真人生活,不要干假的。
世间人所希求的我们统统放下,我们所求的世间人不知道,他不要。我们要真诚,他不要真诚,他要虚伪,他要欺骗。我们要清净,他要污染。我们要平等,他要高下,他跟我们不一样。我们要慈悲,他要自私自利,所以我们跟他生活在一起,对他的利害一丝毫妨碍都没有。学佛,於人无争,於世无求,你争我让你,你要我给你,我得自在你得不到自在。所以佛不但是讲经说法教化众生,以身作则,这个恩就大了,超过父母,父母对我们是养育之恩,佛菩萨的恩德是成就我们的法身慧命,破迷开悟得自於佛菩萨,我们要细心去体会,细心去观察。
底下一句说『罪由众生故』,众生妄想执著,自己划小圈圈来束缚自己,隔离了圣人的大道,这个错误了。这是什么?罪业,由於众生自己造作的,自作自受。佛菩萨不划圈圈,佛菩萨不分你我,不分族类,也不分宗教,对於一切众生真诚平等。小圈圈是怎么划成的?妄想分别执著就划圈圈了,妄想划一个圈圈,分别,那个圈圈里又划个圈圈,执著,在分别里面又划,愈划愈小,划到最小夫妻两个都不能相容,再划到小,自己一个人也无缘无故发脾气,自己跟自己过不去。这一个事相是真的不是假的,就在我们周边我们常常看见,一个人无缘无故自己发牢骚,自己跟自己过不去,他还能容人吗?这是罪业深重的现象,不能跟大众相处。他听了佛法,也知道看破放下好,也很想看破放下,偏偏境界现前老毛病又发了,这个要知道,自己造业自己受报,障碍了值法的机缘。
下面阿难很感叹的说『法鼓震三千,如何不得闻』?「法鼓」是形容佛说法的音声就像鼓的音声远震。「三千」是三千大千世界,实在说,这是跟你讲真的,极其微细的震动,我们讲心理,不要去讲物理,心理很微弱的一个念头,这个念头自己都没有觉察到,可是这极其微细的念头立刻就传播虚空法界,十方诸佛在他那个地方他就收到,就接收到了。同样道理,十方诸佛讲经说法二十四小时没有一分一秒间断,为什么我们听不到?我们的六根故障了,这身就像机器一样,像一个收音机、像个电视一样,故障了收不到。收不到不是它的音声没有到我们这个地方,到了,我们本身有故障,眼看不到,画面看不到,眼有故障,声音听不到,耳有故障。这个故障在佛法里面叫做业障。
业障如何突破让我们了解事实真相?我们看《虚云老和尚年谱》,那里记载的不是假的,真的,虚老和尚常常打坐,不知不觉就入定,一出定大概都是一个星期十来天后。他曾经说过,在定中他到兜率天听弥勒菩萨讲经说法,参与弥勒菩萨的法会,他坐在前面座位,还看到几个同伴,认识的,几位老法师已经往生了,看到他们也在座。这是什么?这就说明,他坐在这里如如不动,影像他接收到了,音声他也接收到了,确确实实「法鼓震三千」。所以我们要晓得,十方诸佛菩萨无时无刻不说法,从来没有中断过,色相、音声周遍法界,何止三千?虚云老和尚有能力接收,他的能力并不是很大,他能够接受三千大千世界之内的。三千大千世界之外没听说他讲过,靠什么?清净心,禅定就是清净心。
《坛经》六祖惠能大师教我们的「什么叫禅定」,他讲得好,什么是「禅」?不为外境所转这叫禅。什么叫「定」?不起心不动念就是定。我们得学这个功夫,他们用打坐的方法,我们用念阿弥陀佛的方法,用阿弥陀佛的方法修禅定,佛在《大集经》上赞叹「念佛是无上深妙禅」,这个话是世尊在《大集经》上说的。可是你要会修,你要是不会修,一面念阿弥陀佛一面胡思乱想,那就完全毁掉了,那你不是在修禅定,你就不是念佛。所以念佛要怎么念?觉明妙行菩萨教给我们:「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也就是大势至菩萨教导我们的「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你看看是不是深妙禅?无上深妙禅,不需要坐在禅堂,行住坐卧都在禅定当中。六祖这两句话,实际上是佛在《金刚经》上教给须菩提尊者,经上所说的「不取於相,如如不动」,我们就恢复能力了,诸佛如来讲经说法我们这个机器灵光了,现场的色相我们能收到,我们能看到,说法的音声能听到。
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就是要练功夫,练什么功夫?不著相。不是六根不接触外面境界,不接触你到哪里修?接触里头不著。要记住三皈依的原则,不迷就是皈依佛、不邪就是皈依法、不染就是皈依僧,三皈依是教给我们修行总原则。眼见色不迷於色,见色没有邪念,没有污染。污染是什么?好恶,我起了喜欢的心、讨厌的心,被污染了。没有好恶,心永远保持清净平等觉,觉就不迷,清净就不染,平等就不邪。
吃饭要知道修清净平等觉,绝对不会被饭菜迷了,起心动念就迷了;饭菜里面挑剔,邪知邪见,邪了;起了好恶的念头,这个好吃,那个不好吃,被污染了。修行在穿衣吃饭、在日常生活当中点点滴滴,六根接触外头境界,你记住不迷、不邪、不染,是真修行。练到有一定的功夫,烦恼轻了,智慧长了,境界就转变了,诸佛如来讲经说法,这个境界能见能闻,证明「法鼓震三千,如何不得闻」,那是「罪由众生故」。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诸位同学:请掀开经本,《阿难问事佛吉凶经科会》第二十四面,最后一首偈看起:
【宿福值法者。若一若有两。经法稍稍替。当复何恃怙。】
前面我们讲到这首偈,这首偈里头的教诲意思很深,我们要能够细心去体会,佛与阿难对我们期望的是些什么。科题上讲得好:「宏少」,弘扬佛法的人太少了,所以「法替」,法就衰了。这个意思就很明显,希望我们发心弘法,把正法发扬光大,说话的意思在此地。但是要怎样把佛法复兴起来?用现代的话来说,必须要做自我的牺牲。前面我说了,不能不选择道场,不能不顺从佛陀的教诲,这是重要的原则。佛教我们把道场建在哪里?阿兰若处,这是我们在佛经上常看到的。「阿兰若」是梵语,翻成中文的意思是「无喧闹」,「阿」是无,「兰若」是热闹的地方,换句话说,是没有这些热热闹闹的干扰,要选在这个地方。从前的标准是牛叫的声音听不到,住在乡村里头,乡村农夫都养牛,牛叫的声音这个地方听不到就很清净,用这个做标准。
环境影响我们的心情,这是凡夫,我们还不能转境界,能转境界就无所谓,就不怕它了,不能转境界,那你就要知道我们会被境界所转,我们决定要避开,避开繁华热闹,住在深山里面,人迹罕至,一般人都不愿意到那个地方去的,选择这些地方建道场。如果我们今天建一个道场,唯恐别人不来,还要开个马路上去,还要搞个缆车上去,那就坏了,那你就把道场毁掉了。在现代这个时代,要到山上来、到道场来的,要他走路,至少走一个小时,再少半个小时,不能少过半个小时,他要不能走半个小时的路,那就别上来。不能用车把他送到门口,那像什么话!要懂这个道理。
我在一九七七年,在香港遇到一位圣一法师,我们中国大陆对他老人家很熟悉,他在改革开放之前两年,就在中国大陆到处布施,帮助内地建道场,我听说内地的,我们佛门四众弟子叫他做财神菩萨。他生活非常清苦,过去亲近虚云老和尚,有老和尚的遗风。他在大屿山的后山建了个道场叫「宝林禅寺」,他是参禅的,大屿山有一个大的道场,是观光游览的胜地「宝莲寺」,宝莲寺热闹,香火鼎盛。他这个庙建在宝莲寺后面,没有路,车没有办法走,一定要走路,大概要走四十分钟,他不开马路,他来跟我讲,我赞成,我说你做的完全对,正确了。那个时候有四十多位参禅的学人跟他学,他有个禅堂,每天还按照时间坐香,我看了很感动。我说我学佛这么多年,走过许许多多地方,看过许许多多道场都是热闹道场,没有看过一个真正修行的道场,到这个地方来大开眼界,今天看到一个真正修行道场。
我对这位法师非常尊敬,他今年八十岁,大我五岁,我们的交情非常好,这就是懂得选择道场。住在山上的人许多都是住小茅篷,因为他的庙不大,人多了怎么办?就在附近搭小茅篷,一个茅篷住三四个人,在禅堂里面共修。茅篷都是自己搭的,在山上就地取材,茅篷搭上,地是泥土地,不是水泥地。使我想像我们六十多年前在家乡,我九岁离开家乡,那个时候情形还都记得很清楚,我们乡下人住的房子是茅草屋,草屋土墙,都是自己建的,那个茅屋住起来真舒服,冬暖夏凉,土墙墙筑得很厚,大概总有一两尺厚的样子,茅草盖的是冬暖夏凉,住茅屋。现在我回去一看,茅屋没有了,都是砖瓦的房子,这一看农村富裕起来了。我们出家人最好还住茅篷,住小茅篷,小茅篷住起来实在讲诗情画意,那是人生很高的享受,不一样!这是道场的选择。
我们希望真正发心,真正修行,建道场不要开公路,至少走路要走半个小时,你到这个地方来表示你有一点诚意,真心来求道;车开到大门口下车,一点诚意都没有。生活要朴实,所以从中国大陆有一些同修到我们居士林、到净宗学会,在这边吃饭的时候,吃完之后上来跟我讲:法师,你们的伙食太好了,这么多菜。确实,但是我不是这里的主人,我是来作客的,客从主便,客人一定要随顺主人,主人的盛情接待,我们也就受了。主人外国人,也是好心,现代化,也体现出新加坡是个富裕的国家,欢迎大家到此地来,接待都接待得很好。现在就是住宿的地方差一点,居士林现在正在建大楼,听说建好之后,宿舍可以容纳四百多人,居住的环境就改善了。住得好、吃得好,人就不想走了,也不想到极乐世界去,这不错嘛!
佛在经教里一再跟我们提示「以苦为师」,释迦牟尼佛自己给我们做出样子,他老人家日中一食,没有信徒接待的时候树下一宿,财产三衣一钵,什么都没有,这什么意思?告诉我们万缘放下,真的放下了,彻底放下了。印度天气热,三件衣服足够了,我们现在人讲这三件衣服换洗怎么办?从前真修行人没有听说有洗衣服的,没有听说有洗澡的,不要说别人,虚云老和尚一年剃一次头,一年洗一次澡,恐怕他衣服都不换的,衣服也不洗的,哪有洗什么衣服!衣服脏不脏?看那样子好像很脏,领子上油垢都很厚,可是你闻闻是莲花香味。为什么?身清净,他身上放香,修行有功夫,境随心转。我们三天不洗澡,身上放臭气,人家放香气,我们要认真去反省反省,细心去观察观察,他吃什么东西?为什么身上放出来气是香的?我们吃很多好东西,尤其是有钱人家,什么样的补品天天不断,放出来的气味是臭的。我们学佛,佛做出这个样子给我们看,教我们这样学就对了。
道场的兴旺不是香火鼎盛,不是徒众很多。诸位一定要记住,什么叫「道场兴旺」?这个道场修行证果的人多,念佛往生的人多,真的往生了,这叫兴旺。几百人、几千人乱轰轰的,一个都不能成就,这是道场衰相,阿难尊者感叹的是这一桩事情。如果照一般人讲,我们今天的道场比释迦牟尼佛兴旺太多了,释迦牟尼佛的道场哪有这么大?哪有这么多人?香火哪有这么盛?以为我们是超过过去祖师大德,超过佛陀在世,一个往生的都没有,都是搞名闻利养,都是在一起钩心斗角造罪业。出家人还是争名夺利,这成什么话!哪里有道心?「经法稍稍替」就是说这个事情。我们要懂得,每一个人都要懂得,我们大家在一起生活、在一起修行才能如法。你不懂这个道理、不了解这个事实真相,怎么能够做到如法?所以值法的人愈来愈少了,我们看他的行持就知道了。
现在这个世间,所谓新兴的文化,那个文化的精髓是什么?鼓励贪婪。去年此地早报还有一个整版的一面广告,这一面就写了这么一句话:贪婪是社会的动力,怎么得了!好像今天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工商业的发达靠什么?靠人家贪心。贪婪决定建立在竞争的基础上,今天父母教小孩,从小就教他要竞争,你不能输给别人,输给别人将来你在社会上就不能生存,这还得了!想想我们中国古圣先贤教小孩忍让,现在是完全一百八十度的转过来,竞争,竞争到最后斗争,斗争再发展是战争,战争发展到世界末日、地球的毁灭,新文化的路是走毁灭的道路。佛菩萨、古圣先贤教导我们是一条生路,真的是光明大道,现在没人走,要走黑暗的途径,黑夜里头去摸索,干这种苦事。
我们一定要明了,佛陀这种教诲以身作则,特别对於这些贪婪的众生,你贪我不贪,你争我不争。你说不竞争,在社会上活不下去,我不争活得比你好,让你自己好好的去反省,我决不竞争、决不斗争,我活得比你快乐。我们要做出样子给他看,然后让他自己觉悟,不竞争、不斗争也能活得下去。如果你明了因果,这问题就更容易解决了,「一饮一啄,莫非前定」,你一生当中那一点福报不是你竞争得来的,也不是你斗争得来的,你怎么得来的?你前世修的福,这一世你又有缘分,你的福报就现前,是这么来的,绝对没有不劳而获的道理,这讲不通的。佛的经论讲得太好了,人的财富,发财,怎样才能发大财?财富的因是财布施,你不修财布施的因,你怎么会得财富的果报?今天我们看到世间人发大财的,亿万财富的,什么原因?过去生中财布施修得多,他这一生无论干什么事情,那是缘,他都发财。我们前生没有修财布施,他把那个生意让给我,我去做,做几天蚀本、赔掉了,不但不发,赔掉了,为什么?命里头没有,就这么个道理。
聪明智慧是果报,法布施是因;健康长寿是果报,无畏布施是因。所以佛教人,你要想得财富、得聪明智慧、得健康长寿,你要修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这才是个正理,这是真话,决不是斗争、欺诈别人你能够发财,没有这回事情。那是折损自己的福报,你造作恶业,恶业是折福折寿。现在人没人听得懂,也没有人肯讲真话,看到世间人竞争,出家和尚也竞争,看到世间人骗人,出家和尚也骗人,这成什么话!佛法何以衰微?原因就在此地。
『经法稍稍替』,佛弟子不能依教修行,不能弘扬正法,佛法当然逐渐逐渐衰灭了。佛法的衰灭,佛弟子没有尽到本分的责任,「稍稍替」,替就是废灭,佛法在这个世间被人家废弃灭亡。现在这个社会上一般人轻视佛教、轻视出家人,出家人在社会上没有地位,谁瞧得起你?谁尊重你?这是佛弟子的奇耻大辱,这个耻辱自己找来的。佛法衰灭,实在讲出家人不修行了,出家人不懂得经教,出家人胡作妄为。一切众生靠谁?现在这个社会我们仔细观察,法变质了,你讲正法,他说邪法,邪与正一定发生冲突,人家立刻毁谤来了,障碍来了,侮辱来了,陷害来了,你怎么招架!法从这里灭的。佛法灭了,出家人不再修戒定慧,一切众生在这一生转迷为悟、转凡为圣的机会没有了,阿难在此地感叹『当复何恃怙』,这些苦难众生要依靠什么?由於这么一个原因,阿难才求佛住世,「愿为一切故,未可取泥洹。」
再看后面这一首,这一段「疑谤重罪」,疑是对佛法怀疑,对三宝的毁谤,这个罪重。
【佛恩非不大。罪由众生故。法鼓震三千。如何不得闻。】
我们看阿难这些言词,真的字字句句血泪之言。因为众生罪业太重,六根被业障障住,所以愚钝而不明。佛恩德之大,就是说法度众,如果不说法,佛对众生就没有恩德。不但说法,还表演给大家看,人都愿意过富裕的生活,为什么佛陀要这样的辛苦?佛是有能力过富裕生活,王子出身,即使出家,他的父母也可以给他盖一间像皇宫一样的寺院,也可以享受宫廷那种富裕的生活,他为什么不要?他不是办不到,轻而易举就办到了。为什么要树下一宿、每天出去托钵?做给我们看的。用意在哪里?断烦恼习气,断贪瞋痴慢,目的在此地。凡夫的业障太重了,根就是自私自利,起心动念「我」的利益,这一个根要不能拔除,就会造成佛道永远的障碍。
我们知道学佛的同修们,每一个人善根福德都很深厚,我们学佛不是从这一生开始,过去生生世世都在修学,为什么现在还变成这个样子?就是自私自利没有放下,生生世世修学都不能够入佛境界,都没有办法修行证果。证什么果?最低小乘须陀洹果的果报。大乘初信位的菩萨,我们都没有证得,要什么样的条件才能证得?经论上讲得太多了,一定要把三界八十八品见惑断尽,才能证得初果。八十八品见惑第一个身见,就是自私自利,第一个不放下,后面就不要说了,我们的亏就吃在这里。现在这一生难得遇到正法,假如不把自私自利放下,那就跟过去生中一样,跟佛结个缘而已,佛法里面的成就,一寸一尺都没有办法迈进,这是事实真相。
大乘法里面教导我们,起心动念不要为自己,为众生。不起心动念则已,起心动念则想到一切众生的幸福,不要想自己。自己苦一点,众生得福报,好事,我们看了欢喜,看了开心。自己如果不能放下,享受五欲六尘的福报,你说法没有人相信。为什么?你讲的是一套,你做的是另外一套,你做的跟你讲的相违背,谁相信你?所以佛菩萨做出来给我们看,他所说的他完全真的做到,我们佩服,我们赞叹,没有话说。仔细观察,他的生活好,生活真得快乐。我们世间人得这一点五欲六尘的享受,你要知道你付出了多少的代价,得不偿失。付出什么样的代价?迷失了自性,把自性里面无量智慧相好,换成眼前一点物质享受,等於是说你拿了万两黄金换一点糖吃,我这个比喻不过分,亏吃得太大太大了。这个地方只要能够稍微忍受一点,你才晓得佛菩萨的生活是大自在、真快乐。何以故?你问问看世间人,哪一个人没有烦恼?哪一个人没有忧虑?哪个人没有牵挂?哪个人没有恐怖?佛菩萨过这种简单的生活,他没有烦恼,他没有牵挂,他没有忧虑,他没有恐怖,你说这个多快乐,真得大自在。作大官,作国王,作总统,出门许许多多保镳保护到,好像是挺威风的,不自在!没有人保护就有人要杀他,哪有我们这样随随便便哪里都可以去,不需要一个人保护,没有人伤害我们,你说我们自在还是他自在?我们幸福还是他幸福?细心一观察,那个不自在,那是假的不是真的,佛教我们过真的真人生活,不要干假的。
世间人所希求的我们统统放下,我们所求的世间人不知道,他不要。我们要真诚,他不要真诚,他要虚伪,他要欺骗。我们要清净,他要污染。我们要平等,他要高下,他跟我们不一样。我们要慈悲,他要自私自利,所以我们跟他生活在一起,对他的利害一丝毫妨碍都没有。学佛,於人无争,於世无求,你争我让你,你要我给你,我得自在你得不到自在。所以佛不但是讲经说法教化众生,以身作则,这个恩就大了,超过父母,父母对我们是养育之恩,佛菩萨的恩德是成就我们的法身慧命,破迷开悟得自於佛菩萨,我们要细心去体会,细心去观察。
底下一句说『罪由众生故』,众生妄想执著,自己划小圈圈来束缚自己,隔离了圣人的大道,这个错误了。这是什么?罪业,由於众生自己造作的,自作自受。佛菩萨不划圈圈,佛菩萨不分你我,不分族类,也不分宗教,对於一切众生真诚平等。小圈圈是怎么划成的?妄想分别执著就划圈圈了,妄想划一个圈圈,分别,那个圈圈里又划个圈圈,执著,在分别里面又划,愈划愈小,划到最小夫妻两个都不能相容,再划到小,自己一个人也无缘无故发脾气,自己跟自己过不去。这一个事相是真的不是假的,就在我们周边我们常常看见,一个人无缘无故自己发牢骚,自己跟自己过不去,他还能容人吗?这是罪业深重的现象,不能跟大众相处。他听了佛法,也知道看破放下好,也很想看破放下,偏偏境界现前老毛病又发了,这个要知道,自己造业自己受报,障碍了值法的机缘。
下面阿难很感叹的说『法鼓震三千,如何不得闻』?「法鼓」是形容佛说法的音声就像鼓的音声远震。「三千」是三千大千世界,实在说,这是跟你讲真的,极其微细的震动,我们讲心理,不要去讲物理,心理很微弱的一个念头,这个念头自己都没有觉察到,可是这极其微细的念头立刻就传播虚空法界,十方诸佛在他那个地方他就收到,就接收到了。同样道理,十方诸佛讲经说法二十四小时没有一分一秒间断,为什么我们听不到?我们的六根故障了,这身就像机器一样,像一个收音机、像个电视一样,故障了收不到。收不到不是它的音声没有到我们这个地方,到了,我们本身有故障,眼看不到,画面看不到,眼有故障,声音听不到,耳有故障。这个故障在佛法里面叫做业障。
业障如何突破让我们了解事实真相?我们看《虚云老和尚年谱》,那里记载的不是假的,真的,虚老和尚常常打坐,不知不觉就入定,一出定大概都是一个星期十来天后。他曾经说过,在定中他到兜率天听弥勒菩萨讲经说法,参与弥勒菩萨的法会,他坐在前面座位,还看到几个同伴,认识的,几位老法师已经往生了,看到他们也在座。这是什么?这就说明,他坐在这里如如不动,影像他接收到了,音声他也接收到了,确确实实「法鼓震三千」。所以我们要晓得,十方诸佛菩萨无时无刻不说法,从来没有中断过,色相、音声周遍法界,何止三千?虚云老和尚有能力接收,他的能力并不是很大,他能够接受三千大千世界之内的。三千大千世界之外没听说他讲过,靠什么?清净心,禅定就是清净心。
《坛经》六祖惠能大师教我们的「什么叫禅定」,他讲得好,什么是「禅」?不为外境所转这叫禅。什么叫「定」?不起心不动念就是定。我们得学这个功夫,他们用打坐的方法,我们用念阿弥陀佛的方法,用阿弥陀佛的方法修禅定,佛在《大集经》上赞叹「念佛是无上深妙禅」,这个话是世尊在《大集经》上说的。可是你要会修,你要是不会修,一面念阿弥陀佛一面胡思乱想,那就完全毁掉了,那你不是在修禅定,你就不是念佛。所以念佛要怎么念?觉明妙行菩萨教给我们:「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也就是大势至菩萨教导我们的「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你看看是不是深妙禅?无上深妙禅,不需要坐在禅堂,行住坐卧都在禅定当中。六祖这两句话,实际上是佛在《金刚经》上教给须菩提尊者,经上所说的「不取於相,如如不动」,我们就恢复能力了,诸佛如来讲经说法我们这个机器灵光了,现场的色相我们能收到,我们能看到,说法的音声能听到。
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就是要练功夫,练什么功夫?不著相。不是六根不接触外面境界,不接触你到哪里修?接触里头不著。要记住三皈依的原则,不迷就是皈依佛、不邪就是皈依法、不染就是皈依僧,三皈依是教给我们修行总原则。眼见色不迷於色,见色没有邪念,没有污染。污染是什么?好恶,我起了喜欢的心、讨厌的心,被污染了。没有好恶,心永远保持清净平等觉,觉就不迷,清净就不染,平等就不邪。
吃饭要知道修清净平等觉,绝对不会被饭菜迷了,起心动念就迷了;饭菜里面挑剔,邪知邪见,邪了;起了好恶的念头,这个好吃,那个不好吃,被污染了。修行在穿衣吃饭、在日常生活当中点点滴滴,六根接触外头境界,你记住不迷、不邪、不染,是真修行。练到有一定的功夫,烦恼轻了,智慧长了,境界就转变了,诸佛如来讲经说法,这个境界能见能闻,证明「法鼓震三千,如何不得闻」,那是「罪由众生故」。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